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

時間:2022-07-27 11:37: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淺析水循環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當前我國面臨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水循環經濟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是我國水資源新戰略的理想選擇。水資源循環經濟可使水資源開發利用既符合水循環自然規律,又遵循社會經濟規律,實現水循環與經濟循環以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本文從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闡述水循環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并提出水循環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水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資源,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紐帶。如今,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構成的水危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為了緩解水危機,保證水資源的持續利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持續發展的角度建立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探求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的良性循環,實行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發展水循環經濟對實現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1水循環及水循環經濟

水循環是以河川流域為主的以及通過降雨~地下滲透-流出~蒸發等現象所形成的自然水循環系統。由于增加了人為的因素,自然水循環擴大成為社會水循環。有效建立水資源的社會水循環系統是綜合考慮社會需要、經濟健康和環境要求,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社會水循環與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水循環經濟是一種先進的水資源經濟發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會水循環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的,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始終貫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重視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律體系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減輕和降低污染來實現社會發展的最終可持續性。

2水循環經濟發展效益特征分析

水循環經濟發展的效率特征強調在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注重節水。節水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綜合措施減少用水過程中的損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水資源。效益特征要求科學、合理地配置水資源,構建節水型經濟系統和節水型社會系統,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一方面要求根據不同用戶對水資源的要求,分質供水,循環用水,實現水資源在用戶系統內多次再利用與再循環的目標。另一方面要求因地制宜地通過結構調整優化配置水資源,將水資源從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領域,提高單位水資源消耗的經濟產出,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3水循環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分析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的,有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制度方面的,每個方面還有很多具體內容。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紐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要求水資源利用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也是水循環經濟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標。水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目標必須追求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三者的統一,要求水資源利用與管理模式必須按照這一特征重新構建。因此,水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高度統一的。

4大力發展水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水資源的數量和水環境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要解決水資源短缺與水環境污染問題,發展水循環經濟是必然選擇。

(1)切實提高生態倫理責任意識,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是從工業文明社會過渡到生態文明社會。正確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和諧的生態倫理責任意識,可以使人們明確人類活動和水自然循環的相互關系,重新審視過去粗放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關系中實現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2)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工業產業結構,優化用水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統籌考慮城市和農村生活實際需要,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不同作物進行合理搭配,優化配水。水資源條件好的地方以水稻、經濟作物為主,水資源條件差的以棉花、豆類、小麥、高粱等為主。要在有條件的地方和郊區發展節水種植,推廣噴灌、滴管、滲灌等節水灌溉措施。

建立節水型經濟結構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對供水緊張的地區,通過關停并轉嚴格限制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項目,控制建設耗水型大的項目,如限制發展造紙、化工等用水大戶,主要發展電子、機械、高新技術等產業,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同時要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取代耗水多的生產設備,改革用水工藝,并實行一水多用,循環使用。

(3)因地制宜地創建綜合水循環系統,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

建設供水、排水、污水收集、中水回用實時信息監測網絡系統,完善取(用)水口自動監測管理系統,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傳輸、處理,促進污水資源化;逐步建立城市雙管道排水系統,分質供水,優水優用,劣水劣用,按質論價,特別是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的二級出水經處理后可以通過中水管道集中供應工業用水和環境用水,應積極推廣中水項目,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4)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效率

要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三條“紅線”。在實際管理中,要強化取水許可和排污許可制度,建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和用水、節水評估制度,用水、環保審計制度,浪費、污染懲罰制度;加強取水許可監督管理和年審工作,嚴格取水許可審批。通過政府的有效控制,在用水的源頭上解決無節制用水和不平衡用水的問題。

(5)完善循環水成本價格機制和循環水利用優惠政策,促進水資源合理利用

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區分水資源的不同用途,制定出詳細可行的飲用水和循環水的成本和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和階梯式水價制度;制定具體的循環水開發和利用的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循環水項目的財政投入和補貼政策等,鼓勵高層建筑、辦公場所、社區內部、娛樂場所、運動場地、農業灌溉及綠地澆灌等進行循環水利用以及工廠內部循環水利用。

5結語

(1)水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目標必須追求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三者的統一,這與生態文明建設和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是高度統一的。

(2)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發展水循環經濟,其中綜合水循環系統創建是發展水循環經濟的有效技術手段,優化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是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落實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實現水循環經濟的保障。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循環經濟政策設計優化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循環經濟政策設計的必要性,闡述生態視野下的循環經濟政策設計原理與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循環經濟政策設計優化路徑,即通過加強政府、企業和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能力,激活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通過制度創新完善政策環境,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驅動力。

關鍵詞:生態文明 循環經濟 政策設計

生態文明強調積極協調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人與社會三類關系,要求人類創造物質成果的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的可持續化。循環經濟以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環境負荷為核心目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式,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客觀要求。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探討循環經濟政策設計的原理與機制,提出循環經濟政策優化的具體思路,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以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循環經濟政策設計的必要性

