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2 17:03: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

篇(1)

1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預防疾病中的體現

預防疾病,即治未病。《黃帝內經》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其含義有二:①未病先防,是指人還沒有生病的時候要及時養生調攝預防疾病[2]。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經常會侵襲人體,以致正邪相爭,陰陽失調,臟腑、氣血、經絡功能失常而發病。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內在五臟“肝、心、脾、肺、腎”和外在的五體“皮、肉、筋、骨、脈”是通過經絡聯系的整體,故內在臟腑、氣血、經絡功能失常的病變則可能發于體表,上攻顏面,影響美觀。如:盛夏不慎感受濕熱之邪侵襲人體后,濕熱蘊結中焦,阻滯肝膽。以致肝失疏泄,氣血瘀滯發于顏面,則形成淡褐色或咖啡色的色素沉著,即黃褐斑[3]。熱蘊肝膽,火熱上攻,發于顏面形成丘疹、黑頭粉刺、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等多種損害,即痤瘡[3],損及美觀。只有順應四時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度,精神內守,法于自然,保持自身與自然的統一性,才能及時地避免邪氣侵襲。這個未病重防的思想就是以整體觀念的指導,認識到人和自然的整體性的體現;②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初期就要重視并及時治療防止疾病的傳變以及疾病的復發[2]。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疾病一旦產生就會變化,而變化就導致了疾病的傳變。而構成人體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經絡”、“氣血津液”等,這些組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這些組織之間緊密的聯系,在病理狀態下就為疾病的傳變提供了途徑。例如:外感病初期,邪氣在表時候,若不及時治療,一旦邪氣內傳,由表入里,由淺及深發為里證,故當疾病早期應及時治療,防其傳變,否則必貽誤時機,預后不良。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治肝當先實脾[2]。就是因為肝病易傳之于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一旦肝病及脾,氣血無源,血不上榮,則肌膚無華,爪甲色淡,顏面膚色暗淡無華。更有甚者,日久血虛生瘀,以致面部生斑。故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預防疾病傳變的體現。

通過上述“治未病”的兩個含義可以體現出,在預防損容性疾病的時候,必須考慮四季氣候和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整體預防疾病,防止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這些都是“天人統一”整體預防思想的體現。

2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診斷疾病中的作用

中醫美容受中醫學的影響,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四診”的望、聞、問、切。由于疾病的各種病理表現都是對其本質的反映,所以臨床診斷疾病時,必須結合疾病的內外因素,運用四診進行全面考察,對疾病所產生的任何癥狀,都不應孤立地看。以此為依據,在診斷疾病時必須“四診合參”?!八脑\合參”含義有二:①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同時運用,全面完整收集病情資料;②指對四診收集病情資料,必須綜合分析、參照互證,以全面準確地做出診斷[4-5]。要完整全面地收集、了解這些病情資料,應該聯系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強弱、年齡性別、職業特點等。因為這些因素引起的好發病是不一樣的。例如:春天多風,易引發風癢。夏天多暑濕,易發毛囊炎、膿皰瘡、濕疹、接觸性皮炎及色素斑等[3]。飲食偏于辛辣者,易患熱證,貪食生冷者,易患寒證。素體健壯者,易生實證。素體衰弱者,患病多虛。青年人氣血旺盛,易患實證,老年人氣血虧虛,多患虛證。四診的望、聞、問、切是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認識疾病,各有其獨特的意義,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梢韵嗷パa充而不能彼此取代。而疾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表現是多個方面的,因此,對四診收集來的病情資料就必須全面分析、綜合判斷,互相參照,才能全面了解病情,為診斷提供依據。

以整體觀念為指導,采取普遍的、聯系的方法,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采取直觀的方法收集病情就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司外揣內”,通過觀察、分析患者的外部表現,就可以測知其體內的病理本質。是古代哲學觀點 《孟子》“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在診斷疾病方面的應用。這個觀點說明人體的內部和外部,是辨證統一的整體,生理、病理狀況都會在體表有所表現[4-5],所以,通過對體表外部進行望面色、觀毛發、望爪甲、聽聲音等外在觀察,就能推測出身體內部臟腑病變的的各種狀況。比如:通過體表的汗出情況,皮膚的潤澤程度,就可以測知血液及津液的盛衰,因為人體的血液、津液、汗液是同源且相互轉化的,即津血同源,血汗同源。“見微知著”是運用整體觀念采取直觀的方法收集病情的另一基本原理,通過人體局部的、微小的變化,來測知全身的、整體的病變。這是因為人是一個整體,局部和整體都有密切聯系。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虛實盛衰都有聯系。通過舌像就可以測知臟腑氣血的整體情況,因為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與其他臟腑經絡關系密切[4-5]。這兩個診斷原理的出現就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采用普遍的、聯系的、整體的觀點來認識疾病的本質。由此可見,中醫美容診斷疾病時,收集病理資料的具體方法和基本原理,都離不開整體觀念的指導。

3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疾病辨證論治中的重要性

中醫美容運用“四診合參”的方法,完整的、全面的收集病情信息后,在中醫辨證理論的指導下,對病情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辨別,從而認識疾病本質。在辨證分析中依據體表寒熱及腫塊的有無,輕重、大小的不同,可以判斷疾病屬性的寒熱、及陰陽的盛衰以及邪正的盛衰。比如:面部痤瘡紅腫高大,灼熱疼痛,根盤緊束,易膿易潰,瘡口易收,屬陽證、熱證、實證的表現。反之患部晦暗塌陷,麻木少痛,漫腫無邊,未膿難消,已膿難潰,瘡口難收,屬陰證、寒證、虛證。形體肥胖而喜靜懶動、嗜睡者屬陰藏人,易感寒濕之邪,冬天易生凍瘡,受邪后病多寒化。形體偏瘦而喜動、亢奮者屬陽藏人,易感暑熱溫燥之陽邪,皮膚易生痤瘡,患病多為實證,熱證。這些辨證方法的應用就是整體性為依據,在人與自然一體的情況下,感受陽邪則導致陽盛陰衰,發病為熱證、陽證。反之感受寒邪,則陰盛陽衰,發病為陰證、寒證的具體表現。

在辨證分析疾病時經常會用到到不同的辨證方法,比如: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因為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因而各有其歸納的內容、理論的特點、適用的范圍。有的抽象、籠統,有的具體、深刻,有的以病位為綱,有的以病因病性為綱。雖然各有特點,但不全面,不能相互替代[4-5]。如肝失疏泄和脾腎陽虛均可導致肥胖癥,用八綱辨證判斷病位時,都有臟腑癥候,都是里證,只有結合臟腑辨證,才能判斷清楚具體病位。這些辨證思想是以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作為理論依據,而作為依據的這些組織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這些辨證思想之間也就有必然的聯系,構成了一個辨證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以八綱辨證為辨證綱領,以臟腑辨證為核心,結合病因辨證探求病因,以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探求病性,以氣血津液辨證求病機[4,6]。由于人是以心為主宰,以五臟為中心的一個整體,所以,臟腑辨證成為所有辨證最后的落腳點。從這一點說明,中醫美容辨證分析疾病也離不開整體性的指導。

