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6 10:38: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資源建設應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課 題:本文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2-2013年度科研規劃項目課題“政校共建開放式培訓平臺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576624。
公共實訓基地是由省、市各級政府主導、協同相關單位建設的面向社會提供職業教育、技能培訓、鑒定和各種技術服務、資源共享的開放式培訓平臺,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硬件設施,是實施職業技能訓練、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保證。
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牽涉到硬件、軟件、師資、投入和利用等一系列因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課程資源建設是公共實訓基地軟件方面最主要的建設內容之一,課程種類決定了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匹配性,課程內容的多層次設置決定了與各種培訓要求的適應性,課程資源形式的多樣性則決定了培訓質量的高低。
一、公共實訓基地的課程資源
1.課程資源的定義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或學習資源。AECT(美國教育與傳播學會)對課程資源的定義為:課程資源是支持學習的資源,包括教學材料、學習環境和教學支持系統,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的或隱性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這里研究的是狹義的課程資源,主要指人才培養方案、培訓計劃、課程標準、教材、實訓指導書、視頻、多媒體課件等與課程、教學有關的直接因素。
2.課程資源的特性
(1)公共性與開放性。公共實訓基地屬于國家所有,公共性、開放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公共性強調面向社會,服務對象包括企業、職業學校和勞動者個人。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面向全社會所有對象開放,二是課程資源開放,三是全天候開放。
(2)先進性與示范性。先進性是指課程資源應緊跟技術發展前沿的客觀要求,體現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重點突出高端職業和技能、新興職業和技能、長周期技能、前瞻性技能的培訓與開發。不僅如此,先進性還要充分體現在服務理念、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方面,以期做到以人為本和示范效應。
(3)實踐性與操作性。學員具備較強的實踐應用技能是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特色。通過實訓和操作,使學員熟練掌握實際職業崗位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能力。
(4)匹配性與適用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以實際生產為依據,同時又必須適用于學員的實訓操作。有些設備或是價格昂貴,或是體積龐大,或是利用率低,實訓基地不具備擁有的條件,但通過對其進行模塊化、模擬化、仿真化處理,就能大大提高匹配性與適用性,達到實際操作的功效。
(5)完整性與系統性。大到一種職業,小到一項技能,都有其職業標準和操作要求。對于一個專業而言,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以至于每一項操作步驟,課程資源應該是全面的,是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統一。
(6)綜合性與通用性。在課程資源的總體設計上既要考慮技能訓練的專業性,又要充分考慮相關專業的綜合性和通用性。通用性強,能進行多專業、多技能的綜合實訓,能有效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率,發揮實訓基地的最大效用。同時要注重職業素養和團隊精神內容的安排,最終使學員得到專業關鍵技能和職業綜合素質的全面培訓。
3.課程資源的建設原則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使各項工作開展順利,實施有效,要自始至終堅持以下原則。
(1)工學結合原則。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吸收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專家能手等參與課程資源建設,真正做到課程資源與企業的實際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等緊密結合。
(2)科學化原則。突出人才培養方案、技能標準、課程標準等課程資源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既兼顧學員專業知識的掌握,又兼顧學員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做到首崗能勝任、轉崗能適應、發展有后勁。
(3)多樣化原則。以傳統的教材、實訓指導書等課程資源為基礎,以網絡課程資源為突破,以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課件為特色,建立并完善各類課程標準,多形式、立體化構建課程資源。
(4)標準化原則。構建并逐步完善各種課程資源的開發標準或評價指標,以標準化促進課程資源建設的規范化和特色化。
(5)結構化和動態化原則。要確保各種課程資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擴展性,方便操作者使用;要保持課程資源的長期穩定,不斷更新和維護。
二、課程資源的重點建設內容
面向的對象不同,培訓的標準、要求、內容等也各不相同。以在校高職生為主要培訓對象構建課程資源框架結構及相應開發規范,就能較好地兼顧多種培訓對象,滿足公共性、公益性、先進性和示范性的基地特性要求。課程資源重點建設內容包括專業標準、技能標準、專業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學習單元庫和課程資源素材庫。
1.專業標準
根據專業建設要求,專業標準應涉及專業名稱和專業代碼、教育類型、學歷層次、學制、生源、就業方向、培養目標、專業開設、基本條件等。面向不同的培訓對象,專業標準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既要考慮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又要考慮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實施“規定動作+自選動作”的綜合訓練。
2.專業技能標準
專業技能標準主要源自國家職業標準、行業職業標準。專業技能標準的規定條目應包括:職業概況、基本素質要求、工作要求、理論知識與技能及相應比例等內容。
3.專業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
以職業崗位(群)的具體要求為依據,編制專業課程體系;以 “基本+特色”“規定動作+自選動作”的框架模式構建課程標準。專業課程體系應明確課程名稱、學時、學分、頒布日期,主要包括課程描述(學時、學習與工作目標描述、學習與工作內容描述)、學習單元安排、各單元的教學內容、考核要求、授課教師基本要求、所需硬件、教材與參考資料等。
4.學習單元庫
學習單元庫是根據各專業課程的教學要求開發的,主要包括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學習對象、教學重點、教學工具、學時、教學方法等)、教學資料(包括教材、課程標準、講授內容等)和各種教學資源素材(包括PPT、照片、攝像等)。由教學案例庫、學習單元開發模板、自主學習平臺開發模板和虛擬現實技術支持的學習單元開發系統是學習單元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5.課程資源素材庫
