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9:57: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美育教育中設計教育培養創造性思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章從美育發展的四個維度進行構建并形成審美教育的基本內涵,以“審美教育創新思維”“美育課堂創新”“美育育人體系”與“美育實踐支撐”四位一體體系建設為起點,探索新時期審美文化中創造性認知思維的新探索。美育,謂之審美和教育,人類自原始社會以后便有了審美的意識,在我國古代尤為重視,其是以詩教和樂教為主。“教育”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1]。上古“樂教”《尚書》記載:八種樂音均可調和,尤以秩序為準,則神人通達合一[2]。西歐中世紀成為七藝,源自古希臘的傳統(六藝、七藝、騎士七技均是審美教育的傳統形式),美育概念的形成根源于《美育書簡》一書,在17世紀由德國詩人席勒所提,站在學科建設的視角下提出“審美”觀念,被稱作審美教育的先行者。
席勒提出關于審美教育的認知,意義在于使人們能夠養成感性思維與理性精神的整合,創造合而為一的融合,將美學教育界定為情感教育的特質。中國現代美育的真正開創者和奠基者是蔡元培先生,依據席勒曾經使用過的德文詞組,最終確立了“美育”中文概念。中華傳統美學源于華夏禮樂文明系統的審美判斷,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教化同一的系統,培養通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的多能完備人才,縱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美育培養與當下綜合教養本質相同。現代“教育”范疇已經從單一維度向多維轉換,將全面育人以德育為本。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四個維度出發,將健康體質、認知廣度、道德素養、鑒賞能力的拓展作為教育內涵。符合設計教育培養目標建設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開拓創新、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核心精神。
一、審美教育,創新思維的核心教育
審美文化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是營造知識更新迭代的主導路徑。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藝術審美創新、創造的主導,更是從事專業設計研究的核心。同時,審美文化以及創新活動能夠激發大腦皮層,增加神經元的連接形成大腦高效工作,設計教育創新思維的培養離不開審美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美學教授王旭曉在第三屆全國美育大會上的學術報告中,以《蔡先生美育代宗教組長的歷史背景及學術思想分析》為題,通過科學數據闡述對蔡元培先生在美學教育方面的理論思考與踐行。“美”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緩解當時的現況問題,最重要的是為了中國的前瞻發展,縱觀史鏡、預設未來。審美文化,可以提升情感感受力、激發道德反思,拓展創造性思維,是審美教育的核心。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將審美教育納入道德素養的范疇之中,要將美學內涵融入高等院校培養的始終。面對目前教育現況,重新審視設計教育的責任與意義,即什么教育要培養什么人?以及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思考美育視域下設計教育如何引導學習者創意思維能力的新探索。將美學思考融入思想道德素養、文化知識內涵、社會實踐能力各環節。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進行了重要發言,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確立了新時代的教育路線,是我們今后一個時期教育工作的總綱領、總靈魂、總遵循。依高等院校的教育規范要求,明確教育改革的發展思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學術界與教育界將美育的意義在當前一個時期做出了充足的認知以及具體的實施工作。為此,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的目標中著實按照當下新時期的務求,廣泛接收教育學、美學、心理學等交叉學科、多領域的研究成績,建設新的美育理論與實踐,突出時代特點和現實屬性,從美育關懷的角度正確處理專業教育、藝術教育、理論教育與美學教育之間的關系,實現新的時代要求下審美文化訴求的創新探索。
二、崇德尚藝美育課堂是設計教育的和諧之本
