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音樂教師論文

音樂教師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7-17 09:4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教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音樂教師論文

篇(1)

近日,看了《中國音樂教育》2004年第二期上李君老師的《要加強“說課”教學》一文,頗有感觸。本人作為一名最基層的音樂教師,談一點膚淺的看法:

應該說“說課”是在課程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最早是在語文、數學學科中興起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出現,各級各類的教學競賽可謂是遍地開花:“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青年教師會教競賽”、“青年教師論文評比”、“青年教師教案比賽”,最后還要來個“青年教師說課比賽”。“說課”似乎成了一種“時尚”的做法,總是少不了它,而且在會教的整個比賽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說課”對于語文、數學學科來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了。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不愿落后于其他學科,因此,在基層音樂學科教學中,也開展與其他學科相似的各種競賽,當然也少不了“說課”這一內容。盡管許多青年教師從來沒說過課,也不會說什么課,但是,要參加“競賽”必須得學會“說課”。于是,老師們只得找來有經驗的語文、數學老師討教說課經驗。用語文、數學的一套說課方法、順序,硬套我們的音樂教學。其實,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的東西不是靠說出來的,它要借助一定的環境影響,渲染一種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一種東西,再通過老師的演唱、演奏,以老師的情去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的心靈得到震撼,情感就會自然地流露。這就是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不同點。音樂教學就是要用“情”去感染人、打動人。課堂上學生真實感情的流露在“說課”中是無法“說”到的,更是無法去想的。

篇(2)

一、開展“三個十佳”教師評選活動,走“人才強校”之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辦好教育教師為本。學校從2008年開始堅持開展評選“十佳教師”、“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學能手”三個十佳評選活動。我校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發動全體教職工就《三個十佳》評選方案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經科級組長會議、行政領導會議和校長辦公會議的多次討論,反復研究《三個十佳教師評選方案》。根據方案,一年考核兩次,累計量化得分,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選拔“十佳教師”、“十佳班主任”和“十佳教學能手”。

在“三個十佳教師”評選活動中,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形成了學習先進、爭當“三個十佳教師”的熱潮,為學校走“人才強校”之路注入新的活力,有力地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我校的教師在省、市教學大賽中多人多次獲獎,在各類報刊雜志發表了許多論文,我校還出版了《學海導航》、《教海探航》教師論文集和《三個十佳教師事跡》專集,這對于學校積極推進“名校工程”和“名師工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唱響了“人才強校之歌”。

二、抓好課題研究,走“科研興校”之路

“科研興校”是高層次辦學的必由之路,科研水平也是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科研上了臺階,上了檔次,創名牌籌碼必然分量大增。我校堅持“一科帶頭,科科跟進,逐步推廣”的策略,在龍川縣教研室指導下,先后申請了化學、英語、語文、數學、政治、歷史和體育共7個學科9個課題研究。學校把這些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帶動每一位教師,花大力氣開展有特色的“人人上一堂公開課”的教學競賽活動,這是我校走“教研興校”的特色之路。我校每個學年都舉行教學競賽活動,一般把教學大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第一學期第4—18周)為備課組選拔賽。各科組以備課小組為單位,人人上一節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參賽課;各備課組再評選出一名教師,代表備課組參加科組選拔賽。第二階段(第二學期第4—10周)為科組選拔賽。由各科組評選出一名教師代表科組參加學校總決賽。第三階段(第二學期第14—15周)為學校總決賽。在比賽中要求參賽老師對選定的參賽課題進行深入研究,課前要撰寫一份詳細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說明(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設計理念、思路、重點、亮點等環節,附板書設計),上完參賽課后初中各備課組接著集中交流(小學各備課組在第7節集中交流),由上課教師先進行10分鐘左右的教學說明,后進行集體評課;同時要求上課教師在本周內將教學設計和教學說明上傳至培英學校網頁。經過角逐對榮獲特等獎、一、二等獎的老師進行大會表彰,張榜公布、頒發榮譽證書,根據“十佳教師”量化考核標準進行量化獎勵。這些課題研究得到了縣領導和縣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既鍛煉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又推進了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共同合作,相互學習,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推動課堂教學上水平,上檔次,為學校走“科研興校”的辦學路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培育辦學特色,走“特色立校”之路

篇(3)

一、師養提升工程――為教師“培滿”成長的養分

巴丹在《閱讀改變人生》中說:“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一個不讀書的教師,是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的。學校作為傳播文明的殿堂,理應書香滿園;教師作為文明的傳播者,理應養成閱讀自覺。學校積極實施“師養提升工程”,推進“1+1+1套餐閱讀項目”,武裝教師的頭腦,提升教師的內涵,給教師“注滿”成長的養分,增強成長的自信與底氣。“1+1+1套餐閱讀項目”即教師每年閱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一本學科教學指導書籍,一本人文素養書籍。教育理論書籍根據學校本年度課堂教學改革的總要求推薦閱讀,目的是讓每位教師了解本年度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給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提供堅強的理論支撐。學科教學指導書籍、人文素養書籍則由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向各教研組分發《教研組“1+1+1套餐閱讀”項目書目推薦表》,教研組長通過廣泛征求組員意見,確定組內教師的學科教學指導書籍,教師本人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人文素養書籍。教師發展中心審定教研組推薦書目,交由學校圖書館購買。學校圖書館登記造冊后,教研組教師到圖書館借閱自己挑中的書籍。學校每年組織兩次閱讀分享交流活動,上學期為學科指導書籍閱讀分享交流會,下學期為人文素養書籍閱讀分享交流會。交流活動分三個層面進行:一是由行政組全體成員放樣,全體教師參加并評出10%的優秀人員;二是教研組內分享交流,組內成員評出10%的優秀人員,行政人員分插各教研組督導;三是學校層面分享交流并表彰。即評出的優秀人員面向全體教師進行分享交流,評出“最佳閱讀達人”、“最佳人氣達人”、“最佳分享達人”等獎項,由學校進行表彰。為了提高教育書籍的利用率,我們還組織開展教研組內“書籍漂流活動”,盡可能地讓書籍物盡其用,物超所值。“師養提升工程”的實施,既提高了教師的閱讀主動性與積極性,加速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與學科能力的增長,又在全校教師中形成了“一天不看教育書籍心里就不踏實”的良好閱讀氛圍。

