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英語文學論文

英語文學論文

時間:2022-03-19 06:06: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英語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語文學論文

英語文學論文:英語文學作品賞析

《呼嘯山莊》,文如其名,充斥著暴風雨怒吼咆哮的聲音,這些聲音喊出了人物的命運,傳遞出文章的思想。我國錢青教授曾說:“《呼嘯山莊》在英國文學中是獨一無二的……《呼嘯山莊》激蕩淋漓的力量,更接近莎士比亞的悲劇和彌爾頓的史詩。”可見,這部小說在國內外文學界的影響力。小說里面全是狂風暴雨下的荒蕪原野、孤立突兀的山莊,有超越生死的愛戀,也有瘋狂的復仇,扭曲變態的人性分裂……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將這些意象、場景、思想與人物內心刻畫得十分傳神,彰顯了這部小說獨有的藝術魅力。

一.作品簡介

《呼嘯山莊》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待(emily bronte,1818-1848)。《呼嘯山莊》講解的是一個愛情和復仇故事,是一部愛情悲劇。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小時候是一個孤兒,被別人收養長大,但是童年生活悲慘,備受欺凌,就算是他的愛情,也無法守護。后來,備受打擊的希思克利夫通過奮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便成了有錢人,于是他開始對這個世界進行復仇;仇恨讓他變得人性扭曲,變得人將不人。最終,人間真愛感化了他,他放棄了對下一代的繼續復仇,而在神經錯亂與極度的憂郁中死去,也代表了他人性的復蘇。

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在希思克利夫的“愛—恨—復仇—醒悟”過程中,表達出最激烈的愛與恨,表達出人類世界中最極致的情感、經歷。因此,《呼嘯山莊》被譽為英國小說歷史上最奇特,最具藝術魅力的一部小說。

二.獨具匠心的敘事技巧

《呼嘯山莊》的敘事技巧是與眾不同、獨具匠心的。作者艾米莉并未采取傳統平鋪直敘式的描述手法;小說沒有采取常用的“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來描述,而是通過文中不起眼人物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敘述,采取雙重敘事,多視角轉換,聽者與故事人物的多層次換位的結構,將故事情節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呼嘯山莊》的這種敘事技巧,被稱為是“時空倒錯的多角度敘述模式”,極具創造性。

小說的故事從洛克伍德的自敘開始:“1801.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而到了第四章便是由丁耐莉將故事講解給洛克伍德聽的方式進行,直到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三十二章是由洛克伍德再次拜訪山莊時開始敘述,“1802.this september i was invited to devastate the moors of a friend in the north, and on my journey to his abode……”最后兩章再由丁耐莉敘述,由洛克伍德結尾。文章的結尾采用順敘描述法,描寫了小說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對凱瑟琳的思念,以及對人生的徹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最終解開了扣人心弦的懸念,意蘊深長、發人深思。

獨特的敘事技巧,勾勒出這部小說的雙重框架,且兩層敘述之間銜接得十分緊密,環環相扣。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交流式敘述,讓讀者感覺更真實、更親切、更自然。“時空倒錯”的敘事模式,讓小說情節變得波瀾起伏、懸念重重,并從多層次、多角度展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表達了小說的中心思想。

三.別具一格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呼嘯山莊》的另一個創新和獨特之處。作者艾米莉運用象征的表現手法,把神秘荒涼的原野山莊,狂風暴雨般的自然狀況與矛盾復雜的人物內心結合起來,將抽象的思想具體化,用形象的事物象征了抽象的心理世界和思想情感。

小說中,四處都是偏遠的山莊、荒涼的原野、枯黃的雜草、幽冷的落日、呼嘯的狂風暴雨等意象,用以襯托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遭遇的命運,落寞的生活,曲折的愛情以及瘋狂的復仇。文中用“枝干扭曲、發育不良”的樹來象征了復仇狀態中希思克利夫的人性扭曲變形,用陽光象征愛情,用火象、雷鳴電閃象征激情等。尤其是在文中的最后,以“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 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這段話結尾,用溫和的天空、起舞的飛蛾、層疊的蘭鈴叢、呼吸的柔風、平靜的大地等意象,勾勒出一副祥和、靜謐、溫馨的場景,意境優美、意韻深長,更象征了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幡然醒悟,彰顯出愛與人性的溫暖。

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呼嘯山莊》的細節描述既真實又浪漫,內容豐富,又寓意深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四.結論

《呼嘯山莊》是一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世佳作。它猶如一塊巨大的磁鐵,散發強烈的吸附氣息,用它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永恒的文學魅力吸引著國內外廣大讀者。每讀一遍《呼嘯山莊》,就感覺內心受到一次強烈的撞擊與震撼,不得不被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巧妙的語句搭配,新穎的愛情視角,別出心裁的藝術風格……所打動,所折服,所感嘆!正如我國學者王佐良、周玨良(2006)在《英國20世紀文學史》所說,“藝術存在于時間之內而又超乎時間之外。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在時間的長流中不斷孽生新的價值。”是的,《呼嘯山莊》作為一部極具文學價格的英語文學作品,必將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品讀英語文學作品——《呼嘯山莊》,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到文學藝術自身的魅力,更能讓我國讀者感受異國文化,進而提高英語語言的理解、運用等綜合能力。

英語文學論文:加勒比英語文學與本土語言意識

加勒比英語文學與本土語言意識

南非位于非洲大陸最南部,是地處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海要塞,而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包括了西南面的好望角,它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富含黃金和石油。1488年,迪亞斯首次到達好望角后,從此掀開了南非的殖民統治時代。各殖民國的入侵,使得南非一些本土語言成為記憶,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語言。據統計,南非現在的官方語言就有十一種,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英語。當然,并非只有南非才出現這種情況,在地理位置同樣十分特殊的加勒比地區也遭遇了西方語言的入侵以及本土語言的沒落。

加勒比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它成為各殖民國的爭奪焦點,而殖民者的入侵,造成了本土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和加勒布人)幾乎被消滅殆盡,使得本土語言一度沒落。此外,來自非洲、亞洲(主要是印度)的大批奴隸的遷入,帶來了新的語言,從而在該地區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種族、語言、文化。近代,隨著一些使用加勒比本土語言的作家的活動,加勒比本土語言又逐漸興起,并最終立于世界語言之林。那么,加勒比本土語言的變化在全球化時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又有何積極的作用呢?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內容。

一 加勒比英語文學的由來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它是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對一個民族語言的了解,便可窺見其中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文化具有很廣的含義,傳統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在其不斷的歷時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傳統和風格。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著自身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色彩,因為每種語言的形成都是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這其中有社會發展、意識形態和社會地理等多方面所形成的,這些構成了語言的一種獨特標志,如中國的語言就是帶著獨特的傳統文化并且在各種表達方面與西方有著很大不同的一種語言文化,其發展的特征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社會發展的一種鮮明的濃縮體。一般而言,語言文化中包含的主要因素就是詞匯、語音、語意、語法及語用等層面,這些層面綜合體現了一種語言文化的綜合面貌。

以語言的詞匯來說,不一樣的民族的語言中的詞匯量、詞匯的用法和詞匯的特色是帶著鮮明的本土特色的,如加勒比的早期詞匯中是不會有熊貓這種詞匯的,因為很顯然,在很久以前,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動物。任何詞匯的創造與創造者的早期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著天然的聯系,可見,語言和文化之間是有著很大的密切關系的,語言的學習過程也有對于國家文化的極大融合,所以加勒比英語文學與其本土語言意識一樣,也有著天然的融合過程。

關于加勒比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浙江大學張德明教授是這樣描述的:“從全球體系來看,加勒比地區是近代以來兩個世界(西方與東方)、兩個大陸(舊大陸和新大陸)、三個大洲(歐、非、亞)和四個殖民帝國(英、法、西、荷)激烈沖撞的地區。它是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區之一,是多種不同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雜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加勒比英語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比較早的一種文化語言,并對其他語言的發展有著一些密切的影響。正因此,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加勒比地區,在新大陸一經發現后,便與南非地區一樣成為了歐洲帝國主義互相爭奪的對象。

文化的侵略從發展的開始,這也是帝國主義為了征服殖民地人民所采用的重要策略。而且,語言就是一種手段。正如西班牙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所說:“語言是帝國最完美的工具。”對于加勒比地區的爭奪,歐洲殖民國依舊采用了文化侵略的方式,在這種手段下,作為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英語便出現在了加勒比地區本土原住民口中,并逐漸成為當地的官方語言。于是,在歐洲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統治下,加勒比英語誕生了。

隨著加勒比英語的誕生,也出現了許多加勒比英語作家,這些作家使用標準的英語寫作,并認為只有使用了標準的西方文學形式創作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學,才能被西方宗主國的讀者所接受。根據一些早期的加勒比英語作家所說,他們的少年時代是在背誦歐洲著名的詩歌散文或者閱讀一些名家的長篇小說中度過的。“人們對英國女王的了解比對自己本民族的英雄知道得還要多。”這便是對當時加勒比英語文學形式下的加勒比地區文化現狀最好的描述。于是,在這些加勒比英語作家的活動下,形成了早期的加勒比英語文學。

二 殖民主義勢力撤出后的加勒比英語文學的現狀

當然,上述描述的只是最初的加勒比英語文學的表象。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當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撤出加勒比地區后,在當時的加勒比英語文學中出現了一些有利于本土語言復蘇的傾向。一些作家在其作品中開始展現出一些本土意識,這些作品中同時包含了對宗主國和本國的濃厚感情,例如:雷德凱姆作品中便描述了他對英國的忠誠和對牙買加的愛;而另一些作家開始意識到民族語言不應該是使用其他民族語言來對本民族進行描述,而應該是使用與他們所生存的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來進行描述的語言,v·s·奈保爾以及當代加勒比女詩人格萊斯·尼古拉斯(grace nichols),都在各自的作品里有相關的描述。這種傾向的主要創作表現為,雷德凱姆的創作還混合了英國文學的忠誠和作者本土的大愛情結,這種對于本土文化的尊敬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加勒比本土文化的特點,雷德凱姆的英文中還有一種政治歸屬和情感歸屬的矛盾,矛盾主要體現了朦朧的本土意識,本土意識中的矛盾性說明了他們的經驗和用以描述經驗的工具,這之間的斷裂形成了一種本土意識無法被強行輸入的特征。如奈保爾寫的散文中有一句:“有一位老婦人折了花朵給我,我將這朵花朵點綴在襯衫扣眼中,我在回飯店的路上邊走邊聞著,茉莉花,茉莉花。”在這里,詞語和花之間在“我”的心中是脫節的,他們沒法同時存在。作者這么說的原因是因為茉莉花在加勒比英語中沒有特定的說法,所以作者覺得非常的生疏,出現了一種特有的鴻溝。

這種傾向的出現使得一些后殖民地作家開始感到困惑,在文學創作中是選擇歐洲語言還是本土語言,亦或是選擇保持本土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平衡?沃爾科特的詩句便道出了這些后殖民作家所面臨的語言困境。然而,盡管有困惑,但對于民族的熱愛還是讓他們決定選擇本土語言。于是,一些后殖民作家開始探討如何突破殖民主義語言的束縛,并試圖建立他們本土語言的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們開始關注本土語言,并使用本土語言創作,如克里奧爾語、卡里普索小調、西印度語等。

三 加勒比本土語言復蘇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在殖民主義者撤出后,本土語言意識開始復蘇,對于一些后殖民作家來說,盡管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本土語言、開始使用本土語言創作,并且不斷改進和發揚本土語言,使得本土語言在世界語言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克里奧爾語在加勒比本土語言的復蘇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起源于18世紀末期,是在加勒比當地的種植園中發展起來的。種植園中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工人,所以情況比較特殊,發展的語言類型非常綜合。著名的語言學家大衛·戴比迪認為,“加勒比語言是‘一種對標準英語的個人化的重組’,是一種極富文學潛力的語言,它能夠表達其使用者全部的深層次經驗。”對于世界文學來說,盡管它是一種方言,但它有著自己的語法、句法和詞匯,帶給語言文化的發展與研究很大的語用資源,對其研究也因此呈現出了多元化,它應該被視為一種獨立的語言。

20世紀初,許多加勒比地區作家開始在作品中運用克里奧爾語,如牙買加詩人克勞德·麥凱(claude mckay)、路易斯·班內特(louise bennett),圣·路西亞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它代表著加勒比本土語言開始復蘇。但與此同時,本土語言的復蘇也遭遇了一些阻力:一些作家在使用克里奧爾語時表示困惑,如女作家荷潔(merlehodge)在她的作品中這樣寫到:“我們說克里奧爾,我們需要克里奧爾,沒有克里奧爾我們就不能發揮作用,因為我們深層的思想過程限制在克里奧爾,可我們卻輕視克里奧爾。”對于這種困惑,我們將它稱為克里奧爾化。

對于克里奧爾化現象,在卡莫·布萊斯維特(kamau brathwait)之前,沒有人能夠對其做出一個全面而明確的解釋。布萊斯維特不僅對克里奧爾化作出了明確的解釋,而且將其與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聯系起來,可以說,他是第一位肯定加勒比地區非標準方言的文化地位的人。布萊斯維特同時也是當代巴巴多斯詩人的代表,他的自傳性三部曲《祖先》便是使用加勒比本土語言創作的。

作為加勒比本土語言文學的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v·s·奈保爾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聞到”很濃烈的加勒比味道。如《米格爾大街》小說集使用了大量的西印度的口語,而在《藍色馬車》一書中,奈保爾這樣寫著:“中國的孩子叫我爸爸,我黑得像塊炭,我老婆黑得像瀝青,可是,中國孩子還是叫我爸爸!哦上帝啊,是誰在我的咖啡里放進了牛奶。”在這里,他使用了一種有著明快節奏的、帶有加勒比地區比較粗俗和鄉村味的語言,我們把它叫做卡里普索小調。卡里普索小調在加勒比本土語言中十分具有代表性,這種小調源于古巴的“鋼鼓爵士樂”。鋼鼓是一種由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非洲黑人發明的可奏出兩個音程的打擊樂器,以其鏗鏘有力、具有表現力和節奏性而被當地人廣泛使用。這種小調一直流行于特立尼達,它的形式詼諧幽默、音韻豐富、表現力強,在奈保爾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使用這種小調來增加小說的戲劇性、幽默感。

從加勒比本土語言到加勒比英語,再到加勒比本土語言,雖然加勒比本土語言一度沒落,但它最終戰勝了西方語言,立于世界民族語言之林。在此過程中,加勒比本土語言吸收了東西方語言中的精華,發展了自身,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加勒比本土語言與西方語言的“戰斗”及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對當代全球化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有著深刻的意義。

作為歷史產物的加勒比語言傳統文化既有進步性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在對待世界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要采取一貫的文化方針,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吸取民族文化中優秀的東西,放棄一些與社會現狀不符合的不良成分,這樣才能夠將世界語言的精華和文化的精華加以繼承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們應該遵循著其是對當時社會形態和社會意識的一種多元記錄而且真實再現的角度去看,對于其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英語文學和本土英語意識的發展,更要帶著文化傳承的目光去理解。加勒比種植園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醇厚中和、勤奮勇敢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文作風,這一點不僅僅對當地的種植園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小結

從上述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出,加勒比本土語言在歐洲語言的入侵過程中曾經沒落過,加勒比英語文學一度成為當時最主要最盛行的文學形式。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后殖民作家的努力下,加勒比本土語言最終走上復蘇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世界語言文化中的一員。而加勒比本土語言文化的傳承過程,對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英語文學論文:英語文學閱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 英語文學閱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不僅能為讀者在語言和文化方面提供了鮮活的文本資料,而且還可以拓寬一個人的靈魂,并給他帶來終生的審美愉悅。由此看來將英語文學閱讀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當今有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人卻認為文學毫無實用價值,是沒有前途的雞肋。學生們也在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下將有限的時間用于考取各式各樣的證書上。文學閱讀尤其是英語文學閱讀受到冷落已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環境不容樂觀,大學英語教學本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1. 認識觀念問題

