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德育論文參考文獻

德育論文參考文獻精品(七篇)

時間:2022-04-09 23:54: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論文參考文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篇(1)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答辯制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7-0170-02

黨的十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呈現德育教育具體化、有形化,這是擺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題,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規律,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又必須通過路徑創新,在方法、內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云南中醫學院將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從2013屆本科畢業生起,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為什么要在畢業生中推行德育答辯制度呢?基于云南中醫學院對300多家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在選用畢業生時,錄用原則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還有許多不足,存在教師難教,學生厭學,形式單一、方法簡單、目標空泛等問題。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為創新德育評價形式提供了一個平臺,畢業生通過德育答辯的形式,梳理、總結、匯報、提交大學以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完成情況,獲得學分,原則上德育答辯不通過者不準予畢業。

一、德育答辯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辯制度是構建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載體。德育答辯是將“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德育方針貫穿始終的主要體現,是畢業生通過梳理專業學習、身心成長、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收獲、得失及感悟,在總結中反思與成長,是對學校德育實施效果的全面檢驗,是畢業生德育評價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二、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的現實意義

(一)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實施“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創新

黨的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踐行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具有建設性和探索性的意義。

(二)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凸顯“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德育實踐的重要舉措

為保證質量,學校規定每個畢業生都要有教師指導,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不超過8人,參與德育答辯工作的不僅有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還有校院領導、專業課教師、機關工作人員,從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醫學院德育答辯指導教師已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45%,這樣的全員參與,大大提高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體體現

德育答辯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是實現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視化的具體體現,是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辯要求學生按照相關規定格式,將自己在大學期間所接受的專業學習、思想道德、身心成長等教育效果進行全面系統的回顧總結,形成德育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用答辯的形式進行陳述,同時接受提問并作回答,由答辯評審委員會綜合其平時表現,就其德育表現做出評價。畢業生通過德育答辯這個平臺,可以多角度審視自我,總結成敗得失,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開創美好未來奠定基礎。

三、德育答辯制度開展的基本做法和經驗

(一)領導重視,保障到位

學校黨政把開展畢業生德育答辯工作作為檢驗全校“立德樹人”成效的重要手段,專題研究制訂實施方案,同時還制訂了《德育答辯規程》、《德育答辯論文撰寫規范》、《德育答辯成績評分細則》等相關配套文件,為開展德育答辯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兩級在工作中,領導重視到位、思想認識到位、宣傳動員到位、措施落實到位、協調配合到位。均成立“畢業生德育答辯指導委員會”,職責明確,責任到人,負責協調指導和具體工作。學校安排專項經費予以條件保障。

(二)精心組織,全員參與

整個答辯共分為宣傳動員、論文撰寫、交流答辯、總結整理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均明確提出時間節點要求,校領導多次到二級學院檢查指導,了解工作進展情況,確保了答辯工作順利進行。學校制定了德育論文開題報告提綱、德育論文撰寫規范、德育答辯鑒定表、互評表等,為規范德育答辯工作提供了明確的依據。

(三)過程管理,嚴格要求。

1.嚴格遴選指導教師

德育論文指導教師按照專業論文基本要求,師生雙向選擇確定。教師與學生深入交換意見后確定題目,指導開題撰寫,及時審讀評閱。不少指導教師與學生多次面對面交談,或在網絡上保持密切交流,幫助畢業生正確認識自我、全面總結得失。

2.嚴把論文質量關

要求德育論文力求用準確精練的語言,通過自我總結、交流、答辯等互動過程,促使學生對自己大學生活進行全面的梳理與反思,總結經驗與體會,分析成功與失敗,剖析優點與不足,許多學生還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長期的生涯規劃和努力方向,進一步理解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為端正學風,明確要求論文務必本人原創,抄襲者一經發現按不合格處理。

3.強調正面引導

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明確規定對每名畢業生的德育總結陳述和答辯中存在的偏頗問題,專家必須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的基本要求,及時糾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識。

