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曬”文化 網絡思政教育 問題 引導
1、大學生網絡“曬”文化的形成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上最新的資訊可以通過網站、微博、微信、論壇等媒介迅速傳播,網民關注網絡的熱情也十分高漲,特別是對于網上的熱點話題和事件,通過網民的評論和轉發,其影響范圍便會得到擴大。大學生作為網民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通過網絡獲取必要資訊的同時,也愿意通過各類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曬”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點滴。這樣的行為在大學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曬”的文化,其中有積極向上的一面,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負面消極的一面。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曬”出正能量顯得十分的重要。
首先,缺乏對網絡思政教育的全面認識。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認為網絡思政教育不實際,他們更偏重于現實中思政教育面對面交流的模式。但現在網絡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離開網絡再來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所以,針對現在95后的大學生,必須要努力的學習與網絡相關的知識,正確把握網絡思政教育的真正內涵,學會正確運用網絡手段進行思政教育,主動與大學生接觸,從線上線下兩方面深入到大學生的生活當中,仔細觀察他們的網絡行為,認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動態與原因,在不斷地實踐中去探索網絡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顯。網絡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各類網絡平臺的普及,使得大學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觸網絡,大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感和行為都深深受到網絡資源和輿論的影響,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但在面對大學生對于網絡資訊錯誤認知或網絡行為有失規范的情況,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采取傳統的批評教育、說服說教的方式開展工作,這樣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滯后性,大多數都是針對緊急事件采取的應急之舉,沒有常態化、規范化的工作機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對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網絡是一個開放性的課堂,在網絡上面形成熱議的輿論往往是現實社會中難以得到解決的難題。而對于大學生來講,網絡資訊已經成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特別是這些熱點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學生們的注意,他們紛紛參與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間里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網絡輿情的監督和管理,這使得許多不真實的、負面的信息在大學生中傳播。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時候才開始啟動補救機制,錯過了有效進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時機。
3、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曬”出正能量
3.1 搭建網絡平臺,集思廣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而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遠遠跟不上當前網絡思政教育發展的需求。我國的網絡思政教育開展時間補償,運行模式還不夠完善,網絡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創新。面對大學生在網絡上面表現出的各類問題,僅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廣益,為網絡思政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擁有網絡技術的管理者、網絡輿情研究的專家、互聯網行業代表等,加入網絡思政工作的大部隊。這些在網絡輿論或技術方面的經驗,能夠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視角與信息,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多方面的發現問題及隱藏在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而不同學科專家的加入,能夠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從而不斷的創新網絡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積極搭建移動互聯網的交流平臺。現在大學生使用的交流平臺多是通過自主的選擇形成的,其選擇具有隨機性,這樣非常不便于網絡思政工作者對于學生整體思想狀態的了解。所以,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應該積極搭建專門的網絡平臺,例如QQ群、微信群、YY語音群等,將所有管理的學生和網絡思政工作隊伍成員都添加到群組當中,一方面可以實時搜集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他們不正確的思想和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網絡平臺可以加強群組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得大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問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學習知識,找出差距進而來彌補自身不足之處。
3.2 堅持“心對心”的交流方式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總體上屬于優勢群體,在與受教育面談時,會不經意表現出其強勢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達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樣的溝通效果時常不理想。隨著網絡平臺的搭建,大學生在隱藏真實身份的前提下,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們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想法。正是由于這種真實性,在網絡思政教育中,應該尊重大學生們的主體地位,進行換位思考,增強大學生們對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堅持“心對心”的交互方式。
