時間:2023-10-19 10:12: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資產流動性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資本結構是影響公司資本成本、收益分配的重要問題,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是復雜的,資產流動性則是眾多學者研究討論得出的影響資本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資產流動性與企業的資本結構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規律性特征。同時,資本結構的狀況會影響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而資產流動性會影響企業的收益,并最終影響企業的財務行為。因此,研究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之間的邏輯關系,對資產流動性進行較為準確的測量,建立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的關系模型,不僅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資產流動性理論,而且有利于企業優化資本結構,提高財務行為的合理性。
一、研究設計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國內外現有的關于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之間相關性關系的研究結論中,存在著很大分歧。最早開始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關系研究的是Keynes(1930),他認為當企業融資成本過高或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導致企業發行的債券容易被低估時,管理層往往選擇持有更多的現金或保持更多的流動性資產,即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存在負相關關系。
Myers和Majluf(1984),Opler(1999),Dittmar(2003)依次運用優序融資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和財務科層模型(Financial Hierarchy Model)對公司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當企業持有較多的現金和流動資產時意味著其資產負債率較低的結論。De Angelo和Wruck(2001)則認為,高的流動性資產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去償付未來的債務利息。在發生財務危機時,管理層能夠變賣流動資產償還債務,從而為其控制權不受債權人干預贏得更多的時間。按照這種解釋,企業的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應該正相關。Williamson(1988)從融資成本的角度闡釋了資產流動性對資本結構的正向影響。Kim(1998)、Benmelech(2004)也都以特定的行業或資產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公司的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正相關。
徐冬和冼國明在擴展Brander-Lewis模型的基礎上,研究寡占、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時指出,無形資產較多的公司會進行更多的債務融資。李青原、彭飛、彭小微(2008)以中國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公開財務報表數據為樣本數據來源,采用面板回歸模型對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流動性與公司資本結構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資產流動性顯著負相關。
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的相對不成熟性,以及制造業上市公司自身盈利能力較差、擁有大量非流動性資產等特點,提出研究假設: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負相關。
(二)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選取2007-201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的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剔除樣本期間被冠以ST、*ST、PT稱號和數據缺失異常的公司后,最后選定638家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所有數據均來自新浪財經、巨潮資訊網站和國泰安數據庫,所用分析工具為SPSS 13.0以及Excel電子表格。
(三)資產流動性指標的建立
衡量企業資產流動性的財務指標有多種,包括流動比率、固定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較為流行的幾種方法包括基于資產交易額變化所建立的流動性指標、主因子分析法等,綜合目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本文嘗試建立構建測算資產流動性的新指標。
以制造業上市公司2003-2005年流動比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固定資產周轉率的歷史數據為基礎,計算二級行業的各項資產周轉率,并建立二級細分行業與各項資產周轉率的權重矩陣,最后將權重賦予到相應的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各項周轉率上,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制造業下二級行業的資產流動性。
新測算方法構建的資產流動性指標克服了我國證券市場資產交易額數據不易收集的缺點,充分重視了行業內部的企業差異,將制造業又根據一定的行業分類準則分為九個不同的行業。并且考慮資產結構因素,使用2003-2005年上市公司對應的歷史數據計算并建立了行業與各項資產比率的權重矩陣,充分參考了目前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傳統的周轉率指標上進行了一定的優化。
以上矩陣表示的是2003年至2005年間制造業下各行業的流動比率與各項周轉率的相對權重矩陣。
行分別表示制造業下細分的9個二級行業,包括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木材家具、造紙印刷、石化塑膠、電子、金屬非金屬、機械制造、醫藥生物和其他,列分別為流動比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固定資產周轉率。
最終,構建的流動性指標如下:
(四)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
具體的指標定義見表1:
綜上,回歸方程為
上式中α代表等式中的常數項,βi 為回歸系數,(i = 1,2,3,4,5),代表等式中的系數項,ε代表殘差項,INDn代表虛擬變量,在本文中是行業虛擬變量,其余符號如上所述。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是描述性統計結果。從表中可以了解到2007-2010年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資產流動性、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和股權集中度的整體情況。
從表2的描述性統計中看到,制造業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0年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約為48.82%,而2007年至2009年的均值是49.95%,說明2010年略有下降,負債水平略為好轉。但從最小的1.1%到最大的88.66%,可以看出不同公司間的資本結構差異比較大,從側面反映了各行業對資產負債結構采取的政策不同,這表示有必要對公司所屬年度及行業進行控制。而第三行各公司的資產流動性均值0.0910和標準差0.0001,相比于別的方法例如用動態現金產生速度或者傳統的流動性測量的結果(均值和方差分別為0.0001和0.0002),表明流動性指標的新測量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衡量各公司間的差異。另外,從表中還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當低,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到10%,這與經濟發展趨勢大體相符,2010年以前可能是受金融危機波及的經濟不景氣所影響。同時表2還顯示出我國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占了整個上市公司股權的60%左右,股權集中度有逐年降低趨勢。從股權結構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國的資本市場股權較為集中,表明盡管我國股市正在進行著較大的改革,但是股權結構的完善仍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進一步加大股市的流通性很有必要。
(二)相關性分析
為進一步研究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之間的關系,需要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表3給出的是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和回歸結果。
由表中相關系數一列可知,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顯著負相關,相關性系數為-0.179,顯著性水平為0.049,表明基于新測算方法的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的相關性關系符合假設。在引入的幾個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與資本結構的相關性最強,相關系數為0.362。股權集中度與資本結構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但是為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03。公司的盈利能力似乎并未對資本結構造成顯著影響,相關系數的絕對值不足0.1。以上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初步證實了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負相關的假設。但這僅是一個相關性分析,不能排除變量間可能存在內生性關系,只能說明資本結構的變動方向與資產流動性的變動方向相反,模型假設初步被驗證。對于資產流動性能否真正影響資本結構以及影響程度大小,整個模型在統計上是否顯著等問題,相關性分析并不能解決。為此,需要利用建立的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三)回歸分析
從表3表示的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之間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資產流動性、公司規模和股權集中度的回歸系數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T檢驗,這個結果與相關系數檢驗的結果吻合。其中,資產流動性的顯著性水平是0.049,這說明新測量方法下的資產流動性對資本結構變化的影響是顯著的,所選取的樣本基本可以代表95%以上的全體。資產流動性的回歸系數為-0.103,表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資產流動性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則資本結構即資產負債率將增加10個百分點,而盈利能力對資本結構變化的影響并不顯著。
表4給出的是關于模型的擬合優度和F檢驗結果。模型的判定系數(或解釋力)調整后的R2=0.219,與給出的對比值調整后的R2=0.208相比,回歸擬合程度相對較高,說明新測量方法表示的資產流動性有一定的準確性。F檢驗在0.0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說明該回歸方程總體上還是令人滿意的。
三、結論與局限性
(一)研究結論
根據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結果來看,回歸方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結果表明,用新方法測量的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的關系顯著負相關,公司規模、股權集中度與資本結構顯著相關,其中公司規模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股權集中度與資本結構負相關,而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不顯著。
(二)研究局限
對資產流動性提出的新測算方法雖然綜合衡量了大部分研究的觀點,結果也顯示新方法能更準確地代表資產流動性,更加符合理論假設,但是新測算方法并沒有權威性,并且只在制造業行業進行了驗證,所選取的樣本有一定的行業限制,樣本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受宏觀因素的影響等都可能會與研究目的出現一定的偏離,影響到研究的準確性。有限的變量也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應用性,本文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亟待以后的研究進行討論。
參考文獻:
[1]郭忠英.制造業上市公司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綠色財會,2011(5):31-33.
