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9:3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綜合英語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綜合英語;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
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是一個由工業社會進一步向信息社會轉化的時代。正是由于深刻認識到新世紀給我國外語專業本科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指出了新形勢下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英語專業教學進行改革,以達到《大綱》所規定的培養目標和規格。
作為英語專業主干課程的綜合英語課的改革就成為重中之重。綜合英語也就是《大綱》中的基礎英語,它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綜合英語課通常貫穿于前四個學期,在每周學時數為14-15的一二年級,綜合英語在各高校每周就占到了6-8學時,可見各高校對綜合英語的重視程度。那么,在新形勢下對其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一、綜合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現狀
《大綱》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而以教師為主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學中,要多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利用現有圖書資料和網上信息獲取知識,并使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
雖然《大綱》已經對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給予了引導,但是由于綜合英語是一門傳統的課程,經過這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積累,并不是用幾句話進行宏觀的引導就能解決問題的。而實際上,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在嘗試把課堂的時間部分地交給學生。比如:幾年來很多高校都推行了一種簡單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小節目“FreeTalk”,即“自由發言”。在每次精讀課上,抽出5-10分鐘的時間,讓一位學生自由發言,發言的內容由學生自由選擇,可以是新聞、個人感悟或者是經歷、趣事、故事、天氣等;課文理解部分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課文精講時,讓學生讀課文;課后練習部分,由老師挑學生來做,等等。這些嘗試和努力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時間,但是簡單地把“以學生為中心”理解為“把教師支配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是錯誤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事實上,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綜合英語教學存在的教改空間,但因未接受過英語教學法和應用語言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教學視野狹窄,苦于無從下手。而且,對于多樣的綜合英語教材和多變的教學內容,很多教師并不能嫻熟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有效地主導課堂,未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自20世紀70年代交際法奠定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關于第二語言習得(SLA)的研究在80年代得以蓬勃發展以后,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研究也隨之在更廣闊的范圍鋪開。美國心理學家Bruner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他認為,“學習是學生積極的創造性活動”。外語學習是與學習者個人不懈努力和不斷實踐分不開的,而且主要依賴予學習者的主觀努力。正如科德所言:“有效的語言教學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并促進學習。不能讓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也就是說,我們教的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而不是教科書。他的話說明了語言教學的客觀規律,“以學生為中心”應該成為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把“情境”、“協作”、“會話”、“意義構建”作為學習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使學習者真正進入教學的真實情境,通過學習者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索與分析研究,提出問題和設想并進行驗證,發現規律以及對某些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組織學習者運用語言和文字向他人進行表述,讓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從而實現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對學習內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英語教學模式,正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采用交際教學法,通過“pair work”、“team work”、“role-play”、“class discussion”等課堂活動,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
三、綜合英語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根據《大綱》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解讀,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達到“以學生為主體而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
(一)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途徑(the task-orientedapproach)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學生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咨詢的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通過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在英語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動“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煉和熏陶。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 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
綜合英語課堂不像口語課堂,每節課可以有明確的交際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綜合英語課程的時候,依據課文內容或者主題思想來開發各種各樣的任務,以此主導學生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來完成任務。以楊立民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十課The Green Banana為例。此課的主題思想是拒絕種族中心論,尊重各民族文化。建設文化多樣化的世界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教師可以把此節課的任務設定為: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它們的差異之所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自己在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認識,然后自由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第二冊第十一課You Have to Get Me Out of Here,該課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在爬山時發生意外摔斷了腿,努力保持清醒,冷靜地進行自救的故事。筆者為學生設計的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創設發生意外的場景,并進行自救和互救。筆者在該單元教學中設計上述任務,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能夠運用英語解決真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傳統的綜合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講述占用了幾乎全部的課堂時間,大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們也越來越重視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比如增加了“學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作答”、“學生產出”等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參與的時間。但是,要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這些還遠遠不夠。