二、師研提升工程――讓教師插上飛翔的翅膀

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是學校品牌建設的重要抓手。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一個優秀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當前,許多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強已是不爭的事實,已越來越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障礙。解決這一“短板”,一方面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教育科研意識,投身教育科研實踐,勇于敢于提起手中的筆,記錄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另一方面需要學校“扶”“逼”結合,樹立正確的教育科研導向,努力營造“人人會科研,個個出成果”的教育科研“氣候”。從學校層面看,學校應大力實施“師研提升工程”,為教師發展插上飛翔的羽翼。一是“逼”一批教師“上路”。學校規定,一年內沒有教育教學的,年終評先評優“一票否決”,用制度斷絕了部分教師的“心理退路”,防止了部分教師教育科研的惰性。二是“扶”一批教師“入門”。學校外聘科研專家,內盤教研能手,為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理論與實踐的講座與培訓,既從理論上教會教師實施教育科研的方法,又從實踐上授給教師教育科研論文的寫作技巧。學校制定教育科研獎勵條例,由教研組自行推薦綜合類或者學科類的品牌雜志,教師發展中心認定并統計,每個學期期末對發表在認定報刊、雜志上的教育教學論文按條例兌現獎金。學校鼓勵教師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對申報成功立項的課題開題后按級別進行獎勵,兌現獎金的50%作為課題研究啟動資金,課題順利結題后再兌現剩余50%的獎金。這樣,通過“扶一把”“獎一批”,幫助教師揭開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紗,找到教育科研準入的門檻,把握教育科研的基本途徑,走上教育科研神圣的道路。

三、師質提升工程――給教師營造豐盈的精神家園

學校發展的根本在教師,教師發展的根本在健康。身心俱健的教師群體是學校發展堅強的依靠力量。為了提倡全體教職員工過健康快樂的生活,培養一種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提高全體教職員工的健康水平與幸福指數,學校實施“師質提升工程”,著手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與品位,努力讓教師過上有尊嚴的品質生活。教師發展中心與工會聯合,在充分進行教師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成立了“教工伊甸園”。“教工伊甸園”采取俱樂部制,實行俱樂部主任負責制,俱樂部主任由全體俱樂部成員推選,學校聘任。“教工伊甸園”下設的俱樂部有書友、服飾禮儀、藝術欣賞、健身舞、乒乓球、有氧慢跑、太極拳、垂釣等,各俱樂部主任制訂俱樂部活動方案,有權聘請校內外技術指導,自主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為了保證俱樂部活動的開展,學校實行俱樂部經費包干制,確保俱樂部活動的時間與場所,同時充分挖掘校內外培訓資源,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形式,為各俱樂部提供技術指導與培訓機會。各俱樂部成員充分發揮各自智慧,挖掘社會資源,根據各俱樂部的成員需求開設了文學、音樂、美術、美容、禮儀、運動、養身等課程與講座,讓教師從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恢復體力上的疲勞,達成生理上的平衡,釋放心理上的緊張,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認識到教育的真諦與生命的價值。“教工才藝展示”已經成為每個期末學期結束大會的“保留節目”,成了每位教職員工的期待與最愛,這既是對各俱樂部活動成果的一次展示與檢閱,更為各俱樂部成員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與空間。“教工伊甸園”已成為教師專業與精神成長的共同樂園,教師樂觀堅守教育事業的“動力加油站”與“精神按摩處”,全體教職員工的心靈棲息地和精神圖騰。

四、師技提升工程――給教師搭建追夢的階梯

教學技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是教師能否成為優師名師的首要因素。一個優師名師必然有著嫻熟的教學技能,高超的教學藝術。對于學校來說,“一個優師引領一個學科,一個名師叫響一所學校”,他們總以高尚的師德與人格,精湛的教學技藝引領著一批人,成就著一所學校。學校以實施“師技提升工程”為抓手,給教師搭建一個成長的階梯,構建一個尋夢追夢的平臺。一是引導教師科學規劃自己的教師生涯。學校引導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制訂周期性、遞進性的“三年專業發展計劃”,讓教師明確自己的發展意愿與奮斗目標。教師發展中心每學期組織檢查,每位教師均給出恰當的評價與中肯的建議,以便教師把準發展目標,適度調整努力方向。三年期滿,對全體教師的實施情況做一次全面的評價,對如期完成計劃的教師給予表彰;對尚未完成計劃的教師專門召開分析會,剖析原因,尋找問題,指明方向,落實整改措施。二是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制。學校在校內評選學科導師,聘請校外學科導師,根據自愿原則,學校指定與教師自選相結合,對任教不到六年的青年教師人人配備學科導師,簽訂指導協議,明確雙方責權利,進行捆綁式考核。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青年教師成長的周期,為學校發展輸送了大量“新鮮血液”,培養了大批新生力量。三是開展“教師技能大比武”活動。學校每年舉行“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骨干教師教學技藝大比賽”“主題式教研賽課”等綜合性活動,比賽內容涉及普通話、粉筆字、教案設計、課件制作、說課上課、觀課評課、教學反思、解題命題、教育技術運用等多個方面,既夯實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技藝,又增強了教師的事業自信與追求自覺,為學校高位可持續發展鍛造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高素質教師團隊。

