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建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學模式;工程實踐;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5002504當前,各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表現,如獨立思考能力、新知識學習能力、工作創新能力等,滿意度較低。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已是一種普遍現象,而創新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才未來的發展方向,更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成為中國高校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創新精神是一種科學嚴謹的精神,一種邏輯縝密的思維,一種不懈追求卓越的意識,以及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1]。創新與創造不同,創新是在原有科學理論上有所變革,且該變革有利于知識有效重構。因此,只要有求異思維,人人都能創新。
筆者通過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期的教學工作經歷,探索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的緣由與解決辦法。對逐步地、深層次地解決“創新思維模糊、不善于捕捉創新意識、潛在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幾點建議,采用因果分析法,通過多維度重構教學模式與加強工程實踐經歷兩方面闡述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重構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內容與學生接收課程訊息的快慢、難易及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掌握程度的信心建立息息相關。因此,要解決課堂理論教學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而提出與該類課程內容設置特點相匹配的解決方法。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大都與現階段主流的建筑材料相關,其主要特點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綜合性。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各門課程的設置大多關于物理、化學、力學與機械工業知識的綜合應用,在形式上充分體現理論與實際的密切聯系,在內容上明顯呈現科學分析與理論計算互補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則顯示了基礎研究與綜合訓練相結合的特點。其二,多變性。隨著科技進步,高新產業發展迅速。在強調低碳節能、綠色環保及安全第一的主旋律下,社會各界對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材料專業的課程內容必須緊隨科技發展,把當前科技領域最新的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因此,課程設置具有多變性特點,隨著新材料的產生,功能材料、復合材料、納米材料等非傳統材料的課程應逐步加入培養計劃。
其三,復雜性。在教學過程中,物質的微觀結構各不相同,物質結構隨外界條件的變化千差萬別,在空間結構的認識上也會出現偏差,因此,對材料宏觀知識的掌握與物質微觀結構的認知呈現復雜性特點。
以上教學特點也是教學難點,筆者在長期教學工作中,通過學生反饋,歸納四點革新課堂教學的途徑。
(一)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激發好奇心
創新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智能活動,只有在輕松、自由、民主的氛圍中,人們才會產生好奇心,萌發求知欲,才會有創新的意向和行動[2]。苛刻古板的傳統教學衍生一種沉悶的課堂氛圍,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尤其是生硬艱澀理論知識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厭學放棄的態度,直接導致了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扼制了創新意識的萌芽。相反,一旦創建了師生共同學習平臺,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自然地激發學生好奇心。例如:在講解硅酸鹽晶體結構時,教師以積極引導而不是刻板講解的方式教學,學生往往愿意繼續進行研究探索,對不同條件下各硅酸鹽晶型的轉變產生興趣,從而開拓思維、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從課本上的問題衍生出自我學習中發現的疑點。并能夠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較自由地與教師、學生進行探討,解決新問題。其他學生也可以從中發現更深一層的問題,循序漸進地提升教學效果。這就使教師從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角度培養了其創新思想。開放、活躍的氛圍,既能激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又可以讓學生增加創新意識,做到“學而言,言而改,改而變,變而新”。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進,營造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課堂氛圍。同時,增添趣味性、合理加大自由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開啟自身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創新能力。
(二)尊重不同個體差異培養創新力
高校課堂是個大環境,每個個體在其中都體現出獨特的個性。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例如:學生甲善于理性思考,對數據概論理解能力較強;學生乙則更注重感性思維,對圖像空間結構認知能力較強。對不同學生,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安排不同類別的聯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不同角度學習同一知識點,并達到相同效果。
