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英語教學論文

英語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13 10:52: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英語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語教學論文

英語教學論文:對于旅游英語教學感受海外文化差異論述

旅游 外語是為適應旅游學這一新興的邊緣學科的發展需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而開設的旅游專業外語,是培養高素質旅游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必修課程。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有關內容,在傳播文化、保護文化、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一、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意識

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進入旅游外語課堂,使學生不再局限于單純地學習語言,而是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學到了使用這一語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學的語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識結構,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旅游英語》第一冊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話“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講到這里,教師就要結合文中出現的房間號碼,給學生講解不同民族對數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國人喜歡選擇在帶有“3”、“6”、“8”數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歡帶這些數字的樓層和房間;西方人則忌諱“13”,旅游時常常回避這個數字,也不會住飯店的“13”層和13號房間。再如數字“4”在中國人的眼里并沒有什么不好,我們常說“四季發財”;“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卻不喜歡這個數字,其原因是在日語中,“4”和“死”的發音相同,所以,日本醫院一般沒有4號床位、4號房間、4號樓,電影院也沒有4排4號,飯店里很少見到以“4”結尾的房間號碼。如,中國自古就喜歡數字“9”,如“九州”、“九九歸一”等;在日語中“9”因與“苦”的諧音而遭日本人忌諱。由這么一個枯燥的數字和沒有多大意義的房間號碼,教師卻能引發出豐富的中外文化差異知識,這比起單純教學生如何讀數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就掌握了數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義,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會出現由數字而引發的“文化沖突”。再比如,我們在講到“dog”一詞時,雖然“dog”與中文的“狗”在語言意義上沒有什么差異,但從其價值取向所賦予的文化內涵來看,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在漢語表達中,與狗相關的詞語絕大部分帶有貶意,例如“狗仗人勢”、“落水狗”、“走狗”、“喪家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卻令人好生愛意。在他們看來,“dog”是忠實的象征,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以狗來喻人是褒義的。如“luckydog”意為“幸運兒”,人疲憊時可用“dogtired”來形容,“Loveme,lovemydog”是“愛屋及烏”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詞與漢語中的“狗”聯系起來,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中外文化的知識,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收集“語料”,促使他們時刻留心吸取和積累有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資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組織專題講座,開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知識問答等活動,使學生在學到語言知識的同時,也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本人曾作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喜歡教師在旅游外語教學中講解中外文化的有關內容;85%以上的學生表示,通過文化差異的講解,能牢固記住所學的語言知識點,95%以上的學生認為,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有必要講授中外文化差異的有關知識。

二、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能有效培養諳熟中外文化知識的旅游

外語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動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有關內容,對于我們培養涉外旅游人才有著重要意義。藉此培養出來的旅游外語人才,就會有意識地拋棄“中文思維+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動中,知道如何尊重外賓的文化傳統,知道如何與外賓進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異,我們在涉外旅游活動中就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來旅游的外國旅客時,就不會犯文化錯誤。如果我們說:“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壞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這一路辛苦了。)這好象是表示對對方的關心,但結果恰恰相反,對方會覺得受到了傷害,因為他覺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風”似的。所以我們應該說:“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嗎?)“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歡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來。)“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興。)“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我們在,!涉外旅游活動中,就能夠對外賓加以引導。比如,被中國人喻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漢語中有很豐富的內涵,象征著高尚人格,的著名詩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個例子,以“歲寒三友”為題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國也十分受歡迎。當我們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樹時,就會聯想到松樹的高貴品質,進而聯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個外國客人可能就很難有這些聯想。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外賓與我們有共同的情感體驗,就需要在介紹時加入“松”在中國文化中蘊含的意義,從而激發外賓與我們的共鳴。有了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就能夠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當我們帶著外賓走進桂林公園,“陣陣桂香撲鼻而來”就可譯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這樣的譯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寫原文華麗的詞藻和細節描寫,整體概括,簡潔明白[2]。又如,浙江蘭溪有個濟公紀念館,里面寫有:“濟公劫富濟貧,深受窮困人民愛戴。”我們給外 賓介紹時,可譯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這里,我們把濟公比喻為英語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羅賓漢,他們聽起來不僅易于理解,而且還倍感親切[3]。

三、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把中外文化差異知識介紹給學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語專業人才的文化素養,繁榮中外文化的交往。

交融旅游業是一項文化性很強的事業,旅游外語教學就是直接為涉外旅游業服務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中外文化差異的知識會常常在課堂上、課文中有所反映。我們在旅游外語教學中,介紹語言的文化背景,介紹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就會使學生加深印象,使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時候想起文化知識,這種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學習的辦法,比起我們為學文化而學文化、為學語言而學語言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我們在講到《飯店服務英語》餐飲部分中的TAKINGORDERS的時候,會提問學生諸如:“Be-foretakingordersforguestswhatdoyouusuallyof-fer?”“Howdoyouaskthegueststoorderanaperi-tif/starters/maincourse?”“Iftheguestorderssteak,howdoyouaskhimhowheprefershissteakcooked?AndhowdoyourecommenDSPecialdishesofyourrestauranttotheguest?”的問題,我們就會結合相關的問題,給學生講解中外飲食文化,并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模擬練習,自然而然地把中外的飲食文化介紹給學生,也使學生對中外飲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們真正知道了在什么情況下,給客人推薦什么,從而有效地促進中外文化的交往。了解中外文化差異,了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能使人們對中外語言的差異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對中外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更為敏感和關注,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學到該語言所屬的文化,最終能真正融會貫通地理解和使用該語言。其實,旅游外語教學并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學習和運用旅游外語這一工具,實際上是一個既學習這門語言又學習該語言文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完滿了,我們就能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語專業人才的文化素養,促進中外文化的交往、交融。

四、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有助于傳播先進文化,有利于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德育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傳播先進文化。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祖國各地遍布歷史文化遺產,如萬里長城、兵馬俑、十三陵、岳陽樓、赤壁……這些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成為吸引游客的人文景觀。我們要通過旅游活動,傳播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同時,也要通過旅游活動吸收外國先進的文化。因此,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我們要通過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來傳播先進的文化。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外國文化,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不能把與我們文化不同的外國文化看做是荒唐可笑的東西,反過來,也不應該以外國文化作為標準來貶低自己國家的文化。因為,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且,各民族的文化還在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發展過程中互相交融、互相補充。因此,我們要教育和引導學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中外文化的差異,努力做文化傳播的“大使”,自覺宣傳先進文化。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旅游外語教學中,通過滲透中外文化差異的內容,能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如本人在旅游日語教學中給學生講到以下這段話:張:冬の西瓜は珍しいので、少しくらい値段が高くても、買う人がいます。田中:もう今では、野菜や果物を見ても、季節がわかりませんね[4]。我們自然會提及季節語,就要給學生介紹“旬”和“初物”的文化背景。在日本,蔬菜或魚貝類的旺季叫做“旬”,在“旬”期最初收獲的蔬菜或捕撈的魚等叫做“初物”。日本自古以來就流傳著食用“初物”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對此特別珍重。“旬”期的蔬菜或魚的名稱,還多作為“俳句(はいく)”中表示季節的“季語(きご)”使用。“旬”和“初物”都是表達日本人重視季節變化的詞語。如今,科學技術發達了,蔬菜、水果在塑料大棚里栽培,魚在養殖場養殖,什么時候都能得到,季節感淡薄了。因為蔬菜、水果在“旬”期以外的季節上市能賣高價,出現了“旬”期反而物品減少的現象。例如,從5月西瓜就上了市,到了炎熱的8月不僅數量少,味道也不好吃了。這是過去以“旬”為樂的人們意想不到的。通過這樣的文化背景介紹,我們就可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并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做出無愧于時代的宏偉業績。

英語教學論文:淺談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淺談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是人類突破舊認識、舊事物,探索和創造有價值的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未來的世紀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英語教學與培養創新能力間的關系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的工具,其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人們學習它、掌握它、運用它的過程無不體現出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

1、英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英語自產生之初至今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言的發展變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其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豐富著它的內涵,使其成為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語的詞匯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增多,目前已發展至上千萬個,其語法結構、語音也在發生著變化。目前人們已幾乎無法聽懂中世紀地道的倫敦英語了。

2、英語如同其他語言一樣,都是人類創新文化的載體。

人類歷史的無數次創新都被包括英語在內的各民族語言所記錄,在其語言結構和優秀作品中都凝聚著人類不斷挑戰自我的創新精神和高超智慧。達爾文用英語寫下了《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用英語寫下了《相對論》、還有無數的英文作家寫下了無數的傳世佳作。人類用英語和其他各民族語言創造出了人類文明。

3、英語是我們學習國外先進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們在用英語與世界各國的人們進行交流的同時,可以從中學得他們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手段。我國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正是我們向西方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學習的運動。當時,許多人出國留學,借助所學得的英語、日語、法語等外語來學習先進思想和技術,他們之中涌現了一大批象嚴復、詹天佑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而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不斷進步。

二、充分發掘初中英語教材中的創新教育素材。

現行英語教材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許多內容是最為生動的創新教育素材,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可抓住時機利用這些素材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勇于開拓創新。

例如,JEFC第三冊介紹了美國發明家Thomas Edison童年的故事,SEFC第一冊又介紹了美國著名的動畫片大師Walt Disney的傳奇經歷,教師在教授這些課時可以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善于動腦、勤于動手、樂于創新的精神。

又如JEFC第二冊第39課中有個關于乘電梯的問題:“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文中也沒有列出標準答案。因此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問題讓學生積極展開討論,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尋求所有可能的答案。

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say No”,從而讓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經常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積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用自己的獨特見解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例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New Concept English 第一冊第75課時,提出了“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有學生大膽地指責shop assistant 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我及時表揚了他,并鼓勵學生要注重理解語言的內涵,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

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發展個性的土壤。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師生之間建立親密融洽的關系有利于學生產生創造的勇氣和信心。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成績、優點以及思維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時鼓勵。

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常常以“用英語嘮家常”的方式來引出每堂課的新知識點。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語言、掌握語言和運用語言。例如有一次我在復習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初一第17單元Could you help me, please?時,我抱了個看似十分沉重大紙板箱子走進教室,隨口就說:“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許多學生都舉手要來幫我拿,于是我把這個箱子交給了一位男同學問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過箱子便說:“Certainly.” 然后我又問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說:“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這些正是這一單元所學的內容。)隨后我又借機問學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學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東西來。接著我如同變魔術般從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東西,每樣東西都要求學生描述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東西作為獎品。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如何用英語提供幫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學生們也在教師創設的自由寬松的情境教學中感受到了學習語言的無窮樂趣,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也在這些“似教非教”的課堂活動中被激發了出來。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語言

學生在母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常常會遇到英語和母語在語音、詞匯和各種表達方式上的沖突,而這正是引導學生自覺歸納語言學習規律的最佳切入點。例如,在語法結構教學中,初中學生往往會對都能在漢語中表示“有”的結構“there be” 和“have/has”頗感疑惑,教師可利用時機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掌握語言規律。教師可讓學生搜集含有“ther

e be” 和“have/has”結構的例句。將他們分類羅列,學生們的分類羅列過程,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會發現“have/has”表示“擁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又如語音教學中,有的學生發現worse, word, world, work這些詞中的or 都念[Y+::],便好奇地問老師:“是不是所有的or 只要放在w后就發[Y+::]的音,教師此時便可賣一下關子,而應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尋找答案,找出單詞的發音規律來,并啟發學生對于其他的語言現象進行思考,自己總結出語言規律和英語學習的小竅門來。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合理運用創新型教學手段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交互性、生動性等特點,有利于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創意制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時也常常將自己的創造力融于其中,從而以教師的教學創新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創新。

