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銀行市場風險分析及對策
時間:2023-06-16 16:25: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銀行市場風險分析及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23日
一、前言
自2006年12月11日起,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性保護期結束,我國金融市場將全面開放。按照我國之前的承諾,我國將逐步開放銀行業,主要措施有:取消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并逐步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這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將處在同一個競爭平臺和競爭環境當中。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銀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起步較晚,管理機制相對來說并不完善,目前尚處于相對初級階段,外資銀行的進入將帶來更多競爭,也將加劇我國金融業界的風險;同時,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對外開放以及分業界限的日漸模糊、商業銀行經營重點的轉移,使得金融市場風險正日益成為商業銀行最重要的風險之一。如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盡快與國外銀行的管理水平相同步,已成為我國銀行業不容回避的問題。
我國銀行業于2006年底全面開放,這是我國經濟與世界相融入,參與全球化競爭的標志,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們遵照國際慣例。外資金融機構和企業已經發展并采用了一系列的技術來度量和管理市場風險,目前國際上金融機構所采用的市場風險量化管理方式主要是VaR方法。VaR方法是在1994年由J.P.Morgan銀行提出的。該方法一經推出,就受到國際金融界的普遍歡迎,迅速發展成為風險管理的一種標準,并被許多金融機構采用。我國商業銀行只有在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的度量和管理方法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市場風險度量模型和管理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的水平,提高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對于我國來說,對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VaR模型基本原理
VaR(Value at Risk)按字面意思解釋就是“按風險估價”,就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對給定的置信度、給定的資產或資產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損失值。VaR有三個要素:(1)VaR的值。VaR把資產組合的市場風險用一個具體數值來表示,代表投資組合的可能最大損失;(2)持有期。計算VaR值時,必須事先指定具體的持有期;(3)置信水平。置信水平是指對發生VaR表示的最大損失額的把握程度。
VaR的數學定義為:P(P≤VaR)=1-σ,其中P表示在t時間內某資產的市場值的變化,σ為給定的概率。即:對某資產或者資產組合,在市場條件下,對給定的時間區間和置信水平,VaR給出了其最大可能的預期損失。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1-σ的概率保證,損失不會超過VaR。
也可以將VaR定義為下式:VaR=E(W)-W*,其中,E(W)為資產組合的預期價值;W為持有期末資產組合的價值,設W=W0(1+R),W0為持有期初資產組合的價值,R為收益率;W*為一定置信區間C下最低的資產組合價值,設W*=W0(1+R*),R*為最低的收益率。
三、VaR模型度量上市商業銀行風險的步驟
參數法是計算VaR時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對資產報酬的方差―協方差矩陣進行估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流行使用的J.P.Morgan銀行的Risk Metrics TM方法,它的重要假設是線性假設和正態分布假設。這樣通過樣本估計出均值與方差,對某個給定的概率,就可計算出相應的VaR值。獲取標準差σ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等權重方式,它度量的是無條件波動;另一種是指數權重計算方式,它度量的是有條件波動。在對工作日內的風險及隔夜風險進行分析與估計時,正態性假定是很有效的。但對非經常事件,正態性假定是不恰當的。事實已經證明,收益率的分布是厚尾的,因而正態性的假定會導致對極端事件的VaR值的嚴重低估。
上市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主要是通過股票價格來體現,我們通過對上市商業銀行股票價格波動性,即股票收益率的VaR值的計算步驟的描述,以體現VaR方法對上市銀行市場風險的度量的基本思想。
第一,應該先選取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初步的處理。一般是選取約4年的股票的日收盤價,根據公式ln(Pt/Pt-1)來求得收益率(其中Pt與Pt-1分別代表相鄰的兩個收盤價)。
第二,對檢驗求得收益率的正態性。主要的統計量是看偏度、峰度、JB檢驗值及Prob值的情況。
第三,檢驗對數收益率是否存在ARCH效應,最常用的是LM檢驗。
第四,選取合適的模型進行擬合。通常數據都會存在“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在選取模型時根據之前眾多學者的研究GARCH(1,1)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第五,選取方法計算VaR的值。
第六,對VaR進行檢驗。為了確定VaR的準確與否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四、VaR模型在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中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由于我國的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存在一定的差異,以及我國風險管理的發展起步較晚,使得VaR在中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VaR模型大多是建立在資產組合的收益和市場價格變動呈正態分布的基礎上的。但是從我國大量相關的數據分析可以得知,數據普遍存在“尖峰厚尾”現象,這就不符合正態分布,如果再繼續使用服從正態分布的VaR來度量風險,則會造成估計值不準確,風險也就不能正確估量出來。因此,銀行業在使用VaR度量風險時要考慮到數據的特性,開發可以克服“尖峰厚尾”現象的模型。
計算VaR時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這就存在了一些問題。我國的股市起步較晚,有些股票歷史數據僅有幾年的累積而已,在計算VaR時存在困難。即使是那些已經有十幾年積累的股票,也未必能得到準確的VaR值,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股市還并不是很成熟,數據的計量方法也一再的變動,例如自2002年9月23日起,上證綜合指數采用新股首日上市計入指數的計算方法,必然導致股級虛增,造成數據的失真,若是采取這個時間段的數據進行風險度量也必然得不到準確的結果。
根據對VaR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局限性分析,可以看出在應用VaR時需要的條件如下:一是累積及規范數據,數據是使用VaR測算風險的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和數據的量關系到測量結果的準確與否;二是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在開發過程中要遵循系統的開發原則,注重系統的特殊性。主要有兩方面的要求:第一點是風險的定量管理不僅需要復雜的模型或算法,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還需要綜合運用這些模型或算法,這是需要在設計系統時注意的問題;第二點是要注意系統的廣泛可操作性。在商業銀行的各個部門及整個銀行組織機構的各個層次都不同程度地需要進行風險監控與管理,因而風險管理系統的使用者將是各種層次的管理人員,他們使用計算機的能力與需求不同。為了使所設計的風險管理系統能真正地服務于銀行的日常工作,在系統設計時,應注意盡量使系統的操作簡單、方便。
五、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中國的商業銀行在使用VaR作為度量市場風險的工具方面還并不盡如人意,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方面,隨著金融市場發展,需要進一步促進銀行業市場風險監管和管理能力。中國銀監會也高度重視金融市場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
商業銀行面對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注重加強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一是重視市場風險,逐步建立起適應金融市場發展和業務創新的市場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二是逐步集中統一管理市場風險;三是加強對市場風險管理資源的支持,培養專門的市場風險分析人員,建立適應自身特點的風險管理系統,增強風險管理力量,提升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水平;四是學習國外先進的理論經驗,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五是注意累積數據并且要保證數據的可用性、準確性。
主要參考文獻:
[1]都郁.銀行業全面開放后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河北工業大學,2007.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市場風險;公司特有風險
一、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按照巴塞爾《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的風險分類標準,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有信用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與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相比,我國經濟轉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集中體現在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上。信用風險主要是在銀行的表內和表外業務中交易對象無力履約,操作風險則在于內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的成因分內外兩方面因素。本文把國有商業銀行風險劃分為兩大類:市場風險和公司特有風險。
(一)市場風險的成因
國有商業銀行市場風險具體包括國家經濟金融政策風險,經濟體制風險、利率風險、國際收支風險、社會信用風險和銀行競爭風險。在轉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產生的原因表現在:(1)國有企業“綁架”國有商業銀行。由于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原因,加之我國企業以間接融資為主,以國有企業為主造成的國有商業銀行累積的制度性不良貸款,雖然通過發行次級債券、不良資產剝離、動用外匯儲備注資,使得目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大大下降,然而,只要國有企業還沒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國有企業仍將過度依賴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被“綁架”的現狀仍將繼續。因為在政企不分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相當于一個人身上的兩個口袋,對一個人來說,把左口袋的錢放在右口袋“績效”相同。然而,現實情況是國有企業這個口袋的底破了,放多少錢漏多少錢!因此,只要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都沒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體制風險就大大增加。(2)社會信用意識淡薄,信用評估體系缺乏。在西方發達國家,信用大于生命。銀行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更是一種信用。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獨立的信用風險評級機構,商業銀行無法獲得有價值的信用風險信息,客戶信用審查的成本極高;現有的會計、審計等信息中介機構獨立反映企業財務風險信息能力較差,有時甚至出現提供虛假信息現象;還沒有面向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咨詢服務的專業化公司。因此,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很大。(3)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性地位問題。維持國家商業銀行的非競爭性甚至壟斷性地位是目前整體和宏觀視角的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僅僅是銀行內部存在抵制競爭、保護壟斷地位,更主要還是政府行為。其理論依據是:銀行業數量太多有可能影響金融穩定性,因此,非競爭性甚至壟斷性銀行結構是有效的(馬爾科·斯科雷伯,1999年),在某些情況下,集中性銀行要比競爭性銀行體系更加有效,如擁有眾多競爭性銀行的美國金融業曾經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而一些由幾家大銀行壟斷控制的國家則表現出了比較高的穩定性(富蘭克·艾倫,2002)。然而過度集中意味著只有少數幾家銀行享受經濟地租,并且有可能因為缺乏競爭而導致效益和效率低下。2003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2.9%的平均資本利潤率,遠遠小于世界1000家大銀行17.6%的平均資本利潤率就是很好的證明。可見,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外在的政策體制風險同時內部化了其盈利性風險。
