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征
時間:2023-09-14 17:27: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就業價值取向;就業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拓展,社會的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商業模式、管理模式都發生了巨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共享經濟等數字新技術的發展誕生新商業、新職業,使我國就業形態、就業結構、就業穩定性以及勞動技能需求都發生了變化。高等職業教育由規模擴張轉入內涵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質量就業已經成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追求目標。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面向產業需求,在追求高就業率的同時應更關注學生就業質量,為勞動力市場輸送與用人單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當前,我國進入以創新為核心、以發展服務型經濟為重心的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變化、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態勢。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的發展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人才供不應求、跨專業人才優勢明顯。新就業形態是經濟業態發展、市場競爭與技術進步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斷改變著傳統的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無論從就業的政策導向還是從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認識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推動教育質量與職業需求緊密結合,優化勞動力結構,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以應對諸多復雜挑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高職學生就業的困境
1.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失衡日益凸顯,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隨著我國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失衡日益凸顯,勞動力供給質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比上年少增9萬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產業轉型升級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的速度遠遠低于畢業生數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隨著技術進步加快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將更加突出。相對于產業和技術的快速變化,人的變化是一種慢變量,實現職業轉換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訓,轉變就業觀念需要更長的時間。新就業形態對已有的勞動、就業、培訓、社保等政策和體制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服務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業態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創新的新引擎,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滯后于新產業技術變革,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2.就業矛盾從就業規模能否擴張向就業質量能否提升轉變。一直以來,我們更多地關注就業數量,而忽視了就業質量。技術進步對就業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顯現。黨的報告指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近年來,企業加快推進機器換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對較低的崗位被“機器人”替代,影響的就業崗位數量會持續增加,崗位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部分勞動者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下崗失業。由于從人力資本投資到形成有效勞動供給通常會滯后于崗位需求,高職院校主動對接產業的意識不強,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3.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呈現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點。薪金待遇、就業崗位、行業發展和職業空間仍然是當前大學畢業生最關注的因素。大學生找一份工作謀生并不難,但謀求優質崗位和高質量就業崗位的難度系數比較大。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困頓之中,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麥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我國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為92.0%,就業滿意度為65%,2018屆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比例達6.99%,對就業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發展空間不夠”。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2%,遠遠高于本科畢業生的23%,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不穩定性逐步增大。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呈現出新的特點,逐利性與求穩性并存、就業目標偏高與期望個人價值實現并存。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就業選擇趨向多元化,選擇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人員數量不斷提升。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引起了整個社會就業方式、崗位結構的變革。互聯網公司已成為目前大學生就業的新興高地。
三、高職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路徑
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充分發揮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和大學生的協同作用。高等職業教育需主動回應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在對接新產業、新職業的基礎上,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協同創新,實現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知識共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和系統高水平匹配,培養出具有較高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增強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和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學生在求職時希望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續提高、工作條件不斷改善、職業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實現高質量就業首先要有高質量的就業崗位,而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來自高質量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必將推動高質量就業崗位的持續增加和提供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政府要強化宏觀管理職能,為高職學生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具體來說:政府正確發揮管理和服務職能,做好產業引導和企業幫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統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與改善勞動力市場需求;強化就業政策與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社會政策之間的協同聯動,將就業與創新創業緊密結合,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運用好“互聯網+”推進就業轉型,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為高職學生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保護從事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權益,不斷優化就業創業環境,推動高質量增長與高質量就業同步實現,讓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結構轉化與就業質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強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帶動作用。