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0: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一般資料
實驗中,本研究一共要選取180名留守兒童,分別在兩個社區各自選取90名留守兒童,在一個社區實施干預,另一個社區不實施任何干預,即確定干預對象和對照對象的來源。在180名留守兒童中,男孩、女孩各占50%,年齡在6~11歲之間,6歲兒童30名,7歲、8歲兒童各20名,9歲兒童36名,10歲兒童34名,11歲兒童40名。
(二)干預方法
根據調查結果制定針對留守兒童的干預方案,其內容以學校的參與型活動為基礎,再深入社區開展相關活動,營造社會關注和愛護留守兒童的氣氛和環境。活動前,教師要與校方充分溝通,明確本研究與教學的關系,這樣可以保證干預活動順利進行,使活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學校分年級開展參與型活動,包括圖畫、游戲、角色扮演、講故事、討論、心理訓練等眾多干預方式。干預方案包括:學校干預活動,按年級分組,由各科教師協作完成,將干預方法與活動應用到其日常教學中,并開展相關的干預活動。社區干預活動以靜寧縣的社火隊為主要力量,借助社火隊每當逢年過節舉辦的社火活動,開展倡導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相關宣傳活動。同時,廣泛召集社區居民舉行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討論會,探討迫切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以便提高社區居民對留守兒童及其心理問題的重視與認識,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本研究堅持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的原則開展相關干預活動,教師制作具體的干預活動方案,以便學校更好地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協作者的身份,主持和引導討論會的舉辦,社區居民是討論會真正的主人和參與者,他們在會上的發言和討論是會議的主要內容。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使社區居民深刻認識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通過干預活動有效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三)評估方法
運用檢驗法,對比干預前后兩個小組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分析干預方案與措施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何種作用。本文運用問卷調查對留守兒童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是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學科研究人員,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進行修訂,以填寫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兩個社區兒童進行考察,問卷回收率100%。具體內容參見結果部分。
二、干預結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實施干預措施前,兩組的檢出率,除總焦慮傾向外,其余8個分量表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干預前兩組心理問題比例大體相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2所示,在實施干預措施后,除總焦慮傾向外,對照組與干預組的檢出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MHT的8個分量表檢出率具有明顯的差異,干預措施對干預組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有比較顯著的作用。
三、結論
以上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以學校為中心,以社區為輔助的干預模式,對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成效顯著。本次干預方法中充分結合本地人文特色,根據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制作針對性的方案。當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干預是一項長期工作,政府、學校、監護人和社區都應發揮自己相應的作用才能真正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確保留守兒童健康發展。
作者:陳世聞 單位:甘肅省靜寧縣威戎小學
參考文獻:
心理健康、年級組、不同類型、年級組和不同類型、心理健康和年級組、心理健康和不同類型之間均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心理健康主效應十分顯著,F(7,11 158)=218.30,P<0.001。學習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和恐怖傾向四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另四個維度,其中學習焦慮得分又顯著高于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和恐怖傾向。 不同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1 594)=97.71,P<0.001。由表5可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得分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兩兩配對比較結果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P值均為0.001。說明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留守兒童。
年級組與不同類型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F(2,1 594)=6.58,P=0.001。兩兩配對比較結果表明,低、中、高年級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P值均為0.001;低年級組留守兒童的得分顯著高于中、高年級組留守兒童,P值均為0.001;中、高年級組留守兒童的得分無顯著關系。 心理健康和年級組存在交互作用,F(14,11 158)=12.64,P<0.001。低、中、高年級組兒童的學習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和恐怖傾向顯著高于另四個維度。兩兩配對比較結果表明,低年級組兒童的學習焦慮、自責傾向與過敏傾向之間無顯著差異;中年級組兒童的學習焦慮顯著高于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與恐怖傾向;高年級組兒童的學習焦慮與過敏傾向之間無顯著差異。由圖1可知,低年級組兒童的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軀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得分顯著高于中、高年級組。心理健康和不同類型之間存在交互作用,F(7,11 158)=17.33,P<0.001。由表7及兩兩配對比較結果表明,留守兒童的學習焦慮、自責傾向與過敏傾向顯著高于另五個維度。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上,留守兒童的得分都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
討論與結論
