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現代化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在幾十年的進程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穩定農民收入及減輕農民災害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一直以來我國農業保險業務總量和規模較小,覆蓋面較窄,一直無法滿足當前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需要繼續加大農業保險的發展力度,使農業保險最大程度地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保駕護航。
農業保險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生態環境多變,有著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生態條件,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所以大力推進農業保險的發展,可以有效的轉移農民的生產風險,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性,為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農業保險險種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給農民帶來了切實的保障和實惠。現階段,部分金融機構也開始在業務中涉足農業保險,并借助于互聯網金融平臺與農業實現有效對接,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當前農業發展過程中,為了促進農業科技化和產業化的發展步伐,需要重視現代科技的引進,但農業科技的開發和應用存在較大的風險,這種情況下,通過農業保險為農業生產者引入新的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來有效降低農民在農業科技投入上的風險意義重大。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相對滯后,造成農民Y信條件較差,制約了農業金融的發展。通過發展農業保險,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緩解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也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農業保險,通過事前保險保障使農業風險得到了有效轉換,降低了政府在災害救濟方面的支出。同時在大力推廣農業保險過程中,農村社會保險體系也會得到不斷完善,可以有效增強農民風險保障能力,為我國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農業保險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策略
加快農業保險的轉型升級。在當前農業保險工作中,可以通過構建農業保險+農業信貸的綜合運營體系,使金融機構與農業信貸資金管理平臺實現有效結合,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信貸保障,為現代化農業的實現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要充分依托互聯網,在農業保險工作中引入互聯網理念,將其與農業保險實現有效結合,如為在線農產品提供安全品質保險等,以此來降低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的風險。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運作規范性。針對于當前農業保險嚴重滯后的問題,政府部門還需充分發揮基層協保員及駐點員的宣傳、引導作用,加大對農民進行農業保險相關知識和政策的宣傳,使農民充分認識到農業保險的重要性。同時還要進一步對農業保險運作管理進行規范,在服務標準、監管要求上加大力度,使廣大農民能夠積極參保,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提供特色產品,加大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農業保險如果想在廣大農村全面推廣和普及,還需進一步開發設計出與農村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產品,從而使廣大農民對農業保險由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各保險公司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深入了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開發出適應農民經濟能力又具有較好應急功能的保險產品,特別是要針對當前農村規模性養殖戶、龍頭企業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提供特色保險產品,進一步對保險服務領域進行延伸。另外還需進一步簡化農業保險條款和手續,使農業保險產品條款更加簡單和通俗,適應農民需求。要重視低收費、廣覆蓋的新險種的開發,將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病蟲害及疫病等全部納入到農業保險責任范圍中來,以此來更好的滿足廣大農民及農村各類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
創新農業保險業務和營銷方式。農業保險既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也要有彈性和靈活性,要根據農村實際和農作物的規律制定險種。要優先推廣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大牲畜和已形成規模的農業經營戶保險。對于普通農戶可以考慮推行強制保險政策,如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一樣,收取的資金由相關職能機構統一調撥。要將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進行有效結合,更好的滿足農民不同層次的需要。要統一理賠標準,增加理賠的透明度,縮短理賠時間。要重視農業保險人才的培育,鼓勵優秀的營銷員深入農村基層,與農民溝通交流,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關系。政府對農業保險市場要加強規范,避免承保公司發生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促進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戰略選擇;新農村建設
Abstract:Thechangesoftheworldeconomybringsboth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othebuildingthesocialistnewruralareasinChina.ItisvitaltomaketherightstrategiesofacceleratingChinese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throughtechnologicalaninstitutionalinnovation,conceptupgrading,informatization,rural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etc.
