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2: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空心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密度 空心 計算
密度作為物質的一種屬性是初中物理一個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也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壓強、浮力等相關問題的基礎。掌握密度知識的關鍵是注意密度、質量和體積三者之間的關系,所涉及的物理量較多,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區分各個物理量,靈活地處理單位及其一定量的計算要求都是比較高的。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常見問題的分析研究,找出規律,系統地掌握密度知識的應用問題。
在密度這一章中最典型的一類問題就是涉及一些固體的空心、實心問題,這也是這一章節的難點問題。經常出現教師講過相似的例題,輪到學生做時總是繞在一些密度公式中出不來,似曾相識卻又算不出最后正確的答案。
我認為這首先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不能靈活應用有關。那么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難點問題早做鋪墊,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準確、到位,及時掃清學生思維上的障礙,為學生順利解題打下埋伏。
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問題,應在學生一開始接觸密度時就在細節上下功夫,不讓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存在誤區。教師在講解密度這一節時,首先會列舉一些典型的例子,讓學生觀察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如果你舉的例子是固體,這時你需要強調只限于這種固體是實心的情況,為了不沖淡重點內容的講解,不影響學生對這一概念的完整了解,這里你只需要一帶而過。
等到將密度的相關知識點都介紹完,我們的注意力要放在書中小資料中的密度表上,利用它對本節知識做一個鞏固、拓展,讓學生記住水的密度值,說出它所代表的具體意義,觀察一些密度比水大的物質、密度大的實際意義,再觀察一些比水小的物質、密度小的實際意義,讓學生意識到同一種物質密度值的唯一性。進一步鞏固對概念把握的同時進行拓展,對于鐵來說,質量一定的同時,體積是否一定?會有空心的情況,如果做成空心的,算出來的密度值會怎樣變?體積會有多種變化,這樣算出的密度值也會有多種情況,但鐵的密度是唯一的,它對應什么情況下的密度值?學生明確了它們對應物質實心的密度值。在接下來的課堂練習環節中,可將這類典型問題拿出來讓學生思考,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思路點撥。對于這一類問題的解決,一開始可以輔之以圖形,給學生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另外,學生在密度問題的計算過程中,一些單位換算的細節方面,也是困擾他們得出正確答案的原因之一。
如:將g/cm3換算成kg/m3,升、毫升與其它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等。還有,對密度單位“kg/m3”學生根本不理解,因為他們不會進行指數運算(負指數)。總之,要有一個滲透的過程,且不可一接觸就要求學生都能掌握,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快慢之分。
接下來,我們可以在第五節“密度與社會生活”中再加強、鞏固。在講到密度與溫度時,溫度對密度會有怎樣的影響?一般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樣密度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學生不難理解溫度直接影響的是體積,間接影響的是密度,再次強調我們所謂的密度值只唯一對應實心時的密度。學生明確了這一點,對解決空心問題是很關鍵的。
以下是對這一問題的兩種典型解法的比較(僅供參考):
例:有一銅球,質量是89克,體積40cm3。問:
(1)此銅球是空心還是實心?
(2)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大?(ρ銅=8.9×103kg/m3)
解:第一問
解法一:求密度,ρ求
解法二:求體積,根據所給質量計算銅即實心部分體積,v銅
解法三:求質量,根據條件外部尺寸假設實心計算銅質量m銅>m球則是空心的。
第二問
解法一:V實=m/ρ=89g/8.9(kg/m3)=10cm3
V空=V-V實=40cm3-10cm3=30cm3
解法二:m1=ρV=8.9g/cm3×40cm3=356g
M2=m1-m=356g-89g=267g
V空=m2/ρ=267g/8.9(g/cm3)=30cm3。
例題.用密度是ρ甲=4╳103kg/m3的材料制成的空心球甲和用密度ρ乙=8╳103kg/m3的材料制成的空心球乙,兩球的質量相等,乙球恰好在水中懸浮.
(1)若把甲球置于足夠多的水中時,求甲球露出水面的體積和甲球總體積之比.
(2)在甲球的空心處有的適量酒精,使甲球也可在水中懸浮,求酒精的體積和空心部分體積之比(ρ酒精=0.8╳103kg/m3).
