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審美思維論文

審美思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1 17:1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美思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審美思維論文

篇(1)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教學策略

語文審美教育是對以前語文教學的糾偏和完善,語文教學又是中學實施審美教育的優先途徑。語文審美教育是語文文本的審美屬性和語文學科內在需求決定的,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及中學教學現狀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渠道。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從詩歌、散文、小說和議論文等方面的教學中就小學語文審美教育進行探討。

一、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具有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學教材中的古詩詞融語言美、音韻美、情景美、節奏美于一體的具有豐富的審美元素。“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師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讀出詩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著再把握詩歌情感。審美心理的形象感知――體驗情感――抒發創造三個階段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進行古詩詞審美鑒賞的時候,要靈活貫通地把三者的關系處理好,通過科學的方法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養。首先要從剖題意、辨詞語、補語法、調語序、分析時代背景、品味關鍵字詞等進行感知閱讀與審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讀吟誦中悟情,巧設疑問抓情感基調,明詩人之志知曉詩情以進行情感閱讀與審美體驗;最后要在學生閱讀詩歌時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進行審美創造。

二、散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散文是講述人生百態的文學作品,它抒情性強,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或啟人深思,或達人感情。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教師要抓住散文特點,去發現它獨有的現實美,不同形式的藝術美(形象美、意境美、結構美)。散文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散文的美感作用,從而達到培養中學生“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目標,使他們初具藝術審美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首先要尋找審美因素,通過精心設計導語,使學生進人畫境,引入審美階段,再進行富于感情的吟誦,使學生在畫境中感受美。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品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結構美”;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描摹、抒情、議論的詞句進行分析,感受這些詞句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學生“語言美”的審美能力,通過賞析語言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不同作家作品的表達特色。最后要引導學生突破散文鑒賞的“意境美”。引外還要通過聯想想象,豐富審美形象,以達到入情之后入理,提升學生的審美層次。

三、小說教學的審美教育

小說中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因素,小說的人物美、情感美、環境美、故事美都為我們提供了審美的視角。教師能夠充分挖掘各種審美因素,努力帶領學生感悟、品析,學生就一定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小說語言入手,提升審美感知力。教師要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堂的駕馭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充分調動自身的感官,對小說進行審美感知,使他們的審美感知力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從小說要素提升審美理解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美,從小說情節入手促使學生理解情節美,從小說中的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方面促使學生理解環境美。最后要從審美參與入手以提升學生審美想象力,從結合現實切入,提升審美創造力。總之,要在小說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特別要重視引導學生多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只有多讀,多比較,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四、議論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議論文是在“審美理想十分強烈而急迫的時候,寫作主體常常不再去通過典型人物去反映,而是直接出來闡發和宣傳”[2]的情況下寫成的,這樣就決定了它強于邏輯和思辨的特點。議論文從形式到說理藝術、結構安排、思維特點、理論深度都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教師應該在議論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和學生一起開展審美活動。首先明快的節奏和整飭的音韻或結構是議論文的形式美,教師要善于發現它的審美價值。其次,教師要用修辭增強說理的形象性,以引用增強語言的智慧美,巧用設問、反問創造文章的波瀾美。再次要梳理議論文思路,認知結構美。議論文的結構是一門審美的學問,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來加深對結構美的理性認識,在審美中鍛煉抽象、提煉的能力。第四,重視形象性思維,認知形象美。議論文中的形象思維能有力地激發學生開啟理性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理性信息,使學生的理解力得到大的提高。形象思維往往點綴在議論文嚴謹理性的論述中,使文章有了趣味,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在審美活動中,這是容易被忽視的審美因素。最后要體悟議論文論證,認知理性美。理性美主要體現在議論文說理追求言簡意賅,使讀者豁然開朗,認知議論文的理性美是該體裁最高層次的審美活動。總之,議論文教學中的審美內容是豐富的,教師要帶領學生好好利用它,讓學生在議論文的學習中增長思維能力,提升審美品位,成長心智。

鑒于審美教育的極端豐富性,本文無法完全窮盡語文教育聽、說、讀、寫等諸多方面,只能有所側重地選擇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閱讀教學”板塊對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審美策略作有選擇性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篇(2)

論文關鍵詞:傳統審美 現代美術 沖突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藝術在歷史的歲月中沉積了千年的精華散發出特有的氣質和沁人心脾的馥香。現代藝術在審美實踐的意義上,不僅在自身內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話語形式,而當代藝術對傳統審美理想的顛覆沖突愈明顯。下面筆者試從三方面論述中國傳統審美與現代美術的沖突

一、審美思維方式的沖突

傳統的審美理想在思維方式方面上,注重萬物的聯系和感性自覺的心理體驗。這種思維方式中沒有把大千世界看成是獨立于人以外的純粹客體中國傳統審美理想體現一種宏觀整體的審美思維方式,藝術講求心靈的物化,又是物的情話,心物合一超以象外。老子云:“塞其兌,閉其門”就是清除心靈的塵灰,保持內心的最大虛空、靜寂,直觀體悟世界萬物“和其光,同起塵”達到“玄同”的藝術理想。同時這種思維方式有著虛空靈動,就是傳統審美中的神韻、飄逸、超拔、高逸、虛清等。所以在傳統中國畫中講求“氣韻生動”、 “妙在能會、神在能離”等一種格調清高的審美追求。