生態文明是針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困境,人類選擇和確立的一種新的生存與發展理念。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強調人類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在實現途徑上,生態文明反對工業條件下追求無限增長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發展模式,提倡“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型發展模式(王麗珍,2011)。循環經濟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與環境和諧的發展模式,即要求以對廢棄物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的方式發展經濟,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投入,降低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數量和對環境的危害,實現經濟發展的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可見,循環經濟的內涵完全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是生態文明觀的集中體現。

雖然我國已將循環經濟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高度,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推進循環經濟的各項工作,但現有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集中表現在沒有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中的一部分予以具體化,使得現有政策與循環經濟的具體實踐之間缺乏一致性,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仍然游離于主體經濟政策體系之外,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并沒有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加以細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準確把握,在開展政策設計時缺少科學、清晰的規劃思路,相關政策之間未能形成有效銜接與配合。以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循環經濟政策優化,能夠在宏觀層面使生態文化融入到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在微觀層面能夠將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滲透到具體的政策制定過程中,有助于形成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合力。

生態視角下的循環經濟政策設計原理與機制

從生態視角探討循環經濟政策設計問題,關鍵是要將生態理念納入政策設計的考量范圍,解決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的協同演進問題。

(一)循環經濟政策系統的概念與內涵

循環經濟政策,是指一國政府以構建和推進循環經濟為目標而制定的關于引導、調節和管理政府、企業以及公眾等主體行為的一系列行動方案和行為準則。政策系統是指“由政策主體、政策客體及其與政策環境相互作用而成的社會政治系統”(陳振明,2003)。循環經濟政策系統是指由循環經濟政策主體、循環經濟政策客體以及循環經濟政策環境三個要素有機結合、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體。

循環經濟政策主體即循環經濟政策的活動者,包括各類直接或間接參與循環經濟政策決策、制定、執行、評估和監控的個人、團體或組織。其中,政府肩負著有效配置公共資源、實現公共利益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職責,是最重要的循環經濟政策制定主體。循環經濟政策客體即循環經濟政策發生作用的目標人群,可以大致分為企業(生產者)和公眾(消費者)。循環經濟政策環境是指影響和作用循環經濟政策決策、制定、執行、監控、評估和終結的一切外部條件和因素的總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其中,社會環境下的政治狀況、經濟狀況、法律狀況、科技狀況等等,在很多時候決定了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因此對循環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效果有著更為直接而重要的影響。

(二)基于政策系統與循環經濟系統互動關系的循環經濟政策設計

政策系統與循環經濟系統的互動關系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循環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對于政策系統提出了訴求。另一方面,循環經濟政策系統通過政策問題的識別、政策目標的確立、政策工具的選擇與組合等政策設計活動,對循環經濟系統提出的政策需求予以回應。

1.生態視野下循環經濟系統對政策系統的需求分析。循環經濟系統改變了傳統經濟以單純的經濟增長作為唯一目標的發展模式,它以生態文明作為其發展的指導思想,著眼于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生態倫理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堅持代際公平的原則,客觀地考慮生態環境系統承載力對經濟發展的規模限制,尋求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市場是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最佳方式。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行為主體,依靠市場上的價格等經濟信號做出最優經濟決策,從而在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整個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李慧明等,2007)。然而,外部性和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的存在,使得市場在環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嚴重影響。循環經濟系統的內在特性要求政府合理地調整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從而規范和引導循環經濟運行的路徑,實現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多重目標的追求。

2.政策系統對循環經濟系統需求的回應、循環經濟系統的運行需要政策系統的支持作為保障,而政策系統的設計構造源于對循環經濟系統的政策需求的回應,具體體現在政策問題的識別、政策目標的確立、政策工具的選擇與組合等政策設計活動中。

循環經濟政策問題主要表現為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日益加劇的人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以及循環經濟領域存在的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現象。由于“市場失靈”現象在調整環境資源配置方面的普遍存在,客觀上需要社會、政府提供相應的制度規則加以矯正或修正。然而,“政府管制的實踐表明:市場解決不好的問題,政府也不一定能夠解決得好;即使政府能夠解決得好,也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這就存在所謂的‘政府失靈’或‘公共失靈’”(周小亮,2001)。循環經濟政策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合理的政策設計,糾正循環經濟領域中存在的市場與政府雙重失靈現象,以利益驅動機制激活循環經濟系統運行的動力,促使經濟行為主體(生產者、消費者)主動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從而規范和引導循環經濟的運行路徑。循環經濟政策實踐所涉及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不同類型的政策工具之間在功能上存在互補關系。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手段,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約束力,能夠有效地促進政策目標的實現。而經濟激勵工具和能力建設工具則更有助于激發企業和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循環經濟實踐由生產領域到社會層面的逐步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循環經濟政策設計優化路徑

(一)明確主體功能定位以激活循環經濟政策設計優化的內在驅動力

首先,變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實現政府職能創新。政府是由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這一變革的促進者,主要職能在于制定科學的政策目標并通過適當的約束和激勵政策工具,對企業和公眾形成有效引導,促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各項循環經濟政策實踐。其次,整合循環經濟管理機構,實現由部門“各自為政”向政府內部“協同合作”的理念轉變,推動政府環境管理模式創新。再次,通過完善綠色采購政策,發揮政府在社會范圍內的可持續消費模式引導作用。

