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資源科學論文

資源科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9-09 01:12: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資源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資源科學論文

篇(1)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地資源是土地利用的對象,具有地域性、差異性、不可再生性、供給的稀缺性、用途的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在當前安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部分農村土地利用的不科學現狀對土地的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最典型的莫過于水土流失。有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初,安徽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1%;近年來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600萬公頃,且有繼續惡化的趨勢。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肥力下降,造成河流淤積,河床抬高,洪水威脅嚴重。另外,全省范圍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的面積亦逐年增加,土地、森林面積縮小,生物多樣性銳減;各地每年亦有大量良田被城鎮化所占用,土地利用結構失調。要達到全省土地科學利用的目標,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固然離不開相關法律的約束和相關制度、政策的管理,而土地生態倫理道德規范的引導,更是必不可少。土地利用必須受到土地倫理規范的制約,土地生態倫理是土地科學利用的前提。當前在安徽加強土地生態倫理體系建設、規范土地利用行為、實現對全省有限土地的科學利用、促進資源、生態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土地科學利用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土地利用領域中的具體實施,是協調人類當代和后代之間在經濟、社會與環境方面的需求,是維持和提高土地資源質量的方式和途徑。它要求相關主體在利用土地時既要滿足本身的生產生活需求,同時也要為后代提供最基本的、可供依賴的物質資源。聯合國糧農組織曾頒布《可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大綱》,指出土地科學利用的內涵為:“保護和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力、降低土地生成風險、保護自然資源的潛力和防止土壤與水質退化、經濟上的可行性、社會的可接受性。”這五大方面,既是安徽土地科學利用的著力點,也是安徽土地生態倫理體系建設的關照點。土地科學利用與土地生態倫理密切關連。土地利用過程中,無處不涉及到生態倫理問題。土地生態倫理以人地關系和諧為核心,注重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尊重土地系統的內在價值,尤為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平等觀,主張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發展平等,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他人及自然的利益為代價;強調要依賴人類善的情感,尊重土地、尊重自然,保護人地生態系統。土地生態倫理在自然觀上主張生態整體論和生態有機論,在價值觀上主張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它具有內在的控制功能,可以約束和規范人們在土地利用實踐中的一些不道德行為。同時,鑒于法律需要倫理以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土地生態倫理也可為土地生態環境立法和司法提供基礎和條件,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另外,土地生態倫理與土地科學利用在目標層面上亦顯一致。它們皆是為了實現人類與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和諧發展、協同共生。一定意義上可以這么認為:土地生態倫理與土地科學利用兩者相互補充,辯證統一。土地生態倫理為土地科學利用提供道德基礎和理論指導,土地科學利用是土地生態倫理實現的表征和重要目標。

二、當前安徽農村土地生態倫理缺失的主要表現

土地生態倫理旨在保護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發展,而在安徽各地農村的土地利用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土地生態倫理缺失的狀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片面理解人與自然關系。

土地生態倫理要求可持續地利用土地資源,從道德層面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它將人類和土地看成是平等的主體,人類不能時時、處處以征服者自居;要求人們在不違反土地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讓所有生物都享有健康的生存環境,保證土地及其生物自由生長及繁衍的權利。當前,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全省少數地方政府、企業和村民由于受“人類中心論”的影響,一切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錯誤地認為自身享有凌駕于自然之上、可以掌控自然的特權。他們甚至認為,局部、少量的土地生態破壞根本不可能對自身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完全沒有生態危機的緊迫感,更談不上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具有發自內心的自覺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結果導致了土地資源被過度消費、生態環境承載力下降。

(二)資源消費觀上的誤區。

全球土地資源極為有限,其利用只有遵循土地生態倫理,合乎一定的倫理規范,才能實現資源、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給予土地資源以一定的道德關懷,賦予它一定的道德地位,科學合理地利用安徽農村現有的土地資源。土地生態倫理建設,就是要在尊重土地資源限度的前提下,從倫理道德的層面對待土地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毫無疑問,土地是人類和其他生命的共同家園,如果人類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而不顧或忽視土地生態系統的生命支撐作用,隨意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就可能會對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生物界產生嚴重和廣泛的破壞性影響。時下,人們熱衷于追求經濟績效,表現在土地資源的消費上,極力追求土地利潤的最大化。“不惜掠奪式地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同時又把大量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不加處理即向大氣、河海和地面任意排放傾倒,把環境看做可以無限收購廢物、污物的天然‘垃圾箱’,這是一種為追求局部利益犧牲整體利益、追求短期效益無視長遠效益、追求經濟效益放棄社會效益的不道德行為。”這種對環境和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索取,必然會導致土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生態倫理教育缺失。

土地生態倫理問題涉及全社會。土地的價值,不僅表現在經濟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和生態方面。安徽各地農村在土地利用中,要從道德倫理層面尊重土地的“權利”,促進人地協同發展。因此,對各地村民進行環境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土地生態倫理意識尤為重要。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在當前安徽許多農村,村民的土地生態倫理道德意識非常缺乏,普遍缺少對土地資源的道德關懷,如為追求高產高利,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現象比比皆是。土地使用的代際公平更是少有人問津,人們始終短視地認為只要保證自身土地的夠用即可,至于后人是否有土地等資源可用則與己無關。這種過多關注自身利益而極少關注自然與后代利益的行為,注定要使人類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態倫理教育的嚴重缺失。

(四)缺乏對科技作用的辯證思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現代社會的經濟活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安徽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既可增長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也可使自然生態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減少,使人類承受土地生態倫理的嚴肅拷問。長期以來,全省部分地方政府、企業單位、農民組織和個體,很少能夠用生態倫理的觀念,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在土地利用過程中,錯位使用科技手段,不僅破壞了自身的生存環境,也影響了區域內的整體利益,甚至可能給本地和周邊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毀滅性打擊。

(五)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規范當前全省部分農村在土地利用中出現的一些不道德行為,實現土地科學利用和環境生態的和諧發展,僅靠土地倫理道德,有時還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土地倫理道德,往往只能通過個體的道德自律來實現,它需要足夠的內化時間。而要讓人們快速自覺地遵循生態倫理原則,有效遏止土地利用中的諸多破壞環境生態的行為,還需要法律手段的彌補。遺憾的是,時下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和細致,對于違背土地生態倫理原則、超出土地道德協調范圍的種種行為,還難以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憑,而缺少法律層面的監督和約束,則很難達到有效懲處的目的。