(三)通過畢業論文環節激發創新情感
對于大多高校而言,畢業論文是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訓練,是大學教育的最后一個重要階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最好機會。但是,目前這一教學過程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有待改善。
一方面,在畢業論文命題和選題上存在較嚴重的虛擬現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畢業之際可以完成論文,但這種論文內容空洞、論點不足、重形式輕實質,學生在該教學環節收益甚少,與教學設置中的預期效果相差較大。命題方式虛擬化導致論文題目相似或類似度極大,易出現抄襲現象。因此,優化畢業論文題目設置可使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事半功倍。教師應該根據專業的差異設置論文題目,同時應關注建筑材料界的新動態,將其融入論文,使學生對枯燥理論知識產生新鮮感和興趣,自主解決現有材料應用中的缺陷,自覺形成創新意識。
另一方面,中國高校本科畢業生論文大多是在第八學期(即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進行,在此之前很少向學生介紹有關畢業論文的知識,相關訓練也較少,在論文進行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查閱、理解相關資料,甚至有部分學生對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的運用還不是很熟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自我理解文獻的能力,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為畢業論文完成奠定基礎。多方面知識的學習能使各知識元素相互融會貫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意料之外的問題能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達到預期之外的目標。
(四)調整考核方式培養創新意識
期末成績考核是對學生學習的檢驗與評價,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學內容。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必然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受試卷容量和大綱要求的限制,很多教材外延內容在考試中沒有涉及。久而久之,使學生把學習注意力局限在教材中,打擊了學生發散性探索的積極性。因此如果考試制度因循守舊,教學方法改革也只能紙上談兵。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嘗試考核方式多元化,即除期末考試外,又加入其他考核環節。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精心選擇適合知識拓展的內容,讓學生查閱資料,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提煉自己觀點,并在課堂上用多媒體為師生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方式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教材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不囿于傳統的、既有的、權威的觀點,而根據所學知識勇敢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利用學校數據庫資源檢驗和論證新觀點,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綜合能力[3]。
綜合而言,課堂教學的改革突破點是將核心因素定格于知識的接受者——學生。以多種措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避免因個體差異造成的自卑心理,激發學生潛在創新意識。學生對新知識接收程度大幅提高,同時將克服難題的信心以無意識狀態儲存,這樣,學生處理新問題、提出新方案的信心將在潛意識中逐步建立。
改革教學模式不僅利于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但僅此還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人的創新潛質只有在實踐中才會得到最大程度顯現。因此,教師應嘗試為學生搭建更多的工程實踐平臺,使他們有足夠物質基礎發揮創新潛質。
二、加強工程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受諸多因素制約,當前大多數高等院校教學中工程實踐環節薄弱。科技實驗等實踐動手課程安排不合理,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科技創新能力[4]。
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筆者所在團隊結合創新能力培養需求,從加強工程實踐角度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工程實踐空間
針對高校實踐教學基地數量普遍不足的現狀,學校一直在大力創辦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參與工程實踐提供充足的資源。1993年學院率先在國內實踐了校企合作新型辦學模式,與全國500強企業之一——沈陽星光建材集團聯合辦學,成立星光建材分院,從此星光建材集團下屬的37個企業均成為學院實習基地。同時,集團投資了120萬元補充教學資源。2000年與遼寧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建,實現資源共享。2005年成立沈陽建筑大學—沈陽金圣達精細陶瓷研發制造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實踐平臺。2008年與沈陽依力達建筑外加劑廠成立沈陽建筑大學依力達新材料研究所,成為另一個校企合作的科研平臺。2010年又和遼寧省建筑節能環保協會聯合成立“沈陽建筑大學泡沫混凝土研究所”和“沈陽建筑大學地面輻射供暖材料研究所”,同時借此平臺,與協會上百家會員單位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伙伴關系。2010年學院還結合專業特點,與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專業的相關企業建立了8個校外實踐基地。先后有幾十名學生在這些實踐基地中開展實驗、實習,在非模擬、完全真實的工程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實踐平臺上,形成“以校內實驗實訓中心為依托、校外實習基地為延伸,課內實踐教學為主體、課外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為擴展,通用實踐能力為基礎、專業實踐能力為重點,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多層次實踐教學模式[5]。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進而有所創新。
