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10:56: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效課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數學復習課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課型,它幫助學生梳理鞏固已學知識,形成知識網絡、提高基本技能、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高效的數學復習課不但要回顧并應用所學知識,還應該是知識的升華與提高,更是方法的提煉與總結。要使數學復習課真正高效,教師應樹立五種意識:目標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提問意識、反思意識。
關鍵詞:高效;數學復習課;五種意識
數學復習課承擔著查漏補缺、夯實“四基”、促進學生發展的責任,是實現知識系統化,發展數學素養的核心平臺。然而,在實踐中數學復習課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如:以練代教普遍存在;直接講授,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沒有把復習課教學建立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只是根據參考用書進行解釋式教學,復習課教學缺乏針對性等等。筆者認為要想打造高效精彩的數學復習課,教師應樹立以下五種意識。
一、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定位要準確,做到“高立意、低起點”。復習課與新授課的區別至少有以下兩點。①新課是“從無到有”,而復習課是“從有到深”,即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這就要求必須設計一個合理的認知線索,引導學生開展系統的知識回顧和重組活動,構建一個能體現知識發生發展過程、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體現知識應用功能的知識網絡,同時還應當進行適當的“挖掘加工”。②新課是“從少到多”,而復習課是“從厚到薄”,復習課把要復習的知識點以各種不同的優化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達到知識回顧、歸納、強化、綜合和提升的目的,同時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全面,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升華。新課程背景下高效的數學復習課教學的核心內涵就是實現“學生自主復習、合作探究、共同發展”,學生是否主動、全面、全程參與,學習活動是否扎實、有效,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各個目標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這是評價一節復習課是否高效的標準。
二、主體意識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問題的發現、探究、解決和歸納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一節高效的數學復習課不應當是教師“講多少”,而在于學生“學會多少”。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習,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同時,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積極飽滿的學習狀態下吸收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學習的樂趣。要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樣的課堂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我們所追求的“好學”理想境界。
三、創新意識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實現復習課高效性的關鍵環節。如果一節復習課的內容還是以前學生熟悉的“老面孔”,勢必對學習興趣產生影響,沒有興趣的課堂就沒有活力,高效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對復習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系統的分析和研究,關注在復習環節中一切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對知識點進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對問題進行適當遷移和拓展,通過預設使原有的問題變得富有“新意”。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效成為可能。
四、提問意識
傳統的數學復習課采用的是“知識點的回顧、典型例題講解、鞏固練習、歸納小結”的講授型復習課教學模式。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長期以來勢必會造成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的喪失,使復習課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外,還應該有意識地適時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提問時間,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心聲”,有針對性地開展復習教學,從而使復習課教學更高效。在具體實施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和手段使學生能靈活地去建構知識、獲取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復習課教學的高效化。
五、反思意識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復習課又使得這種思維活動更加靈動、深刻、縝密。因此,可以說“反思”為高效復習“插翅”。反思不是簡單的回顧與重復,而是數學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思想方法、思路、策略的優化與重組,它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認知結構。許多復習課學生感覺復習前后解題能力沒有實質性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師只注重題型和解題技巧的訓練。在問題解決之后,沒有及時對問題的意圖和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即忽視了解題后的“反思”環節,解題之后的總結。這些及時有效的總結,不僅可以完善學生大腦中的知識結構體系,更有助于學生重視“解題方法的靈活性”。因此,在解題過程完成之后,多一些反思、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歸納,上課應給學生一個思想,而不是一道題目。通過教學中的類比,引導學生總結題型,對于一類問題該如何解決,幫助學生總結,給學生一個模式,讓學生有據可依。在這個通用的模式下,就能以不變應萬變,觸類旁通。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同時使復習課更高效。
總之,只有我們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具有廣博的數學知識、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成熟高超的教學藝術,樹立五種意識,合理運用有效教學的策略,從低效走向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才能打造數學復習課的精彩和高效。
1 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是開展高效教學的首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路標”,它規定了整堂課的步調,對課堂教學至始至終起著導向作用。對教師來說,它具有“導教”的功能,對學生來說,它具有“導學”的功能。如果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就必須全面關注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學目標。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都很難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或者并沒有完全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有很多老師將教學目標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空話,缺少針對性,過于空洞寬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師雖然制定了教學目標,但是與他的教學實際脫節,并沒有用教學目標來指導他的教學。比如有些老師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某某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樣的教學目標,但在整個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看到他把學生分成小組,也沒有開展任何活動,自然這樣的教學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
我認為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教材內容出發,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第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避免教學目標設計得過高,無法實施。第三:從整體三維目標出發,實現目標的完整性。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因此,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保證。
2 結合“導學案”實現教學相長
本學期來,我們學校也在推行“導學案”,雖然對這一方法老師們褒貶不一,在我看來,若能將其合理地利用起來,對于提高教師科研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傳統教學使學生在課前對教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上課只能被動的學習,而“導學案”的使用指導學生學習。我通常提前兩天將導學案發放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借助“導學案”進行有目的預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導學案”中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預習,有利于學生帶著疑難問題去聽課,減少盲目性,增強聽課的效果,而且經過預習,對課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上就有更多的時間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同時,教師通過批改“導學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方案,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展開教學,對于大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少講或者不講,或者讓學生自己講,而對于較難的問題,學生錯誤比較多的問題則精講,重點去講,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
總而言之,課前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預習這個頭開好了,就能為課堂教學搭好橋鋪好路,大大提高課堂效益。
三、注重導入設計激發學習興趣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如果說一節課是響鼓,那么新課導入則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渾厚,槌槌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時,我這樣導入新課:出示《祖國江山一片紅》郵票的圖片,并設置懸念:這張郵票于1968年11月25日郵票首先在北京發行,發行時間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國各地郵局停售,郵票要全數退回。但已有個別郵局提前售出了這枚郵票,致使有少量郵票流出?!耙黄t”發行存世數量少,成為新中國郵票中著名的珍郵,并名列世界珍郵之中。
為什么國家要停止銷售這張郵票?帶著這個懸念,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教學,全身心的投入到本節課中去。在學習世界歷史上冊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時,我用了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相關片段:讓學生盡可能體會到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主人公浪漫、真摯的愛情氛圍和泰坦尼克號最后的悲劇情節,然后提出問題:“這艘堪稱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豪華郵輪在當時為什么能夠被建造出來?當時有沒有辦法讓瀕臨絕境的泰坦尼克號免于撞上冰山?”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走進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去尋找答案。這個導入能啟發學生思考,主動探索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建立師生合作實現完美結合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驚喜的發現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钴S。然而教師卻逐漸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鞍颜n堂還給了學生”,“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多了。我認為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要使學生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作用的發揮。有些教師盲目認為講得越少越好,覺得講多了就會有“滿堂灌”之嫌,講多了就是“填鴨式”,倘若碰到觀摩課、示范課、評比課等那更是要多讓學生講,多讓學生活動,自己少講或不講。更有一些教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不加任何指導,對存在的問題,也不進行評價反饋,整堂課教師沒有起到任何“導”的作用,誤認為只要教師不講或少講了,學生的主體性就得到了凸現。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要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樂,生動活潑,不斷轉換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夠不斷深化下去。
多元化教學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孔子的教學方法,其教育學生采用了豐富多彩、手段多樣的教學方式,如整體教學、動手教學、小組教學、分層教學、次相教學、隨機教學、現場教學、無形教學等,使得其在教學中做到了方式多樣、隨心所欲、得心應手的境界,使弟子達到了欲罷不能與如癡如醉的為學狀態,其是第一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的教育家,從而培養出許多聞名遐邇的弟子. 這些教學方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
從教師層面來說,一直以來的中學數學教學,尤其是傳統課程,一直努力鞏固、提高學生的雙基知識和培養、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但眾所周知,效果(尤其是后者)并不明顯. 于是,2002年至今的新課程改革有著突出的基本理念: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 因此,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學觀念上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觀;從教學方式來看,轉變了滿堂灌的教師授課方式,引入了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討論、課外探究等多種學生主動求學的教學方式,使數學教學有了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改觀.
