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教育與音樂論文

教育與音樂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09 19:05: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與音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與音樂論文

篇(1)

一、應時性

當前,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新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和《藝術課程標準》非常強調音樂課的創新性、人文精神,關注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同時在評價標準、教材編寫方面變革了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鼓勵學生互動式、交流式、探究式學習。這些都對音樂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需要復合型、研究型的一線音樂教師。研究型教師需要能夠掌握嚴格的哲學思辨、嚴密的邏輯推演、規范的學術語言、嚴謹的研究方法、善于按照自己選擇構筑的問題域和確定的研究目的解決本學科當中的學術問題。然而,傳統的音樂院校師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輕藝”,即只強調技能技巧的學習而輕視人文素養和研究能力培養的問題。正如金鐵霖老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音樂院校的學生(除音樂學或有關理論專業外)向來有注重演唱演奏技能、技巧訓練的傳統,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但是由于他們的人文學科理論根基還不夠深厚和堅實,再加上缺乏自覺的文字功力的訓練,使其在論文寫作上常常難以駕馭,尤其是對學術層面上的研究。我認為,這是我們音樂院校學生中的一個弱點,它限制了我們在音樂研究與論文寫作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難以超越自己而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學術境界。音樂不是技術而是一種文化,音樂院校的學生不應將技術與理論對立,要使理論與技術之間統一起來。”

所以,在這樣的音樂教育學科發展的背景潮流下,各個音樂院校的領導師生對培養科研創新能力這一問題日益重視。學校層面加強了對師生科研創新成果的認定評價與激勵,如采取科研成果與教師晉升、學生保研畢業等直接掛鉤的方法等。師生們普遍認識到了提高科研創新能力與論文寫作水平對于個人實現與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此時,他們迫切需要音樂論文寫作方面的全面指導。傅利民老師的《音樂論文寫作基礎》恰在此時及時出版推出,迎合了時代與社會的強烈需求。

二、全面系統性

誠然,近年來音樂學界的與學位論文所暴露出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也有一些專家學者撰文指出,這些論文散見于國內的一些音樂理論期刊。如:武漢音樂學院的蔡際洲從音樂編輯學的角度發表系列論文指出近年來在編輯審稿過程中發現投稿論文所存在的選題、重復研究、材料運用、學術規范等方面的問題。《音樂中國》學社的周勤如也以多年編輯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為例,以音樂學術通信的形式發表系列論文與國內音樂專業研究生探討。這些論文都從某一角度提出了關于論文寫作的一些很有價值的參考與建議。而傅利民老師所著《音樂論文寫作基礎》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思考的一部全面系統、具有教材性質的編著。正如作者傅利民在本書后記中所說:“自2001年至今,我在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教授音樂論文寫作課已三屆了,在長期的音樂教學與科研中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音樂論文寫作課程在音樂院校學生中開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關于音樂論文寫作的教材還很少。為此,我在教學中一邊教學,一邊撰寫音樂論文寫作教材,以便于學生的學習。從而,我擬定了該書寫作的基本框架。”

從《音樂論文寫作基礎》的章節設計,我們可以看出本書是目前一部比較完整的研究與探討音樂學術論文寫作的論著。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音樂論文的概念、類別及格式,作者分三節對之進行詳細論述。其中第二節音樂論文的類別,作者依據不同學科、選題和研究目的,將音樂論文進行分類。“按學科分類,音樂論文可分為音樂學論文和音樂表演研究論文。按寫作方法和文體屬性分類,音樂論文可分為科學論文、評論性論文、論述性論文、調研報告、實驗報告、教研論文、學位論文等基本類型。按科學研究的兩個組成部分分類,音樂論文可分為創造性研究論文和整理性研究論文兩大類。”每一種類別作者均給予清晰詳盡的說明,并列出范文與點評。論文分類這一節,筆者認為是本書論述較為精彩的一個部分,它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體現了作者對于當前音樂論文寫作現狀的分析與思考;適應不同音樂專業方向的師生進行選擇閱讀。第二章音樂論文的必備條件,作者分三節詳述了論文寫作的科學性、學術性和創新性。第三章選題,作者分三節論述了選題的意義與原則、選題的途徑與方法、課題申請書與開題報告的填寫。第四章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作者分三節向讀者介紹了搜集資料的意義;搜集資料的方法與資料的梳理、篩選和使用等。第五章撰寫提綱,作者分兩節論述了撰寫提綱的意義;提綱的基本內容與形式。第六章論點和論據,作者向讀者詳述了論點確立的過程及思維方法;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論點的表達方式;論點句的推敲;確立論點常見的問題。論據部分作者則論述了論據的類型與要求等。第七章論證,作者向讀者介紹了五種常用的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歸納論證,比較論證,分析論證。第八章論文答辯及評分標準,作者分兩節闡述了答辯的意義;答辯的程序與評分標準等。