4.注重總結,典型示范

推薦“優秀德育論文”印刷成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作為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

(四)創新舉措,成效顯著

推行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制度,可真實檢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法和手段,有力推進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構建,充實了畢業教育內容,對畢業生實現成才夢想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德育答辯制度的創新舉措,引起主管部門、兄弟院校、社會輿論的良好反響。應邀出席學校德育答辯工作總結匯報會的省委高校工委領導在現場點評時指出,“德育答辯給同學們的人生留下了一個很深的記憶,給他們注入了人生放飛理想與希望的動力。通過這樣一個答辯過程,開啟同學們的心智,傳承醫術,鍛造品德,同時也讓我們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成為當前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有益探索,應積極倡導和推廣”。新華網、鳳凰網、云南日報等多家媒體及新華社云南分社分別報道了云南中醫學院的德育答辯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辯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辯制度的推行應重在過程,應貫穿大學四年、五年的學習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級的學生中,大學一年級進行德育論文選題開題、大二大三進行德育實踐回顧、畢業班進行德育答辯。通過對低年級學生參與到德育答辯工作的調查得知,許多學生通過學長、學姐的感悟,清楚了該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時光,明白了該如何度過自己的青春年華,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對教師來說,學生在德育答辯過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過其他渠道很難了解到的,特別是為輔導員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工作平臺,大一的選題開題、大二大三的實踐回顧、畢業時德育答辯,能全方位的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辯制度,凸顯“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須融合入學教育、日常教育和畢業教育“首尾相連”的全程化,將德育答辯制度貫穿學生教育的始終,最終形成全過程德育教育常態化。其次,適應教育環境不斷變化的新常態,積極探索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把德育答辯制度的推行作為加強學風、教風、校風建設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辯制度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動,也不是一個單一的設計,而是著眼于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整體構建,是“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小落細落實的重要舉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辯制度會日臻完善,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獨明,李景國.論德育答辯體系的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張海燕,饒亞林.德育答辯——創新大學生德育評價的新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張立忠.德育答辯: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J].2011,4:59-61. 

篇(2)

論文關鍵詞:護理專業,大學生,手機使用,影響因素

1 方法

1.1 調查方法

該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河北省某高校護理學院的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該學院在校生主要為2013級至2015級大一至大三的學生,考慮到調查的可實施性和樣本的代表性,該次調查從該學院的每個年級中均隨機抽取一個班級進調查,共納入研究對象251人。

1.2 統計方法

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篩檢,對無效問卷進行校正后逐一錄入。使用SPSS19.0軟件分別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χ2檢驗,規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

護理專業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為3小時以下、3~5小時、5小時以上的人數及比例分別為70(27.9%)、83(33.1%)、98(39.0%)。

2.2 上課使用手機的目的

護理專業的大學生課使用手機的目的分別為聊天、看時間、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視頻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數及比例分別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機時間的影響因素

通過統計學檢驗發現,護理專業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的影響因素主要為生源地、每周體育鍛煉次數和是否擔任學生干部,而與性別、年級、月平均花費、是否獲得過獎學金、是否掛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關聯。(見表1)

