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德育課程論文

德育課程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4-05 12:2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德育課程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課程改革;顯性德育課程;隱性德育課程

一、問題的提出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有什么樣的德育課程,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德育課程實施的效果如果,關鍵是看德育課程實施的效果,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總是把德育局限于政治教育,甚至把兩者等同起來。隨著人們對高職教育質量觀的重新認識,越來越多的人把德育置于更高的位置,德育是一個比政治教育更為豐富的以育人為背景的廣闊范疇。因此,從根本上來講,德育,具體到德育課程,就是引導受教育者該怎么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教育過程,以及影響或滲透受教育者作為人的應有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等。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包括高素質和高技能。這種對態度的要求包括個人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等方面的態度的養成。而傳統的做法是把德育工作以“兩課”的開設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實際崗位工作聯系不是很緊密,因此,單純依賴“兩課”課程的開設來完成德育工作顯然是不夠的,而實際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職德育課程改革有必要在德育課程設置、德育課程建設方法上進一步深化改革,以加強德育課程的實施效果。

二、高職課程改革中德育課程的建設方法

(一)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融合

在顯性德育課程實施中還應該把加強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學校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的建設落實到顯性德育課程中,顯性德育課程在每個道德范疇內分別要界定各自的道德標準、道德要求、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德育從隱性課程的角度來看,教書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教書”離不開顯性的正規專業課程,而顯性的正規專業課程又包含著大量的隱性德育信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在德育課程改革中應該更多地重視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融合,著重注意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隱眭德育課程主要屬于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由課程設計者有意滲透到正規課程之中的,在正規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滲透著觀點和方法,蘊涵大量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精神,我們的正規教學內容不單教會學生專業性的知識,還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載體,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

2.教學方法的科學有序。良好的教學方法也會傳遞給學生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信息,如活潑有序的課程活動、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思想認識等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意識,把更多的認識性的德育課程內容轉化為實踐性德育課程3.教師良好精神面貌和行為規范的展現。教師的人格和行為在教學過程嚴重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言傳有時還不如身教的效果好,如果教師只注重教學,為了教學而教學,沒有育人的內容,只能是一個教書匠。只有做到言傳身教合二為一,才能真正實現人師和經師的合一,教師的世界觀、價值觀,教師的品行和生活態度無一不影響著成長中的學生。也可以這樣說,優秀教師永遠是學生模仿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榜樣和道德形象。教師對工作的敬業和熱愛、教師無私的奉獻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學風、高度的責任心等無不對學生具有直接和強大的感染作用。對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的形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二)環境建設

學校環境是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培養的最重要的外部環境。與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相比,學校環境是可被控制的。所以,在進行德育時應把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作為德育的中心任務。所謂創造良好的學校德育教育環境,就是學校德育工作者根據德育目標和內容,一方面對現存的德育環境因素給予正確認識和區別對待,盡可能利用積極因素,摒棄消極因素;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環境,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簡言之,那就是對學校德育環境的合理利用和積極創造。只有通過利用和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如美化校園環境,陶冶情操;加強校園秩序的管理,凈化學校周邊環境等,才能協調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形成德育的合力。

(三)社會實踐

豐富的校園生活可以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更為廣闊的社會天地也同樣可以給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以巨大的影響。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早已不是一方凈土,成為與社會緊密相連的一個部分。隨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換,高校必須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可通過多種形式將德育工作滲透其中。

1.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是以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地方或社會實踐活動的單位提供多種服務的實踐活動。比如進行科技、教育、心理、法律等咨詢服務,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新產品的開發,工業生產環節的改造等。

篇(2)

一、中職生職業生涯教育原則

1.生本原則。中職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與職業認識時,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學習過程中缺少清晰的學習目標,對未來沒有相應的職業規劃。針對中職學生這一特點,職業生涯教育的開展應當堅持以生為本原則,基于每位中職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幫助其進行相應的職業定位,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選擇真正適合自己興趣與能力的職業。2.職業化原則。普通教育具有升學導向性,而職業教育則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這一特性決定了中職教育過程,應當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開展相關職業技能培養,以及職業素養優化。因此,在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時,結合中職學生的教育特征,要重點關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滲透與提升學生職業意識。3.行業化原則。中職學校職業生涯教育的開展,與企業和行業發展緊密相關。中職學生畢后參加工作后,直接進入到企業,其職業能力的好壞,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企業與行業的發展。因此,在職業生涯教育中,必須緊密結合行業特點,通過對行業發展現狀的實時關注,緊跟專業知識發展腳步,開展職業教育,更好的促進中職學生今后就業。4.系統化原則。中職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思想教育與專業課程,以及中職學校與企業合作等,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系統化的統一整體。而職業生涯教育的開展,則需要通過對各個系統部分進行有機整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進中職學生更好的就業與生活。5.可持續發展原則。在迅速發展的社會形勢之下,中職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現階段專業技能的培養,更要基于可持續發展角度,為中職學生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職業生涯教育過程中,既要關注中職學生專業課程教學,也要關注公共科目的學習效率,為實現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步入社會后更好的適應發展環境,受益終身。