(六)部門履職不到位。

土地是全社會的共同資源,為全民共享。農村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應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堅持經濟、生態與社會的統一發展,實現生態安全、環境友好、村民生活富裕。然而,當前全省少數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未能切實承擔起落實土地生態倫理建設的道德責任,只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對局部區域內土地利用中造成環境破壞的事件充耳不聞,甚至是以環境的高污染和環境質量的嚴重惡化作為盲目開發的代價,把眼前的經濟利益與長遠的生態平衡利益完全割裂開來,在土地利用中選擇了一些根本不符合當地生態發展的路徑,喪失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有的僅是為了改善小部分人的福利,不顧群體利益,出現許多缺乏倫理的土地利用行為。也由于疏于監督,致使一些與土地整治相關的企業,純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考慮自己與土地開發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關系,更談不上在追求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益的基本價值準則。

三、加強安徽農村土地生態倫理建設的幾點思考

土地生態倫理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為了在土地生態倫理視閾下實現對全省有限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豐富教育內容,拓寬宣傳手段

土地生態倫理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價值觀念上人類利用土地資源的行為規則,核心為善待土地、尊重土地、節儉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在人與土地的矛盾中,人為主體。因此只有豐富全民的環境生態知識,完善其生態倫理品格,才有可能實現人與土地的協調發展。調研發現,我省民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生態意識較為薄弱,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針對此現狀,強化土地生態倫理的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的的環境知識水平和土地倫理道德素養。教育內容上,要注重從價值觀上予以引導,讓全省各地村民懂得人類并無凌駕于自然的特權;其他生命形式也與人類一樣,具有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應受到尊重;人類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間、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應公平分享自然生態資源。只有培養全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道德感與責任感,樹立土地生態倫理觀念,形成正確的土地生態道德觀,使他們切實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相互協調的重要性,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具有基本的物質條件。教育方式上,要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乃至終生教育的不同層面設計土地生態倫理教育內容,要兼顧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不同環節,土地生態倫理教育應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說,在人地關系日趨緊張的當下,“解決土地危機的途徑之一在于發展土地倫理教育。通過教育,把土地倫理整合到每個人的修養和社會價值中去,明確他們對待土地的態度和手段,增強倫理責任意識,端正利用土地的態度,處理好經濟行為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土地生態倫理作為一種規定土地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理論形態,并不會自動轉化為人們的觀念和意識。除了實施教育以外,也離不開宣傳的力量。要通過宣傳,強化人們的土地生態倫理意識,轉變人們的土地利用行為模式。要把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與土地科學利用及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前宣傳工作的重點。宣傳方式上,首先,既要注重各種媒體對土地生態倫理的普及性宣傳以喚起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視,又要采用黑板報、標語、電視公益廣告、手機信息等多種形式以形成科學利用本地土地資源、保護環境光榮的社會風尚。尤其要注重表彰那些在土地利用中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的組織或個人。其次,政府有關部門應利用各種環境保護紀念日,開展諸如“爭創綠色社區”、“綠色社會”等的綠色行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強化人們的道德責任感,形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文明新風。同時,還要拓寬宣傳手段,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加強人們的土地生態道德意識,如通過創作和欣賞各種有關土地生態倫理和環境保護的故事、音樂、卡通、漫畫、小說、影視作品以及其他各種科普形式,在人們心中樹立起科學利用土地、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道德情操,形成關愛生命、善待生物的道德訴求,自覺摒棄那些在土地利用中的不道德行為,以保持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性利用。

(二)提高認識水平,引領適度消費

安徽農村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必須堅持與自然生態融洽共存的原則。這就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人與自然界關系的錯誤判斷和態度,提高其土地生態道德認識水平。上文已言,應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通過環境倫理教育,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保護好土地資源、科學利用土地,關乎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認識到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誤區,真正將自然視為人類的朋友,形成自覺的土地倫理道德責任感。當前,尤其要創造條件,利用各種渠道和不同方式,喚起全省各地村民的土地生態道德良心。因為土地生態道德良心是行為主體在土地利用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倫理及道德層面的正確認識,它對土地利用主體的道德行為能起到較好的調節和監督作用。調研發現,目前在安徽的局部地方,過度的消費模式已消耗掉大量土地資源,不僅加劇了環境的惡化,也不同程度地引發了生態危機。因此,“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了使現代人免受污染的危害,為了給子孫后代保存有限的資源,我們應立即行動起來,在全社會倡導適度消費的道德觀,以反對那種追求高消費、過度耗費的神話;應在全社會提倡節約之風”。人與自然天然生成的關系和土地的不可再生性特征,決定了人類必須建立一種道德約束,科學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只有使人類自身的活動保持在土地及環境的承載力之內,實現人與自然的生態發展、和諧發展,才能最終實現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要使適度消費的道德觀落到實處,還需樹立科學的人口意識,優化人口結構。土地生態危機與人口問題密切關聯。毫無疑問,人口過多將會給人類帶來資源、環境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問題,不僅會加劇代內的不公平,也很難實現代際公平的愿景。目前安徽部分農村的人口增長速度已超越了區域內土地和環境的承載度,如不注重區域內的人口增長及其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不遠的將來,必然會形成新的人地矛盾,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就很難達成目標。

(三)增加科技含量,加強區域合作

技術創新是解決安徽面臨的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全省土地資源科學利用的重要途徑。土地生態倫理能激發人們保護土地與環境的責任意識,培養人們尊重規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行為方式,也能催生人們利用新的科學技術來優化本區域生態環境的持續創新精神,并鼓勵人們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換言之,土地生態倫理就是要求包括政府管理者、企業領導者、科研工作者、村民等在內的人們具備不斷探索創新的主體意識,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實現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當前,政府要積極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圍繞土地科學利用和生態科技,走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要組織力量重點攻關,抓好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并引導科研人員在涉農、涉地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上,切實負起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人類未來的倫理責任。鑒于全省局部地區的土地利用已超過環境承載力的現狀,要積極尋求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治理已經遭受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新的科技知識改變單一的種植結構和模式,維護土壤肥料結構。也可以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為目標,率先建成一批具有本省特色的科學利用土地的示范點,然后逐步推廣運用。同時鼓勵農民積極運用技術創新成果,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鑒于土地生態倫理屬于廣義的社會公德范疇,是全人類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具有對全人類共同的約束性和評判價值標準的統一性,所以區域的合作也是實現土地生態的必要條件。只有精誠團結、密切配合、全心合作,主動、積極參與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的與土地利用、生態倫理、生態科技及環境保護等相關的會議、講座等各種活動,加強與國內外相關組織的技術協作,注重在交流與合作中學習、引進、消化、創新,方能實現全省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也才能真正建成合理的土地生態倫理規范。