[2]Kose John and Lubomir Litov,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Risk Taking: Theory and Evidence, Forthcoming.Journal of Finance ,2007.
[3]Ben R. Marshall, Liquidity and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a pure order-driven market using a new liquidity proxy. International 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6(15):21-38.
[4]Edward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 John Wiley &sons, Inc, 2000.
一、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局限性表現
(一)商業銀行財務報表信息質量的局限性。第一,現行財務報表只能提供過去的、某一特定時期內的貨幣化信息,而與報表使用者對未來的、可預見性的、相關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的需求相距甚遠;第二,缺乏對有銀行業特色的財務報表體系的深入研究,而簡單套用了一般企業財務報表體系的形式,以至難以充分反映商業銀行特殊業務的具體情況;第三,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可能因受到銀行內部各種動機的支配而被人為地降低乃至破壞。
(二)商業銀行進行比率分析的局限性。第一,比率值要與某一標準比較方有意義,但這樣的絕對標準受到樣本數量、計算方法及異常情況的影響,幾乎不存在;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銀行在特定時點上的財務狀況,卻無法揭示會計年度其他時點上的財務狀況,這有時會引起誤解,比如資產流動性比率高,僅表示銀行資產在會計報表日的流動性較強,并不能就得出該年度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強,流動風險小的結論;第三,不同的比率有時會發出互相矛盾的信息,給正確評價銀行財務狀況帶來一定難度。比如某銀行的利差率高于同業平均水平,其資產利潤率卻低于同業平均水平,此時便難以判斷銀行盈利能力的強弱,而需結合其他信息綜合考慮;第四,比率分析在進行銀行同業的橫向比較時,會受到不同銀行采用不同會計方法的干擾和影響,而同一銀行進行縱向比較的可比性又會因銀行在不同期間所選擇的會計方法的變更而相應減弱。
(三)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人員素質的局限性。商業銀行的財務分析人員應具備一定的財務理論水平、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總之對人員的素質要求頗高。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人員距離上述條件尚有較大差距,這就導致財務分析過程中出現眾多的行為性缺陷。
(四)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分析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我國商業銀行也開始涉獵表外業務,加業務、信托與咨詢業務、貸款承諾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等。在現行的會計帳務處理程序下,表外業務未被納入資產負債表中,僅以報表附注的形式予以注明,商業銀行財務分析的龐大指標體系中也普遍缺乏對銀行表外業務的考核分析指標。由于表外業務具有自由度大、連續性弱、透明度差、風險性高的特點,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不對其進行多方面的風險分析,將很難適應表外業務快速發展的趨勢下防范潛藏著的巨大風險的需要。
(五)商業銀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的局限性。
1、流動性指標體系中,存貸款比例指標的分子、分母分別為銀行的各項貸款之和與各項存款之和,存貸比率越高預示著銀行的流動性越差,因為這表明相對于穩定的資金來源而言,銀行占用在貸款上的資金越多,流動性當然越差。相反,該比率越低,則表示銀行還有額外的流動性,因為銀行還能用穩定的存款來源發放新貸款。過高或過低的存貸比率對銀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適中的存貸比率才表示銀行對資金來源與運用間的安排適當,較好地兼顧了流動性與盈利性。這項指標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視了存款、貸款各自內部結構的差異,只是簡單地將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相比,這就有“一刀切”之嫌。
此外,資產流動性比率為銀行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之比。這一比率越高,表示銀行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問題在于銀行的某些流動性資產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內(通常指一個月)變現,比如應在一個月內到期的貸款未能如期收回,就使得銀行的流動性被虛增。這顯然將降低利用該比率衡量銀行流動性強弱的可靠程度,甚至會使信息使用者對銀行流動性的真實狀況產生一定程度的誤解。
2、盈利性指標體系中,資本利潤率是由銀行當年的凈收益與資本總額相比得到的,其中資本總額等于核心資本、附屬資本之和再扣除某些項目。但目前我國對銀行資本的定義及范圍的界定還不夠明確、細致;另外對資本各組成項目的內容、涵蓋面的規定與國際標準——巴塞爾協議比較,也有較大差異。這些都必然會影響到在實踐中運用該比率分析銀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標體系中,資本充足率是衡量銀行以自有資本抵御經營風險能力的最關鍵性指標,也是央行實施金融監管的焦點所在。該比率能否如實反映銀行運營情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有賴于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的健全,避免用帳面處理的技巧瞞天過海,如附屬資本的范圍可能被不合理地擴大,特定資產的歸類對計算出來作為分母的風險資產總價值又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若銀行和企業的關系未理順,銀行不具備獨立于企業的地位,反而有這樣那樣的密切聯系,就可能會使外在表現出來的資本充足率比真實比率來得更高,如壞帳沖銷問題未及時得以解決,壞帳損失又未及時用自有資本補償,就會導致有“水分”的資本充足率的形成。這一指標的缺陷包括它可能迫使銀行以資本為經營目標,追求高回報并向非信貸業務轉移,而資產的多樣化會進一步加大計算和報告資本水平的難度。此外,以信用風險為主的該比率缺乏彈性,不能代替充分信息的市場判斷,不能避免道德危害、銀行危機和系統性風險,還會抑制銀行投資。
貸款質量指標包括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呆帳貸款分別占貸款總額的比重這樣一系列比率,計算了解這些比率能保持對各類非正常貸款的動態監控,從而靈活采取各異的貸款管理方式。對非正常貸款的準確劃分是一項較復雜的工作,我國借鑒國際經驗,引進國際上通行的五級貸款新分類法。但實踐顯示該方法在我國商業銀行推廣應用的時機遠未成熟,“一逾二呆”的舊分類法仍有很大的“市場”,這使得對貸款質量的分析失去了科學的基礎,新方法的優勢更無法有效發揮出來。
二、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對策及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對策。
1、借鑒吸收國際上在財務報表體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納銀行特殊業務信息的、具有銀行業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商業銀行財務報表體系的建立。盡快解決諸如有無必要編制銀行現金流量表及在明確有必要編制的前提下,應設計什么樣的特殊格式、項目,使之能真正有利于揭示出銀行現金流量方面的有用信息等等重大問題。
2、要確保銀行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可通過三大途徑來實現:其一,加大央行現場檢查、非現場檢查等監管措施的力度;其二,條件較好的銀行還可聘請注冊會計師進行財務報表審計;其三,利用會計準則的權威性來約束商業銀行的會計行為,就必須加快會計準則中有關銀行特殊業務準則及財務報表準則的出臺。
3、建立全面分析和專題分析相結合的財務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一次簡要分析,每季度一次詳細分析,每半年、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現重大問題時再作專題分析。各分行的財務分析應在基層行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行又基于分行財務分析的結果進行全行分析,如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財務分析制度。只要將之貫徹落實,就一定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可見,財務分析制度的執行者——人的作用不容忽視,所以在制度建設的同時,還應著手加強對銀行財務分析人員的專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注重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相關理論水平。
4、在現有銀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中加入評價表外業務的風險性、流動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標。比如,用“表外業務金額/銀行資本總額”再與一定標準比較,就可以衡量表外業務的風險程度;又如我們可設計指標來反映表外業務對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影響;再如,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對表外業務也應予以考慮,即應制定出表外業務風險資產額的計算方法,使之成為銀行加權風險資產的一個組成部分。總之,要始終對銀行表外業務蘊涵的高風險保持高度警惕,通過跟蹤監測,防患于未然,以利于銀行的長遠安全與持續運作。
