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時間:2022-05-24 11:36: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目前,青少年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環境的突然轉換而之前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不能盡快適應環境;大學里學習方法與氛圍的不同;在與人交際方面的弱勢;對未來生活的愿望、理想過高;父母的期望難以達成等原因,導致了一些大學生產生了焦慮、自卑、封閉的心理。這些心理上的不平衡,經由日漸的積累,心理健康的問題日益嚴重,不可忽視。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充分利用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通過科學的治療途徑,正面應對并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革,給大學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普遍的關注。據原國家教委1989年對12.6萬名大學生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大學生中存在明顯心理障礙者達20.23%.[1]校園內,出現學生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現象不斷增加,給高等學校的安全穩定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嚴重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各大高校的使命。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長期以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求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其實一些大學生的精神求助,同樣不容忽視”[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能力、適應環境能力。” [3]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1、環境、角度的變化導致難以適應新生活的焦慮心理。

作為大一新鮮人,在剛進入大學時就會遇到生活上的不適應。中國長期以來的教育體系使得學校忽視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造成了相當嚴重的隱患。大部分的同學們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在家里通常是飯來張口,衣來張手。而進入校園后,由于習慣了原來生活的亨受,則無法很好地適應新的大學生活。在另一方面的學習生活來說,大學里的學習制度和方法都與中學時的大大不同,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常束手無策,焦慮不安,日積月累極有可能出現煩躁、緊張、疲倦失眠等神經衰弱癥。

2、不擅人際交往造成的抑郁心理。

大學里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可以說成是一個小的社會群體。進入大學以后,人際交往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問題。而有的大學生可能性格上比較內向、孤僻,或不擅言談,不知道怎么樣來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與同學產生矛盾,甚至導致疏離的結果。

3、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在進入大學前,經過高考的學生們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習生涯再次重新歸為零。在面對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都會很興奮地想象自己的大學會是怎樣,自己的學習生活又會是怎樣。但事情往往不會那么順利,有些學生因為家長的專制或成績、運氣等的因素,沒有如愿地來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他們就會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從而形成了失落的心理。

4、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壓力是無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際關系、環境因素給我們造成的緊張感。大一新生剛進入校園,還不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學的專業并非自己感興趣的,就很容易在學習上感到些微壓力,更不用說預備考研,參加各類證書考試等等帶來的應試壓力了。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15%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對金錢壓力的切身感受,讓他們感到自卑,更加深了在學習上的壓力。

5、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心理。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轉折點上,大學生們對未來的生活雖有向往和迎接挑戰的興奮,但在沒有絲毫社會經驗和對未來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沒有他人的引導,反而更易產生迷茫的心理。在受挫之后,更加容易采取被動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徘徊不前。

6、自我意識不正確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學之前,很多學生都是中學的尖子。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自己總是受矚目的,能干的,優秀的。而進入大學以后,環境改變了,原有的優勢不再了,由于經驗不足,屢遭挫折,進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淵。

7、戀愛的煩惱。

經過了高中嚴酷的學習生活,進入大學后的學生們不再受到過多的限制,學校也不像以前那樣明文規定不準學生談戀愛。所以,當在校園中看到一些學長學姐們的瀟灑身影時,為了擺脫空虛和寂寞,也萌生了談一場戀愛的愿望。而大學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現一些傷害他人或傷了自己的結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二、解決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已成為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為此必須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階段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基本上是在此時形成。在面對新的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時,,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會上的不良思想將會乘虛而入。如果他們忽視學習和道德修養,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的培養。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中指出:“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統一,對于推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4]

2、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普及心理衛生知識。

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大學生充分了解有關心理上的專業知識,在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通過有效途徑解決。學校也可以開展并提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讓大學生了解情況,找到傾訴的對象,受到正確的引導,及時走出心理誤區。

3、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與研究工作。

學校可以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進行專門輔導。定期性地進行學生的必理健康調查,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來源進行分類,做到對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的,系統化的了解,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4、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學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良好的,高效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反之,惡劣的,呆板的生活節奏,沉悶、壓抑的校園氛圍,則很不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學校可以組織觀看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電影,聽講座,出板報,提供大學生互相交流的活動平臺,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

總之,在目前社會迅速發展的形式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包括學習方面、生活方面、人際關系方面、自我認知方面、情愛方面、情緒方面等,會不同程度出現焦慮、自卑、壓抑等心理,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文章就當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徑進行了論述,并根據筆者的工作實踐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論文曾強調指出,大學生要“既有強健的體魄,又有健全的心智”,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大力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意義重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性和必要性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階段的青年中期,這一時期是大學生在人格上將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人的過渡,從而建立起自己穩定的人格結構,在心理上逐步擺脫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從而走向獨立和成熟。畢業論文在這一人生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面臨著很多重要的人生課題,不僅要承受由于社會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壓力,還面臨著自身許多特殊的問題,諸如學習環境與學習任務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與戀愛問題等。對于這些矛盾、沖突和壓力,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和化解,感到困惑和迷茫,并為緊張、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所侵擾,從而引發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從近幾年來有關高校和學者的調查資料中可以看出,有20%~30%的大學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另外,近年來大學生中由于心理問題或心理因素而引發的休學、退學現象乃至自殺、兇殺、犯罪等惡性案件日漸增多,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碩士論文以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為根本任務的,應當著眼于全局,著力于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提高對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認識。要通過廣泛的宣傳,使學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般的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對暫時的心理不適進行調節,從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另外,還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咨詢不僅是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幫助,而且能為心理正常的學生提供借鑒性的經驗,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增強對心理不適和不良情緒的緩解、控制能力,從而使其更有效地開展學習,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學課程、開展心理衛生講座以及利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等方式進行。2.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學生心理狀況的了解,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為此,要認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查工作,并充分利用調查資料并結合日常咨詢記錄等,按學院、班級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這種心理檔案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依據,不僅便于我們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狀況和共性問題,及時發現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醫學論文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我了解、自我認識,預防心理問題,以促進其健康成長。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學生個人心理檔案的管理一定要有嚴格的保密性,以免因此而影響到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都是面向群體開展的,屬團體性心理健康教育,這樣的教育能滿足多數學生的需要,但還有一些學生需要通過個別性的教育——心理咨詢來解決個體發展和適應等問題。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技術,通過咨詢者和求詢者的協商、交談和指導的過程,職稱論文為求詢者提供心理服務的一種形式,它在幫助、指導學生更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和完善自己,減輕內心矛盾與沖突,增強挫折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具體的方式可以采用門診咨詢、書信咨詢、電話咨詢和網絡咨詢等,由具有心理咨詢專業知識的老師擔任,對需要幫助的學生給予直接指導和幫助。對于在普查中發現的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也可以采取由咨詢者主動約見的方式對其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提供幫助。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的配合。從總體上看,近年來國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既有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規律性認識不足的因素,也與某些高校領導只重眼前效益的短期化行為有關,在一些領導看來,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作用和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保證學生不出事”。而這種認識的根源在于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來看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引起領導的高度重視,從而獲得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還有賴于學校上下各有關部門的相互協調與配合,英語論文有賴于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針對個別人的,也不是由個別人來完成的,學校的教職員工,特別是直接面對學生的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等一線工作人員,必須真正樹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并付諸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長久而富有成效地堅持下去。2.結合高校實際,科學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由于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規范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未經過專業培訓的學生工作人員不應直接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因為他們在心理咨詢中往往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經驗和方法,而違背心理咨詢工作的原則、規律和要求,留學生論文從而對咨詢對象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鑒于高校心理咨詢無論是服務對象還是工作任務都有別于醫學機構心理咨詢的實際情況,高校心理咨詢應注重一般心理問題的調控而非心理障礙的矯治,因為大多數的心理障礙是需要專i'-i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治療和干預才能夠予以矯正的,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中,能夠及時準確地將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病例轉介到專業機構咨詢,才能更有效、更恰當地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積極作用,否則就會陷入費力不討好的窘境。3.要開設必修課程,加大課堂教學的力度。課堂教學是實施教育的主渠道,同樣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只靠課外的活動來開展工作,其收效是相當有限的,也難以促進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目前,高校的“兩課”教學工作已日臻完善,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還處于初始階段,雖然有些高校已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但遠遠沒有滿足現實的要求。因此,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之中,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有效的教育。根據筆者的體會,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新生的必修課,使他們一進校就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為順利度過大學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總結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中應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現實性和針對性,體現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要盡量擺脫單純理論知識灌輸的模式,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開展心理訓練等生動活潑的活動,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激勵自我、開發自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教學內容,實現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論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