Keywords:agriculture;modernization;strategy;newruralbuilding
現代化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農業現代化具有動態性、區域性、世界性和時代性、整體性等特征。加入WTO以來,我國農業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農業的市場化進程大大縮短,為農業現代化提供重要前提。農業的對外開放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對我國技術落后、效益和效率均低下的小農經濟形成強烈沖擊,促進土地的相對集中和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在農業生產方面揚長避短,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業現代化投入資金來源是努力目標。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科技,縮短與發達國家在農業科學技術領域的差距,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是增強自身實力的需要。改善農產品出口環境,享受WT0成員無歧視貿易待遇,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獲得解決農產品貿易爭端的規范“渠道”。總之,國際經濟環境的改變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國更要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因此,我國應在技術、制度、觀念以及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積極地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出適合其特性的戰略選擇,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一、更新觀念:農業現代化的精神動力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觀念一變天地寬,沒有資金可以引進資金,沒有人才可以引進人才,沒有項目可以引進項目。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才能積極地適應新情況,形成新思路,推出新舉措,開拓新局面,農村才能呈現出生機和活力。只有用新觀念去開拓農村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農村才能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轉變農民觀念,第一,應強化其發展意識和開放意識,讓其真正認識到結構調整的好處和意義。通過學習、培訓,讓農民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知識、新理論。同時,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部分農民外出參觀考察,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第二,示范引路,榜樣帶動。農民普遍具有“人家不怕死,咱也不怕埋”的從眾心理,同時還有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求實惠意識,所以要善于利用農民的這些心理特點,積極培養種植和養殖方面的骨干群體,讓他們先干起來,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讓農民為之心動,使大家跟著學、跟著富,造成星火燎原之勢。第三,基層干部要增強服務意識。在政府轉變職能的同時,干部要牢固樹立公仆意識,千方百計地為農民找項目、籌資金,為農民做好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服務。除此之外,還要注重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幫農民學技術、學本領,增強市場應變能力和致富能力,因地制宜地找出適合本地和自身特點的致富門路。
二、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的智力支撐
實踐表明,農業生產力的變革和飛躍,有賴于農業科技的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在我國這樣人均農業資源相對貧乏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中,顯得尤其重要。我國應該在體制、指導思想、人才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
1.要改革現行的農業科技體制。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場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高效率轉化科研成果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全面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為此,必須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在各級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同時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立項制度、科研機構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優化人員結構,提高科技活動效率和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2.以生態農業作為導向確立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根據我國國情,農業發展要走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并舉的技術道路,重點研究降低成本與節約資源,建立持續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技術體系,不斷提高常規農業技術的科技內涵和組裝配套程度,大力發展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設施農業等為主體的農業高新技術。同時要把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開發和保護農業資源,形成高效利用的農村能源和環境保護技術體系。
3.要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能否加速造就一支由學術帶頭人、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業科技企業家、高素質農民和農業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組成的農業科技隊伍,是農業科技創新與進步的關鍵。通過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重大科技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以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加速造就一批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通過農業科技園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等形式,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專業培訓、定期進修、繼續教育等多種途徑,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通過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通過農業廣播學校、電視大學、技術講座、專業培訓、職業高中、信息網絡、遠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民技術員隊伍;通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體系,大幅度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和科學種田水平。