英語教學課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例如本人在創意制作課件Where are you from?時,設計了“See the World”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課件呈現了世界各國的風景,讓學生用英語說出每個國家的名字并簡單地敘述該國的風土人情。學生在這一課件呈現的課堂活動中,復習了舊知,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

四、通過生動有趣、富于啟發的英語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造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時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依據現有水平開展各種創造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和用英語進行創造的愉悅。

本人在組織學校英語課外興趣活動時同學生一起將英語活動室布置成頗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語角內學生們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區)、Reading Corner(閱覽功能區)和Audio-video Corner(視聽功能區),充分利用身邊的實物和場景來學習英語。并通過自編自演英語小品、創意制作英語小報和賀卡、寫英語書評甚至設計英文個人主頁等活動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已從在活動中單純學習英語知識轉化為在活動中用語言進行交際、用英語進行創造。

長久以來,我們在教學中由于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一味地讓學生在大堆大堆地題海中“磨練”應試技巧,導致許多學生“死讀書”、怕交際。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無疑會給他們的終身發展帶來后患。我們英語教師要將創新教育理論與本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將英語教學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活動,積極探索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新途徑。

英語教學論文: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及前景

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簡稱CALL)是外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它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教學方式側重教師的教,強調通過教師的最佳教法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CALL注重引導學生借助計算機來學習語言,通過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計算機輔助的有機結合,求得最佳學習效果。目前,CALL的研究和實踐在國際上受到普遍重視。北京中小學英語教學中CALL的研究和實踐已處于起步階段,近期的研究涉及教學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現有教學軟件的使用、計算機網絡教室的使用以及校園網、國際互聯網和遠程教學的利用等。這些研究和實踐預示著未來外語教學發展的趨勢。

一、CALL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1. 硬件環境

北京市最近對380名中學英語教師的調查顯示,其中有215名教師的所在學校配有專用計算機教室或電化教室,占學校總數的56.58%;有162所學校的外語教研組(或年級組)配有電腦,占42.63%;380名教師中已有153名教師個人購買了電腦,占教師總數的40.03%。目前北京市已有數十所中小學建立了校園網,北京市雙向遠程教學網也已開通。1999年10月,第一節英語遠程教學課通過北京教育信息網順利進行,位于市中心的一所重點中學的師生和北京懷柔縣一所中學的師生共同上了一節初一新課,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為解決邊遠山區教育資源不足開辟了新路。

2. 軟件環境

在對北京市中小學計算機輔助教學38個課件的調研分析中發現,教師對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極大的熱情。教師自制的課件中有針對一項教學內容而設計的五至十分鐘的短小課件,也有為一單元而設計的完整的交互式學習軟件,有適合教學演示用的軟件,也有為師生和學生之間交互練習用的軟件,從這次教學課件調研中我們發現:

(1)運用自制教學課件針對性強,能夠直接為實現本課時教學目標服務,有利于抓住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2)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夠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夠改善教學環境,能夠優化教學結構;

(3)加大了課堂教學信息量的輸入,能夠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

(4)目前自制的教學課件多為教學演示型,提供給學生的訓練機會較少。課件設計偏重為教師的教服務,忽視為學生的學著想。課件缺乏為學生設計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訓練,缺乏有利于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的個性化學習材料;

(5)多數自制教學課件演示和訓練的內容缺乏創新,重復課本內容較多,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意識不夠;

(6)有些課件的內容和訓練方法可以通過其它媒體實現。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價值未能充分體現 ;

(7)課件的制作技術尚不成熟,仍有諸如前頁和后頁操作不便、長時間等候以及點擊喇叭不出聲音等故障出現。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現行的各種教材都提供了配套光盤,這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但這些教學軟件大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只可用來輔助教科書。

目前,各軟件公司制作的英語學習類軟件品種繁多,有為專門目的研制的學習軟件,如旅游英語、辦公室英語、商務英語等;也有訓練專門技能的軟件,如“聽霸”、“隨心所欲說英語”、“閱讀與理解”等;有供中小學生課外自學用的軟件,如“兒童英語樂園”、“初中英語一點通”、“中小學生日常英語”等;還有大量練習和題庫類軟件。但是這些軟件大多無法與課堂學習相結合,且針對性不強,學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軟件,教師也只能從中摘選一些作為教學輔助之用。

網絡教學正在起步,各類網校進行的各種課內和課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資源。但目前網校學習內容大多圍繞教材和考試,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的余地不大。

3.亟待解決的問題

(1)英語教師對CALL的了解和認識不夠。目前仍有不少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思想準備不足,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還有不少教師對CALL持觀望態度。在問及“您認為哪類自制教學課件最有用?”時,被調查的380名教師中有192人認為“課堂講解演示類”最有用;有91人認為“測試類”最有用;而認為“學生交互練習類”最有用的僅有63人。可見,CALL旨在實現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自主學習、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一思想并未被大多數教師接受。另外,現有資源沒有和到充分利用。如Internet上的許多英文資料可以供教師業務提高和備課時參考。但是對380名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63人使用過Internet.計算機使用水平不高也是影響CALL進展的一個原因,不少英語教師的計算機還僅僅用作文字處理。在被調查的314位使用電腦的教師中,有180位只是用電腦來編制試

卷和練習。

(2)教學課件的研制與開發缺乏科學性,課件內容的選擇和確定與教學目標不一致。比如,把be careful和look out的用法區別作為小學教學課件的內容就偏離了教學的基本要求。確定課件的內容的基本出發點應是:突破教學難點和完成其它媒體難以實現的教學環節。

(3)對教學軟件和教學課件的評估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對市場上的各類教學軟件缺乏評估監督機制,缺乏科學規范的評估體系,由此造成教師對CALL的利弊認識不一,以致阻礙了CALL的研究與實踐。

(4)當前迫切需要的是為教師提供實用的軟件開發工具。建立圍繞教學內容的素材庫和軟件系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中的共識。軟件系統的可重組性和對課件的包容性都體現了教學軟件開發的一種新概念,它可以免去教師尋找資料的奔波之苦,使更多教師輕松地投入CALL的開發研制工作。但是,不少教師制作課件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與產出不成比例,甚至造成浪費。應當考慮自制教學課件的教學價值和經濟價值,不必苛求所有教師都去制作課件。

(5)局域網、因特網和遠程教學網的利用剛剛開始,網上如何提供優質的教學內容?英語教師如何利用Internet資源?利用遠程教學網實現資源共享的條件和價值是什么?這些都是未來英語教學面臨的新問題,也是英語教學現代化的突破點和新起點。

二、CALL研究和實踐的意義與潛力

1.師生的觀念和角色在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對外語教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多媒體技術可以用來設計全新的整體教學過程和交互性、個性化的訓練方式 ,它把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地融為一體,促使教師對教學構想產生新的創意,促使教學過程發生根本的變化,促使學生改變傳統的被動學習方式 ,形成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方式的新組合。計算機輔助教學,不僅要輔助“教”,更重要的是要輔助“學”,CALL的本身含義就是輔助language learning.從這個意義上講,CALL正在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觀念。

計算機人機交互式的學習可以使每個學生及時得到反饋,及時調整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學生在教師控制下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將會改變。在CALL的實踐中,教師的角色是啟發學生如何運用計算機學會學習。教師講解、學生接受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會受到沖擊。在實施雙向遠程教學中,處于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聆聽大城市或教育水平較高地區的教師的講課,可以提問,可以和遠距離的學生交流,共同學習,改變了學生只聽一位教師講、只在一個班上課的傳統方式。

2.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特有的優勢

不少教師開始利用Internet上的資源,從而豐富了課件內容和表現形式。英語教師利用Internet為教學服務具有天然優勢——無語言障礙。Internet可以提供電子郵件傳遞,可以通過萬維網(World Wide Web)瀏覽和搜尋信息,可以閱讀和參加新聞組的專題討論,可以訂閱各種論壇的討論內容,也可與同行交談。這些都為提高教師的英語語言水平和教學理論水平提供了條件。

Internet提供的是一個完全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隨著網絡教學的普及,學生坐在電腦前就能感受到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Internet上的豐富資源也方便了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國外現有的英語教學軟件也是一個應當充分利用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因特網上提供的英語學習教程數不勝數。例如,適合語言學習的World Lecture Hall(www.host.cc.utexas.edu/world/instruction/index.html), International House()和Net-Lnaguage()等;適合教學研究的TEFL-China(www.yale.edu/yalechin/tea), TESOL online(www.tesol.edu)和Internet TESL Journal(www.aitech.ac.jp/iteslj)等。盡管這些資源不一定都適合我們的課堂教學,但是它們具有參考價值,可以為教師提供現代英語教學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三、CALL的發展前景

美國有一項調查表明,在66%的時間里,學生是以小組為單位用電腦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布丁(H.Budin)進行了學生利用電腦進行合作寫作的研究,并認為這是一種具有發展前景的教學模式。臺灣高雄師范大學和美國夏洛特北卡羅來那大學的學生進行過一項為期八周的有關語言運用的網上共同學習。北京師范大學和蘇州大學的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電子郵件手段合作學習,完成了在國際英語教學雜志上發表的論文。中小學的網絡教學已在探索,學生掃照自己的計劃,有目的地從網上獲取信息來學習課程將會成了一種新的學習模式。Intdernet的發展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必然會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教材結構和學習模式提出挑戰。雖然目前還剛剛起步,但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輔助語言教學(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簡稱WALL),已經興起,在外語教學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CALL和WALL一定會使中小學英語教學產生根本的變革。我們應有前瞻意識,“我們有必要對Internet如何成功地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做出超前的決定。”(Singhal)

中小學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資源是豐富的,前景是廣闊的,這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觀念,更新知識,終身學習。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學參考書的教學資源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計算機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是可有可無,而只是誰先誰后。我們相信,廣大中小學英語教師一定會在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今天,跟上時代的步伐,將CALL的研究和實踐推向新的水平。

英語教學論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西方文化素養

摘 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西方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許多語言知識的根源,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臘羅馬文化,圣經文化和美國的核心價值觀——美國夢這三方面構成西方文化的基石,也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必要采用一些教學策略導入這三方面的知識。

關鍵詞:西方文化素養;導入;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素養的重要及必要性

大學英語教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但筆者認為語言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使它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技能課,而且還肩負著傳播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的使命。教育部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打下較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文化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羅伯特拉多(Robert Lado)也曾說,“我們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準則,就不能真正學好一種語言。”(康有金,柯可,2012:177)對于廣大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講大學英語是他們了解西方文化的一個窗口,如果大學英語只注重教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那么它將退化成一門“純技能課”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背離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對此,《大綱》還指出:教學中應注意“大學英語教學還應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誠然,文化素養需要長期的熏陶,閱讀和歷練,提高文化素養也非朝夕之功,但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文化素養的必要性,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積極貫穿一些西方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以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西方文化素養。