其次,建立循環經濟激勵機制,激發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的動力。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實踐主體。經濟手段是循環經濟治理中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體現為一種政府對經濟的間接調控,強調改變市場規則來影響調控對象的經濟利益,通過市場機制與價格信號來調整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周國梅等,2010)。要想激發企業主動采取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清潔生產方式,必須通過稅收、財政補貼等經濟激勵政策,對企業形成有效的利益驅動。嘗試推行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目標責任制,加大對循環經濟生產流程管理的技術培訓,建立健全企業循環經濟生產流程管理組織,引領企業開展循環經濟。

再次,提高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實踐的意識和能力。公眾作為消費者,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最終驅動主體。為了提高普通消費者的參與,政府首先應在披露因盲目發展經濟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的同時,加強發展循環經濟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的改善對人們生活質量有效提高的典型事例的宣傳,使公眾在思想意識上首先確立經濟發展、生活改善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觀念。其次,從增進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和增強生活便利性的角度,加強對使用再生材料制作的產品的宣傳力度,引導公眾的綠色消費方式。再次,應重視行業組織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善鼓勵環保NGO發展的各項法律規范,為其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通過制度創新增強循環經濟政策優化的外在驅動力

1.完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推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正式制度變遷。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配套法規的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在我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中處于基本法地位。從法律調整的方法上看,《循環經濟促進法》具有明顯的政策性立法特征,該法較多地強調政府的服務功能,在規范方式上采用大量的任意性規范、授權性規范和鼓勵性規范。政府有關部門應依據各行業自身特點,制定完善有關廢電器電子產品拆解、產品強制回收以及公眾參與等方面的配套法規,以增強《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可操作性,促使各行業在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等各個環節建立起循環經濟保障機制。

2.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和價格機制,使資源價格體現生態稀缺性。政府應當促進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在符合憲法對自然資源歸國家或集體所有的規定的前提下,根據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的特點,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各類自然資源使用權人的主體范圍,建立多元化的自然資源所有權體系。此外,政府應努力規范排污權交易市場,改變自然資源無價值、無產權的經濟制度基礎,使排污權成為企業的一種生產要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為自然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政府應構建合理的自然資源價格體系,特別是要提高初始資源的價格,促使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原材料的浪費和廢棄物的排放量。

3.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信息公開制度。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廢棄物排放企業必須定期向社會公布廢棄物的排放、治理情況以及企業的清潔生產狀況等,使得以廢棄資源為原料的循環型企業能夠及時全面地獲取廢棄物的相關信息,運用輿論監督形成對循環經濟政策客體的壓力與行為約束,并增加活動的透明度,在循環經濟的各類利益主體之間形成相互牽制與約束的制衡結構。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生態文明視野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摘要:生態工業園是我國在區域層面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突破口。在闡述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觀的內涵之后,進一步分析了生態工業園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以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為例,分析了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有利因素與制約因素;最后,針對制約園區深入發展的政策障礙,提出生態視野下的促進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發展的對策建議:一方面,建立經濟激勵機制和科技支撐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完善配套制度,為園區循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關鍵詞:生態文明;區域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對策建議

一、引言

生態文明強調積極協調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人與社會三類關系,其科學內涵在于人類創造物質成果的生產方式的生態化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可持續化。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區域循環經濟是將循環經濟發展方式引入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它以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環境負荷為核心目標,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是生態文明理念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集中體現。以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能夠在宏觀層面使生態文化融入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在微觀層面能夠將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滲透到具體的政策設計之中,有助于實現區域循環經濟的產業生態化與資源利用生態化的發展目標。

二、基于生態視野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觀

區域循環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它以一定范圍的區域為對象;以區域內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特點為基礎;以實現區域內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協調區域內部各項功能為重點,統籌規劃區域總體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1]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在于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生態視野下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觀在以往的區域循環經濟概念的基礎上,特別強調特定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化,即,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致產生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產品的生命周期終結之后,能夠作為再生資源重新進入生態產業的物質循環系統,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和諧良性發展。

以生態文明觀引領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通過對廢棄物的再資源化以集約型增長的方式加以處理,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循環經濟的規模效益。在區域范圍內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能夠促進社會生產由追求單純的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區域發展中遇到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此外,區域循環經濟以保護生態和高效利用資源為特征,其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推動社會和企業層面的技術創新,從而快速提升區域經濟運行水平。

三、生態工業園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區域循環經濟實踐活動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分別表現為企業內部、產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展開,涉及資源開采、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其中,圍繞生態工業園開展的區域循環經濟實踐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

生態工業園通過在特定的虛擬產業園區內組合成生態產業鏈,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企業間共生網絡,能夠真正實現產業生態化與污染治理產業化、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協調發展的有機統一。園區內的企業之間通過對能源和資源的綜合管理,實現環境和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多贏,實現企業活動對環境影響最小化的同時提高經濟績效。[2]2001年起,原國家環保總局首先在廣西、內蒙、山東等地進行了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試點;2003年,進一步將生態工業理念引入各類經濟開發區、高新區,開始了中國國家層面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的探索實踐。2007年4月,原國家環保總局、商務部和科技部聯合了《關于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的通知》,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建立了部門聯合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新機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3]截至2011年12月,全國共命名15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45個開發區正在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實踐證明,以發展生態工業園為突破口,完善相關政策支撐體系,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工業園區將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四、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發展情況概述

