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7: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互聯網金融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探討INTERGRA-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與快速血糖儀檢測血糖結果的相關性及差異性 兩種消毒劑進行皮膚消毒后檢測血糖結果的差異性比較 資產評估結果差異性分析 試論文學創作與影視傳播藝術品格的差異性 PCR分析FISH與IHC檢測人乳腺癌組織中HER―2表達的差異性 紡織品色牢度檢測標準的差異性研究 國內外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差異性分析 論文化差異性與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 國內實證類英語碩博論文與國外期刊論文結果與分析討論部分的引用對比 CT、MRI檢測鼻咽癌顱底骨質侵犯差異性的臨床意義 中西政黨制度的差異性比較分析 江西教育投入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稅收與會計的差異性分析 感性設計中的文化差異性分析 從符號角度分析文化的差異性 中日文化的幾點差異性分析 健身鍛煉與運動訓練的差異性分析 旅游景觀鑒賞的差異性分析 媒體政治傳播的差異性分析 初中體育差異性教學的應用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羅瑞,唐璞,舒安琴,石蕓.兩種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對醫學結果的差異性研究[J].天津科技,2014(12):71-73.
[4]趙冬梅.基于已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分析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15(06):50-53.
[5]陳燕,丁嵐.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缺陷分析[J].中國出版,2014(16):12-14.
關鍵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
職業院校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型人才的重要場所,自教育部“十二五”中長期發展綱要頒布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機遇期。當前,在我國“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發展戰略的影響下,職業院校逐步將原有的培養模式對接創新創業教育,以盡快轉變培養方式,培養出更符合現代社會的職業人才。
一、跨專業、多層次、“雙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將“雙創”教育落地的首要任務,改革以往傳統、刻板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入跨專業、多層次、靈活選擇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務之急。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具體內容
第一,從招生模式的按專業招生改革為大類招生,入校后不分專業進行第一學年的基礎課教育,將創新創業意識融入基礎課教學。第二,嘗試從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進行初次分流,即“專業分流”,在學生充分了解各專業學習內容和就業前景的基礎上劃分會計學、會計信息管理、證券與期貨、互聯網金融專業,進行專業必修課和創業知識選修課學習,積累創業知識。第三,在第五學期安排跨專業綜合實訓后完成第二次分流,即“方向分流”,學生可自主選擇就業、專升本或者自主創業,針對選擇就業的學生安排專職教師進行從業資格的相關輔導,并參加頂崗實習,針對選擇專升本的學生安排學業指導和考前輔導;針對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配備一對一創業導師,加強創業精英教育,撰寫商業計劃書,并完成企業初期孵化,學院可給予相應創業基金予以支持,以商業計劃書答辯代替畢業論文答辯。第四,優秀創業畢業生離校后也可返回母校進行創業知識深造,可自愿“反哺”母校創業基金,為創業基金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如圖1所示。
(二)創新創業意識普惠教育階段
創新創業意識普惠教育階段旨在培養所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系統地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對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學術理論知識有更深的領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促進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例如開設創業學、創意思維概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KAB創業基礎等。具體而言,普惠教育需要重點推進以下三項工作:1.提供制度保障。在普惠教育階段,由于課程不為人熟知,需要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在學分、學時上予以支持,形成學校內的創業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為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提供外部環境。2.物質保障。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學校對原有硬件設施進行更新,需要購置相關硬件和軟件,為后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奠定物質基礎。3.潛移默化的人才培養過程。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浸潤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創新創業意識,為后期課程跟進鋪平道路。