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學習的課堂上文學被拒之門外,英語文學常常被冠以語言晦澀,生詞太多與現代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相比過時落伍格格不入之名。外語界也存在著重科學輕人文,重實用輕素質等的傾向問題。而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學事實上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非但與大眾使用的語言不存在迥異不同的問題,它還是一種必要的理想的的語言輸入。文學語言是文學家們汲取大眾化的語言,經過篩選、加工、提煉而成,并未脫離大眾也未發生異化。事實上文學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豐富、多樣的語言資源,近乎于現實生活的語言學習場景和文化知識寶典。所以,學語言是學文學的必要準備,學文學是學語言的自然延伸。文學語言輸入是一種理想的語言輸入,是不該被英語學習者排斥的。

2. 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經調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填鴨式” 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了興趣,并且不能提高其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導致廣大學生將學習英語文學視為在做無用功。如今大學英語課的教學模式大都還停留在授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做課后練習、發材料給學生做、核對答案、解疑的程序上。直接把學生不理解的內容傳輸給他們,沒有引導他們去思考,在這種狀況下怎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更何談培養能力了。即使在分析文學作品中,有些教師還是從中式英語的角度來閱讀理解文學作品,僅僅將教學停留在句子翻譯及分析句子成分上,而不是對文化背景、寫作創新技巧及遣詞造句方面作進一步的展開。如此一來,在課堂上英語文學的學習必將是枯燥乏味的。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難怪學生會認為學習英語文學是在做無用功。

3. 師資培養問題

教師在英語文學學習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中,中青年教師大都具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想要他們得心應手地教好英語文學課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雖然他們經歷過眾多考試的洗禮,身經百戰,但教好英語文學課僅僅掌握一些考試技巧是不夠的。此外在大多數院校中,中青年教師也很少有參加國外學術交流的機會,這也在信息與學術水平上大大制約了他們。想讓他們真正灑脫地教好英語文學課就需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素質。一方面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提高完善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學校也要盡可能地加大投入,為教師創造進修等學習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在師資問題上做到雙贏。

二. 英語文學閱讀的重要性

1. 英語文學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英語學習也一樣。 激發并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就是一個記單詞學語法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極易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出現:教師上面講得汗流浹背,學生下面聽得昏昏欲睡這一尷尬局面。將英語文學元素引入外語教學中則能有效地改變這一局面。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高級表現,其以語言為工具形象地反映生活,抒發感情,表達思想。楊周翰曾在《詩歌和語感》一文中提到:“文學反映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各種類型的人物和他們的性格、情感、心理、思想,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中各種活動和生活中各種細節,以至大自然各種現象,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文學的表達方式方法也是豐富多彩的,各個作家又有不同的風格,爭妍竟麗。”讀者可以在文學閱讀中體會到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放和灑脫,也能身如奇境地感受到那種飄然思不群的浪漫和綺麗。正是這些元素,它們將學生心靈深處的美感引發出來,從而產生共鳴,讓他們在文學的熏陶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2. 英語文學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伍鐵平教授在《普通語言學概要》中指出:“在傳統的伙伴中,和語言最密切的是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要用語言創作,通過語言鑒定、評論文學作品也必然涉及到它的語言。所以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學,必須精通它的語言。反之,一種語言的最精彩、最豐富的作用是集中在文學作品里面。文學是使用語言的典范,為學習語言提供最好的榜樣,為研究語言提供理想的材料。”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學生不僅了解了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文化常識,文本的詞義、意象、情感、意境、主題、思想和社會意義也都在閱讀活動中重新建構,具體化了。這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知識,有利于對令人費解的長難句的理解。同時閱讀英語文學作品也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運用閱讀技巧的機會,既理解作品中具體的事實,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層的含義,包括作者的態度,意圖;在理解某句,某段的含義的同時也理解了全篇的邏輯關系,并據此進行推理和判斷。不知不覺中通過一系列的語言實踐活動,擴大了詞匯量,鍛煉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3. 英語文學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大學是一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人文素養則在各種素養中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包括大學生思想素養、文化素養、人格素養、道德素養及大學生為人處世的涵養和做人的境界。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也還存在著一些差強人意的現狀。過分強調考試成績,考取這樣那樣的證書,疏于思考從而導致道德缺失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乏味的說教中走出來,將人文教育引入課堂,去豐富大學生的生活體驗,陶冶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在外語教學中融入英語文學是一條不錯的途徑。優秀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評價和賞析,有助于學生在掌握如何正確使用語言的同時造就有思想,有精神,有胸懷,有教養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同時在不斷學習英語文學的過程中,學生還能發現歷史、感悟歷史,發現社會、感悟社會,發現人生,感悟人生。從而在心靈深處建構起一座人文精神的樂園,來抵御不健康的文化侵襲,在潛移默化中完善整體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提高自身人文素質。

三. 如何將文學閱讀融入大學英語教學

以不同形式從不同渠道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真實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因此就要突破教科書的使用,努力開發英語資源,將英語文學閱讀引入大學英語教學,使學生更可能多的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

1. 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閱讀的技巧

閱讀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更是為了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因此教師應推薦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供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涉獵廣泛,見多識廣,胸中自有"丘壑"這樣才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但在閱讀過程中也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指導。例如在閱讀中,文章中的許多細枝末節可能會阻礙閱讀速度的提高,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所閱讀的文學作品,從擴大閱讀視距入手,對學生加以訓練。即在閱讀中抓住文章的主題,主要人物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物沖突。其中主題是在閱讀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否則將會發生理解的偏差,發生嚴重錯誤。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文章中力求敘述什么。第二,如何來理解作品的主題。第三,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什么。此外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由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構成的。在這兩者中主要人物是主體。一篇文學作品的所有情節沖突都是圍繞主要人物展開的,所以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分析主要人物。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沖突包含: 人物本身的內心沖突、個人與社會的沖突、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沖突。正是這些沖突賦予了簡單的語言以生命。學生只要抓住了這三個方面就抓住了一篇文學作品的中心環節,在此前提下再結合閱讀教學中的掃讀、跳讀、意群閱讀、長句短讀等閱讀技巧,加以不懈練習,必能在閱讀速度及水平上獲得大幅度提高。

2. 課堂中結合課文內容,適當插入英美文學知識,擴展學生視野

大學英語的閱讀教材都是精心編排的,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如果能在文學作品中找到與所教授內容主題相關的的作品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必將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例如在授課中某個單元的主題是圍繞文化沖突展開的。如果教師僅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講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或這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所產生的競爭和對抗狀態等的定義,這將很難激發學生對此主題的學習興趣,也很難理解文化沖突的真諦。這時教師可適當地在授課中引入一些有關的族裔文學作品,這類作品往往是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文化的差異性的,分析視角深入獨特。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就很具有代表性。如《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柏油孩子》、《寵兒》、《爵士樂》和《天堂》等這些作品均以美國的黑人生活為主要內容,筆觸細膩,人物、語言及故事情節生動,想象力豐富。反映了在白人強勢文化壓制下美國黑人所處的文化困境,同時對建構美國黑人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只有在堅持本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才能使黑人擺脫歷史與文化的包袱,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發展。這些作品為學生提供了典型的文化沖突的案例,類似的補充能有利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化沖突的含義。但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有一個問題是值得注意的,我們將英語文學作品引入課堂并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學術專才,而是本著“以閱讀體驗為主,文學知識和文本分析為輔,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實現文學的娛樂和教化功能”這以理念,為學生提供一個清晰的文學世界,提供了解英美文化傳統、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等背景知識的機會,拓寬他們的視野。切忌將該課程變為灌輸系統的文學理論知識的理論課。

四.結束語

好的文學作品不但能豐富英語課的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學生提供認識世界,了解人生的機會。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學生選擇適當的英語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和鑒賞,這不僅對大學英語教學起很大的促進作用,還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英語文學論文:英語文學原著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上的優勢

英語文學原著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上的優勢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應用的教材中多是改編自原文或原著的文章,這類文章旨在列舉具體語言特征和用法、控制生詞數量和對信息的選擇性輸入,因此與原文在詞匯、句法和語篇方面有著很大差異。國內外很多語言學家和教育研究者認為在外語教學中應用原文或原著更有利于學習者對語言的接收和掌握,有利于語感的培養。用閱讀原著作為目的語輸入的主要渠道可以有效地感受和吸收原汁原味的語言,與此同時還能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增加文化底蘊,這對于語言學習者將來的學習和語言使用都是非常有利的。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研究者認為在各層次的外語教學中應用原著能夠向學生展現真實的語境和語言應用的自然狀態。輸入假設理論(input hypothesis theory)的提出者krashen[1]指出原著更容易理解,因此比改編的簡化版具有更大的交際價值。全語言教學法(whole language instruction)的實行者認為應該讓語言學習者接觸具有豐富背景信息的材料,以便于他們學會使用功能性語言并看到語言的全貌。cummins[2]的認知文學語言能力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堅持應該通過對文學原著的使用讓語言出現在有意義的語境中。因此將英語文學原著應用于語言課堂上可以帶來諸多益處。

1.英文原著的語言有助于學習者對內容的理解

英文原著不僅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真實豐富的詞匯應用的范例,富有創造力的語言結構和真實的情境,而且原著具有的語言特點比改編過的文本更利于學習者理解。連貫理論(theories of cohesion)提出,語言使用的連接技巧越多,那么它的連貫性越強,也就越容易理解。文學原著提供了更多自然語言和合理的語言連接方式,使得文學文本較之含有曲解的信息結構的簡寫本要更好理解。簡寫本盡管語言簡單,但連貫性受到影響,因此不利于語言學習者理解和掌握。willis[3]在強調應用英文原著的必要性時指出,如果外語學習者所使用的課本里的文章都是理想化的、不真實的文本,那么學習者將處于語言劣勢,接收的都是被曲解的語言。有些研究者認為識別和理解諸如連詞和其他句際語言應用對于外語學習者的信息處理和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這些連接方式對于文本理解的把握十分必要。成功的閱讀者能夠在只學習了一部分文本后,利用原著中正常的重復來幫助自己重新構建整篇內容。另外,這種自然重復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不熟悉的詞語,從而盡量避免由于生詞打斷對全文的理解。簡寫本通常是依據可讀性公式削減詞語和句子的長度、省略句子間的連詞來縮短篇幅,這類改變了自然語言重復性的文章使得構建意義的過程更加復雜,因此會比原著更難解讀。

研究發現英文原著比簡寫本包含更多的非正式的動詞和小品詞,因而原著在展現因果關系時、發展情節和主題方面更勝一籌。此外,原著比簡寫本應用了更多的非正式連詞和否定時間連詞,這是由于簡寫本通常避免使用例如修飾語和邏輯連詞等復雜的連接方式來展開和關聯情節,而是用像and,or和but這樣普通的連詞來銜接。連詞是文章各部分之間緊密的粘合劑和紐帶,如果缺少了這種結合力,文章的思想便很難充分表達、得到加強,并有力地傳遞給讀者。同時,原著使用了更多的邏輯詞匯和if條件句。條件句一直被認為是英語中比較復雜的句法,而這些復雜的邏輯詞匯是描述假設情境所必需的語言。簡寫本中較少出現這類用法,因而文章內容較原著更具體,少了幾分抽象,但語篇結構受到了限制。johnson[4]在其研究中也發現簡寫本由于缺少邏輯詞匯和連接語,文章的內容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變得更難理解。

文學原著的詞匯類型多種多樣,尤其體現在詞性的復雜性上,例如原著中會應用到比較副詞、動名詞、感嘆詞、情態動詞、小品詞、過去分詞、前置限定詞、最高級、wh限定詞、wh代詞和普通代詞等。簡寫本中出現得最多的是名詞短語和名詞短語修飾成分,所以文章的句型結構比較單一,無法展現語言應用的自然狀態。簡寫本力圖用簡單結構表達復雜思想,因此每個名詞短語都使用了比原著更多的修飾語,每個句子的組成部分都比原著更多,這使句子結構變得很臃腫,本想讓語言更容易被接受的目的沒能實現,反而更加大了學習者處理信息的負擔,增加了理解的難度。許多研究證明語言學習者對刻意改編的句子的語法的理解力要遠遠低于對自然應用狀態下的關系從句和時間從句的理解力。

2.英文原著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目前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國際化人才,我國經濟的加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都愈發凸顯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具有高素質的交際能力。教育部新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國際交流需要。”[5]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培養跨文化意識,多接觸多了解目的語文化,以期減少因文化不同而出現的交際失誤。許多研究者指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產生、使用這種語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目的語文化在使用外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源遠流長的世界文學名著,既是人類文明史、精神史、審美史、奮進史的形象演繹,又是人類求真、求善、求美、求誠的生動展示。一部好的文學原著是文化的最好體現,它能使讀者較好地逾越語言理解障礙。英語文學原著內涵豐富、語境自然,表達地道靈巧,精句妙語令人回味,為學習者提供了廣闊、生動和真實的語料,并常常體現著濃郁的本土文化,這些正是英語學習者急需掌握的精髓。閱讀題材各異、內容不同的原著,不但可以學習基礎語言知識,而且能了解歷史和文化,在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物的同時領略異國風物景象、熟悉風格各異的風土人情。

文學語言是語言應用的最高層次,它比普通詞語更能反映時代精神且最富表現力。在英語文學原著中,有許多貼近社會和生活且具有文學色彩的語料詞庫。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學語言,學習者能夠加深對英語及英語民族思維方式的理解,提高對英語的領悟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文學原著,可以更好地展現語言技能,是發展學習者語言使用意識的一種有效手段。此外,英語文學原著所具有的哲學、人文、美學等特征是一個民族文明的縮影,是幫助學習者獲得更多文學和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輸入是輸出的基礎。豐厚的背景知識能全面提高語言學習者的素質,增加有效的輸入與輸出,為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通過大量閱讀原著還可以使他們克服語言僵化,保證交際的得體性、適合性和靈巧性。

3.英文原著有助于增強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與參與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性的發揮首先有賴于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之后他們就能主動投入、積極參與,以良好的心態儲備知識、提高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英語文學原著可以有效利用學生對陌生作品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來推動語言學習、增強學習主動性,同時強烈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如生詞、寓意復雜的段落等)。

此外,研讀英文原著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提供了交流平臺。當對作品的整體立意和一些細節根據教學目的做出評判、闡釋、說明和分析時,教師和學生雙方就可以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教師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于作品與讀者之間是未定性關系,讀者作為作品接受的能動力量,在生成意義的閱讀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學作品如果沒有閱讀者憑借自己的經驗參與作品的意義闡釋,就不可能實現其價值。正如姚斯[6]提出的,只有閱讀才能使文本從死的語言物質材料中掙脫出來,而擁有現實的生命。伊塞爾以“隱在的讀者”(即指作者在作品的本義中所設計的讀者的作用)的概念表明,作品本身是一個召喚結構,它以其不確定性與意義的空白,使不同的讀者對作品作具體研讀時獲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讀者的閱讀過程實質上是對作者虛構作品的解碼、具化和再創造。學生在閱讀原著時不僅受到語言熏陶,而且能鍛煉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促使學生形成并產生自己對文本的釋義,并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如指定學生作專題報告,要求其他學生提問,或闡發自己的不同論點,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主的研討場面,使課堂在爭論的形式中進行。或者規定每學期學生必須撰寫三到四篇小論文,期末一篇學期論文,使學生有機會梳理思考,并對掌握的知識進行自檢,實實在在地拓展知識面,提高寫作能力,形成創造性思維模式。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原著和某個簡寫本之間做一些對比閱讀,特別是在謀篇布局和遣詞用句上做一些推敲琢磨,就可以大大地激發他們對原著的興趣,使他們開闊視野,從文學遺產中學習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知識,從藝術感染中接受深刻的教育,也有助于他們錘煉語言、增強遣詞造句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英國大百科全書》在闡釋“文明和文化”時形象地指出:“用文字建造的宮殿比任何用手建造的宮殿更加富麗堂皇;用文字建造的地牢比任何用手建造的地牢更加陰森可怖。”文字所擁有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世界文學名著所具有的力量自然更是無與倫比。講授英語文學原著是必要的,因為它是取之不盡的語言材料寶庫,它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知識、加強語感、開闊視野、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投入課堂活動,展開與教師和同學的交流,增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文學論文:英語文學中的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主要產生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法國和德國,是當時影響比較大的派別,對英語文學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英語文學中的存在主義主要表現在小說和戲劇,特別是當今英國劇壇上比較流行的荒誕戲劇。對于存在主義者,他們反對根據人物性格和類型對人及其命運進行描寫,他們覺得,人本身就沒有先天的本質,只是在一些具體環境中生活,按照其自身的行為創造自我,演繹著其自身的本質。英語存在主義文學主要體現出兩個方面的主題思想,一個是體現人生和世界的荒誕體驗,即“焦慮感”和“惡心”;一個是體現荒誕環境中人的選擇自由。