大學生喜歡在網絡中“曬”出自己的的生活狀況,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別人“贊”自己。網絡思政教育者應該多多傾聽大學生們的聲音,敏銳的發現他們隱藏起來的想法。網絡思政教育者可以通過“隱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學生們關注的網絡熱點時間,營造出自由寬松的輿論氛圍,引導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綜合的運用網絡課堂、網絡云端、在線咨詢交流等方式,將線下的面對面交流與線上的交流結合起來,在互動的方式中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4、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以湖州師范學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例.闡述分析了網絡思政教育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并著重就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效,從正確認識網絡思政教育在大學生成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質量的思政教育網站、加強網上輿情引導、整合網上資源、營造網絡文化氛圍、健全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消費的主要群體.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加深。網絡的發展與繁榮,提高了信息利用率,擴大了信息的利用范圍,深刻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及管理工作的開展。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不穩定性等特點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這就促使我們分析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現狀,探索新時期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新途徑,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對于網絡思想教育的研究,一般認為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經歷了初步探索、主動建設與深入發展三個時期。對于一般的地方高校而言,限于信息網絡軟硬件建設限制,網絡思想教育的起步一般都在2000年國家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之后開始的。然而,在網絡思政教育整體推進、不斷取得成果的同時,由于各地各校的情況不同.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目前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地方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現狀分析
隨著高校校園網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紅色網站”,主動占領了網絡這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興陣地.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以湖州師范學院為例,學校不僅建立了如先鋒網等思政教育類的主題網站,同時,學校也整合了校報、廣播臺等傳統媒體,通過數字化處理后放到網絡上。這一舉措拓寬了學生的獲取信息來源,增強了思想教育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一項針對湖州師范學院學生對校園思政網訪問情況的調查顯示:超x~96%以上的學生至少每學期都會瀏覽1次校園網:72%的學生每周都會關注一下校園網上與學校相關的新聞報道;而僅有13%的學生會每天瀏覽校園網。調查認為.網站頁面呆板、形式單調、內容上大而空、說教味濃等原因是造成了學生對思政類網站訪問不積極的原因。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教育類主題網站都存在著不夠重視網絡思政教育,單純依靠以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對網絡思想教育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理論準備與技術準備,重視網站技術建設而忽視網站內容建設,網站點擊率偏低等問題。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目前.很多思政教育類網站的定位不夠準確:一部分認為網絡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網站建設。認為單純地建設和維護好一個思政教育主題網站,上傳一些宣傳資料即是做好了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還有一部分則認為網絡思政教育即傳統思政教育在網絡上實施,即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上進行施教與受教的接受式灌輸過程。
我認為,網絡思政教育是基于網絡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網絡作為載體,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注重網絡積極作用的發揮。對網絡思政教育認識不夠全面,不能很好地運用網絡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思政教育類網站沒有充分發揮積極作用的根本原因。
三、提高網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對策
1.改變傳統思政教育觀念,充分利用互聯網特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
觀念創新是增強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先導,著力培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教育的新理念,主動超前地實踐和探索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才能掌握網絡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制高點,才能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打開思路、明確目標.從而使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取得切實的效果。網絡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時代不可或缺的教育新途徑、新載體,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覺運用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時代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不管是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管理者來說,還是對廣大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是學校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網絡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需要。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有必要將網絡思政教育放在學校管理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只有這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才能向全體師生有效滲透。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2.增強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吸引力.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根據大學生認識和接受特點,充分利用網絡本身的信息量大、圖文并貌和具有平等的溝通平臺等特點,對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包裝,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努力使這種吸引力保持長久和穩定。要精心規劃、精心設計,貼近師生、貼近校園生活、貼近實際,多開辦一些針對性強、互動性強.有新意、有品味的欄目和節目,豐富大學文化建設的內涵.著力打造校園網絡宣傳的知名品牌,不斷增強網絡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努力開創網絡宣傳的新局面。打造優質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我認為可以通過豐富以下兩個方面來得以實現。