2.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技術創新與就業增長的協同發展。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新技術發展催生了新的就業需求。新產業能夠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渠道和更加優質的工作崗位,企業需要具有吸收問題、轉換問題能力的人才,高職院校需要培養適應新產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高質量就業目標的引導下,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質量為前提。高職院校應立足于我國產業發展戰略需求,與行業企業、研究院所、政府部門等不同社會主體建立協同機制,推進校政協同、校地合作、校產聯合、校企對接,建成教育部門、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學生聯動的“互聯網+就業”跨專業協同創新平臺,為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線上精準對接、線下高效服務。高職院校應根據企業優勢和產業發展需求,牢牢把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徑,吸引更多的企業專家、技能大師走進課堂,促進學校教學與企業用人的無縫對接。打破高職院校與社會、行業企業間的體制壁壘,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結合學校的師資特點和學校的區域影響力、區域產業特征和區域供應鏈以及企業資源,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現代學徒制,讓企業的人才培養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等各主體的資源,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集團、產學研創聯盟等教學模式,使各主體的人才、專業群、地理空間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增強人才培養對新興就業領域、新就業形態的適應性和契合度。根據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實施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企業需求側與教育供給側資源要素融合的平臺和機制,更多地把人才培養與產業對接,實現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構建“政府、高校、家庭、學生”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就業生態共同體”,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勞動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斷提升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促進公平就業和大學生社會性流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對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和新的就業特點進行科學研判,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反饋機制,將就業大數據多向精準反饋至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等各環節。以精準就業為導向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改革,提升就業大數據對人才培養改革的決策咨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一體化的精準就業指導工作格局。3.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索教育新范式。當前,“三新”經濟已經以標志性的智能、個性化服務、社會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維特征涉足三大產業的方方面面,創造新需求,形成增長新動能,產生新就業模式和新職業崗位。高等職業教育應主動回應技術創新,關注社會發展變遷,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職院校應推動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把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和創新創業能力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應根據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職業設置專業,與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和技術進步相適應,對專業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重新設計和精準界定;加大部門間的協同配合力度,構建基于產業鏈、融入新知識和新技術技能的專業課程體系;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知識轉化為“知勢”,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4.注重就業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提升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能力。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指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為人類的幸福服務,不能選擇那些脫離實際的職業,需要把理想與現實、思想與行動結合起來。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業價值觀教育擺在重要位置。高職院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職業素質和職業操守教育,注重專業基礎能力、跨領域協同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縮小大學生就業力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面對新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中“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統一、現實關切與理想追求的統一,由就業指導教育轉向職業生涯教育。高職院校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針對生源特點,實施全程化、全員化、全方位的職業生涯教育,做好學生求職狀態跟進、企業招聘狀態更新,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在職業發展道路上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高職院校要改變大學生就業“從眾”選擇的行為,使大學生積極面對職業多元性選擇的挑戰,將“高起點就業”觀念轉到“先就業后擇業”“先就業后發展”的“靈活就業”“動態就業”觀念上來,找準自身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合點。
[參考文獻]
[1]蔡躍洲,陳楠.新技術革命下人工智能與高質量增長、高質量就業[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5):3-22.
[2]羅筑華,王漢青.新時代下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中的現實審視與路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麥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4]蘇麗鋒,賴德勝.高質量就業的現實邏輯與政策選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究,2018(2):32-38.
[5]楊禮雕.以“互聯網+”模式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N].光明日報,2019-03-31(15).
[6]馬廷奇.高職院校擴招與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園.變革與轉型:智能化時代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再審思[J].職業技術教育,2019(28):12-17.