2007年經國務院批準,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被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命名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同時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廢舊電子信息產品回收拆解處理示范基地”。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自建立以來,在區域廢舊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我國生態工業園實踐的典范,其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存在的政策法律障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區域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對這些制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對于新時期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1.子牙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有利因素

(1)區位優勢。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位于天津市靜海縣西南部,與河北省大城縣、文安縣接壤。距離天津市區60公里,距離北京市區150公里,距離天津濱海國際機場60公里,距離天津新港90公里,與京滬、京九、京廣、天津機場、天津新港形成了立體式、綜合化、現代化交通運輸網絡。園區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2)生態產業優勢。園區重點發展廢舊機電產品拆解加工業、廢舊電子信息產品拆解加工業、報廢汽車拆解加工業、廢舊輪胎及塑料再生利用業、精深加工與再制造業、新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初步建成中國北方地區的“城市礦山”。廢舊物資在產業區內得到充分循環,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最終以高附加值產品方式通過區內交易中心走向市場,進入到整個社會的大循環系統之中。

(3)政策優勢。隨著國家“十一五”規劃將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全國總體發展戰略布局,濱海新區無論是在經濟建設還是開發開放方面都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子牙園區在行政區劃上處于濱海新區政策輻射圈內,一系列政策傾斜和扶持為園區發展再生資源產業、開展生態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機與有力的政策保障。

(4)技術研發優勢。圍繞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環境建設、清潔生產技術、資源綜合利用等課題開展科技研發和教育培訓,逐步形成了產學研結合的一體化、產業管理的信息化和規模經濟的科技化。

2.子牙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1)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現行的各種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盡管涉及相關的資源綜合利用問題,但是只是通過零星的條款做出倡導性的原則規定,缺乏對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的明確規定。此外,園區缺乏針對自身特點設計的政策法規,導致回收市場處于無序經營狀態。

(2)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不健全。現階段園區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主要依靠市場自發力量形成,多采用民間回收、生產者自營回收、生產聯盟回收和第三方回收模式,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依然處于無秩序的混亂狀態,未能有效發揮產業規模效應,嚴重影響著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效率和廢棄物的處置。

(3)經濟激勵機制缺失。再生資源產業屬于資源依賴型產業,其原材料供應高度依賴于市場。在我國礦業生產中,存在著礦藏資源價格過低和礦業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現象,因為再生資源原料市場價格的居高不下,且回收難度較大、成本過高等原因,利廢企業難以承擔高額的原料成本。

(4)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我國缺乏良好的再生資源利用技術的咨詢體系和保障,且先進的再生資源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此外,因為私人回收技術水平較低,包含有毒化學品以及大部分貴金屬在內的物質被當作廢物丟棄,且由于缺少配套的環保處理設備,排污處理難以達到環境標準,不僅會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更會給公眾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五、生態文明視野下促進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發展的對策建議

1.建立經濟激勵機制和科技支撐體系,激活企業開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

(1)完善財稅和金融扶持政策。政府應制定財政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園區再生資源產業發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擴大招商引資。建議有關部門安排專項資金,加大對再生資源產業、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重大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充分發揮金融信貸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鼓勵民間資本和金融機構資金等社會資金投入再生資源產業。

(3)建立合理的價格收費政策。政府應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環境生態價值,制定完善的自然資源價值評價政策體系,解決由于自然資源的價值評估不足、定價偏低,致使再生資源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問題。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利用價格機制引導資源合理配置。

(4)建立園區的科技支撐體系。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為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提供技術支撐。鼓勵和引導園區企業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促進產學研合作力度,建立園區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在人才培養、科研、生產等方面的合作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園區還應積極支持建立再生資源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2.完善配套制度,增強循環經濟政策優化的外在驅動力

(1)完善園區再生資源產業的相關立法。盡管我國已于2007年出臺了《再生資源管理辦法》,《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也于2011年開始施行,但在其他種類的廢舊產品回收管理方面尚缺乏專項法律法規。建議在已有立法的基礎上,結合園區再生資源管理的需要,盡快制定其他種類的再生資源回收處理的法律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此外,建議頒布強制性資源綜合利用生產和使用的技術標準,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2)發揮產業集群效應,規范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發展產業集群可使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于一定區域,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從而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充分利用子牙園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政策優勢,將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的再生資源生產企業都納入示范基地的產業園區實行“圈區”管理。把“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產業園區打造成為集回收、分揀、加工、利用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專業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4]

(3)通過調整進口配額政策,促進再生資源國際貿易的開展。目前我國再生資源進口仍缺乏科學規劃和規范管理。國外的一些再生資源量大價低,在確保不產生污染物國際轉移的前提下,應根據國際、國內市場供需情況適當調整政策,明確相關部門的主體責任,積極加入到國際再生資源大循環之中,擴大再生資源進口規模以彌補園區的資源缺口。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生態文明視閾下公眾參與循環經濟法治的對策