(四)加強法制建設,發揮輿論效用

安徽農村土地利用中,土地生態倫理固然不可或缺,但也需要相應的法律作為支撐。相對而言,土地倫理道德規范側重在“防患于未然”,而對那些在土地利用中已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嚴重違法行為,則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嚴加制裁。“法律規范與倫理規范是維持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兩種手段。法制作為一種外在約束,而倫理道德則是一種內在約束。任何法律都需要某種倫理理由,以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來保證它的有效實施。”土地生態倫理正是相關法律的基礎和條件,法律制度的實施需要相應的生態倫理作為其倫理論證和思想基礎。當前,要把加強安徽省土地科學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放在重要方面。首先,加大農村的環境立法力度。建議省政府有關部門結合本區域土地利用實際,制訂或完善相應的地方性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及時掌握域內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預防或減輕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的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或破壞。將一些土地生態環境道德規則轉化為農村環保的法律規范,通過法律的強制力,增強村民及其他人群的土地環保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其次,加強對土地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嚴格公正執法。在安徽土地生態倫理建設進程中,要運用法律的手段加大對破壞環境生態的懲戒力度。雖然近年來全省出臺了諸多地方性法規,一定程度上規范和制約了土地利用行為,但各地在執行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執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些地方還出現了有法不依、有法難依等現象,且違法成本也有不斷降低的趨勢。有關執法部門要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依據,對那些違反環境法律法規的土地利用事件,不論牽涉到什么單位或個人,都應及時查處、嚴厲制裁,使當事者望法生畏,也警告他人引以為鑒。此外,也要注意發揮社會輿論的作用。要通過社會輿論,對高尚的土地生態道德行為和良好的道德現象予以贊揚、歌頌,樹立榜樣作用。而對于各種反土地生態倫理的不道德行為和惡劣的不道德現象,加以譴責、鞭撻,使行為主體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放棄原有行為。社會各界也要加大對農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的監督力度,不僅要對有關執法部門的行為進行監督,也要對村民和其他群體在土地利用中的非環保行為進行監督,從而保證有關法律法規在全省各地農村得以有效實施,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五)注重理論研究,構建評價機制

面對目前安徽一些農村較為惡化的土地生態系統,僅僅通過宣傳教育來喚醒人們的土地倫理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不同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在土地利用實踐中開展相關的土地生態倫理理論研究,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當下土地生態倫理的研究較為薄弱,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疇和行為規則尚處于探索階段,加上相關法律和管理制度的缺位,可以說,加強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研究已成為當前推行安徽省土地科學利用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應盡快加強對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研究,建立土地生態倫理理論體系,健全一套切實可行的行為規范。不僅如此,還要構建科學公正的生態倫理評價機制。生態倫理評價機制通過對主體行為的善惡評價,引導人們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當前,面對全省各地表現出來的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至上和道德淪喪而引發的諸多土地生態倫理問題,把土地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及社會價值一并納入土地利用的行為評價體系,構建合理的生態倫理評價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六)堅持齊抓并進,共同承擔責任

土地生態倫理具有認識功能、調節功能、導向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需要全省各級政府的正確倡導。各級政府應肩負起土地生態倫理實施的主要責任。近年來,安徽省出臺《安徽省土地管理條例》等綱領性文件,對全省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一定意義上也為全省的土地生態倫理建設指明了方向。當前,各級政府要切實把節約土地資源、科學利用土地與環境生態保護列為自身重要職責,時刻抓住不放,確保抓出成效。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改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建立并執行綠色GDP生態核算體系,將生態成本計入經濟增長指標,并將其作為干部考核、選拔、任用、獎勵的重要依據。對那些由于不稱職、不作為、亂作為而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生態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者,要嚴肅查處,決不姑息。同時也要賦予環境保護和國土管理等部門的職權,并使之形成合力。土地開發利用等相關企業也要遵守一定的土地倫理道德規范。當前,政府有關部門要注意加強對于這些企業家的土地科學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引導,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使他們爭做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領頭雁”,鼓勵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始終堅持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效益的統一。對于那些能夠把社會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切實把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企業權利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的企業,要給予政策優惠和獎勵,使企業自覺地運用土地生態倫理規范來約束自身行為。全省農村的土地利用及生態倫理建設,除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之外,還需要民間生態環境保護組織的加入。當前,應充分發揮這支民間力量的重要作用。各地要通過各種途徑,激勵民間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組織在農村土地利用中對環境生態保護的參與監督效用;并尋求機緣、積極創造條件,使其與政府的相關組織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全省的土地科學利用、環境生態的持續良好保護。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SCI論文要求;公管本科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

1背景

近年來,大學生畢業論文對于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不重視,都以過關為目的,因此,抄襲、剽竊、拼裝、組接之風盛行[1-5]。要改變這種風氣,需要改變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對學生的道德修養的要求[6-8]。筆者讀博士期間曾發表過幾篇SCI論文,在畢業后的幾年本科教學中開始把其原則應用到本科生的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上來,收到良好效果,故此想探討如何提高本科生論文的寫作能力問題。

SCI論文是學術界公認的論文,其特點一在于規范化,如其論文格式包括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政策建議、參考文獻等;特點二在于科學性,如:其數據采集需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數據分析需要采用合理的的統計學分析方法等;特點三還包括創新性,強調不重復他人研究,研究新問題,使用新方法,或采用新視角等。

2問題現狀及成因

我院公管本科生寫論文普遍存在質量不高,抄襲嚴重,缺乏創新。這些問題與我們本科論文教學的過程存在直接聯系。首先是我們的論文教學目標不明確,究竟本科生寫的論文達到什么標準,在每一門課上都未直接講明,并有針對性地訓練過,也許我們老師自己也不清楚應該達到什么要求;其次我們的教材,注重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對學生實踐性能力的培養要求,因此,老師照教材講,照教材考試,學生記背應付考試已成定式,造成了學生寫論文時也抄襲組裝他人論文成為一種習慣;最后,本科生課程設置太多,而且不是按模塊進行,所有的科目都是一上一個學期,期末考試。由于每門課程都是兩節連排,一周分散為幾次上,老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直接后果是在醫學院大家都認為公管理專業是務虛不務實的一個專業。