本刊在廣泛征集專家與讀者意見后,圍繞大家關注的基礎教育中課程改革的熱門話題、疑難問題分月策劃了2014年1月~6月的專題,請讀者積極參與。相關專題征稿信息可在我刊官網“期刊公告”欄目下載。

篇(4)

春天來了!讓我們一起感受生命的拔節,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校園里濃郁的藝術氛圍

藝術氛圍總是在點點滴滴中、在細枝末節處體現出來,并散發出令人心動的魅力。

在四中校門口,有一個石碾子,這個石碾子還是1957年學校初創時,師生們用來平整地面的。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進步,四中有了巨大變化,不說破舊的平房變成了高大的教學樓,泥巴路變成了瀝青路,就連校門都變得更氣派了。過去的痕跡已經很難尋見,這個石碾子不知怎么卻保存了下來。建新校門時,有人說這東西土里土氣,扔掉算了。姜校長不同意,說這是學校歷史和發展的見證。他把它放在校門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個名字――“起點”。“起點”二字大有深意。一來這是四中的起點,前人篳路藍縷,開榛辟莽,今天的師生不能忘記;二來這是學生入校的起點――石碾子旁邊有幾級臺階,意味著學生從這里開始登堂入室;三來學校也是學生人生的新起點,是他們走向社會的起點。

校園環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長花了很大心思。他說,校園不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藝術味,一花一草的點染,一亭一園的設計,都要體現出寧靜、和諧、高雅、詩意的特點,沒有喧囂,沒有浮躁,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之所。外面的人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學校書香的氤氳;而學生,即使畢業多年,也會對母校有一種親切而恒久的記憶。

校園里有至善亭、長善亭,“至善”和“長善”是怎么來的呢?熟讀經典的姜校長解釋道:“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又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是古人對學校、對教育最深刻最經典的闡釋,我們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記‘至善’是學校的追求,‘長善’是學校的責任。”還有柏園、紫薇園、桃李園、桂花園,花木品種不下三十種。漫步校園,移步換景,美不勝收,真不知是園在校中還是校在園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園,這里匯集湖湘名人的書法石刻幾十尊,有的《沁園春?長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氣”,那種崇高和壯美,就是要讓學生感受湖湘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寢室和食堂都有別具匠心的命名。三棟教學樓分別叫做磨鏡樓、鏤冰樓、琢玉樓,圖書館叫做書魚館,學生寢室叫做習靜樓,食堂叫做至味園。這些樓、亭、園的命名,有的是當地文化名人的提議,有的是老師的點子,有的則是學生的創意,每每說起這些名字的內涵和由來,師生都覺得別有會心,因為這里面不僅有文化、有藝術,還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園中央的“春之聲音樂廣場”是四中最耀眼之處。下沉式的圓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臺,白色大理石上雕刻著施特勞施的名曲《春之聲圓舞曲》,廣場后面則有學校語文組集體創作的《春之聲音樂廣場記》,用文言寫成,其略云:“樂諸廣場,當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雅曲以廣才藝。樂在師生,正聲感人,教化興焉。修德以篤學,弘志以報國。”這篇《廣場記》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慶時語文組創作的《校慶記》,還有后來的《琢玉樓賦》,文字一樣的典雅優美,朗朗上口,讓人讀之三嘆。這樣的美文怎能不讓學生產生美的感受?

春之聲音樂廣場2005年竣工,頭三年就有100多場師生演出。特別是學生,那興致,那熱情,一直很飽滿,每有節目表演,觀眾都是圍了里三層外三層。

2006年元旦,省交響樂團在這里舉行了一場新年音樂會,演奏了全本《梁祝》,四中全體師生體現出來的文明素質和激情投入,讓交響樂團團長、著名音樂指揮家肖鳴先生非常感動。

學校還經常邀請學者、作家、藝術家來給學生講學。作家聶鑫森給同學們講過文學創作,書法家施杰榮不但來開講座,還和同學們一起現場創作、交流。名人的氣質、風度和他們深厚的學養、扎實的功底,不啻是師生的一道精神營養大餐。

學校各學科的老師也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經常給學生開課外講座。朱柱石老師和汪瀛老師的講座就很受學生歡迎。朱柱石講《紅樓夢》、講坡,汪瀛講歷史,豐富的史料、生動的內容,配上他們激情澎湃的講演,引得聽眾場場爆滿。

姜野軍是一個很有思想的校長。他說:“我常常思考,我們的學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這是帶有哲學高度的思考,為此,他寫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要在傳授廣泛、綜合的藝術基礎知識的同時,致力于個體人格的培養,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他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知識傳遞與個性培養的并行和諧發展。”“要讓學生帶著四中的深深的印記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有一天,人們會說,你看,這就是四中的學生。”

不僅學生,老師也是一樣,業余生活十分豐富。語文教師劉佳就是四中教師“攝影協會”的成員,去年暑假,她和三個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著行李、相機、干糧,徒步從喀納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險意味的體驗,不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課堂。她把一路拍攝的照片制成幻燈片放給學生看,學生都被這神奇的風光吸引了。她告訴學生,你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人生的一種收獲,總能從中提煉人生感悟,作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參照。

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喜歡我們的老師,就是喜歡她的一個姿態――熱愛生活的姿態,富有探險精神的姿態。”

課堂上豐富的藝術元素

四中的課堂是藝術的課堂,藝術的元素隨處可見,繁花一樣點綴著知識的殿堂,處處彌漫著藝術的芬芳。

這是汪海老師的一堂音樂課。

“怎樣才能把‘絲’音發得長?吸足,吐慢,聲音輕――來,氣運丹田,一、二、三,吸氣……吐氣……”“再請同學示范一下‘哈’氣……糾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這架勢跟哮喘可不一樣。”這是一堂很純粹的音樂課。汪海老師語言幽默,動作夸張,惹得滿堂哈哈大笑,學生也很隨性、自然,搶著上去指揮試唱,表演“氣運丹田”,“吸足氣嘴像氣球一樣圓”。汪老師說:“‘藝術立校’的本質是育人,藝術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我們以藝術基本素養,以及感受、鑒別能力的培養為重點,讓每個學生都受到藝術的熏陶。”汪老師的音樂課堂,正是這種觀念的演繹。

