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7 14:5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篇(1)

【關鍵詞】現代漢語;教學;問題;對策

現代漢語課程是高職高專文秘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作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其使用范圍非常之廣,它不僅是國內兄弟民族所使用的交際工具,也是海外華人的通用語言,更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

一、現代漢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現代漢語課程教學的價值。作為一門傳統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它的開設和教學的價值一度受到教學界、學術界部分人的懷疑。有人認為接受過良好母語基礎教育的大學生已經具備較高的現代漢語的語言素養,無須在大學重新開設一門學習母語的課程。也有人認為現代漢語作為母語,已為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和運用,教學必然因教學內容沒有新鮮感,缺乏新的刺激,難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2.教學與現實語言生活緊密脫離。與文學課相比,現代漢語課似乎更枯燥、單調,既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又沒有感人的藝術形象,課程教學又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與學生的現實語言生活緊密脫離,對學生語言狀況的改善又難以在短期內見到實效,因而常常使課程處于難教、難學,又難聽(枯燥乏味)的尷尬局面,不受學生歡迎。

3.教材內容的重復與語料的陳舊。現代漢語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部分有不少內容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過,如“語音”中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漢字”中的漢字結構、形聲字,“詞匯”中的同義詞、反義詞,“語法”中的詞類和六大句法成分,“修辭”中的常見辭格等。問卷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許多之前已學過的內容,現在再學覺得沒什么興趣,學的時候覺得早就懂了,只是做作業又往往心里沒底。相同的內容反復刺激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反而易使學生漸生倦怠乃至厭煩。教材中用例大多是過去的語言材料,重彈老調不僅乏味,更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審美情趣和語言修養。

4.教學方法陳舊。傳統的教學方法便于系統地教授學科知識,但是這種類似新聞聯播式的教學常常使學生在視覺上、聽覺上和心理上產生疲憊感。師生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很重要,不少教師希望通過提問來爭取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提問也有局限性,提問過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等,同樣也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結果往往是“啟”而不“發”,甚至出現“問”而無“答”的尷尬局面。

5.過分依賴現代教學手段。很多教師喜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把所有的教學內容統統做成課件。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緩解過多的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課堂授課時間之間的矛盾,增加傳授知識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增添視聽效果。但是事情往往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如果只注意外在的教學形式,不留意教學內容的科學和預期的教學效果,過分熱衷于現代教學技術,一味地依賴新技術的方便和視聽效果,學生或許由于一時新奇而暫時沉浸于熱鬧的圖文中,何況課件用得太過頻繁,也會造成視聽疲勞。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明確現代漢語課程的定位

關于現代漢語課程的專業定位,應該在培養學生“三基”、“三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為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論意識。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明確目標,喚醒其對現代漢語的自覺學習意識,實現認識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而構建較為系統的現代漢語知識體系。

2.緊密聯系現實語言生活

理論脫離實際就會失去生命力,任何學科研究的終極目的都是應用,不面向應用就沒有出路,現代漢語教學更不例外。漢語教師必須走出象牙塔,現代漢語教學必須面向社會、面向時代、面向應用才有出路,這是現代漢語教學改革的總原則。

3.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內容

《現代漢語》教材中,有不少內容都涉及國家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任務以及漢語規范化等與社會語言運用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知識的講解不能只講一些抽象的定義,而應該聯系實實在在的社會語言生活。如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去調查招牌、廣告等社會用字的規范問題,然后撰寫調查報告,并進行相關討論。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調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篇(2)

關鍵詞:高中化學;新課標;問題與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3-0036-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在高中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多動腦、勤動手,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和理解。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新課程的優勢和作用。另外,教師要在改變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的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淺析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學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目標上。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是把化學知識準確的傳授給學生,學生就按照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進行記憶與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備課與講課,并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這種方法過多的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加強我國新課程的改革,我們把化學教育與化學實驗充分的結合起來,進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發散性思維,進而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二、高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學生缺乏操作的機會

高中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盡量多的為學生創造實驗的機會,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學生不僅能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還能加深記憶。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教師為了加深教材與測試題的難度,花費過多的時間進行講解與習題練習,減少了學生進入實驗室做實驗的機會。雖然有些探究性實驗,教師會準備器材在教室中演示,但是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的去操作,其效果遠遠不如走進實驗室親自動手操作。還有一些教師為了節省時間,直接用視頻資料代替學生實驗,這種做法不僅不符合新課程的標準,而且教學效果也不是很好。學生在獨自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實驗進行直接操控,在實驗的過程中,如果實驗結果與理論結果存在差異,學生就會積極的思考,這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引導,使學生對實驗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與記憶。而視頻中的實驗都比較正確,學生不能從中找出易錯點和注意事項,容易出現看過就忘記的現象。對于演示實驗來說,雖然學生能夠真正的看到實驗的過程,但是由于實驗結果的不明顯與學生所處的位置等問題,學生觀看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以至于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演示鎂條在空中燃燒的過程中,老師直接在講臺上進行實驗,那么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很清楚的觀察到實驗過程,最后學生還需要死記硬背進行記憶。

2. 教材方面的問題

(1)由于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減負”,所以高中化學的教材被減的很薄。教材的改變與高考的測評沒有進行很好的結合,導致必修兩本書把以前三年所學的內容都包括了,由于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講解透徹。其中物質的量在原來的教材中安排了有十幾個課時,而新課標只安排了三個課時,但是教師需要講解的內容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有些內容在教材中沒有涉及,但是資料中卻包括,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參考書的基礎上,練習超綱的部分。有很多問題,新課程的教材中沒有涉及,但是練習題與歷年的高考試題卻頻頻出現。教材中的一些知識,既然包含就要給學生講解透徹,要不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知半解,對以后的學習也有影響。