5、正確處理央行對商業銀行的強制監管與商業銀行利用財務分析進行自律性監管之間的關系。二者的關系是:最終目的相同,都是為確保銀行的三性,只是出發角度、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應盡量做到數據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而不應彼此對立、割裂。
6、針對前文提及的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指標體系中存在的不妥之處,具體可改進克服如下:其一,既然資產流動性指標存在潛在的誤導性特點,我們應注意在分析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時,結合其他比率,如速動比率、不穩定資產與流動資產之比等,綜合考察和判斷;其二,對資本利潤率指標要注意明確、細致地界定作為分母的資本總額各組成部分的范圍、內容,以增強指標計算的可操作性;其三,著力解決與資本充足率有關的準確計算,壓縮人為“水分”,縮小與國際間不必要差距的眾多問題;其四,將衡量貸款質量的系列比率改為正常貸款余額、關注貸款余額、次級貸款余額、可疑貸款余額、損失貸款余額,分別與各項貸款余額相比這樣一系列比率,以便與所采用的新貸款分類法相配套。這些比率功能能否到位,關鍵還要靠新貸款分類法的切實落實,因此如何使該分類法更易操作,更易被接受,是眼下亟待攻克的難關。
(二)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字:風險管理;財務比率;財務風險
一、緒論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增高,企業參與市場程度的加深,企業必須面對市場帶來的風險。在財務控制方面,國外財務風險研究起步早,理論體系完善,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創立的控制論,Altman創立的zeta模型。在我國, 郭敏在“人本風險”的防范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趙斯秋從制度上進行探討,通過建立各種控制制度達到防范財務風險的目的,王繼華從內部控制的角度探討企業的內部財務風險。
本文運用流動性、經營效率、長期償債能力三方面對某企業進行財務風險分析。通過對該企業近3年來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出該企業的財務風險,并找出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
二、風險管理理論綜述
1、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就是管理者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避免風險的發生或者減少損失。風險控制的目的在于改變公司所承受的風險程度,盡可能降低風險對公司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風險管理理論把風險管理分為風險確認、風險評估以及風險控制三個部分。
2、 流動性分析
企業資金的周轉和循環,反映了企業各經營環節的運行效率,效率高,資金周轉快、效益好,反之亦然。速動比率是企業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速動比率衡量企業在某一時點動用隨時可變現資產立即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速動比率一般為1,小于l則說明企業不能抵擋可能出現的債務危機,存在著財務風險。
3、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對債務的承擔能力,資產負債率是企業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已獲利息倍數,是稅前利潤加利息費用之和與利息費用的比值,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所得支付債務利息的能力。企業的利息保障倍數至少要大于1,否則,就難以償付債務及利息。
4、經營效率分析
企業的經營效率是企業利用資產的效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是企業一定時期賒銷收入凈額與應收賬款平均余額的比率。用于衡量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的快慢,該指標越大企業財務越安全,反之就越危險。
三、 某企業財務風險分析
A企業近3年來,資產總計分別為38千萬元,37千萬元,33千萬元。負債總計分別為24千萬元,20千萬元,16千萬元。所有者權益分別為14千萬元,17千萬元,17千萬元。
A企業三年經營業績及財務數據:企業總資產規模自2009年以來連續下降,特別是2011年的總資產比2010年下降了11.76%,比2009年下降了13.22%,變動幅度較大。從數據可以初步判斷某企業經常性損益方面收益雖然減少,但是比非經常性損益下降幅度小,企業盈利主要還是來源于經常性損益。
流動性分析可細分為短期償債能力分析和短期資產流動性分析。短期資產流動性中周轉效率越低,變現風險越大。從數據表可以看出,A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這三年中整體上呈上升趨勢。債務意味著風險,其不利之處是為了是公司持續經營,必須履行固定的承諾。從數據表分析2009年的1.53在2010年大幅增長至9.12,而2010年又下降至3.35.說明企業在償債方面有風險。公司的應收賬款在11年周轉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如果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較低,說明企業信用政策過于寬松。
四、某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財務風險存在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 某企業財務風險是由財務管理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某企業的資金結構是合理的,資產負債比率較高,資金結構的合理比率應為流動比率2:1、產權比率6:4。資產負債率越高意味著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越大,如果企業到期債務無法償還,會立即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
2、A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在11年應收賬款周轉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說明企業回收應收賬款的效率較低,有相當比例的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由此形成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3、某企業存貨周轉率在11年又有了回落,存貨周轉率不高將導致資金積壓在存貨上,企業還必須為此支付大量存貨保管費,又要承擔市價下跌的損失,從而形成財務負險。
五、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生產活動中的每個環節中,影響因素諸多,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下面分析財務風險的成因:
1、企業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淺薄,沒有意識到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2、企業為增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常常采用應收賬款方式銷售產品,影響本企業資金的流動性。
3、企業存貨管理機制不健全,目前企業的流動資產比例普遍較低,由于存貨的變現能力較低,存貨又增加了企業管理費用。
4、企業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造成風險的加劇成為必然。
5、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等復雜多變的外界環境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如果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必然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
六、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
在市場條件下,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應本著成本效益原則把財務風險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要加強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化解財務風險,現從以下幾點來談談:
1、樹立風險意識,建立防范處理機制。
2、加強資金管理,企業在賒銷商品之前應該確立信用政策,同時加強對應收賬款的追蹤分析。
3、合理安排資本結構,企業在制定負債計劃時,要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企業負債好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流動比最好保持在2:1的安全區域。
4、建立財務風險識別預警系統,企業各個部門定期根據企業報告制度;另外,企業內部應當建立一個財務預警機制,防止財務惡化。
5、利用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在資產組合中資產數目較低時,增加資產的個數,分散風險的效應會比較明顯。
七、結論
本文介紹風險管理的理論概述和三種財務比率分析法,以及常見的三種風險識別方法。對某企業進行了財務比率指標分析。對某企業從現金比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比例進行分析,對該公司財務風險狀況作出了評價,提出了適合的風險防范措施。希望通過本論文給其他企業以借鑒。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外匯流動性;監測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2-0020-05
一、銀行外匯流動性管理的現實需要