現代美術與傳統審美思維的沖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現代美術缺乏主體內心的自省,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潮,即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兩者都是以“人”為中心,但兩者的審美思維方向有質的差異。中國傳統審美思維方式強調虛靜、心靈自由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現代美術在藝術思維上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顯示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產生一種外離對抗性。在一定的社會時代中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體現出了人類意識的覺醒有進步性。其次,現代美術思維方式中缺乏傳統審美宏觀整體性,現代美術多用類似解構主義的思維方式,肢解、分割使主體思維獨立單一。

二、審美價值取向的沖突

傳統審美理想的價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萬物生命的發生過程。按《周易》的觀念,整個宇宙是陰,陽兩種元素交感而成的動態過程。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宋明理學家主張的天人相通都是在審美取向上重交感。再次“重人生”源于“交感”的基礎。周敦頤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就是把人看作萬物之靈,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即以人的生命活動為內在機制的宇宙一體化,天地萬物看作統一生命系統。中國古人是以這種對自然的特殊情感和內求自省的方法完成美的理想追求。傳統中國畫家在對大自然領悟人生,借物寓意,予以揮毫把無情之物變成有情之物。現在我們還能從他們畫的頑石中感受到“雪盡身還瘦,云生勢不孤”的氣概;從山林中感受“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情態。

現代美術中這種“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審美價值取向很少了。現代美術審美取向傾向于個人自我價值、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分離,強調主體對社會對人生的悲觀消極或厭惡不滿發泄的態度。現代美術價值取向其實是自身內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話語形式,突顯當代審美文化所面臨的困惑。

三、藝術表現形式的沖突

傳統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只在筆墨之間唱吟畫家心聲,簡單而單純的黑白水墨卻孕育著中國文化之精華。

第一、以水墨為上。故有墨從筆出,筆以墨顯,筆取其氣,墨取其韻。中國古人將自己實踐經驗和精神追求集中于此,其作品中的造型符號融哲理、藝術、人生一體,體現儒道佛三家哲理。第二、重意忘形。“畫之當意寫,不在形似耳”【《元·湯垕》畫鑒畫論】,縱觀中國美術史,除徐渭、、石濤等大寫意畫家不論,即便是工筆畫:山水、人物、花鳥也不是單純的模擬,刻意酷似,而是“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林泉高致·山水訓》】。

中國傳統繪畫重物象的內在體態、氣韻、生命神采。西方繪畫則重寫實性,藝術形式追求逼真,強調對事物科學精確的刻畫。印象派的出現是現代藝術的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印象派否定了西方傳統的單一的藝術表現形式,放棄了原有嚴謹的造型能力。美術開始分門別派,藝術表現形式也愈加豐富。“現代派藝術之父”塞尚,他不再重客觀事物的模仿而注入永恒的形體結構;還有梵高,他用明亮灼熱的色彩、奔放顫動的曲線傳達激動熾熱的心身。從印象派到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這些現代主義美術豐富了原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以全新的藝術震撼,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西方的文化藝術有著他們本身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如果一味仿照其表現形式,牽強附會、打著復興中國藝術的旗號卻是在毀滅中國藝術之靈魂和生命。

綜上所述,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廣泛,一方面使我們的藝術發展更多元化,另一方面一些現代藝術家盲目臣服于西方現代、后現代主義藝術的繪畫方式。伴隨著的是美術價值的空洞性、虛無性,一些現代藝術與傳統審美理想相去甚遠。

篇(3)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育必須進行系統的改革,并對課程性質和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階段目標作出了遠比大綱深入具體的闡述和規定。從大綱到課程標準,是跨世紀的歷史飛躍,值得慶賀,更須深入學習。

本文僅就閱讀的功能談點體會。

課程標準在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中首先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理解這句話至少包含三層信息。

一、閱讀具有多重功能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功能的認識受制于語文學科性質觀。1963年大綱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大綱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與讀寫訓練“相輔相成”,1986年大綱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但在半個世紀中,語文教育實際上大多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兩極搖擺,直到20世紀末,把語文課變成純工具訓練的現象到處可見,而“語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極端主張也時有耳聞。其實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證明:在世界語文教育中,不論是西方古典的歐洲模式、現代西方美國模式,還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模式,“都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顧實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標又含價值目標,肩負培養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學生發展雙重任務”①。《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作了新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尊重客觀規律的,也是辯證的。

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性質定位,為審視閱讀教學提供了依據。我理解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是……重要途徑”的表述不是嚴格的科學定義,而是的闡釋。其核心理念是“閱讀功能多重論”,從而否定了與人相對的“閱讀功能單一論”。

我國有悠久的閱讀傳統和豐富的閱讀經驗,閱讀有多重功能似乎是常識,但在相當長時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真正起作用的似乎只剩下了一句話——“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或“閱讀是吸收”。更由于誤解和曲解,閱讀功能單一論或者把閱讀變成了寫作的附庸,或者變成純工具訓練,或者變成空洞的政治說教,結果或兩敗俱傷,或一事無成,白白糟蹋了本應用于閱讀的大好時光。