4.要有足夠的資本投入和國際合作來支撐。要充分發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建立政府投人為主導、社會投人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人體系。各級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同時,還要調動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科技,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的狀況。進一步擴大國際學術和人才交流,努力吸收和引進國外農業科技成果、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積極探索我國農業技術、產品、設備出口的新途徑。并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鼓勵和引導留學人員、留居海外的農業科技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效力。
三、制度創新:農業現代化的組織保障
根據我國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生產制度的創新,比農業科技創新更為重要,難度也更大。在農業生產制度創新中,最為重要的是二項:一是包括土地流轉制度在內的土地產權制度創新;二是農業生產組織制度的創新,其核心是盡快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目前中國農村存在六種農地制度安排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農戶經營加“大穩定、,小調整”這是最普遍的一種類型,被中等發達地區廣泛采用。第二種類型是“兩田制”。非農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一些農戶因此愿意放棄部分或全部土地。當地政府將“口糧田”以外的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招租。與第一種類型一樣,農戶對其所擁有的地塊的權利缺乏穩定的預期。第三種類型是以蘇南為代表的機械化集體耕作方式,這一方式的主要問題在于模糊了農戶與土地之間的權屬關系;第四種類型是“生不增、死不減”制度。這種制度目前已在貴州全省推廣,并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確定耕地承包期五十年不變,非耕地承包期六十年不變。是在集體所有制下最具個人化特征的農地制度。第五種類型是以溫州為代表,土地調整微乎其微,但土地租賃市場非常活躍,土地集中程度不亞于蘇南地區。第六種類型是以廣東南海縣為代表的土地股份制。在土地股份制下,每個農戶擁有一定的集體土地的股份,但此股份并不具體對應某一相應的地塊。這樣,集體所有的土地又被量化到該集體每個人名下,但量化到個人之后并沒有對經營規模的擴大形成約束,因為集體可以將土地統一發包給當地或外地的農民。土地股份制是解決土地的法律所有與土地的占有和經營之間矛盾的一種較為成功的嘗試。
從理論上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了社區內土地的所有權,他們便同時擁有了對農地制度的決定權,國家對地權任何形式的干預都與憲法對土地集體所有制相背。國家政策只能給農民一定的經濟和行政引導,對村干部的行為進行規范,促使農地制度朝某個方向發展,而不應是對農地制度的直接干預。從我國各地的具體情況出發,農地制度的改革,應弱化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強化承包權。農民所擁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權是農民以合同契約形式取得的一種財產權,在合同有效期內為農民所占有、經營、使用,其產品為農民所支配,在規定的使用期限內可以繼承、再租賃、贈予、拍賣、抵押、人股。使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在長度、廣度、獨立性確定性上得到保障,使承包權具有“準個人所有制”性質。土地產權問題處理好了,土地的流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比較低,在條塊利益分割的格局中,農民成為人口最多、但對改革決策的影響最弱的社會階層。近幾年來,以“公司十農戶”為代表的各類農村新型生產組織形式不少,但真正能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共同體的幾乎沒有。最近幾年農業改革一直難以深化與此有很大的關系。為此,我國政府必須擯棄“葉公好龍”的心態,積極培植各種類型的農民經濟組織,不要害怕農戶組織起來后,會形成代表自身經濟和政治利益
能與政府對上話的壓力集團。
四、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器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信息產業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催化劑和倍增器,成為經濟新一輪高速增長的關鍵。然而,信息產業在自身倔起和迅猛擴張的同時,先進的信息技術也對其他產業產生強力滲透、改造和推動作用。包括農業在內的任何其他產業都可以享受信息革命的成果,通過信息化改造,可以減少管理層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整個經濟系統在生產、經營、市場、技術、管理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目前,積極建設信息高速通道,為利用信息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條件。
當前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在軟件建設上。主要是建立組織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培訓信息員,建立各類農業信息數據庫和專家系統。今后一段時間內應基本完成農業信息網站建設和農業信息員的培訓工作,并著手建立起農村經濟、農業政策法規、當地自然資源、種子種苗、農藥及病蟲防治、農業氣象、土壤、生態環境、農產品市場行情分析等數據庫,主要農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飼養科學化的專家系統,以及農產品網上銷售服務系統,以農業各環節的高度信息化推動農業現代化。
五、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系統平臺
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部門不可能獨立于農村其他經濟部門之外實現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經濟社會的綜合發展。農業現代化是與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互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農村工業化是農村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農村工業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部分地區農村工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就全國而言,特別是與發達國家比,我國農村工業化只能說是處于起始階段,農村工業化的任務相當繁重。推進農村工業化應實行分類發展戰略。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重視農村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集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組建城鄉一體、產學研、農工貿結合的企業集團,實行跨國經營,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經濟欠發達地區,應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優先發展農業資源型加工業,特別是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的現代化。
