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6 11:07: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培育

1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培育的重要性

1.1時展的必然趨勢

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培養人的自我發展和生存的能力,并促進人的全面和個性化發展[1]。在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單向強制性灌輸學生思想政治,并迫使學生形成統一性思想政治的格局。這種教育模式,存在多種誤區,最為突出的就是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化思想,不利于學生思想政治的健康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解放人的個性,并發掘人的思想潛能,促使人全面自由發展。因此,對學生實行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變統一性的教育格局,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學習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等全面發展潛能,是時展的需要和必然趨勢。

1.2適應我國高校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

在我國的教育改革中,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其重要內容。開發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促使高校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以及激勵學生開創新的事業,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實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改變統一、標準、規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個性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個性化,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2實行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壓制了學生的個體思想的發展。造成學生單向思維和經驗思維的發展,而抑制了多向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發展,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思想成長。并因此引發多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2.1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價值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很少有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并且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傳統的統一性教育模式,抑制了學生的個性思考能力,如批判、懷疑精神,對問題的個人見解和深入思考等[2]。

2[!].2學生中兩極分化問題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雖然促進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導致人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以及心理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這點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卻忽視了學生間的這一實際現象,導致思想的兩極分化現象表現得越來越明顯[3]。例如,有些家庭優越的學生,過早的離開群體生活,在外自由租房生活,有些甚至雇傭保姆料理生活,生活過于散漫和奢靡。而有些學生卻連學費都交不起,生活艱辛,導致自暴自棄的心理偏差等。

2.3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

計劃生育的成果之一就是獨生子女隊伍越來越龐大。雖然有利于我國人口的健康發展,但也帶來了相關負面問題。獨生子女大多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較弱,加之社會的各種競爭壓力,如人際交情感、就業等負面的壓力和挫折,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作為引導學生思想政治健康發展的學校,難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難以得到解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題。

3在高校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培育的相關對策

3.1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實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促使學生更好地發展和生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標準統一化向個性化轉變的重要途徑。所謂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并考慮各方面綜合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面對家庭較為困難且出現自卑情緒的學生,教師應結合心理學教育,充分考慮這類學生的自尊,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能表現出明顯的特殊對待跡象。可在私下多給予學生關懷,并引導其走出自卑心理,重拾自信和成就感。

3.2建立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團隊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導致,在高校中,任課教師是引導和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的主力軍,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理解都源自老師的影響。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并專業性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至關重要。高校組建的高素質思想政治團隊應滿足以下條件:第一,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本身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專業能力;第三,善于與學生溝通,并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

3.3堅持與時俱進,嘗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構建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以良好的教育理念為基礎和前提。思想教育的實質就是用精神魅力影響人的心靈,并以實際行動引起他人互動的活動。這要求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用具有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發展。如時代的不斷發展,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社會競爭意識。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不只是從思想層面讓學生樹立競爭意識,還應鼓勵學生走出去,多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更好地定位自身。這種思想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4結語

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培養,應了解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的重要意義,并總結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注重教育團隊的質量,堅持與時俱進,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真正實現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關于新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理念綜述

任何一項政策的變遷都不是隨意進行的,在其變遷的背后存在著各種制約力量。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變遷不是單一動力作用的,而是由社會環境、政府、大學生三個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作用的結果。在這個動力系統中,根本動力是社會環境,基礎動力是政府,直接動力是大學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根本動力——社會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作為一個子系統,其“外圍”有一個更大的系統,即社會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產生制約作用。

(一)經濟體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

馬克思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1]因此,經濟關系的變動是思想變動的主導因素。政策作為人們“思想”的產物,自然受到經濟關系的制約。自建國以來,我國形成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社會事務進行集中管理,高校被定位于政治之中。圍繞政府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只規定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旋律等意識形態教育。如1950年《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確定在高校設立馬列主義政治理論課程后,直至1976年的政策始終強調通過“學習著作”、“選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社會主旋律教育的規定來看,1950年《關于高等學校政治課教學方針、組織與方法的幾項原則》規定了“反帝教育、教育、五愛教育”的工作重點。1961年《高教六十條》提出,要使大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愿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出現,高校逐漸脫離政府的控制而擁有了非政治領域的自主社會空間。同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學生群體表現出“擁緊現實而放逐理想,追逐功利而嬉戲道義,尊重自我而淡薄群體”的價值取向[2]。對此,政府不得不調整政策,結束以階級斗爭為教育內容的時代,開始重視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需要。1986年《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強調要普及法律常識。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校園文化”的教育途徑。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推進網絡化教育的開展。

(二)政治體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

公共政策總是在一定的政治體制下制定和實施的,“體制上容納的可能性決定了公共政策選擇的結果。”[3]因此,對政策變遷影響最大的政治因素是政治體制。建國初期,我國建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反映在政策領域即以中央精神和領導指示作為邏輯起點。如1950年《關于全國高等學校暑期政治課教學討論會情況及下學期政治課應注意事項的通報》強調,“根據共同綱領文教政策”來規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點”及其他方面。1970年《關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的批示》指出,遵照的教導,培養有文化科學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勞動者。《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強調,遵照胡啟立同志關于“在全國各大學開設法律基礎課”的指示開設法律基礎課。

隨著國家與社會二元分化進程的到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仍存在集權政治的“陰影”,但已不是“主流”。如1998年《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強調,根據十五大精神進行課程設置及有關工作。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些政策中,我們明顯感覺到政策導向的變化,即開始關注大學生的道德、心理和生活需要,政策的文本表述由“引導”代替“應當”、“必須”。在制定政策時,政府也逐漸跳出“權力的圈子”,積極迎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利益和需要。如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歷時9個月的調研,涉及全國幾乎所有高校,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宏觀管理、教材建設 等幾個方面[4]。

(三)文化價值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

文化的因子總會深入制度的具體規定和內在精神,成為決定政策變遷的重要變量。改革開放前,社會文化價值觀高度同質,人們把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和權威的意志作為價值尺度,絕對否定人作為個體自我的存在。這種文化價值觀決定了社會的一切事務由政府直接決定,民眾(包括大學生)無權利質疑政策或拒絕執行政策,即使政策發生方向性錯誤仍得到運行,進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錯再錯”。如1957年《關于在全國高等學校開設社會主義教育課程的指示》出臺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左”,教育目標轉向階級斗爭教育,教育內容轉向對馬列著作的學習,教育方式轉向勞動改造,管理體制轉向工農兵學員管理。1980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出臺后才逐漸“轉軌”。

改革開放后,文化價值觀多元突顯,大學生群體出現了價值觀“迷失與缺失、多元與偏離”[5]等現象,使政府主動地變革政策。如《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的通知》、《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增加了適合大學生價值觀發展的教育內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增加了適合大學生個性需要的教育途徑。在教育管理方面,1987年《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提出“全黨全社會都應當關心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教育制度方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學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基礎動力——政府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因此,在政府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眾多活動中,教育從來就是統治階級維護、加強其政治統治的重要工具。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的行為個體,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狀態如何將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管理不是我國政府獨有的,世界各國政府都在采取各種方式對高校德育進行管理,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從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發展來看,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政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全面干預,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政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主導力量,是基礎動力

政府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過程中,由官方主體(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團中央等)主動提出,并在各高校選擇有經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進行舊、新政策的討論,最終以官方主體的名義發文。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首先是總書記專門就大學生思想教育作了3次重要批示,要求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部署,接下來由教育部組織力量對全國10個地區,包括北京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上海地區、天津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等多所高校進行調研,征集大量材料,并從地方高校選拔有一定教學經驗的專家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最后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形成的。在這種制度框架下形成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了政府作為公共權力主體的利益,而大學生利益卻無法真正得到體現,這種政策是“義務型”政策,即一項政策出臺后,目標群體不得不履行一些新的義務或者增加履行原有義務的總量。由政府主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漸進變遷為主,少有激進變遷。從政策變遷的60余年來看,除《關于在全國高等學校開設社會主義教育課程的指示》、“”時期對政策作全面調整外,基本保持了政策的穩定變遷。政府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時,不是保持“價值無涉”或“價值中立”的,而是以一定的價值取向為基礎。政府的價值取向表現在:(1)服務于社會發展的需要;(2)統一大學生思想和行為;(3)培養社會的接班人。

政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主導力量,主要是根據社會環境和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調整和終止舊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新的政策。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來看,建國之初政府全面學習前蘇聯,使政策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管理的規定上明顯帶有前蘇聯教育制度的痕跡。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受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大學生群體出現了不滿和躁動傾向,為此政府推動政策轉向服務于階級斗爭的需要,并相應增加了“階級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等內容。改革開放初期,受“”的影響,大學生群體出現了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認識和討論,為此政府主動結束了階級斗爭教育,并推動政策從重視馬列主義理論教育轉向突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觀教育。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受“市場化”、“利益化”、“功利化”傾向的影響,大學生隊伍出現了“理想淡化”、“信仰動搖”、“價值扭曲”、“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傾向,為此政府再次調整政策,提出“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教育形式,提出建立德育工作的評估制度,制定有關德育工作的考核評價條例及實施辦法。同時,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經費投入制度,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指標。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直接動力——大學生

政策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群體。一項政策如果使目標群體獲得一定的利益,那么它就較容易被目標群體接受;反之,一項政策如果被目標群體視為對其利益的侵害和剝奪,那么它就難以得到目標群體的認可[7]。因此,大學生作為目標群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直接動力。

50年代大學生對政治、馬列主義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據回憶:當時同學間談論最多的話題不是體育、不是游戲、甚至不是學業,而是政治,大家都堅定地篤信馬列主義[8]。因此,不論政策怎樣學生都“心安理得”地接受它,學生的表現促使政府沿著建國初期的政策走下去。從課程規定來看,1956年《關于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程的規定》與1952年《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課程的指示》相比較,除增加馬列主義基礎外,其余保持一致。1957年后,部分大學生思想的波動狀態才促使政府進行政策微調。如1958年《對高等學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規定,一律停開政治課,改開一門“社會主義教育”課程。1959后又回到原來的“軌道”。

60年代大學生共同擁有著“講政治,不講出身”的時代心理,對黨、國家和表現出無限忠誠,擁有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理想追求。學生的表現使政策在延續的基礎上向絕對服從于政府和社會的方向發展,以至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如1961年《改進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意見》、1964年《關于改進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其目的均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宣傳黨的總路 線和各項方針政策,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