分析:基于利用方程組的解題思路,我們先假設甲球的體積為V甲,乙球的體積為V乙,兩球的空心部分的體積均為Vo,水的密度為ρ水=1.0╳103kg/m3,甲球放入水中后排開水的體積為V排,甲球里面酒精的體積為V酒精.
接下來的思路是如何根據題給條件利用相應的物理原理列方程了:
(1)根據兩球的質量相等的條件有:ρ甲(V甲-Vo)=ρ乙(V乙-Vo)-----(1)(2)根據乙球恰好在水中懸浮的條件有,由重力等于浮力得:ρ乙(V乙-Vo)g=ρ水V乙g----------(2)
(3)將甲球放入水中后因它是處于懸浮狀態,所以它的重力也等于所受到的浮力,于是有:
ρ甲(V甲-Vo)g=ρ水V排g---------(3)
(4)甲露出水水面的體積和甲的總體積之比等于:(V甲-V排)/V甲-----------(4)
由上可見為了解答第一小題,列出了3個方程(第四式是本小題要求的結論),涉及到V甲、Vo、V乙和V排等共四個未知量,解起方程來也是挺復雜的.那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原因是只有這樣才符合物理學的思維方法,所謂物理學的思維方法是每一物理現象都符合一定的物理規律,即符合某一物理定律,我們中學里學物理的任務是用學過的物理原理去描述物理現象,將來如果是研究物理的話,就要倒過來:根據你所發現的新的物理現象,去總結規律了.何況進入高中后,解物理題時一般都采用這種方法,如果能在初中就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對未來高中學習物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也是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一個方面.
當你把物理題中給出的條件一一用物理公式把它表達出----即把它"翻譯"成數學方程時,其實你就基本上完成了出題者交給你的任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解數學方程的事情了.這樣的解題方法,只要題目沒有出錯,列出未知數再多,都可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一一消去,達到成功的彼岸:
(1)將甲、乙的密度代入1式,得V乙=(V甲+Vo)/2.
(2)將乙和水的密度代入2式得:8(V乙-Vo)=V乙從而得:7V乙=8Vo,再把(1)中得到的V乙代入左式,又有:
7V甲+7Vo=16VoVo=7V甲/9
(3)把Vo=7V甲/9代入方程(3)得V排=4(V甲-7V甲/9)=8V甲/9,這樣一來最終結果為:
(V甲-V排)/V甲=(V甲-8V甲/9)/V甲=1/9
對于第二小題,只要根據甲球的空心部分加了酒精后能懸浮在水中,甲球和酒精的總重量等于它們所受的浮力就可搞定:
ρ甲(V甲-Vog)+ρ酒V酒g=ρ水V甲g---------(4)
一、新授課課堂提問的后處理藝術
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生活現象中蘊涵著許多奇妙的物理規律,初中物理教學要注重聯系生活現象.在備課時,教師要認真分析本章節的物理知識,然后進行課堂提問內容的設置.教師還要對設置的問題進行后處理,使得課堂提問與生活現象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新授課的課堂提問,注重對學生進行物理新知識的傳授,因此后處理要將課堂提問變得富有啟發性,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在有趣的物理情境中引出教學內容.
例如,在講“光的折射與散射”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生活中下雨之后彩虹出現的場景,并提出問題:雨后彩虹為什么這樣美麗?讓學生猜測,或者小組討論,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問題提出前的情境鋪墊與提問后的小組討論,都是對課堂提問進行的后處理.這樣的處理,可以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體會到物理的奧妙,懂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幫助學生形成從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入手來探索物理知識的好習慣.同時,在與人交流、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高對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熱情,學會自主學習.