二、依托中職德育課程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滲透

1.依托中職德育課程滲透職業理想教育。每位中職學生都應當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基于現實基礎上,擁有對未來職業生活的規劃與設計,并不斷朝著職業理想學習與工作。當前,我國許多中職學生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沒有明確的職業理想與目標。而通過中職德育課程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理想建立對個人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積極意義。同時,清楚意識到,職業理想的建立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在對自己個人能力,興趣愛好,所學專業有清晰的認識之后,實事求是,樹立正確可行的職業發展理想。充分把握在校學習的大好機會,通過對自己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才會一步一步朝著職業理想邁進。2.依托中職德育課程滲透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是從業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基礎準則,包括從業活動中做人、做事的行為規范,是中職德育教育工作應當重點探討的問題。中職德育課程教學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實質上,是讓中職學生樹立個人榮辱與企業榮辱意識的過程,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工作。3.依托中職德育課程滲透職業價值觀教育。職業價值觀教育,直接關系到中職學生在從事某項職業活動中的態度,是從業的內在驅動力,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態度,以及對職業目標的追求與向往,職業價值觀不僅是一種職業選擇的表現,同時也是人生目標的體現。在中職德育課程中滲透職業價值觀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所選擇的職業,與自身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聯系,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成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不分貴賤,從自身實際出發,基于自身興趣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下為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4.依托中職德育課程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是指中職學生根據自己實際能力,分析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自己設計職業目標,并根據目標而確定行動時間與方案的過程。在中職德育課程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為了幫助中職學生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發展形勢之下,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引導學生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個人實際能力與特點,結合專業特色,分析發展條件,從而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督促學生在中職學習中提升個人能力,學好職業技能,為更快實現職業規劃做好準備。

總而言之,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之下,關注與加強中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在中職德育課程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德育課程優勢,為引導中職學生更明確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職業生涯規劃發揮積極作用,切實提高中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效率,培養出優秀的新時期應用型人才。

作者:楊杰 單位:南陽工業學校

參考文獻:

[1]陳瑛.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01:170-173.

篇(3)

戰后初期,日本根據美國占領軍對日方針的基本精神和廣大國民關于實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廢除了戰前以軍國主義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進行了繼明治維新以后兩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稱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戰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一、1947年新設社會科,排除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是德育課程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統一全國的學制,《學制》中規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現的道德教育課程。雖然修身科的內容隨著歷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它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一直沿襲下來。

1947年,日本先后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為目標的新的中小學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的規定,小學設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圖畫手工、家政、體育等八個學科和自由研究。這個課程設置同戰前相比,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歷史三個學科,新設社會科。社會科不是隨意把戰前的歷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而是以青少年的現實社會問題為中心,為求擴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會經驗,涉及到學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對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動。社會科雖然不是專門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學科,但實際上它承擔了戰后初期日本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

1949年,由文部省編寫的《民主主義》一書(初三和高一的教科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過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從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過錯誤的歷史教育,迫使學生相信日本是‘神國’,甚至迫使學校導入軍事訓練。……通過由政府歪曲的歷史的教育,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太平洋戰爭為頂峰的一大悲劇”。這清楚地表明了二戰前日本教育的軍國主義性質。戰后初期新設的社會科取消了戰前充斥在有關學科課程中的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方面的思想和內容,注入了民主主義的教育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科的設置可以說是戰后初期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項積極成果。

二、1958年設置專門的道德課,是戰后日本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一個轉折點。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于改善社會科特別是地理、歷史、道德教育的咨詢報告,提出了“要明確社會對道德教育應負的責任”,要求在初中重點講授地理、歷史(特別是日本史),在高中考慮設置倫理、哲學科目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訂教學大綱,特別設置了道德教育的時間。1960年,高中的社會科進一步分化為“倫理、社會”這樣的科目,是初中、小學的道德課在高中的翻版。

特設道德課的目的是培養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創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對國際社會做貢獻的日本人。這門課程把關心個性的完善等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擺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沒離開儒家的倫理道德以及宣揚日本民族優越的神道教理論。盡管在當時對專門的道德課的設置頗有爭議,但這次課程改革確立了道德課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作為獨立課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從屬某一學科,從“教學以外的活動”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個專門的獨立的領域,從而使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活動課程三大板塊所構成,一直沿襲至今。

三、1977年頒發《中(小)學德育課教學大綱》,標志著德育課程設置的規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繼頒布了《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學習指導要領》,這是日本規范中小學教育內容的法規性文件,從法規上確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別活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1977年7月,文部省還頒布了《日本小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和《日本中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它根據《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確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和中小學道德課教學內容。其中小學的德育內容由三個方面28個德目構成。即:

1.關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范,包括3項: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禮貌與遵守時間,錢物的使用;

2.關于個人的生活態度,包括12項:自主自律,自由與責任,明朗與誠實,正義與勇氣,克服困難,反省、節制,愛護自然,虔敬,重視個性,進取心,合理的態度、追求真理,創新精神;

3.關于在社會生活中的態度,包括13項:熱情、同情,尊敬、感謝,信賴、合作,公正、公平,寬容,遵守紀律,權利與義務,勤勞,社會公德,家庭生活,熱愛學校,愛國心與鄉土愛,國際理解與人類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學道德課教育大綱還對教育計劃的制定和內容的處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計劃時,要考慮與各年級、各學科以及各種課外活動的道德教育之間的聯系;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須加強與家庭、社會之間的一些理解,謀求相互間的聯系與合作。

這次課程改革特別是《中(小)學德育課教學大綱》的頒發,使中小學德育課程向規范化、序列化、制度化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進一步確立了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概念非常明確、具體,并且貼近于現實生活,與日本價值觀念相符合的態度、習慣和行為可以通過學校德育課得到灌輸。

四、1989年中小學課程改革中加強道德教育成為改革的重點。

1987年12月,日本臨教審和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于改善教育課程標準”的咨詢報告,對加強道德教育提出五點建議:①明確不同學校階段道德教育的重點;②通過整個學校活動進行道德教育;③為充實中小學的道德教育,獎勵使用適當的補充教材;④從加強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加強校長、教導主任對道德教育的指導,加強有經驗的教師對其他教師的指導,以加強校內指導體制;⑤為提高教師的道德教育指導能力,在師資培養階段,設法改善道德教育授業科目的內容。據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學大綱中,加強道德教育、個性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以及尊重文化傳統態度的培養,成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方針。為了加強幼兒教育和中小學的銜接,第一次對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高中的教學大綱一起修訂,由重視智育轉向重視德育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

這次課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變化有:廢止了小學低年級的理科和社會科,新設生活科;為使高中教育多樣化,高中把社會科重組為地理、歷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對高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更重要的是,這次德育課程的改革考慮到中小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德育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從關于自身;關于與他人的關系;關于與自然的關系;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等四個方面重新組合道德教育內容。小學分低、中、高三個年級分別指導學習14項、18項、22項德育內容。初中由以前的16項調整為22項,內容如下:

1.關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習慣,②堅強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責任感,④探索真理,⑤發展個性;

2.關于與他人的關系,包括①禮節與言行舉止,②體貼別人,③相互依賴,④健康的異性觀,⑤寬容與謙虛;

3.關于與自然的關系,包括①熱愛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類愛;

4.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包括①熱愛集體與履行職責,②義務與公德,③正義,④勤勞與奉獻,⑤熱愛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師愛校,⑦鄉土愛,⑧愛國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設道德課,其道德教育是通過學校所有教育活動進行,尤其是通過“特別活動”的課外學習室活動”和“公民”教學科目的“現代社會”、“倫理”科目進行。高中生的服務性體驗學習,主要通過“特別活動”的學校例行活動和俱樂部活動進行。

縱觀戰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幾次改革,自1947年頒發新的教學大綱以后,幾乎是每隔10年修訂一次,其間也不乏一些小的變化,但其重視學校德育的趨向是一致的。戰后日本學校德育課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可以說,日本不斷改革德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強化道德教育的過程。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下幾個基本特色。

一、學校德育課程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學校德育及其課程的改革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它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和發展基礎。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學校教育有著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貫穿于日本整個道德教育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響到近代和現代。

明治維新以后,為實現富國強兵和推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服務,“和魂洋才”成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所謂“和魂洋才”,簡言之就是東洋精神(道德),西洋技術(藝術),或者說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其宗旨是在堅持日本固有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方近代以來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并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重申日本教育目標是培養天皇忠順的臣民和父輩的孝子,重視富國強兵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強調以患孝、慈悲、忠實、守法等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它把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和博愛、遵法等近代資產階級的道德規范以及軍國主義、國家主義倫理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和魂洋才”的思想。戰后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說得更為明確:“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在對待外來民族文化中始終堅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國的因素來為我所用,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對“和魂”中極端的國家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我們應持分析、批判的態度。

二、特別活動課程中的德育滲透。

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是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特別活動課程三方面所構成。特別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其目的、內容的形式類似我國的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是日本中小學校教育課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是學校德育課程的深化和補充。

特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①培養豐富的人性,②通過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③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社會性,④培養自主的、實踐的態度和熱情,⑤發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實踐的能力。特別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活動(如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社團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傳統活動(如儀式、文藝節、運動會、遠足旅行、參觀活動、生產勞動等);班級指導(如生活常識指導、學習指導、升學就業指導等)。特別活動的課時安排一般是,小學1-3年級每周1學時,4-6年級和中學每周均為2-3學時。特別活動中的德育滲透是把德育內容加以具體化的重要途徑,是開展德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少年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著獨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咨詢,指出“由于特別活動對兒童、學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視特別活動的充實。”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減各科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的情況下,特別活動課的課時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見,特別活動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現代德育內容的拓展。