現代閱讀學認為:“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②這種閱讀基本觀點表明,閱讀自有寫作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我曾撰文認為:閱讀文章有認知、實用和審美三重功能。認知功能:文章是社會進程的永久檔案,是客觀世界的真實映像,是思維創造的物化形態。閱讀文章是讀者認知客觀世界的向導。實用功能:文章是社會交際的必備工具,是文化傳播的可靠載體。閱讀文章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審美功能:閱讀文章可以增強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激發審美創造精神。文章是作者審美觀照的結晶,又是讀者審美欣賞的觀象③。我還曾認為:文章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傳媒,也是政治和外交斗爭的有力武器④。當然這里講的包括文章寫作、傳播、閱讀、實踐的全過程。在《閱讀學新論》一書中我們曾指出,閱讀有求知、開智、立德、審美四個方面的育人成才功能,還從教育、文化、經濟、政治方面論證了閱讀的經國濟世功能⑤。

新課程標準在論述語文課程地位時曾提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依我的理解,新課程標準列舉的閱讀四重功能,“搜集處理信息”是實用功能,“認識世界、發展思維”是認知功能,“獲得審美體驗”是審美功能。這是語文教育綱領性文件對現代閱讀學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發展,是語文課程“工具人文統一”的性質觀在閱讀教學中的闡發,又是語文課程“多重工能”觀的體現,還與課程總目標中“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內容前后照應。四者依次對應智育、德育、體育、美育,這樣有利于把基礎教育的宏觀目標落實到閱讀教學的具體操作之中。

我把閱讀的多重功能比喻為“四重奏”。“四重奏”,指四件樂器的演奏同一樂曲。如“鋼琴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鋼琴演奏。聲部雖有高、低、剛、柔之別,但旋律是和諧的,節奏是一致的。有效的閱讀過程,可以同時實現求知、開智、立德、審美多重功能。

二、實用是閱讀的首要功能

閱讀“四重奏”,不是各奏各調,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這正如“弦四重奏”以兩把小提琴為主,“鋼琴四重奏”中鋼琴是核心。

我曾把閱讀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直接目標——培養閱讀能力,間接目標——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目標——陶冶思想情操⑥。意在強調培養閱讀能力、注重實際應用,是閱讀的首要任務。

從社會實踐看,語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⑦。現代人閱讀,首先是為了社會交際,為了生存和發展。行政管理人員讀公文,經營管理者讀商務函件,師生讀教科書,一般人讀報刊、書信、電報,都是為了解決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把“搜集處理信息”這一實用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表現出了求實精神和現代意識。

從課程設置看,開智、立德、審美,都不是語文一個學科的職責,而培養語言能力則責無旁貸。葉圣陶早就指出:閱讀與寫作的訓練“他科是不負責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這是語文教學“獨當其任的任”⑧。

我國的文學教育多年受到冷落,近年大綱、課程標準加強文學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文學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唯一內容,則是不明智的。

這里大約存在兩個誤解:

一是只有文學作品才具備審美功能。其實審美教育并非文學作品的專利,非文學作品的一般文章,內容和形式都蘊含豐富的美質,文章閱讀同樣可以獲得審美體驗,文章教學的美育天地十分廣闊⑨。學生閱讀實用文章,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因此,為了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處理信息”的實用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中,非文學作品的一般文章應該占有適當比例,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加大文學閱讀的分量。

二是認為能讀文學作品就會讀一般文章。文學作品誠然是廣義文章的高級形式,但能讀《離騷》未必會讀《資本論》,能讀《三國演義》也未必會讀《相對論》。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著作)的閱讀,與文學作品的閱讀,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的。

朱光潛先生曾借一棵古松講過實用的、科學的和審美的三種態度。閱讀的目的兼顧向善、求真、審美。對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實用還是第一位的。閱讀教學把實用功能置于首位,審美教育作為潛在功能,才是符合實際的。

三、閱讀是和諧的心理過程

從行為結果看,閱讀的多重功能用我國的成語“一箭雙雕”“一石三鳥”“一車殺四卒”來比喻也未嘗不可。我喻之為“四重奏”,有三層意思。

首先,閱讀產生整體綜合效應。四重功能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大致同時完成的。一個閱讀主體,每次閱讀的目標可能并不一樣,有時重在求知,有時重在消遣,但在閱讀活動中,其他功能也隨之得以實現。瀏覽一部小說,本業間在消遣,閱讀過程中讀者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卻不知不覺受到作者的潛在影響,也會學到許多自然或人文知識,同時思維得到鍛煉而發展。這種內在聯系是不易察覺的,但又是緊密的、不可分割的。就像我們聆聽四重奏獲得的是整體印象,閱讀也應追求整體感悟、整體把握。

其次,閱讀的心理過程是和諧的。正如“四重奏”的四種樂器,雖然聲部有高有低,但節奏是一致的,旋律是和諧的,高音低音組成和弦,風格統一,不諧調的就成為噪音。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技能,在披文得意、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圖像就展現在讀者眼前,同時也獲得審美體驗,其過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和諧。