(2)在新課程化學教材中,有一些課后習題與教材的內容有一定的偏差;還有一些輔導資料表面上是與新課程配套,實際上是以前輔導資料的拆分與組合,輔導資料中的習題與學生所學知識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因此會出現學生在習題練習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困難。雖然教師對輔導資料進行了篩選,但是市場上的輔導資料種類比較多,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很難把握。

(3)新課程的選修教材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首先選修中的知識與必修中的知識有很大程度上的脫節,在學習順序上也要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例如在學習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過程中,學生能很容易的完成必修1與必修2的內容,但是選修3里面的雜化軌道理論、金屬晶體堆積模型等,對學生來說特別的抽象,在缺少模具的情況下,教師很難直觀的向學生講解,給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另外,新課程缺少新教材的考試大綱,教師對高考中所要測試的知識點、考試的重點等問題沒有一個很好的把握,使得教師對教學的內容不好把握。新教材的知識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整合起來比較復雜。

三、 高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1.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我國的傳統教育主要以考試為手段,并將重點放在升學上,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的教育模式。學校將重點放在智育的發展上,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與潛能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思想對化學實驗課程有著嚴重的影響,教育部門與學校對化學實驗課程不夠重視,還有一些教師認為實驗課程純屬浪費時間,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常常選用比較快的方法來代替化學實驗。我國的新課程教學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作為教育的目標,并確定實驗在化學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化學實驗來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鼓勵學生積極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師,應該正確的認識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并在實驗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后期的學習。

2. 加大實驗設備的投資

首先學校要加大化學實驗資源的投入,盡量滿足教學對基本化學實驗的要求。學校不僅要向上級反映化學實驗設備的真實情況,還可以建立小型的化學實驗室,以此來完善學校的化學實驗資源,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要求。小型的化學設備成本比較低,而且也比較符合綠色化學的思想,它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其次,學校也可以用多樣化的管理方法對實驗室進行管理,學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提高實驗室的開放率,以此來解決實驗室需求緊張的現象。我們可以先開放一個實驗室,提供實驗所需的藥品與儀器,對于其他需要的藥品,可以進行預先申請。另外,為了減輕化學教師的工作強度,學校可以鼓勵學生來進行化學實驗室的管理,選舉在化學方面有一定實驗能力的學生對開放的實驗室進行管理,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實驗器材和實驗藥品進行管理;同時,他們還要指導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化學實驗的低年級學生,并與他們進行溝通與交流,積極的幫助低年級同學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化學安全事故的發生。在指導低年級學生的過程中,也增強了他們自己的實驗能力水平。

3. 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1)高中化學課堂需要良好的教學氛圍,只有在平等、有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能充分的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下,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動手,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健康、愉悅的教學環境,能給學生帶來一種平等、自由的心理感受,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有太大的壓力,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2)良好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發揚民主的教學思想、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進行優化組織教學,使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樣老師可以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進行自我提升,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課堂反應,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

4.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化學中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來鞏固學習,在實驗的過程中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所以教師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將化學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里。另外,新課程教學鼓勵合作探究式學習,加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化學課堂的主角,以此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化學課堂上,要留出足夠多的時間供學生思考與表現,以此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動手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在新課程下,教師要設計一些與課程有關的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討論,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教學氛圍,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5. 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高中化學教學主要包括兩部分:課程教學與實驗教學,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用的教學方法。首先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并聯系所學知識進行總結與歸納。另外在實驗教學部分,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動手,獨立思考,加強學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發展,學生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課堂的創新性和靈活性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結合不同教學方法的經驗,靈活運用啟發式與講授式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 加強化學教學的教學評價

化學教學評價,不僅能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且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有引導作用。例如在化學實驗方面,很多學生都認為高考中的化學實驗測試還停留在紙筆測驗上,很多試題都可以通過做練習來加強,所以很多教師比較重視化學實驗題的講解,而對于真正的實驗課則草草了事,不太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對化學原理的了解比較透徹,實際操作中卻非常的生疏。很多學生都希望通過增強化學教學評價來改善教師對于化學實驗的態度。教師不僅要重視結果性評價,還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可以從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態度和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建議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是推動化學教學的前提,我們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化學教學評價。另外還要將執行評價和量化評價結合起來,進一步的構建全面的化學教學評價體系。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斷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不斷的改變教學方法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教師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與教學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愉悅的學習環境。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讓化學教學貼近學生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另外,學校要為化學教學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并積極配合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所做的努力,提高高中化學的教育效率,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孫鴻,杜永權,梁永平.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化學教育,2011,(4):148

[2] 陳冰心.高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4):89-92

篇(3)

摘 要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必須改革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舊的教學模式,改變只注重體能和技術的練習,忽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綜合素質的培養及評價體系建設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鍛煉和指導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科學合理的評價學生,就必須在課程設置、教學手段、教師素質、學生評價研究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革。

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學 問題 對策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樹立“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建立“以人為本”、注重健身、增強體育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培養體育能力,結合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我國高校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不科學

大部分學校課程設置是:大一學生開設基礎教學課程,第一學期開設武術基本套路如二十四式太極拳或者初級長拳,第二學期開設籃球、排球或者體操之類的教學課程,大二開設專項選修課,一般開設的都是球類和健美操較多。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甚至只有大一開設體育基本教學課程,開設的內容單一,項目太少。

(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手段創新不夠

體育課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等三大部分的教學模式,結構模式單一老化,教學內容重在動作技術技能的鍛煉,很少進行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學習,基本體育健身常識和裁判知識不清楚,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灌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主動性不強,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好,教師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不夠,學生的組織能力較差。