80年代大學生更多地表現為“自我搜尋”、“自我設計”、“自我實現”、“自我奮斗”、“自我超越”,逐漸散去了對政治理論課的熱情,認為“政治理論好像沒有多少用處,是可有可無的。對于現在的功課不像入學時那么熱心了。有時甚至想拋棄它,但又覺得束手無策,陷入痛苦的彷徨中。”[9]同時,少數學生中也出現了某些思想消極、混亂等現象,并多次發生學潮。學生的變化使政府作出政策調整,增設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

90年代大學生思想動蕩比較明顯,如面對腐敗、分配不公等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惑,面對“腦體倒掛”現象和新的就業制度心理問題急劇增加。學生的變化使政府積極進行政策調整。如1995年、1998年分別形成“兩課”改革的“95”、“98”方案。從課程改革來看,濃厚的政治色彩降低,道德教育得到提升。同時,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以“德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并整體規劃學校的德育體系。這表明政府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學化、規范化、生活化方向發展。

進入新世紀,獨生子女、網絡信息良莠混雜、人才雙向選擇、“分配不公”、“腐敗”等社會環境的出現,使大學生群體的問題愈加增多。有調查顯示,“考試焦慮、不善于人際交往、就業焦慮、社交恐懼、夢境解析、網絡成癮、個人情感問題和強迫癥八大問題”是困擾大學生的普遍問題[10]。學生的變化使政府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央領導多次發表講話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也著手對政策進行調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規劃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主要任務、教育途徑、隊伍建設、組織保證等方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對課程體系、教育內容、管理方式進行了調整。

從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的動力機制分析來看,社會環境和大學生向政府輸入“信號”,政府在接收“信號”后作出政策調整,實現了政策變遷。如此決策雖然可以解決問題,但政府的“被動”給人感覺就是“當消防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被消解。從行動者來看,主要由政府、專業人士、大學生影響著政策變遷。由于專業人士與政府的利益一致,實際只有政府和大學生兩個行動者。這是不科學的。約翰·金登認為,行動者應有“顯見的參與者”和“隱身的參與者”之分。前者是指與政策直接相關的群體,如行政官員、民選議員、政黨成員以及利益團體等,后者是指與政策間接相關的群體,包括專家學者、社會名流及與政策具有利益關系的社會大眾[11]。因此,成立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各種社會組織才能推動政策有效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試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法論文

堅持自我教育

隨著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顯,它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指導著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科學化發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未能有效地體現“以學生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課仍以灌輸為主,其內容僅僅停留在知識化層面,教育過程偏簡單形式化,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的思想道德觀點,難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無論是通過對古代還是國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都離不開引導學生堅持自我教育。

(一)學思結合與克己自律

學思結合是自己解決認知問題的一種修養方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通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強調自己解決認知,提升理論修養。克己自律就是要通過行為修養方法達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約束的要求,讓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內求與慎獨

儒家思想中,自省內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處進行的自律修養。孔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并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他認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種途徑。慎獨,是一種習慣的自律養成,指在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小心謹慎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準則來思考并付出行動。它們二者不僅是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應當追求的崇高境界,均為我國古代修養傳統中的精華。

當代西方國家的德育體系無疑是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與他們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而單純地肯定或者否定其德育發展,要看到他們的德育發展長處,實現一定條件下的“洋為我用”。在加強“自我教育”這一問題上,英國和荷蘭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如,英國在實施德育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大德育觀念給于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們國家德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淡化學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讓他們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點具體說來,英國學校的德育既通過一些與德育緊密相關的課程開展,也用過其他課程的滲透方式進行,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自覺學習;還廣泛開設道德課,使用討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打下基礎。荷蘭高校則主張讓學生在開放中去思考,去選擇,重視挖掘他們自身的潛能,教師對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給于學生自由的空間去釋放創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須引起我們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潛力,教育工作不能離開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真切關懷,如,將豐富政治理論學習置于生動的載體之中,與分組思考討論相結合等方法。由于每一個學生秉賦各不相同,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實際出發,根據教育對象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對他們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策略

一、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界定

(一)網絡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內容上的契合之處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及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黨和國家的行動指南,是培養大學生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理論基礎。通過網絡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大學生完整而準確地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與大學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的課堂相輔相成的教育方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通過灌輸、滲透、引導,使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和理解社會主義,正確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正確認識和掌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方向;使大學生在觀察、處理問題時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侵襲,自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

(二)網絡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法紀要求上的契合之處當代社會競爭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標。要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誠實守信,從具體的事情做起,養成良好的道德法紀品質和文明行為。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中心內容,應更加注重教育力度和實際效果,要發揮多種教育載體的綜合作用,強化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制特別是憲法的學習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年大學生在社會轉型、各種價值觀念相互滌蕩、碰撞的時期,嚴格遵守社會契約,公平參與社會競爭,合法獲取個人利益,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這在道德教育方面,在大學生的法紀教育方面,又分為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兩個方面。法紀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學生具有法紀觀念,形成遵紀守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解決大學生的“知法”問題。法律教育是高校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為核心,重點加強對學生的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法律觀。紀律教育主要是指針對高等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和行為法規、規章,乃至高校為保障教學科研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校規、校紀,約束和規范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日常行為。校規校紀一定程度上是法律規范的具體化,這一環節主要幫助大學生解決“守法”的問題。法制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引導大學生將自己所接受的法律和紀律知識不斷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將理論變成指導自己行為的指南,使自己在實踐中做到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敢于同違紀違法行為做斗爭。

二、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切實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探討

(一)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意識,教育大學生知榮辱網絡是人的活動場所,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不僅應當體現在現實的社會行為中,同樣應該體現在網絡行為中。要教育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的區別和聯系:區別一在于網絡道德的自主自律性。網絡社會中的道德不同于傳統道德,主要依靠輿論監督、導向作用來約束和規范網民個人行為,要以網民的獨立自覺,“慎獨”“慎初”“慎微”作為基本的道德自律的邏輯前提。因為網絡的虛擬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隱身的,對一些錯誤甚至不法的行為缺乏有力的懲戒措施,所以道德自律就愈發顯得重要。這樣,也只有將道德意識、道德行為、道德習慣提升到道德信念的層次才能更加科學有效地規范和約束網民的網絡行為。區別之二則是其多元兼容性。網絡作為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不同種族、不同國界、不同信仰、不同價值取向、不同立場的人在一起不可避免地產生碰撞、摩擦、沖突。所以必須教育青年大學生充分認識網絡道德的特點,教育其把握網絡交際的規律和尺度,明是非,知榮辱。

(二)加強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教育,提高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較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只是無條件地吸納、接受、認同既定的主流道德價值、道德規范和道德理想。因此,基本不涉及道德判斷能力教育問題,更談不上是非辨別能力教育。而今,網絡開放性與兼容性并存,各種信息包羅萬象,“一人一媒體”的現象廣泛存在,這樣加強大學生對是非、善惡、美丑的道德判斷能力教育必要且迫切。

(三)提高大學生的網絡自我控制能力,養成健康的網絡人格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健康是構成其網絡中行為失范的一個重要因素。網絡的誘惑很多,特別是網絡中泛濫的色情、暴力信息,很容易使人的性心理畸形發展,產生暴力和極端的傾向。另外,大學生都喜歡上網聊天,進入聊天室后就與自認為志同道合的網友大聊特聊,甚至上網聊天,下網約會。孰不知,這種不設防帶來了許多問題。學校應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培養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大量個案表明,許多網絡上癮的大學生或網絡信息污染的始作俑者和沉迷者,往往都性格孤僻,缺乏理想, 缺少責任感,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網絡心理問題,比如網絡偽裝心理、網戀、網絡成癮、網絡依賴等人格障礙。這里我們還應該鍛煉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學生需要在網絡社會里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理性思維,正確認識網絡世界,正確對待網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距,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能在發生心理沖突時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采取理智的應對方式,能在網上生活中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只有具備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健全人格的網絡主體,才有可能成為適應網絡和現實社會的人。

(四)采取“外堵內防”的技術措施,加強對高校校園網絡管理所謂“外堵”就是利用現在的技術和手段,在網絡界面上設置“網絡管理器”,對所有的不良信息加以過濾,達到凈化網絡空間的目的。所謂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些反動、惡作劇、暴力或黃色信息,這必須要通過技術手段來過濾。而對于網絡盜竊、詐騙、犯罪等各種違法行為,我們僅僅通過“攔截”是不夠的,要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同時還要加強網絡防范相關技能。其基本出發點是大學生還處于生長發育期,思想還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不強等諸多因素。

(五)加強網絡法制建設,提高網絡監管實際效果網絡管理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網絡的虛擬性,但虛擬并不是虛空,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人的現實生活的網絡延伸。雖說現實的法律不一定能及時地應對網絡上的各種問題,但是網絡社會仍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欲加強網絡法制建設,筆者認為應努力提高網絡管理技術,盡快推進實名制上網,努力使虛擬網絡現實化。現在我們國家推出《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網絡相關法律,這些法規對網絡和個人的網絡行為的法律責任做出了具體規定,但就實際狀況而言,現在的網絡管理是不夠的。現在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將網絡規定管理執行自覺化;二是各個網站要積極推出相關的管理規定。而在網絡文化管理方面,高校網站更要走在前列,切實保障網絡管理的實際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

視覺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文化環境,兩者具有同一性,但視覺文化的個性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視覺文化的產生與后現代主義文化、解構主義等文化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傳統的邏各斯中心主義中,事物總是以二元對立項的形式出現,如男人/女人、白人/黑人、好/壞、真理/謬誤等,而在這二元項中第一元總是高于第二元,兩者并不是處于平等的地位。解構主義者認為這種劃分是不正確的。事物間的對立并不是絕對的,也并不是某一元高于另一元。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也同樣存在著對傳統教育的解構:對嚴肅話語的解構、對命令式話語的解構、對單一式對話方式的解構、對語言式教育方式的解構、對教育者中心權力的解構。伴隨著這種解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將需要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圖景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以政治教育為主,思想教育為輔。特別是在某些政治年代,這種不平衡狀態更為明顯。在政治教育中往往是上傳下達、命令式的語言。在教育語言中文字和口頭語言是主要的形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育統治者的文件或教育傳達者的口頭語言,內容不僅單一、集中、書面化,而且政治色彩濃厚,說教色彩濃厚。這種教育方式在當今時代已逐漸顯出其弊端。大學生群體已不再是原先的精英化群體,他們不僅數量較之擴招前大幅增加,而且思想動態也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特別是在視覺文化的沖擊下,他們的信息輸入渠道更為豐富也更為便捷。國內較早研究視覺文化的研究者周憲曾指出:“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范式的一種轉換。”[1]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形象、影像、感性是重要的詞匯。事實上視覺文化的這種轉變也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和機遇。一方面,原先的以語言為中心的、偏向理性思維和理性判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開始不易被大學生接受;另一方面視覺文化帶來的大量形象和影像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輸送渠道和理解方式。前者要求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變挑戰為機遇;后者則要求我們利用視覺文化的優勢,把環境變為工具,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視覺文化以圖像為基點,不僅將文字變成圖像,還將文字意義變成圖像意義。