(二)積極開展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大力發掘學生科技創新潛能
科技競賽逐漸成為當前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6]。科學競賽作為大學生課堂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大學生綜合運用課堂相關知識去設計并解決實際問題或者特定問題,其一般都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要求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專業理論知識,在競賽過程中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思路清晰,并以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建立的邏輯思維總結發散性思路,發現新問題,在新問題中重塑原總結,使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終設計出合理、新穎的實驗競賽方案。
科技競賽加強了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有機結合。學校積極探索科技競賽管理系統、建立科技競賽平臺,以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指導思想,先后組織學生參加“金隅杯”全國首屆混凝土設計大賽、“金海岸建材杯” 首屆全國大學生混凝土材料設計大賽,學院開展“依力達杯”混凝土設計大賽和“順風杯”建筑結構膠粘劑設計大賽,調動了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漲熱情。在競賽活動中,學生將多層次多學科知識整合、發散,以不同角度設計思路各異的方案,科技創新潛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結語
大學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期,扎實的理論教學與充分有效的工程實踐為工科學生提供了完整、系統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筆者將教學模式改革與加強工程實踐兩大培養體系有機融合,通過課堂教學效果的改善及工程實踐的合理安排與強化,為學生提供輕松有趣、利于知識傳授與接收的良好環境,以完善多元考核方式、加強畢業論文環節為重要切入點,以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物質基礎,以專業競賽等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在競賽開展過程中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情感和創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證實了措施的有效性。當然,創新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課題,筆者將攜其教學團隊,歸納已有成果,分析有待改進之處,對該課題繼續不懈地探索,以期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更多富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 馮啟明.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J].高校教研,2007(3):47-49.
[2] 李丹青,丁蕓,吳霞,等.確立學習創造力培養目標,推進高校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05(1):19-24.
[3] 童建華,嚴敏.注重實驗教學改革,提升創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5(2):7-9.
[4] 李尚志.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探索[J].大學數學,2003(1):46-50.
[5] 顧蓓.在實習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3(2):47-48.
[6] 許伯生,肖翔.開展大學生數學建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0(4):23-25.
Reestablishing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ANG Qing, RAN Kun, JIA Jinghang, NIU Wanyang, CHEN Yanwe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關鍵詞】策劃概要;場地分析;空間組織;技術參考;建筑形態
對人文社科圖書館的定位
設計內容為新建文科圖書館建筑的設計,并對周邊環境的道路及停車設施進行規劃設計。要求新建校文科圖書館能夠滿足相關使用單位的使用要求,同時,新建筑應當與周邊校園建筑群形成良好的關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作為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專業分館之一,結合專業學科背景,在校園內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校園內豐富的自然環境,該建筑應該以一種謙虛謹慎,沉穩低調的態度出現在讀者面前,同時消隱在校園的大環境之中。
對人文社科圖書館建筑形態的理解
1、清華校園整體環境肌理
清華校園的整個環境肌理是以“院落”為主。從工字廳到大禮堂,從二校門到主樓,清華校園中的建筑與建筑,建筑與環境,乃至整個校園形成的是一種圍合或是半圍合的空間關系。
