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行政管理論文

經濟行政管理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09 17:46: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行政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行政管理論文

篇(1)

行政管理論文范文一

1工業工程理念在高校教學學院行政管理中的應用

如何對有限的資金和人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達到整個管理工作的效率最優,這既是目前教學要實現的目的,也是工業工程思想所期望得到的結果。因此,在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時,可以將工業工程的理念運用到工作的優化過程中。

(1)運用成本-效率意識來彌補專職管理人員不足的問題。成本-效率(效益)是工業工程的核心思想,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作為服務產業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學學院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來加強專職管理人員的成本-效率意識,以此來提高管理能力,通過能力的提高來彌補資源的不足。

(2)運用工業工程的工作研究方法,提高教學學院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對現有的工作方法進行分析,分析時運用“5W”法,靈活運用“ECRS”原則,將教學學院行政管理中所面對的工作進行分析歸并,以此簡化工作內容,提高工作效率。

(3)結合工作方法研究,運用工業工程理念對所需要處理的工作進行測定,將工的工作制定相應的工作標準,以此讓兼職管理人員能盡快的適應并處理好各類工作,提高兼職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4)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工業工程理念非常重視人力資源對效率提高的影響,把人力資源狀況視為是影響工作效率提高的首要因素。所以高校教學學院應該在工作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上崗教育、培訓、激勵等各種方式來激發管理人員的工作激情,最大限度的發揮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來激發管理人員的工作創新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2結語

工業工程是一門以提高工作效率(生產率)為目標的技術,在國外已經有近百年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管理水平的發展水平的標志。在我國,工業工程研究及運用起步相對較晚,但也已經在各行各業中開始廣泛運用。高校教學學院行政管理中目前存在的工作效率低的問題,如能很好的將工業工程理念運用到其中,解放思想,革除舊的運行弊端,必將會大幅提高管理運行效率,從而真正破解所面臨的人力、財力資源有限而工作任務繁重的困局,探索出一套適合現狀的、高效的教學學院行政管理運行方法。

行政管理論文范文二

信息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技術,其對社會的發展和政府行政管理既有機遇又會產生一定的挑戰,這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能夠有效調整好信息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其一,信息社會使得政府行政管理更加趨于復雜化。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勢必會給社會的發展引進新的設備和理念,這就需要廣大工作者適度調整政府工作方式方法,甚至需要多種工作方式協同發展,給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復雜性。此外,社會發展的信息化使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之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使得行政管理環境更加開放、復雜,這就需要國家政府逐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以應對不斷復雜的信息社會。其二,信息社會要求政府行政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發生改變。不斷發展的信息化社會使得大量的信息處理和傳輸工具開始涌現,互聯網、手機等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實現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的快速傳播,加之不斷復雜化的行政管理環境。這就需要國家政府能夠增強自身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高效應對新形勢下的社會信息。

二、信息社會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行政管理組織結構的不合理性

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復雜化,我國政府行政管理程序更加繁瑣和復雜,各級行政機關職能交叉重疊現象普遍存在,各項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缺乏默契的配合,導致我國政府行政管理組織結構缺乏必要的合理性。

2.國家政府在化解突發事件和社會沖突的處理方式上存在不足

在信息社會的發展形勢下,國家在文化、經濟領域高速發展的條件下,需要國家政府更加綜合的行政管理,而且各類突發事件和社會沖突的發生幾率也在不斷增加。當政府在處置社會沖突事件時,由于政府一些行政管理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工作經驗,往往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導致矛盾的激化。因此,相關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領導者要做好突發事件和社會沖突的預防工作,全面提升廣大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經驗和能力。

3.政府面臨信息安全方面的監督難題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和信息技術得到了高速的發展,難免會使我國政府在面臨大量復雜信息時產生一種猶豫的心理,極有可能會造成在處理工作的過程中出現失誤,影響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結果。一方面,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實現各類信息全面聯接的同時,也涌現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勢必會給社會穩定造成極大的危害;另一方面,民眾很容易產生非理性的情緒,將會給社會造成必要的嚴重后果。

三、完善我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具體對策

目前,我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相關部門領導應該加緊對廣大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培養工作。

1.提供優質服務,滿足社會和公眾需求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公眾對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廣大行政管理工作者能夠盡最大程度地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使廣大公民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政府工作信息,有助于社會各界有效利用國家政策,為社會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維護信息安全,遏制信息濫用

信息安全問題是現代信息社會中的重點研究問題,各類信息在產生、傳播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虛假、不良等信息。人們對于信息處理和通信系統的依賴性越來越高,而且某些重要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信息泄露等安全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者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各司其職,重視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避免發生信息的濫用問題。

篇(2)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調整對象方面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準,行政法一般分為一般行政法和特殊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總稱,如行政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現在的行政法教科書主要論述的是一般行政法的內容,把它作為行政法學總論的部分;特別行政法是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等,一般把它作為行政法學分論部分。由此而看,行政管理涉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衛生、外交等。所以說行政法不調整經濟關系是不正確的。并且,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生在經濟領域的行政管理關系會日益增多,這是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我們需要解決的是使用什么樣的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經濟行政管理的“度”應是怎樣,我們不能由一種“對經濟全抓全管的政府”的這一極端走向“對經濟完全不管的政府”的另一極端,從而把調整行政管理關系作為主要調整對象,把確認和規范行政權作為主要調整功能的行政法排除在經濟管理之外是不可想象的。

對于有的學者認為行政法調整的是與經濟關系沒有直接聯系的組織經濟關系,也就是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不直接具有經濟內容,并以此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分開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需要問的是:什么是“直接的經濟內容”,什么又是“間接的經濟內容”?直接和間接本身就是對一事物或一種社會關系而言的,如果說經濟法調整具有直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而行政法調整具有間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至少說明一點,這些學者看到了行政法也調整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

直接和間接的區別是什么呢?這里所講的“直接”或“間接”主要是從法律調整的手段而言的。隨著現代國家行政法功能的擴展,“秩序國家”向“給付國家”轉型,傳統秩序國家觀念下的命令行政已不適合現代行政法功能的變革趨勢,行政法一貫奉行的單方意志性在現代行政法理論和實踐上都已發生動搖。

