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10:53: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誠信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誠信;教育
論文摘要:誠信是人生的通行證,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信任,而這是成功的關鍵。本文從五個方面就少數民族大學生誠信教育談了自己的觀點。
民族大學生誠信狀態及其成因總的來看,經過教育工作者多年來持之以恒的努力,誠信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整體誠信評價是好的,高等民族院校、民族班、民族預科等誠信教育的成果是顯著和有目共睹的。但是,從事民族教育的廣大教師都感到任重而道遠,這項工作還需要長期抓下去,并且要采取適當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形式化、教條化,融誠信教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從具體事情入手,于微細處啟發和培養誠信意識。要通過把誠信教育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踐行能力,讓他們在家庭、學校、社會中主動尋找自我誠信角色。
誠信關乎民族美德、民族命運,是人生的通行證,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信任,而這是成功的關鍵。本文從五個方面就少數民族大學生誠信教育談了自己的觀點。
(1)少數民族大學生雖然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但其社會化并未完成。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仍有可變性。在誠信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要用誠信的事實和道理進行正面疏導,從而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積極性。
在社會崇尚金錢、權力的不良社會風氣下,民族高等教育要排除這些不良影響,積極倡導中國傳統美德,刻苦、勤奮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使他們養成嚴格要求自己,實事求是,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班級制度,遵紀守法的良好品質,在此基礎上進行誠信教育將會事半功倍。
(2)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加強宣傳導向,批判各種不誠信的行為和觀念。在學校求知,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學習是苦根上結出來的甜果。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基礎較差,學習上很吃力,在考試中就會出現作弊事件。當出現作弊情況時,一方面要對其行為提出嚴厲批評,視其作弊行為的程度給予各種處分,決不能姑息不管;另一方面,對基礎差的學生要采取相應措施,鼓勵他們勤學苦練,循序漸進,并且在學習上給予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取得進步,讓他們明白考試作弊是很可恥的行為,以此為契機在全班開展誠信教育,弘揚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批判各種不誠信的行為和觀念,最終在班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評價體系。
除此之外,還應致力于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生活,把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加深學生對誠信這一基本道德規范的理解。
(3)誠信教育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流于形式,這樣不僅培養不了學生誠信的優良品質,反而會讓學生感到厭煩。誠信品質不可能一朝一夕培養起來,差學生不可能馬上變好,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漫長而艱辛。只要我們看到學生有了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就要鼓勵,允許他們再犯錯誤,不能一看見犯錯誤就一棍子打死。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環境,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以教師的誠信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時穿插誠信教育,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獲。
(4)健康、高雅、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民族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道德規范,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文明守紀、誠實守信意識,營造和諧校園環境的意義重大的誠信教育工程。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高校本身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到對待每一位同學都要公平公正;教師要以身作則,嚴謹治學,實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師德,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觀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還應致力于建設比較健康完善的教學環境,把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加深學生對誠信這一基本道德規范的理解,使學生能漸漸學會寬容和尊重,尋找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真誠。
(5)多列舉真實事列,讓學生了解失信后付出的慘重代價。事實甚于雄辯,事實教育深刻。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應多收集相關資料,定期展出失信所造成的慘重代價的相關展板;組織觀看一些影像資料,讓學生在反思中得到教育。
(6)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定期、全面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狀況,并定期向班級公布,促進學生誠信習慣養成,有助于在校民族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必將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能帶動整個社會信用理念的提升與誠信氛圍的營造。
(7)班主任工作在誠信教育中至關重要。班主任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學生管理工作,本著研究人、教育人、鼓舞人、培養人、塑造人的思想,做細致入微的工作,扭轉班級學風,確保班級學習環境的優良等。而這些都是進行誠信教育的良好的前提。
總之,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誠信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德能兼備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教育 困境 反思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已經成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出現教育力度與取得成效之間不對等的困境。本文擬以獨立學院學生為例,從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現和內部因素出發,通過反思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力圖提高社會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認識,促進大學生誠信教育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現
1.誠信缺失負面效應。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上存在不對等現象。而這種現象從根本上是由大學生誠信知行不一引發的。經走訪和調查,大學生對誠信普遍持認同的態度,他們認識到誠信是一種美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現了誠信缺失現象。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誠信缺失更為突出。獨立學院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弱,容易受社會上的許多不良風氣的影響。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一些學生,缺乏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頹廢,缺乏誠信。“從道德心理的角度看,誠信就是一個由誠信需要、誠信動機、誠信行為及相關的心理反饋各因素交互綜合作用的動態系統。”良好的誠信意識并不一定代表有良好的道德行為。誠信即使是大學生普遍認同的行為準則,但要真正將此行為準則付諸實踐還必須受相關因素的影響。如對方的誠信度、事件的重要程度、自身的利益考慮等等。也正是由于這些因素,才使得大學生的誠信行為與誠信意識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就是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對稱性的根本原因。
2.大學生誠信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無論是在學校、社會乃至學生及其家庭重視程度不夠,這是大學生誠信教育處于困境狀態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容著重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等理想層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質的培養、研究,尤其在誠實、守信這種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誠信道德規范教育上力度不夠。”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上不成熟、不健全,存在著管理與教育的嚴重脫節,重視專業教育工作,輕視思想教育工作;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輕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同時學校誠信教育“各自為戰“較多,整體配合少,缺少聯動,系統性不足。在家庭教育環境下,家長及學生較為重視學生本身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取,專業技能和素養的提高,就業是否理想等,對誠信教育認同和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內因分析
1.社會“誠信危機”的負面作用。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社會文明程度還沒有達到完美程度,人們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滯后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過程中,存在著制度、法律的不完善。相應的道德誠信約束機制不健全,致使社會失信現象屢見不鮮,進而引發以“誠信危機”為中心的社會道德危機。經濟上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唯利是圖。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監察制度和道德約束體系不健全,市場缺乏了有力的監督、約束機制,使守信者未受到應有的鼓勵和收益,而失信者未受到相應的懲罰。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們的分辨是非的界限,形成一塊道德灰色地帶:失信者的收益高于失信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圖。這種狀況使得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大學生誠信教育必然受其影響。
2.家庭教育的誠信缺失。就目前來看,家庭教育存在誠信教育缺失現象,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年后出生,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是集萬千寵愛為一身,家庭教育較為寬松。家長代為做作業、寫作文現象屢見不鮮。獨立學院學生,在高中成績屬于中下游,成績普遍不好,作弊現象十分嚴重。家庭教育的誠信缺失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惟一標準,對道德理念的培養視為可有可無。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失信淡化了教育效果。有些家長在誠信意識和行為上不能成為子女的學習榜樣。家長不良的示范、錯誤的引導使大學生對失信得利逐步產生認同,模糊了誠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與誠信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
3.大學生價值觀已基本固定。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學生雖未正式踏入社會,但已通過各種途徑接觸、了解了社會。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學生接觸社會的渠道更為廣泛。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深刻影響著大學生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難免使部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甚至背離。當前社會價值趨向于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在實際行為中表現為唯利是圖、背信棄義等。這種以個人物質利益為目的的價值追求、重利輕義的義利觀念,直接左右著人們的經濟行為與社會交往。有些大學生是非觀念差,意志不夠堅定,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到影響,價值偏離正確方向。在處理社會與他人的關系時,以有利于自我為中心,可以不惜犧牲誠信道德準則為代價去實現自己的目的。這種實現價值的方法,助長了不講誠信風氣的形成,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工作中誠信教育的開展。
4.高校自身消極因素的影響。高校相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誠信環境相對較好,但也并非是一塵不染。有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誠信行為,與大學生誠信教育形成悖論。有些高校管理領域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類評優中的不正之風、學術研究中的失信、學術腐敗等等。一些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的職能部門也存在著工作松散、制度執行不力、監督不力現象,這就給一些不誠信的大學生帶來了可乘之機,讓失信有了得意滋生的空間。這些負面“示范”,客觀上助長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蔓延,對大學生誠信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對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反思
1.高校的誠信教育能否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
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誠信觀的形成是要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而誠信教育的實施時間越早對學生的誠信觀形成的作用越明顯。“我們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兒園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小學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中學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大學進行文明禮貌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這說明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沒有把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和心理成長規律,而導致大學生在認知上存在缺陷,導致誠信等道德問題的存在。大學生就像一張被社會上的種種虛假現象涂抹過的一張白紙。而讓處在學校教育頂端的高等學校承擔起“人之初”就應該重點從事的誠信教育,彌補誠信教育的先天不足,使白紙上已經存在的代表誠信觀的線條回到它應該的位置上,這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也注定了高校的誠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而不能徹底根除。
2.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困境
從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困境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要想從根本上擺脫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困境,必須具備相應的外部因素。第一,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必須依托社會大環境。在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同時,培育社會誠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和道德上對誠信問題加以約束,形成獎懲分明的社會誠信氛圍。第二,誠信的家庭氛圍。家庭的對學生的誠信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長要用自己誠信的言行、高貴的品質影響學生,帶動他們成長進步,形成將誠信的家庭氛圍。第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學校道德教育體系。誠信道德觀念的形成的養成要從小做起。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學校道德教育體系無疑是誠信教育的最佳選擇,大學生誠信教育才會事半功倍。第四,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要想走出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必須在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全面的、和諧的德育觀。“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在和諧德育過程中已經不可能截然分開,應該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成多經緯、多頻道、多方位的德育組織網絡,做到目標一致,相互溝通,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相互聯動,形成合力,打一場持久的德育‘攻堅戰’。”因此,要想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必須具備以上幾個因素,形成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的誠信教育觀。細細的對照各種因素,我們才發現,目前這些外部因素都不具備,大學生誠信教育很難走出目前的困境。
3.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繼續存在,總體上說,高等學校的誠信教育是全面的、和諧的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應該諸多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放棄努力。具體而言,獨立學院更應進行誠信教育:首先,新時代的大學生出現誠信缺失現象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大學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集中學習的地方,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修正不良觀念和意識的理想環境。雖然,大學生誠信教育成效不盡如人意,但是,起碼收到了一定成效。其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效用還沒有完全實現。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不完善,制約其效用的發揮。盡快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迫在眉睫。再次,高校教育處于學校教育的最頂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前期學校教育的不足。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誠信危機;誠信教育
論文摘要:近年大學生誠信危機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給高等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許多的新課題。本文指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分析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集中表現和原因,并探討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具體措施。