中醫美容治療疾病時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確立了“三因制宜” [1-2],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因時制宜和因地制宜則考慮到人和自然的統一性,四時氣候和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影響,以確定治療方案的方法。如夏天濕熱之邪亢盛,易生濕疹或癰或癤。治宜清熱燥濕,選擇苦寒之藥,不宜選擇溫燥之藥。冬天嚴寒,易生凍瘡、陰疽。理應少用寒涼,以防傷及陽氣,而多用溫熱之藥。我國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嚴寒,且多風沙,起病多寒燥,制宜辛潤;東南地區地勢低而濕熱多雨,其病多濕熱,制宜清化。西北之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宜重。嶺南之人,肌膚薄脆,腠理開泄,用藥宜輕。因人制宜考慮到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的不同,確定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比如脾腎陽虛之人肥胖,治宜補益脾腎,溫陽化濕。脾腎氣虛之人肥胖,則治宜健脾益氣,淡滲利濕[7]。中醫美容治療疾病也注意人體自身的整體性,比如:面部雀斑的治療,由于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郁于孫絡血分,發于顏面則成雀斑,故可用補益肝腎,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6]。顏面痤瘡發于前額或口唇周圍者,屬陽明經脈胃腸病變,而胃腸屬六腑,多生實證、熱證,故制宜通腑泄熱,消癰散結。

4 小結

本文通過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說明人體的局部和整體,內部和外部之間在生理情況下會相互影響,病理情況下會相互傳變。所以,中醫美容在預防、診斷疾病以及辨證論治疾病時,必須重視這種聯系,以整體觀念思想為指導,運用聯系的、整體的、普遍的觀點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診斷治療過程,使得這一辨證法思想貫穿于中醫美容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金志甲.中醫基礎理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20,365.

[2]何曉暉.中醫基礎理論[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9-12,194.

[3]王海棠.美容皮膚病學[M].北京: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55,262.

[4]廖福義.中醫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3,102.

[5]朱文峰.中醫診斷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3.

[6]陸綺,王寶華,曲劍華,等.論中醫美容理論對傳統美容養護方法研究的指導意義[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2047-2048.

篇(2)

中醫學歷來強調“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對中醫心身醫學我們暫取狹義的概念,就是用中醫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中醫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的一門專門臨床學科。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為主要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又稱心理生理性疾病。論文 心身醫學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的一門專門臨床學科,廣義概念則是對所有疾病進行心理和軀體兩方面研究的科學。

1關于中醫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分類

中醫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臟腑疾病,不包括癲狂等精神病。為了便于國內外交流,筆者采用中西醫對照的形式加以說明。根據臨床實踐和國內外資料,筆者認為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分為8大類較為合理。

1.1 消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經癥(胃脹) 、潰瘍性結腸炎(泄瀉、痢疾) 、腸神經癥(泄瀉) 、習慣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脅痛) 、慢性膽囊炎(膽脹)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經證(梅核氣) 等。

1.2 心血管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原發性高血壓病(眩暈) 、原發性低血壓?。ㄑ灒?、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臟神經癥(胸痹) 、心因性暈厥(厥證) 等。

1.3 呼吸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支氣管哮喘(哮喘) 、過度換氣綜合征(喘證) 、神經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經系統疾病

包括腦卒中(中風) 、癲癇(癇證) 、血管神經性頭痛(頭痛) 、緊張性頭痛(頭痛) 等。

1.5 內分泌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ㄏ剩?、甲亢(癭病) 、肥胖證(痰病) 、心因性多飲(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濁) 、過敏性膀胱炎(淋證) 、尿道綜合征(淋證) 、原發性障礙(陽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類風濕(痹證) 、全身肌肉痛(痹證) 、書寫痙攣(振顫) 、局部性肌痙攣(振顫) 等。

1.8 腫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積聚) 、肝癌(脅痛) 、腸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學臨床基礎研究

中醫心身醫學的理論基礎,源于《內經》的“形神合一論”、“天人合一論”、“心身合一論”、“臟腑相關論”、“陰陽五行學說”。如《內經》所言:“主則明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氨С顟n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精辟地闡述了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是中醫的心理病理學?!秲冉洝酚种赋觯骸叭酥猩玻嘘幱嘘?,有短有長,有柔有剛?!币虼酥嗅t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陰陽剛柔對立統一的特點,筆者將其歸納為“中醫剛柔心身論”(剛柔心理生理學說) 。

美國精神醫學會也認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緒因素引起的機體功能異常,并表現在各個器官,即由皮膚反應、骨骼肌肉反應、呼吸器官反應、心血管反應、血液淋巴胃腸反應、生殖泌尿器官反應、內分泌、神經系統和特殊感覺器官反應。關于病因的認識《, 內經》的正(內因) 、邪(外因)學說與西方現代心身醫學認識基本一致。內因包括先天稟賦、氣質、體質,外因有七情、六和飲食勞逸等,包括心理、社會、倫理、生物、生活方式、行為等諸種應激因素。調查內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的虛弱所在,即正氣虛的表現。調查外因則可找出心理、社會、生物、行為諸種致病因素,即邪氣實的表現。

中醫心身疾病的病機研究,根據國內外的資料和筆者的臨床實踐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腎。初期多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為肝腎陰虛或肝脾腎的陽虛。末期陰竭、陽亡、陰陽離絕而終。病性為剛柔不能相濟,而致疏泄失職,氣滯血瘀,痰飲濕困或氣逆化火,火熱傷陰,升降失司,日久由實轉虛,脾虛肝郁或腎虛肝旺,極少有純虛證。

心身疾病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多有較好的療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復發。少數患者因治療不當可由實轉虛,最后陰亡或陽亡而終。另有少數患者可因劇烈的情志刺激、氣血暴逆或氣血暴脫而精去神亡。理論基礎的建立――剛柔心身論。

剛柔心身論源于《黃帝內經》的陰陽剛柔學說和心身合一學說認為,人可以分為陽剛和陰柔兩種偏性,即兩種不同的氣質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認為,人的精神情緒、心理活動對軀體內臟會產生影響, 既“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因此剛、柔二性由肝(中醫認為肝主情緒) 所主。素體陽剛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太過而致肝火上炎、陰虛陽亢的肝旺證候,稱為剛證。素體陰柔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氣滯、血瘀濕困的肝郁證候,稱為柔證。心身疾病發病的基本病機在于肝的疏泄失調而引起的剛柔不能相濟,表現為氣血陰陽失調。病機演化:情志刺激,首先傷肝,剛者及心,柔及脾肺,終必及腎。治療應柔以制剛,剛之治柔,使其剛柔相濟,心平氣和。具體方法為,肝疏泄太過而致剛證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證者用疏肝法增強其疏泄,即《內經》所言“用辛補之,用酸瀉之”形成剛柔的辨證論治方法。