通過作者的章節安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書詳盡論述了論文寫作從選題、資料搜集與梳理、提綱的建構、論點與論據、論證到答辯的全過程,并涉及到科研申報書填寫及開題報告的寫作等,足見作者這部教材性質的論文寫作指導論著的全面系統性。

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正如作者傅利民老師在本書后記中所說:“在寫作中,我力避空泛的理論漫談和枯燥性,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筆者看來,作者在本書中從頭至尾貫穿著一個理念即以解決讀者實際需求為寫作出發點,所以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成為了本書另一個突出特點和優點。

首先,在本書中作者將平時科研工作學習的經驗體會轉化為實用指導性的論述表達,力求使讀者在實際的科研工作中少走彎路歧路。如在選題的原則一節中,作者告訴讀者:“選題時要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選擇自己專業范圍的、難易適中、大小適宜的課題。選題時,只有考慮好主客觀條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長,發揮自己聰明才智。比如,欲想對民族音樂進行研究,如果你從事過民族器樂的演奏,就可以從民族器樂理論的角度去研究定題;如果你演唱過民歌,就可以從民間歌曲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題;如果你曾經學過說唱音樂,就可從說唱音樂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題。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寫出稱心如意的音樂論文來。”而對于選題難易程度的把握問題,傅老師用籃球框的高度來進行類比。他說:“如果籃球框的高度設計太低,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投中,這就失去了籃球運動的意義;但如果把籃球框的高度設計過高,無論怎樣的高手,怎樣努力,也不可能投中,這樣也不行。論題的難易適中程度,正如目前籃球框設定的高度,讓一般人不易個個投中,又讓人經過努力訓練,有可能成功。這個比喻貼切地論證了選題應難易適中的道理。”又例如在答辯技巧的運用一節,傅老師將答辯技巧總結為四點:1.簡潔回答;2.領會主旨;3.平靜謙恭;4.巧妙應對,提醒答辯同學注意。在領會主旨這一問題上,傅老師說:“面對主辯教師的提問,答辯人首先要全神貫注,并且要邊聽邊記,防止遺漏,同時要沉著冷靜地思考,仔細推敲專家提出問題的要害,了解所提問題的實質,分析質疑的指向,看是針對論點的,還是針對論據的;是針對論證過程的,或還是針對結論的,等等,千萬不可弄錯題意,否則將出現答非所問的尷尬場面。只有專注地聽取主辯教師所提的問題,弄清問題的主旨,才能針對問題進行有效地回答。”書中這樣的實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論述還有很多,每當看到這些文字,就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老師在身邊諄諄教誨,令學生受益。

第二,本書的可操作性還體現在傅老師精心選擇的論文范例與切中肯綮的點評上,這些內容使書中大量晦澀難懂的學術創作理論變得易于理解。例如在音樂論文的分類一節中,作者將音樂實驗報告定義為圍繞某一音樂事項進行實驗方法的介紹,討論各種條件對實驗的影響,描述、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文體。實驗報告通常由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及分析構成。為了讓讀者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這一文體的寫作方法,作者全文引述了一個音樂實驗報告實例:《一種符合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實際的視唱教學法“四同步視唱教學法”的實驗報告》。文后作者附上點評:“本報告以實驗為依托,具體報告了用手風琴左手伴奏、右手指點板書、指揮、范唱的四同步視唱教學法的實施方法與過程。文中提供了相應的數據與典型事例,并以簡明的圖表顯示。尤其報告中運用相關理論分析,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出優劣與得失,用實驗結果回答了實驗目的。材料客觀,分析科學。”此范例與點評使讀者對于音樂實驗報告的寫作不再陌生,音樂實驗報告離基層教師的教學生活也并不遙遠,只要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勤于思考、探索,視唱教學的改革也可以寫出優秀的音樂實驗報告。又如在論點句的推敲一節,作者提出分論點句應放在文章顯眼的地方,語言清晰,句式明了。為了說明這一問題,作者把張學昕的論文《當代小說創作的寓言詩性特征》作為范例。該文的幾個分論點是:一、解構時間:實現主體對現實的超越。二、象征營構:民間敘述與審美寓意化。三、戲訪問本:寓言走向新的敘事空間。傅利民老師認為:“該文作者不僅追求行文的科學性和學術性,也全面地照顧了論文的形式美。該文的三個分論點,采用了相似的句式表達,字數相同,從視覺和聽覺上首先給人以均衡對稱的美,且表意準確,體現了學術論文的本質要求。”從這一范例不難看出,傅老師對音樂學術論文寫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論文不但應有創新的學術價值,也應具備行文的形式美,所以,作為一名音樂學術論文的創作者應不斷提升寫作能力給讀者提供完美的學術成果。