同樣是音樂課,言雨老師的“音樂與影視”所呈現的則是藝術課的另一種味道。言老師從西方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選段,講到中國電影中的名曲《男兒當自強》《滄海一聲笑》,說明“好的電影插曲、主題曲,往往比電影更有生命力”。她問學生:“從今天講授的影視音樂看,什么樣的音樂作品才是好作品?”學生討論后總結出三點: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們的共鳴,旋律優美,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最后,言老師以電影《吉星高照》和《東成西就》為例,說明“電影中常常改編兒歌,改造世界名曲,作為電影中的音樂元素”,既是總結、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學內容,課堂更為飽滿。這是一堂藝術課,更像一堂生活課,學生在歡笑與互動中學到了知識,提升了素養。連家長都說:“四中的老師將藝術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們喜歡這樣充滿藝術氛圍的課堂!”

藝術的種子不僅在音樂、美術課堂上生根,同樣在歷史、語文、數學等非藝術學科領域散發出馥郁的芳香。

歷史學科特級教師汪瀛說,人的快樂不只在于專業情愫,還體現在生活中,體現在藝術情趣中。藝術經驗給生活以啟迪,挖掘歷史人物身上的藝術素質,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對學生生活信念的支撐、藝術信念的堅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編寫了《藝術風流人物》一書,從藝術的角度解讀歷史,“傳神畫家顧愷之”“以《清明上河圖》傳世的張擇端”等篇章,以人物帶出藝術,從藝術解讀歷史,藝術味濃,歷史感強,藝術與歷史完美融合。這一切,讓你豁然開朗:原來我們的歷史不僅僅是一部政治、經濟史,還包含了一部藝術史。

語文學科與藝術的關系歷來很密切。語文特級教師郭克勤的每一節“美文藝讀”課都是很好的“‘藝’‘文’志”――他選取與藝術有關的文章開設課程,“藝”“文”互讀。“散文中有藝術大家寫藝術的作品,也有文學名家寫關于藝術和藝術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蕭伯納的《貝多芬百年祭》,吳冠中的《風光風情說烏江》;后者如賈平凹的《秦腔》,趙鑫珊的《新世紀與古典音樂》。”他說,藝術家以五線譜、調色板隱喻明理,表達感情,散文家則以語言符號載道、明志,雖然表現形式上不盡相同,對生活的認識和關照卻是一致的。

“學校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要改變課程設置、教育方法、教育對象的一元化狀態,走多元發展之路,實現學校藝術教育品位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溝溝壑壑”,在姜野軍胸中脈絡再清晰不過了。為了更好地將藝術教育融入課程之中,四中對一些課程加以調整,開設了個性化的課程,如藝術鑒賞、個人修養等校本選修課程。在藝術立校的探索和實踐中,四中還創新了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四導一評”(導讀、導練、導議、導疑、評價結合)教學體系。“就語文學科而言,‘四導一評’教學模式變講讀為品讀,還原了文學文本的藝術場景。課堂上導疑、導練內容較多,針對性強,目的性強,激活了課堂氛圍。”老師們說。

藝術的熏陶讓同學們學會了以藝術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級的王詩敏同學所說:“藝術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讓你沉下心來看事物,多一份冷靜,多一份思考。不管我們在這里學到了多少知識,至少在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我們帶走了一種高雅的人生姿態,這是任何硬性的知識灌輸都不能比擬的。”

教研中執著的藝術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特色發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發揮支撐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們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學校早在1992年就開始藝術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藝術教育成果曾獲得專家“有特點、有成績、有實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評價。從2009年4月申報《城鄉結合部普通高中藝術教育特色可持續發展實踐研究》課題起,學校便邁入了創藝術特色學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學校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了藝術教育現狀及其問題的調查,在校內校外,通過現場和網絡問卷調查、隨機訪談、座談會和實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藝術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比如:藝術教育邊緣化;藝術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導與制度保障;藝術教育課堂組織松散,教學效率低下;熱衷于少數專業特長生的培養與訓練,群眾性、普及性藝術教育嚴重缺乏;藝術教育專業成長緩慢,教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欠缺,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學校首先從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發著力。

“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本質上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文化建設,以此為特色的校本課程研發與實施,不僅是藝術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全體師生、各個學科的事。”這是姜野軍在創藝術特色學校動員會上的開場白。為了引領全校師生、各個學科積極參加藝術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研發,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校本課程系列教材開發方案》,組建了“藝術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

通過兩年多的研發與實踐,一系列校本課程成功開發,有《美文藝讀(語文)》《數學大觀園》《英語的藝術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學與藝術》《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學校建設叢書”正式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這些教材既契合學校的藝術特色又具有極大的創新性,必將成為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常務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員曾天山在叢書總序中這樣說。

音樂教師張波說,自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特別是開展藝術特色學校建設以來,她對音樂教學的感悟和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人生也有了豐厚的積淀。

歐陽敏老師也是沐浴著學校創藝術特色的東風迅速成長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參與編寫了《高中美術教學參考用書》;2009年2月,他的教學設計《創新、創奇、創異、創巧――圖形創意》在“伯樂杯”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學術作品大賽中獲一等獎,水粉作品《靜物與花卉》獲全國金獎。

