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05:14: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民間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引言
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廣泛的內涵,在現實社會中,那些在生產、生活、組織制度、精神信仰等各個領域以具體形態體現的民俗,因著某種程度的審美性而具有文化和商業價值,均有可能被認為是民間文學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如口頭文學、傳統工藝、風俗等多種多樣的民間文學藝術,這些都是我們的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是集體族群的獨特標志,是需要給予特殊保護的財,對于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具有重要的經濟和人文價值。正是民間的存在,才為民間文學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為熱愛、創新和傳播民間文學藝術的個體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很多民間文學藝術受到了現代信息電子的沖擊,有的甚至沒能繼續傳承下來。所以,必須加大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力度,切實維護好民間文學藝術生存發展的環境,使得民間文學藝術得以長期傳承。關于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歸屬問題的研究存在著法理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人文學等多種觀點,之所以確定它的權利歸屬,是為了使民間文學藝術的所有者得到更好的保障,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民間文學藝術創作者更好地創造和傳播民間文學藝術,從而使民間文學藝術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從而實現其應有的藝術價值。
一、該如何確定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歸屬
民間文學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民間這一特殊土壤,很多流傳多年的民間文化藝術都是民間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確定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歸屬問題時,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因素:一是要保障利益的均衡。民間文學藝術的產生、發展和傳播大多涉及多個個體,他們在其中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承擔著創造、表演、傳承、記錄等職責,都為民間文學藝術做出過不同程度的貢獻。這就需要在確定民間文學藝術權利歸屬過程中采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依據規定確定到個人頭上。但是在確認權利歸屬過程中,一些民間文學藝術權利歸屬難以確定到個人,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給予保護,但是要把握好保護程度,因此,必須確保公平,確保利益均衡。二是保障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民間文學藝術成果保護的意識日益提高,這就需要高度重視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以此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所有者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三是保障促進民間文學藝術的發展。民間文學藝術作為多年以來流傳下來的重要文化遺產,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和財富,確認其權利歸屬必須以保障民間文學藝術的發展為前提,促進它在新時期新環境下繼續發揚光大。
二、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歸屬分析
理論界始終未停止對民間文學藝術權利歸屬問題的爭論,一直以來存在國家主體論、集體主體論和個體主體論三種觀點。個體主體說作為民間文學藝術的早期理論,其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歸屬問題的研究也處于啟蒙狀態。個體主體論認為傳承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人對其保存和促進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應將主體難以確定的民間文學藝術歸傳承人所有。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存在著一定的狹隘認識,這是因為所有的民間文學藝術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是集體協作而產生的,其在傳承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傳承人的變化,也就是傳承人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甚至存在多個傳承人,且每一個傳承人也都是在固定的范圍內經過認真挑選產生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些學者在對民間文學藝術權利歸屬問題爭論的過程中又提出了國家主體論。他們認為民間文學藝術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和廣泛的擁有性特點,而且一直以來,民間文學藝術都是在共有領域使用,因此認為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人應為國家。這樣既可以使存在的民間文學藝術權利歸屬的爭奪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又可以使民間藝術真正實現讓每位國民共同享有。但是筆者認為,這種確認民間文學藝術權利歸屬問題的方式實質上并未明確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屬于公權還是私權的問題。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所有者真正行使自己的權利。近年來,集體主體論逐漸興起。這一理論提出的觀點是,對于主體難于確定的民間文學藝術,應由它的集體族群作為它的所有者。這一觀點認為民間文學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較為封閉的環境,由整個集體族群掌握。集體族群中眾多成員都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存和發展做出貢獻?;诖?,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歸屬應為集體群族,而非某個個體傳承人,也非國家,這種觀點更加科學,也更加符合民間文學藝術的特性,有助于民間文學藝術得到有效保存和傳承發展。那么集體群族作為民間文學藝術所有者具有什么可行性呢?它可以成立民間文學藝術的專門管理組織-社團組織,承擔本群族內民間文學藝術的保存、傳承和發展職責,促使民間文學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和進步。社團組織作為諸多民間文學藝術群體的代表,便于組成社團組織聯合體,共同發揮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作用;社團組織對于民間文學藝術權利在法律體系中的實現具有促進作用,它可以作為主體進行訴訟維權,確保其被合法利用。
三、結語
總之,民間文學藝術作為集體創造的財富,其權利歸屬應為集體群族所有,這符合民間文學藝術的藝術特點,也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的弘揚和傳承發展,更好地實現民間文學藝術的經濟和人文價值。
作者:劉也暢 王昊 鄭學來 單位: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省唐山市機場路小學
一、“口頭詩學”式的美學滲透史詩
以聲音為媒,創作、傳遞與接受在同一場域。一場史詩的演述中,歌手在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或講述)中,有著特定的儀式背景。歌手往往處在與神靈相通,與他界無相隔的狀態,因而,歌手的演述引導聽眾超越現實種種局限。民間文學講授者——教師的講述,若能對史詩歌手演述的精髓進行新的演繹,怎不會把同學們帶進美妙的民間文學殿堂呢?以史詩的演述為例,民間文學課堂的口頭演述的再演繹就有了明確的活藍本。史詩通常在人生重大儀式中演述。北方的英雄史詩常在生老病死等人生重要儀式上演唱,《格薩爾》在藏族的人生禮儀習俗中演唱——新生兒降生的時候,吟唱史詩中格薩爾王從天國降生人間的段落;喪禮上則吟唱格薩爾王功德圓滿、重升天界的段落。蒙古衛拉特人舉行婚禮時,請江格爾奇演唱《洪古爾的婚禮之部》,求家庭幸福和睦。南方的史詩演唱同樣與人生儀式緊密相連。海南樂東等地的黎族當孩子還在襁褓里的時候,就以“搖籃曲”的形式給孩子哼唱民族史詩《褪禱跑》。廣西巴馬等地壯族男方到女方家接親的那個晚上,男方接親的人要在女方家唱《布洛陀》中的“造婚姻”、“造風俗”、“造禮儀”等內容,從而顯示男方這一家的人懂歷史,懂古訓,有知識,有教養,讓女方家放心。廣西巴馬壯族在六旬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死后,要舉行較大的喪葬儀式,在儀式上要吟唱全篇史詩《布洛陀》送魂。
由上可見,在人生禮儀中吟唱民族史詩,除了有某種呼喚祖靈的功能以外,更多的是在一個人人生每一個階段的起點和終點傳授民族歷史和民族傳統,培養民族的認同意識。這些活動場合大部分莊重肅穆,一部分也滲入比較輕松活潑的氣氛,顯示了一種從實用到漸帶娛樂性質的傾向。民間文學教學與史詩講述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而,民間文學教學的美學滲透有了一個全新演繹的契機。筆者以彝族的史詩演述為藍本,對照講述《民間文學概論》的“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的“民間文學概念”,“民間文學的價值”、“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等內容,筆者就以莊諧并用的演述方式,精煉與個性化的語言,民間文學音像的運用,把靈魂深處的深層熱愛忘情地融進民間文學的講述,從而把同學帶進了一個如同史詩演述的境地。在課堂里,不是單一的知識講授,而是對民間文學的欣賞、投入,把激情投進其中以后,再以理性的眼光講述其中的知識點,讓同學們能夠在一種忘情的情境中,認識到民間文學的“瑰寶”特質。為何課堂的知識講授與史詩的講述存在著類似的美學特質呢?我們以史詩的演述的主要因素與民間文學課堂的若干要素作一個對比,可看出民間文學演繹史詩演述之美的可能性:史詩演述與課堂講述的比照,可知,課堂講述與史詩演述有一些不同點,史詩演述背景是重大民俗事件,講堂的講授背景是高校的人文素養培養。史詩的演述以唱為主,而課堂以口述為主。但兩者也存在著諸多相同點,最大的一致性是以聲音傳遞為基本要素。課堂以口頭講述為主不用贅言,史詩的演述同樣以口98頭傳遞為主。正如美國人類學家丹尼斯?泰德洛克(DennisTedlock)所說:“口頭詩歌始于聲音,口頭詩學則回到聲音?!币蚨?,強調語言的生動性與現場效果;此外,兩者同樣以傳承民族文化,加強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為理想;同樣需要講述者全方位的素養;強調講述者與接受者因時因地而產生的“神來之筆”的瞬間心靈共鳴。在這個意義上,民間文學的教學對講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堂講授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在一種心靈感應、發自靈魂深處之熱愛的狀態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激發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培養文化多樣性觀念,增加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創造力。具體到教學過程而言,這不僅要求講授者有民間文學的知識,還要有熱情與靈魂的投入;講授者不僅要準備教案,還要化知識為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口頭語言;不僅要把知識點講授清楚,還要把民間文學的多元文化精神傳遞給學生。筆者以史詩演述的觀念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取得了較好的美學滲透效果。在神話的講授過程中,把流行歌曲的激情與神話的激情作對比,讓學生耳目一新;對民間謎語的講授過程中,以充分發揮各自的知識儲備,師生互動,本人能迅速地猜出學生出的謎語,讓師生的角色互換,達到了口頭傳遞的另一種效果;讓學生看民間小戲等視頻,起到了增加講述情景的作用,輔之以自己的深入體會與情感歸依,加強課堂溝通的感染力。
二、美學滲透與學術性的交融
民間文學講授不能脫離民間文學的學術性。本科生教學與研究生教學的學術性要求不一樣,后者側重培養思辨力與創造力,前者側重于民間文學情懷及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民間教學要讓學生領略其“本真之美”,民間文學之美不因為即興的感受而消失,而是從心底追求它,把它當成自己知識與信仰的一部分。這需要講述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今的大學生大多沉迷于流行文化,容易被流行文化所蒙蔽,把流行與主流,把流行與唯一選擇劃上等號。講授者以學術的理性,讓學生認識文化多樣性對于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大學生素質提升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民間文學教學運用恰當的思辨性講述必不可少。以??碌脑捳Z權來分析種種流行話語、政治話語對民間文化的遮蔽,讓學生認識民間文學本真之特質:不管你說不說它,它就在那里。民間文學,如廣西的史詩與民歌,因為流行文化的沖擊而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冷落,但它的文化多樣性價值,以及對于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貢獻,卻永遠不會消失。因而,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旅游的興起以及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回歸等學術增長點,可以讓大學生感悟民間文學的永恒魅力的實質。另外,民間文學因其作為對象,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也可以此激發學生對它的熱愛。如對諺語、俗語的學習,從一般的認識角度,它只是一種的民間文學體裁。但由于民間文學的多重學科價值,因而它也具有了獨特的認識功能。民間文學既濃縮了人類情感的真善美,也是社會情感的縮影,從中可以提煉出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征。在這個意義上,民間文學起到了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的作用,對于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因而,諺語等民間文學又具有原材料的價值。如有的學者以民間文學中的諺語為例,闡述中國社會的“氣”,并將之歸結為“以忍御氣是主流,以氣立人是補充,任氣行俠是特例。”對民間文學至真至善的認識,可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美的情感認同。當今社會很多美學理念(特別是后現代的審美追求)往往因為走得太遠而偏離了人之初的本性。在這個意義上,傳統的口頭文學可為當代社會注入新的血液,對于人性的偏差是有力的補救。民間文學可以為大文學注入力量。筆者以大文學觀的文學人類學理念,指出“于人類學的本土文化自覺立場,提出對西學東漸以來中國的文學觀和文學史觀,以及在此基礎上建構出的‘中國文學’學科,做批判性的反思,質疑其西化的現代性范式的普世合法性,揭示其遮蔽、割裂本土文學特性和豐富性的負面作用,并針對性地提出‘活態文學’等三組具有還原性的認識策略,打破隨著西學東漸而在現代大學制度中建構出的學科本位主義,倡導一種著眼于‘地方性知識論’的本土觀點,論說重建適合本國國情的文學和文學史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币晕膶W人類學的新理念闡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關系,對于提升學生的認識,起到了理性帶動情感、求真帶動求美之效。筆者講授中既參考教材的知識點,也跳出教材的框框,查閱相關內容的最新學術成果,選取可深入淺出的、適宜于本科教學的學術視角與同學共分享,以期達開拓視野,打開思路,促進情感提升與認識能力的提高。
三、美學滲透與本土文化自覺
民間文學的教學,除了培養人文素質,還擔負著文化自覺的責任。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最終歸結為文化的競爭。當前中國文化的危機之一,其根源不在于因為開放而帶來的西式文化的影響,而在于吸納新的文化時,隨便屏棄民族文化。人文學科應擔負起加強民族文化自覺的責任。“‘文化自覺’是當今時代的要求,并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空想,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同時,‘文化自覺’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關系。”文化自覺由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現在已被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作為民間文學講授者,最有可能把這一主張審美化地傳遞給學生。其原因有二:第一,文化人類學與民間文學有著天然的聯系。人類學家在考察文化模式,總結文化演變規律時,通常從較為封閉的傳統文化中提取材料,因而,傳統文化就成了文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民間文學恰恰是傳統文化中最富于審美化與知識化的內容,因而,民間文學本身是民族文化自覺的最好對象,亦即是對自身文化“自知之明”的最好對象。第二,在提倡文化自覺時,文化人類學也強調體驗、調查為手段,論證“自知之明”的重要性。由于口頭傳統文學的審美性特質,它以真摯的情感內容與精煉的審美形式讓學生認識地方知識、民族文化,從而積累成民族文化自覺。筆者的講述對象主要來自廣西,因而,要激勵他們的文化自覺,首先要讓他們體驗家鄉的民間文學,進而關注廣西的、全國的民間文學。筆者在講授中,注入了自己個人的情感,以家鄉對自己的熏陶為例,從而從熱愛家鄉,進而熱愛廣西,更進一步熱愛全國的民間文化與民族文化,達到了文化自覺的意識。筆者在講授中,也引導學生從家鄉的民間文學出發,進而加強本土文化自覺意識。當然,筆者在加強本土文化自覺意識時,也充分讓學生明辨本土文化與廣西文化、全中國文化甚至與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做到“自知之明”與“他知之明”相結合。以廣西本土神話為例,闡明各地的盤古神話與廣西總體盤古神話的關系,再明晰它與中國盤古神話的關系,進而了解它與世界上其它創世神話的關系,就可能讓學生做到文化的自明,從而避免對西方《圣經》創世神話的片面認識,對自己文化因子的漠視與缺失。民間文學教學的美學滲透,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本文就史詩與民間文學教學的美學滲透的關聯性,作了初步的探索。講述民間文學應關注、挖掘其能為大學生接受的學術增長點,在美學滲透中,引發思考,提高思辨能力;在傳授口頭文學傳統中培養文化自覺意識。若更多同行投入到對民間文學教學的探索,定能促進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
作者:林安寧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一、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它的主要內容集中在企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養上,這有別于大學本科教育側重于對學生的知識培養和科研培養。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在根據各自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設置時,大多呈現出這樣的趨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要素;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行業標準接軌;強調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并重等等。不難發現,高等職業院校把學生技能的培養作為首要任務,其在進行課程體系的開發與設置時更多的將重心傾向于專業課程,而對于基礎性的公共課程卻重視不夠。這些無疑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學生畢業后進人企業時能快速地融人工作崗位,勝任自己承擔的工作,但在另一方面學生其他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卻無法得到加強。民間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內容博大精深,形式豐富多樣。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通過大學語文、文學鑒賞等課程中民間文學的學習和鑒賞,不僅可以了解我國古代想象豐富的神話傳說(例如女蝸造人、后界射日、夸父追日等),還可以領略許多情意纏綿的愛情故事(例如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不僅可以學習寓意深刻的童話寓言(例如愚公移山的故事),還可以感悟慷慨悲壯的愛國篇章(例如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故事,花木蘭代父戍邊的故事)等等。這些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的知識結構更加豐富,同時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幫助學生把專業知識學得更扎實、更牢固。
