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6 07:51: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林業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須繼續實施天保工程,落實森林管護責任制
要把“遠山設卡,近山管護”的要求落到實處。在堅持林權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把要管護的森林劃分成若干個經營區,交給職工管護和承包經營,在不影響林木生長的前提下,對森林資源進行綜合開發、有償使用。要嚴格執行限額采伐制度;貫徹執行國家林業局關于木片生產經營四統一的管理政策;抓好木材經營加工網點的清理整頓,強化制止濫砍盜伐力度;提高森林火災的綜合預防和撲救能力。同時,認真組織實施好森林病蟲害的國家級工程治理項目,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森林病蟲害的能力。
2、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多種成份參與林業可持續發展力度
2.1推進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加快企業兼并和資產重組步伐。在延邊州政府對林業集團公司實施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和條文,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集團公司內部建制,明確經營管理者的責、權、利和企業黨組織、工會、職代會的權利、義務,建立起所有者與經營者、出資者與企業之間的制衡關系,形成內外結合的監督關系。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資本和產權市場為依托。可集聚延邊州林產工業優良資產,組建林業股份公司,以增強林業自我發展的實力。
2.2加大多種成分參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力度。政府應允許林業企業中多種所有制及其實現形式的充分發展。多種所有制成分參與林業活動將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益補充,其組織形式主要有個體經濟、家庭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以及外商投資經濟等形式。由于多種成分參與林業活動可以進一步實現資金、勞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資源的重新配置。因此,增強了林區職工的市場意識,緩解了林業資金投入的不足,創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穩定,帶動了交通運輸、加工業、包裝業等相關產業,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職工的生活水平,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等。為此,我們必須大力開展林業對外融資,廣泛吸收社會多元主體的投入,增加多種經濟成分。在直接融資方面,要更多地采用股份制,并鼓勵國內外企業和個人采取承包、承租、承讓等方式對林業系統進行直接投資,并拓寬間接融資的渠道。同時,必須在所有制上實行開放性政策,大力發展私有林、企業所有林、社團林,允許各種所有制森林的存在和發展等。
3、要強化科技興林工作,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3.1要盡快建立科技興林的運行機制。要堅持以林業實用技術開發為主,深化林業科研體制改革,鼓勵科技人員通過科技興林先富起來。堅持把科研成果作為、品來開發,引導林業科研單位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選題立項。要加大投入,重點解決營林生產中速生豐產林樹種選擇、良種培育、瀕危珍稀樹種造林技術、資源開發中食用菌栽培及保鮮、中草藥材栽培、林蛙高密度圈養、野生經濟作物開發技術、林產工業中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技術等方面的技術難題。
3.2要加快對現有企業的技改步伐,大力開發新產品。圍繞增加品種、提高檔次、改進質量、擴大市場、提高效益的總體發展目標,逐步對現有企業特別是林產工業廠家進行技術改造。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技術合作,積極尋求科技支撐點。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規劃,把握新產品開發的主動權。
3.3要加快推進林業信息網絡建設。在搞好網絡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實施延邊地區林業上網工程,逐步建立和健全企業的信息系統。。
1林下養殖的發展原則
發展林下養殖,一定要堅持生態優先,根據林木各個生長期的不同選擇適宜的林下養殖模式,確保林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要堅持因地制宜,依據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確定林下養殖的開發,確保林下養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還有就是要堅持尋求科技的支撐,積極研究和運用林下養殖的各項技術,不斷完善養殖技術體系。
2發展林下養殖可資推廣的模式
林下養殖模式是指林下養殖經營中按不同經濟條件采取的林下養殖產業管理方式的總和。如前所述,發展林下養殖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養殖模式十分重要。一般來說,林下養殖可資推廣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2.1林禽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禽類動物,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林下養殖模式,適宜在7m×4m株行間距的林地推廣。這種模式能夠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蛋雞、肉雞、鴨類,肉雞、肉鴨每年出欄4茬;另一種是鵝類、斗雞、柴雞,實行放養和舍飼相結合,每年能出欄2茬。
2.2林羊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綿羊或山羊,適宜在10m×3m×3m株行間距的林地推廣。
2.3林兔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肉種兔或野兔,適宜在7m×4m株行間距的林地推廣。
2.4林豬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肉豬,適宜在8m×4m株行間距的林地推廣,每年可出欄3茬。
2.5林牛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肉牛或奶牛,適宜在大小行間隔10m×3m×3m株行間距林地推廣,林下可間作牧草。肉牛育肥,每年出欄2茬。
2.6特種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梅花鹿、貂、狐貍、藍孔雀、鴕鳥、蛇類、鷹嘴龜等特種動物,適宜在7m×4m株行間距的林地推廣。
3加快林下養殖發展的措施
3.1切實加強組織與協調配合
加快發展林下養殖業,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配合。各級政府要把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積極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據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盡快出臺適應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細則。同時還要加強監督檢查、監測統計和信息溝通,充分發揮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形成共同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合力。
3.2科學規劃林下養殖規模
發展林下養殖,要因地制宜,科學地進行規劃。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合理布局林下養殖的模式,切忌不能夠盲目發展,一哄而上。規劃制訂過程中,要把發展林下養殖與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緊密結合,并根據當地農民的養殖習慣,突出當地特色,合理確定林下養殖發展方向和模式。
3.3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要推進林下養殖的發展,應該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以產業龍頭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林下養殖的快速發展。為此,有關部門可選擇幾個優秀的林下養殖戶作為示范點進行重點培育,促其上檔次、成規模,通過典型示范,推廣先進養殖技術和發展模式,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民投身于林下養殖的發展。
3.4強化科技支撐,搞好技術服務
林下養殖的推進與發展,不是一家一戶的事情,它涉及多個行業,覆蓋萬戶千家,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的悉心支持與精心服務,這其中重要的是要搞好技術服務,要加強與有關科研院所、技術推廣部門的合作,大力引進應用林下養殖的新技術、新模式。同時,應該積極加強對林下養殖戶的科技培訓,不斷提高養殖技術骨干和示范戶的專業技能水平,做到每個林下養殖區至少推廣應用一項新技術,培育發展一個科技強戶。另外,還要搞好資金支持服務和市場營銷服務,使林下養殖養得好、賣得出、效益高。
3.5以過硬的產品品質贏得市場
發展林下養殖,必須加強以標準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為內容的標準化建設,推動林下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竭盡全力實施養殖業品牌戰略,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不同地區要根據當地林下養殖發展條件和特色產品與市場的需求,不斷提升養殖產品的質量,以過硬的產品品質贏得市場,這樣才能很好地保障廣大林下養殖戶的利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西梁村,已建成圍網養殖專業區40個,規模養殖美國七彩山雞、珍珠雞、貴妃雞、柴雞、鵝、牛、羊、豬等多種林禽、林畜,成為山西省規模最大、最成功的林下經濟發展區。該村林下養殖面積超過了6.67hm2,養殖規模達到5.5萬只,其中鵝6000只,肉雞1.1萬只,蛋雞3.8萬只,形成了孵化、育雛、檢疫、配方、加工、銷售一體化規模,打造了“洪歷山”牌柴雞蛋品牌,年收益達30多萬元。
4結束語
林下養殖是以確保林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為基本原則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是協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得到有效發展的非常有效的模式。林下養殖對于增加農民收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生態建設成果、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發展林下養殖大有可為,前景廣闊,只要選定適宜的林下養殖推廣模式,積極采取相應的推進措施,不斷加強管理與服務,促進林下養殖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就能夠為實現綠色增長,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一、研究方法及樣本數據
1.研究方法設計
本文以多部門經濟模型為框架,構建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貢獻的理論模型。首先,構建如下模型:Rt=ΔAt*Gt(1)其中,Rt表示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At表示由t年的林業行業內部各個部門的產值占本年林業行業總產值的比重所構成的向量,Gt表示由t年的林業產業內部各部門產值的增長率所構成的向量。這里,有ΔAt=At–At-1(2)根據式(1)和式(2),我們可以計算歷年我國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Rit,其中,i表示地區。另外,由!任意年的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Rit的平均值AvRt占當年當地的林業行業總產值的平均增長率Kit的比重可表示為當年當地經濟增長率中的產業結構變動所占份額,記為Mi,即Mi=AvRt/Kit(3)
2.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木竹采運業是重要的林業行業之一,但考慮到2004年以前我國有許多省市的木竹采運業生產總值的數據缺失,于是本文選取2004年~2011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同時,由于寧夏、青海和西藏這三個地區的林業生產總值相對其他地區而言非常小,因此本文將這三個地區剔除。綜上所述,選取2004年~2011年我國27個省、市、自治區林業部門的相關數據為樣本,數據指標包括歷年各地區的林業生產總值、林業行業內部第一、二、三產業的生產總值。為了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使實證結果更加符合實際,本文以2004年為基期,根據各類林業生產總值指數進行平減處理。
二、實證結果分析
1.產業結構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根據式(1)和式(2),并利用本文搜集的數據樣本,計算歷年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Rit),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歷年我國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明顯差異。以2011年為例,R值最大的地區為上海(1.418),最小的地區為廣西(0.003),兩者相差懸殊。2011年全國的R值均值為0.209,表明當年的平均R值處于較低水平,而且方差為0.137,表明各地區R值離散性較強。根據2011年R值的大小,將全國分為3類地區,第一類包括上海、江蘇和四川,R值均超過0.7;第二類包括遼寧、山東、廣東、海南和黑龍江,R值均在0.1和0.7之間;其余為第三類。從歷年R值的方差值可以看出,全國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不同的年份也都表現出較強的離散性,而且不同年份的R值方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2006年R值的方差達到最大(0.774),而而2007年R值的方差又跌入谷底(0.101),可見不同年份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貢獻的省際差異非常顯著。2007年之后,R值的方差相對往年有明顯減小,原因可能是2006年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大量實施對大部分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帶來影響,促使各地區林業經濟發展不斷收斂。
2.林業產值增長率中產業結構變動所占份額
根據式(3),計算各地區林業產值增長率中產業結構變動所占份額,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值也存在顯著差異,全國M值平均值為5.317,而地區最小值只有1.064(海南),最大值則達到13.001(山西),兩者相差懸殊。我們也將M值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北京、河北、上海、山東、山西、云南6個地區,M值都超過8.0,第三類包括廣東、海南、安徽、黑龍江、湖北、陜西和新疆,M值都低于3.0,其余為第二類,M值都處于中等水平。M值與R值不同,它表現為林業行業內部各部門的差異性增長,其大小受到林業產業結構變動和林業經濟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林業政策、林業投資和宏觀水平等因素也都是影響M值的重要因素。從式(3)可以直觀地看出,M值大小與林業經濟增長水平之間存在反比例關系,即M值與G值成一定的反比關系。因此,政府在實施林業政策時要統籌林業各部門的發展,達到共同發展。
三、結論