從學生層面來說,興趣是一個學生最好的老師. 筆者任教初中數學多年,漸漸發現初中數學對如今的學生來說越來越難教,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學生始終無法擺脫形式化的數學結果,以及知識的理解、解題的運算、知識的記憶等帶來的困擾,嚴重阻礙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因此,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加以改變、創新,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 其一是使他們聽懂數學課,其二是使他們喜歡數學課,其三是真正通過多動手、多探究建構,讓數學知識真正融入其自身的知識體系中. 下面,筆者將淺談如何對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學進行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嘗試,進而高效利用課堂教學,與大家交流.
■ 強調感知教學,滲透思想方法
數學的某些問題必須經過大量的思考和分析,但并不是初中生掌握不了,當然這有個前提——學生擁有一定的數學問題理解能力和扎實的文字功底. 新課程實施以來,筆者覺得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水平相比以往并未得到顯著提升,其理解數學問題的能力依舊較弱,而對感性的認知材料,諸如圖象、動畫、視頻等興趣較大,而新課程特別強調知識的感官認識,很多結論也注重感受,因此學生對理論較多、形式化味道較重的數學概念、定理情感不濃,造成大部分初中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力比較差,對問題的實質理解層次不足,易造成學生閱讀疲憊,無法從問題中分析出足夠的主干知識和數學關系式,成為解題教學的瓶頸,因此筆者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提出一個重要的突破方向——提高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加強問題的理解離不開思維的培養,這涉及很多方面,如細心、轉化、運算等. 可是在學習實踐中總會出現一些學生忽視前提條件而急于解決問題的情況,這樣的方式往往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境. 這是一種不良的思維習慣,總是不容易被自己發現. 我們總是說自己不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其實就是因為人在思考的時候往往帶有一種路徑依賴的特點,每次都是一樣的思考方式,所以總是無法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下面請看一個例子,看看如何運用思想方法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問題.
案例1 “兩個圓的位置關系”教學
傳統的教學是告訴學生圓圓位置關系,然后判別、運用、解題,這樣的數學教學課堂是不行的. 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將教學通過探究性模式進行反思建構時,可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總結結論. 教師通過計算機可動態地演示兩個圓的運動過程,先在屏幕兩端各顯示一個圓,然后拖動任意一圓,構造兩圓位置關系的幾種情況,請學生觀察、思考.
師:在這兩個圓的運動過程中,有哪些情況出現?
生:剛開始,兩圓沒有相連;繼續運動,兩圓相交于一點;再繼續運動,兩圓相交于兩點. 教師再重新演示一遍運動過程,同時給出結論(幻燈演示).
師:觀察不同情形,兩圓的圓心距和它們的半徑有沒有什么量化的關系?
教師重點要通過形的運用(利用CAI工具),組織學生親自建構,從而得出三種位置關系(相離、外切、相交),找出規律. 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建構進行總結:
(1)兩圓相離時,圓心距大于兩圓半徑和,即d>R+r.
(2)兩圓相切(外切)時,圓心距等于兩圓半徑和,即d=R+r.
(3)兩圓相交時,圓心距小于兩圓半徑和,即d 說明:借助圖形語言(CAI教學輔助)描述兩圓的位置關系,并以動態的形式給予展示,簡約而不簡單. 一旦利用以形輔數的方法,兩圓的位置關系竟如此簡單明了. 用化“數”為“形”的分析,將兩圓位置關系直接快捷地得到正確的結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以形輔數”思想的滲透和運用. 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學校教育方面的廣泛使用,筆者覺得CAI正體現出越來越強大的交互功能,而這種交互性恰恰對數學課(尤其是公開課)努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建構很有幫助. 通過探究性學習的模式進行反思建構時,教師要多花時間去思考課的構成,努力給學生提供這樣的空間.
■ 提高講題效率,鍛煉思維突破
數學教學最難之處,是教會學生理解、分析問題,以及鍛煉學生的思維. 筆者認為,提高學生這方面的水平和教師講題的水平是分不開的. 近年來各地多次進行的數學說題比賽正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詮釋. 那么如何講題才能高效易懂呢?筆者以為,處理一道數學試題需要按照“審題、分析、解答和反思”這樣的解決過程,將這種流程用語言向學生進行表述. 試題分析初始并不需要定量的計算,而是以開拓解題的思路為主要目標,即向學生傳遞“思維”,這是數學試題講評的一種趨勢,即利用語言口述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使用的思想方法及解題策略. 教師對講評的試題一般要做簡要的計算說明,讓學生從“霧里看花”到“真真切切”,進而進一步加深對問題理解的深刻性.
案例2 請對函數
y=2.5x( 010)的意義進行描述.
分析 第一次對這樣的函數進行講解時,學生無法理解這個函數,因為它有兩個表達式,跟學生腦海中的函數完全“長相不一”,所以在很多學生眼中,這樣的函數很難理解.筆者在教學中反思:我們對數學的教學不能僅限于解題、分數,應該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數學本質的認知、追求,因此筆者通過再創造理論對教學進行了反思,改編這樣的問題,重新給學生進行 了闡述.
師:(將上述問題與實際知識聯系起來)為了節約用水,本市自來水公司從2012年1月開始實施階梯水價,用戶當月用水量不足10噸時(含10噸),每噸水的收費標準為2.5元,超出部分按照每噸水5元征收,請大家寫出這樣的函數關系式. 反思后進行的教學,顯然將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的生活中,既體現了新課程注重生活實際運用,又高效地解決了學生對應用型問題有所畏懼的心理,還將函數的不同表象予以清晰展示.