中醫心身疾病的治療,歷來強調“先治其心,而后醫其身”。筆者近10 多年來,把中醫的心身治療方法歸納為9種,即中醫心理治療、中醫行為矯正治療、中醫心理藥物治療、辨證治療、食物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道家松靜療法和藥枕浴足療法。中醫心身疾病的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和功能護理,心理護理在心身疾病別重要,重點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緒,消除心理矛盾和沖突。

中醫心身疾病的預防分為個人與社會兩個方面,個人方面,應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增強心理免疫力,對易感人群進行心理指導和幫助。社會方面,應建立支持系統,在家庭、學校和工作單位對易感人群進行心理援助,解決實際問題。

篇(3)

關鍵詞:針灸;療法;臨床應用

目前,在亞洲、西歐、東歐等已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治病,對治療許多疾病都有了顯著的效果。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針灸療法目前在我國醫院治療的實際臨床應用也愈來愈廣泛,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針灸療法對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義。

1針灸治療

針灸療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針灸療法對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義。它屬于一項傳統的物理治療方式,此治療方式簡便快速、效果立竿見影,但針灸對于施灸人員的技藝要求非常高。對于一般疾病,在臨床時通常使針與灸兩者并用,因此,稱為針灸。

針灸主要是通過利用調節虛實和平陰陽的作用,使經絡運行血氣順暢.刺激腦部.使其產生腦內嗎啡,達到抑制緩解疼痛的目的,從而可以抗御病毒,還可以傳導感應等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醫療界中,針灸除了治病之外,常常用于預防疾病方面。

2針灸治療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2.1針灸有助于醫師進一步診斷疾病 醫師在診斷患者疾病時,采取針灸的方式通過檢查腧穴或某些特定部位,來推測疾病的性質、部位以及屬于何經和虛實狀態等。此外,針刺有助于有關理化診斷的順利進行并提高其診斷陽性率,如在上消化道 X 線透視、鋇餐造影、纖維胃鏡、食道鏡等檢查中的應用,有著較好的效果。因此,當前許多醫師采取針灸的方式來對患者進行疾病診斷,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及準確率。

2.2針灸有助于疾病治療

2.2.1針灸在疾病方面的治療現狀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了43個病種適合針灸治療,針灸科運用傳統的針刺、艾灸、火罐和現代的電針、水針(穴位注射)、耳針、頭針、TDP神燈等多種方法來推廣、治療,以及各科的常見病和疑難病,如面癱、中風后遺癥、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失眠、咳嗽、便秘、陽痿等內科、神經科疾??;肩周炎、頸椎病、骨關節炎、腱鞘炎等常見的骨傷科疾病;遺尿、近視、痛經、月經不調等兒、婦科疾??;鼻炎、耳鳴、耳聾等五官科疾??;及肥胖等內分泌代謝疾病。

針灸療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常見病的治療。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癥,發展至今已確定達到160多種。1987年 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2.2針灸在治療疾病的具體臨床應用效果 此外,《黃帝內經》說:"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百病生于氣"。也就是說情志變化太過,則病從內生,直接損傷五臟氣機;而六傷人是先侵犯人體的肌表。因為此類人群的不適主要是由于精神高度緊張、壓力過大引起,所以在治療中,以調肝膽為主,配以心包經和脾胃經的腧穴,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從臨床報道看,針灸可以調動人體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抑制病變過程,消除致病原因,從而起到肯定的治療作用。其中對于各種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和感覺、運動障礙等神經性疾病能起到顯著的療效而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是,應該看到,針灸對多數明顯的器質性改變換無法治療其根本原因,對多數疑難重癥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針灸療法在麻醉方面也有著顯著的應用效果,通過在前顱窩手術、甲狀腺切除術、頸椎前路手術、肺葉切除術、子宮全切除術、剖腹產和輸卵管結扎術等手術中,應用針刺麻醉。此麻醉放松不僅具有調整功能,使用安全,而且可以保持患者處于清醒的狀態,便于與醫師進行更好的配合與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

2.3針灸有助于預防疾病

2.3.1針灸有助于幫助調節人體內部器官運行情況 對于這些亞健康、疲勞過度的肥胖患者來說,去中醫門診進行針灸療法以及適當的進行針灸減肥是非常有幫助的。針灸刺激相應的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條理內分泌及機體平衡 減去多余脂肪.標本兼治,它突破了傳統認識,利用調節人體內分泌來達到減肥目的[1]。

2.3.2針灸有助于減壓負重 針灸療法是中醫的精髓所在,與西醫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講究未病先防?,F在,大部分人去醫院 是由于實在沒有辦法自己解決,才會想到去找醫生,而此時,病已在人體內潛伏了很久。而根據現代研究已經證明,針灸對人體細胞免疫功能及體液免疫功能都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同時對人體各系統的功能活動也都有調節作用。這為古人將針灸用于預防保健提供了科學依據[2]。

而現代人容易疲勞、緊張、失眠、抑郁因為生活節奏太快.導致亞健康癥狀多發。多數患者的癥狀都是頸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呼吸道傳染病以及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黃褐斑、青春痘等,而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等。他們缺乏疾病的預防及身體保養意識,導致缺少運動鍛煉,如得不到很好的調理和保養,身體就會不堪重負。

2.3.3針灸有助于保持人體身體健康 從目前臨床看,如冬病夏治防治哮喘,以及常灸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強壯身體、延年益壽,都有較好效果。此外,除了定期去做針灸療法之外,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保健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3結論

針灸之所以能治病,從現代醫學來說,豐要是由于激發和調整機體的神經系統作用,使針刺對神經起到成用的興奮或抑制作用,這在臨床上是極為重要的。因此,作為針灸學者,我們必須要掌握針灸學的基本理論,結合現代醫學,在傳統的針灸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1淵源與發展

《周易》是中國經典文化的“原體”有“群經之首”之稱,她通過卦的形象變化來尋求自然、人化的規律。生動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而豐富的辨證法思想,極大地深化了中華民族的理論思維。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通過進取諸身、遠察諸物、取類比象的方法而建構的,這正是《周易》所創,所以說醫源于易。明代張介賓的“醫易同源”論曰:“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中醫學#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醫易同源,不僅是指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指理論形態的合一。