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帶來重要影響,本文實證分析了我國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并著重探討了何種貢獻的區域異質性,認為產業結構優化對林業經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因地區而異;同時,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率的貢獻與林業經濟增長之間成反比,意味著林業經濟增長率的降低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因此,我國在實行林業產業政策時要統籌兼顧,力爭林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1第一,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森林與其他生物之間是一種互相依存、相生相克和優勝劣汰的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平衡。第二,保護水資源的功能。森林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蓄水池,它可以蓄積大量的天然降水,同時還可以減少地下水的蒸發和地表徑流,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減輕旱澇和風災,對整個地球的水循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三,保護野生動物的功能。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中的作用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廣泛重視。1.2建立和完善森林保護制度,加強林業行政執法力度近一階段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較快,因此,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高,林業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我國幅員遼闊,林業資源比較豐富,但是,要有計劃、合理開發,以保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尤其要對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林場進行保護,因此,應該根據我國林業的總體開發情況,制定完善的森林保護制度,并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過度開發采伐的情況,予以嚴重的懲罰。加強執法力度,首先要有完備的法律約束,其次也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執法隊伍,以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1.3加大對森林保護、建設的投入森林在今天的環境工程里的地位十分的重要,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這一點。森林對于環境的自身調節能力十分的強,對于污染問題有很強的改善的功能。在森林的建設里要加大投入力度,進行合理的規劃最大限度的發揮森林的作用。對于不同的地理環境以及周邊的環境,在森林建設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選中,選一些具有很強的凈化功能的品種,繁殖能力適應能力強的品種,后續的維護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對于一些自然災害要及時的治理,像是蟲害等方面預防為主,防治相結合,最大限度的保障森林的安全。相關部門的資金一定要到位,最好做到專款專用,這樣就可以避免資金斷流的現象發生,在資金方面得到了有力的保障。1.4堅決貫徹“十六字”方針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嚴格執行“十六字”方針,即:科學規劃、全面保護、重點建設、合理利用。更加強調森林的生態功能,突出對森林的保護和促進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新政策的公布和貫徹實施,適應了新形勢下森林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調動林業職工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森林的積極性,進而實現森林的永續利用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1.5引導傳統農業,發展混農經濟可持續的混農林業高級生產模式,就是在一定自然經濟地理條件和社會文化背景下,綜合利用森林林下小氣候、土地、水體、生物資源,在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的同時,進行農作物包括糧食品種、藥用植物、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的栽培,使之成為物質良性循環,能量合理流動,多級生產,穩定高效的相互促進的林農復合生態系統。引導群眾開展多種經營,種植經濟樹種和經濟價值較高的藥材等,如樹—果—藥,樹—茶—藥等,增加群眾收入,既提高林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以保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6大力發展林業生態旅游,促進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林業生態旅游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不僅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也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林業生態旅游是強有力的宣傳形式,不僅為林業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還在人們旅游中增強了大家的環保意識。尤其要重視各地國家級森林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及申報。各地應該根據當地資源特點及優勢,統籌發展,合理開發利用、科學規劃,能夠在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結束語
近年來,環境問題一直是人們所探尋的課題,越來越認識到環境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切身的利益。如果有一個好的環境,能夠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們的身體會更加的健康,我們每天可以愉快的工作學習。基于以上的幾方面我們的探索之路在不斷地拓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當今社會的必然趨勢。本文從森林的角度出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提倡林業的環境保護,對于其深遠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闡述,加深人們的認識程度,使人們更加自覺的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來,一切的活動只有廣泛的調動全民的積極性才會得到最終的想要的效果。目前,在林業產業生態保護這塊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關鍵在于整體的構思,以及大力倡導響應國家的號召政策密不可分的。今后的環境保護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積極地面對,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論文摘要:林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對傳統的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現狀,單一的林業經濟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調整我國林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注重內涵式發展,強化林業企業管理,實現林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林業經濟 轉型 發展
林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多年來為國家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近年來在不斷地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力求由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在注重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我國要實施經濟體制改革,而十七大在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環境下,林業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積極致力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實現林業經濟的循環發展。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現代的生產方式、經營理念不斷更新。必須轉變觀念,開擴視野,爭取林業的經濟、政治、人文發展空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重新審視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發展之路,實現生態固本,低碳轉型,綠色崛起,富民興林戰略。
一、傳統單一的林業經濟是林區難以擺脫“兩危”困境的根源
傳統的林業經濟具有產業經濟、資源型經濟的屬性。林業是以森林資源為物質基礎,經營森林生態社會系統的行業。傳統的林業經濟是培育和保護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其作用的產業經濟,包括造林、育林、護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采集和加工。林業經濟以市場需求、產業資本、產業產品、產品質量、成本核算、社會經濟效益、價值規律等基本要素體現出產業經濟屬性;同時也以采掘業的典型特征,諸如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產業結構不一、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企業布局重構和分散等,具有資源型經濟的明顯弊端。建國初期,我國林業發展走的是以木材生產為中心,重采輕育、木材采運為主的林業經濟發展道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有林區出現可采森林資源危機和企業經濟危困,人們逐漸認識到單一木材利用,忽視森林生態等多效益和多種經營的林業經濟發展道路存在很大局限性,開始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分區發展、林業分工發展等戰略思想,但仍然是以木材利用為主,兼顧其他效益的單一發展的林業經濟;但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以采伐森林資源為前提的傳統的林業經濟模式,開始逐漸顯露出弊端。
傳統林業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局限越來越凸顯在林區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一是經濟領域。林業經濟屬于資源性的產業經濟,局限于林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環節的相互聯系。林業經濟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運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產,而其他產業都處在副業層次;林區由于單一發展“獨木支撐”的林業經濟,導致了可采森林資源消耗過快,森林資源危機和林區經濟危困加劇。由于森林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目前森林資源匱乏,木材生產任務逐年削減,主產業生產已不能滿足林業局發展的需要,隨著二期天保工程的實施以及林區“十二五”經濟轉型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科學發展觀成為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和指針,林業在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對森林各種功能認識的提高和需要的轉變,對林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業性質上,林業既是一項產業,又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二是在林業定位上,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三是在指導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產為中心轉向三大效益兼顧、生態效益優先。如果林區再繼續發展單一的林業經濟,繼續對計劃經濟形成的“大一統”體制和產業產品結構等抱殘守缺,不思改革創新,或者消極“等靠要”,必然貽誤歷史機遇,繼續拉大與先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優化產業結構。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戰略、快發展,推動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型,使得天獨厚的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應有的經濟競爭優勢。要使失衡的產業結構向多業并舉的優化結構、均衡發展的復合型經濟結構轉變。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多種效益并求轉變。把森林資源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樹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林業的理念,按照實現森林、土地等資源最優配置和森林土地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資源節約型集約化發展的路子,為可持續發展儲備資源。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必須由忽視資源環境與長遠利益的資源依賴型、資金依賴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資源節約型、管理集約型的循環經濟轉變,全面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帶動經營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創新。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著力開發林下經濟。(1)抓好示范,以點帶面推進。努力抓好“林藥”、“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業復合經營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樹立典型樣板。(2)多元投入,加強資金扶持。通過補助、金融扶持、社會參與等多種途徑,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對林下經濟的資金扶持。加強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強化龍頭帶動。積極鼓勵、扶持職工開展林下種植、養殖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要通過牽線搭橋,幫助林下經濟經營者與林產品加工企業建立長期的產品購銷關系,擴大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賣難”問題,全面帶動林下經濟發展壯大。(4)發展家庭經濟,給予優惠政策,確保產品回收,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提高產品附加值。產業不發展起來,我們就強大不起來,不能總盯著第一產業,要把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加強產業投入后續管理。(5)把以砍木頭賣錢為主財源轉向碳匯經濟新財源。培養碳匯,發展碳匯林業,通過碳匯交易來實現創收,給林業培養新的財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3.加強人才引進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激勵和引導職工去實現企業的預定目標,下大力氣做好企業人力資源合理配置開發,廣泛培養和吸納各方面人才不僅是林業企業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林業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保證。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的信息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速,林業企業只有擁有大量的具有新知識新技術的人才,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但受資金、待遇、觀念滯后等因素的影響,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林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利益的驅動使太多的企業原有的人才離開了企業,去尋找更好的發展。經濟落后、待遇不合理又很難吸引外面的人才,就連我們林區人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僅有1/5能回到林區,有4/5的人則是帶著美好的愿望另尋高就去了。所以,林業企業要有突破性發展領導首先要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大膽進行人事制度改革,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把職工自身的發展和企業的全面進步結合起來,引導其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的一致。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對職工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技術業務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思想好、業務精、作風硬的職工隊伍。另一方面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獎懲制度按要素分配,把實際收入和工作業績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給職工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更好促進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