一 存在主義的基本觀點

存在主義是20世紀在歐美非常流行的文藝思潮,作為一種文學流派,其在文學史中風靡全球、聲勢最大,其先驅者是丹麥人索倫·克爾凱戈爾。存在主義在一戰后流行于德國,二戰后在法國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響波及到文學的各個領域,其中,黑色幽默和荒誕派戲劇是存在主義文學發展的結果。存在主義的觀點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主張“意識”決定“存在”

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他們都主張意識的第一性,否定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都認為那些只有被自己所感覺到的存在才是世界或者事物的本原,才是最真切的存在,并且此存在跟客觀現實總是以一種對立的形態出現,其不是一個統一體。比如薩特認為,“存在”即“自我”,任何存在都是先于本質,也就是說,任何存在都是來自主觀性,主觀性具有第一性,即客觀事物都是由主觀意識所決定的。

2 重視“個人”的價值

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個人的價值極其重要,其高于任何一切的價值。他們認為社會和個人永遠都是彼此獨立、分離的。人是被遺棄到世界上的,社會和客觀事物與人總是對頭,它們總是威脅到人的“自我”。比如薩特在《禁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總之,存在主義者將被遺棄感、厭惡、失望、孤獨、恐懼等看成世界上人的基本感受。對他們來說,人之所以跟動物有區別,主要是由于動物對自己死亡的來臨并不知情,也就無所謂恐懼;而人卻對自己難免一死甚是了解,從而心存恐懼感。所以,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就是死亡的過程,這便得出了“存在”最終走向“不存在”的悲觀主義。

3 對藝術認識作用加以否定

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藝術作品并不能對現實事物進行反映,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對人心靈沖動的一種揭示,只具有給人感受和“享樂”的能力,讓人那些非理性的感覺、感受明確、清晰起來。存在主義者認為,藝術家之所以存在,其主要是為了創造屬于其自身的世界,用來表達自身的感受和哲學思想,而不是對現實客觀世界進行藝術地再現。因此,存在主義文學一般是對荒謬世界中人們的失望、孤獨、恐懼等心理進行描寫。

4 認為人生虛無、悲觀厭世

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資本主義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謬,是人之所以存在的一種丑惡行為。在世界上,人生本身就虛無飄渺,其活著并沒有任何目的,所有的活動對人來說都是徒勞的。存在主義不但對資本主義丑惡的現實進行了反映,同時也對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進行了宣揚,通過“自由”的名義對悲觀厭世、虛無縹緲的人生進行了美化。比如加繆的《局外人》(1942)、薩特的《禁閉》(1943)和《惡心》(1938)等文學作品都是對資產階級的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的一種否定。

5 否定人的先天本質

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人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先天性的,他只能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加以存在,必須依靠其單個的個體的行為來創造自我,演繹自我。比如,小說家們主要是為了自己的存在提供豐富多樣的環境來超越自身所生存的環境,從而選擇其要成為的人的個性。所以,人物的典型化特征在存在主義者那里被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

6 認為文學藝術的三位一體

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文學藝術創作者都提倡讀者、人物、作者的三位一體觀。他們認為任何一位作家都不能離開了讀者來談創作,他們的觀點都不是先驗的,都必須通過讀者進行檢驗,任何作品都必須將人物的活動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和作者共同去探索人物的真面貌。這種三位一體的文學觀對英語文學產生了深厚的影響,特別對于那些年輕的英語文學作家。

二 英語文學中的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對英語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存在主義的觀點在英語文學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英語文學中的存在主義,其主要主題模式有以下五類:尋找自我、荒誕與無意義、死亡、孤獨和異化、自由選擇和責任。

1 英語文學對“自我”的尋求

根據存在主義“存在先于本質”的觀點,任何人的本質都必須靠其自身的選擇去進行規定,從而,“我是什么”、“我是誰”等這些問題英語文學中便成為了普遍性的思想主題。比如英國當代文學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小說:《哈哈》(詹尼·道森,1961)、《身份證》(萊杰爾·丹尼斯,1955)、《每況愈下》(約翰·韋恩、1953)。在《每況愈下》中,倫姆利讀完牛津大學之后,在完全感受到其在大學中所學的知識并不能為其生活謀取較好的條件,因而決心去比較“罪、苦、貧”的社會底層尋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社會底層,他更換了很多工作,如夜總會保鏢、走私販、司機、清潔工等,倫姆利就好像貧富世界中

的邊沿人,盡管他的人生態度總是處于一種中立的地位,但是他對其“自我”問題的尋求總得不到答案,社會和自我的沖突并沒有得出勝負,他對“我是什么”答案的尋找是徒勞的,沒有任何的解答。

2 英語文學中“無意義、荒誕”的韻意

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整個世界都是荒誕的,都是沒有意義的,人的存在都是一種虛無的、荒謬的。存在主義者的這種觀點進而產生了英國荒誕派戲劇文學。因此,在許多英語文學中都體現出“存在的荒誕”等主題思想。根據其意義,荒誕本指音樂中的不和諧音。在文學和哲學中往往是指人跟自身生產環境的背離和脫節,人并不作為世界的主人而存在,也不作為社會的犧牲品而存在,人對于自身之外的世界缺乏了解和理解,他的任何一種行為如喜怒哀樂都不能影響著外部世界的存在性。世界總是以一種陌生的、冷漠的面孔而存在著。對于英語文學中的存在主義意識,文學往往指出,宇宙都是沒有目的的偶然的存在,人存在于世界上都是沒有任何先天目的的,是無意義的存在。總之,對于存在主義文學來說,其情節、語言、人物等都是極其荒誕的。如英語詩歌作品中“存在即荒誕”的主題思想。如英國著名詩人特德·休斯在1967年創作的《渥德渥》中的第一句就提出了“我是什么?”的問題,在其后,他回答:“我好象/……胡亂地從虛無中/倒下來”“我似乎被賦予了使用這塊地方的/自由那么我是什么?”“但是我將叫什么名字我是第一個嗎/我有主人嗎……”“……它是什么呢根/根根根”。這后面一句,很明顯是對海德格爾“被扔進這個世界”思想的一種回應,體現出“人生虛無、悲觀厭世”的態度。

3 英語文學中對“死亡”的描寫

存在主義者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從而我們也可以引申出存在主義文學的另外一個主題思想:“死亡”。在存在主義文學中,人生存在于荒誕的世界中,總是充滿著偶然性,生命總是那么的短暫,文學家們總以悲觀的、消極的觀點進行看待,于是,死亡便成了許多文學作品的中心主題。如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爾在其文學中提倡“學會死亡”的哲學。而在英語當代文學中,這種荒誕的死亡普遍地存在于許多荒誕戲劇中,如品特的“威脅性喜劇”,在他1957年創作的第一部戲劇——《一間房子》中,羅斯好不容易才能得到一個閉門不出的安全感。可有一天,一位眼睛看不見的黑人突然地闖了進來,并帶著其父親的信,使得她的生活發生了變化,而在她丈夫回家之后又莫名地將此黑人給打死,也使得她的眼睛莫名的失明。又如,在其1960年創作的《升降機》中兩個長期待于地下室的刺客,他們通過升降機不時地接受從地面傳遞的命令及食物。可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都沒有接到任何命令,而突然性地,每人都收到了一個“殺死對方”的命令。以上兩部英語文學作品充分體現了人生的可怕性和荒誕性:人對自己的命運不能控制,人的生死難測……

4 英語文學中“異化、孤獨”的體現

異化、孤獨是英語文學中存在主義的又一體現,它體現出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異化,如《畸形人》(舍伍德·安德森,1919)、《陌生人》(夏爾·波德萊爾,1864)、《局外人》(阿爾伯特·加繆,1942)等。而這種異化的存在使得人總是處于一種“孤獨”的狀態。因而,在英語文學中總出現一些以“異化、孤獨”為主題的作品。如品特1960年所創作的《看房者》,盡管里面凸顯了較少的“威脅性”和較大的安全感,但是其中也體現出了“不交際”所帶來的后果。盡管作品中所提及的三個人物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可他們缺乏交流,彼此孤立,各自的言行都不能為其他兩個所理解,從而彼此抱怨,生活極不尋常。這部戲劇充分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異化感和人的“孤獨”感。

5 英語文學中對“自由選擇”的追求

存在主義認為,在荒誕世界里,個人必須勇敢地作出自己的選擇,并通過這種選擇創造它的自我本質。因而,在英語當代文學中,涌現出一批“憤怒”的

小說,其主題思想就是倡導“自由的選擇”。如《每況愈下》(約翰·韋恩,1953)、《在網下》(艾麗絲·默多克,1954)、《向上爬》(約翰·布萊恩,1957)等等。以上幾部小說中的主人公都對政府和權勢集團,甚至多數派奉行的規范持反對態度,將它們視為政治、社會的荒謬。最終,他們在“極端的環境”之中,作出了“可怕的自由”的選擇,沒有上帝為他們指路,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可供他們遵循。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存在主義對英語文學產生了深厚的影響,英語文學中的存在主義作品充分體現出了存在主義“意識決定存在”、“個人的價值高于一切”、“藝術認識作用加以否定”、“人生虛無、悲觀厭世”、“否定人的先天本質”、“文學藝術的三位一體”等觀點,其主題思想也主要表現在“自我”的尋求、“無意義、荒誕”、“死亡”、“異化、孤獨”、“自由選擇”等方面。

英語文學論文:關于對英語文學中隱喻的分析

1前言

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隱喻是非常常見的。隱喻可以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內容,便于人們理解和記憶。本文主要對隱喻的含義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分析了英語教學中隱喻的功能特點,提出英語中隱喻的主要功能,這對于今后學生掌握英語的表達與認知規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隱喻的含義和功能

有學者認為,隱喻可以分為兩種,即狹義的隱喻與廣義隱喻。第一種指的是人們下意識地用其它的思想內容取代所要表達的抽象、難懂的思想內容;第二種指的是既是一種修辭手法,又是一種思維方式。在《詩學》中把隱喻看作是把將一個事物的名稱用到另外一個事物上,其中,這種轉移可以是從屬到種,也可以是從種到屬,同時也可以是屬到屬之間的轉移。在當今社會,對于隱喻的理解也是多層次的。從表面上來看,隱喻是不明顯的比喻,有時人們也稱之為暗喻;但是,從功能上分析,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更為復雜、抽象的事物。隱喻既是語言問題又是思維問題;從結構上分析,是喻體與本體之間的映射。

3隱喻的派別分類

3.1夸美紐斯的“種子”隱喻

在夸美紐斯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現了“種子”隱喻,指的是“神圣的可教性”,是夸美紐斯思想的理論基礎。對于“種子”隱喻主要從三方面理解。首先,人是所有造物中最完整、最美好的。其次,他認為“種子”主要包含博學、德行、虔信,只要將這三個“種子”種植在每個人身上,那么人們便會按照道德規律生存下去。他還認為,人類是上天拔掉的樹木,其根依然存在,如果上天給這些樹木充足的陽光與雨露,那么樹木還可以繼續生長。其再生的本質是要使人們回到最本真的狀態。

3.2洛克的“白板說”隱喻

在洛克時代,有人曾提出了天賦觀念,并且受到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是,洛克卻反對此觀念,他認為能力是上天賦予給人們的,知識是人們后天獲得的。他把人的心靈看作是一塊白板,沒有任何標記,需要外界事物來加以塑造。經過發展,在白板上印上了痕跡,這便形成了觀念,這就是洛克的“白板說”。洛克認為人的能力是上天賦予的,而知識的獲得是后天的,因此,后天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兒童來說,天性就像是沒有任何標記的白板,對于認知者來說,能夠隨意涂改與塑造。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是好人,但有些人是壞人,還有些人對社會有用,有些人根本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這些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90%都是由他們的認識所決定的。洛克對于認知作用非常重視,他認為在人成長過程中,認知發揮中巨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能力的發揮。

3.3柏拉圖的“洞穴中的囚徒”隱喻

柏拉圖比較善于運用比喻,他的哲學思想與認知理念都可以借助隱喻來表達。他用隱喻來闡明太陽喻、線段喻與洞喻。其中洞喻具有豐厚的哲學意味,這表明了認知的本質與受過認知的本質。

3.4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隱喻

蘇格拉底認為經驗是激發先驗觀念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夠清理那些過于模糊的觀念,進一步獲得比較正確的新知識,所以,談話法是幫助人們鞏固所學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后,他的學生繼承了他的觀點,其教學方法主要分兩步,第一,諷刺。在和人們交談的過程中,探討人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第二,產婆術。此步的作用是待發現人們認知有偏差或者直接否定認知的基礎上,從而引導人們走上正確的認知道路。

4研究隱喻的重要意義

4.1豐富和擴大了隱喻的內容

語言學主要是對認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但是,事實上,認真問題和人們的成長與發展又密切的聯系。而人的成長主要表現為兩點,即外在身體的變化與人們社會身份的改變,除此之外,還表現為對人生閱歷的積累與價值的實現。人成長和發展的表達方法有很多種,因此,想要正確把握人在認知過程中的發展與變化,必須借助文字來表達,然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只局限在事物外在的洞察,并不能正確的描述人的內心世界,同時就不會把握其實質。

4.2能夠較好的把握語言學的本質

隱喻的出現,顯現出了認知活動的意義與人文主義的基本特點。如果將認知隱喻看作是一種語言顯現,那么勢必會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聯系。認知學者面對認知世界,然而,認知世界又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完全包含在科學世界范圍內。認知隱喻是人們對認知理論的表達與理解,充分體現出了語言所具有的生動感與豐厚的文化意蘊,這可以認為是對科學語言的補充。

4.3更加有利于認知理念的研究

隱喻可以看作是語言、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種較好的思維方式。對于認知隱喻來說,其主要意義在于對認知的精神性、文化性等的深刻把握與呈現。通過學者對認知隱喻的探討,使我們充分對認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這也是對精神世界的進一步探索。通過隱喻,讓人們對認知的本真賦予了誘人的魅力。

5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隱喻是非常常見的。隱喻可以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內容,便于人們理解和記憶。當今社會,對于隱喻的理解也是多層次的。從表面上來看,隱喻是不明顯的比喻,有時人們也稱之為暗喻;但是,從功能上分析,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更為復雜、抽象的事物。隱喻既是語言問題又是思維問題;從結構上分析,是喻體與本體之間的映射。本文主要對隱喻的含義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分析了英語教學中隱喻的功能特點,提出英語中隱喻的主要功能,這對于今后學生掌握英語的表達與認知規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英語文學論文:從英語文學翻譯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歐·亨利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雖然the gift of the magi ①是其廣為流傳的優秀作品,曾被收錄中學課本,但對于這篇小說的翻譯版本,一直存在許多的爭論。本文從翻譯的功能角度闡釋對這篇小說眾多翻譯版本的個人認識,希望讀者能透過這篇小說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有新的思考。

