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循環農業發展趨勢

循環農業發展趨勢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06 10:30: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循環農業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循環農業發展趨勢

篇(1)

關鍵詞:生物能源;循環農業;發展

引言

現在,能源與糧食問題日漸突出,為了促進農業發展,緩解這一現狀,人們開發研發并使用生物資源,但會在一定程度上破懷生態安全,所以,正確處理生物能源和循環農業之間的關系,采取相應的策略,為兩者的融合找好切入點,具有指導意義。

1生物能源與循環農業協調發展的現狀

1.1破壞農產品市場的貿易秩序生物能源和循環農業協調發展后,特別是當下可耕作土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會破壞農產品市場的整體結構,并且,對生物能源的使用與保護,也會間接影響農民的利益,尤其是農產品市場貿易秩序正常的情況下,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存在經濟增長的風險[1]。1.2能源原料爭奪土地肥料新農村的建設,增加了農業生產與生活燃料的聯系,田地中一部分收割后的桔梗直接作為生活燃料使用,另一部分作為肥料,回歸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如果把農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生物能源,會縮減土壤的肥力,糧食產量明顯減少,家禽飼料不足,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兩者互相阻礙。1.3出現淡水使用問題現在,人們主要研發的生物能源是玉米、高粱等,這些農作物需要大量的水澆灌,遠超于其他傳統的農作物,使大量淡水流失,引發淡水的使用問題。生物能源開發用水包括澆灌用水與生活生產用水。1.4加速土地貧瘠,破壞生態生物能源的種植需要大量的肥力,破壞土地的營養結構,并且生長周期很短,時間多集中在夏季。有的地區為了種植能源生物,會使用一年多熟的方式,而這類作物只會吸收土壤中的某種肥力,使土壤中肥力失衡,營養成分大量減少。如果頻繁種植,會加快土壤貧瘠的速度,縮短土地使用的時間,

2完善生物能源與循環農業協調發展的對策

從上述內容可以了解到,生物能源和循環發展兩者既會相互促進,又會相互制約,有緊密的聯系,并與不同行業都有聯系。生物能源是農業發展的前提,調整兩者的關系,可以緩解傳統農業的現狀,實現各類效益的統一,同時,也會利用“農業易相”的相關理論,找到兩者的共同點,扶持相關農業產業,完善農業生產。2.1找打農業和生物能源發展的平衡生物能源的原料是農作物或是農作物收割后的秸稈,實現廢物利用,提高廢物的利用率。循環農業與生物能源的開發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只有使每個環節有效銜接,找到兩者協調發展的平衡點,加快兩者的結合,盡可能消除沖突。能源農業包括生物質生產,加快農業結構的轉化,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我國農業的國情限制了這項技術的應用,要求多次使用農業與生產生活的廢料,在非耕地種植,創新生物能源的種植[2]。2.2制定合理的規劃科學規劃可以幫助農業發展,調整與生物能源的關系。我國與西方國家相比,農業種植有優勢,也有劣勢,所以,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恰當的發展方案,實現兩者的融合,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需求量很大,如果大量種植生物能源,雖然增加了能源的儲備,但也縮小了糧食的種植面積,不可以大面積推廣糧食乙醇的項目,同時,可以借助我國農村有豐富勞動力的優勢,大量搜集纖維素乙醇,作為生物能源的發展方向。想要形成一個產業,需要共同建立兩者的產業,同時發展,有充足的原材料,得到政府下發的補助與政策支持。2.3開發引進新物種循環農業發展的要求之一是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以生物能源為引導,促進農業發展,并利用生物技術,把基因放入原有的農作物中,科學種植,增加糧食產量,同時也為生物能源提供原料。對于某一區缺少的農作物物種,可以使用基因技術栽培,也可以在地區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引進新的物種,增加能源作物的含油量。但引進物種的過程中,需要了解物種的各項信息,以免與地區原有的作物競爭,出現反效果,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穩定。

3結語

完善生物能源與循環農業協調發展,需要相關人員正視其存在的問題,客觀分析,并從政策、技術和宣傳等方面,給出解決防范,調節生物能源與循環農業之間的關系,解決問題,加速“農”和“非農”之間的轉變,加強農業部門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建立合作關系,推動傳統農業與生物能源發展向新型發展模式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楚宗嶺.生物能源與循環農業協調發展的個案分析——以山東龍力集團為例[J].生物技術世界,2013(05):36-37.