第三,閱讀的潛在影響深遠。優秀作品的影響力,可以延續相當長時間,古人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是說雅樂有延時效應。偉大作品引起的心靈震蕩,甚至能影響人的一生,改變人的命運。古今中外都不乏這樣的例證。

總之,新課程標準對閱讀功能的詮釋,比較全面,表述也恰當。其內涵很豐富,應該仔細領會。我理解“認識世界”應包括認識自然和社會、歷史和現實,還包括反觀自身,認識自我。“發展思維”,包括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還有創造性思維。“搜集處理信息”是現代閱讀的重要功能。但閱讀的實用功能不限于搜集處理信息。閱讀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現代件下,從作者到讀者的傳輸時間已經縮短到最低限度。通過因特網,人們可以查閱剛剛發表的論文,可以讀到朋友幾秒鐘前發來的E-mail,也可以一人或多人同時在網上聊天,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如果把“搜集處理信息”改為“交流信息”,似乎更能體現現代閱讀雙向互動的特點。審美閱讀過程一般要經感知審美對象、激發審美情操、培養審美觀念、參與審美鑒賞等階段,理想的結果是引發審美創造。新課程標準提到的“獲得審美體驗”,是閱讀審美過程的重要階段,能否有更恰當的表述也還可以考慮。

上述膚淺體會,懇請專家和同仁指正。

注釋:①甘其勛《中外語文學科性質觀之比較》,見《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②⑤⑥曾祥芹主編《閱讀學新論》,語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③甘其勛《文章的功能》,見《文章學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④甘其勛《論文章的經濟和政治功能》,原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⑦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篇(4)

論文關鍵詞:文藝學 教學改革 “三創”教育原則 

 

 

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文藝學教學圍繞“三創意識、三創精神、三創能力”的培養而進行的相關改革,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相對穩定而又具有范式意義的教學結構和活動程序,有利于我們把握和運用。同時,“三創”教育原則的科學實施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發揮其想象力,開發其情商,發揮其潛能,從而得以運用美學的思維去獨立自主地進行創新、創造和創業。 

 

一、優化課程設置,激發學生的“三創”意識 

在傳統的文藝學教學中,各門課程之間缺乏一定的橫向聯系、滲透和整合,且偏重于理論的灌輸,對實際能力的訓練較為忽視。這種情況不僅使文藝學教學的各門課程沒有真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而且也沒能使文藝學的基礎理論化為學生思維的真正成果,不利于文藝學理論體系的深化和實際應用。針對這一現狀,在“三創”教育原則的指導下,有必要在現在基礎課和選修課的基礎上,增加專題課,定期舉辦講座與專題性學術討論會,并且改變以往文藝學學科各門課程設置各自分立、互不關聯的局面,建立“立體”的課程結構,使這一課程結構分為3層:基礎層——知識優化層;中介層——思維訓練層;提高層——能力培養層。為提高教學效率,不同課程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基礎課側重知識的優化,課程重點是在系統講授專業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理論拓展和提升;選修課側重思維的訓練,充分發掘專業選修課的延伸性、自主性、開放性等課程優勢,幫助學生精讀原典,了解文藝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和理論成果,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文藝學的興趣和能力;專題課側重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形成扎實的文藝理論美學基礎,提高他們對于理論資源的整合能力,對文學藝術的感受、分析能力,對日常生活的審美擷取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塑造出完美的民族精神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現代人格。 

二、形成多向傳遞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三創”精神 

文藝學的課堂教學應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審美語義建構場,它是由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內,通過交流或探討某個共同的問題而構成的。然而,傳統的課堂主要是采取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信息的單向傳遞,這雖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但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抑制了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成長。文藝學教學長期在這種框架中進行,難免存在著知識僵化、手段單一、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因而難以有效地解釋現實中提出的各種問題,難以有效地介入當下大眾的實際文化活動、文藝實踐、審美活動。“教師應從教訓者的高位上下降,學生應從被動接受的低位上上升,二者形成一種互相激發、共同提高、互補和互生的生態關系。”①因此,以培養學生“三創”精神、提高學生“三創”能力的需要為目標,建立文藝學課堂一套多維度的互動性的教學新模式,從而達到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及學生本身多向信息傳遞的教學效果。

如采用情境式教學,通過創設相關的情境,以啟發和參與的方式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愉快、輕松自然的狀態下進行藝術欣賞和審美體驗,從而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進行審美創造。如討論式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面對面地平等交談,溝通各自的審美感受、審美志趣,以便豐富各自的審美經驗。根據教學目的,采用多向傳遞的教學模式,這不僅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及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維的能力、嚴密分析的能力,從而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展。 

 

三、實施以智力能力提升為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 “三創”能力 

篇(5)

一、妙設導語,調動學習動力

如于漪老師所說,導語就像敲擊學生心靈的第一把錘子,只要能激起他們的心靈共振,就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習動力與潛力。導語在迅速集中思維,銜接新舊知識,升華審美觀念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老師將議論文學習劃歸到了理科知識的范疇,對導語設計環節不甚重視,嚴重削弱了議論文的課堂魅力。我們要糾正原有的思想觀念,在妙設議論文課堂導語方面給予充分的實踐與探索。