(三)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評價手段過于簡單化

高校教學評價體系很大程度上還是采用傳統的運動技術技能水平的掌握來評價學生的成績,評價內容采用簡單的幾個項目的測試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好壞,評價手段過于簡單化,不能體現學生體育能力和獨立鍛煉能力以及指導能力的水平,不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鍛煉,有的學校在每年的學生身體素質的測試過程中流于形式,甚至為了應付檢查,在上報學生體質測試數據的時候主動造假,將部分學生體質較差的數據進行人為的改動后上報,這樣實際是違背了國家政策,更損害了學生的利益。

(四)學生體育意識缺乏,學習積極性不高

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競爭壓力,學生課程過重、英語四、六級和考研壓力過大,很多學生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對體育課教學懷著可有可無的心態,面對學生的這種心態教師存在無可奈何的感覺,沒有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過度看重學生的評教,從而導致體育課堂上盡量滿足學生的興趣,但學生身體素質下降了。

(五)時尚項目專業教師緊缺,科研型教學團隊較少

目前,大部分學校體育教育以競技項目為主,而在競技項目中又以便于開展、耗資較少的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等項目上,而像網球、羽毛球、棒壘球、游泳、體育舞蹈、有氧運動健身操等娛樂性較強項目的專長教師較少,甚至緊缺。高校現有的教師業務專項結構不能夠滿足學生選項的要求,缺乏一些時尚運動項目的專業教師。沒有形成科研型教學團隊,科研能力處于較低水平,教師的創新意識不強,教學手段停留在較簡單的體育鍛煉方法上,沒有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管理學方面去研究教學手段的更新,沒有思考時代的發展跟教學手段的落后之間的矛盾產生的不良影響。

(六)體育設施短缺,健身場館太少,影響體育課程教學

高校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的數量與教育部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的要求相比較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學校的運動場館和體育器材嚴重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理念在逐步更新,健身需求的增加和體育設施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教學樓、教師和學生宿舍在不斷改善和擴建,致使學校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少,體育場館建設處于停滯不前,體育教學設施陳舊,場地較小,有時幾個班在一個場地上課,班級人數較多,甚至公共體育課達到40人以上,練習的器材和場地不能滿足上課的需要。學生上課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大,天氣晴朗的時候,外面溫度較高,學生活動時間少,下雨天沒有室內場館教學,很多學校的體育課就停上。

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明確定位教學目標,優化高校體育課程設置

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教學的最后一站,必須建立強身健體、教書育人、發展個性、增強體育意識的培養。通過體育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掌握身體鍛煉的原理、手段和鍛煉的方法,還要讓學生掌握如何鍛煉以及如何傳授鍛煉知識的能力,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和情感的培養。學校要讓學生真正了解國家政策和教學的目的,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課程教學和健身活動,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對較難的知識和專業性強的知識做一般介紹,讓學生掌握幾種熟悉和常用的鍛煉方法,加大學生指導能力培養,讓學生能學、會教。

(二)改革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

在教學改革中要創編符合地方特色和符合本校專業特色的教材。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指導活動練習,課后讓學生創編下次課練習內容。通過自主選擇上課內容、自主選擇任課老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了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可以開展“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讓學生了解集合隊伍要做到避開干擾,避開陽光直射學生、避開風沙、避開外界干擾源的干擾,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讓學生了解鍛煉中安全注意事項和營養的補充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強的鍛煉能力和體育欣賞能力以及獨立生存能力。

(三)優化學生評價體系,綜合評價學生能力

教師應認真研究每一個班級學生的特點,必須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因材施教,并根據其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師平時可以多記錄學生的表現情況,重點關注學生的突出優點以備期末更全面客觀的評價學生的成績,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能力,建立健全學生體育課成績的動態評價體系,重視體育素質和體育理論知識的考評,建立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四)正確引導學生體育意識培養,提高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體育教學改革應把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心理品質和培養學生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改變以技術教學為中心,樹立以素質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內容、考核中加大身體素質的權重,特別是有氧耐力素質。讓學生自己編排運動項目輔助體操進行教學并作為考核學生能力的依據。加強學生體育鍛煉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和審美的情感體驗,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狀態。培養學生的指導能力,讓學生掌握部分體育市場營銷知識,體育管理知識,健身知識,能指導和影響一部分人參與體育健身行列,如在學校形成學校體育,在小區形成社區體育,在單位形成單位體育,在家庭形成家庭體育鍛煉小群體。

(五)加強培訓學習,培養科研型教學團隊,提高教師教學綜合能力

要抓緊改善師資隊伍的專長結構,安排現有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在職或脫產培訓,解決專長教師不足的問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重視體育理論科學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培養創新意識和綜合教學能力,全面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六)努力改善教學設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高校應當加大改善體育物質投入的力度,拓寬體育教學內容,加強體育資源的開發,加強體育健身場館的建設和現有體育設施的維護,滿足體育課程教學的需要,多建設一些方便鍛煉的健身路徑。體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努力探索,挖掘有效的空間、時間資源,擴充體育教學的新內容和新的教學模式,大力發展運動俱樂部,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基金項目:海南省高職高專教育研究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Hngjy13-003。

參考文獻:

[1] 王守文.關于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5.

[2] 孫洪濤.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及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8.

