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1:3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清廉感知水平影響機制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否實際轉讓,是認定犯罪形態(tài)的重要依據(jù),如果認定實際轉讓,就應該認定為既遂。案例一中的殷某受賄所得的干股是由行賄方代持,案例二中的白某受賄所得的干股是由特定關系人代持。案例一中監(jiān)委的審查調查專案組、審理部門都認定5%干股價值250萬元受賄未遂;檢察院起訴書也認定犯罪未遂;辯護人辯訴意見是該起事實不構成犯罪;但法院最終審判認定,公訴機關關于該起犯罪事實系犯罪未遂的指控不當,法院應予變更;辯護人關于該起事實不構成犯罪的辯護意見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案例二,監(jiān)委的審查調查專案組、審理部門、檢察院起訴書、法院審判認定一致,認定為受賄既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干股型受賄呈現(xiàn)出期權化、市場化和多樣化的特點,越來越具有隱蔽性,而且在罪與非罪、犯罪既遂與犯罪未遂、干股型受賄與代為出資的認定,比較有爭議,也是辦案認定中的難點。
通過與法官、律師的探討,在股權受賄案件辯護中,辯護的要點有被告人是否獲得股份、所獲得的股份是否支付了合理對價、被告人是否參與了經營、被告人是否明知是干股、被告人持股的企業(yè)是否有價值、是否進行了股權轉讓登記、被告人的行為是違紀行為還是犯罪行為等。干股型受賄的辦理對辦案人員專業(yè)要求極高,無論腐敗行為如何的隱形變異、翻新升級,在紀檢監(jiān)察工作規(guī)范化、法治化、正規(guī)化的建設中,任何形式的腐敗都將無處遁形。我國大學生不僅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也是公務員隊伍的生力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大學教育的最高使命,也是關系到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根基的根本性問題。然而,近年來,腐敗犯罪者呈現(xiàn)年輕化的趨勢,走出校園不久的“90后”和“95后”干部落馬的消息頻繁出現(xiàn)在新聞媒體上,加強對年輕干部的教育與監(jiān)管已成為紀檢監(jiān)察部門新的工作重點。上述現(xiàn)象折射出當代大學生清廉感知水平的不穩(wěn)定性與不成熟性,暴露出當前高校廉潔教育亟待加強的事實。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生清廉感知水平,是新形勢下中國建設廉潔政府、構建廉潔社會的基礎性問題,也是高等教育亟須完成的重要任務。
大學生清廉感知水平的調查分析
清廉感知水平是影響個體廉潔意識的重要因素,是一種復雜的主觀感受、判斷和認知。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lián)網擬態(tài)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新媒介傳播在其清廉感知水平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反腐新聞作為一種特殊的新聞類型,強調通過媒體曝光來揭露腐敗犯罪行為,傳遞黨和國家嚴懲腐敗的信號和決心;同時強調通過新聞傳播產生震懾和預防作用,以提升信息受眾的清廉感知水平。但是,當前反腐新聞傳播具有多元化特征方面,新媒介的開放性、即時性和便捷性使大學生的知情權得到充分保障,使其能夠及時獲取反腐最新信息;另一方面,爆料式、轟炸式的反腐新聞?chuàng)屨剂舜髮W生閱讀興趣點,在其腦海中易形成差異化反腐認知,直接影響其清廉感知的形成。筆者所在課題組對大學生群體隨機發(fā)放問卷,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出新媒介環(huán)境下反腐新聞傳播對大學生清廉感知水平的影響情況。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成效的評價情況,42.42%的大學生認為“反腐斗爭力度大,成效顯著”;25.75%的學生認為“反腐倡廉建設穩(wěn)步推進,整體向好”;21.16%的大學生認為“腐敗現(xiàn)象明顯減少”;還有7.49%的大學生認為“腐敗問題依然嚴重”;另有3.18%的大學生表示“不關心,無所謂”。