篇(2)

一、農業循環經濟及其本質認識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表現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它主要通過對傳統行業進行技術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以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農業循環經濟也有著一般循環經濟所不具有的由農業自身所產生的特點:一是食物鏈條,農業內部參與循環的物體往往互為食物,以生態食物鏈的形式循環,循環中的各個主體互補互動、共生共利性更強;二是綠色生產,對產品的安全性更為強調,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三是干凈消費,農業的主副產品在“吃干榨凈”后回歸大地;四是土、水凈化,“萬物土中生”,“萬物離不開水”,土壤、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要予以特別關注;五是領域寬廣,不僅包括農業內部生產方式的循環,而且包括了對農產品加工后廢棄物的再利用;六是雙贏皆歡,清潔和增收有機結合,既要干凈,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堅持下列原則:即因地制宜原則,整體性協調原則,生物共存互利原則,相生相克趨利避害原則,最大綠色覆蓋原則,最小土壤流失原則,土地資源用養保結合原則,資源合理流動與最佳配置原則,經濟結構合理化原則,生態產業鏈接原則和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雙贏”原則,綜合治理原則等。因此,循環經濟是人類社會解決發展與環境矛盾的戰略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提高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和趨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戰略選擇。然而,目前廣大農民、農業企業經營者、農業生產管理者甚至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對農業循環經濟還缺乏了解和認識。因此,應加強對科學發展觀和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學習和傳播力度,讓廣大農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認識。

2、整體規劃,重點推進早在20世紀80年代,各地進行了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的實踐,創造了多種模式的循環經濟生產體系,但這些實踐都還是初步的,在循環合作的范圍、層次上都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需要進行總體的規劃,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將農業規劃、園區規劃、城鎮規劃、農村規劃等各種規劃統一起來,以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和建設循環型社會為目標,制定整體發展規劃,促進農業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3、加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與指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向農業循環經濟過渡的關鍵是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持與技術創新。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沼氣生產、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立體種養、生物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節水農業、太陽能利用等已有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另一方面,應充分考慮農業規模化、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趨勢中出現的效益提高、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深層次問題,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為此,應高度重視現代循環農業的技術創新,積極引導和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在循環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中的作用。

4、開發以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為目標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對中低產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對高產地區進行生態功能強化,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及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5、加大激勵和懲罰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導循環經濟發展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得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有利可圖,使農民對環境保護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導循環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例如利用價格、稅收、信貸等手段來調節或影響農民的行為,以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指導農民制訂和實施清潔生產計劃,無償為農民提供清潔生產技術方面的信息。通過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引導農民自愿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生態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要立足本地,實行個人、集體、國家三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一是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各級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適當安排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試驗示范活動的補助。對規劃建設的項目,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及銀行應在資金上有選擇地給予支持。二是加快農業金融制度創新,拓展融資渠道。如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含量較高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循環農業科技項目提供專項貸款、設立政府發展循環農業專項擔保基金等。三是創造條件,降低風險,吸引工商資本和私人資本投資發展循環農業。

篇(3)

1.1研究方法

1.1.1都市農業發展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根據可持續發展PRED系統的內涵和北京農業發展特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綜合性和可獲性原則,采用頻度統計、理論分析和專家咨詢法構建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4個子系統,共23項具體評價指標(表1).由于各指標存在量綱差異,其性質有正、負2類,缺乏可比性,利用半升梯形模糊隸屬度函數模型,解決各指標因量綱不同而難以匯總的問題,并采用熵技術支持下的AHP法計算各級指標權重.

1.1.2都市農業發展系統評價模型構建

1.1.3都市農業發展系統協調度評價模型選取為衡量北京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內部各子系統間發展的協調程度,構建協調度測度模型.目前已有的協調度評價模型主要包括比值模型、彈性模型、離差模型、貼近度模型、灰色關聯模型,離差系數表示變量對其均值的相對離散程度,用系列的標準差與其均值的比值表示.本文采用離差系數基礎上構建的多系統協調度評價模型:

1.2數據獲取

2005年,北京市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京政農發[2005]66),首次對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作出全面、系統部署.因此本文選取2004—2011年為研究期間,數據來源于2004—2011年北京市區域統計年鑒、各區縣統計年鑒、農村年鑒,以及北京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分區縣匯總資料中的相關數據.