日本學校德育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又廣泛,從與德育有關的課程來說,它還包括公民科、倫理科、社會科、修身科、生活指導課和勞動課等方面。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學校德育內容除了傳統的生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勞動紀律、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個性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等。

個性教育是日本戰后民主主義教育的重要體現,也是戰后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規定“教育必須以完成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尊重個人的價值,培養獨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國民”。1985年,日本臨教審的咨詢報告更是詳細論述了個性教育的問題,他們所說的個性,不僅僅是指個人的個性,而且也意味著家庭、學校、企業、國家以及時代的個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劃一性、僵化性、封閉性等弊端,樹立尊重個人、尊重個性、自由、紀律、自我責任或意識,也就是確立重視個性的原則,尤其是個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盡職盡責的教育內容,使它有別于西方國家倡導的個人中心主義和個人自由主義。

為了培養國際社會中可以信賴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從1953年起實施推進國際理解教育實驗學校計劃,并且通過修訂中小學教學大綱,把高中的“社會”科目重組為“地理、歷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選修改為必修,改善充實小學、初中的外語和有關科目,積極推進中小學的國際理解教育。日本《中(小)學道德學習指導綱要》對此也有明確規定,如小學要求“尊重并正確地理解外國人,做一個對人類幸福有用的人”。在他們看來,“只有做一個真正的國際人,才是一個出色的日本人”,為了迎接國際化時代的到來,他們要求中小學生在深入了解本國文化的同時,也要了解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各個方面,學會與外國人密切往來與友好相處,樹立日本人的形象,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以取得國際信任。

四、強調德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文部省規定,中小學校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必須根據德目制訂學校的總體計劃、學年年度計劃和道德課的教學計劃。其目的,一是使德育與整個教育目標和學校全部活動聯系起來,二是使學校德育重點與學生、學校、地區的情況聯系起來,三是使德育課與各科教學和特別活動聯系起來,從而使德育成為學校教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校的總體計劃,是按照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則,根據學校和地區社會的實際情況制定,包括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學校各部門的作用和任務等方面的內容。而年度教學計劃則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標和教學方針、各學年學生的道德情況、各學年的重點設想等方面的內容。道德課的教學計劃是每個班級根據年度教學計劃所規定的主題和資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學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制定。日本強調了中小學抓好德育總體計劃和年度教學計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

五、重視德育鄉土教材的建設。

日本教育界人士認為,對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詞句上,必須是具體的、切近于現實生活的,為此,文部省從1984年開始,組織部分地方開展德育鄉土教材的實驗研究,編輯出版了84-85年度的《道德教育的鄉土資料》一書作為教材使用。鄉土教材包括的內容有:①在鄉土出生、成長的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人物傳記、軼事等;②對提高本鄉土的文化、生活、福利而忘我勞動的先進事跡;③在鄉土中流傳著的傳記和民間故事;④通過描寫鄉土美好的景物、文化、習慣等,表現對鄉土的贊美和熱愛。試圖通過這些鄉土教材促進少年兒童對自己鄉土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從而培養他們熱愛鄉土的真摯情感和良好的德性。

篇(4)

     目前我國職高德育課程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為了加強課程改革滿足當今社會環境下對職高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的新要求,同時也增進社會的長遠發展。 加強職高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及對職高學校德育建設理論基礎研究,小編為此收集了大量的職高德育論文題目課程改革體系以供大家參選。

1.論國畫藝術手法在職高德育課教學中的運用

2.職高德育引入就業教育的研究

3.大眾傳媒沖擊下的職高德育課教學初探

4.探討職高德育課趣味化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5.對職高德育課程改革研究

6.以學生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職高德育模式研究

7.初中,職高德育教育銜接問題初探

8.職高德育課趣味化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9.課改契機下職高德育課學習興趣的時效性研究

10.職高德育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

11.對新形勢下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思考

12.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

13.從細節做起——基于“魯班文化”的職高德育管理策略

14.在真實性評價統領下建構職高德育課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15. 網絡信息技術在職高德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探索

16.論學案導學”法在職高德育課中的運用

17.增強職高德育課教學有效性初探

18.淺析如何提高職高德育課的學生學習興趣

19.職高德育課作業的實效性探析

20.提高職高德育課堂設問有效性初探

21.評《職業高中德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

22.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淺談

23.創設情境,優化職高德育課堂教學

24.加強職高德育工作努力服務經濟建設

25.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加強職高德育課學法指導

26.職高德育工作應增強實效性

27.科學構建新時期職高德育工作體系

28.職高德育課不妨滲透English教學

29.主題學習在職高德育課的實踐及有效性探究

30職高德育課情感價值觀目標達成策略探索

31.職高德育課生活化教學淺議

32.職高德育課教改滲透成功學理念的嘗試

33.讓職高德育課煥發生活魅力

34.職高德育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

35.淺談如何做好職高德育課教師

36.職高德育課案例教學探微

37.淺談職高德育課堂的導入方法

38.談談職高德育課教學中的理論聯系實際

39.談職高德育課中的“活動單導學”