【摘要】從一定程度上講,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途徑,生態文明是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循環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公眾參與的制度化建設。本文通過對武漢地區公眾參與電子垃圾污染防治現狀的調查,總結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障礙,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對循環經濟及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 循環經濟 公眾參與

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價值取向相同

在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漸凸顯的背景下,如何擺脫日漸趨緊的資源約束、消除環境污染影響,尋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全面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從而形成社會主義事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突破,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下的選擇,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是在認識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環境污染關系的基礎上,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途徑,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核心,旨在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它與生態文明的本質內涵即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高度契合。同時,二者有著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即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途徑,生態文明是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

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將循環經濟作為著力點,通過推行循環經濟,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和循環經濟關系,遵循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的明智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公眾對循環經濟的參與

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變革需要系統的支撐機制,尤其是需要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公眾參與機制。由于我國循環經濟的建設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要使循環的生活方式成為公眾的自主選擇還存在諸多障礙。因此,研究目前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特點及存在問題,通過制度化建設,克服公眾參與先天和后天的制約因素,增強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公眾參與,是指社會公眾作為循環經濟建設的主體之一,有權通過一定的程序或途徑直接參與到同循環經濟有關的活動中,并有義務承擔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的責任,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制度是關于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權利、義務、范圍、依據、途徑等一系列問題的總稱。

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制度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循環經濟推進的深度和廣度。國內外循環經濟立法和實踐證明,無論是在參與循環經濟決策還是循環經濟的實際推行與監督方面,社會公眾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將公眾參與的制度化建設作為推行循環經濟的突破口,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實例分析:基于公眾參與電子垃圾污染防治的調查

循環經濟發展涉及到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廢棄物的回收與再生利用、綠色消費等方面,為了了解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針對該領域公眾參與的特點提出相應的制度建設方案,筆者以電子垃圾的污染防治為切入點,在武漢城區選取電子垃圾較為集中的電腦城與大型電器賣場,對公眾參與電子垃圾污染防治、資源回收利用的情況以問卷形式進行了調查,并回收500份有效問卷。

調查反映的問題。一是公眾對電子垃圾認識上的缺位。公眾對電子垃圾的基本知識如電子垃圾是什么、電子垃圾的危害及可利用性存在認識上缺位。調查結果顯示:77%的人群認識到電子垃圾是一些廢電池、廢電視、廢電腦等廢棄電子產品。10%的人認為塑料玩具、電動玩具也是電子垃圾產品,8%的人將它定性為一些普通垃圾,有5%的人群將它與有機污染物混同。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大多數人知道一些電子垃圾,但對什么是電子垃圾、電子垃圾究竟包括哪些,認識還是不夠全面。

76.2%的人群認為電子垃圾會造成污染。73.8%的人群認為會危害人的健康,44.4%的人群認為會浪費資源,而令人驚訝的是竟有22.4%的人群認為電子垃圾沒有什么危害。大部分公眾已經認識到電子垃圾有危害,但是也還有為數不少的公眾沒有意識到其危害,對于危害的嚴重性與不可挽回性卻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78.4%的人群認為電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可以防止污染維護生態的平衡,62.4%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分別有48%和19.2%的人群認為可以優化生活環境和提供可觀的就業機會,只有3.2%的人群認為可以產生其他的作用。大部分人認識到電子垃圾分類回收可防治污染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還有一部分人仍未能清楚地認識到電子垃圾的可回收利用性。

二是公眾對電子垃圾正規處理參與意識及程度較低。當被問及“您平常如何處理電子垃圾”時,回答直接扔進桶里的人占 10%,賣給收舊貨的占46%,堆在家里的占25.6%,交給專業公司處理占18.4%。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希望在處理時能獲得相應的費用,由于交給專業公司處理獲取的費用不多,過程麻煩,大部分市民選擇賣給走街竄巷的廢品回收“游擊隊”,采取正規途徑處理的人群較少。

三是公眾參與電子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意識缺失。當被問及“你知道我國關于電子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規嗎?”時,知道的占總人數的15.2%,而不知道的占了總人群的84.8%。絕大多數公眾對我國有關電子垃圾處理的立法并不知曉,更不知道相關立法的具體內容。同時,公民在電子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權利意識缺失,如大多數消費者購買電子產品時,只關心電子產品是否物美價廉,很少主動去關心電子產品的環保期限,更不知道如何避免在電子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問題及環境問題,如何更安全有效的使用電子產品。在電子垃圾污染防治義務履行和責任承擔上,公眾更多地認為政府和商家應該履行較多的義務和承擔較多的責任,對在自身隨意丟棄電子垃圾可能導致的環境問題,并沒有意識到也應該承擔部分義務和責任。

由此可知,公眾對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如資源節約、廢物循環利用、綠色生活方式等知識了解相當有限,關注不夠;資源節約與產品循環利用的觀念在社會公眾中尚未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和行動有所欠缺;對自身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認識不清。總之,在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基礎還有待加強。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一是公眾參與素質存在著“洼地”效應。公眾參與素質包括公眾參與意識與公眾參與能力。在我國,公眾個人參與素質依然是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一片“洼地”,并成為制約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瓶頸。公眾在公共領域參與意識的缺失,將直接影響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實際上,對公眾而言,參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既是自身的權利,同時也是一種義務,如果僅僅強調政府責任將很難使循環經濟取得突破性進展。公眾參與能力包括個人的知識文化水平、收入和消費水平等,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公眾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也影響了循環經濟的進程。