[8]張紀南.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影響機制研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視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新時代、新氣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是現代企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需求。作為公司轉型發展的生力軍,公司青年員工如何作為,將成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一、明確目標,忠于自身事業
堅持服務公司發展的精神,默默耕耘,把自我價值與公司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把自身的職業發展與公司的戰略目標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升華與公司持續發展的統一。
二、提升素質,增強學習能力
作為一名青年員工,應該不斷發現自身業務水平和理論知識的不足,在這知識大爆炸的今天,要主動努力地去學習:一是要向身邊的優秀典型學習,盡快掌握現有工作特點,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二是要向其他企業學習,吸取優秀做法,并結合公司實際情況,改革創新原有工作方式,為公司加快發展添磚加瓦;三是主動關注相關領域及其他領域的最新動態,學習前沿的知識、優秀成果,既要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里手,也要成為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也要堅持學以致用,把學習的成果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注重在實踐中總結積累,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聯系 特征 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是會計規范的主要形式,有利于提高會計準則制定質量。目前,關于會計準則性質的認識,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三種:技術規范論。這種觀點將會計準則作為一種純客觀的約束機制,是一種技術性的規范手段。其目的在于使會計實務處理達到科學、合理、內在一致;經濟后果論。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會計信息對政府、工會、投資者和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會計準則作為一份公共合約,具有經濟后果;政治程序論。它的基本原則是利用政治手段來影響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從而使會計準則制定成為一種政治程序。
一、我國高質量會計準則的特征
會計準則的特征包括適應性、邏輯性、協調性、嚴謹性、可理解性。適應性是指會計準則應當與其目標相適應,應該保證其經濟后果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穩定,將投資者的利益擺在首位,要適應我國特定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環境,會計準則的頒布時機要合適;邏輯性要求會計準則應該反映交易實質,真正做到“實質重于形式”。會計準則的內容必須能夠體現經濟業務的實質。會計準則應當保持邏輯一貫性;協調性是指會計準則應當協調處理好會計核算原則之間的矛盾。會計核算原則包括可靠性、相關性、謹慎性、及時性、可比性、一致性等。會計準則之間應該相互協調。不論在文字表述上,還是會計處理上都要協調一致,并應盡量與國際慣例協調,與財務制度、稅法等其他經濟法規協調;會計準則的嚴謹性包括內容體系的嚴謹性,盡可能兼顧各種情況,它要求其會計處理業務科學嚴謹,語言表達的解釋性說明應詳細、具體;可理解性的會計準則要求會計做到語言表述簡煉、中國化,它直接影響會計準則的質量,而且必須要重視“指南”的重要作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會計準則要想具有高質量,就應該建立相應的實踐標準。它包括可操作性、公認性、穩定性。可操作性是指會計準則應該有利于實務操作,要求其不能過于復雜和超前。會計準則要有利于監管,講求成本效益原則;公認性是高質量會計準則的一個重要特征,指會計準則后,應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較好地執行;會計準則作為一項會計法規,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會計準則的穩定性是衡量會計準則是否是高質量的一個參考標準,高質量會計準則應該考慮到對新經濟事項的及時規范。
二、我國會計準則存在的一些問題
由于我國會計準則建設時間短,導致我國會計準則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致使基本會計準則功能相對模糊,理論深度不夠。會計準則內部邏輯一貫性較差,許多“界線”的設定往往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會計準則的嚴謹性有待改進,某些概念表述不夠嚴謹,某些會計處理不夠嚴謹。會計準則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夠,會計準則的可理解性較差,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較差,會計準則之間或與相關法規之間還存在一些不夠協調的地方。會計準則國際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會計準則的修訂頻率過快。
在客觀上,會計準則制定時間相對倉促,基本會計準則從研究制定到出臺實施歷時短,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行政干預較多,利益相關者參與會計準則制定的熱情不高。在主觀上沒有明確的會計準則目標,會計準則的制定方法存在偏差,基本準則并未真正發揮其概念框架的作用,會計準則制定程序不夠恰當,導致會計信息制度性失真,它包括傳統會計的局限性導致信息失真、會計準則的不完善導致信息失真。導致利潤操縱行為,導致經營者逆向選擇,導致企業短期經營行為,導致會計準則成本增加。它會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給投資者和債權人造成損失,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建立我國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對策
明確會計準則目標是完善會計準則的首要工作。首先決策有用觀是我國會計目標的現實選擇,明確決策有用觀會計目標的具體內容是會計信息提供的對象。會計準則應以利益集團為基礎,兼顧公共利益,必須全面考慮和較好地協調各方利益。
完善會計準則制定程序。會計準則制定程序應當公平允當。要增加會計準則制定人員的代表性,增加起草階段的公開性,實行“投票表決制”決定會計準則是否,在會計準則正式實施以前,增加試行階段。
以目標為導向完善我國會計準則。詳細說明每項具體會計準則的目的,盡量減少準則中不必要的“界線檢驗”,提高“指南”的質量,增強“講解”范例的代表性,盡量減少備選方案,減少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以便為將來建立統一的會計制度奠定基礎。
盡早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概念框架和基本準則應該同時并存,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理論指導作用不容替代,基本會計準則不能取消。制定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時機已經成熟,繼續加強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積極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加強會計準則理論研究。