誠信,是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乃至是一個國家不斷進步的重要原因。是否誠信守信,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覺悟,更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和發展。歷史證明:不講信譽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人,不講信譽的民族是墮落的民族,不講信譽的社會是混亂的社會,不講信譽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然而縱觀當今社會,學術腐敗、科研浮躁,大學生誠信危機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給高等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許多的新課題,研究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誠信守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曾幾何時,誠信一直是被中國人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并被人們廣泛地實踐到修身立業之中,“曾子為子殺豬”、“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國傳統道德的基礎和根本。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以誠立業、以信取人的道德傳統,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社會結構、凝聚力強大的傳統文化和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可是存在于當今大學生群體當中的種種不誠信行為,卻給祖國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蒙上了一層陰影。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正處于東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高峰時期,許多異域文化對我們主體文化滲透速度之快,影響之大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尤其是受商品經濟對校園環境帶來的沖擊,以及改革開放對我國的教育、經濟和文化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造成了一部分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道德信仰、思想意識上的困惑。他們身上傳統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被打破了,混沌化了。作為國家的棟梁、祖國的希望、當代青年人中的優秀代表,大學生群體的誠信危機問題已迫在眉睫,誠信教育工作亟待加強。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集中表現
大學生道德滑坡,誠信缺失表征不一,紛繁復雜,幾個集中的表現如下:
(一)考試作弊屢禁不止,學術抄襲司空見慣,簡歷注水花樣百出,投機取巧追逐名利。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大學生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大學生的誠實更多地體現在學業、成績上。然而大學生作弊現象在當今大學里已屢見不鮮:在網上下載資料,東拼西湊,幾個小時就完成了一篇“優秀論文”;不少大學生在個人履歷上大做手腳,遭致用人單位不滿;在評獎評優,入黨、競選干部、保送研究生等問題上,一些大學生不是靠實力去爭取,而是想方設法請客送禮,投機取巧拉關系。
(二)惡意拖欠學費。目前高校中大學生欠費問題成了一個燙手山芋,學校面對大量的農村學生和眾多的父母為城市下崗職工的學生,不容易弄清誰是最困難的,加之學生開出家庭困難證明又相對容易,這就給有意欠費者有機可乘。大學生因拖欠貸款被告上法庭的情況幾乎每年都有。據調查,國有商業銀行國家助學貸款壞賬比例高達10%,遠遠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壞賬率過高,去年4月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銀行列入暫停發放助學貸款的“黑名單”,不免使家庭環境真正困難的學生更陷困境了。
(三)網絡道德虛擬。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而最近幾年其弊端越來越明顯。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由于交往時人們行為的符號化,傳統道德關于誠信的制約機制被弱化,各種丑惡行為是在鼠標的點擊中發生的,而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最多的群體之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信任對方,產生不良后果,甚至導致電腦犯罪,盜看他人電子郵件、網絡詐騙等現象層出不窮。
(四)戀愛動機不純。不少大學生對待戀愛不真心,呈現非責任化,多角戀愛,缺乏基本法律意識、道德修養。在大學生戀愛的動機系統中,性滿足的動機、情感親密的動機、自我確認、自我證明的動機,比結婚的動機占有更大的比例,畢業后結婚的比例只有10%。再加上其心理素質不高,戀愛不成,輕生自殺、傷害對方,幾乎每所高校都有這樣的事例,這其中,女大學生受到的傷害尤為嚴重。
三、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大學生誠信的缺失,追根溯源,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制約。雖然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是封建社會中的一些歪曲觀念,如“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心態也流傳至今;再加上受西方思潮的影響,相當部分大學生迷失了自己,拼命透支自己已然不多的誠信。
(二)學校教育的滯后。現今的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此外,長期以來不少學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強調政治上的忠誠,而忽視基本誠信品質的培養,只片面強調理論的灌輸,而缺乏現實意義的指導。
(三)家庭教育的缺乏。當代大學生被稱為“90后”、“蜜糖里泡大的一代”,他們往往從小缺乏兒童伙伴,以自我為中心,造成不合群、自私、膽怯、不關心同伴等不良心理,缺乏責任意識。父母溺愛,只注重成績,對孩子道德上的偏差不加管束,導致性格缺陷愈演愈烈。
(四)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當今大學生涉世未深,習慣了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規律,對社會和網絡文化的的一些不良行為沒有免疫力。雖然多數大學生對誠信道德基本準則講起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因為只顧個人利益而與誠信原則背道而馳。
(五)國家約束機制的缺位。我國現在維系誠信主要靠約定俗成,當前社會上誠信缺失現象尤為嚴重。正因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約束機制,人們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懲罰,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失信行為的一再發生。
四、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具體措施
大學生群體是祖國未來建設事業的重要參與者,對其加強誠信教育意義深遠。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國家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誠信約束制度。制度問題是一個“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對失信和守信分別對待,才能充分調動國民倡導誠信的積極性,營造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大環境,這也是建立法制社會的必然。
(二)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起抓,切實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要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培養大學生的事業心、責任感、平等競爭的意識和獨立自主的人格。從學校教育來看,首先,要將道德教育提高至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改變教育方式,由他律型變成自律型,加強誠信的實踐性教育。其次,建議在高校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誠信教育的有關內容。最后,高校還應充分發揮校園網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開發健康積極的信息資源,使網絡成為高校一個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
(三)在廣大高校中建立誠信檔案制度。在高校普遍建立信用檔案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學師生中推行信用體系有著積極的引導意義。廣大高校教師、學生是社會中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社會責任感較強的群體,在這一群體中率先構建信用體系相比社會其他群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全社會逐步開展并推廣這一價值體系奠定相當重要的思想基礎。
多年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模式一直是一個封閉的固定模式。如果我們還要堅持一個封閉的、固定的傳統模式,道德教育,特別是誠信教育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般虛無縹緲難以實踐了,誠信品德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應該為受教育者搭起一個融各種信息為一體的德育平臺,讓受教育者無限度地吸收各類信息,讓他們在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中經受不同信息的沖擊與洗禮,開闊價值視野,建構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定位,自己的價值趨向;應該著眼于現實提升其基礎品德的素質,即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教育和建設,提高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亦即選擇個人應該確立的道德價值取向和自己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以達到我們所要求的道德規范標準。由此說來,當今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仍是舉步維艱,仍需常抓不懈。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教育 道德規范
論文摘要: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大學生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大學生受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的影響,其誠信品質受到了挑戰和質疑。針對這一社會問題,探究成因和提出糾正策略是積極的應對態度。
誠信是指誠實守信用,情感真誠,言行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斷賦予誠信以新的內涵,誠信已成為新世紀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倫理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基石。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求知欲旺盛、進取心強,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卻不容樂觀。大學生的誠信缺失現象不僅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而且還給高校的管理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探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大學生中的誠信缺失現象
1.考試作弊現象嚴重
過去學生考試作弊被發現后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現在有些大學生即使自己不作弊,也不會指證別人作弊,甚至還為個人的作弊行為得逞而慶幸。在考試過程中,有的學生夾帶與考試內容有關的書本、筆記,在考試中交換試卷或以借用工具書、文具等方式傳遞答案,利用上廁所的機會偷看有關資料,雇用“”代考等,作弊手段無奇不有。
2.惡意拖欠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
國家助學貸款本是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但是有的大學生卻惡意拖欠貸款。他們畢業后不僅不積極償還利息,也不償還貸款本金,甚至個別學生在畢業后故意中斷與學校的聯系。還有些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為了個人或家庭的經濟需要,用虛假證明材料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在獲得貸款后沒有按照借款協議要求使用貸款,而是將貸款用于其他消費。
3.就業當中的弄虛作假層出不窮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畢業生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地“豐富”自己的簡歷。有些畢業生的確發展全面、非常優秀,不過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弄虛作假,例如:涂改學習成績、偽造各種榮譽證書、夸大個人能力水平。在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很多畢業生不認真分析自身的條件,也未全面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有機會就立即與招聘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一旦遇到條件更好的招聘單位,寧愿繳納違約金也要毀約。
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誠信缺失的現象,網絡盜竊、詐騙、誹謗、攻擊,競選千部以及發展黨員過程中的弄虛作假,學術造假,竊抄襲等。這不僅有損大學生的整體形象,而且對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1.社會信用體制不健全,大學生誠信意識缺乏
在我國各項事業不斷推進和發展過程中,有些制度和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例如:社會信用制度還不健全,社會信用對每個人的影響還不夠直接和具體,人們還沒有充分感受到社會信用體制對個人生活的保護與約束;誠信教育、監督、評價體系不健全,沒有將誠信狀況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掛鉤,致使誠信缺失對大學生的影響不深。
2.家庭中的誠信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每一個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高的希望和無限美好的期待,但不是每一個家庭的教育都關注到孩子的全面發展。有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特別注重智育的發展,卻忽視了對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有的家長就有許多不誠信的惡習,如陽奉陰違、爾虞我詐、坑蒙拐騙、貪污腐敗等,這些行為會在家庭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這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3.學校中的誠信教育缺乏實效
長期以來,高校對德育非常重視,但因為德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導致德育的實效性不理想。教育內容還是以一般性的理論知識為主,而且多為傳統的理論知識,不能和現實結合起來,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誠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還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缺乏應有的實踐環節;一些教師不能以身作則,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也起了負面作用。
4.大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
從整體上來看,大學生樂觀向上、充滿激情,注重良好品格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但他們的閱歷淺,容易因受挫而產生消極的心態,出現“非此即彼”的兩極化心理,也很容易造成從眾心理,從而影響誠信品格的形成。另外,在求職就業方面,大學生比較注重專業對口,注重所選擇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工作環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業的難度。再加上他們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這也很容易讓他們偏離誠信。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策略
1.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完善誠信監督機制
建立誠信檔案,就是把學生的個人信息以及家庭信息進行詳細統計,如戶口所在地、個人身份證號碼、家長身份證號碼、個人聯系方式、家長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通過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可以了解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基本表現,判斷學生的誠信狀況。學生的誠信狀況要與發展黨員、評優獎先、申請助學貸款、求職擇業等聯系起來。要加強對學生誠信檔案的管理,檔案記錄要真實,不能流于形式,同時要有專人管理,還要有書面和電子信息,便于學生、教師、用人單位查詢。
2.豐富誠信教育內容,注意教育形式和方法
大學生誠實守信應該具體體現在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內容包括:在學習方面,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完成作業,考試中沒有作弊行為;在生活方面,艱苦樸素,合理消費,不以弄虛作假來獲取國家獎助學金;在人際交往方面,不陽奉陰違、惡意中傷他人,要真誠待人、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在社會實踐活動上,積極參加各類素質教育活動,在活動中遵守規則,認真完成工作任務;在求職擇業中,要尊重個人實際情況,不夸大自己,向用人單位提供自己的真實材料。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途徑上,高校應該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進行不同的形式設計。
3.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營造濃厚的誠信教育氛圍
想要加強誠信教育就要讓大學生認識到要想生存就必須誠信,要想發展就必須誠信。在政府層面,應該加強輿論引導,加大宣傳力度,樹立誠信典型,倡導誠信美德。社會各個系統在擇錄大學畢業生時,應考慮畢業生的誠信狀況,把誠信作為錄用的必要條件。銀行系統對有不誠信記錄的畢業生要加強控制力度,對其與銀行的交易要有一定的控制手段。加強對網絡的管理,規范網絡文化,弘揚誠信美德。同時,學校要充分發揮在教書育人方面的主要優勢,樹立起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把誠信教育貫穿于思想教育、課堂教育、考試考勤、課外活動中。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發揮校園文化在大學生誠信教育方面的引導作用。總之,只有使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影響形成一股合力,才能為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創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在誠信教育濃厚的氛圍中,大學生就會發自內心地接受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并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
摘要:加強誠信教育,對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重要意義。重建大學生誠信系統應從整體著眼,進行生態考量,并且依據生態系統的原則,建立良性循環的誠信生態系統。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 生態系統 建構
誠信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也是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以生態系統理論對大學生誠信進行考量是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又一有效路徑。
一、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生態內涵
1.生態的內涵
生態,又稱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所形成的一個彼此關聯、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動調節機制的統一整體。這一概念是1935年由英國生態學家泰勒斯(a·g·tansley)首先提出的。1949年,美國學者威廉·福格特(william faulcott)提出了生態平衡的概念,用以指自然環境沒有遭受人類嚴重干擾的天然狀態。