3 討論

護理專業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為3小時以下的僅為27.9%,可見大部分護理專業大學生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到了手機上。另外,該研究還對護理專業大學生上課使用手機的目的進行了調查,小學德育論文發現大部分學生上課使用手機是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與學習完全無關的活動。眾所周知,護理專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任務一般都比較繁重[4],因此,這一不容樂觀的校園現象很有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與生活,應當引起高校相關教育、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通過影響因素分析,可以發現生源地為城鎮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為<3小時和3~5小時的比例均明顯高于來自農村地區的同學,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大學校園中會比城鎮學生更有可能遠離親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環境與生活方式變化帶來的壓力,由此而來的不適應和孤獨等狀態[5]可能是導致他們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到手機中的原因。護理專業大學生每周體育鍛煉次數越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5小時者所占的比例越高,這一結果與胡吳進等[6]得出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結論:手機依賴與體育鍛煉相關,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明顯改善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情況。體育鍛煉可以有效緩解學習與生活壓力,良好的體育鍛煉興趣與主動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學生的手機成癮現象,防止他們過度沉迷于手機娛樂等活動中。該調查還發現,未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5小時者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學生干部。這也從另一角度體現了擔任學生干部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促使他們將精力投入到學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將業余時間過多地投入到手機娛樂中。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應當重點關注護理專業大學生中來自農村地區的同學,同時加強體育鍛煉的宣教工作以鼓勵更多地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采取靈活的學生干部換屆措施鼓勵更多地學生在校期間擔任學生干部。除此之外,還可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盡力減少護理專業大學生群體中手機依賴現象。

參考文獻

[1] 吳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醫學院大學生網絡成癮對學習狀況的影響[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4,31(1):57-60.

[2] 姜慶佳,孫楠,金剛.90后大學生手機媒體依賴心理的實證研究[J].科技資訊,2015(14):192.

篇(3)

關 鍵 詞 刻意規避;道德知識;道德學習

作者簡介 劉巧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

一次班會公開課讓筆者久久不能釋懷。班會的主題是“不能丟掉的美德――誠信”。

年輕的女老師簡單地介紹了班會主題的由來:由最近的一次考試作弊而發現需要重新討論誠信問題。接下來的課堂幾乎全部是由學生們自己在組織。首先是兩個主持人說明了上次考試的作弊情況,由此引出議題――誠信。第二板塊:配樂朗誦關于誠信的名人格言。第三板塊:情景劇――曾子殺豬。第四板塊:幾位同學講述古今中外的誠信故事。尾聲:同學們發言反思自己的作弊行為,說一說自己現在對作弊的認識及今后的態度和打算。

最初發言的幾位同學表示,作弊是不誠信的表現,今后不再作弊。但有同學提出了質疑,認為把考試作弊看成不誠信是有點小題大做。隨著他的發言,更多的同學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考試作弊是為了老師不生氣;考試作弊是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還有孩子提出了誠信與善意謊言的關系等問題。

這堂課可能讓一些孩子知道了曾子殺豬的故事,但至于究竟“什么是誠信,為什么要講誠信”的這些道德知識,他們有多少人明了于心呢?“考試作弊就是不講誠信嗎?”這個疑問顯示出學生們對什么是誠信的疑惑。筆者的疑惑是,為什么教師沒有對“什么是誠信”以及生活中諸如“善意的謊言”、“欺騙”等和誠信相關概念的辨析,也沒有學生個體對“什么是誠信”的闡釋,更沒有小組對什么是誠信的討論呢?原因可能多種,但這堂公開課,無疑是想要充分體現新的課程理念和德育理念,刻意規避著“道德知識灌輸”,以至于連道德知識本身也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這種對道德知識規避的現象,在當下的德育課堂中實為多見。問題是:這樣的課堂有效嗎?德育要規避道德知識嗎?

通過對德育課堂的深入觀察,讓筆者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目前的一些德育課雖然很活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少有“知識灌輸”的嫌疑,但這種課堂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是否促進了他們的道德成長?令人質疑。筆者認為,道德知識是德育不可或缺的,應該給道德知識以明確的地位,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對道德知識的規避,而是研究道德知識究竟該如何學習。

一、道德知識被規避的原因試析

對道德知識的規避并不是我國所獨有的現象。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盛行著對道德知識的刻意規避。師范學院和大學的教育系不再有意識地把教師培養成道德價值觀念的傳播者,相反,只注重教育方法、策略、模式和技巧。[1]但這種教育被公認為失敗了。而我國當下德育課堂對道德知識的規避,又是由何原因導致的呢?