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本雅明說過:民間文學是人類的第一位導師。對于民間文學,我們并不陌生,只不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罷了。從我們唯呀學語開始,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就給我們講述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和故事,吟唱一些熟知的民間歌謠,這些都是民間文學的組成要素。民間文學除了充當我們的啟蒙教科書之外,它還是我們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本指導書,對我們的人生起著指引的作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諺語等中滲透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對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俗話說:要學做事,先學做人。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健全的人格無疑是保障。因此,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們可以充分利用民間文學中這些具有啟發教育意義的素材,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幫助學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述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人。不僅展現了古人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勇氣和才智,更體現了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恰恰是現在許多企業對青年從業者的一種期望。另外,民間文學中許多關于愛情的經典故事,對青年學生尤其是女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具有很好的教育和審美意義。例如,中國四大古典愛情故事,即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白娘子永鎮雷鋒塔,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既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又給我們傳達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這樣的愛情觀,對于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大學期間學習與戀愛的關系有很多的指導作用。同時,民間文學的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馬克思曾經說過:“民間故事書還有這樣的使命:同圣經一樣培養他的道德感,使他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換氣他對祖國的愛?!纱丝梢?民間文學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任何作品也替代不了的。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作為基礎課程教學的大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富含思想的文學載體,在課堂上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的培養與熏陶。例如花木蘭代父戍邊的故事,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巾幗不讓須眉的愛國主義女英雄的形象,花木蘭質樸、勇敢、堅強的高尚品格,時至今日對現代的青年學生仍然有啟發教育意義。
三、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所謂的職業能力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它既包括了勝任某一職業的必備能力(任職資格),同時也包括進人職場之后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管理能力。作為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需要具備組織教學、管理學生、參透教材、研習教法等多種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綜合能力。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除了需要掌握熟練的職業能力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的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竟爭中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是為自己謀取到更好的二次就業的機會。例如,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與本科生相比,高職高專的學生大多呈現出這樣的特點,文化基礎差,人學成績普遍偏低,有些甚至是剛剛上??凭€投檔線的學生,對于他們來說寫作是件讓人頭痛的事情。而通過民間文學的教學,如神話傳說中的超凡脫俗的想象,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有利于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另外,許多的民間文學作品語言質樸清新,且使用較為豐富簡練的口語,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大有卑益的。
四、總結
總而言之,民間文學無論是在知識傳授,還是在道德塑造;無論是在禮俗伴生,還是在娛樂休閑方面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鐘敬文教授曾這樣說過:“民間文學所能給予人們教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這種自發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不但在民族非正統教育起著經常的和巨大的作用,它在我們新時代的教養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的一部分?!币虼?高職職業院校可開設相關課程,利用民間文學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啟迪智慧、凈化心靈,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綜合素質全面的高技能型專業人才。
作者:陸時紅劉娟單位: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學院
(一)民間文學教學理念的拓展
1.從民間文學作為民間文化到民間文學作為非遺課程——課程屬性理念的拓展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中,我們一般把民間文學歸為民間文化或民俗的一部分,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提出后,部分民間文學作品就順理成章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之一。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中國進行文化應對的現實選擇,同時也促生新的文化現實,是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動力,是經濟轉型的強大支撐,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绷硪环矫妫俏镔|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政府、學者和廣大的民眾爭相參與的全民運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把民間文學作為文化知識傳授的教學理念,而積極采用民間文學作為遺產的教學理念。具體來說,民間文學作為非遺的教學理念改革,主要包括教師身份理念的改革、學生角色理念的改革。
2.從民間文化的講授者到民間文學保護的組織者——教學主體理念的拓展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中,民間文學教師往往作為民間文化的講授者,在為學生宣講民間文學的知識和民間文學文本,而在非遺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的宣講者,更是民間文學的保護者和組織者。在非遺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課堂上,教師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為民間文學的保護者和傳承者,在傳授民間文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積極組織民間文學傳承的主體即學生參與到民間文學各種活動中來,最終實現民間文學在傳承中保護的效果。
3.從民間文化的接受者到民間文學的傳承者——教學對象理念的拓展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作為學習文化知識的接受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觀眾或聽眾。這種教學客體化的理念深刻影響了民間文學的活態化傳承,幾乎使民間文學喪失了巨大的很有潛力的優秀的民間文學傳承群體。從廣義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并不是某個個體,而應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層次:核心傳承者,重要傳承者,一般傳承者。當代大學生完全可以作為民間文學一般傳承者或重要傳承者參與民間文學活動,并在活動中享受民間文學的情感道德熏陶和藝術感染。鄭土有先生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兒童意識’——從日本民俗活動中得到的啟示》一文中呼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應強化“兒童意識”,“如何使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活態’的生命形式得以繼續傳承,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通常的做法是對少數掌握技藝的傳承人進行保護,但本文認為僅限于此是遠遠不夠的。在對核心傳承人進行重點保護的同時,還應該重視‘群體’傳承人的培養,而‘群體’傳承人培養的核心是兒童,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應強化‘兒童意識’”。雖然當代的大學生早已不是兒童,但作為整個未來社會的文化精英群體,如果能在民間文學學習過程中認識民間文學的價值和意義,習得民間文學遺產資源,將為未來社會的民間文學傳承和保護,甚至為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積累巨大的能量和資源。
(二)民間文學教學內容的拓展
1.從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模式到開放的民間文學活態資源的應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內容往往是圍繞民間文學教材講授整個民間文學的學科體系,從民間文學概述即民間文學的概念、發展歷程、基本特征、價值和研究方法等逐一進行介紹開始,再到民間文學的類型即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史詩、民間俗語的講述,最后,闡述民間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如與民俗學的關系,與人類學的關系,與社會學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說的“課本知識”。如果僅僅講解這些書面的知識,那么教師課堂教學的意義就不大了,因此,費孝通先生“當時在大學里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我(費孝通先生)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狈沁z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該以更開放的民間文學活態資源作為民間文學的教學內容?!懊袼讓W、民間文學教材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資料,教師要把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世界,利用可用的學習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如博物館、科技館、科研機構、社區服務機構等都可以成為師生可利用的資源,讓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講座、討論和見習、實習等途徑來擴大教學內容的‘廣度’。師生可利用相關的文化網站、公共數據庫等網絡資源的信息共享來進行收集資料和學習,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網站,指導學生學習。”如“中國民間文學網”、“中國民俗學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等網站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料,如中國民間文學網設有“解夢故事”、“民間故事”、“傳奇故事”、“越劇”、“黃梅戲”等欄目以及相關民間文學、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網站的鏈接,這樣的網站和博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便捷接近民間文學的空間。
2.從傳統民間文學文本閱讀到民間文學活態表演情境觀察的應用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一直側重書面知識的傳授,而非遺保護活態傳承理念下的民間文學課堂應該突出民間文學田野語境中的活態的表演方面的教學內容。平面的民間文學知識在學生平時的閱讀中完全可以掌握,而在民間文學課堂上盡量讓學生領略到鮮活的、立體的活態表演,畢竟很多民間文學作品都是立體活態的表演形式存在,對活態表演教學內容的添加不僅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民間文學的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在田野語境中了解民間文學作品的原貌、領略民間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和鮮活魅力。如講到《格薩爾王傳》時,可以帶領學生到演唱現場去感受《格薩爾王傳》的藝術魅力,了解藏區民眾對《格薩爾王傳》的情結。
3.從靜態的民間文學教材到動態的民間文學教學數據庫的應用已有的民間文學教材,如鐘敬文主編的《民間文學概論》、劉守華、陳建憲主編的《民間文學教程》、段寶林主編的《民間文學教程》、萬建中著的《民間文學引論》等,可以滿足民間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了解基礎知識的需要,但這種靜態的民間文學教材已經不能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下的民間文學活態教學內容的需要,建立動態的民間文學教學數據庫就顯得很有必要。好在現在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這方面的工作,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數據庫就可以運用于民間文學的教學實踐。
(三)民間文學教學手段的拓展
1.從單純的文本話語分析到語境中田野調查的拓展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往往以對民間文學的話語分析為主要手段,當然,這是民間文學課程學習所必須的環節,但田野調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主要的工作方法和前提條件,必須引起民間文學教學者的注意?!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講授田野調查方法無疑就是授學生以“漁”。“田野調查有助于學生感性體驗與真正理解民間文學的概念與范疇;了解民間文學的傳承環境,認識民間文學的特征與功能;體會民間文學的價值、意義及民間文學課程的重要性。當然,田野調查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培養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意義更是毋容置疑。”因此,積極地組織學生走向民間文學的情景語境的田野,把課堂教學和田野調查有機結合起來,一定會讓同學們在調查過程中感知到民間文學的價值和民間文學的無窮魅力。
2.從民間文學知識的學習到潛移默化的習得傳承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一般把學習和掌握民間文學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很明顯,把民間文學理解為一種靜態的文獻知識,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下,部分民間文學作品不僅是活態的文化,而且是需要現代民眾不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傲暤谩北緸檎Z言學術語,是指在日常交際環境中通過自然的運用第一語言能力而逐步地、下意識地發展這種能力。民間文學的習得傳承即是在潛移默化的情景語境中無意識地獲得民間文學文化知識,進行民間文學的傳承。民間文學知識性學習往往理解記憶為主要手段,而潛移默化的習得傳承則以參與表演或參與體驗為主要手段,如民間故事教學部分,可以請民間故事的傳承人來講課或者帶領同學們直接參與民間故事傳承人的表演活動。“民俗文化視頻觀摩、故事會、講座、歌舞與戲劇表演等都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形式?!?
3.從單向講授到多向參與傳統的民間文學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單向輸出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即在整個民間文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以觀眾或聽眾的身份學習理論知識。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活態性、傳承性理念啟示我們,必須注重作為民間文學主要傳承群體的大學生改變以往觀眾或聽眾的身份,而成為整個民間文學的演員或傳承者。這當然需要民間文學教師的積極倡導和有效的組織。如在神話教學中,可以要求每一個學生先從家長那里學習到至少一個神話故事,然后再講給同學們聽,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家長、教師等都實際參與了民間文學的傳承。使大學民間文學的課堂影響到更多的人,從而擴大民間文學的傳承范圍。當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出發,對民間文學教學進行改革也面臨著種種目前難以克服的問題和現實困境,比如學生的成績如何客觀地評定、田野調查或參與民間文學活動的經費如何解決以及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安全問題、如何與量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對接等。這些都是目前民間文學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地斷然拒絕借鑒非遺保護理念,放棄對民間文學教學進行改革嘗試。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發展和民間文學教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間文學教學工作一定會突破目前的困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作者:王鳳娟單位:復旦大學池州學院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在講授民間文學課程時,會適當地增加一些再生態或新生態的例子。比如說,當講到民間歌謠這章時,我發現一些教材中所列舉的歌謠的例子離現實較遠。像華中師范大學版的《民間文學教程》中的時政歌謠,就有載于晉代《抱樸子》中的一首“桓靈時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边€有載于《明季北略》中的一首明代歌謠:“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3]121。這些例子固然也能說明歌謠的特點,但由于距離現實太遠,所以會使學生感到隔膜。所以,當講到這些歌謠時,我除了講課本上的歌謠以外,還特地增加了一些能體現我們當代時代特色的歌謠,即再生態的民間文學作品。這樣,與學生一起分享當代歌謠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和感觸,體會其中所傳遞的民間智慧和創造力,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時政歌謠針砭時弊的特征和情歌質樸純真的情感。這些新生態作品中有諷刺權力機構中的腐敗者的時政歌謠,如“握著上司的手,點頭哈腰不松手;握著紀檢的手,渾身上下都發抖;握著財務的手,拉起就往餐廳走”“一心想上,兩眼望錢。三餐公費,四處游騙。五毒俱全,六親不認。欺上瞞下,八面玲瓏。九居要職,十足貪官”。還有貼近大學生情感生活的直白且直率的情歌,如“妹妹妹妹你真美麗,溫柔美貌你數第一。真想說一聲我愛你,卻一直沒有好時機。情人節是否能約你,愛情的玫瑰在等你”。這類歌謠由于它產生和流傳于當代學子的社會生活中,所以就能激發起學生們的極大的學習興趣。