(二)調整手段方面

用傳統的觀點看待行政法的調整手段,基本上都將行政手段看作是命令與服從式的,強制性的和單方意志性的。而現實中,民主思想的激蕩,福利國家的出現,使得現代行政法的功能大大突破了傳統的保護國家安全和獨立,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以及確保財政收入的消極行政作用,而向積極整備環境、經濟、地域空間等秩序行政方面,以及社會保障、公共義務的供給,資金補助行政等給付行政的方面擴展。行政調整手段由以前的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不平等的地位已向平等協商的方向延伸。在行政法理論與實踐中出現了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事實行為等現象。這些非直接權力性的行政手段的出現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經濟調節失靈和政府干預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它是傳統意義上行政職權行為無法替代的。這些行政行為引起的法律關系將成為現代行政法調整的主要社會關系內容。同時,這些調整手段也是國家調整各種經濟管理關系時無法回避的手段。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現象,而簡單的認為行政法制調整手段是命令與服從,是直接的行政命令方式,從而把行政法與經濟法簡單的區分開來,這是很幼稚的。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具備獨特的調整方法是否應是劃分獨立法律部門的一個標準?從法律層面上來講,調整方法只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種,當代的法律實踐還未催生出其他的調整方法。因此用調整方法來劃分法律部門是不科學的,即便是以此為標準,也不能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完全區分開來。

(三)主體方面

對于經濟法主體是否包括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問題,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人為地賦予國家不同于行政管理者的經濟管理者的身份缺乏法律依據,毫無實際意義,且更易造成權力膨脹和權力運作的矛盾。法理學認為: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包括自然人、集體主體、國家和其他的社會構成。其中,國家機關,包括國家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監察機關等,它們在其職權范圍內活動,能構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由此可見,認為經濟法的主體包括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而行政法的主體只有行政機關是缺少法理學支撐的判斷。同時,我們還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行政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不同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行政主體和相對方構成,因此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部分。在區分行政法和經濟法主體時,必須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討論,即對經濟法主體和行政法主體進行區分,而不是經濟法主體與行政主體的區分。如果只進行經濟法主體和行政主體的區分,勢必將縮小行政法主體的范圍。

(四)本質屬性方面

從現代意義行政法的起源來看,它產生于資產階級國家權能劃分之后行政職權獨立的基礎之上。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掌握國家政權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勢力的束縛,他們提出“民主”與“法治”的口號,以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用法律來控制政府的權力。資本主義行政法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因為它在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充分保護公民權利。資本主義行政法的基礎理論被歸結為“控權論”。

與“控權論”對應的另一種理論是“管理論”。“管理論”產生于社會主義國家,它是在無產階級政權徹底粉碎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形成的。因為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國家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鞏固革命成果,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問題,強調和加強政府的集中管理是理所當然的。在這個時期,人們顯然不會和不可能過多地考慮控制和制約行政權的問題,相反,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運用行政權去進行管理,去高效地實現鞏固政權和建設國家的目標。由此來看,單純的認為行政法即控權之法是不科學的。我們必須用辨證的方法歷史地來看行政法的作用。

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控權論”和“管理論”都不能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在資本主義國家,當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自身的缺陷暴露無遺,其盲目性、滯后性的經濟問題的出現又引致一系列的社會危害,如高失業率、環境污染等,管得最少的政府已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不得不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以解決日益尖銳的各種社會矛盾,于是是政府的行政權得以擴張。與此同時,由政府主持的經濟立法現象也日益增多,這種立法更加注重社會的整體效益和整體利益。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鞏固后,各方面發展步入正軌,特別是經濟的復蘇要求政府改變以往全方位管制的作風,要在行政法范圍內加強對行政權力的限制。比如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由計劃向市場轉型,政治上也加強完善社會主義民義制度。在行政法上體現為一系列控制政府行政權力的法律規范的增加,例如《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的制定與實施。由此可見“控權論”和“管理論”相互滲透,借鑒對方的合理成分,以使自己的理論得以完善和發展。于是,一種新的行政法理論基礎應運而生并得以實踐,這就是“平衡論”。“平衡論”認為:行政權與公民權既要受到控制,又要受到保障;公民權既要受到保護,又要受到約束;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也應相互制約,又要相互平衡。“平衡論”彌補了“控權論”與“管理論”的缺陷,又吸收了兩者的長處。該理論貫徹于行政法的全過程,是行政立法、執法、審判的指針,也是評價行政法的根本標準。目前,“平衡論”為大多行政法學者所贊成,并且在客觀上被各國法律實踐所證實。

二、經濟法和行政法區分的誤區及其關系

(一)經濟法與行政法區分的誤區

為什么經濟法與行政法不能清楚的區分開?這里面的癥結在哪里,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與現實的交叉論證。傳統法理認為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應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并以此為標準建構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建設,經濟立法日益增多,經濟立法理念逐漸得到發展,私法中的平等、自治觀念受到人們的青睞并被公法所吸收(當然也出現了私法公法化的現象)。學者們為論證這些現象的重要性、劃時代性,千方百計要給它們在傳統的法律體系中謀求一席之地。為此,學者們千方百計地論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殊不知這已是不同語境下的法律現象。首先是經濟法與民法進行論戰,但隨著《民法通則》的出臺,經濟法學者們不戰而退,縮小自己調整對象的范圍,把它定位于經濟管理關系,這樣又引發了經濟法和行政法的論爭。為了給自己的論證增加法理支持,人們開始對法律調整的對象進行改造,如有學者提出“按社會活動的領域和法律調整的宗旨來劃分法律部門”。那么我們要問:如果提出一種新的標準論證經濟法的獨立性,我們可以說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但這種獨立的法律部門與行政法的獨立是兩種性質的獨立,在此基礎上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