筆者認為,這可能與對新課程理念的誤解有關。新課改之新,最主要的就是基于對傳統課程的批判,是對教師中心、知識灌輸的批判,進而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在生活世界中實現對學生的培養。新課改的目的體現在新《課程標準》中,即以“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取代過去的“知識、技能態度”。可見,新課改的本來之意,絕非否認、淡化知識的學習,而是要變革知識學習的方式,追求如何高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形成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使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識,而不是外在于學生的考試符號。由于“知識”是個非常復雜的概念,不同的人都有基于經驗的理解,其所理解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盡相同甚至于大相徑庭,由此帶來了對新課改的誤解,以為新課改就是要少些知識學習,多些學生活動。教學實踐中為避免傳統知識灌輸的嫌疑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出現許多教師的教學尤其是公開課回避“知識”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筆者還認為,這其中更為直接的原因,可能是與對“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誤解有關。僅就發表的文獻而言,始自20世紀90年代,“生活世界”逐漸成為國內學術界的重要理論來源。德育理論界對德育生活化展開了大量的討論,據1999-2005年人大復印資料《G1教育學》所轉載的德育論文中,有關“德育生活化”問題研究的論文約80篇,占所轉載總數的61.5%。[2]“德育回歸生活世界”成為一種強大的理論導向,并得到高度認同。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之社會普遍對德育實效性的不滿、德育與生活本來密不可分的事實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使得“德育回歸生活”的理念通過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融入到了中小學德育工作、德育課程之中。這個過程所產生的偏頗是把德育實效性差的原因置于“知性德育”名下,從而引發對“知性德育”的批判。如有研究者認為,“現代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說本質上就是知性德育”,而“知性德育就是知識德育、思維德育和知化的教育”[3]。無疑,這對于糾正德育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學生經驗的問題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道德知識在學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辨析。對道德知識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對道德知識在德育中應有的地位,都作為生活、經驗的靶子而被忽略,這無形中使得許多教師對道德知識產生模糊認識,在中小學德育課堂中就演變為規避道德知識的現象了。

二、道德知識學習不容忽視

文獻顯示,有學者已認識到德育改革中所出現的忽視道德知識的弊端。李召存認為:“當前德育改革也應該防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在揚棄以抽象化、客觀化、普遍性道德知識的單向灌輸為特征的傳統知性德育的同時,也應避免不自覺間陷入忽視引導兒童對道德知識有效建構的誤區。揚棄知性德育決不意味著拋棄道德知識的教學。[4]”

道德知識與生活本是相生的。道德知識本就源于人類世世代代的生活,是對人類應該如何生活的一種經驗總結。當今的人類社會,并非白紙一張,而是滿載著數千年文明的經驗教訓,有著深厚的文化道德積淀的。已有的道德知識恰恰就是對應當過什么樣的生活、過什么樣的生活更有意義的總結。道德知識與生活應該是循環往復相生的過程,忽視道德知識,割裂道德知識與生活的天然關系,正是的一種表現。

三、明確道德知識對于品德的意義

盡管我們對品德的認知還不夠澄明,但人們早就認識到了道德知識對于品德的意義。在軸心時代,在教育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和基本目的時,蘇格拉底提出的命題是“知識即美德”和“美德即知識”,認為美德和知識是互為充分條件的。當一個人對美德真正地了解、明了、理解、體驗時,也就是說,當有美德知識時,才能夠說一個人有美德。在蘇格拉底那里,沒有人愿意為惡,因為惡是不好的,每個人都愿意過善好的生活。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有人為惡,是因為沒有真正的美德知識,不能夠真正地理解美德,心靈是被蒙蔽的。所以,他一直在追問希臘人習以為常的“美德”,問他們“勇敢”究竟是什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虔敬”。在蘇格拉底法的追問中,他和許多希臘人都發現,并沒有誰真正地知道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虔敬”。實際上,掌握道德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不斷澄明、自我不斷反思的過程。