課程資源素材庫建設是一個邊建設、邊使用、邊充實、邊完善的過程。按媒體類型分類,主要包括文本文件庫、圖片庫、動畫庫、視頻庫、音頻庫、課件庫、三維交互和虛擬仿真軟件庫等;按應用類型分類,主要包括教學指導文件庫(各類教材、學習指導書、試題等)、技術資源庫(各類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技術文件)等。為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資源庫建設的積極性,教學資源素材庫應將參與資源庫建設的著名企業信息納入其中,主要包括:企業總體介紹、企業文化、企業主要產品、就業崗位信息、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情況、企業主頁的超級鏈接等。
三、課程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紹興市公共實訓基地是由紹興市政府與地處紹興的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的,是國家示范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單位。建成以來,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堅持公共性、公益性的基礎上,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充分利用平臺的優勢,積極實施“‘教、學、做、工’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無論在公共服務方面,還是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實際工作崗位(群)要求為依據,構建并完善了包括34個專業的課程資源框架結構及其對應標準。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構建200余門課程資源庫,搭建56門課程學生自主學習平臺,編著以技能提升為主的校本教材87本,為持續穩定提升職業教育和培訓質量夯實了基礎。
二是強化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在教學組織方式上采用“兩班制”“ 三班倒”和“課程周”,大力推廣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CMM情景教學法( Customer Meets Machinist)”“一體化教學法”,真正使學生做到一人一機一崗的“工廠化”實訓。隨著課程資源的持續完善,教學改革的不斷創新,教學質量和社會關注度不斷提升。數控技術專業學生連續五屆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五獲桂冠,累計取得全部15個冠軍中的7個。
三是“超市式”培訓,自主靈活。為了解決企業和社會學員學習與工作沖突的矛盾,根據學員職業特點和企業生產實際,實訓基地以人為本,推行并逐步完善“超市式”“模塊化”的培訓模式,學員根據自己的需求,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培訓包”以及其中的“培訓模塊”。
四是優化教材選用,校本教材特色明顯。實訓基地的設備多種多樣,或是沒有操作指導書,或是不對型號,或是等級低,給實訓教學造成了較多的困難。在此情況下,學校制定政策,優先選用國家規劃教材、統編教材,并采取措施支持教師緊密結合學校實訓條件和學員實際情況,編著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內容,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實踐性,項目案例豐富,且源于實際。
參考文獻:
[1]姬瑞海,杜時貴,林克偉.政校共建開放式培訓平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王良春.政校合作――紹興市公共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2007(8).
關鍵詞:建筑工程;多課程;教學資源
建筑工程中一些課程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如果能有一些多課程共用的教學資源庫,學生熟悉并理解知識的時間會大大縮短,教學過程項目化也將會更容易實現。下面以建筑工程制圖(識圖部分)(以下簡稱識圖)和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以下簡稱預算)為例,研究兩課程共用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
一、預算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識圖一般是預算的先導課程,可以說如果識圖不合格,就沒有辦法進行預算。目前預算課程在圖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普通圖紙過于復雜,計算量太大,不適合直接作為預算課程的計算案例。不論是課堂講解還是課后練習,時間都是有限的。相對來說,一般的圖紙計算量太大,根本不可能作為該課程的教學案例。
2.預算課程缺乏一個系統的教學的案例。預算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課本雖然有例題和習題,但缺陷很多:
(1)例題不能真正反映現實操作過程,不能讓學生學會數據和資料的翻查。真正的計算過程是要學生翻閱圖紙、相關技術資料找到相關數據、資料,利用定額計算規則來完成,而書上例題都是把數據直接給出。如何通過圖紙、資料找到相關信息,往往是學生計算的一大軟肋,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例題、習題量少,不系統,不能讓學生對預算有宏觀上的把握,也不便進行課后強化。書上的例題、習題數量是很少的,而且所涉及內容并不屬于同一個工程項目。
3.預算時,圖紙識讀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在課堂和實訓時,學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往往不是工程量如何計算,而是不知如何看圖。一則是建筑工程制圖課并沒有系統的圖紙,學生對識圖技巧掌握不系統;二則是圖紙不熟,經常看了忘,然后又看,導致課堂時間不夠用了,這也是上預算課無法利用真實圖紙進行系統化仿真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識圖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欠缺相關的建筑專業知識,不容易理解抽象的平面圖紙表達的內容。建筑工程制圖是第一學期就開設的,學生還沒有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制圖部分受到的影響還小,但識圖部分就大受影響了。圖紙上一些構件和布置,學生根本就無法理解,這就需要補充更直觀具體的資料。
2.設計院的圖紙繪制時往往不規范,不適合直接用于識圖的教學。就是直接拿到真正的施工圖紙,往往繪制的也不夠規范,不能直接用于教學。
三、研究思路
現在急需這樣這樣一個資源庫,它可以同時為這兩門課服務。該資源庫應具有以下內容和特點:
1.圖紙模塊:該圖紙應難易適中,繪制規范,并能與課程內容很好地結合起來。對識圖課來說,一些制圖符號、圖紙的種類要齊全,且必須繪制規范,具有一定的識圖應用價值。對預算課來說,工程量不宜太大,構造不宜太復雜,否則在有限的課時里很難將其算完。
2.識圖課程:“專業知識拓展+配套習題”模塊。由于識圖開設得比較早,許多專業課如建筑構造等,學生還沒有學,在看圖時往往會遇到這類的問題。因此,在資源庫中可以適當添加一些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并配置圖片、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圖紙上出現的構件。如構造柱學生平時難以看到,在圖上看到標注也不認識,但如果配上圖片并講解這些知識,這樣學生對圖紙的理解就會深刻很多。
3.預算課程:“課堂任務+課后強化+思路技巧”模塊。針對預算課程,可以按教學進度編制課堂任務、課后任務,讓學生能像實際操作中那樣完整地完成一項工程。書上例圖經常忽略了查圖、看圖的過程,而且往往做的內容東拼西湊,不是一個項目的,脫離了實際。由于是整套圖紙,其過程性很強,很多預算思路和技巧就能得到體現,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預算。
四、研究成效
實踐證明,對于學生的學習,該資源庫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使得項目化教學得以實現。
1.兩門課程可以共用,節省資源且與課程緊密結合。識圖和預算兩門課程都和圖紙有密切關系,都需要有一套能緊跟主流構造、工藝,又能與教學緊密配套的圖紙及相關資料。