在圖像的背后不是能指與所指的斷裂,而應仍是能指與所指的融合。比如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思想政治教育觀點的闡釋往往是教育工作的口頭解釋或文字解釋,僅僅需要層層信息傳輸的遞進,將原本就比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得更加單一和無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觀點不能認真領悟,而只是迫于對教育者的畏懼,效果自然不佳。而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語言圖景化即利用視覺文化的圖像,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現則能將枯燥、深奧的觀點傳輸變成直觀、形象、易于接受的雙向交流。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量引入電教化教學方法就是一個最為簡單和有效的方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單向式、填鴨式的教學,不僅學生聽起來厭倦,教育者本身也會失去興趣,而在教學課堂上廣泛使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投影儀、幻燈片等,在理論中加入案例、圖片等則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興趣。2005年2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要求在“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意見實施的幾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媒體建設取得了諸多成果。“精彩案例”、“精彩教案”得到了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歡迎,并取得了資源共享。雖然我們說“多媒體無用論”、“多媒體萬能論”等觀點都是將問題簡單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多媒體的利用和開發是視覺文化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技術化視覺文化的背后是技術力量的支撐。無論是認為視覺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圖像、媒體,還是數字化,其實質都是技術力量與文化的融合。在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接受過程中,技術始終是逃脫不了的伴隨者。這種技術化力量以無所不在的勢力范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娛樂,同樣對思想政治教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合理利用這種技術化力量會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感染力。技術力量貫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網絡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它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和接受的平臺;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伴隨著網絡的發展和壯大,網絡文化已成為視覺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部分。作為一種世界范圍內資源共享的信息文化,網絡文化以其開放性、交互性、動態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及時、通暢地了解到國內外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不僅節省了信息傳送的環節和時間,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信息傳送空間狹窄的局限,更是以更為公正、客觀的方式向大學生展示了社會生活的真實現狀。正是有了這些豐富信息的來源,大學生們才有可能將傳統的被動思考轉向了主動思考。在上文周憲學者對視覺文化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視覺文化更注重感性。這種轉向不僅是在形式上由傳統的語言轉向圖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的確大量、感性、直觀的圖像讓大學生們在接受信息時會出現不假思索、不加甄別的吸收、接納,也會弱化語言時代對信息進行的判斷、歸納等思維方式,但只要教育者能有效、合理的引導,對信息進行及時的過濾,并進行選擇性利用,不僅會大大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興趣。比如利用網絡資源上的微博、論壇、QQ群、博客、各類媒體的新聞等等,針對熱點話題和事件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教育者可利用與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傳輸給學生。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擺脫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出現的枯燥、單一的桎梏,而且因為有了網絡這個交流平臺而不是面對面作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學生更能暢所欲言,想法更真實。

各種信息媒體不僅是以影像符號表征的視覺文化的物質載體,更是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和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平等化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育者將教育內容傳輸給受教育者,其方式是直接的、強迫的、單向的。受教育者往往沒有話語自主權,處于地位不平等狀態。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這種地位的高低劃分顯然有些不妥。如何處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者間的關系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視覺文化中由于技術力量的支撐,大量圖像與信息同時出現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視線中,文化從精英走向大眾。只要受眾者愿意,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文化,受眾者與文化創造者的地位不再是絕對的接受和創造了。這種地位的轉換同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鑒方法。在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僅在信息的獲取、選擇、判斷和討論上有著同樣的主動權,而且在兩者之間的交流中也完全平等,交往機會均等。如在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看法上,傳統教育方式中教育者說的對或錯已不再被接受,相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討論甚至爭論中最終得出的結果要更容易讓學生信服,比如大學生遇到溺水者要不要救、如何看待劉翔事件、如何正確認識高校擴招等等。這樣的平等化教育方式無疑是更有效、更鮮活、更有說服力。當然這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對社會問題和熱點事件有著正確、及時的了解,更要有思辨能力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只要這樣才能在辯與不辯中固守陣地,引導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它不僅有著自己的學科特點,更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文化的發展。面對在視覺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動的開展也必須尊重主體生活經驗。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過程中充分運用視覺手段展開教育和交流,更為符合現當代大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習慣[2]。揚長避短,大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思考

[摘 要] 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離黨中央提出的“互聯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為此,應創新機制,多管齊下,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系統和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等作為機制創新的目標。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機制 創新

2000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就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作了部署。許多高校在實踐中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積極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但工作成效離黨中央提出的“互聯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理論研究還須不斷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更大成效,必須創新機制,多管齊下,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

一、網下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比較

網下思想政治教育,也稱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沒有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建立在物理空間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方式區別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1、網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通過課堂講授、個別談心、座談討論等面對面、一對多等方式,對受教育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使其提高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現代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讓受教育者在網絡上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從而提高認識。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有共同的目的,但各有利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受時間、地點、場所等條件的限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軟件、硬件等條件的限制。一場生動活潑的形勢報告會的氣氛、效果,計算機網絡是無法達到的,因此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不能忽視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網絡不是萬能的,不是任何思想問題都可以解決的,不能用網絡完全代替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應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網絡的先進功能和先進技術,將網下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2、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從信息的處理、傳輸角度而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獲取、選擇和傳播的過程,就是用豐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的過程。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是從報紙、書本、文件、身邊的具體事例中甚至是自己的記憶中尋找素材,搜集資料,信息量有限,其中許多信息內容滯后,缺乏時代感、吸引力。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網絡不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依賴于信息,而且在方式上,也開始采用信息、傳遞、篩選、過濾、整合的方式。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為人們提供信息的同時,也加大了信息接受者選擇信息的難度。為了正確利用網絡技術和信息網絡資源,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僅要接受信息,而且要善于篩選信息,既要防堵有害信息的傳播、擴散,又要正面引導,堅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領網絡陣地,引導人們正確選擇信息,還要學會利用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建立網站傳遞、整合信息。

3、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往往處于一種居高臨下、主動給予的態勢,受教育者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在直觀的、現實的環境中,思想教育還存在許多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而在互聯網絡,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都是一名普通的用戶,在聊天室里大家都僅僅是互相交談的網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沒有從屬關系,處在一種平等互動的狀態下,教育者更容易了解掌握被教育者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教育活動的深入進行。

4、實踐證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有自身優勢。一是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可以優化教學環境,縮小理論說教與客觀現實的差距,積極調整“受教育者”與“施教育者”的關系,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大討論、演講、征文、書畫等校園文化活動,發揮大家在教育中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二是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優化教學手段,注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在網絡開展在線交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化解學生的思想困惑;加強網絡正面宣傳,開展網絡“兩課”教學,將課堂延伸到網絡,打造教育教學的網絡平臺。三是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優化教學內容,解決大學生的疑點、難點、熱點問題。

二、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要求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網下,又要關注網絡,構筑網下網絡互動、全時關注、全程覆蓋的立體交叉網絡。反映到新機制的建立上,應體現整合性、規范化和有效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對其工作系統內部,還是與外部的聯系,必須進行整體性的統一協調,才能使其處于一種良性運行狀態,保證目標的實現。整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具有的整體綜合、統一協調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整合性功能,能協調各部分的行為,使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形成共同的著力點,產生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綜合效應。同時,整合性還體現在系統內部各個要素間的相互制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在師資力量、信息傳輸、思想信息反饋渠道、規章制度建設等方面加以研究,以形成網下網絡互動的工作合力。

加強規范化建設,規范學生的行為和健全規章制度,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點。目前,高校已基本形成校園網絡化,網絡的自由性、開放性、虛擬性和平等性,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更趨于個性化、多樣化,但社會道德的主要規范作用則可能減弱甚至消失,由此造成道德評價失范,最終導致大學生選擇迷茫和價值取向紊亂。在“網絡社會”中,已經出現了許多目的不相一致、利益相互沖突、需要相互撞車、情趣相異、態度相左的情形,網絡時空中充滿著競爭、沖突與斗爭,甚至出現了大量的網絡犯罪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一定的社會道德、法律規范來調整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

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說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放松了,相反,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網絡信息的開放性、無序性要求青年學生提高自律水平和對信息的甄別選擇能力,而這取決于平時所接受的教育和積累的經驗。另一方面,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容易在網絡中獲得成就和滿足感,逃避現實世界里的人際交往,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戒除對虛擬生活的迷戀,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需要我們建設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同時,對一些重大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僅僅依靠網絡溝通是難以奏效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下引導工作。網下和網絡的互動,是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三、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目標

1、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系統,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指一般性地通過網絡傳播我國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道德規范,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進行技術、資金、人員的投入,建立健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網站,以精彩的動感畫面和豐富的內容吸引人們,同時開發和運用其他網站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以形成全方位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態勢。

2、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培養網絡教育人才,造就一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當務之急。為此,人才培養應做到:(1)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一定要樹立網絡育人的理念,由被動型轉變為主動型,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灌輸型轉變為引導型,服從型轉變為選擇型,單向型轉變為交互型。在信息時代,只有成為一名專業化、專家化的工作者,才能勝任日益繁重、復雜的教育管理工作,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進性和實效性。(2)注重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探索。要深入研究探討分析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問題進行正確客觀的判斷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和防范手段,提出適合高校特點的、有推廣價值的理論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做到防患于未然。(3)熟練掌握基本的網絡知識和技能。掌握了足夠的網絡知識技能,就可以通過網絡,深入把握網民的思想狀況,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質。即具備優秀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

3、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綜合當前各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要取得實效,除了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外,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1)幫助青年學生切實解決思想問題。對學生中的思想問題,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加以收集,分門別類,在網絡進行解疑釋惑。(2)幫助青年學生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主要實際問題是“成才”與“就業”方面的問題。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多功能特點,在促進學生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提供便利。(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點擊率。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活動,提供全面、及時、精彩的網絡信息,搭建網絡學習平臺等來吸引學生的眼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深入學習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實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深入學習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從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高等教育的第一位;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加強法紀教育;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相聯系,形成教育合力以及加強學校黨委對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政工干部隊伍等幾方面,切實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鄧小平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在鄧小平理論寶庫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的設計中,教育始終占據主要的位置,其中思想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務與目標、原則與方法、組織領導與隊伍建設等基本問題作了一系列論述。它們前后聯貫、相互聯系、內在統一,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對于改進和加強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高等教育的第一位。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們黨的優秀傳統和政治優勢。教育好、引導好一代一代的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是我們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鄧小平同志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從培養接班人,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1978年他就明確地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在這段話中,他強調了培養人才的幾個標準,首先是思想政治標準,即“有社會主義覺悟”,另一是文化素質標準,即“有文化”。他還指出:“我們一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實認真做好,不能放松.。”(2)“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3)他在充分肯定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同時,還明確指出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他指出:“要加強各級學校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4)“我們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斗,英勇對敵的革命風尚,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列主義、思想的優秀人才,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成為有很高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堅定的革命思想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嚴守紀律,專心致力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5)