筆者曾嘗試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在備課階段,讓學生預習課文、查找作者信息或與課文有關的文化背景、查課文中的生單詞;在課堂陳述階段,讓一個或兩個學生共同組織全體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理解,并發掘出文章的主題思想,進一步進行討論或者辯論;課堂講述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每一段落的大意和知識點,正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總結階段,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從該課中所得到的收獲或者是自己的心得體會;在鞏固練習階段,由學生講解和分析各項練習,有時也可讓學生進行教學模擬試驗,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構思和設想來進行課堂教學。
雖然這樣做增加了學生的責任和任務,但筆者發現當學生在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的時候,積極性非常高,而且學習動機也很強。當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的時候,他們總能很有創意地開發出適合他們自身的學習活動,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在學生的教學模擬試驗中,學生設計的各種活動形式,反映出了他們對綜合英語課程的理解,以及學生對綜合英語教學效果的期待。學生的模擬教學試驗讓筆者也受益匪淺,正所謂“教學相長”,筆者在此過程中也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期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
(三)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利用現有圖書資料和網上信息
圖書資料和網上信息,是新形勢下我們獲取知識的兩個重要途徑,尤其是后者。事實上,在教師的引導和要求下,學生能很容易地學會這兩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并使之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這些技能和素質的培養,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在綜合英語的教學準備過程中,可以發動學生廣泛地通過上述途徑來獲取信息,并在課堂上進行信息的交流。雖然英語的專業課較早地使用了多媒體教室來上課,但是英語的基礎課仍然還在采用傳統的教學道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的進度,對于綜合英語這樣的培養綜合能力的課程的改革限制就更大了。
關鍵詞:英語教學 綜合性 學習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因此,在中學開展英語綜合性學習勢在必行。
1.綜合性學習的概述
綜合性學習就是指英語教學活動中,依據教材文本內容要求,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主題背景下,能夠通過實踐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該種教學方式具有如下特征:(1)實踐性,即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一定的探究實踐,鼓勵學生在此中感受英語;(2)探究性,即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合作探究基礎之上;(3)主體性,即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助于完成任務活動。
2.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途徑
2.1確定彈性的主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綜合性學習活動不應該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拓展,它有它自身的發展特點,因此綜合性學習活動不能沒有主題。但是每次活動的主題又不能定得過死,活動的主題應該是一個彈性的、能夠給學生有充分發揮余地的主題,它不同于任務型教學中很明確的任務。在這個主題統率下,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喜好確定自己的子題,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在“中外飲食文化比較”(Chinese and Foreign Dietetic Culture Comparison)學習活動中,有關飲食文化主題的選擇就較為寬松,能夠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
2.2給學生適當指導,做到有的放矢
綜合性學習活動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指導也必不可少,否則就會放任自流,效果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就跟學生商討。在“中外飲食文化比較”中,筆者就指導他們選擇與飲食文化相關方面的材料――選擇菜式(Choosing dishes)、烹調方式(Cooking methods)、餐桌擺放(Laying the table)、 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支付小費(Leaving tips)等,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地選材料。
2.3還學生自由的時間,增強他們學習體驗
我們知道綜合性學習不等同于課堂教學,原本由老師傳授的內容突然教給學生,學生一時難以完全適應,因此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搜索、體驗、探究、討論、交流、展示等時間。在“中外飲食文化比較”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時,筆者給學生一周的時間來準備,讓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展示自己,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2.4鼓勵學生展示才能,激活學生學習潛能
學生是綜合性學習互動的主體,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將有利于激活他們學習的激情,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筆者在開展“中外飲食文化比較”活動時,給學生準備了展示的舞臺。在此活動中,學生掌握了描述制作一道菜的相關語言,如cut up, peel, pour into, turn on, mix up...等;學會了使用各種描述做菜的專業詞語,如stew, braise, deep fried, roast, bake, steam, scramble, boil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大家對傳統的English dinner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意義
3.1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都處于一種緊張、積極、活躍、興奮的狀態。從選題到制定計劃,再收集資料,最終到成果的呈現,無不滲透著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積極思考,而最終的展示活動又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而在活動的不同環節中,由于都要求使用英語,也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聽力、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