2.對于圖紙,學生在建筑工程制圖課上已熟識,可以大大減少預算課上所花的精力,提高教學效率。在預算課上或者實訓時,就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圖紙不熟悉,一套圖紙翻了很久還沒弄清楚構件的情況和想要的數據,這就給計算帶來了很大不便,浪費了很多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任務往往很難完成。如果這套圖紙在建筑工程制圖課上學生看過并熟識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網絡教學視頻題虛擬仿真實驗電子測量儀器一、《電子測量與儀器》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特點
1.電類課程的特點
從電子技術的發展來看,電類課程有著自身的一些特點。首先,電類課程的專業知識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甚至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能會被新的知識替代。這種技術和知識的更新,在行業中的電子產品上會首先得到體現。實際中,電子產品更新的速度很快。其次,電類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2.《電子測量與儀器》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特點
結合電類課程專業知識的實驗性和探索性,在進行《電子測量與儀器》課程網絡資源建設時,宜引入行業中最新的電子測量儀器介紹及其技術講座,添加相關網絡鏈接、視頻和反映技術前沿的文獻。結合電類課程很強的實踐性,并考慮到網絡與電類課程之間的共同點:計算機化,在網絡資源應用中,適當地引入虛擬仿真實驗。特別是《電子測量與儀器》課程中基于計算機的虛擬儀器技術作為先進的測量技術,使得應用虛擬儀器進行虛擬仿真實驗成為可能,電子設計仿真軟件NI Multisim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與其它電類課程相比較而言,這是《電子測量與儀器》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和應用中獨有的一個特點。這樣,通過最新電子測量儀器、前沿技術和虛擬仿真實驗內容的資源建設和應用,以充分發揮網絡作為課堂延伸的作用。
二、《電子測量與儀器》網絡課程的資源建設
本文基于4A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電子測量與儀器》網絡課程的資源建設。資源建設的基本模塊包括課程資源、作業、討論區、學習活動等。課程資源中包括課程內容、實驗內容、常用儀器簡介、以及設計常見儀器的芯片資料等,擴展的模塊有虛擬儀器、畢業設計等,主要課程資源組織圖如圖1所示。其中,課程答疑安排在討論區進行。課程資源呈現的方式有文字、圖片、PPT、視頻等。根據前述《電子測量與儀器》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特點,在網絡課程資源建設中還引入了最新的電子測量儀器類產品介紹與講座類的視頻,提供了虛擬儀器前沿技術的參考文獻,并設計了選擇、應用電子測量儀器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即給定測量任務,讓學生在NI Multisim軟件中加載虛擬儀器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為了使學生在課外對課程內容有一個更好的理解,還專門設計了視頻題和思考題。
三、儀器產品講座類視頻的合理應用與引導
網絡課程作為課堂的延伸,應盡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學生通過網絡課程能對課內的教學內容有更好地理解;另一方面,學生能學到與課內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知識,對課內教學內容進行擴展。結合電類課程專業知識的實驗性和探索性,《電子測量與儀器》網絡課程引入了儀器產品講座類視頻,其視頻內容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其中包括最新的數字示波器和數字萬用表等視頻。
下面以數字示波器視頻的引入為例。受課內學時數的限制,“數字示波器”的課內教學內容重點講解數字示波器的原理和測量方法,包括探頭的基本應用。而更詳細的探頭應用及注意事項,則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通過引入探頭視頻專題來學習。這拓展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范圍。因為是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師不在現場的情況下,仍然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所以就視頻設計了視頻題,讓學生觀看視頻后回答問題,以幫助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思考問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效。
“數字示波器”視頻有關問題的設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探頭的基本應用和示波器的原理,理解探頭使用的注意事項和示波器的功能,并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教學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首先,將一Flash作為引子。它通過展示一個電子工程師在使用示波器檢驗產品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來引出數字示波器產品中使用的新技術。其次,在其視頻下方顯示相應的提問,學生可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最后,提示回答某個問題后續所需要學習的視頻。如設計的問題有:探頭的作用有哪些,如何選擇、使用探頭(詳見后續視頻:探頭專題)。并在作業模塊下給出視頻題和答案。
四、虛擬仿真實驗學習活動
目前,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的教學安排大多采用課內實驗或課程設計來達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實踐的目的。《電子測量與儀器》課程的內容在強調技術知識的同時,對知識的應用也很重視。基于能應用虛擬儀器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的課程特點,在《電子測量與儀器》網絡課程資源建設中應用NI Multisim軟件引入虛擬仿真實驗,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學習遷移。NI Multisim軟件中加載虛擬儀器的方式有三種:自帶的虛擬儀器、基于LabVIEW的虛擬儀器和NI ELVISmx虛擬儀器。
在學生學習了多種電子測量儀器之后,利用4A網絡教學平臺的學習活動模塊設計基于虛擬仿真實驗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正確地選擇測量方案和儀器,達到完成給定測量任務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虛擬仿真實驗的學習活動內容為:給學生一個測量任務,讓學生在NI Multisim軟件中加載虛擬儀器完成仿真實驗。具體的任務包括觀察濾波前后的時域波形、分析濾波后的信號頻率分量和測量濾波器的帶寬。考慮到濾波器帶寬測量的方法有多種,所以設計了投票環節,給出其中三種測量方案,讓學生從中推選出最佳的測量方案。這三種方案有用正弦信號源和示波器的觀察法測量、用波特圖儀(或頻率特性測試儀)的自動掃描法測量、用正弦信號源和電壓表的點頻法測量。附件作業中提供了NI Multisim設計的語音濾波器電路原理圖,以方便學生課外進行仿真實驗。共享資源環節要求學生在活動中提供相關資源與同學共享,同時它也是支撐測量結果的依據。
五、結語
根據《電子測量與儀器》課程知識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設計計算機化等特點,且能使用虛擬儀器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的獨有特點,利用4A網絡教學平臺對課程進行了網絡資源建設和應用。通過設計儀器產品講座類視頻題和NI Multisim仿真實驗學習活動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學習遷移的目的。實踐表明,網絡教學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如何提升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從宏壽,李紹銘.電子設計自動化――Multisim在電子電路與單片機中的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6-64.