教學八年級下冊《敬業與樂業》這篇課文時,筆者在設計課堂導語時頗是動了一番腦筋,滲透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作為一名普通的公交車售票員,李素麗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有老人上車,她就是一把拐杖;有盲人乘坐,她就是一雙眼睛;有外地人問路,她就是一個向導;遇上老百姓,她就是一個女兒……愛崗敬業,是李素麗不變的人生理念,也彰顯了她強大的人性光輝。

2、霍金,被譽為是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學家,他因廣義相對論、宇宙論,被稱為“宇宙之王”。探尋霍金先生的成功之路,熱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在初中階段就對物理學產生了濃郁的興趣,認為物理知識能夠解決人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為什么現在還在這里等玄妙的問題。

另外,在課堂導語環節,筆者還即興朗誦了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中的經典片段。

二、指導誦讀,濡染學習興致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初中生語文素養的必要途徑,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縱觀目前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師生們多急功近利,將誦讀學習丟棄在了無人關注的角落。尤其是議論文這樣重思維嚴謹、語言縝密的表達文體來說,誦讀似乎是多年從未被開墾過的處女地。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了這一誤區,在指導誦讀,濡染學習興致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主要采取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贊頌了白求恩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限于久遠的年代阻隔,現在的初中生對白求恩這個名字并不熟悉,單純的理性分析又難免會陷入干癟應試的窠臼。為此,我指導學生對以下兩個句子進行了有感情地誦讀,激活了他們的學習興致。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生怕人家不知道。”

2、“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朗讀指導中,筆者尤其強調了兩個“極端”,還有雙重否定句中的“不”“無不”這幾個詞匯要重讀。課文最后幾句話,筆者指導全體學生以重章疊唱的方式進行誦讀,在講解之前,便讓學生以這種方式體悟到了白求恩的精神,以及他所產生的偉大意義。

三、激活思維,創新教學方式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尤其強調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他們可持續發展。傳統語文課堂最為人所詬病的,無疑便是僵化的課堂模式,死板的知識體系,狹窄、固定的習題答案,這一點在議論文教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課文時,鑒于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文言文與議論文學習能力,筆者結合《魚,我所欲也》開展了對比閱讀教學活動,向他們出示了下面這道題目:

與《魚,我所欲也》相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在論證思路方面有哪些不同之處。

解答這道題的過程中,學生們聯系到了總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還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還有中心論點的提出方式等知識點,悄然升華了自己的議論文學習能力,有效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思維。

一般而言,議論文學習的尾聲,教師都會給出一道“同學們,請說說你學習了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想呢”這樣的題目。教學這篇議論文時,筆者別出心裁,要求學生針對課文內容,以孟子的口吻寫出幾句格言,要求語言凝練、思想性強。

篇(6)

關鍵詞:職專美術,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和正確的美學觀念,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成為一個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在新課程中,國家把審美教育列入新世紀人才素質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求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美術教育對學生進行美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職專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提供給學生參與藝術欣賞和表現活動的機會,并在藝術活動中學習最基本的美術知識、技能。因此,在教學方面,美育強調學生的自覺參與和親身體驗。它的宗旨是審美育人。本文擬結合教學實踐,就職專美術課教學如何審美教育談談粗淺的看法。

首先,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提高審美能力

職專美術教材《美術設計基礎》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它共有三個部分:造型基礎;構成基礎;設計基礎。這些摘要的鋪墊。

1、“造型”是本教材學習的基礎。具體內容涵蓋素描、構圖、透視原理三部分。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最基礎的知識。如線條、形狀、構圖、結構、空間、明暗、質感等,讓學生對“造型”藝術語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開始對繪畫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紹。如:如何拿鉛筆;如何畫線條;手腕如何運動;如何構圖;比例大小;透視規律;素描的主要種類等。結合圖例示范、講解,明暗素描中物體的三大面,五級調子的基礎知識;結構素描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設計素描中,線仍然是形體塑造和表現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中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靜物素描寫生,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經過動手實踐,學生對于繪畫的相關知識、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會,審美的體驗是生動和深刻的。也促發其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和要求。

2、“構成”是本教材學習的重點。碩士論文,職專美術。“構成”首先是一種造型的概念。所謂“構成”就是按照美學創作的原理,把一種物體形態分割成多個單元,又可以把多個單元組合成一個新的物體形態,這種從分割到組合,或從組合到分割的活動即是基礎設計的構成。學習構成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學習構成一是方法(怎樣思維、怎樣設計、怎樣表現);二是找美感(美無處不在但需要發現,那怕是一點、一線、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視覺效果,根據具體的限制條件,充分表現其美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游戲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多角度思維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構成的起始階段,可以用一個小游戲來導入,告訴學生:假設每人10枚大小不等、顏色不同的棋子,請你對它們進行排列組合。比一比誰的排列方式最多,賽一賽誰的構思最巧妙。其實,在學生苦思冥想的時候,無形中已經步入設計的大門……。又如在色彩構成學習中,我采用欣賞評述的學習方式,結合色彩的基礎知識,如: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三原色、三間色、復色、色相、冷暖色、色調等講解一些繪畫作品;同時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設計資料給予學生啟發、引導,為其進一步認識色彩,感受色彩提供幫助。碩士論文,職專美術。此外,我還利用示范,加強直觀教學。在黑板上貼上水粉紙,作了相關的示范教學:三間色,不同的復色的調色練習;不同明度,純度的色彩調色練習;用調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純度的漸變練習;用和諧色和對比色作平面構成的一些練習。學生看到同一畫面,不同色彩比對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興趣和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紛紛動手去調色、上色,去嘗試、創作。他們收獲了知識、自信、體驗,更多的是快樂和對美的感受。