3.2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鼓勵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綜合性學習活動使教師的教學,由靜態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生為了弄清某項學習任務,他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在小組內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在展示活動時,也跟其他組的成員就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使這一活動從頭到尾都呈現出多元的、動態的過程。
3.3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的發展
【關鍵詞】舉例法 綜合英語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48-02
舉例法是指教師在授課中為了解釋某個知識點,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出發,列舉一些典型事例進行解說,從而引發學生興趣、發展學生抽象思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知識的教學方法。基礎階段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的之一,是使學生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擴大詞匯量,夯實基礎,達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礎階段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要求。舉例法運用得好,可以使英語教學更加多姿多彩,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效果。課堂舉例是英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手段,也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得當適時和富有啟發性的舉例,對英語教學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它可以變難為易,化深為淺,轉繁為簡,可以幫助學生開闊學習思路,加速對新知識的吸收和消化。舉例法可用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導入新課時舉例
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1 Never Say Goodbye時,依據所教學生是剛入校的新生,可以此為例:當他們背上行囊,與父母、親朋好友告別時,他們通常會說再見嗎?“再見”意味著什么?學生們都說他們會說“再見”,“再見”意味著希望不久就可與他們相見。但所學課文的標題為Never Say Goodbye,學生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非常急切地想知道文章的內容及Never Say Goodbye的深刻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能很順利地進行課文的整體教學,讓學生清晰文章的脈絡,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領會Never Say Goodbye的深刻含義為refuse to give in to the sadness。由此可見,通過舉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起到統領整個課堂教學的作用。
二 語法教學時舉例
就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言,很多學生在完成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后,并不具備較為扎實的語法基礎,因此在大一綜合英語教學中,語法知識的講解應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學生由于語言水平較低,難以理解文章中出現的長、難句,這樣長、難句的理解就得依靠句法分析,那就是語法點講解。針對學生易混淆的定語從句及同位語從句,可舉以下例子加以說明: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game was true. 我們隊贏了那場比賽的消息是真的。(that-clause為同位語從句,補充說明news到底是一個什么消息,that雖不做成分,但不能省略。)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yesterday was true. 昨天他告訴我的那個消息是真的。(that-clause為定語從句,that指代news,在從句中做told的賓語。)再如,The order that we should send a few people to help the other groups was received yesterday. 我們應派幾個人去幫別的幾個小組的命令昨天收到了。(that-clause為同位語從句,是對order的具體解釋,that雖不做成分,但不能省略。) The order that we received yesterday was that we should send a few people to help the other groups. 我們昨天收到的命令是我們應該派幾個人去幫助別的小組。(第一個that-clause為定語從句,that指代order,在從句中做received的賓語,可以省略。)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給學生適當的點撥,課后讓學生整理該語法點,做一定數量的練習,使學生的語法知識得以鞏固和提高。
三 詞匯教學時舉例
詞匯是用以表達概念的,是語言的建筑材料,離開詞匯就無法表達概念,詞匯不豐富,也必然會影響思想交流。詞匯教學在于掌握詞匯的意義和準確使用詞匯,因此詞匯學習、掌握及運用在大一綜合英語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課后練習的編排也說明了這一點,如用詞的正確形式填空、詞義辨析、用合適的詞翻譯等。要順利完成詞匯教學,舉例法不失為一種有用的教學方法。如在教授詞的正確形式、同義詞、反義詞時,可以舉例構詞法。如單詞common的反義詞為uncommon,un-前綴為反義詞前綴,由此可讓學生說出相關的詞匯:usualunusual,finishedunfinished,doubtedundoubted,employmentunemployment,abashedunabashed,ableunable,accountableunaccountable,affiliatedunaffiliated,healthyunhealthy等。除此以外,還有in-,im-,il-,ir-,non-,dis-,mis-,mal-等為反義前綴,如efficiencyinefficiency,balanceimbalance,resolutionirresolution,interferencenoninterference,pleasuredispleasure,managementmismanagement,nutritionmalnutrition。講constant一詞時,可以給學生幾個例子做口頭翻譯:他勻速駕駛(He drove at a constant speed.);這個入口經常使用(This entrance is in constant use.);她是我的忠實朋友(She is a constant friend of mine.)。用舉例法,利于學生不斷擴大詞匯量,提高教學效果。
在綜合英語教學中運用舉例法,對英語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認真備好課,要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掌握豐富的事例素材,這樣才能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加工,使之成為可用的事例。另外,所舉事例必須新穎,新穎的事例可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4 Dealing with AIDS時可從一些著名藝人吸毒事件入手,進而討論有關艾滋病的情況:艾滋病的發展、艾滋病的傳播途徑、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預防措施、艾滋病在我國的狀況、抗艾大使、紅絲帶等。著名藝人是很多學生的偶像,這樣的導入,學生馬上就會活躍起來,為藝人的所作所為感到可惜及不屑,從而意識到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再者,所舉事例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縮短所學內容與學生間的距離,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3 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時,那時正值國慶假期結束,教師可根據學生外出旅游的情況,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尤其是人們的舉止行為。學生們能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找出很多有禮貌和沒禮貌的行為。通過討論,學生能意識到應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以及禮貌的重要性,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的人。又如在教授《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6 Is an Only Child a Lonely Child時,教師可依據現在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的實際,組織學生討論獨生子女的利與弊;接著依據新的計劃生育法讓學生討論生二胎事宜。實踐表明,學生們積極、踴躍,各抒己見,所講內容豐富,表述清晰。同時,學生也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要揚長避短,使自己更好地全面發展。