公共管理專業果真是務虛不務實的專業嗎?其實并非如此。公共管理專業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雖不像醫學專業關注個體,以把單個病人的病治好為目的,但是本專業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其重要程度也不亞于醫學其他專業。如,社會保障關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貧困救助、法律援助等密切與社會民生相關的問題;而衛生事業管理關注醫療領域的問題,比如衛生政策的制定的評估與實施的評價,衛生資源管理中的經濟資源的配置與使用、人力資源管理、衛生信息管理,衛生系統管理中的醫療服務管理、公共衛生管理、婦幼衛生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等等,這些方面中又有很多值得關注和急待探索和解決的實際問題,了解其在本地區的現狀還需要做實地調查;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依據理論,形成假設,并進行調查,如調查群眾的對該問題的知曉程度,滿意程度以及改進意見等;而且很多實際問題的解決沒有最好的標準答案,這需要問計于民,然后根據現有的人財物的資源情況,拿出自已的解決辦法,因此,學會對本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必然要有創新性。

3論文寫作能力的培訓建議及常見的問題

3.1論文寫作能力的培訓建議

公管專業的這些特點其實完全可以滿足SCI論文寫作的要求。那么,我們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論文的規范性、科學性以及創新性進行培訓呢?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認為對學生論文寫作的培訓應該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要求難度:

(1)在低年級,如一、二年級,可以著手培養學生寫文獻綜述。此項訓練可以養成學生在搞研究前先去查閱文獻的能力,學會了解該問題的研究現狀,學會在文中引用他人文獻,找到不雷同他人研究的新問題、新視角和新方法;

(2)在高年級,如三年級,應該開始培養培養學生設計調查問卷以及實地展開小范圍調查的能力。首先,培養學生掌握論文的內容取決于問卷設計的內容。培養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對研究問題,了解別人的研究,建立指標條目庫,并根據自已的研究問題篩選、設計指標,從而學會問卷設計的一些技能,如設計多少指標條目合適,對指標條目進行歸類;其次,需要培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采集數據并建立數據庫的相關技能,以及進行質量監控的能力;最后,需要培養學生根據自己調查數據的特征,進行正確的統計學分析方法的選擇的能力。

(3)在四年級上學期就應該培訓學生撰寫規范完整的論文的能力。通常學生寫的論文會像中學生的論文,夾敘夾議,但是科學論文有自已嚴格的格式要求,不允許混在一起寫,而且這些格式全世界的學者都共同遵守,因此我們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并達到科學論文的格式要求。嚴格按照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政策建議、參考文獻這幾部分來寫。

3.2論文寫作的常見的問題

通過幾年指導學生寫畢業論文,發現學生按這種規范寫論文的各部分,常會遇見以下這些問題:

3.2.1前言部分容易與文獻綜述混淆。前言中含有濃縮的文獻綜述,但是還需要指明的不僅有研究背景與現狀,還有研究目的,研究意義,以及研究需要填補的空白,即使很簡練但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3.2.2材料與方法部分最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寫的太簡單。此部分需要學生具體介紹其調查與分析的每一步,如:調查的時間是什么?在哪里調查,調查地有什么特點?研究內容是什么?指標是如何選擇的?問卷內容包括什么?如何選擇的調查樣本,為什么只選這些樣本?樣本的代表性如何,是否符合統計學原理?做數據分析的統計學的方法選擇哪些?為什么選擇這種統計學方法等。

3.2.3結果部分最常見的問題是和討論部分混在一起,夾敘夾議。結果部分內容要求單純報告調查指標獲得的數據是什么,不需要解釋說明其意義,而且也不是把圖或表中所有的數據都做匯報,只匯報那些具有趨勢性的數據,如增大或減少某趨勢的數據,即那些可以幫助你說明得出后面結論的有意義的數據。而討論部分是解釋或說明在結果部分匯報的那些數據的意義,以及解釋得出這樣結果的原因,該部分可以引用文獻去說明解釋原因。

3.2.4結論部分最常見的問題是太長,常會出現一些沒有前文數據支持的結論。此部分只需要對討論的內容進行簡單總結,不需要長篇大論;對前文未提及的或沒有數據支持的內容不能在此部分做專題討論。

3.2.5政策建議最常見的問題是跟自已的調查數據結果毫不相關的建議。此部分所提的建議是跟討論和結論部分的內容一致的,很多同學脫離了前面的內容,不著邊際的建議了一番,而很多建議在前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

因此,SCI論文講究文章各部分之間的前后邏輯的嚴密性,環環相扣,不能天馬行空,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這對于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大有裨益。

3.2.6參考文獻部分最大的問題是格式不統一。尤其是卷、期、頁碼,或下載的網站及日期沒有明確標明,使讀者無法追溯文中所引用的文獻。

以上這些問題經過老師3-5次的修改都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4結論

通過以上探討可以看出,高質量的大學生畢業論文論文需要我們在本科各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制定明確論文教學目標和計劃,并逐年級展開對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的訓練,這樣才可以打好寫出合格的高質量畢業論文的基礎。

雖然這樣做可能對學校和老師要求有些高,比如,首先教師自己要會寫科學論文才會對科研論文的撰寫有深刻認識;其次比上常規課費勁大;并且改變學生在中學養成的“填鴨式”學習習慣可能不被很多學生理解,但是這樣做確實可以改變學生對本專業的錯誤觀點,并且關注并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起到改變學生不良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能夠關注學以致用,解決社會問題,認識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對改變社會和群眾生活所起肩負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何曉柯,大學生畢業論文抄襲現象透析級遏制對策,行業探討,2011,10(11):33-35 

[2] 陳雁鳴,高校館視角下的大學生畢業論文抄襲現象,瓊州學院學報,2011,18(4):85-86 

[3] 王廣印,劉用生。關于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問題與對策。中國校外教育,2009,11:39、63 

[4] 藺萬煌、王華、魏寶陽、蘇益。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2):138-150. 

[5] 蔣芝蕓,也談大學生畢業論文的教學與寫作-以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畢業生為中心,咸寧學院學報,2010,30(4):162-163. 

[6] 張荷群,施榮連,大學生畢業論文創新內涵的層次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8:112-113. 

[7] 張旭,王小梅,任麗,楊永芳。大學生畢業論文階段科研能力培養的探討,2012,40(15):244-245. 

[8]徐學甫,張晶,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與創新實踐探究,教育教學,2010,1:67. 