從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城市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置條件。先有城市化,再有農業現代化。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思路應是:在沿海發達地區農村,從發展經濟轉移農村人口出發,主要是完善規劃,立足長遠,建設高標準的現代化新型小城鎮。完善規劃,首先應從各地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要求,對小城鎮布局進行科學規劃,要打破按行政區域一鄉一鎮的傳統規劃思路,有選擇有重點地規劃一、二級小城鎮。其次,要對每個小城鎮的發展規劃進行精心編制,科學論證。小城鎮規劃既要考慮長遠發展和建設,也要貫徹節約土地和農村綜合協調發展原則,今后幾年,小城鎮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社會事業設施,發展第三產業、建設起點高、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農村居民住宅小區、加強小城鎮環境的綜合整治以及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等方面。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創造吸引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小城鎮集中的良好環境,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解決好“兩棲農民”問題,要使一部分農民完全離土進鎮,變農民為城鎮居民。要采取銀行支持,地方財政扶持,以及制訂政策,吸納社會資金等各種金融資渠道,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
參考文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未來農業將是以現代科技及其應用技術裝備起來的嶄新產業。農業的發展大體經歷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化農業三個階段。原始農業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賜,傳統農業以經驗為基礎,現代化農業則是依靠科學技術。
一、國外農業發展的教訓
以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農業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以美國為典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越發顯示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危機。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有的美國生態學家認為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采礦作業十分相似,即從土地中榨取、剝奪而且帶來破壞;以長期和未來的損害換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的農業現代化,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變種,因而發生在工業生產中的污染、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也都在現代化農業中出現;由于農業生產空間廣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問題是:
(一)破壞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體,如果使用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會愈來愈衰竭。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
(二)減少了遺傳的多樣性不論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國式的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的幾個品種,而過去的傳統農業則使用眾多的本地品種。
(三)大量消耗能源,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極低。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
(五)美國現代的養畜業,特別是肉牛飼養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美國農業部也曾承認:“美國農業生產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當初沒有充分意識到的。美國農業現代化給社會、環境和健康帶來的問題,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對于美國現代化農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經過有關方面多年的探索,認為唯一解決問題的對策是,逐漸恢復過去以生態系統滲入農業生產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續農業”的生產方式。具體內容是:第一,充分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第二,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潛力;第四,將種植業和養畜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第五,注意節約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趨勢
(一)目前我國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國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的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
(二)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采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
(三)信息農業方興未艾當代世界正在由工業化時期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農業又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農業信息化,二是農業信息產業化。
所謂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信息咨詢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是農村社會化服務中新興的獨立的第三產業,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將計算機軟件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將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生態農業大發展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
(五)都市型的工廠化農業日趨成熟自然農業最大的特點是靠天吃飯,其生產的狀況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
改革開放也給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使我們能夠迎頭趕上國際信息產業發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廣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發展給各行各業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利用信息產業的發展去武裝我國傳統農業,就可以為我國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使我國傳統農業得到超常的發展。
