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

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4 15:1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

篇(1)

一、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某大學金融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質量問題:

1.選題空、大、泛的現象較突出

學生在選題上過分追求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對于選題的難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難以從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發,所選的題目偏大、空泛或難度較大。如三農問題、金融自由化、民間金融、風險管理等,學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和有限的篇幅內進行深入研究和論述又如有關社會保障的政府責任、政府投資項目的風險控制、金融產品的投資行為等由于選題難度較大學生難以收集到足夠的資料,因而很難圍繞主題深入展開論述。

2.資料堆砌現象比較嚴重

金融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還需要理論和實踐的充分結合與運用。但是不少學生難以準確把握研究的切入點對于需要闡述的觀點缺乏有針對性的金融理論支撐和研究方法對自己所學的金融知識表現出不知如何應用的現象。因此不少學生在論文撰寫過程中,過分地依賴網絡資料,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剪輯、粘貼、堆砌,缺乏自己的觀點知識點羅列現象較普遍。

3.論文呈現一定的教材化現象

論文教材化是當前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一個普遍現象,主要表現在理論闡述的多、實證論述的少概念性觀點多,實踐性觀點少;論文的結構體系與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數學生缺乏實踐,又難以把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鍵,論文的論述都只是一些簡單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論據支撐導致論文內容空泛,理論性強于實踐性、操作性。如對貨幣政策問題的研究學生只能從簡單的概念、特點、意義等方面論述論文出現明顯的教材化現象。

4.論文的寫作規范性較差

部分學生提交的初稿邏輯混亂語句不通、詞不達意、錯字連篇甚至大量借鑒、引用他人的觀點,不作標注。甚至出現少數學生的論文排版都會出現錯誤,整篇論文出現多種字體、字號,論文的規范性較差。

二、影響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分析

通過對近年某大學金融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影響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學校的教學管理存在漏洞

學校或院(系)的教學管理部門在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上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畢業論文的教學安排上與其他教學任務脫節。畢業論文是全面檢查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程度也是對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培養效果的綜合檢驗。因此,其質量的提高應該是建立在日常教學管理質量提高和學生專業素養提高的基礎之上。但目前只是將‘論文指導’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沒有將畢業論文與低年級的一些課程相聯系或是開設此類的選修課程。而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僅僅靠教師三、四個月的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二是畢業論文(設計)的經費投入不足。有些選題需要進行實地調研,如大學生使用信用卡的調查與分柝某地區銀保合作的調查與分析、某村農民理財問題的調查與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獻資料如住房消費信貸風險防范、存款準備金制度的運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問題研究等。但由于教學經費緊張學校在學生設計畢業論文方面投入過少,嚴重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三是畢業論文的考核標準不統一。從2006屆和2007屆某校金融學畢業論文的成績看(由于該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學評估時間2008屆的畢業論文成績與評估前兩年相比,可比性較差因此,本文選擇評估前兩年的成績進行對比),2006屆金融學畢業生人數95人其中畢業論文成績為優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屆金融學畢業生人數為96人其中畢業論文成績為優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從這兩屆畢業論文的成績比較看,都沒有不及格成繢2006屆論文成績明顯高于2007屆論文成績,而實際上2007屆論文質量要高于2006屆。由此可見,學校畢業論文考核制度不規范,考核標準不統一,指導教師評定成績帶有一定的隨意性。

2.教師指導論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學金融系共有教師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師每屆要指導30位學生(其中包括金融學雙學位和東方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指導的學生明顯過多,再加上教師自身的教學、科研任務繁重指導的時間又集中在三四個月內,指導教師不堪重負,極大地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部分指導教師自身的學術水平不夠也影響了所指導的畢業論文的質量。同時,金融學本身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而多數教師缺乏實踐,在對應用性和實踐性論文的指導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導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對學生畢業論文指導不認真也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如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聯系不夠密切,教師對所指導的學生的了解僅限于幾次見面輔導,有的還是網上輔導,有的甚至在學生的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只輔導兩次,不能真正起到輔導的作用。

3.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不充分

學生是畢業論文寫作的主體,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較差。首先,隨著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某大學金融學生源質量也難以保證,學生的寫作功底有明顯差異。其次,學生缺少學術研究的基礎和論文寫作的鍛煉與培養再次,由于金融機構對學生實習往往是不歡迎、不配合,很少學生真正能到銀行等金融機構實習,致使實習流于形式。學生缺少對銀行、保險等工作的感性認識,理論與實踐脫節,從而影響到論文的寫作。二是學生的寫作態度不夠認真負責。學生對畢業論文不夠重視在寫作中,有相當多的學生缺乏緊迫感或時間概念,持應付態度。實際上金融系在第七學期就開始布置畢業論文工作,也就是從學生選題到論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時間,但很多學生往往“拖’到第八學期實習結束后回校才開始動筆,造成論文寫作時間安排上的前松后緊,導致論文質量較低。三是畢業生就業的沖擊。由于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安排與學生就業有一定沖突,加上近幾年就業形勢特別嚴峻,金融學專業的畢業生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致使學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尋找就業單位上,對畢業論文的投入明顯不足。所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三、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的對策