摘要:針對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功能及其實現途徑。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預警機制;高校學生工作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界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針對廣大學生,建立班級心理委員、班主任、心理協會、學生工作部門的定期聯系制度,及時提示與預測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斷采取防范措施,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形成合力來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保證學生心理健康良性發展的一種機制。

要建立心理預警信息網絡,將現有的資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構成一個系統的、完善的、高效的體系[1 ] 。通過這個體系,可以及時獲得關于學生心理狀況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迅速處理,在必要時能夠作出有效的反應。心理預警網絡大體分為基層網絡系統、高層網絡系統和信息網絡系統三個方面。基層網絡系統以班級為單位,具體工作由學生干部負責,主要工作是接觸同學,了解同學,把握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情況,及時發現異常狀況;高層網絡系統負責全校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況,協調學校范圍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基礎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主持全體學生心理普查與咨詢,從事心理教育內容研究;信息網絡系統負責各個網絡間心理健康信息的傳遞與溝通工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科學、系統、規范的管理,并將其納入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統籌安排。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功能

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預防———以發展性教育內容模式,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預防和減少學生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的發生;預警———以心理測量、心理健康情況分析和心理危機評估的方式,實施學生心理危機行為預警防護;干預———以心理咨詢輔導、心理危機干預的手段,應對、排除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危機和極端行為,并在必要時實施醫療轉介[2 ] 。

第一,要積極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問題排查。每學年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根據學生需求開展多種心理測查工作,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總結帶有群體性的問題,及時向學生工作系統和相關部門反饋,為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據,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動態的監測手段,防范個別突出心理問題的加劇。

第二,建立和健全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學生個人五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確定各級負責人及工作職責,建立學生中發現心理危機或隱患的報告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解決,防止和減少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發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給與幫助治療,把危機解決在萌芽狀態,將心理問題對學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將工作由事后控制轉向事前預防。

第三,針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追蹤與反饋。

對渡過心理危機的學生,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可以發揮進一步預防功能。班主任、學校和家長密切配合,繼續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學習、生活各方面的關懷與幫助,使其盡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狀態,同時宣傳講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識和方法,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在危機多發群體中,建立長期定時反饋機制,對危機人群進行特殊照顧,預防心理危機重發。

三、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途徑 (一) 健全制度,優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制度體系

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納入學校、學院學生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強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漸建立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加強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研究總結,注意借鑒有效經驗,總結先進工作模式,將工作實踐總結反思,上升為具有普視性的理論。積極推廣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學適用的心理健康預警機制。

(二) 加強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的有相對穩定素質的優良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培訓,不斷提高專兼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服務技能,豐富專業知識,積累教育經驗。定期舉辦由輔導員、班主任參加的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班,逐步建立培訓制度,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預警意識和對心理疾病、心理危機的預防能力。

(三) 提供高校心理預警機制發展的必需條件

學校、學院在人員、經費、場地、設施等方面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支持力度,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場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設施建設,營造心理健康良性發展的文化氛圍,進一步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機制。學校、學院要積極支持心理教育教師參加校內外教研科研活動,從理論上武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們從事研究與工作的興趣與熱情。

(四) 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文化

預警機制要力圖改變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補救為事前的防御,積極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范圍,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與形式,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水平與心理承受能力,從每個學生主體出發,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抗風險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試論開展閱讀療法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優勢及措施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閱讀療法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 圖書館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及閱讀療法的原理,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優勢以及具體措施,使得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具有現實性。

1 大學生心理狀況現狀

近年來,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正處在社會急劇轉型的時代,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類所面對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也復雜多變。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類社會關注,世界衛生組織1989年就提出整體健康的概念,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個概念將健康概念從單純的生物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心理健康成為重要內容[1]。

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特殊時期,他們有著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學習、經濟、競爭、就業、情感以及人際關系等都對身心尚未成熟穩定的大學生造成諸多壓力,當這些壓力導致理想和現實出現矛盾和沖突時,部分人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的同學甚至出現了種種心理障礙。浙江大學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對大量優秀大學生的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和訪談,發現在優秀學生中患有“心理綜合癥”的比例竟高達40%。據《中國教育報》報道,2000年上半年的《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通過對北京23所高校大學生6000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測試,發現有18%的學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問題[2]。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年會(2003.9.13)公布的大學生心理調查表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16.37%,有某種心理問題的占34.9%,男生高于女生,農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3]。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引起了全社會,尤其是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重視。教育部2003年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各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4]。各個高校都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為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重要的教學輔助單位應充分發揮豐富館藏資源優勢,加入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撐的行列中來。而融合醫、圖書館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的閱讀療法, 在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高校圖書館近年來利用閱讀療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產生了較好效果[5][6]。

2 閱讀療法

2.1閱讀療法定義

人類很早就認識到閱讀的保健和輔助治療作用,古埃及的一些寺院圖書館就因是治療中心而聞名,掌管文獻的館員被稱為“生命之宮的文臣”,在古埃及底比斯城的一個圖書館正門上方還刻著“醫治靈魂的良藥”[7]。中國漢代的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愚。”[8] 但真正使用閱讀療法這個詞還是上世紀初的事。閱讀療法(reading therapy)也叫圖書療法(biblio—therapy),是由美國人塞繆?克羅色爾斯(samuel me—chord crothers)于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發表文章,首次提出并使用了這個詞。1961年閱讀療法被收入《韋氏新國際詞典》(第3版),并給予了這樣的解釋:①用有選擇的讀物輔助醫學精神病的治療;②通過有指導的閱讀,幫助解決個人問題。我國出版的圖書情報學詞典將閱讀療法詮釋為“為精神障礙者或行為有偏差者選擇讀物,并指導其閱讀的心理輔助方法。”[9]

2.2 閱讀療法的心理學原理

閱讀療法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閱讀活動起源于人類治療身心疾患的需要,自發生之日起就具有治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閱讀過程既能帶來共鳴、凈化、平衡、暗示、領悟等各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有調動著五臟六腑做著看不見的體操,這些活動起到了調節情緒、鍛煉器官機能的作用,從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10]。意大利詩人但丁說得好: “我在悲痛時想在書中尋找安慰,結果得到的不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誨,就像有人為了尋找銀子,竟然發現了金子樣”。又如我國古人談到書對與人猶如“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友,幽憤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這些話都形象地揭示閱讀療法的魅力及其妙處所在[1]。閱讀之所以能夠治病,在于它傳達給讀者的情感恰好減弱或抵消郁藏于讀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從而緩解減輕讀者的病情,這就是閱讀療法的作用機制。閱讀是一個思考過程,能充分調動人的注意力,人在書的引導、啟悟下不斷提高對人生、社會、生命、疾病的認識,心胸豁然開朗,加上書中美好的歡樂情緒的感染,心態變得樂觀安詳,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 。閱讀是一種心理體驗,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與作品的感情內涵融合共鳴的過程,從而產生美的享受,激起某種崇高的感情,改進處世態度,拓寬知識面,激發審美興趣,陶冶情操,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3 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閱讀療法的干預優勢

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首先圖書館藏書與資料非常豐富,是廣大讀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圖書館找到自己喜歡的讀物,并且是免費提供,可以隨時、隨地閱覽,不受時空限制。其次,圖書館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場所,而且大學生業余時間的重要去所,到那里進行閱讀,不怕泄露任何隱私,不會傷及個人自尊,沒有任何精神壓力。例如,大多數學生有性困惑,但都難以啟齒,不想和別人交流,而到圖書館查閱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就能了解基本的性知識。最后,通過閱讀相關圖書,增加心理健康知識,增強抵御心病的能力,起到預防、治療雙重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大學生是充滿著對知識渴望的群體,高校圖書館可因勢利導,充分發揮“閱讀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促進作用,拓展自己的教育職能,把“閱讀治療”作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助手段。

在某醫學院2009年至2010年對采取為期一年的閱讀療法,在學生中受到普片歡迎,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分別閱讀療法干預前后對學生進行測評,以觀開展閱讀療法的效果。2009年與2010年測評群體間scl一90各因子得分均值的比較,顯示2009年的學生群體在人際敏感、抑郁、敵對、恐怖高于2010年。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調查結果表明:通過一年的閱讀療法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能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顯著影響,可以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因而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可以成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途徑。

4實施閱讀療法的措施

4.1 首先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

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心理健康,怎樣區分自身出現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了解心理問題的癥狀及危害,增強心理保健意識。如可能正在被難耐的負向情緒所困擾,可能由于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或不幸而正在遭受精神的痛苦,或者是隱私無法向朋友或家人傾訴,在萬般無奈中,又不想向心理咨詢師的救助,閱讀療法可以成為唯一的精神解放的歸宿。