二、在大英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哪些文化素養

1.古希臘羅馬文化

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圣經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兩個淵源。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中大量富有想象力的傳說和神話故事不僅為西方文化帶來取之不竭的文學素材,而且古代希臘社會生活中的民主傳統和羅馬時期的法制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歷經數個世紀,后鑄就了西方文化中民主和法制兩塊基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介紹古希臘和羅馬的神話和他們對于西方文化的貢獻具有著積極意義的。古希臘神話中有很多典故非常生動有趣,對英語初學者大有裨益。如Greek Gift陰謀害人的禮物;黃鼠狼拜年,不安好心,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奧德賽》第8卷記述:許多特洛伊人對如何處置希臘人留下的大木馬特洛伊人把那匹木馬拖進城里來,終于使希臘士兵理應外和攻破了特洛伊城,遭到了亡國之災。諺語Do in Rome as Romans Do(在羅馬,就按羅馬人的方式辦)也非常常用,意思是“入鄉隨俗”。Salt不僅指食用的“鹽”,還指“社會中堅;優秀分子”。在古羅馬時代由于技術所限,鹽的開采并不容易,因此鹽是很珍貴的,古羅馬士兵的軍餉就包括鹽,合格的士兵被認為是“worth his salt”(稱職,值得他的俸祿),“to earn one’s salt”意思是“to earn one’s living”(謀生)。

在大學英語課文的選擇因為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并沒有和希臘羅馬神話直接相關的主題,但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節為學生介紹一些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典故,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在每節課前利用五分鐘時間讓學生做一個當前時事的presentation,在根據presentation 內容擇機發表一些評論,導入一些文化典故。例如學生談到倫敦奧運會上劉翔因為腳傷退賽的事情,教師可以評論:這傷對于真是劉翔來說就成了“Achille’s Heels”(致命的弱點)。教師進而可以解釋Achille’s Heels是源自荷馬史詩Iliad的故事。并借機介紹“阿基硫斯的腳踵”這個典故。另外,也可以在一些主題討論導入這些古希臘羅馬傳說和典故。例如,在談論大學校園生活時,可以因勢利導“as for you, college conpus is just like the garden of Eden. For most of you ,You don’t have

troubles of making a living. What you should do is to pursuit your interests

fully and get knowledge.(伊甸園)”然后說明the garden of Eden 意思是 “伊甸園”現在比喻 “無憂無慮的樂園”。

2. 圣經文化

《圣經》原是基督教的經書,分為《舊約》和《新約》兩部分。許多西方文化典故均出自圣經,因此,在西方它被奉為“萬書之書”。圣經對西方文化最大的貢獻在于它提倡的“個人自由”的理想。基督教在把人與上帝聯系起來時,給每個人的命運帶來了個人的價值。靈魂得救被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圣經所提倡的基督教精神反對將個人的成功與出身,財產,等級或榮譽聯系起來,承認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去追求幸福。這被視為是西方的主流價值觀即個人主義。

另外,圣經對于西方文學創作的影響也非常深遠,許多流傳至今的著名的文學作品如英國作家彌爾頓的長篇史詩《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班揚的《天路歷程》,英國詩人的詩劇《該隱》都是以圣經故事為題材的,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的《復活》也是都受到《圣經》的影響。 因此,不了解圣經就不了解西方文化。鑒于圣經的積極意義,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有必要將一些圣經故事及其積極的文化內涵介紹給學生。

大學英語課文中也不乏出自圣經的典故。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1.Text A“Writing for Myself”中作者貝克在描述他自己的寫作經歷使他發現了自己的才能和將來想從事的職業時寫道:“In the eleventh grade,at the eleventh hour as it were, I had discovered a calling.”“at the eleventh grade”字面意思為“年級”。但我們分析后發現貝克在第一段中就已經陳述過當貝克接他們班的英文課時他已經是高中三年級了,根據西方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的學制,應算為12年級,這是怎么回事?其實“at the eleventh grade”并非十一年級的意思,而是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典故。我們知道圣經舊約是古代猶太人的史書,古代猶太人把白天分為12小時,那么,白天12小時工作日的“第11小時”,就是最后一小時,喻指“最后時刻。” “at the eleventh hour”這個比喻“在最后時刻”并被引申為“在危急之時,在關鍵之時”。

許多圣經中的典故和格言對大學英語學習也都非常有用。 例如Moses 摩西,比喻杰出人物,領袖。根據圣經記載,摩西是是希伯來人(即古代猶太人)的首領,他曾帶領希伯來人擺脫埃及人的奴役,在上帝的幫助下戰勝身后百萬追兵,越過紅海,最終促使希伯來人和上帝訂立“摩西十誡”,被希伯來人奉為“領袖,先知”。今天在英語中“Moses”的意思是“領袖,先知”學生們了解這些,對學習一定是大有幫助。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區別好壞,分清良莠,這個成語源自《新約﹒馬太福音》。由于《圣經》的影響,sheep和goat在英語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壞人。英語中有關goat的成語,也多為貶義,如:to play the goat=play the fool(瞎胡鬧);to get sb's goat(觸動肝火)等。 學生如果了解這些有趣的語言文化知識必定興趣盎然,比起死記硬背的效果要來的好許多。

3.美國的核心價值觀——美國夢

美國夢現在被認為是美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美國夢是指美國社會中的每個人不論出身,階級,種族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去追求成功。只要付出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從小木屋走向白宮,取得個人的成功。在美國歷史上美國夢的代表人物有林肯總統,富蘭克林 羅斯福等人。美國夢強調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和個體的價值。這和圣經所提倡的個人主義有共同之處,原因在于美國和歐洲社會曾有有共同的歷史淵源,且都是有基督教傳統的國家。當今世界,由于美國國力稱霸,美國文化遍行天下,因此學習英語的學生了解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對深入了解美國顯得非常重要。

大學英語教材安排了一個單元的美國夢的主題課。在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4 The American Dream text A 中 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 講了意大利裔的貧民Tony Trivisonno靠自己的努力從一個無業的貧民最終成為一個小農場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在講解之前應先安排一個熱身的問題“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 Do you know anyone who is cinsidered as the idol of American dream in history?”。在這篇文章講解之后后應應安排一個深度討論 “Why is it so important to America?”“What factors contribute to American dream?”以深化學生對這一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相信對這一價值觀的必將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國文化,并在未來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4.結論

西方文化文化知識和素養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非常重要。一方面,對這些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激起學生對英語語言及其西方文化的興趣,從而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許多語言知識的來源,使外語學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從而使外語學習活起來。學生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會知道語言使用的禁忌,這有助于發展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文化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素養的養成首先需要不斷的文化知識的積累,文化知識需要內化和升華才能成為素養,這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的配合和努力。

英語教學論文:分析現代教育技術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以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總部《2020年前軍隊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教材、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教學環境和師資隊伍等方面推動解放軍理工大學教育轉型建設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論文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大學英語;立體化教材;軍隊人才

隨著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和安全形勢發展,我軍國際交往和執行境外多樣化軍事任務日益增多,全面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對軍官隊伍英語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總部《2020年前軍隊人才發展規劃綱要》,解放軍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全面啟動教育轉型建設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就宏觀而言,拓展了教育時空;就中觀而言,改變了傳統的學校教育、班級授課的單一模式,改變了教員、學員的角色地位和相互關系;就微觀而言,使得教員、學員與教育管理人員的思維、行為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因此,許多英語教學者已經或正在把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化技術,推廣到英語教學中,以促進英語教學改革和發展,從而深刻地影響英語教學實踐。

一、立體化教材的開發

教材是課程之本。它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最佳的語言樣本,是有系統性、有針對性的語言實踐活動的材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學員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聽說能力。因此,在教材編寫理念上,“要堅持語言有意義的信息輸入(meaningful input),堅持輸入內容在主題方面有機聯系,互相映照,反復循環,爭取最大限度地實現學員對同一主題的語言輸入信息的多種形式的模仿、認知、交流和任務性語言實踐活動的有意義展開,以此逐漸讓學員形成以聽說能力為基礎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黃必康)正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幫助實現這一目標,開發出立體化的大學英語教材,包括紙質平面課本、多媒體光盤和網絡自主學習平臺。課本是根本,呈現語言知識、學習方法等,強調語言信息的有意義輸入、任務型訓練及有指導的操練等。光盤則是輔助,充分利用計算機虛擬技術所展示的仿真環境,增進理解,喚起興趣,強化記憶,充分調動學習者的視聽功能,從而更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鞏固所學知識。網絡自主學習平臺是學習內容的擴展,學習者可以選擇相應練習,加強語言訓練,在線完成作業、參加測試、與教員或同學交流,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語言能力與學習能力。這三者之間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轉換、相互補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材體系。我校充分利用這一理念,結合軍隊院校教育轉型要求,緊密圍繞 “三個能力、一個意識”的培養目標,將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為通用英語課程、通用軍事英語課程、軍事專業英語課程和對象國文化課程四個課程模塊。根據各模塊教學目標,開發了通用軍事英語課程模塊中軍事英語讀寫譯I、II、III,軍事英語視聽說I、II、III;專業軍事英語課程模塊中軍事作戰指揮英語、軍事通信英語、軍事信息工程英語、軍事電子英語、工程兵專業英語、軍事氣象英語、軍事海洋水文英語、軍事偽裝工程英語、高級軍事英語口語、軍事科技英語翻譯;對象國文化課程模塊中英語國家軍政概況、軍事題材英語影視賞析、英語國家戰爭文學、軍事文獻閱讀、時事軍事英語、高級英漢互譯等立體化教材。既拓展軍事、文化視野,又貼近部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實際需求,強化教學的軍事特色,提高學員崗位指向英語應用能力。進一步加強教學信息資源開發應用,推進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為我校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夯實基礎。

二、教學模式的優化

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它既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一種系統概括。長期以來,軍隊院校大學英語的基本教學模式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以教員講授為主,教員直接控制著教學過程,學員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練習鞏固,領會運用,最后由教員檢查或學員自我檢查,即“傳授-接受”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滯后于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造成學習者缺乏學習興趣,信息獲取能力不高,信息獲取渠道不暢,語言應用能力差的結果。我校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順應教育轉型,更好地為信息化條件下現代軍隊輸送高素養的新型軍事人才,把大學英語教學由通識能力培養轉向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語言信息素養和創新型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國防語言信息化教學模式。它是一種基于國防語言資源庫建設及現代化教育技術基礎上的全新教學模式,以信息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指向,融合“多媒體課堂教學、網絡自主學習、多情景式語言信息處理與利用”為一體,強調信息資源和教學空間的開放性。通過基于國防語言資源庫的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自主學習彰顯學員個性與能力,通過教學實踐切實提升學員利用國防語言技能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生成并創新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評價的完善

教學評價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價體系對于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員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員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依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學評價應該是全面的,強調終結性評價的同時還應加強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學員自我評價,學員相互間的評價,教員對學員的評價,教務部門對學員的評價等;終結性評價是指期末課程考試和能力水平考試。我校在計算機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基礎上,吸收美軍國防語言水平測試體系和北約標準化6001系統的合理因素,制定了學員英語交流能力測評系統,實現網絡化考試,使教員與學員隨時隨地可以根據需要設置題 目進行測試,既可實現資源共享,又可增加師生之間、學員之間的相互交流,獲得師生互動、群體學習的效應。考試形式也變得多樣化,不但可以進行書面測試,也可以進行人機對話、人人對話的口試。人為評估與機器評估有機結合,最大化地協助教員與學員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客觀評測學員崗位指向英語應用能力的達標情況。

