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生命教育論文

生命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02 05:1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生命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命教育論文

生命教育論文:盧梭健康教育思想解析及其觀照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關注學生的生命是教育的出發點,關愛兒童健康、注重提升兒童生命質量已成為共識,

但是方法論問題卻是一個令眾多專家、學者及教育者費盡心思的問題。以史為鑒,或許我們可以從18世紀法國思想先驅盧梭的兒童健康教育思想中得到啟示。

【關鍵詞】盧梭;兒童健康;遵循自然;天性;生命教育

“以人為本”思想日興社會,生命教育日益備受關注。生命是教育存在和發展的依據和理由,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生命是教育方法實施的依據。兒童時期的教育經歷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何關愛兒童健康、注重提升兒童生命質量成為目前各國基礎教育研究和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世界教育史上,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們都曾對這一問題給予較多的關注和思考。十八世紀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1712—1778)在《愛彌兒》一書中,就曾用較多的篇幅從自然哲學的角度出發深刻論述了幼兒健康養護及教育的問題,本文主要對盧梭關于遵循自然與關愛兒童健康的關系,在教育實踐中如何關愛兒童生命健康等問題進行了闡釋和探究。

一、遵循自然、順性發展是關愛兒童健康的基礎

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歸于自然,他認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有三種:自然的教育,是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人的教育,是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事物的教育,是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而教育的目標是在后兩種教育圓滿的配合下,或多或少地接近人類無法控制的自然教育的目標。而兒童的健康養護則是這一良好教育目標的開端。 “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⑴,這是實施生命教育的基礎。

二、關于在具體的養育實踐中如何關愛兒童健康的問題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通過對愛彌兒的健康教育實踐,盧梭指導人們怎樣去做到真正關愛兒童生命健康,提供了培養“自然人”的具體方式方法。

1、嬰兒期:生命的第一期

首先,挑選最好的保姆。作為孩子的最初教育者,如果因母親不愿盡她的養育責任等原因,那么精心挑選保姆就是至關重要的了。盧梭提出了挑選保姆的原則:“身心兩健,即健壯的身體、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放縱的感情會敗壞奶汁的質量,品行不端、性情急躁的保姆會使不能言說的幼兒吃盡苦頭。而且保姆最好是素食養生法。”盧梭從當時的社會經驗中得出,通過吃植物性奶水養大的孩子長大后不容易患腹痛和生腸蟲,他甚至從新生嬰兒的年齡變化、身體結構發展方面論述了母乳由稀變薄的特點以及在不同階段的作用

其次, 父母應當承擔起親自教養孩子的責任。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親,真正的教師是父親,二者在盡責任的先后和采取的做法方面要配合一致。母親親自授乳,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孩子需要母親的關愛。因為一些母親們把嬰兒交給保姆,便失去了和孩子培養感情的機會;一個做父親的,生養孩子只是完成了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社會還有培養合群的人的義務,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他不能借口貧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親自教養孩子這種神圣的責任。⑶

(2)兒童期:

經過了幼兒期自然危險的考驗和鍛煉,兒童獲得了生命的力量,擁有了健壯的身體。這一時期教育者應該遵循自然,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關愛兒童,使其健康的身體得以持續和發展,使健康的精神得以熏陶和完善。

首先,不嬌生慣養、溺愛放縱,這是關愛兒童健康的真正體現。在盧梭看來,孩子的性情如水一樣柔和易導,一出生他在身體上就要開始承受自然賦予他的各種考驗和痛苦,以便鍛煉出強健的體魄和磨礪出好的性情。盧梭認為“大自然是有增強孩子的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的”⑷,我們決不能違反。盧梭認為過于溺愛的做法的確是非常危險和殘酷。事實證明,嬌生慣養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死的還多一些;同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絕不要讓他的不良欲望成為支配他人的命令。嬰兒經常用啼哭聲來命令和支配別人,而人們經常會因憐憫和同情他的不會說話而順從他,這樣,孩子幼小的心靈最早獲得的觀念“就是權勢和奴役的觀念”,天性此時已經背離自然受到扭曲。若任其發展,孩子將最終會成為教導者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犧牲品。

其次,把兒童看作兒童。“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按照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欲望”⑸。盧梭批評了當時的教育對兒童一點也不了解,總是把兒童當成人看待,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他主張應該遵循自然法則,要設身處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們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對其進行任何種類的口頭教訓和懲罰”,⑹因為他們還沒有任何善惡的觀念和判斷的能力。孩子應該有自由活動和親手做事的權利,讓他們親自去感受對與錯,從而培養判斷力。