[2]楊吉祥,高禮忠,詹宏英.電子測量技術基礎(2004年第1版修訂)[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3]黃小妹.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剖析――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為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7):39.22.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各個領域的相繼開放,各行各業對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作為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專業,加之對國際外語能力的較高要求,決定了應用型教育在培養本專業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間和作用。
一、應用型本科國際貿易本文由收集整理專業課程資源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較為傳統,缺乏創新性
雖然我們一直在不斷的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始終還沒有摸索出一條最適合我們學生的教學模式,既讓學生學以致用,又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在所有教師都想讓學生好好聽懂重難點時,教師就不自覺的開始了傳統的講授模式。因為我們怕學生單靠自己的力量或團隊的力量無法學懂知識,教師放不開,學生很被動,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
2.實踐學時偏少,實踐教學隨意性過大
學生沒有國際貨物買賣的感性認知,對課程的基本概念、進出口貿易的基本環節、各項交易條件、有關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律規則等都難以深入理解,更談不上靈活應用。單純靠課堂理論教學是很難達到國際貿易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求的。課程的理論學時偏多,實踐學時偏少,占總學時的1/3,在實驗教學上更為明顯,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學期的《國際貿易綜合模擬》,我校是運用世格軟件進行上機模擬操作,實驗的隨意性較大,會讓課程之間的實驗環節出現重復。
3.大多教師缺乏企業背景的實戰經驗
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到高校教書,缺乏實戰的外貿經驗。有些老師雖然有過相關的工作經驗,但由于外貿業務流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斷變化中,已經很難跟上實踐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師們也很想去企業實戰,但因為外貿是流程性事務,而且牽涉到公司的業務秘密,想找一家單位難度也很大,這就出現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現象。
4.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夠
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的另一方面表現為“考試應急,考后忘光”的現象,在學生的腦海中沒有呈現一套系統的知識,他們總喜歡把課程之間的聯系割斷,這樣對課程群整合教學資源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應用型本科課程群教學資源改革的思路
課程群是指將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單門課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課程,課程之間有橫向的內在聯系,又有縱向的連貫關系,但各自又自成體系,樹立大課程觀的一種理念。
1.國際貿易課程群的構建
面向專業的課程群建設堅持以學生的培養為主線、以課程的邏輯聯系為紐帶、以教師團隊合作為支撐、以質量效益為抓手、以深化教學改革為動力的新型課程建設模式的原則。所以搭建“國際貿易”課程群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2.專業課的重要性
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將所有課程分成了兩大系列課程,分別是理論課程組合實務課程組。圍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定位,將實務課程組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根據進出口業務的實際情況,以“國際貿易實務”此門課的教學體系內容為核心展開。
3.結合專業分流方向構建課程群
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在大二第二學期將選擇專業方向,目前主要有國際商務方向、國際貨運方向和網絡貿易方向,在設置必修的專業課如外貿函電、國際金融等課程的基礎上,每個方向又有各自的專業課程。
4.基于企業崗位設置的角度構建課程群
根據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是面向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的中小企業,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基于外貿行業中所涉及的大多數企業所設置的通用崗位種類,考慮專業方向分流的課程,以工作流程為基礎構建課程群。
三、課程群建設的探索
1.整合課程資源
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突出港口經濟的特色,從大連中小企業的角度重新對課程群中的課程進行梳理,明確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劃清各課程之間的知識界線,修訂教學大綱、授課日歷等。為了更好的體現課程的知識連貫性,目前我專業已啟動了課程群教材的編寫工作。
2.創新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突出“課堂教學、情景模擬、網絡實驗——三位一體”的創新教學方法。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上進行改革,通過企業對外貿人才在產品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引入對具體產品的講解。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自己感興趣的產品,在上課時跟全班同學分享,以達到學生對很多產品有一定的了解,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基礎。
3.加大實踐教學環節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群突出“實務”特點,即應以實踐為主,充分利用國際貿易實務實驗室、國際商務談判實驗室和國際商務單證實驗室,增加開放性實驗項目。比如上述的《國際貿易綜合模擬》,以“任務驅動”為項目的實驗指導書,讓學生在局域網條件下能在寢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實踐教通過學校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去企業實習或觀摩操作,或者請一些企業人員進課堂講授經驗,傳授實用知識。