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管理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涉及學校、學院(系)、教師和學生等方方面面質量管理的根本目標是不斷提高論文質量。結合近年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實際情況,論文質量的管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

1.充分發揮學校對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學校、院(系)的教學管理部門是作為質量管理的職能部門是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基礎和保證。首先學校應該明確指導教師和學生的責任和權利。如論文抄襲現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學校要有明確、合理和操作性強的制度界定抄襲的標準,及指導教師應承擔的責任、學生應受到的處罰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抄襲現象其次,應將畢業論文的教學安排融合到整個教學環節。論文的寫作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應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學校應鼓勵教師開設一些有關論文寫作方法的公共選修課。針對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學期開設一門《現代金融理論專題》介紹理論前沿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應在第五學期安排諸如《金融學學術論文寫作方法》的課程和一些前沿理論課程。另外還可面向大三、大四學生在課外多舉辦一些學術講座介紹學術前沿,拓展學生視野,創造學術氣氛,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通過上述經常性的論文講授和寫作訓練,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養學生在專業上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寫作能力。再次,學校應允許論文形式的多樣化。根據金融學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其論文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實習報告、調研報告等只要能夠達到培養精神、強化素質、提高能力的作用,都應被認可和采甩實際上言之有物的實習報告、調研報告比較之簡單抄襲他人觀點的所謂“論文”,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強化素質、實踐能力上更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最后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獎懲制度。一方面可以通過在學院創辦內部刊物或建立專門網頁教師將學生的優秀課程論文、畢業論文推薦發表在內部干刊物或網頁上,以對學生產生一種激勵,在此刊物或網頁上還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師的示范論文,從而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每年將優秀畢業論文匯編結集出版既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甩又可以作為以后寫作課程的教學參考。此外,學院每年評出論文優秀指導教師并給予一定的獎勵但也要對于不負責任的教師采取一定的處罰措施。同時,還要注意,不應完全以所指導學生論文的最終成績為標準應充分考慮到所指導學生的基礎即應從提綱、初稿到最終定稿的改進程度以及導師為此付出的努力來客觀地評價指導教師的成績。

2.切實加強指導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

指導教師的責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系到畢業論文的質量,指導教師的隊伍建設是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的關鍵。

其一,可以嘗試高校與社會單位聯合指導畢業論文。考慮到金融系師資較欠缺,因此,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可以選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機構部門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擔任,這樣既能減輕金融系指導教師短缺所造成的壓力彌補多數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進指導教師隊伍多層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實現高校與社會單位聯合指導畢業論文,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其二,可以嘗試低年級導師制。即金融學專業的每位學生在第五學期末選擇一位導師,并將學生按照導師分組,每一組學生都有一個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的課程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與指導教師交流、溝通的機會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可以有意識地向導師學習如何寫學術文章、如何做科研,從而提高學生論文寫作技巧。學生也可以與導師商討將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等準備工作提前避免與考研、就業相沖突。另一方面指導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自己的課題研究,能夠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導的學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變傳統的指導方法。指導教師在指導論文寫作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盡量提供清晰、具體的思路,避免給出模糊的指導。如:不能僅指出學生論文什么地方寫得不好,而應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寫,并提供一些可參閱的期刊資料或書籍,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論文質量。另外,指導教師在與學生確定選題時,就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優化選題設計。從2007屆金融系學生畢業論文來看,一些注重通過社會調查來完成的論文,質量較高。因此在選題上可以考慮設計一些社會調查類論文,以提高論文質量和學生的專業素養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斷增強學生的寫作主體性作用

篇(2)