2、地塊分析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項目選址位于清華綜合公共功能核心區,西側鄰南北主干道,東邊為土木工程學院,北向、南向分別與學生宿舍8號樓、三教隔路相望。
地塊與周圍道路的平均高差為4米。北面和西面均為綠化護坡。
地塊上擁有大量生長完好的植被,主要包括有白杏,楊樹,槐樹,塔松,白玉蘭等一大批生長年限較長,樹型已經成熟的木本植物。但主要集中在北側和西側的護坡上,缺乏系統的梳理,較為無序和雜亂。且以落葉喬木為主,夏季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蔭作用,但到了冬天,無法為地塊內的建筑阻擋寒風或者改變風向。
3、形態構成
項目地塊內建筑全部拆除;植被保留絕大部分。地塊西側和北側的護坡加以整理,將護坡根據高差修整成臺地。且分為三級,除原有樹木之外,在適當添加常綠喬木,最少達到密集種植3行常綠喬木,以緩解冬季寒風對地塊內的影響。
把“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定為本設計的主題。 通過營造淡泊的建筑,寧靜的空間來隱喻中國文人的情懷。 利用場地形成多重圍合,遠離塵囂,創造庭院深深的場所。建筑本身也采用“庭院圍合”形式,以高大的楊樹林為“墻”形成一次圍合,并通過圖書館及土木實驗室及周邊建筑形成二次圍合的幽靜小院落。從而與清華的的其它院落一起“鋪陳伸展”。從而“融入”清華大學的校園肌理中。
對人文社科圖書館主要使用者們行為模式的理解
1、學生們的需求
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閱讀行為和空間體驗永恒不變的。但僅僅只有閱讀空間是不夠的。自習,同樣是學校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圖書館是大學生們自習行為的最好場所之一。
依據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及大學生心理需求理論,人以交往和歸屬作為第一層次的需求,并以學習作為最高一級層次的需求。而在低一級層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時,高一級層次的需求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所以公共自習空間的營造應以滿足學生的交往和心理歸屬為前提。
自習的學生都將安靜明亮的教室作為選擇教室的首要條件,這反映了學生對公共自習空間相對私密性的需求;但同時學生也都認為交往合作的學習方式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學習效率上都對學習本身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公共自習空間應該是私密性、公共性兼而有之。正如Altman認為的那樣:“私密性是對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體的選擇性控制。關鍵是從動態和辯證的方式去理解環境和行為。獨處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2、設計理念的形成
將書庫與閱覽空間相對獨立,而又將自習空間從閱覽空間相對出來,在滿足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學習方式建有獨立研究與團隊合作性的原則;注重學習內容兼有基礎性、研究性與趣味性的特點;注重自習空間在使用上兼有獨立研究性和公共交往性的特征,明確自習空間的領域感和心理歸屬感,以確保研究,學習,閱覽的高效性。
對人文社科圖書館建筑單體的理解
1、形態的建立
建筑為白色的簡潔形體,沒有復雜表現,簡潔的幾何體塊,樸素的色彩,與樹林相互依襯形成明亮,寧靜的氛圍。
2、功能的分區
建筑以中心圓形書庫為核心,四周環繞大空間作閱覽之用。空間形式靈活多變,仿佛可以在書籍的叢林中“閑庭信步”。中心圓形書庫作為獨立的存在,可以在關閉書庫的時候,其他閱覽空間仍然開放,滿足學生們自習的需求。
3、光之廊
一個獨特的研修場所,安靜而相對獨立,螺旋上升的書庫與周圍的閱覽和自習空間的形成了一個可以自我循環的系統,讀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通道和適合自己閱讀學習自習的樓層。既可以隨著螺旋的上升在連續查看大量書籍的同時到達自己想到的樓層,也可以通過門廳的樓梯,不經過書庫,直接進入自習和閱覽空間內學習。
4、靈活的空間組合
以標準化模塊劃分空間,可自由靈活的組合。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北面,相對獨立于南面的閱覽室。通過可移動的軟隔斷,可以隨意分隔單間的大小,形成從可供2~4人到8~10人的各種獨立討論空間,使用更便捷,建筑更有生命力。
總結
將書庫獨立,將閱覽空間重新分割組合,雖然這種空間模式和現在圖書館流行的超市型空間模式有所不同,甚至和傳統的以書庫為中心的圖書館空間模式較為接近,但是,作為一個綜合大學的專業圖書館,更需要的滿足學生們實際的學習需要,而并非盲目追求新的大型公共圖書館空間模式,創建一種更加符合學生行為特征的公共自習空間,并且和圖書館空間相結合,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當然,設計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比如核心書庫和周圍閱覽室的連廊由于設計不到位,由于高差形成了很多坡道及臺階,不利于圖書的管理和運輸。因為課程設計時間有限,沒有很好去解決這些類似的實際問題。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繼續改進。
參考文獻:
[1]李道增 《環境行為學概論》
[2]莊維敏 《建筑策劃導論》
[3]戴利華主編, 《2003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筑設計論文集》
[4]王(日韋)《研究型高校自習行為模式及空間的屬性研究》研究生論文
蓮山 課件 w ww.5 y
k j.co
m 4
優秀受資助學生先進事跡材料
李xx,女,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與城市環境技術專業2014級學術型研究生.曾任全國學聯副主席、xx大學學生會主席、xx壯族自治區學生聯合會駐會執行主席,獲得xx壯族自治區優秀畢業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稱號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資助獎勵.目前任xx大學學生團委副書記、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會秘書處部長.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從本科到研究生,一直致力于服務同學、鍛煉自我,在進取中不斷成長,在挑戰中不斷超越.