中醫發源于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經歷了三次發展,第一次出現于戰國到秦漢時期,此期《黃帝內經》的產生標志著以整體觀念為基本特征的中國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該書基于秦漢以前的天文、歷法、氣象、數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重要成果,在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總結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黃帝內經》與確立辨證論治原則的《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藥物學的《神衣本草經》以及《難經》和《黃帝內經》被歷代一家奉為四大經典,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第二次為唐、宋、金、元時期,此期各種??坪途C合性論著層出疊見,金元四大家學術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第三次為明清時期,吳又可提出治療傳染病的學術見解,創立了溫病學說,與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此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而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標志著古典形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

中醫學以“氣一元論”為指導思想,以藏象經絡學說為核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說理工具,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疾病的病理變化;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手段,診察病情;運用八綱、臟腑、經絡、精氣血津、衛氣營血“六經”和“三焦”等多種辨證方法,根據病情表現,辨明疾病的癥候,確定相應的治則治法,采用中藥、針灸、推拿等多種治療手段治療疾病。在治療疾病時,強調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

西醫源于古希臘文明,最早創造醫學體系的是愛奧尼亞地區柯斯島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左右),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有關西醫的第一本著作。希波克拉底創建了體液理論,認為人身上有4種體液,即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這四種液體的流動維系著人的生命,它們相互調和、平衡,人就健康;如果平衡破壞,人就生病。希臘化時期,蓋倫(公元130-200年)總結了希臘醫學自希波克拉底以來的成就并基于大量的解剖實踐和臨床實踐,創立了自成體系的醫學理論。蓋倫的醫學理論在歐洲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迎來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大發展,16-17世紀,維薩留斯通過人體解剖校正了蓋倫的人體生理結構,出版了偉大的著作《人體結構》》標志著解剖學的誕生。哈維等則發現血液循環理論,將物理學、化學的概念引入生物醫學中。顯微鏡的發明不但確立了“細胞”概念而且認識了微生物。18-19世紀,細胞學、實驗生理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建立標志著現代醫學的誕生。巴斯德滅菌法的發明使手術死亡率降到15%,而疫苗的發明使傳染病有效控制,標志著現代醫學走向成熟。20世紀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出現使現代醫學完全進入了實際應用時代。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奠定了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使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生命的探索、操作和創造成為可能。西醫學發展達到了巔峰。

西醫學把人簡化為生物學客體,注重人的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屬性,是通過解剖尸體,用實驗做出生物學等指標來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和規律。把人的疾病與健康問題還原為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問題。認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學、物理等致病因子,對人體某一部分的損害,或人體缺乏某些必需物質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來了,診斷便確立。治療上,西醫是依靠藥物等治療手段,針對致病因素進行對抗治療,強調消除人的病。

量子中醫學是中醫理論現代化的科研成果,它是基于在科學、哲學層面的充分比較中醫之氣與量子的本質特性特征,提出“量子表征中醫之氣”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利用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論)、特別是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揭示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天人相應、藥性等學說的科學內涵。擬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中醫理論,建立現代的中醫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其基本思想是以整體觀和辨證唯物論為哲學思想,以量子理論等現代學科為理論基礎,基于機體電磁輻射場表征中醫人體之“氣”的觀點,運用微觀狀態的電磁輻射光(量子)輻射、能量(熱)等量子形式,研究闡述中醫理論關于人的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科學。概括的講,量子中醫學就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一門學科。當然,量子中醫學目前還僅僅是個概念,形成一個完整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理論和實驗層面的支撐。但隨著中醫理論科學內涵的揭示,量子中醫學的雛形已經形成。

2科學哲學觀

中醫學的哲學觀同中國古代哲學觀,為辨證、有機唯物主義,主要以取象思維為主。其方法論為思辨。中醫藥學是采用模型建構、整體認知、直覺觀測、動態把握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生理病理轉化,人類在能動的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②功能性,中醫學在認識解剖形體的基礎上,特別重視人體的功能活動,常常從這一角度分析和認識人體的生命規律。③恒動性,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維系著形氣相互轉化過程的機體,人的生理和病理過程是機體氣的動態平衡和失衡的過程。

西醫學的哲學觀為機械唯物主義,以還原分析論為其方法論,其思維方式為邏輯思維,西醫學是采用物質分析、數學定量、實驗實證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將人體視為各個零部件的組合。主要從病灶局部出發,用微觀的、分析物質結構的方法及實驗手段,來研究和認識人體的病灶一一人的病。②注重結構忽視功能,以解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人體的形體器官和化學構成,認為人是一臺機器,只有物理的關系,而沒有情感的融通。缺乏對人的整體生命的考察。③注重人體生理、病理的靜態、局部忽視其變化、動態及整體。

量子中醫學的哲學觀與中醫學相同,為有機、辨證唯物主義,其思維方式則以邏輯思維為主,方法論以還原、綜合并重。量子中醫學是中醫學理論框架下,利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構建而形成的。其特點與中醫學有諸多相同點,①整體觀,量子的通訊聯系性可以將具有電磁輻射的萬物聯系起來,具有整體觀外,量子組成的電磁場在宇宙的空間中伸延且沒有邊界,表現為整體性;量子的糾纏性、非定域性、超距作用等特性,更深刻的刻畫出量子的整體觀的屬性,②功能性,機體的量子是機體內非分子型的通訊信使,機體電磁輻射是生命現象基礎特征,其形成的電磁輻射場具有高度相干性,與生命體系相互關聯,是調節生命功能和生命狀態的有效途徑。③恒動性,電磁輻射都是恒動的、永無靜止的。④量子可以通過基于光電效應的儀器,定量的測知機體輻射的量子的數目、頻率及量子統計,從而分析生物體系(如:人)的狀態。與中醫氣的可察性相比,量子的可測性更客觀更縝密,這是量子中醫學建立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基礎。

3支撐學科

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中國古代哲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作為其思辨工具。這是目前唯一的不但以哲學作為其指導思想而且以哲學作為其說理工具的自然科學范疇的學科。造成了中醫理論抽象化、概念模糊化、診察方法主觀化,缺乏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使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顯現,而且難以理解和掌握。

西醫學的支撐學科為16-19世紀發展起來的經典物理學、化學等近代科學體系,西醫學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病原生物學等為基礎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察及實驗研究體系,形成了西醫的生物醫學模式。具備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

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以及電磁理論等現代科學體系。量子中醫學是用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轉化中醫學的陰陽五行、氣等哲學思辨工具形成的學科,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上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基于量子的強度、頻率及量子統計等建立起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

綜上可見,中醫學、西醫學、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基礎學科不同,決定了其研究層面不同,中醫學是以人體之“氣”這一抽象的物質概念為研究對象,西醫學是以機體的器官、細胞、分子為其研究對象的,量子中醫學是以機體的量子、(電磁輻射)為研究對象的。