二是公眾參與的法制建設水平較低。公眾參與的法制建設水平是影響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在循環經濟領域,規范公眾參與權利、義務與責任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是循環經濟基本法,該法規定了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主要權利,但權利宣告式的原則化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參與的具體條件、具體方式以及程序方面規定的缺失,極大地阻礙了公眾參與。如循環經濟知情權是公眾參與的前提,如果信息獲取渠道不暢,途徑不明,縱有參與熱情,也難轉化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推進力量。《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公民有了解政府發展循環經濟的信息、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但對權利的詳細內容、行使的方式和救濟途徑都沒有相應的具體規定,這便使得公眾參與的權利猶如水中月鏡中花。在激勵措施方面,《循環經濟促進法》雖對企業的激勵促進政策和措施規定較為全面,但對社會公眾的激勵措施并不健全。在公共領域,作為理性的社會大眾,如果參與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單憑一部分人的參與熱情,很難推進循環經濟的持續發展。

法治對策:立足于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制度化建設

我們應立足于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制度化建設,通過科學完整的制度建設,明確公眾參與的權利、義務、責任及程序等問題。

明確循環經濟法中公眾參與制度建構的思路。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對公眾參與有特別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到公眾的權利和義務分配及責任的承擔,需要有科學完整的制度構建以明晰公眾參與的權利、義務及程序。

就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權利而言,應通過循環經濟立法明確在循環經濟領域公眾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參與權、聽證權和獲得救濟的權利等,同時明確權利的主體、客體和具體內容以及權利的救濟途徑和方式。具體包括獲取信息的權利,即循環經濟信息知情權,指公民和社會組織有收集、知曉和了解與循環經濟問題相關信息的權利;循環經濟決策參與權,指公眾對涉及本身循環經濟權益的重大決策與重大建設項目決策活動享有按法定程序參與決策過程的權利;循環經濟的監督權,即公眾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所享有各種法定的民主監督權利,如檢舉和控告的權利;獲得救濟的權利,指當循環經濟公眾參與權受到侵害時尋求司法救助的權利,等等。

在循環經濟發展的責任承擔上,國家、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各類主體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應當履行的相應的法律義務,根據公平的原則、權利義務一致原則以及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在這些主體間適當的分責,明確公眾循環經濟發展的責任。

完善循環經濟法中公眾參與配套制度的建設。一是公眾參與循環經濟規劃制度。循環經濟規劃是全國循環經濟規劃大局的組成部分,公眾參與循環經濟規劃制度的建設,是公眾參與循環經濟決策權的實現方式之一。盡管公眾的參與能力和水平有限,但循環經濟本身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意見征求的過程本身就是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凝聚發展力量的過程,因而從規劃的起草到征求意見都應充分體現社會公眾的意志。在參與主體上要特別注重NGO的參與,他們無論是在參與熱情、參與能力還是參與層次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對于公眾意見的采納要有相應的反饋和跟蹤評價機制,使公眾參與意見落到實處。

二是循環經濟信息公開制度。循環經濟信息公開是一個系統工程,針對不同主體,構建相應的制度,確保公眾循環經濟知情權的實現。其中政府循環經濟信息公開制度相對完善,而對作為循環經濟信息公開主體的企業和信息獲取主體的公眾,相關法律法規不足,制度建設較為滯后。

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是循環經濟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目前,企業負有向政府部門申報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排放等信息的責任,但在循環經濟信息的主要內容,如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等方面的公開制度有所欠缺,而公眾對企業循環經濟信息的需求主要體現在污染物的排放、資源的綜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以及清潔生產等方面。因此,通過政府推動企業循環經濟信息報告制度的建立,明確循環經濟信息報告的范圍、內容、方式、程序以及責任等,可以有效滿足社會公眾對企業循環經濟信息的需求,實現公眾的循環經濟信息知情權,從而提高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能力,促進企業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公眾循環經濟信息查詢和獲取,要以最容易進行為原則。目前,有些企業在公眾申請公開相關信息時以涉及商業秘密或國家秘密為由不予公開,因此,有必要嚴格界定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知悉范圍,以免其成為阻礙公眾獲取信息的借口。同時,明確公眾獲取信息的資格、范圍、渠道、程序等內容,并針對公眾循環經濟參與意識的欠缺,采取各項激勵和保障措施鼓勵公眾參與,對不當的不公開和違法的不公開予以揭露并通過司法救濟途徑保護公眾的循環經濟信息知情權,最大限度的發揮公眾對企業和政府循環經濟行為的監督作用。