農村小學生在自信能力、適應日常事物環境,尤其是敏感度與學業情緒表現上更為消極,而在相處性、合群性與自制力表現上相對較好。這可能與教育時代前沿信息的不對稱、合格優秀的師資力量薄弱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有關。可見,在農村小學兒童心目中,學習的重要性仍處在中心地位。他們的自信心和對生活的態度離不開學業成績優劣的影響。根據羅爾斯的正義論觀點,社會各種基本權利和義務需要平等地分配,同時堅持各種機會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只允許那種能給最少受惠者帶來補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團體除非以一種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謀利,否則就不能獲得一種比他人更好的生活。[5]教育的公平正義,將會讓所有兒童獲益。本研究的結果預示:留守兒童尤需童心的培育呵護,應還童心以應有的滋養。中、高年級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好于低年級組留守兒童低年級組留守兒童的非正常柔弱,主要表現為自制力弱、膽怯害怕、營養不良、自我封閉和行為退縮。其原因可能在于,低年級組的留守兒童受閱歷的局限對親子關系還處于更多感性意識,他們認為,內心的懸空和情感的下滑主要是由父母的遠離帶來的。倘若這種隱性的痛苦長期壓抑而不得釋放,兒童的歸屬感便無處尋找。換句話說,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永遠的問題,而是發展中的問題。它會隨著個體成長、學習生活以及日常經驗的豐富不斷變化發展。只要教育培養科學合理,兒童的心理健康能力都可得到適宜的提升。可見,留守兒童培養要用發展的視角更多關注低年級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變化動態。前述實證研究和相關文獻均證實了,年齡越小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越是突出,容易行為失控,易于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自殺輕生之路。而在孤獨感、社交焦慮方面與一般兒童沒有顯著的差異。[2]低、中、高年級組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好于留守兒童綜合來看,相對于非留守兒童,三個年級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呈現出以下特征:敏感度、自卑性、恐懼性較強,從而引發嚴重的學習焦慮感。這可能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呵護,導致日常生活與學習生活失去了精神寄托,學習動機不強。迄今為止,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證研究主要是以行為治療的模仿學習原理作為其基本理論構架的,試圖求證用學校正規教育去彌補親子教育的合理性。直到最近還為人們所忽視的是,兒童一直置身于父母的閑談和日常行為習慣的社會原型之中,常常保留了在父母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心理價值觀的隱含范式,即使當范式與父母明確的命令、建議及規勸相悖時也是如此。可以說,兒童僅僅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反應就可以達到模仿學習的目的。然而,留守兒童之中也有許多對自己的人格品質、人倫角色和孝悌學問,全然不知所措。因此,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教育,與理智教育、國家社會意識培養同等重要。有論者也認為,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導致人格發展不健全,學校推行的“學校家庭化”,以及以“家長”等名義強迫教師承擔留守兒童監護職責的做法,不宜提倡與推廣。回到父母身邊,才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解決。[6]可見,留守兒童的特點與現狀并不一定等于這個群體自身的問題,這對留守兒童的綜合培養或干預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綜上,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好于留守兒童,因此在教育培養中,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的關鍵點。
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
當前,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力不斷涌入城市務工,我國很多農村中產生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這些留守兒童,一方面他們正處于身體、智力、情感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而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享受和得到來自自己父母的呵護、教育以及引導,從而導致他們產生三觀上的偏離以及個人人格、心理發展的異常情況。所以我認為對留守兒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的。
一、調查研究的方法
選擇樣本:我們通過前期調查與研究,我們決定選擇武漢市侏儒鎮馬賽村來作為我們的調查地點。馬賽村位于武漢郊區侏儒鎮西端,全村轄7個小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務工,有幾百名留守兒童在村中與老人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為“小春燕”的幼兒園,承擔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兒的保育工作。我們的研究樣本都選自這所幼兒園的孩子。訪談與問卷調查:馬賽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調查具體通過訪談的調查方法,主要針對該村的留守兒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師進行訪談,通過逐一訪談來了解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問題、學習問題、心理健康等問題。此外,在訪談調查的基礎上,我還對留守兒童進行了一些抽樣的問卷調查,還召開了一些小型的座談會,認真傾聽了他們的心聲。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我通過構思針對不同年齡階段被試兒童的教學以及游戲活動,并在這些開展的項目中做好各類數據分析,分析可能給他們心理反應帶來負面性影響的因素,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性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匯總、整理分析后,這里平時念小學的有150多人,幼兒園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觸到的100多名兒童中,其中有80%的兒童是留守兒童。據調查問卷統計,在馬賽村春雷幼兒園的留守兒童年齡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歲以下,其中4-10歲的留守兒童占全部幼兒園留守兒童的70%,而且在性別構成上,留守兒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個百分點。這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普遍存在親情隔離
他們中有許多孩子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從而產生怨恨父母、遠離父母,對父母更是缺乏交流,嚴重的還存在著與人交往上的障礙,無法與人建立深層的關系。在被調查的50多名留守兒童中,當我問到他們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媽媽時,都說非常想念,但是又沒有任何解決的辦法,孩子們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極為少數的爺爺奶奶還能夠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數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顧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老人要么罵粗話臟話,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沒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習慣不良
這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家長的管教,生活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他們時常出現睡懶覺、吃飯磨蹭、拖沓、懶散等問題,還有甚至不注重衣著,一般不容易聽從成人的教育和指導,相當一部分孩子會起床不洗臉、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飯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規律、體質弱、抵抗力下降等情況,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三)普遍存在情緒激動