第一。把網站設計得符合大學生思想特點,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比如可以在網頁上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資源,還可以開辦一些如“教學問答”、“心理咨詢”、“校長書記信箱”等互動欄目。此外,還應該將網站的界面設計得清新怡人,能夠較好地吸引青年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瀏覽網站過程中感到“很好玩”、“有意思”。
第二,注重網站內容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并將網站內容與校園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創造格調高雅的網絡文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較高,缺乏思想性、藝術性的網站和內容,難以對廣大學生產生較強的吸引力。不斷加強對網站內容的更新,不斷開發出與學生網絡生活相關的新技術和新花樣,可以始終保持受眾對網站的好奇心和吸引力,這也是吸引上網者反復訪問站點的動力之一。
3.強化教育載體交互性。加大傳播方與接收方的互動溝通交流。
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重在正面的宣傳教育,但更多的是通過情感交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來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的最大特點及優勢.是突出了其教育雙方的平等,從而適應了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的特點。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低下,使學生厭煩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它總是把受教育者放在被動接受和服從的位置上。所以,網絡思政教育要想改變上述情況,吸引當代大學生的注意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與受教育者之間建立平等的交往關系。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同時處于網絡這個自由而平等的世界,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身份的平等性,即在互聯網上,人們沒有時空、民族、文化、等級、年齡、性別等的限制,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即“網民”,他們可以與任何人進行自由的交流和交談,庶民百姓甚至可以與國家元首直接溝通與交談。
二是思想交流上的平等性.就是在網絡上,盡管參與者的身份地位可能不同,但他們交流的是信息、思想,在這種交流上他們是平等的。網絡的權威是憑借著能力和魅力樹立起來的,而不是以社會等級或官位、職稱作基礎。
三是參與政治的機會的均等性,即在互聯網上,無論是平民還是總統,只要你愿意,就都可以發表言論,參與討論,誰也不比誰的機會多,誰也不比誰的機會少。通過平等對話、溝通理解,求得互識和共識.最終促進交往雙方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
4.加強網絡管理,完善網上輿情引導機制,確保正面輿論的主導地位
觀點多樣,是網絡輿論的一大特點。對高校來說,校園BBS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對社會焦點問題發表意見的集散地。網上輿論引導成為鞏固意識形態的有效形式,創造良好輿論環境的重要途徑。因此,校園BBS必須嚴格執行實名制注冊,加強信息人的責任意識,控制甚至消滅境外敵對勢力和社會上低級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以此提高校園論壇的品位,提升網站的整體水平。
網絡德育工程是近年思政教育的熱門話題,但目前學界和實務界理論探討多,實踐操作少,有突出影響的網絡德育工程更少。本文嘗試從博客和博客圈出發,探索網絡參與德育工程構建中的作用,對創新大學生思政網絡系統做一些有益嘗試。
[關鍵詞]
網絡德育工程;網絡民主;學科關聯參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的結合催生了新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到形式、方法、手段、載體,都發生了重大變革。高校如何應對網絡對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沖擊、如何積極占領網絡陣地,的確是一件應該關注并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綜述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內又稱“網絡德育”“網絡思政”。其研究內容是指有效地解決計算機使用過程中所引起的道德問題的活動[1],或是指利用網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政進網絡”或“思政教育網絡化”。網絡思政研究有如下3個特點:一是網絡思政研究文獻眾多,但多數只停留在網絡對思政教育沖擊和應對網絡沖擊的挑戰理論探討上;二是對網絡思政教育功能和作用倡議多,構建有效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和措施得力的實踐少;三是網絡思政教育手段和模式構建相對匱乏,效果不佳。與網絡思政的理論研究相對應,網絡思政的實踐也出現了實踐多、效益差的特點。有學者引用調查結論顯示:目前我國已有90%以上的高校建立了校園網,教師辦公室聯網率已達到80%以上。卻普遍存在著應用軟件、教學資源匱乏和嚴重浪費與閑置并存的現象。校園網應用領域狹窄,不能滿足教學和學習的服務功能,這也最終導致效果不佳的情況[2]。有數據表明,“經常瀏覽”思想教育類網站的大學生僅占4.5%,“有時去看”的占36.3%,“想看,但不知道網站”的占21.7%,“暫時沒興趣”的占19.7%,“從沒看過,也不想看”的占17.8%[3]。究其原因,主要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新鮮事物還缺乏足夠的研究和關注。網絡思政橫跨了網絡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領域,網絡技術人員不熟悉思政教育規律和思政教育者不懂網絡技術特性導致了網絡思政教育主體的集體失語。因此,目前思政教育工作者對網絡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思政教育在網絡載體上的傳播和網絡對思政教育的挑戰和機遇,而網絡技術人員則主要是從網絡技術角度添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網絡思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領域的簡單應用,也不是網絡技術簡單的添加思政教育內容。因此,我們應該重新盤點網絡資源和思政教育規律,從深度合作交流的層面審視網絡思政的作用。
二、網絡德育工程建構原則探析
在網絡世界,“新的社區形式的誕生把具有相同價值觀和興趣的在線者聯系在一起并結成了相互支援和友誼的紐帶,這也有可能發展成當面互動”[4],基于興趣或者目的建立的QQ群、BBS、貼吧、聊天室、博客圈、SNS交友平臺(以人人網為代表)都聚集了大量的網絡使用者。在這些網絡使用者中,以學生為代表的青年占據著大多數。因此,不是我們的學生在網絡里潛水了,而是我們思政教育者的雷達根本就對這些青年學生視而不見。以網易博客圈為例,隨意以“中國大學生博客圈”或者“老王熱線”為名稱注冊的博客圈[5],都能匯集起萬名以上的博友。網絡社區雖有逃離真實的虛幻和重構,但是作為現實的延伸,“平行地生活在屏幕前的人們仍然受制于欲望、痛苦和個人的死亡”,網絡身份“真實性很強,很可能大多數計算機媒介下的通訊使用者以自己的線下身份創造了相應的在線身份”[5]129。因此,要增強網絡思政的實效性,就必須從學生加入的網絡社區出發,凝聚網絡社區人氣,讓學生在網絡的世界里健全人格和自我成長。