對商業銀行而言,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動性風險管理歷來被商業銀行視為重中之重。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由早期的資產管理理論過渡到負債管理理論,再到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資產管理理論強調流動性為先的管理理念,主張以資產的流動性維持銀行的流動性。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負債管理理論強調銀行可以通過主動負債即通過從市場上借入資金來滿足銀行流動性需求。70年代中期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在繼承資產管理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優點的基礎上,重新科學地認識了流動性的地位,指出流動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證,又是實現盈利性的有效途徑,是“三性”統一的橋梁。[1]
對商業銀行而言,外匯流動性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包括貨幣政策松緊程度、外匯市場交易狀況等,微觀因素則包括商業銀行的政策取向、流動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與這些因素相對應,可以大致把外匯流動性分為市場的流動性和經營機構的流動性。
就外匯市場而言,其流動性是指投資者所持外幣兌換成本幣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長期以來,我國外匯市場一直被認為是缺乏流動性的市場。近年來,隨著外匯交易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匯率改革的進展,我國外匯市場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運用廣義異方差條件自回歸模型(GARCH)(1,1)模型,驗證了2005年匯改后我國外匯市場的非平穩性明顯減弱,即2005年匯改后,受到沖擊的外匯市場持續時間減短,風險變大,外匯市場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場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匯市場的流動性。[2]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我國部分購買了境外衍生金融產品的銀行受到一定損失,尤其是投資美國次級貸款相關產品(CDs、CDO)的銀行受到較大影響。隨后,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不少商業銀行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沖擊,引起了業界和管理層的警覺。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急劇萎縮,中國的外匯交易市場也因金融危機影響交易量明顯下降,流動性降低,市場的巨大波動使得外匯流動性管理的問題更加突出。由此可見,無論從宏觀市場角度,還是從微觀銀行角度,外匯流動性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二、外匯市場整體流動性狀況的評價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場流動性的概念:指一單位指令流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場的流動性包括三個緯度:緊度、深度以及彈性。由于受到數據來源的限制,研究人員一般使用買賣價差來衡量市場的緊度,對市場的深度以及市場的彈性則較少進行實證研究。市場流動性的測度方法較多,基本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單位指令流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 可以作為市場流動性的測度指標,但它是針對整個市場的測度方法。第二種是買賣價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對于每一個交易者,買賣價差是市場流動性更好的一個指標,買賣價差越大,流動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買賣價差和私人信息間的關系,他(她)們提出了以信息為基礎的交易概率(PIN: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時認為,買賣價差是PIN的遞增函數,知情交易者越多,買賣價差越大。第三種是交易帶來的價格變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認為,因為有些交易會引起價格的變化,有些交易不會帶來價格的變化,所以買賣價差也存在缺陷。他們提出,交易帶來的價格變化,可以測度市場的流動性。在市場微觀結構的數據不足時,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測度指標,即每日內收益率的絕對值和市場交易總量的比率,這個指標可以測度1單位的交易量帶來的資產價格的變化。[4]
三、單獨對商業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進行評估的必要性
市場的流動性是以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為基礎的,沒有單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市場的流動性就無從談起。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并不重視外匯資產流動性狀況的評估,一方面是由于外匯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較小,對銀行整體流動性的影響也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國商業銀行對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意識不強所致。隨著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提高,銀行外匯資產比重逐漸加大,對外匯資產狀況進行評價的必要性也日趨顯現。如前所述,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從根本上講,流動性是一種“將其他資產轉化為中央銀行貨幣的能力”。[5]中央銀行的貨幣可以用來購買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考慮到我國的實際國情,對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的評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銀行保有的外匯資產的變現能力;二是外匯資金在市場上兌換成本幣的成本和速度。對于第二個方面,我國的外匯交易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較大的提升,銀行可以在這個市場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實現換匯。[6]因此本文將從銀行資產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讀銀行在外匯資產流動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評價銀行外匯流動性指標體系的初步構思
銀行流動性涉及流動性需求和流動性供給兩方面。對大多數商業銀行來說,其流動性需求和流動性供給來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方法都是針對本幣業務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中,流動性評價指標主要是備付金比例、資產流動性比例和中長期貸款比例。這些指標內容比較單薄,不能全面反映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狀況,更不能反映銀行的融資能力。并且各銀行不顧自身實際情況去套用、追求這幾項流動性指標,扭曲了流動性管理的本質。目前央行和銀監會采取的是一攬子指標的方式綜合評價銀行的本幣流動性狀況,而對外匯資產,還無明確指標衡量其流動性強弱。
從2009年初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業銀行外匯資產負債統計報表(匯發[2009]6號,以下簡稱報表),用以反映銀行外匯資產的基本狀況。筆者認為可以該報表為監測外匯流動性狀況的數據來源,設計衡量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強弱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特點是,將宏觀市場因素與微觀銀行因素相互結合,綜合評價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
借鑒本幣中流動性的判斷方法,結合我國銀行外匯資產的特點,筆者設計了以下指標。這些指標可定期進行評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進行評定 。
(一)確定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的指標
1.超額準備金率。從2005年起,人民銀行要求各商業銀行按比例繳存外匯存款準備金,目前這一比例為5%。但各商業銀行在法定準備金之外,通常會再交一部分超額準備金,用于支付系統清算之用。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一定比率的超額準備金就會轉化為法定準備金。因而超額部分準備金可以作為商業銀行外匯資產準備金的穩定資源。準備金數據可從中央銀行的準備金賬戶提取。
2.幣種比值。指銀行外幣中美元資產與其他幣種之比。多幣種投資和儲備符合風險分散化的經營思路,并且美元與其他幣種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過大,當美元貶值時,將造成銀行外匯資產的損失,影響其流動性。出于這種考慮,設定幣種間比值以衡量投資結構的合理性。數據來自各項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匯總。
3.外匯流動資產占比。其中的流動資產指短期(3個月內)貸款和短期投資之和,該指標可以反應銀行外匯投資的合理程度。外匯流動資產應包括現金、短期貸款、股票投資、存放同業及存放中央銀行的存款、應收款項。
4.外匯流動比例。流動資產比率是商業銀行衡量流動性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該指標數值越高,說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越小。當然,如果該指標過高,則又意味著銀行資產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會隨該指標值的增大而減弱。