一、服務同學,勵志成長
從一名普遍的學生會干事成長為學生會主席,再到主持自治區學生聯合會工作,她始終把服務同學作為工作動力,在學生組織工作崗位兢兢業業,以“學生會是學校里最大的學生志愿者團隊,學生會主席要做學校里最好的志愿者”為標準,通過全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第五期與xx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干培訓班,不斷增強服務同學意識與業務能力,在豐富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維權、開展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推動了學生會建設與學生干部作風轉變.2013年作為自治區學聯駐會主席,她承擔了第二屆中越青年大聯歡等大型活動組織籌備工作,展現了xx大學生干部的青春風采與實干精神,得到各級領導與廣大同學的一致好評.
二、鍛煉自我,潛心學習
她始終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正確處理學習、工作、生活的關系,不斷總結學習經驗,增強學習能力.在專業學習方面,積極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研究,并注重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綜合提升科研能力,本科期間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及許多實際工程項目的規劃工作,多次榮獲xx大學“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以及xx大學“優秀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xx大學“校長獎學金”等獎助學金,這些獎助學金作為學習上的肯定與動力,使她更加刻苦勤奮,潛心研究.2014年作為專業第一名獲得研究生推免資格,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截止目前,已有3篇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被ei收錄.
三、勇于實踐,不斷超越
學習工作之余,她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堅持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2009年深入調查農民工的生活狀況和清潔服務行業的行業現狀,2011年參加“xx大學―臺灣大學暑期聯合社會服務活動”并獲得了全區優秀校園文化成果獎.2012年參加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并獲得全國銅獎、全區一等獎的好成績.參賽項目――“xx學子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注冊運營,且已投資學生創業項目“米可傳媒有限公司”、“x空間密室逃脫項目”等,使她在創業實踐方面得到了一次難能可貴的歷練.
她認為,“再多燦爛的話語也不過是一瞬間的智慧與激情,樸實的行動才是開在成功之路上的鮮花.”成績屬于過去,奮斗始于現在.一切努力都會被證明,我們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蓮山 課件 w ww.5 y
關鍵詞就業能力 創新 實踐教學體系
1 工程管理專業現行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版)的要求,土木工程學院對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系統設計,立足于“基礎性、操作性、實踐性、創新性”的指導思想,結合工程管理專業及其課程設置的特點,在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評價及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全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目前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六個部分組成:(1)公共實踐環節;(2)與主干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綁定的實驗;(3)專業實踐實習(課程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4)課程設計(課程集中實踐環節);(5)課外科技實踐活動;(6)“產、學、研”相結合,以科研促進教學。
2 現行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學分較重,總學分為175學分,其中課程學分為153學分(包括必修與選修),獨立的實踐課程學分為22學分(均為必修)。學生基礎理論學的多,應用知識學的少。
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需要相去較遠,到企業后要經過3到6個月的專業培訓方能上崗,要有3-5年的工作經歷方能獨當一面。
3 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3.1 注重專業教師在設計、施工等方面實踐經驗的積累
有計劃地安排青年教師到勘察、設計、施工、安裝、監理、質檢、安檢單位實習鍛煉,積累生產實踐經驗,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同時采取與企業定期交流、學習的方式,加強教師對行業發展的認識和了解,使得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時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3.2 采用“倒推法”,與用人單位和行業要求緊密結合
參考國內外高校的培養方案,對專業課程進行必要的刪減、合并和增設,優化課群組,組建本專業三個方向的課程修讀體系,建立三個方向的課程修讀指引圖,建議學生必須完成一個方向的完整修讀課程,鼓勵學生跨方向廣泛修讀課程。理順專業課程的先修與后修的關系,設計專業課程修讀指引流程圖,幫助學生科學有序的選擇專業課程。指導學生從大一開始打好基礎。
在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的基礎上,保證實踐性教學環節學時數不低于總學時的30%。
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用人單位提出培養要求:開設課程名稱、課程大綱、課程內容,實習、實踐的計劃、內容及要求,安排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有計劃的到用人單位實習、實踐操作,畢業后用人單位接收這些經過專門培養的學生。
3.3 設置生產實習學期
把培養方案中的第六學期分為兩個小學期,前15周為上課學期(上課14周,期末考試1周),后10周為生產實習學期(其中占用暑假5周)。確保實習效果。
3.4 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實施“有組織的自主管理”的實習方式
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與實習單位簽訂長期合作辦學協議書;生產實習期間,將學生送到各個實習基地,聘請基地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一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導(下轉第254頁)(上接第232頁)師指導學生有目地的進行實習;學院派人去每個實習現場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的巡查,對不符合實習要求的項目及時調整、改善。使學生完整地了解實際工程的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與管理以及技術經濟等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3.5 集中完成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論文