在和我接觸的一些留守兒童中往往會出現了情緒穩定性差的孩子,他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生悶氣,亂扔東西,和其他孩子發生沖突。特別是他們遇到不順心時,表現出情緒抑郁,還有的出現暴躁情緒,呈現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狀況。小學階段是留守兒童個性特征形成的關鍵時期,而這個階段的監護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愛他們,助長了他們的任性發展;另一方面,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個人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遲緩一些,這也是造成他們以后會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主要原因。現在由于這些留守兒童的軟弱無助、自卑自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愛發脾氣,情緒異常,難于溝通,加重了他們對教師、同學甚至家人產生隔閡,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們人格扭曲的隱患,長此以往會對這些留守兒童的成長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學習能力很差
留守兒童中有許多孩子因為存在各種心理問題或缺乏有效地幫助和監管,在農村中小學中表現最為突出。在被調查的50多名留守兒童中,其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還有一些留守兒童明顯存在著學習態度不端正,厭學情緒突出,上課不能不專心聽課,作業字跡潦草、馬馬虎虎等問題,他們和同學之間也缺乏交流,學習中也不主動請教問題,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失去學習信心,造成了學業成績的下降。
(五)普遍出現道德品行缺失
這些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普遍產生孤獨無依無靠的感覺。他們在家都不太尊敬長輩,出現好逸惡勞的不良品行。在學校也沒有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個人自控能力較差,經常出現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發生。總之目前農村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已儼然成為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當然也存在著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的現象。
三、有效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建議
首先,各村、組要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或者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思想動態、學習和家庭經濟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將調查信息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健全能反映其進步與存在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以便實行動態跟蹤以及進行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檔案信息資源庫,然后根據檔案記錄情況進一步開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網絡信息平臺,搭建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微信朋友圈,通過微信、電話、網絡視頻連線、召集家長互動等方式,搭起這些“留守兒童”的家長與孩子及教師溝通的橋梁。通過這樣直接的聯系,家長能及時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狀況并進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培訓。通過增設一些自我關愛的課程內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進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進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3):13-29.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市轉移,大量農民涌入城市打工就業,形成一個新的需要關注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由此,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如何健康成長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全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1留守兒童的界定及現狀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在其他地區務工6個月以上,獨自留守在戶籍所在地就讀,不能和父母雙方生活在一起,由監護人(父母單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他人)撫養、教育和管理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其年齡一般在16周歲以下。由于長期的情感缺失和教育失衡,許多留守兒童不能健康地成長,其心理健康狀況已是教育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幫助。
一、留守兒童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與成因分析
1、性格孤僻,容易自卑
留守兒童一般都是在年齡很小的時候,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就外出打工了,其很容易產生一種嚴重的心理落差以致于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愛交談、不愿意和別人交往。久而久之,其性格就變得越來越壓抑或者抑郁。另外,由于留守兒童多數都是隔代監護或上輩監護,他們不能將自己的心事與人分享,不能得到適時的情感慰藉,只能靠自己小小的肩膀承受所有,時間一長,他們也變得越來越冷漠和孤僻了,甚至不愿與人交談。
2、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強
由于家庭溫暖的缺失和家庭監督的不嚴,留守兒童在情緒方面表現得極其不穩定,固執、敏感、為人處事不合群、人際關系緊張。一些孩子動不動就與他人發生沖突,有的甚至出現暴力傾向。有調查顯示:在回答“與別人發生矛盾的處理方式”這一問題時,有超過40%的學生選擇了爭吵,有16.2%的學生選擇忍受,選擇采取其他行為發泄的占了21.6%。
3、學習目的不明確,主動性差
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和關愛,再加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文化水平偏低,不能輔導其功課,常此以往,許多孩子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差,同時他們的學習信心也越來越低,有的甚至害怕學習,經常逃學,逃學后又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更加不喜歡學習,由此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另外一方面,因為心理上的孤單以及對父母的思念,課堂上他們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全身心地集中于學習,時間一久,有些便會感到學習壓力增大,從而導致厭學情緒增強,成績下滑等現象。