(二)公司特有風險的成因
公司特有風險是指國有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自身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風險。主要有資本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在轉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公司特有風險產生的原因有:(1)外在風險內在化。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目前股份制改革處“形似”階段,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國有商業銀行本身對此無能為力,因而國有商業銀行主體錯位、權責不明,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本位意識不強,雖然政府宏觀層面對風險監管和防范非常重視,而微觀上銀行企業還是被動式風險管理,因而管理風險仍然存在。(2)內控制度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完善的內控制度是現代銀行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內部制度保障。內部控制不僅要求現代銀行企業建立內部制度政策與程序,還要檢查內部控制政策與程序是否得到了遵守。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控制不足,表現為內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門銜接不充分;一方面控制分散,表現為規章制度數量龐大,文件滿天飛,缺少整合性。在風險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都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職的風險經理,沒有一個獨立的部門有能力承擔起有效管理銀行全面風險的職責。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較大。(3)風險管理技術和工具落后。風險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現代銀行企業管理在技術上的重要發展趨勢。而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在風險量化管理技術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沒有建立信用風險評級系統和市場風險計量系統。總之,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分內、外兩個方面并分析其成因,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管理風險,進而進行全面風險管理,向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過渡。
二、銀行ERM的國際經驗
美國著名的專業機構COSO在2003年7月份公布了《全面風險管理框架(草案)》。該框架規定:“全面風險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簡稱ERM)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受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影響。這個過程從企業戰略制定一直貫穿到企業的各項活動中,用于識別那些可能影響企業的潛在事件并管理風險,使之在企業的風險偏好之內,從而合理確保企業取得既定的目標。”ERM框架有三個維度,第一維度是企業的目標;第二維度是全面風險管理要素;第三維度是企業的各個層級。企業的目標有4個,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全面風險管理要素有8個,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監控;企業的層級包括整個企業、各職能部門、各條業務線及下屬各子公司。ERM三個維度的關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的8個要素都是為企業的4個目標服務的;企業各個層級都要堅持同樣的4個目標;每個層次都必須從以上8個方面進行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也是《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蘊涵的風險管理新理念,是當今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新趨勢。全面風險管理是全程、立體、動態、計量的風險控制。目前,國際先進銀行風險管理理念體現在:
(1)市場化的經營理念。國際先進銀行市場化經營理念的實質是利益均沾、風險共擔,以求共贏。以香港地區為例,香港大小銀行150多家,但無論大小都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即使有能力滿足單一客戶的大額貸款要求的大銀行,它們往往也不會“獨吞”,而是采取“銀團貸款”的方式分散風險。市場化的經營理念有效預防和分散了風險,造就香港彈丸之地卻支持各家銀行盈利的奇跡。(2)明確的風險管理戰略。董事會依據經濟環境的銀行的市場定位,制定中長期的經營戰略。在此基礎上,依據主要股東風險偏好,在風險和收益間進行權衡,確定投資回報目標,制定銀行的風險戰略管理。銀行的高級管理層依據董事會制定的經營戰略和風險管理戰略,負責銀行的經營管理,經營績效由董事會考核。(3)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實行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相互獨立的、立體的風險管理體系,即所有者從外部對經營者的經營管理行為進行監測,高級管理層對分支機構的業務風險、管理風險進行實時控制。董事會下設風險審計委員會對全行的風險尤其是高級管理層的道德風險進行全面監測。銀行高級管理層則建立另一套風險控制框架,實行風險的自我控制與管理,通常設立內部審計部或稽核部。(4)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隨著信息技術和計量經濟的發展,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廣泛運用了數學模型。運用模型,根據建立的龐大健全的數據庫,能夠準確地計算出客戶的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從而大大提高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符合國際慣例適合我國國情的國有商業銀行ERM構建
盡管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為全世界的各類銀行設計了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法,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告誡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實施新資本協議要有充分準備,不應盲從,要考慮本國實際情況,不應該降低實施質量,應在完全或基本遵守《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的基礎上向新協議過渡。因此,我國轉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風險管理戰略必須與銀行的經營戰略相適應。如果二者不匹配,其結果將是:在經濟擴展時,銀行對業務發展給予更多關注,風險管理沒有受到應有重視,而在經濟緊縮時,風險控制受到高度重視,市場開發則缺乏足夠動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息資產;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6)07-0030-03
一、銀行信息資產風險管理概念及其現狀
銀行信息資產,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運用信息技術處理業務活動的信息系統及其所產生的生產經營信息、研發和服務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其他與信息化相關的各種有形和無形資產。銀行信息資產風險。是指信息資產在形成、運用、管理過程中產生的各類風險。在銀行業務與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業務處理系統、信息‘;680987257L;’管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中,存在大量信息資產風險。它不僅涵蓋了傳統的操作風險、信譽風險,而且還包含了在銀行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許多與信息化相關聯的其他類型風險。
商業銀行的內控應該以風險管理為中心,尤其是銀行信息資產的風險管理。目前雖然各銀行都有自己的信息安全主管部門,并作為信息安全的建設者和維護者,對信息安全有著豐富的現場經驗與專業經驗,但由于他們身兼運動員和裁判員雙重身份,所以很難向最高管理層保證信息安全的有效性。因此,建立科學的信息風險監督機制,對加強銀行風險管理,確保銀行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持續有效地運行,顯得尤為重要。
新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銀行業不僅要在宏觀管理層面上,有統一的風險管理戰略、風險管理政策、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文化,也要在微觀操作層面上,全面考慮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在內的各種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必須逐步應用于信貸決策、資本配置、貸款定價、經營績效考核等方面,貫穿于業務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對于操作風險的管理,直接涉及到對銀行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因此,加強操作風險的管理,就必須高度重視銀行的信息資產風險管理。
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精神,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的監管當局已經開始探索銀行信息資產風險監管的新方法,我國也不例外。
在2004年2月出臺的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明文規定:“要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業務數據系統進行檢查。”這成為銀行信息資產風險監督的最初起源。信息風險監督是指對特定環境中的信息系統及其處理的傳輸和存儲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進行監督,進而對其安全性進行風險分析、評估,找出潛在的致命缺陷和易被忽略的問題,為信息系統的安全設計,選擇合理的安全產品和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信息風險監督的內容包括信息系統的物理安全、系統安全、網絡安全、技術安全保障和安全管理控制五個部分。
2005年初,銀監會提出了《銀行業信息資產風險監管暫行辦法(送審稿)》。從最初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業務數據系統的監管檢查辦法(征求意見稿)》,到后來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計算機信息風險監管暫行辦法》,再到如今的《銀行業信息資產風險監管暫行辦法(送審稿)》,可以看出,銀監會對商業銀行信息資產風險管理的監管思路在不斷走向成熟和趨向系統化。這既是我國金融業適應金融全球化趨勢和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強調金融風險管理的要求,也是我國金融業迎接跨國銀行的競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息資產存在以下風險:
1.信息系統軟硬件本身存在著很大的脆弱性。
一方面表現在設備的自然損耗、制造缺陷和不可預測的自然環境因素,如火災、水災、地震、戰爭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另一方面表現在由于技術發展的局限和人類的能力限制,面對龐大的操作系統、復雜的應用程序,在設計之初人們不能認識所有的問題,失誤和考慮不周在所難免。
2.銀行數據傳輸網絡的脆弱性。
隨著金融網上業務的拓展,網上銀行、移動銀行、電子商務等,已成為銀行追逐的利潤增長點。銀行業務系統要順應開放和互連的趨勢,其信息安全范疇已經突破了以業務系統物理隔離和協議隔離為基礎的傳統銀行信息安全,在公網環境下防止黑客、病毒的破壞,在Internet上保證金融數據的安全采集、安全存儲、安全傳輸和安全處理,將是金融信息系統建設面臨的重要挑戰。
3.安全技術保障的欠缺。
當前,我國金融業信息安全建設,在整體安全系統、內部網絡安全監控與防范的、智能與主動性安全防范體系、全面集中安全管理策略平臺定制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處。
4.信息資產的結構和質量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諸多商業銀行大多是國有銀行,并且按地區按部門分割現象嚴重,其信息資產的功能和結構也比較僵化,業務流程不暢,組織結構和風險管理缺乏彈性,快速反應能力不足,不能及時適應競爭環境的變遷和客戶需求的變化。
二、實施商業銀行信息資產風險管理的措施
1.要有前瞻性的信息資產設計戰略。
即首先要建立集中統一的面向業務目標的端到端的信息資產戰略及解決方案。其包含的主要內容有:支持業務戰略的明確的信息資產戰略;以優化的技術方案實現業務功能;彈性的、靈活的信息資產基礎設施;信息資產投資計劃、信息資產規劃和管理。尤其是信息系統的設計要具有超前眼光,能支撐起銀行未來的業務發展。因此,總行領導和相關信息資產主管必須具備非凡的洞察力和專業勝任能力,必須明確當前和未來客戶的類型及需求特征。
此外,總行應對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實行統一核算模式,打破原來財務系統按部門或地區分割的模式,總行的信息管理要隨時能夠反映和監控全行所有部門、所有網點的運營狀況。