教師在綜合英語教學中能依據教學目標,恰到好處地運用事例,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但用好舉例法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以便充分發揮舉例法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興昌、鮑碧娥.淺議舉例法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3)
關鍵詞:建構主義綜合英語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大學綜合英語教學必須適應科技的高速發展及全球化語境對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要求。我國培養出的大學生,應當適應高層次專業人才需求,盡可能熟練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相對自如地應對國際間的學術和信息交流及各種涉外業務活動的挑戰。然而事實是,由于長期的應試及灌輸式教育,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雖然能夠使學生正確而快速地解答聽力、閱讀及詞匯等英語習題,卻不能得體地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換句話說,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較強,而語用能力卻很薄弱。所以對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總體素質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更應當為適應需求而進行改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綜合英語教學的啟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知識,而且包括在具體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來獲取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優化完善認知結構,獲得自身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作為學習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很好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多樣化的信息來源。英語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支持者、引路者、評價者。學生應該認識到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自,通過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的積極建構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學會自主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可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者,培養適應2l世紀的善于學習的終身學習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設置情境,渲染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入學習
設置情境活動是大學英語教師應當重視的一種手段。“情境教育更關注學習者本身在教育、學習情境中所扮演、擔當和確立的角色。學生角色扮演,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活動,從而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習者學習并建立起“主動角色”,使學生從傳統教學過程中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變為主動角色,積極主動投人,參與教學教育過程。具體在日常大學綜合英語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參與、操練口語、感知語言運用、陶冶情操,如組織英語辯論賽、課堂英語游戲、舞臺表演、英語演講、英語小品等語境活動。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如講授上外出版社出版、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Thesportsmeeting這一課時,作為英語教師,可以身穿運動服、手持擴音器,帶著口哨走進教室。告訴學生將要舉辦SportsMeeting,利用教室通道做小型跑道舉辦Relayrace,利用講臺進行Longjump等,配上錄音機里的運動員進行曲,整堂課有著濃郁的運動會氛圍,接近一種真實的語境。學生始終懷有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從隨后學生的課后作文中了解到,實際上學生也樂意用這種方式學習英語。實踐證明,只要英語教師善于組織和引導,情境活動是一種很好的途徑,而且是可以在英語課堂上做得到的。
(二)指導學生協作學習,營造民主和諧氣氛
在綜合英語學習過程中,協作學習是始終發生的,其中包括與教師的協作,與同學的協作等。每當教師啟發時,學生應當積極與教師協作,自發通過教師作為中介來獲取知識,如圍繞教師所提問題,全神貫注思考,認真對待,積極回答。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還要講授哪些、強調哪些知識。教師在導人英語文化時,設計的任務應當建立在合作學習基礎上,如發現了哪些文化間的差異,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以社會性的互助,促進學生學習。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習既是個體性的建構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社會性的、團隊中介的知識合作建構過程。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培養協作精神,共同建立學習群體,這就是一個知識合作建構過程。以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Unit6Goodmanners為例。在老師指導下,預先讓五個組長帶領各自團隊,將教材Warmingup中素材里的四幅畫,組織自己的小組設法改串成整個對話,為表演做好準備。學生分別在團隊小組中,共同學習其中的詞匯、語法和篇章等,然后進行討論改寫,協作學習。接著在老師組織下,開展小組問競賽,相互提問,相互辯論,如“Inourdailylife,welikepeoplewithgoodmanners.Wedon’tlikepeoplewithbadmanners.Whataregoodmannersorbadmanners’?.Whetherweshouldpunishthepersonswithbadmanners9.Whatarehtedi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辯論勝出的團隊在班級內進行表演,其他同學在原來分組基礎上對各個角色的Manners進行辨別,哪些是Goodmannesr,哪些是Badmannesr,并協作寫作,總結該團隊最后的意見,提交老師。教師總結后,給予鼓勵,希望其他同學下次繼續努力。因為同一班級的學生具有共同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思想情感,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易于相互傳遞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可以相互擴大知識面,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
(三)組織會話交流活動,促進英語學習