2結果與分析

根據都市農業發展系統評價模型,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系統的評價結果見表2.2.1北京都市農業支撐子系統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2.1.1農業勞動者素質提高是支撐人口子系統評價指數上升的根本保障人口子系統的評價結果體現了都市農業發展的單位資源人口承載水平和勞動力支撐水平.2004—2011年間,北京都市農業人口子系統評價指數由0.0212升至0.1221.如圖1所示,人口子系統評價指標中,郊區人口密度多年持續增大,導致人均農業資源的占有量減小,單位農業資源的人口承載量增大,郊區生態環境負荷加重.農業勞動力占郊區總人口比重持續下降是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兼業化的結果,當前這一指標助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勞動力的科技素質提升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期間,北京市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和萬人科技人員數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成為支撐人口子系統評價指數上升的重要指標.

2.1.2宏觀經濟變化中農村旅游和農業規模化經營成為經濟子系統的薄弱環節經濟子系統的評價結果體現了都市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和產業結構的先進性.2004—2011年,北京都市農業經濟子系統評價指數總體呈波動上升的變化趨勢,2007—2009年間波動幅度明顯(圖2).研究期間北京第一產業總產值增長1.8倍,但受當前北京經濟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客觀驅動影響,第一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低于第二產業近3個百分點,不及第三產業增速的一半,因此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持續下滑,正向拉動了經濟子系統評價指數.從2004—2011年整個期間看,都市農業經濟子系統評價體系的正向指標基本保持增長趨勢.但2007—2009年間,先是北京奧運會的連帶效應,后有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加之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計劃拉動,北京農村旅游收入和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出現劇烈波動,成為影響經濟子系統評價指數演化軌跡變動的重要因素.

2.1.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影響社會子系統評價指數的不穩定因素社會子系統的評價結果體現了都市農業發展的社會支撐和政策保障的穩定性.2004—2011年,北京都市農業社會子系統評價指數呈小幅波動上升趨勢,增長下行分別出現在2005、2008、2011年,如圖3所示.研究期間,北京都市農業社會子系統評價體系中城鎮化水平、財政支農水平、公路密度、農村固定資產完成額等指標都保持穩步增長,市場需求、資金支持、設施保障等方面對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的支撐比較穩定,是拉動社會子系統評價指數上揚的主要驅動力.受農業投入產出周期長的比較劣勢制約,農業收益對農戶增收的貢獻率越來越低,而非農收益對增收的支撐缺乏穩定性,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頻繁波動,導致社會子系統評價指數上升軌跡偏弱震蕩.

2.1.4先進農業技術普及應用已成為強化資源環境子系統的重要手段資源環境子系統的評價結果體現了都市農業資源環境利用效率和環境友好型發展程度.2004—2011年,北京市都市農業資源環境子系統評價指數由0.0339增長到0.2729,在4個子系統中增幅最大,如圖4所示.作為正向評價指標,郊區人均耕地面積受城市規模擴張擠壓持續縮小,而森林覆蓋率、環境保護投資占GDP比重,以及清潔能源普及率提高,成為驅動子系統評價指數上升的重要因子.負向評價指標中,單位播種面積農藥施用量2004—2006年快速減少,此后基本穩定;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的年際波動顯著,但呈減少趨勢;節水技術的應用推廣使萬元GDP農業用水量持續減少.3個指標在子系統評價中均發揮了拉升作用.7個評價指標中,農藥施用強度、化肥施用強度、清潔能源普及率、農業用水效率4個指標屬于農業科技應用范疇,在資源環境本底難以重塑的前提下,先進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已成為強化資源環境子系統的重要手段。

2.2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變化與空間分異

2.2.1綜合評價指數的變化軌跡集成各支撐子系統的評價結果,計算出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圖5).研究期間綜合指數變化呈穩步上升趨勢,顯現出北京市農業發展在支撐子系統全面強化的背景下取得長足進步.利用年度綜合指數同比計算波動速率顯示,2006、2007以及2009年是北京都市農業綜合指數的高速上升期,其他4個年度是平穩上升期.

2.2.2綜合評價指數變化的縣域分異北京主城區8區2縣是市域內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以優質、高效、集約、精致為特點的都市農業發展重點地區.2011年農林牧副漁產值占北京市域比重達到96.8%.對比8區2縣農業發展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變化發現(圖6),2004年,綜合評價排名前3位的是房山、昌平、大興,末3位是順義、平谷、密云;到2011年,大興、順義、通州3區的評價排名躍居前3,末3位集中在東北部山區.因此評價期間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的空間分異態勢可以初步總結為平原地帶優于山區地帶、北部山區優于西部山區.

