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8:15: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聲樂研究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珍惜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積極挖掘和支持民歌
我國專業民族聲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論是專業的教學,還是實踐都取得了相當成就,舉世矚目。但在民間歌手不斷獲獎并產生轟動影響時,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國專業民族聲樂的發展仍存在的一些問題。經過研究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由于對科學性的過分重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民族特性的喪失、地域風格的匱乏等現實情況。當歷史的發展進入新世紀的今天,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專業音樂教育呼喚“返璞歸真”的多元文化價值觀時,我們的確忽略了自己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忽略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從而嚴重影響了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和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聲樂走向世界。歐洲的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吸收了意大利美聲發聲的科學性原理之后,結合自己本民族的特點,創造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藝術歌曲,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房車旁的格麗卿》,門德爾松的《乘著歌聲的翅膀》,舒曼的《兩個禁衛兵》等被世人傳唱;法國遵循美聲唱法的原則,解決了語言與歌唱發聲之間的矛盾,創造出了經典歌劇,例如,比才的歌劇《卡門》《采珠人》,古諾的歌劇《浮士德》等;俄羅斯也創造了大量的民族經典歌劇,如柴可夫斯基的《葉普根尼?奧涅金》,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歌劇《薩特闊》等。每一個國家的經典文化,都離不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有著自己濃厚的民族風格、民族氣質、民族特色和審美習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歌體裁豐富多彩,創作更多富有感染力和民族特色的優秀民歌作品是有深厚基礎的,我國的民族聲樂要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就應向民間音樂尋求營養,積極挖掘和支持民歌,對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傳統音樂,進行深入搜集、整理,早日創立有自己鮮明民族風格的民族聲樂藝術體系。這樣,中國民族聲樂就能真正成為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橋梁和紐帶。
二、要樹立多元化的審美標準,吸取各家所長
隨著民眾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民族聲樂的審美也逐漸由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人們在接受祖先遺留下來的民族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在接觸、欣賞西方音樂文化、現代音樂文化。在我國民族聲樂審美的轉變中,以宋祖英的演唱為代表的民族唱法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其把西方發聲法這種外來形式與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聲樂作品、語言、感情、風格等相結合。隨著商品經濟和文化市場的發展,獨具魅力的民族聲樂正在不斷地變得現代化、多元化和市場化。宋祖英的演唱并非十全十美。她的發聲方法甜美圓潤有余而通暢、嚴謹不足。聲樂是一門苛刻、嚴厲的藝術,我們切不可低估了西方聽眾的耳朵。在一片贊揚聲之中,國外的聽眾有不少是抱著新鮮、看熱鬧的心理來欣賞演出的。他們的掌聲中也并不缺少尊重和禮貌。如何讓全世界的聽眾能夠像欣賞美聲唱法一樣欣賞中國的民族歌唱家的歌聲,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難題。
從整體上來說,中國的民族聲樂并不缺乏優秀的作品。缺乏的乃是不但能夠受到世界聽眾歡迎的歌唱方法,而且能夠受到世界主流音樂家所認同和普遍學習的、像美聲唱法一樣的中國民族聲樂訓練體系和統一的評價標準。我們應該十分清醒地看到,宋祖英的海外演唱會僅僅是個開端。國內的民族聲樂人才培養依然沒有統一的認識和標準。一個老師一個教法,不同的老師擁有完全不同的學生和唱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走向世界依然任重而道遠。(轉第93頁)
(接第87頁)
如今,全球的文化滲透和融合在加速發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中國民族聲樂唱法也應在珍惜原生態唱法的基礎上,從開放、豁達、多元的角度去思考不同形態、不同層面、不同趣味以及不同唱法的創新,汲取國外聲樂藝術的豐富營養,以豐富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讓中國民族聲樂與時代和國際接軌,朝著更寬廣的道路發展。
三、聲樂教學訓練中要“中西合璧”
中國民族唱法,是我們所特有的一種歌唱方法,也是幾千年來中國古老藝術的結晶,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宋祖英的聲音高音寬廣而富有穿透力,中低音區扎實穩定,體現了當代民族聲樂教學的最高成果。宋祖英的唱法是美聲、民族結合唱法的一個成功例子, 她在音樂會上不僅演唱了地道的中國民歌, 又成功演唱了具有美聲基礎的德國民歌和奧地利民歌。
從宋祖英成功的獨唱音樂會中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1.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都可以為我所用;2.民族特色不能少;3.科學發聲方法不能丟;4.訓練體系要形成;5.評價標準要一致;6.國際舞臺是目標;7.世界票房是標準。
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也正是在這個發展潮流中不斷地更新、創新和發展。面對日益國際化的文化環境,我們要在正確評價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更新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去創造更具活力和影響力的現代民族音樂文化體系,并使之走向世界的音樂舞臺,自立于世界音樂之林。一個藝術學派的形成,標志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藝術上的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的強大。近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工作者,不斷兼收并蓄中國聲樂藝術園林中姊妹藝術的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通過對傳統聲樂藝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同時借鑒美聲唱法的長處來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人將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科學訓練方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燦爛花朵,一定會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參考文獻:
[1]徐靜冬.從“千人一腔”到“百花齊放”――試論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走向[D].中央民族大學,2005.
[2]董穎.在保存民族聲樂傳統韻味中借鑒美聲唱法的科學理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5.
[3]彭天峰.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18―120.
[4]文麗麗.宋祖英音樂作品的審美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8.
[5]鄒婉華.展示民族聲樂魅力體現民族聲樂教學成果,宋祖英維也納獨唱音樂會觀后感[J], 戲劇文學,2004(9):83―87.
[6]唐勇.宋祖英音樂會傾倒美國,受到高規格接待.人民網2007―08―01.
[7]權輝. 20世紀中國民族聲樂審美取向[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