會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習者如果能充分把握這一點,那么對英語的聽說以及對知識的溫故知新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節。比如組織會話學習小組,讓成員之間通過交流來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以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更多地獲得教師或他人的指導和幫助等等。其實,組織會話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對于推進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都是至關重要的手段。在課上教師經常按角色分組,好差生搭配,上臺表演,選出最佳組合、最佳表演者。筆者有時還故意安排不同組的同學相互檢查近期的學習效果,要求臨桌幾位同學相互交流怎樣學習英語單詞,如何加深單詞記憶等,并從交流中體會不同學生的單詞學習方法,從中感悟適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法。這樣多種教學手段并用,不但促進了學習,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加深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四)意義建構
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深刻的理解。這反映在英語知識結構學習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學新課文的篇章結構、語言點、句子結構、正確語法等,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聽說讀寫能力,而后將其納人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如:筆者利用一節課時間,幫助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篇章,使之能復述課文,并且歸納本文的教學目標,寫出心得,綜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第二節課整體處理學生不了解的重點詞語、句型,利用測驗檢查其具體的字、詞和語法等是否能靈活運用,然后發一份與本單元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閱讀材料,設計幾個問題,要求學生5分鐘之內完成,可以口頭完成也可以寫下答案;第三節課做一套同步訓練題,包括單項填空、完形填空以及閱讀理解兩篇。學生能自我檢測是否掌握了該單元的重點。教師在綜合英語的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同時幫助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而不要求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的內容。
三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聽說能力的提高
根據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教學模式,語言教師的任務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運用語言的情景。那么如何創設語言情景呢?可利用多種手段或媒體(投影圖片、掛圖、錄像、聲音模擬等)。學生置身于這種情景之中,在教師啟發下,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運用學過的語言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看法、設想或者疑問。其中疑問可以是關于語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語言表達遇到的各種障礙,或者是由學生自己創設的、由感而知的、與主題有關的感受及設想。由此與主題相關的諸多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學生也應盡可能全面地用語言傾訴出來。這時,程度好的學生應盡情表現(提問、回答、描述情景等),其他的學生注意聽、學習、模仿。在教師適當引導下,程度好的學生應該進一步挖掘出問題。這部分學生表現完了以后,中等學生的自信心會大增,也會積極地發表意見。經過這兩輪演示,程度差的學生此時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詞語了,也可以進行基本的語言操作了。這時,教師或一個程度較好的學生提問,相對較差的學生回答。這樣,相對較差的學生在較好的同學主動帶領下,可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這是個協作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全體學生都應該踴躍參加,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口語能力,增強自己的信心。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語言和自己不會表達的語言做到心中有數了以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的幫助下,能夠清楚而自然地聽出并能說出新的語言。接著教師迅速檢查,以確保學生都能理解掌握,同時,學生應認真思索,給出暗示,以便教師知道是否繼續深入講解。
(二)讀寫能力的完善
新的語言點介紹完畢,教師安排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對話或文章,由教師給出設計好的問題,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回答,以便教師檢查其閱讀的速度及質量。下一步由學生提出難點,教師解答;而后教師進一步提問,此時對重點、難點作一些解釋,必要時運用漢語幫助解疑,最終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目的。同時,根據文章的題材類型、學生的讀后感言,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寫作練習,如短文、信函、故事及調查報告等。其實寫作教學更應當重視過程教學。新的寫作教學并不是只給學生一個寫作題目,學生完成后上交,而是更注重寫作的過程步驟。整個教學步驟包括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頭腦風暴了解學生的觀點,學生計劃和組織觀點,然后起草寫作,最后進行反饋教學等。在這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寫作,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并提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感興趣的主題,通過簡短的分組討論得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后學生各自完成自己的文章,而后在小組中分別讀出自己的文章并相互給出改進意見,此時應重視文章的中心內容。接著學生分別完善各自文章,然后互換修改文章的組織和語言等。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注意傾聽并相應地給出參考意見,最后作出總結。通過這樣的建構意義教學,學生語言、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將共同得到提高,達到多贏目的。
教師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應當注意,當新課文的閱讀理解已經沒有了疑難后,教師便順應變成了“樂隊的指揮”,先集體后分組,或按集體——女生——男生等形式進行聽說寫教學組織工作。先人多后人少最后到每個人都會說能寫(用時約1O至15分鐘)。練習階段,學生盡可能用所學語言表達實際意義,這需要做許多實際性的練習。教師逐漸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學生應開始試著獨立運用語言,進行口頭表達,也可先把要說的內容大致寫下來再表達。在操練過程中鞏固學過的詞匯、語句、語法等。超級秘書網:
一堂課可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步驟:
1.創設情景——學生
2.置身于情景中——學生
3.介紹語言點——教師
4.操作——學生
5.練習——學生
從以上五大步驟來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指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論文摘 要:為培養適應新時期發展需求的英語人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文章在分析了綜合英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討論新形勢下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之路,以促進英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綜合英語教學的任務及其重要性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英語作為國際交往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其重要地位日益顯著。高校英語專業教育是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指出:21世紀的外語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為了達到大綱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我們必須對英語專業教學進行改革。