4臨床診治

中醫理論是基于“氣一元論”思想建立起來的,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整個宇宙都是由氣構成的,人的生理、病理轉變也是氣的使然,氣的陰陽平衡是衡量機體健康與否的標準尺度,氣的狀態是由醫者通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等四診之診察方法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利用八綱、臟腑、病因、病機等中醫基礎理論,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氣的狀態。然后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方劑、針灸、推拿等,這一過程中醫稱為辨證論治。

四診診斷方法依據有三條:①司外揣內。意為通過觀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現,測知其體內的病理變化。②見微知著,通過觀察局部的、微小的變化,測知整體的、全身的病變。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任何一部分都與整體或其它部分密切聯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體的生理、病理信息。③以常達變,即以正常的狀況為標準,通過對比發現太過或不及的異常變化。意為以健康人體的表現或狀態去衡量病人,即可發現病人的異常之處及病變所在,從而為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線索和依據。

中醫主要應用源于天然的中藥和以疏通經絡為主的各種非藥物治療,用中醫藥理論對藥物進行復方組合,對人體進行有重點的整體治療。在大量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先者們根據不同的癥候總結出大量的相應的藥方,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智慧結晶,有是證用是方是中醫的重要醫則。中醫主要是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恢復患者的健康的,以治未病為主的,所以其治療的范圍有限。

西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根據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并借助于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及檢查技術對疾病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方面。

西醫主要應用化學藥品和手術治療,消除病原體的侵襲和彌補機體的代償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西醫治療還有放射治療,介入治療,透析治療,物理治療等等。在治療疾病的不同階段,西醫可能會采用一種治療方法,或一種方法為主同時采用多種治療方法。

西醫學的治療原理是針對病變的特異性病因、病理,運用藥物的化學作用性質和方式,形成特異性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治療。治療思想是針對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對抗療法。治療手段的選擇和設計是以能夠特異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為標準,治療活動就是運用這種手段去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過程。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向更低的微觀層次深入,越來越趨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層次上理解疾病和醫學現象。

量子中醫學是在傳統中醫的框架下,用量子理論轉化傳統中醫哲學內容構建的,認為量子可以表征中醫之氣。其診斷方法是用生物光子分析系統或其他檢測生物超微弱發光、電磁、熱能等儀器檢測機體的量子行為,定量確定機體的狀態,通過建立機體量子的行為與方劑、針灸等的定量數理關系,實施治療的。量子中醫學的治療方法和治療理念與傳統中醫學一樣,最大的區別在于量子中醫學實現治療的定量化,中醫學則是定性的。

5討論

中醫理論源于東方文明,西醫理論源于西方古希臘文明,量子中醫學卻是用源于西方文明的量子理論轉化來自東方文明的中醫理論而來的。他們有相同的目的性即抵御人的疾病保障人的健康。

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構成并維持人生命活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物質”這一哲學抽象概念之上的,量子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機體電磁輻射場”這一具體物質概念之上的,中醫學“氣”的概念是哲學層面的概念是徹底的、絕對的,量子中醫學“量子”的概念是物理層面的概念,是實在的、可定量檢測的。量子中醫學認為量子與氣具有同構性,而西方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原子和還原論為代表,認為“原子”是世界萬物的本原;量子中醫學是以中醫學為實踐基礎,以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為理論基礎建立的學科,同中醫學一樣強調人體生命的功能變化規律,西醫是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近代科學為支撐建立的學科,強調人體生命的結構變化規律,強調征服自然。中醫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支撐學科,以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哲學思辨工具為其說理工具。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重視機體的整體性、恒動性、功能性,形神統一,西醫則重視臟器和細胞組織分析、強調局部、靜態、結構,排斥精神因素;中醫學重唯象研究,強調陰陽平衡,而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則重實證研究,注重實證分析、綜合。量子中醫學從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西醫學從分子水平研究人體,中醫學則從整體水平來研究人體的變化;中醫學的診斷擅長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法,辨證邏輯和定性分析,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的診斷盡可能運用一切科學技術發明,以定量檢測為主;治療上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是以天然的中藥、針灸、拔罐等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調動機體的抗病潛能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并用多種藥物配伍,多種方法并用來提高療效,側重于治未病,西醫治病則主要是以化學藥物、手術等為主要工具,通過對抗局部病灶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側重于治已病。

量子中醫學剛剛形成,是基于中醫現代化研究的結果,其理論性實踐性都是初步的、尚未完善的#需要大量的長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中醫學和西醫學已分別誕生了兩千多年和四百多年,理論成熟,臨床實踐豐富。

篇(5)

中、西醫學屬于兩種醫學體系。中醫學文明源于東方中國文化,西醫學文明源于西方歐洲文化。盡管研究對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與歷史背景的不同,而異化為認識與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兩種醫學體系。中、西醫兩種醫學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現代醫學,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必須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對象、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會貫通,創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即中西醫結合整體醫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醫結合經歷了50多年的探索過程,許多醫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都進入到這一廣闊的領域中,有的以中醫為主,兼通西醫;有的以西醫為主,兼通中醫。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許多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甚至面對“結而不合”的尷尬局面。筆者現就中西醫結合的難點和方法問題提出幾點思考。

1  中西醫結合存在問題

1.1  中、西醫缺乏對應性語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難以溝通,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障礙。如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腎”,雖與西醫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義卻不同。因為中醫的某一臟腑不單純指一個器官,它包含了現代醫學多個系統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醫藏象學說基礎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經驗反證的特點,雖有較為粗略的解剖印跡,但其主要關注的是功能和關系,本質上是歸納人體各種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號系統。

1.2  中醫學某些理論難以被證實或證偽

中醫學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哲學思想方法直接參與了中醫理論的構建過程,成為中醫理論的組成部分。哲學思想的引入雖然豐富了中醫學理論的表達,但因理論概念較抽象,思辨性強而精確性低,隨之亦產生了歧義性和模糊性。如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對宇宙間各種現象和事物屬性的一般概括和總結,含有豐富的哲學含義,不能用現代醫學理論和實驗證明。中醫學理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難度。

1.3  缺乏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指導

雖然目前在臨床上可以實現中西醫兩種手段和技術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論上依然需要掌握兩種不同的內容體系,在理論基礎與學科內涵上依舊分別腳踩著中西醫學兩條“舊船”[2],中西醫結合在理論范式上至今還處在“結而未合”的狀態?,F在不少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既用傳統的望聞問切,也用現代科學儀器檢測,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醫診斷的不明確性;治療疾病時既用中藥,又用西藥,但因為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只是簡單的藥物疊加,對其作用機理和相互間作用不甚明確。所以,目前的中西醫結合療法還是機械的、低層次的結合,處于結合的初級階段。