篇(4)

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是上世紀在西方興起的。本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界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大力倡導研究型教學。2005 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高校積極推動研究型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1]。對研究型教學的研究自然也成為高校教研的熱點之一。學界對研究型教學的研究性內涵存在廣義的、多向度的理解,如歸納為“研究領先的教學、研究取向的教學、研究為本的教學、研究支持的教學”等[2]。但不論側重點何在,研究型教學都旨在促進學生的自主性、深層次學習,轉變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固有角色,在教師的“教與研”和學生的“學與研”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一教學目的如何體認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基礎性、人文性屬性,決定了其教學目的在于傳道,既傳天之道(真),亦傳人之道(善、美),即將自然、社會、心靈的真、善、美展現和發揚出來,最終達成“立人”的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筆者力求踐行以上理念。為了突出教學的研究性,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具備學術眼光,而且應著力培養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問題意識是進行科學研究的起點,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能鍛煉人的創造能力。舉例而言,筆者在講授完唐五代的詞之后,緊接著講宋詞,為了讓學生對兩者的關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有意將唐五代和宋初幾位重要詞家的生卒年份排列出來。花間詞的代表溫庭筠卒于866 年,韋莊卒于910 年,南唐馮延巳卒于960 年,李煜被宋太宗賜死于978 年。而宋代最早的有成就的詞人柳永、張先、晏殊和歐陽修四人,則分別生于公元984 年、990 年、991 年和1007 年。如此一排列,果然就有學生看出了問題。他們說,柳永等四人的創作活動顯然都要在11 世紀20 年代之后,而此時距離宋代建國已有60 年時間,距李后主去世也將近半個世紀,也就是說,詞在這一段時間內幾乎是沉寂的。大家原來都以為有了五代詞的積累鋪墊,宋詞馬上就會踏上輝煌之旅,但沒有想到宋詞并未隨著宋王朝的建立而立即發達,而是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低迷才邁上高峰。幾位細心的同學發現了這一問題,便來請教筆者。筆者提示他們可以從宋初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以及詞體本身的發展等方面去尋找原因,并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文獻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思考,幾個學生得出了各自的答案,筆者又鼓勵他們寫出學習心得。其中一位同學據此寫成了《試論宋初詞壇沉寂的原因》一文,此文經過充實成為了他的本科畢業論文。

顯然,如果只是滿足于基本知識點的講解而不具備研究性的目的和眼光,則我們就不會想方設法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學生的學習也就不會具有主動性、探索性,所得也就很有限了。

如果說研究性的教學目的要求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那么人文性的教學目的則側重于提高學生感受、領悟和處理人情的共情能力。前者的核心在于“理”,在于鍛煉受教者求真求實的智商;后者的核心在于“情”,在于提升受教者求善求美的情商,二者不可偏廢。對研究型教學而言,后者尤為重要,因為研究型教學主要培養有探索能力和全局性能力的人,因此人文素質和能力重于知識[3]。為此,首先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豐富的歷史、社會知識和人生閱歷,具有較高的情感感受和傳達能力,具有美善相兼的文化心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先入乎其內地被作品所感動所牽引,然后再出乎其外地將學生感染、將學生誘發起來,在教師———作品———學生的三維關系中起到良好的介質作用。

二教學內容如何確定

教學內容即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一方面有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規定,一方面也受制于其他因素和條件,諸如學生基礎之厚薄、授課時數之多寡、教師對內容之生疏與熟稔,等等。目前,研究型教學還不能也不必覆蓋課程的全部內容,我們大致選取了30%的內容進行研究型教學嘗試。這30%的教學內容之確定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價值的大小,二是教師和學生研究能力的高下。前者考慮的是客觀必要性,后者照顧的是主觀可行性。

以研究價值而言。中國古代文學經歷了3000 余年的發展,積累了十分厚重的文化遺產,從理論上、從傳承傳統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具有研究的價值。研究型教學就是要從這些內容中選取適合學生自主研討的部分來進行教學實踐。

我們在選取教學內容時兼顧了研究對象的純粹學理價值和現實情理價值兩個層面。比如,漢末五言詩《古詩十九首》的作者至今未有定論,如果通過考證能夠確定其作者,當然是一個具有相當學術價值的突破。但其意義主要是學理上的,對本科學子而言,這一命題并不切近于他們的思想和生活,難以引發參與熱情。又如,元末明初南戲的代表作品《琵琶記》,曾被晚明思想家李贄批評為“畫工”,雖也不乏生動形象之意,但終究不如《西廂記》《拜月亭》這樣的“化工”之作自然天成,尤其是情節上“三不從”的構思,頗受后人詬病。但在教學中,我們考慮到這一情節很能凸顯傳統道德系統的裂痕,對當今道德文化建設也很具有參考意義,所以將之作為研究選題讓學生自由探討。大家果然各抒己見,形成了爭論,深化了相關認識,教學效果很好。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研究論題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又循此旁涉到其他知識點、思考點、情感點,由點及面,學生思考和體會的深度與廣度因之拓展開來。

以研究能力的高下而言。首先是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眼光。筆者在教學中的體會是,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學術專長選擇合適的研究論題進行教學,以保證教學的學術性,此即以科研促進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甚至應該拓展自己的學術領域,在教學中與學生一道探討更廣泛的學術問題,甚至可以將教學中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學術思考和寫作中去,此即以教學促進科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相互觸發思想的火花,彼此問難,教師就不僅僅是“教”,也是在“學”了。三教學過程與方式如何創新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局限于教書,教書局限于課程,課程局限于課堂,課堂局限于講授,講授局限于教材[4]。總之,傳統教學方式是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課堂之外的教學活動時間既少,效果亦微。研究型教學在方法上要實現對以上局限性的突破。

從縱向的教學過程來看。研究型教學要打破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嘗試建立以課外研討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保證研究性、人文性教學目的的實現。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將教學過程梳理為五個環節,特擬表1 以示。