再如在講到民間說唱中的“相聲”這一內容時,我會將相聲發展史上的朱紹文、李德錫、張壽臣、侯寶林直到現在的郭德綱等都向學生作一番介紹。郭德綱的相聲是將傳統相聲在有大眾傳媒造勢的情景下轉變成一種被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的成功范例,是再生態民間文學的典型例子。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在了解到學生的興趣點之后,我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鑒賞了郭德綱的代表作——《不讓播的相聲》。通過這種鑒賞,一方面進一步向學生講解相聲藝術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借助民俗學中關于表演的理論,借助對相聲中的語境、觀眾和表演等層面的分析,讓學生思考郭德綱走紅背后的大眾文化的語境。
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的生活,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鐘敬文先生曾說:“民俗文化是一種傳統文化,它如果不能與民眾的現實生活保持聯系,那它早就被民眾淘汰了?!盵4]同樣,對作為民俗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文學的教學,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將它與當下的大眾文化相結合,并賦予其以新鮮的時代氣息,那么就必不能充分激活學習主體學習的主動性,必不能使主體(學生)與客體(課程內容)相融合。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往往會設法通過討論或辯論等形式來引導學生使之關注當下生活,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例如在講解民間傳說時,筆者就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探討了傳說資源的現代轉化問題?!读荷讲c祝英臺》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傳說之一,在千百年的發展與演變中,梁祝傳說以鼓詞、歌謠、戲曲、音樂等多種形式廣泛地流傳于民間。隨著大眾傳媒的介入和市場經濟的沖擊,這個家喻戶曉的傳說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資源,目前已被不斷地加以現代化的改造。以此為題材的動畫片、電影或電視層出不窮,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與我國臺灣合拍的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更是受到了廣大青年的關注。那么,民間素材的文學作品被大眾文化再加以利用,其中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曾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過討論。學生們積極踴躍,眾說紛紜。有學生說是利大,因為民間文學由此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有學生說是弊大,因為種種改編與保持民間文學的原生態性是相違背的。對于這些各不相同的看法,我并沒有馬上做出結論,而是給學生留下了進一步思考的機會,并且針對大眾傳媒對民間文學的利用,開展了一系列的以“現代傳媒的介入對民間文學的影響”為主題的課堂討論。比如討論這樣的問題:“黃梅戲被加到了通俗歌曲里面,皮影戲被改編成了動畫片,大家認為這樣的改編對于民間文學在現代的傳播和傳承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對此,學生們雖然也興趣盎然,但討論的結果還是莫衷一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之進行了總結,告訴學生,這是文藝理論中備受關注并頗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即民間文學的當代應用研究問題。一方面,民間文學與大眾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另一方面,對民間文學的改編也不能濫改。之后,不少學生反映,這樣的討論很有意義,因為它能引導他們關注現實生活,能啟發他們獨立思考,能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實現共享和共進,對他們進一步深造和習作論文都有很好的啟發作用。再如在講解河南墜子《偷石榴》時,筆者也在學生中組織了一場辯論,論題是:河南墜子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保護是否還能走向輝煌。對此,正方學生持肯定觀點,他們從河南墜子的起源及其藝術魅力以及政策保證等方面進行了闡釋;反方學生持否定觀點,理由是河南墜子所演唱的內容老套,和時代脫節,因而必將被新的藝術形式所代替。同時,由于缺乏繼承者,河南墜子還會面臨后繼乏人的危機。其實,這也是很多傳統藝術形式目前面臨的一個帶共性的問題。通過激烈而精彩的辯論,使學生形成了一種主動探究的意識,也促使他們試圖對民間文學的出路作進一步的思考,即能使學生用其所學知識深入而辯證地思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就做到了學以致用。
在教學手段上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今,電影、電視、互聯網、手機等這些影響力超越了紙質傳媒的電子媒介的話語權在不斷地膨脹,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以至審美方式。這正如加拿大媒介學巨擘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言:“技術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見和觀念的層面上,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盵5]這對于民間文學的教學而言,就是要充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比如,在講解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之一——集體性時,如果教師只以文獻典籍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等書面材料為例證對之加以論述,學生對之可能就會難以有較深入的理解。如果能借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從網上下載的青海民歌花兒等來進行教學,就能生動地再現出廣大民眾集體創作出來的生活場景,就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再如在講解史詩這章時,由于學生對史詩這種結構龐大、格調莊嚴的鴻篇巨制缺乏認識,所以僅用黑板加書本的教學方式就很難向他們展現出這種口頭史詩的鮮活性。因此,筆者在授課時就借用了電視上對“當代荷馬”——居素普瑪瑪依老人的報道及史詩藝人的表演錄像,從而就生動地展現了我國少數民族史詩的迷人魅力。至于講解諺語、謎語,可以借用經典影視作品《紅樓夢》和《走西口》等的例子;講解民間故事,可以延伸至影視作品對“巧女故事”的化用等[6];講解民間小戲,可以綜藝節目中火熱的東北二人轉為例。總之,立體地呈現出民俗語境中的民間文學,越來越成為高校民間文學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在這一領域,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顯示了它的強大的優勢,正確而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結語
評論家雷達在論及大眾文學時曾說過:“面對大眾文學的浪潮,面對種種閱讀分化的現象,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知固守傳統純文學的立場,眼見傳統文學被邊緣化,備感痛惜,認為傳統文學的中心價值受到威脅,就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滑坡甚至喪失、墮落,卻看不到大眾文化中新力量的蓬勃向上。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更高一些,應從時展和文明發展的高度,從全民文化素質和國家軟實力提高的角度,從藝術走向千家萬戶的角度,從文學再也不是少數精英們的專利的角度,來看今天文學的現狀,也許更為合理?!边@段話用于我們審視和探索大眾文化視閾下的民間文學的教學,對我們不無啟發。以前,筆者總是痛心在商品經濟和大眾文化的沖擊下,民間文學的發展舉步維艱,民間文學教學的處境同樣艱難?,F在看來,這其實也是將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對立起來的一種看法。因此,如果我們能換個思路,那么大眾文化對我們的民間文學教學的改革就不但不是負能量,而且還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張敏單位:河南科技學院人文學院
論文摘要:舊范式下的民間文學研究主要關注民間文學的口頭性以及主體性,但忽視了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借鑒西方最新理論成果,構建民間文學的生活理論,重視情境和表演之于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性。
論文關鍵詞:范式;生活屬性;情境;表演;民間文學批評
一、舊范式下的民間文學書寫
中國現代民間文學研究發軔于“五四”時期北大歌謠征集活動。最初的民間文學研究以及對民間文學的界定都受到過西方民俗學研究的影響真正作為高等院校一門學科的民間文學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什么是民間文學?幾十年來中國學術界一直援引俄國作家高爾基的觀點.認為民間文學“主要是勞動群眾的口頭創作”.并稱“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從其勞動和社會經驗中抽取出來的知識總匯”。在一些辭書中,“民間文學”也被界定為“人民的口頭文學創作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創作并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的口頭文學作品”。這一理論判斷基本符合歷史的實際.盡管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定義。
這樣的界定注意到了民間文學的口頭性、集體性以及知識性特點.把民間文學的創作和享受的主體界定為“人民”或“勞動人民”.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只有“知識總匯”才與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有關.但沒有被強化突出。所以說。這一階段有關民間文學的定義都是照搬前蘇聯模式的結果.整個理論框架沒有根本性的突破.要做的僅是把本土的內容填充進去此體系對中國民間文學書寫所產生的影響至今猶有余波.以致國內民間文學教材之問基本上差別不大:較早的教材明顯帶有階級斗爭論的觀念.較近出版的把“人民”或“勞動人民”置換為略顯中性的“民眾”.吸收了新發掘整理的民間文學材料期間雖有段寶林先生主張對民間文學要做立體研究,以及楊利慧、黃濤諸學者重視民間文學的語境等富有新范式雛形的觀點.但相關研究對這樣根深蒂固的民間文學書寫體系還是反思不夠.鮮有從學科體制本身進行批判性重構。因此.大多數民間文學教材都沒有很好地顯示出學科本身的深度.以致形成民眾的文學就應該是這樣淺顯的心理暗示。另外,隨著文字、圖畫、音響、影視、電腦等媒介的出現與運用.民間文學的傳播空間獲得空前拓展.其傳承手段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尤其是進入國際互聯網時代之后.伴隨著新媒介的不斷啟用.民間文學的概念也面臨著重新思考與界定的任務。
二、民間文學書寫的新范式
萬建中先生的《民間文學引論》無疑是此種情境下的“另類”書寫.在學科本身的理論深度建構上大大超越于以往任何一部民間文學教材。雖然也有部分理論闡述與民間文學現象還不是那么水乳交融,但著者的理論探索意識和充滿安全感的論述,都昭示著迥異于以往民間文學書寫的新范式。其《民間文學引論》中的情境、生活屬性、表演、民間文學敘事等概念都是第一次在民間文學教材中被論及或強調。把民間文學還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使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凸顯.從而有力地強化了民間文學學科本身的屬性.至少初步擁有了與作家文學對話的底氣民間文學的立體性特征從而獲得彰顯.
也為民間文學研究展示了新范式。相比較而言.以往教材多注重對被文字記錄凝固后的文本分析.忽略了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情境性.其美學和批評話語系統愈來愈顯得不堪重負.這是現代民間文學發展逼迫出來的民間文學不只是作家文學的資源,我們可以更廣泛地看待民間文學,把它當作生活的技藝.是傳統的或者本地的實踐活動的整個范圍——包括語言的、物質的和習俗的活動,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作家文學中之所以有民間文學.是因為它是現實生活世界里的基本組成成分。民間文學是面對面的直接的表演,表演者和觀眾是互動的這種情境是被凝固在文字中的民間文學文本所缺乏的萬建中先生的《民間文學引論》首先抓住了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語境.去展示或表演生活世界中的各種民間文學樣式:理論建構意識貫穿全書始終美國著名文論家艾伯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學研究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以及讀者,也在萬著中得到創造性的體現.不過這里的“作品”是生活世界中的活態的文本.與程式化的生活和程式化的審美緊密聯系在一起.讓民間生活世界充滿民間文學的動感、質感如果說以往的民間文學研究是韋勒克意義上的內部研究.即僅僅關注文字記載后的文本中的民間文學,那么,萬著《民間學引論》似乎更強調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有機結合。在某種情境下更強調民間文學的書面文本返回到生活中去.以獲取其原本的活態性,與生活世界水乳交融:研究、體驗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審美情境性研究.或者說生活態的民間文學重新回到生活世界。萬著中把前者稱為“民間文學的文學文本”.后者被稱之為“民間文學的生活文本”
我們要想理解并欣賞生活世界中的民間文學.了解創造并表演民間文學主體的生活方式的知識是必需的在非洲東部的牧牛民族丁卡人是這樣形象地描寫了隱匿在云層背后的月亮——“雨季之黑公牛從月亮的牛欄中解脫了?!焙苊黠@.假如沒有創作和吟唱這首歌的那些人的生活方式的知識.就無法真正理解這類形象著名人類學家巴克曾經依靠田野調查所獲得的生活知識抨擊了一個自以為是的流行觀點——史前時的雕塑和壁畫之所以夸大女性的乳房和腹部.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殖崇拜觀念在作怪他提到的一個例是在中非萊加很普通的雕像.即一個鼓起腹部的女人。她的意味遠遠不是引起贊賞.而是對其與人通奸而懷孕的懲罰.但在博物館和藝術畫廊中.這個形象常常被當成生殖崇拜的例證來加以解釋。他還提到另一個普通的萊加雕像.一個人舉起一只胳臂:這個姿勢有時被解釋成向天帝祈求。但是巴克認為.萊加人與天帝沒有關系:對他們來說,這個姿勢表示一種禁忌。因此,“民間文學將生活呈現出來并使生活成為審美的現場”,或者說民間文學美在情境。
其次.在萬著中我們發現民間文學研究已經回歸到聲音的層面,即對民間文學口頭性的重視.也是與萬著對生活屬性的重視相關的。相對于視知覺所擁有的認識——思維定勢.聽覺以及由此形成的節奏感總是側重于我們的情感體驗之維所以著名德國美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語言有兩個要素:音樂和邏輯:詩人應使用前者并迫使后者引出個體性的形象來?!边@樣。撇開關于“語言的兩種用法”的爭議我們發現.與通常給人以“概念等價物”的印象截然不同.語言實質上首先是詩的媒介.或者說是民間口頭詩歌的媒介。事實上.當語言學家薩丕爾強調,“語言主要地是一個聽覺符號系統.正常人的語言沖動首先發生在聽覺印象的范圍”當評論家帕克據此而堅持.“只有在具有音樂性也具有形象性的表達中,才能發掘出語言表現的全部潛力”兩:當文學梟雄王爾德在談到詩性寫作的奧妙時斷然表示:“我們必須回歸到聲音上去.這是對我們的考驗”:都無疑可視為是對海德格爾“語言本身就是根本意義上的詩”這個命題的不同詮釋。雖說對于要求精確限定的科學表達而言.語言的這種詩性品質常常成為問題但對于側重經驗交流的藝術活動來講.這不僅并非語言媒介的劣勢.恰恰相反是它的優勢所在。
放眼全球背景下的民間文學研究.西方是走在前列的:重大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幾乎都是西方學者完成的。作家文藝學的研究也啟發著民間文學的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嚴重滯后.一時半時難以走出消化吸收西方理論資源的陰影“五四”時期對西學的借鑒與啟蒙救亡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后,民間文學研究也像政治一樣全面倒向前蘇聯的懷抱.構建本土化的民間文學理論的主體性都喪失了,遑論創新。由于意識形態的影響,在蘇聯體制下受到壓制的民間文學理論也被當時的中國學者拒絕了。真正的民間文藝學大家如普羅普的故事形態學研究成果只有在改革開放后才逐漸介紹到國內。本土化的民間文學研究一直籠罩在西方的陰影里??上驳氖牵@樣的借鑒和吸收有了重要進展。萬建中的《民間文學引論》視野開闊.廣泛吸收最新成果.尤其是對西方的理論資源或相關學科的理論兼收并蓄。因而賦予其專著以很濃的理論思辨色彩,這是以往同類教材中所缺少的.也是中國民間文藝學中亟待建構的內容。從這個角度說.《民間文學引論》作為一本高等院校的民間文學教材無疑顯得有點“另類”,作為頗具個性的專著可能更合適。
三、民間文學研究的展望
畢竟,萬建中先生的《民間文學引論》給我們今后的民間文學研究帶來很多啟發.例如.如何把用來分析作家文學文本的敘事學.成功轉換為分析民問文學的文學文本和書面文本的有效工具.就很有挑戰性和前瞻性。誠然,如何做到理論閘釋與研究對象的妥帖吻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在眾多民間文學教材中一——包括萬建中的《民間文學引論》——民間文學批評一直缺席。既然我們的民間文學研究可以借鑒作家文藝學中的理論和方法.民間文學也應該擁有自己的批評.而不僅僅是民間文學研究在筆者看來.民間文學研究不等于民間文學批評民間文學批評的缺席就很有探究的必要.相關研究迄今還未見到。若結合民間文學的特點和功能.我們可能會厘定出民間文學批評的原則或維度。
民間文學本身的品味或品質到底如何獲得提升.民間文學批評不失為一種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即使我們通過對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表演情境的強調,初步擁有了與作家文學對話的實力.明確了民間文學非文學的~面,但民間文學若被封閉僅靠自身去補給營養.缺少新鮮藝術的介人和影響,這樣的民問文學的前途會是黯淡的。實際上.自作家文學出現后.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總是互有影響如此才能保證民間文學自身的精神品質得到不斷提升.否則不論我們多么強調民間文學的重要性和藝術性,受眾終將不愿回到那樣的生活現場.卻愿意反復咀嚼欣賞作家文學.因為后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耐人尋味。正如我們人類既是集體的一員,又是擁有個人性情和尊嚴的鮮活個體“根據費爾迪南.索緒爾(FerdihandSaussure)關于語言和言語的區分方法.民間文學應屬于前者而文學屬于后者。屬于語言的民間文學以社團為基礎,是口頭的、集體的:而屬于言語的文學則是個體的、永久的書面記載”
第三.民間文學的生態環境走向虛擬化.身體幾乎被懸置。民間文學原本與生活世界血脈相連.具有現場性和原生態性.如今卻脫離了生活世界.被各種媒介所再現或表現.使民間文學藝術又增加了某種表演性.從而具有了雙重的表演性.因此又反過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體驗這種歷史情境有利有弊.若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無疑是人類生活走向虛擬等荒誕處境的真實征候所以有學者曾經著文強烈呼吁重視史前藝術研究的思想在此凸現其重要價值傳統如何與現代結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究的問題金耀基從古城海德堡寄給董橋的信上說:“其實我就是喜歡這種現代與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地方:有歷史的通道.就不會飄浮;有時代的氣息,則知道你站在那里了!”