1.4  中醫現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

如中醫證實質的研究,一開始就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最主要的攻關對象,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以現代醫學客觀指標為中介,實現中、西兩種醫學本質上的交匯和融合[3]。然而,一個證研究出來的理化指標往往多達幾十個,由于很多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虛證為例,觀察的指標有70余項,所觀察的眾多指標在脾虛狀態下均為異常,最終脾虛證成了無病不涉、無指標不異常的證候,這種結論的本身就是對特異性的否定。經過專家的充分論證,最后認為脾虛證具有診斷意義的客觀指標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減少、唾液淀粉酶活性異常。盡管這兩項指標的改變對小腸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礙一類疾病具有診斷意義,但脾虛證的范圍遠遠不只小腸黏膜異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腸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虛患者也大有人在。中醫常說的素體脾虛、脾虛狀態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病理改變,一項或幾項客觀指標的改變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虛證[4]。

1.5  中藥藥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進行的中藥藥理研究主要是用西醫藥理研究方法對中藥進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對某病或某一檢測指標的影響。雖然用這種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穩定療效的新藥(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藥理研究結果與中醫臨床實踐不符,如許多中藥實驗證明抗菌作用不強,但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種中藥含有多種成分,復方少則幾味藥,多則幾十味藥,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療作用,它們間的相互作用、綜合作用如何,在人體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高難度的課題。

2  中西醫結合方法探討

中、西醫學體系迥異,各有優勢,同時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點。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從總體上對兩個醫學體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優勢和不足,在具體環節上應取長補短,有機結合。要使中西醫學在較高層次上相結合,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要堅持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堅持中醫學基本原理,不要以西醫原理解釋中醫;不能丟失中醫學的精髓;不能以西醫的標準與尺度作為科學標準;不能一味地分割人體,全賴實驗與局部檢測,而應保持中醫學的特點與優勢,把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體現于結合之中。以往的中西醫結合實踐證明,把中醫西化,只能使中西醫結合徒有形式,難以深入發展。

2.2  要在繼承中創新

要結合好,首先必須繼承好。繼承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踐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沒有認真的繼承,創新就沒有基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是創新性研究,需要在中醫、西醫原有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中超脫,形成結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舊,惟古獨尊,鉆到故紙堆中。創新的核心是研究內容、手段的先進性,要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理念、成果與方法,形成、發展和完善中西醫結合新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尋求優于中、西醫方法的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醫結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在某些疑難病癥的治療中,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逐步實現結合創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已經出現了一批結合創新的成果,如病證結合、微觀辨證、隱潛性證、急瘀證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療急腹癥、動靜結合治療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論體系上實現突破和完善

沒有成熟的理論,再豐富的臨床經驗也只能是經驗,而不能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既是臨床應用的基礎,也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要不斷形成越來越多的中西醫結合新理論、新概念,不斷完善和發展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推動其學術發展,從而為更高層次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2.4  要多學科協同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單學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多學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只有面向現代和未來的基礎學科及高科技領域,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系統科學、生物信息學、細胞分子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現代科學前沿銜接,才能使中西醫結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2.5  要在醫學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

任何醫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必須能夠經受臨床實踐的檢驗,能夠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否則,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沒有實用價值的。中西醫結合是從實踐經驗開始的,其學術發展的基礎在于療效。所以,形成的理論和方法也必須在醫學實踐中接受檢驗從而得到確認和發展。

2.6  要盡快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標準和規范”

臨床療效是中醫、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基礎。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還剛剛起步,尚缺乏現代社會認可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因此,建立起系統的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只有建立其標準和規范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規范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研究。

2.7  要將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同步進行

中西醫結合作為一門一級學科已經形成,但其理論體系還相當不成熟,結合創新性成果還不多,學科建設比較薄弱,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顯得力度不夠,后勁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充實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避免某些中西醫結合專業只是簡單地把中、西醫課程各半,中醫教師講中醫課,西醫教師講西醫課,大家互不聯系的舊的教學模式。

3  結語

中西醫結合專家吳咸中教授曾預言,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主要有3種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補、結合創新。中西醫之間的交叉與兼容由來已久,隨著中醫現代化與中西醫結合的不斷深入,交叉兼容會更加自覺和充實。兼容不僅局限在藥物上的相互應用,在理論、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將普遍展開。中西互補是一種已被公認并已取得豐富經驗的結合形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優勢,在某些疾病,特別是疑難疾病的防治中,同時采用中西醫兩種方法,分別針對不同發病環節,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療效。結合創新是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根本目標,這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在某些疑難疾病的治療中,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步實現創新。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中西醫結合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孔德娟,楊學輝,安勝軍,等.李恩學術論文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36.

[2] 肖小芹.從思維方式看中西醫的差異[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3):2-4.

篇(6)

【關鍵詞】中醫學;生態學

中醫學認為,保持機體內的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二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F代生態醫學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療,未病防病,無病保健,延年益壽。兩者理論,不謀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廢除中醫”發表“中醫是偽科學”的奇談怪論,可見這些人對中醫理論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長期從事生態醫學的研究,也涉足中醫學的陰陽平衡理論,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中醫學的本質就是生態醫學,決不是偽科學”[1,2]。

1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是德國生物學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義是: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由于研究生態學,保護生態環境(宏環境和微環境),對于人類社會及生命優質有著重要作用。近30年來生態學已發展成為龐大的學科群,并出現了許多分支,生態醫學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態醫學及三層次

生態學分為宏觀生態學、微觀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三個層次。生態醫學可從三個層次進行研究,一是以個體和群體為中心同其環境的宏觀生態醫學;二是以單細胞為中心同其環境關系的微觀生態醫學即醫學微生態學;三是以細胞內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別是核酸分子為中心同其分子環境關系的分子生態醫學;現就生態醫學的三個層次簡要介紹如下:

2.1宏觀生態醫學在醫學和人體健康方面,隨著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生態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作者認為醫學必須將人放在整個生物圈中來研究生命現象,因為人不僅僅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眾多物種的成員之一,生物圈對人類的影響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只是在20世紀50年生的環境危機和“公害病”迭次發生以后,人們才認識到生物圈的變化與人類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大氣、土壤、水質的污染,噪音和振動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理化因子進入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植被的破壞和野生動物的滅絕,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影響人體以下的生態層次。另外,人增也將影響到食物的供應,食物短缺可致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現在許多人生活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這樣的城市中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基礎設施、社會秩序和公共健康規劃的使用是嚴重超載的,這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必須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3]。