2.建立適應客戶需求變化的信息資產風險管理統一框架。
內容包括風險管理框架的統一設計;風險管理業務及信息技術流程的建立;信用風險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反洗錢及智能預警等信息資產系統的建立和實施。還包括全面支持核心業務能力和全行風險管理、全行單一的客戶視圖及多渠道整合解決方案;面向服務架構(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的信息資產系統設計;提供強大的新產品創新支持等。
在完成信息資產系統基礎設施的集中后,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整合、業務信息整合、應用整合和業務控管應進一步向總行、省行集中。實施優質資源的整合,提高風險管理的整體經濟效果和效率。
3、建立與現代銀行治理結構相對接的信息資產日常風險管理規范。
隨著銀行業務跨地區跨國家的發展和銀行客戶業務的日趨復雜化。銀行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也日益加大,尤其是信息資產的風險日趨集中,那么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和公司治理規范就成為化解銀行風險的有效工具。
因此,根據國內外關于銀行公司治理的規范要求,建立運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受托責任問責機制。加強常規性的風險管理,是保證銀行穩健經營的根本保證。根據IMF的公告,內部控制是一套按持續性基礎控制組織活動的機制,這些活動來自組織的中心、部門或分部,有效內部控制的關鍵元素是牢固會計和信息系統的有效運行。并擁有良好的適應性的控制文化。
商業銀行信息資產風險管理應根據相關法規的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按照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機構的職能和性質,構建多重防御體系,并將風險監控和增強信息透明度相結合,綜合運用現場檢查、非現場分析與評價、規章指引、強化市場約束等手段,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4.設立信息資產風險監控指標。
首先對銀行業務過程按照控制規范的要求,進行風險控制點的分解,并設立相應監控指標作為風險預警信號,由系統自動檢查和評價,并在狀態異常下自動報警。主要指標可分為三類。分別是關鍵業績指標KPIs(key perlormance indicators),過程主管指標POIs(process owner indicators)and風險分析指標RAIs(risk analytical indicators),這三類指標可持續適用于銀行業務微觀過程和交易方法,并通過比較銀行風險點監控目標與實際指標的差異,來加強信息資產過程控制。
如可將銀行信息資產監控過程劃分為一體化監督控制、審計跟蹤、風險分析和履約事項監控等過程,每個監控過程通過包含信息自動更新的現場知識管理系統實施在線評價和過程審計,以促進銀行業務內部規則的溝通和過程變革的管理。
各風險控制點指標由過程監控人采集,并負責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和報告,風險控制點主管按照事件發生的概率評價各風險程度和預計損失大小,這種信息被及時傳遞到相關業務決策部門,以幫助銀行各級部門提前作好風險防范。
5.加強對信息資產的過程審計和風險驗證。
銀行可在信息系統當中。對信息資產的各環節設立微處理器進行記錄和控制。銀行內部審計師使用微處理器的步驟作為審計清單。并評價過程負責人所作的風險自我分析,評估執行的過程,和風險自我分析的準確性。這種方法有利于審計師及時跟蹤重大風險和異常狀況。提高審計的成本效益比。
如銀行的經營風險矩陣可按0到5五級風險矩陣排列,這種風險評級要求有風險因子概率和潛在的損失數量。并按照銀行的風險分類調整這些數字,對業務線的風險水平作出估計。一旦按業務線的估計完成,一張風險及其暴露表就生成。按照巴塞爾協議計算的資本分配條款及其風險大小也自動顯示出來,這些風險分析及分解方法是重要的審計計劃和審計資源分配工具。
銀行可將業務處理的廣泛文件記錄都分解給不同的微處理器。使用這些微處理器作為控制工具的一個前提是這些微處理器的都在公司的內部網上。這些微處理器的圖示可描繪風險結構中的不同風險,并進行風險預警。
銀行信息資產分類指標分別是指關鍵業績顯示指標、過程主管顯示指標和風險分析顯著指標。其中關鍵業績顯示是指有助于戰略監督和審計分析評價的宏觀指標。如凈資產報酬率、毛利率和銷售成本率;過程主管顯示指標是指在功能績效中支持過程主管的分析指標,如一段時間單位客戶的接待次數,客戶、產品交易的總量;風險分析顯示指標是對每個具體的局部單元風險的量化,如錯誤數、微處理器的有效記錄數,后臺徼處理器在一段時間的差錯數。從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銀行在信息資產中使用SAP系統和它的關系數據庫來進行計量和方便系統監督和例外事項的報告。根據SAP和其他公司系統所得的關鍵計量指標逐漸出現在為微觀過程、交易和戰略轉移監督服務的指數形式中,例外事項預警也根據精心擬定的協議提供,決定它們是否被傳遞到下列實體,如過程主管、高管人員、內部審計師或外部審計師。
參考文獻:
[1]秦尚民:掌控全成本,構建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高層論壇,http://省略 2005年4月9日,新浪科技
[2]Bell,T.B.,Mars,F.O.,Solomon,I.,and Thomas,H.,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Strategic-Systems Lens:the KPMG 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KPMG,Peat Marwick LLP,Montvale,NJ 1997
[3]CICA/AICPA.1999.Continuous Auditing,Reseamh Report.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Toronto,0ntario
[4]Secretariat of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The New Basil Capital Accord,January 2001
[關鍵詞]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商業銀行;利率風險
2005年以來,短期融資券以及資產支持證券等多種直接融資工具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影響開始顯現。
值得關注的是,多年來發展緩慢的企業債券市場也出現了加速發展跡象,而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從國內趨勢看,境內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將對商業銀行帶來機遇和挑戰。因此,準確把握境內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脈絡和動態,深入研究其對商業銀行可能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歷史分析
我國企業債券市場是在政府監管部門嚴格管理下逐漸規范化發展的直接融資市場。在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歷程中,監管部門對企業債券發行額度和利率的管制、企業整體信用狀況不佳和金融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成為制約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的概念界定
按照1993年頒布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發行的債券均屬于企業債券。在此基礎上,如果發行人還滿足《公司法》中發行公司債券的條件,即發行人是依法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發行的企業債券屬于公司債券。
因此,從概念界定上看,盡管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兩者均屬于企業法人發行的債務契約,債務人承諾在未來的特定時期,償還本金并按照事先規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是不相同的,企業債券所包括的范圍更廣,不僅包括公司法人發行的債券,還包括非公司法人發行的債券。鑒于企業債券這一概念更符合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因此本報告將圍繞企業債券展開分析和討論。另外,從理論上講,商業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也屬于企業債券的范疇,但由于金融債券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未列入本文研究范圍之內。
(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簡要回顧
企業債券(包括短期融資券)市場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84-1994年,即企業債券市場的創始及整頓期。1987年《企業債券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頒布,企業債券發行迅速增長,并于1990-1992年出現了一輪發債,1992年當年企業債券發行總額為684億元,大大超過原計劃發行規模(王鐵鋒,2005)。但此階段,企業債券發行缺乏有效約束,發債企業良莠不齊,部分地方政府也利用企業債券變相集資,“亂集資”現象較為普遍。
第二個階段為1995~2003年,在1993年《企業債券管理條例》頒布后,企業債券市場運行逐漸規范化,但由于監管部門采取限額管理和審批制的管理辦法,市場發展速度緩慢。根據《條例》規定,這一期間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但實際上發行主體絕大多數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國家重點項目,如三:峽工程(超過110億元)、鐵道建設(超過180億元)等,普通企業發債較少。同時,隨著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市場的逐步規范,企業債券市場的投資主體逐漸由以個人投資者為主轉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企業債券亦被允許在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企業債券流動性有所提高。
第三個階段為2004年至今。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流通審核規則》,為企業債券在銀行間市場正式流通提供了依據。人民銀行并據此批準了7只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流通,改變了企業債券只在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方式單一的狀況。2005年,隨著企業短期融資券的“開閘”,企業債券市場亮點頻出。《企業債券管理條例》經過6年的修訂,亦有望在2007年出臺,企業債券市場的“黃金期”即將到來。
(三)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內在矛盾
從融資次序理論看,企業債券具有銀行貸款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首先,企業債券作為一種標準化的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交易所場內以及場外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其流動性遠遠高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一般只有通過證券化才能在市場上公開出售)。其次,由于企業債券市場是一個債權人、債務人和中介商共同“議價”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約束力的市場,需要定期披露各方面相關信息供市場決策參考,因此在信息對稱方面也優于商業銀行。其三,企業債券具有信用工具和市場投資工具的雙重屬性,其利率決定因素包括實體經濟供需情況以及金融市場動向等,因此利率水平更能反映資金市場的真實價格。從國際上看,許多發達經濟體債券市場融資額一般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幾十倍,而在企業外源性融資中,企業債券融資額亦超過股票融資額數倍。
在我國,企業債券市場規模遠遠小于銀行信貸市場和股票市場規模,其制度建設也較為落后,在融資體系和企業融資結構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見表1)。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現實與理論及發達國家經驗不相符合,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企業總體信用水平不佳以及監管部門對企業過多的行政干預。因此,有效解決這些矛盾是促進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關鍵所在。
1.行政化利率管制與企業債券發行期限中長期化。為規避“高息攬存”現象,1993年頒布的《條例》規定,企業債券發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的140%。為吸引投資者,企業發債均傾向于將利率定至規定內的上限,這容易導致風險不同的企業債券定價趨同的現象出現,導致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袁東,2004)。
2001年以前發行的企業債券其期限以1—3年以內的中短期為主,2001年以后,部分企業開始發行期限超過7年的固定利率債券,企業債券發行期限出現了中長期化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2001年以來,宏觀經濟增長穩定性不斷增強,物價上漲壓力較小,金融體系利率水平保持低位,企業有意識地發行中長期債券以規避未來的升息風險。
但是,由于定期儲蓄存款最長期限為5年,從而并沒有期限與長期企業債券相對應的銀行儲蓄存款品種。因此,中長期企業債券的利率水平事實上已經規避了《條例》的利率管制,這愈加凸顯出《條例》中關于利率管制的滯后性和不適宜性。尤為重要的是,這種對企業債券的行政性利率管制,再加上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下限的嚴格控制,使得價格信號失靈,5年期以內的企業債券利率定價基準較為混亂(趙新杰,2006)。