一、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的倍增器
信息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但就信息技術本身來講,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產業,只有和其他產業結合,才能夠真正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倍增器。信息技術與農業結合也同樣能夠起到倍增作用。
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農業技術信息化:如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業經營信息化:如農產品交易信息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政府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于建立農業信息和市場服務網絡。有著糧倉稱號的俄亥俄州的農場主,一個人經營幾千公頃的土地,全靠電腦管理控制生產、銷售的每一個環節,而在我國目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時期。要在人均0.067公頃的耕地上解決13億人口的吃穿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學技術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設備工具和生產資料來武裝農業,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所以發展農業信息將給我國農業帶來難得的機遇。我國傳統農業絕大部分尚處于低質低效水平,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力人員素質也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也同樣不高。隨著加入WTO的臨近,我國農業生產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用當今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無疑會極大促進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使我國傳統農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二、把農業信息當做產業來發展
推進農業信息化,必須把農業信息當做一項產業來發展。眾所周知,信息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發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潤率最高的產業之一。發達國家50%以上產值來源于信息業,信息產業在農業上應用,一方面可以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農業信息本身也可以被當做產業來發展。所以農業信息化建設決不僅限于信息網建設,它還可以帶動農業信息硬件、軟件建設,還可以拉動農業信息服務、農業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分析以及農業信息中介、網上農科教育、網上農產品交易、網上結算、定單農業、物流配送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流通活動,既可以創造一大批就業機會,又可真正通過信息化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在農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農業通過信息化可以獲得倍增效益,信息業可以通過對農業的信息軟硬件服務形成農業信息產業,最終形成農業與信息業雙贏的良好局面。現代農業在農業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已經涉及到了農業生產、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農業信息服務的各環節都會有效益產生,在這里由于農業信息效益市場價值的體現,起到了促進農業信息向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得將農業信息化被當做產業來發展成為了可能。
三、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
在談到現代化指標時,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為一項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來看待。信息化指數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該地區、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也就不能不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信息量:包括單位面積內人口的通話次數、E-mail數、信函數、報刊數、網上信息數、因特網點數等。
信息裝備:包括單位面積內人口的電話機數、電視機數、計算機數、上網微機數等。
信息主體水平:如單位面積內人口中的第三產業人口數、大學生數、信息從業人員數、上網人數等。
信息消費:如個人、單位或集團消費中信息消費的絕對值和相對值等。
要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就必須按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各方面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與我國目前農業水平、農村條件和農業人口來比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國農業發展也具有地區性不平衡,西北地區相對落后,而東南沿海由于開放早,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農民已經向富裕小康水平轉化,初步具備了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條件,有了建設農業信息化的投資能力,只要領導重視,加強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完全有能力發展農業信息產業。另外在目前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許多統計材料中尚缺乏有關農業信息化方面的記錄,希望將來把農業信息化等有關量化指標加以統計,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以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
四、農業信息化市場需求巨大
在我國總人口中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占有絕對大的比例。在我們對浙江農村的考察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農民、農業工作者對農業信息的渴望。紹興市所屬嵊州市1998年專門提出了“必須像重視農業科技推廣一樣重視農業信息”的要求,嵊州通過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農業110”及農業信息員、農業信息會等多種農業信息形式,開拓了為農業服務的新領域,通過網上交易、網上服務,確使農民嘗到了農業信息的甜頭。如嵊州農業信息網,短短幾個月就有200多個農戶、企業在網上交易,涉及200多種農產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談生意,成交額已突破300萬元。又如紹興“中國輕紡城”這一大型紡織品專業市場,去年成交額167億元,成為亞洲最大的輕紡市場。這個市場建成了100兆的網絡線,所有商戶都可以進入因特網,網址點擊率已達3.5萬次以上。這說明農業信息化建設,順應了農民需要,也順應了市場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一般來講,發達地區信息化建設,優于落后地區,城市優于農村。雖然浙江省和全國相比,農業屬于較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農業信息化建設目前仍顯不足,農業信息流通仍顯閉塞。比如,紹興日報報道對在諸暨市的抽樣調查表明,10個種糧大戶中有7戶不了解糧食購銷改革,反映出農民目前大多數還是處在信息不靈狀態,說明了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如果農民、農業工作者、小城鎮居民都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或即使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農業人口來參與這個市場,按全國人口比率而論這個市場該有多么巨大。