三、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經濟效益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是貫穿企業各項生產活動的永恒主題,必須不斷加強。過去,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過量的林業采伐消耗了大量資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嚴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業由過去的輝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兩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業歷史遺留形成的典型企業辦社會體制,富裕人員多,技術改造欠賬等客觀原因外,主觀上管理粗放,內部流失嚴重也是影響經濟效益的主要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是增強企業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沒有一流的管理, 就沒有一流的企業效益抓住資金管理這個中心,以增收和節支為重點,加強企業管理,全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建立企業管理新機制是搞好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只有不斷地深化改革,打破舊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業管理不斷向現代化水平邁進。一是要注重管理觀念的更新。現代企業管理是各種要素配置與動作的全過程管理,不僅要注重企業的管理問題、經營問題,更要注重企業的資本運營問題。突出企業資產的增值和產業的發展。使企業管理由單一生產型管理向生產經營型管理轉變,再向資本運營管理轉變。全部管理必須堅持“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圍繞市場變動進行調度和調整,不斷提高和擴大市場占有率,根據市場信息進行動態組合,隨時適應市場環境。二是要注重管理手段的更新。要不斷更新管理手段,努力創造企業的管理新路子,使管理更加嚴、細、實、真。三是要注重管理機制形式的更新。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決策機構。企業通過改制更新,建立起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經營機構,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隨意和依賴性問題,增強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競爭機制。充分體現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優勝劣汰的規律,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利益分配機制。以聯股、聯利、聯心為紐帶,將責、權、利、險聯為一體,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關系, 使企業的發展和個人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命運共同體。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市場營銷機制,采取靈活有效的營銷策略,提高市場的占有率和進入市場的自由度,向生產經營型,經營開放型轉變。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科技創新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開發是企業永恒的主題,要研究制定以科技進步為主導的企業發展戰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技術開發條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改造、技術開發、科技投入和產業化主體。
在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 抓好企業管理的中心,搞好資本運營,著重抓好以下兩項工作。
1.認真加強成本管理。成本是企業運行質量的集中反映, 是企業總體素質的綜合表現,關系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因此,必須從企業經營活動的源頭抓起,牽住成本管理這個牛鼻子,有五條途經可以降低生產和產品成本。第一條途徑是強化成本目標管理,提高投入產出水平,企業在采取目標控制中應該采用“制定定額、分解目標、控制費用”的辦法。一是控制價格目標。二是原料消耗目標。第二條途徑是加強資金管理,控制支出,節約費用。產、供、銷、財等部門采用現代管理手段,加速產量、銷售、物資、資金、財務信息的傳遞,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依據。第三條途徑是規模生產,實現降本增效。企業要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達到降本增產、增銷、增利的良好效果。第四條途徑是加快技術改造,降低生產成本,在當今科學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在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還應重視技術改造,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發新產品、改造傳統行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開辟降低成本途徑。同時還要注意項目建設成本,縮短項目建設期,磨合期,突出一個“準”字,把握一個“快”字,取得良好的投資回收效益。第五條是加強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是改革人事制度, 體現“肯干、能干、干好”的用人原則,競爭上崗,優勝劣汰。二是減員增效,精干主體,以適應產品結構調整,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三是制定科學的勞動定員定額指標,減少非生產人員,優化組合,調動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投入到降低成本的工作中去。
2.強化財務管理,提高資金運營效益。確定財務管理在企業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其次是企業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中心環節。第一財務管理必須研究生財、聚財、用財之道,提高對資金的籌措、運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一是要研究籌資方式,謀求最低資金成本。二是以最合理的方式標準運用資金。三是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資金。四是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自我平衡機制。第二堅持財務的集中統一管理, 加大理財力度,減少國有資產流失。根據企業內部銀行的職能,搞好內部核算、核定資金占用定額,落實資金管理責任制,加強資金的計劃管理,搞好資金的日常調度和控制,堅持資金的有償使用,增強資金的成本意識,加強資金的成本控制,加強對外聯營投資管理,實行資金回報經濟責任制,完善模擬市場價格核算, 健全模擬市場管理、提高經濟活動分析質量,突出成本和資金分析兩個重點,開展以資金占用資金效益為主要內容的審計工作, 不斷提高資金運營質量和效益水平。
我們應盡早結束林業依賴資源破壞和消耗換取經濟發展的階段,加速轉型,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由于林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部門,投資周期長、收效慢,靠自籌資金謀求發展在短時間內很難奏效,國家應加大對林業產業的投資和扶持,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強化林業企業管理,促進林業企業經濟再現輝煌。最大化地實現林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摘要:林業作為我國五大產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林業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沖擊,而在促進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過程中,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對于林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一定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統計數量和計量模型的模式,研究要素投入譬如資本,土地,勞動等要素對于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果,從而探索出促進林業經濟增長的一些方案和建議。
關鍵詞:林業經濟;要素投入;效應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林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奔小康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經濟的增長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產業結構從1994年的58.4∶34.4∶7.1,增長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顯的經濟增長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我國一些林業專家經過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上貢獻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的林業經濟增長效應情況進行分析,以期探討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程度。
一、理論基礎和模型設置
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全世界各國爭相追求的目的,從經濟學開始被研究以來,對于經濟的增長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沒有間歇。從上個世紀以來,以哈多和索洛模型為代表的經濟增長理論風靡一時,哈多模型主要強調投資的關鍵性,這種理論認為投資影響了經濟增長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將資本和勞動,融入外部的技術因素。這樣經濟的增長就可以歸結成為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創新的增長效率之總。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提出了所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被廣泛利用于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數量關系。其本質模型表現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參數,而且參數估計和其他代數方程相比,計算更為方便,由于數據的特性,計算分析結論更為準確。一般來說,若總和小于1的話,說明規模報酬遞減,生產規模擴大的邊際報酬也相應遞減,如若總和大于1,結果則相反。但是因為林業作為我國的公益事業同時也是產業支柱之一,林業的經濟增長的效應與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資金的注入有很大的關系[1]。
二、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學的分析
1.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業經濟增長的研究基礎上,分析數據的特點,選擇一些數據指標作為研究的變量條件。選擇林業系統的歲末從業人員作為勞動因素投入指標;選擇林業總產值成為林業經濟快速增長產能指標;選擇林業系統的資產總額和工資總值作為資本因素的參考,選擇森林造林面積作為土地因素的投入參考指標,所有的數據選取的年限從1979-2006年之間。
由于數據的收集工作異常艱難,所以歲末林業從業人員總數主要包括林業系統中的國有和行政單位工作人員,此參考指標是優先指標,在這,做一個假設,假如林業系統的全部從業人員總數和所選擇的參考指標有同比例關系,用資產投資和工資總數上資本投入參考指標也不詳盡,在此基礎上,假設替代指標與整體的林業資本投入卻呈正比關系。由于數據的期限比較長,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對林業的資金投入參考指標和林業總產值進行價格不變的處理[2]。
2.林業總產值增長近況。一些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總產值在研究期限內出現一種迅猛增長的節奏。從增長率來看,林業經濟的增長速度跟我國的國民經濟保持一種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動的程度要強于GDP,而在剔除價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業總產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長率,這一點與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變化相同,從而說明我國的林業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國的經濟發展背景。
3.林業要素投入情況
3.1人工造林面積的變化。總體來說,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并沒有出現非常突出的增減形勢,年均造林面積約為370.88萬平方千米,但是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也經過了幾次比較明顯的改變。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積差不多出現有超過25%的變化,從歷史上我們了解,這是因為受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所進行的林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影響,導致人工造林面積出現一個比較迅猛的增長。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間,為響應我國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積出現進一步的擴大。
3.2勞動力的數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紀后期,林業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總和呈現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 但是自此以后,林業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出現了一個下滑遞減的階段,從2003年之后才開始回升,并逐漸穩定。這一變化與我國林業系統創新設備技術和公司進行改革,兼并重組等等有關,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我國的林業技術水平出現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資本總量和結構的變化。林業資本投入主要出現兩個迅猛增長的階段,一個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長階段,另外一個是從2005年以后開始呈現的爆發式的增長,從數據來看,二者有點類似。但是從結構上來分析,主要是國家政策對于林業經濟不同階段的支持所導致的結果。綜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現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時也是林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我國林業的快速發展與要素投入及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三、對策和建議
1.加強林業經濟領域的科學技術投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創新性,加大對專業林業學校等科研組織的扶持力度,讓林業技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增加對林業緊急增長的貢獻率。
2.做好擴大人工造林面積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業系統,將造林的生態利益轉化為經濟利益,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水平,更加讓林業的產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對林業產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堅持生態環保的林業政策基礎上,積極引領社會金融資本進入林業經濟發展圈里邊,提高林業投資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業系統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保障林業基層工作人員的基本利益,吸納更多優良人才的加入林業經濟建設中來。