4.2 對閱讀療法這種教育方式進行多角度、多途徑的宣傳

在日常生活中,用圖書來緩解情緒問題自古有之,但閱讀療法并不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因此,應對此進行多方面、多途徑的宣傳。讓學生了解普通閱讀和閱讀療法的區別在于閱讀過程的強度,也在于是否有針對個體心理問題進行科學的讀物選擇,是否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對我校某系大一至大四524名學生進行有關對閱讀療法認知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近72.18% 的人對閱讀療法和心理健康疾病認識不足,以至閱讀療法的心理治療工作不能廣泛開展。因此要通過知識講座、宣傳海報、圖書館網站、校廣播臺以及讀者協會等多樣化的手段和方式,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閱讀療法,讓一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明白問題的所在,使大學生學會了解自己,學會使用閱讀療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4.3 培養閱讀治療館員

閱讀療法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專業閱讀治療館員對學生閱讀行為的正確引導和心理輔導,這對館員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不但要具有圖書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哲學、心理學、醫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網絡應用技術,所以一方面對全體館員進行專業的心理學、醫學知識的基本知識、理論、實踐的培訓,使得圖書館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提高,學生無論何時進入圖書館,遇到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感受到和諧的人際氛圍;另一方面要選拔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服務態度好、知識豐富、心理素質好,并且有一定閱歷,具有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館員對大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或心理咨詢,努力培養一支圖書治療的專業化館員隊伍,使他們不但對圖書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要非常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并把圖書與相應的心理問題對應起來推薦給讀者。有條件的可以聘請心理醫生,最為合適的是和心理學教研室老師協作。

4.4 建立閱讀療法服務機構

預防和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及心理疾病,圖書館作為教學的重要支柱責無旁貸,但是閱讀療法要有針對性認真計劃和精心設計才能取得積極療效。首先成立一個有閱讀治療人員,心理指導老師和學生義務館員共同參與的閱讀療法服務機構。心理指導老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最普片的是開展問卷調查,比如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對學生進行測評,或者自制心理健康調查表,了解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問題制定閱讀療法具體實施辦法。如:對有普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開展群體閱讀指導服務,患有特定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跟蹤閱讀治療服務。閱讀治療人員根據科學適用的原則,選擇富于知識性、哲理性、趣味性的書、刊、報等館藏,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如學習、擇業、交際、戀愛等等問題,編寫《閱讀療法專題書目》,為有各種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出書方,并提供正確的閱讀指導。學生義務館員平時與同學聯系密切,可以隨時及時地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反饋給閱讀治療小組,并把有針對性的閱讀治療書目傳遞給同學。另外在圖書館內或者是在圖書館網頁上,設立“知心信箱”,每天開箱一次,對學生咨詢的心理問題,閱讀治療館員通過會診,制定閱療方案。每周末,利用回信的方式將問題予以解答,或推出相關書目索引,或附上專題文章,對問題特殊者請心理醫生幫助解決。

4.5 開辟閱讀療法環境

由于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愛面子、害羞以及怕別人誤解等原因,若是大張旗鼓地開辟獨立的閱讀療法閱覽室,會阻礙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去閱讀相關書籍,像專門心理咨詢室鮮有人問津一樣適得其反。可以把閱讀療法的場地建立圖書館大的閱讀環境之中,于無形之中見有形。前提是培訓宣傳中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別的書籍存放的物理位置,便于學生查找,這是開展閱讀療法最重要、最直接的實踐措施。圖書館閱覽室的建立應主要考慮輕松優雅、舒適溫馨的閱讀環境,能使讀者心情愉悅,如閱覽環境的綠化,潔凈,圖書館員可以開展微笑服務等,有利于消除顧慮和心理壓力。

4.6 有針對性地采購圖書,優化館藏

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向往。”圖書館在滿足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收集與整理學術性文獻的同時,應當增加能夠提高學生思想文化和文藝修養、道德素養的社科類和文學藝術類文獻以及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性讀物。根據學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特點,建立心理健康書籍虛擬數據庫,根據不同的心理問題整理出相關書籍,建立有關文檔,便于學生查詢。首先挖掘現有圖書資源,并根據需要并不斷補充與完善,充分發揮各類圖書的輔助治療作用。

閱讀療法是進行心理治療和調節的有效手段之一,還要對它繼續深入的研究,不斷挖掘和拓展它豐富的內涵與外延 讓閱讀療法這種集預防和治療于一體的心理治療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保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全球都關注的問題,高校圖書館應依托自身豐富的信息資源,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以及其閱讀需求,通過從浩瀚的書海中有針對性推選的高質量優秀圖書,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閱讀治療,引導學生通過書籍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慰藉從而進行心理調整,力爭為滿懷憧憬的學子,構建一個健康、陽光、和諧、平衡的心理環境,使其擺脫心理亞健康狀態,維護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作者:陳素紅 胡小紅 張西平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學院和諧校園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而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里和諧的前提,是獨立學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獨立學院;心理健康;和諧校園

一、心理和諧與和諧校園的內涵及聯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諧”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和諧社會與和諧校園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指適應和諧社會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質的總和,它包括:(1)身心和諧,即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和評價客觀并悅納自己;(2)自我意識和諧,即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3)情緒健康和諧,即愉快情緒多于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是一種穩定的情緒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諧,即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日趨完善,沒有明顯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善于認識自我,正視現實,言行一致;(5)人際關系和諧,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雙方心理距離接近,心理相容性強,彼此感情認同,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的交往態度,交往動機端正;(6)心理與環境適應和諧,即有較強的自制力,既能客觀分析正確認識環境狀況,又能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所謂和諧校園,指一種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運轉的教育模式,以校園為紐帶,建立全面、自由、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是校園內人與人、人與校園環境、人與社會等諸多要素處于協調穩定、相互依存、健康發展的多贏狀態,校園中形成了能充分發揮全體師生員工和所屬各子系統能動性、創造性的條件及環境,使師生員工和學校所屬子系統活動總體協調發展。和諧校園是師生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樂園、成才的搖籃。和諧校園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各部門的職能,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和諧與校園和諧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諧校園培育和諧心理,和諧心理造就和諧校園。心理和諧是和諧校園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內在要求,是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支撐的平臺。和諧校園是培養建設和諧社會人才的前提。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統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從社會心理角度看,大學校園中人的心理和諧對大學和諧校園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影響,保持和促進師生員工的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同時,和諧校園的構建的目的也是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心理和諧。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和諧的現狀剖析

1、學習障礙

從錄取分數看,與普通高校相比,獨立學院學生的分數明顯存在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存在的問題。獨立學院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的自覺性低,學習意識淡漠,部分學生甚至存在“學習為了拿文憑,找工作”的學習動機;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堅強意志和進取精神,缺少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意識淡漠,直接導致學生遇到困難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態度,缺乏學習的恒心和毅力,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此外,高考分數偏低的原因致使獨立學院的學生自信心較差,自卑感較強。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加之就讀學校不如意,使他們產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覺。

2、人際交往障礙

現在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受父母的溺愛,養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及與人交往的經驗與技巧。許多學生第一次遠離父母,面對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以及個性各異的新同學,既不善于讓別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與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絕,對自己的神態舉止特別敏感,生怕在別人面前出丑、失態,在交往中異常緊張,不知如何與宿舍同學相處,感到不安、孤獨,產生戒備、多疑心理;從而產生人際關系敏感、社交恐怖癥等人際交往障礙。

3、生活情感障礙

獨立學院部分學生自理能力較差,生活不講規律,對學校的日常管理和行為規范存在抵觸心理,特別是面對吃喝玩樂、學校周圍的網吧等誘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時,貧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數貧困生的自尊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虛榮心太強,不敢正面看待貧困,不愿與人交往,自我封閉,甚至產生防衛、敵對心理。此外:在情感問題上,大學生正處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趨向成熟的階段。美好的愛情是每個大學生所憧憬的,不少談戀愛的大學生沒能處理好愛情與學業、友情的關系。部分學生把戀愛當作一種情感體驗、精神享受,純粹是為了消遣寂寞、尋求刺激,傳統道德觀念淡化,發生婚前性行為。這種錯誤觀念,易使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中難以找到平衡點,陷入痛苦、迷惘,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傷害。

三、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

獨立學院大學生出現不和諧的心理狀況,不僅影響著他們的學習、人格養成及身心健康,也給學校教育帶來了許多困難,影響了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討其有效途徑,引導大學生排解心理障礙,是建設和諧校園的一項重要內容。