現代生態學在與自然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等滲透融合的同時,也與人文社會科學生機勃勃地交叉綜合著,由此誕生了物理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生物生態學、數學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行為生態學、心理生態學、文化生態學、經濟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等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并迎來了從自然生態到社會生態的進化與發展,和由自然生態學向社會生態學的必然躍遷,從而開創了當代生態科學深入發展的新階段。
2.誠信教育生態系統
“誠信”即“誠實、守信”,在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中,“誠實守信”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中國古代傳統道德認為,一個人的言行如果失去了誠信原則,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誠”就是誠實、真誠,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自欺、不欺人。《孟子·離婁上》篇中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認為誠是自然的根本規律,做誠實的人也是人的本性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中國宋代著名思想家司馬光強調,一個人一生如果能堅守一個“誠”字,他就必然成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諾言。《論語·為政》篇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對信的形象比喻說明信在人際關系中是最關鍵的環節,缺少這個重要因素就無法做人。因此,不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凡是自己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要使其實現。
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和成果來分析和考察高校大學生的誠信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把誠信,誠信關系運行問題視為一個系統,誠信也是一個具有許多生態學特征的范疇。誠信教育生態系統就是誠信教育實踐與其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在物質循環、能量轉換、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穩定的系統。誠信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各種因素既自成系統,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其中一種因素的變動會影響到其他因素乃至整個系統。誠信教育生態系統既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也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通過系統內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使受教育者的情智和人格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誠信也是一種“生物”,它的命運如何,關鍵要看它所處的生態環境是否適宜它生存和發展,能否維持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
二、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生態系統平衡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就是誠信教育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的整體互動,而個別的誠信教育活動或環境改造也無一不影響到誠信教育總目標的實現。這個原則要求我們要有整體關聯的全局意識,把誠信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因素作為一個整體,在物物相關、事事相聯思想的指導下,優化和利用環境因素,避免系統的分割和單方面著力的現象。第一,把德育和其他的教育活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分互相呼應,獲得整體效益。學生的誠信水平與學生的文化修養、心理素質等因素密切相關,這就要求誠信教育與其他學科相互交融,既要把誠信教育貫穿在學校所有課程之中和寓于一切教育活動之中;同時誠信教育活動也要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第二,從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來尋求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方法。學生的誠信狀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也要從整體上考慮,既注意從思想上加以引導,也要注意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和交往等方面出現的困難。只有從宏觀、整體上著手,才能使各種工作形成合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在誠信教育的內容上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分子,在保持個人的獨
創性、主動性的前提下,要適應社會整體的需要,以推動社會大系統的良性發展為己任。
(二)開放性原則。誠信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組分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和相互開放的。這就要求誠信教育內外系統都具有開放性。首先要實現誠信教育系統對外部環境的開放。從生態學角度看來,誠信教育與環境構成一個密切不可分割的大系統,誠信教育不應躲避、也躲避不了環境。相反,我們應順應生態系統開放性的要求,把誠信教育置于環境之中,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而誠信教育的任務就是根據環境的要求和條件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抵抗能力,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以自身的努力改善環境。因此,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還要依靠社會和家庭的共同促進。多種渠道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采用多種形式,有理論的灌輸,有學生充分參與討論,還有各種輕松活潑的課內外活動,在多種形式中完成對學生的教育。其次,誠信教育系統內部要實現多種形式、方法和渠道的融會和溝通,如高校之間、學科之間的廣泛交流。
(三)多樣性原則。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平衡的必要條件。多樣性原則要求:第一,誠信教育內容的多樣性。這要求我們結合我國的國情,確定誠信教育的內容。第二,誠信教育要求的層次性。學生個體誠信水平和發展階段是多層次的,學生的誠信水平也不可能在完全劃一的水平和發展階段上。不同學生掌握的文化知識、家庭背景、社會關系、交友狀況等方面的差異,就會形成不同層次的誠信意識。這就要求誠信教育應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結合,區別不同的教育對象,根據不同個體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誠信教育要求。第三,誠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多樣化。決定和影響誠信教育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應該改變單一的誠信教育形式,充分挖掘社會潛力,使各種教育形式形成合力增強誠信教育實效,避免出現目前“在學校里進一步,回到家庭退二步,踏上社會退三步”的不良現象。
(四)動態性原則。在高校誠信教育生態系統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下,經過長期的誠信教育實踐探索而形成的。系統內部物質的循環、能量的轉換、信息的交流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但生態理論告訴我們,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平衡和動態的平衡,決定和影響德育的環境因素是多變的,環境的變遷不斷為德育提出新的課題和提供新的工作條件。所以,德育系統應根據德育環境的發展變化及時轉變觀念,調整德育目標,更新教育方式方法。這就需要改變以往德育相對滯后于客觀環境要求的情況,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豐富的理論、敏銳的觸角、準確地捕捉誠信生態系統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促進誠信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總之,以生態系統平衡的原則,維持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是構建高校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前提和基礎。
論文關鍵詞:誠信 傳統道德 誠信教育
論文摘要:誠信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注重誠信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中國傳統的誠信觀特點有二。一是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二是誠信是交友的基本道德準則.當代大學生誠信滑坡,迫切需要進行誡信教育.傳統的誠信觀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從本體價值的高度來重視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可以通過在大學普遍開設以誠信為核心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通識課程、努力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營造社會誠信的大環境等方式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參7.
1中國傳統的誠信觀
誠信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注重誠信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誠信作為一種美德被提倡和宣傳,在我國有著非常漫長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它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源頭.最早提到“誠”是古籍《尚書》,它是指人們篤信鬼神的虔誠.《周易》中的“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而對于“信”,早在《詩經》中有所涉及,《禮記·禮運》則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來描述原始社會的道德狀況,以為講信用重然諾,就可以創造和諧的社會.大約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已經開始把“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如《茍子·不茍》中有“誠信生神”一語.此后在其他時期的著作中,也不斷出現“誠信”連用的情況.例如,成書于西漢時期的《鹽鐵論·世務》中講:“誠信著乎天下.”唐代吳兢所撰寫的《貞觀政要》在卷五《誠信第十七》中講:“君之所保,惟在于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武則天也講:“凡人之情,莫不愛于誠信.”.等等.北宋的周敦頤在《通書·誠下》中,總結了誠信的思想,提出“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的命題,認為仁、義、禮、智、信及孝悌等一切有關倫理的行為,皆以真實無妄的“誠”為根本或本原.
也是從先秦開始,“誠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廣泛深人的闡發.儒、道、法、墨等家都有論述或涉及.中國傳統的誠信觀可以做如下概括:
第一,誠信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準則.在“以人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是很注重一個人做人為人是否誠實、真實.奉誠守信的人,可以得到人們的信任和器重,也可以給人以力量,而那些虛偽和狡詐的人,往往為人們所不齒,見到這種人,惟恐避之不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都要講究實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第二,誠信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道德準則.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誠信二字,就成為我們古人信守的道德原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傳統.傳統道德觀認為,講信義是在正常社會交往中結交朋友的基本準則,強調朋友之間彼此信任,坦誠相待.
2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進行誠信教育
今天,“誠信”二字在社會生活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都在呼喚誠信,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生活缺失誠信.曾經一度被世人認為處于象牙塔的大學生們也不例外.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中國青少年的誠信度隨年齡的增長遞減,大學階段達到誠信的最低谷.這一方面說明我們多年的誠信教育的蒼白無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誠信危機非“一日之寒”,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實乃當務之急.大學生誠信滑坡現象明顯.
大學生誠信滑坡現象的主要表現如下:
(1)考試作弊.近年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事例屢屢出現在我們身邊.在大學校園里,考試作弊現象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作弊形式也由過去的抄夾帶、傳答案等“秘密行動”發展到公開抄襲、集體作弊等,帶手機,發短信,買答案,甚至找替考.盡管各高校采取了最嚴厲的處罰措施,但這股風頭并沒有被遏制住.時常聽到嚴厲處分大學生考試舞弊被抓的報道,但考試舞弊風并未被遏制.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作弊現象強烈不滿,要求改變這種現狀.然當下大學的作弊率”仍居高不下,這在很大程度上和學分、獎學金有關,學生不辨是非不以之為恥,有個別大學生竟然還振振有詞的美其名日為:上進心強,不甘落后.”
(2)“借貸不還”.一是騙貸逃貸:部分大學生出具虛假貧困證明騙取助學貸款,借貸不還,甚至就不打算還.二是拖欠學費:家里按時給足了學費,結果被拿去吃喝玩樂談朋友泡網吧,甚至從事賭博等違法行為,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許多高校每年被拖欠的學費一直呈遞增趨勢.
(3)騙取特困生獎學金.目前許多高校對特貧困生有優待政策,某些大學生就千方百計弄假證明謊稱特困,騙取特貧困生獎學金.
(4)制作假求職簡歷.調查還發現,作假不單單是改成績.有60%大學生認為,在就業應聘時“簡歷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很多大學生認為,改簡歷是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
(5)頻繁跳槽.2005年6月,北京96家用人單位的統計顯示,畢業生畢業后3年內跳槽率達到70%.有人認為這是當代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對所在單位不負責任:“短時間內頻繁跳槽,很難深入了解一個公司或者行業,新的單位也會懷疑你的誠信和忠誠度,對以后工作不利.”而大學生則辯解,工作環境和預期目標相距甚遠、個人能力得不到施展、待遇偏低是迫使他們頻換工作的主要原因.不少畢業生以工作輕松、條件舒適、待遇好、工資高為擇業標準;有的把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改為“到拿錢最多的地方去”;有的甚至放棄所學專業到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和大城市去改行也不愿到人才奇缺的最能發揮專業才能的地區建功立業.
大家認為大學校園是一塊“凈土”,可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這些不誠信甚至違紀違法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許多事情剮發生時都很小,但如果都不以“惡小而為之”,不加注意,不加約束,不自省而改正,就容易變成“問題”,日后走上社會,就可能沿襲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人們常說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驕子”、“時代精英”,可是,為什么恰恰這個“精英”群體其誠信狀況會出現這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呢?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對大學生進行傳統誠信觀教育,框正大學生不誠信行為就迫在眉睫了.
3利用中國傳統的誠信觀,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3.i傳統誠信觀教育對于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價值
傳統的誠信觀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從本體價值的高度來重視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傳統的誠信觀是一種精神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資源.傳統誠信,是大學生立身行事的目標和歸屬,是終身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而在很多大學生眼里,講誠信有著突出的功利傾向,將誠信價值降為工具性的,使誠信成為一種有條件的接受.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的勸誡所說:“要記住,信用就是金錢……只要一個人信用好,信譽高,并且善于用錢,這種所得的總額就會相當可觀”“以遵守諾言而按時付款而著稱的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湊集到他的朋友們省下的錢.”馬克斯·韋伯對此的評論是:“富蘭克林的全部道德態度,都帶有功利主義色彩.誠實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可以保證信用.”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誠信行為給大學生們帶來正面評價或利益并不是必然的,有些時候,付出了誠信,可能收獲了欺騙;也可能期望得到誠信,而自己卻不履行誠信.諸如此類.在這樣的情形下,用功利主義的觀點去說服人們誠信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在那些形成堅定的道德共識和良好的信用秩序的社會中,誠信才可能對每個人有利.傳統誠信觀十分重視修身,并把它擺在事業成就之上.《易經》說“君子進德修業”,君子既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又要有事業上的成就.《左傳》云:“太上有立德,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主張把立德放在首位.《孟子》也說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強調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誠信”是道德修養的第一要義,“誠其義”是正心、修身和治國的先決條件.在先賢哲人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有倫理道德.學會做人,就是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以達到理想人格.在他們設計的理想人格中,期待著人們改惡從善,提高道德修養,從而有利于人自身和整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古人把修身立德當作人生價值的第一追求.由此可見,傳統誠信觀,是不假外求而自備于心的德性,是人們內心信念的自律覺悟,而不是什么外在的動機和功利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誠信的道德修養具有可資借鑒的現代價值,也就是說,傳統道德的誠信所倡導的求實、求真、守信、重諾的精神,也是今天高校校園的大學生們所應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3.2利用傳統誠信觀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途徑
(1)在大學普遍開設以誠信為核心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通識課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第三十條要求“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推動相關學科發展”.當前,在大學教育中,經濟、法律等應用學科備受青睞,而文史哲等基礎學科尚未受到足夠重視.為使傳統文化代代傳承和更新發展,大學應普遍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根據情況可將以誠信為核心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生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并列入教學大綱,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在學生的基礎課中增加有關的通識類課程,從而為大學生較系統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提供必要的課程平臺,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以誠信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精華,進而弘揚傳統美德,增強誠信意識.