四、教學環境的改善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突飛猛進,我校積極投資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大力改善教學條件,建設良好的英語教學環境。除了互聯網帶寬不斷增加,校園網、局域網改造基本完成之外,我校建立了數字化語言實驗室,共計1236機位,總面積約1300平方米,軟硬件配置先進,能夠滿足大學外語網絡化教學需要及網絡考試要求,為學員在計算機和校園網上學習英語課程提供了物質基礎;引進了大學英語教學網站和教學軟件系統,2011年與雅信達公司合作開發了基于網絡和計算機的解放軍理工大學外語教學平臺,配有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系統、大學體驗英語教學系統、網考仿真系統平臺,教學軟件與電子資源能夠保障學員個性化、網絡化學習的需要;建設了具有軍事特色的網絡信息資源庫,實現全校外語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濃厚學員網絡自主學習氛圍,提高學員的信息獲取能力。依托良好的教學軟硬件系統,發揮現代教育技術作用,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效益,全面推進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五、師資隊伍的建設

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教員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復雜性和多重性。這就決定了他們的知識結構是復雜的和多樣的,因為知識結構是教育對象有效地履行教員職責的基本條件。作為軍隊院校教育轉型和教育信息化下的大學英語教員除精通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了解對象國文化、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外,還要善于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首先要掌握多媒體設備的基本操作,這是搞好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其次要具備編寫并制作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網絡課件技能,這是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最后能建立自己獨特的網絡資源庫,形成自己的電子備課系統。這要求教員要具有廣博的學科知識,以增強教學效果,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為此,我校進一步完善大學英語教師專項培訓計劃,提高教員的知識能力素質。繼續堅持學歷提升、崗位培訓、外派進修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內容上,加強教員隊伍,特別是文職教員的專業知識、信息素養和軍事文化素養的培訓,解決師資隊伍知識結構與信息技術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崗位業務素質。形式上,增加大學英語任課教員出國訪學機會,每年安排1-2名教員赴外軍院校訪學、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培養一支業務精湛、開拓創新、充滿朝氣、在軍內外具有競爭力的師資隊伍,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信息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提供力量保證。

英語教學論文:融體驗教育于小學英語教學之中

體驗教育是指在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經驗、新認識,并由此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促進個性成長的一種教育方式。《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應努力倡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建構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而且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方式,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那么,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體驗教育?教師作為實施體驗教育的靈魂人物,該如何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呢?

一、因勢利導,讓兒童體驗異國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了準確、地道地使用語言,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跨文化背景的語言學習環境中,英語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因勢利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和提高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1)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多地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習慣。如:我在講授牛津小學英語3B Unit1時,有一位學生提出疑義:“Mr Zhou,Wang Bing其實根本沒有幫Yang Ling的忙,為什么Yang Ling還要說‘Thank you’呢?”根據這一問題,我向學生解釋了這是英語國家人們的一種思維方式,他們是不管你是否幫了他們的忙,就出于你對他們熱情相助的心,而表示感謝。并順勢引導學生也應該學學外國人的那種思維方式,學學他們的懂禮貌,學會多說“Thank you!”。之后,當我問起學生“How are you?”學生便會說“I’m fine.”并不忘說“Thank you!”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語言的正確使用,滲透中西文化差異。教師不但要注意自己語言的正確形式,而且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是否恰當。對于語言的形式正確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場合的話指出來,有意地展示兩種交際文化的共性和差異,使學生逐步培養這種跨文化意識,加深對異族文化的理解。如:中國人碰面常問“have you got a meal?”,而西方人常會talk about the weather(談論天氣)。又如西方人在談論時,避免涉及個人隱私,如年齡(女士)、收入(男士)、婚否及住址等。學生知道中西文化的差異,在role play,pair work,game,competition等語言活動環境中,表演會更加惟妙惟肖。

(3)讓學生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體驗。如:在各班的黑板報,宣傳欄,或小學生園地內,布置與教學進度相一致的英語兒童畫系列。例如,教學問候語時,就讓學生在美術、英語老師的指導下畫出相關圖,這些畫面隨著教學進度的不同而改變。再如,充分利用課堂前兩分鐘讓學生講述與英語國家有關的習俗、歷史、宗教信仰等,可用英語也可用漢語講述。這樣,課前學生精心準備、收集資料,經過自己加工后進行語言實踐,體驗了豐富的異國文化。

二、活化教材,讓兒童體驗生活

牛津小學英語課本重語言交際能力,課文多以對話為主,在學習過程中,我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捧著書本朗讀對話,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語言材料,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加工和再創作,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和運用。

(1)利用教材,創設情景,體驗生活。如根據教材需要,開展情景教學語言實踐活動,設置購物場景,虛擬打電話情景,安排人物介紹場面,模擬問路情景等,讓學生在不露痕跡的體驗氛圍中,從不同角度感受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3A Unit2 Nice to meet you時,我安排Tom和Mike在機場初次見面的情景,從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正確運用所學句型。又如學了3B Shopping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幾個購物區,讓學生分組進行買賣東西,論價錢,再現并擴展會話內容。再如,學了Asking The Way后,我利用教室的桌椅,布置成為一條條馬路,個別同學頭戴建筑的頭飾,讓學生像走到馬路上一樣,使學生在逼真的情景中觸景生情,見情思意。雖然,學生的交流是極其初步、淺顯的,但這樣的交流體現了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結合,使初學者在體驗了生活的同時,自然習得語言知識。

(2)超越教材,引導實踐,體驗生活。我每兩周開設一堂英語交際實踐課,根據所學內容,由學生自己收集相應資料,自主設計語言情景,自編、自導、自演,充分發揮學生共同討論、交流的主體意識。如:在學習了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s your home?等問題后,由各小組自主設計會話內容,展開角色表演。有些小組帶來了面具,營造了新朋友見面的情景,避免了假交際現象;有些小組模擬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寫病歷時的情景,融合了生活內容;還有些小組演示了警察核對公民生份證時的情景等。各小組構思巧妙,表演引人入勝。通過這種合作型的實踐方式,不僅能發揮優等生的才能,對“潛能生”的成長產生助力,而且還能發揚團隊精神,也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可謂一舉三得。

(3)開放性作業,兒童的體驗在延續。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能力水平布置一些開放性作業。如:在學了3B Unit3 Family members后,發動學生寫英語小作文,描述自己的家庭。雖然篇幅短小,但能足以體現各自家庭的特點。之后,邀請學生興致勃勃地朗讀另一位學生的英語小作文,并讓下面的學生猜:“Whose family is it?”最后,再來比一比誰猜對得最多,誰的作文寫得最好。這樣,學生在體驗中參與,在實踐中創新,鞏固所學知識并得到新的體驗。

三、照顧差異,讓兒童體驗積極情感

(1)寓教于樂,讓兒童體驗學習英語的興趣。心理學家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學科具有的內在興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把趣味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隨時培養、保持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每個教學環節都“蘸滿甜蜜的果醬”。如在詞匯教學中,除一些機械式的跟讀、齊讀之外,教師可設計一些歌曲、順口溜、游戲等。教師在組織學生做游戲時,可分配好工作,讓一個學生當小老師,一個學生當裁判員,把整個游戲放手給學生自己管理或組織,而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參與。又如在句型教學中,教師可先作示范表演,再讓他們根據范例有創造性地改編,發揮各自特長。如在教授I like…這個句型時,我利用已學單詞,作了一番安排。事先準備了一只箱子,裝入hamburger,hot dog,banana,pear,ruler,toy bus,robot等實物。之后,展示箱中實物,并引導學生用I like…答問:“What’s your favorite thing?”這時,所有孩子的目光都會聚到這“百寶箱”上,紛紛舉手,有幾個學生還自告奮勇扮演了教師的角色。這樣,一句枯燥的句子竟變得如此生動,課堂氣氛也由此而變得生機盎然,意猶未盡。課后,居然有一位潛能生沖著我叫:“I like Mr Zhou.”。看來各層次學生學得了真知,培養了興趣。

(2)因材施教,讓兒童體驗自信。自信心是學生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情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機會。而要做到這一點,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實施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廣義地說是因學情、教情和教材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辦法施教;狹義地說是正確處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差距”問題。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所處的環境、接受知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應根據可接受性教學原則去施教,發揮不同學生的特長,耐心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使尖子生、中等生、潛能生各得其所,都能愉快地接受知識。如:在課堂教學指名這一環節中,我根據任務的難易“指名”不同能力的學生來給大家做示范:讀單詞讓讀音準確的學生來示范,游戲讓那些好動的學生來帶頭,復述讓記憶力好的學生來引領。這樣,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活動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發現自己的才能,用正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增強自信心,使他們都能得到盡可能的發展。

(3)成功激勵,讓兒童體驗成功感。不同的學生,特點也各不相同。因而,在評價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成效的顯著與否時,都不能以合格與不合格為界限,而因按英語分級要求,看學生是否在實現英語低級目標的同時,向更高目標邁進。只要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步、發展,就應該獲得教師的肯定與承認。特別是對于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更應堅持以鼓勵為主。例如:在教學apple時,我讓學生用該詞造句。于是,學生各抒己見,出現了下列不同的答案。(1)I have a apple. (2) I have an apple. (3) -Is this an apple? –Yes, it ’s an apple. (4)-Is this your apple? -No, it’s Li Yan apple . (5) My favorite fruit is apple. (6) I like apple very much…學生的答案盡管有許多語法錯誤,但我沒有刻意地去糾正。相反,我總是不斷地用“Well done!”“Perfect!”“Wonderful!”去鼓勵他們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種境界,也是我進行評價的最終目標與尺度。

教有定理而無定法,無論采用那種教學手段,我們的共同目標都是使學生學會認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而融體驗教育于小學英語教學之中,正是實現了減負增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也使我深信:我能更好地教兒童學好英語。

英語教學論文:將情感教育滲透于英語教學中方法應用

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層面。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具有與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著名學者朱小蔓教授認為:“情緒、情感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經驗中最親近的體驗。”情感教育是現代學校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內容,它在促進學生個性主動和諧地發展、開發每一個學生身心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以及提高教師教育素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作用。目前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把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運用到學科教育和教學中。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情感領域的研究。

一、情感教育需要用平等的師生關系來溝通

良好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親切感。教師通過英語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語教材本身的魅力,達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效果。教師應重視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成師生感情交融,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是一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活動,師生雙方在共同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會交流情感。教師和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向學生傳遞自己的情感;師生彼此間情緒交融,相互調適,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溫馨的師生關系在師生間的情感互動中建立起來。在英語課中,為了活躍氣氛,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會設計一些讓學生表演的游戲,此時的學生處于興奮狀態,不能控制自己而隨意講話,此時教師如果及時正面的引導,會使學生改正身上所存在的缺點。課余生活中所建立的良好師生關系往往有力地促進了教學中師生的情感交流。師生情感交流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鞏固所學知識,拓展所學范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利用情感教育進行英語教學