其中流動資產指短期內(3個月內)可以變現的資產,流動負債指3個月內可以變現的負債。其中的流動負債,應包括活期存款、3個月內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種為3個月內的正回購債券、同業存放、應付及預收款項。
5.外匯資金拆借比例。拆借資金比例也是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一旦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因某種突發因素或特殊因素產生臨時流動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資金來彌補。對于商業銀行總行而言,由于通常為外匯市場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時存在拆入和拆出外匯資金的情況。拆入拆出資金指賣出回購資產、買入返售資產。
6.外匯貸存比。貸存比率是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傳統指標,它反映了銀行存款資金被貸款資金占用的程度。貸存比率越大,即貸款額占存款額的比例越大,表明銀行用在貸款上的資金越多,銀行因為流動性不足而承受的風險也就越大。
7.證券外匯投資比例。銀行持有外匯證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證券資產是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的資產,流動性較強但易遭受損失,因而是影響外匯流動性的重要參考。證券投資余額以證券投資總額的重估損益為依據。
8.風險外匯投資占比。風險外匯投資包括衍生金融產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資產、持有CDs、CDO合計數為依據 。CDs和CDO的資產狀況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息相關,是具有較高收益同時隱藏巨大風險的外匯資產。
9.高風險外匯投資占比。高風險金融產品指高風險外匯投資總額。
(二)各指標的賦值與同一化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大多來源于企業對外貿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資,其指標的設定也不同于本幣的指標設定。在筆者設計的指標中,相對數指標較多,通過給不同指標賦予權重的方法將各指標進行同一化處理。各單一指標滿分均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標說明: ―流動性評價得分, 得分為(1)式與(2)式相加得到; ―外匯市場流動性系數,指標6-9均乘以該系數; ―第I項指標的得分; ―第I項指標權重。
當外匯市場的成交量下降時,交易價格顯著上升,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將會下降,這會給銀行外匯流動性帶來負面的影響, 系數介于0-1之間;當外匯市場流動性充裕時,該系數為1;流動性不足時,該系數相應扣減。[7]本課題設計的指標體系中,指標6-9均與外匯市場成交量有關,應乘以此系數。
測算外匯市場流動性的方法較多,本文認為可以市場交易價格為依據,即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日的人民幣兌換主要外幣的交易價格,運用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方法(如ADF)進行檢驗。 在此種情況下,應該以市場交易量增減變化程度確定 系數。[8]如當市場成交量萎縮到歷史同期的80%時,可將 定為0.8。2005年7月21日匯改后,我國不再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量,只公布與上期相比較的增減數,因此建議可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定期該系數,作為對外匯市場整體流動性狀況的一個提示器。
權重 的確定,筆者認為,流動資產占比、流動比例等指標是比較傳統的衡量流動性指標,在央行、銀監會現有的各種指標評價體系中均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各商業銀行也較為重視資產負債管理,因而應賦予較大的比重,其余指標的權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銀行9項指標的得分分別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數為1,則其綜合評價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幣種對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進行評估。
(三)對銀行的外匯資產流動性做出評價
對銀行的外匯資產流動性做出評價可以通過設定外匯流動性狀況預警指示的方式進行,根據銀行的綜合評價判斷其流動性強弱,如將得分在60以下的定為紅色預警,表面流動性較差,外匯資產安全受到威脅,應高度關注;60-80分之間的為黃色預警,表明影響流動性狀況的部分指標異常,應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為綠色,表明流動性正常,無需過多關注。
五、實證檢驗
為了對上述的指標體系的準確性進行檢驗,筆者選取了A、B兩家區域性法人金融機構2009年上半年的報表進行實證檢驗, 系數為0.9,結果如下表。
六、結論
1.A、B銀行外匯流動性均處于正常范圍內。但其中B銀行得分略低,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應引起關注。這主要是因為是B銀行兩項指標得分較低所致,一是幣種比值指標得分偏低,說明該銀行外匯投資的幣種結構不盡合理,當國際市場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該銀行的外匯資產容易產生風險;二是高風險投資占比指標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該銀行持有LEHMAN和BETA兩家破產金融機構的外匯衍生金融產品,因而存在明顯的賬面虧損,說明該行對外匯市場風險控制能力不強,未能有效規避高風險投資品的市場風險,應引起高度關注。
2.系數對銀行外匯流動性的影響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量萎縮的影響,我國外匯交易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數的減小對外匯流動性產生較為了明顯的影響。
七、政策建議
1.盡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銀行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制度,將銀行外匯資產安全納入監管范疇。對銀行外匯流動性的管理,應建立在對銀行流動性狀況科學、客觀評價的基礎上。但目前,我國監管當局在這方面基本處于一片空白的狀態,沒有一套合理的銀行外匯流動性評價指標體系,即使發現銀行流動性存在問題,也無法對癥下藥。因此,建立銀行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制度體系是當務之急。
2.外匯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銀行外匯流動管理的窗口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風險提示。根據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對銀行的外匯流動性進行分類監管。根據評價結果的優劣,可將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分為三類,對每一類銀行,按季或按月給予相應的窗口指導,特別是對具體某類指標評分較低的銀行,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風險提示,如有必要還可以限制銀行外匯資金來源和運用的某些具體行為或途徑,以強化監管力度。
3.監管部門應進一步約束和規范銀行的對外投資行為,弱化國際金融危機通過銀行向國內的擴散效應。監管部門應要求銀行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管理,對銀行投資境外證券產品和衍生產品實施專門的市場準入管理。對風險控制和評估能力弱、流動性監測評價指標得分低的銀行在境外投資的規模進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場禁入,以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4.審時度勢促進金融深化,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國內外匯市場健康發展,引導銀行外匯資產在國內運用的深度和廣度。當前中國,貿易和直接投資項下雙順差造成的外匯盈余是銀行體系外匯流動性的主要來源。引導銀行體系龐大的外匯流動性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經濟是確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金融深化是大勢所趨,金融危機后各國在加強金融深化過程中的監管問題上態度高度一致。對我國的外匯市場而言,不是金融創新過度,而是金融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市場活躍度受到抑制。因此,當前應該根據形勢的發展,適時拓展外匯金融產品的品種和應用范圍,在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包括外匯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發展,更好的吸收銀行體系的外匯流動性。■
參考書目:
[1]中國人民銀行文昌市支行課題組.外匯市場干預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實踐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匯改后中國外匯市場波動性及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2007.
[3]楊榮,趙君.人民幣美元市場流動性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9(1).
[4]陳小五.中國外匯市場的培育與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動性黑洞――理解、量化與管理金融流動性黑洞[M].姜建清,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6]孫紅燕,劉志迎,孫海來.中國外匯市場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向[J].經濟論壇,2006(1).