總之,教學方式多樣化是時代的要求.我國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曾說:“好的中學教師,是把書本中印在那里的文字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述出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去感染學生學好數學■.”信息化的今天,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依舊前進不止,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那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今天的數學教學,既會被社會所淘汰,也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的需求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需要. 本文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數學教學方式多元化的探討,結合筆者自身的經歷做了嘗試,還有諸如雙基教學、實驗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探索等各種方式和渠道,限于篇幅未能展開,文中不足之處請各位補充.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具有統帥全局的作用,具有導向作用和調控作用。因此,實現數學課堂教學高效化的首要任務是:制訂全面、具體、適切的三維教學目標,并將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一、教學目標:“你從哪里來?”
教學目標如何制訂?有些老師認為只需根據(參考教案)或《教師教學用書》抄寫一遍。這樣的教學目標往往就形同虛設。其實,制訂教學目標是教師領會“課標”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學情的過程。經歷上述過程后教學目標自然就會“裝”在教師心中,從而駕輕就熟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全程“導航”。
1.從解讀“課標”和“教材”中來
(1)目標的細化。雖然“課標”已明確提出了學段目標,每個學段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也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教學時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的安排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如,“課標”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領域提出“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目標。這里的“具體情境”指數量之間的相并、相差、份總、倍數等關系的現實的問題情境,“會用”則包括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和會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按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線索,分三段編寫,即只有一個運算符號的字母式,含有兩個運算符號的字母式,特殊的含有三個運算符號的字母式。前兩段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義和掌握寫法為主,第三段主要會化簡形如“ax±bx”的式子。由于學生以往認識的數都是具體的、確定的,而字母所表示的數是概括的、可變的,因此理解并學會用字母表示數是教學難點。在解讀“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可根據“課標”的具體目標細化出課時教學目標。
(2)目標的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目標要反映全面發展的要求,把知識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態度等目標都考慮到。但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目標設計也不可能將所有目標面面俱到。因此,必須對教學目標進行篩選和整合。只有通過篩選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謂“軟目標”(比如情感與態度)的傾向,使所有的目標都能落到實處;只有通過篩選和整合,才能使各個目標之問互相促進;也只有通過篩選和整合,才能使課堂教學效益盡量達到最大。預設目標時,先要確定基本目標,突出重點目標。因為基本的知識技能目標是最基礎的目標。在上述基礎上再考慮彈性的目標,即數學思考、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目標。彈性目標要少而精,一堂課有一兩個特別突出的就可以了。以中年級“簡單數據整理”為例,一位老師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知道原始數據與數據整理的含義、了解統計表與統計圖的組成、會看簡單的統計圖表、明確條形圖的意義、會填寫統計表、能根據條形圖回答問題等,其中課堂的重點目標是會看統計表和統計圖。在此基礎上,再確定其他目標,如初步掌握數據的蹩理方法,養成仔細觀察和分析的習慣、體驗統計圖的簡潔明了和條形圖的形象直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情感體驗、發展信息意識、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標為初步認識數據的整理方法,體驗統計表的簡潔明了和條形圖的形象直觀。經篩選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課時教學目標:“初步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會看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初步掌握數據的整理方法,體驗統計表的簡潔明了和條形圖的形象直觀?!?
2.從分析“學情”中來
教學內容是相同的,教學對象是千差萬別的,教學時既要研究班級學生整體的共同特點和一般的認知規律,又要研究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以學生為
主體。教師要從興趣、態度、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重點、難點、疑點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然后從實際情況出發設定課時教學目標。如教學“可愛的校園”之前,多數學生已在幼兒園或生活中接觸過數數,很多學生會數100以內的數,甚至會2個2個地數,5個5個地數,10個10個地數,但如果與物體對應,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難。許多學生觀察物體時會不夠全面,同一種物體,只關注局部、忽視整體,致使同種物體數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養觀察的能力與方法作為重要目標。此外,學生對校園新環境比較好奇,會說一些與數學無關的話,所以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數學,關注課堂學習。根據以上分析,確定如下教學目標:“學會數數量在10以內物體的個數,并做到手口一致,學會1個1個數,鼓勵2個2個數,幾個幾個數,通過數一數實際場景中的具體物體,培養數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看圖、數數,讓學生感受學校的美麗,同學之間的友好,以及數學的有趣,從而培養學生喜歡數學的感情。
二、教學目標:“你到哪里去?”
有些老師根本沒領會制訂教學目標的真正意義和最終目的,認為把教學目標寫進備課或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學目標似“航標”,它必須為教學活動“引航”。假如教學沒有目標,就會虛無飄渺、偏離“航向”,最終只能“跟著感覺走”,從而出現低效甚至無效教學的現象。因此,將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是成就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于教學內容之中
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內容來體現的。
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教學目標作為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的準繩。首先,教學內容要恰當地體現目標。如低年級“認圖形”教學時,有的老師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作為教學內容就顯然不符合教學目標。其次,教學內容要全面地體現教學目標。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既要安排認識時、分的內容,又要安排體驗1小時和1分鐘有多久的內容,這樣才能全面地落實目標要求。最后,教學內容要準確地體現教學目標。如“旋轉”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掌握圖形旋轉的性質與特征”。一位老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設計了讓學生玩風車的活動,顯然這是與目標無關的內容。
2.貫穿于教學活動之中
教學目標要結合
教學活動具體化。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就好比“路標”和“路”的關系,有路標而沒有路,路標則是空洞的口號;反之,有路沒有路標,行走之人將迷失方向。因此,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通過合理的教學活動才能得到順利實現。教學時,
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如,教學“周長”時,我圍繞“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圖形的周長”這一目標,展開以下教學活動:(1)讓學生剪下畫在紙上的樹葉圖,初步感知“邊線”;(2)動畫演示螞蟻繞樹葉行走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樹葉的周長;(3)通過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實踐活動拓寬認識,進一步理解什么是圖形的周長。
三、教學目標:“你該怎么去?”