英語學科的課程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基礎性、時代性和思想性,多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并體驗其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的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引導學生去感悟、體驗教材中的情感。在英語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會有許多的小對話、小故事供學生表演,而這些對話中也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師把這些內容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而展示出來,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認識接受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影響,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活動中,以What do you like?I like...的句型學習動物名稱,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然后通過對話表演,讓學生體會到動物之間的情誼。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情緒應是快樂的,當教師帶著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走進教室里,學生會倍感親切、溫暖,快樂之情油然而生,這能使他們敞開心扉,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快樂的情緒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促進作用,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有相應的促進效果,快樂的教學氣氛是師生共同創設、共同調節的。情景教學在英語情感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情景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形象化,在生動、形象的情景中講解操練英語知識,使英語教學趣味化、形象化,能促進學生理解、記憶所學英語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課堂上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是常用的方法,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巧設情景。利用實物、圖片、錄像、幻燈、模型等直觀道具進行教學,如在教What do you want to eat?時,可讓同學們帶上自己喜歡的水果和食物,有了具體的東西,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利用情感教育進行合作學習、成功體驗的教學

“情景教學”、“活動課教學”、“任務型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與合作。通過合作性學習,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合作精神是培養情感態度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應重視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給他們創造合作的空間,利用分組活動,角色扮演和任務型教學,在各種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教師和學生也要建立融洽,民主的互動關系,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教學過程和學習效果,做到教學相長。如在課前教師可設置一些自由表演的情景對話。在對話中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英語表達思想,充分肯定他們所取得的點滴進步。成功體驗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成功后所產生的自我滿足、積極愉快的情緒感覺。成功與表現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會表現,才有機會獲得成功,好表現是學生的天性,教師應利用每個學生的優點,讓他們在適當的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發掘自身的潛力。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的Read and Act和 Ask and Answer部分,給每個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表現機會。讓學生在課內外活動中得到表現的機會。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性格,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他們創造性的學習,以幫助他們處理好情感因素的影響,克服心理屏障、降低焦慮、增強自信心。教師上課時應充滿激情,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學生在得到鼓勵后,會激起對教師更真誠的信賴和尊敬,產生上進的信心和決心。我們應該從每位學生身上找閃光點,要多給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

總之,情感英語教學應努力把情感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目標,把培養學生的興趣、態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把學生學習的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學會學習、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加強對學生的品格、語言能力等的全面教育。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根本上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僅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而且要培養其獲得知識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英語教學論文:新課標下的高中英語教學

鹽城市解放路實驗中學 卞采群

關鍵詞:轉變觀點 樹立 教師觀 學生觀 評價觀 學習觀

內容摘要:新課標下的高中英語教學需要轉變觀念,才能與時俱進,提高效率

作為一名從教數年的高中英語教師來講,在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常常聽到不少學生及家長抱怨說高中英語難學。中考150分怎么說也考了140分左右,高一剛入門怎么定語從句就無從下手呢?考到單詞的用法咱就束手無策了呢?初中我們也寫作,怎么高中書面表達總分25分,咱只能得14-15分呢?教師也抱怨高中學生怎么就不得入門, 不會學習呢?這個知識點我講過多少遍了,咋還不會呢?還加上一句以前我也這么教的,怎么……。有些老師平時不注意學習研究,對現代教育理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現代的教學手段一無所知,因循守舊,抱殘守缺,滿足于現狀,把學生禁錮于他們設計的框框中,授課往往流于從語言到語言,乏味單調,使學生處于一種“學外語就是讀,記、背”的思想狀態,跟不上教學要求,妨礙了教學順利進行。真是一番苦心,但收效不佳。在新課標下怎樣走出這一困惑,使學生成功地從初中英語學習過渡到高中英語學習,盡快適應高中英語學習的特點與方法,掌握高中英語學習規律,使教師樂于教,學生輕松地學呢?我認為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分析原因,查找問題

學生之所以覺得高中英語難學,實際上是由初中升到高中后,他們對英語學習還不適應,尚未習慣。在初中階段,教材淺易,對話豐富有趣,大多閱讀課文篇幅較短,那么課堂上就有充分的學習時間,不需要課前花時間預習,學生對所學內容格外熟悉,一些簡單的詞組和句型如:would like to do sh;be busy (in)doing sth;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The park is south of the mall.等等能倒背如流。即使他們不能說出語法上為什么,他們能依葫蘆畫瓢地運用,在考試中能得分。

但是到了高中,情況卻不同了。教學內容頗多,閱讀材料篇幅較長,課時相對減少。對于閱讀理解材料往往是篇幅很長的課文講兩課時才能結束。加之詞匯量增多,語法較為集中,寫作要求提高,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較多。而且,課后自習時間不足,沒有計劃,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時有效組織預習和復習,幾單元過后心中便沒底了。再者教材的不銜接,初中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是牛津版。這樣就無形的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這只是客觀原因。從初中到高中在學生的心理上也是一個質的變化,許多學生一反初中在課堂上主動積極、踴躍發言、主動參與的好習慣,而變得靦腆、沉默寡言的被動接受。久而久之有些學生養成不善交流的自閉的壞習慣。試問這樣的狀況能學好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擺在我們教師的面前,這就需要我們教者采取實際有效的措施,做一些適當的調整改變。

二、轉變觀點

1.樹立正確的教師觀

由昔日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認為教師首要和基本的職能就是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的寶庫,是活的教科書,因而,在學校教學中就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教師儼然成為“知識”的天使而存在著。然而,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的這種看法已經開始改變,“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中漸漸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對此,《學會生存》一書作了精辟的論述:“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得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因此,現代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把學生作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以幫助學生不斷進步為目的,與學會商討問題、解決問題。只有民主的教育才會有學生個性的覺醒,才能釋放學生的潛能。教師要重視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把“給學生壓力”變為“給學生動力”,由“牽著孩子走”變為“推著孩子走”。美國學者羅伯特·麥瑞克認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六種:關懷、理解、認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師要在人的潛能向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充分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生動活潑、快樂自由地發展。

由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平等的參與者

我國傳統教育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常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認為他們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教育的對象;強調標準化的培養模式。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個性發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課程提倡樹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觀,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的教師權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轉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培養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的至關緊要。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卓著。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吧!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

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和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當然,這并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揚是出于同一個目的的愛護他們。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從內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也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學生才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由于年齡的優勢,我和學生的關系還是比較和諧的,有些學生也愿意跟我談談他們在學習方面的困難, 生活上有困難也會向我求得幫助,當然我也樂意幫助他們,從而使他們能更好的學習。

2、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在不少教師觀念中,認為教材、計劃、大綱就是課程,是既定的和封閉的,其實不然。課程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課程啟動的同時,英語又換了教材,許多英語教師都反映教材內容增加,難度加大,教法出新,對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難,甚至極可能完不成教學內容。這是因為過去在我國實施單一的課程和單一的教材的時期,教師把教材當成“控制”和“規范”教學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語教師把“統編教材”當成“圣經”,不敢增刪,盲目遵循其規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見,課程改革中,教師教材觀的轉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因為我們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導編寫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陳舊的教師來上,就不能或很少會體現這種新的理念。

的確,教材的更新會使我們一時難以適應,但是我們應認識到:教材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師不應該再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研究教的內容和方法,對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而是“帶著學生(或是在師生互動中)走向教材”。

首先,要善于靈活地運用教材。恰如《英語課程標準》中所言,對教材要進行適當的、有科學性的補充和刪減,或者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或是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及調整教學順序等。正如新教材的編者龔亞夫先生所說,“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會;會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其次,善于以教材為基礎,積累課程資源。新教材以單元為單位,以話題為主線,因此,教師完全可以結合話題進行教學資源的積累,甚至還包括與之相關的學生生活經歷調查資料的積累,并進行加工,從而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礎。

再次,以教材為載體,加強各學科整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交流的工具。學生學習外語最終是為了用語言吸取和處理信息。因此,英語教材具有較強的跨學科的性質。目前,新版的人教版英語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際活動的范疇,滲透著其他學科,如思想品德、社會、自然、體育、音樂、醫學、歷史、地理、人口教育、環境保護、法制教育、信息技術、航天技術、天文氣象等。具有學科融合特點的教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夠引導學生面向社會、了解世界、增強國際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在與其它學科教師討論后,再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以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為基礎,開發教材。教師和學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隸。開發教材,是在教師及學生的實踐、反思中進行的。教師應積極激發學生的聯想與創新思維,在師生互動,共同開發教材,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進行有益的探索。

由上可見,教師只有從原來的教材觀中邁出來,要清楚教材僅僅是提供了平臺,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創造的。

3.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新課程課堂教學由學科本位轉向人的發展本位:“以學科為本”的教育理念,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忽略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社會需求,使人成為知識的奴隸;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一切教學活動以人為中心,注重人的個性及差異性,這符合、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和時展的需求。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學要面對每一個學生,注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態度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現在的班級規模一般都比較大,人數多且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而每一個學生對英語的需求不同,在學習成績的體現上也不同。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班級中學習達到同一基本目標,教師要組織好課堂的各個環節,要設計好各種活動,要進行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為此我們要建立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贊賞每一個學生。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的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以一種分類關心、個別引導、全員幫助的態度來積極營造和諧、互學、相幫的教學氛圍;對有智力問題、有嚴重缺點、有過錯失誤、有不同意見的學生更要關注;特別注意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隨意批評、羞辱、體罰學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課程精神和違反教育法規的不當行為。

尊重學生還體現為激勵、贊賞學生。抓住合適的機會給學生以誠摯的鼓勵,能使他們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奮發的學習動力。贊賞不僅僅針對學生學習中小小的進步、積極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和專長,贊賞學生對教科書的大膽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學生積極成長、教學效率極大提高的效果。

新課程為基礎教育打開了一片自由發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們的教育學都能開辟出真正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課程之下的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完全有賴于我們的教師帶著新思想、新認識、新做法去耕耘、去發揮、去創造,去呈現新的氣象、新的風尚、新的成效

4.樹立正確的評價觀

正確的評價觀需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立足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上。新課程標準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只責怪學生。教師不再是學習中知識與能力的權威,是學生的“學長”,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生生互動,也需要師生互動,師生互動不僅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任務在于確定任務,以充滿激情的活力感染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如何學,有效的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思考、合作、感受成功,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討論中滲透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共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熱情、存在問題、學習效果,教師都要做出有效的評價,予以認可、鼓勵、給予希望,激勵奮進,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創新意識以及具備科學的價值觀,這些都是英語教師應承擔的責任。而傳統的評價方式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成長的記錄,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發展過程,讓學生放開對考試結果過分擔憂的包袱,重視過程,享受過程。積極有效的評價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評價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態度、行為表現、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以發揮評價對于激勵和促進學生學習,指導教師改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每個學生在學校抬頭走路”,這句話包含著深刻內涵,要求教師評價方式與評價標準要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英語課堂上 提問學生問題,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 ,不發難,避免學生恐懼、焦慮、緊張,盡量少點名,避免后進生覺得“我不行”,怕出錯誤而不敢參與等消極心理。應鼓勵全班學生參與,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備課和課堂教學的用語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損傷學生自尊心和打擊學生自信心的話語,而多使用像“Excellent!”(好極了!)、“Very good!” (很好!)、“Good”(好)、“well-done”(不錯)、“Take it easy.”(別緊張)、“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One will succeed by correcting mistakes.”、“It doesn‘t matter, just try it again”(沒關系,再來試一下)“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這類鼓勵性的話語,讓成績好的同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也讓成績差的同學消除緊張、害怕的情緒,這些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信,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同時,評價主體要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要改變教師包辦評價的狀況,增加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習效果,教師應以激勵其更加努力為出發點,從表情和語言傳遞信息,盡量不打“×”號,指出存在問題,面帶微笑,微笑是一種諒解,是一種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的力量。