傳統的民間文學和新興的民間文學都是民眾所需要的.后者總會或多或少擁有傳統的毖礎。前者至少能幫民眾認識自己的文化身份。
另外.在當今社會步入“技術世界”、信息時代之際,在民眾與精英、鄉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口頭語言與大眾傳播媒介、迷信與理性、落后與現代等諸多二元對立的沖突交織中.民間文學類型的消長、內容題材的更替、傳播途徑的變化.都是值得民間文藝學家和民俗學者關注的新問題這些建構民眾審美認知方式的民間文學將繼續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摘要民間文學藝術是我國重要的知識產權資源。文章著重從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價值分析入手,重點比較分析民間文學藝術的著作權保護模式和單行法保護模式的優劣;在此基礎之上,對我國未來民間文學藝術保護之立法提出了若干具體的建設性意見。這些立法建議對我國未來相應法制之改造及利用民間文學藝術促進民族競爭力的提升等都將有所助益。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價值分析;保護模式;制度建議
民間文學藝術(expressionoffolklore)是指“來自于某個群體或者由某個群體的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群體期望的文學或藝術創作,這些文學或藝術創作通過不斷模仿、口傳心授或其他方式世代相傳,并為整個群體所保持和發展,從而成為該群體文化和社會特征的表現形式”。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民間文學藝術資源原本非常豐富。但是,今天,我國非但沒有展現出在民間文學藝術上的國際利益優勢,相反,民間文學藝術在我國正呈一種枯萎的態勢。個中原因除了經濟大潮和全球一體化使文化多樣性發展受到嚴重沖擊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對民間文學藝術缺少一個有效的法律保護機制。盡管1990年《著作權法》首次確認了民間文學藝術享有著作權并受法律保護,具體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但是時至今天,這一規定仍未出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和利用的進程。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們十分有必要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問題作一番理論上的探討,以期將來我國進行相應立法時有所借鑒。
一、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價值選擇分析
民間文學藝術對其創作群體以及國家的重要作用毋庸諱言,這在學術界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即我們不能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不符合現代知識產權客體和主體確定性等特征就拒絕對其給予保護。而這里尚需要我們繼續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究竟是基于怎樣的價值立場來對民間文學藝術加以保護的?對該問題的回答,不僅關涉我們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的正當性,同時,它還是我們在眾多的保護模式中進行選擇的重要理論依據,甚至從更進一層意義上說,它還直接影響著我們構建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機制的具體制度設計。
在該問題上索有這樣兩種價值主張。一種認為保護民間文學藝術就是在保護人類創作之“源”,民間文學藝術與現代文化之間是“源”與“流”的關系。如果人們僅僅注重各種智力創作之“流”的保護,而忽視對它們的“源”關注,則對知識產權保護而言,不能不說就是一個嚴重的缺陷。而另一種觀點則是2002年3月2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的政府間委員會關于“知識產權、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的第三次會議中,絕大多數國家所持的一種價值主張。這些國家認為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目的主要在于:其一,就是要控制民間文學藝術的公開和使用;其二,就是要激活民間文學藝術的商業價值和財產屬性;其三,就是通過保護,激勵以傳統為基礎的創新;其四,就是有效認證民間文學藝術,并確認其歸屬;最后,即通過保護以有效防止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減損、詆毀和濫用。
筆者認為,不管對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價值立場有什么樣的分歧,以下兩點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的:第一,從國內來看,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主要是為了使我國寶貴的民間文學藝術能夠永久地流傳、世展下去,而使其不至于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淹埋。這種目的,我們可以從國際文獻中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和對其他知識產權的“保護”用語上的差異得到證明。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通常使用的一個詞是“conservation”,而對其他知識產權客體的“保護”使用的則是“protec,tion”。這種用語上的差別恰好反映了兩者在立法目的上的區別。對傳統知識產權的保護,側重于通過賦予特定主體以財產權利和精神權利,來調動主體的積極性,使更多的科學和文學藝術作品得以不斷地涌現出來,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而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則側重于使客體本身得到存留、維持、傳承,不因人們的行為而消亡。我國民間文學藝術資源相當豐富,但由于受到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間的文學藝術正以可怕的速度在消亡和滅失。因此,我們立法的當務之急是將“保持”視為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最直接的立法目的,鼓勵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整理和傳承,并以此為中心,構建相應的制度,尤其是確立整理者和傳承者的地位和權利。第二,從國際上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主要是為了增加我國在國際文化貿易中的砝碼,促進我國的文學藝術和相關產業的繁榮和發展,防止其他國家無償地使用、歪曲、篡改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事實上,廣大發展中國家逐步要求加大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力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發達國家大量無償地使用、開發其寶貴的民間文學藝術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兩類國家之間利益上的嚴重不公平。而從發展中國家內部來看,民間文學藝術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也正日益地彰顯。據統計,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利用民間文學表達形式的紡織品、美術品和其他輕工業產品在我國出口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僅1991年一年我國利用民間文學藝術造型生產之產品出口創匯就是37億美元。而近年這個數字還在繼續上升。因此,在我們進行相關的制度設計的時候,確保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能夠取得適當的“對價”就成了我們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時另一十分重要的價值關注點。我們認為,只有牢牢把握了上述兩點,我們將來的制度設計才能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也才能使我們的立法在實現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同時又能很好兼顧我國在該問題上的國際利益。
二、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模式選擇
前面,我們主要探討了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價值選擇問題。以下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即是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具體模式問題。在該問題上,學者們的主張也是見仁見智。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范式觀點:其一就是主張采用著作權法模式進行保護,具體來說就是在著作權法之下由國務院另行制定特別法規的方式加以規定;其二,就是進行特別立法保護,也即確立一個與知識產權體系相關的一個專門部門法來對民間文學藝術加以保護。以下,我們對這兩種觀點逐一評析。
(一)對采用著作權法保護模式的評析
1、著作權保護模式的肯定主義
主張用著作權法模式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是大多數學者的主張。學者們認為,如果排除作品只能是個人創作這一固有觀念,將民間文學藝術表現形式理解為集體或群體創作,那么就可以對民間文學作品進行著作權保護。其中的民間故事、詩歌和方言等就類似于口述作品;歌曲和樂曲等音樂表達形式以及舞蹈、游戲和儀式等就類似于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民間建筑與建筑作品,民間雕塑與美術作品都很相似。且在利用著作權法中已有相關原則、制度的基礎上,利用著作權法加以保護也許是諸多方式中最為便利的。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中的大部分具有與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相類似的特征。比如說它們都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智力創作;都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和非物質性等特征。當然,主張采用版權保護的學者,也是承認民間文學藝術與一般作品的區別,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與版權保護的某些不協調之要求的。但他們認為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調整現行規則予以解決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對民間文學藝術版權保護的一些不和諧因素就全盤否定版權保護的合理性,畢竟版權是歷經了上百年的考驗而成為現今較為系統完善的保護途徑,且其豐富的權利機制和制度原理是有很大靈活性的,能夠適應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之需要。2、著作權法保護模式的反對主義
鑒于民間文學藝術與文學藝術作品之間的高度契合性,版權法的保護模式的確成了國際社會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最初選擇。然而是不是說,用版權模式來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保護時就一定沒有任何問題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我們仔細加以分析的話,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實際上是存在著諸多的實質性差異的,而這種差異不但顯示出了文學藝術作品與民間文學藝術間的本體性區別,而且該種區別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反對者否定著作權保護模式的致命原因,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著作權法的本質限制性決定了它與民間文學藝術難于融合。我們都知道,現行知識產權制度是建立在西方制度基礎上的,發達國家一般不贊成將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準用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三百年歷史的知識產權經過不斷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部服務于現代工業、信息社會的嚴密的法律機器,其制度上的秉性決定了它不能成為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主要手段”。而且,其中的著作權法也不是回答保護民間文學藝術或傳統知識問題的。因此,采用傳統知識產權保護并不能實現促進和弘揚民間文學藝術的目的。
其二,著作權法保護單一作者的稟賦也與民間文學藝術不相為謀。著作權法的核心是通過確認智力創作者對其創作成果的控制權,來鼓勵和激發個人的創作能力。然而,民間文學藝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群體性,個體的因素在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和流程過程中沒有凸現出來。在民間文學藝術中,根本無法找到一個著作權法意義下的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作者。著作權法保護的核心是作者的權利。而民間文學藝術沒有明確的作者,那么用著作權法來保護,就會使權利因為沒有一個落腳點而落空。著作權法通過激勵機制來實現人類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持續繁榮的神圣目的也將因為主體性缺位而變得子虛烏有。
其三,著作權法“獨創性”要求也很難與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特征相吻合?!蔼殑撔浴笔亲髌帆@得著作權保護的前提。一般認為。“獨創性”是指作品應該體現作者的個性,體現作者智力火花的烙印。對獨創性的最低要求是作品須由作者獨立完成,而不是抄襲的結果。但民間文學藝術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間,即使某個個體在模仿和傳播的時候加入了一些個性化的表達,但這終將因為其慢慢被吸收為民間文學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最終無法分辨出個體的特性。因此,無論從何種視角來看,反對者都認為,利用著作權保護并非是民間文學藝術的最佳保護途徑,如果我們執意地要把把民間文化藝術表達的保護糅合到版權的框架下進行的話,其結果就是在破壞了版權自身和諧系統的同時也使民間文學藝術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可謂兩全而不能齊美,這與人類立法理性是根本背道而馳的。
(二)單行立法模式的分析
從以上對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模式的分析來看,運用著作權法來保護有諸多弊端,因此,我們認為采取特別的單行立法模式較好。因為,從目前國際上的最近發展來看,對民間文學藝術予以著作權之外的“特別權利”保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示范法條》就是這種發展趨勢的產物。但在究竟如何構建這樣一個行之有效的規范群上,筆者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構一個群體“民間文學藝術權”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群體所享有的權利應當是一個具有類似著作權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著作權的權利。在國外,有人提出以“等同(quid-pro-quo)”理論來支持非正規創新者的權利主張。依據這一理論,既然在特定對象上的正規創新者會產生新的知識產權,那么與相關或相似的對象相關的非正規創新就應該導致一種類似權利(cognaterights)的產生。有人將這一權利稱為“民間文學藝術權”,并認為“將‘民間文學藝術權’作為特別的和獨一無二的而不是類似于著作權的權利或許會更好一些”。參加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的政府問委員會關于“知識產權、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會議的國家也普遍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群體發展、傳播、分享的,所以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不能充分地滿足傳統群體對集體權利或社區權利的需要。雖然,集體創作和集體所有不是所有民間文學藝術的共同的特征,但是成員國仍然已經意識到了建立法律解決措施來滿足群體認可的集體權利和集體知識的愿望和需要。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在制定單行法時,可以考慮借鑒這一概念。當然,這一經我們建構起來的民間文學藝術權雖然在性質上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但與傳統知識產權相比,它還具有自身的顯著特征。即它具有集體性、時間上的永久存續性和不可轉讓性等特征。而這些特征的存在從根本上說是由民間文學藝術自身客觀特性所決定著的。
2、應特別強調公法手段的保護
由于民間文學藝術受群體生存環境的影響甚大,任何群體生存環境改變、生活習俗變遷和傳統文化斷裂,或者傳承人物質生活匱乏、后繼乏人和觀念改變,都將導致民間文學藝術從活的文化形態褪變為死的文物。因此,保障群體的傳統生活狀態不遭受破壞性沖擊,保障傳統來源地的文化生態保持可持續發展,保障傳承人的生活水平和精神上的榮譽感,這些除了需要我們從私法的視角加以重視外,它更需要運用公法手段來加以保護和調整。我們可以通過相關的行政主體介入的方式,從公權保障的角度確立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范圍、保護方針、物質資料歸屬等;建立起對外國團體和個人考察、收集民間傳統文化資料出境管理制度及相關的保密制度,防止民間文學藝術的流失和毀壞。筆者堅信,在私法和公法的協同保護下,利用兩種保護手段的各自優勢,我們一定能在民間文學藝術保護上達到理想的結果,在保持和傳承文化的同時也得以很好維護在該問題上的主權利益,為我國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
一、加深對外國文學中民間文學對作家文學創作影響的認識
自古以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民間文學先于作家文學出現。在作家文學出現之前,民間文學的一些體裁形式,諸如神話、傳說、歌謠、故事等已經出現。這些體裁類型的作品已經為作家文學的產生做好了內容、體裁、語言等方面的準備。在作家文學出現之后,民間文學又為作家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民間文學成為作家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創作受到民間文學的影響,例如屈原、李白、劉禹錫、魯迅、郭沫若等。在外國文學中,不少作家也是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或吸取其題材內容,或受其創作風格、創作方法的影響,或吸取其語言養分,創作出不少優秀的作品。荷馬、維吉爾、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莎士比亞、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爾基、泰戈爾等作家,在他們的創作中都深受民間文學的影響。例如,荷馬的兩大史詩,就是盲詩人荷馬根據流傳在小亞細亞一帶的有關歌頌特洛伊戰爭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一些神話、傳說、歌謠進行整理、修訂和改編而成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荷馬史詩只能算是一部民間文學作品。但是,從荷馬對作品形成的貢獻來看,他把眾多的神話、歌謠、傳說進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題安排情節,剪裁結構,對作品的最終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來看,荷馬的兩大史詩也可以說是一部作家文學作品。在外國文學中,民間文學對作家文學創作的影響主要有幾方面的表現:
(一)在題材和思想內容上的影響
縱觀歐美各國的文學創作,不少作家都從民間文學中吸取題材,創作出傳世佳作。這類例子可謂不勝枚舉。例如,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死账?、歐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臘神話故事。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安徒生童話、王爾德的《快樂王子》、讓?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亞的戲劇《雅典的泰門》、高爾基的《鷹之歌》《伊則吉爾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素材營養。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都充滿了濃郁的民間文學色彩。有一些民間文學的題材,歷經不少作家的引用、整理、再創作,推陳出新,使民間文學的題材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另一種面目出現,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西方文學中,像唐璜、浮士德這些民間傳說中的人物,一經作家之手進入文學創作領域,往往會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詩劇《浮士德》是歌德以畢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從構思到創作完成,歷時六十年之久。作品取材于德國16世紀的民間傳說。浮士德是當時一個跑江湖的魔法師,懂得煉金術、星相術、占卜等。他死后,在德國流傳許多關于他的傳說。1570年開始就已經有人記載這些傳說。1587年,德國出版了故事書《約翰?浮士德的一生》,敘述浮士德與魔鬼訂立盟約,漫游世界,滿足各種欲望,享受各種人間歡樂,最后慘死魔鬼之手的故事。浮士德的形象表現了宗教改革時期資產階級思想的要求,深受人們歡迎。文藝復興以來,不斷有人用這一傳說作為創作題材。歌德在少年時期就看過有關浮士德的木偶戲和故事書。上大學時,有了創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開始構思,幾經中斷,幾經提筆,創作時間長達六十年,貫穿于歌德的全部寫作生涯?!陡∈康隆芬栽妱〉男问綄懗?,共分兩部。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寫他探索真理的一生。詩劇通過浮士德的一生探索,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進步人士思想探索的歷程,也通過他的一生總結了人類發展的歷史經驗??梢哉f,民間傳說中的浮士德,成就了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在歐洲文學中,唐璜也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西班牙民間傳說中一個只會追逐女性的好色鬼、登徒子、紈绔子弟、浪蕩兒。法國的古典主義喜劇家莫里哀、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都以民間傳說中的唐璜作為藍本,創作出獨特的藝術典型。在莫里哀的喜劇《唐璜》(又名《石宴》)中,唐璜是一個貪淫好色的貴族,引誘不少名門閨秀,還要誘騙救了他性命的兩個農民的未婚妻。他花天酒地、揮霍無度、寡廉鮮恥,作者借這一人物反映了17世紀法國貴族的經濟開始衰落和他們的道德淪喪。拜倫未完成的優秀長篇敘事詩《唐璜》同樣也取材于民間傳說中的唐璜的故事,被歌德譽為“一部天才無窮的作品”。長詩通過西班牙貴族青年唐璜曲折離奇的冒險故事,展示當時歐洲各國的社會生活和道德風尚。在詩中,唐璜已經不是一個只會追逐女性的花花公子形象,而是一個勇于追求愛情、積極上進、奮發有為的青年。作者贊美了純潔的愛情和為自由而斗爭的英雄氣概,抨擊統治者的專橫、御用文人的無行和商業資本的猖獗,廣泛評論了歐洲的社會現象。情節驚險動人,富有吸引力,充滿了異國情調。唐璜與少婦的戀情、海上漂流、與少女海甸的田園牧歌式的愛情、海盜劫掠的刀光劍影……離奇驚險,引人入勝。在藝術上也表現得多姿多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二)在藝術形式上的影響