三是公眾參與循環經濟激勵制度。在公共事業上,我國公眾歷來呈現出政府依賴型特點。在循環經濟領域表現為普遍認為政府應該承擔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責任。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必然要求公眾改變以往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建立起與環境友好的綠色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如果沒有確定的激勵機制,公眾參與積極性必然跟不上循環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明確政府、企業和公眾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領域,如公眾購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品等,采取相應的激勵引導措施,以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與熱情,使其自覺自愿地參與到循環經濟的建設中來。

四是循環經濟責任制度。循環經濟責任制度是指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國家、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各類主體所應當履行的法律義務及違反義務所應當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等問題的規定。

《循環經濟促進法》確立了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的總體方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責任而言,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回收者、中央及地方政府等都有著共同的責任,但這種責任應有所區別。根據責任承擔的公平原則,應在各個主體間做具體的劃分,使各主體合理的承擔各自的責任。如《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了消費者承擔將廢棄產品或包裝物交給生產者或其委托回收的銷售或者其他組織,不能擅自丟棄的義務,這是合理的。但是具體到消費者如何交付,法律未做具體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時,現行立法在對公民日常生活行為的規范方面也有所缺失的。如污水、能源等資源的減量化的義務、家庭垃圾的減量化及分類收集等方面。

總之,以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制度化建設為手段,為公眾參與創造更好的環境,使公眾參與從孤立的、片面的參與向橫向聯系的參與轉變,從低度參與向高參與的轉變,從非制度化參與向制度化參與的轉變,以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兩型”社會建設的總體發展目標。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視野下四川農業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探討

摘 要: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四川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又是我國西部和長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如何建設好四川的農業生態文明,直接影響著我國西部乃至全國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文章從循環經濟的視野,就四川農業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問題進行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農業生態文明 四川 循環經濟 發展模式

一、引言

生態文明觀是在全球生態環境危機和生態環境受到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形成的。我國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1994年中國率先制定并出臺《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白皮書》,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2007年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表現出了迅捷的行動,將“還三江清水,建生態四川”的核心目標寫進了《四川省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中。四川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又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進生態省建設,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四川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又是我國西部和長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如何發展好四川的農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基于循環經濟視野的農業生態文明思考

農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和傳統農業是一種完全的生態化農業,但是其效率低下;工業革命以來,科技進步的成果使農業逐漸擺脫了對自然的極度依賴,卻一度走向了“控制自然”的另一端。工業革命使農業擺脫了傳統靠天吃飯、效率低下的問題,迎來農業發展的機械化、技術化、商品化、工業化。但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是高投入、高產出,以機械化和化學化為基本特征,需要大量的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和以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①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農業生態文明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那么,如何發展農業生態文明?尤其四川目前農業生態環境較脆弱,又承擔著維護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重要責任,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將直接影響著我國西部乃至全國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本文認為應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基本視野,因為循環經濟它倡導的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的經濟發展方式,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為原則,強調全過程的“清潔生產”,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以循環生產模式替代線性增長模式,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基于循環經濟視野的農業生態文明,就是使農業生產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其包含著三個重要的基本特征:較高的農業環保意識,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農業經濟制度。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在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農業生產自覺遵循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原理。因此,運用循環經濟理念,能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把工業文明時代的農業生產對大自然的“征服”、“控制”模式轉變為農業生產與自然和諧相處、循環共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三、四川農業生態文明發展的現實約束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帶領全川人民實施“綠化全川”戰略和“長治”工程,四川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四川人口多、可耕地少,96%的幅員面積屬于長江水系,是全國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點地區,屬于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其農業生態文明發展的現實約束因素主要表現在:

1.耕地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全省現有人均耕地0.67畝,僅為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41畝的48%,比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低16%。②并因土地利用方式不盡合理,導致土地墾殖過度、坡耕地面積較大。四川境內年流入長江的泥沙達3億多噸,損失氮、磷、鉀443.7萬噸和大量有機質,對土地資源造成很大破壞。

2.土地沙化、退化加劇。每年約有18萬公頃耕地沙化、石化。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仍在部分地區不斷擴展。全省退化草地面積已達848萬公頃,占可利用草地的50%左右,而沙化草地面積已達18萬公頃,并以每年0.4萬公頃的速度擴大。多年來由于缺乏對天然草地的有效管理和保護,全省草地沙化面積由1982年的0.70萬hm增至目前的5.00萬hm,草地嚴重退化面積已占全省可利用面積的20%~30%。③

3.水資源相對緊缺,水污染較為嚴重。全省水資源人均量為3171立方米,略高于全國平均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但是,水資源分布不均,與全省農業生產布局極不協調,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中低產耕地比重大,生態功能低下,水土保持功能弱,自然災害特別是旱災危害程度越來越大。據四川環保部門統計,全省1000多條河流中,80%以上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實施水質月報的五大河流73個省控重點監測斷面中,61.6%的斷面滿足水環境功能要求。其中,42.5%的斷面滿足Ⅱ類水質標準,16.5%的斷面滿足Ⅲ類水質標準,屬于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比例為19.2%,5.5%的斷面屬于Ⅴ類水質,16.4%的斷面劣于Ⅴ類水質標準。