翻譯標準

對于翻譯的標準和原則,我國學者嚴復最早提出“信、達、雅”的標準——“信”即忠實于原文,“達”即翻譯的流暢,“雅”即譯文的典雅。這一翻譯標準至今仍對我國翻譯界存在影響。此外,德國著名功能派翻譯理論代表人物萊斯對譯文按照功能劃分為不同的標準:描述性文本,即報道和說明類文本,應注重客觀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表達性文本,即各種文學性文本,應注重語言的表達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種宣傳類文本(廣告,宗教和政治宣傳等),這類文本翻譯應注重宣傳和感染效果。依據萊斯的觀點,the gift of the magi屬于表達性文本,應注重語言表達的形式,即應忠實于作者的情感立場和語言表達風格。

這兩個翻譯標準理論,將作為本文比較各個譯本的主要評判依據。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解讀

翻譯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這個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這篇小說中,作者講述了一對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講述了圣誕節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貧窮的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驚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這點錢根本不夠買什么好的禮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發剪下來賣了,換來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終于買到一條樸素的白金表鏈,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塊金表。而吉姆也想給老婆一個驚喜,他同樣賣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買了德拉羨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誕禮物。夫婦倆為了給彼此準備禮物而費盡周折,禮物最終買回來了,卻讓人哭笑不得。

翻譯好這篇小說,我們首先要體現小說的寫作風格,歐亨利在這篇小說中運用了他一貫的幽默語調和簡練的語言,選取了一個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帶有淡淡的哀傷,結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節主要是靠素材體現,故大部分翻譯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對語言的整體選擇,大部分譯文都體現出簡單和口語化的特點,對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贅述。

翻譯中文的化差異

讀完這篇文章,許多讀者可能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標題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對于標題的翻譯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標題為“麥琪的禮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譯法,如“東方博士的禮物”、“賢人的禮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們首先分析一下標題的含義。

標題中的the magi②,實為magus③的復數形式,出自《圣經》典故:指東方三賢人,他們在耶穌誕生時給耶穌送去黃金、乳香、沒藥三件禮物。黃金表示高貴、乳香象征神圣、沒藥預示耶穌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人,都會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說的這個題目自然就能領會這種表達法的含義。但是翻譯的目標讀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異,很多并不熟知這個典故,所以看到這個題目未必能夠明白其中隱含的深層意思。讀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難產生自然的聯想。就象漢語中我們用“說曹操曹操到”這個短句一樣,我們漢語的讀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語言中卻似乎無法用一兩句解釋讓讀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義。

可能正是基于這個緣故,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標題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將the gift of the magi翻譯成“東方博士的禮物”。可以肯定,參照《圣經》中的典故,這樣翻譯保留了the magi的真實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標準,但這樣的翻譯卻又難免讓人覺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說原有的意境。依照萊斯的翻譯標準來看,文學作品重在欣賞和體味文章的感情和語言,而這一翻譯很明顯丟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來王永年先生將the magi譯為“麥琪”,這顯然是音譯。此譯法難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譯文讀者大多不知道典故來源,一眼看到標題“麥琪的禮物”,幾乎無一例外的以為“麥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為其加一個注解,加注解后,“麥琪”的含義非常清楚。翻譯中遇到這類有典故的文化問題,音譯加注解不失為一個聰明的解決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風味,又能促進文化交流,不失為上策。故之后的翻譯也大都沿用了“麥琪的禮物”這一翻譯方法。

兩種譯本比較來看,“東方博士的禮物”與“麥琪的禮物”兩種譯法的不同并不能絕對的區分孰對孰錯或是否忠實于原文的問題,只是所達到的效果有差別。如果是對于領悟能力較低的初級讀者,譯者將the magi譯成“東方博士”或者“賢人”既能使讀者避免對小說的標題產生誤解,又能使讀者深刻領會原文the magi的含義。而對于文學愛好者,翻譯成“麥琪”,則一方面有助于中國讀者自發的去探究更深層的英語典故,有助

于使中國讀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讀者品味歐亨利的寫作風格。

幾個譯本對標題翻譯體現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則,對于小說整體語言的運用亦存在些許差異。比如對錢幣翻譯,由于各個國家對錢幣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譯的多種多樣,“其中六角是銅板”,“其中六毛錢是銅子兒湊起來的”,“而且六毛是鋼■”,“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幣湊成的”……這些翻譯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國的文化,且前兩種譯法可以看出明顯的古代文化。當我們的文化中沒有這樣的概念時,或許這是理所當然的辦法。而這樣譯的好處是使中國的讀者覺得很親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湊”的概念,容易體會出作者所表達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問題再一次擺在面前——中國的讀者讀懂了小說的大概意思,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美國人是怎么樣花錢的,或者說美國的錢幣是什么樣的。如果是本著這一目的,我認為翻譯成“六十美分是零錢”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則能夠更好的傳達這一概念。

此外,這對小夫婦有兩樣特別引為豪的東西——吉姆三代祖傳的金表和德拉的頭發。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對面的公寓里,德拉總有一天會把她的頭發懸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寶和禮物相形見絀。如果所羅門王當了看門人,把他所有的財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經過那兒時準會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讓所羅門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都是舊約圣經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擁有各種珍奇寶貝,文中通過與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的夸張對比映襯出珍寶在夫婦倆真愛面前黯然失色。對于這一表現手法,各個譯本幾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過注解使得中文的讀者對此有了一定了解。這也恰恰驗證了這才是符合翻譯的最初目標,也是眾多讀者需求的。

僅從這幾處,我們可以看出翻譯中難以避免文化差異問題。如何處理這一問題,重要的是看讀者和翻譯目的。如果僅是為了普及這一故事或者為了讓讀者知道歐亨利的作品,或許“入鄉隨俗”采用中國讀者更熟悉的概念讓讀者覺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譯的目的是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還是盡量保留其原有文化,雖然讀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結 語

翻譯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傳播,而在翻譯過程中,難免遇到不同國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現象,這就給翻譯增加了難度。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差異,更是給翻譯家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翻譯不僅要考慮文化傳遞的任務,還要盡量保留其文學價值。而面對不同層次的讀者,翻譯還應有不同的標準,這樣才能使譯作最終符合讀者所需。

英語文學論文:后現代、后殖民視野中的加拿大英語文學

論文關鍵詞:加拿大英語文學 后現代主義 多元文化 后殖民主義

論文摘要:20世紀下半葉,以“消解中心”、“邊緣化”等為特點的后現代主義文學興起,對消解“歐洲中心”、“西方中心”,促使原來處于邊緣地帶的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移向中心,起了推動作用。近年來文化研究、后殖民主義理論等的崛起,更是從理論上支持了這種傾向。本文審視了這一背景下加拿大英語文學的發展,論述它如何繼承、借鑒和超越宗主國文學——英國文學和強勢文學——美國文學,并發展和繁榮具有鮮明加拿大特點的民族文學;特別關注因長期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而產生的體現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文學流派的一些優秀作品及其作者,如包沃林、克羅耶奇、小川、翁達杰等。

加拿大文學是在大西洋彼岸歐洲文學的歷史性影響和近鄰超級大國美國文學的強大影響的夾縫中發展起來的。由于歷史的原因,曾經是法、英殖民地的加拿大很長一段時期沒有自己獨立的文學。加拿大作家(這里指加拿大英語作家,下文同——筆者注)所寫的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整體,往往被視為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或美國文學的一種翻版。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加拿大知識分子就決心改變文學上這種令人沮喪的從屬狀況,不少作家和評論家從分析、歸納加拿大文學作品中有代表意義的主題入手,著意建立獨立的加拿大文學。到了被稱為“加拿大文藝復興”的六十年代,他們更是孜孜不倦,把建立獨立的加拿大文學、探尋和確定加拿大自己的民族特性視為已任。二十世紀中期,特別是一九六七年加拿大獨立百年紀念以來,加拿大人思想認識上有了一個飛躍,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信心,加拿大文學才真正走向成熟,形成獨立的民族文學,在世界文壇上的影響與日俱增,開始作為一支生力軍躋身于世界文學之林。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以來的二十年中,加拿大文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作家隊伍空前擴大,新一代的作家脫穎而出;文學評論家的隊伍日漸成熟;文學作品的題材日趨豐富多彩,創作手法也日趨多樣化。由約翰·莫斯編著的《加拿大小說讀者指南》(一九八七)就列舉了諸如道德教育、哲理、社會現象評論、女權主義、老年問題、移民生活、歷史、戰爭、科幻、心理分析、諷刺與幽默、荒誕與恐怖、地域風情等十余類。從創作手法來看,短短二十年中就涌現出一大批實驗小說及先鋒派小說。以前,諾斯洛普·弗萊幾乎是惟一有國際影響的加拿大文學評論家。但六十年代末以來,一批年青的文學評論家脫穎而出,文學評論刊物數量激增,新增了如《加拿大小說雜志》、《加拿大作品評論》、《加拿大文學研究》等刊物,促進了作家間的交流切磋和加拿大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九十年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加拿大文學已進入成熟時期,它已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主要表現在:(一)加拿大文學不但已成為加拿大本國中學及大學的獨立課程,而且還成了許多外國(包括中國)高等學府的外國文學專業的研究課題乃至獨立課程;(二)加拿大不少著名作家不但為本國人民熟知,而且也享譽世界;(三)加拿大的優秀文學作品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部分。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加拿大英語文學較為突出的是其后現代主義與后殖民主義的傾向以及多元文化的特點。

一、加拿大文學與后現代主義潮流

加拿大作家的主要寫作風格在很長一段時期一直是現實主義的。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在美國和歐洲各國興起,并代表了一個卓越的文學發展時期;二戰后,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又出現了后現代主義這種更新的文學潮流。加拿大在文學發展方面似乎總是比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慢半拍到一拍[1]。一方面,一些加拿大作家仍在摹仿別人已近尾聲的現代主義;另一方面,加拿大人傳統的反美情緒使不少人對發源于美國的后現代主義抱懷疑態度。盡管如此,加拿大文學界仍然出現了一些學者,他們從理論上、創作實踐上對后現代主義進行探討、實驗,寫出了具有加拿大特色的后現代主義作品。他們中的突出代表有喬治·包沃林(一九三五—)、羅伯特·克羅耶奇(一九二七—)、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一九三九—)、邁克爾·翁達杰(一九四三—)、達夫妮·馬拉特(一九四二—)等。

喬治·包沃林是加拿大后現代主義實驗小說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關注點是加拿大開拓史。從這一題材入手,他實施了他的后現代主義文學觀。他的文章《畫出來的窗戶:關于后現代主義小說的幾點想法》一直被視為加拿大關于后現代主義的辯論中為數不多的有創見的論文之一。小說《燃燒的水》(一九八)被加拿大當代文學評論家琳達·哈欽歸于“首先解構英國的社會和文學神話,以重新確定自己作為殖民地的歷史”[2]的加拿大后現代主義小說的一個典型,也是包沃林實踐自己后現代主義文學觀的最好范例。他在小說的前言中意味深長地稱自己的這本書是“一部真正的歷史小說”。然而實際上,他是在借歷史人物喬治·溫哥華的探險來戲仿“大英帝國殖民主義英雄發現和征服世界”這類帝國主義神話。“通過使用戲仿,他們(包沃林等加拿大作家——作者注)還對歐洲和美國文學中典型的神話和形式提出了疑問……”[3]包沃林認為,小說的功用不是描述歷史或解釋歷史,而是創造歷史。他說:“加拿大惟一的歷史就是書寫歷史。”[4]在此,他不僅暗示了加拿大歷史的短暫和平淡,也似乎在間接說明,只有通過小說這面鏡子,歷史才成為歷史。《燃燒的水》這一類小說被琳達·哈欽稱為“編史元小說”,“這些作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歷史小說,因為它們在關注寫作、閱讀和理解過程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元小說的傾向,不僅自覺地表露出自身的虛構性,同時也公開地關注閱讀和寫作歷史與小說這種行為(及結果)。”[5]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加拿大后現代主義作家是羅伯特·克羅耶奇。在加拿大和美國求學與工作的雙重經歷使他的小說創作也帶上了雙重性。一方面,他依戀自己的祖國,特別是家鄉的西部大草原,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深深地植根于阿爾伯達這塊肥沃的土壤中——他所有的小說都以加拿大為主要場景,人物絕大多數也是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同時他還勇于借鑒敘述學、魔幻現實主義、解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國際文學新理論和新方法,不斷開拓新的“疆界”。在其“西部草原三部曲”——小說《我的吼叫》(一九六六)、《養種馬的人》(一九六七)和《沉淪的印第安人》(一九七三)中大膽嘗試后現代主義的各種創作手法,運用了文本的互文性、元小說、自我指涉、高度的不確定性等多種后現作策略和手法。更為重要的是,他與美國學者威廉·維·斯巴諾斯一起創辦了著名的《疆界2:后現代文學雜志》,探討和推廣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激發了加拿大人對作為文學和文化運動的后現代主義的興趣。克羅耶奇還被看成后殖民主義文學理論在加拿大最早的表述者或代言人:在與瑪格麗特·勞倫斯(一九二六—一九八七)的交談中他說,“我們沒有自己的身份,除非有人講述我們的故事。虛構(小說)造成我們的真實”,這句話因暗示了加拿大的后殖民身份而成為經常被人們引用的語錄。

包沃林關于“歷史即虛構”、“發現即編造”的論點和克羅耶奇“小說使我們真實”的名句顯然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小說傳統背道而馳。這兩位后現代主義作家又不約而同地強調了“講述”故事的重要性。為了重新找到一種獨立的、真實可信的敘述聲音,克羅耶奇認為,“加拿大(英語)作家必須摧毀那種一直使自己無法聽到自己聲音的、出于同源的美國語言和英國語言。”[6]

在這方面,還有一些加拿大作家態度更為激烈。如丹尼斯·李(一九三九—)就宣稱,只有退回到沉默的狀態,拒絕玩以說話為基礎的摹仿性游戲,加拿大文學才能最終擺脫曾經作為殖民地的歷史陰影,因為采用這種現實主義就意味著采用外國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法。李認為,只有通過傾聽空間的“韻律”,加拿大作家才有可能尋找真正能表達自我的方式。他還宣稱:“要在一個殖民地不假思索地說話……那就不得不借助反映異國空間的文字。思索意味著陷入沉默,意味著發現真正屬于你自己的空間卻沒有文字。”[7]這是對人們的一種提醒:光用美學標準來評判、探討加拿大的后現代主義文學是不夠的,我們不應忽視它作為前殖民地身份的政治內涵。“政治是加拿大后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8]加拿大后現代主義作家們在背離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傳統的同時,還向歐洲/美國文化的主導地位或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戰。他們中不少人在小說中記載、反映了加拿大作為殖民地的經驗、人們對強大鄰國文化殖民傾向的恐懼,以及這種經驗和恐懼在當代加拿大人心靈上留下的陰影。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浮現》就是一例。女主人公對美國及一切與之相關的事物都有一種恐懼感和厭惡感。她走在回故鄉的路上,滿目都是被“從南方蔓延過來的病毒”毀壞的樹木——暗喻美國對北方鄰國加拿大的毀滅性影響;一路上,美國的陰影更是隨處可見:美國人開辦的電力公司為提高水位,破壞湖圍,給森林和動物們帶來了滅頂之災;有美國人提出用高價購買主人公的家園,以便“從事一些狩獵或捕魚的活動”。[9]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美國文化對加拿大文化的侵蝕,包括女主人公的兩位旅伴在內的許多加拿大人競相模仿美國人的生活風格和語言,并以此為榮;到處都是美國游客,“他們的獨木舟船頭上插著一面滿是星星的旗子,……這好像向我們(加拿大人——作者注)顯示:我們正在一個被(他們)占領的土地上。”[10]