在外國文學中,很多作家學習民間文學,從民間文學的藝術形式中吸取養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例如,在借鑒民間文學的結構形式上,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薄伽丘的創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十日談》就是模仿了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結構創作而成的。《一千零一夜》又譯作《天方夜譚》,是一部流傳甚廣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它以濃郁的東方情調和瑰麗的傳奇色彩受到人們的喜愛,是世界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據阿拉伯原文版統計,全書共有大故事134個,每個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組成一個龐大的故事群。這部民間故事集以宰相女兒山魯佐德給國王山魯亞爾講故事作為發端,把大大小小不同主題、不同背景、不相關聯的故事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十日談》的開端寫10個青年男女,為逃避黑死病在鄉下住了十幾天,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天共講了100個故事(祈禱日不講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表達了反教會、反禁欲主義的主題。很顯然,《十日談》在結構上效仿了《一千零一夜》,使用框形方式,由一個故事串聯出另外一個故事,每十個故事形成一組,由一定的主題來統領。該作品開歐洲近代小說之先河,為不少作家所效仿。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家喬叟也從《十日談》的框形結構得到啟發,寫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說這也是不同國家的作家對《一千零一夜》學習和模仿的連鎖效應。在學習民間文學的創作方法上,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家拉伯雷的《巨人傳》就運用了民間文學中奇特的想象、夸張的手法。在神話、傳說、故事這一類的民間文學作品中,巨人往往就是一種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幻想、想象、夸張等都是民間文學慣用的手法。高爾基就曾經指出:“在故事里,人們坐著‘飛毯’在空中飛行,穿著‘千里鞋’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會使他復活,一夜之間會把宮殿建好?!保?]《巨人傳》中講到巨人國國王格朗古杰的兒子卡岡都亞從母親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喝一萬七千多頭牛的奶,穿一萬七千多米布做的長袍。體形高大,體魄強健,能文能武,智慧超群。長大游學巴黎,把象征天主教信仰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鐘,取做馬鈴以為笑樂。為了反擊侵略,他隨手拔起千年大樹作兵器,放一泡馬尿淹沒無數敵人。作者借助巨人形象,歌頌了新興的人文主義者反宗教禁欲主義,勇于追求知識,追求理想,追求愛情,具有樂觀開朗、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
(三)在語言上的影響
語言是構成文學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國文學中,不少作家在創作時,都有意識地運用民族民間的語言,例如意大利詩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創作,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家薄伽丘的《十日談》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語、俚語、諺語。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語言,為各國作家的創作提供了無盡的語言寶藏。法國的拉伯雷在《巨人傳》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語、諺語、格言、俚語、俏皮話、雙關語等民間語匯,使其作品詞匯生動豐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二、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資源越來越豐富,知識也在不斷地更新,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何利用較短的時間獲取更多的知識,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困惑。在各種快餐文化、網絡文化充斥市場的今天,如何使我們的傳統教學發揮更大的潛力,加強學科之間、課程之間的合作,整合資源,探索學科之間的滲透性、互補性教學,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民間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相互滲透性教學,讓學生不僅認識到外國文學中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作品,也深刻領會到民間文學是作家文學的搖籃。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民間文學,都孕育了各自的作家文學。可以說,在民間文學的沃土上,各國各民族的文學創作都開出了燦爛之花、結下了豐厚的碩果。在教學中,利用民間文學知識對外國文學的作家、作品進行鑒賞和評析,加深對外國文學的理解和認識,可以使兩門課程都能夠學有所長,相得益彰。
作者:劉麗瓊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一、從兒童視野出發,為民間文學寫導讀
導讀,顧名思義就是指導閱讀,其源于20世紀80年代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提出的語文導讀教學法:“‘導’,指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引導、輔導、因勢利導;‘讀’,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實踐。‘導’和‘讀’的結合,勾畫出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幅‘師生互動’的圖景,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滔滔講授,學生默默聆聽’這種單向的‘授—受’格局”[4]。本文所說的導讀并非教學方法,而是一種體裁樣式,即寫于作品后面,指導讀者有目的地閱讀文章的一段文字,也叫“作品提示”或“閱讀提示”、“作品評析”。周作人認為兒童文學:“內容與形式不但多與原始人的文學相似,而且有許多還是原始社會的遺物,常含有野蠻和荒唐的思想”[5]。因此,實踐理念下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整合的第一步就是從兒童視野出發,為民間文學寫導讀。對于導讀的寫作,欽州學院的做法有三:第一,導作品主題。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一樣,內容體現著人們對真、善、美的贊賞與追求,導讀作品主題時,應抓住這一點進行分析。如欽州民間童話《金沙奇源》,講述看牛仔六哥與譚財主丫環三妹遇仙發財,被譚財主陷害的故事。故事主題是好人有好報、壞人受處罰。在寫導讀時要注意從兒童心理出發,抓住童話的幻想特征,說明六哥與三妹如何遇仙,如何得到金銀,又如何被財主陷害,財主如何受到處罰,分析過程中要突出六哥與三妹的善良與勤勞、財主的貪婪與丑陋。通過分析主題,引導兒童做一個善良、勤勞的人。第二,導人物形象。民間文學中的人物大都沒有具體名字,但人物的性格特征非常突出,在寫導讀時應注意把人物的這些性格特征描摹出來。如《傻姑爺》,講述一個傻姑爺娶了個聰明的老婆,一次岳父過生日,夫妻倆回去拜壽,路上老婆說什么,傻姑爺也跟著說什么。到了岳父家里,大家都想看傻姑爺的笑話。廚子有意看傻姑爺出洋相,給他舀了碗沒苡米、沒雞蛋的糖水,也沒有給他勺子。傻姑爺把途中跟著老婆學的三句話說出來,居然誤打誤撞被認為是最有學問的人。在寫導讀時,要對表現傻姑爺傻樣的句子進行分析,通過他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表現出來。第三,導語語言特色。民間文學的語言質樸、生動、簡練,易于理解,敘事結構與方式與兒童文學非常相似,在寫導讀時要把作品的這些語言特點找出來。如欽州兒歌《倒卷珠簾》:“年三十晚月光光,賊上屋頂偷糞缸。盲婆看見驚失魂,聾公聽到嚇出汗。啞仔大聲喊捉賊,跛佬快快走出屋。一抓抓到賊頭發,一看原來系和尚”,寫導讀時應說明這是一首顛倒歌,用了較多的疊詞,如“月光光”、“快快”、“一抓抓”等,兒童念這首顛倒歌,不僅接受了一定的思維訓練,而且體會到“胡言亂語”的諧趣。從學生所寫的導讀看,基本都能根據以上步驟來寫,但也有“偏題”現象,把導讀寫成讀后感,究其原因就是語言表述上不是“導”,而是“感”,教師要注意引導。
二、把民間文學改編為兒童文學
民間文學屬于原生態文學,表現的生活面極為廣闊,囊括了勞動人民的思想、觀點、道德、習俗、宗教信仰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內容。法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拉法格說民間文學是人民靈魂的忠實、率真和自發的表現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學、宗教和天文知識的備忘錄。這種包容性使民間文學往往良莠交織,精華和糟粕并存。面對這種情況,欽州學院的做法是:首先對改編的民間文學進行篩選。南京師范大學劉曉東教授認為:“兒童教育,特別是幼小兒童的教材,應當主要以原型和母題為主要內容和永恒不變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神話、童話、傳奇、民間故事等原始文學題材中”[6]。因此,改編民間文學,要從兒童的培養教育與審美需求出發,在內容的選擇上要符合道德感化、智力開發、美育感染等要求,體裁上可選擇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等。欽州民間文學有些也屬于糟粕,如《好人死得早》、《懶人福》、《駝背娶親》等,改編時要舍棄。其次,理清主要情節、明確線索。作為口傳文學,民間文學大多描述故事輪廓,由于集體創作、世代傳承的特點,很多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增加了講述者的創造而橫添了枝葉,使民間文學作品情節雜亂無序,甚至故事雜糅。因此,改編時要理清主要情節、明確線索。對只有簡約故事輪廓的民間文學作品,應從故事講述的需要出發,按情節發展的規律展開合理想象,進行情節和細節的補充和豐富,變概括的故事梗概為具體而有變化的故事情節。而對情節繁蕪的作品,則應刪繁就簡,以故事的完整性、變化性和豐富性為核心,大膽剔除與故事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旁枝末節,從而變蕪雜為明晰,使情節具體生動。如欽州幻想故事《鞋沓魚的嘴為何歪》,用了很長的篇幅講述小白魚騙鯨魚的過程,而主要角色鞋沓魚嘴變歪的過程只用幾句話就講述完畢,與題意相差甚遠,改編時刪減小白魚騙鯨魚的情節,增加鞋沓魚嘴變歪的情節,突出主要情節。第三,規范語言。民間文學以口頭講述為主要傳播方式,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口語化的表述中不自覺地注入了方言或習慣語,印上了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色彩。對于兒童來說,文學的接受過程也是一個學習語言的過程,語言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他們對作品的理解,以及對語言的運用。因此,對民間文學的改編,必須規范語言,要注意對話語方式的運用,消除方言,以文學口語為故事的敘事手段;對句式結構的安排,要多用短句、簡單句,少用長句、復句或復雜句式;對語匯詞匯的使用,要多用實詞、淺詞,少用虛詞、深詞,不用生僻詞。如改編欽州生活故事《三太公請客》,這是一則吝嗇鬼的故事,有太多的方言俗語,改編時要注意把方言改為普通口語,如把俗語“賴賬是烏龜野仔”改為“賴賬就是王八蛋”,方言“得”改為“行”或“可以”,“為內”改為“好友”,“東看看,西瞄瞄”改為“東看西看”,“頭殼”改為“腦袋”,等等。在敘述方式上,把文中過多的對話改為敘述性語言,突出主要情節。
三、在兒童文學課堂開展感受
民間文學魅力的專題活動德國教育大師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傳遞文化,體驗文化價值,并培養能創造文化價值和人格?!眱和膶W課程的開設對象是學前與小教專業的學生,他們是未來的幼兒園、小學教師,地方文化的傳承很大程度依賴于他們。地方文化的很多內容都體現于民間文學,兒童文學與民間文學又有著天然的聯系性,因此,把民間文學內化到兒童文學課程中便成為兩者的最佳結合。所謂“知識內化就是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識經過學生的認知活動重新組合轉變成其內部的知識,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識與學生主體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建立內在聯系,形成其新的認知結構”[7]。
(一)角色扮演
社會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它是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情感、行為和責任的集中體現,反映個體與自己、周圍人群和客觀事物之間發生作用時獨特和一貫的行為方式”[8]。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是心理學家謝夫倡導的一種以社會互動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模式。概括地說,就是讓學生表演問題情境,然后討論表演,借此引導學生共同探討情感、態度、價值、人際關系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且形成處理這些情境的恰當方法。民間文學作品以角色表演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內容情節的記憶與理解。但并非所有的民間文學都適合表演,只有那些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突出的民間文學才適合表演,因為“圓滑的故事性,具體的行動性,人物性格的明確性。并且使事件具體的展開,把原因、結果交待清楚,然后加上簡潔一貫的架構,動聽的音樂和富有韻律感的臺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9]。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欽州學院的做法體現如下:第一,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是角色扮演的起點,也是表演取得成功的保證。創設情境最重要的就是情境介紹,把故事發生的環境最一個簡要介紹,人物的動作、神態要符合故事的發展。第二,分配角色任務。要根據學生的參與熱情、表演能力進行挑選“演員”,不能敷衍了事,因為表演效果會影響接下來的分析與討論。第三,確定表演框架。確定人選后,學生形成“演員”小組進行討論,籌劃表演內容,確定角色的臺詞,教師要動員其他同學幫助他們準備表演所需的場景、道具等。第四,訓練“觀眾”。在角色扮演中讓不參加表演的學生進入狀態,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任務。要引導與培訓他們與“演員”互動,并布置一些觀察性的問題,如角色表演是否真實?情節發展是否合理?有沒有更好的選擇?等等。只有大家都進入情境,才能營造出一種活躍的氣氛,獲得真實的體驗。第五,進行角色扮演。這是表演的核心環節,“演員”按照計劃進行表演,教師在觀看的過程中切忌苛求完美。由于心情的緊張或產生新的想法,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發生忘詞或改臺詞的現象實屬正常,教師應給適當鼓勵。第六,組織學生進行評議。由于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不一,學生對角色的行為取向有差異,教師要分析表演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深入挖掘表演的內涵,將評價集中在角色所作的決定上。
(二)游戲活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認為:“游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兒童在游戲中反映著周圍的現實生活,通過游戲體驗著周圍人們的勞動、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理解、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游戲是實現兒童與周圍現實聯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動”[10]。游戲具有靈活性、積極情感、非精確性、內部機動性等特點[11],在兒童文學課堂上以游戲形式感知民間文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習者主動探求知識。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僅體驗到民間文學的魅力,而且有重拾童年時光的感覺,身心得到娛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欽州學院歸納出民間文學設計形式的兩大原則:第一,娛樂性與認知性相結合。給游戲者帶來情感的娛悅是游戲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目的本身,對民間文學的認知才是游戲的目的。只有將民間文學轉化為游戲內容,才能讓學生在獲得游戲體驗的同時也獲得對民間文學的認知。如欽州兒歌《打叉叉》:“打叉叉,賣咸蝦。咸蝦臭,留俾阿儂送宴晝”,進行游戲時教師在前面進行操作示范,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游戲,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則兒歌反映欽州的哪些生活習俗?體現什么樣的語言文化?邊游戲邊思考,學生很容易了解這首兒歌的文化內涵。第二,自由選擇和全面參與相結合?!白杂稍诤翁幹共交虮幌薅?,游戲便在那里終結”[12]。有自由選擇的情感是游戲的心理學基礎,因此,是否參與游戲應根據學生的意愿來決定。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指定的游戲中學生有選擇的自由,但在一些團隊游戲中,則要求全體學生參與。如要讓學生了解欽州文學中的傳說人物,如劉永福、馮子材、馮敏昌等,設置為“你說我猜”的游戲,第一環節可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來決定游戲者。開始游戲時,“說”者只能說與人物有關的事跡,但不能點出他的姓名,“猜”者根據所說的事來判斷。第二環節則采用團隊合作的形式。按自愿組合原則組成幾個團隊,團隊成員排成縱隊,主持人把寫有人名的卡片給縱隊的最后一位成員看,要求他用動作把所猜的人名告訴相鄰的隊員,相鄰的隊員再把他的理解示范給下一位隊員,最后由第一位隊員猜。誤解與錯解使這個游戲妙趣橫生,使學生輕松學會描述人物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來顯示謎底的方法。
(三)舉辦故事會
中山大學教授高小康認為“人是講故事的動物”[13],故事不僅對兒童,而且對整個人類文化都有極為重要、不可或缺的價值。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就認為,我們用邏輯和抽象的規則來認識物理的世界,用故事來認識人文的世界。講故事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是古已有之。對于兒童來說,喜愛故事、熱衷于了解故事情節是其閱讀的天性?,F代兒童文學誕生之前,兒童就是憑借著對故事的直覺與喜愛,從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中選擇具有濃郁故事性的作品作為自己的讀物。因此,舉辦民間文學的專題故事會,不僅是學生未來工作的需求,也是學生了解民間文學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講好民間文學里的故事呢?欽州學院的做法如下:第一,整理加工,規范文稿。民間文學誕生之初并不是為了娛樂或教育兒童,而是為了在神秘的自然力量之前,建立人際間的公眾紐帶。但其內容體現著對真、善、美的追求與贊賞,與兒童文學培養目標一致,且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在思維與語言上也有相似之處。但民間文學在傳播過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響,有很多方言俚語夾雜其中,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因此,在講述中應注意把這些方言俚語變為簡單易懂的口語,如欽州民間故事中的“重耷耷”改為“沉甸甸”,“一輪火”改為“一古腦兒”,“五淚耙沙”改為“眼鼻嘴都流出淚水”,等等。第二,語音造形,塑造形象。所謂語音造形就是通過講故事者富有角色感的聲音來塑造角色的性格,這就要求講述者通過情節揣摩角色,做到同一句話不同的角色有不同講述,使聽眾聞聲知人。如《想成龍的扁蟹》這個故事,講述了扁蟹跳龍門的過程,有扁蟹、紅鯉、海龜三個角色。剛開始扁蟹對跳龍門抱以極大的熱情,聲音應急促、高昂,充滿激情。紅鯉對跳龍門不感興趣,只顧著去找朋友,聲音應急燥、不耐煩。海龜跳龍門五百次都沒過,對龍門已失去興趣,聲音應低沉、無耐,有滄桑之感。在敘述性語言與角色語言之間要注意“變口”,如扁蟹第一次沒跳過龍門,卻摔得渾身發疼,正在大口喘氣的時候,看到一條鯉魚從遠遠的地方飛快地游過來,然后哧溜一聲,向龍門飛去。這給扁蟹極大的啟示:“我真笨,怎么沒想到要助跑呢?這樣一躍就過了嘛?!痹谥v述這段的時候要注意“變口”:敘述語言要平實自然,扁蟹的語言則要顯示出懊惱之感,不能混淆。第三,講演結合。講故事時為了生動形象,要有姿態、動作、表情等輔助,才能講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一般來說,講故事都是站姿,除了故事情節的彎腰、側身外,腳步也要適當移動,如向左或向右移動45度來表現人物對話。動作要掌握用上區(肩以上)表示積極情感,中區(肩至腰)表示中性情感,下區(腰以下)表示消極情感。眼神和面部要表情根據情節與角色變換而變化。如《三個滑賊》有三個角色:比油滑、滑過油、跌落油缸不沾油,講述者以自然姿態站立,當講述到三個賊對話時,以自然站立姿態表演比油滑,向左與向右移動45度表演滑過油與跌落油缸不沾油。講述到比油滑與滑過油吊箱子上來時要以半蹲之態,咬緊牙關往上拉繩子。箱子拉上來后要把兩人決定獨吞的神情表現出來,可通過眼神與手勢表現兩人的決定。最后,跌落油缸不沾油把比油滑與滑過油嚇跑后的得意之態要夸張地表演。這樣,通過姿態、動作與神情把這個故事展現出來??傊?,實踐理念下把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課程整合起來,可以使民間文學的傳承更為深遠,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與接受,兒童文學的實踐性特征也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作者:黎愛群 單位:欽州學院
一、培養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幫助幼兒從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我國民間故事以它神奇的想象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幼兒對文學作品表現出的興趣和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切審美心理活動的開端,如何將幼兒引入對民間文學學習的意境,使之產生學習的愿望呢?1.根據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情感,設計引導語及不同的情境,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例如,學習民間故事——《兔子三瓣嘴》時,我們設計的指導語是:“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這位小客人是誰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客人馬上出來了。”出示標本小兔子,可愛的小兔子一下子吸引了幼兒,自然也產生了想認識和了解它的愿望。接著利用觀察感知法、講述學習法,講故事,豐富詞匯,理解故事內容。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情緒高漲,聽得非常認真。設計引導語,要注意結合幼兒年齡特點,語言生動形象,簡單明了,努力做到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這樣能收到好的效果。2.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設計適合幼兒的民間文學教育活動,讓幼兒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根據幼兒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齡特點,在民間文學教學活動中,我們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引導、實物引導、圖畫引入法等引出主題,利用不同的電化教學手段、教具的輔助講述故事,最后在游戲中鞏固練習、進行品德教育等幾部分教學構成,在欣賞故事時,讓幼兒感受故事的形式美、結構美,培養幼兒對故事的節奏、音韻及表現手法的敏感性。這種教學方法使幼兒在民間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