40.淺談職高德育課新課導入注意事項

41.網絡環境下職高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

42.網絡信息技術在職高德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探索

43.職高德育課學習興趣的激發

44.職高德育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學案例

45.職高德育途徑初探

46.以學生為本激活職高德育課

47.淺談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激勵藝術

48.實施啟發式教學,上好職高德育課

49.職高德育的“模塊”教育研究

50.淺談職高德育教學

51.職高德育途徑初探

52.盛開職高德育之花

53.對職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4.新時代下職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5.職高德育課教學初探

56.職高德育案例

57.職高之德育教育

58.職高德育成功的秘訣

59.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

60.職業高中德育的理論與實踐

61.激活職高德育課堂

62.職高德育教育論文

63.職高德育創新的思考與實踐

64.職高德育工作案例個案分析

65.職高德育課堂管控探索

66.滲透職高德育課教學途徑.doc

67.提高職業高中德育工作實效性研究

68.職高德育的“模塊”教育研究-kjq

69.在職高德育課中滲透美育

70.關注職高德育成效共話職高德育創新

71.縣職高德育科研課題實驗班開展

72.鄞州職高德育工作又添新彩

73.職業高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分析

74.情”與“法”并重,上好職高德育課

75.職高德育論文范文_職高班主任德育論文,職高德育論文

76.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77.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淺談

78.職業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意義與困惑

79.職高德育課程教案

80.提高職業高中德育實效性的思考

81.(職高德育高三職業生涯規劃第一次月考

82.對新形勢下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思考

83.我市普職高德育工作會議在市職教中心舉行

84.職高德育路線圖

85.淺談職業高中德育課的情境教學

86.職業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7.如何在職業高中教學中滲透德育

88.新形勢下實現職高德育管理模式

89.對新形勢下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思考

90.職業高中德育問題研究

91.東莞長安職高德育新模式

92.談談職高德育課教學中的理論聯系實際

93.淺談如何提高職業高中的德育教育

94.78東莞長安職高德育新模式

95.田東中學職高德育工作的經驗與做法

96.職業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

97.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

98.職高德育高三第四次月考及答案.

篇(5)

[論文摘要]中職德育課的改革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德育課的教學思想和手段。也就是說,和職業學校其他課程一樣,德育課也應該包含理論課和實踐課兩個部分。對于職業學校學生的德育課,我們更應該注重實踐,探索出一套理論和實踐并重,甚至實踐重于理論的德育教育的最佳辦法。

1在對德育課的形式認識上,要變“理論教育德育課”為“實踐德育課”

傳統的德育方式把德育教育禁錮在學校里、課堂上,形成了“學校式德育”、“課堂式德育”、“考試式德育”。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理論式德育”。作為職業學校,除有理論性形式外,更應具有實踐性的形式。因為職業學校的德育是具體指導職業工作實踐的,有較強的操作性。學生如果只有理論灌輸,而沒有實踐的體驗,是難以掌握和形成職業道德方面的素質和才能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既要把德育看成是“理論德育”,更要看成“實踐德育”,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德育教學的良好效果。

2改革德育課程的教育方式是實施德育實踐課的關鍵一步

在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今天,我們應該放手把德育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方面,教師對課程的難點、重點、各知識點進行引導,由學生通過討論、辯論、案例分析、情景會話、模仿秀、自由發表對某一道德事件的感受、體會等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使德育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過程。另一方面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企業、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活動讓學生與社會親密接觸,在實踐中完成課堂教學的內容。另外,職業學校所開設的各門專業課里面也都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要深人挖掘蘊涵在專業課程中的德育資源,講究滲透技巧,提高引導能力,發揮各門學科的德育效應。

3在學生實習實訓中上好德育實踐課

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實訓不僅是實踐專業課程、職業技能,也是德育課的一次最重要的實習。學生在實習實訓中逐步滲透職業意識、職業習慣和職業道德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但是目前實訓教師把德育貫穿于技能教學的觀念還比較淡薄,他們往往把技能培養與訓練作為其工作的重點,把職業資格鑒定達標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而錯誤地認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德育課教師的事情。當學生產生問題時,常常首先想到的是送交班主任處理,這樣就導致了德育工作與實訓教學的脫節。在實習實訓中我們的德育實踐課可以采取實習實訓前召開主題班會、介紹實習企業的基本情況、實習企業的規章制度,學生實習實訓動員,學生實習實訓宣誓等形式上好德育實踐課。讓學生到實習企業后能很快適應企業的管理,當好企業的員工,為成功實習實訓專業和技能打好基礎。