4、人生觀與價值觀易扭曲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打工,不能給孩子感情上的慰藉,許多家長就選擇了在經濟上給孩子更多的彌補,他們認為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孩子的心靈就能得到安撫。雖然是一片苦心,但是有時候卻做了壞事。有的孩子,拿著父母給的錢與他人攀比,比吃比穿,唯獨不比學習;有的小孩甚至認為,父母只有小學或者初中文化便能掙著很多的錢,于是便有了自己學好了也沒用,將來一樣能掙錢的僥幸心理,不好好學習。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在這些不良的思想中慢慢發生了變化,有的甚至出現了扭曲。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對策探討
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現主要應從家庭、學校以及政府相關部門三方面著手。
(一)政府方面——強大后方,有力支持
政府部門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強大后方。首先政府應加快縮小城鄉經濟差異,重視發展農村教育,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提上議程。其次,可以加強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監督,有意識的對其培訓或者指導,對其強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那些監督部力的監督人予以一定的處罰。第三,發揮大學生村官的優勢,在鄉鎮或者村社建立心理咨詢中心,讓大學生定期對所在鄉鎮及村里的需要幫助的兒童進行及時的輔導。
(二)家庭方面——第一現場,有意引導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場所,父母、長輩應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在外務工的時候應該多給孩子打電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盡量定期安排回家看望孩子;多向老師打聽孩子的情況,加強與學校教師的溝通,尤其是與班主任的溝通。
(三)學校方面——主導地位,積極教育
學校作為孩子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上占據著最主要的作用。目前而言,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具體工作:
1.重視開展心理健康課程
心理健康課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2.完善各種溝通渠道
學校應該建立完善的溝通渠道從各方面來支持工作的開展。首先可以成立學生心理咨詢平臺,不定期的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知識宣講;其次應該開通家校合作平臺,學校應該讓班主任掌握每一位家長的聯系方式,定期的向家長反映學生的情況,經常與家長的溝通。
3.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
學校可以為留守兒童建立特殊的成長記錄檔案袋,包括其家庭情況,學習情況,身體情況,心理情況等全方面的了解學生。這樣的記錄利于有針對性的教育。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家庭因素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77
Abstract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individual growth, and it is the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and move towards the societ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left behind family determines that the family factors have special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on th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 parenting style, atmospher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left 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review,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in certain limitations,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directio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family factors; mental health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留守兒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兒童。當前我國勞動人口的流動方向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兒童主要也分布于農村區域。對于絕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家庭來說,家中的孩子幾乎是他們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點:楊國才等人在2012年統計相關文獻時發現,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獻占總量的59.27%。多數研究認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處于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同伴交往與親社會行為方面,其焦慮、抑郁和孤獨感水平較高。但同時也有不同觀點,認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在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上并無明顯差異,或僅在認知、情緒的維度上存在差異。
2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是兒童成長并走向社會的起始點。布朗芬倫娜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兒童的心理與行為的發展是其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家庭不僅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平臺,更是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具有關鍵影響的社會生態系統。家庭因素主要將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單位、所在地、家庭結構等方面。內部因素則指家庭的心理環境,包括家庭功能、氣氛和環境、教養方式等。
2.1家庭結構
對父母外出影響的實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導致兒童的內、外在心理健康狀況均發生惡化,且通過配對的實驗處理組發現,若父母不外出,則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會有所改善。盡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的差異并不明顯,但其帶來的不同監護類型卻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留守兒童長期生活的家庭結構及由此形成的監護類型主要分為單親看護、隔代看護、同輩或自我看護及叔輩看護幾種。不同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顯著。