1、領會并落實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前提條件。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開展,思想觀念的認識和領會至關重要,特別是學校領導及學校思政工作人員的重視程度。學校領導應從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剛示要求出發,切實認識到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在意識形態中應不斷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專職教師擴大到全體教職工,由專職教師隊伍擴大到學生社團,由個體咨詢診斷擴大到群體預防。只有深刻認識領會到加強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心理教育列入學校教育的常規工作之一并予以落實,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持,為開展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創造良好的硬件和軟件環境,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際效果。為了認真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確保有效地開展心理教育;學校應該把心理健康課編入教學計劃,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組織開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對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學生應該建立心理檔案,及時跟蹤和反饋。通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方法,指導他們有效地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豐富和健全多樣的心理疏導方式是“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手段。

通過班會、社團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自省,讓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輔導員老師及時收集學生中反映突出的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對一些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應加強監督、予以引導;通過社團活動的聯系,為獨立學院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與外界溝通的機會,從而彌補獨立學院自身校園文化的缺乏或不足;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活動、討論社會熱點話題,激發學生對深層次問題、有價值問題的探討,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社團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拓展學生校際交往的途徑,邀請兄弟院校在某方面作出突出成績的大學生進行經驗交流,為他們的人際交往提供鍛煉的空間,促進健全品格的形成;通過網絡方式,在學校局域網上設立心理聊天室,為學生搭建心理咨詢新的平臺,安排心理教師及學校思政工作人員以聊天的形式,向學生講授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識,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3、更新和調整適宜的心理教育內容是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根本保證。

針對獨立學院大學生“自信敢為、可塑性強,控制力較差、意志力不強,社會認識能力不足,缺少危機感”的人格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將重點內容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挫折教育。通過在學習中制定競賽淘汰機制,模擬社會就業等手段,加強學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技巧方法。(2)危機教育。獨立學院大學生憂慮性相對較低,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社會形勢、專業形勢、就業形勢等方式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加強危機教育,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3)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建設。獨立學院大學生興奮性較高,沖動性危機的發生率較高,提高學校處理突發心理危機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結語

大學生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基礎,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和諧的前提,是獨立學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獨立學院的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狀況,深入分析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對其疏導和調適,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不斷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健美操運動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對長江大學部分女大學生參加健美操訓練后的心理健康認知情況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結果表明:長期進行健美操訓練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表現力,增強自信心,調節心態,使人的精神面貌和氣質修養得到改善和提升。

關鍵詞:健美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健美操是一項融體操、舞蹈、音樂,集健身與娛樂為一體的身體練習,是一種現代社會發展起來的新興的體育運動,與傳統的單純以增強體質的體育運動有所不同,因此它具有雙重作用;既有鍛煉身體的作用,還有美育的作用。健美操帶有濃厚的表演和娛樂色彩,充分迎合了女大學生生理、心理和文化的需要,使得女生從運動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獲得精神壓力的解脫,緩解因學習任務的繁重所帶來的神經緊張。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長江大學2007級6個健美操班共180名女生,涉及園藝園林、農學、動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等不同專業。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論文、報道等,精讀摘錄后進行比較分析。

問卷調查法。在1年的健美操學習訓練即將結束時,對6個健美操專項班共18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收回180份,收回率為100%。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問卷調查顯示,女大學生參加健美操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發生了明顯變化:93.3%的學生反應在健美操鍛煉后自信心增強,敢于表現自己;91.1%的學生認為健美操運動能使人感到輕松愉快、精神壓力得到釋放;89.4%的學生在健美操鍛煉后精力更加充沛,注意力集中持久;87.8%的學生認為通過健美操練習表現力得到提高,85%的學生則表示在健美操練習過程中人際關系得到改善。

(一)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評價所形成的穩定的內心體驗。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方面有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特殊作用。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渴望,健美操教學中把技術動作進行分解,由易到難,加強輔助練習,逐步完成組合動作。每當前一練習成功完成,學生就在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產生向新高度沖擊的信心,就能使學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個練習任務,用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對大多數女生來說,完成一套三、四分鐘的健美操動作不是件簡單的事,這就要求她們有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勇氣。正如一位同學說“我感到最明顯的是有信心了,當我挺胸抬頭走路時,我感到沒有什么事辦不到的,當我完成大強度練習時,我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因為我已經意識到只要我能堅持下去就能成功”。

(二)有助于調控情緒

女生進入大學階段已進入青春期的中后期,是其成長過程中波動最大的階段。學業的重壓、擇業的競爭和挫敗、愛情的萌動、情感與理智、理想與現實、獨立性與依賴性、渴望交往與心理閉鎖等各種心理矛盾沖突交錯,人際關系上的苦悶與不解,消費上的盲目攀比,甚至戀愛過程中的煩惱,無一不使女大學生產生焦慮困惑、情緒波動、抑郁緊張、失去自信、消極自卑、性格孤僻和心理失衡。這些不良的情緒反應對她們的身體發展影響巨大。

在健美操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優美明快的音樂節奏、活潑愉快的形體動作,使人陶醉在美的韻律之中,很快排除掉心理上的緊張與煩惱,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熱情和活力,使疲憊的心神得到有效的放松。經常參加健美操鍛煉能使女大學生形成勇敢、大方、具有開朗、熱情、堅定、意志堅強和情感深刻、豐富等優良的性格特征,使她們逐步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豁達的胸襟和開朗活潑的性格,陶冶積極向上的情操。健美操練習是一種自我調整心境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成功提高活力和降低緊張的重要方法。

(三)有助于提高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

健美操學習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綜合運用各種有關的感覺器官,有目的地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不僅通過視覺、聽覺來感知動作的形象,還要通過觸覺和肌肉的本體感覺來感知動作的要領、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動作過程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系等,從而建立完整、正確的動作表象。因此,健美操練習有助干學生對事物作出迅速正確的判斷、提高認知能力。經常參加健美操訓練,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同時,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移過程也得到加強,從而有效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并使思維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反應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有助于激發表現力

健美操練習屬于技能性的身體活動,它與其他學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區別在于,學習者應該有強烈的至少是積極的表現欲望,因為只有通過表現才能加強健美操技能的掌握。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熟練的掌握健美操基本動作,步伐,而且要使學生在健美操動作中展現出活力和熱情:要想把成套動作做得完善,表現出健、力、美的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除了動作準確、節奏明顯之外,還需要練習者身體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我國著名醫學心理學教授丁瓚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際關系是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健美操教學訓練中,同學之間的接觸程度密切,隨時會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學結為組合,擴展了交往范圍,學會了互相協作與幫助,體驗了被助和助人的快樂。有助于學生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協調人際關系.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提高了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各種形式的健美操比賽也給參與者提出了必須互相交流、增進彼此情感的要求。

(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競爭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競爭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機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正是為了他們步入社會做好心理準備。在健美操比賽中,沒有身份地位的差別,只有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比賽的競爭性不僅能使大學生鍛煉身體,強健體魄,還能通過競爭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上進心,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和失敗,敢于比賽、敢于競爭、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時大學生會為在競爭中開發了自己的潛力而感到喜悅,這些良好的心理感受,會提高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當然,在提高競爭意識的同時,要處理好兩對關系:處理好相互競爭與自己競爭的關系,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四 結論

健美操對學生尤其是女生的身心有著不可估量的良好影響。論文對女大學生健美操訓練后的心理健康認知分析顯示:內容豐富、節奏明快、具有現代音樂特色的健美操,不僅能有效地改善人體神經系統的功能,及時調節情緒,改善大腦的機能狀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而且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益于智力的開發,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改善人際關系,健全和諧的人格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健美操是促進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淺析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

論文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

論文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主張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心理現象,關注正性情感、積極品質和積極組織環境的塑造。本文簡要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分析了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和探討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問題,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視野,為開創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本文通過分析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和本質,力求把握積極心理學的精髓,構建積極組織環境,保證與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導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它關注人類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創造力等,更強調研究人性的優點與價值。這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類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激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能力與創造力,并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

群體水平上的積極社會環境研究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積極的組織系統,以培養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責任感、有利他人主義、有禮貌、有職業道德。非常重視社會背景下的人及其體驗的再認,意識到積極團體和社會機構對于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研究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勢必考慮到環境對他們產生的重大影響。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致力于從積極的層面看待心理現象,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一) 積極更新觀念,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培養全體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和幫助個別的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兩個方面。把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這一預防和發展性的目標擺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盡快轉變過去以為無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錯誤觀念,完成對心理健康的研究與評定從消極心理取向向積極心理取向轉變。教育者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