四、鮮明的個性

傅老師作為音樂學界一位成果頗豐的學者,在本書的論述中也常常滲透著作者鮮明的個性,很多章節中的內容即是作者科研學習經歷的直接體現。

在本書第三章中課題申請書與開題報告的填寫一節,作者為了舉出實例便于讀者理解,更是無私地將自己2003年獲得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立項的《課題申請書》全表與《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龍虎山天師道科儀音樂研究》的開題報告全文引出,供讀者學習參考。近年來,申報社科基金項目日益受到各音樂院校的重視,但如何申報,怎樣才能填好課題申請書,并沒有相關指導教材推出,而且出于對自己知識產權的保護,學界知識分子一般都不會向同行展示自己的課題申報書。當筆者看到傅老師全文出版的課題申報書的時候,由衷地感受到了一個學者的無私與豁達。而本書所附開題報告《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龍虎山天師道科儀音樂研究》更是作者用實例手把手地教授讀者如何寫作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課題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課題主要思想、觀點與內容,重點與難點分析;課題研究方法、論文框架及寫作進行計劃;本人準備情況及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參考文獻及有關資料等開題義項。

縱觀全書,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研工作實用指南。在當前的音樂教育背景下,它所擁有的優點與特點,使之成為一部能夠給讀者實實在在幫助的音樂論文寫作教材。如果本書有機會修訂再版,筆者認為本版《音樂論文寫作基礎》由于篇幅所限,有些論述之后沒有例證,讀者的理解常會受到影響,所以,再版此書時,筆者希望書中例證能夠更為豐富典型,理論論述之后均能有恰切的例證與點評。另外,如能再版此書,筆者希望在音樂表演類論文的寫作指導方面能夠增加篇幅,畢竟在各個音樂專業方向中,他們的理論水平較為薄弱,是真正需要幫助而又渴望幫助的一個專業方向。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 開題報告 填寫

對于畢業論文撰寫者來說,填寫開題報告是撰寫畢業論文的第一步,它是審核論文撰寫者研究水平、選題價值、完成預期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據,開題答辯能否順利通過主要看開題報告填寫質量的高低。現以紅河學院音樂學院的開題報告為例來闡述如何正確把握開題報告的填寫。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題目來源

題目的來源主要是指題目從何得來,紅河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給出四個題目來源,分別是教師科研、社會實踐、實驗教學、教育教學。現在的大學教師做科研的很多,很多學生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當中,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一些問題,同時對一些問題產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點,而又特別感興趣,那么學生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論文,這就是從教師科研中產生的論文題目。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從事的社會活動,如采風、演出、排練、比賽、下鄉、社會調查等,在這些活動中會產生一些靈感、經驗、看法、感受。產生的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整理形成論文,所以論文題目也可以從這些社會活動中產生。

實驗教學對于音樂專業學生參與的機會比較少,我們參與比較多的是教育教學,如平時的專業技能小課、專業理論課、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等。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教育教學是我們撰寫畢業論文的理論基礎,是論文內容的主要來源,因為我們平時的學習實踐都與教育教學息息相關。

二、題目類別

紅河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給出四個題目類別,分別是應用研究、理論研究、藝術設計、程序軟件開發。不同學科反映不同的客觀規律和知識體系,音樂論文作為表達音樂學科研究成果的文體,可以分為音樂學理論研究和音樂表演研究兩大類,應用研究和音樂表演研究比較接近,因為音樂表演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音樂表演研究里面又包含部分理論性研究,但理論性研究所占成分較少,所以音樂表演研究應該屬于應用性研究,同樣音樂學理論研究也有一定的應用性的成分在里面,但理論成分大于應用成分,所以音樂學理論研究應屬于理論研究。藝術設計和軟件開發的音樂專業學生接觸比較少,這兩個題目類別屬于設計范疇,不屬于音樂論文的寫作范疇,這里我們就不作介紹。

三、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我們在第一章論文撰寫的目的和意義中已經作了部分介紹。大家可以作為參考,還要根據自己的寫作實際情況進行選題目的和意義的論述,也可以有自己獨有的選題目的和意義。

由于畢業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程度的相關情況,了解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與水平。它對專業課程調整和平衡教學重點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選題研究的現狀

選題研究現狀主要指選題所屬學科專業研究所情況、水平、發展的趨勢。了解選題的研究現狀能使我們在研究時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它是我們研究的基礎,是我們創新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國內外專家學者就該領域某些問論題進行分析研究的最新成果、碩士、博士科研成果、評定職稱論文等。我們在闡述選題研究現狀時應選擇最具學術水平的成果加以說明。因為學術水平較高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真實性、新穎性和實用性。我們從中能了解到本學科最前沿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能夠避免舊說重提,引用假學說的現象發生,從而提高我們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另外,我們要選擇與我們選題最相關的研究成果來闡述選題的研究現狀,不要選擇與我們選題不相關或聯系不大的內容來表述選題的研究現狀。另外,在表述選題研究現狀時要注意不要大量地照抄原文內容,要在通讀材料的基礎之上客觀、準確地綜述性地介紹,要能預見該論題的后期發展趨勢。