1、畢業實習參加者為金融學專業一班11名留學生、國際與貿易專業15名留學生共計26人。

2、畢業實習時間為XX年2月25日至XX年3月28日。

3、XX年4月2日,學生將個人實習報告(XX字左右)、畢業實習鑒定與考核成績表交給指導老師。

4、畢業實習的組織方式采取以生源所在地為主,其他地點為輔的原則,建議學生回到家鄉所在地,到相關經濟部門參加實習。

5、對留學生的要求須按照學校及學院里的有關規定,認真完成實習計劃;凡未參與實習者將不能取得規定學分,不準予畢業。離校實習前,學生須攜帶金融學院出具的相關介紹信及“畢業實習鑒定表”。到實習單位實習時,向其出具介紹信;實習結束時由實習單位填具“畢業實習鑒定表”并加蓋公章。該鑒定表將作為考核學生畢業實習狀況的重要依據之一。應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參加實習工作,實習期間,須遵守實習單位的各項工作紀律及相關要求,講文明、講職業道德,不得發生損害實習單位利益的言行。實習結束返校后將實習報告(按教字[XX]56號格式要求,文件附后)及“畢業實習鑒定表”交與指導教師,由其評閱。凡未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實習報告或“實習鑒定表”者,不能獲得畢業實習成績。

6、對指導教師的要求學院統一為XX級本科畢業生安排實習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履行以下職責:負責實習工作的組織安排,協助學生聯系、落實實習單位。督促學生離校前攜帶實習介紹信及“畢業實習鑒定表”。實習期間,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思想狀況,關心學生生活。對出現的問題及時上報學院教學管理委員會并協助解決。負責批閱學生提交的實習報告及“實習鑒定表”,及時評定學生實習成績并提交學院教務干事。

金融學院XX級本科生學士學位論文指導工作安排(留學生)

根據本科生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本學期將進行XX級留學生的學士學位論文指導工作。相關安排與要求如下:

一、時間安排

1、XX年11月21日(星期三)下午4點30分指導教師與學生見面;(學院會議室);

2、XX年11月22日——12月5日學生進行開題報告寫作。XX年12月5日交開題報告(紙制)給指導老師,電子版由學習委員集中統一整理后交學院教務干事;

3、XX年5月16日為論文交稿截止日期;

4、XX年5月25日~6月1日之間進行論文答辯工作;

5、XX年6月4日前指導教師將學生論文(成績)及畢業實習報告鑒定表交至學院教務干事。

二、論文寫作及格式要求

1、指導教師與學生根據上述時間要求,商定論文指導的相關安排;

2、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及要求下,認真完成論文寫作;

3、論文字數為5000以上,使用a4打印紙,每位學生交論文終稿三份及電子文本一份;

4、每份論文應包括:封面、扉頁、開題報告、文獻綜述、中英文摘要、目錄、正文及參考文獻、附錄;

5、本科生畢業論文格式要求(見文件附后)。

三、論文成績評定方式與標準

1、論文成績由三部分組成:論文書面成績;論文答辯成績;寫作態度。

2、論文答辯由各系安排組織,采取交叉答辯形式。

篇(3)

論文題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現狀、問題與對策

一、文獻綜述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狀研究述評

國外對農業保險從農業經濟方面的理論研究自上世紀30代就已經開始。Wright和Hewitt(1994)發現,歷史上嘗試使用私人來承擔農業保險多重險的嘗試無一幸存。對于農業一切險和多重險的保險,基本上都由政府來直接或間接經營。1970年以后,運用經濟理論在解釋為什么會出現私人多重險和一切險保險市場的失靈問題時,理論界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討論,首先,由于農業風險具有系統性風險的性質,其覆蓋面和災害深度較為嚴重,因此,保險很難克服這方面的困難。其次是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而討論較多的主要是由于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KnightandCoble1997)。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表現在農業保險的參與率問題上,國外有很多的實證和計量經濟學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很多爭論。Calvin與Quiggin(1999)發現,農民參與聯邦農業保險項目的原因中,風險規避僅僅是一個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為了得到政府的補貼。一些模擬研究結果顯示MPCI收益會隨著農場位置、作物和區域有顯著的差異。其中一些研究表明,MPCI主要是對于所有沒有保險的農場或者對于那些風險厭惡的農場主。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由于MPCI所提供的收益比較小而放棄農業保險。計量經濟學分析表明,那些對于保險能夠帶來的期望收益比較高的農戶傾向于購買保險,說明MPCI存在著逆向選擇。其他在計量經濟學方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隨著農場規模的增大,農業保險的參與率增加、農場在各種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強,其從MPCI中得到的益處越少,而越傾向于不購買MPCI。隨著保險費率的增高,那些農場自然風險或者收入風險變化顯著的單位傾向于購買農業保險。1989年美國農業部作了一項全國調查,對沒有參加聯邦農作物保險的農民,分析了他們之所以不參加保險的原因,并進行排序(WrightandHewitt,1994),調查發現,前五位原因分別是保障太低、保費太高、更愿意自己承擔風險、農場是分散化經營的、擁有其他農作物保險,前五位原因占到總量百分比的84.9%2017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2017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可見,國外對于農業保險市場的需求問題主要是從逆向選擇這個角度進行分析的。也有Serra和Goodwin等(2003)在對農業保險需求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對于美國農民,隨著其初始財富到達一定程度以后的增加,其風險規避減弱,因而購買農業保險的動機降低。