綜合英語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系統傳授知識,綜合訓練技能的課程,也是英語專業的基礎主干課程之一,在一、二年級階段每周占6——8個學時。《大綱》明確指出綜合英語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這就表明綜合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重任,因而對知識儲備的全面性、教授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內容銜接的靈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綜合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其缺陷
綜合英語課程廣泛涉及語音、詞匯、語法、聽力、閱讀、文化等,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應用能力。在教學中,綜合英語課應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理解世界的能力,吸收英語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修養為目的。
然而,傳統的綜合英語課堂多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學生忙于記筆記。在教學中,多強調模仿、重現、機械記憶等。這種“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法違背了英語學習的基本規律。作為技能型的科目,語言教學不同于知識型科目。語言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反復的實踐才能獲得,僅憑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同時,這樣的教學法也抹殺了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更談不上了。
三、如何提升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近些年來,教育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手段、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都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傳統英語教學方式的反思和教學實踐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和語言交流的需要來開展教學。在綜合英語的教學中要處理好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培養和文化知識的學習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語言、交際和綜合能力的良好結合,使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水平有顯著提高。筆者在自身的教學實踐當中,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努力探求提升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踐之路。
1.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活動中以所教內容為主題,圍繞學生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特點來組織教學。課堂上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活動和會話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里,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要扮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鼓勵者、建議者和評估者的角色,這就從理論上改變了教師直接向學生傳輸和灌輸知識這一傳統角色。
2.明確教學目標。通過綜合英語的教學,學生擁有正確的發音、自然的語調和良好的語感;能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基本語法知識進行語言交際活動;擴大詞匯量;豐富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準確傳遞中國文化。教學工作的重點就是要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獲得牢固的英語專業知識;提高文化涵養;增強獲取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創新的意識;以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
3.改進教學方法。綜合英語的教學圍繞學生展開,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交際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的結合、傳統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融合、輸入與輸出并重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筆者把教學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課前熱身、課上講解和課后鞏固。
(1)課前導入。教師在開始某一單元的教學前,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興趣,從而激活學生有關內容的背景知識,同時從宏觀上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搜集和整理有關資料,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得出結論之后,各組選派一名代表陳述討論結果,鼓勵持不同意見的小組展開辯論,然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必要的補充或總結,要以鼓勵為主,委婉地提出更深入、更具體的問題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增加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2)課文講解。從篇章及主題思想入手,注意對意義和表達過程的研究,重點要求掌握文章的結構,其寫作特點和修辭手法等。對重點詞匯、語法進行精講,并向學生提供多練的機會。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使之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課文所涉及的話題結合實際進行擴展討論,進一步促進知識的重建和內化。
(3)課后鞏固。課文講解之后,學生從語言和知識兩方面都做好了輸出的準備,因此可通過輸出強化輸入。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詞,用自己的話語復述課文;或設計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作文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首先學生寫初稿,重點是內容的表達;之后進行小組互評,主要是針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觀點、各段的大意;接下來學生進行自評,如修改語法錯誤、查看有無與主題無關的詞句或段落等;繼而教師給予書面反饋,重點就篇章、結構內容等進行評改;在此基礎上學生對自己的文章再次修改,再次反饋,直至最后定稿。這一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反復的交流,學生加深了印象,使語言處于一種活化狀態。這樣的寫作練習,有利于將語言輸入產生的語言能力潛勢有效的通過語言輸出轉化成外在的語言交際能力,強化通過閱讀和討論所獲得的詞匯、語法和語篇等知識,最終促進能力的提高。
4.優化評價體系。為了使考試和評分真實的反映學生水平,檢查教學效果,評估教學質量,在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的同時,以形成性評價為輔助。綜合英語課程的考試不僅包括期中、期末考試,還應含有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小組討論中的表現、任務完成情況、以及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等方面的考核,以此增加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尤其是調動基礎較差學生的積極性,使評價更為客觀、科學。
5.加強文化教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是語言的土壤。文化學習可以使人開拓視野,避免采用母語文化的框架去闡釋異邦文化,從而加深文化間的隔閡。因而,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必修高度重視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在教學中,可以由易到難組織學生模擬情景活動,以各國的一些風俗習慣,或文學作品為劇本,讓學生通過互動去體會外國文化,感受英語所帶來的知識和快樂。