4.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課程群的建設需要教師發揮團隊精神,在精講2—3門課程的基礎上,實現一人多課,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課程之間教學知識點的重復性。針對缺乏實戰經驗的師資情況,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措施,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
5.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 應用型課程 微視頻 資源庫 教學改革
普通本科院校主動探索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方式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應用型課程將在專業課程結構中占據較大比重,迫切需要提高應用型課程的教學效果以更好地實現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應用型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法、時間、環境上與理論型課程教學相比需要更高的靈活性。利用微視頻開展教學,可通過微視頻的特點突破時空等限制,為解決應用型課程的教學需求提供了良好的解決途徑。建設面向應用型課程教學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庫,提供資源管理、使用和評價等功能,可為教學提供資源支持、為學生提供資源共享和學習平臺、為校企合作教學提供互動平臺,對提高應用型課程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1傳統視頻資源庫建設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視頻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已有較長歷史,已經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視頻資源庫,如網絡課程視頻資源庫、圖書館視頻資源庫、教學課件資源庫等,這些傳統的視頻資源庫在建設和使用上主要有以下不足之處:
(1)資源數量增長緩慢,缺乏精品資源,與其他資源整合不足。傳統視頻資源庫建設缺乏長期維護的人力,視頻資源數量增長緩慢甚至停滯,同時缺少精品資源,資源庫中的視頻資料來源單一,多以課程的課堂教學錄像為主,只符合對理論型知識學習的需求,內容平淡,對學習者缺乏吸引力;在與其他資源的整合上也缺乏整體思考,如資源庫中資源單一,僅包含視頻資源,沒有與其他教學資源如課件、練習等相關聯;有的同一專業下不同課程視頻資源庫互相獨立,查詢使用時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資源庫中多次切換,為視頻資源的使用帶來不便。
(2)分類方法單一,檢索不方便。傳統視頻資源通常以課程或授課章節等單一組織形式進行分類,不能適應應用型課程教學中基于項目、基于問題解決等教學形式的需求,在需要跨章節、跨學科查找視頻資源時耗費過多時間。同時在視頻資源檢索中通常只能以標題關鍵字進行檢索,不能實現如時長、清晰度、視頻作者、相關學科、視頻關鍵幀、評論等多種檢索方式,面對數量眾多的教W微視頻,要實現準確的查詢需要提供更為豐富、靈活的檢索方法。
(3)互動功能不強。傳統視頻資源庫的視頻都由教師或者系統管理員進行上傳和管理,不能實現多方參與上傳的形式,不利于資源數量的擴充。同時只注重考慮對資源的查詢、展示功能,對視頻資源使用評價、互動討論等學習者參與的功能考慮不足,不能滿足學習者的互動需求,導致資源利用率低。
2面向應用型課程教學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路
應用型課程教學更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用型課程教學通常以項目、任務為驅動,采取工學結合的形式實施教學過程,對微視頻教學資源庫的開放性、共享性、互動性、工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面向應用型課程教學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庫建設,可參照以下思路去進行:
2.1建立微視頻教學資源統一數據平臺
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教學過程中會用到多個產生教學微視頻的信息系統,如學校中的各種技能訓練系統、技能訓練錄播室、網絡教學平臺、實習實訓管理系統等,設立在企業或單位中的工作現場視頻系統、遠程指導系統、面試招聘系統等。這些系統生成視頻的類型、質量等參數各不相同,數據庫管理的方式相差很大,各類微視頻資源數據形成了信息孤島。為了實現對課程所有微視頻資源的統一調度,需要建立一個微視頻教學資源統一數據平臺,形成微視頻資源的數據中心,在平臺上通過各視頻系統的數據接口實現視頻資源的統一調用。微視頻教學資源庫以該平臺為基礎進行搭建,學校原有的視頻信息系統都可繼續使用,所產生的視頻資源可直接被資源庫調用,無需另行再做上傳操作,大大提高微視頻資源入庫的效率,使用過程中產生新的視頻標簽、評論等相關信息也可以進行相應記錄,實現視頻資源信息的增值。
2.2制定微視頻教學資源庫建設規范和標準
微視頻教學資源庫中的資源內容必須是符合應用型課程的教學需要,以啟發、引導、點撥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支架,微視頻教學資源庫中除包含教學微視頻以外,還應當包括相應的文本、網頁、動畫資源、案例、仿真、企業生產實況等資源,以提高資源整合程度。微視頻資源的主要特點是短、小,圍繞單一主題進行表現,如傳統課程教學時間較長的課堂錄像,需要分解成若干知識點進行相對完整的描述,重新制作成微課視頻資源方可收錄。
微視頻教學資源庫中的資源開發技術需要進行標準化。如視頻的格式、時長、壓縮方式、碼流率等都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如果是從不同的平臺中進行調用的視頻,需要考慮通過視頻轉換服務器進行轉換,對視頻資源元數據格式、視頻文件參數等進行統一,保證視頻資源在存取、瀏覽等應用過程中效果一致。
2.3根據應用型課程需求設計微視頻教學資源庫的內容體系
根據學科劃分科目和內容的組織形式已經不能適應應用型課程教學的需要,面向應用型課程教學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庫應當以項目為載體,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將資源內容與實踐應用進行集成,建立面向應用的資源體系。以傳統的網站建設課程視頻資源庫為例,相關的網頁語言、數據庫、界面設計、服務器部署等四個內容通常分為四類資源,彼此互相獨立,缺乏綜合運用的內容組織和設計,學生單獨瀏覽各類資源后仍無法將幾類知識結合起來獨立完成網站的建設和開發知識的系統學習。如微視頻教學資源庫中的資源從實踐應用的項目需求進行分類和編號,并注明該資源與其他附屬資源的對應關系,當學習者選擇了不同的課程或項目任務時,資源庫管理系統將按照相關知識點或項目流程進行組織,快速構建出為特定項目服務的微視頻資源體系,極大地方便和促進應用型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實施和開展。如學生選擇了網站建設課程中“網頁用戶登錄設計”的知識點,資源庫將會通過資源分類的編碼關系,提供與之相關的如登錄頁面設計、頁面數據傳送、數據庫查詢語句、密碼及安全、實踐案例等有關微視頻資源及附屬資源,相比傳統視頻資源庫更為系統和全面,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2.4提高微視頻資源的開放性
傳統頻資源庫中的資源來源相對較少,主要通過翻錄光盤、整合網絡資源、購買優質資源和開發校本資源等形式,資源側重于知識講解、操作演示等預先設計好的內容。而應用型課程注重實踐教學,為獲得更好的實踐體驗,需要獲得大量來自實踐過程的實況視頻,如實訓視頻、企業生產現場視頻、設備監控視頻等。如師范生技能訓練,傳統視頻資源庫中只有教師選取的課堂案例或個別同學的訓練錄像,大多數學生的實習、實訓錄像沒有上傳至資源庫中,而這些視頻資源同樣具有實用價值,如能總結常見問題、能觀察學生改進和成長過程等。面向應用型課程教學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庫應當加大資源的開放性,除原有的教師上傳通道外,一可通過視頻資源統一平臺自動采集各信息系統的視頻數據;二可通過開放微視頻資源的上傳途徑,如開放學生、企業等上傳通道;三是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視頻也可以作為資源庫的資源,如教學直播、微視頻問答、遠程互動等過程中產生的視頻經過整理也可以加入到資源庫中,使微視頻教學資源庫的資源數量和類型得到更快的增加,滿足應用型課程實踐教學的需求。