在執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僅僅是老師,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學生。他們在學校創藝術教育特色的過程中,廣泛接觸中外優秀藝術作品,拓寬了藝術視野,增加了對優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發展了思維能力,特別是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學美術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說,素描、色彩練習,必須從整體到局部,掌握了整體,局部就會游刃有余。運用這個原理,他處理班上的問題,總是先從班級整體利益出發,不因為個別的事情而忽視了整體。

篇(5)

關鍵詞:綠色;成長;幸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03-2

“綠色”是生態的象征,是健康的代名詞。“綠色”更是生命的象征,是和諧的代名詞。學校是培育生命的基地,我們關注每一個幼小生命個體及整體的人格發展。學校也是培育教師教育生命的基地,我們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歷程和幸福指數。我們希望每一個生命個體在陽光下健康成長,在成長的心路歷程中感受快樂與幸福,打造“幸福校園”。

一、成長在綠色家園

幸福首先是一種即時感受,只有給老師和學生一個家園,一個良好的氛圍,如果學校能給學生創造一個“綠色家園”,讓他們有個性地發展,這才是“幸福校園”。

第一,營造綠色教育的空間,把學校建設成“綠色家園”。

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周圍的情景,用豐富集體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綠色的校園環境是一種自然環境,也是育人的氛圍,具有潛移默化、傳播精神文明的作用。為此學校在“環境也是教育者”的理念指導下,以“天和”的平等精神,精心營造綠色環境文化,促進教師、學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把學校建設成和諧的綠色家園。著力營造綠化、凈化、美化、育人的校園人文環境,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說話,從而打造出一個綠色靈動的生態教育空間。

課余時間,漫步在校園,遍布在各個角落的草坪音響,蕩漾出美妙的音樂旋律。一批學校精心策劃寓意豐富的小樹林――學校榮譽林、校友紀念林、家長捐贈林、教師成長林、學生認養林等,使剛剛新建的校園綠意蔥蘢,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站在寬闊的廣場上,仰視著藍天白云下氣勢恢宏的現代建筑群,俯瞰碧草鋪翠花團錦簇的大地,放眼望去,校園,不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嗎?

第二,構建和諧的教師隊伍,把教師培養成“綠色園丁”。

和諧是一種氣質、一種底蘊、一種內涵,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動力。和諧的校園要有蘊意豐富的校園文化,而和諧是努力打造綠色文化的核心。在綠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管理中倡導“生命因欣賞而美麗、氛圍因寬容而和諧、責任因自主而生成”,以互信互諒為基礎,以公平公正為準則,以情感關懷為內容,以制度管理為手段,使全體師生在一種心態平和、情感融洽的環境中積極地、有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和工作。以“人和”的獨立精神,潛心打造綠色管理文化。凝聚團隊合力,保持教學工作可持續發展;倡導教學個性,關注專業成長和自我完善;尊重個體差異,引領和諧發展與自主成長。

學校通過組織各種培訓,倡導綠色教學理念,打造“綠色課堂”,并專門建立“青研中心”,實施“青藍工程”,關注和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每月舉辦一次周末茶座的教育沙龍活動,每月一期校刊《成長快車道》,每學期結集編寫教師論文,以多種方式進行經驗交流和教育共享。

第三,孕育綠色陽光的學生個性,把學生培養成“綠色精靈”。

“綠色?陽光?生命”是我校綠色文化教育的主旋律,學生的發展倡導學生個性綠色化。生命因陽光而美麗,陽光因綠色而燦爛,綠色因教育而生機。教育的一切落腳點是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也是學校教育發展中最活躍的生命力。只有學生個性綠色化,學校教育才能煥發出綠色靈動的生命活力。我校的特色是著力開展校本型探究性實踐活動――“植物探究”,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志趣,在“生態德育”中讓學生實踐探究育孕“靈性”。

編制教材,開展活動。“植物探究”校本教材分上、下兩冊,各五個單元;根據這地教材各班再次備課教研開展實踐活動,如:五年級各班圍繞“葉趣”專題分階段開展植物探究活動,第一階段通過采葉、賞葉幫助學生認識植物的“感性美”,第二階段通過寫葉、制作葉畫,引導學生感受植物的“藝術美”,第三階段深入探究植物葉子的作用與奧秘,感悟植物的“理性美”,第四階段通過與語文(古詩文、美文的賞讀)等學科的整合,領悟植物的“人文美”,由表及里,點面結合,拓展延伸。雛鷹爭章,引領活動。大隊部要求少先隊員人人爭創特色獎――“綠色章”。“綠色章”作為母章,她還有四個“子章”――“知識章”、“探究章”、“藝術章”和“愛心章”。對各中隊的年齡特征,四個特色“子章”還分低、中、高三個不同的層次要求。每個隊員如果在一學年中四個“子章”都達到了要求,就能獲得一枚寶貴的“綠色章”。

二、成人在綠色課堂

幸福也是自我智慧獲得肯定獲得發展的心理體驗。課堂是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只有“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葉瀾教授提出)才能真正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幸福。人類智力的開發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只有加強教育的人文性才是可持續的。課堂必須以“人”的成長與發展為中心,它不只是學習科學知識的地方,更是人文教育的場所。所以我們提出并在努力實踐著“綠色課堂”。我們認為“綠色教育”的精髓是:綠色的課堂是學生“在生長的過程中學”,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過程,而是一個生命工程、陽光工程、綠色工程。我們要在這樣的理念下研究與實踐“綠色課堂”。

(一)幾種課堂的比較

綠色課堂是以“人”為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有兩個要素:一是學生的“自主生長”,二是教師的“引導激發”。它與傳統的“知識課堂”“技能課堂”有很大的區別,只有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完成課堂的重構――由“指向于知識與技能的有效課堂”向“生命發展為宗旨的綠色課堂”轉變。