一般而言,流動性分為三個層次:貨幣流動性、銀行系統流動性和市場流動性。其中貨幣流動性是基礎,下游的是市場流動性,本文探討的銀行系統流動性處于中間層次。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指的是該銀行可以在任何時候以合理的價格得到足夠的資金來滿足其客戶隨時提取資金的要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主要包括兩方面:資產的流動性和負債的流動性。資產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負債的流動性是指銀行以較低的成本適時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而流動性的水平主要取決于流動性供給與流動性需求,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額缺口即流動性缺口直接決定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流動性是商業銀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則之前,因而確保足夠的流動性是商業銀行管理的主要目標之一。銀行的流動性受到央行政策波動、固定資產投資變動和金融市場波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逐步對外開放,國際收支持續多年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基礎貨幣數量被動增加,從而流動性增加。此外,國內儲蓄偏高也使得流動性出現過剩。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世界造成了嚴重影響,美國次貸危機產生了嚴重的流動性問題,一些商業銀行和國際投資銀行因此紛紛倒閉。同時,這一危機也使得國內商業銀行資金回收困難,各個銀行謹慎貸款,使得流動性風險管理受到挑戰。次貸危機后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活動受到了一定的管制,銀行惜貸行為明顯,使得流動性呈現過剩現象。同時,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完善和信用貨幣的減少了人們對現金的需求,銀行體系流動性供大求現象突出。
因此,本文擇取16家上市銀行2008至2014年的數據,擬通過貨幣供應量、存貸比率和短期資產流動性比率等銀行流動性度量指標,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進行衡量和比較研究,同時借鑒美德對于流動性的管理經驗,尋找相關途徑以實現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均衡。
二、文獻綜述
商業銀行流動性受到宏觀和微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從宏觀外部環境看,Allen and Gale(1998)指出對銀行流動性有利的外部環境可以保證資產以合理的價格應對一般的流動性需求,但在不利環境下流動資產也會相對減少,實際清算價格低于內在價值,損害銀行利益。從微觀方面分析,商業銀行內部各項存貸款的指標影響且反正的銀行的流動性狀況。吸收活期存款是銀行流動性創造的主要源泉之一。Dimond 和 Dybvig(1983)提出了流動性創造均衡模型,這一模型表明適當保障活期存款人利益,合理的活期存款比率有助于穩定存款,保持充分流動性創造能力。鮑紅波(2006)提到用現金流來衡量銀行流動性。此外,謝志華、楊瑾(2007)選取備付金比率和存貸比來衡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
目前,人們較為關注銀行流動性的現狀,很多學者論文也提出了流動性過剩這一問題。陸磊(2007)指出了引起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的種種原因。武靜(2007)認為,造成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原因的銀行被動負債的增加,而主動投資的渠道不夠。馮學敏、何雁明(2007)認為我國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失衡,貸款不足,外匯儲備等增加是造成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朱睿(2006)認為過多流動性會使得銀行業過度競爭,非理性降低貸款條件,不利于金融體系穩定。朱慶(2006)提到針對流動性過剩,央行應該積極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同時要搭建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機制。
三、商業銀行流動性衡量與現狀―以上市銀行為例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受收到內外部多個因素的影響,本文選取貨幣供應量、存貸比率和短期資產流動性比率三個指標,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進行分析。
(一)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是從宏觀角度分析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貨幣供應量的統計缺口在我國分為三個層次:M0是流通中的現金,M1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的貨幣發行量。其中,M1體現了貨幣存量的重要流動性特征,而M2體現了貨幣存量總額的變化特點。
由圖1可以觀測到我國2008到2014年貨幣供應量的變化趨勢,狹義貨幣M1與廣義貨幣M2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M2的增長始終快于M1的增長,且M1與M2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于貨幣流動性比率為M1/M2,由圖可見至2014年分母M2已遠大于分子M1,這意味著貨幣流動性比例處于下降趨勢,表明居民和企業持有定期存款和儲蓄的存款的意愿增強,貨幣的需求減弱,流動性過剩。
圖1 2008-2014我國貨幣供應量
(二)存貸比率
目前,我國上市銀行業務日趨多樣化,但是存款和貸款仍是資產與負債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存貸比率指的是商業銀行的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的比值,其公式為:存貸比率=(各項貸款總額/各項存款總額) *100%
一般而言,銀行的各項貸款與存款比例不得超過75%,如果存貸比率較高,則說明銀行將大部分資金用來發放流動性較低的貸款。根據表2中的數據所示,這16家上市銀行的數據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南京銀行多次達到60%以下,存貸比不斷下降,說明銀行沒有有效使用資金,大量資金存在于銀行體系內部,無法轉換成貸款投放出去,這是銀行流動性過剩表現的一個方面。
表2 2008―2014上市銀行存貸比率 單位:%
(三)短期資產流動性比率
流動性比率是較為常用的流動性指標反映銀行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其公式為:
流動性比率=(流動性資產/全部負債)*100%
流動性比率不僅可以表現商業銀行資金支付流動債務的能力,也反映了商業銀行短期流動性供給的能力。該比率越高,反映銀行的流動性越強。該比率一般應當保持在30%至45%左右。表中16個上市銀行均有流動性比率超過40%的情況,2008年普遍較高以外,至2014年仍有多數銀行的流動性比率在45%以上,這也表明銀行存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
表3 2008―2014上市銀行短期資產流動性比率 單位:%
四、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原因與影響
(一)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原因
流動性過剩主要指的是貨幣的供應量超過了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量,造成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很多,本文分別從供需兩方面探究。
(1)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增加。我國逐步對外開放,外匯體制也日益完善,近些年來,我國的國際收支呈現雙順差,即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兩方面的順差。目前匯率條件下,基礎貨幣被動增加,商業銀行貨幣供給增加,流動性過剩。報告顯示,2014年1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84萬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億美元。
(2)國內儲蓄率過高,消費占GDP比重偏低。2014年12月末,我國國內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高達49.9萬億元,在世界儲蓄排列中位置較前。由于我國社保體制、教育體制和住房體制等不完善,以及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大多數居民更愿意選擇較為保守的儲蓄存款,消費也難以提高,貨幣的需求減弱,使得流動性過剩。
(3)銀行信貸活動受管制,惜貸行為顯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嚴重影響,信貸市場流動性不足是危機爆發重要原因,即貨幣供應量小雨需求量。各商業銀行對于貸款更為謹慎,再加之近幾年經濟有過熱苗頭,政府加大對信貸活動的調控力度。貸款的減少也意味著貨幣需求的減弱。
(4)金融創新不足,資產配置單一。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主要運用于項目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盡管存在一定的創新產品,但還是缺乏化解存差替代產品和金融創新手段,當存款大幅增加,流動性過剩就很難避免。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影響
(1)不利于銀行有效盈利。貸款是商業銀行進行盈利的手段,但是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信貸增長困難,這就使得銀行的利息顯著下降。另外,國內儲蓄率一向較高,成本負擔較大。分業經營的條件下,存貸利差是銀行盈利的主要渠道,流動性過剩無疑會增加營運和利息成本。另外,過高的流動性資金投向貨幣市場,使得貨幣市場利率走低,這對銀行造成了又一打擊,這些都擠壓了銀行的盈利空間。