我國會計準則應該重點研究的內容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環境、會計目標的選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的設置及其定義、會計計量理論及各種計量屬性的適用范圍、特殊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問題。加強我國會計準則,發動更多的人員參與會計準則的研究,加強會計準則研究的組織和管理,建立科學的會計準則質量評價體系。
【關鍵詞】 就業指導 現狀 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10余萬人,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并且全球范圍內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大學畢業生所面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這種就業環境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就業指導效果并不理想,我國高校真正意義上的就業指導工作尚未成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缺乏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設置、內容和形式單一
我國各高校雖然普遍設立了就業指導課,但實際上缺乏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安排。就業指導課程一般作為選修課程,大一、大二的學生通常很少去選修,到畢業的時候,卻又忙于畢業和就業,沒精力和心情認真聽。并且許多畢業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個性特點、職業特點。
就業指導形式單一更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通病。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一般是單純課堂授課形式,或舉辦各種專場講座,形式比較單一。但畢業生就業時面臨人生的多重選擇,往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狀態分析有機結合起來的個別咨詢輔導。
(二)以就業率為指標的指導理念偏差
目前我國各高校就業部門的風向標就是就業率,基本目標是以把學生送出去,而忽視了就業質量。這種方式導致應屆畢業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后便很快流失了,對于用人單位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損失。“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指導理念意味著幫助畢業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業指導上缺乏給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沒有幫助學生制定適應自身發展的模式。
(三)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人員
高校就業指導應能夠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咨詢、指導、培訓,就業指導人員不僅要向學生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而且要擔負起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正確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國各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只負責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如出具推薦表、簽訂三方協議書、在網站上崗位信息、組織用人單位專場招聘會等。基本的就業指導工作大部分由各個院系的輔導員完成,不少輔導員缺乏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也缺乏專門的職業指導訓練,對畢業生的指導往往泛泛而談,實用性較低。
二、措施
針對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使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高校要幫助大學生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就業,引導學生盡早正確認識自我,科學地、合理地選定自己的求職目標和人生理想,充分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為此,就業指導要實現課程全程化、服務個性化、指導專業化,并要加強實踐課程建設。
(一)建立“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
以往的就業指導通常是群體式的,忽視了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個性化就業指導就是以了解學生就業個性化需求、促進其就業個性化發展和發揮其就業的個性化潛能為目標,為其個性提升和潛能發揮提供和創造就業條件的過程。個性化指導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個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針對性、細致化的進行指導。此外,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正確理解國家就業的宏觀形勢,要讓他們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適合今后的形勢發展,要讓他們放眼長遠,立足未來發展去求職,而不是將重點放在讓學生比較戶口、待遇等方面的情況。
(二)組建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大學生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需要也越來越迫切,需要在擇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得到專家化深層次的指導。要建立一支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遴選和培訓教師非常重要。同時,要支持就業指導教師參加培訓、考取相關資格證書,并且要逐漸把具有相關資格證書作為入選就業指導教師的必要條件。
(三)加強實踐環節
只有通過實際的崗位工作,才能加深學生對行業和崗位的認識,切身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力與目標,才能真正影響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選擇。雖然在目前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中有社會實踐和生產實習的環節,但還僅僅是短期的參觀、調研,學生通過實踐能學習到的內容不多。因此,高校有必要聯系企事業單位,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前的訓練機會,提供取得工作經驗的練兵場。
三、建議