加拿大的后現代主義作家們沒有就此駐足,他們認為,加拿大文學的發展中沒有完全成熟的現代主義運動這一階段,這未必不是件好事,因為,這可以被看成建立獨立自主的加拿大(英語)文學理想的起點。克羅耶奇宣稱:“加拿大文學從維多利亞階段直接發展到了后現代主義階段。……這個產生了馬歇爾·麥克盧漢和諾思羅普·弗萊的國家,(對歐洲和美國的主導文化)作出抵抗的方法就是從來沒有現代主義化過。”[11]在這種情況下,加拿大人并沒有跟在美國和歐洲的后現代主義文學潮流后面亦步亦趨,而是在走自己的路。相對歐美“中心”而言,加拿大處于“邊緣”或“外圍”的位置。琳達·哈欽指出,“加拿大是一個不喜歡中心的國家,多元文化盛行”,那兒有極強的“反中心意識”和“地域意識”(regionalism);同時,“加拿大文學傳統中婦女的聲音特別強……她們一直就是文學主流”。[12]因此,加拿大當代文學又呈現出區域性、多元化、女性化等特點。以弗蘭克·戴維(一九四—)為代表的一些加拿大學者表達了更為激烈的觀點,他們認為,只有當已被奉為經典的、代表了等級制度的歐美現代主義文學衰敗了,加拿大的區域性文學和邊緣/外圍文學(如少數族裔文學、女性文學等)才有可能興盛繁榮。因此,他們將加拿大的后現代主義文學與區域性文學和邊緣/外圍文學視為利益一致、同步興盛的發展趨向。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加拿大的后現代主義文學潮流并不是一場純粹的文學運動,它應該是加拿大政治、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的后現代主義文學中含有后殖民主義、多元文化、女性主義等政治傾向,它的政治內涵使它有時成了“后殖民主義”和“后美國、歐洲中心主義”的同義詞。

二、雙重語境下少數族裔作家的崛起

加拿大是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十分豐富。二戰以后洶涌的移民潮更使其然。為了保護少數族裔權益、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維護社會穩定,加拿大政府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通過立法,推動形成了以英法雙語制為基礎、以多元文化為特色的社會、文化和文學新格局。這一特色被稱為“加拿大馬賽克”,它如同一幅多彩拼貼畫,其中每個族群都可以保留各自的歷史和文化特點,它們既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性群體,互為彼在,同時又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共存。

近年來,源于文化研究的反西方文化霸權和歐洲/美國中心主義的后殖民主義理論興起,它也借助多元文化的浪潮迅速傳遍全球。有關專家認為,凡受過英、法、葡、西等殖民主義者壓迫的民族的文學,尤其是在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霸權撤出后所產生的民族文學,都是后殖民文學[13]。作為前法、英殖民地和英聯邦的一員,加拿大的文學,特別是始于六十年代末、真正具有本國特色及獨立文化意識的加拿大文學顯然屬于此列。與加拿大的后殖民文學一起發展、成長的,是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族裔作家。他們的文學創作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增添了鮮艷的色彩,也拓寬了加拿大文學創作的表現空間。由于受作家雙重或多重種族文化背景的影響,他們的創作主題往往具有獨特的沖突性和復雜性,而這種沖突性和復雜性往往使后現代手法運用起來顯得更為貼切自然。他們將本民族的文化及語言特色帶進加拿大英語文學,也豐富了傳統的英語文學形式,增加了它的生氣與活力。

在加拿大,不僅有被稱為“立國民族”的英裔、法裔居民,還有被稱為“第一民族”或“原住民族”的印第安人、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等土著居民,更有來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移民。與此相同,正在崛起的加拿大優秀少數族裔作家的種族構成也很豐富多彩,他們包括猶太裔作家倫納德·科恩(一九三四—)、捷克出生的作家約瑟夫·斯克沃雷克基(一九二四—)、烏克蘭裔女作家簡妮絲·庫利克、匈牙利裔作家喬治·喬納斯(一九三五—)、印度出生的作家洛辛頓·米斯特里(一九五二 —)、斯里蘭卡出生的邁克爾·翁達杰(一九四三—)和日裔女作家喬伊·小川(一九三五—)等等。其中,喬伊·小川和邁克爾·翁達杰的文學創作分別體現了加拿大當代文學的兩個重要特征——多元文化與后殖民傾向。

喬伊·小川生于溫哥華,是日本移民后裔。盡管她是因詩歌成就成名,但人們普遍將其長篇小說《伯母》(一九八一)及其續集《總有一天》(一九九二)視為她的代表作。她的小說被看作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語境中少數族裔自我意識覺醒并不斷成熟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偷襲珍珠港之后,加拿大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立法,強行將在溫哥華附近沿海地區居住了好幾代的日本僑民(約二萬余人)撤離西海岸,并剝奪其財產。他們或被關入勞動營、集中營,或被驅趕到內陸地區,或被遣送到廢棄的礦區;尚未取得加拿大國籍的日僑中則有不少人被趕回日本。這些遠遠超出軍事必需的種族主義政策造成了大量家庭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戰爭結束后,這一政策仍在繼續且變本加厲,直到一九四九年才終止。七年的種族歧視和迫害促使人們逐漸覺醒并進行了經過多年的抗爭。一九八八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向受害者道歉并承諾向社團和個人賠償經濟損失。

二戰期間,小川一家作為“敵僑”也被迫從西海岸遷往內陸。《伯母》及續集《總有一天》就是根據她和家人的這一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作者用充滿深情的筆調,描寫了中根和加藤這兩個日本僑民家庭在二戰期間和戰后的遭遇,反映了世界大戰和種族主義給眾多普通人帶來的痛苦和創傷,敘述了他們逐步認清痛苦之根源并為在加拿大這個多種族共存的社會中爭取民族認同而進行抗爭和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伯母》一書既真實感人,但又避免了直接、過分地宣泄怨恨與悲痛,從而顯現出一種哀而不怨、隱忍有力的風格。小說獲加拿大作家協會一九八二年頒發的書籍獎,也成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語境中少數族裔自我意識日漸覺醒并在爭取自身權益的斗爭中不斷成熟的經典作品之一。為此,它被列入“加拿大英語文學”課程的“必讀書目”。

少數族裔作家的另一杰出人物邁克爾·翁達杰出生在英屬殖民地錫蘭(如今的斯里蘭卡),十一歲時隨母赴英國,在倫敦讀小學和中學;十九歲遷往加拿大,受大學教育并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定居加拿大,在多倫多約克大學教授英語文學,同時從事文學創作。特殊的身世和經歷使他的作品帶有鮮明的多元文化特色。他認為自己“既是亞洲作家,也是加拿大作家,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從種族上說,他本人就是多元混合血統的產物,其祖先中既有印度人,也有荷蘭人和英國人。

翁達杰是位多產的作家,迄今為止已出版了詩集、小說、回憶錄、文學評傳等十數部,還發表過文學評論文章等。這位很有天賦的后現代主義作家,早在七十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琳達·哈欽指出:“在文學中,我們對體裁的界限也持同樣的懷疑。用克羅耶奇的話講,‘現代主義文學限定了邊界,現在需要的是一種沖破這些界限的后現代主義文學’”。[14]翁達杰正是這樣一位“沖破界限”的后現代主義作家。他涉及的范疇主要是詩歌和小說,但他最大限度地對傳統的文學形式進行了反叛和顛覆,打破了小說與詩歌以及其他文學體裁之間的阻隔,將詩歌、筆記、傳記、醫學檔案、病史記錄、新聞報道等融入小說,尤其重要的是,他顛覆了小說創作的傳統套路。在他充滿激情和詩意的筆下,虛構與事實、抒情與機智、反諷與幽默、詩歌與小說、新聞與筆記、訪談與想象,等等,完美地融為一體。翁達杰以其杰出的敘事藝術拓展了小說的疆界。他的作品給圖書分類帶來了麻煩,有些機構只能將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為“散文”和“詩歌”兩類;不同的研究人員將他的同一部作品分列在 “回憶錄”、“小說”、“散文詩”等不同的目錄下。他被譽為“風格的熔爐”,也被稱為所謂“跨文體”或 “跨文本”寫作的積極探索者和實踐者,還被贊為“兼顧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詩人小說家”。

翁達杰像小川等加拿大作家一樣,也是先以詩歌創作成名。然而,使他躋身于國際知名作家行列的卻是小說《英國病人》。《英國病人》也顯示了上述“跨文體”創作風格的不少特點,而最為突出的,是它的后殖民主義傾向。

《英國病人》的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前夕,地點是意大利佛羅倫薩北部一幢被用作英軍臨時戰地醫院的別墅內。小說有四位主要人物:一位是印度錫克族工兵基普·辛格,在英軍中任排雷專家,他出生入死為英軍排除地雷受了傷,內心卻對英國殖民統治深惡痛絕。第二位傷員卡拉瓦喬是英國前殖民地(加拿大)居民,戰前曾是行竊高手,戰爭中任英軍諜報員,被敵人折斷拇指,失去了謀生能力。第三位是個全身嚴重燒傷、身份不明的神秘傷員,大家稱他為“英國病人”,最后卻被證實根本不是英國人,而是匈牙利沙漠探險家阿爾馬希伯爵,他為救被困沙漠的女友而遭遇飛機爆炸、女友喪生、自己負重傷的悲劇。第四位則是照顧這些傷員的護士——二十歲的加拿大姑娘漢娜,她的生父和養父都在建設英國殖民地的勞作中受傷乃至喪生,母親也死于養父所制造的炸彈的意外爆炸,接二連三地失去親人使漢娜心靈深受創傷。整部小說就寫這四個人物在醫院里的生活、交談、回憶。最后,作者才簡單交代男女主人公的結局:基普戰后回印度當了醫生,家庭幸福;漢娜回到加拿大,“很可能與另外一個她并不滿意的人共同生活”。

《英國病人》被公認是“后殖民小說”的經典。小說的反殖民主義立場十分明顯。基普、卡拉瓦喬和漢娜稱阿爾馬希為“英國病人”,其實他們三人的身世和經歷卻都在暗示:在某種意義上,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英國(殖民主義的)病人”,因為他們多少都受過英國殖民主義的傷害;他們是后殖民時代的一代新人,是“生于此地卻居于彼處的國際混血兒,終身都在為回歸或離開故土而奮斗。” 翁達杰本人也有強烈的反殖民主義意識,對歐美白人所寫的歷史著作有意忽視亞洲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做的貢獻很反感,聲稱“在那場戰爭中,印度次大陸的損失也是巨大的。我非常高興基普·辛格的出現,在他身上有著我的經歷。”[15]同時,《英國病人》以其對“歷史”的戲仿、對小說創作過程的關注、對“真實”與“虛構” 可疑界線的揭示等,又展現了典型的后現代文學特征。如同在其他作品中那樣,翁達杰再一次把歷史與小說、真實與虛構融為一體。小說的英國版和加拿大版都在封面上使用了一個頭纏穆斯林頭巾、雙手攀沿的男子的照片,這是攝于一九三二年的阿爾馬希伯爵。歷史性和真實性在這幅照片中帶著一絲嘲弄人的形式進入小說(虛構)的世界,令人深思[16]。書中不少情景雖來源于作者的親身經歷,但事實上它不是歷史而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只是這個虛構的故事給人造成了一個非常生動逼真的印象。

翁達杰已榮獲無數國際、國內獎項和榮譽,包括四次加拿大最高文學獎——加拿大總督獎,《英國病人》(一九九二)是四部獲獎作品之一。此外,《英國病人》還獲當年的布克獎,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后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九項大獎(一九九六)。

“后現代”、“后殖民”和“多元文化”成了當代加拿大英語文學,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中幾個緊密相關的特點。正如琳達·哈欽在為一部多元文化題材的小說集《另外的孤獨》所寫的序中所說:“加拿大文學是一個由許多條河流匯入的海洋,這些河流中流動著七十來個文化群體的痛苦和歡樂,而這些河流的匯合使所有的水都發生了變化。……我這里引用了“后現代”和“后殖民”兩個詞,因為加拿大多元文化意識形態的文學作品可以被視為參與了這兩種文化現象。”[17]

正是少數族裔文化的多樣性造就了當代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移民為加拿大所帶來的文化繁榮永遠改變了我們關于‘加拿大文學’構成的觀念”。

英語文學論文: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

內容摘要:英語文學出現于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伴隨著人們思想的發展,從興起到高潮,長期以來一直在發展壯大,涌現出許多著名的英語文學作家,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都廣為流傳,興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英語文學精彩而又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文學作品的創作,實質上是一種最常見的語言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而英語文學作品更是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特點的,當我們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研究時,自然離不開對其語言藝術的賞析和研究。深入的了解研究語言藝術,有利于我們深刻的了解到語言文學的內涵,正確地對他們進行賞析,并了解到英語文學真正的精華所在。

關鍵詞:英語;文學;語言藝術

在我們日常對于英語的學習中,往往學習的都是英語的讀音,單詞,句子,語法等內容,卻很少會對英語文學進行相應的研究,而對于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更是缺乏了解。但是,對于這些英語讀音單詞,句子,語法等內容的學習和了解只是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想要對英語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就離不開對英語文學的深入賞析,而對英語文學進行深入賞析,就必須要了解英語文學中的各種語言藝術。文學是一種高于一般語言的表達形式,而文學的出現,正是代表著一種語言的正在處于不斷發展,甚至走向成熟的階段。文學涉及到的不止只是文字的表達,更是融入了對于作品所處背景的深刻把握和分析。和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筆者結合對于英語文學研究的多年經驗,在語言藝術研究方面給出了一些個人見解。對于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進行研究,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之所以這么說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涉及的方面非常廣,他和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特點,地域背景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聯系,在研究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時,必須要把這些歷史背景,地域特點等結合起來一起進行研究,二是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多種多樣,種類繁多,我們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并進行系統化的研究,而這些語言藝術之間,又往往具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區別和聯系。文學作品的語言自然與普通的語言是不一樣的,他們為文學作品而服務,自然要彰顯文學作品獨特的特點,表達出該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或者體現對偉大人物的贊揚,或者表達對歷史發展的批判,又或者表現對愛情的贊歌,又或者抒發自己的傷感和不得志。這些東西都需要通過語言藝術來體現出來。通過對與語言藝術的特點的劃分,筆者從語言藝術的意象性,生動性,含蓄性,情感性等四個方面對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語言藝術的意向性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們要關注和喜愛,最主要的是他們來源于生活實際,卻又能夠超越生活。作者在自己的文學世界中創設出各種虛構的情景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在文學作品中,從來不存在什么可能與不可能,無論在我們看來多么富有戲劇性的情節都可能會發生。作者深知能會對生活中的一點兒細微的小事進行夸張或擴大,從而產生戲劇性的效果,通過利用英語的語言藝術對于背景進行描述,對情感進行渲染,塑造出一個個特點鮮明的角色,把是非黑白分隔得非常明顯,把自己的褒貶態度表現的淋漓盡致。文學語言的意向性是文學語言最基本的特征,當然,英語文學也不例外。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的意象性,表現為它是既抽象又具體的,他描述的事物有時雖然存在但是我們卻感受不到,或者我們能感受的到,但它卻并不真實存在。每一部英語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塑造一個具體的形象鮮明的人物,通過這個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來反映他自己內心的情感特征或者是整個時代的人所面對的共性問題,或者是情感追求。在我們的理解中認為,意象是一種類比的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藝術能夠充分的抓住主客體之間的細微聯系,能夠表現出文學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系。以客觀實際來打造文學世界,而又以文學世界來反映客觀實際。在英語文學中,作者以意像的手法來表達內在,尤其是在英語詩歌文學中。意象派是存在于1909年至1917年間的一個文學流派。在這一時期一些英美詩人發起并付諸實踐的文學運動主要是意像主義運動,它是當時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義文學運動的一個分支。他們宗旨是要求詩人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事物,并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它反對發表議論及感嘆。意象派的產生最初是對當時詩壇文風的一種反撥,埃茲拉?龐德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主題鮮明,含含蓄凝練例如,《在地鐵站內》僅兩行、14個字,是一首單一意象詩(one-imagepoem)。它是龐德根據在巴黎協和廣場地鐵站的印象寫成的。詩雖短,但詩人最后落筆定稿前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推敲。初看起來,唯只兩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詩句,卻不知是詩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觀之間反復提煉,苦思一年之后,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這簡短的兩行,可以說是字字經典。