4開設德育實踐專題課,召開經驗交流會或舉行有關德育實踐體會的征文活動

職業學校可以邀請往屆成功的學姐學哥回校介紹他們的社會經驗和成功事跡,通過經驗交流和征文評比活動,引導學生暢談、抒發對道德領域社會現象的看法和評價,并在此過程中向他們講解社會發展所必須的主流道德價值觀念。也可以定期邀請高年級的同學或校友介紹德育實踐的經驗和體會,使他們逐步具備較為全面的道德知識與經驗。

5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行德育實踐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基礎,職校學生平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體現出道德水平的高低。德育實踐不能光追求轟轟烈烈的場面效應,不能做秀走過場,而應該貼近職校學生的實際,走進他們的生活,引導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要把學生日常生活的內容和場所變成德育實踐的場所。學校的環境、教室的布置、寢室的衛生都會對學生的德育產生影響。要使學生明白德育實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口

篇(6)

【關鍵詞】中職學校 德育課程 教育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9(a)—0019—01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擴大,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青年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教學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新的挑戰。作為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德育課程教學是對青年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最重要形式。而如何通過改革和創新中職學校德育課程的教育模式,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是一項嚴肅且緊迫的課題。近年來德育課程體系在基本理念、設計思路、教學目標以及評價考核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學創新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德育教師亟待在課程改革中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采用有效、靈活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1、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作為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德育課程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導渠道,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這些課程主要是機械傳授道德行為和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種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地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在教學中學生參與程度較低,極易丟失興趣,并且與教授內容缺乏共鳴感,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現行課程缺少情感體驗、生活實踐等環節,缺乏對學生自主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當前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培養素質優秀的青少年,必須要對德育課程教育模式進行改革。

(1)課程內容陳舊。當前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內容多年來基本不變,且側重于對青年學生進行德育理論的講授。而實際上德育課程最好的素材無疑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這些事例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對于學生而言既十分熟悉,又容易引起共鳴。相比之下,陳舊的課程內容由于受時代背景,社會潮流的影響,難以得到新時期青年學生的認同,甚至會引起其反感,嚴重影響德育課程教學效果。

(2)授課方法單一被動。現行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以教材為藍本,因而受到課本知識框架的限制,教師服從于教材,被動地遵循主流意識形態向學生講解教材。這種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實質上老師是充當了講解教材理論知識的工具。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講解的知識內容,被動地適應教師,完全沒有自己個人主觀的思考,而是作為沒有行動能力的客體被動的接受這一切。

(3)考核方式落后。德育課程在評價和考查學生學習狀況和道德水平方面,忽略了德育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的特殊性,沿用其他知識性學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書面試卷形式的考試和考查。而實際上試卷分數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考核方式的不合理使德育教學逐漸演化成了一種擺設和陪襯。

2、德育課程教育模式的創新

針對當前中職學校德育教育模式的現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德育課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目前德育課程的教學現狀和效果顯然不盡如人意。學校不重視,老師不熱情,學生不積極的傳統教學模式無法幫助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們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具體如何改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就此談幾點看法。

(1)更新德育課程內容。德育課程目的在于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事,本應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因此,德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基本方向應該是貼近生活,關注社會,增強實踐性。德育課程應多選擇學生們樂于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事件、人物作為內容,鼓勵學生就這些內容進行評價、討論、思考,并交流看法,然后提煉出正確的道德規范,引導學生身體力行,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素養。這樣有助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汲取經驗,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創新教學方法,提倡互動式教學。互動式的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進而帶動教師講課的熱情。德育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就必須要建立一種和諧活躍的師生關系,從而有效地激發師生雙方的主體意識。互動教學的實踐形式包括分組討論、專題講授和案例教學等。靈活采用多樣的互動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德育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有效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形成良好地溝通交流,能夠極大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

(3)改革考核辦法。考慮到德育課程的特殊性,其考核辦法除了傳統的試卷試題類考核外,還應該更多采用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策劃專題小報或者寫小論文和調查報等考核形式。德育課程更應該注重的是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的提高,而不是道德理論知識的豐富。所以,德育課程的考核要偏重于實踐,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整體道德素養的評定,應該綜合各方面因素,側重其在學習過程中和生活實際中的表現,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3、結束語

篇(7)

論文關鍵詞: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課程結構優化

優化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結構,就是要從五年制高職德育的現狀出發,改革原有德育課程,合理重組認知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和進程,充分發揮活動性課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識地構建隱性課程,優化組合,構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的德育課程結構體系。當前,優化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結構必須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改進認知性德育課程

人們往往把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識教育,把德育課(德育認知課程)當作德育課程的主體甚至全部。在五年制高職開設的德育認知課程中能讓學生學到大量德育知識,知道大量的德育術語,但學生德育行為卻改觀不大。變革德育認知課程是德育課程結構優化的前提條件。