2.2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魏曦、康白教授開始從事微生態學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國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態學觀念和術語引入到微觀生態學研究之中。1977年,聯邦德國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確提出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學(microecology)一詞,康白教授將其定義為微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人、動物、植物)相互關系的生命科學分支,微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醫學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醫學,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適應過程中,在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種類和數量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微生物群稱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細菌為主,其數量相當于人體細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與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交換物質、能量,甚至相互傳遞遺傳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對宿主具有營養、免疫、生長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從生態學觀點來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條件下,與宿主保持著生態平衡,一切干擾因素,都將引起微生態失調,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觀點,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釋菌群失調所致的內源性感染(條件致?。t學微生態學認為,感染是微生物對宿主或宏生物的異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與宿主或宏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學現象。疫苗、抗生素以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一種我們幾乎不受疾病影響的假象,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抗生素對人類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發現一例鼠型鏈絲桿菌感染的鼠咬熱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療后,雖殺滅了病原體,但終因導致肺炎克魯伯菌(正常情況下為人體正常菌之一,不致?。┓窝走M而引起敗血癥而死亡,成為世界上首次發現抗生素治療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癥,當時二位教授曾預言到,在光輝的抗生素降臨以后,我們必須注意其給人類帶來的陰影,擾亂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調??股氐膹V泛應用,尤其是濫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這就喚醒人們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態平衡和失調等問題的研究,從此,誕生了微觀生態醫學。微觀生態醫學的行為是維護人體的微生態平衡,防治微生態失調,微生態制劑療法,合理應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態醫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以及生態學的理論向分子生物學中的滲透而出現了分子生態學(molecularecology)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討生命物質的生態學問題,分子生態學一詞于1988年由中國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隨后國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雜志上提出。分子生態學的定義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生態學的分子層次。它主要闡明生命體與其相關細胞之間的各種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網絡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狀態和病理失調狀態的分子機制,以及促進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調和恢復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態醫學的醫療行為是利用分子生態制劑以恢復分子生態平衡[6]。

3中醫學的生態觀與現代生態醫學

中醫學的四診八綱就是從人的整體出發,探討人體平衡和失調的轉化機制,并通過中藥使失調恢復平衡,中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陰陽平衡理論,辨證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藥食同源的防病原則都是生態醫學思想的體現。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中醫學的生態觀在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中的體現加以論述[1~3]。

3.1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與現代保健醫學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建立了預防為主的保健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微生態學的崛起,促進了醫學的發展,醫學從治療醫學、預防醫學已經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它必須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其主要思想為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這是醫學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的必然規律。微生態制劑由于是來自宿主生理性細菌的制劑,回歸至原生境,修復生物屏障,根據疾病的生態病因的觀點,因而,微生態制劑可達到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之目的。微生態療法重在調整,中醫的核心也是調整,因此,兩者的觀點和理論不謀而合,這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3.2陰陽平衡理論與微生態理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它滲透到醫學領域后,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借此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根本規律,因此,中醫的陰陽學說是關于認識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規律的學說[1~3]。

3.2.1闡釋人體的結構及生理功能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著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構成了除解剖意義上的系統以外的微生態系統,與機體形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陰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于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持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的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據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計,人類腸道大約帶1kg細菌,其活菌數量達1012~13個,這些正常菌參與了宿主的代謝、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維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態平衡。

3.2.2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和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協調,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疾病的發生就是這種平衡協調遭到破壞的結果,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則認為“陰平陽秘”即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這種平衡協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使陰陽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人體微生態系統由于內因或外因的影響使其平衡遭受破壞即微生態失調,便可導致多種疾病,如胃腸微生態系統平衡失調,便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在于陰陽失調,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微生態學診斷疾病,采用厭氧培養技術對人體某部位正常細菌進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種細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檢查以確定微生態失調及程度。

3.2.4指導養生防病中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取天地自然規律,采取各種養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機體內部以及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養生防病即為現代的保健醫學,保健醫學必須以微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制劑的重要功能就是無病保健,未病預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療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微生態療法也是恢復微生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其方法有營養調整、抗菌調整、內服菌群促進物質、活菌制劑等從而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正邪力量的消長決定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是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祛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足邪自祛”;祛邪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

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來認識正氣可理解為人體微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態。20世紀70年代中期荷蘭微生態學專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學說,其含義為腸道正常菌群對潛在病原菌在腸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證明,在正常菌群中,厭氧菌(如雙歧桿菌等)對定植抗力負有重要責任,抑制了厭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厭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蛋捉淌谔岢隽松飱Z氧學說,因腸道正常菌大多為厭氧菌,因此,他用從土壤中所分離出的一株無毒的需氧芽胞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制成一種生物奪氧的活菌制劑,口服后,腸道氧氣被消耗,提供了供厭氧菌生存的厭氧環境,厭氧菌才能生長,才能維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從而達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襲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見,中醫的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微生態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醫的脾胃學說與胃腸微生態系統功能脾胃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脾與消化、吸收、代謝、免疫、神經內分泌有關,微生態學研究表明,中醫的脾與人體胃腸正常微生物有密切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是指胃受納食物之后再經脾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脾氣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會出現腹脹、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

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在人的胃腸微生態系統中存在許多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類桿菌、乳桿菌、擬桿菌、糞鏈球菌、韋榮球菌等,每克糞便的細菌數量可達1014個,如此大量正常菌產生的各種酶,參與了機體的酶池,對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的消化吸收起著重要作用,如胃腸微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正常,就會發揮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結構和功能異常如雙歧桿菌等減少時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來病原菌的侵襲,或與其他腸道菌比例失調或寄居位置的變化如產氣菌大量增殖,就會引起腹瀉、脹氣等表現。

3.5藥食同源理論與微生態學中的營養調整中醫的藥食學,即藥物與飲食關系的學問,藥食同源,藥食互補,藥食互用是其主要內容,藥與食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界限,把藥物與食物科學地配合起來用以養生、治病是中醫學的重要課題,作者對中醫的醫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壓、胃腸疾病等,對病人而言,合理營養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合理營養和藥物對于防治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營養也是使宿主適應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營養失調、營養不良或營養變化都對正常微生物群有影響,在正常時保持微生態平衡,在異常時導致生態失調,在微生態治療法中,用限制營養的辦法抑制過盛菌的繁殖如發酵性腹瀉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敗性腹瀉限制蛋白質食物等。通過營養對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員的促進作用來調整菌群失調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據不同種群對營養要求的不同,可達到促進某些細菌生長和繁殖的目的。對雙歧桿菌的扶植可用胡蘿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對乳桿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對腸球菌的扶植可用葉酸、復合維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通過營養的作用來提高宿主對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適應能力,從而保持人體微生態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結構對類桿菌和梭菌有促進作用,這兩種細菌的增多與癌癥和衰老有聯系,因此,要保持對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須注意膳食結構,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異病同治與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微生態療法

中醫的異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現相同的證候時,應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有關微生態學中異病同治的問題,目前研究得較多的是胃腸道疾病及微生態治療。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胃腸粘膜上排列著致密的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主要有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這種菌膜屏障能發揮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質的吸收,產生乳酸等使體內有害毒物排出體外,具有清潔腸道,保護肝臟,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壞,在外襲病因的作用下,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慢性結腸炎、肝病加重等,鑒于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發病機制——微生態失調,因此,利用宿主體內的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等)作為種子,通過發酵工程,擴大數量,制成活菌制劑,再回歸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種微生態制劑能治療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此謂異病同治。

從以上列舉的醫學微生態學理論與中醫理論來看,兩者不謀而合,極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鑒的,可以用醫學微生態學原理解釋和闡明中醫中的某些理論,也可用微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來研究中醫理論和中藥、藥方。舌象檢查證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結果,通過中醫中藥療法,可改變舌象,菌群結構也同步改變。四君子湯有扶植腸道生理性細菌的生長作用,小承氣湯在調整腸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們可利用微生態學研究方法,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依據生態學原理去研究中醫中藥等方面的問題,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項祺.內經教程[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

[2]牛實為.內經生態觀,第1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

[3]孫濡泳.普通生態學,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揚力.周易與中醫學,第2版[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態學,第1版[M].大連:大連出版社,1988:7.