再次,節制和勞動是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的醫生。 “節制和勞動是人類的兩個真正的醫生:勞動促進人的食欲,而節制可以防止它貪食過度。”。勞動教育使兒童從自然的田間勞動中獲得生命的力量,在節制的培養中兒童可以減少不正當欲望,同時學會謀生的手段,從而達到理想教育的目標:“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 。

三、盧梭兒童健康教育思想對生命教育的借鑒及現實意義:

作為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劃時代的教育家,盧梭從他的自然主義哲學觀點出發,提出了幼兒健康教育思想,作為自然教育的基礎和起點。這一理論雖然距今已有兩百多年了,但是對于我們認識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教育的本質及階段方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對我們提倡生命教育,關注和解決當前家庭幼兒教育、基礎教育改革及現代社會特有的留守兒童心理等問題無不具有現實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第一,生命教育與教育方式方法的關系問題。

進行生命教育是需要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否則是失敗的甚至危險的教育。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取決于養育方式,一般來說,3歲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顯的個體差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改變的可能性越小,在六歲以前可能就決定了。但是在我們目前的兒童教育方式中卻存在著一些普遍的做法:溺愛放縱、嬌生慣養,如眾星捧月般地呵護著,孩子完全喪失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自由,成了經不起任何摔打的“玻璃人”。

通過探析盧梭的健康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我們應當形成新的認識: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起點和核心,并貫穿全部教育的始終,父母的育兒觀和教養方式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學校的教育方式起著促進、加強或者削弱的作用。只有做到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兒童身心得到和諧全面發展,在生命中快樂地接受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與教育目的、內容的關系問題。

教育離不開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培養。雖然素質教育、生命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無視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揠苗助長的現象仍普遍可見,各種各樣的少年班、興趣班如雨后春筍地興辦,無數正常的兒童被催化成超常兒童。傳統的應試教育穩扎穩打,功利主義思想主導著教育領域。體勞教育處于被忽略地位,兒童玩耍的天性被逐漸銷蝕掉。這與盧梭所批判的壓制人性的歐洲封建教育可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用同樣的手段“造就出了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飽受各種選拔摧殘之后的少年大學生們,作為早熟的果實高掛枝頭,是否豐滿和甜美,生命質量如何恐怕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通過解讀盧梭幼兒健康教育思想,我們應當從新的角度思考和認識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各方面之間的關系:體勞教育應當成為兒童教育的基礎,而道德等精神教育應當成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識和各種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體和精神中獲得;智育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進行心靈陶冶的手段,知識能推動人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并使這種追求不斷提高,但絕不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最終目的。

第三,生命教育與留守兒童問題 隨著民工潮的興起,農村留守兒童生命質量和教育質量日益下滑,并引發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而這都源于成千上萬的留守兒童無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隔代養育或無人管教使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母的親情之愛。缺乏關愛的早期幼兒家庭教育、情感教育所導致的心理情感差異將會對孩子產生一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盧梭指出,得不到父母之愛的孩子不會有家庭的親情,只有被歪曲的天性和道德,只有對誰都不愛的靈魂。造成社會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倫理道德問題,從而敗壞了社會風氣,長此以往還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那些做父母的人擔負起最初哺育孩子的首要責任,改變惡習,遵循自然, “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毒害的最好良藥”。⑻

總之,要使各種教育改革問題真正取得成效,我們必須從源頭做起,從一種新的視角出發透視教育,服從自然法則,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把提升人的生命初始質量作為教育研究的起點,讓教育在關注人的生命活動中尋得二者的協調統一。雖然盧梭的這一教育思想帶有時代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想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兒童身心發展和教育的一般規律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仍然是熠熠生輝,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生命教育論文:論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補充,在思想教育這塊陣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問題層出不窮,有學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本文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若干主題,比較了兩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幾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各級各類學校紛紛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在學生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傳工作。通過開設各種形式的心理素質課和各種專題講座,進行個別和團體心理輔導、危機干預、拓展訓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在大學生中逐漸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矯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健康的人生態度。從全社會來看,生活質量、快樂與發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討論,心理學開始成為一個熱門詞匯。在這種思潮之下,有關生命的哲學思考也日益開展,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被鄭重提出,在物質逐漸發達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義,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視,成為人生成長不能越過的重要主題,也成為教育部門日益關注的重點。