(三)創新創業知識重點學習階段
創新創業知識重點學習階段旨在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為以后更進一步從事創新創業實踐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實而堅固的基礎,以選修課的形式,為有創業想法的同學提供創新戰略、市場營銷、風險投資、合同與交易、電子商務、稅務制度以及知識產權的學習機會,例如擬開設跨專業虛擬仿真綜合實訓等。同時結合第二課堂,開展相應活動,鞏固學習效果。
(四)創新創業人才精英培育階段
創新創業人才精英培育階段應對學生進行職業性向測評,依據測評結果,結合個人意愿,在學生中篩選有能力、有意愿的學生重點培養,條件允許的學校可以成立相應的班級或學生社團,為立志創業的學生配備一對一的創業導師,對學生強化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應為企業初創提供輔導,并完成企業初步孵化,協助學生完成商業計劃書、工商注冊、稅務登記、銀行開戶、市場開拓、人員聘用以及申請創業基金等環節,為學生離開校園后的企業經營打好基礎。
(五)離校后“反哺”或“回爐”階段
當首批以創新創業模式培養出的學生畢業后,學校必須加強校友職業發展的追蹤,同時繼續對畢業生創業進行指導,以輔助畢業生創業孵化成功。過段時間后,可以邀請離校后的優秀創業畢業生回母校舉辦創業講座或創業沙龍,暢談創業感想和經驗教訓,畢業生也可以選擇回母校短期“回爐”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有能力的畢業生可自愿捐贈創業基金,“反哺”母校,為今后的學生創業做出貢獻。
二、創新創業能力認證
在創新創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針對創新、創業所需的知識結構、要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對學生進行專門培訓,為參加規定內容培訓并通過考核的學生頒發培訓證書,如國家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研究院頒發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訓證書。此外,引入校企合作和跨校培養模式,以交換生、進修生身份選派部分優秀學生在其他學校參加KAB、SYB創業培訓實驗班;或與具有創業培訓資質的院校、企業合作,在本校完成KAB、SYB創業培訓,成績合格學生可以獲KAB、SYB創業培訓證書,今后創業可享受國家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多種優惠措施。
三、“雙創”模式下教學方法改革
實施“雙創”背景下的人才教育,必須在其過程中突出實踐和實施的環節,顛覆傳統教學單純停留在理論教學上的弊端,亟待將創新創業教育切實與一線課堂教學相融合。
(一)“創業導師+學業導師”雙重培養
引入導師制,做到不僅學業導師負責學生專業學習、頂崗實習、畢業論文撰寫外,還應為有創業想法的學生配備具有創業輔導資質的創業導師,為學生在最后創業孵化階段進行一對一輔導,手把手完成企業初步孵化。
(二)沉浸式教學
充分利用現有財經類虛擬仿真創新創業實訓中心資源,開設跨專業虛擬仿真綜合實訓課程,為全體學生在畢業之前提供一次與經濟社會無縫連接的機會,通過為期一周的“沉浸式”學習,體會創業和就業的艱辛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等。
(三)“互聯網+”遠程教育
在“雙創”模式下,學生的課程培養會打破原有的學制和上課方式,遠程教育、遠程幫助將可能成為授課的重要方式,因此學校有必要構建網絡學習平臺,通過微課、案例式教學等方式提供互動性網絡平臺,實現教育的全方位覆蓋,使學生學習更加自主,方式更加靈活。
(四)“試錯”式教學
通過校內的系統學習、實踐,乃至企業試運營,為創業的同學們提供“試錯”的機會,在各種錯誤和問題中摸索企業經營決策和技巧,加強團隊管理和磨合,將現實經濟社會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高度仿真,盡力做到校內教育與校外社會的無縫銜接,把今后犯錯誤的損失降到最低。
(五)互動式教學“雙創”人才的培養
把課堂從“一言堂”變為“大家談”,教師身份也將因此而轉變。頭腦風暴、siminar、無領導小組討論等都將成為授課方式,教師將從課堂的主角變為“群演”,學生將有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成為知識的傳播者甚至是創造者,在不斷往復的互動之后,創新創業將被印刻在學生心中,使之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秀的綜合素質。
(六)賽教融合、第一課堂與第
二課堂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環節的最后一環,第一、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將為“雙創”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因此各級團組織可通過各類比賽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以創業計劃大賽等為基礎,構建全新的學科競賽體系;以創業俱樂部等為基礎,扶植全新的學生社團體系,同時輔助第一課堂教師為學生盡可能提供創新創業的實操機會,提高他們的創業綜合實力。以“雙創”為背景的人才培養,關鍵在體系的構建,而這個體系涵蓋了學校教學的各個方面,這是一次高職教育模式的深刻變革,是高職教育面向未來的必由之路。因此各個高職院校應抓住機遇,不斷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實現我國高職教育事業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目標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段麗華,劉藝.基于“專業+”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6(28).
[2]趙序海.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計[J].高教論壇,2014(5).
[3]李雋,曹玉平.高職院校“分級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職教論壇,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