2.銀行擔保與風險轉嫁。《條例》并未對企業債券發行做出強制擔保的規定,但人民銀行1998年4月8日的《企業債券發行與轉讓管理辦法》則規定,企業發債應提供擔保,但經人民銀行批準免予擔保的除外。2001年以前,大部分企業債券都是由企業集團或者建設基金進行擔保,2001年以后,商業銀行逐漸成為企業債券的主要擔保者。2002-2005年,企業債券累計發行72只,規模為1659億元,其中,銀行擔保的企業債券60只,規模為1211億元,占比分別為83.3%和73%(安義寬,2006)。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商業銀行對企業債券發行提供擔保起到了降低企業債券兌付風險,提升投資者信心的作用,但這無形中也將企業信用風險轉嫁給銀行,商業銀行承擔了與擔保費并不對稱的信用風險,風險與收益不相匹配。銀行擔保也使得發行人和投資者風險意識淡薄,市場對企業債券系統性風險的估計和準備不足。
更為嚴重的是,銀行擔保使得企業債券市場成為以銀行信用為主體的失衡市場,企業債券的商業信用屬性并未得到充分體現,這也不利于市場均衡發展。
3.發行主體的單一性與功能偏差。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始終較為單一,企業債券創始時期,發行額度分配時按照“濟貧”原則,把額度分給質量較差的國有企業,后來則將企業債券的發行權集中于少數國有大型企業。國有大型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的主要目的是彌補固定資產投資和市政建設項目的資金不足。從這個角度看,相當多的企業債券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市政債券的范疇,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債券。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債券僅僅能夠履行其融資功能,很少發揮其改善企業融資結構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功能。
4.多頭監管與效率低下。2000年以來,企業債券發行管理工作由國家發改委(原為計委)負責,發改委制定債券發行計劃,并逐級分配企業債券的發行額度,中國人民銀行在企業爭取到額度之后,對企業債券的發行利率進行審批,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監管,中國證監會則負責企業債券的承銷審批以及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審批。
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盡管發展遇到制度及市場等重重約束,2005年以來,企業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仍不斷拓展,機構投資者隊伍也逐漸壯大。預計2007-2008年,企業債券市場的監管政策將有重大突破,企業債券市場的制度、產品和機制創新將不斷深化。
(一)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現狀及特點:2005年至今
1984年,我國首次發行企業債券,從1998年到2005年,國內市場累計發行企業債券1997億元。2005年末,企業債券市場余額占債券市場總余額的2.75%。截至2006年11月末,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市場存量為2800億元,占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托管債券總量的3%。在市場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債券市場運行機制、市場參與者也呈現新特點。
1.資金用途多樣化,期限長期化,品種創新加快。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債券,其資金主要用途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但目前,企業債券的募集資金投向已經不僅限于上述項目,還包括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貸款等其他目的。
期限結構方面,截至2006年12月13日,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債券中,約有164只發行期限在5年以上,136只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僅有3只發行期限為3年。
品種創新方面,2005年以來,企業債券市場陸續推出了浮動利率債、含選擇權債、保底浮動債、期限20年至30年超長期債等新型債券品種。但總體看,由于衍生工具目前在我國尚不成熟,我國金融市場運行也較為平穩,因此產品創新缺乏必要的空間和內在需求。
2.發行數量有所增加,發行者范圍有所擴大。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債券發行有所加快。全年發行企業債券37只,發行量為6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4.74%和100.47%。2006年上半年,企業債券發行32只,發行量為508億元。截至2006年12月18日,2006年企業債券累計發行48只,發行量為945億元。
此外,企業債券發行者的范圍也有所擴大。2005年發行的企業債券全部為中央企業債,2006年上半年,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地方企業,地方企業成為2006年企業債券發行的一大亮點。2006年上半年,地方企業債共發行21只,發行量達到261億元,超過同期中央企業債的發行總量,達到上半年企業債券發行總量的51.38%。
從行業角度看,2005年以來,企業債的發行主體仍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通信、市政建設等大型國有企業或者大型項目上。
3.投資者結構轉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債券投資主體定位于主要在交易所交易的個人和中小投資者。然而,由于企業債券相對于國債等“金邊”債券具有更高的風險,因此企業債券投資更適合于有較強分析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機構投資者。
近年來,機構投資者在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份額逐漸增加。2005年12月,人民銀行了《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5年第30號),簡化了企業債券交易流通的審核程序,從事前審批改為備案制;允許所有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投資企業債券,擴大債券投資主體范圍。這項規定的主要創新點就是商業銀行被允許投資企業債券,企業債券的投資主體進一步擴大。
目前,企業債券市場的投資者群體包括個人、企業、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非銀行金融機構及信用社等,范圍廣泛,但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日漸成為企業債券的主要投資者。
2006年1-11月份,商業銀行、保險機構、信用社、基金四類機構投資者認購總額占到了2006年以來企業債券發行總額的87.2%(見圖1)。
4.交易渠道從交易所逐漸拓展到銀行間。目前企業債券的交易渠道有兩條。一條是通過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進行集中撮合式“零售”交易,一條是通過銀行間市場進行“批發”交易。2004年12月,人民銀行允許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市場交易流通,豐富了企業債券的交易方式。截至2006年2月末,共有33只企業債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流通,規模總計為697.2億元。由于企業債券更適宜于以報價驅動為主要交易方式的場外市場交易,因此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市場交易的速度將繼續加快。截至2006年11月末,企業債券托管總量為2768.99億元,其中在交易所市場流通總量僅為407.75億元。
5.企業債券需求旺盛,投資者“惜售”導致流動性相對較低。由于企業債券相對于國債和金融債利率較高,且由于發行主體大多數為信譽優良的國有大型企業,因此信用風險也較低,眾多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債券的需求十分旺盛。其中,出于資產負債“匹配”策略的考慮,保險公司等長期型機構投資者對長期債券分外“青睞”。截至2006年11月末,保險公司共持有企業債券1397.92億元,占企業債券市場存量的50.48%;商業銀行共持有企業債券364.81億元,占企業債券市場存量的13.17%(2005年末商業銀行僅持有企業債券82.98億元);基金持有企業債券223.42億元,占企業債券市場存量的8.07%(見圖2)。
在長期企業債券供給數量偏少的前提下,機構投資者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多數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債券采取持有到期的策略,企業債券的供求嚴重失衡。因此,盡管企業債券本身屬于流動性較高的資產,但是現階段我國企業債券市場流動性相對較低。
(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前景
企業債券市場擔負著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并降低金融市場風險的重要職能,2007-2010年,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1.可能的政策變動預測。在2007年,已經沿用十多年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可能重新修訂。企業債券市場在信息披露、利率定價、發行主體資格審定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將更趨完善。
預計企業債券監管政策將有以下主要變動:首先,繼續加強企業債券發行的信息披露工作,嚴格要求企業債券發行人定期披露企業債券的主要條款、發行人歷史財務數據、財務結果分析、發行人所在行業情況、發行人業務情況、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稅務問題等一系列信息。
其次,企業債券發行許可將由目前的審批制逐漸過渡到核準制或者注冊備案制,并逐步實現規范化和法制化。這項政策如果得以實施,企業債券發行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第三,取消企業債券發行的額度和利率控制。政府部門將逐漸降低、直至取消對企業債券發行總規模的限制,逐步取消對企業債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40%”的控制。
第四,登記托管體系將實現統一化。柜臺交易市場、銀行間市場及交易所市場的連通機制將逐步建立,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
2.未來的發展前景。在美國等以直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體系中,企業債券占融資總額比重大約在25%左右。以銀行等間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體系中,企業債券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歐洲1998-2005年間的債券發行總量中,一般企業發債比重穩定在15%左右(趙興耀,2006)。
預計未來3-5年內我國企業債券發行的年增長速度將在10%-30%之間,大中型民營企業將成為企業債券市場的重要發行者。
除政策因素外,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將有以下因素作為支撐。首先,股票市場“全流通”的順利實施對企業債券市場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其次,企業債券的投資者將繼續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債券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第三,《證券法》中公司債券的主要發行條件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6000萬元;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健成長,滿足上述條件的公司(企業)將越來越多。
三、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機遇與風險分析
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為商業銀行帶來廣闊的機遇,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風險。商業銀行應抓住機遇,規避但不“逃避”風險。
(一)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機遇分析
發展企業債券業務,商業銀行可以增加盈利來源,有效提升市場價值:通過投資與交易企業債券獲得利息收入與交易價差收入;通過發展企業債券承銷業務,獲得中間業務收入;通過在資產組合中合理配比信貸資產、債券資產以及其他資產,實現風險分散化。
1.優化資產組合,提升資產流動性。截至2006年11月末,商業銀行持有企業債券數額僅占其持有債券余額的0.55%(商業銀行持有債券余額為65781億元)。商業銀行持有企業債券情況見表2。
隨著未來企業債券的大量發行,加大企業債券投資力度可以減少貸款替代的負面效應,實現資產組合多元化,并有效提高銀行資產的收益率和流動性。
首先,隨著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部分商業銀行貸款將逐漸被包括企業債券在內的直接融資工具所替代,投資企業債券可以減緩這種“替代效應:’的沖擊,彌補優質貸款流失的部分損失,實現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平穩過渡。
其次,增加企業債券投資比重可以增強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便于商業銀行改善流動性管理,提高資產負債管理水平。信貸資產的綜合收益率雖然高于債券資產,但是信貸資產只有經過證券化后方可具備較好的流動性,其流動性顯然弱于企業債券。
第三,如果《條例》修訂后,監管部門對企業債券利率的行政管制大幅度放寬,企業債券利率有可能出現整體上升的走勢,再加上企業債券本身相對于國債和金融債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因此提升企業債券在證券投資組合中的占比有助于提高債券資產的總體收益率。