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為美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和建設指明方向、清晰思路,將審美教育作為高校發展的重要內容,重點突出內涵建設是學校各項工作穩步發展的生命線,設計教育的和諧本源是在美育認知的基礎上,思考審美的價值、傳播美學的內涵,同時融合廣度思維與深度思維進行較為全面的滲透式、參與式、互動式建設。在加強設計教育創造性思維建設過程中,美育工作面向在校大學生建立“班導師”指導制度,帶領新進校園的學生共同參觀校史館,舉辦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題的黨日實踐活動等,從美學教育的角度審視,美育的融入可以糾正現代教育中存在的目的機械化與功利化的現象[3]87。審美教育已然成為人們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同時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斷增強,站在一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的視角下,提倡一種和諧為本的審美人格教育、根植本土的審美視野教育以及崇尚創新的審美人格教育,有利于強化人文性和精神性取向[3]87。2015年開設《設計認知與思維導入》課程是在一年級搭建的多學科、跨專業的基礎平臺建設,藝術方向新學員是扎實基礎認知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時期,此課程以建筑專業、城鄉規劃專業、藝術設計、工業產品等多個專業創建審美教育的基礎平臺,依托大設計平臺的建設著力培養交叉融合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級人才。使設計教育文化的多樣性被新一代學子所了解和掌握,從而締造出跨越專業與文化界限的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學生多元、和諧的平衡向心力。其目的在于將設計教育課堂搭建人文精神素養提供了持續動力,使創造性思維貫穿于美育課程的各項環節,體悟設計的魅力,培養青年學習者創新續航能力,這也正是審美教育的目標。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教育的根本是具有創造性素養的人格力量,而美育課堂是重要審美人格的和諧本源。審美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尊崇道德、歸尚藝術、具備美學素養的健全人才,美學文化的前沿基礎是專業知識與設計實踐。依循美學文化的源頭建設高校審美素質、審美視野以及審美訴求的表達是藝術設計教育的和諧根源。課堂為此應結合設計專業課程進行美育教育,著重對高校學習者藝術想象力、審美判斷力、理論邏輯能力的培養,運用開放式引導、互動商討以及主、客體轉換角色的教育授課形式開展。其次,開展美育課堂跨專業教育,將審美人格教育作為核心目標,發揮不同專業的特點及優勢,提升在專業教育中的美育傳播,將美育內容有機整合,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美育文化傳播的新內容,實現審美訴求在教學發散過程中創新思考的探索與開發。
三、全程式美育育人體系是設計教育的發展動力
全程式美育育人體系遵循的夯實基礎就是美育文化的傳播,培養與建設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站在設計學、美學的視角下形成價值觀和審美能力。深度挖掘傳統與現代,融合民族與世界美學視野為一體的教育體系,統籌思考全程育人的質量管理,為實現高等院校育人環節的優質化、梯隊化建設,形成審美素質的文化體系,同時為創造性思維在審美教育領域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強化國際視野對現代教育的意義,不斷建立和擴大對外交流的渠道,緊抓創造實體的雙文明意識[3]88。在我國審美文化的發展體系中,將審美與文化教育相結合是新時展的必然,更是民眾對美育的文明盼求。審美教育的育人體系源自于發現美、認知美、實踐美的能力培養,依據不同受教育者的外部因素以及內在需求作為發展動力的原點,將“審美”的抽象概念具象化,感性情緒理性化、從事物的表征走向本質,挖掘審美主體背后的文化發展脈絡以及歷史現實意義。審美教育是客觀存在的恒定量服務于受教育者的變量,美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差異來自于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的習慣養成以及現實影響等因素。基于此需要建立健全審美文化的理論研究基礎,為受教育者搭建藝術賞析平臺等系列活動,為實現全程式的美育育人體系和培養高水準的審美能力提供依據[4]。
(一)美育文化與專業課程建設
美育育人體系需尋找并結合學科自身的特點,我們對美育文化進行頂層設計時,要站在大設計的思維視域下進行規劃整合,審美教育不僅是融會貫通的,更是連接高等教育綜合發展的紐帶,將美育體現在各學科、各專業以及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認知審美課堂教學建設的育人合力,創設具有美學素養的專業建設。蔡元培不止一次指出,“自由、平等、友愛為德之大綱,而所以育之者,仍不外科學、美術”[5]。審美教育扎根于專業課程,“以符合審美規律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受教育者增加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性情,升華人格”[6]。基于課程建設吸取了不同方向、不同思維模式碰撞下詮釋對于美的理解,創造出一個具有直覺意象的審美空間,激活受教育者創作的熱情。將審美人格的內涵建設與藝術教育有機融合,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在大設計的維度下,重新理解藝術設計與審美教育之間的關系,其中教學實踐環節與審美行為也具有內在依托關聯性。作為信息傳播與審美認知的前沿,切實提升審美教育與專業素養建設高效統一。以《信息設計》課程實踐環節為例,運用了案例引導方式、互動討論程序、結構化研討、練習實踐環節、逆向思維訓練、市場調研數據等綜合交叉的授課方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在愉悅中感知美、在探索中獲得新知,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興趣和欲望,提升了他們對民族藝術的熱情,較好完成課程設置中學生整合信息能力的審美判斷,不斷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9]。