隨著世界多極化的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各種文化、思想相互激蕩,相互撞碰。而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樣化,必然形成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多樣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長期面臨著如何理解和處理多樣化存在的新特點,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如何弘揚時代主旋律,如何堅持用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人民,以及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時期,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與政治,經濟發展與道德升華,經濟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將是新時期思想教育長期面臨的新課題。2004年,黨中央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正是應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面臨挑戰而向全黨、全社會發出的號召。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擔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的任務,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科學文化知識如何,將直接影響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此,2004年3月26日至27日,教育部長專門在京召開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研討會。周濟同志就學習貫徹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他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定要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因此,高等教育必須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提高他們抵御風險和侵蝕的能力。

二、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

理想是指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們的政治立場、世界觀、人生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表現,是支配人們社會行為活動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而現階段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指出:“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們的事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根本保證,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有共同的理想,也就有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6)在“四有”中,鄧小平也最強調的,是有理想。他在一次接見外賓談話中說:“根據我長期從事政治、軍事活動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7)這充分說明了理想和信念在革命年代政治、軍事等生活中成為人們追求的方向和行動的指南,起到凝聚人心、團結群眾的作用。同時,他也反復強調對青少年要加強理想教育。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強調:“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我們黨的教育事業歷來有這樣的優良傳統。”(8)“我們一定要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9)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有經濟關系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標準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的調整人們的行為的規范的總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道德狀況如何,是關系到這個民族和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和社會進步的大問題。在鄧小平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非常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他強調指出:“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10)鄧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視在青少年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他指出:“我們要向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努力宣傳這種高尚的道德。”(11)根據鄧小平的思想和新時期的實踐經驗,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12)

面對世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面對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激蕩,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對青年學生產生重要影響,使一些人淡漠國家的觀念,消解民族意識,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分配方式多樣化,歸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樣化。利益原則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利益作用激發了人們進取意識和創新熱情。然而,利益驅動也使一些人物欲膨脹、道德淪喪,引起許多負面影響。對于大學生,一方面他們是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知識群體,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辨別真偽的能力,容易受一些反動、低級、迷信等內容的影響,從而弱化淡化人格精神。因此,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堅持對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信仰,對共產黨領導的信任,對堅定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勝利的信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三、加強法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覺悟,糾正人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巨大的,但也不是萬能的,還必須制定嚴格的法律和紀律,才能有效地規范人的言行。在鄧小平思想教育理論中也特別強調法制教育,他指出:“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也要堅持下去。就好象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13)“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律,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4)這些觀點都充分說明法制建設的重要性,把法律和民主放到同等位置。他在強調法制建設的同時,還強調了法律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他指出:“法律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社會主義也要進行這個教育。”(15)鄧小平也非常重視紀律教育,他認為,紀律是實現理想的保證,是達到團結不可缺少的手段。他指出:“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16)在八十年代初鄧小平也指出:“在黨的機關、軍隊、學校和全體人民中,都必須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大中小學的學生從入學起,工人從入廠起,戰士從入伍起,工作人員從到職起,就要學習和服從各方面必須遵守的紀律。對一切無紀律、無政府、違反法制的現象,都必須堅決反對和糾正。”(17)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高等學校的學生必須加強法制教育,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律觀念,做到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遵守法律。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敢于并善于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作斗爭。“馬加爵事件”,“蘭州鐵路運輸技校新生入學三天被學生會干部毆打至死事件”,“高校學生網絡犯罪”等都說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法紀教育方面還存在薄弱的環節。因此,必須堅持把法紀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項重要內容長期抓,把它納入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誠信品質,引導學生確定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觀,學會正確的行使權利和義務,自覺具備社會主義法律國家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

四、加強第二課堂建設,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

理論灌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開展科技、文化、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也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他指出:“要恢復對學生課外活動的指導,增長學生的知識和志氣,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18)同時他還指出:“不僅大中學校招生要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而且各部門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實行德智體全面考核的辦法,擇優錄取。”(19)這段話指出學校除了要開展好課堂教育,學習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外,還必須開展好課外教育,注重理論指導實踐,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實踐知識和經驗,這也是為實現我國的教育目標所必須的。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鄧小平同志也非常強調勞動教育,他指出:“一般學校要給學生參加勞動的機會。勞動也是教學,是政治思想課。”“學生參加勞動一是必須,二要適當,三要可能。”“學校要把勞動定到課堂中,每周規定半天,主要訓練娃娃們養成勞動習慣,加強集體觀念。”(20)這些充分說明了勞動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同時這一要求也是符合我國教育方針的。

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我國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標開展工作。通過開展科技競賽、文體競賽、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意識、團結協作精神、吃苦耐勞品質和開拓創新思維,讓他們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將來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五、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相聯系,形成教育合力,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效果與整個社會大環境、大氣候之間有著共同關系。環境好,風氣正,思想政治工作就事半功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同時,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在各項工作之中,僅僅一個方面、一個部門去管,是難以奏效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十分重視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做改善社會風氣和教育人的工作。1979年面對、“”一伙嚴重破壞社會風氣的現實,指出:“一定要教育好我們的后代,一定要從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們的社會風氣,打擊那些嚴重破壞社會風氣的各類行為。”(21)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發展,大學生接受的信息越來越多,知識更新也越來越快,這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更多便捷,但同時也帶來許多沖擊和挑戰。鄧小平也曾指出:“現在學生中出現的某些問題,有多種原因,有社會原因,有家庭原因。”(22)這充分說明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正面臨著更加復雜更加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來共同關心共同支持。面對這種情況,他強調:“我們希望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個有關部門的同志,整個社會的家家戶戶,都來關心青少年思想政治進步,把被‘’破壞的優良傳統恢復和發揚起來。”(23)“教育決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認真地作為大事來抓。各行各業都要來重視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24)當然,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之間,學校仍起著核心和主導著用。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學校和家庭教育互相聯系,他指出:“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家長聯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學生的工作。”(25)因此,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和時效性的特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時地調整工作方法,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密切聯系學校、社會和家庭,善于整合三者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共同開展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六、加強學校黨委對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政工干部隊伍,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證。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各項工作更加紛繁復雜,越是紛繁復雜,越是不能放松黨委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強調了要加強黨委對思想戰線的領導,他指出:“加強黨對思想戰線的領導,克服軟弱渙散的狀態,已經成為黨委的一個迫切任務。不僅理論文藝界,還有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群眾文化和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等各個方面,都有類似的或其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6)他還指出:“我們說改善黨的領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各級黨組織應該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業務工作,盡可能交給政府、業務部門承擔,黨的領導機關除了掌握方針政策和決定重要干部的作用外,要騰出主要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眾工作。如果一時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至少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則黨的領導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強。”(26)因此,作為高校黨委也同樣必須關心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調好黨政工作,完善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學校黨委對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從而保證學校穩定發展,學生健康成長。

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有黨委的領導,還要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素質政工干部隊伍,這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又一有力保證。建立一支高素質政工干部隊伍涉及到人員的選拔、任用、培養和關心等方面。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教師的任用問題上他指出:“師資問題要注意,正規大學、中學現有的師資力量不能降低。”(27)這里的師資力量,一是指教師數量,二是指教師質量。在教師的培養上,他也指出:“要提高教師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業務工作能力,以及改進作風等”“要加強師資培訓工作,要把教師培訓列入規劃、列入任務。”(28)當然在任用教師時他也要非常關心教師,關心如何調動教師積極性問題,他指出:“對知識分子,除了精神上鼓勵外,還要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包括改善他們的物質待遇。”(29)“要調動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光空講不行,還要給他們創造條件,切切實實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30)

因此,作為高校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政工干部隊伍?首先,學校黨委必須高度重視,將這一問題納入黨委議事日程、制度規劃、組織實施。其次,要加強對政工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第三,安排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第四,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對政工人員的管理。

鄧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明確方向、總結經驗、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新方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而奮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試論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轉變與挑戰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大以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從“文本”范式向“人本”范式轉變;從主體中心模式向主體間性轉變;由經驗形態向科學形態與學科形態轉化;從重視單一的意識形態目標向強調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的轉變,以單一理論課課堂教育為主向重視各門課的育人作用轉變;從救火式模式向育人模式、前瞻模式轉變;從以傳統課堂教育為載體為主向校園文化與網絡為主的現代載體轉變;思政隊伍由在實踐中摸索成長向專業化培養成才的轉變;由封閉的學校教育向注重家庭、社會與學校的合力構建的轉變。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論文關鍵詞:以人為本; 主體間性; 理論課; 專業化; 專家化

高校是人才匯集、知識薈萃、各種社會思潮交匯的地方,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途徑和領導等九個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綱領性文獻,文件的下發,極大地推動與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許多新變化。

1、從“文本”向“人本”的轉變;但“以物為本”與“以文為本”的理念還根深蒂固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封閉性、知識化、教條性、理想化、泛政治化”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是四重四輕:重教育者的主導性,輕學生的主體性;重普遍性,輕差異性;重共性要求,忽視個性發展。在教育實踐中,也較多地強調社會價值,忽視個人自身發展的需求和價值,是“工具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知識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灌輸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邊緣化、外在化、低效性,也形成了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臉譜化、思想政治教育非科學化的刻板認識。[1]5

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目的與手段,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有機統一。以“開放性、主體性、情感性、生活化為特征”,其教學形態由單向灌輸轉換為平等對話,“教育方式從‘獨白式內容范式’到‘問診式方法范式’向‘對話式效果范式’轉變。[1]5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新的理念正在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帶來教育目標、方式、手段的新變化。隨著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轉變將更為顯現。但以人為本思想的確立,是一個歷史的、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現實而言,還存在以下困惑:

第一,中國高等教育在市場、社會、國家與學術四種力量之間的處境較為尷尬,還沒有一套較為成熟的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高校的發展還處在一個比較無序的狀態,管理層面低,各項工作疲于應付,深層次、長遠的問題無心過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轉變還沒有成為主動的行為。