(一)網絡民主:激發大學生網絡熱情的基石
目前,國內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把其實施主體限定為高校教師和管理干部。他們“既是網絡信息的傳播者,又是傳播內容的把關人”,因此,改善網絡思政就是提高教育主體的綜合素質,創造最佳的傳播條件[6]。但信息社會的特點之一就是身份的平等性和網絡局域性,任何一個人既是傳播者也都是接受者。網絡社區的大學生群體也具有既是教育受眾又是教育者的特性。
1.大學和大學生的智慧需要網絡民主的凝聚。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大學生,他們有著多元的價值取向。他們比較功利,注重自我,敢于表達自我,但也不一定很高調;對社會現狀感慨多,關注多,但不一定事事都保持一致的價值觀;自我成長成材愿望強烈,卻不一定能有恒心和毅力扎扎實實的去實踐。面對如此復雜和多元化價值取向的當代大學生,想用一種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和引導其成長成才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此,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在充分尊重大學生自我決定自由的前提下,不斷凝聚大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網絡民主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政治參與手段和模式。主要指人們通過互聯網實現價值觀和政治立場的交流、集中和反映,以及政治意愿的表達等。但在高校范圍內,網絡民主又有著更深一步的意義。網絡民主不僅是大學生自我管理和參與高校管理的有效途徑,更是大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我表達和自我教育的新平臺。
2.網絡民主提供了“自我關注”的平臺。新的網絡媒體為學生的自我關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種學生完全做主的“學生門戶網”、網絡班級、網絡社團里,同學們可以發通知、組織討論活動、投票等,這樣的網絡工具將每一個學生都變成網絡集體的建設者。強調參與性和自我教育的特性使得自我欣賞的大學生能踴躍的參與網絡媒體的建設。隨著網絡通訊技術和數據存儲技術的提升,作為博客集成的博客圈為博客智慧的凝聚提供了新的革命性平臺。在一個博客圈里,圈主可以設定各種專題類別的日志項目[7],各個圈友在自己日志里將不同的日志推送到圈里。這種既有集體又有個人表達的方式能夠系統性的建立學生資料庫、話題庫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斷關注和更新也能建立起網上歸屬感。以博客圈構建的網絡組織群體可以讓每個有意愿的人都能參與圈的建設。每個參與者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隱名的特征又消融了師生的區別,人人都可成為知識的傳播者。
(二)學科關聯參與:網絡思政生命力的保證
所謂學科關聯參與,就是指網絡思政教育的網絡媒體必須以學生學習、研究切實相關的學科教育相結合。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不僅要體現學生群體的參與熱情,更應有持久生命力學科的深入和與日常教學的關聯性。必須在思政教育的網絡空間里體現學科的深度和自由參與的民主廣度。深度保證人人有獲取知識,學習提高的成長機會,廣度拓展了個人的參與和興趣。
1.學科要素:網上網下銜接的教學實踐系統。高校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因此高校的一切活動都圍繞人才培養進行。我們必須把現有的網絡思政系統和教學相結合。網絡系統只有在完成學生學習實踐環節的基礎上才能體現自身價值和贏得學生的青睞。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延伸閱讀少,自主交流和表達意見的機會少。因此,網絡思政系統可以從學生拓展閱讀和學習實踐出發開發一些新的網絡功能。目前,很多高校開設的暑期社會實踐專題網、文學專題網都有這樣的功能。
2.關聯參與:網絡思政的輻射功能實現途徑。“關聯參與”定義為交際雙方“不斷尋找并抓住合適感覺的過程”[8]。學科關聯參與即以學科為中心所形成的學科系統的參與。這種學科所延伸的系統包括學科教學之外所形成的網絡教學系統、教學實踐環節,也包括因為在同一網絡系統內所形成的網絡近鄰關系。學科關聯參與的優點是在學生實現專業學習和實踐的同時又能順便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感染。由于學科參與的需要,學生必須訪問特定的網絡系統,這就在學生網絡參與上得到了保證。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一直以來重視高校門戶網的建設和網絡BBS等的輿情監控,應增加興趣性互動參與,使學生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得到有效的引導。
三、網絡德育工程構建實踐與展望
在國內,對于網絡德育工程的建設又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使用德育工程一詞更可以體現綜合開發網絡媒體,實現資源整合。目前,國內高校利用新媒體構建網絡德育工程成功經驗鮮見報道。但是我國的網絡思政教育研究畢竟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有不少成功的探索。研究構建網絡德育工程的建構原則及其實踐應該學習借鑒這些經驗教訓。總的來說,目前網絡德育平臺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網絡課程和紅色網站形式出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另外一種是以學生BBS、QQ群空間、飛信等形式出現的學生通訊和信息交流平臺。這些網絡媒體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便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但從批判的視角而言,這類傳統的網絡媒體并沒能完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該有的職責,甚至延伸出負效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沒有很好的研究網絡媒體特性和傳播規律,也缺乏對信息時代大學生網民“網絡身份”的把握。現有的網絡德育工程不是以占領網絡就是以監控網絡的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網絡世界的無限性、自由性和隱蔽性完全消解了施教者有限的教育手段。以網絡課堂為例,喪失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參與,則該類網站的關注度被減弱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因為隱名形式出現的學生完全可以“潛水”或者“潛往他處”。大學生處于一個學習生活信息化、價值多元化和交際網絡化的復雜社會環境中。網絡新鮮事物的目不暇接導致學生選擇審慎原則的喪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虛化,同時也導致了網絡依賴、游戲成癮、文化存疑和學習成績滑坡等系列問題。因此,在網絡德育工程的建構中,我們應該以學生自主參與的網絡民主為基石,從學科關聯參與的角度重塑網絡文化,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自我表達和自我教育的網絡平臺。未來的網絡德育平臺,必須擺脫校園網和傳統紅色網站單項傳輸的模式,從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最迫切追求的興趣點出發,著力解決下列問題:一是打造“網絡課堂”,化解課堂教學知識容量少,專題學習研究缺乏的課堂教學現狀。二是利用網絡民主,凝聚大學生網絡注意力,培養大學生博客文化興趣,化解游戲成癮和網絡依賴的不良習慣。三是實現知識存儲網絡化,解決目前學生學習資料散落和不成體系的問題,有效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的沉淀和傳承。四是學生自主開發網絡資源,提升網絡搜索和學習能力。
作者:麻法全 單位:浙江溫州大學
〔參考文獻〕
[1]黃東桂.高校網絡道德教育透視[J].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12):96.