2.對現代行政法了解的缺乏。很多經濟法學者在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時,明顯地表現是對行政法了解的缺乏,當然這也有行政法學者的原因。經濟法學者對行政法理論的了解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理論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政法自身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隨著行政法理論的發展,行政法的調整手段也在發生著變化,已從傳統的以命令、強制為主轉變為間接調整方法的運用。由于我國現代行政法研究較晚,因此行政法學者大多只注重對總論部分的研究和論證,表現在我國現有的行政法教科書中幾乎只涉及到總論部分的闡述,對分論部分的研究極為薄弱,部門行政法學與一般行政法學相比極不發達。的確,部門行政法的研究比較弱,但這與狹義的經濟法的本質屬性無關。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狹義的經濟法應屬于經濟行政法。我們看到,現在所說的狹義的經濟法在法律性質上即是經濟行政法。經濟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經濟行政管理關系),這種管理關系大多是無償、不等價的經濟關系,并且通過特殊的意識活動如行政命令、指示、調控、計劃、指揮及監督等方式形成,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日益注重對被管理者權利的考慮和把握,這反映了行政關系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經濟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經濟活動的管理;二是相對人對經濟行政機關行政權行使的監督,經濟行政法從法律屬性上應是部門行政法,即為行政法的亞部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行政法的研究相對落后,以至有的學者稱:我們可以把經濟法劃歸于行政法范疇,但是行政法學者對這些經濟行政法的理解僅僅是形式化的、限于手段層面的,因為從客觀上說,行政法學者與經濟法學者相比,在對經濟及經濟學的了解方面應該相對欠缺,故而影響其對國家調控經濟活動形成深刻認識,自然也影響經濟立法、執法等活動的效能。筆者并不想否認經濟法學者的貢獻,也不想否認經濟法的作用,我們想說的是經濟法學者不必要把經濟法的研究領域限制在狹義的范圍內,它應有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2.廣義的經濟法應是對整個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的法律。我們認為:經濟法規范不可以由任何一個部門法所囊括,而是散見在各個法律部門的規范中,形成了經濟法規范的法域,這才是經濟法的本來面目。經濟法原本沒有必要與民法、行政法進行區別,經濟法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應該從國民經濟整體、系統的高度研究我國的經濟現象,以期待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進行理論的指導。而這種廣義的經濟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法學的研究范疇,它包括經濟憲法、經濟民法、經濟刑法、經濟行政法等,認識到這一點對研究經濟法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結束語

明確經濟法地位的確立不一定非要求證它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對于經濟法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法律部門的劃分是對現行法律規范的概括,是屬于理論范疇的主觀意識,法律的創制和實用從來都是對現實中利益的沖突而為之。因此,法律部門的劃分不應成為各家的“圈地運動”,況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現象日益復雜。我們需要對經濟現象進行總體、綜合的考慮,由此可見,經濟法學的任務是極為重要的。

在當今的學術界,對于經濟法學科的獨立性問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是這種學科獨立性的確立工作還遠未完成,這寄希望于經濟法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這種學科的建設時,我們一定不要囿于傳統的部門法的理論構架,而應按照經濟法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理論的建設,否則對經濟法的理論研究就如同走沼澤地,越陷越深。此外,對經濟法學的研究應綜合運用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哲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方法,關注時代的要求,回答時代的課題,為市場經濟建設立章建制,促進經濟法立法的修改、完善,從而推動經濟法的實施,以完成經濟法學的學科使命。

參考文獻:

[1]余凌云·行政契約論[A]·行政法論叢,1998,(1)

[2]羅豪才·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宋華林,邵蓉·部門行政法研究[J],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2)

[4]張加文·經濟法定位芻議[A]·行政論壇,2001,(7)

[5]顧功耘,劉哲昕·論經濟法的調整方法[A]·中國經濟法精粹,2002

篇(3)

公務員在履行公職過程中,其精神狀態直接影響行政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各個領域,進而影響工作大局和廣大民眾的利益。精神狀態是幸福指數的具體體現。為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工作運行機制,推動法治政府的構建,從而更好地實現和維護廣大民眾的利益,不斷提高廣大民眾的幸福指數。著重從行政管理工作運行機制的層面,分析公務員幸福指數的特點;分析當前影響公務員幸福指數的因素;以及探討公務員幸福指數穩定增長的路徑。

一、行政管理運行機制決定公務員幸福指數的特點公務員履行公職,是代表國家行使公共權力的,他們的心理感受如何直接影響著其履行公職時行使公共權力的主觀狀態與行為方式。而公務員的行為方式又關系到國計民生大事。關顧這部分人的幸福指數,就是關顧整個社會及其他階層的幸福指數。比如要是不通過公務員行使職權來促進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的實現,其他階層就不可能有基本的幸福可言。公務員持久的為人民履行好職權的意志力又取決于公務員的心理感受與心理特征。而幸福指數又是主要通過人這個主體的心理感受與心理特征作載體的。在一般人眼中,似乎公務員比農民工、失業工人的幸福指數更高,可實際未必如此,不少公務員與農民工在某些方面的心理體驗是一樣的水平,甚至還更低水平,這主要是因為行政管理運作機制作用使然。在行政管理運作機制作用下,公務員幸福指數有以下特點。

第一,表面的物質財富增長帶來較好的心理體驗被行政管理工作中所承擔的責任與壓力大打折扣。你是公務員,你的行為就受到更多的注目,你就猶如站在屋頂上,從頭到腳都是在人們的監視之下,并且所言所為都要代表一個好形象。你的職務越大,職級越高,所承受的責任就越大,所謂“高處不勝寒”,“繁擾奔忙,雖是錦衣玉食,亦是萬狀愁苦”。

就是指的像公務員們雖然比農民工、失業人員工資可能多幾倍,但在精神感受上恐怕不如農民工。農民工物質上的貧乏是公務員們能夠體會到的,但公務員們的精神壓力卻不未必是農民工們能夠感受到的。這就造成錯覺使人們覺得探討公務員的幸福指數,而不探討分析農民工的幸福指數是沒道理的。

第二,行政管理運作特點使公務員追求幸福的范圍與本質與一般民眾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強調人民當家作主,進而強調公務員的勤勉盡責,執政為民。當前來說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要求公務員的話,那么真正代表人民群眾利益,降低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發揚克已奉獻精神才是一種追求幸福的基本境界。公務員在過去追求幸福的標準只定在像焦裕祿、孔繁森這樣的標準。即要一心為公,把個人安危與利益置之度外。而現在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如果對多數公務員提出這樣的要求就顯得過高了一點,但公務員至少應該做到“遵紀守法、淡泊名利,在滿足本人及家人基本的生活需要下,集中精力做好為人民謀福利的工作。”公務員追求幸福的本質更多是在精神層面上展開的,正是精神層面的這個本質要求,使社會對公務員的評價標準也是偏重于精神層面而非物質層面。

第三,衡量公務員幸福指數的標準過多地依賴于組織或領導的評價與考核。也就是說衡量公務員幸福感高低的標準,其中一條就是看公務員是否人盡其才,量才為用。假如有一個較公正客觀的工作評價標準,公務員就會有成就感,并從成就感中獲得較好的心理體驗。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完成了某項任務,收成如何是比較確定的(自然災害除外),而公務員工作做得好壞,雖然有各種衡量的標準,但問題不是本人作出評價,而是通過上級組織或領導作出評價,這里面多了一個中介,就存在著不確定因素,領導高興,興致勃勃心情好時,做得不夠好也可能獲得較好的評價。這種不確定因素影響著公務員的心理體驗。