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師范大學教授鄭曉江指出,生命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人生與人生問題的教育,他認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讓青少年懂得如何處理“生命與生活的緊張”。可見生命教育是與生命有關的教育,對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潛能發揮等都在這個概念范圍之內,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個核心概念“悅納自我、珍愛生活、探詢意義、走向卓越”。這些主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樣被提出和重視,但在思想脈絡和內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顯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討得更深、更遠。

《生命教育大學生讀本》主編,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脈絡,這樣的思想正好解決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陣地,在工作實踐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發現說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滿足新形式下學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開始發揮作用。利用心理學這一學科的優勢,從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的若干理論出發,從與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個人發展的角度開展工作,得到了廣泛的贊譽,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當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學科背景的滋養,同時也受到學科背景的限制,當心理學方法遇到思想問題,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鄭曉江教授也談到“青少年自殺不能簡單歸因于心理問題”,在他的論述中,他認為,“青少年對生命、生活的態度是自殺現象的又一個原因,要降低自殺率,必須從人生觀的建構上著手,改變青少年對生命與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心理健康教育沒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視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實踐工作中,通過與青少年的密切接觸,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著當今的青少年。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和觀念慢慢地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被敏銳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數情況下,適當和正確的引導的缺乏會導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價值取向以及消極的人生觀,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生命危機。在這種狀況中,我們發現,實際上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就是對生命問題的拷問,而這里面又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學業和能力、貧窮和疾病等問題都會引發生命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的問題,而生命尊嚴和價值的問題又會引起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對人生意義的消極思考必然帶來諸如吸毒、網癮、自殺等嚴重的心理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和生命哲學思考息息相關,在實踐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能適當地緩解和調整這些問題,但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立足于人生觀、價值觀或生命思考的哲學層面上。

預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但當面對強大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偏差等問題的時候,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顯得無奈,心理治療有很多關于這方面的思考。卡爾·r·羅杰斯(1902—1987)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創立的當事人中心療法主張相信當事人的自我成長力量(他這一觀點認為是當事人中心療法的基本假設),治療師在真誠和諧關系中啟發當事人運用自我發展潛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羅杰斯認為這一原理也適用于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運用這種方法參與國家首腦的會晤,調解國家之間的爭端。對于以上問題,羅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療觀點,在他的治療實踐中,他發現尊重了當事人死的選擇,當事人會選擇生,尊重了當事人神經癥的選擇,當事人會選擇健康。也就是說,對當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這種態度自然會引發當事人的思考,從而導致他自發地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本文接受這種觀點,在治療實踐中也發現確實會有相當的效果,但落實到心理健康教育確實又會出現問題。因為心理治療不可能針對廣大人群,我們需要一種更強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種更高的視角來看待整個問題,這種思想力量應該來源于哲學,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這種思想力量應該也來源于社會相關學科和心理學。羅杰斯的觀點完全可以運用到教育中,至于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產生作用,生命教育給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這種強有力的趨勢和力量。

超個人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流派,同樣也是這樣一種社會文化經濟背景下人們關注生命、關注精神領域的寫照。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超個人心理學的先驅馬斯洛指出人們在基本的五種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之外,還有超越性的需要,這是一種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須在一個更高的人類整體或人類與宇宙的關系的角度來反觀人生,最終才能獲得一種心靈和生命的解放,這與生命教育的內涵確有異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關注心理學一貫關注的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之外,開始更多地關注個人與環境以及個人與人類的和諧關系,這才是每個人最終獲得解放和人生發展的必經途徑。

超個人心理學在心理治療中與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處,它認為只有面對精神存在的時候,心理問題才能充分解決,只有將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同樣,超個人心理學的出現也是要幫助人們追求一種寧靜、和諧的精神生活樣式,來對抗浮躁、喧囂的物質生存狀態。

在關注的主題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內涵和外延,生命教育關注的很多主題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關注的主題,如“貧困壓力、就業壓力、厭世悲觀、逃避責任、自卑感、死胡同、得過且過、對生命的漠視、四面楚歌”。顯然,這些問題就是心理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會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但運用的大多是心理學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認知、理情分析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決。但生命教育顯然不是著眼于此,對于每一種問題,它更重要這些問題所產生的生命問題,如貧困壓力的引起、有關貧困和生命價值的問題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內涵更深、延伸更遠。再如自殺和吸毒的問題,同樣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問題,但生命教育對于其涉及到的生命問題的哲學和世界觀的討論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還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關注的內容,比如死亡教育(對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搖籃)、生命與社會及環境的關系教育、休閑及養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時包括了很多生命倫理的問題研究,這些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來說似乎很遠,仔細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個融匯貫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這些問題都是應該剖析的問題。

