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言的運用表達,稱之為“言語”。良好的言語習慣是成才的重要標志。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越來越感覺到言語習慣影響孩子的心理、思維、氣質、精神。而良好的言語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有意識地培養、習練。小學生在形成這種優秀言語能力的同時,也促進思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優化完善他們的個性特征。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有意識地在日常語文教學工作中落實這種習慣的培養。
一、嚴把朗讀關
在語言實踐中,朗讀是一個重要方面。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是感悟語言、規范語言的首要途徑。心理學認為,熟讀成誦就是對文章反復感知的結果,能夠儲存到長期記憶中去,再經過大腦的整合和同化,成為有序的記憶組塊,在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時,就能夠準確地再現和進行矯正。因此,良好的朗讀習慣,對于矯正學生不良語言習慣,提高規范的語言組織能力,養成良好的語言素質,猶如奠基工程。基于以上認識,我對學生朗讀文章時的音準、停頓、語氣、語速都有嚴格的要求。
普通話要標準。我要求學生朗讀時要字正腔圓,遇到讀音不明確的,必須查字典,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聽學生朗讀時,尤其注意前后鼻音,平翹舌音,輕聲兒化的規范,促使學生養成嚴謹的讀書習慣。
停頓要恰當,語速要適度。朗讀時,提醒學生預做準備,調整氣息,不急不緩,從容開始。根據文章的情感需要,自然地抑揚頓挫,調整語速。如遇學生讀破句或拖腔拉調等不良現象,我必定要求學生停下,反復糾正,及時鼓勵,長期督促,及至滿意。
嚴格要求,促使學生養成了很好的朗讀習慣。朗讀時,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基本上能做到人人無唱讀,朗讀正確、自然,根據文意跌宕,語氣起伏變化;并且,聽同學朗讀時,也能像老師那樣時刻關注字詞、標點、語氣變換的正確合理,及時指正。
二、嚴把背誦關
背誦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內化、運用至關重要。好文章的詞匯、句式、表達方法,如果不靠朗讀來揣摩、領會、學習,也不靠背誦來記住,那么到用的時候則容易出現用詞不當或文理不通的現象。可以說背誦是學生把別人的優秀語言轉換為自身語言的必經之路。
但是,我們平時大多只要求背誦的量,而忽視背誦的質。有的老師要求課本內容課課必背外,還要增加課外材料。學生背誦時,往往只求短時突擊,死記硬背,變成了“單打一”的語言外殼的記誦,而把蘊藏在語言之中的特定表象和思想感情拋到了一邊。我認為這樣做大大削弱了背誦訓練的價值,而且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積累。我認為,進入學生頭腦的語言,必須是真正構成可視可感的表象或概念的外殼,而不是“空殼”,這樣的語言才可以成為他們思維和表達的工具,供他們自由地驅遣、運用。
精選背誦內容是老師布置背誦作業前,自己首先要做的作業。背誦必不可少,但首先要考慮學生所能承受的量。背誦量過重,學生被迫以和尚念經的方式來應付,收效就會大打折扣。所選內容盡量文質兼美,適合學生年齡特點,使學生心領神會,既增強語感,又陶冶性情。
我要求學生背誦時要像朗讀時那樣正確、清晰,語速平穩自然,遇想不起來的地方,可以停頓回憶,但不許反復拖拉或加上“嗯、啊”之類的贅言。努力使學生逐漸養成朗讀――記憶――背誦,整個過程,準確嚴謹的好習慣。
三、嚴把對答關
與老師、同學對答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傾聽、理解、思考、做出判斷、組織語言回答、糾正思想,整個思辯過程,集思維、言語、表現與一體,此時,學生的個性、氣質、能力盡覽無遺。而我認為,我們做老師的,不能只盯著學生回答內容的對與錯,更應注重要求學生從容自然的儀態、流暢嚴謹的語言。高要求、嚴把關,養成他們良好的交流習慣。
因此。我要求學生細聽問題,想一想再舉手。舉手時在大腦組織語言。有些學生性格浮躁,常常問題還沒聽清,還沒理解,就急于表現,甚至等不及老師指名,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針對這類學生,我時常特意提醒他們養成先想后說思考周全的習慣。
在高標準,嚴要求的同時,極力鼓勵,大力提倡獨立思考,積極發言的行為,我送給學生的口號是:說錯比不說好,說不好比不想說好。
四、嚴把示范關
孩子最大的優點是模仿能力強。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認為身體力行,自己的示范作用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