二、語言藝術的生動性

語言藝術的生動性具體是指通過作者對語言藝術的運用,給文學作品或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附與獨特的生命特征。一個好的文學作者可以使自己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活躍起來,讓人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堆死板的文字,而是一個可以在腦子中浮現出來的生動的人物,通過對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進行外貌特點,性格特點的描述。使人們看到這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甚至能夠讓人們在閱讀他的文學作品時,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自己參與其中,在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做著一樣的事情的感覺。這便是語言藝術中生動性的最具體的寫照。在文學作品中,運用語言藝術的生動性,為使讀者產生獨特的感覺,有利于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美國現代派詩歌的代表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地獄里的科勒》言中,詩壇中最杰出的幾位詩人友—伊茲拉?龐德、和華萊士?史蒂文斯、艾略特,試圖與他們,特別是艾略特,劃清界限。威廉斯傾向于以日常生活題材入詩,堅持實用主義的反理性和反智性傾向。詩歌的形式簡潔、節奏口語化、意象生動,并強調視覺效果。威廉斯的名作《一輛紅色手推車》。威廉斯的詩歌賦予平凡而樸素的事物以深遠的詩意,拓展了詩歌寫作題材,并具獨特審美意蘊。一直追求為了生動性而生動性。把自己作品的生動性作為最大追求。力求留給作者最好的閱讀體驗和想象空間。

三、語言藝術的含蓄性

含蓄性,通俗的來講就是不把話說的特別明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在英語文學中,作者要用少量有限的語言去表達出豐富的,無限的內涵。文學作品的作者追求的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通過短短的幾句話,來引發讀者無限的想象和思考,使讀者回味無窮。通過短短的幾句話來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見解,這樣往往比那些把話說得清清楚楚,把情節背景人物交代的明明白白的文學作品更受到讀者的歡迎。例如文藝復興的第一個代表人物,但丁,文藝復興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北部,我們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他的文章并沒有直接寫出對于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的批判,而是以含蓄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樣反而更能使讀者感受深刻。

四、語言藝術的情感性

每一篇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是為了表達,其作者獨特的情感。或者是要表達對于社會的批判,或者是要分享自己的悲傷或歡樂,或者靈動煽情,或者寂寞虛無,通過對世間百態的描述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這些隱藏在作品中的深層次的東西,主要是靠語言藝術的情感性來體現出來的,而對于讀者來說,閱讀文學作品最主要的也是體會它里面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情感,那些情感能夠對人們起到激勵作用,豐富和強大人們的內心世界。對于語言藝術的情感性,表現的最深刻的便是英文詩歌作品和荒誕派。例如,托馬斯格雷作為荒誕派感傷主義先驅,在他的代表作《鄉村教堂內的挽歌》,那些看似沒有意義的懷古傷今的文字,可以使讀者從中體會到一種虛無和空洞的情感境界,再有美國作家安德森的《小鎮畸人》這篇小說,它從一個精神病人的角度來觀察整個小鎮,文中語言不區分大小寫,對標點符號胡亂的進行省略等現象,都在語言藝術上表現了這個小鎮的混亂和無助的情感。此外,馬克吐溫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雪萊的西風頌等,這些詩人的日常生活,雖然都是非常的平淡的,但是他們通過將情感寄托在這些詩歌中,并且使用語言藝術表達出來,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來表現出自己對于生活的態度和情感,非常恰當的詮釋了文學藝術情感性的特點。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是使英語文學能夠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對于英語文學的研究應該將其語言藝術放在首位進行研究。語言文字是我們表達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研究語言藝術有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英語文學的設計和構思,更好的理解作者刻畫出的人物形象和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語言藝術的意向性,生動性,含蓄性,情感性等四個方面對語言藝術進行深刻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意象性,生動性,含蓄性,情感性往往相互聯系,在英語文學中會一起體現出來,而不是單獨存在著的。語言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語言是豐富多彩的,而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則更是這樣,豐富的語言藝術對于表現英語文學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非常的重要。學會對于語言藝術的研究分析,在英語文學的研究學習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雪 單位: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英語文學論文:英語文學英語教學分析

摘要:

文學不僅是語言文字藝術性的主要體現,還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表新形式。它既可以給予讀者在文化和語言領域中的豐富感,使其認識到更多的資料和知識,還有助于提高讀者的文化修養和審美價值觀,為讀者帶來美好的心境。文學其實可以是人文學科的一枚枝干,所以,文學素質也可以表現為人才素養,在教育事業中應該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英語老師應該在英語教學時將英語所學的知識內容、自身的情感態度、語言的能力、英語文化理念以及學習的方法策略等貫穿其中,以達到激發學生英語的思維活躍度和提升學生綜合英語水平能力的目的。在這幾個方面上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統一發展的,當中的英語文化理念就是為了可以讓學生體會英語文化的魅力和語言上的美好,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可以更好更快的接受英語,并作英語學習的主人,從而在達到教學目標和宗旨要求的同時,使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得到雙重提升。此篇文章就針對英語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對英語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

英語文學;英語教學;重要性

引言: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技能,使其可以全面的掌握并能夠靈活的運用,尤其是鍛煉學生的聽力和口語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可以使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用英語來實現交際,進行與不同國家人員的交流,從而為我國的國際交流做出貢獻。在如今語言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文學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的穩固、學生各項素質的提升以及交際能力的鍛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伴著全球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英語文學也隨之被逐漸的重視起來,引起了人們大范圍的關注,各大院校也都應該引起對英語教學的關注,積極開展一些英語文學探討活動,提升學生英語的綜合水平,對我國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英語人才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英語文學的概述

英語文學其實與中國文學相類似,只不過就是其各大文學著作的寫作文字采用的是英語書寫,其作品的主創者不僅是只有英國作家,還可以是美國作家,對于一些美國的文學也可以被列入到英語文學當中,通常情況下,美國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依照特定的學科來對其進行處理的。英語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都經歷了文藝復興、古代文學、新古典主義文學等歷程,其歷史悠久而且擁有充足和豐富的文學內涵和價值,當中也不缺乏一些小說或戲劇等內容。

二、英語文學在英語教學中重要性的體現

1.可以激發學生英語的學習樂趣,培養學習興趣。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來源于樂趣,有了樂趣才可以進一步發展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英語的學習產生了樂趣,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就會愿意去接受,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可以進一步的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對事物、知識的自主認知。所以,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以此來強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英語文學的內容豐富,且對英語知識所描述的內容形象、生動,富有凝練和文藝的氣息,其可當作學生英語學習的相關資料或課外讀物,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文學語言具有生活性,一方面它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語言通俗易懂,容易讓學生感知其自身情感,另一方面其語言又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個性文藝,應將其融入到學生英語的學習當中,讓學生體會其中魅力,有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吸收和應用。長久以來,人們對于美的事物經常會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而且都會去追求美、感受美,就要求老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善于向學生展現英語的美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有著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魅力,在英語文學中莎士比亞的戲劇和MarkTwain的小說等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其作品中的內容、人物生活背景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培養學習興趣。從而可以讓學生自主的投入到英語文學的研讀和學習中,進而提升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

2.鍛煉學生英語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在許多的英語文學作品當中,都涵蓋了許多的英語句式、短語和詞匯等,這就要求學生在對英語文學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要善于對當中的語句詞匯等進行相應的總結,對文學中一些優美的句字要適當摘抄。在此閱讀和總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和英語文化的認知與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鑒賞能力和交際能力,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且由于英語學習的持續時間較長,所以仍需學生要不斷為之努力,使學生對英語文學及知識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但是因為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很少接觸到實際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平臺,不能將語言靈活的運用到實踐當中,使其得不到良好的鍛煉。所以就要加強學生對英語文學以及相關作品的閱讀與鑒賞,從而在理解的過程中使其思維可以得到良好的鍛煉。

3.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的交際能力。語言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交流的工具,還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可以說一個國家文化的體現還取決于語言,所以說語言的學習也不僅僅是交流方式的學習,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學習。這就要求老師要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把英美等國家的文化滲透給學生,以此來讓學生可以對英語有著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并讓其可以充分融入到外國的文化當中感受其中美好,學習其中的文化內涵。文學作為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最為寶貴的財富,當中對國家的各項習俗、政治等內容也有一定的概述和認知。在語言全球化和時展的今天,語言作為各國間實現交流和溝通的工具,特別是英語,在全球的應用都較為廣泛,所以就更要求老師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對語言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可以通過多媒體、對話等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交流環境,強化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得到加強,努力達到國際交流水平。

4.有利于學生品德素質和文學素養的提升。一方面,語言具有藝術性,很多的英語文學作品其內容豐富多彩、情感鮮明、語言生動形象,有很強的藝術色彩,就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官和認知,被英語文學語言的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文學具有很強的歷史性,記錄著一個國家有史以來所發生的各個事件,學生在學習時就會對英語文化有著進一步的了解,對一個國家的文化有著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使學生的身心素質得以提升。此外,對于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英語文學作品,當中大都都囊括了一些對人生的感悟和態度,以及一些深入的人生哲理等,這些都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潛意識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在提升自身語言技能的前提下,也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品德觀得到提高。

三、強化學生對英語文學學習的有效措施

將合理的教學與學習文學的有效方法相結合,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品德教育、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以下就是加強學生英語文學學習的有效方法。

1.強化學生對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完整性。雖然有些英語課本中只是選讀了一些文學作品的部分內容,且內容細膩、精化,但是對于作品的本身卻有著較為強大的破壞性,使得作品整體情感及主旨等發生變化。所以,老師就應要求學生利用有效的途徑去尋找并閱讀作品的原文,也可通過觀看與原著有關的視頻或短劇對文章的整體有大致的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的內心有所觸動,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了解到英語文化的特色,感受其中所表現的情感,學會其中對語言運用的方法,文學的寫作手法等,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寫作能力。

2.學會正確評析作品。學生在通讀文章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去對文章進行賞析、評定,可以通過開展文學的鑒賞活動等讓學生對自己所觀看的文學做一個大體的評析,說說其中文章的美在哪,有哪些有特色的地方等,然后讓學生間進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討自己對文學的鑒賞觀點。老師也應該在學生討論時適當的所處自己的觀點或意見,告知學生評析文章要從那幾個方向入手,教學學生評析的方法。在學生對一段內容評析完后,老師應該從文學所描述的細節、注入的情感、表現的手法、情節的安排、人物的個性特征等多方面對其做出具有專業性的評析,讓學生學會如何全面具體的去鑒賞一篇文章,從而促進學生腦體思維模式的轉動,讓學生不拘泥于單向思維,從而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以提高。

3.善于寫出自身的觀后感。通讀文章之后,學生內心會受到強力的沖擊,有著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對內容的感觸,所以就要讓學生在讀完全片后,寫出自己的觀后感,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還可以加深對文學的理解與吸收,讓學生寫作感悟雙向發展。此外,有許多的文學當中對于語言的使用和表達都極富特色,每個作家運用語言的方式方法也是有所不同,這樣學生的大量閱讀之后,就會潛意識的收到這些語言的沖擊,就會逐漸被感染,積累到大量的語言信息,從而使學生無論是在寫作方面,還是在語言的交際方面,都能夠很好的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從而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到提高。

總結: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講英語文學滲入到學生英語的學習當中,用其來開展一些英語文學作品鑒賞或交際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和英語的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將語言與國家文化相結合并通過英語文學來展現,使之感受文化的魅力與境界,讓學生可以更好的產生對英語的樂趣,從而鍛煉其自主學習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口語交際能力。所以,就要求老師要正確的認知英語文學,并利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把英語文學滲入到教學中去,從而在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使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孫懿超 單位:皖西學院

英語文學論文:中西文化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研究

[摘要]

所謂翻譯,主要是對兩種不同的語言進行轉換,讓受眾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了解不同語言所表達出的含義。在今天,為了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種翻譯活動不可或缺,尤其是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已經成為了當今譯者的重要工作,但是英語文學作品必然會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響,包括宗教文化、思維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中西在這些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在進行文學作品翻譯時,必然會面臨著很多障礙。那么,如何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問題,進而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恰當地翻譯呢?下面筆者將就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英語文學作品;翻譯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為了對外來的知識進行傳播,翻譯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是在延續民族文化方面,還是促進民族文化的更新發展,翻譯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季羨林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認為,中華文化就像一條長河,其中的水可能會或多或少,但枯竭的現象卻不會出現,這是因為其會被不斷注入新的水源,而這種注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翻譯。中英文學作品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是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文化個性也不容忽視,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就必須對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充分考慮。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及其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主要影響

藝術感染、文化內涵等很多方面在文學作品翻譯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從事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工作的人來說,除了應當熟練掌握兩種不同的語言外,更應當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詞語的內蘊才能更為顯著地體現出來。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具有顯著的影響,下面筆者將從地理環境、思維方式、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在地理環境方面的差異及影響

自古以來農業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基礎,在地理環境的作用下,耕作方式主要是牛耕,因而漢語文化中,與牛相關的詞語非常多。而英國主要是以島國的方式出現,在古代,耕作工具主要是馬。這兩種動物在兩個國家的傳統生產中有著重要作用,這種重要性在語言表達上也有較為清晰的體現。比如,在漢語表達中的“吹牛”,用英語表達就是“talkhorse”,漢語中的“力壯如牛”用英語表達就是“asstrongasahorse”。再者,英語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大多臨近海洋,與海洋經常發生聯系,因而在英語表達中,與水有關的詞匯較多,例如“ableseaman”這樣一個短語翻譯為漢語意思為“一級水手”,其中,如果進行直譯,很明顯,“seaman”是海員的意思,但在英語國家中,這個詞語是指一個海員具有較高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將這個短語翻譯為“一級水手”較為恰當。相反,在漢語中會出現很多與山川、湖泊有關的習語,這些習語很難在英語中尋找到恰當的翻譯,因而意譯就是一種較為適當的辦法。

2.在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及影響

思維方式的形成與民族長期的發展歷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往往會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也會給文學語言交流帶來一定的障礙。例如,漢語中的“紅茶”和“紅糖”在英語中一般被翻譯為“blacktea”和“brownsugar”;而“blackcoffee”在進行漢譯時,一般翻譯成“(不加牛奶和糖的)清咖啡”。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僅在詞匯翻譯上具有明顯的影響,在句子理解中也有所體現,不充分理解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就很難準確地翻譯。除此之外,中國文化中非常強調“萬物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做是獨立的個體,可以說,中國對意更為注重,而英語則對形更為強調。中國對群體文化的重視以及西方對個人中心的強調,對文學作品的翻譯也必然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就將“Lyceum”這個詞翻譯為“蘭心劇院”,很顯然,這是譯者在充分考慮中國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翻譯,“蘭”在中國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充分顯示了中國的文化。