本文受河南省第第八批重點學科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經費支持;河南省第二批特色專業衛生事業管理學科建設經費支持;以及河南中醫學院博士基金支持 

篇(3)

英文名稱: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林業經濟學會;福建農林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9709

國內刊號:35-1060/F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和福建農林大學共同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中國核心期刊磷選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數據庫確定為來源期刊,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精品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等全文收錄。

篇(4)

基于戰爭游戲法的企業競爭情報作戰室理論模型構建

政府網站的網絡監督功能研究

機構知識庫發展模型探析

吉林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分析

網絡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及環境建設

基于產業價值鏈的證券信息服務模式分析

圖書館在高校知識轉移中的作用規律研究

基于web2.0的圖書館手機個性化服務模式研究

吉林省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研究

基于信息素質結構特點的教學設計研究

隱性知識視角下高校圖書館三維知識創新機制研究

廣告信息傳播模式的演進——從大眾傳播到鏡眾傳播

開源軟件在我國圖書館的應用研究

面向用戶的一站式檢索

期刊h指數、Web即年下載率與影響因子相關性研究——以CSSCI收錄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為樣本

基于對比分析法的中美移動通信產業專利情報分析

近十年PDM在我國企業應用現狀與發展的綜合探析——基于2000-2009年PDM在我國企業應用期刊論文數據的統計分析

近五年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研究成果計量分析

基于3D widget的圖像模擬技術框架的信息系統研究

企業競爭情報作戰室可視化機制研究

基于本體的電子政務知識管理研究

“播客”信息生成模式分析

美國應急管理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

基于復合圖書館背景下的研究型大學學科化個性化服務

基于知識管理的服務型政府知識獲取研究

美國政府信息定位服務系統研究

論手機圖書館的信息服務

國外移動圖書館實踐進展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基本理論及實證研究

網絡信息經濟的負外部性問題

科學發展觀導向下圖書館知識創新的激勵策略

科技信息機構網絡與資源能力建設芻議

基于CSSCI的《情報學報》載文被引分析及研究

圖書采購招標的擬熵權模糊綜合評判法及Matlab實現

普萊斯科學論文引用關聯關系驗證——以圖書情報學17種核心期刊為例

2008年《情報科學》文獻計量分析

一種基于關聯規則和本體的語義查詢擴展方法研究

基于SVM-KNN算法的特色數據庫分類體系初探

基于公開密鑰的高校數字圖書館體系信息安全中間件研究

內容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研究

基于外部用戶的高校網站易用性測度實證研究

河南省市級政府門戶網站測評研究

論企業戰略信息管理的調控能力

基于知識的企業吸收能力形成機理研究

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研究

面向西部農村教科農合作區域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的內涵與作用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業反競爭情報工作研究

信息化企業的運行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

基于創新創業型競爭情報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圖書館聯盟知識轉移與共享的組織協調研究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圖書館服務戰略研究

數字圖書館用戶滿意度測評及其應用研究

技術路線圖在學科戰略情報研究中應用的思考

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專利信息分析

基于同被引分析的專利分類方法及相關問題探討

基于聚類的詞表等級關系自動識別研究

基于本體的Web語義查詢研究

篇(5)

關 鍵 詞:藝術審美教育 教學改革 教育創新 社會效益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從1990年開始圍繞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而在泰山學院中文系進行藝術鑒賞講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學生開設藝術哲學課,1998年3月成為泰山學院教學改革立項,目標是創建一門面向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類藝術鑒賞課,旨在通過藝術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藝術名作的鑒賞,培養大學生敏銳的感受力、積極的情感力、豐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堅強的意志力、超常的創造力,造就心靈健康和諧的高素質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等專業開設“美學與藝術鑒賞”“藝術鑒賞”兩門課。2002年3月,“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被確立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學校撥專款予以支持,并將藝術鑒賞確立為全校人文素質類公共選修課。2004年開始,成熟的藝術鑒賞公選課面向全校開課,深受學生歡迎。其間“藝術鑒賞”還曾應邀為多校開課,均受到熱烈歡迎。

我國自1957年將“美育”從教育方針中刪除之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育類課程才逐漸恢復。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才逐漸開設音樂鑒賞等藝術教育課程,但國內高校大都是進行部分門類的藝術教育,缺少藝術門類全面的以鑒賞陶冶為主的藝術審美教育。我們所實施的“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特點是:針對當前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專注應試教育、情感世界沒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較弱、審美潛力沒有及時開發的實際,本工程重視藝術審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訓練。一邊授課,一邊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地教學相結合,綜合運用了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異步教學、快樂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收到了十分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學成果“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基本內容包括:第一,兩門課程:(一)美學與藝術鑒賞。已在學校中文系各專業開設5年,所講內容主要包括美學基本理論和各門藝術基本理論與名作鑒賞。(二)藝術鑒賞。2004年被確定為全校選修課,所講內容為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藝術的本質與特征,以及建筑、園林、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書法、戲曲、攝影、影視等藝術門類的中外藝術名作鑒賞。第二,兩種教材:(一)《美育概論》,李長風、姚傳志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國高校美育學會會長的山東大學校長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成教學院、山東電力學校等大中專學校作為美育課、藝術鑒賞課教材使用多年,獲得廣泛好評。(二)《美學與藝術鑒賞》,教育部確定的面向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教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主編,筆者也是主要編寫者之一。教育部領導作序推薦。第三,兩項教改實驗:(一)學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項“實施藝術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內專家評議組的好評。(二)2002年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已完成,并有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獲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第四,一種綜合多種教學方法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我們沒有固守某一種教學方式,而是從學生的收益出發,綜合啟發式教學、異步教學、情境教學、討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師主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體藝術鑒賞課件。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從網上下載各門類古今中外藝術名作,通過自拍藝術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錄音、剪輯等手段,制成多媒體課件,并配以簡要講解、鑒賞。實踐證明,配合教學能夠“圖文并茂、情境真實、效果顯著”(學生評價)。第六,創建了多處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施多樣化的實地教學。筆者對泰山文化——特別是泰山的建筑、園林、書法、繪畫、雕塑、碑刻、民俗、詩歌、散文等門類的藝術有較多的觀察、體驗和研究,發表過許多有較大影響的論文。得到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和岱廟、普照寺等景區的大力支持,我們將岱廟、普照寺等景區作為泰山學院學生的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的實地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親自帶領整班同學,實地觀賞,現場講解;一種是教師帶領“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之后由“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分頭帶領班內同學實地游覽、觀賞、學習。這種“把讀書與行路、做人與做事、游玩與學習、弘揚泰山地方文化與藝術審美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學生歡迎,教育效果和社會影響都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創新點:在我國的審美教育課、藝術鑒賞課中斷幾十年后,一線的教師異常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幾位教師在承擔文學理論、中國文化概論、藝術概論、西方美術史、西方音樂史等多門中文、美術、音樂課的同時,一邊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邊為學生搞講座、開課。新開設的“美學與藝術鑒賞”(中文系)、“藝術鑒賞”(公選課),使黨的教育方針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實處。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筆者參編的《美學與藝術鑒賞》教材被教育部確定為21世紀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類教材,填補了我國美學教材建設方面的一項空白,編著的《美育概論》也屬于“創新簡明科學實用”、在全國范圍有較大影響的美育教材。具體課堂教學中,本項目沒有固守某一教學方法,而是根據教學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還利用幻燈、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實地觀摩測量體驗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形式多樣化、趣味化,學生學習藝術課的興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錄音剪輯合成、多媒體課件制作都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泰山所積淀的審美(藝術)資源進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層次開放式實地的審美(藝術)教育更具有創新意義。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社會效益:以《美學與藝術鑒賞》《美育概論》為教材的藝術鑒賞課,得到泰山學院、國家公務員泰安培訓中心、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電力學校、山東新汶中學等多家院校、培訓機構的應用。聽課學生普遍反映,筆者所講的藝術鑒賞課、美育課形象生動、思路開闊、邏輯性強,加上幻燈、錄音、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而又恰當運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大增。通過開設藝術鑒賞,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迅速提高,審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取得的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工程十幾年來一直得到泰山學院等學校和山東省的大力支持,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該成果2007年獲泰山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其中總結教學效果的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獲得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三等獎。該成果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必將在更大范圍帶來更大的育人效益。