[2]汪銀生.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及其分析[J].江淮論壇,2005(01):170.
[3]賈洪鑒.淺析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07(04):55.
[4][美]曼紐爾•卡斯特著.鄭波、武煒譯.網絡星河:對互聯網、商業和社會的反思[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30.
[5],中國大學生博客圈,老王熱線(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人民檢察院員工設立的以維護權益,預防犯罪為宗旨的博客圈)
[6]徐紹華.影響和制約網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08):23.
關鍵詞 網絡 局限性 3I 思政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3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Network Micro Age
WEN Yi, ZHANG Yuanyuan, YU Miao, ZOU Bin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State Electronics,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o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spreading and updating speed of the new Internet media, aiming to cultivate talents'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online university moral-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 era of Internet, which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3C so as to open up a situation of 3I and combines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pers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s well.
Key words Internet; limitation; 3I; moral-education
0 引言
大學生群體喜歡追求新奇和個性化的特點,網絡的發展對高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新媒體日益成為高校大學生獲取資訊、交流溝通的主渠道,離開網絡依托就顯得舉步維艱。思想和行為上呈現出的新特點、新問題,給大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或命令式的安排已漸漸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形態、認知特點以及當前網絡自媒體的時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網絡平臺,及時、準確地把握網絡信息,將網絡工具的傳播特點及優勢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從而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明辨是非,培育基礎知識厚、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拔尖人才。
1 傳統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局限
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了挑戰,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條件、內容、方式的局限日漸突出,極大地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問題倒逼改革,創新迫在眉睫。
(1)條件局限。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地點和時間這兩個條件因素。因為大學班級管理的開放性和組織形式的多元化,決定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班級或院系為單位在一定的范圍內,很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①當思政教育特定在某個時間進行,勢必影響學生在校期間整個教育引導的連貫性,進而影響科學性和系統性的觀念、意識培養。可見,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迫在眉睫,而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正好突破了這種局限。
(2)內容局限。當前高校教育同質化、模式化嚴重,大部分高校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的網絡文化建設仍簡單停留在信息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信息內容單一、乏善可陳,更新緩慢、傳播滯后,信息量有限,因此收效甚微。由于互聯網的多元化和無界性,給高校網絡管理也帶來了挑戰。目前,互聯網英文網站超過80%,西方網絡敵對信息的沖擊,以及國內魚龍混雜的網絡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導效果,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更嚴格的要求。同時,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高校資源,只用充分利用網絡的互補性和開放性,不斷從學生、家長、社會、行業吸收新鮮的有用元素,及時分享、適時創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和有效支撐。
(3)方式局限。傳統教育中,學校與學生的角色是不對等的,“你說我聽”這種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顯得呆板,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事倍功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們可以充分借助網絡資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信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搭建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行業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的網絡微平臺,有效化解高校學生教育的實際問題。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結合網絡新媒體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具有交互性和及時性、個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滿足師生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加強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為核心,堅持追求卓越、勇創先鋒,開拓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局面。
2 網絡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探索
根據高校自身特色、以精英化人為才培養目標,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發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在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已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基礎上,緊抓“兩個把握”,原創性地開拓了“3I”局面的高校網絡思想教育創新體系。
2.1 緊抓“兩個把握”
(1)把握網絡文化發展態勢。網絡信息傳遞迅速、獲取途徑多、信息含量大、交流雙向互通全球化、國際化優勢明顯,自然衍生出自由性、開放性、多元性、復雜性與便捷性的網絡文化,在青年大學生中的感召力、影響力、滲透力十分強大。②因此,基于網絡微時代大背景下,網絡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十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把握網絡文化發展的趨勢和態勢,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社會熱點,掌握了社會思潮,有利于對整個網絡特征的把握,以對網絡文化建設起到指導作用,全面掌握學生思想政治動態以及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方向與動向,在網絡文化建設中掌握主動權,以構建一個具有說服力、影響力以及吸引力的網絡思想文化基地。
(2)把握網絡思想輿情導向。網絡微平臺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各種不良勢力借助網絡平臺,利用熱點和敏感問題,蓄意制造謠言,煽動社會不滿情緒,宣揚負能量,進行互聯網違法犯罪行為,擾亂了正常社會秩序。那些通過網絡連續不斷地向民眾尤其是大學生傳遞經過特別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對大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產生了巨大沖擊,更對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這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網絡微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握網絡的思想輿情導向,全程輿情監控,利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做好輿情前瞻預判,把握網絡文化教育政治導向,在網絡思想多元化的環境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一旦發生網絡突發事件,要做到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形成領導重視、專兼結合、師生廣泛參與、共同抵御網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機制。③
2.2 開創3I局面新體系
2.2.1 云端式局面(Internet)