四、結語
因此,通過上文的數據研究分析,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的發展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必須堅持要素投入在林業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作用,加大資本,勞動力等等因素的投入,可以使經濟增長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進步。
論文關鍵詞:林業資源;林業經濟
論文摘要: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識需要人才。知識和占有知識的人才,是知識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資本。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資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學技術來發展經濟。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建立全國人才信息網,以期利用這一電子人才信息平臺,使林業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人才資源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財富。
據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全國現有森林面積 1.34億hm2,森林蓄積量10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國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經國家批準黑龍江等8個省已跨入生態系統行列。我國現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絕對值是可觀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國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分別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屬于森林資源嚴重缺乏的少林國家。全國現有沙漠化面積達171.1km2,占國土總面積 17.85%,其中風沙化土地 5.4萬km2,沙塵暴時有發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以黑龍江省為例,全省沙區每年有460多萬畝農田不同程度地受風沙危害,其中重災年份毀種面積達40多萬畝,300多萬畝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質退化,載畜量減少,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2億多元(林業廳提供)。林業企業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待遇偏低,加上長期單一生產結構,致使人才結構不合理,知識在創新過程中的創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業,建設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的林林,必須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實現這個奮斗目標,關鍵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實現現代林業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全新發展新理念,把實施林業人才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堅持以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根本出發點,人才要打破系統之間、部門之間、省市之間的界限,實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發揮最大創造力一種人才資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進,也包括在不改變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單位利益情況下,對人才能力充分發揮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網,就必須大力發展“數學林業”。信息化是當代林業現代化的標志,它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林業現代化的方面,而電子信息技術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管理和發展持續林業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只有通過全局性、整體性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才能直接為林業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與智力保證。
其次,加快整體性林業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與利用。開發利用創新型人才,堅持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發揮人才的潛能,提高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鼓勵支持人才開展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讓科技人才自覺參與國家林業創新體系建設,在林業領域保持技術優勢,促進部分學科、專業有重大突破。讓知識資本參與分配,知識經濟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以知識為資本將高技術成果產業化,高技術成果可作無形資產參與項目產業化投資,依據效益應獲得相應的股權收益。開發國內外兩個人才市場,吸引人才為林業經濟建設服務,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堅持以調整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市場為依托,以需要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合理調整人才結構與布局,既保證人才分布的動態平衡。人才要堅定不移地穩步推向市場,以實現人才資源市場化,優質化。加強對人才的宏觀調控與科學管理,保證國家重點建設及基層對人才的需要,兩種手段結合并用,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再次,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林業科技人才。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養林業各類(含短缺學科)專業人才。要加強繼續教育法律法、規范化管理,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圍繞創新能力建設,認真搞好高層次次林業學術,技術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年輕創新型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敢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林業科技人才隊伍。
林業既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又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擔負著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大任務。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加大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力度,認真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國家重大環境建設,努力擴大森林資源。知識就是經濟,要創知識經濟之業,要探索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拓展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領域,開創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提高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益,為四化建設提供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多學科,多專業的各類人才資源,促進生態環境,林業經濟有一個快速的發展與提高。
論文摘要:林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對傳統的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現狀,單一的林業經濟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調整我國林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注重內涵式發展,強化林業企業管理,實現林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林業經濟 轉型 發展
林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多年來為國家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近年來在不斷地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力求由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在注重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我國要實施經濟體制改革,而十七大在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環境下,林業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積極致力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實現林業經濟的循環發展。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現代的生產方式、經營理念不斷更新。必須轉變觀念,開擴視野,爭取林業的經濟、政治、人文發展空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重新審視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發展之路,實現生態固本,低碳轉型,綠色崛起,富民興林戰略。
一、傳統單一的林業經濟是林區難以擺脫“兩危”困境的根源
傳統的林業經濟具有產業經濟、資源型經濟的屬性。林業是以森林資源為物質基礎,經營森林生態社會系統的行業。傳統的林業經濟是培育和保護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其作用的產業經濟,包括造林、育林、護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采集和加工。林業經濟以市場需求、產業資本、產業產品、產品質量、成本核算、社會經濟效益、價值規律等基本要素體現出產業經濟屬性;同時也以采掘業的典型特征,諸如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產業結構不一、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企業布局重構和分散等,具有資源型經濟的明顯弊端。建國初期,我國林業發展走的是以木材生產為中心,重采輕育、木材采運為主的林業經濟發展道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有林區出現可采森林資源危機和企業經濟危困,人們逐漸認識到單一木材利用,忽視森林生態等多效益和多種經營的林業經濟發展道路存在很大局限性,開始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分區發展、林業分工發展等戰略思想,但仍然是以木材利用為主,兼顧其他效益的單一發展的林業經濟;但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以采伐森林資源為前提的傳統的林業經濟模式,開始逐漸顯露出弊端。
傳統林業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局限越來越凸顯在林區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一是經濟領域。林業經濟屬于資源性的產業經濟,局限于林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環節的相互聯系。林業經濟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運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產,而其他產業都處在副業層次;林區由于單一發展“獨木支撐”的林業經濟,導致了可采森林資源消耗過快,森林資源危機和林區經濟危困加劇。由于森林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目前森林資源匱乏,木材生產任務逐年削減,主產業生產已不能滿足林業局發展的需要,隨著二期天保工程的實施以及林區“十二五”經濟轉型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科學發展觀成為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和指針,林業在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對森林各種功能認識的提高和需要的轉變,對林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業性質上,林業既是一項產業,又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二是在林業定位上,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三是在指導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產為中心轉向三大效益兼顧、生態效益優先。如果林區再繼續發展單一的林業經濟,繼續對計劃經濟形成的“大一統”體制和產業產品結構等抱殘守缺,不思改革創新,或者消極“等靠要”,必然貽誤歷史機遇,繼續拉大與先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優化產業結構。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戰略、快發展,推動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型,使得天獨厚的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應有的經濟競爭優勢。要使失衡的產業結構向多業并舉的優化結構、均衡發展的復合型經濟結構轉變。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多種效益并求轉變。把森林資源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樹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林業的理念,按照實現森林、土地等資源最優配置和森林土地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資源節約型集約化發展的路子,為可持續發展儲備資源。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必須由忽視資源環境與長遠利益的資源依賴型、資金依賴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資源節約型、管理集約型的循環經濟轉變,全面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帶動經營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創新。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著力開發林下經濟。(1)抓好示范,以點帶面推進。努力抓好“林藥”、“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業復合經營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樹立典型樣板。(2)多元投入,加強資金扶持。通過補助、金融扶持、社會參與等多種途徑,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對林下經濟的資金扶持。加強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強化龍頭帶動。積極鼓勵、扶持職工開展林下種植、養殖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要通過牽線搭橋,幫助林下經濟經營者與林產品加工企業建立長期的產品購銷關系,擴大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賣難”問題,全面帶動林下經濟發展壯大。(4)發展家庭經濟,給予優惠政策,確保產品回收,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提高產品附加值。產業不發展起來,我們就強大不起來,不能總盯著第一產業,要把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加強產業投入后續管理。