新授課教授的是物理新知識,大部分學生都會對知識懷有好奇心.心理學研究認為, 當人遇到問題需要解決而又沒有現成的辦法時, 思維才出現.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準備好課堂提問的大概內容后,對內容進行后處理.教師要掌握好問題的難度,力求問題具體與鮮明,并盡量設置探究性問題,使得課堂提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浮力”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學,然后圍繞教材提出問題.學生往往會發現許多問題:物體在水中才受浮力嗎? 浮力大小如何計算? 航空母艦那么大,水面能承受住嗎? 飛機在空中飛行是浮力的作用嗎? 橡皮泥可空心、可實心,用它做浮力實驗行嗎? 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很多與浮力相關的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解決已經發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復習課課堂提問的后處理藝術
復習課的課堂提問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為主,課堂提問主要圍繞舊知識展開,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日益增加,視野不斷開闊,傳統的物理課堂提問已經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設置好復習課需要提出的問題后,教師要對問題進行修飾,使得課堂提問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重力”時,教師可以將簡單的重力知識提問修飾成以下問題:(1)什么叫力?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踢足球,足球離開腳在空中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氣的阻力等,這種說法對嗎? 為什么?(3)豎直向上拋出一小球, 其速度越來越小, 這主要是因為小球受到了空氣的阻力, 這種說法對嗎? 為什么?這些提問各有用意:(1)為了幫助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力學相關知識;(2)巧妙制造懸念,凸顯學生在力學模塊中常犯的錯誤,即在題目情境中,學生經常會認為足球離開腳之后會受到向前的推力,這樣可以為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物體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頓定律的理解提供空間;(3)教師根據學生的常犯錯誤所設置的問題,學生常會因為定式思維,認為小球速度變小主要是因為阻力,而忽略了重力的關鍵性影響,這樣教師就可以強調重力的重要性質,加深學生對重力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后,對學生進行抽查提問,借此機會了解學生對重力各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板書重力的重要知識.這些問題的設置是對傳統復習課課堂提問的優化,教師掌握對課堂提問的后處理藝術,就可以使課堂提問真正做到前后串聯、搭配得當,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高學生對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熱情.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
主動性
內驅力是改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根本.怎樣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是值得物理教師研究的問題.情境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著重大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情境導入,幫助學生深化知識,使學生帶著興趣與疑問進入課堂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1.強化生活情境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特性,創設有趣、新奇,并且與生活直接相關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相關問題的解答,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價值與意義.例如,在講“大氣壓強”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生活實例,利用自動喂水器、高壓鍋、打氣筒等,讓學生感受到相關概念與規律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探索大氣壓的欲望.為了深化學習內容,教師還可以利用常見物品,如一個軟管與兩個水瓶進行模擬演示,并提問:將盛滿水的水瓶放在高處,將空瓶放在低端,怎樣才能讓水自高處流向低處?此時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認為可以通過導管進行引流.這樣可行嗎?先讓幾個學生嘗試,其他同學在一旁觀察,然后分析成功的原因.當軟管進入水后,因為內部氣壓是0,沒有外部大氣壓,此時液體就能利用大氣壓進行倒流.又如,在講“杠桿”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某天,同學們駕車去旅行,路過某山路時,發現路前有一塊大石頭,將道路阻擋,此時車輛很難正常通行,而這條路又是必經之路,該怎么辦?此時學生會想:大家一起搬動.新問題隨之出現,怎樣搬?要求學生轉動大腦進行思考,此時課堂不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有的學生想到用一根棍子將石頭撬開,從而過渡到杠桿內容,并且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杠桿原理與相關知識點上.
2.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教師通過情境預設的形式,將學生熟悉的相關問題變成形象、生動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并發現問題.參與問題情境的同時,幫助學生建成直觀的形式,促進知識鏈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將問題貫穿到學習中,在精心設問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問題為重點的教學,是以問題為重點,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提出各種問題,促進學生發展.例如,在講“浮力”時,教師可以提問:你們坐過船嗎?對于輪船,你們有什么建議與疑問?思考后,學生有以下疑問:將鐵塊放在水中會下沉,為何以鐵塊為原材料的輪船不會下沉?輪船是實心還是空心?為何貨物越多船越下沉?輪船能像汽車一樣行駛在水面嗎?針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學生聚精會神聆聽的同時,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提高了學習成果.
二、因材施教,改善合作學習效果
初中物理學習是一項動態的過程.為了讓課堂更加有致,必須促進師生整合,在雙向交流的過程中,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對相關內容進行延伸與剖析.在課堂設計過程中,先明確師生分工,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在講“摩擦力”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習資源,帶領學生分析摩擦力,摩擦力方向與產生的條件,完成教W任務.在此期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實踐,利用實驗解決問題.如,引導學生用力壓住桌面,手掌靜止,然后用手掌向前用力,以方便手掌滑動;讓兩根手指模仿人體走路的姿勢,以感受摩擦力.