很明顯,五個環節按照:課外課堂課外課堂課外的順序逐次開展教學活動。其中,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時間上所占比重并不大,且其作用僅限于教師對課題的導入、必要的背景知識精講以及最終研究成果的展示。事實上,研究型學習的主體即文獻閱讀、邏輯思考和成果寫作等均需學生在課外進行。研究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基礎性研究,其主要活動就是閱讀文獻、思考問題和寫作文字,這些活動怎么可能在極為有限的課堂中完成?而且“所有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的具體事件,有4/5 發生在課堂外”。所以,我們認為課堂交流主要是一個成果展示的平臺,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課外研討才是研究型教學的主要部分,是水面下的冰山之根。

與此相應,教學主體也應由教師轉換成為學生。在課前準備環節中,學生要根據學習范圍精讀相關作品和文獻,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在自主學習和小組研討環節中,學生要泛覽教師提供的

參考文獻,搜集相關研究成果,思考論題,在師生、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研究報告。在課堂展示環節,小組代表以ppt 演示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研討的成果,教師和其他同學可以隨時提出辯難。在課后拓展環節,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繼續探討相關問題直至寫出專業論文。

從橫向的教學方式來看。課前準備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較好的文字感受能力。不同于一般的預習,它要求教師提出較為明確的研究范圍,學生不僅需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讀一定的文本,獲得初步的感性體驗,教師則以不定時交談和翻看讀書筆記的方式加以督促。

自主學習和小組研討是研究型教學的關鍵,經過此前的閱讀和導學,學生們對研討內容有了基本了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具體的研究狀態。如在一次教學實踐中,筆者在系統講述了唐五代及北宋詞史的基礎上,確定以“蘇軾的詞風”為題讓學生研討。先布置大家細讀了蘇軾的所有詞作,然后將全班50 名同學自由組合為3 個小組,分別研討“蘇軾詞風的表現”“蘇詞對前代詞人的沿革”“對蘇詞的評價”等3 個分論題。同學們進行了小組分工,有的查找資料,有的負責篩選,有的擬定提綱,有的制作ppt,有的執筆撰寫研究報告。大家有分有合,每組先后組織了兩次集體討論。最后寫出的研究報告,筆者則逐一批改。經過一番鉆研,多數同學的頭腦都動了起來,對論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有一個小組談蘇軾詞風的表現時,還能結合蘇軾的生平經歷來分析其詞風的變化,比較難得。課堂展示也是研究型教學在方式上的一種創新。每組選出一位同學在課堂上以ppt 演示文稿的形式匯報小組研討的成果,其他同學可以就相關問題提出看法,進行交流,教師則適時加以點評。這樣的做法既能看到學生們集體研究的結晶,也能鍛煉一定的師范技能如ppt 課件制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現場控制能力等。實際上,3 個小組的ppt 文稿制作得都很不錯,陳述者能清晰流利地表達看法,其他同學也多能參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討“對蘇詞的評價”問題時,班上同學還各執一詞,形成了爭論,現場氣氛熱烈。大家都反映,經過成果的現場展示,對問題的認識更為清楚和深入了。

四教學效果如何體現

教學效果即教得如何的問題,是對本文第一個方面———教學目的的回應。研究型教學的效果可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某個環節所取得的具體效果,二是整個教學所實現的整體效應。教學效果的表現形式也不應拘于一律,或是物化的文字成果,或是無形的心理躍遷。筆者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閱讀、表達、思維等三個衡量指標。

1 閱讀效果

當下的年輕人其實并不缺乏閱讀,從各種媒介尤其是電子媒體上他們接觸了大量信息,但那些文字、圖像和聲音多數缺乏深度,有些則完全是信息垃圾。閱讀方式的碎片化不利于深入的思考,反而助長著浮躁的風氣。一些本科學生除教材之外極少專業閱讀,導致在畢業論文選題時捉襟見肘,讓論文指導教師很是為難,相信有過畢業論文指導經歷的高校教師對此都深有同感。

有鑒于此,在課前準備和自主學習階段,我們要求學生對專業書籍進行深入閱讀,旨在開闊其眼界,沉潛其心境,培養良好的感受力。人文學科的研究尤其是文學研究,首先即要求研究者對文字具備敏銳的感受能力。文字塑造形象,文字蘊含情感,文字傳達道理,對文字的敏銳感受即是對形象、情感和道理的敏銳感悟,而論題的提出也需在大量的、精細的專業閱讀中才能實現。如在進行“北宋婉約詞”的研究型教學中,學生較全面地細讀了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晏幾道等幾位北宋重要詞家的作品,便對北宋詞的基本風貌有了具體感知,對詞體的特點獲得一些體認,為更深入地研討打下良好基礎。當然,為保障閱讀效果,教師需多花精力指導、督促,有條件的話最好定期開展讀書會之類的活動。比之一般教學,教師的付出會更多,而學生之閱讀實效也會更好。

2 表達效果

文學不外乎對事、情、理的書寫,如果說文學的閱讀是對這些要素入乎其內的感受,那么文學的研究則是對這些要素出乎其外的表達。因此,包括口頭和文字兩種形式的表達能力的培養,當然是研究型教學的要求和教學效果的體現。筆者的要求是,對事的表達要具體、完整,對情的表達要有感染力,對理的表達要有說服力。

在小組研討中,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切磋有助于相互激發表達的欲望,理清表達的思路,選擇表達的方式。為了檢查小組研討的實際情況,筆者有時會參加學生的集體討論,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一般不輕易發言,而將話語權充分交給學生。筆者發現,一些平素較為內向寡言的學生也慢慢開始想說話、有話說并且說得不錯起來,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大家將心得寫成文字。一開始,也許并不熟練和規范,也較少創意,但總算是他們自己的想法,較之在網上復制抄襲而上交的那些“作業”要有價值得多。經過多次打磨,每個小組的研究報告基本上能夠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有些甚至言之有文(采),文字表達能力大有提高。