1.在教學內容中有機滲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庇纱丝梢?過程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必須有機地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切勿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或出現“貼標簽”的現象。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中請全班算對的同學給自己貼上智慧星,一位同學沒有動手貼星,而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說:“我發現有位同學沒貼星,你愿意告訴大家為什么嗎?”這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我計算730+280時,百位上沒有加從十位進上來的1?!苯處熡H切地說:“改過來了嗎?”當學生回答“改過來
了”后.教師興奮地征求全班同學意見:“__同學發現錯誤并加以改正,大家同意給他貼智慧星嗎?”學生齊說:“同意”。這一巧妙的處理既突出了“雙基”教學目標,又凸顯出情感、態度的滲透。
2.在教學過程中逐步達成
教學目標是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而逐步實現的。因此,教學時常常把一個主目標分解成幾個子目標,在實現子目標的基礎上再實現主目標。如教學“3的倍數”時,為了達成讓學生“認識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目標,教師分層設置了目標:先得到“個位是3、6、9的數不一定是3的倍數”,再得到“3的倍數,它十位與個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經進一步驗證,最后歸納出“3的倍數,它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
3.在動態生成中靈活調適
目標不等于結果,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活動是一個通過師生生命互動而提高生命質量的動態過程,生命主體的豐富復雜性和教學內容的多元開放性增加了預設目標在落實過程中的變數。因此,教學目標設計必須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與應變性,使預設性目標與生成性目標有機結合。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平移”時,發現課堂的生成已超過課前預設水平。于是,她適當拓寬了教學目標,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練習中通過一個圓形的平移自然地引出“斜移”“兩次平移…‘整體平移”和“單個平移”,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最后還通過讓學生欣賞由平移形成的圖案讓他們體會和感悟到圖形變換的數學美。
在思想品德活動化教學中,充分運用學生的資源,有利于促進課堂的互動與生成,從而構建高效和諧的課堂。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他們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體,他們又是具有無限潛能和智慧的群體。學生的生活經驗、個性差異、思維能力等等都是我們從事思想品德活動化教學的豐富資源。
一、學生的生活經驗--------思品課堂中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
蘇聯心理學家列昂耶夫說“充分挖掘人的親身經驗進行交流是發展的源泉?!倍鴮W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教學資源,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驗,掌握著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息資源。教學過程是個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倘若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感性的生活經驗這一資源,進行互動,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人教版教材九年級第一單元從責任入題,講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從而詮釋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在本單元的授課中,教師結合學校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標準化初中建設這一時事,組織學生以《學校創建,我的責任》為題進行演講活動。學生在演講活動中針對學校環境衛生、節約用電用水、文明習慣、學習習慣等等發表自己的觀點。用自己在學校生活學習的生活經驗明確了做為一名學生應在創建活動中承擔的責任。
二、學生的個性差異--------思品教學中有效活動的源頭活水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教師說他的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特長或愛好,比如:這個學生善于思考;那個學生有音樂才能,那個學生繪畫很出色;這個學生活潑好動,善于交際,那個學生沉默寡言,喜歡深思。這里說的,就是學生之間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正是因為有了人的個體差異,才有了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也正是因為有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才有學校生活的鮮活多姿和學生課堂多變與多趣。在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有的學生有很強的政治敏銳性,他們能很快把得到的信息上升為思想品德的理性并用政治術語表達出來;有的學生語文素養很好,能很快把各類素材整合成條理清晰、文采飛揚的好文章;有的學生十分健談,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上臺發言、演講落落大方;有的同學極具表演才能,課堂即興表演可以順手拈來,使課堂頓時一片歡聲笑語……,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將學生資源進行合理搭配,使每一個組的組員能個性特長互補,俗話說:“三個人一臺戲?!庇辛诉@種學生資源的源頭活水,我們的課堂自然能精彩紛呈。
三、學生的思維碰撞---------思品教學中不斷生成的智慧火花
好的課堂會不斷地碰撞出學生的思維火花,它是師生智慧的彰顯;是學生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升;是教師才能和人格魅力的閃現。在《思想品德》(原來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曾有過十分深刻個案----在講析剩余價值并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時,教師在帶領學生計算工人的勞動價值之后,一學生提出了“我們社會主義也存在剩余價值和剝削”的觀點;在引導學生學習《婚姻法》中關于婚姻自由的條款后,有學生居然得“婚姻其實并不自由”觀點來……
是課堂讓學生有了充分思維的空間;是教材給了學生理性思考的平臺;是教師啟發引起了學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此時此境迸發而出,使課堂色彩斑斕。在思品活動化教學中,努力搭建學生思考的平臺,提供空間和時間,一定會生成我們意想不到精彩。
四、資源的妙用巧引---------思品課堂教學的致勝法寶
一名優秀的思品教師一定是善于挖掘資源、整合資源、運用資源的高手。面對層出不窮的學生資源,教師一定要巧用妙引,這樣,他便掌握了提高課質量的法寶。
首先是師生互動,放手讓學生質疑。課堂的教學活力應是來源于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本、教師的互動。對于學生不斷地質疑問難,教師要用心傾聽,充分關注,并利用學生的問題源,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課堂活動,在活力互動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其次是充分民主,允許學生出錯。課堂教學應當允許學生犯錯,并給足學生有改錯的機會,學生的錯誤往往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只有珍視并合理處理日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才能構成有活力的課堂。從“錯”走向“對”,本身就是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的過程。
我們還學會放開手腳,點燃“火花”。學生創造性“火花“,是來自學生內心深處,在教與學的最前沿的最真實的資源,哪怕有時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從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是活動化教學中難得的助推器??茖W而機智地創設教學情境,巧妙地組織活動,可以引起學生熱情參與,積極思維,被激活的課堂一定是學生的樂園,教師的成功。
思想品德活動化教學必須充分運用學生資源,充分運用學生資源的課堂一定有高潮迭起的活動;充分運用學生資源的課堂一定是個性張揚的民主堂課;充分運用學生資源的課堂一定是以人為本的活力課堂;充分運用學生資源的課堂一定是火花迸射,情感交融的和諧課堂。
有了多媒體技術后,教師只需制作幾張Powerpoint,把相應習題打在Power’Point上,比往一張投影膠片最多寫10道題,而且是手寫較慢,還需特別的膠片才可以,而現在的幻燈片不僅實現了大容量,同時省時、省力,而且效果也相當清晰,我們還可以設計Powerpoint的背景,使學生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另外我們還可以設計不同的投放方式,從空中自然投放,水平拋出,或以慢鏡頭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擴散出來,從不同的角度刺激學生視野,使學生高度集中,從而迅速地答題,過去兩堂課32的習題現在巧分鐘就能輕輕松松地處理完,通過多媒體,教師能夠省時、省力、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從而有效地實施高效課堂。
一、通過轉變教師的角色來構建高效課堂
傳統英語課堂是“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弊詮?新課程標準》頒步實施后,教師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課堂上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形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
二、注重做好學生的學法指導,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一)預習,查出障礙預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還為聽課鋪就了一條坦路,能夠找出學習的重點、難點,目標明確,從而形成期待老師解疑的心理定勢。這種“需求”的心理定勢,必將調動起學生很高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這個過程對高效課堂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聽課,排除障礙聽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教師依據課本傳授的知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晶,是教師長期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結晶,課堂上的45分鐘是關系學生學習好壞的主戰場。學生通過預習:形成“求知”、“求解”的渴望,在課堂上強化了注意力集中,“注意”指向老師,指向“障礙”,指向“重、難點”學生通過聽課,把知識進行匯總,收取大量的內容儲存于腦,從而有效地實現高效課堂??傊?通過多媒體,輔以教師靈活多樣有效地教學方式,再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才能真正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
一、準確解讀素質教育,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是教改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保證