英語考試后 考試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看中總分,不公布成績,不排名。教師根據考試成績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的改進教法。為了讓學生認識自我,對考試成績也應作科學分析,多評價學生的優點,優點再少也應該表揚,對于存在問題較多的學生,課后多與其進行交流。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讓學生既體驗了努力學習獲得成功的喜悅,又敢于承認存在問題,并設法解決。總之,讓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和熱情,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保證了學生正向發展,有利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師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潛能,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提供展示他們才能的機會,正面鼓勵和激勵,挖掘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

互評:培養合作學習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學會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賞他人,學會相互學習, 取長補短,學會信任、誠實、公正對自己和對待他人。

自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學會反思,了解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成為一個自主和自立的研究者。通過學生的自評,教師能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對待學習成敗的態度,及時改進教法。

5、培養正確的學習觀

面臨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學家羅杰斯對教師提出了更開放的的要求:“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自主學習機即啟發和引導學生從“不會”到“學會”,再到“會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再為能滿足或裹足于過去“蠟燭”角色,例如:“教師是蠟燭”的隱喻給教師定位太高,幾乎將教師抽象為“圣人”,似乎教師可以解決學生的一切問題,而實際上,蠟燭的光是十分有限,甚至還會限制學生的發展,一味地燃燒只會越燒越短最后也只能以熄滅告終。更何況教師也是自然人,也要重視自己生活和發展。與其比喻成蠟燭,不如比喻為長明燈,為學生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而不斷充電,于人于己都受益無窮。再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隱喻表明教師的目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反映的是一種工業模式,似乎學生是一塊沒有生命、沒有思想任人擺布的鋼塊,可以任工程師按自己的藍圖塑造成產品,但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其靈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喚醒,激發和升華”。似乎教師是一個萬能的上帝,可以按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學生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表明教師缺乏必要的自主權,然而,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教師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規范,必須給予一定想象和創造空間。

“教師是園丁”反映的一種農業模式,則似乎隱含著學生的發展類型和階段基本上是不變的。教師的作用只是輔助其生長,他們能做的就是順其自然。無論怎樣努力澆水施肥,也無法將一株玫瑰培養成一棵紫荊。與其比喻成園丁,不如比喻為太陽,是一個充盈的、熱情的、開朗的、充滿了光和熱的載體,它的情懷和快樂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體、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合作學習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是指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集體成績為評價依據的一種教學策略體系。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使他們相互啟迪,相互作用,相互協作達到更高的認知目標,各組學生要在互動合作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他們必須朝著小組的共同目標而努力,而要成功地達到這個目標,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進行有效的獨立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有利于學生語言實踐的活動。首先,我幫助學生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將班內學生按其學習成績從最高至最低排名次,而后將一名成績較好的學生與兩名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安排在一起,組成四人學習小組,四人分別擔任主持人(Leader),記錄員(Secretary),報告員(Spokesman),檢查員(Inspector)的角色。其次,我經常改變他們的排列方式,使之有利于小組合作于交流。第三,確定對各小組學習結果的評價。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我多采取個人評估和集體獎勵相結合,并以集體獎勵為主的方法。第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給學生一定的協作技巧,如怎樣相互表達贊揚、同意、建議和如何進行提問和應答等。

合作學習形式可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多種變化。我在進行課文教學時:①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依據課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性的表演;②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通過分組討論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并盡可能地多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能開拓學生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教師帶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盡管《新課標》已實施了一年多,鑒于2 1世紀教材的漸進性,我們只能從如何認識新課程標準的角度,努力從思想上首先向21世紀教材的內涵靠攏。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充實完善自我,以人為本,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意識,努力創建平等、民主、和諧、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人的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保障新《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推動素質教育與和諧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英語教學論文:我在英語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一個現象:我的課代表的英語成績是全班第一名,而其他學科卻不一定好。

每個教師心靈上都有一架天平,用來衡量評價每一個學生,如果這架天平上的刻度線只與學生的成績分數相應的話,那么,這架原本非同尋常的天平就會傾斜,就回失真。

現實中,有些教師偏愛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漂亮的孩子,認為他們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所有的表揚與獎勵都集中給了他們,而忽視,甚至歧視那些"丑孩子",差生從早到晚耳邊縈繞的都是責罵聲,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正如鄧小平所說的:"成績只是檢查學習效果與教學質量的一種辦法",更何況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呢?而且"除了極少數天生的畸形和生來有缺陷的人以外,人都是可以由教育培養成人的",常人的智力都相差無幾。經研究表明:學習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努力程度。記得曾有人對一批成績優秀的學生做過一次調查,讓他們在"你認為你學好一門功課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答案中,選擇一個自己最贊同的。最后的調查結果是:除極少數學生是出于興趣和其它原因之外,絕大多數選的是"因為這門功課的任教老師對我好"這一選項。這看似簡單的一個結論卻給了人們并不簡單的思考,也再次有力的證明了"羅森塔爾效應":愛學生,給學生以北更好的關心和責任,將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有時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前幾年,那些曾被分入差班的學生,在老師的關愛下,最終取得了好成績,這樣的例子不也屢見不鮮的嗎?

高爾基曾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學生的教師,他才可以教育他們"。師愛,應該是無私的,它更應該象太陽那樣,以同樣份額的光和熱傳給所有的人,是公平的。

有為哲人說:"孩子的心靈是塊不可思議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收獲行為"。"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語),播下充滿愛的,富于期望的種子吧,因為"丑小鴨"也會成為"白天鵝"。

英語教學論文:英語影視作品和大學英語教學

一、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的一大弊端就是重視閱讀,輕視聽力;重視背誦,輕視運用;而且往往讓學生學到的只是脫離生活的一些英語語法規則,缺乏實際的情景運用能力。雖然近幾年來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實用性英語教學還需進一步改善,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突出和加強聽說與交流能力的培養。英語原聲電影所提供的語言環境是其它英語教材無法比擬的。寓教于樂,提供真實地道的寬松自然的語言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和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所以大學英語課堂上如果穿插一些與單元話題相關的電影片段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一)通過英語原聲電影,學生可以學習到地道的口語表達

在日常的英語授課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的大多是書面用語。書面用語對于在各類書面考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英語四、六級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等等。而影視作品往往采用的是真實的語言,與精讀和視聽說上面的材料有著明顯的區別。影視作品語速快速流暢,應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語等,那么學生通過影視作品,可以學到這些地道的口語表達。學生在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后,要學到地道的英語需要接觸大量鮮活的當代英語。而電影文字簡單,生詞較少,幾乎都是一些日常會話的句子,但發音標準,快速,流暢,語氣變化多樣。另外電影場景真實,提供的語言環境是其他英語教材所無法比擬的,學習者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置身于說英語的環境中。例如在影片《羅馬假日》中,有這樣幾句話:life isn’t alwayswhat one likes,is it?(生活并非總是如人所愿的,不是嗎?)live dangerously.take the whole day.(活得刺激點。玩兒它一整天。)那么在日常英語交流中學生可以張口就來。

(二)可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我國的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外語學習更應該是這樣。我們知道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培養學生能夠用英語交流。同時社會對大學生的外語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那么該如何改進外語教學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很關鍵的。興趣是學習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直接轉化為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高度注意,就會主動的學習,以取得最佳學習效果。我們應該不斷的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及課外活動,創造一種自由交際的氣氛,讓學生置于有交際的環境里,把語言的輸入與輸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及創造力,在交際中提高交際能力、綜合能力和素質,最終達到使學生能夠用英語交流信息的目的。寓教于樂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英語學習中。電影自然的融合多種介質,把學習者融入到聲、光、色的綜合體中,從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風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大部分學生看英語電影的熱情很高,并且想把電影中的表達法用在自己的口語表達中去,所以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就會變得越來越高。都希望把英語學好,然后可以觀看原汁原味的英語電影。

(三)可以促進學生交際文化能力的培養

根據《辭海》的解釋,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人們普遍認為,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家拉多在《語言教學的方法》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中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因此語言與文化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在外語教學中要重視社會文化因素,不能因為時間有無或方便與否而決定取舍。學生可以借助電影來擴展生活,打開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隔閡,了解異國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決不能與學習社會文化割裂開來。而英語電影反映了英美人們日常生活,有很多習慣和習俗與我們的文化差別較大。在情景劇《老友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那種尊重個體,個人主義凸顯。總之,電影可以了解英美社會和文化,接觸鮮活地道英語,創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胡文仲教授曾經說過:“不了解美國的個人主義就不可能理解美國人的行為。”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并不是自私,而是尊重個人的想法,尊重個人的隱私,不要求每個人一致,重視個體差異。

二、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的方法

觀賞電影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并非娛樂的目的,所以教師要作好引導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決策者、執行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教師要在課程開始時介紹所要欣賞的電影的基本情況,例如電影的類型,主要演員,劇情介紹等等。比如在欣賞影片《西雅圖不眠夜》時,首先向學生介紹所看電影的類型:喜劇片。主要演員:湯姆·漢克斯,梅格·萊恩。劇情介紹:建筑師山姆經受喪偶之痛,與兒子約拿移居西雅圖。約拿在圣誕前夜打電話到電臺要為父親尋找新伴侶。報社記者安妮深為山姆所感動,他毅然飛往西雅圖,但兩人的緣分似乎總是擦肩而過。最后,在約拿的堅持下,三人終于在 情人節相遇在帝國大廈的頂層。在觀看影片時可以讓學生進行下列課堂活動。

(一)模仿和重復

復旦大學教授陸谷孫曾說過:“說英語要說得字正腔圓,只有億萬次的模仿。”看電影時用心模仿,時間長了,就可以脫口而出,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影片《西雅圖不眠夜》中marsha:don′t answer that.let’s get into thatright after these messages.sam?jonah?don′t go away.lf you′ve just tuned in,we′re talking to sleepless in seattle.and we′il be right back after this break with your listener response.

瑪莎:先別回答,廣告節目后再見。山姆,約拿,別走開。現在您正在收聽的是:“西雅圖失眠人。”稍后請聽聽聽眾意見。

以上是很酷的一段話!是不是昕廣播最熟悉的句子?讀誦順口,當個臨時dj何妨!

(二)記筆記

有些對白語言幽默,用詞精確,學生也可以記錄下這些經典句子或電影對白,在日常對話中應用。比如:影片《阿甘正傳》jenny: are you stupid or somedung?你是傻還是什么?forrest:mom said that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媽說傻人有傻福。電影《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中women age quicker than men.女人比男人老得快。that iscertainly a wonderful part of being a married man.he wouldnever ask you to marry lum because he has got married彳艮顯然,那是作為已婚男人的好處之一。他們已經結過婚了,就不會要求你嫁給他。the only possible excuse is that l amnot quite myself tonight.唯一的借口就是我今天有些失態。

(三)提問和討論

在觀看前可以先提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檢驗學生是否看懂,能看懂多少。觀看影片的過程是豐富的語言輸入過程,看完電影后,可以就影片中的某些內容分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是英國大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討論的過程也是集思廣益的過程,更是鍛煉學生聽說能力和邏輯能力的過程,可通過分組討論或自由發言等形式對教師事先設定的問題進行討論,暢所欲言。在欣賞完《西雅圖不眠之夜》后,我便給學生兩道討論題:l.ln this film, men mock the emotionalism of women.women bemoan the scarcity of men.do you believe this istrue in our daily life?2.radio-call-in shows have gainedgreat popularity-some people call in to express theiremotions and problems.others hold negative views and saythey invade one′s privacy!what′s your opinion?