(一)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為此,政府要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總方針,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促進公平就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社會的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的就業結構是密切聯系的,隨著現代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我們必須在著力挖掘第一產業特別是現代農業就業潛力、穩定第二產業就業份額、提高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的過程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三)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大力發展經濟。經濟發展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最根本的途徑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擴大就業,在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任務是“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這一表述中,職業教育體系的“中國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而“世界水平”的職業教育體系又有哪些標準?準確理解這兩個問題,是實現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目標的關鍵。
從國際視野來看,近年來,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提出了建立完善職業教育或技能開發體系的目標。韓國提出,要構筑“從學校向工作崗位、從工作崗位向學校”靈活轉換的、貫穿終身的、職業能力開發導向的、開放的職業教育體系。英國提出,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清晰晉升路徑的、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質量、透明、靈活、世界水平的繼續教育與技能開發體系。澳大利亞提出,要建立一個惠及全民、高效靈活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印度提出,要創建一個在性別、城鄉、組織及現代化程度等方面高度包容化的技能開發體系。歐盟提出,要建立吸引力更強、更具適切性、生涯導向、創新性、更容易獲得、高質量、靈活、開放、現代、包容并有利于實現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通過對其成員國經驗的系統研究認為,高效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具有如下特征:適應需求、高質量、學習結果導向、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及支撐條件。
從國際社會的發展戰略來看,雖然各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目標和重點存在差異,但如下三個方面是國際職業教育體系發展共同強調的核心內容:一是以終身教育理念為基礎,強調職業教育體系的包容性、開放性、靈活性;二是從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強調職業教育體系的勞動力市場適應性;三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以提高質量和促進流動性為核心,強調各層次職業教育間及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間的銜接溝通,為學習者提供暢通、便捷的教育轉換和晉升路徑。可以說,上述三方面應是“世界水平”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要求。
在追求“世界水平”標準的同時,要立足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基礎,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為引領,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制度和計劃安排,解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和實際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努力錘煉我國職業教育的“中國特色”,以徹底扭轉當前職業教育被視為“二流教育”的看法,使其成為所有公民有吸引力的教育選擇,并同時成為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社會和諧與實現個人成長及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撐,這是“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職業教育體系的根本旨歸。
關鍵詞:低養護成本;高質量;園林養護;重要性;管理措施
1引言
園林建設作為城市綠化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不僅能夠優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審美水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園林建設的質量以及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因此,在進行園林養護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充分發揮出園林養護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重要性
進行園林綠化主要的目的是實現園林高質量的養護管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更多的追求用低成本投入獲得更高的質量的生活水平,這不僅符合社會低碳生活的發展理念,而且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在進行園林綠化養護的過程中,也要在這種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高質量的園林養護工作,通過制定完善的園林養護管理方案,從園林種植、施肥、灌溉排水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著手,有效的尋找降低園林養護成本的方法,從而確保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這也是現階段園林養護的主流發展趨勢。
3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的具體措施
3.1植株種植方面
植株種植作為園林重要的建設內容,在進行植株種植的過程中,需要以園林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重點考慮園林的土壤以及氣候條件等方面因素,選擇合適的植株進行種植,預防由于植株選擇不當出現的水土不服的現象,從而增加園林養護額外的開支。除此之外,在進行植株的采購過程中,必須要對植株的市場價格重點考核,挑選低成本以及質量高的植株,并且植株的成活率也要得到一定的保障。在進行植株種植的過程中,對工期進行合理的安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株運輸以及人工成本。
3.2排水以及灌溉方式
在進行園林排水以及灌溉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園林的實際需求以及植株自身的特點進行排水以及灌溉。根據園林的規模,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灌溉主要分為人工灌溉以及機械灌溉兩種。機械灌溉不僅能夠有效的降低人工費用支出,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園林灌溉的效率。在進行灌溉時,必須要根據植被的具體情況決定灌溉量,使其不僅要滿足植株對水量的需求,而且也會避免由于注水量過多造成植株死亡現象的出現,增加植株的養護成本。