2.深入發展承銷業務,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條例》中第23條規定,“非證券經營機構和個人不得經營企業債券的承銷和轉讓業務”,這條規定使得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不能參與企業債券的承銷業務。
然而在經濟發達國家,大多數企業債券主要通過場外交易市場進行交易。例如,在美國,只有很少一部分評級較高的投資級企業債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絕大多數企業債券都在場外市場進行交易。因此,未來我國企業債券將可能主要通過場外的銀行間市場進行發售和交易。目前,商業銀行已經成為企業短期融資券的主承銷商,隨著《條例》的修訂,商業銀行將可能進入企業債券的承銷市場。
深入發展企業債券承銷業務不僅能夠增加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還能夠據此維持與傳統客戶的業務聯系,吸收相應的企業存款并增加債券投資收入。從短期融資券市場發展的經驗可以看出,誰拿到了短期融資券的主承銷商資格,誰就能夠拿到相對更多的短期融資券,并且有可能奪走其他銀行的傳統優質客戶。因此,企業債券承銷業務是一項綜合回報率很高的戰略性業務,需要商業銀行密切關注。
3.降低銀行業整體風險,提高銀行體系穩定性。從理論上講,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可以避免企業債務融資過度依賴銀行,避免金融風險在銀行體系內大量集聚,增強銀行體系穩定性。這種企業債務融資過度依賴銀行的風險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就已得到體現。危機后,東南亞各國對企業債券市場建設非常重視。
事實上,我國企業債券到期違約率遠遠低于銀行貸款損失率。根據有關材料,90年代是企業債券違約高發時期,1995年底全國逾期未付的企業債券(含短期融資券)占期末余額的比例為11%,到1996年6月這一指標又下降到10%。相比而言,同期商業銀行貸款不良比率為29.2%。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未兌付的企業債券中絕大部分是企業短期融資券,期限為3、6、9個月,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債券,真正的企業債券違約率更低。2000年以后,由于企業債券發行采取了嚴格的審批制,迄今為止,企業債券發行尚未出現違約情況。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以來出現的商業銀行貸款中長期化趨勢使得商業銀行在中長期面臨著很大的市場風險。未來宏觀經濟如果出現下行走勢,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必然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失。而企業債券的發展,特別是中長期企業債券的快速增長,則為分散商業銀行所承擔的風險提供了有效途徑。
4.提高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水平。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債券直接將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連在一起,其主要用途是彌補企業中長期經營支出。因此其利率定價將不僅僅參考金融市場利率,還將參考實體經濟的中長期走勢、實體經濟中資金的供求水平,發行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利率定價比銀行貸款包含了更多的信息。
這種價格信號功能能夠給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提供更好的比較基準,可以使商業銀行的貸款融資成本接近風險調整后的真正成本,使風險高的項目不能借到相對低的利率,提高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水平。
(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從商業銀行角度看,投資企業債券與向企業發放貸款的性質基本類似,均屬于債務融資,因此,投資企業債券將同樣面臨信用風險。此外,企業債券作為一種市場工具,也面臨著由于價格波動而引發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往往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放大”風險。
1.從微觀角度看,信用風險不容忽視。盡管從宏觀角度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降低了金融市場的整體風險,但從微觀角度看,信用風險仍然是企業債券風險中最為主要的風險,也是商業銀行需要關注的核心風險。
信用風險主要包括違約風險和信用等級降低風險。企業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財務問題,并出現違約,則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的結果。一是企業債券發行人資不抵債,企業直接進入破產清算程序。二是企業雖然不至于破產,但是信用水平降級,信用利差隨著企業信用等級的下降而上升,導致企業債券價格下降,持有企業債券的機構的資產賬面價值將縮水。三是由于債券的投資者廣為分散,很難形成一個能代表整體債權人的債務重組方案,協調成本偏高,因此企業在出現違約風險時,更容易導致企業直接進入破產程序進行清算,信用風險難以避免。
截至目前,在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上市的企業債券發行者均屬于現金流狀況較好的國有大型優質企業,信用風險較低。但是隨著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如果民營企業進入企業債券市場,企業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將會增加。
2.企業債券投資需警惕市場風險。企業債券的市場風險主要指企業債券的價格波動風險和利率風險。具體體現在:首先,利率、匯率等資產價格變動、宏觀經濟波動對企業債券價格將形成影響,從而影響商業銀行持有債券的賬面資產價值和流動性。其次,企業債券價格波動進而導致直接融資利率水平的變動,從而間接影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
現階段,由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容量相對較小,品種單一,交易缺乏連續性,無法形成完整有效的收益率曲線。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企業債券投資時將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難以精確測算企業債券收益率受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影響的程度,二是難以準確判斷企業債券利率波動與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調整的相關性。
需要指出的是,短期內,由于企業債券的供給需求失衡情況仍較為嚴重,因此,長期企業債券收益率被人為降低在一個非均衡的水平。例如,目前發行的20年期固息企業債券利率均低于商業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這種局面并未反映出長期投資所內含的利率風險。如果利率進入連續上升的周期,商業銀行持有的企業債券將遭受賬面損失。
3.規避信用因素與市場因素的關聯性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是相互關聯的。企業出現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信用風險,或者財務指標惡化,出現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可能性,則首先直接影響到該企業債券的市場價格和到期收益率,形成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的擴散對企業債券的后續發行形成聲譽風險,企業信用等級下降導致債券后續發行的難度增大。
為規避信用因素與市場因素交叉導致的關聯性風險,商業銀行在投資決策時應考慮以下主要因素:宏觀經濟走勢、債券價格、債券發行者的財務狀況、信用評級水平、債券的發行期限、債券收益率曲線情況及債券發行相關條款等。
4.防范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的“替代效應”。如果企業債券市場在未來3—5年內形成一個較大的規模,則企業債券利率勢必對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形成重要影響。如果貸款定價相對于企業債券利率偏高,企業選擇債券融資的沖動更強,企業債券對商業銀行信貸的“替代效應”將增強。商業銀行應對這一發展趨勢進行預判并做好充分準備。
四、商業銀行應對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策略
加快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扭轉“股強債弱”的局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企業債券在金融市場中的戰略地位將逐漸加強。面對迅速變革的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應重新審視“脫媒”對商業銀行的潛在影響,在做好風險防控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債券資產占比。
(一)認清優劣勢,從發展戰略角度為企業債券業務定位
在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中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大背景下,企業債券業務不應僅定位于金融市場業務的一項“子業務”。企業債券對于商業銀行的價值不僅在于通過投資和交易獲利,其對于完善資產組合、增強資產流動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商業銀行應從發展戰略角度為企業債券業務進行市場定位,將企業債券業務作為“入世”后銀行業全面競爭的重點之一。
為此,商業銀行應認清發展企業債券業務的優勢和劣勢。長期以來,商業銀行與企業通過信貸業務、中間業務等建立了密切的銀企合作關系,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有較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企業債券投資的信用風險控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商業銀行發展企業債券業務的劣勢主要在承銷業務領域,盡管商業銀行具備承銷短期融資券的經驗,但是在中長期企業債券承銷方面的經驗和人才儲備不足。此外,短期內監管部門是否允許商業銀行承銷企業債券,仍舊是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為彌補這種劣勢,商業銀行應加大對企業債券投資和承銷人才的培養力度,培育適應企業債券業務發展需求的營銷隊伍,并密切關注監管部門的政策動向。
(二)構建企業債券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控制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強項,經過多年來的運作實踐,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涉足企業債券市場后,商業銀行需要面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交叉性風險,由于這種復雜的風險環境是商業銀行在以往的經營實踐中很少遇到的,因此對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形成了挑戰。
面對這種情況,商業銀行須制定包括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強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和市場風險管理部門的溝通與協作;二是通過VAR等定量手段為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設立可容忍區間。一旦超出這一區間,風險管理部門須迅速調整相關參數和變量,將總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三是注意防控企業債券的相關衍生產品的風險。互換、掉期等衍生產品在規避市場風險的同時,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四是仔細計算企業債券投資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按照有關規定為企業債券投資計提必要的撥備。
(三)加強對企業債券創新產品的研究
企業債券本身所具有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企業債券產品創新提供了原動力。企業債券產品創新,包括利用基礎方法進行的產品設計,如還本和付息方面的創新;也包括利用衍生方式進行的產品設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利用衍生工具方法進行企業債券產品創新已經成為國際主流,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結構性債券設計開始興起,企業債券的衍生產品越來越復雜(范飛龍,2005)。
目前,我國企業債券產品創新主要包括浮動利率、內含選擇權的企業債券產品,產品設計相對簡單。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的增大,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企業債券的產品創新將越來越活躍。遠期、期權、期貨、掉期、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衍生工具將更多地與基礎性的企業債券相融合,形成企業債券的創新品種。
企業債券產品創新的新趨勢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更多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管理手段,同時也為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因此,商業銀行應調動其市場研究力量,加大對企業債券創新產品的研究力度。
[參考文獻]
安義寬,2006.中國公司債券——功能分析與市場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范飛龍,2005.企業債券品種設計與創新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6):57—64.