(二)采取多種渠道,切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尊重大學生自我發展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促進者是成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過現有的課堂教學和心理輔導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從整體上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與學校生態環境的聯系,積極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活的各個層面。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極心理學取向背景下誠然也強調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但與此同時,教師卻把學生當作問題的來源,常常帶著有色眼睛看待學生,這樣就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把學生置放在了被動的位置。只有把學生當作是充滿潛力的個體,把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幫助學生實現人生的價值與享受幸福的生活當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個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才能得以發揮,問題意識才能得以削減,才能真正營造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氛圍,激發出學生潛能。

2.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在消極心理學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這不利于形成和諧的教育氛圍。積極心理學則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以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一個成長、發展中的個體,教師需要培養自己的積極心理,也需要以積極的心理來看待成長發展中的學生。重視學生個體自我成長的經驗,幫助學生培養和發展積極的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積極的詞匯,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在面向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中,應該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關系,尊重學生,耐心傾聽,有同情心,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發掘自身的積極品質,多強調學生的優點與長處。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的建設。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眾面廣、影響大、效果顯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在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思維活動、積極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習慣的形成、積極人格的培養和積極的組織與群體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盡量避免對學生負性心理品質的過分關注,而要以培養積極、樂觀等心理品質為重心,提倡他們對生活中的事件和產生的心理狀態做出積極的解釋,促進其積極情緒的產生。

4.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注重學生在體驗中成長。

活動課程在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強調學生的興趣和體驗,貼近學生的心理世界,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重視學生潛能的發揮,更容易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開展如團體輔導、專題講座、主題討論、心理自助等專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注意在常規課外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真正使學生在積極的體驗中增強適應社會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培養積極品質,促進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中,要開展積極情緒的培養和樂觀精神的輔導。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人均有兩種基本能力,即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積極心理治療就是讓心理與行為異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發掘自己的潛能。他們認為在心理治療中要掌握權威形象、和睦關系、言語等技巧,增強患者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修復他的缺陷。積極心理學的上述觀點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更新觀念,開辟工作視野,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例如,現在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荒廢學業,虛度光陰。幫助他們戒掉網癮的手段除了采取說服、教育、規勸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發展他們自身已擁有的力量。一個積極樂觀向上、關注未來、心存理想、人際關系良好的大學生是不會輕易沉湎于網絡的虛幻世界的。

(三)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寬泛的視野,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

1.摒棄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為靶子的模式,強調學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校的其他工作的關系不是割裂和對立的,而是一個融合的有機整體。重新整合社會及家庭、學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學生、家庭和社區為載體,構建一個積極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統,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的最大功效。

2.注重積極校園文化的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促進其更加熱愛生活、感悟人生,從而養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我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淺析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舉措。但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普遍較低,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構一個教學、輔導、監護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自身潛能進行開發教育,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積極生活態度,培養大學生自覺地、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質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有機整體,而其中心理素質是人的發展中的關鍵性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1]

一、課程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主渠道

課程教育以班級為單位,學生人數一般達一百人以上,是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的數十倍、數百倍,可以極大地擴展受益的學生數,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要確保課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課程目標的正確確立

以往眾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預防性的,以預防和矯治各種精神疾病以及適應不良行為為目標,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問題。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對心理危機的干預和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上。這種課程目標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到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不夠顯著。筆者認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心理發展教育與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上,而不是對心理疾病的治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一項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個大學生都要接受這一教育,讓學生掌握系統、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護自我、健康自我;在學生中樹立一種“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與心理咨詢”的觀念。它的目標應定位于“面向全體,重在發展學生的潛力,促進全體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人的積極成長上”。遵循此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2.課程內容的改變

以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以補救性為主,主要是采用消極心理學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有效方式,當成是解決或幫助極少具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針對少數人在局部范圍開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將教育滲透到每個學生當中,激發學生本身內在的力量和潛能。因此,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面向全體大學生,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模式,重視學生固有的、實際的及潛在的力量,激發人自身內在積極的心理品質,學會寬容、尊重、分享等,讓學生學會創造幸福,體驗快樂,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塑造積極向上的美好心靈。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學習輔導、生活輔導、人際交往輔導、人格發展輔導、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和性心理及婚戀觀輔導等。[2]

3.教學方法的改進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純文化課程教學。走近學生、準確地把脈學生心理、適時地調適和有針對、預見性地指導學生,挖掘學生固有的潛能和力量,這是本課程的活力根基和意義所在。筆者認為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擺脫學院式的知識傳授,要立足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側重操作性的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我探討,以達到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的功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體驗與互動,通過多媒體、室外活動等形式,強調學生個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氣氛。把團體心理輔導的技巧借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輔導員,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教學必定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的探討

縱觀國內相關文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實踐操作模式的探討和方法、途徑實施的探索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結果的評價標準的研究卻鮮有涉及。楊民和楊立紅(2006)認為,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較低與缺乏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有關。因為缺少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應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3]但迄今為止,我國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規范且操作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應該采用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強調過程情境性。即對學生結果的評價應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務上,提倡采用“真實性評量”和“操作評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學生能認識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

二、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及心理拓展訓練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必要補充

1.個體心理輔導

個體心理輔導主要是針對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由于所面臨的任務、矛盾和個別差異而產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幫助,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疏導心理障礙,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措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部分屬于青年期的成長心理問題,但又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視其刺激源的性質、壓力大小、挫折程度、傷害輕重,以及個人的承受力和康復力的強弱而有不同。這些問題有可能通過心理輔導教師的個別輔導,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發泄、轉移、升華,逐漸平靜、淡漠,恢復正常。

2.團體心理輔導及心理素質拓展訓練

相關研究表明,單純進行心理健康教學、咨詢和講座不能顯著地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團體輔導及心理拓展訓練則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使個體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團體輔導創造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成員在團體中的改變容易遷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發展性、適應性和人際溝通問題,舉辦專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使學生在團體心理訓練過程中習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拓展訓練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戶外體驗式教學模式,[5]是讓學習者通過親身體驗經歷,從根本上改變原有認知,并在習慣和行為上有一個新的改進和突破。其特點是以項目體驗為載體,以態度訓練為主旨,以行為改變為方向。素質拓展訓練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我國,主要應用于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在各大高校中應用得還比較少,僅有部分高校在個別院、系對部分學生開設拓展訓練課程。[6]目前國內的素質拓展訓練主要采用場地、水上和野外三種培訓方式。高校的校園環境、體育場可以作為培訓的場地;游泳池可以作為水上項目的培訓場地。高校完全有條件拓寬拓展訓練的渠道,使素質拓展訓練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三、建立完整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高校必須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負責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給在校的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每個系應配備心理部長,組織開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個完整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還應包括學生的自助機制,因此高校應挖掘學生自身資源,倡導自主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證。例如可以班級和宿舍為單位,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和心理聯絡員制度,其主要任務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傳遞心理健康信息,能夠讓他們在第一時間給身邊的同學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核心

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也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原因。許多高校采用專兼方式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多數兼職教師是“虛崗”,履職很困難。學生的心理是多發的,而教師的崗位是虛的,結果不言自明。還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當心理健康教師,這類教師雖然工作經驗豐富,工作責任和能力較強,但畢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跨度大,專業理論要求高,他們也很難勝任教學。所以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核心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淺析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論文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當前各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著重論述了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作用,進而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和有關方法及對策,以進一步營造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把學生培養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社會競爭的激烈,當代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少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且日益突出。為此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高等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學和有效的方法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高校圖書館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及學生的政治思想服務的。因此,在新形勢下圖書館應發揮特有的優勢,拓寬自身的職能,在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近年來,我國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困難,給學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少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在學習競爭、擇業競爭、經濟條件限制、人際關系難處、家長期望值過高以及因社會變革加快而帶來的多方面信息沖擊下,造成了大學生心理負荷過重,致使相當部分的在校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其中只有極少數學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幫助。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個體因素及學校的環境和不當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滯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軌,多數高校設立的心理咨詢機構沒有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心理咨詢人員嚴重不足,專業素質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詢的實踐中很難保證取得良好的效果,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別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圖書館更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積極配合學校工作,根據學生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圖書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徑、新方法,積極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健康地成長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圖書館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優勢

1.營造良好濃厚的文化氛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圖書館優美的環境,濃厚的文化背景,都營造出汲取知識陶冶情操的氛圍和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放松學生的心情,緩解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能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去面對各種挑戰。

2.館藏文獻資源的優勢。圖書館擁有大量的印刷體信息資源,近年來又補充不少多媒體信息資源。這為學生的成長準備了豐富的營養,他們徜徉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中,不僅使他們的智育得到發展,也會使他們的德育成長包括心理素養和道德水平得到應有的提高。