第二,觀念轉變與行為方式的轉變,是需要創新精神與自我否定的勇氣,需要學習與提升的。從中央來看,一直把培訓與學習作為轉變觀念、提升能力的重要內容,但不排除我們的培訓方式本身還是“文本”的,實效性與針對性有待加強。同時轉變觀念也意味著失去一直習慣與駕輕就熟的工作方式,想不想學以致用與能不能學以致用的問題同時存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還比較短,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論證,如缺乏中國特色的人性假設理論,缺乏對當代大學生需求的理性、科學與具體的研究,以人為本還停留在口頭上、觀念中,沒有落實在實踐中。

2、從主體中心模式向主體間性轉變;但單一主體與主體缺位的現象還依然存在

主體與客體范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疇,在哲學意義上主體是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實踐的人。客體是指在主體活動的對象性指向中獲得自身的基本規定(即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并反過來制約主體活動的外界對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單一主體論或主體中心模式,是一種以教育者為主體,受教育者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認為教育過程的實質是教育工作者根據一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各種影響,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塑造的過程。這種教育模式具有明顯的單向性、強制性。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主體、客體及其關系問題不約而同地成為我國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熱點問題,其影響之大使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西方教育個性化思潮和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及近年來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理念深入人心,“客體中心模式”,即以受教育者為主體,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看護人,對受教育者的發展只起指導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雙主體模式”,即從施教過程方面來說,教育者是施教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客體;從受教過程方面來說,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教育者則是接受教育的客體,成為學界關注的模式。客體中心論與雙主體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單一主體論的局限性。隨著互聯網等現代載體在思想教育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主客的互動性、交往性、平等性、民主性要求越來越多地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新趨勢。

張耀燦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對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界定:“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種關系的統一: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成了主體——主體的關系;另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客體的關系,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維度,是受教育者主體能動性的一種展示。主體間性切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獨立性、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尊重與體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是平等、互動的關系,是一種涵蓋歷史、文化的社會交往活動,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理解與對話中實現“視界”融合與思想碰撞。

主體間性前提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都是具有主體性與創造性的主體,教育與接受教育都是積極、主動的創造性活動。從單一主體模式向主體間性模式轉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在現實中,單一主體論與主體缺位的現象同時并存。主體不了解、不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態,把青年學生在邏輯上作為普遍是有品德缺陷的,把教育者視作是無缺陷的,通過控制話語權對學生采取傳統的、強制的、統一的灌輸,是單一主體模式的體現;而對學生的思想狀況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是思想政治教育無主體的體現。

3、由經驗形態向科學形態與學科形態轉變,但理論與實際兩張皮的現象依然存在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經驗形態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線”理論,就是1929年的古田會議對我黨我軍的政治工作的基本經驗系統總結而得出的結論。1944年,在、的主持下,由譚政同志起草并在西北局高干會議上作的《關于軍隊政治工作的問題》的報告,又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部隊政治工作的經驗,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面進一步系統闡明了我軍政治工作的性質、方向、地位、作用、任務和方法。黨的七大正式確立了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地位,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理論基礎和重要教育內容。1957年2月,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確立了社會主義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方針和方法,成為我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最高成果。

改革開放以后,逐步開始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和學科化的進程。1980年5月底至6月初,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召開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這一命題,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學化,首先要學科化。孫友余提議:“把社會主義制度下研究發揮人的積極性的這門科學叫做思想政治工作學”。第一次正式提出本學科的名稱。1981年出版的論文集《論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代表了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最高水平。1984年部分高校開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1987年開始設立思想政治教育碩士點,1996年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2006年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獨立二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終于得以科學化地獨立成為一個二級學科,其研究隊伍、研究方向、研究課題都有了明確的劃界,從而成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學與學科化的發展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對轉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社會形象與學術地位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思想政治工作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科學,是科學、是技術、也是藝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理論教育,但它的價值卻體現為一種實踐價值”。[3]190其科學性往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作為衡量的主要標準;本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行動者是一個群體概念,是由決策者、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等組成的共同體,但由于這個共同體內部還缺乏有效的聯系和相應的機制,一些研究者出于對理論的偏好,往往對經驗與實踐不以為然,有的研究者本身缺乏實踐經驗,研究的針對性不是很強;而有些從事是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對經驗過于依賴,實際上并不把思想政治理論當作學科與科學。這些都導致理論與實際兩張皮的現象,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也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創新。

4、從重視單一的意識形態目標向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轉變,但意識形態功能弱化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機制還不完善同時并存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的要求和人的發展要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人格及行為實踐等方面在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我黨三代領導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都有明確的闡述,黨的三代領導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論述中都包含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為了人、發展人”的根本目的與價值。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中目標功利化的傾向卻十分明顯。往往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更多地放在保證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上,而淡化了其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只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目標與社會價值,忽視其個人目標與個體價值。

“以人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轉向的指南。人的全面發展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共同的動力。這樣的目標的實現核心是承認人與人的差異性,尊重人的主體性,把人作為整體的人,以實現不同人的不同方面的全面發展。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單一的政治功能向重視大學生主體性的培育,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大學生的主體精神、開發大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教育大學生的主體人格轉向,從空洞理想的說教實現向以人為歸宿的現實的生活世界的回歸。

當然,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還原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整體關系,但也不能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功能。“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人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在內的主體性的發展,也包括人的民主性、規范性與開放性在內的社會化的發展”,[3]290而是采取更為針對性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從其所處的社會關系及其變化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及變化,充分認清他們思想的具體性、復雜性、變化性和必然性,從他們最切身的利益要求的滿足中,逐步走到對各種大道理的接受;從空洞的說教轉化為對物質利益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利益觀,將人格塑造與世界觀的教育結合起來,為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所有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現實條件。

而現實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協調現象:一種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識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與社會價值,存在意識形態弱化,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與知識素質脫離的現象;另一方面或者雖然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但卻仍然用傳統的模式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發展實質難以實現。

5、從單一以理論課課堂教育為主向重視各門課的育人作用轉變;但理論課的低效性和各門課的教育的合力還未形成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紀50年代全面學習蘇聯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先后經歷了恢復建設時期的“82方案”、曲折發展時期的“87方案”、全面加強時期的“98方案”三次重大調整。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第四次調整和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這就是21世紀以來的“05方案”。目前,各高校都在推行“05方案”,理論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日顯明顯。16號文件要求把形勢與政策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高度重視形勢與政策課的開設,形勢與政策課主動聯系社會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形成以專題化為主要形式的多種形式的改革,同時開設人文素質選修課,加強師德建設,各門課的育人功能日漸重視。

但新的教材體系如何轉變為教學體系還需要深入研究與探索;大眾化帶來的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我們還沒有找到與之相適宜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市場取向、國際化、教育多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高教改革帶來了學校、教師和學生關系的新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的實效性;理論課低效性的困境并沒有完全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課、人文素質課與其它各門課的育人功能缺乏整體設計與科學的監督與考評方式,育人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

6、由救火式模式向育人模式、前瞻模式轉變,但只有危機時才到位常態缺位與不到為現象還比較嚴重

改革開放以后,針對傳統工作模式的局限性,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推進創新,但相當長時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僅僅當成一種應急工具,思政工作的主要功能體現在應對學潮,維護社會與校園的穩定上,矛盾凸顯時,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成了救火隊、應急隊,一旦局勢平穩,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被重視。近幾年,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思想政治工作堅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依據時展和社會進步,制訂思想政治教育規劃,確定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研究與關心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與需求,既強調教育者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又強調尊重大學生接受教育、主動學習、自覺踐行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自覺能動作用;注重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努力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與前瞻性。

但必須看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化的機制與力度在不同的學校存在不平衡性,依然存在著但只有危機時才到位,常態下缺位與不到為現象。有些規劃與育人目標科學性與操作性不強,有的只停留在書面上,并沒有變成現實。

7、以傳統教育載體為主向現代載體轉變,但對現代載體運用能力與綜合管理能力還比較弱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形式和物質實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方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載體主要是通過課堂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進行,各高校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通過教學改革,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課程體系,主渠道的功能進一步強化,與此同時,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從課堂到課外延伸,從教室到寢室延伸,從真實的空間向網絡空間延伸,從思想教育到心理教育的延伸。校園文化、網絡媒體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最大的載體。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實踐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但是,校園文化育人作用還缺乏整體規劃和有效的評估手段,網絡的吸引能力還比較弱,課上與課下、網上與網下的聯動機制的形成也還在探索的初級階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的形成,在許多高校還是一個沒有完全破題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不足,社會實踐的方式、途徑、實效性以還有科學的理論界定也沒有可靠的經費保證,綜合管理與運用各種載體的能力還比較低,主流價值觀還在以傳統的方式傳播,而非主流的價值觀卻早就用現代方式傳播。

8、思政隊伍由在實踐中摸索成長向專業化培養成才的轉變,但輔導員的專業化、專家化還處于起步階段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要統籌規劃專職輔導員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讀相關學位和業務進修,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

輔導員的專業化是提高輔導員的學術聲望與社會形象,提高輔導員隊伍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重要保證。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建立一支精干有專長、有專業依托的專家型學生工作隊伍,也是提高高校學生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貫徹關于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文件精神,同時隨著大學生就業的日趨嚴峻,高校輔導員已成為一個熱門行業,學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如何培養、提升與考核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素質已成為當前需要積極研究、探索的主要問題。一些專家學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認為,要建立職業準入及資格認證制度,實行職業準入和從業資格考試,規范從業人員資質。也有人認為要對輔導員職業分類,設立專業系列職務崗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職業生涯輔導、法律服務、學生發展、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專門隊伍,改變輔導員隊伍身兼多重角色的現狀,結束輔導員專業界限不清的局面。[4]一些專家與學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注重研究輔導員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提出了設立高校輔導員培養專業的思路與設想。提出了構建輔導員核心的核心素質與能力,建構輔導學學科的核心內涵。通過以上探討以推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實現輔導員隊伍的專家化。

9、由封閉的學校教育向注重家庭、社會與學校的合力構建的轉變,但社會教育資源與家庭教育資源難以有效利用的現狀還沒有以扭轉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學校為中心與主體的教育方式,學校用有形和無形的圍墻在人的完整世界和整體活動中圈出的特殊的場所,學校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與生活、社會、家庭從話語方式、內容要求都不同的教育,是圍墻內的理想教育。

由于個體思想品德的生成在時間上是持續終生的、在空間上是超出于學校之外的完整的存在,學校在時空上的有限性決定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局限。現代社會日益開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大學圍墻淡出,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更加直接、有機的聯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無法離開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合力的發揮。但由于高考這一特殊的指揮棒使家庭教育與基礎教育還是成績至上的應試教育,導致中學與大學的教育嚴重脫節,大學教育事實上是矯正教育;中國大學本身與家庭的聯系是非強制性的,許多家長也認為孩子上大學就是交給學校,學校是學生成長的無限責任公司,家庭的作用不僅微弱,有的還是負效應,在社會教育方面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方面,高校本身缺乏應有的控制力和利用能力,整體合力并未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淺析高校輔導員主持班會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