為了準確了解大學生對反腐新聞的關注度,筆者選取了近年來4個反腐新聞典型案例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仝卓高考舞弊事件”獲得關注度最高(84.39%),其次是“秦嶺別墅違建案”(45.86%)和“云南孫小果案”(44.59%),最后是“賴小民受賄貪污案”。還有大學生表示對上述案件均“不了解”(6.69%)。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群體更關心與自身相關性強的反腐新聞。從新聞媒介接觸的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新媒介來滿足自身獲取反腐新聞的需要。有意思的是,大學生群體雖然對官方網站發(fā)布的反腐新聞信任度最高,但卻更愿意使用網絡社交媒體和視頻直播媒體等渠道來獲取反腐新聞信息。針對反腐新聞新媒介傳播的優(yōu)勢,大學生大多認為具有“即時便捷、傳播范圍廣”的特點,還有的認為“互動性強、參與度高”,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具有“報道角度新穎多樣”的優(yōu)點,反腐新聞“評論見解深入透徹”。針對反腐新聞新媒介傳播的劣勢,超八成的大學生認為“存在虛假反腐信息”,超六成的大學生認為,反腐新聞的傳播和評論使其“易受他人思想觀念影響”。還有的認為,反腐新聞傳播“缺乏有效的新聞審查與監(jiān)管機制”,部分媒體過度追求“眼球效應”“標題黨”和“爆料效應”等,會沖擊反腐新聞的嚴肅性,反腐新聞新媒介傳播會受到“多元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的沖擊”。為了更加真實地了解大學生的反腐參與意愿,筆者設置了一道假設性題目來進行測評,即“當你掌握某官員腐敗的證據(jù)或線索時,你會向有關部門舉報嗎”。多數(shù)大學生的反腐參與意愿較強,但仍有22.61%的大學生選擇“不確定”和7.64%的大學生選擇“與我無關,不會舉報”。另一道假想性題目是“如果你身邊的同學有評獎學金作弊、競選干部違規(guī)拉選票等行為,你會怎么做”。30.25%的大學生選擇“不能容忍,堅決舉報”:66.56%的大學生選擇“不贊成這些做法,但不會舉報”;甚至還有0.64%的大學生選擇“默認這些行為,必要時也會這么做”和2.55%的大學生選擇“不關己事,無所謂”。這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反腐意愿弱、行動力低,需要加以警惕。
反腐新聞媒介傳播的影響機制
在大學生清廉感知形成過程中,第一階段是通過獲取、閱讀反腐新聞來形成廉潔認知,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會形成如“廉潔普遍化”“腐敗嚴重化”等認知;第二階段是在其閱讀、思考甚至參與反腐新聞評價后形成的情感上的認同傾向,或對腐敗行為產生憎恨、反對和抵制等正面、積極情感,或對腐敗行為產生容忍甚至贊同、支持等負面、偏激情緒;第三階段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理性思考后對反腐達成的價值共識,或是從正面上變得意志堅定,或是從負面上變得意志薄弱;第四階段則是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下形成具體的行為意愿和決策,或是從正面上堅決舉報身邊出現(xiàn)的腐敗行為,或是從負面上參與到腐敗活動之中。在信息認知機制上,反腐新聞的議題內容會影響大學生的廉潔認知。從當前的反腐新聞議題內容設置情況來看,大部分新聞呈現(xiàn)的是腐敗犯罪細節(jié)、性質和懲處結果等描述性信息。這類“通報式新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即時性和便捷性,但是這類新聞由于缺少對造成腐敗的體制、制度、文化和環(huán)境等深層次因素的反思和追問,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作為新聞受眾進行閱讀和思考的淺層化、表面化,不利于其從海量反腐信息中形成深層次、理性化認知。反腐新聞中過多的爆料式報道甚至使部分大學生受困于算法所構筑起的“信息繭房”,使其產生一種腐敗普遍化、犯罪嚴重化的錯覺,進而弱化其廉潔認知。在情感認同機制上,反腐新聞的情緒表達會影響大學生的情感共鳴。
當前部分反腐新聞報道中存在一些極端化的情緒表達,甚至存在情緒迎合、刻意渲染或故意夸大等情況,希望借此來引導或誘導受眾作出異質性評論,以期引發(fā)反腐“輿論風暴”。在心理學中的“近因效應”作用下,密集的反腐新聞“轟炸”會使大學生以短期內形成的貪腐印象代替對公務員群體的整體客觀性評價,從而可能對反腐產生消極情緒,降低其清廉感知水平。當極端化情緒發(fā)泄代替了深度的理性思考,新聞受眾只關注腐敗事實表面而不探究腐敗發(fā)生機制機理時,廉潔認知的價值指向會愈加模糊,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認同,從而引致學生參與反腐意愿不強等問題。在價值共識機制上,反腐新聞的價值立場會影響大學生的廉潔共識。反腐新聞有著明確的價值立場與導向,旨在通過媒介傳播向受眾傳達廉潔理念、傳遞震懾信號,進而增強新聞受眾的廉潔認知、意志與行為。復雜的媒介傳播環(huán)境使得反腐新聞中虛假與真實、正面與負面消息共生,影響了正向廉潔價值的傳播效果。大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尚不成熟,如果長期處于虛假、負面的新聞傳播擬態(tài)環(huán)境之中,其廉潔意志就容易被弱化,也容易引發(fā)其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危機。在行為決策機制上,反腐新聞的評價導向會影響大學生的反腐行為決策。當前,大學生的反腐行為決策具有“線上+線下”參與的特點,既能夠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中通過關注、轉發(fā)、點贊、評論和舉報等方式參與網絡反腐,也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檢舉和揭發(fā)等方式來抵制身邊的腐敗行為。對批判性思維尚不成熟的大學生而言,在面對反腐的網絡異質化評價信息時容易出現(xiàn)認知選擇困難和非理性的“指尖決策”。由于新媒體的觀點輸出、意見表達具有匿名性與開放性等特點,網絡謠言與真實信息相互混雜,十分考驗大學生群體的信息甄別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如果讓某些極具煽動性和誘導性的言論或者某些一時難以證偽的貪腐小道消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就易誘導大學生作出非理性決策,削弱其反腐參與意愿,甚至作出參與腐敗的錯誤行為決策。