素質教育歷經30多年,課程在改,理念在變,但素質教育還未深入到學校教育的核心———課堂。素質教育是指“給學生影響一生或終身受益的素質”,是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所需要的素質,重點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做人基礎)和科學的思維方向(做事基礎)作為中心,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教師要樹立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把工作重點集中到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上;要樹立學生終身學習的人才培養觀,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應對現實生活的實際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好基礎;要樹立學生為本的發展性評價觀,堅持所有評價內容都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放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對學科持續的興趣培養上;要樹立以“三維”目標為中心的新課程目標觀,形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追求學生發展上的高度統一;要樹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觀,突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知識的自主建構者、探索者、發現者和教學過程的參與者、體驗者、表演者,讓教師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開發者;要樹立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觀,變課堂為“學堂”,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支持學生帶有創造性地探究,諒解學生的失誤、錯誤,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和策略的根本轉變。教師只有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教學改革,轉移到實實在在的常態課堂上,把對素質教育的準確理解內化為推進高效課堂建設,才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二、學習成功經驗,形成特色模式,是推進教改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徑
1.理清嘗試教育與杜郎口、洋思等先進模式之間的關系,明確和掌握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和方法。嘗試教育的核心是“先學后教、先練后講、以學定教、以導促學”,以“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練習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科書的示范作用和學生間的相互作用,將學生推向前臺,更加有效主動地學習;提倡人人都能嘗試,嘗試就能成功,成功就能創新,為每個學生都提供嘗試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以嘗試思想為靈魂,形成以“五步六結構”為主的開放、兼容的體系。洋思、杜郎口、廣文、青浦等高效課堂模式從本質上講,都突出了嘗試教育核心理念,在不同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具體實踐。這些成功經驗從根本上揭示了課堂教學的實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生為主、以導促學”,同時為解決外來先進教學模式本土化、校本化的關鍵問題提供了借鑒。2.建立實際有效的課改推動機制,為改革持續開展提供保證。要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建立組織推動、團隊教研、學科實踐的協作機制;健全課堂評價、總結反思、循序漸進的責任落實機制;建立開發潛能、鍛煉能力、促進成長的校園文化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師生角色轉換、互動共贏、自主探究、快樂高效的課堂教學機制。要在教學計劃、教學策略、具體實施過程等方面細化要求,保證高效課堂建設的有序推進。3.加大教研教改深度,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一要整合教研室、教研組力量,加快校本教研,科學指導、有效督導教師開展教研教改。二要將教研教改納入常規管理體系,對教研計劃、效果、評價做出明確規定,逐項落實,定期考核,總結提升。三要科學設置教研組和備課組,確定試點學科,重視過程管理,加強教師及學科間的協調合作,實現教研實踐與提質增效的有機促進。四要推動教師按照計劃,完善改進教法,提高教學效率。五要定期參與形式多樣的集體教研活動,學習借鑒,分享經驗,共享成果。
三、健全科學的評價機制,是推動教改持續深入的關鍵
1.客觀評價學校,保證正確的辦學方向。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健全考核指標,調整評價標準,建立基礎性指標體系、重點工作指標體系、發展性指標體系三重評價標準,突出對學校課改的導向性引領。2.科學評價教師,發揮主體的能動性。要參照先進地區成功的評價思想,修改完善評價細則,重點探索教學與效果、科研與成果、能力與責任心等多層面的評價辦法,評價機制要體現評價與改進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激勵與督促相結合,突出可操作性、實效性和發展性。3.重點評價課堂,突出質量的主陣地。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辦法。主要關注:教師是否為學生創造了學習機會和展示空間,是否把講解權、思考權、評價權還給了學生。二是學生合作學習的評價方法。主要看是否進行了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是否形成了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影響學生的互動局面。三是學生快樂學習的評價方法。主要關注:課堂上教師是否放手讓學生做學合一,學生是否有質疑碰撞、靈感閃現、合作交流、體會感悟。四是學生探究創新的評價方法。主要關注:學生是否有敢于問難、敢于破規、敢于挑戰權威的意識;是否有主動探究、百家爭鳴、答案多元的過程;是否有詩情畫意、熱情奔放、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生成。4.關鍵評價學生,端正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堅持方法多樣性與宗旨一致性相結合、科學性與規范性相結合、評價激勵性與目標規定性相結合的原則下,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評價工作的終極目標,把成長評價與推進課改相結合,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是科學、是事業,也是藝術,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我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能改變什么,但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影響他人,用自己的勤奮換不來什么,但至少能用自己的微笑給別人希望,教無定法,我們僅僅行進在探索途中。
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來所有教師研究的共同課題。如果課堂教學結構緊湊嚴謹,方法適合初中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能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也應自覺探索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策略問題。筆者在這方面通過學習借鑒江蘇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并結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際,在學習、實踐、探索中總結了幾點,期望與同仁共同探討適合初中歷史教學高效策略的話題。
一、課前預習,自學設疑
教師每上一節課,課堂上需要傳授的知識和信息,先要請學生課前自學教材,或請學生搜集資料。預習時,教師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別留意做上記號,或找同學探討,或查閱資料,仍然解決不了的待課堂解決。課前預習目的是對以往知識儲備進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學教材中獲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資料中歸納整理,將舊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結合,形成新的知識儲備。學生課前預習處理得好,課堂教學效果就好。通過預習,能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至于歸納總結能力。
我們的歷史教學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之源,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和培養學生在自學中“設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師設疑,學生容易產生依賴性,久而久之他們的主動性將會喪失殆盡,其思維能力的發展也將受到束縛,最終會變成被老師牽著線的“風箏”。只有讓學生學會自己設疑,才能真正主動地學習,在自我設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動,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的最大優越性就是師生可以廣泛的交流討論,在互動中使每一個學生的知識集中起來,發揮課前預習的實際效果,讓學生的知識潛能最大的再現,集中大家的智慧討論解決所有預習中的疑難問題。交流時,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必要時教師可以稍作點撥。教師要讓學生有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和平臺,或許學生在預習時所發現的問題,某些真知灼見即便是老師也自愧不如,這時教師要充分肯定,及時鞭策;當然也可能出現沒有問題或見解淺顯之類的現象,教師不得譏笑,應正確引導。
交流互動環節,需要教師徹底轉變觀念,放下權威,下大力氣激發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時,要確保發言人的發言能代表本組成果,形成“想說”、“會聽”的良好局面,讓學生體驗到:表達給大家聽是一種享受,得到大家的評價是一種進步,質疑同學的發言是最大的收獲。惟有這樣日積月累,教師才得以解放,學生才得以發展,一言堂才變成真正意義的群言堂,學生才會有收獲,有發展,有提高。
三、引導點撥,深化認識
課堂教學中的點撥,被喻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使學生獲得正確學習方法的“點金之道”,“點”就是教師對學生要善于啟發誘導,使之獲得認識問題的正確方法;“撥”是教師撥開學生思維的迷霧,撥正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在課堂上,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和點撥,即在學生實在回答不出來的時候再進行釋疑。教師點撥起一個層層深入的作用,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容易到困難,將認識逐漸引向深入。
因而,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點撥”,講究方法。方法一、順勢誘導,逐漸深入。課堂教學中常出現這種情況,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確,但認識深度不夠,這時,教師就應該在肯定學生認識方向的基礎上啟發誘導,順勢點撥,使其認識更系統深入。方法二、搭階梯,點迷津。當學生遇到難度較大問題而感到束手無策時,教師應在認識陡坎上造階搭梯,適時地扶一把,指點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開啟學生思維的竅門。方法三、歸謬正誤,轉變認識。當學生對一個問題產生錯誤認識時,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予以否定,難以使學生信服,且易產生逆反心理。這時,就應指出學生認識錯誤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轉變為正確的認識。
四、訓練操作,反饋矯正