參考文獻

[1]曾繁仁.美育十講.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華德·加德納.藝術與人的發展.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結構.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

[4]張志勇.情感教育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長風,姚傳志主編.美育概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篇(6)

關鍵詞:科技;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創新能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思想,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黨的十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成為共識。建國以來,經過六十余年的科技創新、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文化發展,中國科技資源投入發生了巨大變化,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資源投入變化

科技資源投入規模與強度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評價國家科技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一)科技人力資源投入

1952年,全國科技人員達到42.5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4萬人,農業科技人員1.5萬人,衛生技術人員12.6萬人,科學研究人員8000人。到1978年,全國全民所有制科技人員達到434.5萬人,相當于1952年的10.2倍,其中工程技術人員達到157.1萬人,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27.6萬人,農業技術人員29.4萬人,科學研究人員31.0萬人。改革開放后,中國全時從事研發工作研究人員數穩步增加。1980年僅為32萬人,2000年達到69萬人,比1980年翻了一番。2005年,中國全時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達到111.9萬人,占世界總量比重達到13.5%,超過日本。2007年增至19.7%,接近美國和歐盟。2013年中國R&D人員總數為353.3萬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2010~2014年,中國研究開發人員全時當量投入從255.4萬人年快速增至393.7萬人年,增長了54.2%,基本上形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科學研究以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為主,實驗開發以企業為主的研究開發人員投入格局。

(二)科技物力資源投入

建國初期,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公共圖書館只有55個。1957年全國科研機構共有580多個,達到建國初期的19倍多。1965年底達到1714個,比1957年翻了兩番。1991年全國科研機構數量已達到5463家,相比1965年再次翻了兩番。但隨著科研機構轉制,1991~2010年,中國科研機構數量不斷遞減,2010年已降至3696家。但高等學校作為培育科研人才和從事基礎研究的重要機構,從1991年的806所增至2006年的1867所,2010年發展到3321所,比1991年翻了三番。2014年,我國基本上形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科學研究以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為主,實驗開發以企業為主的格局。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國家高新區115家,成為“中國創造”的主力軍。

(三)科技財力資源投入

我國科技研發投入一直在持續不斷增長。1978年,中國全社會R&D經費支出不足40億元,1990年超過100億元,1997年達到509.16億元。2001年突破1000億元,達到1042.5億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2006年超過3000億元。2012年首次突破萬億,達到10298.4億元,名列世界第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開始穩步提高。2000年突破1%,2007年達到1.49%,遠高于俄羅斯的1.12%、巴西的1.11%、南非的0.92%、阿根廷的0.51%等發展中大國,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12年達到1.98%,與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基本相當。2013年首次超過2%,達到2.01%,高于歐盟28國平均1.92%的投入強度。2014年,科技研發投入強度上升至2.05%,接近“十二五”規劃目標(2.2%)。OECD公布的《經合組織2014年科學技術與工業展望》顯示,中國的研發支出預計將在2019年前后超過美國和歐盟,躍居世界首位。

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越來越高,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的制高點,加快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科學創新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都出現了爆炸性增長。根據SCI數據庫統計,1994~2004年十年段,中國科技在世界的排位在第18位。從2006年起,中國的論文數量先后超過了日本、英國、和德國,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2001~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十年間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83.6萬篇,論文共被引用519.1萬次,排在世界第7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21次。中國12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以內,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數學等4個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2013年,中國已進入世界前5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92次,提前7年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規劃發展綱要(2006-2020)》提出的“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進入世界前5位”的目標。2004~2014年(截至2014年9月)十年間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136.98萬篇,論文共被引用1037.1萬次,中國居世界第4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7.57次,其中高被引論文占全球10.4%,有16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

(二)技術創新能力

1985年中國申請國際發明專利(PCT)數占世界的比重只有0.01%,1995年提高到0.3%, 2011年已經達到9.0%。2012年3月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2011年國際專利申請情況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達到了16406件,居世界第四位。2006~2013年期間,中國PCT申請量年平均增長率為27.5%,為世界最高。2014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26169件,從世界第四位上升為第三位。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后,美國和日本相當于中國的2.41倍和1.66倍。2014年,中國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3.3件)。

(三)科技市場創新能力

198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世界總量比重為0.03%。1990年上升至0.6%。200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370.43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3.7%。2006年超過了美國和歐盟(27國),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5488.3億美元,是2000年的14.8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達到20.4%,相當于歐盟的1.30倍、美國的1.42倍、日本的3.40倍。2000~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率高達31%。2012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超過6000億美元,達到6011.73億美元。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新增長點。

(四)信息獲取能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和應用互聯網。1997年中國上網用戶數只有62萬,其中通過撥號方式上網的用戶數占75%, 2007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網民數第一大國。2011年12月達到5.13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3.56億,均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中國的網民總數達到5.6億人,為美國的2倍多。2010~2014年,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從4.57億人上升至6.59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達到5.57億人,寬帶用戶超過7.8億戶,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市場。

三、結論與展望

中國已經進入科技創新增長期,具備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投入基礎。中國科技發展水平已開始由“追趕式發展”向“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轉變。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創新型科技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人才支撐,相對于我國人口和經濟規模而言,我國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總量還不夠多,無法滿足創新驅動發展的巨大需求,必須依托科研院所、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建設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創新型研究團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其次,我國在創新型國際前沿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必須在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鏈條,推動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領域的科技創新,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撐。再者,我國科技創新體制仍不完善,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的轉化機制,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4[R].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

[2]劉國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R].人民出版社,2006.