(2)努力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目前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容樂觀,難以很好地承擔傳統文化教學的任務,因此,必須從培訓教師人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派出學習、資助課題、與文化單位交流研討等形式,建設一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學歷高水平的專家型的大學教師隊伍,并造就一批國學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學術帶頭人,培養一批年富力強、政治和業務素質良好、銳意進取的青年學術骨干.
(3)重視社會誠信環境的營造.首先要優化社會大環境.全社會上下一致,共同努力,清除黨內不正之風行業不正之風和各種腐敗現象,創造一個優良的誠信社會大環境.‘其次,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誠信程度.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困惑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大學生成長中的一種客觀存在,也是經濟轉型在人們意識形態中的一種客觀反映.如何走出困惑,踏上坦途,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綜合努力才能完成.今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的改善,再輔之以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大學生的誠信水準一定會有所提高.
論文關鍵詞:特區;高校;大學生;考試違紀;誠信教育
論文摘要:在社會各類考試中考試違紀現象普遍存在,特區高校之中也非常突出。考試違紀不但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良好學風考風的建設,而且影響高校的誠信道德建設。本文闡述了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考試違紀現象及其特點,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扎實有效地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進行了探討。
當前特區高職院校中考試違紀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大學生“鋌而走險”“前仆后繼”“屢出新招”“花樣繁多”,這種屢禁不止的違紀現象成為影響特區高職院校誠信教育的主要原因,也使得整個學校誠信體系、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更為困難,應當引起高職院校教育者、管理者的重視與關注。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大學生誠信度要和社會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并能積極推動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的誠信、守信行為,無論是對促進高校和諧發展還是社會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擬從大學生考試違紀現象,淺析高校的誠信教育建設。
一、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考試違紀現象和特點
1.現象。目前在特區高校中大學生考試違紀現象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就考試違紀結果而言,考試違紀可分為考試違紀和考試作弊。學生的考試違紀行為表現有:學生攜帶規定以外的物品進入考場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未在規定的座位參加考試;考試開始信號發出前答題或者考試結束信號發出后繼續答題;在考試過程中旁窺、交頭接耳、互打暗號或者手勢;未經考試工作人員同意在考試過程中擅自離開考場的;將試卷、答卷(含答題卡、答題紙等,下同)等考試用紙帶出考場的等。
學生考試作弊的主要行為有:攜帶與考試內容有關的文字材料或者存有與考試內容有關的電子設備參加考試的;抄襲或者協助他人抄襲試題答案或者與考試內容有關的資料的;搶奪、竊取他人試卷、答卷或者強迫他人為自己抄襲提供方便的;在考試過程中使用通訊設備的;由他人冒名代替參加考試的;故意銷毀試卷、答卷或者考試材料的;在答卷上填寫與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號等信息的;傳、接物品或者交換試卷、答卷、草稿紙的。
2.特點。大學生違紀現象顯現出新的特點:一是數量上呈上升趨勢,如近三年考試違紀作弊處分的比例分別占全校違紀處分的32%、51.6%、55%。二是手段上越來越高明,越來越現代化。如近三年來使用高端通訊設備的違紀和作弊行為達50%以上。三是性別差異減少,如近三年女生由原來的占20%左右比例上升到40%左右。四是文理科生差異減少,近三年來理科與文科學生違紀作弊的差距由原來的30%左右縮減到15%左右。五是科目上公共課與專業課平分秋色,專業課考試中違紀的比例逐年上升。
大學生考試違紀現象已經成為學校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社會不正當競爭現象和行為在校園的折射,它已成為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健康成長的嚴重障礙,嚴重敗壞了學校和社會風氣,是對誠信的踐踏,是對學校和社會誠信教育的巨大挑戰。誠信缺失的大學生走上社會,將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考試違紀的原因分析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及與學生座談,并結合時代特點,認為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考試違紀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諸多現實原因。
1.學生本身素質的影響。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榮辱觀及部分學生基礎差,學習壓力大是學生考試違紀的主觀因素。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對自己不嚴格要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獲得獎助貸學金、不重修等;有些學生講義氣幫助朋友,從而考試違紀。考試違紀對個人心理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有的甚至為此受到處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2.社會因素的影響。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趨利性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社會上存在的許多不良社會風氣、弄虛作假等現象不可避免地對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使部分大學生失去了對不當行為的恥辱感,表現在考試中便是不以考試違紀作弊為恥,反以獲取分數為榮。此外社會、學校師長及家長的垂范作用失范,也對學生帶來不利的影響。
3.直接因素的影響。在考試過程中監考老師的考場管理不嚴格,往往成為引發考試違紀的主要原因,有的學生認為,在以前的考試中,由于一些監考老師要求不嚴格,有些人違紀,沒有被處理,自己就效仿,這樣在學生中就形成“不抄就吃虧”的心理,影響極為惡劣。
三、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考試違紀現象和行為的態度分析
通過走訪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調查他們對考試違紀現象和行為的態度,分析主要表現有:
1.認為考試違紀現象和行為是不正常的,是不誠信的表現,持反對態度,看到會堅決制止。持此類觀點的學生認為用違紀獲得分數的行為是對態度端正、認真學習的學生的不公平,倡議對違紀行為要嚴懲。
2.認為考試違紀現象和行為是不正常的,是不誠信的表現,持否定態度,但是看到不會去管。持此類觀點的學生認為考試違紀是學校教育中的一種現象,自己沒有違紀就和自己沒有關系,出現這種情況,學校按規則處理就可以了。
3.認為考試違紀現象和行為是正常的,是一種學習過程中發生的一種行為,持同情態度。持此類觀點的學生認為考試違紀不失為一種應試手段,出現這種情況,建議采用比較寬容的處理方式。
調查顯示,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考試違紀現象和行為持反對和否定態度的占主流,說明大部分大學生是非觀和誠信觀是積極向上的,只要在社會各個方面的引導和規范下,考試違紀的現象和行為會逐漸減少的。
四、特區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建設的幾點思考
1.建立健全誠信體制。《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剎住高等學校考試作弊歪風的緊急通知》中指出考試作弊實質上是一個誠信問題。學校要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建立“誠信檔案”,以將學生在校的操行紀錄作為其主要內容,成為學生進入各行各業的“通行證”。通過全社會誠信體制的建立與對接,使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誠信是作人之根本,大學生要做到講誠信。要在高校中形成一種講誠信光榮,弄虛作假可恥的和諧氛圍。
2.建立完善的引導宣傳機制。首先要加強誠信道德正面教育,對于良好的誠信現象和行為給予宏揚宣傳,對于不誠信的現象和行為給予堅決的懲處和批判;誠信教育宣傳要結合學生特點及學習、生活實際,組織豐富多彩的誠信教育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切實體會到誠信做人的益處,把學會如何做人與塑造完善人格結合起來,從自身做起,杜絕不誠信的行為,做文明大學生。
3.強化學生誠信教育的主體意識。學生本身是誠信教育的主體,不是被動的客體。誠信道德不僅僅是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是大學生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要激發大學生對誠信教育參與的積極性與主體意識,提高大學生誠信道德的境界和發展水平,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主體意識,從而成為誠信道德的宣傳隊和示范者。
4.強化高校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學高為師,身高為范。教育者應該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高校要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教師的職業意識、責任意識,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水平,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知榮明恥、嚴于律己、認真負責、恪盡職守的教師隊伍,以自身良好形象引導學生,成為學生的楷模。
[摘要]在大學生中倡導誠信教育,高校應將德育教育作為重點。因此,在認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時,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強化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 影響
誠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市場經濟領域中的基礎性行為,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誠信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標志。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和未來,是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人類文明和知識的傳承者。
中國高等教育從誕生之日起,一直非常重視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利益主體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就業崗位與就業形式多樣化日趨顯著,這些極大地沖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特別是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得一些人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選擇了見利忘義,一段時期內社會上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傳銷及詐騙案屢見報端,甚至個別政府官員大搞權錢交易,使得傳統的道德文化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導致社會誠信出現了信任危機,并迅速影響了高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集中表現為,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甚至演化到拒不歸還助學貸款等,類似的不誠信行為比比皆是。誠信問題已然成為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用積極、理性的心態分析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狀況和原因,并從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層面出發,深入探究大學生誠信問題是十分必要的,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也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市場經濟對大學生誠信的影響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學生越來越廣泛地接觸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也使得一些大學生受到不良現象的侵蝕和腐化。如果大學生缺乏對這些不良現象的批判和抵制,就會慢慢的向不守誠信的方向發展。更主要的是由于目前國家部分法制不健全,執法力度低下等問題在罪與非罪之間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地帶,導致社會失信成本極低,為了追求短期效應,會有人去以身試法。
2.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誠信的影響
家庭是大學生接觸最多的社會環境,有些家長把錯誤的思想灌輸給孩子,只是單純的關注學生的成績和日常生活,忽視了對于孩子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有些家長雖然意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識的去培養,但是方法不當。這些做法都會對大學生誠信品質培養產生不良的影響,并很難在日后的教育中糾正。
3.大學生自身因素對誠信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以自我為中心,優越的生活習慣及條件使其逐漸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高校自擴招后,生源良莠不齊,部分學生調控能力差,從眾心理較強,導致誠信缺失。
4.高校誠信教育體制不健全對大學生誠信的影響
基礎教育中學校過分重視學生的升學率,進入高校后學校的教學計劃自始至終偏重學生的求知能力,而大大忽視了“育人”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沒有開設誠信教育課,而現有的德育教育與經濟發展還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學與育人分離、重灌輸輕引導,加之高校對于大學生的行為管理寬松,導致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凸顯。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1.增強誠信教育的意識,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高校是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推行素質教育,把教書和育人緊密的結合起來,把誠信教育落實到高校工作的具體工作中去。誠信教育要與社會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機融合,以便提高整體的教育效果。高校可依托校園網、廣播、櫥窗、海報和講座等多種宣傳方式為切入點,為誠信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發展。
2.重視提高教師素質,特別是誠信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正所謂為人師表,高校教師要帶頭守誠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須先做到,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以教師高尚的品行、獨具的人格魅力、誠信的作風取信于學生。教師要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堅持實事求是、平等討論來教育學生。廣大教師也要自覺接受學生的監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信服于學生,推動高校學生的誠信教育。
3.以“兩課”為依托,把誠信教育引入課堂
把誠信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或者開設專門的誠信教育課,是使學生系統、全面認識誠信的良好途徑。而且,誠信教育與思想政治道德修養的有機結合,既可以充實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內涵,又能教會學生如何主動適應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不至于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甚至言而無信。
4.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
誠信在西方國家已有百年的歷史,并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風氣,信用檔案已經成為西方人的代名詞。對于大學生來說,高校應建立與現行的檔案同等重要的學生個人永久性信用檔案,并公開誠信檔案,可在適當的時候供人查詢以及同學之間相互監督。誠信檔案應由高校專門人員填寫,主要反映學生在校期間的各方面情況,并將此與其在校期間的各類評優、貸款、就業等直接掛鉤。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只有增強誠信觀念,積累守信記錄,塑造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誠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要求,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高校需要通過創新大學生誠信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項法規制度,使大學生樹立“有信用者榮,無信用者恥”的觀念,使誠信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追求,這將為信用社會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會誠信基石。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缺失 高校圖書館 誠信教育
論文摘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著力加強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當前大學生誠信狀況多樣化,結合高校圖書館德育功能,創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在人類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方面。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其誠信教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方面