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民在生產規模和結構,以及財富存量等方面與中國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因此,對于美國農業保險需求問題的研究結果并不完全適合分析中國的實際情況,在這個前提下,中國經濟學家在解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以及農業保險需求較低問題上也做了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述評

我國對農村保險的理論研究起始于1935年的農業保險理論研究,以王世穎(1935)、黃公安(1936)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學家對當時國外農業保險的運作制度進行了研究,并結合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對中國農業保險的實施意義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開始了農業保險研究的先河。然而,農業保險在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種原因而進展緩慢,直到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新開辦農業保險業務之后,以郭曉航(1982,1983,1984a,1984b等)、庹國柱(2002等)、李軍(1996等)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學家又開始對農業保險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國內學者對農業保險的討論主要集中于農業風險以及理賠的復雜性(龍文霞、姜俊臣等2003等)、農業發展水平低下以及保險費率高昂與農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丁少群、庹國柱1994、劉寬1999等)、庹國柱、王國軍(2002)從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角度分析,指出大多數農業保險產品尤其是多風險或一切險,不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而具有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征;陳潞(2004)從公共經濟學角度指出,農業保險是混合產品中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產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另外,李軍(1996)、陳潞(2004)在分析農業保險特殊屬性的基礎上,從供給和需求的正外部性兩方面闡述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原因;外部性三方面的制度供給提出自己的看法;吳曉慧、張巍、劉虹(2006)從“三農”保險市場全局出發,分析了“三農”保險發展的現狀和危機,以及由此要導致的政策性保險(郭曉航1986、庹國柱和王國軍2002、皮立波、李軍2003、楊世法、王蔭祥、劉國禎1990、史建民、孟昭智2003、胡亦琴2003等)。

歸納起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以及農業保險需求不旺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1)保險費率過高,農民難以承受;由于農業風險的復雜性以及高成災率,農業保險費率一般都比較高(比如山西、陜西);(2)險種設置不能滿足農戶要求,高端保險產品供過于求,相當多投資型保險在農村保險市場上缺少購買力,而中、低端保險產品的供給又十分短缺(景緯,2006);(3)認為農戶的僥幸心理嚴重,購買保險的意識不強;(4)農業保險消費過程中的正外部性作用,以至相對于社會最優化的需求不足;(5)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農民收入中源于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的下降,在保障水平不高(低于70%)的情況下,由于這種補償收入的預期很小,農民沒有動力進行保險。這與國外的一些研究成果類似。同時,庹國柱(2002)和劉京生(2000)也分析了農民還可以通過其他傳統的風險分散途徑,例如,中國農民土地規模的分散化以及種植的多樣化等因素,客觀上產生了一種內在風險調節和分擔機制,同時,農民還可以采取多樣化種植及民間借貸等方式分散風險,從而他們對于農業保險的需求將會降低!。

然而對于中國農業保險福利增進問題和農業保險失靈現狀進行規范的實證分析的研究目前還較為少見,尤其是從農村保險產品的高、中、低端三個層次對農險的類型進行研究更為少見。本文將在對歷史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做系統的理論分析,并提出治理我國農險市場的“雙軌式”發展模式。

3.研究方法和預期目標

前期主要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包括學術專著、學術論文以及有關機構的相關資料。利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利用保險學、金融學、制度經濟學、法學、信息經濟學、博弈論、經濟學方法論、計量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有機結合起來,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力爭做到多而全、專而廣。并結合我國農村保險機構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論證。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堅持理論指導實踐的整體方向,使理論最終服務于實踐。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角度,從制度、社會、公司、個人四大層面把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恰當地運用于研究之中。

預期可以得出,我國農村保險需求的癥結在于農村保險的需求不足、供給更不足,導致了最終的萎縮。從農村保險需求與供給規律找到我國發展農村保險的激勵方法與手段,為我國發展農村保險的決策提供理論支持。農村保險,尤其是現代意義上的農村保險制度則是管控農村風險的有力、也是最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符合國際通行的“綠箱”政策。構建現代農村保險制度必須基于政府、保險公司、農戶三方行為主體進行考察,三者缺一不可。而農村保險必須努力構建其激勵機制,保險公司、政府供給、農戶需求。與農險約束機制共同構成供需雙方共有的動力機制,切實為我國農村保險的發展和構建提供智力支持。

本課題追求理論創新,體現研究成果的“實、深、新”三個特點。在農村保險研究領域構建一個新的平臺,并為農村保險的實際運行建策建言,尋求農村保險發展的“瓶頸”問題解決之道2017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論文。