[論文摘要]以“壹周立波秀”為代表的海派藝術在近年來的文藝娛樂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創新的形式給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參考。通過幽默的語音和獨特的形式,讓輔導員在隱性教育中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關鍵詞]三貼近 幽默 主題班會

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當代90后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多元化、個性化,輔導員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時應當遵循馬克思主義原理利用新事物的規律,創新方法來進行正確地引導。2010年,壹周立波秀在全國范圍內刮起了一股海派清口的熱浪,贏得了不少的觀眾,大學生群體便是其中之一,不少段子在高校校園里流傳。“壹周立波秀”的形式也給高校輔導員開展主題班會提供了全新的借鑒。

一、“壹周立波秀”、“三貼近”原則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壹周立波秀”與“三貼近”原則

“壹周立波秀”的新穎深深地打動觀眾,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全中國觀眾認識到源自于上海的海派文化,這種新穎與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戰線提出的“三貼近”原則不謀而合。

“三貼近”是在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三貼近”就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三貼近”,將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優良傳統與時代責任融為一體,既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性要求,又體現了我們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成為在堅持和發展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原則、基本經驗的基礎上開創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

(二)“三貼近”原則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這充分體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輔導員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遵循黨的“三貼近”原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戰線中,輔導員應當將這條原則作為改進和加強自身工作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貼近實際,就是貼近大學生實際,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把回答和解決大學生的道德思想問題作為中心任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貼近生活,就是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深入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去,關注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貼近群眾,就是貼近大學生,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把握大學生的脈搏,了解他們的愿望,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親可信、深入人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貼近”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實際,是大學生生活的實際;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大學生,是社會實踐中的大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大學生。實際是根基,生活是源泉,大學生是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壹周立波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壹周立波秀”在大學生中的反應十分熱烈,許多經典的臺詞讓大學生在平時社會中侃侃而談。一些國內外時事政治或者新聞人物也被周立波調侃,但其中的道理仍然發人深省、引人深思,不僅僅是說笑那么簡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國情、立足當代、立足于大學生活,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大學生心聲統一起來,多用大學生的語言,多聯系大學生身邊的事例,多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方針政策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高校輔導員可以充分借鑒“壹周立波秀”的形式,在主持班會時通過風趣的語言、引人深思的事例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壹周立波秀”體現了“三貼近”的原則,輔導員在班會中采用類似這種新的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使大學生得到教育和啟發,得到美的享受;又能把黨的先進性要求與大學生的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結合起來,起到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的作用。

二、“壹周立波秀”對輔導員主持班會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以小見大,突出自我教育

周立波說:“那時候大力宣傳雷鋒,你們想,一個人做一輩子好事,不知道扶了幾千個老太太過馬路啊!我就和幾個同學天天候在馬路旁邊,就盼著可以有一個老太太過來可以被我們扶過馬路,結果發覺,現在這個時候,老太太都脫銷了!”調侃中折射出一種社會現象,就是為了學雷鋒而學雷鋒,這就給人們深層次的反思。針對以往中國足球的萎靡不振,“立波夢話”虛構了這樣一條新聞:“國家體育總局最近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解散中國國家足球隊,永不重組。中超聯賽停辦十年,中國足協和中國消協合并,以后做球鞋貿易生意,自負盈虧。”這條新聞雖然純屬虛構,但寓意中國足球的打假問題等,讓人忍俊不禁。

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在人際交往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化解人際的沖突或尷尬的情境,使交流氣氛輕松融洽,從而促進人與人關系的和諧。高校輔導員可以從周立波的調侃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從社會現實和大學生生活中找素材,經過語言的加工,將有教育意義的道路通過幽默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在笑聲中明白道理。

(二)與時事熱點相結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周立波對深圳原市長許宗衡的調侃:“許市長在位時最喜歡講,我是人民的兒子。人民養一個兒子不容易,養大一個,捉進去一個。”對于國際國內的一些重大事件,周立波通過幽默的語言進行調侃,把時政運用到笑料中。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調侃時事腐敗事件時,能夠讓學生去關注這些時政新聞,也起到教育作用。德國著名演說家海因·曼麥說過:“用幽默的方法說出嚴肅的道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接受。”輔導員通過運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長的表現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達到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啟發主動思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思想情懷的目的。

(三)增加娛樂時尚元素,突出個性化教育

周立波每次開始節目是通過木門打開,周立波穿著風衣,戴著墨鏡,頂著“許文強帽子”跳了出來在舞臺上秀了大半圈。觀眾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笑聲。報幕員問:“你這身打扮是許文強還是小馬哥?”周立波開口了:“我是小馬哥的粉絲周潤發…(停頓,觀眾大笑)的粉絲周立波。”觀眾再大笑。高校輔導員面對的是廣大興趣愛好和性格不同類型的大學生,特別是“80后”、“90后”的大學生,需要根據這些群體的個性來召開富有吸引力的主題班會,如果是一言堂,呆板的說教,是難以達到效果的。幽默的語言有利于營造和諧的氛圍,也是開展好學生工作的潤滑劑。如果輔導員能夠結合一些身體語言,那么所起到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學生也會更喜歡主題班會。

(四)調侃社會不文明現象,突出文明禮儀教育

周立波自己說過:“調侃是沒有惡意的。”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絕大部分時間在調侃社會不文明現象時,不粗俗,也不針對個人的名譽權。周立波在接受《楊瀾訪談錄》節目采訪時說,“傳統曲藝節目,他們是以搞笑為終極目的的,而搞笑只是我的手段。我是要通過搞笑的手段來達成我的一個觀點,或者是和大家一起對這座城市或者對這個事件進行一些思考”。由此可以看到壹周立波秀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它的思想性。幽默可以將平時的同學矛盾產生引起的尷尬化為輕松和自然,使大學生在幽默中有所思,既得到釋放,又能分析產生矛盾的現象、提高認識,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所以,輔導員在調侃校園里的不文明或者某些違法違紀的現象時,應當注意不能直接點名道姓,而是對事不對人,讓大學生自己學會思考,去感悟。

語言表達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雖然和人的先天因素有關,但更有賴于后天的訓練和實踐。周立波將上海改革開放三十年包括開埠百多年的能捕捉到的細節用俏皮生動的上海方言表達出來,體現了他深厚的語言功底。輔導員要有意識地學習語言知識,并善于與實踐相結合,靈活運用。只要肯下工夫,勤于訓練,虛心學習,不斷總結,定會有所收獲。同時,周立波說過:“文化要有本位主義,占領自己的領域,把它做深做透。”所以,輔導員更要創新的思維去研究社會現象、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研究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三貼近”大學生,最終才能更好地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塊“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試析高校大學生漠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及對策

論文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漠視 對策

論文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內國際環境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新情況,從而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針對高校大學生漠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原因,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呼吁全社會特別是高等院校的各級領導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高度的重視,加快政治理論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強政治理論教師隊伍自身的建設,開創高校大學生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也有了一系列的改變:由關心西方思潮逐步轉變為關心國家的改革開放事業,由習慣于高談闊論轉變為比較務實;由關心多方面的事務轉變為關心個人的前途。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跳出短期行為的圈子,正確認識和分析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國家的關系,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但是,從目前來看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卻十分冷漠,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由于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暫時處于低潮。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西方的一些政要人物加緊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和低毀,企圖把打開東歐“鐵幕”的經驗用于中國,大力宣稱“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社會主義失敗了”。國際上一定范圍內存在的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情形,必定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2.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確實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人了生機和活力。與此同時,由于“經商熱”、“下海熱”、“第二職業熱”的興起,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不斷蔓延滋長,政治淡漠主義和理想虛無主義抬頭。高校大學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談錢言利、計較得失已成為部分大學生的人生目標,“一切向錢看”甚至成為少數大學生的座右銘。

3.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社會不正之風的矛盾。社會上存在的不正之風、黨內存在的不正之風以及種種社會丑惡現象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現實之間產生了相當的差距,這樣既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也誘發了一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情緒。

4.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差距較大。在高等學校的理論講壇上,教育學生要講奉獻、培養高層次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而一些家長卻憑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化子女。家教的實惠性與學校教育的高層次性,呈現“兩張皮”的狀況,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5.政治理論課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近些年來,我們在政治理論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這是應當肯定的。但由于多種原因,政治理論教育本身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第一,中學、大學的政治理論教育內容存在重復的現象,機械的“燙剩飯”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第二,部分高校教師尚未較好地解決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的實踐中,如何用正確的理論武裝人的問題,這勢必影響政治理論教育的效果;第三,政治理論教育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不夠,教學方式單一、呆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吸引力,隨社會實際的變化,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也不斷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老師從書本到書本注釋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學方式,要求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剖析現實和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而我們的政治理論教育不能適“實”改革,也是使部分學生對政治教育失去興趣,產生淡漠感的原因之一。

面對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部分大學生對政治理論教育的冷漠,我們應引起高度重視,要加以正確引導,進行深人教育,否則,就可能導致個人主義的泛濫和集體主義的淪喪,損害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貽誤一代跨世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此我們應采取積極的對策:

1.全社會特別是高等院校的黨政領導對于政治理論教育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倡導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需要通過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政治理論教育才能得以產生、發揚和光大。教育是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和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取消了人為的努力,事情是難以自發地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高等院校的各級領導對于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視和支持,是促使高校政治理論教育上一個新臺階的重要保證,也是消除部分學生對政治理論教育冷漠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高等院校的黨政領導要在人財物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校內形成良好的政治理論教育氣氛,從而使政治教育得以通過理論灌輸、教書育人、日常教育、文化熏陶、社會實踐和心理疏導六渠道順利地完成。

2.加快政治理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政治理論教育更有針對性,更具吸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模式、手段等方面也都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作出相應的改革。