[3]訪楊衛: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要積極面對復雜形勢[N].光明日報,2015-2-26.

[4]中國企業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大戶[N].人民日報,2015-3-20.

篇(7)

上傳:張秀頎 時間:2011年12月8日 點擊:2214

序號 題型 題目 備注 答案

1、 單選題()標志著課題申請通過了有關專家的評審,被科技主管部門正式確認并給予

資助。 C

2、 單選題 ()的特點是提出新觀點、新概念或新模型,側重理論證明和模擬分析。 A

3、 單選題 ()的重點在于實驗的設計方案以及對實驗結果進行的觀察和分析。 B

4、 單選題 ()是測量的正確程度,即測量結果所能顯示測量對象所需測量特質的程度。A

5、 單選題 ()是對科學問題的提煉、分解及解決的過程。D

6、 單選題()是對某一專題或某一論題具有獨到學術觀點的著作,它有學術論著、學位

論著之分。 B

7、 單選題()是發表在國內外正式出版的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通訊或報道,一般包括綜

述、文章、簡訊(簡報)等。 B

8、 單選題 ()是反映客觀現實的一種思想,是對研究對象有所斷定的一種思維方式。 A

9、 單選題 ()是反映論文價值的最直接體現,是評價科研成效的公開尺度。 B

10、 單選題 ()是科研工作者必備的一種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過程。 A

11、 單選題 ()是科研選題的使動環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指導作用。 A

12、 單選題 ()是科研意義中最基本的意義。A

13、 單選題 ()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智能,是一種高級的形象思維活動。 C

14、 單選題()是通過對學術期刊整體水平的評價,來界定刊載在該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水

平和質量的評價方法。 B

15、 單選題 ()是為了申請相應的學位或某種學術職稱資格而撰寫的研究論文。 D

16、 單選題()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也是追蹤國內外科研前沿最

直接的科研信息來源。 B

17、 單選題()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屬于彈性思維基本類

型之一,與收斂思維相對。 A

18、 單選題()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為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點所

使用的研究方法。 B

19、 單選題()是指在某一領域中,針對某些熱點問題而舉辦的學術會議。規模較小,但

議題較為重要。 C

20、 單選題()是指針對某一研究領域中的一些重點問題,召集一些相關的學術代表而舉

行的學術會議。此類會議規模相對較大,內容豐富,參會人數較多,影響面廣。A

21、 單選題()是追求事物的原本,以探索事物的本質為目的,以發現事物的內在的、特

定的規律為目標。 C 選項一 A.課題規劃 A.理論性 A.理論性科研論文 A.效度 A.課題規劃 A.學術著作 A.網絡論文 A.判斷 A.論文撰寫 A.論文撰寫 A.提出問題 A.創造學術價值 A.判斷思維 A.指標評價法 A.科學論著 A.綜述性文章 A.發散思維 A.科學方法 A.團體固定會 A.代表會議 A.常規認識

()是最根本的思維方法,是研究各類方法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對一切科

22、 單選題 C

學具有最普遍的指導意義。 23、 單選題 ()一般有獨著、合著、編著、主編、編寫等類型。

C

A.科學方法 A.科學論著 A.判斷思維 A.物理模擬 A.學術腐敗 A.推理思維 A.科學方法 A.跳躍性 A.科研方法

A.探索實驗驗證實驗模型試驗等 A.科學方法

()一般指對研究情況的一種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亦指突然躍入腦際的,

24、 單選題 D

能闡明問題的思想。 25、 單選題 ()指以模型和原型之間在物理過程相似或幾何相似為基礎的一種模擬方法。A()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參與,并需要職能部門干26、 單選題 A

預。 27、 單選題 ()屬于彈性思維范疇,通過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開拓研究者的思路。

B

()屬于科學認識的"硬件",即在科學認識活動中進行觀察、測量、計算、存

28、 單選題 B

儲信息的各種物質手段。 創新思維的()是指研究者的思維活動不受常規思維定勢的束縛和局限,并且

29、 單選題 D

能夠根據具體的科研對象自由、靈活地采用多種思維方式探索問題的答案。 30、 單選題 對缺乏科研實際經驗的初學者,()的選取對科研工作的成敗至關重要。 31、 單選題 根據實驗結果性格的不同分類,可分為()

B D

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是()形成的基礎,而新的科研方法的發現和創立,又使

32、 單選題 A

科研工作得以有效的進行,從而促進科學和技術的新飛躍。

科研的()階段是把以確證的假說同原有的理論協調起來,統一納入到一個自

33、 單選題 治的理論體系或技術體系中,使其形成結構嚴謹、內在邏輯關系嚴密的新理論體C

系。

34、 單選題 科研的()階段是科學研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階段?

35、 單選題 科研方法中,演繹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論,其中不包括()

A B

A.提出假設設計

A.確立科研課題 A.大前提 A.科研方向 A.針對性 A.文字 A.功能抽象 A.工具法 A.奪取式

36、 單選題 科研規劃中,()是科研規劃的中層,是指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科研計劃。B37、 單選題 科研課題收集的標準不包括()

D

科研論文是以()形式對最新科研成果的記錄,它是科研成果的一種直接體現,38、 單選題 A

也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39、 單選題 科研中,信息方法的作用不包括()

C

利用書目文獻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對課題相關知識點、事實和文獻進行檢索,屬

40、 單選題 A

于論文檢索的哪種方法() 抄襲剽竊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學術腐敗現象,是對科研規范破壞力極大的一種學術

1、 多選題 BCD

腐敗現象,其具體表現形式有() 2、 多選題 成果查新時,關鍵詞的選擇應注意些什么() 3、 多選題 創新思維的特征有()

ABCD A.檢索詞是否覆蓋查新點 BCD

A.突發性

4、 多選題 從科研領域考慮,科研論文一般分為()等基本類型。 5、 多選題 從期刊論文性質及作用的角度出發,期刊論文的特點有() 6、 多選題 代表性的彈性思維有()

7、 多選題 對光纖光柵的作用方式而言,包括()

8、 多選題 對某一科研部門或課題組而言,科研規劃主要包括() 9、 多選題 發散思維中,基于光柵性質的研究方法有()10、 多選題 根據會議延續時間的長短,可分為()等差異。11、 多選題 根據我國的國情,目前科研課題的來源有()12、 多選題 就認識層面而言,認識活動可分為()13、 多選題 科學觀察的原則有()