二、選題背景和選題意義

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其中近九億在農村,只有讓農村保險發展起來,中國保險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大工業反哺農村、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并把探索和發展農村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保險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保險業要主動承擔起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任,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保險業要為不同收入層次的農民開展服務,為生產生活提供保險保障,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對保險理論研究的創新,更好地發揮農村保險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三農”問題的復雜性,以及保險經營風險防范的特殊性,農村保險的發展面臨著眾多困難特別是農村保險的發展更是日趨低糜,使其成為保險業發展中的“釘子工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村面貌雖然有所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由于自然災害的困擾,農民的利益得不到相應的保障;另外,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農村人口的養老、失業、教育等方面的經濟補償問題也突現出來,因此,發展農業保險特別是農村保險,建立起穩固的后備保障基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險扶持農村、安定農民和穩定農村的長效機制。

縱上綜述,國內外農村保險理論研究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大多偏重于基本的理論分析,尚未有學者專門對農村保險的福利增進和供求主體進行系統研究,更談不上深入。而農村保險的發展的根源因素正是基于此的框架設計異常欠缺,最終導致我國農村保險發展舉步維艱。我國農村保險制度的構建必須以此為基礎,對農村保險供求主體進行系統研究,總結農村保險供求規律及其特征,分析制約農村保險供給的因素分析,并對農村保險市場的治理模式進行系統分析。

三、初步擬定的論文提綱

農村保險與農村保險市場治理芻議

一、農村保險與農業保險

二、發展農業保險對農村生活福利化的影響

(一)農業保險優化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

(二)農業保險是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

(三)農業保險有利于農村綜合支持保護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農業保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三、我國農村保險市場失靈分析

(一)農村保險產品供需不平衡是導致農村保險市場失靈的直接原因

1.農村保險市場對中、低端保險產品的需求十分強烈

2.高端保險產品供過于求,中、低端保險產品的供給十分短缺

(二)農村保險“準公共產品”的性質與農村保險的市場失靈

(三)農村保險經營中的道德風險與逆選擇

四、我國農村保險市場治理模式選擇

(一)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增加農村保險市場上中、低端保險產品的有效供給

(二)堅持市場原則,調整我國對農民救濟政策,提高農村保險的風險管理能力

篇(4)

關鍵詞:專門院校;專業法學人才;課程設置;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3-0066-02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法學專業設置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專門的政法類大學,如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二是綜合性大學里的法律系或法學院,如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等;三是以專門院校里的法學院系,如吉林大學法學院、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等。通常政法類院校是以培養法律應用型人才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以培養理論型人才為特色,而專門類院校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與其他院校有所區別,體現自身的特色,即要培養出專門、專業法律人才。本文僅就專門院校專業法學本科課程改革談本人之粗淺看法。

一、專門院校法學本科專業課程改革的意義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等學校要辦出特色,要提高教育質量。高等學校要有特色、高水平,這不僅是國家發展的要求,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高校自身的選擇。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法律人才為數眾多,但高層次、高素質、專門法律人才短缺卻尤為嚴重,培養法學專才已成為大勢所趨。專門院校法學專業本科課程改革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如下:

(一)專門院校法學專業本科課程改革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綱要》還要求:“……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要培養高素質法學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專門院校專業法學本科課程改革是當務之需。

(二)專門院校法學專業本科課程改革是合理配置法學教育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000余所普通高校中已有650余所設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專業。《2009年北京市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北京市2008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失業或離職量最多的10個專業,占本科失業量的44.0%。失業或離職者最多的5大專業依次是:法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其中2008屆法學類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79%,遠低于當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88%)。專門院校法學專業如果不根據現實的需要、改革課程設置,只能造成法學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加劇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負擔。

(三)專門院校法學專業課程改革是市場經濟的需求。筆者由于職業的關系每年都能接觸到來自專門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感觸頗深:建筑大學法學專業的學生分不清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醫科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不懂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財經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竟搞不清中國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的區別……可想而知專門院校法學教育的失敗。而在司法實踐中,這一現象也比較突出:稅收案件中法官、律師不懂增值稅發票;建筑糾紛中法官、律師不懂建筑主體結構、承重結構;醫療糾紛中法官、律師不懂醫療常識……社會急需專門、專業化的法律人才。而專門院校對專業法律人才的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專門院校的法學專業要揚長避短,走專門化特色化的法律專才培養模式,改革現有課程設置。只有這樣專門院校的法律專業才有生存的空間與市場的需求,滿足市場經濟對法學專業大學生的需求。