3.3植株施肥方面
首先,園林養護的相關工作人員要選擇質量較好并且價錢相對比較合理的植株肥料,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植株能夠充分的吸收肥料的營養,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肥料過剩或者是養分不足發生植株死亡的枯萎的現象。其次,在進行植被施肥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季節的條件以及植株對于肥料的需求情況進行科學的施肥,舉例來說,在早春時期,在進行植被施肥時,應該施加氮肥,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植被分葉;在春季末期,應該施加復合性肥料,其可以增加植被根與莖生長速度;然而在高溫的氣候條件下,則不適合施肥,相關的園林綠化人員必須要減少植株的施肥次數,并且也要充分利用雨季的特等減少植株的灌溉次數,同時,在進行施肥的過程中,也要確保肥料中的養分能夠充分的被植株所吸收。
3.4園林植被病蟲害的防治
園林植被病蟲害的防治作為園林養護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在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植株的具體特點以及發生病蟲害的具體特征,選擇合適的農藥。在進行農藥的選擇過程中,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僅要保證園林植株的病蟲害能夠被徹底根治,而且也要節約購買成本,在農藥選擇上,必須要遵循“只買對的,不買貴的”。在病蟲害的防治上,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及綜合治理三項基本原則。除此之外,園林養護相關工作人員也要加強植株養護工作,增強園林植株的整體抗病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減少農藥以及人工費用,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蟲害的防治成本,有利于植被生長,降低一些化學物質對園林土壤、水源以及空氣的污染,從而增強園林植被養護的整體質量水平,促進發展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
4開展多途徑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措施
開展多途徑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第一,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園林相關養護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可以通過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全面提高園林養護人員管理技術水平,從而建立起一支具有高技能以及高素質的園林養護隊伍;第二,政府以及相關的管理部門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園林養護管理工作的宣傳力度,重點調強園林建設對于改善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通過開展舉辦園林養護知識競賽以及園林養護知識講座等形式,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園林保護意識,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人為原因破壞,增加園林養護支出的現象,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園林養護工作中,促進園林養護管理質量的提高。
5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園林建設也日趨完善,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不僅是時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進行園林建設的過程中,有效的融入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理念,不僅能夠有效的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態環境,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鄭維,宋志鋼.基于低養護成本前提下的高質量園林養護管理分析[J].現代園藝,2013(6).
[2]王瑜,高龍.試析園林養護精細化管理對園林景觀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5(20).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公司治理會計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戰略選擇的意義是深遠的。然而會計是環境的產物,運用同樣的會計準則能否產生可比的財務報告信息,依賴各國的審計準則、審計質量、監管機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支撐環境(Cooke and Wallace,1990;Doupnik and Salter,1995)。只有制定相關的法律配套措施、加強對會計準則實施過程的監管,構建會計準則趨同的環境適應機制,才能保障會計準則趨同的實現。
一、公司治理中的會計
會計的發展是與經濟發展、尤其是企業組織的發展緊密相連的。會計準則的發展動力直接來自于股份公司的發展,而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形成了股份公司分權與制衡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即公司的所有者不直接參與公司資產的管理,公司的管理者經營管理公司不擁有公司資產的所有權。這種分權與制衡的治理結構,推動了會計準則的產生。作為不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的相關利害關系人,如投資者,債權人等,為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必然要求具有統一準則的會計報表。所以,會計準則與公司治理密切相關,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必然會推動會計準則的變遷。公司治理在全球的表現形態存在很大差異,而各國的會計準則也存在若干區別。隨著各國公司治理結構的趨同化,也促進了會計準則的國際化。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對工商業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體系(OECD,1999)。從法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廣義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內部治理結構與外部治理結構兩部分。所謂內部治理結構,是指由股東、董事會和經理人員形成管理與控制體系。一般認為,外部治理結構包括:外部市場治理機制(即公司控制權市場和職業經理人市場)、外部政府治理機制(即政府對一、二級市場的管制)以及外部社會治理機制(即中介機構的信用機制)等方面(馮根福,2001)。與公司治理結構相對應,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面向內部用戶(如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等)的內部會計信息披露以及面向外部用戶(如廣大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有關部門等)的外部會計信息披露。