五、論文(設計)主要內容(提綱)

為了能讓開題答辯專家詳細了解自己的論文寫作內容,我們要把我們的提綱羅列到三級標題,如第四章提綱的構建范例,這樣每個標題下的知識點都很清楚,論文的提綱第四章以作詳細介紹。這里就不作過多論述。

六、選題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

選題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該課題的主要思想、觀點和內容。在這些內容中有些只需簡要地說明,但有些問題需要詳細地分析和闡述,這部分就是我們選題研究的重點部分,它是論文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論述的重點。選題研究的難點可能有很多方面,可能學術上困難,也可能是時間、經濟和材料上的困難。研究的難點要如實地提出,另外還要說明難點解決的辦法,能不能解決,如果不能解決,那么這個選題就不合適,開題答辯就不會通過。所以,應充分估計可能遇見的問題、并事先考慮好解決問題的辦法。

七、研究目標

研究目標就是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最后達到的研究程度,這需要在該課題所屬領域的研究的現狀的基礎上對比加以闡述,說明我們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有哪些提升或創新,如提出解決問題更科學、更全面的辦法,推進事物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等。

八、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可行性分析

選題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實地調查法、材料對比研究法、討論法等,要說明自己撰寫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就是我們開展研究的科學步驟和順序,填寫時應認真地有邏輯性地羅列,可行性分析要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說明,如果采用材料對比研究法進行研究,我們可以搜集到我們所需要材料,要說明我們獲得材料的可能性,可以數字的形式說明該專業領域圖書館藏書數量,這些專業書籍可以保證論文撰寫需要,或者自己已經搜集到的資料的數量足以保證撰寫論文需求,如以上都不能保證,那么我們采取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行。如果采用實地考查法進行研究,要說明考查的相關情況,如考查所需時間、經濟所需及承受能力等實際情況等。利用以上陳述來證明我們選擇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指導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也是我們研究方法順利開展的保證。所以,可以對指導教師作必要的介紹。另外還要對自身所具備的科研條件加以闡述,說明自己選題前期準備和知識的積累及選該題目的主動性和意愿。

九、研究的特色與創新

研究的特色與創新主要是指自己研究的獨特之處,別具一格的研究特點。如分析問題的科學性、全面性,解決某一問題所采用的方法快捷性、簡單性,特色和創新往往是共同存在的,兩者可以綜合闡述。特色和創新的闡述不宜把論文諸多內容照搬過來,不要把不是特色的特色,不是創新的創新一股腦的加以排列。要提煉出那些是真正的特色和創新之處,進行概括性的簡單說明即可。

十、進度安排及預期結果

明確相關安排。它包括論文寫作的各項步驟與時間安排,因為我們論文寫作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定,所以我們要合理的安排好論文寫作的先后順序,并制定出合理的計劃,要很好的預見論文寫作各項工作的所需時間。以保證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畢業寫作論文進度安排主要包括選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開題報告撰寫論文初稿、論文修改(標注好每次修改的內容和時間)、論文定稿、論文答辯幾個環節。要說明在這樣的時間安排下能否完成畢業論文的理由和條件。這樣我們才能按照預期的結果完成論文撰寫工作。

十一、參考文獻

學術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學術研究成果的創新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獲取的,列出參考文獻是為了說明論文科學依據的真實性,表示論文作者嚴肅的科學的工作態度與嚴謹的治學風范,是對前人勞動成果的尊敬,這是論文撰寫者應有的學術道德,同時也是便于讀者查閱相關資料。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具體要求見紅河學院畢業論文(設計)規范。

最后,開題報告應該撰寫多少字數,沒有統一的規定。但是,作為論文的總構想,文章里更多是以提綱的形式出現,因此字數上不宜過多,但是要把論文的研究目標、內容、如何研究、理論研究的可行性等主要問題說清楚。字數一般在1000―1500字,不超過1500即可。

參考文獻:

[1]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第一版).

篇(3)

參考文獻:

[1]陳建勤:《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2]曾田力:《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中國音樂文化》,《第二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

[3]陸小玲:《原生態民歌與大學生人文教育》,《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4]劉嶸:《原生態民族音樂與當代音樂發展研討會側記》,《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5]查子明:《中國原生態民歌生存發展之我見》,《音樂探索》2006年7月。

[6]俞人豪:《“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的原生態》,《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7]米永盈:《我看“原生態”民歌——兼談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社會縱橫》2006年第12期。

[8]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9]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薛雷:《“原生態民間音樂”的再認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2]尹萍:《探索高校聲樂教育中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高校探索》2005年第5期。

[13]喬建中:《傳統能給我們什么?-關于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中國音樂》2004年第4期。

[14]金兆鈞:《關于“原生態”與“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人民音樂》2005年第4期。

[15]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16]徐士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王敏:《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安麗.在“民族”的土壤里發展”民族唱法”——對中國戲曲和湘西原生態音樂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張敬忠.中國民歌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從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說起[J].四川戲劇,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及素質教育功能[J].音樂天地,2012(5):4-6.