3.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及影響

在人類的文化中,宗教文化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其主要構成部分是民族的宗教意識和信仰等。在中國,佛教、道教和儒教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這些具體在我國的漢語語言中也有所體現,比如“玉帝”則是從道教文化發展而來,“閻王”則是來源于佛教,除此之外,“臨時抱佛腳”“借花獻佛”“五體投地”等習語也是從佛教文化中發展而來的,但這些在西方文化中卻沒有體現。而在西方,《圣經》這一著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基督教的重要著作,對西方文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載體。上帝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表達祝福還是痛苦與憤怒,都可以使用到“god”這樣一個詞匯。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更是有很多與《圣經》有關的典故,其中,很多典故也發展成為了習語,并得到了廣泛運用,比如“Solomon”“Judah’skiss”等等。總之,《圣經》中的典故在英語文學作品中使用非常廣泛,只有對其有深刻理解,才能夠對文學作品進行適當翻譯。

二、在中西文化差異背景下如何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

在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下,要想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恰當翻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下面筆者將進行具體分析。

1.讓中西方文化融合及交流得以加強

今天,一體化和全球化正在不斷加強,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正在碰撞與交流中得以共生和融合,文學翻譯是不同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借鑒西方國家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英語文學作品國家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等各方面加強了解,讓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得以增強。譯者所翻譯的作品,只有充分結合文化氛圍和語境,才能夠讓文化差異導致的障礙得以消除,給讀者呈現出一部兼具內涵與靈魂的文學翻譯著作。

2.對文化的適應性給予足夠重視

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文化適應性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重要現象,由于文化觀念方面的差異,經常會產生很多翻譯方面的障礙。進行翻譯時,絕不能將文化和語言內容分開考慮,必須將文化適應性作為翻譯的重要問題。比如,楊柳作為一種樹木種類很常見,一般在春天時煥發生機,因而在中國文化中,其經常被用來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也因此留下了一些較為優美的詩句;但對于英語國家來說,佩戴楊柳一般是代表對死者的哀悼,例如:“wearthewillow”就表示“服喪戴孝,痛失親人”這樣一種含義,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必然很難理解這樣一種含義,這就需要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借助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手段。

3.對翻譯策略進行恰當運用

在進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時,針對譯入語和源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如何進行恰當地處理,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具體來說,人們主要提出兩種翻譯情形:一是主張借助源語為重要導向,進行“異化”翻譯;二是主張借助譯入語作為主要導向,進行歸化翻譯,但無論是異化還是歸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翻譯策略,在具體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作用也都不容忽視。歸化通常是指在進行翻譯時,要盡量以譯入語為中心進行思考,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需要,盡量對異域風味進行本土化翻譯,使得譯本符合讀者的語言文化習慣,盡可能地降低讀者閱讀的困難。通過歸化翻譯,能夠使得譯本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也更為通俗易懂。而異化則是指在翻譯時,盡可能地去尊重原文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使得譯文能夠充分體現出異域文化,整個譯本與原文能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一種以原文為中心的翻譯方法。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不管是異化還是歸化,都是翻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行歸化翻譯時,要盡量不改變原文,避免文化失真的情況出現,而進行異化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避免產生一些文化錯覺,從而出現理解上的錯誤。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對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要靈活地進行使用,掌握一定的分寸和尺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歸化和異化與意譯和直譯是不同的,前者已經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是一種策略,而后者只是翻譯方法的體現,前者對于后者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就歸化策略來說,比如: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有一些短小詩歌的表達,詩歌中往往有比較明顯的押韻,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想在翻譯中也能夠體現出原詩歌的押韻,對于翻譯者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適當的押韻可以使得整個詩歌更具有可讀性,同時也更為生動并且富有音樂感。對于孩子們來說,有節奏感的詩歌能夠增強他們閱讀的興趣,也更容易記住其中的內容。但是要想使得翻譯具有韻律和節奏感,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既需要譯者有很強的雙語素質,同時也要充分使用歸化的翻譯策略。而就異化翻譯策略來說,主要是指在西方的文化中所孕育產生的一些獨具特色的詞匯,對于這些詞匯進行翻譯時,通常很難在漢語中找到適當的詞語予以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

三、小結

總之,對文化起源和發展來說,語言是極其重要的土壤與載體,其中,翻譯活動為中西文化交流構建了橋梁,對雙方文化交流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異,要想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充分詮釋,并且做出準確的翻譯,就需要對兩種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恰當理解,找到適當的翻譯策略。可以說,不管是“歸化”還是“異化”,在翻譯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針對具體情況,對這兩種策略進行恰當運用,能夠讓譯文更為準確,也能夠適應更多人的需要,最終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者:李潔 單位: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英語文學論文:英語文學語言藝術論文

一、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的意象性特征

與普通的語言不同,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為文學作品服務的,文學作品往往會根據作者的思想,構建一個想象中的文學世界。在這個文學情境當中,也許能想象到的一切行為都是可以出現的,而作者則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語語言藝術對文學作品里面的情境進行相應的描述。在這種具體的描述過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語言藝術對主人公的情緒進行描寫,有時候還需要對主人公的思想進行渲染,通過一定的語言藝術對主人公進行塑造,并且通過一定的語言藝術承擔起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給讀者分享自己的歡笑。因此,在文學作品的描寫當中,英語文學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顯的特征。縱觀英語文學發展的歷史,在漫長的19世紀當中,說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師就要數龐德了。對于意象派來說,意象描寫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塑造一種意象,進而對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傳遞,這種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憂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悅,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詩歌創作當中,意象派詩歌作品主要堅持三個原則:首先是在詩歌創作中的單一的意象原則;其次是在詩歌的創作過程中,詩歌的用詞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簡潔的原則;最后,在詩歌創作過程中,需要使詩歌具有音樂感,而不是強烈的韻律感。在這意象派詩歌的三種原則當中,每一個原則都是與語言藝術息息相關的。以龐德的兩句詩為例進行分析———人群中出現的鬼影/正如盛開在潮濕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現實的環境當中,詩人描寫的顯然是火車站當中人來人往的場景,可是到了詩人那里,這么平淡的場景卻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樹枝上盛開的花朵。詩人通過語言藝術將枯燥的場景描寫的異常美麗,給生活賦予意象性特征,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美麗的畫面。

二、英語文學語言的生動性特征

在英語文學作品當中,生動性也是英語文學的語言特征。生動性具體是指作者通過用語言藝術進行描寫,使所描寫的畫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達的思想以及畫面具有靈動性,作者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使所要描寫的場景就像真實的一樣,讓讀者通過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種在現場的感覺。在生動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學大家就是英國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霧都孤兒》就很好地展現了狄更斯語言生動性的一面。如在《霧都孤兒》當中,狄更斯通過自己的語言藝術,成功地為讀者勾畫出了以下幾個生動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當中,最著名的要數有著凄苦悲情色彩的孤兒奧利弗以及心腸善良的梅麗太太,除此之外還有竊賊團伙費金。在《霧都孤兒》的具體描寫當中,首先,狄更斯通過對各個角色的穿著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使我們就很容易想象出各個角色的身份特點。除此之外,狄更斯還通過對《霧都孤兒》里面各個角色的語言進行描寫,使各個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實,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一個真實的主人公,并且通過各個角色的衣著進行描寫,可以使讀者對當時社會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場景進行展示,能夠使讀者感受到當時社會的風貌,并且通過小說中各個角色的語言,傳遞出作者對整個社會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國文學作品當中,作者通過運用一定的語言藝術方法,使文學作品能夠真實地再現作者想要描寫的社會環境,能夠讓讀者通過作者的文學作品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并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學作品當中通過刻畫一定的人物,當然作者的刻畫可以是衣著方面的描寫,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語言、情感和心靈的描寫,使書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讀者面前,讓主人公更加生動形象。最后,在文學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語言藝術都是為了傳遞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對社會的看法。

三、英語文學語言的情感性藝術特征

對于讀者來說,讀文學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了解作者刻畫出的畫面或者情感,有時讀者還會對文學作品中傳遞的作者的感情進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說出的話。從作者的角度來講,作者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達一些觀點,而在觀點的傳遞過程當中,作者往往是通過對一定的感情表達來進行的,當然,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不盡相同,可以是一種喜悅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種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情,亦或是一種對歲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總而言之,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文學作品中,不存在沒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對于英語文學作品來說,情感性是英國文學語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馬斯格雷的《鄉村教堂內的挽歌》當中,這位偉大的傷感主義詩人很自然地向我們傳遞了一種對古代的懷念和淡淡的憂傷感,但是詩人所傳遞的當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憶,而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不滿情緒,作者通過作品傳遞出了詩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語詩歌當中的情感性藝術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國詩人濟慈,在濟慈的《夜鶯頌》當中,詩人通過語言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在詩歌當中,很顯然,詩人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對夜鶯歌聲的贊美,更多的是傳遞著詩人對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語文學作品的描寫當中,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也許是普通人所無法理解的,因此,詩人只能通過文學作品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

四、結語

總之,在英語文學作品當中,作者通過各種各樣的語言藝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語言藝術可以是一種意象性的特征,也可以是一種生動性的語言特征,抑或者是一種富有感情的語言特征。這些語言特征都是為作者的感情服務的。

作者:呂程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

英語文學論文:初中英語文學體驗閱讀教學分析

文學閱讀激發興趣

文學閱讀應該是愉悅身心,放松心情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看有趣的中文小說一樣,經常被劇情深深地吸引住。那么,英文閱讀也應該有這樣的功效。如果真地能讀懂、讀透閱讀材料,那么英語文學閱讀應該是能夠舒緩學習壓力的。它也應該是有利于學生情感開發的,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體會到英語之美,誘發出他們詩意的情感,進而對英語產生愛學的情趣。而現在的英語教學多以應試為主,學生的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他們本來可以快樂的學習,但是卻被做不完的功課禁錮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實。我們發現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們的理智情感沒有提升,反而在呈下降趨勢。他們的樂趣感和自信心下降得最為嚴重。文學作品可以傳神、達意,又具有哲學、幽默,這些都能讓學生進入角色,也能讓他們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文學作品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塵封的心靈再次被激活。

體驗閱讀發展語言

語言并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外界的教并不是我們學會語言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我們有較好的語言環境,學習語言會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中國學生恰恰就缺少這樣的氛圍,因此,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借助于文學閱讀,因為文學作品所提供的真實語境能夠驅動語言能力的習得。事實上,大家都知道,語文老師也特別強調學生的閱讀,只有讀得多了,學生才會說、會寫。而英語教學也同樣如此,讀的量越大,接觸語境的機會越多,語言重復的幾率就越高,看得多了,詞匯量就越多,語言能力也會隨之增強。通過研究也證明,在閱讀過程中,學習者的詞匯知識和拼寫知識會發生漸進式的增長。而人的記憶也分為情節記憶和語義記憶。文學閱讀是情節記憶,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這種體驗有助于他們習得詞匯,增強理解能力,并促進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說,英語文學體驗閱讀,是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必然選項。

深入閱讀培養創新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閱讀是掌握各領域知識的主要渠道。閱讀也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也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許多合理的想象與推測都是從閱讀中獲取的。在進行文學閱讀教學時,可以設置一些思考題,要求學生書面回答。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思考題可以分為必答題和選答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選擇合適的題目,他們會更加感興趣。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提出質疑,談談自己的觀點,進行創意性的表達。這種讀、寫、想結合的方式,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激發他們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培育他們的創新思維,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自學與他學相結合

文學體驗閱讀可以讓學生將自學與他學相結合,以自學為主。閱讀是人自學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學會的過程。因為一個人一旦學會了閱讀就學會了自學。自學就是要求學生自覺自主地閱讀,并盡量學會合理地安排好時間,學會自我管理,每天投入 30 分鐘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每讀完一部小說,就認真地去完成書面作業。他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讓學生明白閱讀任務和目標,知道讀什么、讀多少,并幫助學生了解小說的背景知識,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并讓他們以積極的情感態度進行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還可以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推理判斷,并去思考人物事件,這時不要太在乎句式結構和語法知識,讓學生讀懂意思即可。

閱讀與體驗相融合

不論學母語還是學英語,都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大眾化、普適性的學習方式。在閱讀中學習語言是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但是一定要堅持,如果時間短,就不會有顯著的效果。因此,我們的文學體驗閱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切忌淺嘗輒止。文學閱讀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它能激起學生的熱情,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讓閱讀融入學生的生活,讓閱讀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思維和語言是不能脫離自身的經驗而單獨存在的。文學閱讀就是用語言去思維,使用語言的閱讀是一種自身的體驗。這種體驗學習是最原始的,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必要的。體驗學習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錯誤,也就是在文學作品的真實問題情境中,嘗試錯誤,并學會去自我糾正,從而產生語言體驗。體驗學習也是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角色去求知,把文學閱讀作為享受智力的快樂,讓知識與情感相融。

樂趣與努力相互促

進閱讀的樂趣就是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只有充分認識到文學閱讀的意義,才能夠有效地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并提高考試的成績。但是英語閱讀也是一個艱巨的工程,它需要我們一絲不茍、專心致志,若能順利渡過艱難時刻,那么苦澀就會變為甘甜,自然地進入樂趣階段。樂趣與努力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難以區分的,只有兩者并重,才能在樂學、勤學中大幅度提高英語成績,并達到成功的理想和目標。綜上所述,體驗式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充分調動主動性的學習方式,它強調了學生必須參與學習過程,并引導他們主動地參與實踐,讓他們在問題中分析、評價,讓他們在問題中學會思考,在經驗中獲得知識,并逐漸培養出他們樂學、善學的情趣,提高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學習能力。而英語屬于語言和文學領域,文學體驗閱讀正順應了英語的學科特點,它把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去掌控教學資源,并自主地去駕馭學習過程,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到自己是主人;在閱讀中加深記憶和理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本文作者:張小芳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丁集鎮初級中學

英語文學論文:論體驗英語學習與英語文學課程的契合

一、體驗英語學習理念與CBI英語文學課程的契合

將體驗式英語學習理念引入CBI英語文學課堂開展教學,這一構想是建立在學習、借鑒兩種理念各自的理論依據及相關研究的基礎之上的。體驗英語教學和CBI英語文學教學在學習對象、學習途徑以及學習者身份的界定上都實現了有機的契合。

(一)基于內容的學習對象

體驗英語學習理念指出,英語學習應該以外語語言系統為目標,以學習內容為基礎。認知功能模式的語言觀認為,“外語語言系統的發展必須伴隨著概念系統的發展,它必須在和概念系統的互動中發展;而概念系統也就是人類認知世界以及人際交流所獲得的相關經驗知識”(程琪龍2009:74)。割裂語言系統與概念系統,單純強調語言知識的學習是違背外語學習目標的。首先,以諸如詞匯、語法等孤立的語言要素作為外語學習的主要對象,而忽略有意義的語言內容交流,不利于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悖于語言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其次,脫離內容的語言操練不利于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難以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英語應該成為學習者累積社會知識,進行經驗交流的途徑,英語學習不應該以單純語言系統學習為終極目標。外語語言系統的構建需要使用概念內容來激活,讓外語自身語言系統與外部世界所構建的概念系統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在體驗交流中提升語言能力,概念系統日臻成熟的同時,外語語言系統也逐步形成。CBI教學理念的突出特點是圍繞內容實施教學,其理論依據是Krashen(1985)的輸入假說。眾多研究表明成功習得第二語言的必要條件是所輸入的目標語言必須是學習者能夠理解的,即可理解性輸入。“這些陌生的信息與學習者現有的經驗知識、對于習得新知識的期待以及學習者仍具缺憾的語言系統發生互動”(Kasper2000:41),為語言習得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語言是通過內容來習得的,而真實系統的語言教學材料可以為有效的學習或習得語言提供有意義的語境”(常俊躍等2008:27),以內容為依托的語言學習活動不再是不自然的、無意義的機械操練。由此可見,體驗英語學習和CBI語言教學都關注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在語言學習對象上二者達成共識,兩種理念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二)交互合作的學習途徑