二、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游戲活動,幫助幼兒體驗不同的情感
游戲作為幼兒的主導活動,不僅是智力、創造力、交往能力和活潑開朗性格的發展,同事也為審美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游戲活動是開展民間文學教育活動的關鍵。結合民間文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游戲活動,幫助幼兒產生與作品情感一致的情緒體驗或在游戲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可以滿足幼兒不同情感的需要。以民間傳說故事《聰明的阿凡提》一課為例,作品表現的是幽默、聰明、善良的情感。這個民間傳說故事適合表演。我們組織幼兒玩“故事表演游戲”,邊講述故事內容邊表演,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去體驗幽默、聰明、善良。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皇帝要殺阿凡提時,孩子們都非常恨皇帝,同時也為阿凡提捏了一把汗。當皇帝對阿凡提說:“你千萬別死啊!你頂好再活一萬年我給你許許多多金銀財寶。”孩子們高興得大笑起來。他們已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之中,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審美情感經常是在聯想和想象中向兩方面轉移,情感由客體向主體轉移,稱為情感移入;主體情感情緒投射傾注于客體,使審美對象具有自己相通的情感,稱之為情感移出?!耙魄椤爆F象說明幼兒在審美活動中可以被主體情感所感化,同時也使自己情感得到宣泄。我們結合教材,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游戲活動,均注意在游戲中滲透情感教育。如在學習民間童話——《花邊姐姐》故事后,我們設計了一個智力游戲:“看誰說得對”,將童話中的公雞、小龍等畫在白紙上,貼在活動室里。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激勵幼兒參與游戲,請幼兒講述公雞、小龍等是怎樣變活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游戲的情景之中,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約束,完全按自己的意境、自由發揮、宣泄擴張自己的情感,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三、引導幼兒從對作品情節及人物的情感意識中,學會做人的哲理,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情感教育是做人的基礎,也是人的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民間文學無論是詩的意境,故事的主題和寓言的寓意,都是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導和影響幼兒。我們注重通過民間文學教育,引導幼兒從對作品情節及人物的情感意識中,學會做人的哲理。一是培養幼兒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一名幼兒,從小比較嬌慣。有一次手被玩具劃破一點點皮,就大呼小叫的,吵著去醫院。教師看傷處沒什么大問題,簡單地給他處置了一下。可他卻害怕得不得了,哭了大半天。后來,我們在學習神話故事《精衛填海》時,重點對他進行了啟發教育,教育他向海力布學習,做個勇敢的孩子。二是教育幼兒要熱愛學習,樹立遠大的志向。當孩子們講述民間故事《岳飛勤學》后,教師積極引導幼兒向故事中的人物學習,并以他為榜樣,引導幼兒要多讀書,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長大了為國家做貢獻。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品德的培養和情操的陶冶。幼兒良好的情感發展,是推動他們走成長之路的強大動力。它能改善幼兒心理活動,增強道德和智力活動效果及影響幼兒的個性形成。在民間文學教育活動中,發展幼兒審美情感,使幼兒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培養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幫助幼兒從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我國民間故事以它神奇的想象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幼兒對文學作品表現出的興趣和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切審美心理活動的開端,如何將幼兒引入對民間文學學習的意境,使之產生學習的愿望呢?
1.根據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情感,設計引導語及不同的情境,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例如,學習民間故事——《兔子三瓣嘴》時,我們設計的指導語是:“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這位小客人是誰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客人馬上出來了?!背鍪緲吮拘⊥米?,可愛的小兔子一下子吸引了幼兒,自然也產生了想認識和了解它的愿望。接著利用觀察感知法、講述學習法,講故事,豐富詞匯,理解故事內容。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情緒高漲,聽得非常認真。設計引導語,要注意結合幼兒年齡特點,語言生動形象,簡單明了,努力做到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這樣能收到好的效果。
2.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設計適合幼兒的民間文學教育活動,讓幼兒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根據幼兒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齡特點,在民間文學教學活動中,我們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引導、實物引導、圖畫引入法等引出主題,利用不同的電化教學手段、教具的輔助講述故事,最后在游戲中鞏固練習、進行品德教育等幾部分教學構成,在欣賞故事時,讓幼兒感受故事的形式美、結構美,培養幼兒對故事的節奏、音韻及表現手法的敏感性。這種教學方法使幼兒在民間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
二、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游戲活動,幫助幼兒體驗不同的情感
游戲作為幼兒的主導活動,不僅是智力、創造力、交往能力和活潑開朗性格的發展,同事也為審美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游戲活動是開展民間文學教育活動的關鍵。結合民間文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游戲活動,幫助幼兒產生與作品情感一致的情緒體驗或在游戲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可以滿足幼兒不同情感的需要。以民間傳說故事《聰明的阿凡提》一課為例,作品表現的是幽默、聰明、善良的情感。這個民間傳說故事適合表演。我們組織幼兒玩“故事表演游戲”,邊講述故事內容邊表演,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去體驗幽默、聰明、善良。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皇帝要殺阿凡提時,孩子們都非常恨皇帝,同時也為阿凡提捏了一把汗。當皇帝對阿凡提說:“你千萬別死啊!你頂好再活一萬年我給你許許多多金銀財寶?!焙⒆觽兏吲d得大笑起來。他們已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之中,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審美情感經常是在聯想和想象中向兩方面轉移,情感由客體向主體轉移,稱為情感移入;主體情感情緒投射傾注于客體,使審美對象具有自己相通的情感,稱之為情感移出。“移情”現象說明幼兒在審美活動中可以被主體情感所感化,同時也使自己情感得到宣泄。我們結合教材,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游戲活動,均注意在游戲中滲透情感教育。如在學習民間童話——《花邊姐姐》故事后,我們設計了一個智力游戲:“看誰說得對”,將童話中的公雞、小龍等畫在白紙上,貼在活動室里。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激勵幼兒參與游戲,請幼兒講述公雞、小龍等是怎樣變活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游戲的情景之中,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約束,完全按自己的意境、自由發揮、宣泄擴張自己的情感,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三、引導幼兒從對作品情節及人物的情感意識中,學會做人的哲理,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情感教育是做人的基礎,也是人的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民間文學無論是詩的意境,故事的主題和寓言的寓意,都是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導和影響幼兒。我們注重通過民間文學教育,引導幼兒從對作品情節及人物的情感意識中,學會做人的哲理。一是培養幼兒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一名幼兒,從小比較嬌慣。有一次手被玩具劃破一點點皮,就大呼小叫的,吵著去醫院。教師看傷處沒什么大問題,簡單地給他處置了一下??伤麉s害怕得不得了,哭了大半天。后來,我們在學習神話故事《精衛填海》時,重點對他進行了啟發教育,教育他向海力布學習,做個勇敢的孩子。二是教育幼兒要熱愛學習,樹立遠大的志向。當孩子們講述民間故事《岳飛勤學》后,教師積極引導幼兒向故事中的人物學習,并以他為榜樣,引導幼兒要多讀書,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長大了為國家做貢獻。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品德的培養和情操的陶冶。幼兒良好的情感發展,是推動他們走成長之路的強大動力。它能改善幼兒心理活動,增強道德和智力活動效果及影響幼兒的個性形成。在民間文學教育活動中,發展幼兒審美情感,使幼兒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唱哈的借用
京族的歌曲曲調繁多,有海歌、小調、舞歌、祭祀歌等,共30多種。據京族哈妹蘇海珍介紹,在哈節的儀式上,哈妹以京語歌唱,唱詞包羅萬象,有向神靈為京族百姓祈福的,如《向神求財又求子》、《人人都平安長壽》、《敬神樂鼓》、《出入亭門迎五?!?、《村民年年求富貴》等;有頌揚美好姻緣的,如《誰送姻緣到村來》、《真正姻緣難解散》等;有感念父兄恩情的,如《父母育兒情意重》、《父輩栽樹兒乘涼》、《父母話兒記在心》、《同結日月義同天》等;有關于中國歷史人物的唱詞,如《一統山河劉伯溫》;有歌頌對美好生活的,如《美好生活全靠黨》、《美好生活人追求》;有關于哈節的唱詞,如《一年一度慶哈節》、《建設雄偉新哈亭》、《哈節回家來助興》、《哈節祝詞》等;有關于智慧錦囊的唱詞,如《有益寄語牢記心》、《不靠天地靠自己》、《讓后代人永銘記》、《積善奉善》等。哈妹蘇海珍認為唱哈不僅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京族,更能讓京族的民族文化藝術傳播得更遠。
二、文化語境中廣西京族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不是純文學,其與人們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法拉格所說:“民間文學是人民靈魂的忠實、率直和自發的表現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傾吐悲歡苦樂的情懷;也是人民的科學、宗教和天文知識的備忘錄?!雹谕高^民間文學,可以尋找到京族人的思想感情、風俗習慣、語言特點和歷史故事。
(一)服飾文化
京族的服飾沿襲了越南京族傳統服飾的特色。1945年的《防城縣志》中記載:“安南(即現在的越南)人的服飾,男衫長過膝,窄袖袒胸,腰間束帶;女衫長不遮臀,褲闊……”③京族民間文學《米碎姐和糠妹》中,后母虐待米碎姐,母親化鳥護女,天子在哈亭選美,米碎姐正是穿著鳥兒提供的綢衣和花鞋趕到哈亭和天子對歌。故事中的綢衣正是京族的傳統服飾。目前,京族人的服飾已和漢族日趨相同,只有在參加節日慶典時才著傳統服飾,即奧黛(AoDai)。京族的服飾透露出濃濃的異國風情,在哈節時,京族人往往著盛裝前往海邊迎神,令人駐足觀望。
(二)歌舞文化
京族人民在哈節時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從迎神到祭神、鄉飲,再到送神,“哈妹”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祭神中,需要由六個或者八個“哈妹”進香,并跳進香舞,還要齊唱《神靈靈》。之后跳天燈,即哈妹需在頭頂上放置一個倒置的大碗,碗上疊碟,碟上點上三支蠟燭。向神明敬燈時,她們需要不停地前后走動,按逆時針方向繞圈,左右換位。這時,亦需要唱起敬燈歌。鄉飲和“聽哈”是哈節的重頭戲。歌曲的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漢文古典詩詞、哲理佳話和愛情故事、道德觀念,以頌揚海神和祖先,祈求人畜興旺,對族人進行道德規范教育。在送神中,“哈妹”則跳起有濃厚宗教意味的“花棍舞”,舞者兩手各持一根花棍,頻頻將花棍轉動于身體的上下前后,向東南西北各舞一次。“花棍舞”的動作繁多,或以兩棍相互敲擊,或不斷轉動花棍。哈節中多種多樣的歌舞儀式不僅讓外族人大開眼界,了解京族的民族文化,而且對京族民族歌謠和舞蹈的傳承大有裨益。
(三)海洋文化
京族長期臨海而居,以打魚、養殖和加工漁業為業,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海洋文化。在京族的民間故事中,有關很多大海里的海神和動植物神化的故事,如動植物的故事和寓言有《海龍王開大會》和《海白鱔和長頸鶴》、《山攬探海》等;反映世態人情的動物故事《白牛魚的故事》、《鱟的故事》;京族三島來歷的傳說和寓言故事有《三島傳說》、《日月分道》;海神傳說如《鎮海大王》和《珠子降龍》等;關于京族傳統樂器———獨弦琴的眾多傳說中,有其中一個傳說是獨弦琴是龍宮傳來的寶物。除了民間故事外,京族有很多的歌謠與大海有關,如《出海歌》、《搖船曲》、《問明月》、《思鄉情》、《海上錢銀取不盡》等;甚至于京族的兒歌中也有很多題材是與大海有關的,如《螺兒甜》、《七月思》;京族亦有很多諺語與大海有關,常見的如“近山知鳥性,近海識魚情”、“潮退不留魚,光陰不等人“等。
(四)崇拜文化
京族人的信仰體系主要受到越南京族人的影響和漢族人的影響。京族人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并相信神靈的存在,因此在京族人的崇拜信仰中,道教、佛教和巫教交錯,其中以道教為主。京族民間信仰的主體為:祖先、鎮海大王、海公、海婆(圍紅公主、圍珠公主、水晶公主、海底公主)和龍皇天子、水口大王、觀音、伏波將軍。從中可見,海神崇拜在京族民間信仰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與京族臨海而居而形成的海洋文化有關。其中,鎮海大王被京族人尊崇為眾神之首,京族人將其牌位放置在哈亭的中央,哈節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將鎮海大王從海邊迎回哈亭供京族人祭拜。此外,京族在外出打魚前,總要祭拜鎮海大王,祈求出海平安,魚蝦滿倉。本文來自于《安徽文學》雜志。安徽文學雜志簡介詳見
三、結語
在哈節中,京族民間文學經過改編,結合獨弦琴和唱哈曲調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眾人面前。從對京族本地人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在參與調查的200人中,知道十個以上京族民間文學的有156人,通過學校教育的占了21%,祖輩的口耳相傳的占了56%,參與京族民間活動的占了29%,其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占了總數的40%。在200人中,參加過哈節的有178人,周末看電視臺娛樂節目的有186人。在對前往京族地區旅游游客的調查中,調查人數為100人,其中對民間故事略為了解的為56人,了解的渠道是導游的講述和通過參加哈節;參加哈節的人數為93人,參加哈節卻不了解京族民間故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語音障礙所導致的。在上述的兩種調查中,90%的人知道“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無疑,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口耳朵相傳的傳統方式傳承的民間文學保護和傳承工作阻力很大,但旅游活動對于人們了解京族民間故事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京族民間文學中所傳遞的民間文化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并認識京族。雖然,目前針對京族民間文學的旅游開發還不多,但是哈節確實能讓游客接觸到部分京族民間文學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間文學傳承的空間,成為傳播京族民間文學的新媒介。
作者:莫明星 李興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京族學校
一、青島民間文學影視開發與青島影視產業
影視作品是城市文化的極好載體。很多城市知名度的提高都得益于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上海灘》與上海,電影《唐山大地震》與唐山,動畫《水漫金山》與鎮江等。就青島影視產業發展而言,已出品了不少以青島歷史為題材具有濃郁青島特色的影視作品,如《青島之戀》、《青島往事》、《跑馬場》、《風雨劈柴院》等。尤其是2009年4月青島市委宣傳部與青島鳳凰世紀傳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國產電影院線公司聯合拍攝的公益電影《尋找微塵》取得令世人矚目的驕人成績。影視動漫作品則有登陸央視的青島本土動畫《小牛向前沖》。這些影視作品對打造青島城市文化品牌,促進青島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相對而言,從青島文學尤其是民間文學中取材的青島影視作品卻很少見。目前較有代表性的影視動漫是根據城陽區民間文學作品《童恢傳說》改編而成的《不其清官童公傳》。中國影視作品歷來承繼著從民間文學中汲取豐富題材資源與藝術靈感的良好傳統。中國著名的民間文學作品幾乎都進行了成功的影視改編。如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說》、《牛郎織女》等都被高頻率改編成影視作品。鑒于此,筆者認為,青島在打造影視之都的當下,在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既可以從青島歷史中選材,如電視劇《青島往事》,也可以從青島民間文學中尋找靈感,將青島民間文學中較為優秀的代表性作品進行影視開發,制作成影視動漫作品?;蛘咴谥谱饔耙曌髌返耐瑫r,創造性采用青島民間文學元素,融入到影視作品當中。以電影《紅高粱》為例,《紅高粱》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其成功運用民間文學元素不無關系,如民間故事敘述方式、民歌、民謠、俚語、諺語等都為影片《紅高粱》增色不少。[3]這對青島民間文學的影視改編無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青島民間文學的影視開發一方面對青島民間文學與文化起到宣揚作用,一方面對打造青島影視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內涵起到很好的作用。與此同時,青島有著良好的影視資源,作為影視劇組的天然攝影棚,青島接納了大量影視作品到青島取景,如《戀之風景》、《美人依舊》、《盛夏晚晴天》、《海洋天堂》、《珠光寶氣》等。青島的都市麗景在這些影視作品中一一閃現,營造了獨特的影像青島的奇特景觀。而青島籍當紅明星眾多,如唐國強、林永健、黃渤、黃曉明、陳好、朱媛媛、白百合等。他們共同構筑了青島影視產業的寶貴資源。比如,在著名公益電影《尋找微塵》中,有45位青島籍演員同時出演,共同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他還有電視劇《青島往事》邀請黃渤、林永健主演,《青島之戀》則由黃曉明主演。
二、青島民間文學影視開發的途徑探析
1.與地方高校聯手,制作青島地域特色影視動漫作品在對青島民間文學進行影視開發時,可與青島地方高校聯手,制作出具有濃郁青島特色的影視動漫作品。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保護與傳播、影視動漫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比如具有濃郁東北特色的《白山神》就是由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等單位聯合創作的。閩北首部原創動畫片作品《大紅袍傳說》、《大王玉女之傳說》則由福建武夷學院藝術系動漫專業師生挖掘武夷山本土文化,根據地方民間故事“大紅袍的傳說”和“大王玉女之傳說”改編而成。具體到青島動漫,目前很多青島高校都設立了影視動漫專業,如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等,在這三所學校分別設立動漫文學創作中心、動漫科技研發中心和動漫培訓中心。還有像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青島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學校落戶青島,以及中國動漫集團文化產業、中國傳媒大學落戶青島開發區,華強科技文化產業園和中視動漫城落戶城陽區都將對青島影視動漫產業發展起到很好推動作用。目前正在制作的動畫電影《嶗山道士》就由青島數碼動漫研究院等共同打造完成。青島數碼動漫研究院由青島農業大學牽頭,聯合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高校共同組建。
2.與知名導演、影視制作公司、動漫企業聯手,制作青島地域特色影視動漫作品
地方政府參與影視制作早有成功先例。動漫作品在傳播地域文化方面占據先天優勢。地方政府在宣揚與保護地域文化過程中,如能巧妙借助動漫藝術形式,往往會取得很好的藝術與社會效果。如中國第一部體現中華傳統武俠的動畫作品《虹貓藍兔奇俠傳》就是由張家界和宏夢卡通聯手制作完成的精品,該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風景秀麗的張家界。觀眾在收看《虹貓藍兔奇俠傳》之后,對張家界的山水風光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52集動畫連續劇《盤瓠與辛女傳奇》是由瀘溪縣政府與長沙殷氏卡通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攝。2010年《盤瓠傳說》已被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瀘溪縣政府為保護與傳揚盤瓠與辛女古老的傳奇故事和瀘溪悠久的歷史文化,借助現代動漫藝術形式,制作出專題畫冊、電視專題片、主題歌曲等,取得很好的宣傳與保護效果。這種開發方式對青島民間文學的影視開發無疑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在電影領域,有唐山市政府入股6000萬,參與制作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在電視劇領域,則有福建莆田政府參與大型神話劇《媽祖》的制作。具體到青島,青島地方政府已經有成功的合作案例,如著名公益電影《尋找微塵》由青島市委宣傳部與青島鳳凰世紀傳媒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而反映青島歷史上第一代青島移民的創業之路的電視劇《青島往事》也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匯集了魯劇創作精英,力圖打造反映青島歷史與文化的藝術精品。
3.青島名山民間文學與青島影視產業開發