1.“知識課堂”及其局限性

“知識課堂”以“知識”為旨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要任務,強調發展學生的認知層面,雖然“知識課堂”在強調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強調掌握知識的方法,但其理論前提是相信知識的永恒性和知識對人發展的唯一性。

“知識課堂”的弊端在于“重理論、輕實踐,重理性,輕感性、重結論、輕過程”,它首先否認了“學生的自主生長”。真正的“知識”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智慧,是“雖然忘記了,但我會實踐了”的東西,不是靠背與記得來的,而需要生命的主動參與。傳統的“知識課堂”理念沒有與人的自然發展規律相整合,知識傳授與人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存在較大的背離。

2.“技能課堂”及其局限性

“技能課堂”優于“知識課堂”,改變了以知識接受為唯一目標的教學方式,注重了雙基訓練和技能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種“重實踐、重過程”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的模式有講練結合式,有先學后教式,有邊學邊教式。這樣的課堂以實踐為內容,也體現了主動學習的方式。

但這樣的課堂重視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忽視了情感與人格層面的發展,忽視了課堂是一個讓教師與學生感到快樂與成長的地方,忽視了課堂最應該重視的――“生命”的精神要素:自然、陽光、愉快、和諧……這樣的課堂無法讓學生展示自我,充盈自我,創造自我,更無法體驗生命的意義;有時候這樣的課堂甚至還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與激情,使學生的情感與認知產生失調。

3.“綠色課堂”及其特質

“綠色課堂”是在揚棄“知識課堂”、“技能課堂”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新一代課堂教育教學理念,其核心是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和諧全面發展。

美國學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課堂》一書中也提倡創建積極的綠色的課堂環境,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不斷發展和解放人的個性,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綠色課堂”是一種動態的、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高效且充滿活力的課堂。

我們提出了“綠色課堂”的理念――讓學生“在生長的過程中學”。“學在自主生長中”:肯定了最首要的是“生命自主生長”,這是自然的,學是服從于生長的,是服務于生長的;“教師在過程中激發”:綠色課堂是在尊重學生自主生長的在基礎上的,是一個“重過程、重激發”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的作用也重要,是引導激發學生成長,讓學生的生命發展由自發走向自覺,達到更高層次的生長目標。“學是為了更好的生長”:課堂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只有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家園,才能讓學生在課堂生活中綻放出生命的色彩,享受生命的快樂。

三、成事在綠色習慣

幸福也是一種指向美好未來的期盼。只有良好的習慣才是將來走上社會“成事”的基礎。我們提出了“習慣在太陽升起時,習慣在時間流逝處”。每一個時刻分分秒秒,每一個地方時時處處,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好契機。良好的習慣才是將來走上社會成大業的基礎。

第一,習慣養成與常規教育相結合,開展“八好”教育。

大隊部一方面認真貫徹落實《常熟市小學生基礎文明行為細則》,結合學校實際精心從“十個文明”細則中提煉出“八好”德育特色,緊扣常規之弦,奏響八好之歌:“做好操,天天鍛煉身體好。掃好地,環境衛生很重要。寫好字,作業端正按時交。上好課,專心聽講勤思考。穿好衣,整潔大方講儀表。走好路,踏實守紀不急躁。說好話,文明誠信要記牢。吃好飯,愛惜糧食菜不挑。”八好之歌是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基本概括與顯性勾勒,是謳歌學生文明形象的“新童謠”,是指引學生正確行為的“航向標”,是考察學生綜合素養的“晴雨表”。我校“八好”教育堅持“明要求、抓細節、樹典型、勤訓練、貴堅持”的基本原則,通過自主晨會、班隊課、綜合實踐活動等途徑引導學生認識“八好”、體驗“八好”、踐行“八好”。

第二,習慣養成與主題教育相結合,開展系列活動。

(1)深化“雛鷹五小”評比活動。學校大隊部根據《中國少年雛鷹行動雛鷹獎章實施細則》,積極推進雛鷹爭章活動。各年級“基礎章”分別為:一年級(準備入隊章、好朋友章),二年級(自理章、文明章),三年級(手拉手章、自護章),四年級(崗位責任章、科技章),五年級(民族精神章、環保章、國防章)六年級(社會考察章、創新章)。“五小評比”讓綠色和諧的義小校園里涌現出更多的“八好小標兵”、“雛鷹小先鋒”、“綠色小博士”、“智慧小精靈”、“陽光小天使”。

篇(6)

關鍵詞: 縣域班班通資源 機構管理制度 縣域校本培訓 過程管理

班班通工程是一項現代教育手段革命性的決策,隨著現代教育班班通工程的深入,學校教育裝備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觀、育人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要把現代教育充分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使之成為常規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班班通建設的核心價值是深度推進現代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日常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的深刻變革,推動學校教育的信息化發展。由于人力、物力、時間等方面的限制,省、市級只能從宏觀上進行管理,不能對學校班班資源應用從微觀層次上進行有效指導、督促、評估等深入管理。可見縣域管理尤為重要,是省、市、縣、校、班級管理的層級結合點、關鍵點,它可以從宏觀、微觀層面上對“班班通”項目學校進行教師培訓、教科研活動、評估、督促等方面進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促進學校對現代信息資源的有效應用和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那么如何實現縣域班班通資源的有效應用管理呢?