(5)把以砍木頭賣錢為主財源轉向碳匯經濟新財源。培養碳匯,發展碳匯林業,通過碳匯交易來實現創收,給林業培養新的財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3.加強人才引進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激勵和引導職工去實現企業的預定目標,下大力氣做好企業人力資源合理配置開發,廣泛培養和吸納各方面人才不僅是林業企業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林業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保證。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的信息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速,林業企業只有擁有大量的具有新知識新技術的人才,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但受資金、待遇、觀念滯后等因素的影響,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林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利益的驅動使太多的企業原有的人才離開了企業,去尋找更好的發展。經濟落后、待遇不合理又很難吸引外面的人才,就連我們林區人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僅有1/5能回到林區,有4/5的人則是帶著美好的愿望另尋高就去了。所以,林業企業要有突破性發展領導首先要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大膽進行人事制度改革,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把職工自身的發展和企業的全面進步結合起來,引導其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的一致。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對職工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技術業務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思想好、業務精、作風硬的職工隊伍。另一方面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獎懲制度按要素分配,把實際收入和工作業績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給職工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更好促進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
三、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經濟效益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是貫穿企業各項生產活動的永恒主題,必須不斷加強。過去,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過量的林業采伐消耗了大量資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嚴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業由過去的輝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兩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業歷史遺留形成的典型企業辦社會體制,富裕人員多,技術改造欠賬等客觀原因外,主觀上管理粗放,內部流失嚴重也是影響經濟效益的主要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是增強企業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沒有一流的管理, 就沒有一流的企業效益抓住資金管理這個中心,以增收和節支為重點,加強企業管理,全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建立企業管理新機制是搞好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只有不斷地深化改革,打破舊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業管理不斷向現代化水平邁進。一是要注重管理觀念的更新。現代企業管理是各種要素配置與動作的全過程管理,不僅要注重企業的管理問題、經營問題,更要注重企業的資本運營問題。突出企業資產的增值和產業的發展。使企業管理由單一生產型管理向生產經營型管理轉變,再向資本運營管理轉變。全部管理必須堅持“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圍繞市場變動進行調度和調整,不斷提高和擴大市場占有率,根據市場信息進行動態組合,隨時適應市場環境。二是要注重管理手段的更新。要不斷更新管理手段,努力創造企業的管理新路子,使管理更加嚴、細、實、真。三是要注重管理機制形式的更新。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決策機構。企業通過改制更新,建立起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經營機構,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隨意和依賴性問題,增強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競爭機制。充分體現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優勝劣汰的規律,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利益分配機制。以聯股、聯利、聯心為紐帶,將責、權、利、險聯為一體,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關系, 使企業的發展和個人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命運共同體。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市場營銷機制,采取靈活有效的營銷策略,提高市場的占有率和進入市場的自由度,向生產經營型,經營開放型轉變。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科技創新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開發是企業永恒的主題,要研究制定以科技進步為主導的企業發展戰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技術開發條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改造、技術開發、科技投入和產業化主體。
在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 抓好企業管理的中心,搞好資本運營,著重抓好以下兩項工作。
1.認真加強成本管理。成本是企業運行質量的集中反映, 是企業總體素質的綜合表現,關系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因此,必須從企業經營活動的源頭抓起,牽住成本管理這個牛鼻子,有五條途經可以降低生產和產品成本。第一條途徑是強化成本目標管理,提高投入產出水平,企業在采取目標控制中應該采用“制定定額、分解目標、控制費用”的辦法。一是控制價格目標。二是原料消耗目標。第二條途徑是加強資金管理,控制支出,節約費用。產、供、銷、財等部門采用現代管理手段,加速產量、銷售、物資、資金、財務信息的傳遞,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依據。第三條途徑是規模生產,實現降本增效。企業要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達到降本增產、增銷、增利的良好效果。第四條途徑是加快技術改造,降低生產成本,在當今科學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在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還應重視技術改造,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發新產品、改造傳統行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開辟降低成本途徑。同時還要注意項目建設成本,縮短項目建設期,磨合期,突出一個“準”字,把握一個“快”字,取得良好的投資回收效益。第五條是加強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是改革人事制度, 體現“肯干、能干、干好”的用人原則,競爭上崗,優勝劣汰。二是減員增效,精干主體,以適應產品結構調整,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三是制定科學的勞動定員定額指標,減少非生產人員,優化組合,調動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投入到降低成本的工作中去。
2.強化財務管理,提高資金運營效益。確定財務管理在企業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其次是企業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中心環節。第一財務管理必須研究生財、聚財、用財之道,提高對資金的籌措、運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一是要研究籌資方式,謀求最低資金成本。二是以最合理的方式標準運用資金。三是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資金。四是建立和完善企業財務自我平衡機制。第二堅持財務的集中統一管理, 加大理財力度,減少國有資產流失。根據企業內部銀行的職能,搞好內部核算、核定資金占用定額,落實資金管理責任制,加強資金的計劃管理,搞好資金的日常調度和控制,堅持資金的有償使用,增強資金的成本意識,加強資金的成本控制,加強對外聯營投資管理,實行資金回報經濟責任制,完善模擬市場價格核算, 健全模擬市場管理、提高經濟活動分析質量,突出成本和資金分析兩個重點,開展以資金占用資金效益為主要內容的審計工作, 不斷提高資金運營質量和效益水平。
我們應盡早結束林業依賴資源破壞和消耗換取經濟發展的階段,加速轉型,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由于林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部門,投資周期長、收效慢,靠自籌資金謀求發展在短時間內很難奏效,國家應加大對林業產業的投資和扶持,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強化林業企業管理,促進林業企業經濟再現輝煌。最大化地實現林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摘要:林業作為我國五大產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林業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沖擊,而在促進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過程中,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對于林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一定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統計數量和計量模型的模式,研究要素投入譬如資本,土地,勞動等要素對于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果,從而探索出促進林業經濟增長的一些方案和建議。
關鍵詞:林業經濟;要素投入;效應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林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奔小康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經濟的增長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產業結構從1994年的58.4∶34.4∶7.1,增長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顯的經濟增長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我國一些林業專家經過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上貢獻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的林業經濟增長效應情況進行分析,以期探討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程度。
一、理論基礎和模型設置
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全世界各國爭相追求的目的,從經濟學開始被研究以來,對于經濟的增長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沒有間歇。從上個世紀以來,以哈多和索洛模型為代表的經濟增長理論風靡一時,哈多模型主要強調投資的關鍵性,這種理論認為投資影響了經濟增長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將資本和勞動,融入外部的技術因素。這樣經濟的增長就可以歸結成為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創新的增長效率之總。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提出了所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被廣泛利用于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數量關系。其本質模型表現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參數,而且參數估計和其他代數方程相比,計算更為方便,由于數據的特性,計算分析結論更為準確。一般來說,若總和小于1的話,說明規模報酬遞減,生產規模擴大的邊際報酬也相應遞減,如若總和大于1,結果則相反。但是因為林業作為我國的公益事業同時也是產業支柱之一,林業的經濟增長的效應與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資金的注入有很大的關系[1]。
二、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學的分析
1.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業經濟增長的研究基礎上,分析數據的特點,選擇一些數據指標作為研究的變量條件。選擇林業系統的歲末從業人員作為勞動因素投入指標;選擇林業總產值成為林業經濟快速增長產能指標;選擇林業系統的資產總額和工資總值作為資本因素的參考,選擇森林造林面積作為土地因素的投入參考指標,所有的數據選取的年限從1979-2006年之間。
由于數據的收集工作異常艱難,所以歲末林業從業人員總數主要包括林業系統中的國有和行政單位工作人員,此參考指標是優先指標,在這,做一個假設,假如林業系統的全部從業人員總數和所選擇的參考指標有同比例關系,用資產投資和工資總數上資本投入參考指標也不詳盡,在此基礎上,假設替代指標與整體的林業資本投入卻呈正比關系。由于數據的期限比較長,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對林業的資金投入參考指標和林業總產值進行價格不變的處理[2]。
2.林業總產值增長近況。一些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總產值在研究期限內出現一種迅猛增長的節奏。從增長率來看,林業經濟的增長速度跟我國的國民經濟保持一種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動的程度要強于GDP,而在剔除價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業總產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長率,這一點與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變化相同,從而說明我國的林業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國的經濟發展背景。
3.林業要素投入情況
3.1人工造林面積的變化。總體來說,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并沒有出現非常突出的增減形勢,年均造林面積約為370.88萬平方千米,但是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也經過了幾次比較明顯的改變。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積差不多出現有超過25%的變化,從歷史上我們了解,這是因為受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所進行的林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影響,導致人工造林面積出現一個比較迅猛的增長。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間,為響應我國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積出現進一步的擴大。