3 思維效果

應該說,研究型教學對學生最根本的訓練是思維的訓練,這一訓練及其效果也見之于教學的所有環節和細節當中。比如,閱讀中的感受力,側重于形象思維;表達中的說服力,側重于抽象思維;對某些問題的較為深徹的領悟,則往往依賴于直覺思維的作用。但是要追問的是,通過整個教學活動,我們希望受教育者達到一種怎樣的思想狀態?對此問題的回答,當然因學科、課程之不同而有異。對于中國古代文學這樣的人文性基礎課程而言,我們認為,應該讓學習者對傳統文學與文化養成一種情感認同與理性思辨相結合的文化心理。

筆者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有些同學對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非常熱愛,但菁蕪不擇,茫無入處,可謂有心而無力;也有些同學雖然思聰意敏,資質尚佳,但盲目跟風,靈魂無根,可謂有力而無心。因此筆者認為,在古代文學的研究型教學中,要讓青年學子對于所學內容產生“愛”和“懂”的心理效果。愛就是情感認同,即對于傳統文化的崇敬心、自信心、擔當心;懂就是理性思辨,即對于傳統文化的辨別力、分析力、運用力。由愛而懂,因懂而愛,兩者互為因果,共同建構起當代青年面對傳統文化時的基本思維特質。筆者認為,研究型教學(也包括一般教學)要達到的這一思維效果相當重要,因為現在95 后的一代大學生,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他們的文化認同、文化姿態將決定中國夢的色彩。在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路口何去何從?他們應該有心,也應該有力。

當然,從較現實的方面看,研究型教學的直接效益是對于學生學位論文寫作和考研考學的積極推助。幾輪教學實踐下來,一些同學跟我反映,畢業論文的選題一下子明朗了,猶豫不決的考研方向一下子決定了。而作為他們的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便已有過不少交流,因而在論文指導過程中就感覺省力不少,論文寫作質量也明顯提高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R].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2]汪霞.大學研究型教學中的“研究”[J]. 教育發展研究,2007(11):43-46.

篇(5)

中等職業學校烹飪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向旅游餐飲業輸送能熟練應用成熟技術和傳播、推廣新技術,并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面對旅游和餐飲業發展的新形勢,中等烹飪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目前還相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研究與發展項目將中等烹飪專業列入重點建設專業之一,為該專業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和動力。

中等職業學校烹飪專業主要培養從事中式烹飪的技術人員。它對應的職業崗位包括旅游、餐飲、服務業的烹調、面點、食品等,其改革范圍涉及:課程設置、教學基本要求、教學設備、教學方法以及教材建設的整體教學改革方案。具體指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與教學基本要求、專業設置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有關方面。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烹飪專業的培養目標、知識和能力要求、課程設置、專業設置標準、教材建設等。

二、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不同于學科中心課程或學問中心課程,它在課程形態上屬于活動課程的范疇,因此它的設計與實施必須緊扣課程目標并具有其個性特征。

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以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筆者認為,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的內容應從以下兩方面來精選:

首先,科學方法論方面的知識。要讓學生從常識水平進入科學水平,那么,在方法上也應當相應地從經驗方法上升到科學方法。對此,我們應該結合有關內容講授觀察、實驗、調查、模擬、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科學假說等基本科學方法。

第二,問題系列和相關知識。研究型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應以創新為目標、以問題為中心、以探究為基調來進行選擇和組織。這里所謂的“問題”,可以是某一學科中的某個問題,也可以是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問題。問題應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且這些問題的解決應當處于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問題的組織應注意層次性。

三、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

(一)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活動的概念。

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活動是人的一種特殊活動,其實質是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作用于教學內容的過程及其方式。這種研究型教學活動特殊性在于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是一種過程不是一種結果,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客體是教學內容。

(二)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探究性的問題系列,由此決定了“從研究中學”是研究型課程教學教學的方法論原則,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則是研究型課程教學教學方法的本質特征。研究型課程教學的教學以“問題”為中心來加以組織,以自主研究做為基本的教學模式。

(三)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教學的思路。

1.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以問題為起點。其要求是以中等烹飪教育教材內容中的“問題”作為研究型學習的載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教師提供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選擇和確定的。

2.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以探究為核心,體驗為重點。研究型問題提出以后,就得去解決問題,應該構建一定的教學模式,學生是在教師設計好的教學模式下展開探究,這種教學模式的設計不是盲目無基礎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充分考慮的就是讓學生親身去感悟和體驗。

3.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合作交流為主要方式。教師在教學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處處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大量問題的探究和解決,并不是靠個別學生的聰明才智,而應加強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是靠集體的力量,使探究和解決的問題不僅容易,而且更加體現了每個合作者的自身價值及才智。

四、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的評價

(一)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評價的一般原則。

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情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二)中等烹飪教育研究型課程教學評價的特點。

篇(6)

關鍵詞:微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方法基礎醫學概論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1(b)-0123-03

基礎醫學概論是為非醫學專業開設的介紹醫學基礎知識的課程,通過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為學生今后的醫學技術服務工作奠定醫學基礎。混合式教學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方法,通過將兩種教學組織形式有機結合,可以將學生由淺入深地引向深度學習[1]。將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應用于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是將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是對基礎醫學概論課程學習效果的顯著提升,是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醫學基礎課程之間碰撞的火花。

1基礎醫學概論的課程特點

該校基礎醫學概論課程的授課順序是:解剖組胚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與免疫學,開設該門課程的專業有市場營銷、生物制藥、食品質量與安全、醫學信息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醫學相關知識概念,培養學生的醫學思維模式。教學目標是:構建學生醫學知識結構,使學生成為各類醫療機構所需的有醫學背景的技術人才。