加大對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重視程度。指導教師嚴格控制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使得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畢業設計/論文,加強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和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在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要求學生必須充分掌握本專業所必須的工程軟件,并了解目前建筑類企業所常用的計算機軟件,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繪圖和工程概預算。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和專業素養。有條件的課程可以分組做大作業,project或者是program。
安排固定的教室,供學生集中完成所有的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論文,以利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和管理下,相互探討、協助,從而高質、高效完成相應的課程實踐。
3.6 借助社會實踐加強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
(1)培養大學生踏實刻苦、誠實守信的作風、在親身體驗現實的嚴峻性和挑戰性的情況下,鼓勵學生要具備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敢于向社會挑戰,做好迎接人生挫折和歷練的心理準備,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為走向理想的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邁出成功職場第一步。
(2)借助社會實踐平臺,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開拓創新能力。
(3)結合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實際體驗,加強就業技術指導,掌握自我推薦和面試的技巧。
(4)幫助畢業生切合實際的職業規劃,使他們了解到就業環境、政策和形勢等,有利于他們找到與自己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質等相匹配的職業。使學生的擇業取向有利于發揮自身的素質優勢、符合社會需要、做到自身發展與職業本身發展的相互結合。
(5)加強創業教育、增強畢業生的創業意識、鼓勵畢業生自我創業。
4 結語
建立和完善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可以考慮注重專業教師在設計、施工等方面實踐經驗的積累;采用“倒推法”,與用人單位和行業要求緊密結合;設置生產實習學期;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實施“有組織的自主管理”的實習方式;集中完成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論文;借助社會實踐加強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促使實踐教學工作水平邁上新的臺階,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提高學生就業率,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永恒建筑學課程設計實踐性教學環節提出新要求,要求培養的學生具有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本文主要闡述房屋建筑學實訓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踐。
實訓是什么?實訓是內容最豐富的教科書,實訓是實現創新最重要的源泉,實訓是貫徹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實訓是完成從簡單到綜合、從知識到能力、從聰明到智慧轉化的催化劑。
實訓教學是房屋建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當代大學生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實訓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縱觀當今時代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實踐環節在個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房屋建筑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建筑工程類的專業基礎課,其掌握程度對于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響。然而,很多學生感覺該課程的學習難度大,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卻收效不大,這是由于該課程具有內容多、綜合性強、實踐性能力要求高的特點,單純地死記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建筑構造和建筑設計原理兩大部分內容,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從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施工圖設計的初步能力,并為后續課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地基基礎》、《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預算》等)奠定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
房屋建筑學實訓教學,是對建筑設計原理、建筑構造層次、構造做法的認識實踐過程,是將建筑方案設計過渡到建筑施工圖設計的一次嘗試,使學生了解建筑設計原理、設計方法,使學生了解建筑構造與建筑實體的密切關系,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建筑師的基本素質,并加深對建筑構造設計,即建筑施工圖設計工作的認識。因此,實訓內容包括:了解設計前期準備工作的內容和方法;學會利用建筑設計專用軟件繪圖;掌握繪制建筑施工圖紙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紀的教育特征是以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業能力為重點。房屋建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與實際聯系密切,因此要緊密聯系實際,盡量增加實踐性活動,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房屋建筑學實訓的目標:房屋建筑學實訓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進行的第一次實踐,是將其所學的房屋建筑學知識和建筑制圖、建筑材料等課程結合起來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又是后續課程的基礎。同時,房建實訓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過程,是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集訓。在實訓中,采用真題假作,讓學生逐步接觸實際工程,增強工程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轉貼于 那么,房建實訓應給予學生什么呢?