3.圖書館是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獨特場所。圖書館是接觸學生最多的部門,學生在圖書館通過查詢書刊文獻,與網絡交流對話,在不觸及個人隱私,不必進行心理咨詢情況下,主動地尋求解決的辦法,從而在平和的狀態下釋放壓力。這種方式是易于學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極大地優化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員的優勢。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不僅擔負圖書資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擔負著學生利用資料獲取知識的指導工作。架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為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對策

1.充分利用豐富的紙質文獻資源開展心理教育。圖書館應利用豐富的紙質資源的優勢,有意識有計劃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質量、品位高的有關心理咨詢方面的信息資源,如優秀圖書資料、書刊、專題文章等,供學生們閱讀。

2.利用豐富的電子信息資源開展心理教育活動。電子信息資源在高校圖書館中日益增多,它是對紙質資源的擴充。電子資源多樣、快速、易于獲取,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高校圖書館應努力做好心理健康電子資源的征訂工作,為學生提供免費閱讀場所,充分發揮電子信息資源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優勢,從而能自覺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擾和侵蝕。

3.構筑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高校圖書館應利用網絡積極主動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在網上與學生直接溝通,形成網絡交流機制,圖書館應充分利用這豐富的網絡資源,扎實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平臺建設,積極運用互聯網這一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育空間,可最新心理研究動態,開設心理學知識、心理測試、心理咨詢案例分析等。利用網絡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讓網絡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對寬松的網絡世界自然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網絡的教育作用。

4.根據學生心理問題的情況,設計宣傳櫥窗,舉辦心理健康咨詢日等活動,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通過這些講座,面對面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宣傳,既能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指導,又拓展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發掘潛能。從而影響大學生心理的各個層面,達到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優化,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所遇到的心理問題,使之起到預防、疏導心理健康問題的目的。

5.把“以學生為本,從服務出發”的理念始終貫徹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圖書館不僅依靠其豐富的館藏和強大的網絡信息為廣大師生服務,圖書館的管理人員更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給學生讀書指導,和他們進行思想交流。圖書館人員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出發,積極地為他們創造條件,鼓勵學生自我教育。我們應熱情周到地為學生服務,創造和諧舒適的環境,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凈化心靈,做一個積極向上、正直而熱情的人。

6.強化館員素質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學生進入圖書館,除了接觸圖書資料外,就要接觸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因此,館員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是活的教材,館員治學的嚴謹態度,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學生的熱情幫助和指導,都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館員素質是圖書館的靈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礎。因此,這對館員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圖書館要重視對館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心理危機干預及心理健康的知識素養,為扎實扮演好學生“心理保健醫生”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礎。其二,館員要嚴格要求自己,盡到編外政治輔導員的職責,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積極向上的心態感染學生。其三,館員要有意識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員,要努力學習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思考他們存在的問題及運用心理知識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總之,需要館員用心去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學生的心智與人格得到協調發展。

7.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資料庫。從學生入學初、學習中、畢業前不同時期的心理問題出現的規律特點,采用不同的對策。做到有計劃、有目的進行情況預估、指導。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豐富內容,使資料庫不斷豐富,成為圖書館的一份文獻資料館藏。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新世紀的人才觀的要求。高校圖書館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在對大學生心理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勇于開拓,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圖書館必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淺析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摘要: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以及日漸加劇的工作壓力提高了對人們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作為我國人才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中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其走向社會后快速改變角色奠定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養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課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及心理是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本文就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進行了簡要論述。

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是我國高等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其對我國經濟發展、國防科技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人格的健全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其是現代人們如何適應社會發展、保障我國社會穩定的關鍵。近年來,具有高學歷的人才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自殺、自殘等事件時有發生,究其根源是由于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資訊與教育,心理承受能力過低造成。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日漸增加,高校也正在尋求一條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全心理的途徑。

1 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

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我國高等人才綜合素質與思想政治基礎的重要階段,其教學中的相關內容對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更關系到大學生走向社會后的工作與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工作,其是學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培養的重要教學過程。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其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這也造成了現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諸多的現狀。為了順應現代高等教育綜合素質培養的需求,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教學工作中結合信息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以此為培養現代大學生健全的心理提供基礎的學習條件,為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問題的了解奠定基礎。

2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2.1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由于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側重的因素導致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思想教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雖然在教改的風潮中這一現狀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師傳統教學方式與教學思路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任然偏低。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高校應強化對思想政治教師教改信息的教育、強化思想政治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科學的教訓內容設計以及對思想政治教學大綱的透徹分析為基礎,加快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為當代大學生能夠接收到正統的、細致的、科學的心理教育提供基礎條件,以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健康心理。

2.2 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結合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僅能夠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其還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德育教育工作等有著重要的印象。通過其雙向促進作用,為培養現代大學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結合的研究與分析可以看出,現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應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健康的心理機制形成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培養現代大學生正確的認識、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并使學生能夠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正確的自我認識,使其能夠具有健康心理,為其工作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高校與思想政治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使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深入大學生的生活、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為基礎,針對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側重,以此促進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思想政治教學中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以對心理健康認識與忠實的提高為基礎,以思想政治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為重點,運用現代高校氛圍影響,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

3 以相關研究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相關的研究也正處于基礎階段,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資料與理論基礎。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還需要高校院系以及相關的研究機構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將健康心理作為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的《大學生心理輔導》、《普通心理學》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輔助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根據現代高校校園網絡發展的現狀,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還應在校園網絡對應的版塊添加相應的心理教學內容,為大學生的便捷查看、學習提供便利的條件。

4 以思想政治教學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詢服務

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問題調查中刻意發現,97%以上的學生不認為自己存在心理問題、并不愿意接受相關的咨詢服務。這也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存在心理問題時不能得到及時的診療,影響了其健康心理的形成。針對這樣的情況,通過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相關內容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解答為其心理咨詢提供信息渠道,促進心理健康培養的開展。而這一過程的開展中,僅需要思想政治教師在相關的教學內容講解時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引導,以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以及道德品質的教學結合,促進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內容,其是我國高等人才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要高校與思想政治教師強化對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聯系的認識,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側重與引導,以此使現代大學生能夠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為心理健康培養提供思想基礎,促進其心理健康的養成與培養。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結合為現代大學生提供科學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彌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我國經濟建設所需的高等人才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走向社會后的心理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探討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重要話題。近段時間接連不斷出現的大學生、研究生自殺事件,再次告訴我們: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將結合自身崗位實踐,從擔任班主任的角度出發,就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個問題來談談自已的經驗和想法,以供業內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考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點;教育方法

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同時,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又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意義。應該說,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多數是健康的,他們有較穩定的思想情緒,學習上樂觀自信,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但我們同時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隨著當今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數明顯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時,應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效地解決學生一系列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品質,培養優秀班集體。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分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調查,筆者認為當前不少學生在“學習心理、人際關系、自我評價、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壓力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適應力差、群體性差、意志薄弱、對人冷漠等心理問題。究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學生的氣質、體質、身體健康、生理發育、智力水平、生活經歷等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與體驗,有的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甚至產生心理疾患。

2、學校的原因。雖然當前學校開展素質教育,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學校還存在片面追求學生成績的傾向,這依然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教師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學生個體間產生的矛盾,家庭對學生不恰當的要求,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育,使部分學生厭學,畏懼交往,產生自卑,不能正確、全面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等情況。

3、社會、家庭的原因。社會發展迅猛,舊的觀念受到沖擊,新的理念還沒形成,家庭結構的變化、家長教育思想的陳舊、教育方法的單一,有的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高要求,外來工、農民工對子女的不聞不問、毫不關心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要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是:1、以心理輔導為主。學校心理輔導針對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面臨的矛盾和個別差異進行輔導,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決、心理潛能充分發揮、個性品質和諧發展。2、在自然情境下的過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理輔導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與當事人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來協助對方自我了解、自我適應,從而能夠自我獨立和發展。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建立的這種關系是在平時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是班主任擔任心理輔導員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項工作。班主任可以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來進行心理輔導,不過,班主任還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這一條件,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境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因此,班主任對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班主任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系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輔導的角色。優秀的心理輔導班主任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情操品質、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識品質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系的好壞,對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狀況都具有深遠影響。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沒有保證,為此,班主任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否則就無法承擔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任。

2、營造良好集體氛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才能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取得成功的機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班主任設計的活動一定要有針對性,即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哪些心理品質,設計什么樣的活動作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數。