亞里士多德則把道德知識作為德性的要素提出來了。他說,“德性是一種合乎明智的品質”,“德性無明智則盲”。[5]道德認知是引導人產生合乎道德的情感、態度,采取合乎道德的行為的觀念。道德知識是“無知識的德性,僅僅依據于教育、習慣、權威、正確的意見的德性是一種盲目的摸索,它也可能偶然找到正確的道路,但只有對善的科學知識能使人的意志正確、確實和穩固”[6]。黑格爾也曾經說過,真知必然也是會觸及情感的。從心理學上講,道德知識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重要支柱。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體。沒有道德知識的品德是不存在的。就品德發展而言,人沒有了知識就沒有分析能力,人的思維品質是一個不斷遞伸的過程,需要逐層次的深入,需要客觀的鍛煉,使思維進入比較深廣的階段。

因此,我們要警惕割裂生活與道德知識的非此即彼的簡單線性思維,不能因為要提倡德育回歸生活,就完全拒絕道德知識的傳遞。如果不把已有的道德知識納入到教學中來,那么,即使教學形式上有“情境性”與“主體性”,恐怕也難以有觸動人心、升華人心靈的課堂。

四、考究如何進行道德知識學習

學校德育的任務,絕對不是不要道德知識、不講道德知識的學習,而是要考究、研究如何進行道德知識的學習。德育應該重視道德知識的學習,我們應該探討道德知識學習的應然方式。

(一)道德知識學習的目的所在

道德知識學習的目的是用相關知識解決學生個體成長和社會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用相關知識支持問題的解決。我們一定要明白學習道德知識是為了穩定品德的形成,是為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服務的。學習道德知識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地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思維,通過豐富、活潑、生動、可接受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有助于學生的品德形成。

(二)道德知識學習在不同學段有不同方式

初中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運算階段到形式運算階段過渡的關鍵期,需要擴展道德知識。相比于小學階段,思想品德課知識的容量、深度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學習、掌握人類的道德知識,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比如“誠信”,在學前、小學、初中以及高中階段,都涉及到了,但每個階段應該怎么學習,各個階段應該有什么樣的銜接,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三)道德知識學習的獨特性

道德知識的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學習,不能作為客體來傳授,需要學生們自己理解、體味、應用。德育課不能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而是一個體驗、反思、建構知識的過程。有學者已經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道德知識學習的方式,如“基于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導兒童對道德知識的情境化建構;基于已有經驗,引導兒童對道德知識的反思性建構;基于認知沖突,引導兒童對道德知識的沖突性建構;基于活動探究,引導兒童對道德知識的情感性和理性的雙層建構。[7]”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雖然有著較為統一的德育課標和教材,但毫無疑問,地區間、校際間德育工作的差距是巨大的,其差距最直接地體現在師資和生源上。有些學校、教師對德育會理解得更深刻、全面些,而有些學校、教師則會誤解一些觀念和提法。在我們強調任何事物的一個方面的時候,其實都意味著是片面的,到了實踐中更可能成為流弊。如何更好地更接近德育的本來面貌,讓德育實踐更為有效,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參考文獻:

[1]國際教育基金會.培養心情與人格――人生基本目標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4.

[2]楊炎軒.研究中心課題的轉移:中國當代德育理論發展過程研究――以人大復印資料[G1教育學](1981-2005)為研究樣本[J].教育科學.2006,(4):53.

[3]高德勝.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現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摘要.I,I,II.

[4][7]李召存.引導兒童有效建構道德知識的教學策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9):19,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产欧洲无码视频|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成人| 新婚之夜玩弄人妻系列| 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18禁裸乳无遮挡自慰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 在线成人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线观看| 男人用嘴添女人私密视频| 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公车上拨开她湿润的内裤的视频 |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suv| 中国农村妇女hdxxxx|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乱子伦视频在线看|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台湾佬中文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下载 | 欧美 国产 日产 韩国 在线| 国产国语在线播放视频|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的网站|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