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全方位的訓練建筑是一個工種復雜而又相互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它需要建筑、結構、設備等的配合。因此,房建實訓也需要構造、設備、經濟、施工等許多課程的知識都納入到房建中。為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學教學過程中,安排一周的認識實習。在五天的時間里,針對建筑類型、結構形式、施工工藝等內容,組織參觀磚混、框架、框剪等多類公共建筑,以及單層、多層的工業建筑等。學生參與評圖。評圖是對學生設計成果的檢查評定過程,如果沒有學生參與,只是給出一個概括的分數,不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提高。利用討論式評圖,可起到評定和促使學生提高水平的雙重作用。對一同學的作業大家一起討論、分析,并匯總意見;指出設計中的優點和不足,以及提出改進的建議。這樣做,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思維能力,也鍛煉了交往、表達等綜合能力。最后由學生介紹自己的設計成果和設計過程,談設計體會;指導教師進行總結,肯定長處,提出問題,指出改進方向。有條件時,將優秀成果予以展覽,以利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還將部分好的作業留下來作為范圖為以后的學生參考。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產業部門,國家的發展需要建筑業的發展,而建筑業的發展依賴于學校輸送大批的建筑方面的應用型人才,這正是房屋建筑學專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正是我們探討房屋建筑學實訓改革的宗旨所在。
房屋建筑實訓是建筑工程專業學生初次接觸設計,由于缺乏了解,難以進入是普遍的現象。教改的重點應放在指導教師的精心策劃上,通過循序漸進的指導,使學生漸入佳境,步入專業學習的正確軌道。通過對《房屋建筑學》實訓各主要環節的問題分析和學生在設計中存在的心理狀態分析,提出了搞好《房屋建筑學》實訓的改革措施。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大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如何讓學生通過《房屋建筑學》實訓,使他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同濟大學.房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李必瑜.建筑構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論文摘要】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綜合素質的提高關系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目前高校的學生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等綜合素質還存在有許多缺陷,必須加以改革。
1.我國高校大學生素質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思想道德素質?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總體情況是是積極向上的,但由于一些不良社會環境,以及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應試化,一些消極腐朽的東西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都滲透到大學校園,這不可避免地給當代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使一些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沖擊。如有些大學生缺乏奉獻精神、早戀與網戀日益加劇、超前消費和浪費現象嚴重等。
1.2專業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學校貫徹拓寬知識口徑的教學方針,學生的專業知識有了較大提高。但也也存在著專業素質偏低、知識面較窄、人文素質欠缺、實際能力較差等問題。
1.3心理素質
現今許多大學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滯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與障礙深深地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造成了人格的扭曲。特別是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家長的過分保護、溺愛讓孩子養成依賴性。如有的學生離開父母來到大學后難以適應環境,不會與同學、老師相處,關系處得很緊張甚至惡化,時間一久,就會導致不良的心理狀況,并導致身心疾病。
1.4身體素質
在現代大學校園里,一些學生不能參加正常的體育課,天氣稍有變化.就會感冒發燒,每年的新生軍訓,總有學生暈倒送醫院的事發生。如在上海、成都、重慶三市的復旦大學等六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在發展需要中大學生把發展體質放在第十位。有人對湖北省境內的理工類、文科類、醫學類、財經類、師范類5所普通高校554名在校本科生(男298人,女256人)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柔韌性素質進行了測定,把結果對照《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發現未達標者占群體的25%。
2.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措施
2.1改善高校的育人的物質環境
古人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學生的各種素質正在不斷的發展中,很容易就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學校良好的綜合環境,促使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的更新自己,以適應這樣好的優良環境,自身的素質也會自然提高,相反就會有消極的結果。那么怎樣創造好的環境來提高大學生素質呢?