(1)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時空的局限,在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已有的“微觀固事”微信平臺和“微固快訊”學生事務辦理網站開拓云服務局面,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學生日常通知、事務性申請等通過網絡微平臺執行,實現學生全覆蓋、無紙化辦公。
(2)依托電子科技大學“面聊”平臺,開創性地建立“班級云日志”,作為學風建設創新舉措,讓高校思政工作者從云日志中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與學生建立更親密的聯系,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2.2.2 定制式局面(Individual)
(1)建設網絡學習微平臺――“小微網校”。“小微網校”秉承“私人定制,無微不至”的建設理念,將學院專業課重難點梳理成條,繪制專業圖譜,匯集專業相關的校內外視頻公開課,托送行業動態等;同時,線下開展工程訓練小班,為學生開展定制式引導和服務。
(2)建立微固創新人才庫,利用網絡新媒體優勢,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表現,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學生成長成才經歷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不斷改進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創新人才庫的建立還有助于校友工作的開展。
2.2.3 交互式局面(Interactive)
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打通了教育雙向通道,實現了由傳統單一交流模式向交互式交流模式的轉變,實現了大學生在教育中被動從屬地位到主動創造性地位的轉變。網絡新媒體具有信息扁平化傳播的特點,我們擬打造的“微固百科”,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學生與行業之間對等溝通交流的媒介,此舉既可以增進班級同學的凝聚力,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認識,也幫助學生有機會接觸行業導師,了解專業動態。
3 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基于網絡微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I”創新體系立足實際,發揮了網絡文化育人優勢。網絡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引導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將兩者有機結合,認真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充分發揮優質網絡文化教育的創造性和吸引力,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注釋
① 朱琪.“微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學教育,2013(9):92-9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是大學生可以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其對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了解當前網絡環境導向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探析在網絡環境導向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網絡環境導向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網絡環境導向下的大學思政教育方面還存在的諸多的問題,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缺乏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教育的觀念
雖然當前我國的大學網絡覆蓋率以及達到100%,甚至很多高校的實現的全面的無線覆蓋,但是由于受到傳統的思政教育觀念的影響,這種新型媒體只是改變了大學生基本的認知方式或者成為一般的社交工具,卻沒有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大學師生對于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開展思政教育的想法特別缺乏,思政教育工作沒有做到緊跟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網絡環境的變化,這嚴重制約了大學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效果的呈現[2]。
1.2大學生思政教育缺乏網絡平臺
與當前網絡覆蓋率越來越高,應用越來越普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卻沒有一個有效統一的教育平臺,而很多的高校輔導員也無法通過網絡的途徑對學生進行統一的管理,對于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課堂說教,灌輸教育的階段,這種單一教育方式對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提高有著非常大的限制,也不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3網絡思政教育制度不夠健全
雖然在我國對于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時間比較早,但是對于這一塊的研究多數著眼于對于網絡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比較突出的有如何組織大學生利用網路平臺開展有益的網絡文化活動,并就如何避免不良的信息對學生影響等方面的研究,而至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的研究就非常的缺乏,這就導致在網絡思政教育的制度方面非常的不健全,有些領域甚至出現的空白的情況,因此這也是造成我國網絡環境導向下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不順利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2.網絡環境導向下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針對上述網絡環境導向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下面是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提出的一些建議措施,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隊伍的網絡文化修養
大學思政教師以及輔導員是大學思政教育開展的實施者,其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對于網絡信息的應用水平將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政教育網絡應用水平的高低。因此,網絡環境導向下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加強對他們的網絡技術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大學思政教師以及輔導員的網絡信息水平,促進其可以有效的將思政教育與信息網絡技術有效結合起來,構建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的全新的育人理念[3]。
2.2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建設
提高大學思政老師進而輔導員網絡信息技術水平的同時,也必須要加強校園網絡等硬件的建設,努力構建一個有效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將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納入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日程,以提高高校網絡建設的總體水平。同時,注意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結合,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站、微博等新媒體取得了巨大發展,其相對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有著比較大的優勢,因此在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構建時一定要注意對于這些新媒體的利用,將這些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提高網路思政教育平臺的影響范圍和影響深度。另外,在網絡運行的過程中需要加大投入維護的預算,確保網絡設施運行的安全,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給大學生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2.3健全網絡思政教育制度
通過加強對網絡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斷健全網絡思政教育制度,以給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一個可靠的制度保證,并且在此基礎加強立法,再結合高校的相關規定使得高校的網絡管理可以做到有法可以、有章可循。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大學的網絡行為自律,網路是一個開放的環境,只有加強大學生的網絡自律,運用新媒體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才能更好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機遇和挑戰
0 引言
《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無論在數量還是活躍程度方面都是我國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善于利用網絡獲取知識,同時心智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網絡的影響。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探索利用網絡改進和加強思政工作的方法,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使網絡在學生思政教育中發揮積極功效,真正達到“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工作目標。