2.3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系統協調度變化和發展模式轉變利用協調度評價模型,衡量北京都市農業支撐子系統的協調程度發現,2004—2011年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子系統評價指數均保持增長趨勢,協調度逐步優化(表3).但由于4個子系統的評價指數增長軌跡和增速不同,支撐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的主導子系統已經衍變.如圖7所示,2004—2007年間,經濟子系統是支撐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的主導子系統,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北京都市農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同時隨著農業勞動者素質提升,人口子系統逐步成為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生力量,并加上支農、惠農政策和投資力度加大,社會子系統和人口子系統成為重要輔助力量.2008年前后,北京都市農業發展體系的最大差異在于資源環境子系統的地位.截止到2007年,資源環境子系統是4個支撐子系統中最薄弱的環節;2008年以后,資源環境子系統的能量加快釋放,支撐強度先后超過人口、社會以及經濟子系統;到2011年,資源環境子系統已成為支撐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的主導系統.

3討論

在北京經濟社會加速發展中,農產品需求加速增長,并趨于多樣化,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市場需求.雖然從生產規模上看,北京農業并不占優,但其現代化程度和產業結構先進性是其他產區難以比擬的,因此,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科技化是北京農業的最大優勢.在北京都市農業快速發展中,人口-社會子系統的支撐強化趨于停滯狀態不容忽視.人口子系統的發展停滯主要源于農業勞動力流失,社會子系統的發展停滯主要源于城鄉收入差距,后者是誘發前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看,農業勞動力絕對數量和相對比重的減少勢必引發農業勞動力不足和后繼無人,是北京都市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隱患.由于與其他城市產業競爭中農業在土地和資金利用效率上的明顯劣勢,以及北京地區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一味追求生產功能和經濟效益的“工業式”都市農業發展模式遇到瓶頸,2008年前后綜合評價指數的向上鈍化就是較好驗證.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奧運為契機,依托首都科技智力資源優勢,加之政策扶持和引導,產業鏈各環節的資源節約化和環境友好化使北京農業發展重煥生機,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了由經濟子系統主導向資源環境-經濟系統“雙翼”驅動轉變.發展模式轉變是北京都市農業綜合競爭力提升的重要表現,順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形勢,符合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進入21世紀的前10年,北京市的耕地面積和農業用水量減少1/3.隨著未來人口膨脹和產業發展,水土資源短缺和污染加劇的趨勢難以扭轉,都市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將不斷加大.在此背景下,依托機械化和化學化,追求高產出和高效率,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不可持續.因此無論是瞄準都市農業自身可持續發展,還是從北京城市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北京都市農業發展應該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基于農業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達到循環利用物質、提高能量固定率和資源利用率、減少農藥等有毒物質輸入的目的,最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的“生態型”都市農業體系[23].

4結論

篇(4)

[關鍵詞] 低碳農業 必然性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49-01

低碳農業是當今國際上有關低碳經濟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更不可忽視農業發展對于我國整體經濟模式的作用。

一、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性

1.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農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傳統農業中粗放式生產方式破壞生態環境,生態問題突出,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我國,由于過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奪性開發,致使水土流失太快、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現象嚴重;草地資源退化、沙漠化、鹽堿化不斷蔓延;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林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方式急需轉變,切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其次,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系統,以低碳農業經濟為中心,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預防環境污染的形成,要積極利用資源,追求可持續利用的循環模式。要摒棄傳統農業中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實施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不合理的經營方式,特別在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造成水、土的富營養化以及動植物的品質質量下降。這些因素都要求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走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2.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益的必然要求

我國傳統農業現代化科技含量低,生產方式落后,綜合生產效益差。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大力提升農業現代化綜合生產水平。首先,低碳農業生產方式能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減少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提高能源、土地等要素的利用率,從而能有效從根本上減少農業源溫室氣體的產生,有效治理農業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凸顯農業生態效益。其次,在低碳化農業生產方式中,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勞動的綜合生產率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從而能夠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節能減排降耗,以此促進農業生產綜合經濟效益的有效提高。再次,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轉變不僅能夠有效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借助低碳化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生態措施,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水平、品質水平,同時增強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3.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破解農業內涵式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我國傳統農業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農業產出主要依靠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數量投入的增加獲得,而不是依靠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來實現。生態農業是目前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它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在生態農業的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我國植物覆蓋面積,在預防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土地的沙漠化,充分保護了我國的后備土地資源,也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也建立了低碳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在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方式中,農業產出的獲得將主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新管理方法來實現,主要依靠減少生產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是一種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這就要求努力改變以前低效率的資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改變以往農業發展單純依賴資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思路,努力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不斷破解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壓力問題,走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之路,從而切實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