第四,公務員的幸福指數受自身實施行政行為后續效應的影響程度大。公務員在從事行政管理領域的工作涉及面相當廣泛,雖是代表國家為了公共利益行使行政權,但有時因為民眾的認識水平的滯后和個人或局部利益的關系,總存在行政相對人不理解,不支持的現象,這時就可能產生實施行政行為后不好的后續效應,特別是對于那些處在一線的執法人員來說,這種不好的后續效應更是大量存在。即使你始終一身正氣,秉公辦事。有時也會因為民眾的誤解而產生不好的后續效應。

第五,公務員的幸福指數受政策影響比其他階層要大得多。這是由行政管理過程中,公務員作為政府決策及其他改革措施實施的主要推動者,理所當然應該身體力行,應當在執行黨與政府的方針政策上起模范帶頭作用。這對公務員幸福感的多少與得失所造成的影響是直接的,有時往往是“得也蕭何,失也蕭何。”公務員與其他階層人士在許多方面是有共同的心理體驗的,而都把能滿足自己和家人基本生存與發展的物質資料作為幸福指數的一個主要指標。在這個問題上,為配合政府實施的財稅杠桿政策,如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應主動上報個人所得稅,這都必須帶頭執行,另外對現行的醫療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險方面的政策也要帶頭執行,在執行這些政策過程中,不可避免給某些公務員帶來困難,而非公務員比如像私人企業老板,他們的收入就沒有公務員的收入那么透明,公務員以外的階層更容易偷稅漏稅(這里決沒有贊成偷稅漏稅的意思),而是說明公務員的心理體驗受政策的左右甚大,因為他們是政策的推動者,又是政策的帶頭執行者。

第六,公務員的幸福指數過多地押在健康水平上。身體健康是各個階層的人們達到幸福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離開了生命的延續,那些構成幸福的要素也消失殆盡。行政管理運作機制決定了公務員在承擔后代及家人的撫養或贍養的責任上所依賴的物質基礎有所不同。公務員應該是兩袖清風的,不允許有任何謀私利行為的。按照廉潔自律、爭做人民的公仆的公務員良好風范的要求,公務員維系其本人及家人的基本生活與發展資料只能靠公務員工資(公務員法也規定不能經商辦企業的)。即使某些公務員辦了一些實體,但也是很微不足道的。所以只能靠工資為生的公務員,當其生命結束時,其工資便沒有了,便不能給家人及子女留下什么財產。

不像私人企業的經理或老板,突然有個三長兩短,留下可觀的遺產,至于農民,雖然也談不上什么積蓄,但一旦遇有不測,還有土地或山林的使用權可留與家人或子女。這就使得公務員對保重身體、確保身體康泰看得很重要。他們把健康看成是維系幸福的根本,這些認識應該是很強烈的。

二、對當前影響公務員幸福指數的因素分析雖然說幸福是心理體驗的東西,似乎總是表現在人們的觀念或意識中,但它總是通過物質、健康等外在實體東西表現出來。第一,在個人價值實現方面存在彷徨、迷惑,使公務員經常感到一種無所適從,總是存在得失相伴的郁悶情緒。這種情緒反過來又影響了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標追求,使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公務員在個人價值實現方面不同的心理體驗的原因是千差萬別的,這差異表現在不同的家庭背景、職業層次、學歷水平、努力程度等方面。但在個人的價值追求方面也有共性的心理體驗。即公務員們絕大多數都希望能大有作為。然而現實因素是非常復雜的,一個公務員能夠跨入公務員隊伍已經很不容易,而進入公務員隊伍也不是高枕無憂了。

奮斗目標就在于職位上提升,當身邊各方面情況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事都升職了,自己還在原地踏步,苦悶情緒便油然而生,流露出來便導致惡性循環:即某個公務員越是心理狀態不好,就越做不好工作,經常做不好工作,那么領導就會有看法,并把他看作是單位里可有可無的角色。這種郁悶情緒是其他階層如農民工,或下崗工人難于體會的,殊不知他們的心理一樣有不如意地方。公務員這種郁悶情緒會使公務員難于集中心思去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為了尋求平衡點,他們就可能通過其他途徑謀求有利于人生價值實現的東西。

篇(4)

相關熱搜: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專業介紹

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加深,我國企業的組織結構也變得復雜,在社會管理的體系中工商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行政執法和政府主管市場的監督方面,工商管理依然擁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0)后,我國的經濟貿易與世界經濟接軌,來往更為密切,如何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工商管理的綜合職能,是能夠促進我國經濟市場穩定、持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環節。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學者都在重點研究新形勢之下世界工商管理的發展方向,深入探索工商管理的性質和制度創新,為提高我國的工商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我國工商管理現狀分析

隨著近幾年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商管理機關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時,不論是在夯實基礎還是優化組織結構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的經濟市場發展形勢復雜,在工商管理的相關工作方面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一)工商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工商管理在市場監控方面發揮的作用和功能也越來越大。客觀形勢上需要拓寬工商管理的管理范圍,使薄弱環節加強。不僅要管理好個體私營的經濟,還要關注公有經濟體制的發展,維護好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并且要把握好市場經濟調節的活動管理,在對宏觀調控計劃上也要監督實現。這便要求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體制,而目前我國的工商管理制度是按照行政區來管理,因此,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一步就是建立健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之下的工商管理制度,這也有助于我國經濟管理與國際慣例的接軌。

(二)工商管理人才缺乏

根據人才招聘的數據統計情況來看,初級工商管理的人才需求是比較可觀的,但是作為中級和高級工商管理人才的部分卻存在著很大的缺口,尤其是高級工商管理人才更是十分緊缺。現代的市場經濟是新形態的經濟體制,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消費上。但是它要求從事管理的人才必須具有國際金融、經濟、貿易等思想,要有市場競爭意識,這樣才能夠適應時代和市場經濟的要求。一直以來,工商管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都比較注重于專業的傳授和需要,偏重于知識理論的學習,實際上是不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首先,工商管理培養的途徑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教學方法也很傳統,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方面都偏重理論知識,而與實際的工作不符,沒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應用;其次,工商管理學習考核的方法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鍛煉,也使得高校培養的發展停滯不前。在我國,大部分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考核都是以考試成績來判定學生的能力,這種評估模式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并且也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三)工商管理執法力度不強