新媒介環(huán)境下提升大學生清廉感知水平的路徑
應優(yōu)化反腐新聞內容呈現(xiàn),提升廉潔認知能力。大學生如果擁有較高的清廉感知水平,則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腐敗現(xiàn)象滋生的危害性,進而增強自身抵制腐敗行為的自覺性。要做到內容至上,必須不斷優(yōu)化反腐新聞議程設置,提升新聞框架效應。首先,提供有深度的反腐新聞報道。反腐新聞不僅要對腐敗犯罪事實本身進行描述,還要對造成腐敗犯罪的個體因素、制度條件、體制問題和社會環(huán)境等進行深度剖析,探索人性、制度和環(huán)境等要素對腐敗犯罪行為的多重影響機制。一篇優(yōu)秀的深度調查報告對增強大學生認知判斷和思考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實現(xiàn)反腐新聞內容差異化供給。在針對大學生進行新聞投放時,可多報道一些青年干部通過廉潔自律而成功成才的正面榜樣事跡,也可提供一些年輕干部誤入迷途而貪污受賄的反面警示案例,還可多報道些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有益做法,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崇廉尚廉的道德情操。應強化反腐新聞積極情感表達,培養(yǎng)廉潔情感共鳴。新媒體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傳統(tǒng)媒體的嚴肅性與情感中立態(tài)度,使情感表達為新聞傳播中的新常態(tài)與新動力。積極的反腐新聞情感表達可以給大學生帶來歡愉的沉浸式體驗,新聞的觀點也更加容易被接納。
有調查研究表明,《正風反腐就在身邊》《我比任何時候更懂你》《掃黑風暴》和《人民的名義》等影視劇的廉潔故事敘述,都有效引發(fā)了青年大學生的廉潔情感共鳴。反腐新聞應在遵循客觀理性報道原則的基礎上強化正向積極的情感表達。應傳播反腐主流價值觀念,強化廉潔意志認同。反腐新聞應具有鮮明的價值立場,傳遞黨和國家的廉潔理念、行為規(guī)范要求,堅定新聞受眾與反腐敗作斗爭的決心與信心。作為人民監(jiān)督的“喉舌”,反腐新聞媒體要堅守正確的價值立場,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當反腐敗斗爭處于膠著狀態(tài)時,通過新聞報道揭露腐敗犯罪案件可以起到有效的震懾與預防作用。當前反腐敗斗爭已取得壓倒性勝利并鞏固發(fā)展,過度頻繁地報道所謂的“官場黑暗”,可能導致大學生偏離理性和正確認知的軌道,誘發(fā)錯誤的腐敗猜想,甚或產生“羨腐心理”,從而降低其清廉感知水平。因此,向大學生推送反腐新聞要著重廉潔價值觀念的宣傳,樹立廉潔自律的社會榜樣,宣揚廉潔奉公的典型事跡,傳播廉潔修身的好故事,不斷形塑大學生正確的廉潔價值觀念,堅定其廉潔意志。應營造風清氣正的反腐輿論場域,推動廉潔踐行。當前,一些虛假反腐新聞的出現(xiàn)導致了新聞受眾出現(xiàn)認知偏差,這源于官方回應缺位造成的“信息真空”和網絡媒體監(jiān)管無效導致的“信息失真”。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反腐新聞信息審核和傳播監(jiān)管,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重點關注網絡上各領域“大V”的動態(tài),及時關注新聞評論區(qū)的意見氣候,同時屏蔽煽動性言論或反腐謠言。此外,紀檢監(jiān)察部門要注意通過及時發(fā)布反腐權威信息來填補“信息真空”,消弭虛假信息傳播。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高校還需要不斷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其媒介素養(yǎng),引導其正確使用新媒體提升其獲取、閱讀、思考、辨析和傳遞網絡反腐信息的能力,不斷增強其網終道德自律意識。除了建構和優(yōu)化反腐新聞輿論場域外,教育主管部門還要注意加強高校廉潔教育,精心設計大學生廉潔教育課程體系。此外,社會上更要大力弘揚優(yōu)秀廉潔文化,倡導崇廉倡廉的社會風氣。最終形成國家相關部門、學校、社會和網絡等“多位一體”齊抓共管的大學生廉潔教育新格局,持續(xù)推進廉潔校園、廉潔社會和廉潔網絡建設,培養(yǎng)知行合一的新時代廉潔大學生。
作者:杜曉燕 高雪蓮 侯靖琦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系該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