一、健全機構管理制度,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提供制度保障。

如何保證班班通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效益,是縣域班班通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縣級班班通管理機構、完善縣域班班通管理制度、明確責任的最佳途徑。在縣域內成立班班通領導小組,教育局長為組長、分管教育副局長、電教館長、教研室主任為副組長,縣電教館技術成員、各校校長為成員,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和專家組,由電教館長任主任領導專家組負責資源應用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資源應用費用保障、教師培訓、學校資源應用管理、資源應用科研、教師應用競賽評比、學生電腦作品競賽、學校評估、班級評估、學科評估等一系列資源應用管理制度。縣域班班通領導小組指導各學校設立班班通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教學副校長、教導主任任副組長,班班通管理員、信息技術教師、學科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為成員,負責學校班班通資源應用的具體工作,完善各種制度,把班班通資源應用、網絡管理、網站和資源庫建設、電教技術培訓、教研、研討、比賽、教與學方式的改變等納入教學常規管理和教師績效評估體系。明確縣教育局管理人員、校長、技術骨干、骨干教師、學科教師等人員的責任,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二、重視縣域校本培訓,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提供技術保障。

(一)強化縣域培訓,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培養技術骨干力量。

為了提高班班通資源應用效率,推動教育現代化改革的需求,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全面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縣電教館嚴格選派本縣教育技術水平高、教育理念先進、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參加省級骨干教師培訓,培訓學習歸來后及時對各校班班通管理員和學科骨干教師進行培訓,傳授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和資源應用技術,強化班班通資源應用學科的教學研究和實驗,促進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不斷提高班班通資源應用的教學水平。培訓方式方法視實情注重實效與時效靈活多變,時機恰當,可通過找惑、提問、交流、討論、互動、溝通、研討等形式互幫互學,探究新問題,共同提高,共同成長,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培養學科技術骨干力量。

(二)優化校本培訓,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培養學科應用能手。

真正實現班班通資源的有效應用,關鍵點是每位學科教師對資源的有效應用,需要每個教師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是廣泛應用的重要基礎。為此,縣班班通領導小組指導學校做到培訓先行,積極選派教育技術專家指導學校采取定計劃、定目標、定時間、定內容、定評估的“五定”和現代教育理念與學科教學相整合、集中面授與課后自學相結合、骨干培訓與學科培訓相結合、上級培訓與校本研訓相結合的“四結合”的方式對教師進行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全員培訓,使廣大教師熟練掌握軟硬件維護、網絡維護使用、課件制作、電子白板使用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資源教學的有效應用鋪平道路,開展網絡資源環境下的交互式培訓,充分利用網絡的跨時空性的教研互動交流、討論與探討。課后教師可通過同伴互助、相互切磋、網絡學習等方式進行自主培訓,共同提高,引導教師對下載、上傳的資源依據教材和個人授課特點進行篩選、分類和修改,制作配套課件和電子教案,通過全方位培訓,使全體教師基本上能靈活操作班班通設備、能對遠程資源的“全程搬用”、“部分應用”向“借鑒巧用”逐步深入,通過校內教學競賽等活動從計算機基本技能和資源應用基本技能兩個方面十項技能地進行了培訓與考核,并融合在自己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實踐中快速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技能,提升現代化教學水平,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培養學科能手。

三、強化過程管理核心思想,為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提供支撐點。

(一)大力扶植培養典型,是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的示范點。

班班通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輪新的革命,促進了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使課堂教學有效融合了現代教學理念,促進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通過班班通資源應用引領教和學方式的真正轉變尚需一個過程,縣班班通領導小組對這個過程及時給予必要指導,才能縮短時間,少走彎路,真正實現班班通資源的有效應用。縣班班通領導小組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組織班班通教學競賽、公開示范課、課件評比、教師論文評比、課題研究、教師研討會、學生電腦作品競賽等形式活動,大力培植班班通教育教學典型,培養學科應用骨干力量,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表彰、鼓勵,提高應用班班通資源于學科教學教師的知名度,激發教師應用班班通資源的內在成就動機,擴大班班通資源的應用影響力,繼而由縣班班通領導小組指導學科骨干力量在校內進行多媒體、電子交互白板等公開示范課,引導各校進行校內教學競賽、課件評比等活動。讓學校的班班通資源應用高起點、高定位,有效引領全體教師有方向、有目標、高水平、高質量應用班班通資源,服務課堂教學,搶占教育制高點,提升教師班班通資源應用的深度、力度、廣度,提高班班通資源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融合度,加大班班通資源的普及力度。

(二)強力推動課堂應用,是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的著力點。

班班通建設后,班班通資源應用于學科課堂教學是最終的著力點。班班通資源圖文結合、動靜結合、清晰有趣、形象逼真、信息量大,對于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學重點難點通過畫面展示、切換、停頓、閃爍、組合、重復等步驟,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實現的。要讓學生耳聽、眼看、手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電子白板擁有強大的交互功能,可以由易到難、分層設計教學任務,實施分層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服務,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靈活選擇學習的內容、順序和進度,誘導他們探索、尋找并發現新知,同化和順應新知,提高學生的思考和記憶能力。

通過開展縣級教學示范課、教學競賽課和校內研討課、學科示范課、觀摩課、評議課等教學活動,廣大教師們在觀摩和實踐教學資源應用中學會熟練使用班班通設備,融合現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現代資源,有效促進班班通資源與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真正實現和諧高效課堂目標。強力推動班班通資源在有效融入學科課堂教學中常態化應用、常態化管理,促進班班通資源與學科課堂教學的效整合,是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的著力點。

(三)加強班級應用管理,是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的基本點。

班級是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的基本單元,班級的應用管理直接關系到班班通資源應用的可持續發展。班級管理可以通過完善落實制度保障班班通資源的有效應用,為了加強督促,落實課堂,縣班班通領導小組要求各校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不能流于形式。