二、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實施策略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必須走一條投入成本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產出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1.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大力強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首先,要樹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路。現代農業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條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之路。再次,要做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大事。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是要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以前農業發展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建立和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第一,要建立農業低碳生產結構。其中主要包括要科學核定單位面積草場的載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結構;要種養結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結構;要統籌規劃,強化農村工業科學布局,建立合理的農村工業結構。第二,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能源結構。在農村要努力開發和利用新型能源,以此大力減輕對傳統的石化能源的依賴。第三,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技術結構。大力發展高效集約化農業、有機化農業、無公害低排放綠色農業。

3.創新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全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我國目前人口眾多,農業生產效益低土地資源沒有得到較好的利用,污染也相當的嚴重,人口在不斷的增加土地資源卻是沒有變的,要想在這有限的資源里來養活眾多的人口,就必須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只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循環農業經濟主要是節約資源、良好環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回收再利用,這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必然需要,同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共贏。

第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就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生產,將各種生產技術結合起來,最終建立人類生產和自然環境共同發展的生產體系。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發展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環境,控制一些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并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可用資源,減少裸地面積,大量生產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增加農產品出口。

第三,深入發展有機農業經濟。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有機農業強調以有機物質自我循環為基礎,在遵循自然規律以及生態學和生態環境系統運行規律基礎上,避免在生產中使用農藥、化肥、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主張建立作物輪作體系,強化秸稈還田、施用動物糞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農業生產的低碳、環保、可持續化。

總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是我國農業進一步現代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有著充分的外在必然性。為此,在大力推進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必須努力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大力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全力創新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長效機制,從而切實促進和深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農業改革探究

低碳經濟是近年來新提出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該種經濟模式大力提倡節能、低污染、低排放等理念,這些內容與當代的科學發展觀不謀而合,該種經濟模式對于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非常有利,并且其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經濟模式中的諸多不足和弊端。因此,該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并且低碳經濟可以促使社會各行各業高度融合化和科學化,從而促使社會經濟整體實現持續發展念。

一、探究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和意義

就近幾十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來看,其呈現出穩定快速的發展勢頭,并且總體的產量也在逐年穩定的提升,農業產品的質量以及產量也明顯提升,那么隨之農業經濟水平自然也會持續提升。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也出現了許多嚴重的問題,最為常見的就是前些年的農藥以及化肥等雖然對于農作物的生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們也會對土壤以及周圍的水資源造成污染。綜合以上情況,在如今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由傳統的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既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該種模式的實施必然能夠有效的推進農業產業的升級,并促使我國農業經濟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二、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各種技術水平相對比較落后

從我國的農業分布布局來看,農業經濟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其中大部分在平原地區,也很多處于偏遠的山區,受經濟條件的限制,這些地區對各種科學技術以及行業信息的關心程度不夠,所以在進行農業活動的時候往往會沿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和技術手段。上述情況的存在,嚴重的阻礙了各種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在農村區域的應用和推廣,也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和滯后性,農業經濟的生產效率也就會特別的不理想。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現階段我國農村居民整體文化知識水平相對較低,在此種環境之下農村經濟的政策也就不能夠得到良好的貫徹落實,很多地區仍舊沿用傳統的生產手段,對農業經濟的生產效率追求積極性也比較低。尤其是關于某些新型的經濟理念,例如環保、節能以及低碳等,既不了解也不知如何踐行,而伴隨著近年來工業的不斷發展,許多污染企業也由城市轉向了農村,該種發展趨勢無疑會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

三、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探究

(一)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農業經濟

從根本上講,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才能順利完成傳統經濟向低碳經濟時代新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在具體的轉變過程中,首先應當對各種農業相關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應用,并且要格外注重各種與農業相關的資源優化使用,以此來有效的減少或者避免各種資源的無端浪費,以及一系列環境污染的產生,當然還必須要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有幫助。上文中敘述的農業資源實施合理應用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然路徑,該種模式的實施具體的需要綜合的統籌利用各種與農業相關的技術,最終確保農業經濟生產效率得到明顯提升的同時,還能對農業的環境進行保護和改善,從而使得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二)應借助多種政策方針盡量實現農業經濟循環發展

在我國土地總量與人均占有量之間存在著很大矛盾,另外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綜合以上內容,為了將各種有效的資源進行最優化分配和利用,使其能夠取得最優的成果,那么就必須要在結合現階段情況的基礎之上,對原有的經濟形式進行改革創新,盡量實現一種新型的循環性經濟模式。該種農業經濟模式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其一盡量實現資源的地循環再利用,其二就是盡量推動各種環保節約型能源的使用,最后就是盡量采用清潔衛生的種植模式。