三、提高思維可視化,拓展探究領域
關鍵詞:創新教育;課堂導學;實驗教學;例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0-0173-02
加強創造性教育和發展性教育是培養新時期人才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物理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實踐性和創造性的學科。物理教學除了要向學生傳授物理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實踐、分析能力外,更應該積極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在物理教學中以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要把創新教育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在物理教學中,才能實現素質教育中的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的思路是什么?我們認為是把中學物理的教學設計成讓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相對獨立地去發現與創造。筆者認為學生要在課堂獲得知識并且形成創新能力有賴于深厚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學中要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嚴格按要求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牢固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把“雙基”教學放在中心位置,通過“知識載體”使學生的悟性得以開發,潛能得以挖掘。
一、利用課堂導學,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意啟發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給學生開拓一個能夠想象的空間,拓寬思路,在想象中發揮思維的潛能,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例:在講解人造地球衛星時,可以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一個警察在追捕一個持槍的歹徒,快要追上時歹徒開槍射擊。警察閃身躲過,結果呢?歹徒被自己射出的子彈擊中,為什么?學生一聽,感到很奇怪。罪犯為什么會自己打中自己呢?學生會想:一是罪犯的槍口倒轉對著自己(否定)。二是警察是超人(否定)。答案是:如果罪犯射出的子彈達到足夠的速度V=7.9米/秒,就可以繞地球一周后擊中罪犯,從而引出地球衛星的知識。再如:講解滑動變阻器時,利用變阻器滑片的移動,使電路中的小燈泡發生明暗變化。對學生提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出新課。在上述兩個例子中,讓學生通過設置的疑問去思考,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充分發揮想象,主動的去探索鉆研,逐步提高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二、創建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物理學本身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多年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授課的模式多以滿堂灌、填鴨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進行創新教育的必要條件。所以,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1.以學生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切教學活動都要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并把它作為教學追求的目標。教學過程是一種培養學生主體性和發展學生個性的活動。課堂教學必須有效的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認知和學習實踐的主體。因而再授課中應當有如下的基本程序:
2.利用學生對新授課導學中的疑問,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提出的疑問進行探究,使學生集中精力去進行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數據的收集。使他們有一種逐步發現的體驗。經過實驗的研究對所得出的數據和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從而找出問題的有關規律和結論,并用文字、圖象、公式等方法表示出來。達到知識的創新目的。對學生而言創新不是理論上的、科學上的重大發現,而是經過個人努力,弄清了原來未知知識。這與科學家的創新沒什么兩樣。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所提高。
三、在實驗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
《初中物理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生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強調要大力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外做一些觀察和小實驗,既然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有很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利用這些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例如:學完凸透鏡成像知識,學生可知,利用凸透鏡可以得到平行光。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問學生,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平行光呢?通過探索,學生得出結論:可以利用凹鏡、手電筒的反光鏡裝、滿水的小玻璃瓶等。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創造,提高學生創造的樂趣。再如:利用電流表測并聯電路中的電流,有的學生并不是把電流表接到另一個電路中,而是把小燈泡對調一下。這種方法比課本上的做法簡單。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
四、在例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課本中有大量的例題和習題,并且物理課的檢驗也靠習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滿足于就題論題,要善于引導學生針對習題的特點進行多變練習,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促使學生多方位對例題和習題進行思考,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例如:有一個20CM3的銅球質量為89克,問該球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大?大多數學生都會用比較密度的方法去做,教師可以在學生做完后引導他們利用體積和質量也可以求出球是空心的。
又如:PZ220—25W的小燈泡接到220V的電路中通過的電流有多大?這時燈泡的電阻有多大?PZ220—60W的燈泡呢?
該題要求學生利用額定電壓、額定功率的關系求出用電器正常工作時候的電流和電阻。在完成該題后可以進行如下的變換:
變換1:將PZ220-25W的燈泡接入210V的電路中發出的實際功率是多大?接到230V的電路中實際功率又是多大呢?