1.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班級管理相關制度。如:《班班通教育資源管理制度》、《班班通應用經驗交流制度》、《班班通教育資源班級使用登記制度》、《班級班班通教育資源應用登記表》等,由使用資源學科教師登記,內容包括時間、班級、學科、課題、節數、教師簽字、學生代表簽字等,每月上交檢查、評比,是班級評估、教師績效評估和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充分保障班班通真正運行起來,并與學科有效整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指導運用視頻監控、軟件記錄等實時監控各班資源真實應用情況。為防止虛假登記上報,有條件的學校通過視頻監控手段,實時監控各班教師班班通資源應用情況,并安排專門信息技術教師值班,及時記錄上課情況。學校將相關軟件引入班班通管理,實時記錄每個班級班班通設備上網查閱相關學科資源使用情況。還通過校園網絡鏈接校內所有電腦,及時解疑答難,發送消息,控制學生瀏覽不健康信息等,改變各班的費時費力現象,大大節省人力、物力,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3.強化班班通教育檔案資料的收集管理。做到分學期、翔實記載、規范整理、內容齊全、專盒存放、方便查找,其內容翔實,主要包括管理機構、規章制度、工程建設、固定資產登記、工程驗收、資源接收、資源使用、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等方面的內容。

4.重視學科教師對班班通資源應用經驗總結。定期寫出學習心得體會,并且交流體驗,人人定崗明責,有獎有罰,定期檢查、評比,達到強化班班通資源管理的效果。

5.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意識,參與到管理中。班班通資源應用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它存在的生命源泉。指導各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安排學生值日,強化愛護設備意識,發揮班級干部帶頭示范作用,對愛護班班通資源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班級表彰,并報學校進行評比表彰,真正地引導學生成為班班通資源的主人,體現“生生愛班班通,班班通為生服務”的班級管理理念。

綜上所述,在縣域范圍內,縣班班通領導小組指導學校,以加強班級應用管理為抓手,把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真正落到實處,真正實現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的變革。

四、有效搭建班班通資源展示平臺,充分享受成功喜悅

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提倡并指導各校做好班班通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重點進行技術規范資源建設過程,明確學校資源庫建設的任務和分工,鼓勵教師充分運用已有的電子備課、網絡資源等素材進行整合加工,采用多種形式搜集整理各學科教學資源,建成與學科教材一一對應的教案、課件、試題、素材等教學資源庫。通過開通校園網、設立校園FTP站點、校園QQ群等建立學校資源的傳輸渠道,及時整合學科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將學校中原有的課堂實錄DVD、示范課例、其他視頻文件等視頻資源轉換成數字格式的文件,形成資源建設素材,并收集各學科優質教學設計、教案、課件、圖文視頻資源、練習等資源建立學校資源庫。班班通管理員對下載的資源及時進行整理、建檔、歸類、編目錄、存貯和共享,充實學校資源庫,要求學校每一位學科教師均在計算機上建立有個人電子備課、課件教學資源文件夾,更方便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資源庫中隨時方便查找資源,轉變成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資源,基本實現資源共享,有效提高備課效率和學科教學效率。

縣教育局為師生提供優質課、示范課、教學研討會、教學論文、課件、優質教育資源、學生電腦作品等多種班班通資源應用展示平臺,鼓勵各校師生積極參加,充分讓教師、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激發師生的成就動機,分享班班通給師生帶來的成功喜悅。縣班班通專家組指導學校建校園網站專門為師生提供展示平臺,開辟教師上傳課件、教案、心得等“資源下載”欄目,供下載瀏覽共享使用,每月統計,年終考評,讓師生充分展示個性,享受班班通帶來的成就。在此過程中,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真正做到共同進步。

五、挖掘資源有效應用課題,引領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成果推廣。

縣班班通領導小組積極引導各校申報國家省、市、縣課題,尤其是針對本縣班班通資源應用現狀,設立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的縣級課題。指導各校通過課題引領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通過課題活動的開展,積極思考,不斷總結,將班班通資源應用中的所感、所惑、所悟收集整理,進行廣泛討論,總結經驗,提煉要領,得出結論,推廣應用。通過班班通嚴謹、細致的課題研究,教師的應用積極性得到提高,應用水平得到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課題研究將引領班班通資源有效應用更深層次地有力推廣,創造性地應用、開拓、發展班班通資源,創造更美的一片現代教育天空。

六、深化資源有效應用管理,打造班班通環境下的特色數字校園。

在縣班班通領導小組強化班班通資源的有效管理應用理念的指導下,各校高度重視,原有教育理念、制度發生了變革,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領導組織機構、制度建設、資源應用管理建設、教師評估建設等完整的現代學校機制,建立了學校的網站,實現了網絡資源與學校教師資源的共享。班班通環境下的數字化校園已初步形成,師生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通過數字化校園相互交流、溝通、對話、合作,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層次和水平,拓展了教學的空間,保證了班班資源應用的有效性。

總之,通過縣域班班通資源的有效管理應用,優化學校信息化環境,給教師成長、學生學習提供開放強大的平臺。縣域班班通資源應用管理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輻射到教師培訓、學校管理等領域,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機遇,發展優勢,開拓創新,乘勢而上,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要海榮,王清.信息環境下“班班通工程”的反思[J].中小學電教(下),2013(01).

[2]方林.提高“班班通”應用效率的策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9).

[3]方兵,楊成,王運武.班班通數字化教育云資源庫的構建研究[J].遠程教育,2012(12).

[4]洪克儉.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努力提高“班班通”設備的利用率[J].新課程(下),2012(11).

[5]李佶.“班班通”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學習(中),2012(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谢少妇xxxxx8老少交|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米奇| 亚洲男同帅哥gayvideo|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 胯下粗长挺进人妻体内电影| 色偷偷色噜噜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av综合影院|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人妻系列av无码专区| 蜜臀色欲av在线播放国产日韩|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男男gay啪啪网站18禁|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少妇被爽到高潮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色一本|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app|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被陌生人带去卫生间啪到腿软|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亚洲色欧美在线影院|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播|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特级欧美插插插插插bbbbb| a在线视频|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 成熟女人毛片www免费版在线| 欧洲美女熟乱av| 综合久久国产九一剧情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