當前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體現在思想觀、價值觀等各個方面:
1.破壞公共環境。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研究的重要場所,其環境保持安定有序是圖書館最基本要求。可是部分學生進入圖書館內時不講公共衛生,衣著不整、大聲喧嘩、隨地亂丟雜物、吃東西、有的甚至在室內接收手機等。
2.書刊錯架亂架現象嚴重。當前大部分圖書館采取開架借閱,讀者可以自由借閱,極大方便了讀者,但是部分學生不了解圖書館的這一服務模式,不尊重工作人員的勞動,取下書架的圖書隨手亂放,造成錯架亂架現象,影響他人查找,也加重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3.逾期不還現象不止。由于圖書館的圖書是有限的,為了加快圖書的流通,提高利用率,維護大多數學生的權益,圖書館對不同專業制定了借閱期限管理制度,對逾期不還者進行一定的處罰。但逾期不還的情況仍很嚴重。
4.污損書刊現象嚴重。部分學生隨意在書刊上涂劃或自以為是進行所謂批注,甚至是將自己所需的知識內容剪裁、撕去,使部分圖書特別是時尚雜志面目全非,破壞率及高。
5.書刊丟失不斷:書刊丟失是圖書館常見的現象,盡管丟書并非讀者的主觀意愿,但是也不排除部分讀者在圖書保管上的主觀過失,甚至謊稱丟書而惡意占有對自己有特別價值的圖書。另外,竟然有學生在不辦理借閱手續的情況下將書帶出書庫,竊為己有。
6.網絡誠信缺失。目前網絡道德缺失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新現象。在電子閱覽室,惡意下載軟件并運行,造成機器故障或破壞局域網,嚴重的造成網絡癱瘓;個別學生未經允許通過非法帳號或盜用他人帳號進入網絡,瀏覽不健康的內容等行為。這些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令人擔憂的思想道德狀況。
二、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在行為、思想和價值觀等方面出現了多元化,在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新氣象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主要影響如下:
(一)社會轉型對大學生誠信的影響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1]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正在發生變化。講求公平公正、開拓進取等觀念成為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主流。但是市場經濟帶有的功利性和競爭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念泛濫;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新的道德體系構建不健全,這在一定時期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的轉變,甚至造成部分大學生理想和信念的危機,從而導致了誠信的滑坡。
(二)高校德育教育滯后的影響
首先是德育教育內容滯后。長期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不能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教育內容過多地停留在課本上。其次是道德教育的方法滯后,簡單說教,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道德知識的傳授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更為重要的是道德行為的養成。我們進行德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而在道德教育中,卻偏偏缺少了這一重要的環節;有些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應有的工作熱情;這些都對大學生的誠信觀念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三)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響
當前我國的社會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設比較落后,特別是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于個人的誠信缺乏有效的評價和懲戒機制;同樣,在高校里,自律性強、誠實守信的學生,往往得不到鼓勵;而對那些不講誠信、善于投機取巧者,學校和社會也沒能給予應有的法紀處分和道德譴責。種種原因致使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四)圖書館管理及服務欠缺的影響
當前,高校圖書館制度存在不合理化。在許多大學圖書館中,借書證就分了多種,比如老師的借書證能借30本,研究生的借書證能借20本,本科生的借書證只能借8本了,借閱時間的長短也不同。某些閱覽室只有老師能進,一些則只有老師和研究生能進,學生面對不平等的對待,難免會做出失信的行為。
三、圖書館誠信教育應采取的措施和對策
誠信教育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圖書館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是誠信教育的重要陣地。
(一)圖書館應加強思想教育,重視宣傳工作
圖書館誠信建設,觀念是先導。而一個人的觀念的形成包括個人及環境兩種因素的作用。因此要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則必須重視圖書館環境誠信教育。充分利用館設做學術報告、開辦展覽廳,聘請專家講授從誠信的現象講到誠信的意義以及不誠信的危害,讓大學生明白誠信的內涵,用事實案例使同學們受到啟發。在同學中形成“人人談誠信,處處講誠信”的氛圍和“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的校園風氣。因此加強高校學生誠信教育,是我們解決當前難題,完成歷史使命的重要途徑。[2]
(二)建立讀者誠信檔案,強化讀者誠信觀
所謂的懲罰機制就是公開單位及個人的不良信用記錄,使不講信用的人不能方便地生活在社會上,所以機制是信用管理的殺手锏。在圖書館的管理數據庫中,保存著讀者的借還書記錄,我們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形成讀者的圖書館信用檔案。內容包括借還書次數及有無偷書行為等。高校圖書館可以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考慮公開有不良記錄的讀者名字,并制定相應的懲罰規則。只有讓失信的學生付出一定的代價,他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對信用記錄良好的學生則給予獎勵。只有這樣才更能激發出學生的誠信觀念,形成誠信的良性循環機制。只有這樣,圖書館的誠信教育職能才能落到實處。
(三)樹圖書館誠信形象
首先是館員要誠實守信地為讀者服務,自覺地把誠信問題與工作職責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言傳身教,用誠信的人格為學生樹立榜樣。館員與讀者之間互相理解,從而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其次是圖書館要講誠信,辦事要公平。如圖書館窗口應全面的對讀者開放,我們不能因為圖書的珍貴,就限制部分大學生閱讀。服務質量是圖書館的生命力,也是誠信原則最直觀的體現。這就要求圖書館應以人為本、以誠信為本,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
總之,圖書館不僅要誠信服務于讀者,更要帶動大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思想觀,使圖書館的誠信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只有形成一種合力,我們大學生才能成為講誠信的一代,我們的社會才能成為誠信、和諧的社會。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 大學生 誠信教育
論文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國內大學生誠信教育帶來了挑戰。高校必須加強誠信教育理念創新、誠信教育方法創新、誠信教育管理創新和誠信教育資源整合創新,才能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
一、后金融危機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緊迫性
2008年,一場由美國次貸風波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給經濟領域和相關產業造成巨大沖擊。雖然這次金融危機已經進入尾聲,但以美國為首的救援仍在繼續,世界各地依然籠罩在危機的陰影之下。無論政界、商界還是學界,都對這場來勢洶洶的危機始料不及,對后危機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變化也難以預料、眾說紛紜。在全球化背景下,國與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空前緊密,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的狀態下求得生存和發展。因此,中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不能獨善其身。而作為社會生活一個重要的方面,中國教育包括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將直面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挑戰。
首先,金融危機對高校的影響體現在大學生就業方面。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當前經濟形勢變化對一些地區、行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2010年初,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番禺人才專場在大學城舉行,共有200多家企業單位提供近1000個崗位,而入場求職的畢業生超過10000人。當然,大學生就業緊張狀況也與前幾年高校規模逐年擴大有一定關系。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2009年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致使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大幅度增加,而社會需求量相對不足,導致了供需總量上的矛盾,而金融危機的來臨將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這就意味著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更激烈,門檻會更高,想要勝出,得到職位,就要有更強的能力并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金融危機對高校的影響體現在各種不良思潮的泛濫上。當前,全球一體化浪潮的影響,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民族文化等在全方位、多層面上相互碰撞和滲透,必將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道德的批判與繼承,沖突與掙扎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一方面他們有創新與突破的渴求,但另一方面,他們又生活在既有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之中。由于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更新和替代的速度加快,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潮的滲入容易導致大學生思想出現混亂。目前這場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領域的信用失范引起的,貸款人的失信、金融詐騙的涌現、華爾街金融地位坍塌以及實體經濟中的貪婪,金融危機在沖擊整個世界經濟領域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沖擊全球的人文價值觀。金融秩序是建立在契約精神和誠信基礎之上的,而金融危機對誠信倫理的破壞導致社會思想混亂,各種不良思潮的興起,對當今國內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在各種不同社會思潮的影響下,高校大學生在信念認識上出現了一些模糊,甚至存在錯誤認識,在價值觀念與道德行為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如急功近利傾向較為突出、不講信用現象泛濫。表現在一是學業上弄虛作假,如剽竊論文、考試作弊;二是在就業上不實事求是,而是夸大其辭,甚至無中生有地杜撰自己的實踐經歷;二是出現誠信德育無用論,只學習技能性適用性知識,導致部分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專業知識合格而道德水準低下的局面,尤其是誠信觀念薄弱。這些問題的存在,警示我們必須全面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對象的主體,是我國未來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活躍分子,培養德才兼備、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大學生對我國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也是繼承民族優良傳統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階段,此時的倫理素質教育將對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僅缺乏,而且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傳統模式之中,這種模式把理論教學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而不注重提高其內在認知水平,這是當今高校德育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必須改變傳統的理論課教學方式的路徑依賴,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管理、德育環境等環節中全方位改革,尋求提升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創新
誠信教育是塑造大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而創新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內在要求。大學生誠信教育要面對后金融危機時期文化環境的巨大變化,必須探索新方法,創造新經驗,進行全方位的創新發展。
其一,要加強誠信教育理念創新。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教育實踐行為,并決定著教育實踐行為的有效性。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要廓清那些過時、僵化的思想,確立開放的、發展的、多維度的、不斷創新的誠信教育觀,增強誠信教育的前瞻性、預見性和針對性,從而提高誠信教育的實效性。一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已經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父輩們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他們在思想意識上少了許多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色彩,更關心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正義的追求。大學生誠信教育不應該以圣人、神人、至人的形象去要求現實的人,而是以關注人的生活為核心內容,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本性,引導人的正當欲望,解決人的精神激勵、靈魂塑造和品格提升問題,實現“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的目的。二是要樹立開放性的教育理念。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作為社會個體的個人無法拒絕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浪潮的沖擊,特別是西方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意識形態對個人的影響無處不在,潛移默化,世界互聯網的作用更是加劇了這種滲透與輻射。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要避免把學校與社會分開,關門進行誠信教育的做法,要以寬容的心態來接受西方的道德形式,注重在批判的基礎上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
其二,要加強誠信教育方法創新。今天的大學生不再是過去那種信息渠道單一、易于引導灌輸的大學生,而是信息來源豐富,思想傾向復雜的活躍群體,這就要求誠信教育必須徹底改變過去單一的灌輸式教育方式,而應從認知性教育到情感性教育、從語言性教育到活動性教育、從灌輸性教育到對話性教育、從模式化教育到個性化教育等多種方式的綜合。一是采取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一直是我國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具體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規則和國家倡導的價值觀,但要避免一味的“滿堂灌”,教師要注意引入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是一種以引導為要務的教學方式,它注重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注重運用類比推理、運用假言命題,將一些較為抽象的、深奧的理論用一些較為淺顯的示例和具體的情境表達出來,引導學生透過問題、透過實例思考深層理論、思考事物的本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聯系學生的實際,針對學生的思想問題、模糊認識以及他們所關心的政治、經濟和時事方面的敏感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而不是局限于教材,一味照本宣科。要注意采用討論、閱讀、錄像、表演、辯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開展多種寓教于樂的課外活動。一所好學校的全面而正常的課外生活,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使學生建立起理想信念和培養健全的性格。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紛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大致可分為思想政治性的、學術知識性的、文娛體育性的和服務性的四類,這些活動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也可以從中反映學生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它們為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高校要積極鼓勵大學生開展各種寓教于樂的課外活動,盡可能為學生課外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和設施,派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指導,使學生的誠信素養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斷得到提高。