篇(7)

關鍵詞 中藥周期療法 針灸 盆腔瘀血綜合征

盆腔瘀血癥臨床上多見于30~50歲的經產婦。2004年7月~2010年7月筆者通過中藥周期療法聯合針灸綜合療法治愈患者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診斷標準:本病診斷參照《實用婦科學》[1]制定,患者臨床腹部檢查發現壓痛,部位多在恥骨聯合上區,或在下腹部兩側有深壓痛,沒有一個恒定的特別明顯的壓痛點。婦科雙合診時,查到子宮多為后位,稍大或正常。內窺鏡檢見子宮頸肥大,呈紫藍色,多光滑。

輔助診斷:診斷困難者,可借助下述特殊檢查:①選擇性盆腔靜脈造影:子宮與卵巢靜脈的動態表現和靜脈血液流出盆腔的時間延長,造影劑廓清時間>20秒時有診斷價值。②超聲診斷:子宮均勻增大,子宮內膜增厚,雙側卵巢有囊性感,沒有特異性。彩色多普勒發現盆腔靜脈擴張有助于診斷。盆腔靜脈瘀血患者經腹彩色能量圖顯示有擴張的靜脈叢,血管形狀呈串珠狀或蜂窩狀,較粗的呈蛇行血管束,相互連接呈粗大的湖泊狀斑塊,為診斷提供了依據。③腹腔鏡檢查:盆腔靜脈增粗、迂回、曲張、蜷曲,或見闊韌帶裂傷。無明顯盆腔炎癥及子宮內膜異位病灶。

一般資料:2004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盆腔瘀血綜合征患者60例,按照自然門診先后順序排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采用單純對癥治療;治療組30例患者采用對癥治療及中藥周期療法聯合針灸治療。下腹痛為最常見的癥狀52例;10例患者疼痛與有關,站、蹲過久癥狀加重;30例患者兼有痛經癥狀;13例患者兼有痛;6例患者兼有月經過多,白帶增多癥狀。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與10%葡萄糖250ml加丹參注射液20ml,靜脈注射1次/日,每8天為1個療程。給予安定2.5~5mg,谷維素20mg,3次/日。囑患者平素睡眠時采取側俯臥位、膝胸臥位兩種睡姿,2次/日,10~15分/次。同時適當增加體育活動,低鹽飲食。治療組:采取中藥周期療法自擬清瘀湯內服,方藥組成:莪術、三棱、土鱉蟲、血竭、白芍、當歸、赤芍、桃仁、薏苡仁、冬瓜仁、敗醬草、黃芪、柴胡、香附、白芥子、肉桂、橘核、炙甘草。每次月經前1周施治,1劑/日,4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同時,采取針灸施治,取氣海、關元、中極、歸來、脾俞、隔俞、次、膀胱俞、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地機等穴,每次任選氣海、中極、關元、歸來、足三里、膀胱、俞中,3~4穴溫灸,余隨證取舍4~5穴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于月經周期前1周開始每日1次,4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兩組均以用藥4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①痊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盆腔靜脈血流速度無異常,靜脈曲張消失;②顯效:癥狀消失、體征有明顯改善,彩色多普勒超聲,盆腔靜脈血流速度緩慢明顯改善,靜脈曲張減輕;③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彩色多普勒超聲、盆腔靜脈血流速度稍緩慢,靜脈曲張減輕;④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及彩色多普勒超聲無明顯改善[2]。

結 果

經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治療組治愈10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6.67%。對照組痊愈3例,顯效7例,有效3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43.33%。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討 論

祖國醫學古代文獻中沒有本病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可歸屬于“婦人腹中痛”“經行腹痛”“產后腹痛”“帶下”等疾病的范疇。婦人以血為主為用,血由臟腑所化生,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氣為血帥、血賴氣之推動以周流,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肝氣條達,疏泄正常,血海按時滿溢,則月經周期正常,面色紅潤,若情志抑郁,或岔怒傷肝,致疏泄失司,氣血失調,血海蓄溢失常。瘀血留滯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本病多因情志所傷、起居不慎,多產房勞、或六為害所致病,病理基礎是瘀血阻絡,氣虛血瘀兼有氣滯,氣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屬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候,形成一個因虛致瘀、因瘀更虛的惡性循環鏈,“虛”和“瘀”貫穿整個疾病過程的始終,成為該病的病機關鍵所在[3],故而方中以莪術、三棱、土鱉蟲、血竭為君,主有破血、逐瘀止痛之功;白芍、當歸、赤芍、桃仁為臣,奏養血柔肝、活血散瘀之效;薏苡仁、冬瓜仁清熱利濕,通調水道;黃芪、升麻、柴胡、香附、橘核補氣理氣,行氣導滯;白芥子、肉桂辛散溫通,通絡止痛;敗醬草辛散行滯,破血行瘀;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破血逐瘀,理氣導滯之功。而針灸選穴氣海可調一身之氣,氣充則能統血;關元、中極為任脈經穴,又是足三陰交會穴,有補腎固本、調理沖任之功;脾俞、足三里補脾胃,資生化,使氣血充足,包脈得養;三陰交為足三陰之會,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血海、歸來行氣活血;隔俞乃血之會,有調血補血之功。此外,指導患者平時做好預防是減少本病發病的重要措施,故應大力宣傳婦女五期保健,加強體質鍛煉,注意勞逸結合,及時治療生殖器官炎性病變,故獲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張惜陰.實用婦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03-6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下载| 真实的国产乱xxxx|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的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欧美成人精品手机在线|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小说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欧美又大又色又爽aaaa片|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免费|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 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欧美粗大猛烈老熟妇|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影院重磅| 久久国产精久久精产国| 色老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小视频| 日本肉体xxxx裸交| 欧美自拍嘿咻内射在线观看|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极品盛宴观看|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影视频上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