3、“設計”是有目的的策劃,是對前者的延伸與提高。設計廣泛地應用于名領域,如:建筑、工業、環藝、裝璜、展示、服裝、平面設計等。碩士論文,職專美術。在美學領域中,設計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本課程重點學習平面設計。碩士論文,職專美術。平面設計是策劃將要采取的形式之一,主要任務是利用圖形、文字、色彩、材質這四個核心元素和觀眾進行溝通,讓人們通過這些視覺元素了解設計師的設想和計劃。碩士論文,職專美術。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欣賞、分析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了解設計師的構思和設計理念,以及表現手法,如對比、類比、夸張、對稱、主次、明暗、變異、重復、矛盾、放射、節奏、粗細、冷暖,等等;理解設計師如何把不同元素進行有機結合,例如在版式當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如:規律框架和非規律框架、可見框架和隱性框架。另外,字體和字型的選擇與搭配的好壞,是非常講究的。選擇字體風格的過程就是一個審美判斷的過程。在色彩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體現出一個設計師對色彩的理解和修養。色彩是一種語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讓人產生聯想,能讓人感到冷暖、前后、輕重、大小等。要善于調動視覺元素設計。最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實踐探索,教師提供一些作品圖片,根據作品主題分析設計師思想軌跡。例如作品中選用的表現形式,語言表達的角度,作品最終效果說明主題的力度等。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進行闡述。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較系統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藝術的形式美規律,在掌握設計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審美基礎知識,提高了審美能力。

其次,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人雖有愛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會欣賞美,理解美。一個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歷史、藝術等方面的教育,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質,有了一定的人生體驗,情感、個性等方面逐漸成熟,才會較深刻地理解藝術作品,從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啟迪。因此,實施審美教育,教師應在其基本意識建立后,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對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發其自覺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可以從引導入手,把握美感的多樣性。

1、精選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藝術作品, 如:中國的山水畫、花鳥畫、油畫、版畫、水粉畫、水彩畫、素描、雕塑等,讓學生接觸、觀看、了解、賞析其色彩、線條、構圖、動態及整個形象的美,愉悅心情,開闊眼界,接受美的熏陶。

2、精選一些既美觀又實用的藝術作品, 如: 建筑、環境設計、室內裝飾、工藝美術等圖片和實物讓學生觀賞、評述。讓學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將審美的眼光、意識從純藝術轉到實用性的實際生活中去,增強審美認識的趣味性、多樣性、實用性。碩士論文,職專美術。

3、精選一些“丑”的藝術形象,精心引導,讓學生從丑的形象,認識、了解丑的現實,并通過審美創造使現實丑轉化為藝術美。如羅丹的《美麗的歐米哀爾》(又名《老妓》)一個出賣肉體的,在她年老的時候,原先那豐滿、富于曲線和青春魅力的人體的美消失了,變得畸形、駝背、形同枯槁。在現實中,這樣的人體顯然是丑陋的。但是,羅丹就是通過這個丑陋的軀體,讓人們看到了社會對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躪與摧殘;還有米勒的《扶鋤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鳥圖》、齊白石的“既嚙我果,又剝我黍”的《群鼠圖》等都這樣。其給人不是而是痛感(除作品的形式美外),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經過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這一藝術形象所體現的真理,雖有痛感卻仍然愉快,是更深一層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要鼓勵學生將審美融合到美術創作上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這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在審美教育教學中,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基本功。如通過美術課訓練、練習,掌握素描、速寫、色彩、設計、手工制作等的畫法和制作方法,讓他們更為自如地表達出他們心中的美。

2、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美。如組織學生動手參與美化校園、布置教室、裝飾宿舍,營建整潔、優美、舒適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注意自身儀表的整潔大方,講究文明禮貌,做一個表里如一的人;鼓勵學生奮發向上、互助互愛,營建一個和諧進取的集體。讓學生的生活也充滿美。

3、為學生提供創造美、表現美能力的機會。如組織興趣小組,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定期組織觀摩、比賽,給學生提供一個創造美、表現美的平臺。

總之,要通過各種途徑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讓美麗的藝術之花,盛放在學生生活的畫卷上。

參考文獻:

《美術概論》王宏建袁寶林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美術教育》2007.2

篇(7)