首先,對于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要進行新的充實。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科學管理經驗的引進,大量的反動思潮也蜂擁而至,嚴重地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對此,我們不能采取被動的防御式的、救火式的政治理論教育模式,讓學生一味地回避西方思潮,而應該把西方的主要思潮納人教學中,通過正面接觸伴以科學的分析使學生徹底了解外來文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明辨是非,從而真正提高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的免疫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利用市場經濟等價交換規律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個人與社會、索取與奉獻的關系;利用市場經濟競爭的特點,逐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開拓精神;利用市場經濟質量和信譽觀念,教育學生樹立嚴謹的政治態度,培養一絲不茍的學風等等。在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技術面前,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應該是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充實,政治理論也是一門開放的學科,政治理論教育如果不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自身的內容,就永遠不會有吸引力。其次,對于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斷地進行改進。政治理論教育傳統的作法是“你聽我講”,偏重灌輸,而不注重“雙向交流”,這樣就不能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就不能真正了解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也就不能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事實上大學生關注更多的不是我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而是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實踐已經證明,靠單純的說教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方法已勢在必行。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把政治理論教育滲透到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娛樂之中,寓教于知、寓教于樂、寓教于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務育人。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手段應用于教學中,融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這樣可以增加政治理論教育的立體感,使其更生動、更形象,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現代信息社會給學習、生活帶來的變化,有利于增強政治理論教育的吸引力。

總之,開放式教學是政治理論教育的發展趨勢,它既可以運用和檢驗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又可以學到在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是讀社會之書、自然之書的極好機會。

3.加強政治理論教師自身的建設,是解決部分大學生漠視政治理論教育的根本。高校政治理論教師肩負著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任務,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關系到政治理論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戰斗力。

政治理論教師不僅要有專業教師應有的一般的基本的教學素質,而且還要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首先,政治理論教師要有堅定的理論信仰。只有真信馬克思主義,才能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其次,政治理論教師應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力。只有努力攻讀馬列原著,認真學習和鄧小平的著作,理解了原理的真諦,才能向大學生深人透徹的講授。良好的理論素養是取得政治理論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途徑。再次,政治理論教師還要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他們必須能夠緊密聯系理論涉及的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對于思想理論界的動向和問題應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這樣才能抓住聯系實際的要點和重點。同時,政治理論教師還必須具有廣博的相關科學知識并獲得和掌握當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最新信息。總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就要有掌握現代化知識的教師。因此,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只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刻苦學習、提高素質,才能跟得上時代步伐,才能完成政治理論教育本身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淺析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機遇與對策研究

[論文摘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辟了新陣地、注入了全新的內容、推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網絡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產生了一些新問題,文章分析了當前環境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教育主體、學生、內容與形式四個方面探索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高校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機遇與挑戰 對策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態,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積極的道德規范、思想觀念、政治觀點、網絡素養等精神文化,以現代網絡為媒介和陣地,用互動引導、建設管理、制度規范等基本方式,對高校學生實施的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大眾傳播時代,網絡為高校學生開拓了全新的生活空間,而這一全新的生活空間也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之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變化使得網絡逐漸進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和重要工具。

一、網絡媒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以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監控環境、聯系社會、傳承文化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通過網絡能管窺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反映出大學生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認知程度,可以說網絡世界里有當代大學生的精神與實踐狀態的縮影。因此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全新的傳播空間,以網絡為媒介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1.網絡媒介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建設。人類傳播歷經了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媒介時代,現已進入快速發展的大眾傳播時期,網絡因其圖文并茂、視聽一體、實時傳輸等功能一體化的特性,以超越傳統媒介的優越性,對整個社會以及人們的價值觀、認知與實踐方式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受到網絡深刻的影響,網絡促進了學生個體的個性覺醒,他們采用開放式的態度接受網絡信息,也依存網絡為實踐活動提供依據。在媒介形態的變革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主動適應新媒介環境的變化,針對高校學生認知與行為方式的特點,積極利用媒介技術,建設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內在要求。

2.網絡媒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能根據社會的發展要求,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出發,隨著教育環境與教育因素的變化而改變。網絡的發展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對教師、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針對變化中出現的新問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能及時改變和增加教育內容,以實現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的正確引導。當前條件下,具體而言,應加入諸如正確對待世界多元文化的問題、建設積極的網絡倫理觀問題、構建網絡心理教育與咨詢平臺等內容。

3.網絡媒介推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大眾傳播媒介功能經歷了由分化到統和的發展歷程,新媒介有集多種單一媒介功能于一體的優勢,但卻不能從根本上取代原有的媒介,就如網絡媒介深入社會角角落落,但以期刊、雜志、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介依然欣欣向榮一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開辟也不能取代原來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與方式。

網絡這個開放式的互動平臺打破了少數人的信息壟斷,拓展了受眾參與信息采制與傳播的權利。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能體現傳統教育途徑與新教育媒介的融合性,堅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虛擬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與現實教育空間、傳統教育方式與網絡教育方法的契合。立足于現實發展實際,以學生為本,綜合運用多種教育途徑和媒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我國建設信息高速道路的步伐不斷加快,各高校也日益重視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總結已取得的成績與經驗,分析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是推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入發展與持續創新的內驅力。

1.高校“紅色網站”建設卓有成效,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信息的傳播效果偏弱。以網絡為陣地不斷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豐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展實施途徑,最為突出的成果是高校蓬勃發展的紅網建設,如南開大學的“覺悟網”、西南財經大學的“光華園”、清華大學的學生紅色網站、上海交通大學的“交大焦點”等,集聚著相當高的人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與快速發展的紅網建設相比,“點擊率”與“互動率”卻持續低迷,成為制約紅網深入發展的難題,紅網中只有主流的觀點與思想,缺乏互動、討論與爭議。這種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是紅網這個新興事物在發展中的必然現象,更主要的原因是來源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沒有把握住學生生活形態和關注的熱點。在匿名性的虛擬網絡世界中,是否參與到信息的接受與傳播完全是受眾的自主選擇,高校網絡思想教育傳播的主流信息只有特近學生的生活,遵循網站生存發展的“點擊率”原則,才能為實現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日漸豐富,但缺乏時新性與權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取得有效性,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日益重視對教育環境的充分調試,已經清晰地意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缺乏網絡,也開始注意“時時在線”,但其適應行動常常滯后,權威性遭到解構。網絡陣地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那樣,從教育過程到教育結果都具有可控性,網絡空間的話語權常常被轉移,權威性面臨被肢解,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需要用開放的姿態,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走進學生的虛擬生活空間、深諳學生的話語體系,從他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入手分析,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與行動。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的學生思想無比活躍和外顯,但匿名性使得學生的思想行為變化更難以把握。網絡環境下,學生的思想狀態持續活躍、外顯于網絡中,這一方面便于教育工作者及時了解學生思想的變化情況,但匿名性的狀態又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充滿不確定性。網絡的開放性及由此創造的網絡環境里的群體壓力、趨同心理、群體模仿和求異心理等現象,常規狀態下的網絡思想變化就已經難以掌控,特殊狀態下的“匿名性”與集合行為,使得對學生的思想狀態把握變得更加困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推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1.提高教育主體適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充分認識網絡的消極與積極因素,重視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與意義,分析當代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認知與行為方式,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念,能以網絡技術為基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科學的“把關”,建立思想政治網絡信息資源,樹立權威性,引導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

這些新要求一方面是對教育工作者觀念上的更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基于網絡技術的專業素質要求。當前最為重要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海量的信息環境中甄別、把關與引導的能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實際、具有時新性與真實性是其發展的趨勢,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各種思想觀點、價值觀、道德規范的沖突等一系列問題,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和網絡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選擇、梳理和甄別信息,以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引導網絡輿情的發展,當好“把關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唱響網絡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2.培養高校學生客觀運用網絡的正確觀念與素養。當代大學生暢游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享受著平等、便利、民主的網絡生活方式,但網絡作為一個較新的事物,諸如網絡對學生素質的影響、網絡倫理道德、未來人的生活形態等問題目前尚缺乏深層次的思考。網絡信息參差不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固定成型,較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對于大學生進行科學、客觀的網絡教育,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是十分重要的。鼓勵學生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觀;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時代的人際交往方式,樹立正確的網絡人際觀;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觀。以增強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需求、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的綜合能力,自覺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惡,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規范網絡行為,抵制消極、腐朽、落后、反動的思想觀念的侵蝕。

3.豐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要運用網絡傳播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生活。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應在弘揚主旋律的基礎上,倡導多樣性。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汲取其他文化的長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與感召力抵御網絡上文化霸權的侵蝕。注意科學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語言與交往方式,傳播具有實效性、真實性與價值性的內容,以時新性的信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真實性的內容能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與權威性,具有不同價值性的信息能滿足學生多樣性的信息需求,網絡語言的恰當使用拉近了教育者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做好準備。

4.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除了將網絡技術引入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深化學生的讀、聽、看、思以外,首先應是以各高校教學網站為依托,建立思想政治課教學網頁開展高校思政教育,設立學習與答疑專欄、學術觀點闡述、時政熱點分析等,輔助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其次是建立具有鮮明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宣傳黨的思想政治問題理論和工作方針的思想教育專題網站,如“紅網”等,對學生進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再次是實現校園網絡與其他媒體的資源整合,網絡信息浩若煙海、良莠不齊,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應為學生提供經過質量“把關”過的形式多樣的信息資源,如時政熱點、突發事件、學生關心的問題等,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占領網絡思想政治問題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淺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研究

論文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碩士研究生 就業

論文摘要: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普通高校的碩士研究生人數不斷攀升。“入口”處招生比例逐步擴大, “出口”處的畢業生就業狀況究竟如何。筆者就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作為探討對象,就當前的就業現狀展開調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大學生為緩解就業壓力不斷走向考研道路,碩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不斷放大。那么,經過三年的學習后,研究生的就業情況到底如何,筆者走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進行調查研究,針對具體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展開分析,試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就業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悠久而又嶄新的學科,學科建設隨著改革開放而不斷發展和豐富。1984年我國正式創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學生教育管理;科研;黨政群團、企事業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會工作等。但是跟據實際的調查顯示,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務員、考各類學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繼續攻讀本專業的學生,大都選擇類似學科或者直接轉向其他學科。考公務員方面,該專業研究生一直在屢敗屢戰中摸爬滾打,據其介紹,由于專業需求量小、沒有工作經驗等原因,他們只有選擇條件較少但競爭激烈的崗位,也使得其不斷受挫,困難重重。到各類學校方面,在被調查人數中,大都簽約的是高職院校、本科院校,與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對口” 的崗位就要屬輔導員了,但是如今輔導員制度建設、隊伍建設等也在不斷深化,還有部分畢業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學生工作,所以學校就業前景也不容樂觀。其他的一些就業方面,諸如各類企業、創業等,比例較少,該專業研究生大多傾向穩定保障的行業,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尷尬。

總的來說,該專業實際就業范圍比較狹窄,畢業生就業集中在高校輔導員行列,考公務員和考博難度較大。加之該專業的理論水平較高,對現實社會的適應性和針對性較低,思政學生對本專業的就業信心不強,擔憂“畢業即失業”,出現一些就業恐慌,沒有表現出碩士研究生的競爭優勢,當然,其中還有一些社會環境、就業觀念等的影響。