3.2勞動力的數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紀后期,林業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總和呈現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 但是自此以后,林業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出現了一個下滑遞減的階段,從2003年之后才開始回升,并逐漸穩定。這一變化與我國林業系統創新設備技術和公司進行改革,兼并重組等等有關,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我國的林業技術水平出現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資本總量和結構的變化。林業資本投入主要出現兩個迅猛增長的階段,一個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長階段,另外一個是從2005年以后開始呈現的爆發式的增長,從數據來看,二者有點類似。但是從結構上來分析,主要是國家政策對于林業經濟不同階段的支持所導致的結果。綜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現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時也是林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我國林業的快速發展與要素投入及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三、對策和建議
1.加強林業經濟領域的科學技術投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創新性,加大對專業林業學校等科研組織的扶持力度,讓林業技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增加對林業緊急增長的貢獻率。
2.做好擴大人工造林面積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業系統,將造林的生態利益轉化為經濟利益,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水平,更加讓林業的產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對林業產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堅持生態環保的林業政策基礎上,積極引領社會金融資本進入林業經濟發展圈里邊,提高林業投資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業系統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保障林業基層工作人員的基本利益,吸納更多優良人才的加入林業經濟建設中來。
四、結語
因此,通過上文的數據研究分析,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的發展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必須堅持要素投入在林業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作用,加大資本,勞動力等等因素的投入,可以使經濟增長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進步。
論文關鍵詞:林業資源;林業經濟
論文摘要: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識需要人才。知識和占有知識的人才,是知識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資本。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資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學技術來發展經濟。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建立全國人才信息網,以期利用這一電子人才信息平臺,使林業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人才資源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財富。
據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全國現有森林面積 1.34億hm2,森林蓄積量10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國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經國家批準黑龍江等8個省已跨入生態系統行列。我國現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絕對值是可觀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國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分別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屬于森林資源嚴重缺乏的少林國家。全國現有沙漠化面積達171.1km2,占國土總面積 17.85%,其中風沙化土地 5.4萬km2,沙塵暴時有發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以黑龍江省為例,全省沙區每年有460多萬畝農田不同程度地受風沙危害,其中重災年份毀種面積達40多萬畝,300多萬畝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質退化,載畜量減少,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2億多元(林業廳提供)。林業企業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待遇偏低,加上長期單一生產結構,致使人才結構不合理,知識在創新過程中的創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業,建設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的林林,必須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實現這個奮斗目標,關鍵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實現現代林業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全新發展新理念,把實施林業人才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堅持以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根本出發點,人才要打破系統之間、部門之間、省市之間的界限,實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發揮最大創造力一種人才資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進,也包括在不改變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單位利益情況下,對人才能力充分發揮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網,就必須大力發展“數學林業”。信息化是當代林業現代化的標志,它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林業現代化的方面,而電子信息技術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管理和發展持續林業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只有通過全局性、整體性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才能直接為林業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與智力保證。
其次,加快整體性林業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與利用。開發利用創新型人才,堅持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發揮人才的潛能,提高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鼓勵支持人才開展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讓科技人才自覺參與國家林業創新體系建設,在林業領域保持技術優勢,促進部分學科、專業有重大突破。讓知識資本參與分配,知識經濟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以知識為資本將高技術成果產業化,高技術成果可作無形資產參與項目產業化投資,依據效益應獲得相應的股權收益。開發國內外兩個人才市場,吸引人才為林業經濟建設服務,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堅持以調整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市場為依托,以需要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合理調整人才結構與布局,既保證人才分布的動態平衡。人才要堅定不移地穩步推向市場,以實現人才資源市場化,優質化。加強對人才的宏觀調控與科學管理,保證國家重點建設及基層對人才的需要,兩種手段結合并用,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再次,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林業科技人才。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養林業各類(含短缺學科)專業人才。要加強繼續教育法律法、規范化管理,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圍繞創新能力建設,認真搞好高層次次林業學術,技術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年輕創新型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敢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林業科技人才隊伍。
林業既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又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擔負著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大任務。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加大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力度,認真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國家重大環境建設,努力擴大森林資源。知識就是經濟,要創知識經濟之業,要探索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拓展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領域,開創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提高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益,為四化建設提供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多學科,多專業的各類人才資源,促進生態環境,林業經濟有一個快速的發展與提高。
摘要:分析了呼倫貝爾林業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林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以為該市林業企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企業;經濟效益;原因;對策;內蒙古呼倫貝爾
林業是呼倫貝爾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市經濟建設、財政收入及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認真研究分析該市林業企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途徑,找到符合實際情況的對策,解決存在的問題,才能使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走出低谷。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要認真研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使企業走出計劃經濟的影響,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呼倫貝爾市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有林地面積727萬hm2(含松加地區),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0%,占自治區有林地面積的83.7%,森林覆蓋率49%。森林活立木蓄積量8.85億m3,占自治區的93.7%,占全國的9.5%。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是我國保存面積最大的后備原始森林,有林地722萬hm2。該市森林資源豐富,“中東鐵路”修通后,沿濱洲鐵路線西段橫跨大興安嶺的兩側遭受了嚴重破壞,使原始森林演變為天然次生林。近幾十年來,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受到很大阻力。
1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的原因分析
(1)近50年來,各森林企業以采伐原始森林為主,出售采伐后的圓木及原料木材,沒有很好地將育造林工作落到實際工作中,采伐數量大于育林數量。新育林生長周期長,沒有生長成材,導致能夠被采伐的森林資源枯竭,生產采伐任務不足,使森林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
(2)隨著林區人口的增大,林業企業職工人數增多,致使職工人數大于生產勞動任務,離退休職工人數比例過大,青年勞力就業難,特別是隨林區勞動工具的技術革新,使森林企業勞動力大量剩余。由于離退休職工人數比例過大,導致離退休職工工資福利難以保證,企業負擔過重。
(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替代木材產品的不斷產生和在社會各方面的運用,普通木材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減少,特別是在建筑建設中的運用不多,使普通木材產品銷售難。在未來的發展中,社會生活對木材產品需求量減少,這使森工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4)呼倫貝爾市森林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不高,企業科技含量低,普遍以簡單加工木材為主,企業產品單一,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沒有形成企業規模,企業自身沒有發展和提高的潛力。各森工企業總是以木材為基礎,進行原料加工,出售木產品,沒有其他替代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材原料越來越少,企業生產受限,使企業難以得到更大的發展動力[1-2]。
(5)企業社會負擔重。森工企業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企業辦社會是普遍的現象,任何一個林業企業就是一個小社會,都要有獨立的學校、醫院、托兒所、保衛、城鎮建設管理等一系列社會機關、社會生活體系。對于國家森林企業辦社會的問題,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明確指出:“森工企業辦社會,是越辦越辦不起,越服務越服務不起,照這樣下去,只能把企業逼到沒有希望的死角”。一個規模較大的森工企業,林業局所在地就是鎮級政府所在地,隨著人口的增多,社會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辦社會負擔越來越重,已嚴重影響到企業生產和發展。
(6)森工企業經營管理是系統工程,其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有序性和動態性都有其客觀規律。但是多年以來,森工企業在意識轉變中,經營者對經營戰略的提出始終在松散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徘徊,缺少結構調整與發揮資源最佳效益的力度,無論在時間上、空間上,還是在產業產品結構改變上,常常顧此失彼。優化組織和生產要素具體表現為只在理論上強調宏觀的“以營林為基礎,保護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而缺少與之配套的措施,以解決近期利益與遠期利益、采伐與育林的關系,存在漫長的林木生長期與不斷增加的林業人口、新增因素對資源砍伐的過分依賴等矛盾。
2提高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
(1)呼倫貝爾市森工企業都具有一定管理和生產經營經驗,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林業企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而挖掘企業內部潛力,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在采伐育造林方面進行重大調整,采伐與育造林同步進行,新育造林面積不斷增長。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興辦經濟實體,發展合資企業,安置剩余勞動人員、下崗人員和城鎮待業青年。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企業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很大提升。