4.森林總量不足,森林生態功能失調。全省森林資源由于過量采伐,使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近年森林植被雖有所恢復,但森林總量不足,樹種單一。在林地中,幼、中齡林的面積占46%,低郁閉林面積占32.7%,二者所占比重高達近80%,而喬、灌、草立體配搭結構合理的森林不多,導致森林的攔水、滯洪、保土、涵養水源及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較差。

5.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隨著原始森林大量消失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縮小,珍稀物種逐漸減少。全省已有5%的生物種類絕滅,有10%~20%的生物種類面臨瀕危境地。地表水環境污染,也影響到溪河湖庫水生物的生存,不少溪溝魚蝦滅絕。④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一是農藥使用量增大,有機磷高毒農藥比重大。全省年平均用藥量8300噸(含量為100%),其中70%是殺蟲劑,殺蟲劑中70%是有機磷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中70%是高毒農藥,加之不合理使用導致殘留殘毒較高。二是化肥和農膜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土質惡化和“白色污染”,并通過農田徑流造成水質污染。三是農產品重金屬元素超標嚴重。通過對水稻、玉米、小麥的監測,其超標率高達52.25%,其中,大中城市郊區超標率高達84.6%。四是畜禽糞便直接排放,肥水、網箱養魚的泛濫,特別是秸稈焚燒既對資源造成浪費,又嚴重污染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和健康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四、四川農業生態文明發展模式選擇

綜上所述,由于四川農業資源、環境等的現實約束,依靠傳統的高消耗、低利用、非循環、不和諧的發展模式已行不通,四川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應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方針為指導,按照循環經濟的思想和理念,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四川省“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走出一條以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新四川農業生態體制、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為核心的四川農業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

1.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農業循環經濟是把農業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農業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建設四川農業生態文明應按照循環經濟“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抓好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等基礎工作,扼制掠奪性經營,切實保護好耕地、水等自然資源,防止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業用地用水等的過多占用;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循環利用,如推行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各地還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優勢農業骨干企業,積極拓展延伸產業鏈、產品鏈、價值鏈,著力提高產業的配套性和企業之間、產品之間的關聯度,促進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地震災區應根據災區自然生態環境,建設循環型共生互補的農業、林業和畜牧業,注重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和農業有機廢物的循環利用,統一建設農村分散式治污和廢棄物資源化設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2.全面加大農業循環經濟生態體制與相關制度改革力度。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與支撐文明的環境高度和諧的文明,合理的農業循環經濟生態體制建設是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因此,首先要對發展四川農業循環經濟的生態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恰當分工,職責明確,擴大基礎部門、企業改革的權力,既要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又要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形成較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農業循環經濟政策體系,構建促進四川農業生態文明發展的長效機制,為四川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其次,應以循環經濟思想為指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探索建立節約集約使用土地等農業資源的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尤其在農業生態環境特別脆弱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加快完善農業生態文明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加快農村金融體制和制度的改革。

3.健全節能減排的促進和保障機制,完善生態建設經濟補償政策。建立健全農業節能減排重大技術的促進和保障機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和推行清潔生產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繼續完善生態建設經濟補償政策,不論是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還是退耕還林工程,都應當把縣級政府納入經濟補償范圍,通過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彌補其財政收入因政策性減少所形成的收支缺口,還應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積極進入,開辟新的生態補償渠道。⑤特別是要完善地震災后重建與生態恢復、環境資源保護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4.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四川農業產業結構長期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生產結構單一,為此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區域最適生態和資源循環節約利用原則,發展不同模式的生態農業。根據四川省境內不同海拔、氣候、土壤及經濟社會條件的不同,在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川東北三個優勢區域的江河上游山區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采取林―藥―果模式,種植珍貴中藥材、菌類等植物;在河谷平原地帶,糧食仍然是主要的農產品,應通過發展糧―菜―畜、糧―牧―漁、糧―漁―果的生態農業模式,擴大優質稻谷、烤煙和棉花等農產品的生產;在交通發達的城市郊區或旅游區附近,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開發為中心,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以旅游觀光服務為手段,通過農業觀光園的建設,發展第三產業;在川中北、攀西和川南地區大力發展集約型生態農業模式。⑥

5.加大污染治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大土壤污染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優先解決農村地區突出的水環境污染、土壤污染、畜禽養殖污染、作物秸稈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問題。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生產,指導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化學用品,搞好作物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6.大力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生態環保科技的開發應用。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整合四川農業科技資源,大力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積極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水保生態建設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配方施肥技術,提高集約、高效、生態畜禽水產養殖技術,增強生物肥和生物農藥、有機和無機復合肥、秸桿還田等技術創新。加快建設以農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生態環保科技創新體制,鼓勵高等院校加強農業生態環保科技的開發應用研究,暢通創新價值鏈,搭建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完善農業生態文明發展的環保科技推廣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99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 97夜夜澡人人双人人人喊| 国产suv精二区九色|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 小说 欧美 激情 另类|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app|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 在线观看美女网站大全免费|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99久9在线 | 免费| 阳茎伸入女人阳道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 |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欧美肥老太牲交视频|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风流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婷婷成人基地|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日韩av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 国产播放隔着超薄丝袜进入| 亚洲日韩色在线影院性色|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又a视频| 国产两女互慰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