2.5增強微視頻教學資源庫的互動功能
傳統視頻資源庫主要實現的是視頻資源查詢的功能,面向應用型課程教學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庫需要提供更多的互動功能,以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微視頻教學資源庫的設計時,要增加相應的互動和評價功能,如對微視頻資源評分、討論、添加彈幕等,開辟相應的討論區對視頻資源或學習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提高學生在使用資源時的參與程度,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
微視頻教學資源庫對資源檢索的方式也需要增強靈活性。在微視頻資源入庫時,建立標準的視頻資源元數據信息,同時可在使用過程中允許使用者為視頻資源不斷增加新標簽,如由使用者添加時間標記、內容標記、評論標記等,不斷補充完善視頻資源的元數據信息,便于其他資源使用者對微視頻資源進行快速和精確檢索。視頻資源被使用的情況,如瀏覽量、收藏量、評論數、瀏覽時長、停頓區域等用戶使用數據也可作為檢索依據,使檢索的方式多樣化。并可利用用戶的內容選擇、瀏覽習慣等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相關及最新資源推送。還可根據視頻資源使用情況及時刪除無用資源或補充需求量大的資源,促進庫中資源的不斷優化。
3總結
所謂“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本意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這是一種基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應用,旨在增進知識傳播和共享,通過建立一套固定的學習管理系統并使用系統學習資源的在線課程模式。隨著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課平臺的廣泛應用和飛速發展,一場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應用為基礎、以高等教育領域課程資源共享為標志的教育革新運動已席卷全球。面對慕課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大軍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應用型本科院校將如何積極應對?在此,本文從課程建設層面上,對慕課時代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困境及如何成功突圍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全球高等教育的慕課時代
隨著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慕課平臺的相繼組建以及更多課程的在線,“慕課”出現“井噴式”發展態勢,世界各地數百萬的個人用戶通過上述三大平臺注冊學習課程。為此,美國的《紐約時報》將2012年稱為“慕課元年”。2013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先后加盟edX平臺,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相繼加盟Coursera平臺;2014年5月8號,“愛課程”網的“中國大學MOOC”正式上線,高等教育界開始進入“慕課時代”。
如今,慕課只經歷了短短3年的發展,但因其具有“超大規模、即時在線、課程要素完整、全球開放、自組織及交互與分享”等超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已吸引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及行政管理人員的高度關注。從教育變革的宏觀層面來看,慕課意味著校園圍墻正在被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職能將會發生顛覆性變化,教育將超出現有的教育范疇,會成為國家文化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1]。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校長喬治?皮特森(George P.Peterson)認為,MOOC預示著教育領域有發生顛覆性變革的可能性[2]。哈佛大學教務長阿蘭?伽伯(Alan M. Garber)認為,MOOC將為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進行教育提供了一個機會[2]。
慕課的快速發展和在世界范圍內的海量應用,也為國內高校提升教學質量和加快優質課程資源建設敲響了警鐘。針對慕課對國內高校提升質量的促進作用,有學者認為,慕課平臺的開發和應用,將積極促進國內高校提升課程質量和探索大學教學模式創新[3],有學者甚至發出如下警告:在線課程會倒逼大學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否則我們的大學容易淪為一流大學的教學實驗室和輔導教室[4]。
然而,慕課最直接的啟示在于課程建設和優質課程資源開發。對此,臺灣交通大學教授李威儀認為,優質課程的重要性超越(慕課)平臺的建立[5]。同樣,清華大學教授孫茂松在談到國內一流大學積極參與慕課建設的時候,也堅持認為首要之事是拿出最優質的資源,這樣才可能形成一種輻射的效應[5]。 二、慕課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建設的困境
課程建設歷來是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核心。面對慕課浪潮,國內一流大學紛紛積極參與慕課資源建設,旨在輻射其優質課程資源。而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大軍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應用型本科院校卻將面臨一些尷尬困境。其中,在對課程建設的認識和定位、課程資源的建設能力以及課程資源共享的有效性等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
1.對慕課建設認識不清、定位不準。應用型本科院校對慕課建設普遍存在兩種認識誤區:一是“拿來”,二是“觀望”。眾所周知,無論是在世界范圍內還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對慕課這一新生事物反應最迅速的均為一流名校,其紛紛拿出最優質的課程資源,以期擴大輻射示范效應。對此,一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熱情高漲,認為只要是公認的水平高的好課程就應該拿來好好地用。但這恰恰忽略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知道,任何課程建設都必須支撐于專業建設,而專業建設又必須服從于不同類型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另一方面,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剛剛完成或是即將完成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在慣性與惰性的相互作用下,自我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慕課建設抱著“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的觀望思想,采取冷眼旁觀的態度,缺乏主動應對慕課沖擊的思路和想法。