信息圖表設計環節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學生獨立完成設計命題的調研任務,通過互聯網、圖書館以及實地現場問卷調研數據采集,使學生形成直觀的審美認知與判斷。第二部分為信息草圖方案計劃,通過前期調研資料作為依據,形成明確主題并進行創意思維草擬出方案雛形,學生通過自己講授選題并分享、形成預判以及方案反饋信息,以推出較好的成果信息圖。學校藝術學科需要重新審視美育文化對于受教育者創造性思維的內涵,依托OBE教學理念,教學成果已不僅僅局限在專業成績、就業率、以及專業技能的成熟度,程式化的標準準則并不是判斷一個受眾的單一尺度。可嘗試將美育納入學生的綜合指標,此評測指標使專業教師考慮到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如何將美學教育更為科學且更具實施性和操作性,實現創新要求高標準、強優勢的成果展示。審美教育傳承中華文化且與時俱進,藝術設計專業建設以更高要求滿足社會的傳承,與新時代社會發展進程相統一,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美育文化在專業課程建設中對新生代學子的身心發展、素質要求以及專業精神提出了希望與要求。高校教師需在專業發展的角度,根植于受教育者綜合設計能力的協同發展,以四個自信嚴格要求并付諸行動,變為名副其實的審美文化的播種人、實踐派和締造者。
(二)美育文化與學生培養
審美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崇高的信仰、社會道德觀以及思想和行為的習慣[7]。5G時代道德教育成為最重要的突破口,文化發展趨同的背景下,我國第一次將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列并以最高級別的文件作為國家教育重點內容,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從黨的領導到國家政策,對學校審美文化建設重點培養與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美育關系到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更高水平的精神追求[8]。作為接受審美認知的主要載體,更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不同的專業方向以及不同區域環境下的單元個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藝術設計專業門類的學生大多性格突出、思維活躍,執行力強、善于溝通,授課主題融合文化延伸至課堂,將學生個體的差異細化思考,深入淺出地引導并積極帶動學生受教的樂趣,從而使學生獲得審美判斷、感知力以及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在具備專業能力的前提下同時健全審美人格。設計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其核心是品味和審美的訴求,在社會和未來發展中還有一些新課題,如:品牌設計的人性化服務、產品包裝的情感化審美、展示空間的實體體驗環節、大數據的信息系統視覺概念、計算機人工智能的實驗、數字媒體與新材料應用的安全設計、公共空間的兒童關懷導視以及設計可持續發展等,如何提升學生審美能判斷,營造一個歡愉、智趣、高效的課堂,藝術設計專業以較為豐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美育培養的是受教育者對自然、人文和社會的美學觀、欣賞觀和消費觀。致力于培養學生擁有賞心悅目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藝術設計等內容,兼具了審美、時尚和實用的多重藝術功能[10]。總上內容,審美教育追求嚴謹科學的態度與理性邏輯的思考、創意成果的呈現與設計思維培養,應明確審美教育內涵的方向,達成文化共鳴,為受教育者獲得審美的判斷創建平臺,這其中夯實文明發展的民族自信是建立審美教育的基本前提條件。美育的本質是審美情感的教育,魯迅先生認為,如果沒有審美活動,人類社會就會陷入片面性,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對于美的核心是在探尋關于人的素質本源,剖開物象外化形式還原本貌。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11]。
四、立足本源的美育實踐是設計教育的價值體現
在美育環境下實施并展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是師生共建人文素養與審美品位的重要載體,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開拓與高校、社會企業公司、藝術傳播團隊等合作的廣度,為創造“大美育”的設計理念,創設高等院校美學實踐需要扎根于育人環境的各項活動,文藝活動的傳播、校史館歷史沿革的發展、專業方向主體性匯報會、社會調研實踐策劃等系列內容建設,是堅持美育實踐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依托校園環境的熏陶使得美育文化培養有了更豐潤的土壤,對審美教育的開展有著深遠意義的影響。2018年本院黨委組織黨員教師、學生共創社會實踐活動,圍繞張家口仝家窯村墻體形象改造計劃,實施計劃為迎接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生共建創造新認知[12]。設計實踐分主題、分形式、分團隊開展活動,將文化藝術的思考與鄉村建設相融合,使團隊成員體悟傳統藝術與審美判斷的重要性,村容村貌藝術墻體彩繪活動,重塑團隊基于創新主體意識與文化傳播的指導意義,明晰藝術方向美學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的價值呈現。