基礎醫學概論課程的開設有其自身優勢[2]:(1)融合多門醫學基礎課程,讓學生了解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有利于后續教學的開展。(2)讓學生以較短的時間代價,掌握一定的基礎醫學知識,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3)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同時為其今后開展與中醫藥相關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同時,在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3]:(1)來自教學對象,基礎醫學概論開課對象是大學一年級非醫學專業新生,對學習充滿好奇,但醫學基礎薄弱,對醫學知識的學習存在一定難度。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化繁為簡,提高學習效率勢在必行。(2)來自教學內容,該課程涵蓋學科多,教學信息量大,知識跨度大,如何精選教學知識點,避免出現重復內容,并讓教學內容相互銜接,是一項重要任務。(3)來自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老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重在教,學生重在學,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方法的轉變,最根本的是從“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知識”轉變。

要從根本上提升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為解決該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該學系課程組采取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根據教學對象特點及課程內容設置,在比較了多種教學方法后[4-5],嘗試在基礎醫學概論課程的解剖組胚學學科中應用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2基于微課的混合教學模式

1999年,混合式教學(BlendedLearning)概念正式被提出,混合式教學的定義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但大體上都描述了以下3個方面的共同特征[6]:課堂教學方式和媒體傳播教學的組合;傳統教學方法和新型教學手段的組合;線上網絡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的組合。近年來,一些教育實證研究表明[7]:與面對面的傳統教學和單純的在線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微課(Microlecture)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和核心內容是教學視頻,針對某個教學內容或學科知識點設計短小精悍的、制作精良的、具備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微視頻。微課作為在線課程資源的一種形式,其特點包括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精簡,教學主題突出,傳播形式多樣化等。

基于微課的混合教學模式可將師生面對面授課的優點和學生課前自主網絡學習的優點相結合,將“教師教為主”和“學生自主學”的優勢相結合,在教學活動中既能充分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在教學過程設計、交互支持以及學生評價反饋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8],因此基于微課開展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值得嘗試。

3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在基礎醫學概論教學的開展

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教學效果要取得根本性的提升,必須與教學方法改革聯系起來,為解決該課程授課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該學系課程組嘗試將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應用于該課程中解剖組胚學學科,試點班級為營銷17班,該班級基礎醫學概論總課時為90學時,其中解剖組胚學36學時,生理學24學時,生物化學15學時,微生物與免疫學15學時,教學課時教學具體探索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確定課程教學規則

課程教學規則是教師教學的指揮棒,是學生學習的指向燈,包括課程教學過程的教學要求及相應的考核標準。對教師和學生雙方面提出教學要求及任務準則,線上教學環節,要求教師課前給予學生學前問題,在中國大學MOOC網站上傳課程資源;課中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答問題;課后布置學習自測題,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學生課前思考學前問題,觀看并學習微課視頻;課中查閱相關網絡學習資源,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課后在線完成隨堂自測題,及時總結,查漏補缺。線下教學環節,要求教師課前對知識點進行整合,設計并錄制微課視頻,針對學生提出自學要求;課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歸納、答疑、解答重點、解譯難點;課后及時對每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不足之處,及時調整。學生課前在自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善于質疑;課中按時出勤,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幫助其他小組解決問題;課后溫故而知新,針對重點和難點,及時鞏固,總結提高。

考核標準包括線上及線下兩部分,線上隨堂測試占50%,線下階段測試占50%,總分100分。

3.2具體教學流程

對傳統的基礎醫學概論教學過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3.2.1構建微課,課前學習

課前教學采取線上自學方式。首先將解剖組胚學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多個教學單元,涵蓋相關的知識點,針對每個教學單元錄制微課視頻,每個視頻播放時間為8~15min,內含學前問題和參考資料,學前問題的設置需貼近生活,具有一定趣味性,如“激光治療近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為什么會人老珠黃,它和黃疸病人眼球變黃機理一樣碼?”,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尋求答案。

任課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創建班級QQ學習群,在授課一周前,將微課視頻資源上傳至群內,學生通過觀看微課、查閱相關資料、思考學前問題等方式進行線上自學,并通過完成自測題進行學習效果檢測。通過課前學習,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認同感。

3.2.2分組討論,課堂引導

線下教學指在教室完成的課程學習。每次課3學時,每學時40min。時間安排如下:第一學時,由學前問題導入教學,根據就近原則將學生每3人分為一組,設立小組長,小組成員圍繞學前問題進行討論,分享學習體會,討論過程中學生可隨時查閱線上教學資源,最后小組長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第二學時前20min,師生展開互動,進行討論,教師點評小組討論結果,梳理學習重點難點,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第二學時后20min和第三學時由教師講授課堂內容,將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與傳統授課模式相結合。

3.2.3總結歸納,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模式,學生通過重溫微課視頻,同時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學習拓展教學資源,及時補充課堂遺漏,提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并針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線上生生討論、師生討論,通過課后學習,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

3.3實施效果,評價總結

實踐證明,將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應用于課堂,有助于增加學生課程參與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教學相長。

3.3.1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通過微課視頻,將教學內容整合為多個涵蓋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單元,做到精選教學知識點,注意教學單元的相互銜接,教學內容的融會貫通。針對性地解決該課程涵蓋學科多,教學信息量大,知識跨度大的問題。

通過學前問題和微課視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雖然會增加平時學習時間,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期末考試集中復習的壓力,學生為更好地解決學前問題、參與課堂討論,會認真閱讀教材和學習資料、查閱文獻,有助于養成查閱資料和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傳統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而混合式教學的分組討論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團隊合作的平臺,在梳理和構建知識框架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協作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教師要做到對課堂的把握,對學生的引導,需要提前錄制微課視頻、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查閱大量課程相關材料,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3.3.2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雖然有眾多優點,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9],比如說:如何確定線上、線下教學的時間分配,如何檢測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效果,如何有效激發學生參與互動討論的主動性,如何充分調動教師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改革效果。以上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