四、結束語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正處于全面改革時期,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堂教學也應順應形勢,實現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模式的轉變。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到重視。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更加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或與同伴協商解決。教師指導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更有效的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建立在合作學習基礎上的各種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友好、和諧的氛圍中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教師素質要求的降低和教師責任的減少。相反,是新形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戰,要求教師要具備寬廣的知識面、良好的表達能力,準備全面和深刻的教學內容,系統的向學生傳授和示范學習策略和方法。教師還需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靈活應對課堂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節奏、教學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也要努力提高參與意識,自學意識,合作學習等意識。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最終在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英語五項技能。
新時期新要求,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學重新定位是必然的,探索其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每一個擔任本課程教師的職責。我們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促使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關鍵詞:綜合英語;實踐;探索;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218-02
綜合英語,也稱之為基礎英語,是英語專業低年級的專業基礎主干課程。本門課程旨在培養英語專業的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為進入高年級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教材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學生開拓獨立思維的空間,培養他們用外語來表達思想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自《綜合英語》教程教學大綱)。如何讓綜合英語課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使學生的水平達到大綱所規定的要求,對任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巨大的挑戰。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綜合英語課教師應具備以下幾種能力:對課堂教學的掌控能力、教會學生思考的能力、關注學生的需求和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能力。
一、對課堂教學的掌控力
由于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交流最多的場所,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傳遞給學生最有用的知識和信息,并安排相關的檢查,布置學生課外的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自信,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把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上。學生在課堂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專心聽講,勤于思考,回答問題,良好互動,有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教師精心安排的活動,如果與學生的興趣、需求不一致,也不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綜合英語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策略的運用。怎樣在有限的課堂中給學生最大信息量的輸入,對教師是一個檢驗。那么,教師必須思考學生的實際,并和教學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確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方案,以免部分教材內容的枯燥乏味讓學生失去興趣,能否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度是綜合英語教師成功的教學要素(束定芳,2004)。同時,應該讓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并賦予學生更大的責任。注重教學過程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教學策略是教學前的思考,而課后的思考有助于完善下一步的教學過程,那就是反思。反思(reflection)在西方哲學中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教師在課后反思課堂效果,如對今天的教學滿意嗎?整個教學過程是否按照我的預定目標完成?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利用是否得當?如果換一種教法,會有什么效果?講解是否清楚和準確,明白易懂?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尤其是基礎薄弱的同學,是否引起我足夠的關注。優秀的教師往往是反思型的決策者,他們能夠從學習以及對教與學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找到樂趣(Fosnot,C.T)。
二、教會學生思考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完成大量的課堂教學內容,所以課堂上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在臺上唱獨角戲,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學生忙于接受、埋頭做筆記,記住教學的要點,一堂課似乎井然有序的進行。但實際上我們忽略了啟發學生的思維問題。而對學生有啟發性、激勵性和具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往往會幫助學生成為有創造性和獨立性的思考者。記得開始接觸這門課時,我給學生的是“魚”,而不是“漁”。從課文的文化背景知識,篇章結構,語言點的歸納和對練習的講解都非常翔實,擔心會有遺漏。可是,接下來的課堂提問卻讓我非常失望。大部分學生忘記了我講的知識點,只有少數幾個同學能夠基本把握學習要點。給學生傳遞的知識和信息,由于是“滿堂灌”,學生課后就還給了我們。我們把教學內容講得太完整了,沒有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的余地。我突然明白是我忽略了教學應遵循的規律。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兩位教育家的著名言論正好印證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就個人經驗來看,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該從課堂教學入手。課堂上的辯論、對話和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形式。如果學生能把教材中語言點和分析、綜合、判斷等技能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參與度是判斷課堂教學成功的要素之一。提問也是培養學生思考的一種形式,可分為: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教師提問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問題應具有邏輯性,按照設計的順序進行,運用合適的表達方式。促進學生思考,往往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去思考和討論,傾聽他人的見解。應該引起關注的是,提問時盡量給予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尤其是平時話語較少的同學,盡可能選擇他們回答相對簡單的問題,并給他們提前發言的機會,這樣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勇氣和自信,也避免在答案和其他同學相似時就不愿出聲。研究發現,那些善于提問和回答問題的學生往往比那些保持沉默的表現更好。要鼓勵平時話語少和顯得不是那么有自信的同學。盡管有的同學問題簡單或者與所談內容相差太遠,教師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會挫敗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到以后的提問。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提問,接受被問,告訴學生你們可以把我問倒,說明你們在思考,對我也是一種學習。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