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當前隨著擴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碩士點不斷增多,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數量不斷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體制、師資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卻沒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來說,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渙散,某些高校研究生處不能針對各個專業特點具體管理,大一統的管理方式既沒有針對性又不能立竿見影,管理空泛。其次學科點建設缺乏資金和人力支持,專業教師配備不齊,課程設置陳舊落后。沒有確實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導師制管理流于形式,許多研究生與導師聯系甚少,沒有較好指導研究生的學習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養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處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大都只是理論學習,埋頭寫論文,缺乏實踐鍛煉。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鍛煉要求不強,沒有較好指導研究生認真參加思政工作助理環節和教學實習環節。另外研究生的就業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一)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要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增強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就要不斷加強碩士研究生的導師隊伍建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達到和諧共贏的雙向效果。各個學科點可以組建幾支高水平的導師團隊,研究生既可以跟隨自己導師做科研,又可以在導師團隊影響下,學習他們共有的學術道德素質、精湛的業務技能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加深導師與研究生的情感。同時,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觀的,需要客觀的規章制度來完善導師制度建設,應建立一系列導師任免制度、導師評估制度、導師匯報制度等。

(二)碩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碩士研究生要成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走專業化道路,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各方面綜合發展,這樣才能增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實力,把專業與自身更好的結合起來,突出個性優勢,優質就業。

首先要堅定信仰,做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其次要扎實學習理論知識,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要多學習相關學科理論,將他們融合貫通。在理論學習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實踐操作,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實習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實習中,學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淺析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出來的目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還應當是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為此,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必要性及意義等。

目前,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總體與宏觀研究居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思想與理論為主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對這一微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工作關系到他們是否可以真正地成為未來社會的積極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現狀

教育和工作及其學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研究卻不夠細化、具體。特別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其研究的個案與案例較少。本人通過圖書資料等渠道搜集學界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發表的論文,沒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為對象,幾乎都以“大學生”為主體。

同時,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來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相關的研究,只有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的車廣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師范學院學報》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擇業觀念;吉林通化師范學院政法系的呂良在《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2期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理論構建能力及建構;中國礦業大學法學院的胡廷龍在《考試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教學與課程改革提出了幾點思考。

由此看來,盡管部分學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研究,但都未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討,學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還缺乏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特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關注卻尚未涉及,對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研究者們去探究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關政策與對策。

二、存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教育方法與內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深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實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輕內涵;重能力,輕素質;重教書、輕育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的實際心理需要認識不足,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導致相應行為的發生,這就是所謂“知行脫節、言行不一”。

(2)科學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異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專業的獨特性;政治理論的高層次性;教育內容的廣泛性;社會實踐的深度性等特點。他們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素質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其本身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方向。

(3)需要進一步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更加地明確自己所學,同時高校應建立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與效果的評價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總體與宏觀研究居多,主要表現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扣時代主題,堅持與時俱進,突出強調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思想和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載體創新研究不斷豐富,教育體系不斷豐富完善,內容不斷充實、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學科交叉研究的現象越來越多等,這些研究為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這一微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豐碩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這對于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水平高的大學生不一定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理論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探討與研究這部分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基礎上,以調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為立足點,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方法、內容與途徑等。

(3)有必要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供重要依據和決策參考。

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出來的目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還應當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務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領導與干部等。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其本身的發展,甚至是社會的發展方向。

如今,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識理論灌輸,廣大學生主要憑借對思想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來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今后從事的職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滿著藝術性。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外,還應學會如何主動運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識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一定的實踐作用。

(1)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對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備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深遠的意義。

(2)啟發從新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建設,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3)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發揮其對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樹立榜樣與產生輻射效能、帶動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政治敏銳感,從而學會運用政治眼光評判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社會的積極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領導者;有利于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主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機制。

(4)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途徑,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對于提高我國行政領導與干部的政治素質,加強思想教育人員的職業教育,完善高校教育體制及我國政治教育體系與制度均具有導向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淺析高校國防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 國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摘要: 國防教育不僅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內在的一致性與互補性,又有一定的區別,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國防教育不僅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而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國防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在高校中開展國防教育,對于增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促進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國防教育可以成為對大學生深入進行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國防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對大學生進行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教學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的軍事狀況,并激發他們頑強拼搏、振興國家的熱情,從而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在軍訓中普遍開展的解放軍優良傳統教育,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有助于他們在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之間相沖突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培養大學生樹立勇于奉獻的人生觀、價值觀。

國防教育可以成為組織大學生開展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內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載體。國防教育所要培養的國防意識正是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為內容,以國家防衛問題為中心的理性意識,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國防賴以確立的精神根基。通過國防教育,可以更加激發起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發揚光大。

國防教育可以成為組織大學生開展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防教育可以成為對大學生深入進行以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國防教育所依托的學科體系是軍事科學。現代軍事科學是一門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綜合性科學。學生學習軍事科學,不僅有利于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而且有利于他們打破專業學習的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進一步提高其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促進科學素質的提高。軍事科學知識本身所具備的前沿性、神秘性還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軍事科學本身就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習軍事科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通過國防教育,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不斷提高,成為“會做一切工作的人”、“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以及“高度文明的人”。

二、高校國防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高校國防教育對于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具有其他任何學科門類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起著特殊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高校開展國防教育,首先就是要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大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軍隊的深厚感情,樹立為國家和民族獻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政治思想工作是從我們軍隊里出來的,是我們軍隊的看家本領。”開展國防教育,可以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大學生的視野,極大地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開展國防教育也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通過開展國防教育,參加軍事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增強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榮譽感。因此國防教育有利于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緊緊圍繞著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和根本的目標和任務。因此,高校國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新時期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補充。

其次,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理論的教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青年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他們辨別事物,判斷是非的能力。高校國防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從根本上抓住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不僅傳授軍事理論知識,而且開展軍事訓練活動。在傳授軍事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培養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增強他們的危機感和責任感,使學生立志報效祖國。在軍事訓練中,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堅韌不拔,互相團結,互相幫助的優秀品質,增強集體主義觀念等等,都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

三、高校國防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國防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艱苦奮斗是中國無產階級在為革命理想和美好事業奮斗的長期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不怕艱難困苦、頑強奮斗的品質和作風,是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和精神力量。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要特別強調艱苦奮斗教育,而國防教育則是一種有效途徑。首先,集中軍訓不但使大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軍事基礎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時間緊、訓練強度大、軍事化程度高、條件艱苦等困難條件下的集中軍事訓練,使參訓學生既磨練了意志又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其次,軍事理論課的開展能使廣大學生得以從我軍光榮歷史中學到以“老山精神”為代表的“為了祖國不怕流血犧牲、為了人民甘愿付出”的崇高精神,并結合自身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信念。最后,通過中國革命史的學習使大學生們明白當前的安寧和幸福是來之不易的,進而懂得要珍惜機會,抓緊學習,艱苦奮斗早日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的道理。

(二)國防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所謂居安思危是指和平安定環境下人們對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憂患意識和關注,它是國防觀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國防教育一方面能使學生樹立關于戰爭和和平關系的正確的認識,能清醒的看到世界并不完全太平,各種沖突因素在相當長時期內將會仍然存在,我們要居安思危高度警惕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另一方面,通過中國近代國防屈辱史、革命史、人民解放軍軍史的教育,幫助同學們了解中國人民革命的歷程使其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我國的國家安全問題,從而激發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加深他們國防事業的熱愛。

(三)國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承前啟后的一代,其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前許多大學生往往只重視自己專業的學習,對其他方面知識則表現出極少的興趣。這種現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方作用的結果。一方面,當前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下,外界充滿著對大學生的誘惑,僅僅網絡一項已經使一部分學生深陷其中。同時當前通俗文化泛濫,不少學生追逐通俗文化比加強個人修養有著更大的興趣。另一方面,廣大大學生又面臨著過級、考證、就業的壓力這使的他們對一些課外知識的學習往往能減就減。所有這一切造成了部分學生知識面狹窄和視野狹隘。國防教育則是一種全面的綜合性教育,對大學生德智體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一定作用。國防知識不僅內容豐富知識覆蓋面廣而且綜合性很強,覆蓋了從內政到外交、從歷史到現實、從基礎科學到當今頂尖科技的多學科知識體系。通過國防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們熟悉和掌握基礎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知識,既能提高他們的創造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又能帶動和促進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以此開闊大學生們知識視野,改善大學生們知識結構。此外,在艱苦的軍事訓練中,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普遍增強,這就為造就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集中訓練過程中通過緊張的隊列、戰術、射擊、拉練等科目的訓練對大學生身體素質也是一種極大的鍛煉和考驗,這也是綜合素質提高的一個具體表現。

(四)國防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擁軍意識的形成和集體主義紀律觀的樹立

軍隊對大部分人來說是神秘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由于對軍隊的不了解他們往往會對軍隊產生不客觀的認識。部分學生認為部隊是艱苦的代名詞,認為軍人是嚴肅難以接近的。軍訓則給了大學生們一次近距離接觸部隊、接觸軍人的機會。訓練時教官們的紀律嚴明、忠于祖國以及過硬的政治軍事素質往往會感染很大一部分學生,加深他們對軍隊的熱愛和向往并養成良好的擁軍愛兵意識,這種親身感受教育的效果遠遠勝過枯燥的課本教育。同時國防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集體訓練、集體活動、集體生活都體現了集體的精神,此外通過不同科目的訓練更能體會到團隊協作集體精神的重要性。軍訓實行的是準軍事化管理模式,軍訓期間各項活動都要嚴格遵守紀律服從命令安排。這種經歷對大學生紀律觀的樹立極其有效,同時對大學生們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將會產生積極作用。

國防教育不僅是加強我國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它不僅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而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和工作方法,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所無法取代的。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不但可以使學校國防教育更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而且也充分發揮了高校育人的綜合效益。總之,在高等學校實施國防教育,不僅是法律賦予的一項任務,也是學校實施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大學生磨煉自己、提升自己、證明自己、成長進步的重要機遇和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a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a无码中文字幕 | 好男人好资源电影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中国熟妇人妻xxxxx| 亚洲日产一线二线三线精华液|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 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网络|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蜜芽| 老汉精品免费av在线播放| 性少妇中国内射xxxx狠干|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 欧美交换国产一区内射| 777爽死你无码免费看一二区| 私人毛片免费高清影视院|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欧美 |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麻豆网站入口| 亚洲 卡通 欧美 制服 中文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好屌爽在线视频| 少妇邻居内射在线| 激情第一区仑乱|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双 | 国产97在线 | 亚洲| 性生交大全免费看|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 jizz国产精品|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大屁股|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