人類的審美表達自古有之,從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受傷的野牛》便見證了藝術審美的地位,呈現出對大自然的探索認知,隨著時代推演審美范疇延伸到社會領域、文化領域中,當下以高等院校在校生為主要群體的審美活動越來越成為5G時代下的新內容,者不僅僅是承載著大學精神和崇德尚藝的文化傳統,營造濃厚的大學文化氛圍,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育平臺傳播大設計的核心理念。2014級畢業生圍繞藝象·意向主題,意指藝術印象,從象征意義到內涵詮釋藝術設計創意的無限可能性與創造性。企業實踐平臺參展并反饋當下藝術設計畢業生實踐能力及內在潛力,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成果展以實體設計整合包裝、海報、書籍,將畢業生的設計作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展覽,創建營造出校園美育文化傳播的一道獨特風景。歷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隨著全黨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日益清晰,隨著全黨把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作為今后工作方向的部署,以高雅的審美提高全體公民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將成為當代美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任務……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才能順應新時代的新發展。
五、結語
設計教育培養創造性思維新探索是廣泛的、多元的,新青年的一代是祖國的明天,這一代的審美底蘊彰顯著明日發展的核心驅動,需要設計者要有堅持使命擔當,高校教育者是核心原動力。基于“審美教育創新思維”“美育課堂創新”、“全程式美育育人體系”與“美育實踐支撐”四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全面建設,繼承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的信仰訴求[13],實現特定人格的塑造和健康心靈的達成,還能得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14]。審美教育的核心目標能夠成為進一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因素,實質是提升受教育者審美素養的內涵,更是新時展進程中對高校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藝術設計美育范疇不僅僅涵括創造性思維引導、理論原理以及設計方法,而是在共創交融的過程中不斷為社會提供藝術審美資源和創新平臺,為適應國家文化發展進一步完善美育視野下創造的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趙建玲.孟子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3):113-115.
[2]何璐.先秦樂教到詩教演變問題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3]韓旭.美育視角下國際化特色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藝術教育,2018(24):87-88.
[4]王小梅,丁曉昌.教育理念創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5]祁志祥.蔡元培的多重角色及其思想結構[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3):295-301.
[6]張文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美育結合的實踐探索[J].藝術科技,2014,27(07):14-15+27.
[7]林家陽.設計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許洪帥.改進學校美育:改革開放40年學校美育重大政策研究[J].美育學刊,2018,9(6):17-25.
[9].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5-10-14.[2018-12-20].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10]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11]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12]朱彥妮.弘揚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5):39-40.
[13]王一川.美育樹信仰:互聯網時代大學美育的目標[J].美育學刊,2018,9(5):25-30.
[14]孫俊三.凈化與美化:西方古代審美教育的理想[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7(5):40-43.
作者:田瑾 孟慶軍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