發展農業信息產業本身也是一項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就必須用市場手段去做,用市場方法做市場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場的事,政府最好是去為農業信息產業業搭臺,唱戲還應讓企業去唱,政府不宜包辦。但在發展農業信息產業過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給予優惠、引導,最終要按市場規律以企業運作方式來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場方式運作,才能真正發展農業信息產業。
一、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的倍增器
信息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但就信息技術本身來講,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產業,只有和其他產業結合,才能夠真正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倍增器。信息技術與農業結合也同樣能夠起到倍增作用。
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農業技術信息化:如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業經營信息化:如農產品交易信息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政府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于建立農業信息和市場服務網絡。有著糧倉稱號的俄亥俄州的農場主,一個人經營幾千公頃的土地,全靠電腦管理控制生產、銷售的每一個環節,而在我國目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時期。要在人均0.067公頃的耕地上解決13億人口的吃穿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學技術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設備工具和生產資料來武裝農業,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所以發展農業信息將給我國農業帶來難得的機遇。我國傳統農業絕大部分尚處于低質低效水平,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力人員素質也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也同樣不高。隨著加入WTO的臨近,我國農業生產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用當今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無疑會極大促進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使我國傳統農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二、把農業信息當做產業來發展
推進農業信息化,必須把農業信息當做一項產業來發展。眾所周知,信息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發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潤率最高的產業之一。發達國家50%以上產值來源于信息業,信息產業在農業上應用,一方面可以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農業信息本身也可以被當做產業來發展。所以農業信息化建設決不僅限于信息網建設,它還可以帶動農業信息硬件、軟件建設,還可以拉動農業信息服務、農業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分析以及農業信息中介、網上農科教育、網上農產品交易、網上結算、定單農業、物流配送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流通活動,既可以創造一大批就業機會,又可真正通過信息化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在農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農業通過信息化可以獲得倍增效益,信息業可以通過對農業的信息軟硬件服務形成農業信息產業,最終形成農業與信息業雙贏的良好局面。現代農業在農業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已經涉及到了農業生產、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農業信息服務的各環節都會有效益產生,在這里由于農業信息效益市場價值的體現,起到了促進農業信息向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得將農業信息化被當做產業來發展成為了可能。
三、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
在談到現代化指標時,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為一項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來看待。信息化指數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該地區、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也就不能不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信息量:包括單位面積內人口的通話次數、E-mail數、信函數、報刊數、網上信息數、因特網點數等。
信息裝備:包括單位面積內人口的電話機數、電視機數、計算機數、上網微機數等。
信息主體水平:如單位面積內人口中的第三產業人口數、大學生數、信息從業人員數、上網人數等。
信息消費:如個人、單位或集團消費中信息消費的絕對值和相對值等。
要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就必須按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各方面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與我國目前農業水平、農村條件和農業人口來比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國農業發展也具有地區性不平衡,西北地區相對落后,而東南沿海由于開放早,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農民已經向富裕小康水平轉化,初步具備了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條件,有了建設農業信息化的投資能力,只要領導重視,加強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完全有能力發展農業信息產業。另外在目前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許多統計材料中尚缺乏有關農業信息化方面的記錄,希望將來把農業信息化等有關量化指標加以統計,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以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
四、農業信息化市場需求巨大