學生在進入一個新的教學環境后,他們對學校、老師甚至教學內容是有期待的。這些期待反映出學生渴望得到滿足的學習需求,而課堂和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接觸。教師的教學方式能否符合學生的期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行為,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教師的看法。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個體獲得發展,在教師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在課堂的互動中,學生的問題是我們反思的主要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有多大難度?學生對這個問題會怎么想?教師在教學中是否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態度?自己在課堂中是否已關注到每一位同學?是否重視個體的差異?如何站在學生的立場,讓學生盡快適應“學會大學課程的學習”,而教師也逐漸“學會教學”。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學生有什么樣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認為,凡是與人有關的事物,由于對人有著一定的意義,必然使人對其產生一定的態度,并以帶有某種特殊享樂色調的主觀體驗或內心感受的形式表現出來。體驗的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都體現了人的需要,而這種需要正是產生興趣的源泉。學生就愿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主動參與,培養自主的學習能力,促使自身不斷發展。只有學習者擁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興趣,才能積極建構所學知識。對于大學生而言,內部動機的激勵更為重要。因為良好的學習動機可以激發一個人的行為,讓人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表現出積極的一面。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個體身心的健康。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助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而且有助于緩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焦慮感,而焦慮是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之一。因此,在第一次給學生上課時,親和力可以迅速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情境,教與學完整融合在一起。一個嚴肅的老師能夠讓學生產生敬畏,一個隨和的教師更容易與人接近。對自己的職業感興趣的教師,在教學中才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與學生的交往之中,才會有足夠的情感投入。教師對學生表現出真實的情感和對教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同時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感染學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的關系。而教師課堂情感表現既影響課堂上的師生關系,也影響課堂外的師生交往。積極的情感互動有利于積極師生關系的培養。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課堂上的和諧,提升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營造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有賴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是教師借助教科書的內容,以教學的形式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傳遞給學生。作為英語專業教師,應不斷思索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專業素養,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瑤,王艷玲,李玲.教學反思途徑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喬建中.知情交融教學模式新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3]束定方.外語教學與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3.
[5]魏芳.課堂教學的反思[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0,(4):41.
[6]熊川武.論反思性教學[J].教育研究,2002,(7):12-17.
一、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會讀、寫、說,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是只保留在這個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互通經濟的重要工具,這是它工具性的一面。語言還具有人文性,它是人們思想、感情、意愿的表現形式,所以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
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思考的能力。要使學生習慣于用英語語言去思考一切問題,這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用英語語言的邏輯方法去考慮問題,讓學生擺脫母語中的那些固有的東西的束縛,要注重啟動英語語言機制,熟練掌握英語的語序及其特征,首先達到熟練應用,再進一步達到深入思考的程度。二是培養學生較高的人文素質,提高綜合能力。要讓學生懂得學習英語語言不僅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認識和了解西方國家風土民情,使中國能更好的容入全球村。
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必須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因為,運用邏輯形式來進行的思維活動,其特點之一就是概括性,就是從具體的客觀事物中抽象出本質的特征和聯系。因此,加強英語訓練的邏輯性,注意把英語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多種聯系,從性質、類型、因果等方面的關系對練習形式和內容進行組織、概括,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以英語為外殼的綜合定勢。
二、英語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實踐課題,它是以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的提高與發展為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注重開發個人的智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在英語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原則。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把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培養融進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高品位的人,也為學生走進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必須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外語教師。
三、英語教學中應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