[4]陳業秀.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藝術教育價值與實現——以臺州特色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建設為例[J].教學研究,2009,06:62-65.

[5]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

[6]趙國宏.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7]張麗華.網絡音樂教育資源開發與整合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8]李芝.論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文藝生存空間的拓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4.

[10]吳小麗.原生態音樂文化分析——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發展[J].戲劇之家,2009,(04).

[11]施王偉.從鄰近地區的同類曲藝中尋找“已成絕響”的杭州南詞[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01).

篇(4)

關鍵詞:小學生音樂論文,中小學生音樂課教案,音樂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57-01 

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提出: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多年來的農村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我深刻的認識到音樂興趣的培養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音樂的強大動力,自己在培養學生對音樂興趣的方法上也有一些粗淺的認識,下面就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習音樂興趣的前提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首先教師要做到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想學生所想,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在關注著他、愛護著他。 上課了,教師首先要面帶微笑,來到學生身邊,學生如沐春風,心情舒暢,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生疏感、懼怕感,拉近彼此的距離;然后用優美和諧的音樂師生問好,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入學習;再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當學生在課堂上犯錯或不遵守紀律,教師必須控制好自的情緒,以一顆寬容的愛心對待他們,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做到童心未泯,青春煥發,愉快地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激發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 

有了良好的開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做到環環相扣,步步精彩,每一步都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將教學內容融于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音樂節奏、旋律。如:每次在聽辨音練習時,我發現學生沒有興趣,于是我就自制了一些音階、唱名頭飾,設計了“歡樂坐凳子”游戲,讓學生戴上頭飾,有節奏的繞著一個凳子律動,我彈哪個音,戴這個音頭飾的學生,就坐在凳子上,這樣就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了。另外充分利用各種方法豐富教學,把語言、音樂及舞蹈的基本動作融合起來,設計出各個教學環節特有的旋律。如開始上課設計“師生問好歌”、學生表現好時設計了“表揚鼓勵歌”等,這些教學常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學生很容易在音樂氛圍如此濃厚的環境中的學習音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素質。 

三、利用電教媒體和打擊樂器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玩、好奇的心理特點,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打擊樂器、頭飾等各種教具,既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豐富想象,開發智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又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教學人音版三年級音樂下冊《我是草原小牧民》時,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和網絡資源下載課件,讓學生先欣賞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環境(遼闊美麗的大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的飲食起居,美麗的民族服飾,粗獷豪邁的民族舞蹈。 通過欣賞,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向往、自豪的思想感情,這時在播放出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學生想學這首歌的激情已達到,由于多媒體的運用,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很快就學會了表演這首歌。再帶上自制的蒙古族頭飾,配上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效果就更好了。 

四、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愛 

在音樂課上有許多樂器能發出各種各樣好聽的聲音,每當這時學生都很好奇,這些東西怎么會發出這么好聽的聲音呢?我會順勢啟發他們:“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不起眼的東西,會發出美妙的聲音。還有的東西,通過你們的小巧手一加工,就成了各種各樣的樂器。”于是很多學生就開始了他們的經驗之談:“我用樹葉和小麥的葉子和麥稈能吹出好聽的聲音!”。“我用竹筒能敲打出雙響筒一樣的聲音!”。“我用我爺爺的鋤頭能敲打出三角鐵一樣的聲音。”“我用小玻璃瓶裝些水,能吹出與空瓶不一樣的聲音。”“我家有一棵銀杏樹,樹上結了銀杏果,銀杏果成熟了,我撿了幾個,從一端將果肉掏空,對著小孔能吹出美妙的聲音,不信你們聽。”“真好聽!真好聽!”同學們七嘴八舌的各自炫耀起了自己制作的樂器。我趕忙說:“既然大家這么能干,下星期我們舉行一個自制樂器比賽好不好?”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好!”制作的樂器雖然簡陋、粗糙,但學生在自制樂器的過程中,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在自制樂器展示活動中,他們充滿了自豪,也不知不覺的愛上了音樂。 

篇(5)