其三,要加強誠信教育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誠信教育考核創新,二是教育者評價體系創新,三是建立大學生誠信獎懲機制。在大學生誠信教育考核上,由于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相對于智育和體育來說,有其在內容和方法上的特殊要求,不能簡單地將倫理課的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倫理素質的單一衡量指標,還應該根據其表現出來的思想素質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形成客觀的權威認定,從而促進學生的誠信素質的提高。在教育者評價體系上,主要從科學選取評價主體著手,對教育者的評價考核既不能僅由學校相關管理機構說了算,也不能僅由教育者自己說了算,合理的評價主體結構應該是一個由教育者、學校、學生三方共同組成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主體結構。此外,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還要建立有利于誠信教育的獎懲機制,把教育與處罰有機結合,一方面,要以一種積極的教育方式對誠信的行為予以鼓勵,在高校建立起一系列的誠信評價體系,如對誠信評價好的學生給予參評優秀的資格等,從而鼓勵大學生特殊群體學生自覺地培養誠信品質;另一方面,對失信要要予以一定的批評和教育,甚至處罰,從而起到相應的警戒作用。
其四,要加強誠信教育資源整合創新。一是要促進大學生誠信教育載體的多樣化。大學生誠信教育不是只關乎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的工作,它還應該滲透到所有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因此,其教育載體除了專門的德育課堂之外,還要包括其它專業課課堂;除了系統的課堂講授之外,還要包括網絡、電視、校園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二是要強化誠信教育中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教師良好品德將對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產生巨大影響。高校要努力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做到教書育人、環境育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不知不覺中得到道德升華。三是要加強學校與外界的聯合。除了學校之外,政府機關、社團組織、家庭和企業都應為大學生誠信教育做出努力。只要社會各方加強溝通和互動,注重分工與合作,齊心協力,大學生誠信教育將獲得實質性的改善。
論文關鍵詞: 國家助學貸款 誠信教育 現狀 成因
論文摘要: 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為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增強“教育機會均等”的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國家助學貸款改變了很多貧困生的命運,現已成為資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方式。但在多年的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誠信缺失的問題,還貸違約現象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本文從我國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現狀出發,分析助學貸款中問題存在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研究大學生助學貸款中的誠信教育問題。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個人的道德品質,做人是否誠信,是一個人道德品質修養和人格高低的集中體現,是能否贏得別人尊重和贊美的依據標準,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和修己待人之方,是組織興業之基和獲得成功的保障,也是政府建樹自身形象、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根本。[1]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肩負著巨大的歷史使命,因此,堅持誠實守信,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由于教學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規模擴大,高校貧困生現象已日益突出,大學生缺乏誠實信用的品質和不良行為已日益嚴重,在高校助學貸款中尤為明顯。注重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特別是助學貸款中的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國家助學貸款的現狀
國家助學貸款(national loan for schooling)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普通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是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公平教育的保障。[2]國家助學貸款(national loan for schooling)是一種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部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貧困學生的銀行貸款,[3]目的是幫助普通高等學校的經濟困難學生支付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以保障其順利完成學業。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加快人才培養的一項戰略舉措,也是一項“民心”工程和“惠民”活動,它的廣泛實施和發展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4]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貧困生比例是24%,特困生比例是10%,經過長期以來的發展形成了“獎、貸、助、補、減”相結合的多元化資助體系,其中“貸”主要指國家助學貸款,是資助體系的主要形式。國家助學貸款自從1999年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幫助了一批又一批的貧困學子完成了學業。但國家助貸款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多問題,如在2003年,國家助學貸款迎來第一個還貸高潮,但由于違約率及違約人數雙雙超過20%,西安交通大學成為全國第一個停貸的高校,隨后各貸款銀行紛紛提出停貸。為此,國家在2004年9月出臺了助學貸款新政策,實行借款學生在校期間由國家貼息,延長還款期限,對貸款銀行實行風險補償金等措施,以保證助學貸款工作的繼續深入開展。尤其是近兩年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廣泛開展,許多高校借此為貧困生開通“綠色通道”以保證貧困新生順利入學。但大學生誠信意識差、誠信道德低、誠信缺失等問題已成為制約國家助學貸款有效推進的最大“瓶頸”,由此而引發了大學生的信用危機。據銀行方面反映,不少高校畢業生貸款違約率達20%,有的高校甚至高達40%—50%,全國助學貸款平均違約率高達28.4%,遠遠高于17%的國際平均水平,超過了銀行放貸款的風險底線,高校畢業生拖欠還款、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誠信缺失等問題,已使許多銀行動搖了繼續進行國家助學貸款的信心,有的銀行甚至停止了國家助學貸款審批發放的工作。
可見針對助學貸款的誠信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相關助學貸款部門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一個緊急任務,各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這一熱點話題,充分了解國家助學貸款施行中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這對提高大學生誠信品質,促進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有效實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國家助學貸款誠信缺失的成因
1.學校誠信教育的薄弱和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
首先,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當代大學生在接受傳統思想教育的同時也受到了外來思想的沖擊。西方文化和市場經濟價值觀念不斷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逐漸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受資本主義某些不良風氣的毒害。高校作為社會的縮影,也深受其影響。目前我國各級教育部門雖然都極力推行“素質”教育政策,但我國教育機制仍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雖然口頭上說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但仍重視“智育”輕“德育”,尤其是誠信等德育內容受到了嚴重的忽視,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極其嚴重。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片面強調以灌輸、說教為主,不重視實踐教育和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誠信教育只停留在口頭上,流于形式化、抽象化,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培養,不能在實踐中真正地指導學生。
最后,家庭環境對學生具有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影響,也是誠信培養的重要基地。[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誠信品質、誠信教育意識、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競爭的激烈,不少家庭教育存在“重智力,輕品質”的現象,注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注重品格塑造和誠信品質的教育,造成了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偏差,導致孩子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誠信觀念。有的家長雖然意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孩子,但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家長自己在行為舉止上不能作榜樣,做一些弄虛作假的事,讓孩子過早接觸到社會陰暗面,帶來了不良的影響;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不誠信行為不但不教育,反而認為是聰明伶俐、能干的表現。
以上都是影響大學生誠信品質,導致誠信缺失的原因。
2.大學生自身誠信意識的淡薄和還貸能力的不足
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道德品質的滑坡、自身能力的不足是導致其誠信缺失的內在原因。大學生社會閱歷較淺,生活經歷較為簡單,自控能力相對較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缺乏理性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辨別的能力,對道德的認識存在偏差,進入社會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容易隨波逐流,迷失方向,為一己私欲將誠信拋到腦后,放棄誠信原則。這些不成熟的心理導致錯誤的意識和行為,造成了大學生在國家助學貸款中遭遇誠信的危機,出現了惡意違約、拖欠還款、拒絕還貸、弄虛作假等現象。
此外,就是當代大學生還款能力不足,被迫違約。這部分大學生具備誠信素養、還貸意識和貸款的基本知識,并無意拖欠國家助學貸款。但隨著高校連年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迅速增長,崗位供需矛盾加劇,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6]以至于部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然而,大多數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都是貧困生,家庭經濟條件差,再加上剛畢業工資微薄,需維持自己的開支,補貼父母,償還家庭債務,要花費一筆很大的數目,難有剩余的錢還國家助學貸款。
3.信用機制不健全,缺乏相關法律法規政策。
個人信用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比較健全,誠信守信的個人信息涉及生活、學習、工作各個方面。很多發達國家助學貸款的順利實施都有其相對成熟的個人信用體系為依據。學生如果不能按時還貸,出現不良記錄,將給自己的房款、車貸、求職、購物等日常方面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在個人信用系統健全的國家貸款違約率低,還貸率高。然而,我國的信用體系和信用機制不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不完善,是導致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首先,我國目前的誠信教育大都停留在道德層次上,上升到法律層次的很少,信貸方面的專門立法相對缺乏。而社會上對于誠信的監管也僅僅停留在道德譴責和輿論監督的水平上,約束力是有限的,對違約學生的威懾效果不佳,這就使不誠信的行為和意識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誠實守信者得不到相應的獎勵。其次,我國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剛剛開始起步,還沒有建立健全的個人信用制度。只有銀行在貸款時才能查詢個人信用信息系統,且并沒有滲透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違約行為約束力不夠,產生不了強大的威懾力,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三、結語
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全面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環節,關系著我國人才的培養,關系著貧困學子未來的命運,關系著我國教育事業公平公正的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誠信缺失、拖欠還款、惡意違約等問題,究其成因,既有學校誠信教育知識的薄弱、某些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又因為大學生自身誠信意識的淡薄和畢業后頭幾年還貸能力的不足,還有我國信用機制的不夠健全,對違約行為的震懾力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等等。因此,為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順利推行,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構建誠信校園,提高大學生誠信素養,并改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促進國家助學貸款步入健康的良性循環系統中。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長效機制
論文摘要: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長效機制,要確立誠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新誠信教育理念和模式,開拓和創新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踐途徑;發揮垂范引領作用;營造誠信文化氛圍,豐富誠信教育載體,建立、健全誠信教育制度,同時,需要社會、家庭和個人多方面的努力和協作,才能切實提升大學生誠信品質,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誠信”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基本倫理規范,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國家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民族素質的體現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與其地位極不相稱的卻是,在社會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在市場經濟潮流的裹挾下,大學生中存在比較嚴重的誠信缺失問題。
大學生誠信意識淡漠、失信行為時有發生。比如,在學習中抄襲作業、考試作弊、曠課逃課,在科研中抄襲剽竊、,在經濟生活中惡意拖欠學費、編造欺詐,在人際交往中虛情假意、猜忌說謊,在就業求職中弄虛作假、隨意毀約等。因此,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長效機制對于大學生誠信意識的養成以及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構筑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確立誠信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頒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充分肯定了誠信的地位。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指出:要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同志將誠實守信列為八榮八恥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都表明,誠實守信是貫穿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要素。沒有誠實守信,就無所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就不可能培養出志存高遠、樂于奉獻、具有遠大理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入。因此,我國高校應高度重視誠信教育,要把誠信教育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突出位置,貫徹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從教育、管理、環境、制度等方匾,加強誠信意識的滲透。
二、更新誠信教育理念和模式,開拓誠信教育實踐新途徑
1.高校要制定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方案。對誠信思想的學習,采用談心式的討論方式,而不是簡單的灌輸式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更強調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特殊方式,讓學生通過開展誠信問題的學習調查活動,從內心深處了解誠信,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悟中醒,醒中行,從而體味誠信對社會、對事業,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中適當辟出章節重點講授誠信教育內容,最好開設專門的誠信理論教育課,讓在校學生了解“誠信”的基本內涵及社會意義與價值,強化誠信是職業生命的觀念,使大學生將“誠信為本”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職業操守,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誠實守信才是做人做事的第一準則。
3.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活動,實現知與行的相互滲透。第二課堂活動是大學生踐行誠信道德品質,實現知行統一的重要途徑。應通過第二課堂開展主題鮮明的誠信教育活動,如誠信承諾簽名、誠信主題演講、誠信先進事跡報告會、誠信黨日團日活動、誠信主題班會等;同時,建立誠信實踐基地,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在專業見習與實習階段,重視誠信實踐,體驗、熏陶和培養職業道德誠信;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如“三下鄉”、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在服務、勞動、調查、參觀和宣傳中傳播誠信及誠信文化,宣講誠信思想,參觀學習誠信事例;實踐誠信原則,坦造誠信品質,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生活,感受誠信,鍛煉意志,升華認識。