篇(6)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主要地位。隨著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我國農產品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密度大,人均資源占有量低,我國農業現狀仍存在很多問題。

1 農業污染嚴重,生態失衡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環境與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被逼至極限,導致生態嚴重失衡。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礎,無視污染與破壞,一位追求高效益,將有害地阻礙農業長期有效的發展。

如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施用化肥,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造成土壤養分流失,土質下降。農業器械的過多使用,有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造成了大氣污染。畜禽類的大量飼養繁殖,使得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的加重等。

2 傳統線性農業經濟深入人心

幾千年來,我國農業一直沿襲傳統粗放型物質單向流動的線性增長方式,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薄弱,產出不高。面對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的巨大壓力,傳統農業模式已無法協調農業各系統和層次以及農業生產與資源配置的關系。

我國農業發展必須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高效、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而推進可持續發展實踐效應,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只有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加以思考和拉進,以期實現“資源——產品——再生”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3 農民文化素質不高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逐步減少,農民收入不高,受教育的機會也有限。致使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無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欲走“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道路,農民應當具備一定的覺悟和認識,以便在發揚傳統農業優點的基礎上,增加循環經濟利用的可能性。

4 農業資源短缺,勞動生產率低

我國的人均耕地資源、草地資源、水資源分別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40%和30%,同時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土地沙漠化嚴重,北旱南澇、臺風等等自然災害也在逐步吞噬農業資源。

另外由于我國實行,農業生產規模縮小,農機化密度增大,最終導致了勞動生產率的降低。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農業長期有效地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又是與資源、環境、科學技術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農業生產、農業社會、生態環境和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是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依靠生態學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農業經濟活動。

1 農業循環經濟與傳統農業經濟的不同之處

傳統農業經濟的流向是線性單向的,即“資源——農產品——廢棄物排放”,資源消耗大,利用率低,廢棄物高排放。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將資源高度開采和利用,而產生的廢棄物全無保留地丟棄排放在河流、土壤和大氣中,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此種方式是粗放性和一次性的。

農業循環經濟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循環經濟理論與產業鏈延伸理念,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和組織方式變革,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倡導的是一種循環式的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即“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把農業經濟活動對自然的破壞降到最低點。

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主要面臨的問題

首先,缺乏相應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由于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不高,循環式經濟在實施的過程中又缺乏明確的技術標準和指引,無法深入民眾底層形成一種規范性意識。而資金的匱乏,更是大大阻礙了循環式經濟的發展。

其次,國家調控不足,目前我國農村涉及循環利用資源的政策和法規少之又少,無法普及到群眾中去。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項涉及自然、環境、人文和社會的復雜工程,國家應當給予適當的宏觀和微觀調控,以期循環經濟快速有效地進行。

3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原則和策略

農業循環經濟要遵循4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和再思考(Renect)的行為原則來指導農業生產、發展國家經濟的基礎產業,切實解決“三農”問題,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發展策略應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1)提高全民素質和覺悟,形成一個學習和開展循環式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通過媒體和書本宣傳,加強綠色農業的宣傳力度,逐步公布當前環境污染的現狀,增加公民的危機意識和自主意識。讓民眾意識到循環經濟的種種優點和發展趨勢。

(2)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遏制掠奪性經營,防止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業用地的過多占用,防止耕地破壞、土質流失。推行清潔生產,制止環境惡化。充分利用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稈葉的再生,制止工業污染和垃圾堆放。保證生物多樣性等。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結構升級。促進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形成種養加工一體化以及農林牧副漁等各產業互惠互利的產業鏈條,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同時投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4)加強政府對農業的綜合管理。加快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法規體系建設,建立相應道德規范來約束人民群眾的行為。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和技術支持。從宏觀和微觀雙方面對農業循環經濟予以適當有效地調節。

篇(7)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接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0-125-03

近年來,浙江省堅持把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精品農業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還應清醒地認識到。浙江省農業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素質性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其中,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力外流與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的矛盾,使加快培育農業實用人才和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任務更加艱巨。因此,在明確浙江省農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基礎上,通過分析人才需求的類型和規格,以此來指導浙江省農業職業教育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有效推動浙江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一、浙江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

根據《浙江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浙江省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

1.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明顯提升。積極引導土地、技術、資本等要素優化配置,在推進傳統種養殖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農產品流通業、休閑觀光農業和生物信息業,使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齊頭并進,著力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一二三產業融合聯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2.完善、改革和創新農業生產各要素,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1)把“兩區”建設作為發展現代化農業的主平臺。糧食生產功能區按照建設良田、應用良種、推廣良法、配套良機、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支撐、資金投入和強化管理,使之成為穩產、高產、優質、高種植模式的示范區、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區、解決季節性拋荒的帶動區、“統一”服務的先行區。現代農業園區按照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生產的要求,依靠優化產業布局、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和創新經營管理機制,使之成為先進科技轉化的核心區、生態循環農業的樣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