自我監護的留守兒童由于較少感受到來自長輩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監護類型,且主要表現在過敏和沖動傾向上;同輩監護的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常處于“無人求助”的狀態,常體驗到較強烈的學習焦慮;兒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來源于母親,因而母親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孤獨和恐怖感較少;隔代看護的兒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時常采用恐嚇等方式,存在明顯的焦慮與恐怖感;叔輩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焦慮水平較低,但在過敏傾向上得分較高。與父母看護的普通兒童相比,隔代、母親看護的留守兒童的焦慮、抑郁水平和孤獨傾向較強。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結論認為普通兒童的孤獨感體驗比留守兒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家庭中父母監護、關愛和社會支持等密切相關,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們與父母的溝通問題所致的結論。
2.2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是指家長教育、撫養孩子的方法類型,是其理念、行為及對兒童情感表達的綜合,具有相對穩定性。家庭系統中看護人的教養方式對各種監護類型的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著影響,但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不同看護方式的影響不同。
通常情況下,父母親的溫暖理解對心理發展具有正向影響,而他們的拒絕則產生負向作用。具體而言,在隔代和父輩監護的兒童中,支持溫暖的教養方式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見的隔代監護較多地采取溺愛型的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兒童產生較多不良人格品質和不良行為習慣。與溺愛型完全相對的嚴厲拒絕的方式對兒童的影響也為負性。父親干涉在單親監護中具有消極作用,而父親懲罰、母親偏愛對父輩和單親監護的兒童具有積極作用。在同輩或自我看護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影不如其他留守類型的兒童那么顯著,但母親拒絕和父親溫暖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2.3家庭功能
父母對兒童的關心程度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原因,而兒童與父母的親密程度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程度約為對普通家庭兒童影響的兩倍。過往研究常從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和溝通三個方面對家庭功能進行描述。
留守兒童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兒童。親子相聚的間隔時間越長,父母對孩子的照顧不周、監護不力,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程度下降,而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且其中家庭親密度的解釋力更大。無論什么類型家庭中的留守兒童,其孤獨感和社交焦慮都是相伴而生的。通過兒童的孤獨感,能夠預測其社交焦慮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氣氛
現有研究比較一致地認為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氛圍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產生負面作用,易產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提高。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家庭的矛盾性明顯高于常模,而高水平沖突家庭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悲傷、憤怒、焦慮和害怕。父母親外出后,家庭內部的教育和撫養環境發生了改變,兒童所獲得的父母關愛減少、家庭氣氛變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氣氛可正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抑郁水平負相關,對經濟狀況的自評為中等以下的兒童,其抑郁心理的檢出率最高。大量研究發現留守家庭中監護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兒童的身心健康狀態越好,恐怖感越輕,總焦慮水平越低。父親的文化程度與兒童的學習和人際焦慮、孤獨、過敏和恐怖傾向、身體癥狀以及總焦慮傾向得分之間呈負相關,而母親的文化程度與身體癥狀、恐怖和總焦慮傾向的得分之間負向相關。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3.1 研究內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對學齡前階段的留守幼兒的研究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時機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親子分離時兒童的年齡越小,語言及認知功能發展尚不完善,在未來的成長中,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受到的影響越大,出現問題的風險也更大。留守兒童的家庭功能因其親子分離的狀態而受到較大影響,但相關的研究尚不夠系統和深入。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留守兒童已經不僅出現于經濟落后地區,而研究區域仍主要集中在農村及邊遠地區,較少涉及城鎮留守兒童。
3.2 研究方法單一,縱向研究較少
現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問卷,訪談法和其他的方式較少,間接限制了研究對象及范圍。如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閱讀及理解表達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此外,評估因果關系的唯一方法是進行事件前后的縱向研究,而現有的研究多為一次性或橫斷比較研究,甚少有長期縱向研究,難以準確反映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的長期影響,以及其影響隨時間推移將產生怎樣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3.3 研究角度單一,應用研究少
留守兒童正處于不斷增長的心理健康問題風險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預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戰略。現有研究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特征、現狀、影響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較多,但對應如何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研究較少,未來的研究應更具實際應用性,或嘗試考慮從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為問題的解決提出實際可操作的建議和貢獻。
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2015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分離年齡和留守時間對留守兒童孤獨感、抑郁感的影響――基于湖南省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批準號:15C0886
參考文獻
[1] 薛靜,徐繼承.徐州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2:375-377.
[2] Wu, QB., Lu, DP., Kang, M. (2015). Social capital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parental migration. Social Science& Medicine,132,270-277.
[3] Tom a, R., & Jenaro, C. (2015).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omania: Anxiety and predictor variables.Psychological Reports,116(2):485-512.