三、發揮垂范引領作用
1.加強教師自身的修養,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古語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注意加強自己的誠信道德修養。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規和價值觀.教書育人、愛崗敬業、嚴于律己,自覺地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力,為學生誠信教育得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讓學生黨員在誠信教育中發揮示范作用,為形成良好誠信教育出力。每個學生黨員制作兩張黨員牌(牌上附有學生黨員本人信息、照片、座右銘等),一張張貼于宿舍相應位置,遇到重大活動懸掛于胸前,時刻提醒學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四、營造誠信文化氛圍,豐富誠信教育載體
1.營造誠信文化氛圍。利用校園環境,充分利用校園傳媒特別是校園網、bbs論壇、校園報刊、班級板報等宣傳陣地,在校園營造一種“誠信光榮,背信可恥”的校園和諧輿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富有實效的誠信教育活動。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采取多種方式,教育學生,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例如可開展誠信征文比賽、誠信演講比賽、誠信短劇大賽;開展“校園十大誠信現象”和“校園十大不誠信現象”評比活動;邀請知名學者與學生面對面,與學生們一起規劃未來人生,暢談道德重塑,促進了大學生誠信觀念的養成;選用失信、敗德現象及其危害性作為實例來教育學生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誠信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本,“信任透支”最終是要加倍償還的,失信或欺詐不僅要受到道義上的譴責,而且必將會受到社會對其的負面評價和懲罰。
五、建立、健全誠信教育制度
誠信教育作為高校一項常抓不懈的基礎性教育工作,必須有健全和完善的規章制度作保障。高校要通過構建規范的誠信教育管理、評價和監督體系,不斷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為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育開辟新的渠道。
1.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所謂“個人誠信檔案”,就是指包括個人、家庭、社會等多項個人原始信息在內的,記錄各種誠信和不誠信表現的,與就業、借貸等多方面掛鉤的個人真實狀況記載。大學生誠信檔案可視為學生的第二身份證和步入社會的通行證,是對學生學籍檔案的重要補充。誠信檔案的設計因地制宜,但一定要能體現學生誠信的基本情況。總體上講,可包括以下的誠信內容:學生誠信承諾書、學生個人基本情況信息表、學習誠信評價、經濟誠信評價、社會實踐誠信評價等內容。
2.大學生誠信檔案納入網絡化管理,公開誠信檔案,特別是向社會公開,使誠信記錄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將誠信狀況與就業聯系起來,對誠信較差的學生起到眾人監督的作用。這些制度可以促使學生誠信品質的規范化培養,更有利于誠信行為的養成,這正是誠信教育規范化、制度化的一種表現,有助于形成一個長效機制。
3.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評價、激勵體系。如果只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缺乏必要的評價、激勵體系,就會使誠信教育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大學生信用測評數據庫系統,把學生在校期間與信用有關的日常行為、個人品德、學習考試情況、還貸情況、獎懲情況、就業協議等真實信息輸入數據庫,并做出相應的信用評估。同時,將大學生在校期間遵章守約的行為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得出量化考核指標并納入誠信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學年度對在校大學生的信用指數進行具體評估,劃出等級,并作為大學生各項評優、競聘干部、掛職鍛煉、推薦擇業、信用貸款等行為的主要依據,將當前難以根除的學術抄襲、考試作弊、求職材料造假作為評價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大學生失信成本,營造優良的校園信用環境。
4.建立大學生誠信互評機制。誠信互評與誠信的“自律”和“他律”有所不同,它是獲取自身在其他人心目中誠信額度的重要途徑,是別人反饋給自己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提醒和調節自己以后的行為動向。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在班主任、輔導員的組織下,針對這段時間內班級和學校發生的事情和學生自身的一些行為,通過無記名打分的形式為學生評定信用額度,然后通過匯總,分析評價的成績,反饋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了解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情況,成為今后學習和工作的重要尺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誠信互評機制是一種無形的“他律”,雖不帶有強制意味,但有指導意義。應用好誠信互評機制,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5.建立完善的輿論監督、懲罰機制。為了培養誠信品格,必須善于借助輿論的力量,要敢于將不誠信的行為公開化,對不誠信的行為,如考試作弊、論文作假等欺騙欺詐行為,要進行譴責和懲罰。同時將誠信的狀況與綜合測評、獎學金評定、研究生保送、三好生評選、入黨申請考察、信用貸款等相結合,對失信行為采取限制評優、貸款等措施,對誠信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對不誠信的惡劣行為進行曝光,真正起到制約作用,幫助大學生建立誠信意識。在有力的誠信監督和懲罰制度保障下,會讓誠信教育成為自我品質培養、提高自我境界的一個有效工具。
六、營造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誠信環境
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要不斷提高誠信修養,注意養成自身良好的誠信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做起,并注意與子女交流誠信心得,對一些現象進行討論達成共識,為子女誠信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社會誠信教育環境的營造需要不斷加強全社會的誠信宣傳、教育,營造優良的誠信輿論和文化環境。學校、家庭、社會之間要統一誠信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三者之間要成立有效的溝通聯絡機制,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進步。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 誠信問題 誠信教育機制
論文摘要: 誠信教育已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本文從大學生現有的誠信缺失現象出發,分析了誠信缺失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構建科學的誠信教育機制進行了探討。
大學生誠信是整個社會誠信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學做真人,誠信為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用積極、理性的心態分析當前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并從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構建這一層面出發,深入探討解決大學生誠信問題的可行之道,必將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及其危害
為了客觀準確地調查了解目前大學生中存在的誠信缺失現象,筆者隨機抽取了所在學校的100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96份。經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大學生中存在以下一些誠信缺失現象:
(一)弄虛作假嚴重。
一是考試作弊屢禁不止。在本次問卷調查中近60%的學生承認曾有過作弊行為。實際上,大學生考試作弊已經是普遍的、不爭的事實,而且作弊者隊伍越來越龐大,手段也越來越先進。二是學術抄襲司空見慣。抄襲作業、論文移花接木、假想實驗數據等對于少數大學生是家常便飯。在本次調查中近83%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寫論文時拼湊現有論文或直接抄一篇。三是簡歷注水花樣百出。為了在日趨嚴峻的就業競爭中找到好的歸宿,不少大學生在個人履歷表上大做手腳。于是招聘會上人人都是優秀班干部、三好學生,人人都有一疊榮譽證書,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語和計算機水平。在本次調查中近50%的學生表示在填寫簡歷時會隨意夸大或略有夸大。
(二)信用意識缺乏。
一是騙貸逃貸。在本次問卷調查中,近20%的學生表示在申請困難補助時會虛報自己的真實情況。對于還貸問題,近3%的學生表示能拖就拖。二是拖欠學費。雖然不乏貧困生確實因家庭困難交不上學費,但其他原因拖欠學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每年交學費時,總有一小部分懷著各種心態的學生能交卻不交,用家長給的學費上網、消費的大有人在,一邊拿著父母的辛苦錢“瀟灑”,一邊跟學校說家里困難。三是隨意違約。大學生中任意變更就業合同的行為時有發生,不少大學生簽約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戶口問題,有的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一旦目的達到便不辭而別,讓招聘單位措手不及,防不勝防。據報道,目前大學生就業遭遇誠信危機,違約罰金已高達3萬元。
(三)人際關系淡漠。
據報道,北京某大學在對42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在“對他人的態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訪者缺乏對他人的足夠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對“與陌生人打交道時要小心”的回答中,表示完全贊同的學生高達45.8%,而完全反對這一說法的只有0.5%。人際關系的淡漠,容易導致學生孤僻、冷漠、緊張、不合群、缺乏責任感,引發心理疾病,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使學校的不穩定因素加大。
以上只是大學生缺少誠信的主要表現,在一些日常的小細節上,如:上課代簽到、編理由請假、逃課等,也可以看出大學生誠信的缺失。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大學生出現上述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外部環境欠缺。
從社會大環境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使得一些經營者在利益驅使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出現較為嚴重的制假售假等坑蒙拐騙現象,經濟生活中的虛假欺騙不同程度地滲透到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從而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也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大學不是“世外桃源”,社會的誠信缺失必然影響大學校園和大學生。
(二)學校教育滯后。
一是重視不夠。目前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傳授知識,“育”則是要培養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發出兩種惡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教育里只有知識教育,而無情感教育。沒有情感教育,則培養不出善的情感,沒有善的情感,談何誠信?二是方法簡單,內容單一。不少學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強調政治上的忠誠,而忽視基本誠信品質的培養,片面強調理論灌輸,而忽視實踐教育和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家庭教育乏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誠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項基礎內容。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然而他們的家庭誠信教育狀況卻不容樂觀。
(四)自身主觀原因的影響。
首先,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通常成長在較為優裕的生活環境中,普遍缺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責任意識淡薄,心理脆弱,不可否認地存在著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自私心態。其次,當代大學生思維敏捷、思想活躍、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容易受道德價值多元化的影響。
(五)約束機制缺乏。
我國現行的誠信教育約定俗成多,約束機制少。在傳統社會,誠信是在封閉的生產關系、人員很少流動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的,誠信基本上是作為道德規范,作為一種約定俗成,而非法律規范。人們往往將誠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礎上,主要靠傳統、習慣、輿論遵守,因此缺乏嚴肅性、連續性、系統性等。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誠信問題很難成為普遍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廣泛、頻繁、緊密、復雜,在這種關系和環境中,約定俗成對人的行為的約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遠遠不夠的。當傳統的誠信維系手段漸漸失去效應,而新的維系手段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法制體系又尚未建立或健全時,誠信缺失現象便在各個領域不斷出現。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約束機制,人們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懲罰,誠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縱容了失信行為的一再發生。
三、通過構建科學誠信教育機制解決現階段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
誠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誠信素養,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傳統的道德教育著重于道德理論的灌輸,忽視學生主體認知的內化,學生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難以發揮自我塑造的作用,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既要有個人的內在自我修養和覺悟,又需要有很強的外在約束、規范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的熏陶,這是誠信教育的關鍵和基礎。誠信教育必須綜合考察大學生誠信素養形成、發展、改變的諸多因素,努力探索大學生誠信素養規律,并依據這些規律,逐步構建科學誠信教育機制,切實推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原則,持續開展誠信教育。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改變以往以教育論教育,以道德談道德的空洞說教的教育觀念。應改變以往過分注重德育課程以分數論英雄,淡化德育課程,把德育變成一門普通的文化課的思想傾向,應把教育視點從原來的關注道德規范本身轉移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來,著眼于人才的成長,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注入人文精神,使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時展同步。
(二)以樹立良好校風和學風為目標,努力營造誠信氛圍。
創建良好的學風和校風,關鍵在于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要唱響主旋律,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并敢于將不誠信的行為公開化,樹立誠信的正確導向,使恪守誠信者受到輿論的肯定、宣傳,讓不守信用者受到輿論的譴責、批判。在這樣一種輿論力量的作用下,大學生的誠信自然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約束,并規范著他們的行為。高校各單位、各部門要妥善及時解決學生反映的問題,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教職員工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接受社會和大學生的監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大學生;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諸如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困補助、學生干部評定評選等工作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將誠信作為學校一切行為的基本準則。把誠信教育滲透到學校工作和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誠信教育大環境,為大學生誠信教育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三)以建立高校學生誠信網絡為平臺,建立健全大學生評價體系。
建立全社會的誠信機制是客觀要求,所以作為“社會風氣引領者”的高校應建立網絡化的立體誠信教育和評價體系,不斷尋找新的教育載體,拓展工作空間。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應引入現代網絡工具,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共同滲透,搭建網絡化的大學生誠信教育平臺是大勢所趨,也是工作的需要。應從建立以“記錄為主、評價為輔”的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入手,把通過對個人誠信,如身份證、戶籍、家庭背景、居住地、基本經歷、學習成績、各類素質表現、助學貸款、曾獲得榮譽和處分、特別記錄、就業情況等記入學生誠信檔案,并以此與各類評獎評優、就業等掛鉤,逐步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參考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逐步建立起符合實際的,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團支部班委會評議、學院評議和學校評議等全校廣泛參與的大學生誠信度測評體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大學生誠信教育,對于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個新課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照搬,也不可能照搬。我們要在“以德治國”的方略指引下,圍繞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為推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作貢獻。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 本文在闡述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了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主要是:立足“兩課”陣地,深化誠信教育;拓寬校內教育渠道,推廣誠信教育;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完善誠信管理制度。