袁東,2004.中國債券流通市場運行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鐵鋒,2005.中國債券市場投資分析及組合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關鍵詞】新監管標準;流動性風險指標;模糊層次分析法
1.引言
2009年9月,銀監會出臺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引》明確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無法及時獲得或者無法以合理成本獲得充足資金,以償付到期債務或其他支付義務、滿足資產增長或其他業務發展需要的風險。
2010年12月16日,巴塞爾委員會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 III),中國銀監會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成果,結合國內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實際,也于2011年4月末推出了《關于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新監管標準)。對中小型商業銀行而言,在新監管標準指引下,銀行業正在面臨一次巨大的變革。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由于受到規模、管理水平和能力等自身條件的限制,流動性風險管理比大型銀行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
2.新監管標準下中小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認識
2.1 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模式不合理
中國銀監會的《新監管標準》在全面評估現行審慎監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礎上,建立了更具前瞻性,有機統一的審慎監管制度安排。在新監管標準要求下,尤其在流動性監管方面,引入新的流動性監管標準,建立了流動性風險量化標準著重強調了流動性約束,要求監管更加細致嚴格。然而在新監管標準要求下,國內中小商業仍堅持傳統的業務模式,尤其是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缺乏有效合理的、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流動性管理機制。具體表現為無法實時動態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流動性風險的度量、監測、控制和報告缺乏獨立性和時效性,導致流動性管理措施無法有效執行;無法對資金流進行有效預測,綜合權衡風險,合理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幣種結構、分布結構;缺乏與銀監會監管標準相符合的流動性監管措施;國內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日趨多元化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面臨著一系列新挑戰。
2.2 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指標體系存在局限性
銀監會自成立以來,一直高度關注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工作,采用了流動性監管指標評價流動性風險。流動性監管有眾多指標,比如流動性比例、存貸比、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拆人資金比例和拆出資金比例等,現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主要有4個:存貸比、流動性比例、核心負債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實踐證明,以上指標在監管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現行流動性監管指標已難以充分揭示流動性風險,這些指標只是一種事后反映和靜態控制,不能準確把握整個銀行的流動性供需變化和缺口變化的。從實質上來說,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具有動態性變化的特征,同一銀行不同時點的流動性變化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
Basel III提出的流動性覆蓋率(LCR)和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兩個新指標,兩個新指標彌補了上述不足,因此銀監會在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中提出我國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銀行業金融機構應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別達到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均不得低于100%的監管要求。《新監管標準》中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調整為: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存貸比和流動性比例。新的流動性分線監管指標有助與中小型商業銀行改進流動性指標監管體系,進一步提升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
2.3 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技術手段有待改進
當前,國際上先進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已經進入動態化、數量化、模型化時代,并且大量使用VAR值、壓力測試、情景模擬、蒙特卡羅模擬等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同時,國際先進銀行將流動性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和操作風險管理進行有機整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相比之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尚處于定量風險判斷的初級階段,對國際廣泛使用的先進理念和技術無論在認知層面還是在應用層面上都遠遠不足。從技術層面上看,《新監管標準》對銀行的數據質量和系統建設提出了很高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建立完備的管理信息系統,準確、及時、全面計量、監測和報告流動性風險狀況。然而,對于分布廣泛,業務相對單一的中小商業銀行而言,涵蓋了銀行表內外各項業務、涉及多條數據,而且為了保證數據準確性,監管機構還對報表中龐雜的項目設定了嚴格的檢驗條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難以滿足如此苛刻的技術要求,大部分計量工作依靠手工完成,準確性差,耗時長,往往需要幾周時間才能完成一次測算,指標監測頻率低。
基于以上現狀,短時期內《新監管標準》指引下,現行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指標評價對中小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并不適用。因此,在《新監管標準》下,建立一套適用于中小型商業銀行流動性評價模型勢在必行。
3.建立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3.1 指標的選擇
根據流動性風險管理階段,完整的流動性風險監控指標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資產流動性的監控指標;對負債流動性的監控指標;資產負債流動性狀況的指標。中小商業銀行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及所面臨的問題,在《新監管標準》要求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側重定量測量,動態分析。所以對于中小商業銀行來說,在結合《新監管標準》關于流動性風險指引,引入新的流動性監管標準的同時,仍需要從自身流動性管理現狀出發,結合資產、負債特征,在與新指標相結合的條件下,保留并優化存貸比、流動性比例、流動性缺口率、超額備付金率,核心負債比例等流動性監管指標。同時增加商業銀行市場信息指標,綜合反映資產負債流動性指標,推動中小商業銀行業構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幣種和多時間跨度的流動性風險監控和監測指標體系。
3.2 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價指標分析
按照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發展,以下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劃分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指標:核心資產流動性指標、核心負債流動性指標、資產負債流動性綜合指標
3.2.1 核心資產流動性指標
資產流動性指標主要包括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存貸款比率、流動性覆蓋率。
(1)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是指保證存款支付和資金清算的貨幣資金占存款總額的比率。目前,超額備付金是指商業銀行存在中央銀行的超過存款準備金率的那部分存款,即按規定在中央銀行開設存款賬戶,存入一定數量的準備用于支付的款項。由于這個存款賬戶和法定存款準備金使用同一個存款賬戶,因此超額備付金就是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數量以外保留的準備金,其應達到的數額用占其存款總額的比率來衡量。計算公式: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備付金額/存款總額×100%
(2)流動性覆蓋率旨在確保商業銀行在設定的嚴重流動性壓力情景下,優質流動性資產與未來30天內的現金凈流出之比,是衡量銀行短期流動性風險程度的指標,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應當不低于100%。計算公式:流動覆蓋率=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未來30日內的現金凈流出×100%
(3)存貸款率是評判流動性的總指標,貸款通常是流動性最低的資產,而存款而是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貸款對存款的比率越高,就預示著銀行的流動性越差;反之,貸款對存款的比率較低,說明銀行還有多余的頭寸,可以利用穩定的存款來源發放新的貸款或進行投資。計算公式:存貸款比率=銀行貸款額/銀行存款額×100%
3.2.2 核心負債流動性指標
核心負債流動性指標主要包括核心存款比率、核心負債比率、短期投資比率、中長期貸款的比率。
(1)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對來說較穩定的,對利率的變化不敏感的存款。該比率高的銀行流動性能力也相應較高,計算公式: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存款總額×100%
(2)短期投資比率是一個正面的流動性指標,短期投資所占比重越大,則資產的流動性越強。同現金指標一樣,該比率越高,則銀行的機會成本越大。計算公式:短期投資比率=(短期同意存款+同業拆出+短期證券)/總資產×100%
(4)中長期貸款比率指標是存貸款比例指標的分解和補充,中長期是以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為限。該比率若接近或等于1,表明資產負債對應平衡:該指標若小于l,則表明出現流動性缺口小于l,則表明出現流動性盈余。公式:中長期貸款比率=中長期貸款總額/(中長期存款總額+中長期債券總額)×100%
3.2.3 資產負債流動性綜合指標
資產負債流動性綜合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性缺口率、流動比率、貸款總額與核心存款的比率、利率風險率、資信評級、凈穩定資金比例。
(2)流動比率指流動資產總額和流動負債總額之比,用來衡量企業流動資產在短期債務到期以前,可以變為現金用于償還負債的能力。計算公式: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100%
5.結論
在銀監會《新監管標準》指引下,本文結合中小商業銀行特點,分析了目前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中管理技術,管理模式的發展現狀,在原有流動性測量指標基礎上,結合國際新流動性指標發展趨勢,從中小商業銀行發展實際出發,建立了一套綜合的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綜合考慮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因素,從核心資產流動性、核心負債流動性、資產負債流動性綜合指標三大方面對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行評估:指標體系從動態角度,實現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評估相結合,不僅涵蓋了存貸比、流動性比例、核心負債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等傳統指標比率,而且將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現狀與《新監管標準》相結合,進一步優化評估流動性風險指標,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率、流動性缺口率、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資信評級等動態指標,構建的綜合流動性風險指標體系為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照依據。
通過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相關指標因素相對重要性的判斷,結合層次分析法確定了12個流動性指標對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指標確定的權重;并結合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進行評價,并最終得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估的總體得分。在《新監管標準》指引下,該綜合流動性指標體系的運用使得銀行機構及投資者對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價更加合理,從而有利于中小商業銀行現代經營理念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林穎,關小虎.解讀巴塞爾流動性風險監管新指標[J].經濟研究參考,2012,31:59-66.
[2]楊伯元,楊小菊.當前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分析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2,2:69-70.
[3]侯勇,黃儒靖.我國中小型商業銀行流動性現狀分析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2,3:74-75.