(2)提升壯大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綜合開發,引導農業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繼續鼓勵各類生產經營和服務主體走向聯合。組建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在不斷完善經營體制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立完善集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加工包裝于一體的農業標準體系,實施“五有一追溯”農產品生產管理制度,鼓勵和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參與“三品一標”認證。

(3)著力提高科技支撐力。加強農科教結合,組織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形成“專家團隊+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轉化機制。把加強農作物和畜禽良種、優質高產栽培及養殖、農業節本增效控害、動植物重大疫病綜合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化、農業機械化、農產品貯運保鮮和精深加工、農業節能減排、農業信息化、農業抗災減災等十大領域的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作為為重點。重點突破和熟化種子種苗、水稻機插、油菜機收、名優茶機采、病蟲綠色防控、連作障礙治理、畜禽健康養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核心技術及成果。建設一批種子繁育基地和育苗中心,打造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茶樹、柑橘、蔬菜瓜果、蠶種桑樹、優良畜禽繁育和供給中心。

3.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創新和利用“資源_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節工等節約型、清潔化生產技術,廣泛應用間作、套作、輪作、稻魚共生等農作技術和糧經結合型、立體種養互促型、農牧生態循環型、水旱輪作改善型、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型、農業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態新型生產模式。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減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機肥、生物農藥生產和推廣力度,降低化學農藥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藥利用率,減少氮、磷等排放,推進農業薄膜等廢棄物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減輕和控制農業自身污染。

4.不斷完善服務機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實施對重點培育的產地批發市場的認定工作,在農產品主產區培育和改造一批產地批發市場,改善物流設施和交易平臺,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物流業。加大物聯網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等三層網絡成熟技術及設備在農產品生產、投人品監管各環節的示范推廣。全面建立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鼓勵組建農機、糧食、植保、沼氣等專業服務組織,鼓勵開展代耕代管代收、農資經營、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診療、產品營銷、沼氣服務等專業化服務,不斷完善服務機制。

二、浙江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浙江省農業轉型升級關鍵是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只有培養大量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和科技人才,才能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正是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有效途徑。

1.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傳統農業的專業化發展,是農業生產和服務走向專業化分工。這要求農業從業人員不但具有較雄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專業生產能力,更要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歸納和技術創新能力。農業轉型升級也是傳統農業的市場化發展,是由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這就需要農業從業人員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具有較強的獲取市場信息和分析這些信息的能力。

2.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生產經營模式的集約化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生產與經營走向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這要求農業經營主體管理者不僅是農業生產方面的內行,也要熟悉整個產業鏈條各環節技術要點和連接規律,更要成為經營與管理方面的專家,要熟知、理解國內外有關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并具有把握農業行業發展動態和預測發展趨勢的能力。

3.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生產模式的生態循環化發展,農業生產走向節約化、清潔化和標準化,生產模式走向多元復合型。這要求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深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意義,具有較強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掌握自主創新節約型和清潔化生產技術的能力,掌握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技術規程和生產工藝,熟悉“三品一標”各項認證標準,熟悉各種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三、浙江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接路徑

浙江省農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從完善職業教育體系、調整專業設置與布局、重構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改革,使浙江省農業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浙江省農業現代化建設。

1.適應農業產業人才需求結構特點,完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農業產業現代化建設與發展需要各類型和層次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相互配合,各司其責。這要求人才培養在層次上要有差別、有特色、相互補充,更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使各層次人才培養相互融通和銜接,構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我國涉農職業教育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即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但這三個層次尚未形成完整體系,中高職有效銜接是目前職業教育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銜接在我國尚未提上日程。

浙江省涉農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正處于起步階段,在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3+2”聯合辦學模式的促動下,中高職有效銜接進展較快,基本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的銜接,但尚未達到相互融通;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的銜接僅停留在“專升本”模式,并無實質性的融通與銜接。

2.適應農業產業體系提升,優化專業設置與布局。職業教育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要與區域產業發展相融合。這要求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專業布局、專業規模等方面符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浙江省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初具規模,新興產業方興未艾,農業產業鏈逐漸拉長和增粗,這對浙江省涉農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與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滿足浙江省農業產業鏈條健康發展的需求,在專業設置方面,在加強傳統種養殖技術類專業建設的同時,應增設與農產品精深加工工藝、農產品流通與服務業、休閑觀光農業和生物信息業相匹配的新專業。雖然浙江省涉及農產品加工、流通與服務、農業觀光休閑和生物信息技術類專業已經出現,但存在問題較多。