3、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

班級是學生最經常活動的場所,同學之間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共同的課堂、班主任、科任教師,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著這樣、那樣的共識,所以,同學之間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和學生的共同研討所產生的良好氛圍,有利于疏導學生心理困惑及矯正學生的不良心態。主題班會前應有所準備,摸清學生的心理發展脈絡,加以適當的引導,以確保班會的正確導向。召開班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表述時言語和情感上的細微變化,理解學生沒說出的深層次意思,尋找學生群體趨向,及時補充自己的計劃,以解開學生心中的癥結。

4、積級舉辦心理學常識講座,為心理咨詢提供咨詢平臺。

將心理學常識引進校園課堂,讓大學生獲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積極的意義。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但要注意講座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把講座當作學校集體輔導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體輔導的一種補充形式。大學生在必要時應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

結束語:

總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優秀班集體是一個同步實施的過程,它對學生高尚品格?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智力發展。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開些,不要鉆牛角尖,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悶氣,抽悶煙,甚至喝悶酒,這都是不應該的。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釋放,在學業、情感、經濟等方面遇到困擾時,應該學會正確釋放自己的壓力,學會控制好自已的情緒,因為控制情緒是解決壓力的正確途徑。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系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會擁有可靠的內在條件,才會離成功越近。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課程開設不系統,忽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單一,隊伍建設缺乏專業化等問題。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要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信息化建設步伐,要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要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各省市也相應地做出了規定,明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要求。各學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繼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了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表現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地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輸和說教去面對學生焦慮、抑郁、悲觀、厭世等心理問題,只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問題。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來講解。在課程改革之后,在全國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這部分內容也僅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體現。雖然有些高校后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

3.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網絡空白”

隨著校園網的普及,校園周邊網吧遍地開花,我國大中小學生也產生了與之相關的心理障礙。有學者視之為因特網綜合癥(ad),表現為健忘、沮喪、煩燥、頭昏腦脹、胸悶氣短、經常走神、心情壓抑等癥狀。在大學生中,主要有網絡恐怖、網絡依賴(上癮)、網戀、人際關系淡漠、厭學逃課等,有的學生甚至因上網成癮而精神失常、自殺。這些新問題已引起了學校和家庭的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應認真研究網絡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占領網絡陣地,讓網絡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4.方法、渠道單一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一線輔導員更多的被視為“消防員”,常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單一,手段落后,輕視對重點群體心理危機的主動介入疏導;在體制機制上,缺少一整套穩固長效的心理問題排查、心理異常學生管理、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心理危機干預、跟蹤、評估的工作機制,亟須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綜合體系,進一步協調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強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5.隊伍不齊且缺乏專業化

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復雜多樣,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備齊全專職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工作者和醫務人員,另一方面,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應掌握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技巧,從而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的、專兼職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當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的。由于他們心理學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足,又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有的誤導了該工作的發展方向,甚至,有的還給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在未來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將逐步實現專業化。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相應對策

1.充分認識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通過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優化心理品

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側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大學生的思想層面,更多地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機、人生態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則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它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更關心學生合理的內在需求,更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更強調在社會規范許可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可以修正以往單純通過灌輸說教而忽視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做法,有助于從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全過程,引導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接受正確的思想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學性。

2.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建議高校系統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避免出現擠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時的現象,充分保障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有效開設提供必要的軟硬件設施。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在課程的考核中,不僅要看學生的成績,更要看學生從課程中收獲了什么,使學生真正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技能,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

3.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軟件進入課堂,可緩解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提高了教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水平。比如,學生心理檔案實現微機儲存、管理和運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測量軟件的使用,使測量更快、更準確。另一方面校園心理咨詢網絡和其他心理咨詢網站可以更便捷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學生可以實現遠程心理求助或專家求助;可以在網上實現與其他同學溝通聊天;可以構建學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家系統,會診疑難病癥,全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在網絡上對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等等。

4.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

高校系統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不意味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來,而是要更好地體現二者的互補和統一。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僅靠單一的教育方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機結合,共同加強學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談心、咨詢等活動,指導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引導學生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獲取知識和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為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咨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系實際,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園網絡平臺、學術講座、團體咨詢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學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5.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我們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的思想問題不少源于心理問題。加強心靈的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從思想上加以引導教育,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思考

論文摘要: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并—直困擾著他們,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飽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為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明確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和成因,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抓住實質,育人育心,實現高校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效應。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心理問題

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理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和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廿,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如今的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困惑。學業及考試負擔的繁重,擇業與自我實現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動帶來的情緒、情感波動,使得一些大學生在輕松瀟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痛苦、抑郁的心靈。尤其是大學生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權威機構的調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國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現在已達到30%。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逃學、出走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精神失常、自殺、殺人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導致大學生負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上的失調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差距較大,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大學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所以,應該特別注重對大學新生入學后的心理調適,讓他們遠離孤獨,幫助他們度過心理失衡期,成功地進行角色轉換。

2.學習壓力

能考上大學的一般都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學,競爭對手不一樣如自我要求過高、還想保持中學時期“尖子生”的地位,勢必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里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才都有較高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風氣,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借錢供孩子上大學,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對不起父母,壓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對高校的學習生活不適應,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強手如林,昔日的優勢風采不復存在,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容易產生失落感。而導致學習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習慣

現在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是絕大多數,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一直都比較順,往往是對成功和榮譽體驗多,對風浪和挫折體驗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較差,自我定位又不準,對挫折沒有準備,—旦遇到比較大的事件,容易產生過激行為。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師,到大學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獨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而有些大學生由于對于自己所面對的壓力心理準備不足、能力又不夠,最終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和恐懼感。

4.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讀大學后,遠離家鄉和親人進入_個陌生的環境是許多大學生進校后面臨的第一個坎。許多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大學生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往往走向自閉。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城鄉之間、貧富之問,興趣愛好、人品才能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人與人的關系面臨著新的組合而且很不穩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有些學生或因個性強或因性格內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際關系難以駕馭,常常為自己“不會處事,不會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惱”。有的甚至由于不能處理好同宿合同學和同班同學的關系,而覺得生活缺乏樂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與人交往時表現出敵意。據了解,當前,宿合關系已經和考試成績并列成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兩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學生愛情方面的心理疑難問題較為突出。我國大學生年齡基本在17~23歲之間,從生理階段來講,處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發育早已成熟,渴望異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滿足。加之不少學生,遠離故鄉,倍感孤單,在潛意識中,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由于缺乏經驗和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執著或隨意,常為感情糾葛而頭痛,有的學生因為談戀愛與同學關系疏遠,與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學生害怕別的同學搶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亂想,坐臥不安,產生焦慮情緒,打架斗毆的有之,學習成績下滑的有之。有的學生因為兩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戀,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渦不能自撥,而走向極端,產生自殺等心理危機。校園內因為戀愛危機也曾發生過毀容、殺人等違法行為,釀成了悲劇。大學階段學生年齡、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會產生情緒焦慮的病態心理,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視。

6.社會競爭的壓力

高年級,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更多關心的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正處于衰退期,中國經濟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難。“雙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面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大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對今后的路該怎么走,考慮得越來越多,內心充滿著矛盾。盼望畢業,又害怕畢業,對現實生活更多的是擔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們“擔心”、“害怕”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上風氣不正,人際關系復雜。深感社會的不公,覺得前途渺茫,感到無所適從,因而有的學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學校里讀一輩子書!”