心理學起源于哲學,在思想上有一脈相承的優勢,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應該是目前實踐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對這種生命學問題的教育,學校教育多了一份責任,應在以后的實驗及教學實踐中發掘若干適用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結合,借鑒其理論及方法的優勢。

生命教育是一種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逐漸呈現一些問題,又逐漸解決一些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作為教育者,順應規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態度和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積極的生命態度。

生命教育論文:探析當前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問題探微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 生命教育 原因分析

論文摘 要:當前我國青少年生命觀扭曲現象令人堪憂,表現在對自我生命的麻木、對他人生命的踐踏;青少年生命觀、人生觀扭曲、信仰缺失有深層的社會原因,必須標本兼治,才會見成效;社會、家庭、學校、媒體、政府有責任共同努力,為孩子營造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生命教育是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從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實踐歷程來看,它首先是從人們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的這一殘酷現實開始的,是作為預防未成年人自殺的權宜之計被提出來的。今天,我們重提生命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應對青少年自殺,我們更為關注的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們未來一代人的生命生活質量。

一、當前我國青少年漠視生命現象令人堪憂

當前我國青少年漠視生命的現象令人堪憂。不斷爆出的校園暴力、中小學生殺父弒母慘劇、青少年自殺行為讓人觸目驚心。

一項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過“活著不如死了好” 的想法,有15.23%的孩子曾認真考慮過自殺,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其中實施自殺而未遂者達1.71%。3新華網消息,據統計我國每年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所與干預中心的調查分析,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

2005年,山東省某高中一女生心情郁悶,晚上約同學到湖邊散心,談話之際女生突然躍入湖中,經搶救無效死亡。

還有一些青少年漠視他人生命、踐踏他人生命尊嚴。高州市兩名初中生為了償還上網打游戲所欠的債,竟然將其中一人的伯母殺害;湖北少年捅死同窗;鞍山初中生刀刺老師心臟;河南“受氣包”肢解父母。浙江金華中學生徐力殺母,貴州安順市兩名16歲孿生姐妹毒死親生父母。一位16歲中學生在殺死老師前留下的“死亡日記”中說,“我已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著像一個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細胞’,我的心靈漸漸扭曲。”

山東省某高中一男生,晚上放學回家路上被其相識的幾個社會青年喊到僻靜處。因男生家庭比較富有,這幾個人要綁架他要挾其父母。此男生反抗過程中被擊中頭部身亡。

2011年,山東省一中學學生被捅身亡,據說是跟同學玩耍時不小心導致身亡。筆者有點不理解:玩耍可以拿著刀嗎?

面對這種現象,有的學校采取盯防措施,甚至有的中小學采取了課間、午間每個教室老師輪流不間斷盯班值班的措施。不說老師疲憊、學生沒有自由空間,即使如此,這樣能解決問題嗎?是否有舍本逐末之嫌?導致青少年視生命如草芥的原因是什么?

二、青少年漠視生命現象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導致青少年漠視生命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以為:青少年思想尚未定型,鑒別力較弱,而且他們模仿性強,因此,外界各種干擾因素對其影響極大。

首先,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潮沖擊我國,金錢萬能、權力至上、享樂第一、自我中心等思想傾向在社會上喧囂一時,人們注重享受、尋求刺激。這些不可避免地會侵蝕青少年的心靈。例如,假雞蛋、毒奶粉、婚外情等。伴隨金錢萬能、權力至上、享樂第一、自我中心等思想的,是信仰的缺失、理想的破滅、人生觀的扭曲、精神家園的喪失,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一部分青少年人生觀、生命觀的扭曲。

其次,網絡、影視、廣播、書報刊等媒體一些不負責任的渲染,是導致青少年人格扭曲、精神家園失落、生命觀扭曲的另一原因。媒體的字里行間、話里話外、畫面的選擇等無不反映出媒體人的價值取向、人生哲學,它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再者,權力腐敗是導致青少年人生觀、生命觀扭曲的又一因素。政府應是公共秩序、公民權利的守護者,但現實生活中,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政府與民爭利的現象時有所聞。這不能不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導致他們對生命的敬畏感泯滅殆盡。

(二)家庭因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家長心理扭曲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應。出生在貪腐之家、奢靡之家的孩子,由多少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家庭不和諧可能會給青少年的心靈埋下陰影。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在金錢萬能、權力至上、享樂第一、自我中心等思想影響下,在信仰缺失、理想破滅、人生觀扭曲、精神家園喪失的背景下,為數不少的家庭不和諧現象出現,家庭暴力、家庭冷暴力、父母離異等等給青少年心靈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是青少年心靈難以承受之重。