14、 多選題 科學實驗缺陷的產生主要有()等原因。15、 多選題 科研的特點包括:()

16、 多選題 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體現在()

17、 多選題 科研工作者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初學者應該做到() 18、 多選題 科研課題方案設計的原則有()

19、 多選題 科研課題立項后,需注意處理好()相關事宜。20、 多選題 科研論文的學術性主要表現在()21、 多選題 科研論文的質量把關有()等方式。22、 多選題 科研論文評價的原則()

23、 多選題 科研論文文獻檢索具有如下重要作用()24、 多選題 科研思維具有哪些特點()25、 多選題 科研選題中涉及的主要內容有()26、 多選題 科研中,現代方法包括()

27、 多選題 課題設計書是課題方案設計的實現形式,一般可分為() 28、 多選題 論文編輯加工設計的范圍較廣,一般分為()29、 多選題 論文檢索的方法有()

ABC A.理論性

ABCD A.原始報道 ABCD A.發散思維 ABCD A.機械傳感方法 ABC A.科研方向 BC

A.震動傳感方法

ABCD A.長期會議 ABCD A.指令性課題 ACD A.常規認識 ACD

A.客觀性原則

ABCD A.實驗假象 AB A.科研繼承性

A.正確的科研方法對科研工ABC

作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ABCD

A.學無止境,常學常新,常研常進

ABCD A.科學性原則 ABCD A.確認立項,填報計劃 ABC

A.研究的科學性

ABCD A.健全的監控規程 ABCD A.公正性原則 ABCD A.資源開發 ABCD A.客觀性 ABCD A.提出問題 BCD A.客觀方法 AB A.研究性課題設計書 BCD A.文摘加工 AB

A.工具法

30、 多選題 論文投稿成功的原因有()ABCD A.專業論文為重點

捕捉信息,是思維探索和理論抽象的事實基礎,也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重要

1、 判斷題 √

手段。() 參會者在會議上的口頭報告或張貼報告不論是否通過大會論文評審組的評審,都

2、 判斷題 ×

會由大會統一印刷成論文集并公開出版。() 3、 判斷題 查新機構保證對本合同及所附材料的技術內容在查新工作期內保密。() 成果創新查新是科研論文投稿前應當首先進行的工作,此項工作不可輕視。

5、 判斷題

()

4、 判斷題 查新完成后,查新機構對有關電子、紙介材料應予以存檔,永久不得銷毀。()×

是實現科研成果退出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科研人6、 判斷題 √

員進行學術交流和技術推廣的重要途徑。() 根據科研論文的理論價值、實用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大小,可以設計出高級科研論

7、 判斷題 ×

文、中級科研論文、和低級科研論文三種評價等級。() 科技文獻稿件可以一稿兩投或者將本來屬于篇文章的內容拆成兩部分,作為兩篇

8、 判斷題 ×

文章投稿。() 9、 判斷題 科學方法屬于科學認識的硬件。()

×

科學工作者一旦有了研究成果,必然希望盡快公諸于世并得到學術界及社會的承

10、 判斷題 ×

認,期刊論文是唯一的有效途徑。() 11、 判斷題 科學論文的學術性是指科研論文所具有的學術價值。()

科學認識是人們對事物規律性的高度抽象,是對事物普遍的、規律性的認識和把

12、 判斷題 √

握,屬于高級認識層面。() 科學實驗方法可以簡化和純化研究對象,起到加速或延緩研究對象變化的作用。

13、 判斷題 √

() 14、 判斷題 科學研究對象從廣義上講,是指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社會、人類思維)。()√科學研究是人類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方法問題是科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15、 判斷題 √

題,事關科研工作的成效。() 16、 判斷題 科學研究最大的特點在于創新,科研過程絕不拘泥于固定不變的步驟。() √ 科研抽象側重事物的統一性而往往忽略其差異,若使用不當則很容易以偏概全,

17、 判斷題 ×

得出錯誤的結論。() 科研的目的是發現別人未發現的真理,而公開出版的國內外學術期刊,則是確認

18、 判斷題 √

這種科研成果的正式而有效的主渠道。() 19、 判斷題 科研方向是科研規劃的中層,是指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科研計劃。()

×

科研課題的基本類型有理論性研究課題、實驗性研究課題和綜合性研究課題三大

20、 判斷題 ×

類。() 21、 判斷題 科研課題的可行性原則包括研究基礎、試驗設備和智慧技能。()

科研課題方案中,實驗型方案設計一般指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造作的手

22、 判斷題 ×

段,對科研課題的具體內容與方法進行設想和計劃安排。() 23、 判斷題 科研課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特點。()

科研論文,就發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論文、學術著作和會議論文3種基本

24、 判斷題 √

類型。() 25、 判斷題 科研思維的過程是:科研問題科學思維方式認識成果。() 26、 判斷題 科研思維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為解決問題而采用的科學思維方式。()

√ √

27、 判斷題 科研思維屬于抽象思維,而邏輯性是抽象思維的一種基本特性。() √

科研選題的程序是:提出問題形成假說查閱文獻構建方案確立課題。

28、 判斷題 ×

() 29、 判斷題 科研中,模擬方法可以作為最初的實驗研究之用,也可以代替真是的實驗。()×科研中期是問題的研究與階段成果的積累階段。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科研資料30、 判斷題 ×

收集,文獻閱讀,研究思路整理,以及科研選題方略設計。() 31、 判斷題 克隆干細胞造假事件屬于學術腐敗急功近利經典案例。() 32、 判斷題 課題調研,收集科研信息,是科研工作初始階段的必要過程。()

√ √

課題申報的基本要求,可概括為"仔細填寫,初稿討論,意見綜合,修改報送"。

33、 判斷題 √

() 理論性科研論文的鎮南關點在于實驗的設計方案以及對實驗結果進行的觀察和

34、 判斷題 ×

分析。()

利用書目文獻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對課題相關知識點、事實和文獻進行檢索,屬于論文引文檢索法。()

35、 判斷題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肉岳疯狂69式激情的高潮|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国产八十老太另类|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青草影院内射中出高潮|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 а√天堂中文官网在线8|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免费拍拍拍网站| 亚洲天堂2017无码|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免费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9|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无限看片在线版免费视频大全|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人妻天天爽夜夜爽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牛| 天堂最新版在线|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无码av高潮喷水无码专区线|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久久www免费人成_看片中文|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柠檬福利精品视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