工商管理機關是促進社會和諧、有效推動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工商管理人員在執行工商職責時要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履行工商管理的行政執法職能,并且還要不斷加強執法力度,保證執法效能,以促進社會和諧為工作的主要基礎。在現實的工商管理執法過程中,現代社會關系日趨復雜,工商管理部門遇到很多難題,并不能自如方便地應對,執法手段也不被社會大眾認可。首先,《反不正當競爭法》限制了行政處罰權和行政強制執行權的結合使用,以至于工商部門在做出行政處罰之后卻并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權利,這也就減弱了執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沒有威懾力;其次,工商行政的管理執法嚴重受到地方干預。地方政府一般都認為工商行政管理阻礙了地方的經濟發展,持不支持態度,并且會私自決定工商管理部門在不得到政府許可的情況下不得對企業進行檢查并處罰,從根本上大大增加了工商管理人員的執法難度。

(四)工商管理內部制度不夠完善

在市場經濟和社會管理體系中作為政府主管市場監督和行政執法工作部門的工商管理機關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部門內部的管理問題也是存在的。首先,因為工商管理部門的職能部門很多,導致國家投資很多,而由于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以至于資產使用率較低,出現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其次,工商管理部門審計機構不健全。但目前來看,我國工商管理的內部審計制度不夠健全,無法開展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以至于會出現影響內部會計的控制效果。

二、創新我國工商管理的對策

(一)滿足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創新工商茜理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加快,高等教育也在不斷普及,工商管理的專業化教育也面臨著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和挑戰,并且也對工商管理的專業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必須要具有創新能力和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因此,我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不斷改革,創新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1.教育理念創新。工商管理的人才培養應以創新教育為主要目標,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為手段,培養出卓越的有市場經濟意識的綜合性素質人才,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和能力,以求進一步的發展。

2.增強市場競爭意識。要加強工商管理人才市場競爭意識的樹立,適應經濟全球化而成為熱門專業。在新時期的經濟管理人才必須具備競爭思想,樹立競爭意識,具備國際貿易、金融和經濟思想。

3.提高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工商管理的人才主要是從事管理和分析工作,所以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十分重視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結合,增強管理實踐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制度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日益復雜化、多元化。而在現代的經濟社會形勢之下,建立健全完善的工商管理體制,這不僅滿足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工商管理職能充分發揮的關鍵所在。

1.健全工商管理體制宏觀控制。相關的工商管理部門必須要嚴格配合國家在各個時期對于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目標和要求,才能更好促進發揮職能作用。在建設工商管理體制的過程之中,可以應用登記管理制度,要求工商管理部門以本地的經濟發展現狀為基礎,促進產業和產品結構協調發展,避免出現比例失調的情況。同時可應用綜合監督和管理職能,促進市場制度的完善。

2.建立統一協調的工商管理制度。為保證工商行政管理新的體制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應加快對現行的工商管理制度的改革,可實行省以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垂直領導,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篇(5)

【摘要】公共事業管理學科是隨著社會發展需要而產生、發展的,研究公共管理理論對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使其朝著社會需要的方向科學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通過總結國外公共管理理論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的有益經驗,對我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若干對促進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的意見。

【關鍵詞】國外公共管理理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

1公共管理理論概述

19世紀末期,馬克斯•韋伯創建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核心理論——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權威基礎上的一種高度理性化的組織機構,其特點是:在職能專門化的基礎上進行勞動分工;嚴格規定等級層次結構;運用規章制度清晰明確劃分責權;人際關系非人格化;遵守嚴格的系統工作程序;以業務能力作為選拔提升的依據。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價值觀念。

傳統公共行政學獲得了極大成功,為世界各國政府廣泛采用。20世紀60、70年代,以美國行政學家弗雷德里克森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學派對官僚制行政理論的效率至上原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傳統公共行政學只重視效率,將公民當作實現政府目標的工具。他們提出的改革主張是建立政府與公民對話、溝通、互動的機制,使政府能對公民的需求積極地做出響應,從而實現公共行政的社會性效率。

20世紀70年代全球石油危機以后,伴隨著信息化及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以及公民社會的興起,公眾對政府官員和公共機構管理人員的服務品質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機構改革潮流,出現了以市場機制逐漸取代政府干預;減少政府開支、鼓勵私人投資;縮小文官隊伍的規模;鼓勵公司競爭及公共事務向私營部門轉移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新公共管理運動對傳統的行政管理進行了反思,強調調整政府和社會管理公共事務職能之間的關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會事務的手段、過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將政府的“掌舵”職能和“劃槳”職能相對分離,將后者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民營化。[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關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報告總結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內容:關心服務效率、效果和質量方面的結果;高度集權、等級制的組織結構為分權的管理環境所取代。在分權的環境中,資源配置和服務提供的決策更加接近第一線,并為顧客和其他利益集團的反饋提供更多的余地;靈活地選擇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場的方法,來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關心公共部門直接提供服務的效率,包括生產力目標的設定,在公共部門組織之間建立競爭性的環境;強化國家核心戰略能力,引導國家變得能夠自動、靈活、低成本地對外界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應。

2西方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產生與發展

科學意義上的公共事業管理起源于20世紀早期的美國,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把科學管理的方法運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門,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論基礎來源于泰勒的科學管理和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發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羅•威爾遜發表了《行政學之研究》的論文,是美國公共管理教育開始的標志。1911年,紐約市政研究局創辦“公共服務培訓學校”,美國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啟動。1924年,“公共服務培訓學校”遷到了錫拉丘茲大學,并與新成立的“馬克斯維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領域創辦了綜合性的教育與培訓課程。大學開設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為公民社會的管理培養專職的優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們能夠智慧地與公眾打交道和在現代公共組織中有效工作—不論是在地方、州、還是中央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普遍掀起了對公共事務研究的熱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成為很多國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這可以從國外許多知名高校設置公共事務專業得到證明,如哈佛大學的公共事務專業;紐約大學的公共、非營利事業管理專業;康奈爾大學的公共事務專業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對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的推崇。美國的許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勵教師和學生通過做項目參與社會實踐,或到政府掛職,或鼓勵邊工作邊學習的學生結合工作實際寫策論,還聘請在管理崗位上的市政經理和部門領導為學生開課。美國公共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通常是培養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與分析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政府機關和非贏利組織培養具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一具體政策領域的專業化管理者、領導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面向公共領域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目前,美國開設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學校有220多所,在讀學員達3萬多人。到目前為止,根據彼德森大學指南,美國有312個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個重公共管理方向,81個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國公共管理的學科原則和傳統有三大重要理念:培養專業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務精神(publicservice),強調實踐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為美國最早的公共管理專業化教育課程體系,美國錫拉丘茲大學馬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公共管理課程,注意培養學員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統計方面的技能、經濟分析方面的技能、預算和公共財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識技能。為此,該學院為學員開設了五類核心課程,分別是公共行政與民主類、統計分析類、經濟分析類、預算和公共財政類、公共管理類。美國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高層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從事高質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員。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學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識: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組織的戰略管理、政治主張和領導藝術。