盡管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學人提出并展開了生命美學研究的現路一如宋耀良的論文《美,在于生命》(1988)、封孝倫的碩士學位論文《藝術是人類生命意識的表達》(1989),但如果我們認可一門學科、一個學派、一套理論的成立是以其具有理論體系性的研究成果為學界普遍認可而爭取到合法性的,則公允地說,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理論的創生應以1991年潘知常《生命美學》專著的出版為標志。而其后的一系列生命美學理論專著、論文的相繼共同構筑了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的學術生命。

表1是對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進行的數字統計。統計顯示,1980年以來,國內出版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數目共計24本。②同期,收錄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生命美學主題論文共計600篇。兩項數據的搜集統計時間均為2014年6月8日。

據表1,1989年以前,國內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數量為0。見錄于國家圖書館的第一本生命美學主題論著是潘知常1993年出版的《生命的詩境一禪宗美學的現代詮釋》①,它在運思上呈現了用中國現代生命美學觀照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的理論自覺。而潘知常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學》專著并未見錄于國家圖書館。

統計顯示,2000年前后是國內生命美學體系性理論建構的高峰期,除潘知常于2002年發表《生命美學論稿一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外,封孝倫《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1999)、黎啟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現》(1999)、楊藹琪《美是生命力》(2000)、雷體沛《存在與超越——生命美學導論》(2001)、范藻《叩問意義之門一生命美學論綱》(2002)等生命美學體系性理論專著的相繼問世充實了作為一個學派的生命美學理論陣營。其后,生命美學理論的體系性寫作呈穩定發展態勢,有周殿富《生命美學的訴說?(2004)、潘知常《我愛故我在一生命美學的視界》(2008)、潘知常《沒有美萬萬不能一美學導論》(2011)、陳伯海《生命體驗與審美超越》(2012)。

除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的體系性研究專著外,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另有三類: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部門美學研究。其中,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又可劃分為兩類:一是以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的眼光來關照中國傳統美學資源,如潘知常《生命的詩境一禪宗美學的現代詮釋》(1993)、劉偉《生命美學視域下的唐代文學精神》(2012)、劉萱《自由生命的創化: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2013);—是對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的闡釋性研究,如陳德禮《人生境界與生命美學:中國古代審美心理論綱》(1998)、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激活》(2009)。相較而言,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專著數量較小,且自2005年才出現,主要有王曉華《西方生命美學局限研究》(2005)、朱鵬飛《直覺生命的延續:柏格森生命哲學美學思想研究》(2007)。而與生命美學主題相關的部門美學研究專著在數量上較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專著為多,如楊光、鄧麗娟《生命審美教育:優化個體生命,享受美學神韻》(2004)、雷體沛《藝術與生命的審美關系》U006)、蔣繼華《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達》U009)。

據表1、圖1,雖然本次統計的實際操作時間(2014年6月)不能充分反映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國內2014年出版生命美學主題專著情況(如生命美學代表理論家封孝倫教授2014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專著《生命之思》尚未見收錄),但巳有的文獻資料顯示: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理論體系性建構主要完成于20世紀末,并于21世紀持續修補、發展、深化。

表2、圖2是對1980年以來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論文數據進行的統計。

表220世紀80年代至今發表的生命美學研究論文數據表

為進一步用統計數據說明國內生命美學研究的具體趨向,根據國內生命美學主題專著自然呈現的分類主題,我們將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論文劃分為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包含對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進行闡發、評論,以及展開批判的論文)、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及其他(主要是生命美學原理的應用性研究以及相關的交叉型研究)四類,分時段進行統計,得到的結果如表3。

根據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顯示,1989年以前發表的生命美學主題相關論文共有3篇。分別是宋耀良《美,在于生命》(1988)、陳樂平《生命美學的困惑一與宋耀良同志商榷》(1989)、王一川《原型美學概覽一現代西方美學研究之一》(1989)由于期刊《美與時代人》未收錄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自然地,潘知常1985年發表的美學札記《美學何處去》亦未見錄于知網數據庫。

表3可見,1990-1994年期間,中國知網生命美學主題論文非常集中地呈現為兩個類型:一是潘知常本人及其他學者以潘知常生命美學理論為中心的研究與述評一潘知常《中國美學的學科形態一中國美學的現代詮釋》(1991)、潘知常《建構現代形態的美學體系》(1992)、潘知常《從自然的人到人的自然一中國美學的現代詮釋》(1993)、吳風《生存與審美的合潘知常〈生命美學〉述評》(1992)、張節末《體系與無體系之辯一讀潘知常近著〈生命美學〉》(1992)、晉仲《〈生命美學〉》(1993)、勞承萬《中國當代美學啟航的訊號一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學〉述評》(1994)等。另一類是對以《周易》、禪宗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的研究及評論。雖然其時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巳經展開,但從鄒元江對劉綱紀先生在周易美學研究中提出的“生命即美”命題的闡發看,中國傳統美學的生命價值是為實踐美學所認可的。