作者簡介:
“隔夜拆借利率超過30%!”一位政策性銀行資金運營部總經理感嘆,這是可以載入中國金融市場史冊的嚴重異常!是的,這就是被視為中國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基準利率之一——上海銀行間市場隔夜拆借利率在6月20日創下的紀錄,一時全球轟動,各方風聲鶴唳。
6月20日,上海銀行間市場隔夜拆借利率漲578.4個基點,收于13.444%;七天期回購利率上漲292.9個基點,收于11%;一個月期限回購利率上漲178.4個基點,收于9.4%附近。當天臨近收盤,隔夜拆借利率創下高達30%的罕見交易紀錄,七天回購利率也一度飆升到28%。而在中國,符合法律保護的高利貸也僅為超過基準利率的4倍,即年化回報率為24%。
中國人民銀行自6月以來就一貫持續收緊公開市場流動性,自身流動性風險管理較差的機構風險暴露,眾多銀行間機構,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需要借入資金以滿足頭寸需要,但作為主導借出方的國有大銀行卻選擇了謹慎借款。一時間,供需雙方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嚴重不平衡,銀行間拆借利率因此猛漲。
6月21日起,雖然上述利率迅速回落,但短時間的流動性緊張引起其他金融市場恐慌。一項事后證明為烏龍的某國有大銀行違約傳聞,一度蔓延到整個市場。
6月23日上午,另一家國有大銀行的交易系統出現“系統升級”故障,眾多儲戶當天上午的柜臺取現和電子銀行業務被迫中止約45分鐘,這更讓商業銀行普遍缺錢的謠言四處擴散。所幸的是,有關商業銀行迅速澄清傳聞,從而避免了擠兌事件。
上述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事件,在經過一個周末發酵之后,傳導至中國股票市場,隨即帶來巨大動蕩。6月24日,A股上證指數大跌5.3%,一度跌破1949點,深成指數更大跌6.73%。次日,悲觀情緒加速蔓延,兩市恐慌性墜落,上證指數一度下跌近6%,創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
6月25日晚間,一直“靜觀其變”的中國貨幣當局表態稱,“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據《財經》記者了解,A股市場的大跌顯然給決策層帶來了更大壓力,因為市場穩定向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
至此,這場持續多時、暴發近一周的“錢荒”風波,以中央銀行的應急出手而暫時平息,A股亦在6月25日下午提前完成V型逆轉。6月26日,上海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相應回落,市場情緒趨穩,一場麻煩暫時過去了。
這場自我誘導式的短暫危機,一方面體現了管理層對銀行資產錯配和大量表外資產的不滿,但略為收緊的貨幣政策遭遇強勁博弈對手,市場如此激烈反應,也在倒逼貨幣政策適度放松。
更重要的是,這場短暫的危機說明:中國央行不會永遠滿足商業銀行的要求而不斷注入流動性,這需要各金融機構主動管控流動性缺口;中國并非不能發生金融危機。
比較積極的看法則是,這次類似危機的嚴重警示,對抑制中國商業銀行不顧后果地擴張表外資產、進行大量資產錯配的操作有校正作用。更有人認為,這是對中國金融體系的另類壓力測試,清晰勾勒出了中國金融系統風險傳導的路徑,應引起決策層重視。
一些業界人士相信,這次觸發的貨幣市場異常事件,將促使監管機構對銀行業資產結構問題和流動性風險管理更加重視,從而早下決心著手解決積累經年的關鍵性問題。
但此次短暫危機也有代價:造成市場短暫的波動和恐慌;也損傷了培育數年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的穩定性,為其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基準利率增加了難度。
對于主張市場化改革的人士而言,此次異常事件最為麻煩的可能是,一直被討論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或因此暫時受到挫折。因為這次危機比較直接地暴露了部分金融機構管理流動性的能力欠缺,監管當局不得不擔憂其承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真實能力。
不過,決策層最近清晰表達了對金融去杠桿化的意愿,希望引導資金更優化配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僅靠行政手段逼迫資金流向無法逐利的行業或前景不清晰的領域,這實質是實體經濟在各領域的投資預期出現了問題,根源在實體經濟不景氣和投資空間有限。
為此不少專家建議,中國應首先意識到,資金大量流向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有很大風險的,為此必須改變根本成因,及時給市場以清晰的信號,讓大家看清未來改革將給資金提供哪些可投資的空間,以引導和激發民間投資熱情。
這次貨幣市場異常事件,也考驗了中國宏觀調控的政策決心,管理層是否有勇氣選擇承受一定的痛苦而提早糾偏。 博弈流動性緊缺 央行此前拒絕注入流動性,是在其認為不存在流動性總量問題的前提下,希望通過流動性收緊,逼迫空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激活存量貨幣
6月25日當天午后股市實現V型大逆轉,上證指數報收1959.51點,微跌0.19%。據了解,當天上午,國務院召集“一行三會”研判局面,很可能影響了午后市場。此后,央行也召集國有大銀行高層、首席經濟學家等人士溝通市場情況,商討相關對策。
當晚,央行發表《合理調節流動性 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聲明,稱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穩定器作用向市場融出資金,貨幣市場利率已經回穩。
這表明,一直態度強硬的央行最后向市場妥協。隨即,市場信心恢復,銀行間市場利率應聲回落,各金融市場趨于平穩。
在外界看來,央行表態傳遞的市場信心至關重要。不過,央行并未公布這次定向注入流動性的具體細節。
據《財經》記者了解,央行有可能啟用了短期流動性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rons,簡稱SLO),向部分銀行定向注入流動性。通常,SLO操作相關信息會在央行完成該操作一個月后公布。
有市場人士透露,6月20日,央行批評部分國有大銀行有意收緊流動性、停止對拆融出資金,加劇了市場緊張情緒。
對此,多位金融市場交易員表示,當市場陷入資金恐慌時,若市場資金邊界是1萬億元資金,即使只少了2000億元資金,由于貨幣市場具有很強的預期性,最后呈現的流動性緊張程度也會被放大。
此后,在得到央行的口頭要求后,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先后向外拆出資金,有效平抑了銀行間市場利率進一步快速飆升。但是,貨幣市場的異常情緒隨后傳導到資本市場。國家開發銀行一位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證實,在接到央行口頭指導后,該行的確發揮了穩定銀行市場流動性的作用,對外融出了資金,但他未透露國開行此次的具體對外融資金額。
多位市場人士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央行不出面維穩,市場將會出現更壞的局面。但主張徹底市場化的一些人士則感嘆,央行功敗垂成,沒能在市場短期波動前選擇堅持,或許再次錯失了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契機。
在更多人眼里,貨幣當局適時的市場干預是必要且有效的。中國央行網站6月24日曾公開了一份簽署時間為6月17日的《關于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從這份文件看,早在6月17日,中國央行已經對商業銀行進行流動性管理提示。
據《財經》記者了解,央行內部比較明確的認識是,這次流動性危機的演化一直在其掌控之下。6月27日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紀志宏在陸家嘴論壇上回應道,央行對商業銀行的愛是強硬的愛,而不是溺愛,要管教你的孩子,又要關愛他。
在市場出現過激反應后,維護股市的穩定成為決策層拿捏政策取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市場一度傳出消息稱,中央匯金公司將繼續增持大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股票。從其后幾天來看,這一消息更像是一種特殊的預期管理手法,或反映了公眾對國有機構干預市場的期待。
從更長遠來看,今年以來中國央行持續收緊流動性的操作,體現了新一屆政府有意去掉金融杠桿化的決心,這更能正面解釋,為何央行在此前數月的主動作為有限。
6月19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這是一個多月以來,國務院總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資金問題。這一表態最早出現在5月13日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其后在6月8日,再度提及 “要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事實上,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的高速增長,顯示出信貸政策比較寬松,然而經濟走勢卻呈現出與資金環境的背離。即貨幣資金加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乏力,甚至呈現出回落跡象。
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這反映了最近新增信貸一部分沒有流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支持銀行表外業務及其他一些監管套利行為。這些趨勢顯然得到了中國央行和國務院高層的重視。
今年以來,中國央行持續拒絕注入流動性,是在其認為不存在流動性總量問題的前提下,希望通過流動性收緊,逼迫空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激活存量貨幣。
中國央行在6月25日的表態認為,前五個月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增長較快。5月末,金融機構備付率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通常情況下,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保持在六七千億元左右即可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萬億元左右則比較充足,所以總體看,當前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
也有金融業人士認為,市場流動性總量沒問題,當前國有四大行是資金主要出借方,它們的行為如果一致地謹慎,市場資金面立刻會緊張,打破這種局面也實屬必要,否則更會增加它們和監管當局博弈的信心。 “錢慌”致“恐慌” 6月20日,央行照例發行20億元央票,回收流動性,這徹底打破了市場憧憬,直接導致市場利率恐慌性上漲。大銀行對流動性的惜售心理,造成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幾近失控式飆升
6月26日,一位全國股份銀行市場交易員看著銀行間市場交易動態報價,長出一口氣,感嘆道:“終于可以放松了。”
在過去一個月,中國銀行間市場利率經歷了一輪“過山車”,這是1994年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立以來極為罕見的情形,交易系統因銀行不能按時平頭寸被迫延時,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最高達到30%,這么高的利率顯示可能有銀行資金違約。
這引起海外投資者關注,一位大型券商在6月20日晚上收到來自海外同行的郵件詢問稱,“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危機爆發了?”那幾天,全球各財經媒體對此亦議論紛紛。
美國獨立風險分析師克里斯·維倫認為,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貨幣市場的異常事件,會影響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整體判斷,如果說此前投資者對中國的持續高速經濟增長還是正向看好,那么在異常事件之后,越來越多海外投資者轉向負面不看好了。
所謂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是具有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及經法人授權的非法人金融機構分支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資金融通的行為,目的在于調劑頭寸和臨時性資金余缺。近幾年,隨著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中國同業市場表現越來越活躍。
一家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梳理了銀行同業業務發展情況發現,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業資產比一級核心資本的比例較高,業務模式相對激進,通常這一比例最高值出現在每年的6月末,最高甚至達到9倍-10倍。而國有大銀行的這一比例基本維持在1倍左右。
5月底以來,市場面資金緊張已經出現端倪,央行卻未見放水跡象,反而刻意在強化從緊的政策姿態。6月20日,央行照例發行20億元央票,回收流動性,這徹底打破了市場憧憬,直接導致市場利率恐慌性上漲。同時,大銀行對流動性的惜售心理,造成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幾近失控式飆升。
一般來講,同業拆借市場按有無中介機構參與可分為兩種情況,即直接交易(網下交易)和間接交易(網上交易)。所謂直接交易是指拆借利率由交易雙方通過直接協商確定。而間接交易是指拆借利率根據借貸資金的供求關系通過中介機構公開競價或從中撮合而確定,也就是要借助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交易系統。直接交易利率并不體現在同業市場的公開報價中。
據《財經》記者了解,在資金最緊的當天,市場上一度出現利率為35%的一筆資金拆借交易,不過這筆交易的資金融入、融出銀行均是中小銀行,最終未被外界過多關注。
也正因如此,這筆交易成為從業人員閑暇的玩笑調侃:“民間借貸利率最高24%(基本利率的4倍),隔夜拆借利率35%,到底是不是違法違規?”