(四)詞匯

眾所周知,有一定的詞匯量就英語學習來講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單純枯燥的詞匯記憶,成為那些基礎不太好,興趣又不高的同學的攔路虎。通過看電影能夠學會大量的新單詞,幫助掌握某些單詞的用法。這些單詞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頻率很高,實用性很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的擴大及鞏固學生的詞匯量。《西雅圖不眠之夜》中marsha:people who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曾經滄海難為水。由此句中的truly love聯想到真愛是true love,真皮叫genuine leather,真跡則是authentic signature。雖然是同一家人,但卻不能混用。

(五)寫電影評論或觀后感

培根說過,使人準確。只有語言的輸入,沒有語言的輸出,是學不好語言的。寫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語學習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對語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而課后教師布置學生寫電影評論或觀后感是提高英語寫作的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給予學生應用課堂所傳授語言知識的機會,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三、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盡管英文電影對于英語學習有上面談到的好處,但是當英文電影用于英語教學與學習而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片的選擇

并非所有的英文電影都適合課堂教學。我們平時在觀賞英語電影時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所以要選材。根據英語電影權威網站的分類,影片類型包括動作、西部、戰爭、動畫、喜劇、懸疑等27種。首先我們要選擇那些具有清晰故事情節的影片。如果故事情節過于復雜,學生們就會感到迷惑,注意力很容易從語言轉移到影片的故事中。所以可選擇那些題材輕松,內容簡單的生活類影片。例如:《情歸巴黎》《之聲》《阿甘正傳》《獅子王》《美女與野獸》。另外也要選擇一些歷史題材的影片,因為除了學習語言本身外,更要提高對英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例如:《愛國者》此片可幫助學生了解美國獨立戰爭的有關背景知識;《阿甘正傳》可以了解美國50年代到80年代的歷史,體現了美國的精神。第二,所選題材語言含量要大,圖像、風景過多,對話較少會耽擱教學時間。發音要清楚地道,不要帶有濃烈的口音,不要帶有太多的方言。第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喜好,同一題材太多,語言難度太大學生會沒有興趣。所以教師在選擇電影時要注意是否適合課堂使用,是否能夠充分利用材料。從整體來講,一些經典的奧斯卡影片是不錯的教學材料。另外,影片內容應該盡量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英語水平相適應。本學期給學生選擇了動畫片《飛屋環游記》以及《魔法灰姑娘》,學生非常感興趣。

(二)影片字幕的選擇

針對不同的影片應該選擇不同的字幕形式。比如語速不是那么快,語音清晰,表達不是那么復雜的影片,可以不帶任何字幕。對于情節起伏較大、語速相對較快的作品,單純依靠聲音和畫面,學生很難理解與欣賞,而且會使學生畏懼,導致自信心的降低以及學習英語興趣的降低。這時,漢英雙語字幕應該是最為理想的作品。一方面,避免了只有中文字幕給學生帶來的依賴感,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欣賞與理解作品。另外,教師要注意這些字幕的質量,如果字幕有錯誤,會影響到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獲得。

(三)一定要堅持原版電影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原則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影音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本質,千萬不要讓學生只顧沉浸于欣賞精彩的影音材料,而忽略語言知識的學習。如果學生只為了娛樂,為了所謂的視覺享受,那么就適得其反。所以教師不僅要在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且還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研究出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的教學方法。

四、結論

總之,在外語學習中,電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源泉,是非常好的教學素材。憑借著生動的形象,音與畫的結合的動感優勢,精心設計的電影課必定會使學生獲益良多,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英語教學論文:新課程標準下英語教學方式的思考

在21世紀地球村時代,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而掌握英語則是首選。英語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的英語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這是每一個英語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現實問題。最近,教育部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次課改將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英語教學改革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要求我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英語教學的觀念、目標、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各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以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英語教學工作者的思考:

一、英語教學要著眼于全面發展。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應該是學生。在英語教學中,每位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應該是人本主義,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學習潛能,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的內心世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盡可能地提供學習空間,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獲得滿足感與成功感。多年來,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總是把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放在教學的首位,而忽視學生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嚴謹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作為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學。

就尊重學生而言,我們也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有個性的。我們應該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針對他們的差異性提供切合他們實際的學習指導。哈佛大學教授,當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Dr.Howard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結構》(FramesofMind)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他將人的智力分為8種類型: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音樂-節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這種智力結構分類,對于我們轉變教育理念,重新認識學生的差異和發展很有幫助。實際上,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也會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差異:女生長于記憶單詞、規則,男生長于閱讀思考;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很強,有的學生善長書面表達。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所教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指導。

二、英語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英語課程內容和目標做了如下表述: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以及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結合下圖所示,從以上表述我們可以看出:

①掌握語言技能是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所謂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語言的輸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說和寫是語言輸出,也就是表達的技能。一個人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在吸收信息與表達自己的交際過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目的,又是學習手段。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②學習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對于英語學習是有幫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礎。我們反對把英語課上成語法課,并不是說我們就不必學語法。中國人學習英語掌握必要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是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方面。問題是不要把學習語言基礎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語課上成語言知識課。目前的認識誤區之一便是一提到培養學生的運用英語的能力,有人就認為是不學習語言基礎知識,把知識與能力對立起來,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對的。

③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高低是與他們的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相關的。英語教學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語文化背景,不僅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只有對英語文化背景感興趣才能抱著積極的情感,主動參與,善于配合,樂于進取,把英語學好,才能對英語學習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熱情與動力。同時還要指導中小學生選擇正確的英語學習的策略。學習方法(包括應試技巧)就是充分運用智慧和智謀,也就是講究學習策略。現在我們教學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提出備課要備學生,提出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實質上就是要講究英語學習策略,以便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英語教學要充分利用IT技術。

IT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即信息技術。近年來,IT技術的迅速發展,引起了教育的極大變革。利用IT技術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讓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手段走進課堂,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IT技術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基本理念應該是什么?僅僅是追求教學方式層面上的變化嗎?答案遠非如此。我們認為,IT技術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基本理念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①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學習場所,使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這里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課堂教學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二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問題。

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普及為我們的英語課堂情景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活力。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領悟語言,操練語言,運用語言,效果一定會更好。如洪恩軟件《從零開始學英語》就運用IT技術,把英語學習的情景

設計得生動活潑,富有創意,其制作的光盤,圖、文、聲、像并茂,學生各種感官受到刺激,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更有利于他們語言能力的提高。我們可利用計算機的動畫演示和學生的實際操作,發展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獨特性。例如,我們可以制作這樣的課件:布置一個展覽中心,computer等包含最新詞匯的科技展品,可讓學生用鼠標拖動放在展覽中心的某個位置,讓學生通過自己創意練習“intend/plantodo”;“Therebe…”等句型,操練詞匯。在這種練習中學生充分地表現自我,其抽象思維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同等發展,創新意識也孕育在他們對美感布局的實踐操作中。利用計算機的交互功能,他們可以自主地決定個體的學習進程,可以自由地選擇各自的學習策略。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濃厚的學習興趣與主動參與,形成了學生優化的內部心理過程,這種心理過程與優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根據各自的特點獲得不同的成就。②培養學生迅速、有效地處理信息的能力。當今的學生,如果不及時掌握IT技術,絕對適應不了未來的時代。克林頓早就提出,在美國,12歲的孩子要學計算機,18歲的年青人要上網。鄧小平早就說過,電腦要從娃娃抓起。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使用IT技術,并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意識,讓學生掌握運用IT技術的能力,特別是運用IT技術迅速有效地從網絡探索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我們的學生具有廣闊的視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地球村中游刃有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個能迅速有效地從網絡獲取和處理信息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會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③先進的英語學習軟件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策略。《瘋狂李陽英語》,《金山單詞通》,《英語聽力通》,《輕輕松松學口語》,《英語口型教師》等一系列優秀的教學軟件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電腦甚至可以自學而獲取成功。老師在英語教學中要適時做好指導和推薦工作。

四、英語教學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

①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多年來采用的評價方式是單一的,主要是筆試。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及考試改革的發展,在高考和中考中開始了聽力測試,但就全國大面積而言,平時及期終考試都是筆試的一統天下。我們注重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這樣我們就沒有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我們往往都是由英語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而忽視了英語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所以,華東師范大學教科院院長陳玉琨教授指出:“我們外語教學實用性不強,效率不高,與我們的外語教學評價有關。我們評價的方法比較單一,評價的觀念比較落后,從而必然會制約外語教學,制約外語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他同時提出,“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語教學評價的問題,通過評價的改革促進整個社會進步。”(陳玉琨:《當代英語教學評價發展趨勢》,在全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評價改革研討會上的發言)

②實施英語課程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多元化原則。根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精神,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建立新型的評價體系必須體現多元性,它包括評價目標多元、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工具多元。其中,評價主體多元顯得尤為重要。以前,我們總是把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者,而他們的評價對象也僅是學生。實際上,教學的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學校的教學管理者)、英語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應該是評價的參與者。

激勵性原則。實施評價的目的是為什么?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教育觀念的偏差,以前我們把評價與考試等同起來,特別是與高考、中考等同起來。結果,學生從開始學英語就不得不進入殘酷的分數競爭。“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實寫照。現在,我們要實施科學的英語評價體系,一定要體現評價的激勵作用。多元評價的目的,就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調整教學。以往我們的教學評價是為了選擇最好的學生。現在我們教學評價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為學生提供最大的發展空間。

情感原則。情感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情感與科學的教學評價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英語語言本身就是表達感情的工具。語言與人的心理發展、文明發展相聯系。另外,教師與學生從事教與學,都是帶著情感的,而這種情感差異也導致了教與學的差異。我們一直強調情感教學,也就是因為英語教學脫離不了情感。在進行英語教學評價時,我們更要注意情感,要注意人的心理體驗。評價學生時,不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語基礎知識,更要看他是否會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豐富感情。同時,在評價學生時,教師要帶著積極的情感來工作,關注學生的進步,善待學生,讓學生從評價中獲益,而不是受罰。

五、構建新型英語教學方式是一個完善性的提法

我們提出新型英語教學并不意味著我們把以前的英語教學斥之為傳統英語教學而一概否定。如同我們討論素質教育一樣。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并不意味著現行教育就是應試教育,現行教育有著許多優良的傳統與好的作法,但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倡素質教育是一個完善性的口號。探索新型英語教學也是一個完善性的口號,而不是一個否定的批判性口號。新型英語教學是現行英語教學的進步與發展。它不否定現行英語教學的優良傳統和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它是在總結多年來我們英語教學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只有帶著廣泛的、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本文提出的新型英語教學,才能真正實現英語教學的更加完美。(文秘站整理)