首先,創建優美自然的生態育人環境,凸現生態教育的無窮魅力。
現今許多校園,特別是大學校園都建有大面積的水泥硬化的廣場或或門廳,如果改建成自然的綠色生態景觀,如仿自然生態小山——小瀑布垂流,凹間小道蜿蜒,旁有溪流潺潺,鳥兒溪間飛翔,溪旁偶見仙臺廳閣;仿自然水體——蘆荷叢叢娃兒鳴,濕氣升起負離子;仿鄉土生態化的綠化模式——不同地域的自然符號,原生態的鄉土…。校園掩映在這樣一個自然生態化的景區之中,一方面使學生親自感受鄉土自然的氣息和鄉土生態文化及對生態化的直觀認識和和保護生態的意識,是一個生態教育的絕好場所;另一方面優美自然的環境具有增進學生健康,陶冶學生心靈、熏陶學生行為、啟發學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其次,建設符合學校特點的建筑和點綴藝術,讓藝術或文學點綴合理的分布在學校不同的空間。不同性質的學校的建筑風格應有不同的風格,并且用藝術或文學合理點綴校園,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整個校園,要讓學生視線所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點綴。
2.2改善高校的育人的精神環境和人文環境
首先高尚師德和過硬的專業素質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在學生面前。教師就是一本無字德育書,學生時刻都在閱讀。教師是立校之本,而師德師風則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說過:“要使學生的品德高尚,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思想建設的首要工作。教師首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應學校廣泛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深入學習師德規范,培育一大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開拓創新的先進典型,才能形成先進帶后進的風氣,以帶動整體師德的整體提升。同時,教師過硬的專業素質,才能培育出高素質的學生。
其次,學生思想文化建設是學校培養高素質學生的基。 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黃金期”和“矛盾凸顯期”,不斷增多的熱點難點問題難免會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要。重點硬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建設,保證教材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二是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努力貼近學生實際,提供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案例式、實踐式等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提高教師素質。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素養、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四是加強領導,為課程建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為提高教師素質創造良好的條件。只有這樣,師生才能有高尚的追求和不斷進取的動力,才能成為社會建設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 研究型大學國際合作論文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研究型大學國際合作聯合培養項目的思考與改進 我國研究型大學2008―2012年國際合作論文統計與分析 發揮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作用 推動產學研結合向縱深發展 非傳統安全合作對中韓安全合作的推動作用探析 國外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科研與創業 校企合作對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設的推動作用 中國參與新能源國際合作的路徑研究 樓繼偉:中國將積極推動發展籌資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科研經費監管問題的探析 試論研究型大學的繼續教育 深化中德教育交流 打造國際合作型大學 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構成特點及其影響作用探析 政工工作對企業單位的推動作用 推動信息技術企業的國際合作 發揮研究型大學作用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如何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對人才培養的推動作用 建設中國研究型大學 中國研究型大學建設芻議 理工科研究型大學學生國際化培養管理調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4-12-17.
[3]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B/OL].,2016-07-27.
[5]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B/OL].http:///institution-outputs/china/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ecnu/513906bb34d6b65e6a 000155,2016-9-31.
[6]A東師范大學推進國際化進程若干意見[EB/OL].http:///s/202/t/377/c8/07/info 51207.htm,2011-01-01.
[7]Web of Science[EB/OL].http:///RA/analyze.do,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