[4] 袁宋云,陳鋒菊.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與心理適應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231-235.
[5] 王井云.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0.7:125-128.
[6] 凌輝,張建人,易艷.分離年齡和留守時間對留守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5:674-678.
[7] 袁博成,金春玉.農村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社交焦慮[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0:1564-1566.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情感;家庭教育
在農村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面貌,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一樣也是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情景再現一
今天走進教室,班長報告楊××又沒寫作業。我一聽又是他,這個孩子作業拖拉馬虎,經常出錯,而且字也不能認真寫,于是我讓他奶奶到學校一趟。他奶奶來了,一臉無奈地說:“他爸爸媽媽都去打工了,我也管不了他,讓老師費心了。”
學習馬虎、成績滑坡、厭學逃學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突出表現。孩子是生性好動、自制力差的一個群體,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監護力度不夠,這些孩子學習觀念淡薄,甚至厭學逃學,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再現二
按照慣例,放學后學生排好隊由班主任送出校門,但這一天,我剛要送隊伍走,可是陳××哭著對我說,她的一卷透明膠和一把小刀被彭××偷去了。
由于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出現很多問題:
(1)逆反心理嚴重
(2)存在孤僻心理與人際交往障礙
(3)有被遺棄的感覺
(4)對父母充滿怨恨
(5)柔弱無助
(6)道德品行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這些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給農村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下面談幾點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職能
2.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3.平等對待
4.搭建平臺,解開留守兒童的心結
5.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總之,解決農村留守子女問題要充分發揮農村家庭教育功能和家庭保障功能,也要發揮學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一、學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
學校通過采集信息,建立詳細的留守兒童檔案,對不同年齡,不同的類型分組,以便更好地管理,如單親留守、雙親留守、單親家庭留守兒童進行分類。并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活動,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
二、學校組建留守兒童幫扶小組
每一組有固定的老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留守兒童采取不同的幫扶措施。他們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心理產生自卑和孤獨,缺少安全感,學校成立愛心爸爸和愛心媽媽,經常和農村留守兒童談心交流,雖然他們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他們也能體會到家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使他們從小懂得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一樣,有的父母在身邊,有的父母離得很遠,都是工作,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祖國的建設,城市的美化,離開了你們,你們要為父母的所作所為感到高興和光榮,但是你們的任務是在家聽爺爺奶奶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力爭學習第一,為將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你們經濟上或學習上有什么困難,要對身邊每一個人說或跟老師說,他們會幫助你們的。對家庭留守兒童,他們的心理產生無助感,缺少學習用具,不能順利完成學業。這就要求我們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幫扶教育他們,社會愛心人士、團體出一份力量,對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上,困難的家庭和學生,資金得到幫扶和贊助,讓他們也感受到愛的溫暖,感受愛的教育。學校老師對他們的學習及其要關注,不能讓他們掉隊,及時補課和心理輔導,讓他們的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學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課
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們和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爺爺奶奶的年齡偏大,沒有多少文化知識,對他們的生活起居可能照顧的不到,對他們的教育更是談之甚少,沒有起到很好的監管作用,久而久之他們就養成了不良的習氣,有的依賴性較強、感情脆弱、容易沖動、不理智。另一種由親戚監管,孩子大了,親戚也不好管教,有的管了,也不聽管教,從此放任自流,抽煙喝酒、上網聊天,時間長了就在認知和價值觀上出現了偏離,以及個性、心理上發生了異常。學校心理輔導老師,要及時地對他們開展心理輔導活動,進行心理輔導講座,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學校組建農村留守兒童家園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長輩們又忙于勞作,沒有文化,無暇顧及他們,讓他們各得其所,久而久之,他們就染上了社會的不良風氣,他們處在青春發育期,身心較脆弱,思想容易左右,會受到不良習氣的侵蝕,形成不良的習慣,重哥兒們義氣,不聽別人勸阻,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酗酒鬧事,包網吧,聊通宵等不良的行為習慣。鑒于此,我們學校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之家,讓他們在這個大家庭中得到熏陶,感受大家庭的溫暖,我們學校在農村留守兒童之家中,設有舞蹈組、電子琴組、葫蘆絲組、籃球組、閱讀組等十三個組別,有輔導老師,學校還設立了心理輔導室,對學生不良習氣的形成提前干預,為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奠定堅實的基礎。讓他們的興趣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從小形成務實的個性,體現每個人的價值。
五、構建和諧的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