(2)為進一步提高和發展該市森工企業,必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換經營機制,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木材綜合利用和多種經營,主體開發林業資源,主動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
(3)該市森工企業首先要從提高工人技術水平上入手。任何管理經驗、科學技術都是通過人工完成的,工人只有掌握更多的技術,不斷提高文化素質,才能將技術運用到實際生產勞動中,才能提高生產和管理水平[3-4]。應該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只有廣大林業職工有技術、有文化,才能提高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因此,要大力加強林業職工的群眾文化、技術教育,提高工人素質,才是企業發展的希望所在。
(4)森工企業要轉變經營管理理念,不能以伐木、售木材、簡單加工木材等表資源利用為基礎產業,觀念上不能以林產業自居。以賣資源為代價換取觀念上的轉變,符合森工企業特點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從而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并不斷持續發展壯大。
(5)森工企業要解決資源的有續利用問題,呼倫貝爾市原始森林資源已不能再大面積采伐,森林資源蓄積量已下降到最低點。如果盲目采伐,再過幾十年將會達到無林可伐的程度。該市森林主伐面積在20世紀50年代不足1.0萬hm2,到90年代近1.8萬hm2。而全市森林資源又以幼、中齡林為主,可采伐林木資源已枯竭,森林更新面積遠遠跟不上采伐面積的增加。要加大森林育林更新工作,主要通過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育林,使森林面積不斷增長,使寶貴的森林資源得到有續利用,使森工企業得到長期發展,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摘要分析了呼倫貝爾林業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林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以為該市林業企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企業;經濟效益;原因;對策;內蒙古呼倫貝爾
林業是呼倫貝爾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市經濟建設、財政收入及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認真研究分析該市林業企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途徑,找到符合實際情況的對策,解決存在的問題,才能使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走出低谷。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要認真研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使企業走出計劃經濟的影響,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呼倫貝爾市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有林地面積727萬hm2(含松加地區),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0%,占自治區有林地面積的83.7%,森林覆蓋率49%。森林活立木蓄積量8.85億m3,占自治區的93.7%,占全國的9.5%。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是我國保存面積最大的后備原始森林,有林地722萬hm2。該市森林資源豐富,“中東鐵路”修通后,沿濱洲鐵路線西段橫跨大興安嶺的兩側遭受了嚴重破壞,使原始森林演變為天然次生林。近幾十年來,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受到很大阻力。
1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的原因分析
(1)近50年來,各森林企業以采伐原始森林為主,出售采伐后的圓木及原料木材,沒有很好地將育造林工作落到實際工作中,采伐數量大于育林數量。新育林生長周期長,沒有生長成材,導致能夠被采伐的森林資源枯竭,生產采伐任務不足,使森林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
(2)隨著林區人口的增大,林業企業職工人數增多,致使職工人數大于生產勞動任務,離退休職工人數比例過大,青年勞力就業難,特別是隨林區勞動工具的技術革新,使森林企業勞動力大量剩余。由于離退休職工人數比例過大,導致離退休職工工資福利難以保證,企業負擔過重。
(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替代木材產品的不斷產生和在社會各方面的運用,普通木材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減少,特別是在建筑建設中的運用不多,使普通木材產品銷售難。在未來的發展中,社會生活對木材產品需求量減少,這使森工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4)呼倫貝爾市森林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不高,企業科技含量低,普遍以簡單加工木材為主,企業產品單一,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沒有形成企業規模,企業自身沒有發展和提高的潛力。各森工企業總是以木材為基礎,進行原料加工,出售木產品,沒有其他替代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材原料越來越少,企業生產受限,使企業難以得到更大的發展動力[1-2]。
(5)企業社會負擔重。森工企業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企業辦社會是普遍的現象,任何一個林業企業就是一個小社會,都要有獨立的學校、醫院、托兒所、保衛、城鎮建設管理等一系列社會機關、社會生活體系。對于國家森林企業辦社會的問題,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明確指出:“森工企業辦社會,是越辦越辦不起,越服務越服務不起,照這樣下去,只能把企業逼到沒有希望的死角”。一個規模較大的森工企業,林業局所在地就是鎮級政府所在地,隨著人口的增多,社會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辦社會負擔越來越重,已嚴重影響到企業生產和發展。
(6)森工企業經營管理是系統工程,其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有序性和動態性都有其客觀規律。但是多年以來,森工企業在意識轉變中,經營者對經營戰略的提出始終在松散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徘徊,缺少結構調整與發揮資源最佳效益的力度,無論在時間上、空間上,還是在產業產品結構改變上,常常顧此失彼。優化組織和生產要素具體表現為只在理論上強調宏觀的“以營林為基礎,保護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而缺少與之配套的措施,以解決近期利益與遠期利益、采伐與育林的關系,存在漫長的林木生長期與不斷增加的林業人口、新增因素對資源砍伐的過分依賴等矛盾。
2提高呼倫貝爾市林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
(1)呼倫貝爾市森工企業都具有一定管理和生產經營經驗,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林業企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而挖掘企業內部潛力,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在采伐育造林方面進行重大調整,采伐與育造林同步進行,新育造林面積不斷增長。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興辦經濟實體,發展合資企業,安置剩余勞動人員、下崗人員和城鎮待業青年。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企業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很大提升。
(2)為進一步提高和發展該市森工企業,必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轉換經營機制,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木材綜合利用和多種經營,主體開發林業資源,主動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
(3)該市森工企業首先要從提高工人技術水平上入手。任何管理經驗、科學技術都是通過人工完成的,工人只有掌握更多的技術,不斷提高文化素質,才能將技術運用到實際生產勞動中,才能提高生產和管理水平[3-4]。應該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只有廣大林業職工有技術、有文化,才能提高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因此,要大力加強林業職工的群眾文化、技術教育,提高工人素質,才是企業發展的希望所在。
(4)森工企業要轉變經營管理理念,不能以伐木、售木材、簡單加工木材等表資源利用為基礎產業,觀念上不能以林產業自居。以賣資源為代價換取觀念上的轉變,符合森工企業特點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從而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并不斷持續發展壯大。
(5)森工企業要解決資源的有續利用問題,呼倫貝爾市原始森林資源已不能再大面積采伐,森林資源蓄積量已下降到最低點。如果盲目采伐,再過幾十年將會達到無林可伐的程度。該市森林主伐面積在20世紀50年代不足1.0萬hm2,到90年代近1.8萬hm2。而全市森林資源又以幼、中齡林為主,可采伐林木資源已枯竭,森林更新面積遠遠跟不上采伐面積的增加。要加大森林育林更新工作,主要通過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育林,使森林面積不斷增長,使寶貴的森林資源得到有續利用,使森工企業得到長期發展,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林業承擔著培育、管理、保護及發展森林資源的任務,森林中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都受其保護,且肩負著提供多種森林產品、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多重使命。
1. 黑龍江省林業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現階段林業開發破壞嚴重
近年,黑龍江省雖然在林業開發與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黑龍江省森工林區作為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和森林工業基地,由于過度開采而使林區遭到嚴重破壞。1989-2005年,黑龍江的國有林地面積、林分蓄積大幅度下降,國有林地消失231.5萬公頃,下降l2.8%;林分蓄積由l6.8億立方米,減少到13.1億立方米,下降22.0%;擇伐455.6萬公頃,占整個采伐面積的72.5%,同期疏林地增加46.2萬公頃,非林業用地增加113.6萬公頃,而同期疏林地人工造林面積只有9萬公頃。
1.2 林業開采量大利用率低
黑龍江省森工林業開采量大但效率低, 同時衍生出眾多其他問題:
1.2.1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地方財政困難。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林木蓄積量由開發之初的7.3億立方米,下降到5.3億立方米,下降了27.4%:地處小興安嶺的伊春市可采的成熟林蓄積不足500萬立方米,比開發之初減少98.3%。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全面停止了采伐,對人工林的木材產量進行了大量的調減,而這些地區多是“木頭”財政,大興安嶺地區財政收入的90%直接或間接來自森林工業,停伐后對地方財政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1.2.2偏重資源開發,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條件惡化。長期的資源開采與環境保護脫節,使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生態條件受到嚴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重破壞,大小興安嶺森林過量采伐,蓄水固土抗風沙能力大大減弱,給整個東北、華北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同時,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所有制結構也不盡合理。采掘工業中的國有大型企業一直是城市經濟的主體,地方經濟結構不合理。
2.積極推動黑龍江省林業經濟未來發展的幾點措施
2.1林權改革。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我省集體林權改革于2006年就已在全省展開,黑龍江省是唯一的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地,后又在全國相繼推行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改革試點。林權改革的實行,對盤活黑龍江省森林資源資產、增加林區職工收入,促進林業又快又好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鑒于以往林權改革取得的成效,要繼續把林改工作放在第一位,變局部改革為全面改革,即探索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為主線,變為主體、配套改革相結合的全面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出風頭,其根本目的是徹底解決我省目前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林權改革過程中,一要保護林區職工的利益,二要保護林區經濟的發展。
2.2多種經營。黑龍江省以往的林業建設路徑是先開發后建設,產儀、體制較多,雖然這種“政企合一推發展”是我省林業發展的一大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難以充分激發和調動林區職工和百姓的積極性,進而嚴重地阻礙了林業的可持續經營。多種經營、綜合利用是林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我省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按照“林農結合、種養結合、采加結合、工商結合、綜合利用、全民發展”的方針,在對集中連片、大面積公益林和商品林應由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機構依法加強經營管理的基礎上,從轉換經營機制人手,積極扶持股份和個體經濟,逐步建立國有民營、家庭承包、統分結合的國有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新機制。
2.3森林保護。作為全國木材采伐量最大的省份,我省的過度采伐造成了天然林木材可采資源基本枯竭,大小興安嶺的森林頂級群落已經遭到嚴重破壞,一些特有的植物資源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無論是為保護生態環境,還是為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都應加快森林保護和自我修復。首先,控制采伐。森林已不堪承受大規模高強度的持續采伐,因此,應減少采伐量,嚴厲打擊不合法的采伐行徑。其次,人工造林。這是實現森林消長平衡、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人工造林一要保證適宜的地區選擇適宜的品種;二要保證良種壯苗以優化樹種、林分結構;三要保證良性發展、循環利用。再次,多季造林。要變運動式造林、春季一季造林為多季造林,變傳統的森林經營為可持續、生態管理經營。
2.4控制災害。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是制約林業發展的重要障礙,對此工作要常抓不懈。火災方面,首先,要確定重點防火期,并把耕地周圍、居民點、旅游點劃為重點防火區域;其次,要變季節性防火為全年防火,使防火成為常年性工作;第三,要健全防火制度,培訓防火人員,擴大聯防范圍,加大投入力度,加強防火措施及基礎設施建設;第四,要轉變打火方式,變傳統打火為科技打火、變人力打火為機械打火、變直接打火為間接打火。病蟲害方面,要對森林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并做好預報工作,加強科學技術監測,及時、準確地確定森林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分布和危害程度,同時劃分防治區、控制區、安全區,防治重點要以人工林為主,另外要把好苗木檢疫關。
2.5多項發展。廣袤的森林資源不僅有豐厚的林木資源,非木材資源也十分豐富,即有很多動植物資源及旅游資源可供利用,因此,要將林業經濟變產業粗放式發展為重點突破式的發展。第一,要大力開發利用林下經濟。通過快速發展以木耳為主的食用菌、進一步擴大中草藥生產規模、大量種植山野菜、將野生動物養殖形成產業化發展等措施,將林下經濟作為林業發展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第二,要形成旅游和服務的突破。高寒地區的氣候條件和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使黑龍江省擁有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突出環境優勢和生態旅游特色,把森林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和民俗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結束語