從青島名山文化入手,選取與青島名山文化相關的民間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具體到青島名山文化,可以借鑒泰山文化的影視開發。根據泰山文化、泰山民間傳說等創作完成的大型動畫片《泰山》已于今年三月份在山東電視綜藝頻道首播。該片“意在用大型動漫系列片的形式,將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現,影片把泰山文化中傳播廣泛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和相關史料,用動畫藝術形式進行全新的演繹?!保?]相關影視動漫作品還有《泰山石敢當》等。青島市內名山林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嶗山,其次還有青島市區的信號山、浮山、信號山、太平山、觀象山、小魚山,青島郊區的山如即墨的馬山,平度市區的大澤山,黃島區的大小珠山,膠州市區的艾山,萊西市區的大青山等。縱觀青島市境內的名山發展歷史,會發現幾乎每一座名山歷史積淀甚厚,有無數動人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名人佚聞或遺跡。比如平度大澤山與大澤山民間故事,膠南大珠山與大珠山民間傳說,膠南瑯琊臺與徐福傳說,即墨馴虎山與童恢馴虎傳說,即墨小龍山與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即墨靈山與靈山老母的傳說,膠州艾山與石耳爭奇的傳說等。以即墨馬山為例,翻開即墨民間故事,會發現其中有很多關于馬山的民間傳說,在這些神奇的民間傳說當中,又有很多是關于馬山狐貍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構筑了馬山獨特的狐文化。如此眾多的狐貍故事與瑰麗多姿的狐文化,無疑都構成了影視開發的極好來源。
4.青島海洋民間文學與青島海洋影視產業開發
青島正在建設濱海文化名城,挖掘藍色海洋文化內涵既是建設海洋文化名城之必需,也是其重要表現。作為青島藍色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島海洋民間文學當中有大量關于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特產等的民間傳說故事。它們廣泛分布于青島市轄屬的七區五市的民間故事當中,具有濃郁的海洋文化特色。青島海洋民間文學為青島海洋影視產業提供智力支持。青島作為知名沿海城市,應大力發展海洋影視產業。2013年年初在CCTV-8熱播的大型海洋神話電視劇《媽祖》就是將海洋文學與海洋文化結合的成功案例。青島海洋民間故事是一座巨大的題材寶庫,有些海洋故事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好這些海洋故事,將大力推動青島海洋影視產業的發展。在具體開發過程中,應著力于凸顯海洋文化特色,包括故事的背景發生地,故事的主人公等都可以以海洋為主體,或創造或改編出與海洋相關的影視動漫作品。
5.從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選取代表性民間文學作品進行影視開發
青島民間文學是國家與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7年青島市公布的青島市第一批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青島民間文學占據5項,它們是嶗山民間故事、禿尾巴老李的傳說、膠州民歌、瑯琊臺的傳說、徐福的傳說。在青島市第二批2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民間文學有7項。它們是胡嶧陽傳說、田橫民間故事、靈山老母的傳說、金口民間故事、大珠山傳說、大澤山民間故事、徐福傳說。其中徐福傳說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面對如此豐富的青島民間文學資源,可以選取代表性作品進行影視動漫改編,如著名的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嶗山民間故事系列。在青島民間故事當中,嶗山民間故事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嶗山民間故事被列為國家級和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1981年由虞哲光導演改編的木偶動畫《嶗山道士》曾經風靡一時,成為經典。隨著嶗山民間故事被列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嶗山民間故事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對嶗山民間故事的影視產業開發也隨之受到業界矚目。由青島數碼動漫研究院等機構共同打造的3D動畫電影《嶗山道士》就是一個成功案例。作為山東省首部動畫電影和3D動畫電影,該劇將成為“嶗山傳說系列動畫電影”的開篇之作。主創人員“計劃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以每兩到三年一部的節奏,爭取用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打造出五到六部‘嶗山傳說系列動畫電影’”[5]除了備受矚目的嶗山民間故事之外,在青島民間故事中還有很多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很高的民間故事。比如在青島即墨地區流傳的《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些良好的民間故事資源完全可以為青島影視動漫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藝術靈感。因此,影視制作者從資源豐富的青島民間文學當中選取一二,進行精心改編研發,都可以開發出一部不俗的影視動漫作品。比如人龍戀故事,之前早有香港電視劇作品《人龍傳說》,該劇講述了凡間男子與龍女的愛情故事。而這種人龍戀愛情故事在青島民間故事當中可謂數不勝數。除了人龍戀愛情故事,在青島民間文學當中,還有很多神奇婚姻故事,如人魚戀、人狐戀、人花戀,以及人與海螺、刺猬、小羊等之間的神奇婚姻,這些神奇婚姻故事大都情節曲折離奇,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比較適合改編成現代影視作品,當然在改編過程中需要將現代創新意識注入到這些相對古老的民間故事當中,以期得到現代觀眾的認可與喜愛。
作者:宮愛玲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摘要] 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方式,國際上、國內的許多學者都有過一定的討論。本文試圖在分析、借鑒國際及其他國家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的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方式進行一些探討,以饗讀者。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 著作權 保護方式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其來源地群體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其來源地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勞動中集體創作的,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修改、加工、完善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知識的寶庫、生活的教科書,是認識歷史、研究科學的寶貴資料。國家利益、來源地群體的利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性質等都決定了法律對其保護的必要性。但是具體應采取哪種保護方式對其進行保護,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一、外國司法實踐以及學界提出的保護方式
在曾經立法、已經立法和準備立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中,對于應該通過什么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才比較合適,存在著比較激烈的爭議,盡管在已經立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國際條約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通過版權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
隨著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問題探討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著作權法并不是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適當形式。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訂的《示范條款》和起草的《民間文學表達形式保護條約》(草案)都已經體現出這種傾向,即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提供類似于著作權但又獨立于著作權之外的一種智力成果的保護。1997年在曼谷召開的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國際會議,也明確提出著作權并不能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提供充分的保護,應該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予以特別立法。在澳大利亞,由于未經授權的土著原始藝術品復制品的出現,引發了對版權是否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恰當機制的考察,為此而專門成立的工作小組于1981年得出的結論是:目前澳大利亞的版權法沒有提供適當的保護,依據1968年版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在原創性、權利歸屬、固定和保護期限方面存在著障礙,僅僅對版權法進行修改無法取得滿意的結果。也就是說版權法被認為在原則上是不適用的。著名的版權法專家米哈伊?菲徹爾也指出:著作權法似乎不是保護民間文藝的合適的方式。國內外的許多其他學者也紛紛表示,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納入著作權法保護體系之中,不但會破壞現有著作權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則,而且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也不充分。
基于上述疑問,許多學者紛紛提出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其他可能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單獨立法保護方式。我國學者張辰認為,民間文學藝術自身的一些特點使之有別于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現行著作權法體系不適合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與其打破現行著作權法體系,不如為民間文學藝術“量體裁衣”,在知識產權領域采取特別立法加以保護。
鄰接權保護方式。韋之學者認為,應將整個民族作為一個傳播者來對待。鄭成思先生也曾建議,在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中借鑒國際上提供的以鄰接權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經驗。
公有作品的有償使用制度保護方式。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顧問、瑞士音樂作品著作權協會前總干事烏里奇?烏騰哈根博士認為,在世界范圍內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最合適的解決辦法莫過于對公有領域作品的有償使用。實施或曾經實施這一制度的國家有:保加利亞、前蘇聯、西班牙、法國、匈牙利、葡萄牙等。其中利用這一制度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有智利、玻利維亞、哥斯達黎加等國。例如,玻利維亞的1992年著作權法規定民間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產品進入公有領域。可以以任何形式和任何方法自由使用,但使用者應向國家支付使用費,用于促進和傳播本國的文化產品。
那么,究竟哪種方式才比較適合用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呢?這還得從各種方式的性質、優缺點談起。
二、對各種主要保護方式之評析
(一)版權保護方式
版權保護方式也就是指通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對其創作的作品所享有的權利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提出通過版權保護方式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理由。
1 版權保護的客體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相同
第一,版權法是保護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對其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作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其作者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領域內的作品,與版權法所保護的客體的范圍是一致的,顯然屬于版權法保護的范疇。
第二,版權所保護的客體的表現形式、使用方式、防止歪曲及其他侵害、權利限制等也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相似,如:民歌、民樂、民間曲藝、民間戲劇與音樂作品,口頭流傳的民間故事、民間詩歌與口述作品;民間建筑與建筑作品:民間雕塑與美術作品,都很相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使用方式與一般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有相同的地方,如復制、發行、改編、表演等。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也要給予經濟上和精神上雙重保護等。所有這些特點,使得通過版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第三,版權只保護作品的表現形式,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這就使得版權不具有很強的壟斷性質,它不妨礙他人利用現成作品思想進行再創作,也允許獨立創造內容相同、功能一致的作品。同時,在取得版權保護的形式方面,作品只要具有獨創性即可,而不管作品本身價值的高低、作者創作水平的高低、思想觀點是否新穎等。版權的這些特點一方面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另一方面也不會斷絕任何創作之路。
2 版權是現在世界上最為發達的知識產權制度
國際版權保護制度是以《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為支柱構造的。他們的核心內容是國民待遇原則,即作者在起源國以外的締約國應享有與被要求給予保護的國家的國民所享有的同等的權利。至2003年7月止,這兩個公約的成員國分別為151個、98個。由于有這兩個公約,可以使作者的著作權在全世界主要的國家中都受到保護。這樣廣泛的一個保護體系是知識產權法其他領域所不具備的。因此,如果通過版權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就可以使得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很快地在國際知識產權領域中獲益,這正是版權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3 世界上已立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幾乎都是采用版權法來保護
已經立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例如最先立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突尼斯,以及第一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區域性國際公約《班吉協定》,都是通過版權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因此,如采用版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僅不會脫離自己的實際,也有利于與世界接軌,在世 界范圍內早日實現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跨國保護。
但是,在現有的版權體系中,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版權制度也存在著一些;中突。如:在保護期方面,版權所保護的客體都有一定的保護期,保護期屆滿則作品自動進入公有領域。而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說,由于其不斷地處于創作之中,其資源價值實現預期在時間上的不確定性等,即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可利用性處于自然延續狀態之中,相關主題何時及在何種程度上會被異地利用,屬于未知數。因此,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應該是沒有期限的。如采用版權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必須針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一些特有的特點做出一些特別的規定。
(二)單獨立法保護方式
單獨立法保護方式是指在版權法之外專門制定一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
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說,單獨立法保護方式不能不算是一種比版權保護方式更為理想的方式。就版權保護方式與單獨立法保護方式相比較而言,前者比較保守,后者則更為激進。這是因為前者由于局限于傳統的框框、體系,能針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點作一些特殊規定的余地總的說來是比較有限的,不能像單獨立法保護方式那樣完全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性質出發作全面而細致的規定。因而說到底,理想的保護來自單獨立法保護方式。但實踐證明,理想的并不一定是現實的。
1 制度的選擇隱含著社會成本問題。一種制度的有效建立和貫徹,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每個國家都在理論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的矛盾中選擇自己的出路。美國在決定對計算機程序進行法律保護時,最終沒有走上部分法學家們為其設計的專門立法道路,毅然采用版權法來保護計算機程序,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 新技術的進步,會不斷地創造新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成就,也會使得原來不需要保護的智力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現在需要立法保護,就像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一樣。若對每一種需要保護的客體都單獨立法保護。就會使法律體系變得雜亂無章,龐大無比。從而不便執行和管理,這與立法保護的初衷相悖。
3 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家以及有關的國際條約都采用了版權保護方式。因此,我國的立法者在考慮國內利益時,不得不兼顧國際因素。因為科學和經濟的一體化要求法律尤其是與科技、經濟聯系非常密切的知識產權應當盡可能地向國際通行做法靠攏,以利于知識產品在國際范圍內的有效流轉。
(三)鄰接權保護方式
鄰接權保護方式是指通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者所享有的權利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
誠然,相當一部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通過相關民族或部落的各種“儀式”上的“表演”加以實現和正常利用的。為此,有關保護表演者權利的鄰接權規范就有可能在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但這種保護至多只能是一種“間接保護”,因為它只能為少數特定的人提供保護,而不可能保護一個民族或部落的整體利益。更重要的是,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目的是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及其來源地人們的利益:而鄰接權保護的主體則只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使用者,而且可能獲得主張這種保護的大多又都是發達國家的表演者、唱片制作者與廣播組織等,因而無法實現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真正目的。正如有些學者所言: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羅馬公約》的價值來源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它為那些向國外傳播其文化遺產的人提供了保護。
筆者認為,鄰接權保護方式不適合用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以下幾點理由:
1 鄰接權游離于兩大知識產權國際公約之外
《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都不包括鄰接權,如果采用鄰接權保護方式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就不能很快地從現在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獲益。雖然有些學者認為可以比照現有的兩個鄰接權公約――《羅馬公約》、《錄音制品公約》締結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另一專門公約,但是要在短期內締結這樣一個新的公約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制定一項國際文件確實有現實意義,那么眼下它也只能是一項建議而已。
2 鄰接權所具有的特點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
首先,與權利內容復雜的版權相比。鄰接權的權利內容簡單得多,只有復制權、禁止權等幾種。即使在禁止權方面,鄰接權也不能完全滿足以法律禁止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不合理使用的需要,因為它們不能防止對那些未被表演、廣播或錄制在錄音制品中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復制等。
其次,鄰接權中除了表演者享有一定的精神權利外,其余的都不享有精神權利,這必然與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目的相違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之所以要保護,除了使其來源地群體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商業化過程中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外,更重要的則在于防止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商業化過程中,商家為了更多地獲取利潤,迎合消費者的口味,而隨意地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加以“改造”、“渲染”與歪曲,從而割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其來源地群體的聯系,傷害其來源地群體的尊嚴、感情。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來源地群體來說,其精神權利比經濟權利要重要得多。
最后,鄰接權的保護期總的來說比版權的保護期還要短。就版權保護方式而言,已經有許多學者因為其保護期短的問題而提出版權保護方式不是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適當方式,更何況保護期更短的鄰接權保護方式。筆者認為,這是對鄰接權保護方式最好的反駁。何況從廣義上講,鄰接權實際仍屬于版權的范疇。基于上述理由,我們有什么理由舍棄更能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方式而取鄰接權保護方式呢?