1 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高校校園網的發展在為教學、科研、管理和師生學習、生活、工作帶來極大方便和提供充分服務的同時,也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1]
1.1 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互聯網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極大的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間。利用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可以跨域地域、語言、文化的限制,交流和共享信息,為開展思政教育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互聯網信息的多樣性和高開放程度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以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進行傳播,這促使思政教育工作由原來的封閉向開放,由原來的灌輸式轉向參與式,互聯網使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互聯網的即時性和交互性延長了思政教育的時間。2013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每周上網時長平均為21.7小時,學生網民的該統計數據要高于平均水平。網絡的即時性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擺脫課堂的限制。互聯網的交互性改變了傳統思政教育中師生間施與受的關系,學生在受教育的同時參與施教過程,增加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
1.2 互聯網技術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問題與挑戰
互聯網帶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僅僅是機遇,更多的是問題和挑戰。它對傳統思政教育的思維方式、教育觀念、管理模式和施教手段等都產生了全方位的沖擊和深層次的震蕩。
互聯網中的某些錯誤理論、信息對大學生正確的“三觀”和意識形態的形成起到了負面影響。互聯網信息的公開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使得網上信息繁雜,難于管理,其中有很多錯誤、不健康和對大學生成長不利的信息。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和意識形態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影響。
對于某些學生個體而言,互聯網帶來知識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網絡成癮。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消磨意志,泯滅理想。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抓住機遇,發揮網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積極功效
2.1 利用網絡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引起學生共鳴
我國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大多采用專業的政治教員利用規范化的材料,難以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鳴。我們應該利用網絡改變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機械灌輸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自主意識[2]。利用互聯網的多媒體特性,切實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表現形式。比如,近幾年多部高水平的紅色影視作品,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視頻網站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開放留言板塊,讓學生交流觀后感想。
2.2 利用網絡提高思政教育的平等性,做到以學生為本
互聯網自由、開放、平等的特性對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產生了沖擊。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以說一不二的管理者自居,要轉變成為竭誠為學生服務的朋友,讓他們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實現個體的發展。利用論壇、微博、微信等被廣大學生接受的網絡工具與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有效地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高校思政工作對大學生的親和力。
2.3 利用網絡提高思政教育的靈敏度,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大學生在網絡中能夠無所顧忌地、更加真實地表達他們的看法和觀點。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敏銳地洞察、把握大學生真實的思想特點和動態。例如,大學生往往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進行交流和討論。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的觀點和態度,借熱點問題發生之際,與學生展開討論,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建立思政教育專題網站也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也可以通過網絡開展思想狀況調查。[3]
2.4 利用網絡擴展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利用互聯網讓思政教育延伸出課堂,走進學生生活的各個場所,利用互聯網讓思政教育擺脫8小時的束縛。在互聯網擴大思政教育空間、延長思政教育時間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最終達到讓學生由被動受教轉為主動求學。
3 網絡時代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處理好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的關系
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應堅持以傳統教育為主,網絡教育為輔,二者共同發展的原則,切不可出現兩個極端。只有把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傳統思政教育優勢的同時利用網絡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才能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3.2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應將理論知識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
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既精通網絡技術,又具有高深理論水平的新時期網絡思政人員。思政工作者既要具備正確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情操、較高的思政理論水平和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能力,又要能夠熟練應用現代網絡技術,掌握網絡信息動態,真正擔當起網絡信息化條件下開展思政工作的重任。
3.3 強化網絡信息的管理和監督,正確進行輿論引導
面對網絡中的不良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擔負起監督和管理的任務,特別是在發現學生有錯誤觀點和認識之后應能用的思想、觀點、立場對其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從而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針對學生集中討論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本質,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以高雅的學術文化優化網絡育人環境,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影響[4]。
3.4 提高政治敏感度,隨時應對突發事件
互聯網上信息流動速度極快,且網絡對信息往往具有放大和歪曲作用。另外,互聯網的出現為一些社會矛盾的表現和傳播提供了渠道,反映到網上時,容易造成過激言論,怨氣過于集中的情況如不及時疏導,也會成為社會矛盾加劇的催化劑。[5]針對一些事關大局、事關穩定的敏感問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科學預測出學生對相關社會問題、事件的意見和態度,做到未雨綢繆,提前進行干預和引導。
4 結論
在當今信息時代,如何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空間和渠道,創造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同時積極應對網絡帶來的挑戰,已成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著力研究的重要課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了解網絡技術的特點和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及思想動態,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當前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實狀況,探索出網絡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舉措,讓思政教育工作在網絡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周濟.占領新陣地把握主動權開創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04.
[2]溫海芳,謝克敏.網絡思政教育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J]. 中國遠程教育,2002.
[3]田維義.加強大學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4.