(2)不利于央行政策的有效性發揮。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三種:加息、公開市場操作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加息即通過提高利率使得使用資金成本提高,借此減少流動性。公開市場操作即通過大量發行央行票據來控制流動性。其中,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相對嚴厲,借此來降低銀行提高放款和信用創造的能力。盡管這三個手段有助于收縮流動性過剩,但是也使得過多資金沉淀在中央銀行,不利于支持實體經濟,削弱貨幣政策有效性。
(3)不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流動性過剩給銀行帶來巨大的運營成本,這勢必對銀行的盈利造成沖擊。這使得銀行之間過度競爭,盲目追求大戶,過分降低貸款利率,這使得不良貸款反彈,加劇銀行貸款風險,不利于金融體系穩定。
五、美德兩國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過剩的管理
(一)美國
(1)最低備付金要求限制。根據美聯儲規定,美國境內所有銀行對超過5200萬美元的活期存款必須持有不少于10%的現金儲備,對于5200萬美元以下430萬美元以上的必須持有的備付金。建立在活期存款基礎上的備付金比率,有助于銀行更好應對流動性過剩,即相應過多的活期短期資產,所帶來的風險,從而穩定銀行的經營。
(2)制定良好的流動性計劃。一個良好的流動性計劃有助于銀行減少融資成本以及使得銀行所需持有法定準備金最小化。美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通過利息流動性計劃來對潛在的流動性問題進行預測,這一計劃設計兩方面:一是銀行對其儲備頭寸最低要求實施管理,計劃周期為法定兩個星期;二是一年或一年以上資金的需要量。良好的流動性計劃,有利于在源頭上減少流動性過剩發生的可能性,對資金供需進行預估。
(二)德國
(1)特別最小準備金要求。德國的銀行對于外國儲蓄保持一個較高的法定準備金率,此外還有額外邊際準備金要求,從而來限制資金過多的流入。同時,準備金要求也賦予銀行抵消權,即外國的負債被一定外國投資所抵消,準備金要求將被免除,這一措施有利于鼓勵銀行將資金配置到國外,從而較好的控制資金流入流出,避免雙順差帶來的流動性過剩。
(2)利息支付限制。利息支付限制即聯邦政府禁止對外國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支付利息,但對于德國銀行向外國銀行借款則沒有此項限制,一定程度限制外國資金的流入,減輕國際儲備壓力。
(3)差別再貼現配額。聯邦銀行在特別情況下會減少銀行的再貼現配額,從而控制銀行部分潛在的流動性頭寸,間接調控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六、解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對策―以上市銀行為例
(一)積極實施公開市場業務,實現貨幣機制的有效傳導
貨幣供應量對銀行流動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目前,根據M2遠大于M1的情況。中央銀行應該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上調銀行體系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上調利率,短時間內緩解銀行流動性過剩。同時,實施有效的貨幣傳導,避免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的滲漏現象。
(二)穩定國際收支,完善外匯管理體制
(1)努力實現貿易平衡,適當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流動性輸入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熱錢流入等。首先,我們要從思想上改變“貿易順差一定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的認識,適當減少出口鼓勵措施,使得出口降溫。另外我國出口通常是低成本擴張,出口的質量和效率不高。因此,我們應該使的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相結合,努力實現貿易平衡。
目前,外商投資占我國經濟的比重較高,近幾年我國主要以粗放式的方式吸引外資,這并不有利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當期經濟環境下,我國應該提高引進外資質量,有選擇的引進外資。
(2)設立最小準備金要求和利息支付限制。借鑒德國對于流動性過剩的管理,設立最小準備金要求和抵消權,從而有效控制資金的流入流出。目前,由于我國仍較依賴于外國資金,所以不能完全禁止利息的支付,而是相對減少利息。
(3)完善外匯管理體制,穩定外匯儲備。在我國固化的匯率管理制度下使得流入的外匯資金通過結售匯轉換成外匯儲備,使得我國外匯儲備被動增加。因此我國應該完善外匯管理體制,在經常項目下完全的意愿結匯和售匯制度。這不僅有利于緩解流動性過剩,還有助于滿足企業和個人的用匯需求。
(三)適當放松信貸管制,拓寬信貸領域
根據經濟發展現狀,適當放松信貸管制。銀行要改變過于謹慎貸款的作風,促進信貸規模的擴大,調整信貸投向,重點培育消費信貸市場、小企業貸款市場和貿易融資市場。
(四)適當降低國內儲蓄率,拉動消費
適當降低國內儲蓄率,使得居民將多余的資金投向更為高效的其他理財產品,推動金融市場的全面發展。另外,儲蓄率的降低也有利于降低銀行的利息成本,推動銀行積極性。同時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要解決醫療和住房問題,這有助于增強居民消費信心,拉動國內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每股凈資產是指股東權益與股本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每股凈資產= 股東權益/股本總額
這一指標反映每股股票所擁有的資產現值。公司凈資產代表公司本身擁有的財產,也是股東們在公司中的權益。因此,又叫股東權益。該指標是一個靜態指標,反應現實條件下股票價格,在市場中投資者往往是將該指標與股票市價比較,判斷股票價格與現行股票價格的偏離程度。
在實際問題中,隨機變量Y往往與多個普通變量x1,x2,…,xp(p>1)有關,對于自變量x1,x2,…,xp的一組確定的值,Y有它的分布,若Y的數學期望存在,則它是x1,x2,…,xp的函數,記為u(x1,x2,…,xp),它就是Y關于x1,x2,…,xp的回歸函數,如果u(x1,x2,…,xp)是 x1,x2,…,xp線性函數的情況則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公司的綜合能力包括資本構成、經營能力、償債能力、投資和收益。那么公司的股票收益與公司的綜合能力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他們之間是否有線性關系呢?
二、案例模型
樣本的選取:以2008年為時間窗口,隨機的選取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A股)的600000到600118號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
樣本的數據來源:全景網(省略)。
樣本數據的處理:選取每股凈資產做因變量,反應公司綜合能力的部分指標(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速度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資產負債比率、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凈資產比率和固定資產比率)(不包括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和扣除后每股收益,因為這三項作為研究對象)做自變量,用spss軟件做多元回歸分析。
從表1可以看到,第一步引入的變量是總資產周轉率,第二步引入的變量是流動比率。變量進入和移出的方法是逐步篩選法,標準是以F統計量的理論值為標準判斷自變量能否進入或剔除出回歸方程。如果某個自變量的偏F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0.05。則應拒絕其檢驗的零假設,認為該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線性影響是顯著的,應進入回歸方程;如果某個自變量的偏F統計量的概率p值大于0.1。則不能拒絕其檢驗的零假設,認為該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線性影響是不顯著的,應剔除回歸方程。
總資產周轉率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同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總資產周轉率是綜合評價企業全部資產經營質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標。一般情況下,該數值越高,表明企業總資產周轉速度越快。銷售能力越強,資產利用效率越高。
總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流動比率可以反映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計算公式為: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付債
流動比率過高并不一定表示公司財務狀況良好,短期債權人可能對較高的流動比率表示欣賞,但過高的流動比率也可能是由于存貨積壓呆滯所引起的,這非但不能償付到期債務,而且可能因存貨跌價等原因遭受損失而危及財務狀況,過高的流動比率也可能是擁有過多的貨幣資金而未加以有效地運用,進而影響上市公司的業績,因此,這并不是一種良好的財務狀況的反映。根據國外多數公司的經驗,一般而言,生產類上市公司合理的最佳流動比率是2。這是因為在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約占流動資產的一半,其余流動性較大的各類流動資產至少要等于流動負債,只有這樣,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一般情況下,公司的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是影響流動比率的主要因素。