任何一種學習不通過親自動手都是不牢固的。有人認為,教師就是在講臺上向學生宣講,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可,學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無憂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讓學生積極地訓練,讓他們動手操作,在主動訓練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只有訓練才能培養能力,不練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練就掌握不了知識,就不能加深印象,就達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練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教師要精選訓練題,采用那些以一當十有代表性的題,教師要在必要的時候告訴學生怎樣練習、怎樣操作。當堂的訓練任務當堂完成,千萬不要放在課外,那種課內損失課外補、課堂松松垮垮課外緊緊張張的做法要徹底改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講多練,一環扣一環,不浪費一點時間,不多說一句空話,爭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讓學生感到厭倦和煩躁。
因為學生知識基礎、理解能力有差距,難免會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饋就顯得十分必要。反饋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是落實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教師要把控全局,保證交流的渠道暢通,互動迅捷,效益頗豐。特別是對學生的問題和偏差,要及時矯正,當然對有爭議的問題或沒有定論的知識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教師不要強作結論。
五、拓展思維,遷移延伸
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是創設懸念、激發興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關鍵所在。之前,教師在操作訓練時選擇精深的有代表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去做,要提醒學生在做題時一定要使自己在潛意識中有知識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并且有以此題為范例進行創造的意識和能力,使之養成習慣,這時課堂目標就初步達成了。
在課堂上學生學得了一定的知識,通過訓練操作鞏固了知識,智力也得到了開發,但這遠未達到課堂教學實現了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因為這離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最終提高還有一段檢驗、鞏固、提高的距離,而要使課堂上的所學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運用到其他各領域中去,這還需要一個再提高再創造的過程。要讓歷史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歷史,讓學生成為歷史的參與者,立足于由近及遠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視野從身邊擴展到全方位。只有讓學生感覺到歷史的真實,他們才會產生了解歷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觀的圖片和易懂的資料、還有結合當地歷史意義的鄉土資源,來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從而再度拓展思維,達到知識遷移延伸之終極目標。只有這個目標達到了,培養人才的任務才能說基本完成。知識遷移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和學生的刻苦訓練。
綜上所述,對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應該貫穿在歷史教學的課內課外,落實在學生認識歷史的方方面面,而課堂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精心策劃,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意志力,有先進的教育觀和質量觀,有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只要我們主動擔負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滿腔的熱忱 和聰明的智慧,積極而扎實從事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探索出適合自身實際的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真正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高效課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收獲較高的教學成果的課堂。其具體指的是以有效課堂為基礎,進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加快教學進度,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果,對社會及教學都有著積極作用的課堂。以下簡要論述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方法,希望對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夠有所幫助。
一、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應發生相應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單調地講解知識內容,學生麻木地記錄筆記,背誦知識點,教學進度緩慢,效果較差,同時禁錮了學生們的思想。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讓學生可以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大膽提出問題,展開自身想象的翅膀。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同時還應廣泛閱讀書籍,拓寬自身知識面,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幫助,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二、優化教學過程
在當前教學背景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具有清晰的文本意識。語文課本是由多位專家依據課程標準、課程知識點進行編著而成,并不是按照具體的教學情況進行編寫的,學生在進行知識探索時,原有的知識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講解知識時應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幫助學生更為快速地掌握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為教學任務,對高效課堂中的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教師應在語文教材的內容挖掘及內容設計中下工夫,不僅要對教材中的知識點熟練掌握,同時還要有規劃地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教授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符合學生們的教學過程,進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學。例如:班級學生喜愛玩耍,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添加一些同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小游戲,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如果班級學生都喜歡音樂,教師就可以找尋一些輕音樂在課前播放,為學生創建一個舒適、輕松的教學氛圍,進而提高教學效率;等等。
三、應用多媒體技術創建高效課堂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漸進入課堂中。多媒體可以為學生展現一個更形象、靈活、豐富的世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探索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黃河頌》一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放映一些關于黃河的圖片,讓學生體會黃河的寬廣,再利用多媒體播放與黃河相關的歌曲《黃河大合唱》《黃河頌》等,進一步讓學生對課文中描寫的黃河進行體會。當然,多媒體技術也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輔助方法,教師在利用時應注意尺度,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學引導。
四、注重對學生習慣的培養
為了創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初中語文教師應在講課前讓學生進行自主、充分的課前預習,在初步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帶有疑問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種探究式的預習方法,如果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更為自主地進行知識探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進行適當的引導,讓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獲取成功的體會。然后教師再進一步對知識點進行詳盡講解,學生就會更為主動地參與進來,進而為課堂營造出一份活躍的氣氛,使學生學習更有動力。
五、布置作業采用分層方法
初中語文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應充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估,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大量布置相同的作業,導致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覺得作業太簡單,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覺得作業十分困難,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會因為不會寫作業、作業量太大而選擇向其他學生抄襲,這樣就無法起到對知識進行鞏固的作用。因此,在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時,教師也應對作業的布置采用分層的方法,避免作業布置超額、超難、重復等情況。教師可以對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布置一些課外拓展的作業,幫助其更好地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對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布置一些課本上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對當堂的知識更深入地掌握,鞏固基礎,進而使全體同學都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是當前語文教師最為主要的任務之一。為了更好地落實高效課堂,初中語文教師應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將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完善自身成長。
1物理學史滲透式教育
要學好物理必須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翻開物理學史,物理知識體系的完善是科學家不斷積累努力的結果.在追求物理真理的道路上,正是因為他們堅持真理、勇于開拓創新、實事求是的優秀個人品質,造就了偉大的物理定律的誕生.我們在教學中,不要為了節約課堂時間而單刀直入進行規律灌輸和教學,有時從多方面向學生展示這些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視科學為生命的故事,讓學生從中領會科學家們偉大人格,能夠從情感目標上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并從中習得好的實驗探究方法.例如,選修3-2的第一課《劃時代的發現》,我們不應該將其成是可有可無的選學內容,可以從物理學史的角度和學生一起回顧科學發展歷程,讓同學們通過幾個故事了解到科學探究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需要小組合作,共同協助完成的.