會計作為“當今公司治理結構的語言”(JoelSeligman,1993)日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目前直接研究會計準則與公司治理的文獻相對較少,大量研究文獻都是借助會計信息披露來考證公司治理與會計理論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大都為:規范的會計信息披露能客觀、真實的體現公司治理目標,披露質量影響公司治理機制的運行;公司治理框架影響著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內容和質量,兩者呈現互動關系,即會計信息披露推動公司治理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有助于會計信息的改進(朱小平、程昔武,2006)。對于上述公司治理和會計準則之間的互動關系,國外許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予以了證明,代表是Scarbroughet al.(1998),Carcello和Neal(2000),Joseph等(2002)。目前國內研究的研究重點大多放在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層經營者之間的制衡關系上面。筆者認為,公司治理并不是為了制衡而制衡,科學的公司決策才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應通過證券市場、產品市場和經理市場來實現外部治理的運作,從而實現從靜態的治理結構到動態的治理運作的轉變。
二、基于會計準則趨同的公司治理
IASB在2002年年度報告中指出:安然公司倒閉后對會計準則的部分批評意見是錯誤的,2002年報告的財務報告問題從根本上看是公司治理失敗的結果。許多企業的失敗源于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審計委員會、注冊會計師、分析師、監管者、投資銀行和新聞記者的嚴重失誤。全世界的立法者們開始審視公司治理,尤如準則制定者關注公司倒閉事件背后的問題。由于IASB的管理權限不包括公司治理,因此透明的會計報告對于公司建立高效的監督機制顯得尤為重要。IASB2002在年度報告中呼吁:在完善會計準則推行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同時,全世界的立法者們加強公司治理同樣重要。企業作為一個契約的結合體(Jensen and Meckilon,1976),包括簽約、履約、計量和評價、再簽約等一系列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財務會計充當信息提供、管理會計和內部審計充當信息監督管理的角色,是所有者對經營者進行控制的主要工具。會計與公司治理結構之間的關系是系統與環境的關系,系統要與環境相適應協調才能有助于系統目標的實現。因此,公司治理結構這一制度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如Dechow等(1996)發現,如果內部董事占全體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設立審計委員會時,該公司越可能因違反GAAP而受到SEC的處罰。另外,公司治理理論中的透明性也要求高質量財務信息的披露。在公司治理理論中,特別強調“透明性”。透明性的要點是公開性、會計標準、遵守規則情況報告。這些要求都是針對信息披露的,而信息質量也會對公司治理構成約束。公司治理問題不僅關系到基礎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而且影響到注冊會計師執業獨立性的維護和審計質量的提高。國內外企業普遍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所有問題的重要根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無法保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效果的實現,無法保證會計信息的高質量。
三、會計環境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
1996年SEC了關于IASC“核心準則”的聲明,在聲明中SEC提出了評價“核心準則”的要素,其中就是“高質量”。SEC對“高質量”的具體解釋是,必須具有可比性和明晰性,并且必須充分揭示信息。1998年FASB了題為《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未來的一種設想》的研究報告,也提出了構建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看法。每份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必須做到:同基本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導原則一致;只允許有最低限度的(最好沒有)備選會計程序;清晰(不含糊)而全面。我們認為,全面的會計信息質量體系包括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執行、會計信息質量標準、信息披露與監管等。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確實需要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保障,但在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環境中同樣會存在會計信息的失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披露有賴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生產與高質量的治理結構的保障。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完善會計準則和相應的會計信息披露與監督制度,只是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現提供了一種技術上的保障。至于企業及與其存在利害關系的相關各方是否遵守、執行,主要取決于遵循行為所產生的成本與效益之比。換言之,當執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只是增加各相關利益集團的成本與風險時,可以預見各該利益集團將不會執行這些會計準則。理論上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實現的因素很多,我們將內部治理結構之外的統稱為“會計環
境”,總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事前的制度安排,誘導企業自愿提供高透明的會計信息;事后的懲罰機制,使得任何已經未遵循會計準則的嘗試,會因相關機構的嚴懲而事實上不經濟。我國資本市場在短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暴露了很多因未遵循會計準則編制虛假會計信息騙取上市資格或融資的案例。就這些案例而言,真正的原因都是超出會計準則與相關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之外的,包括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潛在利益激勵、公司沒有真正的治理機構、政府介入過多等。當然法律責任的缺失使得事后的懲罰機制失去應有的威懾作用,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解釋因素。實證研究也支持這種邏輯推論與現象觀察。Ball and Robin等對據稱都執行了國際會計準則的香港、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研究表明,如果只按照會計準則區分,這些國家(地區)應當提供高質量的財務報表;但如果按照當地經濟和政治環境對財務報表提供者所產生的激勵看,則所報告的會計信息將是低透明度的。BalI,Kothariand Robin的研究還發現,英、美法系國家的會計信息質量要高于大陸法系國家。其他很多研究都發現,在會計信息披露與法律責任之間存在著非常強的相關性。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只是為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只有當相關會計環境使得提供不透明會計信息地預期收益為負時,會計高透明度的實現才成為必要。因此,盡快要盡快構建會計準則趨同的環境適應機制。