二、專門院校法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法學本科課程設置不合理。專門院校法學本科課程設置應當考慮到社會對專門、專業法學人才的實際需求。不少專門院校的法學課程開設沒有專業特點,基本上是人家開什么可我們就開什么課程。沒有對專門院校的法學課程的開設進行可行性分析,致使已開設的課程比較混亂,沒有做到與法學專業的融合與銜接。以財經院校法學專業為例,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照搬、照操政法類、綜合類大學的法學課程體系,其結果,專門院校培養的學生法學不僅基本功底不及其他政法類及綜合大學,專門、專業法學知識也沒有凸顯出來。一方面,造成了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社會對專業法學人才的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

(二)專業基礎課程內容所占學分或課時的比重明顯偏輕。要做到專門院校法學專門化,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尤為重要。以財經院校為例,要打造特色財經法學人才,財經類基礎課程應該納入學科基礎課程當中。比如,財經院校應當把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等學科納入學科基礎必修課程范圍之內。設想在沒有開設金融學、會計學、稅收學等學科基礎課程或在所開課程學時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給學生開設金融法、會計法、稅法等課程,只能使學生掌握的法律規范與經濟學理論相脫節。

(三)專門院校專業法學課程嚴重缺失。專門院校的法學專業,應當將本專業的法學課程作為開課的重點,開全專業法學課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可能凸顯專業特長,又可使法學專業符合本專門院校的特點,滿足于本專業的法律需求。但在實際上,各專門院校對本行業的法律課程重視不夠。以財經院校為例,目前財經院校中,體現財經法學特色的財經類課程的設置比較混亂,沒有一個科學的、統一的財經類法學課程類別劃分。各院校雖都開設財經類法學課程,但課程類別各不相同,有的為必修課、有的為選修或任意選修課,還有的為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同時財經類課程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隨意性較大,財經類核心法學課程開設時間較晚,大部分學校在第三學期才開始安排此類課程。財經類課程沒有結合相應的法學課程開設。

三、專門院校法學專業課程改革對策

(一)準確定位本專門院校的專業法學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人才的培養需專門院校應該在辦學過程中準確定位,一是學校類型定位。學校要根據區域、行業的需求,選準自己的定位。二是辦學層次定位。如財經院校法學專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常熱門,許多高校都爭辦這個專業,競爭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保持特色和優勢,就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三是在辦學規模上要考慮把資源集中到學生培養、提高質量上。學科建設始終是學校的龍頭,學校如何保持優勢的特色學科,是學校特色非常重要的內容。以財經院校為例,財經院校的法學專業應當注意在經濟、管理的學科交叉中尋找特色,凸顯優勢。

(二)優化課程結構,強化法學專業特點

以財經院校為例,財經類院校應該根據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適當調整適合本校的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的比例,使課程結構既科學、合理、相對穩定,又具有一定的彈性。因此,應細化大專業下的小專業,體現財經特色的課程設置,重新整合專業方向課,以突出財經類法學的優勢。將限制性選修課作為專業方向課的學校,應增加其總的學分和學時,在總量上提升財經類法學專業方向課的比重。

(三)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及開課時間

為了培養法律專才,專門院校法學專業課程應當有別于專門法律院校。筆者認為,專門院校法學專業課程可分為通識課程、法學基礎課程、法學專業課程三大模塊,這三大模塊中又按照重要程度分成選修課、必修課等,開課的次序、時間應當本著先一般通識課、后法學基礎課、最后到專業法學課程這樣的程序進行。具體對策如下:

1.通識課程

通識課程是指按照教育部的規定,不分院校、專業,所有高校必須開設的課程。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軍事理論、體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理、中國近代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外語、計算機等。對法學專業而言,為了給后續的法學教學打下基礎,法學基礎理論、中國法制史、也應當列入通識課程范疇。專業院校的法學專業應當將這些通識課程劃分為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思想道德修養、軍事理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理、中國近代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等都可作為學生的通識選修課;而法學基礎理論、外語等則應作為通識必修課。同時對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必須規定必修的學分。除外語、計算機課可在以后學期根據需要繼續開設外,其他全部通識課程均應當在大學一年級修完。

2.法學學科基礎課

專業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除了要開設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14科核心課程外,還應開設司法文書、外國法制史、律師法、法官與檢察官法等課程。這些法學學科基礎課也可以分成必修課和選修課。可將法學專業的14科核心課程作為必修課,其他課程作為選修課,同時對必修課和選修課必須規定必修的學分。全部法學基礎課程應當在大二全學年修完。