關鍵詞 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Internet
ZHOU Ling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s a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life, vision has brought great improvements,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ollege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so ushered in the era of challenges. From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gan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urce from the elements, processes, results analys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aspect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First, the most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actual effect; second play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spread of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 the basic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is to cultivate literacy, the a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four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and corresponding demand for college as the ultimate goal; fifth, a sound legal system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undamental ways.
Key words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隨著網絡信息的普及,大學生這個網絡主體的人數越來越多。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調查表明,每10個大學生就有7.2個網民的比例計算,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在校大學生網民高達1826.32萬,是中國上網群里的最大比例人群。對于大學生而言,上網的用途主要為:購物、查找資料、學習、游戲、娛樂、聊天、下載、閱讀、新聞、郵件等基本用途。當然,在這其中,上網聊天和娛樂的比例占總人數的50%以上。網絡科技的發達為大學生們帶來了新時代的視聽盛宴,這一場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相較于傳統的信息系統,為人們提供了龐大的信息資源庫,內容涉及到經濟、文化、政治、軍事、體育、科技、金融等各個方面。豐富的資源庫讓當代大學生們的生活、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方式也趨向于多樣化,形成新時代雙向性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更加趨向于民主與平等,從而更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塑造自我性格。
網絡因其開放性、隱蔽性、及時性成為大學生的新寵,同時也為大學生帶來了新的困惱:過多信息的無效篩選、不良信息的傳播性等讓大學生這個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了動搖,從而對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網絡世界中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同時,在目前的國際互聯網的各類信息中,80%以上的網上信息以及95%的服務信息均是由美國提供,我國在信息傳遞中所占份額僅占0.1%,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的思想、民族認同感對大學生網民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網絡低俗的消極文化讓學生真假難辨。由此可見,網絡這把“雙刃劍”為大學生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威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已經迫不及待。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從廣義上來看,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實施的教育行為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也就是當代大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在這其中,包括了教育客體及與其有關的他人和社會之間發生的一切作用。從狹義上來看,是指教育主體使用教育手段對教育客體所產生的有效用的結果,從某一方面來說,它反映的是教育主體希冀能夠通過教育手段希望能夠達到的目標以及目標實現的程度,它能夠通過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表現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是一種檢驗教育成敗的根本標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區別的,因為網絡的發展、網絡的特性帶來的(下轉第135頁)(上接第61頁)就是和傳統教育不同的特征:在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主動性不再取決于教育主體,而更多的是取決于教育客體與教育主體的互動,是一種平等的、開放式的學習,因此,網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是具有互動性的;網絡的特性絕對影響網絡思政教育的特性,網絡的開放性、隱私性、便捷性、新穎性在為教育客體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選擇”的傷害,網絡的無序傳播、輿論的多元化傳播、信息中復雜的內容,在產生積極效用的時候很可能出現一些非預期的效用或者是錯位的消極效果,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雙面性;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效用的存在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在一個效用產生負面效用后,可以采取其他的教育手段進行互補,或者利用另外一種傳媒方式進行彌補,從而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能夠達到最大效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互補性。
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思考
3.1 建立對話模式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首先是要建立在網絡中的,而網絡具有開放性,給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建立的是平等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雙方不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的過程。平等的交流平臺打破的不僅僅是教育主體的權威性,打破的也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隔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強迫性地將教育內容傳遞給教育客體,教育客體只能被迫性接受教育主體灌輸的內容,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占據主動地位,無法直接闡述出教育客體自我的認知過程。缺乏交流的教育課程使得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產生思想上的隔閡。而在網絡平臺中的交流,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存在于同一個平等的平臺中,雙方是同等地位的個體,雙方能夠自由表達心中所想,從而消除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間的隔閡,讓雙方在不斷的自我認識、精神溝通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平等的交流平臺能夠促進教育客體主動進行思考。雙方的一種交流,一種合作,而不是傳統式的單方面灌輸。對話模式能夠讓受教育者主動追求道德上的提高,不斷地修煉自我,提高自我。當然,對話模式對于教育者的要求相對而言有所提高,這要求教育者能夠及時發現教育客體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并且針對問題將國家的政策方針進行引導,將大小道理陳述清楚。
3.2 提高教育主體素質
教育主體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執行者,也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主導因素。教育者本身的世界觀、價值取向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育客體的思想,所以要提高教育傳播主體的綜合素質,創造最佳的傳播者條件。教育主體自我的聲譽以及形象受到自身知識、素養的限制,所以作為教育主體需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教育主體應該對自我需要進行教育的內容在理論知識上有所專門研究,成為該方面教育的專家,能夠獲得一定的權威性,才能夠使得自我在教育客體的教育過程中滿足需求;第二,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在網絡上應該表達客觀、公正的信息,使得教育客體能夠接收到足以信賴的信息;第三,教育主體需要在網絡上下均能成為道德模范,能夠以自身的道德修養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夠以足夠的表率作用、個人魅力影響教育主體,增強教育內容的可信性。
3.3 健全網絡法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