(1)傳統糧油作物生產技術類專業設置問題較為嚴重,該類專業只有兩所本科院校開設,均分布于杭州市,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均未開設該類專業,在結構和布局上嚴重失衡;畜禽和水產品養殖技術類專業稍好些,有3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職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分布于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金華和嘉興,但其布局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專業覆蓋率不高。園藝(園林)類專業從數量和布局相對較為合理,共有4所本科院校、12所高職院校和40所左右(不完全統計)中職校開設該類專業。

(2)與農產品相關的食品科學類專業開設率較高,有15所院校開設相應專業,其中,本科院校10所、高職院校5所。從布局上看能夠滿足浙江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求,但在專業培養目標和內涵建設上與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存在較大偏差,所有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開設食品工程(加工技術)類專業,其余均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儲運與營銷類方向,食品工程設計(農產品加工工藝)開發人才培養力度明顯不足,另外,還有4所高職院校開設“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經營)”專業,但均存在對“綠色食品生產”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界定上的不清晰,導致專業定位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模糊現象。

(3)農業經營與管理、農產品流通領域管理、農業生產服務類、農業休閑服務與管理類和生物信息類專業均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目前僅有2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職院校開設農業經營與管理類專業;3所高職院校開設與農產品流通領域管理相關專業;3所高職院校開設與農業休閑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生物信息類專業只有1所本科院校開設。調查結果顯示,以上各領域人才需求呈快速上升趨勢,加快以上領域各專業建設將是浙江省涉農職業教育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3.適應農業產業復合型人才需求,重構課程體系。根據浙江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著眼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應著力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創業意識、現代農業理念和基本生產技能,同時能夠從事農業組織和產品經營管理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根據這一要求,在構建課程體系時需重點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涉農高等職業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在構建農業種養殖技術類和食品工程(農產品加工技術)類專業課程體系時,應把農業產業經營與管理、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趨勢等基本知識和相關技能培養納入必修課程平臺加以強化;在構建農業經營與管理、農產品流通領域管理、農業生產服務類、農業休閑服務與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三品一標”質量標準)、監督與檢i叫體系建設等相關知識和能力培養納入必修課程平臺加以融合。

(2)涉農中高等職業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均應重點加強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做到:①將創業教育課程由原來的公共選修課納入到職業拓展限選課或職業技術必修課平臺中;②加大社會實踐的學分比例,在社會實踐成果評定標準中,增大自主創業規劃比重,突出自主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③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以“產、學、研”教學模式為平臺,給學生創造充分了解產業、認識企業、熟悉企業經營與管理、思考企業發展規律、謀劃企業發展規劃的機會,強化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和信心。

4.適應農業產業技術集成,加強課程建設。浙江省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技術集約化。職業教育的課程是技術集成、表現和傳遞的基本單元,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互融通的基本渠道,其內容體系構建的科學性、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先進性以及與產業技術集成的吻合度,是決定職業教育能否適應產業技術集約化、能否引領產業發展的關鍵。

(1)浙江省涉農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應以高效、優質、安全、生態和循環農業發展理念為依據來組織教學內容。在保留必須的基本理論基礎上,實時調整課程教學目標,把能夠促進高效、優質、安全、生態和循環農業發展作為選取教學內容的主要標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在注重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相吻合的前提下,農業生產技術類課程均應增加循環農業相關內容,學生們共同探討糧經結合型、立體種養互促型、農牧生態循環型、水旱輪作改善型、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型、農業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態新型生產模式,將課程內容有效延伸,引導學生思考、實踐和創新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2)改革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作為課程的教學目標。改變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是課程唯一功能的陳舊“課程觀”,以將課程視為培養學生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等載體和平臺的現代“課程觀”為指導,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積極開發“理實一體化”課程,引導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与子敌伦刺激对白播放的优点| 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 强制高潮18xxxxhd日韩|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三级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 毛片无码免费无码播放| 大地资源免费第二页| 福利体验试看120秒| 国产97在线 | 亚洲|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黑人大战欲求不满人妻| 欧洲s码亚洲m码精品一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软萌小仙自慰喷白浆|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2021| 真人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av综合网男人的天堂|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vr| 特黄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免费a级毛片又大又粗又黑|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深性狂猛ⅹxxx深喉|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