在我國總人口中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占有絕對大的比例。在我們對浙江農村的考察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農民、農業工作者對農業信息的渴望。紹興市所屬嵊州市1998年專門提出了“必須像重視農業科技推廣一樣重視農業信息”的要求,嵊州通過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農業110”及農業信息員、農業信息會等多種農業信息形式,開拓了為農業服務的新領域,通過網上交易、網上服務,確使農民嘗到了農業信息的甜頭。如嵊州農業信息網,短短幾個月就有200多個農戶、企業在網上交易,涉及200多種農產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談生意,成交額已突破300萬元。又如紹興“中國輕紡城”這一大型紡織品專業市場,去年成交額167億元,成為亞洲最大的輕紡市場。這個市場建成了100兆的網絡線,所有商戶都可以進入因特網,網址點擊率已達3.5萬次以上。這說明農業信息化建設,順應了農民需要,也順應了市場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一般來講,發達地區信息化建設,優于落后地區,城市優于農村。雖然浙江省和全國相比,農業屬于較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農業信息化建設目前仍顯不足,農業信息流通仍顯閉塞。比如,紹興日報報道對在諸暨市的抽樣調查表明,10個種糧大戶中有7戶不了解糧食購銷改革,反映出農民目前大多數還是處在信息不靈狀態,說明了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如果農民、農業工作者、小城鎮居民都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或即使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農業人口來參與這個市場,按全國人口比率而論這個市場該有多么巨大。
發展農業信息產業本身也是一項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就必須用市場手段去做,用市場方法做市場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場的事,政府最好是去為農業信息產業業搭臺,唱戲還應讓企業去唱,政府不宜包辦。但在發展農業信息產業過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給予優惠、引導,最終要按市場規律以企業運作方式來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場方式運作,才能真正發展農業信息產業。
近年來,延吉市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努力打造都市精品農業,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農村人口、土地、收入、就業結構等方面非農化率逐年提高,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延吉特色的統籌城鄉一體化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為農村城鎮化打下堅實基礎。
延吉市以專業農場建設為依托,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今年,小營鎮理化村與韓國韓吉牧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設了養豬牧業小區;依蘭鎮臺巖村與仁和禽業有限公司合作,投資1080萬元建成禽蛋牧業小區;依蘭鎮利民村村集體籌資建設年育肥黃牛7500頭的養牛牧業小區。到目前,延吉市根據本地實際已初步形成“中外合資型、土地租賃型、經合組織型”三種專業農場發展模式。另外,吉興蔬菜合伙專業農場、龍興專業綜合農場、吉利專業綜合農場等一批種、養、加復合型農場正在逐步發展壯大。吉興蔬菜合伙專業農場發展成員307戶,成員分布州內4個縣市,元蔥基地面積擴大到650公頃,成為國家級無公害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產品遠銷俄、日、韓等國,會員年收入人均3萬元以上,最高戶達50萬元。目前全市土地流轉合同份數達4713份,流轉總面積達7392公頃,為發展農業產業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延吉市以農業產業化為載體,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延吉市按照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企業型農業、出口型農業的總體思路,堅持龍頭企業是關鍵、中介組織是紐帶、基地農戶是基礎的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該市從2006年開始,每年拿出5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以獎代補資金,按照投資額20%的比例,重點獎補帶戶功能強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并給予與開發區同等的優惠政策。延邊國貿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延吉依蘭藥特食品綜合型集中區、延邊春雷藥業有限公司生物制劑國家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延邊開城藥業人參發酵項目等一批龍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蔬菜、綠色大米、蘇子、蒲公英、旱蔥、元蔥、煙葉、黃牛等特色產業及出口基地項目也在全面建設。目前,延邊國貿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項目二期工程已經結束,6000平方米的智能日光溫室集中展示了無土栽培、立體栽培等工廠化農業的生產模式,并配套建設了棚膜蔬菜生產基地,為提升延吉市農業發展模式和檔次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東菜西移”項目,將打造延吉市新的蔬菜產業聚集區,在朝陽川鎮重點發展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千畝棚膜蔬菜生產基地、百畝農業科技示范園,目前已投入1000多萬元,蔬菜基地面積達240公頃,其中棚膜面積22公頃,農業科技示范園已現雛形。此外,在延邊三漢物產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綠色大米、蘇子、蒲公英、旱蔥、元蔥等基地建設已具規模,各類生產基地的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由點狀分布向塊狀帶狀發展,并成為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延吉市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加快了農村城鎮化步伐。近年來,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明顯加快,呈現出“轉移區域廣,但以出國勞務為主;選擇行業多,但以從事三產為主;離土不離鄉,季節性轉移人數增加”等特點。目前,已有16451人實現勞動力轉移,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6.5%。其中有6152人在國外打工,年勞務收入達1.42億元,全市農民在外勞務總收入達2.56億元,非農產業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重要來源。到2010年,全市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7.4%;全市農業總產值達6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200元,為進一步推動全市統籌城鄉一體化進程奠定了良好基礎。
1.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外延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第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進程,它主要表現為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點向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向城鎮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