在1995-1999年期間,生命美學主題研究有三個值得關注的趨勢:1.生命美學理論陣營的壯大。1995年,封孝倫在《貴州社會科學》第5期發表“從自由、和諧走向生命一中國當代美本質核心內容的嬗變'用歷史的辯證邏輯為中國現代生命美學聲援、辯護,并簡述了他的“三重生命”美學觀。封孝倫的聲援、辯護隨即為潘知常引用到了他與實踐美學的論辯中。2.學界開始普遍將以潘知常為代表的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納入中國現代美學史的整體視野中進行評判。1995年,《學術月刊》第9期刊載《中國當代美學的前沿一關于實踐論美學爭鳴情況的述評》一文,將以潘知常為代表的中國現代生命美學明確納入后實踐美學體系中進行評價。1997年,閻國忠在《文藝研究》第1期發表“關于審美活動一評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的論爭”一文,視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為中國(現代)美學學科完全確立的標志。同年,周來祥先生撰文《我看今日美壇》,從學理角度肯定了生命美學的學術品性。楊恩寰則在《實踐論美學斷想錄》中針對“自由”“理想”概念對生命美學提出批判。3.生命美學應甩[生研究及交叉研究的發展,如韓森《建筑——向著人的生命意義開拓》(1998)等。

如圖3所示,2000-2004年期間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的高峰期。2000年,《學術月刊》第11期發表了一組生命美學專題論文一潘知常《超主客關系與美學問題》、封孝倫《審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劉成紀《生命美學的超越之路》、顏翔林《思維與話語的雙重變革》、劉強《生命美學:闡釋框架的轉換與方法論的創新》。這是邁進21世紀的中國現代生命美學最重要的一組專題文章。這一時段,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大體上呈現了兩個方向:1.對實踐美學深化批判基礎上展開的生命美學理論升華,以潘知常生命美學研究為代表。其中,深化對實踐美學的批判文章有潘知常《生命美學與超越必然的自由問題——四論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2001)、《實踐美學的一個誤區:“還原預設”一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2001)等。呈現生命美學研究自我修補、升華的研究論文主要有潘知常《為信仰而絕望,為愛而痛苦:美學新千年的追問》(2003)、《為美學補“神性”從王國維接著講一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2003)等。潘知常在這一時期為生命美學的思考提出了“補‘神性’”“補信仰”的維度。2.對生命美學理論體系的述評與研究。其中,既有對生命美學整體理論面貌進行研究、評述的一如陶伯華《生命美學是世紀之交的美學新方向嗎?》(2001)、薛富興《生命美學的意義》(2002)等多篇論文;亦有針對學者個人生命美學理論進行研究、評述的。其中,針對封孝倫生命美學理論進行研究、評述的論文數量最多,如薛富興《生命美學:二十世紀中國美學的制高點一〈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讀后》(2001)、黎啟全《建構生命美學理論體系的力作一評〈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2002)等7篇。封孝倫三重生命美學理論被視為是繼潘知常生命美學理論之后最受學界重視的體系性生命美學理論。3.超越生命美學研究,如王建疆《超越“生命美學”和“生命美學史”》(2001)等。其間,劉成紀《從實踐、生命走向生態一新時期中國美學的理論進程》(2001),提示出在與實踐美學論戰之后,生命美學與生態美學展開對話的理論視域。這一時期另有一值得關注的變化是西方生命哲學美學論文數量的明顯上升,主要成果是王曉華對西方生命美學的研究。

據表3、圖3,2005-2009年,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在數量上呈現出明顯回落趨勢,并且這一趨勢似乎一直延續至今。自2005年以來,在完成了《學術月刊》2005年第3期、叩問美學新千年的現代思路——潘知常教授訪談》之后,生命美學的首倡者潘知常再沒有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探討、回應生命美學的文章,而是轉入了其他研究領域。因緣巧合,與潘知常生命美學研究轉向的時間軌跡相應,生命美學理論的另一代表理論家封孝倫同期亦沒有相關成果發表。這一時期,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主要呈現為對巳有的生命美學理論的重申、評價、反思、批判。但從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生命美學主題論文數量上看,國內生命美學仍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生命美學應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的論文數量相較前一時期幾乎同時翻了一倍。前者說明了國內學界對中國傳統生命美學資源重視、發掘的逐漸升溫;后者貝何支撐對生命美學在當代審美文化發展中闡釋價值的論證。

2010年至今(2014年6月),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生命美學主題情況基本延續著前一時段的狀貌。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在數量上沒有呈現明顯的回升趨勢,并且仍以對巳有的生命美學理論進行重申、評述、反思為主。其中比較重要的兩篇論文是封孝倫《人類審美活動的邏輯起點是生命》(2010)、《李澤厚對實踐美學的創建與修補》(2010)。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生命美學應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則熱度不減。而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的趨勢自2000年以來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国产精品内射熟女|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乱色欧美激惰|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婷婷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野花视频官网|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男人的天堂av网站|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把腿扒开让我添个痛快|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国产96在线 | 欧美| 久久久久久午夜成人影院|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女毛茸茸浓毛|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 特大黑人娇小亚洲女|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麻豆完整视频免费观看| 男女啪啪猛烈免费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少妇视频| а√天堂www在线а√天堂视频| 亚洲学生妹高清av|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vr |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夜夜欢天天干| 青草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