四、公司治理、會計環境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邏輯關系
我們分別研究了公司治理與會計準則(會計理論)、會計環境與會計準則之間的邏輯關系,那么公司治理、會計環境與會計準則趨同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規范的會計信息披露能客觀、真實地體現公司治理目標,披露質量影響公司治理機制的運行;公司治理框架影響著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內容和質量。兩者呈現互動關系,即會計信息披露推動公司治理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有助于會計信息的改進;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只是為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盡快構建會計準則趨同的環境適應機制,才能保證會計準則趨同效果的實現;公司外部治理結構包含在會計環境之中,因此會計準則趨同與會計環境也可以說存在同樣的互動關系。公司治理、會計環境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邏輯關系見(圖1)。
五、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現路徑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但要使企業按照新準則體系的要求提供透明度高、可比性強的會計信息,需要企業、政府及監管者、中介機構及其他利益團體的積極配合與共同努力。
(一)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明晰產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報酬和業績相對稱的激勵機制、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等原有的關于公司治理研究基礎上繼續完善和深化;加強對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我國這幾年在完善公司治理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2001年證監會了《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所有在我國境內上市的公司聘任適當人員擔任獨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會計專業人士。在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征求意見稿)》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上市公司的持續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信息;加強包括財務總監(CFO)在內的會計隊伍的建設。CFO在公司治理中起著核心且直接的作用,掌握著整個公司的財務信息,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分配:如制定股利分配政策、資本結構政策、資金政策等,這不僅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內容,也可能是公司治理的結果,幾乎涉及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問題。
(二)完善會計準則相應體系 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從國際經驗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需要構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概念框架是制定會計規范的概念依據;補充和修訂會計準則內容。僅就會計準則本身而言,國際趨同除了面臨著語言轉換問題、準則及結構過于復雜問題外,還應根據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及時修訂。如新的金融產品陸續推出,迫切要求對相應會計審計準則體系進行補充、調整和完善,尤其對于投資者而言,金融產品的價值如何計量、相關損益如何計算都十分重要。
(三)全面推進會計和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體系 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需要好的執行,新的會計準則給財務報表信息是用者提供的信息更加相關,但可靠性明顯降低,這就要求會計工作者具有更高的專業判斷能力。因此要加快培養一批熟悉國際規則、精通業務、善于管理的會計領軍人才,為會計事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好人才保證;進一步完善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體系。健全規章制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努力改善行業執業環境,加強對執業質量的監督和檢查。同時全面加強誠信建設和執業道德教育,構建行政監督指導,行業自我管理、社會監督約束協調發展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四)上市公司應制定實施新會計準則的計劃與措施 管理層與財務人員應馬上進行新會計準則的培訓,否則到新準則正式實施時就失去了主動調整本企業的機會。修訂本企業的會計手冊,制定本企業的指導措施,針對本企業新舊準則的差異,做好調整準備;重新設計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的編報系統等。充分估計新準則對本企業的影響,如果新準則可能會導致本企業利潤大下降或上升,企業應做出事先的公告;針對金融工具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做好公允價值計量的準備工作。
(五)提升會計準則的法律效力 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會計法律制度,會計準則屬于法律規范的范疇,與相關的法律規范如《公司法》、《證券法》、《稅法》等有著密切的聯系。修訂后的《公司法》、《證券法》要使會計準則的遵循義務得到很好的體現,使會計準則的技術規范上升到法律規范,以保證會計準則的權威性;有關管理部門應加強合作,在各自的規范之間建立一致的邏輯和清晰的層次,盡量消除多頭監管、政出多門的弊端。要研究制定相應的措施,測算新準則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加大新的會計準則體系的宣傳力度。新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要發揮其應有作用還必須通過強大的宣傳攻勢才能使之深入人心。應該說我國的政府會計主管部門在研究、宣傳貫徹新的會計準則方面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會計信息反映的經濟實質是各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作為會計信息生成、列報與傳遞的規范或標準的會計準則,僅其執行者或使用者了解、掌握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得到各會計信息是用者的理解和承認,將會計準則的宣傳范圍、將會計的專業規范意識傳播到它的所有服務對象中去,并為他們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