2.課程資源建設能力不足。“慕課時代”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團隊、海量的教學資源以及及時在線的交互式學習方式,都是使其成為慕課建設主力軍的必然原因。在國內,業界也普遍認為重點高校才是慕課建設的主體。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辦學積累和辦學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對于慕課的建設能力肯定不如一流大學。
3.課程資源共享的有效性不高。目前,國內高校核心的課程資源一般集中體現為課程大綱、教師課件、教材和課外閱讀與輔導資料等。相比之下,慕課平臺所的課程資源則更為廣泛,不僅包括交互式的學習與課程評價,還涵蓋了散落在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資料。雖然,慕課資源較之更為豐富,但仍存在“課程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和課程資源利用低效”的問題[6]。特別是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要務,即使是引入了業界公認的高水平慕課資源,也會存在引入課程是否適用、是否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培養要求、是否有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運行機制、廣大師生是否接受等諸多導致慕課資源共享有效性不高的問題。 三、慕課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建設的對策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中國大眾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學習慕課、參與慕課,并直面慕課所引發的教育變革浪潮,謀求自身的變革,也會成功走出課程建設的困境,從而在課程建設、教育教學改革乃至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等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
1.高度重視慕課課程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除了關注近期熱議的轉型發展,還應高度關注慕課時代的新問題和新挑戰。轉型發展的實質就是要培養更多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的關鍵還是要落到課程的支撐上。因此,更要高度重視課程建設的重要性,主動研究慕課對應用型高校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的促進作用,創造條件開展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慕課探索與實踐。各高校對慕課建設的認識要清晰、定位要明確,既要糾正不落地的拿來主義,又要從思想源頭上杜絕“等、靠、要”的消極觀望主義。要主動作為,從組織和政策層面做好慕課時代的教育觀念更新工作,鼓勵和要求教師以質量為核心加強課程建設,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主動學習慕課的設計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將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投身教學改革,不斷提升課程質量。
2.搭平臺、建聯盟,取長補短、抱團發展。如何破解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慕課建設能力不足的困境?那就是要發揮整體的集群優勢,相互學習、探討和交流,共同促進和發展。也可以依托現有的一些應用型高校聯盟組織,組織和引導同類高校開展相應的建設工作。
3.利用微課提高慕課資源共享的有效性。慕課資源本身具有的優質性使其具有輻射與示范的可能,但優質資源如何共享給不同類型的高校、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受益卻是個重要的命題。另一方面,作為共享優質慕課資源的學校群體,怎樣結合校本特色去提高資源共享的有效性同樣是個重要命題。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學校自身的辦學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與重點大學截然不同,因此對于優質慕課的資源共享必須另辟新境。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其課程內容是將支撐培養應用型人才應具備能力的知識點按一定邏輯整合而成。重點大學的慕課資源在落地應用型本科院校時,可以通過“拆分、組裝”的方式,將適用于重點高校的課程內容分解為若干個模塊,各應用型高校再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的需要,將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學內容建設成若干個微課,再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導向重新選擇,將慕課模塊與校本微課整合,重新組裝為新的課程資源。同時,要結合教學需要制定出相應的配套管理制度,以保證課程資源共享的有效性不斷提高。
4.選擇公共課程為改革突破口。慕課起源于英美國家以及當今世界英語的強勢地位,決定了目前絕大多數慕課以英語為載體的事實,這一點對于國內大多數高校來說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切實深化公共課程改革和加強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契機。加快建設以中國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慕課,不僅有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更有助于推進漢語國際化的進程。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學生英語技能,應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能以慕課學習為切入點,以英語應用技能為核心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通過“教師角色轉變、教學組織形式轉變、網絡資源建設方式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以及建設師生網絡學習共同體”等方式,加大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并嘗試與專業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將會切實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使英語真正成為一種高效和實用的工具,讓學生通過語言學習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王左利.李志民:MOOC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EB/OL].http:///gd_6534/20130506/t20130506_939244.shtml,2013-05-06.
[2] 慕課:一場教育風暴來襲[EB/OL]. http:// /html/info/2013/mooc/index.shtml,2013-06-03
[3] 陸P. 課程質量是大學安身立命之本[EB/OL]. http:///focus_1658/20131112/t20131112_1038533.shtml,2013-11-12.