3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基本情況

1996年,東北大學婁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學崔運武教授,到國外考察公共事業管理發展情況后開始醞釀在我國高校建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1997年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分別向教育部報告,申請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原國家教委(現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設立了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1999年在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首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該專業發展迅速。到2000年,全國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2001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大學生的高校發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對這個專業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校通過四年的專業建設,取得經驗后再在全國推廣,但由于各高校自主辦學,特別是教育部對各省屬高校難以控制。如此增長速度,可稱得上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觀”。

雖然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公共事業管理在我國僅有十年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有發展前途的新興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應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可現實的遭遇和形勢卻使該專業陷入了尷尬的局面。主要表現有:專業的社會認可度差、專業方向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學生就業難等不少問題。其原因是各高校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認識不足,造成專業課程設置散亂甚至混亂;教學內容死板,教學方式單一,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專業教材建設滯后、師資力量相對缺乏等。該專業目前的辦學規模和發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體制、公共事業單位改革的步伐;專業缺乏明顯特色,就業方向不明確,所培養的學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會對該專業的認識和了解也比較少。因此,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如何構建更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推進專業建設,進而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競爭力,成為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面臨的棘手問題。

4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的改革途徑

4.1變革專業意識,塑造服務意識。新公共管理理論和善治理論指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除了政府這一核心之外,還應包括非政府組織。公共管理的職能除了政治統治、社會管理之外,還需強調社會服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服務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業單位,還應包括企業和相關社會團體。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強調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非政府性和職能的服務性。

4.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公共事業管理是社會組織為了滿足社會全體或部分成員的共同需要和協調發展,采取各種形式,對社會的公共事務進行生產、調節和控制的過程。針對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多樣化和模糊化的問題,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面向公共領域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培養目標要強調注重公共服務精神,強調實踐和操作,使之與當前經濟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也保障了本專業學生更好的就業前景。以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靈活制定培養計劃。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人才需求的調研,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靈活的確定培養方案。另外,人才培養方案是動態變化的,在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進行全程就業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據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評價結果,檢驗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對不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及時修改完善。

4.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各項技能。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面,具備較高的辦事效能、實際策劃、運用理論及操作能力,必須具有良好的思維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須具有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技能培養:一是社會調查技能。公共事業管理作為實踐性應用性學科,其理論來源于社會實踐,其理論也必須適合于并應用于社會實踐。能熟練應用社會調查的方法步驟,使學生了解社會、熟悉公共管理的實際,市場運作技能熟練。二是社會適應技能。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要求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能夠應付各種社會變化,具有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的心理素質。三是熟練的表達技能。包括語言講述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這也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公共管理專業人才作為社會管理的決策人員和主要參與者,其設想、方案等要通過語言和文字準確、順暢表達出來,否則就會限制能力的發揮,無法履行管理職責。公共管理工作是對人的工作,只有通過有效地表達才能與人溝通,否則不會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將無法開展。

4.4強化實踐教育環節。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因此綜合的知識結構和管理素質是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先決條件。公共事業管理面對的問題涉及社會發展、公共利益、個人利益等不同的層次,涵蓋領域廣泛。這就要求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學校要為本專業的學生創造各種時間平臺。除建立相關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外,還可以開設電子政務、案例分析等課程,邀請公共事業管理單位相關人員為學生提供講座和培訓;不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實習基地等開展好相關社會實踐,學校與當地政府部門和有關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合作,建立專業見習、實習基地,并在學生見習、實習期間組織教師不定期進行指導、檢查、考核,保證專業見習、實習有場所,有人指導,有人監督,不走過程,不搞形式;在學生中大力提倡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周末參與進行社會調查和實踐。通過參與社會調查、科研能力培養和論文撰寫,使學生社會調查與理論知識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6)

關鍵詞:旅游;霸王條款;示范合同。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游業的不斷成熟和市場規模的擴大,旅游服務活動中的糾紛也日益增多,其中,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條款”現象尤為引人注目。據調查,僅2011 年,四川旅游投訴問題竟高達70%是在霸王條款上面,表現為旅游服務企業在旅游合同中設置了種種不對稱、不公平格式條款,達到減免旅游企業自身責任,增加消費者義務的目的。

例如:(1 )“出現單身男女需自補房價差”;(2 )“以出團確認的行程為準,本公司保留最終解釋”;(3 )“旅行社有權臨時改變旅游行程”;(4 )“旅客所住宿的是三星級標準酒店”或“準三星級酒店”等等。

(一) 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產生的原因分析。

何以在急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旅游業中會出現如此多的霸王條款,甚至一時成為整個行業約定俗成的“行業慣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

1.由于旅游行業的特點,使得旅游消費者在對旅游信息的掌握方面,相對處于弱勢的地位。旅游者對于所要旅游的目的地,通常都比較陌生,因而對于旅行社所安排的具體景點、團費、食宿、購物、交通等究竟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合理可行,缺乏足夠的了解,對于旅游產品也就難以分辨其優劣。這種信息上的不對等,很容易使得旅行社有利可乘,使得旅游消費者不知不覺就踏進了霸王條款的陷阱。

2.絕大多數旅游合同是由旅行社為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的格式合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示范標準,這就使得旅游者根本沒有機會對于旅游合同中的每一條詳細磋商交涉。事實上,對于同一家旅游經營者所提供的旅游合同而言,旅游者只存在接受與不接受兩種選擇,非此即彼,并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選擇余地。而很多時候,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旅行社仍然敢于制定不平等條款甚至是霸王條款,是整個行業的風氣使然,因此,對于眾多的“行業慣例”,旅游者的選擇面就更小了。