有的家長或者忙于賺錢、或者忙于工作,忽視了跟孩子的交流溝通,導致雖然有的孩子物質生活充裕,但由于缺少家庭的溫暖,心靈空虛,游戲人生,當然不會尊重生命。

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如果家長不給孩子以積極、樂觀、進取、堅韌的精神影響,則孩子可能要么性格偏激、敵視社會,要么精神萎靡,失去生活的信心與樂趣。

(三)學校因素

在快餐式文化風行的時代,人們多了些浮躁、少了些淡定,看重當下的利益、輕視長遠的效應。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學校教育中人文關懷落實不徹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只放在思想政治課老師肩上,而沒有體現在各科教學中。一是讓學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種灌輸、一種壓制,而不是自然而然地體現人文關懷。二是在學校課堂教學之外的管理工作中忽視人文關懷,忽視了學生作為社會的人的一面,忽視了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三是忽視從校長到普通員工自身言行對學生的影響。員工本身缺乏信仰、校園不正之風、校領導或員工的低級趣味,這些負面影響遠甚于思想政治課上的“灌輸”,一個行動勝過一千句說教。例如,有的校領導個人生活作風不檢點,有的學校以定價收取學生教輔資料費、作業本費高出零售價格很多,這些在學生中影響很大。四是學生心理障礙干預缺失。很多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沒有心理咨詢室,學生有了心理問題無法及時解決,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調查發現,心理障礙是許多自殺者的內部心理動因。英美學者認為,約有90%的自殺者在其生活歷程中曾有過可診斷的精神疾病。自殺者中精神障礙的比率約為74%-100%。國內有研究發現,大學生自殺者中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者為39.27%。”

(四)青少年體質下降、心理承受能力不高

這一代孩子幾乎是在電腦、電視前長大的孩子,當然電腦電視的普及有利于信息的傳遞與掌握,但這些快餐式的文化不僅占去孩子的閱讀時間,而且擠掉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長此以往導致孩子體質下降。

這一代孩子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對孩子的溺愛以及開放社會的種種誘惑導致一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盲目攀比、追求享受、不能承受挫折。

三、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

生命對每一個人都是不可逆的,我們不僅應珍視自己的生命,也應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對生活的熱愛;敬畏生命,人類社會發展得以持續;敬畏生命,人類文明才能歷久不衰;敬畏生命,人類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面對發生在校園內外的悲劇,面對無知、木然、茫然的稚嫩的臉龐,我們該如何應對?一任一朵朵生命之花剛剛開放就枯萎、凋落?我們的責任何在?

第一,倡導責任意識,優化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雖然經濟建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種種問題,但比起經濟領域的問題,精神文明方面的問題更觸目驚心。提高全社會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素質,需要倡導每一個人的責任意識。作為社會的一員,每個人都對社會的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不恃強凌弱、不鄙視弱者、不侮辱弱者的人格。探尋人之為人的根本,追求社會正義與發展。

第二,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是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基礎。在充滿親情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積極人生觀、生命觀的形成就會順利得多。為人父母者應盡力營造溫馨、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這不僅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家庭是培養社會的人的第一站,而且是至關重要的第一站。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關愛、鼓勵是滋養孩子心靈的沃土。

第三,倡導媒體責任。在媒體日益發達的當今,媒體的觸角遍及每個角落、充斥每個人的視聽,媒體的導向功能日益強大。網絡、影視、廣播、書報刊等媒體工作人員更應加強職業責任感,時刻不忘媒體人對社會的責任,發揮媒體積極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積極的的主流價值觀、人生觀。媒體不必過度拔高,但絕不可渲染消極頹廢的東西。倡導“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媒體人應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立足普通民眾的利益,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展現他們的理想追求、回應時代的呼喚、記錄搏擊者的強音、追尋奮斗者的足跡、直面下層民眾的苦難,喚起每個人的責任感、正義感。