“誠”一般指“內誠于心”,是向內、向善的內心追求,是個人品格和境界的內在價值評價,是一種道德規范,一種人生態度和道德境界,體現的是我與自我的關系。“信”則偏重于“外信于人”,是向外、向真的外在追求,是一種行為規約,一種具體的道德品格,表現為社會化的道德實踐,體現的是我與他人的關系。二者互為貫穿、互為表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人們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行為規范,是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的基本素質要求,更是塑造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道德基石。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意義
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誠信是經濟交換的基礎,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是最可靠的無形資本,它能給經營者或者經營者所經營的企業帶來長期利益,是經營者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培養公民的誠信品德,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將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推進。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誠信素質的提高,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誠信是維持正常社會關系的紐帶。和諧社會首先是誠信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誠實守信,失去誠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會受到威脅甚至瓦解,社會會因此變得混亂,和諧社會的構建將會可望而不可及。當代大學生是建設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在校期間若不養成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必將給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增加不穩定因素和潛在危險,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3、塑造大學生健康道德人格的要求
誠信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是一個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立身做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價值標準也日益多元化,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道德體系遭到了懷疑甚至否定,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其價值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我們不否認大學生主流道德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學生在學習學術、社會活動、人際交往、經濟生活、就業求職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誠信缺失問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塑造大學生健康道德人格,迫在眉睫。
二、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各高校已經普遍認識到大學生存在的誠信危機,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誠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對誠信的價值認識不夠,知識體系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科學
誠信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高校在觀念上仍然是重智育、輕德育,對德育的價值認識不夠,德育也一直被簡單化、邊緣化,誠信教育亦是如此。同時,在誠信教育內容上,偏重于從內在道德層面,靠自覺、自律進行誠信的教育,忽略了從法律的角度,從外在行為表現、行為規范的角度進行誠信教育,在誠信教育的方法上,重灌輸,輕啟發,將道德作為純觀念性的東西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教育效果不容樂觀。
2、高校內部誠信教育缺乏合力
學校是誠信教育的主體力量,思想教育工作者首當其沖。但誠信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若校園內多種教育渠道之間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出現效果的互相抵消,誠信教育便缺乏合力,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3、高校誠信行為管理不完善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誠信行為的管理不健全,缺乏記載學生誠信狀況的誠信檔案以及對誠信狀況進行監督管理、評價獎懲的制度,造成學生在思想上對誠信不夠重視,在行為規范方面的表現差強人意。
三、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分析
誠信既是思想觀念的認識過程,又是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既要求個人的內在自我修養和覺悟,又需要有很強的外在約束、規范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的熏陶。
1、立足“兩課”陣地,深化誠信教育
目前“兩課”教學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適當增加誠信教學內容在“兩課”教學體系中的比重,針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緊密聯系大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際,積極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揮典型案例教學、法律旁聽、課堂討論、辯論等方式生動直觀地開展教育,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幫助他們充分認識誠實守信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并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行為。要將誠信在道德范疇與法律范疇的涵義向學生講深、講透,使學生明白誠信不僅是道德義務,更是一項法律義務,既要通過道德的“自律”提倡誠信,又要通過法律的“他律”規范誠信,通過法律規范和道德引導,促進自律和他律的統一。
2、拓寬校內教育渠道,推廣誠信教育
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廣泛開展誠信教育活動。第一,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誠信教育的重要載體,要廣泛開展以誠實守信為主題的簽名、演講、辯論、征文、班會等實踐活動,將誠信教育寓于各項活動,潛移默化地將深入學生內心深處。第二,充分運用宣傳輿論工具,如廣播、校園電視新聞、宣傳欄、墻報等,大力宣傳誠信,褒揚先進典型,營造“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的良好氛圍。第三,建立有效的輿論監督機制,如公示制度和舉報獎勵制度,通過規章制度的強制性和導向性,促進良好的誠信觀念形成。
以網絡為平臺,加強輿論宣傳,強化正面引導。信息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最能滿足學生多方面需求的重要平臺,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強烈而深刻的影響。利用網絡手段進行誠信教育既可以改變傳統德育過于單一的教學手段,豐富德育課堂的內容,又有利于預防和抵消網絡對誠信道德教育的負面影響。第一,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第二,建設主題教育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誠信教育活動,宣傳誠信思想,營造誠信教育的良好氛圍。第三,搭建網上互動平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答大學生的問題和困惑,有針對性地進行誠信教育。
3、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完善誠信管理制度
高校要為每名大學生建立誠信檔案,如實記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誠信狀況,將學生的誠信表現情況與學生的各種評優、獎助學金申請、推優入黨和畢業生就業推薦等相掛鉤,并歸入其個人檔案,使誠信成為學生的第二張身份證。
學生誠信檔案記錄從學生入學時開始,到學生畢業時結束,由輔導員負責記載,學校各相關部門提供有關學生誠信方面的相關事實依據。誠信檔案重點考察和記錄學生在學習、學術、生活、經濟、網絡、擇業等方面的誠信狀況,主要包括歷次重要考試中是否有違紀、作弊事實;是否有抄襲、編造實驗數據、剽竊他人成果現象;遵守校規校紀狀況;每年度繳納學費、住宿費狀況;有無在校園網或其他網站網頁上散發惡意攻擊信息或信息垃圾、散布謠言或虛假信息、故意制造混亂的行為;在就業過程中向用人單位提供個人基本信息的誠信狀況等。
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對學生本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甚至整個民族素質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代大學生應該把誠信作為基本準則,嚴于律己,真正做到誠內誠于心、外信于人。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 重要意義
論文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誠信”道德的內容、體系及其價值和意義認識不夠,這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得不到社會道德力量的強有力的支撐。在許多地方,“誠信”的喪失已經成為窒息經濟發展的強大障礙和“瓶頸”。因此,“誠實守信,嚴于律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已成為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之一,這對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總書記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中號召全體公民要“以誠實守信為榮”;同志也曾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其中“明禮誠信”被列入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道德規范。同時“誠實守信,嚴于律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成為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之一。
誠信是人類共同呼喚和締造的美德,是一個人生存和一個國家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尤其在加入世貿組織的今天,誠信的重要性更加凸現在我們的面前。面對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我們的競爭能力不僅表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價格上,而且表現在信用、信譽上。不講誠信,不守信用,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將沒有立足之地。誠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搞好誠信教育關乎祖國的未來,大學生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中堅力量。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具有以下深遠意義:
1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是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必然要求
誠信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重要范疇,是我國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規范之一。大學生既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要載體,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傳統誠信道德教育,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重視和要求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國傳統誠信觀的特點之一。誠信得以建立的基礎是“求真”、“求實”,否則無以誠信,因此是否能夠做到求真、求實,是履行誠信原則的關鍵所在[1]。
2 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保持共產黨人本色,鞏固執政黨地位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理論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忠誠于人民,對人民誠實守信。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與各派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直至取得今天偉大成就的歷史表明:取信于民是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而今天的大學生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對象和黨的事業的接班人,更應該繼承我黨的這個光榮傳統,并進一步增強大學生黨員理論和黨性修養,提高其政治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確保執政黨的地位,才能確保黨的事業不斷取得更大的勝利。
3 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市場經濟愈發達,愈要求誠實守信,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與標志。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誠信更加成為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作為未來wto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更應該遵守誠信道德原則。
4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大學生成才的主觀條件
誠信是人的一種道德需要,它是建筑在高度自覺、完全自律的基礎上的,是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著想、認真履行合同的義務和責任來體現的一種需要。那么,高校如何加強誠信教育呢?
首先,教育的誠信,教師成為學生的楷模。大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不僅教學生知識,更要教學生做人。教育的方法很多,但身體力行的示范作用無疑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很強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誠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道德修養,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用良好的道德形象教育影響學生[2]。
其次,要在學生黨員、學生干部中培養一支講道德講誠信的標兵隊伍。我們必須首先加強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學習,使其充分認識道德修養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其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把這些學生骨干培養成重誠信講道德的標兵,使其做表率和楷模,樹立學生身邊的誠信榜樣。
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組織的優勢,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的道德教育成為自覺的素質修養行為。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發的群眾組織,其成員眾多,由于開展活動一般都是學生自發組織的,因此容易被學生接受,參與的學生比例也比較多,影響力和號召力都比較大。那么就可以把學生社團作為一個宣傳誠信修養的重要陣地,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誠信教育辯論賽、小品賽、競選誠信標兵等,在校園內積極營造“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的校園氛圍,使學生自覺養成誠信意識。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許多人為了私利,把誠信的美德拋到了腦后。可以說我國目前的信用制度是不健全的,人們的信用意識有些是不健康的。我國至今沒有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這種狀況的持續已經開始導致整個社會出現了不同層面的信用危機。如為幫助貧困學生上學,國家為貧困學生提供了助學貸款,而銀行方面對大學生們最終的還貸行為不是特別有信心,這是金融信用危機的反映;再比如有的企業以廉價的報酬使用人才,再以種種理由在試用期快結束時解雇人才,但社會尤其是畢業生卻往往沒有有效的方式對此進行防范。當然還有產品信用危機,社會上各種虛假宣傳廣告盛行,不實承諾比比皆是。在這種信用體制沒有健全,信用危機存在的市場環境中,對守信缺乏激勵機制。
“人無信不立、市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已經成為大學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成為國家強盛、文明的重要標志[3]。切實做好誠信教育的工作,努力讓廣大大學生做到以誠為本,誠實守信,是我們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不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誠實守信,更是大學生成才所不可缺少的優良道德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