變換2:若將PZ220-25W和PZ220—60W的并聯到220V的電路中哪一個較亮?為什么?若將它們串聯到220V的電路中哪盞燈較亮,為什么?
通過上述對例題的形式進行層層深入的變換,使學生的思維從單一性向多向性發展,可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不但克服了習題教學枯燥無味的現象,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和識記例題變成自主、靈活的去分析習題,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五、小結
總之,創新教育就是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征,并以此為教育基礎,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依據科學的教育理論,著眼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育,為學生的創新素質的持續發展打下初步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思想,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寶義.淺談物理教學中的例題教學[J].中學物理:初中版,2001,(07).
【關鍵詞】研究方式中考物理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53-01
利用研究方式進行初中物理的中考復習,是學習方式多樣性的選擇。研究性物理問題的探索動力足,研究式復習準備的參與度高,研究化復習過程認知情緒好、思維品質優,相對容易提高中考復習的效能。筆者在地區示范性復習課《運動和力》教學后,就知識結構、概念規律、方法應用等梳理出下列獨立觀點和有效做法,供同行研究斧正。
一、“研究式”初中物理單元認知結構固構法
(一)研究準備
“研究式”初中物理單元認知結構復習的準備重點包括時空安排、言語導引、情景設置和研究啟動等,研究準備對穩固認知結構,提高正確的思維產生式系統影響明顯。
1.時空安排時間10min左右;設計有個體復習、組內討論、組間交流、集體思辨,觀、做、思、聽、議等多樣性研學方式,以充分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研究序言公共汽車――時常乘坐,其中有些力學問題雖然很重要――也受人關注,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
3.設置情景投影圖片并解說,這是一張公共汽車座位圖,有人按照危險程度進行了排序,你認為有道理嗎,為什么?播放視頻(1頁PPT同播汽車啟動、剎車和轉彎等3個乘客乘車晃動的視頻可節約時間,渲染效果),讓學生在再次乘車過程時,能關注到安全問題。
4.啟動復習這是一個關系到汽車運動、人的慣性以及運動和受力等一系列問題的學習情景,它是物理學的重點。這節課,我們來復習《運動和力》(板書課題)。老師準備了一些圖片,請先獨立研究圖片包含的信息,再以小組為單位,用連線方式梳理出單元知識結構。
(二)研究過程
在設計和管控復習過程時,需要照顧到復習的目標、任務、方式和效能。
1.圖片連線學生的“伴學單”上散列有伽利略、牛頓、笛卡爾的肖像圖以及伽利略運動推理、牛頓斜面實驗、客車剎車、卡車轉彎、高鐵勻速直行、靜物平衡、速度時間圖像、路程時間圖像、轎車在高速公路上變向變速行駛等圖片,教師組織學生研究圖片傳遞出來的關于“運動和力”方面的信息,要求學生用鉛筆線把“關系圖”串聯起來。
2.圖片配音組織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小組內開展“看圖說話”活動。要求利用圖式思維梳理出諸如“‘伽利略――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將一直運動下去’+‘笛卡爾――不受外力時物體的運動方向不會變化’‘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平衡力---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非平衡力――物體或加速或減速或曲線運動”……等相對淺層的知識脈絡。
3.實驗點睛①利用2只木塊、1杯水及現場拉制的鐵絲圈肥皂水膜等器材,研究固體、液體、氣體保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慣性。②利用氣球(研究形變)、橡皮泥球(在拋體運動中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與受力的關系)研究力的作用效果。③利用彈性小球、直尺、秒表模擬v-t、s-t圖像對應的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④利用硬紙片、測力計研究平衡力、非平衡力概念。
4.要點備忘每位學生在筆記本《運動和力》主題下,摘記個性化重點概念和相關因果關系。
5.智慧共享師生在相同規格的紙條上抄寫幾條“要點”吸壓到黑板上,思維碰撞,學理交融。
(三)復習反思
傳統指令性復習課堂兼顧面窄,信息量少。“學優生在等,學困生在拖”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則復習效率低下,二則學習品質不好。精細化設計,個別化學習,專家型引領將是實現突破的有效方向,圖文共生地固構單元知識結構的“研究式”復習方法值得研究。
二、“研究式”初中物理單元概念規律強化法
(一)研究準備
1.時空安排約20min時間;設計有⑴觀察圖片、動畫和視頻;⑵在“問題串”的導引下,獨立完成解題、品題等個別化研學任務;⑶集體思辨,強化對單元概念、規律的理解。
2.研究序言有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又說“光說不練假把式”,接下來比一比,看哪位同學或哪個小組既能準確地理解,又能快捷解題?