一、貫穿于一生的音樂實踐

提到楊蔭瀏先生,不得不說到音樂實踐。先生一直秉承著這樣一個思想:要了解真正的音樂特點,就必須將音樂與人民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真要吃透浩如煙海的中國本土音樂,又將之消化、發揚、創新是要花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泛泛瀏覽,淺嘗輒止,只會捉襟見肘。他對音樂史學作過多年研究,早年浸泡在田野中,學習民族樂器,了解了風俗細節, 熟悉各種儀式和用樂規矩。先生在研究古代樂律以及民族樂器的改革問題時,打破以往律學研究限制,親手制作幾十根長短有序的律管從事管律實驗、又學習器樂的制作方法,解決橫笛制作的音準缺陷,總結出尺寸數據的計算法則。采風方面,從1922年起,先后前往無錫、南京、天津、西安、湖南等地實地考察;1937 年、1950 年、1962 年三次對蘇南民間樂種“十番鼓”、“十番鑼鼓”進行采錄和收集整理;1950年,錄下民間藝人華彥鈞的演奏;1942年,赴四川青城山采錄道教音樂;1953年,赴北京、西安采訪智化寺音樂、西安鼓樂并親自抄錄;1956年,率藝術研究院部分成員與湖南音樂家一起對湖南省傳統民間音樂作普察。智化寺與河北定縣子位村笙管樂、西安鼓樂、江南絲竹、《湖南音樂普查報告》等等成果無一不飽含著先生的心血。

二、深厚的理論積累

先生做學問的另一個重要的基石便是深厚的理論根基。他思維開闊,在晚年總結一生成果時指出音樂史是一門涵蓋面極廣的專業,它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樂律學、社會學、哲學在內的多方面內容。尤其是在中國,所有的人文社科,幾乎都與音樂緊密相連。他此前利用人文科學――文、史、哲與音樂的聯系,通過系統的論證和分析,開創音樂語言學學科,在《談談未被注意的民間音調》中提到吟誦詩詞的聲調、叫賣的聲調以及方言的語調,認為“語調”應是民間音樂材料的組成因素,也是傳統音樂理論學者需要關注并運用的研究方面。他的這些思考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有極大的飛躍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民族音樂學者的難題;當然,先生著有的《中國音樂史綱》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是其平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不論是文獻、史料, 還是田野調查、實踐積累;不論是曲例分析、圖例說明還是文字表述,都受到了公認的贊許和欣賞,因此也有了“20世紀以來的一部最全面、內容最豐富的中國古代音樂史著作”這樣的的高度評價,讓后人望塵莫及。同時,先生難能可貴的一點是能清晰地運用唯物史觀來看待歷史具象,將音樂文化歸為意識形態中,站在經濟基礎決定文化意識的態度上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三、實事求是和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

篇(6)

流行歌曲在音樂教育的用途

音樂是一種藝術,蘊含豐厚的文化在內,社會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工業文化的進步,人們對音樂的要求也不斷變化著。以前人們偏愛西洋音樂的高雅脫俗,但那已是十九世紀,離我們太遠;民歌是音樂文化的積淀,雖然經典,現實生活中卻也逐漸消失。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各方面的壓力巨大,高中生對那些高雅的、藝術性強的音樂認識不夠,難以理解。而流行音樂歌詞淺顯易懂,貼近生活,便于掌握,有些流行歌曲就是現實生活的原形,如《一封家書》,在歌詞上的創作方法采用的是書信體,容易被大眾接受。

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鑒賞能力除歌詞外,流行歌曲的旋律節奏、人聲、音箱等因素共同產生的感性效果,有利于挖掘人的表現能力,是另一種音樂美學。沉溺在流行音樂中,人們的身體是活躍的,精神呈”本我“狀態,身心都能得到極度放松。而在欣賞音樂時,由于全身心地投入,能凈化心靈,緩解緊張和勞累,心跳和節奏融為一體,不僅緩和了情緒,還能擴大學習音樂的空間,有利于提升音樂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這種表現力和創造了都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價值。例如《朋友》這首歌,不僅易學易唱,還能讓學生們從中領會到友誼的可貴,加深他們之間的團結。而陶喆的《Susan說》借用了傳統戲劇《蘇三起解》中一小段,可以經此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傳統文化,增加他們的素養。

接觸多元音樂,拓寬文化視野在21世紀這個多元化時代,音樂教育也應該更新換代,建立多元音樂的理念。學校音樂教育已有部分把流行音樂引入到課堂上,提高了高中生的對音樂的興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而音樂教育者應對流行歌曲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史作總結,對每一種音樂形式的產生及其文化背景都進行論述,這樣學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樂的價值和期間的差異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國文化學習去接觸全世界的音樂。流行歌曲在放松身心的作用下,還要承擔一些責任,讓高中生在認識了解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音樂表別能力、創新能力和鑒賞層次。

篇(7)