(四)公有作品的有償使用制度
公有作品的有償使用制度亦即進入公有領域作品付費制度。所謂進入公有領域作品付費,就是使用某些保護期已過的作品或者原先根本不受保護的作品,仍然要向著作權管理機關或者作者權利保障組織支付使用費。
公有作品有償使用制度被譽為是具有最大社會文化意義的制度上的內涵和具有高級的法律上和概念上的形式,在政治制度很不同的國家中均有實施。這種情況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更為明顯。但是,筆者認為,公有領域作品的有償使用制度同樣不適宜用來保護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主要理由如下。
1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屬于公有領域的作品
每一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都依附于一個特定的民族群體,在一定的地域,一定范圍的人們中流傳、發展。如《劉三姐》在改編成戲劇、電影以前。只在廣西的羅城、宜山、柳州一帶的壯族群眾中流傳。篇幅浩瀚,擁有一百萬行、一千多萬字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在公開出版之前也只是在藏族和蒙古族群眾中流傳。這種封閉性的民族內部的傳播,其實質 是作者在使用自己的作品。因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區別于作者將自己的作品向社會公開,超過著作權保護期限后即屬于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
澳大利亞的版權法和外觀設計法規中沒有涉及任何形式的民間文學或民間音樂或任何形式的民間藝術??R爾?普里文博士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認為,土著人的作品沒有被排除在保護之外,但也未被給予任何專門的保護。其中隱含的意思是,這類作品不包含在“公有領域”中的一般作品之內。
可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既不屬于保護期已過的作品,也不屬于原先就根本不受保護的作品,自然也就不屬于公有領域作品的范疇。
2 采用公有領域作品的有償使用制度不利于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
首先,這一制度與我國的實際情況不相適應。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有關公有領域作品的有償使用制度。因此,如采用這一制度保護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僅在理念上人們難以接受,容易造成與其他作品的使用相混淆,不利于人們樹立知識產權的觀念,亦會阻礙我國的法制建設進程:而且立法機關也必須就征收、管理費用的機構及所得費用的分配使用等作出詳細的規定。這一立法工作將是非常耗時、耗力、耗財的。
其次,這一制度將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展。從已經實施公有領域作品的有償使用制度的國家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品所收取的費用基本上由國家所有,由國家進行再分配。這樣,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源地的群體來說,著作權的喪失、分配中的不公平現象等,必將大大地打擊他們傳承、發展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積極性,從而嚴重影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展。這一現象必然與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初衷不符。
三、我國應采取的基本保護方式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在現階段,我國應當采取版權保護方式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法律保護,其他幾種保護方式都是不適合的。
(一)版權的性質及其所固有的優點決定了版權保護方式應當是我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最佳方式
前面已詳細論述的版權保護方式的性質及其所固有的優點,決定了其為我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最佳方式,我國的立法者們應該果斷地采取版權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使民問文學藝術作品可以很快地享受到傳統文學作品歷經幾百年才得到的保護。在這一點上,美國的立法者們做得可毫不含糊。在決定立法保護計算機軟件時,美國的立法者歷經猶豫的痛苦后選中版權法也主要是因為版權是最為發達的國際知識產權制度,將計算機軟件納入其中,就可以使它一躍而享受到傳統文學作品歷經幾百年才得到的保護。雖然美國現在也開始感到這件舊衣裳有所不適了,但由于版權所固有的優點,在找到可以替代版權的更好的制度之前,美國至今仍然初衷未改。美國的立法選擇可以為我國立法所參考借鑒。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國際保護決定版權保護方式應當是我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基本方式
前面已經提到,無論是最先立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突尼斯,還是第一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區域性國際公約,都是通過版權法來保護。我國采用版權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既容易與世界接軌,也不會脫離自己的實際。
1 從國際形勢來看,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試圖通過國際條約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并且也取得了一些進展。1967年,在修改《伯爾尼公約》的斯德哥爾摩外交會議上,與會者們為民間文藝的著作權的國際保護做出了努力。結果是,《伯爾尼公約》斯德哥爾摩文本(1967)和巴黎文本(1971)的第15條第4款中都包括了如下條文:“甲對于作品未曾發表,作者身份未詳,但卻有足夠理由推定該作者系本聯盟成員國國民的情況,該成員國可自行以立法指定代表作者的主管當局,以便在各成員國中保護及行使作者的權利。按本款作出上述指定的本聯盟成員國,須以書面聲明通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詳細開列被指定的當局的全部情況??偢墒马毩⒓磳⒙暶魉瓦_所有其他成員國?!备鶕抻啎h的意圖,《伯爾尼公約》的這一條規定意味著有可能對民間文藝的表現形式進行保護。當然,也有許多學者對《伯爾尼公約》的這一款規定持不同看法,認為這個規定并不能說明《伯爾尼公約》對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提供了一定的保護。
筆者贊成肯定的說法。因為從《伯爾尼公約》1967年、1971年這兩次修訂來看,修訂的動力正是由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迫切地要求給予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公約的第15條第4款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修訂的。因此將此款規定解釋得與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保護的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毫無關系,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適的。
2 從中國的實際來看,通過著作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是我國的著作權法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著作權法基本一致。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跨國保護:二是我國的著作權法第六條已明文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边@表明我國已決定采用著作權法來保護民問文學藝術作品,只是具體的實行辦法要由國務院另行規定而已。自從著作權法頒布以來,國家版權局、文化部和中國社科院在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做了大量深入細致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已經著手起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條例》。已有的著作權保護的規定和經驗,無疑會給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帶來很多方便。如果又改用其他法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且不說制定出來的法律、法規是否適合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就該項工作從頭做起,也必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摘 要:“安順地戲”案被譽為“中國非物質遺產第一案”而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這種關注不僅源于電影《千里走單騎》本身,更多的是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的反思。該案件暴露出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存在一定問題,并影響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揚。從“安順地戲”案中可以看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我國《著作權法》中“作品”存在差異,這使得對其的法律保護陷入了困境。因此,應當從國內外法律保護現狀出發,探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殊法律保護方式,從而有效促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和發揚。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安順地戲”案
2011年9月14日,“安順地戲”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宣判,駁回上訴,維持一審判決,這個當選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1年十大知識產權典型案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糾紛案以敗訴告終。在“安順地戲”案中,主要爭議的焦點有:第一,“安順地戲”是否屬于我國法律所保護的“作品”。第二,“安順地戲”和作者的關系又是如何。第三,貴州省安順市文化和體育局是否主體資格適格。對于這些爭議的焦點,法院卻多采取了一種回避和矛盾的態度。
從“安順地戲”案中,我們不難發現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我國《著作權法》中傳統的“作品”在特征上存在諸多分歧,然二者卻采取相同的法律保護方式,這就使法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陷入了困境,而這種困境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弘揚和發展。
一、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之法律保護困境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創作主體獨具群體性和不確定性
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對作品的作者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國《著作權法》上的“作者”范圍是明確的,即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如同其他私權一樣。
反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卻獨具群體性和不確定性。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由少數民族或者一定范圍內地區的人經過傳承所創造出來的,因而其濃厚的地方或者民族特色,這種傳承的過程無法由個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獨立完成,它需要世代相傳的特定群體在不斷模仿的過程中再創造而得到發展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確定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進而很難確定其權利主體,即如“安順地戲”案中貴州省安順市文化和體育局是否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很難認定。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獨具延續性和表現形式多樣性
我國《著作權法》當中的“作品”一經作者創作即可產生,其創作周期較短,作品形式明確。
相較之該種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興盛的過程,其創作而成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間文學衍生作品不斷改造和更新,從而不斷地豐富,因而具有延續性。同時,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由某個地區或者民族中的不同的人創造出來的,其形式并不拘泥于一般的作品,所以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較我國《著作權法》中的“作品”具有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根據199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條例》(征求修改稿)的第2條指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具體表現形式可以概括為:“有形的表達形式,如建筑形式、民間藝術片等;語言的表達形式,如諺語、傳說、詩詞等;活動的表達形式,如禮儀、舞蹈、雜技、技藝等;音樂表達形式,如民歌、民族樂器等?!笨梢哉f,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也是得益于其延續性和形式多樣性。然而,亦是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這種特性的存在,導致很難界定什么作品以及作品的哪一種形態屬于我國《著作權法》中保護的對象,即產生了“安順地戲”作為一種思想劇是否具有權利客體資格的疑問。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別于民間文學藝術衍生作品和民間文學藝術再創作作品
民間文學藝術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和民間文學藝術元素的合集。從我國立法來看,我國《著作權》所保護的更多的是民間文學衍生作品而不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除了“安順地戲”案,也出現了不少民間文學藝術再創作作品侵權的案件,例如《劉三姐》署名權糾紛案、白秀娥訴國家郵政局等等。這些案件的作者權益雖然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該著作權的保護并非是針對民間文學作品本身,而是針對民間文學藝術再創作作品。民間文學藝術再創作作品雖然在內容和形式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但是在表達方式、表現內容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該類案件的解決,并不能認為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法律保護。
(四)我國《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過度
我國《著作權法》最大限度地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任何人未經許可使用該作品將構成侵權。在2007年國家版權局起草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修改稿)》第3條中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經濟權利包括復制權、銷售權、展覽權、公開表演權、播放權、信息網絡傳播權以及攝制權;除另有規定外,以上述方式使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或者經編改、翻譯、匯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取得授權并支付報酬?!边@一規定是出于對著作權人私益的包裝,但是非常不利于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再發展和創作。我國的法律忽視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的延續性,只注重對著作權人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承和發展。
二、國內外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現狀
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國外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少國家和組織意識到其與《著作權法》中“作品”的差異,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始通過分析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一般作品的特殊之處來擺脫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立法困境。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為發展中國家制定了《突尼斯樣本版權法》,專門規定了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條款,其中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劃歸到“其他形式”。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召集政府專家委員會,正式通過了《關于保護民間文學表現形式,防止不正當利用及國內法示范條款》,該示范條款沒有使用著作權領域的“作品”概念,而使用了“表現形式”。1971年《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為了滿足越來越多公約成員國關于維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利的需要,在修訂文本中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為“無具體作者”處理。修訂本中第15條第四款規定:“各成員國在書面通知了伯爾尼聯盟總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給不知作者的、未出版的而又確信屬于本公約成員國作品的那一部分作品提供法律保護。”國際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和公約內容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對于我國的立法來說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我國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最早出現在199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上,該法第6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2001年《著作權法》修訂,保留了這一條款。隨后,國家版權局在其他部委的支持下,于1996年起草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第一稿,2002年又起草了第二稿。2007年,國家版權局在北京召開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立法工作會議,會議就國家版權局起草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修改稿)》進行了討論。由此可見,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立法保護已經納入日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3月,在國家版權局面向社會征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8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這與2001年修改的《著作權法》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相比具有明顯的區別:以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代替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保護辦法取代著作權保護辦法。這在一定程度預示著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或將成為知識產權體系當中一個獨立的調整對象并通過特殊的法律予以保護。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立法完善
鑒于上述我國《著作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出現了一定的困難,筆者建議,應當將其作為一個特殊的客體,針對其特點進行專門的規定,同時,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下設立專門法律制度,在仿照我國《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的同時,突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群體性、延續性和表現形式多樣性等特征。
第一,確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應當承認其群體性的存在,不排斥“群體”作為權利主體。我國可以仿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出的《示范條款》中的規定,在“主管部門”和“有關居民團體”二者中選擇,作為有權授權使用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
第二,確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范圍。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范圍的界定一般都較為抽象,具有很大的彈性,然而這種界定缺乏其合理性。這一方面不利于司法機關對案件的認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法律有針對性地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特殊保護,因而我們應該采取更加科學的定義方法。立法機關應盡可能采取列舉的方式,這不僅有利于明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范圍,也可以防止出現法律遺漏。
第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應不受限制。我國法律對著作權客體的保護期限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對于一般的作品而言是合理的。但是,考慮到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具有不可忽視的特殊性,對其保護期間的設置不該一概而論,筆者認為,保護期限不受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其繼承和發展。
第四,以鼓勵創作、維護創作主體權益作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立法保護的核心原則。在制定相應法律時,我們不應該忽略基本價值的追求,我們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一方面是為了創作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鼓勵創作,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基礎之上進行再發展和再弘揚,用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來繼承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精髓。
“安順地戲”案雖然敗訴,但對探尋如何通過法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卻具有極強的意義,它反映出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通過立法機關完善立法予以改善。不過,我們也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立法不能一蹴而就,法律規定更不可能一次齊備,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也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因而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會越發完善,進而促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