通常來看,外匯占款、財政存款、公開市場操作是影響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三大核心因素。此外,端午小長假以及企業稅款的延遲支付,大量銀行理財產品6月集中到期,以及表外業務回表等,這些因素相互疊加,加劇資金的緊張。不過,這些可能引發流動性緊張的因素通常在銀行預期之內。
今年自6月以來,外界預期新一屆政府相關經濟改革政策將陸續出臺,貨幣政策有可能適當放松,銀行對信貸提前卡位的意圖明顯,6月前十天,中國各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就超過1萬億元,這種提前布局,某種程度上是誤解了央行的政策意圖。
央行亦坦陳,受貸款增長較快、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外匯市場變化、補繳法定準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近期貨幣市場利率仍出現上升和波動。
在中國銀行一位副行長看來,此次流動性收緊最重要的因素是外匯占款在發生變化,今年前幾個月,外匯占款非常充裕,央行的政策是抑制熱錢,現在進入到鼓勵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這個階段,而商業銀行前期對于外匯占款的變化關注度不夠。
5月,國家外管局收緊跨境資本流動監管,中國各銀行的外匯占款從4月接近3000億元跌至67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與海外資本流入相對應的流動性大大降低,貨幣市場發生異常情況的概率在增加。 貨幣空轉根源 銀行發行了大量的理財產品,這些資金大部分進入了仍能提供高回報率的房地產、政府投融資平臺等,業內人士預計,銀行業這部分資產的期限錯配平均應該在半年以上。一旦銀行理財融資出現問題,銀行業風險就會暴露
申銀萬國銀行業分析師倪軍表示,這次事件對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影響不大,預計部分銀行利潤可能損失在3%-5%。監管層一直擔憂的表外資產大約占整個行業資產的20%左右。
監管層意在清理的“影子銀行”,是希望銀行壓縮擴張較快的銀行理財產品和貼現票據等業務。近幾年來,各商業銀行發行了大量的理財產品,這些資金大部分進入了仍能提供高回報率的房地產、政府投融資平臺融資等,這些項目往往是長期資金,理財產品則多為一個月、三個月或半年,業內人士預計,銀行業這部分資產的期限錯配平均應該在半年以上。一旦銀行理財融資出現問題,銀行業風險就會暴露。
政府則希望,這些資金降低期限錯配風險的同時流向實體經濟。顯然,房地產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并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資金流向。
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估算,2013年地方融資平臺的還本付息規模將達4.16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償還壓力,無論是通過本級財政收入還是土地轉讓收益(按一定比例提取),都難以完全兌付。
針對地方融資平臺清理,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余永定認為,所謂搞活增量、盤活存量的說法,有關增量和存量的定義就不清晰。
有銀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銀行的信貸資產,投入到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的較難抽身,過分強迫調整銀行資產結構,有可能引爆新的問題。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為了降低危機發生后的殺傷力,去杠桿是最有效的途徑,但去杠桿的有效手段應該是推進相關領域的改革。比如,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的規模總量雖然巨大,但并不構成威脅經濟的主要因素;真正威脅經濟和金融安全的,卻是仍不斷制造債務的地方行政體制。這就需要進行行政體制和財稅體制改革,通過減少地方政府的事權來縮減其財權,讓其從大政府、經營型政府,轉變為小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樣,其債務水平或許就可以有效控制。
許多人士主張,中國金融去杠桿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是國退民進,即打破某些行業的行政性壟斷,讓市場充分競爭。但這取決于實體經濟的活躍度。
今年前五個月,非金融企業定期存款增速達22.5%,活期存款增速僅6.6%;從增量看,前五個月企業新增定期存款2.8萬億元,活期存款下降5800億元,表明企業的新增流動性主要用于儲蓄,而非用于經營活動,這是實體經濟并不活躍的另一寫照。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認為,現行體制下中國很難主動進入實質性的金融去杠桿,長期金融流向不能創造實際利潤的方向,資源錯配至不具備經濟合理性的項目和低效率部門,以至于許多企業已無法產生足夠覆蓋利息的資產回報率。
據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今年1月至4月,全社會凈融資7.9萬億元,同比多增3萬億元,廣義貨幣增速顯著反彈至16%。然而同期中國宏觀經濟明顯疲軟,結論只能是:有很多資金并沒有進入實體而滯留在償債環節。
根本原因在于,出口環境不好,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及勞動力成本升高等因素,導致資金投入實體經濟的欲望在顯著降低,而很多可以投資的領域卻處于政府管制之中。
過去幾年出現的國進民退的現象,也擠壓了民營資本的投資空間,應該有序地讓部分國有資本逐步出讓和退出競爭性領域。
一位證券分析人士表示,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不可持續,必須通過改革改變這種現狀。從光伏產業的扭曲繁榮和低迷現狀,可以看出政府引導產業模式在市場波動面前的無力。 宏觀審慎管理考驗 建立明晰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最為重要,這需要在決策者、貨幣監管當局、市場之間有通暢的傳遞途徑,保證政策準確、及時地傳遞給市場,防止市場發生誤解而產生預期之外的波動
風波暫時過去,反思卻未停止。
一位國有大銀行副行長表示,即使這次異常事件完全平息了,各方面也有必要總結得失,特別是外匯占款出現趨勢性下滑,怎么應對,一些商業銀行之前比較樂觀,流動性管理相對比較寬松,但市場異常情況超出想象,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也需要總結,央行還要考慮宏觀政策應該如何應對,宏觀政策要加強預見性和前瞻性,以減少市場波動。
多位金融領域的權威人士認為,很顯然,清晰、明確的政策預期,是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最為需要的,顯然這次市場和央行之間缺乏相互了解,預期管理出現了偏差。
而要達到上述目標,建立明晰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最為重要,這需要在決策者、貨幣監管當局和市場之間有準確而明晰的傳遞途徑,保證政策準確和及時地傳遞給市場,防止市場發生誤解而產生預期之外的波動。這就需要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優化,預期管理應加強。
各金融機構的行為更值得反思。各家銀行不負責任地盲目擴大扛桿、追逐利潤、忽視自身資產結構的合理性,導致風險積累加聚。這次異常事件也暴露了不少金融機構主動管理流動性的能力不足,對市場風險的預警和應對也不及時,這為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留下了陰影。但這次事件也足以讓金融機構的行為有所收斂,進一步去杠桿化的動力會有所增強。
更大的共識是,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加強。余永定認為,央行應該從供應量調控轉到價格調控,因為中國的貨幣乘數并不穩定。
亦有銀行業人士認為,在控制貨幣投放和約束商業銀行行為方面,央行和銀監會也應該統一協調,否則有時不同部委的政策會讓銀行業人員感覺到模糊甚至矛盾。
一位熟悉海外監管體系的金融業人士表示,海外監管機構能夠及時、動態地掌握各家銀行的資產結構,尤其是短期資產的匹配情況,中國監管機構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同時,這樣的數據也應該充分地與央行共享。
多位權威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這次貨幣市場異常事件也給中國提出了警告,金融危機并非不可能在中國發生。隨著大量地方政府負債的積累和銀行資金期限錯配日益嚴重,金融風險也有積聚的趨勢,監管層應抓住這次契機,及早整頓銀行業積累的風險。
自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在金融領域實行分業監管理念,到2003年銀監會成立,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構成了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組成的“一行三會”架構。分業監管為中國長期金融穩定提供了保證,但隨著金融體系日益復雜化和業務交叉化,需要“一行三會”加強協調以應對可能的系統風險。
目前成制度的金融監管機構協調機制,就是“一行三會”的部級聯席會,從實際運行情況看,僅靠這一機制,并不能對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及時預警,也不足以解決危機發生時執行層面的緊密溝通和配合。因此,風險監控體系和執行層面的監管協調機制,均應在下一步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加以完善,從而減少類似異常事件,避免金融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