云南民族傳統歌舞樂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此領域的研究,在近年陸續有研究成果問世。其中一部分是以舞蹈為論域,從歷史、文化、創作、傳承與保護等角度對云南民族舞蹈進行的研究。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云南民族舞蹈史》(石裕祖2006)、《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發展論綱》(石裕祖主編2010)、《舞蹈文化論》(曾金華2010)、《云南民族舞蹈研究》(陳申2010)等。另一部分是以音樂為主題,其中雖涉及歌舞樂,但仍以音樂的分析、民族歌舞創作和舞臺實踐、民族樂器的描述等為研究的主要目標,如較有代表性的《云南原生態民族音樂》(張興榮2006)、《云南民族音樂散論》(錢康寧2006)、《云南民族樂器圖錄》(吳學源2009)等。還有一類是從人類學、文化學的學術視野,對云南民族歌舞樂進行的研究,如《云南民族音樂論》(周凱模2000)、《文化記憶與歌舞樂韻》(申波2011)、《一維兩閾———布朗族音樂文化志》(楊民康2012)、《拉祜族葫蘆笙舞的實地考察》(黃凌飛2013)等。論文方面,較多發表在各類刊物中,以音樂、舞蹈分類的學科意識對云南民族舞蹈、歌舞形態、表演創作等方面的一般性研究最為普遍,在一部分文章中文化視野和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等概念開始凸顯。以上研究中,從云南民族舞蹈史學的角度切入的研究主要是《云南民族舞蹈史》,該著在歷史線條的貫穿下,采用了一種近似民族學研究的方法試圖勾勒一幅云南民族舞蹈發展歷史的軌跡和風貌。《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發展論綱》以論文集的方式,收錄26篇文章,內容涉及云南彝、納西、白、傈僳、佤、景頗、傣、藏等民族的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試圖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開發思路,實現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P12)《舞蹈文化論》是一部文論集,收錄作者各種文章,按性質、體裁、形式分類的方法,大體分為:文學臺本與演出串詞、學術論文與舞蹈評述、調查報告及詩詞隨筆三個部分,從文化的視角對云南民族舞蹈的特征、表演、創作等做了論述。《云南民族舞蹈研究》主要運用藝術符號學原理,采用部分史料對云南民族舞蹈的形態、情感、儀禮以及審美方面進行了綜合研究。《云南原生態民族音樂》、《云南民族音樂散論》、《云南民族樂器圖錄》是從歌、舞、樂的不同角度,對云南各民族的音樂形態、樂器及創作演出做了描述和分析。《云南民族音樂論》是作者經過長期的田野考察,對云南各民族所創造出的內容豐富、色彩各異的音樂文化類型以及這些音樂文化類型在相關民族中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做了一定程度的論述,其中對云南民族歌舞樂的“樂”文化特征做了不同以往的闡釋。《文化記憶與歌舞樂韻》雖是以正在消失的文明———云南古戲臺為焦點,但對云南民族樂舞民俗的文化生態以及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可持續發展做了文化學意義的研究。《一維兩閾———布朗族音樂文化志》是目前國內第一部用民族志方式對云南特有族群的音樂進行研究和撰寫的著述,作者用“一維兩閾”的架構,對布朗族人生儀禮與社會、宗教禮儀、人生儀禮及個體性音樂活動、群體歌舞等內容做了音樂人類學意義的研究。《拉祜族葫蘆笙舞的實地考察》是作者通過對滇西南古老的山地民族———拉祜族葫蘆笙舞的田野考察,試圖從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對這一與西方音樂體系的“聽覺藝術”截然不同的一種帶有明顯東方身—聲—意三位合一藝術特點的“體化實踐”做出新的理論闡釋。在課題項目領域,2007年藝術學項目“彝族哈尼族(坻施洛孟)大型原生態歌舞樂套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模式研究”項目,是對紅河地區部分彝族哈尼族的歌舞樂套曲進行的專題研究;2010青年項目“云南省石屏彝族花腰歌舞音樂及其文化形態研究”,以“音樂”為立足點,對其音樂形態、文化形態進行了一定的探析,此兩項均屬于區域性的音樂歌舞研究。2008年藝術學項目“云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研究”,研究成果為探索現代社會變遷中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的論文集。2012年藝術學西部項目“云南15個特有民族舞蹈生態研究”,以“舞蹈”為核心,以生態為論域,擬進行學科交叉的學術研究,此兩項均為民族舞蹈學的專項研究。對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自進入21世紀,云南民族歌舞樂領域的研究盡管還是在音樂、舞蹈各自的學科立場進行,但在人文社會多學科研究的影響下,云南民族藝術的研究已逐漸成長。如音樂學、舞蹈學等,不但完成了大量基礎資料的積累和音樂形態結構、舞蹈形態的研究工作,同時開始用“自己的眼光”來審視本土的傳統藝術,研究文本也越來越呈現出對多學科理論的應用和以多維視角進行研究的特征。對于云南諸多的無文字民族來講,文化的記憶及表達多是以肢體和聲音為主的,這是本土文化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至今仍然以極其鮮活,充滿生命力的態勢存在著。傳統樂舞是本族人對生活與文化意識的表達,在造就了民族的性格與文化的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其生存的環境和對信仰的恪守。這種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重要藝術事象,需要我們用文化整體角度和東方文化的維度,將其置于特定場域和時空的文化之網上進行研究,這為中國民族本土藝術未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認知范式和新的可能性。