3.專業法學課程

如果說專業院校中通識課程和法學學科基礎課程設置沒有差異的,那專業法學課程將是打造法學專才的核心與關鍵。各專門院校完全可以根據市場經濟對本行業、部門法學人才的需要,設置法學專業專門化的課程體系。以財經院校為例,財經院校的法學專業應當開設并強化財經特色,以經濟生活中主要法律規范作為課程開設的重點。可將經濟法律規范劃分為經濟組織法、宏觀調控法、市場秩序法、經濟管理法、社會保障法等。作為經濟組織法內容包括公司法、各種企業法等。作為宏觀調控法,包括財政預算法、稅法、價格法、金融法等。作為市場秩序法主要包括產品質量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等,作為經濟管理法包括會計法、合同法等。作為社會保障法包括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等。每一部分又可根據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再做細分。比如,金融法,內容可含銀行法、票據與結算法、擔保法、保險法等。這些課程也可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這些課程授課時間應當安排在大三及大四第一學期。其他院校可以結合本專業法學的實際需要選課、開課。

當然,專門院校要培養出專業法學人才,對策及措施還有很多,比如,論文寫作和實習環節。論文寫作應要求寫本專門院校相關行業法律論文,醫學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畢業論文就可以圍繞醫療法,而建筑大學的法學專業則可以建筑法為方面來確定選題撰寫論文。畢業實習也應當有針對性的到醫療、建筑公司等單位實習……這樣就能比較好的將所學專業與實踐有機、有效的結合起來。

市場經濟的發展需不僅要一批具有一定法律理念、精通和熟悉市場經濟法律專業知識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更需要既通曉本行業、專業知識又懂法律的法律專才。專門院校法學本科專業可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定位法學人才的培養目標,而目標的實現重在課程設置的改革。

參考文獻

[1]蔣悟真,張西道.財經院校法學本科課程設置及改革研究――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3)

篇(5)

關鍵詞:職業能力;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逐漸轉向培養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各類經濟組織從事會計和財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針對會計學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轉變及畢業生數量的逐漸增多,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并且就業初期主要是從事會計基礎核算工作的現狀,高校會計學專業應構建與學生培養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課程體系。

一、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是指從事某項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職業能力是指能夠在一個真實工作環境中按特定標準承擔工作角色所應具備的能力。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CGA)認為,職業能力是指能夠有效履行特定職業角色而必須具備的知識、技巧、才能和行為的總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職業能力是以一種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當的態度履行高標準工作的才能。參考以上定義,根據我國會計實務現狀及社會的需求,本文將我國會計人員職業能力定義為:能夠使職業會計人員達到職業職責所要求的水準并能高質量地從業所需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品格及職業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會計專業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工作適應力。

二、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構成

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應由職業知識、職業品格和職業技能構成。會計職業知識是職業能力的基礎,職業品格是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靈魂,職業技能表現為不同會計人員能力的差異,是職業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體現。

(一)職業知識

1.會計核算與會計實務處理能力

熟悉會計準則、相關規章制度和會計工作流程,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如實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變動,滿足企業的管理要求,及時提供真實可靠、能滿足有關各方需要的會計信息。

2.財務報表分析能力

熟悉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能夠根據企業財務報表及相關信息,對企業的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3.財務管理能力

具有科學的理財觀,能夠對企業的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優選判斷;具備企業財務預算的編制能力,了解財務預算的執行和控制要求。

4.納稅申報能力

熟悉國家稅收政策,能夠正確計算企業各項應納稅額,能夠獨立完成納稅申報工作。

5.會計監督與審計能力

能夠有效地對企業各項經濟業務進行必要的會計監督,保證各項經濟業務的合法、合規、真實合理,掌握基本的審計查錯和糾弊技術。

6.職業判斷能力

能夠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運用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根據會計環境和企業經營特點,依照一定的職業規則,對不確定的會計事項或交易事項做出有利于企業的判斷和選擇。

(二)職業品格

1.愛崗敬業,用心服務

會計人員應當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鉆研業務,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所從事工作的要求,應當積極運用所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方法,為改善單位的內部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

2.熟悉法規,依法辦事

會計人員應當掌握會計準則,熟悉財經紀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處理各項經濟業務時能嚴格遵守和執行各項會計方針、政策、財經法規,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

3.客觀公正,堅持原則

會計人員要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觀公正的態度,對所有人員一視同仁,不講親疏。同時,還要敢于抵制歪風邪氣,同一切違法亂紀行為斗爭。

4.誠實守信,保守秘密

會計人員應當嚴守秘密,除法律規定和單位領導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單位的會計信息。

(三)職業技能

1.業務操作能力

會計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會計人員在進行具體業務處理時需要進行有關會計方法的選取、會計數據的估計、會計信息電算化的操作、會計資料的網絡化傳輸等工作,這些工作都要求會計人員具有相當嫻熟的業務操作能力。