[4] 杜楊. “慕課”對高校體制的五大挑戰[EB/OL]. http:///gao_jiao_news_367/20130821/t20130821_1004086.shtml,2013-08-21.
[5] 王左利. 慕課生態初現: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聯網狂熱之中[EB/OL]. http:///focus_1658/20131010/ t20131010_1026335_2.shtml,2013-10-10.
關鍵詞: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
1在線開放課程簡述
在線開放課程是互聯網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產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迅速興起。作為一種新型課程與教學模式,在線開放課程打破了教育的時空界限,顛覆傳統大學課堂教與學的方式。最初,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迅速發展,近幾年在我國也得到了較好的建設。自在線開放課程發展的起始階段,我國教育部門就密切關注其發展態勢,經過近7年的發展實踐,我國的在線開放課程已經走入世界前列,數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課程入駐國際著名課程平臺。可以說,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為世界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2高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現狀分析
2.1高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發展現狀
在線開放課程屬于一種面向公眾的開放性教學資源,具有開放性、在線性、學生身份多元性、教學模式人本化的優勢,受到我國各大院校的重點關注,推動著當前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發展。其中,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出專業型人才的組織,對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總體來說,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為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與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就目前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情況來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高職院校在教學中將復雜知識點切合,并以經典小視頻的形式完成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得到了教育領域的普遍認可。相比于精品課程來說,在線開放課程更受學生的青睞,實際產生的學習效果也更為理想。可以說,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趨勢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現存問題
誠然,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現階段的發展中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解決。相比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起步時間較晚,因此,對在線開放課程的相關研究與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提升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速度、推動信息化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需要思考的問題。就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情況來看,存在著在線開放課程開發模式與實際教學需求存在差距的問題,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使用負擔[1]。同時,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更多應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設方法,導致相關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難以與信息化教學有機結合,這些均阻礙著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發展。
3高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優化策略分析
3.1多舉措設置在線開放課程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進行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中,可以使用“資源引進+自主開發”的模式完成。在建設的初期階段,可以引進市場、互聯網中已有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并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與實施路徑。同時,要分析引進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職院校特色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路徑。在進行相應平臺的選擇時,也要選取技術成熟、應用范圍廣的平臺,為實際應用與后續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更好落實。在引入、應用已有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還要著手開發符合本院校特點與實際情況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可以通過申報項目、組織多院校間合作的形式完成資源建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多院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還能夠加強不同院校間的學術交流,促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質量提升。同時,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還可以擴大在線開放課程的覆蓋范圍,加快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速度。對于普通規模的高職院校來說,其獨立開發的在線開放課程規模普遍較小,僅能夠在院校內部使用。通過院校間合作,能夠使得開發的在線開放課程在不同的院校中應用,提升了課程學習的覆蓋范圍。
3.2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不同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等網絡課程,在線開放課程更強調開放、協作、共享。因此,在進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要重點突出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在其中納入測試、作業互評等模塊,并配套建立論壇等平臺,為學生提供與教師線上交流的渠道,這樣的功能設置也滿足了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需求。同時,在建設的過程中,還要引入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方式,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形成與應用。在在線開放課程應用于教學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要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完成數據分析,以此實現在線開放課程內容、教學模式的更新。在落實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對相關教師的信息素養進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教學設計理念,保證在線開放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展開。
3.3構建在線開放課程團隊與制度
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除了需要優質資源、全面性功能之外,還對課程建設團隊的專業程度有要求。對于課程建設團隊來說,其承擔著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規劃與指導的任務,因此,素養與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著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水平。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將高職院校中數字傳媒、計算機、教育學、教育信息化等專業的人員進行整合,組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指導隊伍,確保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高質量與方向正確[2]。對于該團隊來說,除了要完成在線開放課程現有資源、平臺的選擇外,還要組織相關課程資源的自主開發以及應用分析,為信息化教學實踐提供更多支持。在進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構建起相關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則指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高質量落實。在制度中,需要對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用途、經費、應用等關鍵項目進行詳細的說明,推動高職院校教師對在線開放課程的信任程度與應用積極性提升。
4基于高職在線開放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對策
4.1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現階段,互聯網迅速發展,移動設備、電腦等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為信息技術的引入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3]。因此,在進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時,需要展開信息化教學設計,推動教師主導教學模式轉化為雙主體教學模式,使學生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以在線開放課程為基礎,展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通過線上理論教學、線下實踐教學的模式,加強實際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數字化、自主化學習能力的提升,推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開展。
4.2構建高靈活度的教學管理機制
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的運行與管理模式。由于落實了混合式教學,因此,課程學時設置、學生學習時間的分配、評價方式等均需要進行調整。對于在線開放課程來說,其主要應用團隊的形式完成教學,使得一門課程多個教師共同授課的情況更加常見。因此,不同的課程團隊必須要在實際教學前完成工作任務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在線開放課程、落實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重點實現新學分考核體系的構建,形成新的課堂教學格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建立起高靈活度的教學管理機制,促使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說,其信息化教學能力可以劃分成3個子項目,即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專業崗位職業能力以及教學能力。在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相關教師還需要具備更多的能力,包括資源獲取能力、課程設計能力等,以便實現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更好應用,實現信息化教學改革加速。在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應用視頻錄制、字幕制作、后期處理、資源上傳等技術,而高職教師必須要掌握這些技術,并能夠更好地使用。同時,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還包含測評、互評、考試等互動與評價活動的及處理,這些對相關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教師的信息技術掌握情況、應用能力進行培養,推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實現。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