二、云南民族傳統樂舞研究學術視野的轉換

伴隨當代文明的高速發展,全球范圍開始重新關注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傳統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近十余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不斷來到云南進行民族文化的交流、考察等活動,為民族文化生態及人文資源的搶救、傳承、保護和開發提供幫助,意在使數千年來存活于云南具有獨特生命內質與活力的民族傳統藝術能夠應對強勢文化的侵擾。近年,隨著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等社會科學理論研究方法的滲透,對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的研究發生了新的變化。如即將在中國上海舉行的2013年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第42屆年會,專門設定了“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的呈現和再現”、“音樂和舞蹈傳統的傳播方式之間的互動、綜合或是沖突”、“儀式、宗教及其表演藝術(音樂、舞蹈與戲劇)”等議題,該主題強調“再現民族音樂學與民族舞蹈學中文化實踐的歷史維度,以及研究者參與民族志歷史書寫的不同方式,意在探討歷史在傳遞和影響文化實踐中所起的作用并開啟一條研究者為現實目的而運用歷史資源的路徑。”①。這一研究取向表現出當民族傳統藝術成為民族志書寫主題時,音樂舞蹈可以以不同方式給我們的研究傳遞信息,并以新的意義建立起當代的實踐。此會議同時期望在音樂舞蹈學院和表演藝術學校中所形成的現代標準化實踐也納入批判性和比較性討論的范圍,請與會者提供重構民族傳統歌舞藝術個案研究的論文。在對云南民族歌舞樂長期的田野考察中可以發現,云南民族傳統樂舞作為內心體驗外化的一種方式,擁有獨特的文化形態和信仰系統。時至今日,各族群的信仰觀念、時空觀念、內部社會秩序等文化記憶依然在以身—聲—意為主體行動的樂舞中保留得最鮮明、最完整。傳統樂舞在“體化實踐”傳承過程中,在約定俗成的人文環境中,在觀念的不斷演進中,依然是一種具有完整的龐大系統和鮮明的藝術個性的文化體系,在身體、聲音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意義系統。而云南民族歌舞樂的身體意向性,以及群體舞蹈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意向性的溝通和互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中國文化圖景,這種東方身體運動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需要我們在人類所處的后現代境遇中重新認識和挖掘,將民族傳統歌舞樂作為構建文化的一種環境或場域,尋找新的研究命題,這是云南民族傳統樂舞未來重要的研究領域。作為一種生活實踐,傳統樂舞充滿著遠古生態的智慧,至今在各族心中仍具有情感聯通的功能與意義,仍然存在于這方水土之中。在具有民族性、地緣性和血緣性這個文化生態系統里,各族群歷史、語言、、文化心理和傳統藝術實踐之間的互動關系極為活躍,滲透在樂舞中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作為一種歷史精魂貫通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斷按照自身的傳統習慣和族群信仰來維護和創造新的藝術語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們在自己的文化體驗框架內,進入到共享的體驗中”[3(]P40)。如何從云南民族傳統樂舞厚重的文明底蘊中,吸取文化的精神、思想以及思維方式,做出當代意義的文化闡釋,并以新的意義建立起當代的實踐,給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來建設發展的中國藝術教育體系提供一種中國精神和中國經驗,這是云南民族傳統樂舞未來研究中重要的學術使命。當今藝術人類學的學術視野,使人們的研究視角在觀念、思維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社會和文化環境中發生的“藝術行為”和由此蘊含于其中的“意義系統”成為研究者的重要論域。當代法國現象學家梅洛-龐蒂(1908-1961)將體驗視為一個境域,他認為身體和世界應該是彌漫式的相互涵融,這是梅洛-龐蒂通過對身體和世界的闡釋所要呈現的一個核心思想。關于“身體現象”如何顯現意義系統以及身體如何在意識中得到構成、不同文化中的身體體驗、日常生活中的身體實踐、身體的空間性等理論,在國內音樂、舞蹈學界的研究中一直是被忽略的。而“身體轉向”是當今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焦點論域,其特點之一在于從現象學的角度對身體所進行的研究。的確,“身體不僅僅是我們‘擁有’的物理實體,它也是一個行動系統,一種實踐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身體的實際嵌入,是維持連貫的自我認同感的基本途徑。”[4](P61-62)等理論視角,將為中國民族藝術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xxx波多野结衣苍井空| 欧类av怡春院|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奇米影视第四色首页|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 国产av一区最新精品|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人妻综合社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97精品人人妻人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1000部啪啪未满十八勿入下载|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亚洲av永久午夜在线观看红杏| 少妇放荡的呻吟干柴烈火动漫|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 偷偷要偷偷鲁影院|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suv|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熟妇好大好深好满好爽| 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乱老年女人伦免费视频| 全部孕妇毛片|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