4結語

篇(7)

【關鍵詞】課程;教學;體育課程;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139-01

前言

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是從學校體育學中分化出來的理論學科,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又是課程與教學的下位概念,兩者都統一于教育學這個大系統。課程與教學相互獨立,它們屬于不同學科范疇。同時,兩者又有著內在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課程是教學的前提,課程理論必然要考慮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沒有課程理論作指導,教學活動就會陷入困境;教學是課程的表現形式,通過教學活動將課程理論轉化成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課程理論,從而引領新一輪課程變革。因此,弄清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僅對體育教育的理論建設有價值,而且對體育教育實踐也有重要意義。

1.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概念的研究

1.1研究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概念的必要性

體育是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分支,教育學的發展為體育學科的理論建設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礎。但令人遺憾的是體育學科研究尚不完善,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研究更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起步較晚,而且關于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研究的專著和書籍并不是很多。我們要了解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關系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體育課程?什么是體育教學?要了解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含義,我們必須要了解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概念,弄清楚兩者所研究的問題和范疇,這樣才能夠探究好什么是體育課程、什么是體育教學,而且在平時教學的實踐中,體育課程是指導體育教學的前提。

1.2體育課程概念的界定

要想界定什么是體育課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課程?我國教育學家胡德海認為:課程是依據一定社會的教育目標和學生年齡特征為一種載體而把作為觀念形態的教學內容規范化、程序化和具體化。這是我們進行體育課程研究,指導體育教學的基礎。

當前關于體育課程概念的研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例如李艷翎對體育課程下的定義:體育課程是指為實現學校體育目標和學生自主發展目標所賦予的體育內容及其結構、進度和進程。這些觀點為我們進一步研究體育課程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但是,這些概念中缺乏對體育課程概念界定的理由和依據。對于體育課程概念的界定,本人傾向于以下觀點:體育課程是國家和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規定的,以及學生在不同的學段所要達到的體育文化和技能素養、實踐能力和體質健康標準的總體規劃或設計。這一概念的提出,進一步闡述了體育課程概念內涵的基本問題以及體育課程教育的組織形式和功能特點,基本明確了體育課程的范疇。

1.3體育教學概念的界定

中國古代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分別出現“教”與“學”兩個字。比較甲骨文中“教”、“學”兩個字的構成,一般認為“教”字來源于“學”字。在西方,learn與teach是同一詞源派生出來的,關系十分密切,美國教育學者史密斯曾說:teach自古以來就同learn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從詞源上講,“教”與“學”從一開始就是一對相互依托的詞語。

根據教與學的起源與發展歷史,結合現代教學論的基本觀點,本人將體育教學的概念概括為:體育教學是為實現體育教育目標,以體育課程所規定的內容為媒介,以特定的體育教學內容為依據,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而進行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形成完善的個性品質和思想品德,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的過程。

2.學校體育課程論與體育教學論

2.1什么是學校體育課程論

依據前人的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張學忠等人提出:學校體育課程論是研究學校體育課程領域最基本的理論、實踐、管理和相關學科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提出,為解決體育課程范疇領域諸多復雜的關系問題,以及處理體育課程內部和外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學校體育課程論研究時間較短,仍然只是一種新興理論體系,還沒有發展成為一門學科,因此,學校體育課程理論體系建設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在進一步研究的過程中逐步補充和完善。

2.2什么是體育教學論

根據教育史料的考察,德國的拉特克第一個提出“教學論”概念,他的教學論主要研究怎樣教的問題,他把新的教學技術稱為“教學論”;后把這些理論用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形成了傳統的教學論思想,對我國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教學論發展到現在,有三種主流觀點:(一)教學論是研究教學一般規律的學科;(二)教學論是研究教學一般規律的科學;(三)教學論是研究教學的一種理論。

3.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之間的關系

3.1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現代課程論的基本觀點認為,課程與教學屬于目的與手段、內容與途徑的關系,課程與教學雖然相對獨立,分別側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課程內容直接規定教學內容,教學也不斷對課程的實施進行反饋,指導課程理論發展不斷完善。美國學者塞勒曾經用三個隱喻來說明這個問題的實質,對我們頗有啟示。隱喻一:課程是一幢建筑的設計圖紙,教學則是具體的施工。隱喻二:課程是一場球賽的方案,教學則是球賽進行的過程。隱喻三:課程可以被認為是一首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關系正是如此,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一份同樣的課程方案,不同的教師對這個方案的理解會有偏差,教師的專業能力等諸因素也會有差異,因此在體育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就會有所不同。而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不斷地對課程方案進行評價,使課程理論螺旋式地向前發展,以促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做鋪墊。

4.小結

綜上所述,必須要處理好課程和教學的關系,更要處理好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的關系。課程論必然要考慮課程的實施問題,教學理論必然要考慮與教學方法相關的教學內容問題。只有正確處理好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關系,體育教育事業才能健康地向前發展。只有處理好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的關系,體育課程才能更好地指導體育教學,使教師更好的指導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胡德海,關于“課程”、“素質”兩個概念的認識和界定問題[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 妲己丰满人熟妇大尺度人体艺 |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欧美丰满大屁股ass|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国产成人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啪啪片|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在线 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 内射交换多p国产|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日产学生妹在线观看|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第一页|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观看| 午夜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与子敌伦刺激对白播放的优点|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嫩模喷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www免费人成一看片|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十八岁污网站在线观看|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