2注重問題串的設計,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構成物理學大廈的基石,概念又往往較為枯燥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要求除了介紹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外,還要對同類型概念或易混淆概念進行比較,掃除學生的思維干擾,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此,必須設置為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一剛剛開始,學生對于加速度概念理解難以全面,關于加速度與速度、速度的變化概念辨析常常容易錯,為此,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的思考來發現式地構建知識.情境:某款小汽車經過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號戰斗機經過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鐵加速到60m/s用了300s.(1)計算出中小汽車、戰斗機、高鐵列車的加速度,并通過數據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2)試分析中最終哪個“速度大”?哪個“速度變化大”?哪個“加速度大”.(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準確,請說出判斷依據.①物體加速度大就是說物體運動得快.()②加速度為零的物體一定處于靜止狀態.()③物體加速度為3m/s2,即該物體速度變化為3m/s.()④加速度大的物體相同時間內速度變化大.()小結:“速度”、“速度的變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運動狀態或哪個運動過程?而對于規律新授課,通常要在導學案中采用“發現建構式”的問題設置策略.規律形成是一個需要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由感性變成理性的過程.這期間除了對物理的過程的本質進行理解,還要對實際問題進行解釋和應用.
3教學過程注重開放學生的思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與漁”.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手段,能讓學生自己體會到生活與物理的緊密聯系,能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利用物理學科知識自身的邏輯體系、方法、原理、思維模式能培養學生用全面周密的邏輯、客觀探究的心態、發展的眼光處理問題的情感態度.本文來自于《中學物理》雜志。中學物理雜志簡介詳見
3.1鼓勵學生猜想
猜想可是使學生發散思維變得活躍,還可以使學生具有創造沖動,培養豐富的直覺和想象力.例如,在和學生一起探究《電阻定律》時,應該鼓勵學生猜想影響電阻的因素,并猜想定量的關系.對于電阻學生在初中學習過,在前面歐姆定律中也涉及到過,所以不陌生,由電容的定義式和決定式出發,學生很自然地遷移到電阻的阻值應該由其本身的性質決定,繼而猜想與長短、粗細、材料、溫度、質量、形狀等因素有關.這里面有些猜想是符合規律的,有些猜想是不符合規律的,但是學生在初次猜想時是不預知的,所以都是合理的,都是重要的探究素材.
3.2注重探究過程的完整性
探究過程要有始有終,這是對科學研究所提的基本要求.善始善終的科學探究過程能培養學生耐心、持久的精神,對以后學習工作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4科學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學習過程和結果
讓學生體驗知識總結過程,交流、鞏固是學生情感與思想交流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結束后,適當地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反思這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探究方法上有哪些亮點和欠缺之處,學到了什么知識和方法等等.這符合元認知理論,讓學生自己意識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這對于學生而言是一次質變.對待學生的作業和考試結果,我們不能僅僅使用“結果性評價”,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區別對待,要關注學生的作業過程,從學生的心靈出發、激勵促進學生的發展.就評價方式而言,也應該從傳統的教師評價學生轉變為: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學生互評,能達到學生間互相交流學習體會的目的,還可以讓好學生帶動基礎較差的學生前進.同時在對其它學生點評和幫助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和完善自我的過程.學生互評的過程,可以避免差生存在心理差距,因為學生間朝夕相處,年齡距離較近,思維方式更近,指導學習更加能從認識角度出發.除此之外,教師在每一篇活動單要基本做到點評到位,感情激勵,語言親切.
就現階段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來看,低效性是音樂教學最真實的教學現狀,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音樂課堂便成了廣大音樂教育者最為關注的話題。下面就從創設舞臺、開展比賽和開設活動環節三個方面來進行音樂教學的設計。
一、創設舞臺,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讓他們在課堂上盡情的表演,將音樂課堂打造成中學生展示自我、傾訴自我的舞臺。比如在欣賞《天仙配》時,雖然《天仙配》在中學教材中只是被考慮到音樂欣賞的部分,但是由于其廣泛的受眾群體和備受歡迎的原因,使得中學生在沒有受過專門學習和訓練的條件下也能完整的唱出《天仙配》整個歌曲,甚至于有些學生還可以跳出《天仙配》的舞蹈。這時為了滿足學生的表演欲望、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筆者便讓學生在《天仙配》的配樂中盡情的唱起來、跳起來,整個音樂課堂瞬間被推向了高潮。繼而筆者會選擇幾組自認為表演比較好的學生上臺在全班面前表演,這些參加表演的學生一開始還不習慣于在臺上模仿黃梅戲的聲調和動作,但是在筆者的真誠鼓勵下,他們慢慢放下了負擔,表演也愈加的到位。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表現給予了他們充足的自信和滿足,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再比如在配樂朗誦《梅花三弄》時,不少學生在聽到多媒體的配樂朗誦之后都產生了躍躍欲試的心理,筆者也借機讓這些躍躍欲試的學生在全班面前表演一番。部分學生在親自朗誦的時候才發現無法將自己心中的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也有些同學根本就沒有了解《梅花三弄》的真正內涵,為了讓學生的情感表達的更加的充分,筆者便和學生一起來了解梅花三弄的故事情節,當學生了解了梅花三弄中“三弄”的真實故事,情感也相應的迸發出來,繼而再讓學生大聲的朗誦《梅花三弄》,學生自然會深深的陶醉于此曲的氛圍中,一旦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感覺,那么學生的自信就會得到快速的提升。
二、開展比賽,培養學生健康的競爭心理
對于現如今的很多中學生來說,他們往往缺乏一個積極競爭的心理,或者是即使有些學生認識到了競爭的重要性,但是盲目的競爭和不健康的競爭心理極大的阻礙了學生競爭能力的培養。所以音樂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競爭方式教學來培養學生健康而正確的競爭心理,同時也給音樂教學帶來更多的樂趣。比如在學習豎笛的過程中會涉及到不少曲目的演奏訓練,其中《夏日泛舟海上》便是教材中規定的演奏曲目。很多學生由于初次接觸豎笛的學習或者是對豎笛演奏的特點還拿捏不準,使得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都不夠理想。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在學習之前便讓學生清楚。在學習完豎笛之后,筆者會在班級里舉行一個豎笛表演的競賽活動,即讓學生通過豎笛來表演《夏日泛舟海上》這支曲子,如此學生就會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來學習豎笛的有關知識,最后通過學生表演水平的高低會評選出“學習效率最高”、“學習效果最好”、“演奏情感最豐富”等多項最佳的選手,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此來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表演的積極性。另外在日常的音樂教學活動中,筆者也會時不時的組織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競賽活動,讓競賽的氛圍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從而培養中學生健康的競爭心理和方式。