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往往受社會上“大氣候”影響。比如,改革中心態失衡導致的信仰危機;社會風氣不正,“一切向錢看”導致厭學,轉而去談戀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事實表明,所有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礙,都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導,勢必影響其社會化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特別是轉型期社會生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心理上的動蕩進一步加劇,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將前所未有。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

1.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

教育家早就認識到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著感化和陶冶作用。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具有增強學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師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約束的無形力量,對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促進學生優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

這是時展對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詢是一門走進人類心靈的藝術,是一項把愛心和力量移植到對方中的技術,是一種凈化靈魂,改創生命,呼喚人注,播種責任的偉大工程,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素質優劣的百年大計。目前,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稱各異的心理咨詢機構,但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師方面的,也有學生方面的。對教師來說,主要是心理咨詢教師缺乏,尤其是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咨詢教師更少,遠不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是對心理問題存在認識誤區。有些學生對心理問題,輕描淡寫、聽之任之,認為無傷大雅。出現心理問題不愿接受心理咨詢,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時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學生卻把心理問題看得過于嚴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進行心理咨詢,怕同學瞧不起。這兩種極端都阻礙了高校心理咨詢的正常開展,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的這兩種片面認識歸結到一點是心理知識貧乏,這就說明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已刻不容緩。盡快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知識上的盲點,帶領他們走出消極悲觀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建立起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提高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充分發揮德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對大學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方面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動權。以前人們往往把大學生的問題行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或者處理問題時僅憑良好的愿望,不加認真地分析各種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結果不但不能把問題真正解決,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品德的培養,導致了大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礙了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應當引以為戒的。其實大學生的問題行為多數是心理問題,真正屬于思想品德問題的是極少數。當然,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和合理的疏導,那么很有可能轉化為思想品德問題。因此,要求德育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它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釀成不良后果。其次,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對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可采取集體討論,心理講座,班、團活動等形式解決;對極少數患有心理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的學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還需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總之,“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治病原則也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

4.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是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德育目標實現的必然過程。一個人理想信念的確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的養成,必須在實踐中完成。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是當代大學生成才的根本途徑,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產生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情感。這種情感體驗的不斷升華,能強化自我完善的動機和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會后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感悟時代,認清國情,學會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別人,融洽人際關系,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擺脫困境。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關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問題;和諧校園建設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政府現階段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價值多元化的影響以及學業、就業壓力的加大,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讓人擔憂。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促進人的發展與學校發展的和諧統一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的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和諧校園建設的支撐平臺

所謂和諧,簡單地說就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也就是說事物的發展、變化合乎邏輯或規律。大學校園,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是否和諧對實現構建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有著格外重要的價值。和諧的大學校園應該是以民主、公平、正義、平等、共享、協調為主要特征,應該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作為支撐平臺。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開始步入大眾化階段,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逐年遞增,在校大學生已成為日益龐大的社會群體’大學能否和諧穩定的發展將成為社會穩定發展的直接因素。我國高校能否培養出更多的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人才是有效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競爭水平的關鍵。

高校和諧校園建設涵蓋很多方面,教與學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等。要實現這諸多的和諧,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必要的前提。一般來說,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展到最佳的狀態。是否具有符合年齡特征的心理行為,能否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有無獨立自主的意識,能否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否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否具有情緒的自控能力,是否具備完整統一的人格以及能否進行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等,是衡量一個大學生心理是否健康的主要標準。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大學生將長期處在各種關系的緊張與失調狀態中,長此以往,將致使其身心俱疲,甚至精神崩潰,給家庭、社會帶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給我們的大學校園帶來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因此,營造氛圍融洽、和諧的大學校園,必須密切關注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斷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把育心、育人作為和諧大學校園構建的重要環節予以對待。

二、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分析

(一)社會環境的變遷,生活節奏的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逐步完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招統分的高校辦學體制已不復存在,整齊劃一的價值取向也正被多元化所取代,經濟的高速發展,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終日為生存、發展、享受而不停地奔波,生活節奏呈加速度發展趨勢,這些社會環境的變遷給大學生心理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例如,大學生原本相對平穩的生活環境受到社會環境變遷的巨大沖擊,價值多元化的發展,使不少大學生的思想經常處在矛盾變化之中,高頻率、高強度的生活節奏使得我們的大學生沒有時間去整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使得一件又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逐漸堆積,得不到及時地解決,終因不堪重負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另外,網絡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普及在給我們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我們無法預知和有效控制的不良影響。

(二)教育發展的落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

大學生群體承載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很高的期望。他們迫切希望自己能夠早日成才,但是由于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與完善,加之社會經驗、適應能力的欠缺,使大學生經常處于希望與失望的矛盾沖突之中,無奈地接受著現實殘酷的洗禮,而我們的教育卻未能對這個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家庭教育的不科學導致大學生人格發展的不健全首先,家長教育思想的不正確是大學生心理發展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智育至上的思想在家長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并且直接左右著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至于孩子是否擁有健全的人格,有無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心理調控能力則很少有家長闖津。

其次,家長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及家長自身的人格缺陷,對大學生心理發展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仍侵蝕著不少家長的思想,父母因為修養有限,經常當著孩子互相傷害,在孩子的管理中出現各種矛盾等等都是造成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質。

第三,父母教育方式的突然改變,容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嚴重失調。

在中國,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父母在子女上大學之前管得無微不至,孩子一旦升入大學就感覺萬事大吉,開始讓其自由成長。這種從大攬一下子到大放的教育方式的轉變,不僅家長們感覺不太適應,對大學生來說也會導致心理發展的嚴重失衡。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只將對孩子的關注停留在經濟支持上,就會錯失許多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的良好時機。

2.學校教育的不健全,導致大學生心理發展失去平臺。

首先,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宣傳力度不夠。認知是心理發展的基礎,沒有科學的認知,很難形成健全的心理。很多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相當貧乏,他們對此類知識的學習多為零散的,片斷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至今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儲備幾乎為零,不知道大學生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現,對自己存在的妒忌、表里不一等問題心理根本不想去調整、改變。

其次,心理救助機制不夠健全。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學生意識到自己存在心理障礙,想尋求幫助時卻無人問津。因為沒有健全的心理救助機制,我們不能給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從而因延誤時間使勢態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境地,往往需要付出血的、生命的沉重代價。

第三,從事心理問題研究的專業隊伍建設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從而延誤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

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或專業素質不高的人員容易在實際工作中產生各種偏差,從而影響甚至延誤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

3.社會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心理失去健康發展的土壤。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在不同程度地沖擊著大學生的心理,影響著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因為沒有針對各類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使得學生只能在問題來臨時進行應急處理,而又由于生活經驗,實踐能力的不足,往往出現處理不了或處理不當而帶來的心理問題。

(三)各級領導重視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越來越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價值,部分領導也付出了一些實際的努力,但總的來說經費投入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發展水平,構建和諧校園環境的策略初探

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構建和諧校園環境,提高大學生心理發展水平應重點從學校方面著手。亡羊補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完善中小學教育體制,重視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與抗挫折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增強其在大學階段對各種心理問題的免疫力、承受力和解決能力。

作為高校,在提高大學生心理發展水平,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解決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等方面責無旁貸,應該全力為之。

(一)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與普及的力度

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開設相關的心理學課程,并通過校刊校報,校廣播站、電視臺、校園網絡等多種載體形式,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知識普及,增強大學生對心理問題了解、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并在知識的傳授中注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控能力。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各院系應為在校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由專門小組負責保管與組織專業人員定期通過心理測量、談話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查,不斷健全心理檔案。分階段、分時期對學生已經存在或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召集相關人員研究對策及時予以解決。

(三)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

各院系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配指派相關教師進行專業進修,不斷提高其理論水平,以便提高其工作效率與效果。此外,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吸收部分品學兼優、有志幫助他人解決心理問題的學生進入心理工作的專業隊伍。一方面得以緩解專業人員不足的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心理健康方面知識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有助子學生應對心理問題能力的提高,而且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及助人美德的培養也有重要作用。

(四)拓寬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

目前,很多高校給學生提供的心理幫助僅限于師對生面對面的心理咨詢一種途徑。有的學校甚至連心理咨詢工作也沒有條件開展。其實很多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在與人面對面的情況下,由于種種原因往往難以說清自己的問題與困惑。所以我們必須拓寬心理救助的渠道,通過電話、信件、網絡、手機留言等途徑,通過團體咨詢、專題咨詢等形式展開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誘發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各種因素

誘發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很多,雖然我們不可能一一為學生消除使他們產生不健康心理的所有誘因,但至少我們應該盡力而為。我們應致力于使學生明白一味地苦惱與困惑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付出現實的努力遠比沉浸在痛苦中來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六)積極開展各種校園活動,美化學校自然環境,優化校園人際關系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活情趣,讓學生走出封閉自我、融入集體而變得樂觀開朗,也可以轉移學生對某種心理困難的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增強走出心理困境的信心與勇氣。寧靜優美的校園環境能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清醒冷靜、富于理性。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則能使學生備感輕松,愿意幫助別人和尋求他人的幫助,可以有效地抑制心理問題的發生和發展。

此外,家庭和社會也是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家長觀念的轉變、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當然,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也是破解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這一難題的重要保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猛少妇色xxxxx猛交|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 国产肉体xxxx裸体784大胆|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射寡妇射|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视频www夜色资源|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亂倫近親相姦中文字幕| 18美女裸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丰满妇女毛茸茸刮毛| 在线天堂免费观看.www|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女人与公拘交酡全过女免费| 少妇私密会所按摩到高潮呻吟|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午夜dv内射一区区|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一 | 最新四色米奇影视777在线看| 少妇高潮喷水惨叫久久久久电影|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漫画| 97精品人人妻人人| 亚洲一线二线三线写真| _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_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