重新審視德育認知課程 五年制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是現有德育認知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但是,當前的思想政治課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認識、怎樣增強五年制高職德育認知課程的有效性,是每一個德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1.德育教材所遵循的內在邏輯應該是學生生活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知識或道德規范的邏輯。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脫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體化;脫離了生活培養人的品德,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虛空、形式化、無效。

2.德育課程是生成性課程,不是原設性課程。一般來說,學科課程的內容結構比較緊密,知識要求相當具體,不但可以要求到年級、學期,甚至可以要求到課時。特別像數學學科,知識點聯結邏輯嚴密,一環扣一環,不學加減不可能學乘除,不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就不可能會解二元二次方程。而德育課程不同,雖然它有知識要求遞進的層次性,但與學科課程相比,沒有十分嚴密的邏輯結構。德育課程有別于學科課程,還表現為它的主要支撐是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在社會發展對個體道德修養呼喚日益強烈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德育課程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應主要從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兩方面予以勾畫,這是德育課程與學科課程區別所在。

3.道德的“知”、“情”、“意”、“行”應該是一個連貫的整體。在相當多的學校教育中,認知性德育課程給學生的仍然是“有關道德的”知識或“道德方面的”觀念,它們是倫理學或道德學的知識內容與觀念體系,而不是道德教育意義上的“道德知識”與“道德觀念”。我們認為,認知性德育課程主要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屬于智育范疇;在解決知與不知這個矛盾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實現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兩次飛躍,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則是德育要解決的問題。

改進德育認知課程應遵循的原則 根據德育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我們應在堅持以下幾點原則的基礎上,改進現有的德育認知課程。

1.以生活事件為素材組織教材,體現生活的邏輯。在德育目標的確定上,不僅要考慮社會的要求,更要重視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在德育內容安排上,不僅要依據社會規范,更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在德育途徑和方法的運用上,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

2.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德育課作為一門課程,應當著重考察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考查學生的思想品德實際。當前,結合社會實際情況,應當考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的道德規范,更新德育教材和內容,并制定新的德育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分階段、分層次進行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3.遵循“德育內容循序漸進”的要求。德育內容是為實現德育目標而確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內容。德育內容的性質和構成由德育目標決定;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水平所制約;德育內容應從學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問題和現實社會的迫切要求出發。每個教育階段都必須保證德育內容結構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同時又應該做到德育內容的漸進性和層次性。這就是“德育內容循序漸進”的要求。

4.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我們的社會制度決定了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如何堅持和加強“主旋律”教育,這是擺在學校德育工作面前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要“一刀切”,要分層次;不要講“高、大、空”,要講“近、小、實”。

5.德育認知課程必須體現知、情、意、行諸環節,不能單純傳授知識。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諸環節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只有知識傳授系統,而無情感陶冶、意志磨煉、行為訓練系統,不是完整的德育。完整德育應體現授之以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讓德育經驗課程成為五年制高職德育的主導課程

兒童落水、老人被撞,誰都知道應該去救助,誰都有這方面的道德認知和判斷,但是很多人沒有采取相應的道德行為。雖然我們的所知與所為之間有著某種聯系,但所知本身并不能決定所為。所以,要解決學生“依道德認知來行動”這一道德教育領域中最古老、最根本的問題,也就是解決知行脫節的問題,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是學生自主躬行有關的道德實踐,開展有關的德育活動,即實施有關的德育經驗課程。

德育經驗課程的實施原則 參照近年來德育經驗課程實施的經驗,依據經驗課程的本質、特性,可以進一步規定以下幾條實施原則。

1.整體性原則。這一原則規定三方面的內容:其一,學生的整體性參與。每個學生都應積極參加活動,但不必參加全部活動。其二,要堅持教育目標的整體優化,即在突出道德意志、情感、行為養成的同時,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知、情、意、行全面訓練。其三,還要考慮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教育因素的整體協調,這與德育認知課程的實施有明顯的不同。德育認知課程的實施主要在學校內,而且一般是在課堂內進行,而德育經驗課程的實施則往往突破這一特定空間,在教室以外的校園環境、在自然界、在社會甚至在家庭中進行。這樣,德育經驗課程的教學更需要處理好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之間的整體性協調。

2.因校、因時、因地制宜原則。這條原則要求我們根據學校自身的客觀實際揚長避短,立足于學生的情況,靈活地組織實施德育經驗課程,要盡量發揮學校自身的優勢。有的學校認為,活動條件不具備,無法實施德育經驗課程,如果這樣來理解德育經驗課程的話,那就很難把它落到實處。我們在組織德育經驗課程時,要考慮的是如何利用已有的條件最有效地組織教學,而不是等待條件。