2.溝通能力

會計工作具有管理屬性和服務屬性,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接觸不同層次的利益相關者,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具有在不同環境中聽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還應具有準確恰當地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溝通的能力。有效溝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誤會,消除監督中的敵意。

3.協調能力

會計人員在一定的組織中,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善于協調,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以優化會計工作的內外環境。

三、符合會計人員職業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構建

(一)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模塊化原則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識完整的學科體系設置原則,以會計職業能力為依據,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設計課程的模塊化原則。根據職業能力分析,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應包括職業基礎課程、職業知識課程、職業品格課程、職業技能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五個模塊。

2.靈活性原則

該原則可以通過增設選修課程來體現,設置選修課程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就業取向更靈活地學習。同時,選修課程的內容應隨著經濟環境、會計準則的修訂不斷更新,確保課程設計能夠靈活應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

3.融合性原則

該原則是把用人單位需要的會計從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ERP資格證、初級會計師資格證等證書的知識內容整合到學歷教學體系中,以實現學歷教育、素質拓展與職業資格取得相互融合,縮短學生的就業適應期,提高就業競爭力。

4.實踐性原則

會計工作對實踐操作的要求較高,因此課程開設應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鞏固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構建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1.職業基礎課程模塊

該模塊下應包括兩個平臺,一個是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另一個是學科基礎課程平臺,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以占到總學分的25%。通識教育課程平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課程結構中的基礎,起到“厚基礎”和“通”的作用,具體包括體育、軍事理論與軍訓、大學外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信息檢索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平臺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專業課程夯實學科基礎而設置的,具體應開設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基礎會計學、管理學、統計學、金融學、應用文寫作課程。

2.職業知識課程模塊

職業知識課程模塊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的會計核算、會計職業判斷、會計理論綜合運用、財務分析與決策、會計信息鑒證、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等會計職業能力,該模塊占總學分的20%左右為宜。職業知識課程模塊應開設的課程有: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法、審計理論與實務、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財務報告分析與利用。

3.職業品格課程模塊

職業品格課程模塊設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和科學發展觀分析問題,增強法律意識,為其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以占到總學分的10%。該模塊應開設的課程有: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經濟法、會計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形勢與政策。

4.職業技能課程模塊

職業技能課程模塊是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必要環節,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與理論教學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占總學分的30%左右。職業技能模塊課程可以按照逐步遞進的四個階段來安排。第一階段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課程單項實訓,應該配合職業知識課程來設置,以使學生達到既理解所學專業知識又掌握會計核算工作各環節具體要求的目的,可開設基礎會計手工模擬實訓、稅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核算模擬實訓等幾門實訓課程。第二階段是培養學生初步綜合技能的企業綜合模擬實訓,這一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崗位綜合勝任能力,可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軟件應用實訓、財務報表分析實訓和審計實務實訓等幾門課程。第三階段是培養學生高級綜合技能的現代企業綜合模擬實訓,主要開設ERP實訓課程。第四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科研實訓,該實訓可以通過學生在校外實習后寫作畢業論文來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實現途徑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

5.職業拓展課程模塊。職業拓展課程模塊是為了培養學生在會計職業領域的未來發展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拓寬視野而設置的以選修課為主的模塊,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占總學分的15%左右。本模塊可開設的課程有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行業企業會計、資產評估學、薪酬管理、財政學、證券投資學、企業戰略管理、管理心理學、商務禮儀、個人理財、財務預測與決策等。

四、適應會計職業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的實施

(一)實現師生互動教學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動手操作、分角色演練和師生共同探究等多種不同方式,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相互交流、探討的互動過程。

(二)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理論知識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師實踐經驗的積累。學校應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師脫產、半脫產去企業掛職鍛煉、頂崗工作,以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為教學服務。學校還應鼓勵教師參加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學習與認證考核,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以此來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還應出臺相應政策引導教師自覺朝著“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如在工資待遇、職稱評聘方面給予“雙師型”教師傾斜,在引進新教師時把是否有會計從業經歷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等。

(三)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會計職業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要想縮短畢業適應期,迅速進入工作角色,在學期間就必須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為此,學校應強化學生的會計工作實踐能力培養,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結合起來,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熟悉會計工作規范,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迅速適應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J].財會月刊,2010(09).

[2]唐秋燁.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1(12).

[3]龍露.基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suv|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插啊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18禁止看的免费污网站|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先锋影音xfyy5566男人资源|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电影无码午夜在线播放| 性夜夜春夜夜爽aa片a|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vr| 欧美乱妇狂野欧美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国产寡妇树林野战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 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