流動比率越高,公司的償債能力也就越強,但是流動比率沒有考慮公司流動資產中個別資產項目的流動性。一家流動資產主要由現金和應收賬款組成的上市公司,其資產流動性要比一家流動資產主要由存貨組成的上市公司的資產流動性大。
從表2可以看出引入這些變量后,方程的復相關系數R分別有0.316增加到0.406,復相關系數的平方由0.1增加到了0.165,調整的相關系數由0.088增加到了0.143,這些數值都反應了自變量和因變量得相關性得強度,值越大,相關性越強。同時估計標準誤差由1.8236159減少到1.7681104。
由表3可以看到,F分布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說明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可建立線性模型。
表4顯示了回歸模型中的常數項,非標準化的回歸系數B值及其標準誤差、標準化的回歸系數B值、t值以及顯著性水平。
從表4中可以得到回歸模型的方程:
每股凈資產=1.741+1.079總資產周轉率+0.704流動比率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水平分別是0.005和0.017,其小于0.05,認為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可以建立線性模型。相關系數是0.406.復相關的平方系數是0.165,說明回歸方程解釋了整個因變變異程度的16.5%。
表5顯示了所有的市場質量指標的B值、t值、顯著性水平、偏相關系數和多重共線性分析的容忍度。
表6顯示了預測值、標準預測值、預測值標準誤差、調整的預測值、非標準化殘差、標準化殘差、學生化殘差、剔除殘差、標準化剔除殘差、馬氏距離、庫克距離和中心杠桿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標準差和觀測量數目。根據概率 原則,標準化殘差或學生化剔除殘差的絕對值大于3對應的觀測值為異常值。從表中可以看出。該樣本數據中存在異常值。
在回歸分析中,總是假定殘差服從正態分布。圖1是根據樣本數據的計算結果顯示殘差直方圖與其上得正態分布圖得比較,可以認為該數據的殘差是服從正態分布的。
圖2學生化剔除殘差-標準化預測值散點圖中,縱坐標是學生化剔除殘差,橫坐標是標準化預測值。圖中各點在縱軸零點對應的直線上下就基本均勻分布,因此,可以認為方差齊性的假設成立。
三、結論
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的靈魂所在,如何衡量上市公司的質量,僅僅靠獨立的數據很難對上市公司做個橫向地比較。同時也難以辨別數據的正確性和實際有效的價值。把這些分散的、內在聯系密切的數據結合在一起,有助于發現上市公司的問題和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讓投資者在大量的數據面前更能直接、有效地理解其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差異,從而對證券市場的投資做出理性和定量地判斷,對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對市場組織者和監管者也可以起到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隨著商業社會對會計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越來越高,財務報表也不斷發展的。主要有:資產負債表(balancesheet),損益表(incomestatement),現金流量表(statementofcashflow)。財務報表分析,又稱財務分析,是通過收集、整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有關數據,并結合其他有關補充信息,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和評價,為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和控制依據的一項管理工作。
財務報表能夠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但是單純從財務報表上的數據還不能直接或全面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特別是不能說明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和經營成果的高低,只有將企業的財務指標與有關的數據進行比較才能說明企業財務狀況所處的地位,因此要進行財務報表分析。做好財務報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確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揭示企業未來的報酬和風險;可以檢查企業預算完成情況,考核經營管理人員的業績,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勵機制提供幫助。
二、財務報表的定性分析。
1、側面的整體評估。首先是公司的社會信譽度,企業信譽是企業內部管理規范和進步的根本動力。員工和企業的關系是建立在誠信的紐帶之上,任意一個環節的誠信確實都會導致此紐帶的斷裂。企業對員工的充分信任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更好的為企業出謀劃策和服務;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可以促進企業招募到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并且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成長和穩定的信心。因此企業信譽度是企業自身和諧的根本體現,也是長期報表反映企業良性發展的重要依據。其次是部門和人員的客觀判斷,如果管理層的正確決策記錄保持良好,銷售統計部門人員變動越小,會計人員無不良記錄,則從側面反映出報表的基礎準確性。最后是對政策和市場及時把握,對企業重大事件重點關注,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跟蹤調查。億霖木業傳銷體系之所以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反映出了文字報表存在空洞和虛假,也反映出企業評估體系的漏洞和不足。
2、財務報表中的具體分析。
(一)利潤表的定性分析
凈利潤的來去是否清晰是衡量利潤表準確性的客觀指標,綜合衡量企業贏利能力是對利潤表定性分析的重要標準。一看企業主營業務的利潤是不是它的總利潤;二看支撐主營利潤的項目規模是否在行業中具有競爭力;三看利潤的增長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利潤增幅的判斷有幾個重要依據,首先看企業所處的行業總體贏利率高不高、競爭大不大,其次看企業是否因經營方式產生了較高的毛利,最后看是否出現了銷售收入的增長或者企業內部成本的下降。
從利潤表上,可以反映出以下四個問題:(1)衡量企業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月度利潤和年度利潤。我們看利潤的時候還要衡量它的未來發展趨勢,不要用短期檢驗成績的方式來衡量一個長跑運動員的成績。(2)企業利潤的構成可借以評估其經營風險。企業利潤主要來源于營業利潤,其中,主營業務利潤最關鍵。企業對外投資風險較大,其收益的穩定性相對較差。營業外收入是偶然利得,不能依靠其來增加利潤。如果企業的整體利潤主要來自于投資收益,由于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風險較大。(3)利潤表可以衡量企業是否依法納稅,這與企業的發展周期有一定的關系。(4)考察企業獲利能力的趨勢,當整個行業的毛利率開始下滑、整個凈利潤開始往下降的時候,需要引起企業的高度注意。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根據依據利潤表來及時判斷企業獲利的能力和未來的趨勢。
(二)資產負債表的定性分析。
(1)分析企業壞帳和其他應收款的聯系。有些企業的產品銷售出去,但款項收不回來,資產負債表上,許多陳年老賬都放在里面,隱藏了注冊資本的真實性,應該注意資本金是不是未到位。“股本”或“實收資本”是企業承擔有限責任的根本保證,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同時還應進一步注意“資本公積”項目的數額,如果該項目數額過大,應進一步了解“資本公積”項目的構成。因為有的企業不具備法定資產評估條件的情況下,通過虛假評估來虛增企業的凈資產,借此來調整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蒙騙投資者或債權人,對此應引起投資者或債權人的高度重視
(2)分析企業資產負債率和各項流動性比率,了解企業對各類債權人利益的保證程度。通過資產負債率,可以了解企業對長期債權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該比率越大,表明債權人的風險越大。而通過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可以了解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一般來說,這兩個比率越大,短期債權人的利益就越有保障。雖然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也能反映資產的流動性或償債能力,但這種反映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因為真正能用于償還債務的是現金,現金流量和債務比較可以更好的反映償還債務的能力。應結合對企業流動資產流動質量的分析,對這兩個比率進一步修正。
(3)對各類資產性項目進行具體分析,借此對企業財務質量做出基本性判斷,可按照先明后暗,先易后難的順序展開。分析企業待處理性項目,對企業相關項目的可信性做出判斷。企業待處理性項目主要包括“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和“固定資產清理”三個項目。在會計報表日,這三個項目的數額通常為零。分析企業各類攤銷性資產的攤銷情況,對企業損益核算的可靠性做出推斷。攤銷性資產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待攤費用”,對此應根據企業制定的會計政策,并結合對“現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攤銷”項目的數額,分別與上述四個項目的年初與年末的平均余額相比較,對企業攤銷性資產的攤銷情況做出具體的判斷,如果所計算出的各類攤銷性資產的攤銷率大低于會計政策所規定的攤銷率,則說明企業存在虛增資產和利潤之嫌。計算企業應收賬款和存貨周轉率,判斷流動資產的流轉質量。應收賬款周轉率越大,表明企業應收賬款的變現能力越強,應收賬款的質量越好。而存貨周轉率越大,表明企業的生產周期越短、產品越適銷對路。
(三)現金流量表的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