什么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新”在哪里?與舊的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優化城市發展形態,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關鍵在于平衡市民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這就要求在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同時,要加強完善對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同時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1.2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農業現代化一般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整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先進水平的農業。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叫做農業現代化農業。
1.3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承,相互促進的關系。首先,根據費景漢―拉尼斯模型的三階段論,新型城鎮化會吸納更多的農村零值勞動力和邊際生產率較低的剩余勞動力涌向城鎮從事工業部門的勞動,將有效地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以機械化和集約化為顯著特征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其次,隨著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會對農業形成新的需求,在總產量不變的前提下,農產品的價格會提高,進而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再次,新型城鎮化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2.聊城市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狀
2.1發展現狀
近幾年聊城市政府一直在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截至2013年年底聊城市城鎮化率達到42.05%;2014年年底全市城鎮化率達到了43.95%;預計2015年年底全市城鎮化率將達到50%左右。從以上數據中依舊可以看出聊城市的城鎮化率還是穩中有升的,并且從聊城市目前的情況來看,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能轉移農村人口6萬多人,能帶動基礎設施投入20億元以上,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
2.2成功范例
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聊城市陽谷縣喬潤街道實施了“三美工程”,傾力打造環境美工程,生活美工程,民風美工程,開創了群眾幸福新生活,使他們切實感受到了喬潤大家庭的溫暖。
喬潤街道以城鄉環衛一體化為契機,將環境整治作為建設“美麗僑潤”行動突破口,強力改善村居容貌,細化監督考核機制“周調度、月評比”,切實提高了環境的清潔度。
3.聊城市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城鎮化進程滯緩,縣域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均衡
雖然聊城市近幾年城鎮化率穩中有增,但和山東省中東部其他地區城市相比差距懸殊。2014年聊城市城鎮化率為43.9%,較2013年增長了1.9個百分點;同期煙臺市為56.8%;青島市為67.72%,并且預計2017年將達到72%;2014年濟南市城鎮化率為66%。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聊城市與省內其他較發達城市的差距。
聊城市縣域之間城鎮化發展水平差距懸殊。如市內城鎮化率居前三位的東昌府區、臨清市(聊城的縣級市)、茌平縣(中國百強縣之一)2013年的城鎮化率就已經達到了56.8%、52.1%、51.9%,遠高于同期聊城市的平均水平,并且這三個地區城鎮化模式和其他縣域相比較為成熟,各有特色。
3.2資源環境承受壓力大,公共事業面臨挑戰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聊城市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較為突出的是煤炭的粗放式開采,一方面極大地浪費了寶貴的煤炭資源,另一方污染了環境。聊城市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有: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等,聊城市每天會產生450多噸生活垃圾,而處理方式是簡單填埋。
3.3由政府推動的城鎮化模式弊端凸顯
由政府推動的這種自上而下的城鎮化模式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即政府的需要不一定就是群眾的需要,而政府表現這種“需要”的方式恰恰大多是強制性的計劃指令。城鎮化本應該是一個自然而非強迫(如強拆濫建)的過程,在經濟建設、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盲目推動的城鎮化也只能維持在“半城鎮化”的水平。
3.4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化發展極不協調
近幾年,聊城市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特別是化工以及有色金屬冶煉,與此同時農業現代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是城鎮化水平卻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和農業化進程,城鎮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承載能力差、城市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4.促進聊城市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4.1抓住機遇,更大力度地推動經濟發展
一是要增強區域區域發展戰略的帶動力廣泛參與“一區一帶一圈”和環渤海、京津冀等區域合作,抓好“聊茌東大三角”建設;二是積極鼓勵萬眾創業,大眾創新,以創業帶動就業,給予相應的財稅資金支持和更多的優惠政策;三是根據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發展極”理論,要培養聊城市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群體或企業家群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為新型城鎮化的繼續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4.2繼續大力發展精致現代化農業
聊城市要緊緊抓住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機遇,努力打造北方平原地區精致農業示范區。一是改良農業生產設施,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治理溝渠水道,落實農業補貼;二是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引進相關人才,投資建設農業試驗田,實驗室,示范基地等,推進農業化向高端邁進;三是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生產如畜牧、花卉、養殖;四是培育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鏈條,形成從農產品生產到深加工甚至到銷售一條龍服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