3.中國旅游消費者大多維權意識淡薄,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常常是你怎么規定我就怎么去消費,不習慣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有些旅游者自身權益受到了侵害都不知道,有些旅游者即使稍有不滿也是能忍即忍,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懶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維權,再加上中國現行的旅游投訴機制確實成本比較大,很多人都選擇了隱忍,這也間接地對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問題的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旅行社經營過程的高風險、高不確定性。我們知道,霸王條款出現較多的行業,如電力、銀行、鐵路等,一般都是基于其壟斷地位,但是旅游業中的旅游經營者卻有成千上萬家,而且它們的產品具有高度替代性,競爭十分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現行行業中的霸王條款問題,可見并不是某一個或某幾個企業的意志所決定的,相反是由于整個行業經營過程中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特點所帶來的。

(二) 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問題的解決之道。

針對“霸王條款”的問題,中國立法曾經多層次多方位地對格式條款做了規制,這些大多體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二十四條)和《合同法》(如四十一條)中,但由于缺乏對旅游業的行業針對性,且原則性規定多,可操作性規定少,往往難以滿足實際操作的需要。

筆者認為杜絕霸王條款等不平等條款在旅游合同中出現,要從旅游格式合同著手,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制定出完善的旅游示范合同,將旅行社和消費者的權利義務置于平等地位,達到社會示范和內容控制的作用。事實上,早些年,國家旅游局亦曾出臺《國內旅游組團合同》并使用至今,但由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強制統一使用規范的國內旅游組團合同,加之旅游經營者所提供的產品品種繁多,往往可以根據特定的情況進行靈活組合和調整,一份《國內旅游組團合同》難以滿足旅游業千差萬別的需要,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這就需要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制定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旅游示范合同,這些合同的條款的編寫應以明確雙方風險為原則,同時也要適當考慮旅行社方面,減少旅行社經營的不確定性,規避旅游活動中的高風險性。

(三) 旅游示范合同制定過程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如何制定和完善旅游示范合同,使之在實際操作中真正切實可行,應當注意幾個方面:

1.編寫針對盡可能多情況的合同條款。旅游業具有其特殊性,一份示范合同不可能滿足旅游活動千差萬別的需要,這就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編寫針對盡可能多情況的合同條款,供消費者同旅行社簽訂合同時作為參考,這些合同的條款的編寫應以明確雙方風險、公平公開、合理提示為原則。

2.充分利用標準合同中的備注條款,發揮旅游消費者的作用。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          致的,應采用非格式條款。”因此,在旅游合同中,由雙方磋商協議而寫入的非格式條款的效力是要高于旅行社事先擬定的格式條款的效力。考慮到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切實維護其權益,在旅游示范合同中可以留有專門的“特別約定”或“補充約定”一欄,用以填寫旅游消費者和旅行社達成的個性化約定,充分發揮旅游消費者的作用。

3.平衡和征求旅游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的意見。在合同雙方權利和義務上,應力求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在重視保障旅游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維護旅游營業人一方的利益,減少旅行社經營的不確定性,規避旅游活動中的高風險性。

可采用聽證會的方式廣泛征求廣大旅游消費者和旅游經營者雙方的意見。

4.吸收借鑒國外旅游示范合同的成功經驗。中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多吸收借鑒國外旅游示范合同上的成功經驗,如日本的“旅游業標準約款”就是日本旅游合同的范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成熟的立法經驗為中國旅游合同的規范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而在中國的旅游市場日益與國外接軌的前提下,這樣的借鑒和移植更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中國的旅游業發展迅猛但興起較晚,因此在許多旅游政策法規上相對還比較落后,無法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也就滋生了“霸王條款”等不平等條款問題,這就需要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自上而下地制定和完善統一規范的旅游示范合同,切實有效地保障旅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然,除此之外,還需要從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進一步進行統籌整頓和規制。

參考文獻:

[1] 羅東娥。旅游格式合同規制的探討[j].法制與經濟,2010,(11):95-96.

[2] 羅光華。旅游格式合同中“不公平”條款存在的原因及規制[j].法制天地,2008,(1):57-58.

[3] 龔衛東。論格式旅游合同的法律規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3):87-91.

[4] 何軍。略論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條款”[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04-106.

[5] 黃睿,唐英玲,黃樂定。 試論旅游格式合同的霸王條款[j].經濟與法,2009,(8):187-189.

篇(7)

關鍵詞:綠色營銷;現狀與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7)09-0009-02

1 我國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1.1 尚未形成全社會性的綠色消費需求

由于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還不太高,加之媒體宣傳、引導滯后,了解并接受了綠色營銷的至今僅是少數消費者,絕大多數消費者還不懂得綠色營銷的意義,沒有形成全社會性的綠色消費需求。消費者還沒有作為一支獨立的綠色力量登上環保舞臺, 難以對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有理、有度的監督。

1.2 絕大多數企業仍未確立綠色營銷理念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觀效益的理念下進行的,對環境保護和社會長遠利益考慮得很少;不少企業綠色需求導所開拓的新的市場機會等缺乏應有認識;有的企業盡管意識到綠色營銷可以開辟新的市場,但由于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不敢貿然行事;另一些企業由于長期虧損,更顧不上花較高的代價推行綠色營銷。

1.3 企業的營銷組合策略不相適應

綠色營銷對我國企業的營銷組合策略提出了挑戰,①我國企業普遍缺乏開發過硬的綠色產品的緊迫感,現有綠色產品的綠色含量有待提高;②產品的包裝很少考慮所用材料的環保性;③企業缺少綠色會計和綠色審計制度,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費用沒有科學地計入成本而制定出綠色產品價格;④再其次,在銷售渠道的選擇上,還未從產品的綠色特征出發來考慮怎樣簡化分銷環節,如何防止綠色產品在分銷過程中的二次污染;⑤促銷方式陳舊,特別是一些先行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還沒有負擔起綠色信息的傳播者、宣傳者的責任,缺乏引導綠色消費,開辟綠色市場的時代創意。

1.4 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督、調控機制

我國制定的環境資源政策多數仍然是行政性、計劃性政策, 經濟政策只是作為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的輔助工具, 尤其嚴重的是缺乏產業政策和相關技術政策, 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的要求, 這對引導企業自覺實施綠色營銷是極為不利的, 必須進行廣泛的修改、補充、調整和完善。

1.5 綠色產品價格過高,綠色需求不足

每個層次的消費者都愿意消費綠色產品,也期望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但是這種愿望在企業中得到實現時會使其產品成本上升,引起價格上漲,當價格超出了消費者的心理價位時,產品就不會被消費者接受。受制于較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收入水平,消費者無力承擔綠色成本的上漲,因此,絕大多數人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便成為“空中樓閣”。

綜上所述,我國的綠色營銷現狀還不容樂觀,還未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國內綠色營銷的發展態勢整體表現不佳。