總之,林業不僅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業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而且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土生態安全、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森林的培育質量決定著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充分發揮林業的重要作用、加快林業的發展,須根據我省林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大力提高森林培育質量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進一步加快生態建設,并積極運用高科技手段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進而使林業在管理和經營上更加科學化、合理化。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逐步提升,它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僅依靠商業發展,還需要其它經濟基礎的支持。其中林業經濟是依靠我國豐富的林業資源發展起來的,在推動我國競價發展的道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經濟效益,更多的是環保效益。但近年來為了滿足國家發展需要,有些人無視生態環境,對林業資源進行大肆破壞,最終導致我國的林業資源遭到嚴重的損害,不利于林業經濟的長久發展。本文以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對未來的林業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林業;經濟;問題;對策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飛速,但與此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各種惡劣環境問題頻繁發生,尤其是我國的林業資源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得整個生態發展失去平衡,嚴重影響了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面對這樣嚴峻的情況,促使我國相關部門開始對林業經濟投入更多的精力,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不再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反而更加重視林業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效益與它的可持續性,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定的林業面積。但是目前我國的林業經濟發展情況并不是十分樂觀,呈現出傳統、粗放、封閉的發展模式,過分依賴森林資源,這就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合理安排林業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運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大政策、資金、人力和科技投入,因地制宜發展以林業為主的多種循環經濟是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林業經濟發展資金不足
發展林業經濟需要依靠林業資源,但是由于對資源的大量需求,在它發展的前期需要相關單位投入大量的資金。我們都知道,林業屬于國有產業,在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和當地政府部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來確保林業經濟的順利進行。但由于各地區的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策的不同,各單位投入的資金也會有所差異,但多數情況下是不能夠滿足林業經濟發展需要的。近年來林業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更大地發展,但資金多被用于建設生態園林方面,在經濟生產投入還是缺乏足夠的資金,促使很多優秀的林業經濟項目無法順利開展,進而嚴重危害了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
(二)林業經濟與林業資源斷鏈
林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林業資源的支持,特別是對森林資源的依賴。我國是林業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林業面積、林業儲蓄以及森林覆蓋率雖然低于世界含量,但總體來說基本可以有力推動我國林業經濟的順利發展。但是近年來由于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很多人和單位不考慮長遠利益,只顧眼前利益,大量砍伐樹木,導致我國林業資源受到嚴重的損害。雖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樣的差異,但人工林種植的品種比較單一,不僅成活率低,而且不利于提供多樣的林業資源,長時間促使我國林業經濟長時間處于低效階段,最后形成林業資源不斷減少并且質量差的局面,進一步影響了林業經濟的發展。
(三)林業經濟發展缺乏創新、管理不完善
林業資源雖然屬于自然資源,但在我們生活中,林業經濟卻離不開人的管理,同時它的發展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近年來由于政府與企業在林業經濟發展中沒能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多采用國外已經開始或是已經淘汰的設備;在調節方面做的也不到位,致使林業經濟發展缺乏嚴重的創新,技術設備也無法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這樣就使得我國的林業經濟長時間處于低水平時期。在管理方面也很落后,未能做到及時因地制宜,一些新品種不能適應當地的生長環境而受到限制,導致樹木質量差,而且由于在貯備培植過程中缺乏專業人員的合理安排,也在一定程度的促使林木生長受到致命性的傷害,從而影響了林業經濟大發展。
二、推動林業經濟發展采取的措施
(一)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資金
林業經濟雖然是國有產業,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為了確保林業經濟的順利發展,我們就需要開展多渠道來吸引更多的資金來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和當地政府以及參與企業要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外來資金來扶持林業經濟的發展。比如,我們可以讓一些資金雄厚的私人企業參與到林業經濟建設其中,并對他們提供資源材料,當取得優異成果時可以給予獎勵,促使他們更有信心參與林業經濟建設,國家也可以讓銀行提供方便的貸款。
(二)大力調整林業經濟結構
我國是一個多山多丘陵的國家,充分利用這些地區充足的林業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經濟,我們完全可以重點發展短期工業林業經濟,在保證生態環境良好的情況下,進而提高它生產能力。建立起點、線、面相互結合的區域性林業體系,選擇適合當地區域的樹種和林種來種植,為林業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
(三)利用科技提升林業經濟水平
在促進林業發展水平提升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發揮現代科技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對林業病害的防護,進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林業生態環境資源監測系統,從而形成一種林業有序健康發展的機制。另外,也應該支持和鼓勵有能力的林業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提升對林業產業技術升級的速度,從而生產出更多的創新環保產品,贏得更好地經濟效益。
三、小結
雖然我國林業經濟已經取得很大的發展,但是在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依舊需要我們及時解決,這需要我們在今后發展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對某些地區出現的亂砍亂伐導致林業資源急劇減少,從而嚴重影響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現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一如既往的加大學習力度,并不斷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林業發展經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提升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的林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要針對不同地區的特殊環境采取不同的方法,適當調整當地的林業經濟結構,盡力保護當地特有的資源,將科學技術全方面運用到林業經濟發展中,改變林業經濟發展的單一局面,進一步推動林業經濟的大發展。
作者:陳英杰 單位:吉林省露水河林業局
【摘要】營林造林工作作為林業發展的基礎工作,營林造林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林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強營林造林工作,對推動林業經濟建設,保護林業健康、持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廣大林業工作者要以促進林業發展為目標,從積極落實營林造林基礎工作著手,通過不斷創新努力實現營林造林工作的新突破。
【關鍵詞】營林造林發展經營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即為林業提供了發展機遇,也使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林業部門要大力加強營林造林工作撫育、監管工作,不斷改善森林綜合功能,使林木質量得到顯著的提高。這不僅能夠增加林區群眾的經濟收入,還有利于促進林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1林業經濟持續發展對營林造林工作要求
1.1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林業可持續發展其主要目的在于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發展,其中即包括對森林物種的保護工作,也包括對林木的修復工作,通過對已經破壞了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復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森林的作用。林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為了保證其持續發展,需要從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入手,提高林業工作者和大眾的林業持續發展意識,以保證營林造林工作的順利展開。
1.2加強基礎管理促進長足發展
要想使林業得到長足的發展,也需要遵循又快又好的發展原則,既要保證林木產量,又要保證林木數量。在營林造林工作中林業工作者們一定要把握好管理與技術間的關系,有針對性地從工作中的問題出發,并通過實地考察,充分做好計劃工作和前期準備工作,以保證營林工作的長遠發展。另外,林業技術、管理和工作人員還要重視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工作。
1.3增強全民營林造林意識
營林工作不僅單純地局限于森林和山區,所在區域都有權利和義務加強綠化工作。所以,不僅要加強林業工作人員的造林意識,還要增強全民營林造林意識,以充分地調動公民的環保意識,使城鎮與森林營林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斷拓展綠化區域,不斷強快綠化速度,為人類打造一個更健康的生存環境和空間。
1.4堅持林業產業多樣化協調發展
公益林的打造不僅具有觀賞性、聯系性,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了保證林業的長足發展,可以通過多渠道打造一條多樣化的協調發展路線。將與其相關的特色加工業、綠色食品以及特色旅游業等與林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使他們能夠相互促進,從而得到共同發展。
2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營林造林工作策略
2.1加強種苗生產工作
種苗生產作為營林造林工作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直接決定著林木的生長狀況和質量。只有優質的種苗才能實現速生、豐產、質優的標準,所以要加強種苗生產工作。首先,要做好林木良種的選育工作,還要加強快繁推廣和質量監管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種苗科技,以加快造林和優良樹種的選育進程,為收獲優質的林木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要加強林木良種宣傳示范推廣,支持并鼓勵林業工作人員使用良種;另外,還要加強容器育苗的推廣力度,對于那些適合容器育苗的樹種要盡量采取窗口育苗方式,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突破造林的季節限制,同時還可以加速幼林郁閉。
2.2選擇科學合理的營林造林方式
要想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就需要打破傳統的營林造林經營模式,將科學集約經營作為營林造林的主要手段,使營林造林質量得到可靠的保障。首先,要用機械整地、機械割草等現代耕作技術來代替傳統的耕作方法,來提高耕作效率和質量;同時,還要從思想上轉換重造輕管的理念,廣泛開展森林定向培育,將引水噴灌、配方施肥、撫育間伐等應用于營林造林生產之中,以全面提升造林的產量和質量;另外,還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實現林下利用和復層林經營,打造功能多樣、品種豐富、結構穩定的生態群落,使森林實現三效兼優的標準。除此之外,要調動各級林業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林業科技成果,以整體提升營林造林的科技經營水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對計劃、育苗到施工、撫育、經營等各環節的質量監管,使營林造林質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2.3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業發展水平
首先,要提高林業工作人員的營林造林意識,并幫助他們樹立質量管理意識,先從根本上解決工作人員的思想問題,為提高營林造林質量打下扎實的基礎;在營林造林的各工作環節,加大質量管理工作力度,尤為重視質量檢查工作,嚴把質量關;還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對于調查中的細節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歸檔;為了保證生態公益林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要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的發放效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及各級管理部門的信譽,使生態公益林建設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證。加快林業科學技術推廣步伐,以增強林業競爭力,以保證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4加大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要重視林業工作的落實和實施,林業資金投入的同時也要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優惠政策等有效手段,使林業能夠吸引民間資本,以其作為行業發展的動力,并最終實現投資者和林業雙贏的共同發展局面,這樣即可以有效地增加生態效益,又可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5加強營林隊伍建設
在營林造林工作運行中,要認識到人的主體性地位,要明確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技術的營林造林隊伍,才能保障營林造林事業的健康發展。所以,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強人才的培訓和教育工作,從業務知識、政治理論等各方面提高林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拓展其知識面,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具有較高的職業首先,敢于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以確保資金的使用效益,以進一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