三、開設活動環節,為師生互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音樂教學不僅要重視起學生的唱歌實踐環節,更要重視起學生的活動環節,很多時候活動環節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讓學生真正的投入到音樂學習的情境中去。尤其是在認識樂器這一單元,活動環節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讓學生認識樂器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播放各種各樣樂器演奏出來的瞬時聲音,讓學生聽一聽、辨一辨、猜一猜,然后再給學生播放各種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片段,讓學生對樂器有一個更為完整的認識和感知,特別是對于那么極為常見的、在中學教學中重要的樂器,教師更要讓學生對其有一個較為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在活動環節中教師還可以針對某一樂曲自編樂譜,讓學生認真的聆聽這些不同的樂譜,并將其與歌曲原有的樂譜相對比,最后評選出最適宜的、最優雅的樂譜,從而讓學生強烈的感受到樂曲原有樂譜的優勢和音樂節奏感。在欣賞《豐收鑼鼓》這首曲目時,筆者會先讓學生認真的感受鑼鼓聲所帶來的真切感受,繼而讓學生感知《豐收鑼鼓》的豐富而強烈的節奏感,當學生對《豐收鑼鼓》的節奏和氛圍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之后,再讓學生結合對此曲目的了解通過拍手、跺腳或拍桌子等形式表演出《豐收鑼鼓》的節奏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筆者還會鼓勵學生自制簡易的鑼鼓,或者是借用一些各種材質的瓶子,最后通過用手、筷子或木棒來敲擊這些簡易的鼓樂器。如此音樂課堂就會變得愈加的熱烈起來。學生不僅充分認識了各種樂器的演奏特點,同時也了解了樂器的制作原理,從而更有利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課堂氛圍。
綜上可知,除了本文提到的三點構建高效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之外,我們的音樂教師應該在不斷的探索中總結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為中學生構建起一個真正高效、愉悅的音樂樂園。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靠教師的一張嘴和一支粉筆,越來越跟不上社會形勢的快速發展,已經面臨山窮水盡的地步。一方面來自社會的高標準要求,使我們教師工作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對象成分復雜化,特別是現代農村學校,家庭條件幾乎因人而異,經濟狀況姑且不論,就其自身情況也可分出孤兒、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殘疾兒童、智障兒童等等,這種身心發育不正常的學生,大多數表現出學習動力微弱,甚至有厭學情緒,極個別的還輟學外出打工的現象。課堂高效化,是我們語文教師夢寐以求的目標。那么,高效語文課堂的捷徑在哪里呢?筆者認為應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大力推行多媒體教學。
特別是網絡教育資源內容極其豐富,是萬紫千紅的百花園。只要我們多留意,總能采血到需要的花朵用之于課堂,能極大地增強了語文教學中的趣味性,對中學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比起以前無奈地采用“逼、卡、壓”的方法,覺得輕松多了。試想,對青少年來說“要我學”和“我要學”的效果可謂天壤之別。我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中,獲得了一下優勢:
一、結合時事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而促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我們的語文學習的內容,無論是現代文還是古文(當然也包括詩歌),它們都秉承“文以載道”的傳統。但是這種滲透在教材中對學生的道德培養,畢竟是含而不露的。再加上我們多關注知識的傳授,在思想培養方面往往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學生的反應也不強烈。我考慮到現在住校生多,緊密結合重大國家時事,利用晚自習時間給他們播放專題片。由于遠程教育的播出內容有時段性,我專門有選擇地拷貝下來。比如中日釣魚島爭執,神九上天,百年中國等,使學生了解國情:既有災難深重的過去,又有驕人輝煌的現在。并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立志為振興中華而努力讀書。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只要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帶領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就會斗志昂揚,幾乎是“氣吞萬里如虎”。確實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取得各項工作的制勝法寶。
二、能及時彌補老師缺陷,使語文課堂力求盡善盡美
語文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要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才能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深入
合作探究,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但老師由于自身的原因,誰也并非完人,都有自己不盡人意的地方。有的普通話不流利,有的語言平白無力,有的字跡欠佳,有的板書沒有條理,有的不善設計問題等等。但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彌補老師的缺陷,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專長,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并且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最佳境界。比如筆者在黑板上不善繪簡筆畫,在指導學生賞析曹操的《觀滄?!窌r,特意下載了關于大海的幾個畫面,學生每讀一句詩,我推出一個。課堂效果很理想,學生背誦的又快又好。另外,做好語文老師,要求我們具備淵博的知識。因為在課堂里所涉及的知識各領域都有,如果我們在政治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學科出現了短板,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回答不上來。比如我在教七年級《詠雪》一課,學生疑惑地問:“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我把句子里得柳絮改為楊絮,老師你覺得好不好?”我一時還真不知怎么解答,只得課后上網查閱有關知識,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復。通過工作中這些點點滴滴,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老師就擁有了威信,同時也就有了感化學生的魅力。
三、創設情境,增強學生感情體驗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都很注重巧妙地設置課堂導語,讓學生很快轉入到教學情景中來。有時會發現我們竭盡全力的描述,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那是由于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如果他(她)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是空白的,那么任憑學生具備豐富的想象能力,老師也是勞而無功的。為此,多媒體在這時候就能大顯神通。
如在學習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時,初二學生還沒有學過世界歷史,不了解德國法西斯慘無人道的行徑,也就不能體會南斯拉夫人民對克拉庫耶伐次的那份酸痛,以及提高到國祭的用意。
于是在正式授課前,我給學生播放一段納粹屠殺無辜婦女的錄像。學生慷慨激昂,無比憤慨利用多媒體具體的畫面,勝似老師千言的說明,有助于學生對中心的理解。
四、借助多媒體在閱讀教學充分培養學生的美感
閱讀教學一向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特別是一些名家名篇,我們在課堂上分析得越細,有時候還適得其反,學生掌握的效果越差。你看,書上密密麻麻的記錄,無形中記憶難度增加。大到段意的概括,小到一個字詞的賞析,好多是老師越俎代庖的結果,而學生自己生成的東西很少。這樣,勢必造成老師說作者寫得美,學生跟著說美,那不過是鸚鵡學舌而已。為了改變這中既累了老師又苦了孩子的現狀,我向多媒體求助。比如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我從遠程教育資源網里下載相關課件,在課堂上邊放映帶雪的山景,遠眺連山之景,以及濟南的水景,邊播放配樂課文朗誦,視聽并茂,各種美一起涌現,且相得益彰,學生自然而然達到自己會總結,或者與老師總結的產生共鳴,最起碼也拉緊了距離。又比如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觀察人物細致,并抓住人物的特點給予細膩描寫??v然教材上有客廳里的插圖,但那種平面黑白線條構圖效果很差,甚至在以前課堂出現了學生確定不了而爭執的場面,因雙方各有根據,老師也不敢妄下斷語,造成了時間不必要的浪費。只要利用多媒體,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又能讓學生由衷地贊嘆莫泊桑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藝術手法。更不要說一些記敘文體,
五、合理運用教育資源,精當設置課堂檢測,鞏固學生學習成果
我們運用教育資源,不要一味承接,需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有所選擇。老師始終是課堂的操控者,占主導地位。因此,老師在明確每節語文課的重難點同時,通過創造性 勞動把課堂流程條理化和趣味化,指引學生自主學習后,再進行精心設置課堂檢測,當堂鞏固學習成果,使學生觸類旁通,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產生成就的愉悅感,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堂作為教學互動的主陣地,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著成績的優劣,當然更維系著我們教師榮辱苦樂。事關重大,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