2 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對策探討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各種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在綠色消費浪潮中,要想迅速培養發展綠色營銷事業,需要企業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宏觀管理、監督指導以及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還需要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和消費行為的成熟,以及環保組織、媒體的參與監督和其他企業競爭者的良性參與,它們構成了影響企業綠色營銷的五大力量(如圖1所示),做好這五個方面,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綠色營銷活動,構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微觀基礎。

2.1 企業作為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

作為實施綠色營銷的主體,擔負著重要責任,所以必須要做到:

(1)樹立綠色營銷觀念。

綠色營銷觀念是綠色營銷實踐的指南。實施綠色營銷,首先必須樹立牢固的綠色營銷觀念,寓綠色意識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企業領導不僅自己要重視和關注環保問題,理順企業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企業局部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的關系,樹立企業長遠發展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還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樹立全體員工綠色營銷意識,建立質量保證制度和生態監測制度, 使生態責任落實到崗位和個人,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道德標準,并將其具體落實到企業營銷活動的各項工作之中。

(2)增強資金能力和技術能力。

資金和技術是實施綠色營銷的兩大物質基礎,企業在政府給予足夠支持的情況下,通過自身努力,加大對綠色的投資力度,并拓寬引資渠道來改變我國目前綠色營銷活動中的“資金匱乏”局面,解決綠色營銷發展中的資金問題。技術能力方面,我國環境科學研究成果有些已經達到國際水平,現在的關鍵是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技術產業化,同時使科研產業化形成有效機制,科研與營銷能夠相互促進,綠色營銷使企業通過新產品獲取相比于一般產品的綠色超額利潤,綠色超額利潤又使企業有了更多的資金投入綠色產品的研發, 從而促進綠色營銷的發展。

(3)開發綠色產品,提高企業競爭力。

產品策略是市場營銷的首要策略,企業實施綠色營銷必須以綠色產品為載體,為社會和消費者提供滿足綠色需求的綠色產品。綠色產品設計應著眼于易回收、易修理、節省、耐用、無污染或低污染、不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等。綠色生產與制造應著眼于采用清潔技術和工藝實施清潔生產、減少浪費、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三廢”排放等。綠色品牌塑造應結合環保標志進行。綠色包裝應著眼于采用復用、毒性小、公害少、易分解、低耗材等類型的包裝材料。綠色服務提供方面應著眼于服務過程節省資源和減少污染等。

(4)積極運用綠色營銷策略。

包括:①制定綠色價格,按照“誰污染,誰治理”以及“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等原則,把綠色行動保護環境費用計入成本,提高企業效益。②進行綠色促銷,促銷起著誘導需求、創造需求的作用。恰當的促銷可樹立企業的綠色形象,擴大企業的影響面,促進企業綠色產品的銷售。③選擇綠色營銷渠道,提高綠色產品市場占有率,擴大綠色產品銷售量。企業可通過創建綠色產品銷售中心,建立綠色產品連鎖店,設立一批綠色產品專柜、專營店或直銷點,來拓展綠色產品的經營。在選擇中間商時,考慮其信譽的同時還應考慮其經濟實力與管理狀況等綜合情況。

2.2 政府扶持

政府在綠色營銷管理中的作用是主導性的,它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教育等方面的措施,給企業創造市場環境條件,施加足夠的環境壓力,從而推動綠色營銷的發展。①政府要對一些耗費資源多的,對環境影響大的產品征收資源稅和環境稅,以刺激資源的節約和環境替代性產品的生產,為實施綠色營銷的發展積累資金。②政府要加大綠色投資力度。例如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性資金,可以直接用于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和重大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或用于銀行貼息間接支持這些重點項目,也可在政策性銀行設立專項優惠貸款,用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良好企業的生產,以環境治理稅或生態環境補償稅為主體,建立各級政府的環保基金,支持當地企業開展綠色營銷。③可以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參與綠色投資,鼓勵私人投資、企業自籌資金以及外商投資等,拓寬投資渠道進而改變目前綠色產品投入不足的問題。④對綠色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污染治理及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環保投資項目等免征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調節稅,對新辦的環保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年度起免征所得稅。

2.3 消費者要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綠色營銷觀念

實施綠色營銷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不僅要研究和推廣綠色產品,更需要開發綠色市場,培育具有綠色消費意識的消費者。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環保教育,使每一個公民都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現代人應盡的基本義務。企業作為實施綠色營銷的主體之一,更需要在學習中建立新的經營理念。

2.4 充分發揮媒體與環保組織的作用,開展綠色宣傳

加大廣告宣傳力度,綠色營銷廣告同其他廣告比起來要強調企業產品的“綠色特性”, 宣傳企業的綠色形象, 將綠色產品信息傳遞給廣大消費者, 刺激消費需求。

環保組織作為環境愛護的領頭人應該在倡導“ 綠色消費”,“ 綠色營銷”方面給予充分的支持。制定相關的制度,呼吁企業的行為,并進行適當的監督。

綜上所述, 綠色營銷的實現有賴于政府、企業、消費者乃至全社會的全面參與和良性互動。首先, 由于環境和生態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涉及民族、國家利益和宏觀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所以各級政府應該在綠色營銷戰略中起到先行官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師東菊,常金良,趙興艷.我國綠色消費的發展現狀及營銷對策選擇[J].消費導刊,2007,(1).

[2]顏弘,王鋒.我國企業發展綠色營銷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經營管理,2006,(7).

[3]莊曉鐘.我國實施綠色營銷管理措施淺析[J].經濟管理論壇,2006.(7).

[4]楊春梅,陳立新.中國綠色營銷的現狀分析[J].現代管理科,2005,(2).

[5]楊沛.我國企業發展綠色營銷淺論――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J].時代經貿,2007,(5).

[6]戈娟. 企業綠色營銷策略研究[D]. 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 .

[7]何漢藝. 企業綠色營銷的經濟學分析[D]. 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4) .

[8]胡振華,王敏軼.綠色營銷: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J].經濟管理,2003 ,(1).

[9]張小平.推進我國企業綠色營銷的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2019中文字幕一页二页|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欧美人牲交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乱人伦xxxx国语对白| 18禁裸男晨勃露j毛网站| 极品人妻videosss人妻|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中文字幕av一区中文字幕天堂|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 少妇熟女高潮流白浆|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绿巨人| 少妇高潮喷水正在播放|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欧洲不卡二卡三卡四卡免费| 色香欲天天影视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日本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黑白配|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别揉我奶头~嗯~啊~少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