Vygotsky(1978)的“文化歷史”發展學說也為CBI教學理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Vygotsky(1978:86)的“最近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簡稱ZPD)”理論指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后者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習者通過交互合作學習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眾多社會文化理論學者將“最近發展區”理論進一步深化,著眼于針對學習者最近發展區的開發,將學習活動界定為分布式的、互動式的、情境式的以及親身體驗式的。Vygotsky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CBI教學,提倡交互合作型的學習途徑,諸如合作學習、學徒學習、體驗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等。體驗外語教學模式是以學習者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為驅動力和導向特征,以情景、互動、任務/項目、合作學習為主要方法,更多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外語教學資源,搭建二語習得的語言生態環境,營造外語學習的人文環境,通過參與、愉悅、共鳴的體驗學習機理,獲得語言交際能力的新型外語教學模式(劉援2011:59)。在學習途徑方面,體驗英語學習和CBI語言教學也不謀而合,二者都支持交際語言教學原則,強調教學的重點是過程,重視交際和意義,主張讓學習者通過參與有目的交互活動和任務習得語言。

(三)自主完整的學習者

Rogers一向推崇體驗學習,他認為體驗學習關注學習者的個人需求,“是一種自主的學習,其動機來自學習者內部而不是外部,這種學習的核心是‘意義’,一個重要特點是學習者全心投入,對學習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ogers1983:20,轉引自曾徳琪2003:46)。單純機械性認知教學是毫無意義的,它遏制了學習者的求知欲和主體自由,而體驗教學是“讓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態度等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在認識知識的同時感受和體驗知識的內在意蘊,獲得精神的豐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長”(辛繼湘2005:66)。CBI英語文學課程區別于傳統的文學概論或者文學史課程,它是基于真實文本細讀的文學課程,學習者“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王守仁2002:11)。CBI英語文學課程為學習者提供有意義的語言學習環境,架構起依托文學經典進行人文體驗的平臺,“課堂中的文學使用是一種能使學習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投入的有效方法,它為學習者提供了表達自己觀點、反應和情感的絕好的機會”(Lazar1993:3,轉引自潘章仙2001:35)。CBI英語文學課程為體驗英語學習提供了生動豐富的人文素材,英語語言教學和文學教學也在體驗英語學習模式下實現了有機融合,英語文學課程的學習者在體驗學習和內容依托教學理念聯合創造的真實/仿真實情境下實現了讀者身份的人本回歸,彰顯了人本主義關懷。

二、基于體驗的CBI英語文學課程教學:以英語戲劇課為例

如何在CBI英語文學課堂上貫徹體驗英語學習理念,采用具體步驟實施體驗教學呢?筆者以本人講授的英語戲劇課為例,參照Kolb(1984)構建的體驗學習圈,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將英語戲劇課體驗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反響。

(一)Kolb體驗學習圈

Kolb認為學習應該將重點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上;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Kolb將體驗學習闡釋為一個體驗循環過程(如圖1),親身體驗(concreteexperi-ence)—觀察反思(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行動實驗(activeexperimentation)—親身體驗(concreteexperience),如此循環,構建一個自然連貫的學習過程,學習者自動地完成反饋與調整,經歷學習過程,在體驗中認知。由此可見,體驗學習認為“學習應該是由學習者的思維、情感、行為和自我等共同參與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認知過程”(石雷山、王燦明2009:50)。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習者創設人性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體味享受學習過程,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二)CBI英語戲劇課體驗教學模式

嚴格來講,戲劇文學不同于詩歌和小說,它不是停留在對于劇本的閱讀和賞析上,而是最終要付諸表演與實踐。因此,止于劇本閱讀賞析的戲劇教學是不完整的,“戲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對劇本的分析和欣賞能力,還應向學生介紹一定的舞臺表現手法,提高他們的實踐和創造能力”(金李儷2000:59)。針對CBI英語戲劇課的特點,借鑒Kolb(1984)體驗學習循環模式,筆者構建了文本閱讀—賞析反思—表演實踐—自主創作的英語戲劇課體驗教學模式(如圖2),學習者循序漸進融入到整個循環體驗過程,實現文本與學習者、學習者之間以及教學者與學習者的全方位真實交流。筆者選用該課程的劇目之一———蕭伯納的《賣花女》(Pygmalion)為例,具體介紹該模式的操作流程。文本閱讀是整個體驗循環的基礎。CBI英語戲劇課程的文本閱讀是指對于原著文本的細讀。

不可否認,原汁原味的真實戲劇語言材料保障了語言輸入的質量,滿足內容依托語言教學對于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要求;但是由于戲劇文學作品屬于特定地域、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個體思維創作,因而往往具有較高的閱讀難度,甚至讓語言學習者望而生畏。為了適當緩解學習者對于原著文本的閱讀焦慮,有效激發學習者的閱讀興趣,避免學習者斷章取義,筆者基于支架理論(scaffolding)在教學的初始階段設置了導入性介紹和支架性練習。以蕭伯納的《賣花女》為例,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介紹劇名的由來,即Pygmalion的神話故事,學生從小故事著手為進一步接觸戲劇文本構建心理預期,從而大大降低閱讀難度;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采用適當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該劇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創作風格等。這樣的設計大大緩解了學習者的焦慮情緒,幫助學習者自然步入文本閱讀體驗,提升了閱讀效率和質量,為接下來各個環節的有效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賞析反思是從認知體驗向情感體驗的第一步跳躍。教學者可以通過賞析反思環節追蹤學習者文本閱讀效果,教師可以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問答、小組討論、主題辯論等思辨性課堂活動,引導學習者結合情感體驗發表個人觀點見解。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習活動突破了單純的認知層面,上升到情感高度。當學習者“既用認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時,有意義的學習才能發生,完整的人格成長才有可能”(辛繼湘2005:65)。《賣花女》中的Eliza改頭換面之后又為什么會發出“What’stobecomeofme?”的吶喊?Eliza和Higgins對于待人之道有著不同的見解,誰的更為可取呢?賣花女的父親Alfred關于“MiddleClassMorality”的論斷是否值得認同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引發學習者個體積極反思的同時,也一度激發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觀點交鋒,這不僅僅是信息的交換,更是人格之間的對話。賞析反思環節的設計還原了語言學習者的讀者身份,突破了語言認知體驗的情感體驗,給傳統刻板的語言教學課堂賦予了新的意義,彰顯了語言教學本該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

表演實踐是整個體驗循環的核心環節。“表演是一種建設性的行為,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周圍世界的判斷力”(Vygotsky1978:76,轉引自金李儷2000:60)。戲劇文學的特點賦予這一環節極強的可操作性,戲劇表演實踐成為英語戲劇課堂的最大亮點,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筆者選取了《賣花女》劇目中矛盾沖突較明顯的若干片段分配給學生進行小組演繹,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熟悉背誦臺詞,設計準備道具,進行小組彩排,最后在課堂上匯報演出。各小組的表現令人嘆服,學生對于劇本臺詞語氣的拿捏、肢體語言的設計、道具的選用以及舞臺效果的統籌等都做得非常到位。實踐證明,大多學習者都具有較強的表演能力,他們需要更多的機會。通過表演實踐,學習者對于文本的了解更加深刻,對于人物心理的揣摩更加到位、對于劇目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感觸更深。另外,該體驗環節的益處并不止于劇目學習本身,它也助益于學習者舞臺表現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自主創作是對于學習成果的檢驗和體驗學習的升華。通過系統的戲劇課程學習,學習者對于戲劇這種文學創作形式形成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對于抽象的戲劇概念具備了比較成熟的認識,學習者可以通過自主創作活動檢驗所習得的經驗知識,進一步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潛力。《賣花女》的結尾比較獨特,關于各個人物的最終結局并不是以戲劇文本的形式呈現的,這就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陳述版的故事結局進行戲劇創作改編,延續該劇的主體風格特點,最終以英語戲劇文本的形式呈現大結局。教師對于這項自主創作成果可以從兩個層面檢驗:一是書面形式的創作劇本,另外是對于創作劇本的表演實踐。教學實踐表明,只要給學習者足夠的自主空間和創作機會,學習者完全可以充分展示和提升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文本閱讀—賞析反思—表演實踐—自主創作”四個環節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逐一落實開展,完善了CBI英語戲劇課程的學習體驗。體驗循環整合了從感知到領悟再到行動的學習過程,涵蓋了閱讀、聽說、寫作等多種語言能力訓練活動,將語言學習與人文教育合二為一,體驗式語言教學的優勢顯而易見。

三、結語

語言是思考和認知的工具,是文化與思想交流的載體,無論是母語還是二語習得都應該尊重語言所承載的對于個人發展以及社會性互動交際的功能,回避語言之于個體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的語言教學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體驗式英語教學和CBI語言教學都是基于內容的語言教學理念,秉承以人為本、交互合作的原則開展教學,二者具備扎實的合作基礎。基于體驗理念實施CBI英語文學課程教學,將自由和自主釋放歸還給學習者,能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和意義,真正體現教育的價值。在貫徹體驗理念的CBI英語文學課堂上,學習者可以與文學巨擘進行思想的交流,在愉悅的氛圍中與師長和同學分享真實的情感體驗,依托英語文學課程的平臺挖掘自身潛力、全面提升個人修養,在積累人文經驗的同時也進一步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因此,人文學科的優勢得以凸顯,教書“育人”的目標得到真正的落實。

本文作者:李莉莉 單位: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

英語文學論文:淺析英語文學教學之遠程教育

英語文學教育的現狀問題

(一)教學現狀

眾所周知,我們過去的教學方式只是老師進行單純乏味的講解,學生被灌輸思想,然而現在采用的模式和過去的老舊方式不一樣的是,我們現在采用的遠程教育打破了以往的那種單單憑借老師教的過程,而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更多地注重學生的學習目的,老師在學習中扮演的角色變成了幫助者以及輔助者,而不是以往的那種主導地位。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更加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他們主要依靠媒體等遠程方式進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是遠程進行,輔導老師不能很好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就不方便分層次地輔導教學,不能實行有效的監控。

(二)學生方面的現狀

由于我們的遠程教育針對的學生對象存在很大的差別,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的在校生,還有很多參加工作之后的學生,因此很多時候他們面臨各種很大的壓力。除此之外,他們的基礎也相對地不太好,沒有足夠的詞匯,特別是文學作品相關的各類修飾手法以及文化背景、宗教習俗等沒有很好地了解。有部分學生對于遠程教育沒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因此他們的學習被動,沒有計劃,盲目進行,而且不能很有效地使用現代的科技軟件等。

文學賞析相關課程的學習方法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者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只有那些正確引導學生的老師才是好的老師。特別是在當今的遠程教育模式下,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就成為當前工作的一大重點以及難點。在我們具體的英語文學工作中,就要認真地將各種類型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綜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以及合作的能力。真正的將引導、自主學習以及合理有效的監控,還有各種有效的評價工作做到實處。下面具體就這幾點進行簡要分析。

(一)要將課程導學工作做到精確合理

下面具體講講何為導。所謂導,通俗地說就是合理地引導學生學習,要不斷地引導他們認識到我們學習的目的以及各類要求等。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先進行簡單的作品閱讀,這樣能有效地樹立學生的信心,除去他們的恐懼心理。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對日常所建的各類成語以及書報等的標題所引用的修辭等文學手法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能夠將復雜的文學和我們簡單的生活進行有效的連接。我們可以重點講解常用的方式,舉例進行,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文學。通過對各類文本的閱讀,不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自身的表達能力。我們不可以急躁進行,要慢慢地深化,給學生一個接受的過程。對于其中面臨的難點,我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對于此過程中學生面對的各種難題,我們要通過網絡以及 QQ或者電話等多種方式進行解答;設立專門的難題輔導專欄等多種形式來有效地為學生排解遇到的各類問題,目的是為了更方便學生學習。除了上述的兩種方法,我們也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和學習內容相關的網站等,或者是推薦一些由世界著名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等,這樣他們可以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更加簡單有興趣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更好地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文學的方法。

(二)要不斷地改良學習方法

只有掌握了合理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加有效率地進行學習,開展各項活動。因此我們的學員可以通過組成自發的學習小組或者是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等各種方式學習,會有很好的幫助。第一,開展自主化的學習。在當今的開放環境下,學生必須要做到很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學習發展并及時進行反饋,只有做好了這些才能確保我們的自主方式的學習能夠真正地開展。在具體的導學中,既要做好引導作用,引導他們制訂合理的計劃,并認真詳細地介紹各類教學相關資源的使用方法以及功能等,這樣學生就能夠自主獲得各類相關的信息,對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要做到,不斷地向學生介紹講解對我們學習有幫助的各類實用技巧等。像是依據文章的前后文來猜測詞義;閱讀時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很好地掌握文章的結構意圖等。我們還可以根據已有的信息來獲取文章隱含的意義,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要表述的深層次內涵。這就要求學生們要認識到自己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更好地幫助他們獨立學習,并進行積極的信息反饋等活動。第二,開展多形式的小組學習等。具體開展時,學員可以根據老師的指引,并結合自身的特點,自發組織各類討論學習小組,對學習的各類話題進行深入的討論研究。這時每一位學員都可以隨意地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以及學習中面臨的各類問題等,大家通過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彼此完善;同時還可以背誦優美的段落,或者分角色扮演,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的氛圍里,最終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能力,對學習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三)要加強對學習過程的監督

遠程開放學習有很強的自主性以及隨意性,這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不能連續有效地進行,學習進度以及步伐不能得到保證。因此,依據這種特點,就需要我們的老師進行相關的各類監督以及控制工作,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第一,對過程的監控。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認真地把如下的工作做好,比如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等。可以按學期或者月份或者一周等的時間來具體地實施文學作品欣賞。每天都要做好相應的記錄,定期審核所做計劃的合理性,不斷調整方案,到學期末可以采取驗收對照工作,我們可以將這些工作記錄到對學生的評價里去,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日常的學習中,可以通過不斷地解答疑難問題等途徑與學生保持聯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將工作做好。第二,對于進度的掌控。老師在做具體工作時,可以以書本為依托,按文學體裁的不同按月上傳各種學習任務以及輔導材料等。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層次,更加易于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還可以實時地進行在線測評,認真地把握好學生的學習進度問題,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

(四)要認真落實好評價工作

我們在教學中開展的各種類型的評價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激勵以及輔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具體評價他們的學習態度以及方法、能力等,只有做好了這項工作,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展開學習。1.學生的自我評價內容。具體的評價包括評價他們的學習計劃能否合理完成,能否真正掌握學習內容等;我們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做好日常的記錄工作,這樣能幫助他們很好地進行反思,通過不斷的反思然后制訂更合理的計劃。總之做到有效地自我測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就無形之中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2.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這類評價的內容也很多樣,具體地包括對參加小組的次數以及對待學習的態度、平時的表現、對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等。我們要合理發揮學習小組以及網絡等高科技來認真及時地將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展示。以此來更好地讓學員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終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及熱情度,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習。3.授課老師給出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內容相對的具體點。主要包括學生對作業是否及時完成、輔導情況以及其他形式的內容,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自身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在學期結束的時候做出最終的合理評價。#p#分頁標題#e#

結語

眾所周知,老師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不應該強加給學生一些東西,而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手段讓學生本身激發出學習的熱情,自主地進行各類型的學習,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很有效地掌握好知識。當今的英語文學欣賞中引進的遠程教學工作就是最好的代表,它充分體現了當代教育教學的特點,通過開展這種新型的教學,學生能夠打破以往學習中的被動以及畏懼的心理,對于他們掌握英語文學知識很有幫助。

本文作者:陸東日 單位: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百色民族分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熟女体下毛毛黑森林| 性无码专区无码|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久久99久国产麻精品66|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本大道加勒比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av天堂|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内射爽无广熟女亚洲|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午夜福利100集发布| 欧美乱大交xxxxx疯狂俱乐部 | 天天爽天天爽天天爽|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生桶| 被三个男人绑着躁我好爽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女人与公拘交酡全过女免费|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 色婷婷基地| 野花香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