3.啟動復習展投內容,宣布復習研究活動開始。
(二)研究過程
《運動和力》單元基本概念包括運動狀態、慣性、相互作用力、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非平衡力等;基本規律則有:“受平衡力(或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狀態保持不變”、“受非平衡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狀態改變”。設計用典題解析、重點反復辨,難點實驗突破等多種方式展開復習活動。學生的“伴學單”內容案例如下:
1.概念快憶1解答下列問題,理解基本概念1――“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區別?(題略)
2.概念快憶2解答下列問題,理解基本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題略)
3.概念快憶3解答下列問題,理解基本概念3――什么是慣性?(題略)
4.規律理解完成下列實驗探究任務,理解――“運動”和“力”存在怎樣的關系?(題略)
(三)復習反思
《運動和力》單元涉及力學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規律。中考復習時,如果只采用例題講評、限時訓練等方法,知識的“空降”、“空心”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復習收效不大。筆者設計并組織學生用思辨、實驗、訓練等多種方法去研究物理概念和規律,使復習目標富場景性、多元化,復習內容有挑戰性、層次感,并且個人獨立性和團隊協作相輝映,復得有序,習得踏實。
三、“研究式”初中物理單元知識應用復習法
(一)研究準備
1.時空安排約15min時間;設計有:①觀察或體驗演示實驗、實驗視頻和驗證實驗;②在解析精編了的復習題時,掌握方法,理解原理。
2.研究序言有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接下來先自主測試,再逐一考證,研究問題的解析依據---知識的“根”。
3.啟動復習展投內容,宣布復習研究活動開始。
(二)研究過程
這一板塊研學重點有“慣性及應用”、“運動和力的關系”等2個。筆者設計用演示、操作或觀看圖片、視頻等方式,完成復習任務。學生的“伴學單”內容如下:
1.知識應用1怎樣分析下列慣性事例?事例中的物理原理有哪些?(題略)
2.知識應用2分別用什么物理規律,才能解析下列問題?(題略)
(三)復習反思
要解決上述問題,除采取行政手段外,迫切需要設計一條突出實驗教學的課堂思路。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內容的確定受教材內容、學生基儲教師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模式。但課堂教學思路的清晰、科學與否,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維的局限,開展實驗探索教學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為思維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為學生能力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依據啟發教學原則,我們設計了以突出實驗教學為宗旨,能充分體現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的課堂教學思路,即:情境問題猜想探索結論深化運用練習作業。
其各個環節的說明如下:
1情境:是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可通過列舉生產、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展示實物、模型、掛圖、漫畫或進行演示實驗、分組實驗來創設物理情境。如《浮力的利用》一節,可先安排“空心牙膏片在水中的浮沉”的學生小實驗,起到激發求知欲和復習舊知識的作用。
2問題:從物理情境中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悱憤狀態。如在《什么是力》一節,在列舉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可問學生:“我們平常接觸了不少力的現象,誰能給力下個定義?”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3猜想:要求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猜想可能的結論。如講《阿基米德原理》一節時,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可先讓學生猜想:可能與深度有關,也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還可能與物體的形狀等有關。本環節可激發學生熱情,培養直覺思維能力。
4探索:在猜想結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演示或隨堂實驗。如講《蒸發》一節,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可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三個小實驗:(1)在手背上滴兩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開,看那個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大孝面積相同的水漬,看哪個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積相同的水漬,對其一片吹風,看哪滴干得快?雖然教材中未出現該實驗,但它不僅使學生懂得影響蒸發快慢的知識,而且滲透了物理研究的方法。
5結論: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在這個環節,可先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實驗結論,再通過看書對比,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語言的能力。
6深化:可讓學生反復朗讀,或默讀黑體字所表述的結論,分析條件與結論的對應關系,抓住核心,再進行反例辯論,逆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