英語教學論文:綜合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該文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和教學模式的解讀,對新形勢下綜合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了探索,指出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開發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使用網上信息,以達到新時代對學生的要求。

關鍵詞:綜合英語;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

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是一個由工業社會進一步向信息社會轉化的時代。正是由于深刻認識到新世紀給我國外語專業本科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指出了新形勢下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英語專業教學進行改革,以達到《大綱》所規定的培養目標和規格。

作為英語專業主干課程的綜合英語課的改革就成為重中之重。綜合英語也就是《大綱》中的基礎英語,它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綜合英語課通常貫穿于前四個學期,在每周學時數為14-15的一二年級,綜合英語在各高校每周就占到了6-8學時,可見各高校對綜合英語的重視程度。那么,在新形勢下對其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一、綜合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現狀

《大綱》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而以教師為主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學中,要多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利用現有圖書資料和網上信息獲取知識,并使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

雖然《大綱》已經對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給予了引導,但是由于綜合英語是一門傳統的課程,經過這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積累,并不是用幾句話進行宏觀的引導就能解決問題的。而實際上,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在嘗試把課堂的時間部分地交給學生。比如:幾年來很多高校都推行了一種簡單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小節目“FreeTalk”,即“自由發言”。在每次精讀課上,抽出5-10分鐘的時間,讓一位學生自由發言,發言的內容由學生自由選擇,可以是新聞、個人感悟或者是經歷、趣事、故事、天氣等;課文理解部分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課文精講時,讓學生讀課文;課后練習部分,由老師挑學生來做,等等。這些嘗試和努力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時間,但是簡單地把“以學生為中心”理解為“把教師支配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是錯誤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事實上,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綜合英語教學存在的教改空間,但因未接受過英語教學法和應用語言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教學視野狹窄,苦于無從下手。而且,對于多樣的綜合英語教材和多變的教學內容,很多教師并不能嫻熟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有效地主導課堂,未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自20世紀70年代交際法奠定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關于第二語言習得(SLA)的研究在80年代得以蓬勃發展以后,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研究也隨之在更廣闊的范圍鋪開。美國心理學家Bruner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他認為,“學習是學生積極的創造性活動”。外語學習是與學習者個人不懈努力和不斷實踐分不開的,而且主要依賴予學習者的主觀努力。正如科德所言:“有效的語言教學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并促進學習。不能讓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也就是說,我們教的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而不是教科書。他的話說明了語言教學的客觀規律,“以學生為中心”應該成為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把“情境”、“協作”、“會話”、“意義構建”作為學習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使學習者真正進入教學的真實情境,通過學習者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索與分析研究,提出問題和設想并進行驗證,發現規律以及對某些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組織學習者運用語言和文字向他人進行表述,讓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從而實現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對學習內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英語教學模式,正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采用交際教學法,通過“pair work”、“team work”、“role-play”、“class discussion”等課堂活動,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

三、綜合英語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根據《大綱》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解讀,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達到“以學生為主體而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

(一)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途徑(the task-orientedapproach)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學生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咨詢的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通過主動、有目的地獲取

學習材料來實現。在英語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動“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煉和熏陶。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 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

綜合英語課堂不像口語課堂,每節課可以有明確的交際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綜合英語課程的時候,依據課文內容或者主題思想來開發各種各樣的任務,以此主導學生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來完成任務。以楊立民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十課The Green Banana為例。此課的主題思想是拒絕種族中心論,尊重各民族文化。建設文化多樣化的世界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教師可以把此節課的任務設定為: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它們的差異之所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自己在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認識,然后自由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第二冊第十一課You Have to Get Me Out of Here,該課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在爬山時發生意外摔斷了腿,努力保持清醒,冷靜地進行自救的故事。筆者為學生設計的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創設發生意外的場景,并進行自救和互救。筆者在該單元教學中設計上述任務,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能夠運用英語解決真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傳統的綜合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講述占用了幾乎全部的課堂時間,大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們也越來越重視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比如增加了“學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作答”、“學生產出”等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參與的時間。但是,要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這些還遠遠不夠。

筆者曾嘗試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在備課階段,讓學生預習課文、查找作者信息或與課文有關的文化背景、查課文中的生單詞;在課堂陳述階段,讓一個或兩個學生共同組織全體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理解,并發掘出文章的主題思想,進一步進行討論或者辯論;課堂講述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每一段落的大意和知識點,正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總結階段,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從該課中所得到的收獲或者是自己的心得體會;在鞏固練習階段,由學生講解和分析各項練習,有時也可讓學生進行教學模擬試驗,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構思和設想來進行課堂教學。

雖然這樣做增加了學生的責任和任務,但筆者發現當學生在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的時候,積極性非常高,而且學習動機也很強。當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的時候,他們總能很有創意地開發出適合他們自身的學習活動,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在學生的教學模擬試驗中,學生設計的各種活動形式,反映出了他們對綜合英語課程的理解,以及學生對綜合英語教學效果的期待。學生的模擬教學試驗讓筆者也受益匪淺,正所謂“教學相長”,筆者在此過程中也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期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

(三)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利用現有圖書資料和網上信息

圖書資料和網上信息,是新形勢下我們獲取知識的兩個重要途徑,尤其是后者。事實上,在教師的引導和要求下,學生能很容易地學會這兩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并使之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這些技能和素質的培養,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在綜合英語的教學準備過程中,可以發動學生廣泛地通過上述途徑來獲取信息,并在課堂上進行信息的交流。雖然英語的專業課較早地使用了多媒體教室來上課,但是英語的基礎課仍然還在采用傳統的教學道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的進度,對于綜合英語這樣的培養綜合能力的課程的改革限制就更大了。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在線互動學習,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中心。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有其顯著的優越性:多媒體可以將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多種感官的處理功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數據和內容用形象化的、動態的方式加以表達,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同時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大量的英語素材,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從而有利于因材施教,為他們提供充分的練習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多媒體有利于課堂教學“快節奏、高密度、大容量”,在多媒體的課堂教學中,把情景、課文、圖片、詞匯、詞組、課文朗讀、板書要點、課后習題和參考答案等設計成課件,利用多媒體的超文本功能,任意調用,反復重現,大大地節省了板書和講解的時間,從而增加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進行大容量的練習;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優化了教學方法,教師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通過網絡的監控、對講、切換功能,隨時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況下監看,控制學生的學習,與個別學生對話,提供個別的幫助。這種交互式教學方法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使精講、多練、多反饋相結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水平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進行學習和練習,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能力。近年來教學多媒體軟件層出不窮,旨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驗證假設的真實的語料庫也在陸續建成,這都為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如果我們能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學生就能自學、自測、自評,充分體現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的角色。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整個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的時候,并不是減輕了教師的責任,相反是新形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戰。當所有的學生都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教師需要準備的是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以應對課堂上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并適時正確地給予解決和引導。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中起到主導作用。

英語教學論文:英語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與形成

平谷中學 張建國

英語的語感對英語教學和英語的運用起著重要作用。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感覺,它包括人們對英語的語音感受、語意感受、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們對英語語言法則或語言組織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經過反復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經驗和體會。

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又指導語言實踐,正如球類運動員要打好球必須熟悉球性,游泳運動員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樂的人要有良好的樂感一樣,要學好用好英語,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有時感到看起來順眼,聽起來順耳,說起來順口,但又說不清其原因,這實際上就是語感在起作用。不同個體由于語言感覺能力和語言實踐量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因此有些人能從別人的語音、語調、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等準確把握別人要表達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義。雖然語感隨著語言實踐的積累必然會產生,但教師認識到語感的存在和它的積極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會加速學生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呢?

一、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盡量不用母語為中介的翻譯法,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要求學生使用英漢雙解詞典并逐步過渡到使用英英詞典,這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因為用一種語言解釋另一種語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對應完全準確。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即有些英語詞、句用漢語很難解釋,甚至會出現越解釋越難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經常給出一些包含該詞、句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猜測、理解。所給出的語境應盡力和該詞、句所處的語境相似,而且是學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這樣既可以給學生的理解以鋪墊,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詞、句的目的,又能增強語言實踐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二、增大學生語言實踐的量

我認為不僅閱讀應有精泛之分,聽、說、寫也應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語言規律,提高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泛”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規律,也可以增加學生對未知語言規律的感性認識,為以后的語言規律的學習和掌握奠定基礎。這樣既能提高語言的復現率,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又為他們體驗領悟語言創造機會。幼兒學會母語的事實能充分說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語言實踐中,學生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要通過“泛”與“精”相結合的實踐讓學生去發現和認識錯誤,逐漸改正錯誤,以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當然,“泛”不等于“濫”,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泛”的實踐盡量在學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圍之內。

三、培養學生善于積累的習慣

大量背讀古文是過去人們學習漢語的常用方法,現代語言學習的理論也告訴我們大量的語言輸入為語言的輸出創造可能性,這些都是告訴我們積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隨時注意記錄一些有用的詞、短語、精彩的句子和短文,還要他們經常翻閱或背誦,并多加模仿運用,使優美的詞、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爛熟于心,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培養語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

正常幼兒都能逐漸學會母語,能分辨詞的輕重,語調的高低,這有力地說明語境對語感培養的重要作用。學習英語除了學生自己要經常練習外,還應有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多給學生創造一些無意識記和學習的環境,如學校或教室的標語可用英漢兩種語言書寫,學校可辦英語墻報、英語廣播、英語角等。還可采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的辦法,如聯系許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號是相關英語單詞的首位字母教單詞。這樣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過程有時就成了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語知識的過程,其他學科的某些知識點就成了誘發學生復習英語的因素。

五、運用音形結合的方法,適時進行音標教學

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用漢語或漢語拼音給英語單詞注音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準確地聽說英語,不利于學生掌握單詞的音與形的聯系,不利于創造英語語境。學生說出來的英語,漢語味很濃,聽起來別扭生硬,嚴重影響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開始學單詞時,可以結合單詞教學進行音標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可經常運用彩色粉筆,用同一種顏色的粉筆分別寫出單詞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組合以及與此相對應的音標。這樣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把字母與讀音聯系起來,以加強音形聯系。要求學生在需要注音時必須用音標,而不能用漢語。用音形結合的方法進行音標教學,學生不僅能順利準確地給單詞標注音標或根據音標讀準單詞,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在聽到讀音或能說出、想起讀音的情況下,準確寫出或頭腦中馬上就能反應出該詞的拼寫形式,并能夠準確讀出單詞,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好處。

六、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的漢語式的英語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做到確切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

七、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獨立學習的方法,才能達到教師“不教”的目的,如學生的泛讀應運用默讀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泛讀時要兼顧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精讀可采用先默讀,學了之后要朗讀和背誦的方法。朗讀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

總之,語感是一種難以明狀,但又實實在在存在著的非常有用的對語言的感覺。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語感的培養。搞好英語課本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英語語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符合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无线乱码新区|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午夜无码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日本无遮挡边做边爱边摸|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200片|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精品精东影业av网站|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人妻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亚洲 丝袜 另类 校园 欧美|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激情黑人极品hd|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黑人大荫道bbwbbb高潮潮喷| 亚洲成人色区|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午夜更新| 污18禁污色黄网站| 爱情岛论坛首页永久入口| 熟女人妇 成熟妇女系列视频|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 天堂一区人妻无码|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大屁股| aa级亚洲电影|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