3.學生主體地位一貫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實施德育經驗課程應自始至終地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大膽放手,切忌越俎代庖。無數事實表明,學生的獨立感、自信心及創造精神的養成往往多得益于學生的自主活動,需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中反復強化、日漸突出。

德育經驗課程的實踐意義 德育經驗課程的提出,拓寬了德育課程觀念,使德育課程覆蓋面更廣,課程形式更為多樣化,具有更明顯的育德實效。

1.德育經驗課程拓展了德育課程領域,擴大了德育課程的范圍。從德育經驗課程的范疇來看,課程既可以在課堂內展開,也可以在課堂外展開,既可以在學校內進行,也可以通過校外實習或社會實踐來實現。從德育經驗課程的類型來看,既包括專業實習、學術性活動,又包括班團活動、組織生活、文娛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從德育經驗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所處的狀態來看,既可以是學生主動組織參與的活動,也可以是學校、班級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使德育課程范圍更加廣泛,為德育課程建設提供新的發展平臺。

2.德育經驗課程的實施過程較好地體現了德育過程的本質要求。有學者從德與智的關系角度分析了德育活動的特點,提出“知道為智,體道為德”,認為人文知識來自于《老子》的“為學”,人文精神來自于《老子》的“為道”。知道者與道為二,體道者與道為一。如果一個人光了解、懂得道,這屬于智的范圍。只有體道,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言行,把自己所選擇的道體現出來,成為個體的行為習慣和個體的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這才是德。德育過程與智育過程的本質區別不在于認知過程的內容和屬性不同,而在于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教育過程,是否親自去認知、體驗、踐行,去實現教育內容的接納和“內化”,進而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即“外化”,從而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內化”。因此,德育過程本身就具有實踐活動的特點,或者說,德育本質上是一種理性的實踐活動。德育過程的這一特點與經驗課程的實施過程具有良好的契合性。 轉貼于

3.德育經驗課程具有顯著的育德效果。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詹姆斯·尤尼斯(James Younise)教授曾用8年時間專門探討學生在道德活動中培養社會期望良好品德的過程和機制問題。他引證20年來對青少年參與政治—道德實踐活動與他們進入成人期之后的政治—道德行為之間關系的十項追蹤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時期積極參加道德實踐活動的人,當他們進入成年期之后,比那些當初沒有參與這些活動的人更關心社會、社區,更多地參加為社會作貢獻的志愿者協會,并積極從事幫助別人、社區發展等公益活動。

系統開發德育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獲得的經驗,它以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品德及行為方式。德育隱性課程對學生德行的養成有著持久深遠的影響。系統開發德育隱性課程是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結構優化的客觀要求。

德育隱性課程開發的原則 德育隱性課程開發要堅持以下原則:

1.顯隱結合原則。我們強調凸顯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并不是否認、排斥顯性課程(即明確排入學校課表的課程),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顯性課程在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道德規范、倫理要求主要是通過顯性課程的教育來傳遞的,忽視道德知識的習得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樣,不注重隱性課程的潛移默化、注重個體覺悟,教育實效也不可能令人滿意。只有通過兩者的相互融合才可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軟硬結合原則。學校的物質環境與文化氛圍共同構成學生的教育環境對學生施加影響,二者相互影響,彼此制約。如果只注重校園物質環境的美化而忽視了文化氛圍的營造,忽視學校人文精神的弘揚,學校的教育場就可能失效。因此,我們必須使物質環境與文化氛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能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德育實效。

3.內外結合原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構成了學生受教育所處的大環境,德育隱性課程的設置要兼顧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家庭教育活動等是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深刻的,校外德育隱性課程的設計,要注意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探索和體會,要辯證地看待學生的交往和實踐活動。

德育隱性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 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學會了頭腦平靜地生活。”這段話告訴我們:孩子學會了什么,恐怕并非我們教育者有意識地給了他們什么東西,而是我們讓孩子在怎樣的條件中生活,當然包括學生在學校中過什么生活。這里的“生活”不是別的,就是一種“文化”。學生從學校的組織和制度的特性中學到了價值、規范和態度,而且學校有代表各種觀念的課程,有固定的社會結構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有其他社會化機構所沒有的儀禮、校規和象征等。因此,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更多地傾注了他活力的場所就是班級。我們在德育隱性課程開發和建設過程中,不但關注了校園環境的美化和精心創設,而且也注重班級形成富有個性的文化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香蕉午夜福利院|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米奇777|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不卡在线观看黄网站| 无码专区狠狠躁躁天天躁|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2022|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全国免费观看| 欧美自拍嘿咻内射在线观看|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把少妇弄高潮了www|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丝袜老师高潮呻吟高潮|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动态图|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国产精品水嫩水嫩| 老熟妇仑乱一区二区视頻| 婷婷五月深深久久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老司机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性色av| 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午夜性无码专区|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视频|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亚洲男同帅哥gayvideo| 国模雨珍浓密毛大尺度150p| 特大巨黑吊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