第四,學校肩負起教育主陣地的責任。學校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青少年科學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的主陣地。首先,學校對學生應體現人文關懷,把學生作為具有平等人格的社會的人;其次,學校領導和員工注意自身示范效應,自覺抵制媚俗、媚權、金錢萬能等低級趣味;再次,把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貫穿于各科教學中,而不是只把任務壓到政治課老師肩上;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形式要靈活、生動;最后,開設心理咨詢室。心理研究機構和心理專家在校園里可以充分實現他們的價值,學校也應該吸收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員,以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五,根治腐敗。權力腐敗已成為社會不公正、腐蝕社會風氣的重要因素。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被視如草芥,人的權利得不到尊重,甚至生命權都得不到尊重。如何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為民所用、如何打造服務型政府、如何引領社會發展,政府對社會的引領作用影響青少年一代健全人格的形成,關系政權的鞏固、社會的發展。在回答黃炎培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時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人民監督政府,即以權利監督權力,首先要透明行政、依法行政。

當前青少年生命觀扭曲現象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不解決深層的社會問題,單靠圍追堵截、耳提面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因此,生命教育不應僅僅作為預防未成年人自殺的權宜之計,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會系統工程的一部分,必須標本兼治,才會見成效。

生命教育論文:論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摘要:新課程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能夠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實踐活動和探索的情景。讓學生在濃厚興趣、充滿信心以及頭腦和身體充分活動的狀態中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自主創造;讓學生在積極活動中探索學習,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質,在積極活動中促進心理的全面健康發展。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和數學成績的提高,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數學 生命教育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要適應新課程標準,進行方式方法上的轉變。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樹立從“知識課堂”向“生命課堂”轉變的觀念。生命課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識,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連接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共同創設出新的生活經驗,使生命融入新質,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命發展。為了適應新課程的發展,我們必須要不段改進教學方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關注師生情感交流

對于教師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師用自身的生命體驗去接受、同化教材,獲得屬于自己的靈魂認識,即有自己的教學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體會,用自己的生命表達方式,去與學生交流、碰撞,使雙方都得到感悟,從而提高生命的質量。教師要以情激情,以情帶語,以情發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用“師之愛”激發“生之情”。教師要用真摯的感情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阻礙,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只有創設融洽的情感氛圍,使學生感到數學學習“如沐春風”,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當一個學生從心底里喜歡你這個教師,當然他就會喜歡上你所教的這門課。

對學生而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情感交流,具體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勉勵,以及互相交流。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師可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消除學生之間的誤會及隔閡,使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達到學生之間的互相理解, 增進團結,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進生命發展的教學評價

1.對學習態度的評價

評價學生是否遵守上下課的時間,是否尊重教師的勞動,做到認真聽講,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認真做學習筆記,勤于思考,積極舉手發言;學生是否具有探索數學問題的靈活性,愿意嘗試各種解決問題方法;對從事數學活動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創造性,有強烈成功欲望等等。

2.對任務完成的評價

分為課前預習和完成課業兩個方面。課前預習評價學生能否認真完成預習筆記,帶全學習用具,包括書、本等;課前要把當堂教學用具齊放在桌面上;完成課業評價學生是否按時、準確完成課后大練習考試及是否認真完成作業,按時上交作業,等等。

3.對數學思考的評價

對數學思考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情境時,能否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否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并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要關注學生在數感與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意識、推理能力、應用數學的意識等方面的發展情況,面對現實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角度、用數學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的策略,具有統計的觀念。

三、在課堂教學的組織上,必須處理好學生個性與社會性這一對矛盾,堅持個性與社會性的完美統一

在“生命課堂”中,由于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尊重與提倡,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煥發,使課堂教學成為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但與此同時,如果在倡導教學民主時不敢強調教學紀律,在尊重學生個性時忽視了教學秩序,則會導致學生個性凸顯了但社會性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事實上,只有社會性沒有個性的人,不是現代化的人;同樣地,個性有余而社會性不足的人也一樣不是現代化的人。因此,科學的教育要求教師,在忽視個性發展的課堂中,必須充分尊重與提倡個性;在充分尊重與提倡學生個性發展的“生命課堂”,必須關注學生社會性的培養。社會性體現在學生身上,表現在對學校各種規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現在課堂教學各種規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課堂

教學功能的認識,由“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是對課堂教學本質理性認識的大飛躍,彰顯出了對學生自身價值的理性關懷和人文關懷,也反映出了課堂教學實際的迫切呼聲,更體現了師生生命發展的主體需要。認識的深入并不代表實踐的到位,也不一定體現認識的豐富。

如筆者所帶班級的一個叫王輝的同學,自從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就聽這個班級以前的數學老師說他非常有個性,上課時還經常和老師對著來,與班里的同學也相處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決定對他進行了解。通過對他以前的授課教師、同學、父母進行了解,我發現原來他學習成績很好,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很好,至從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訓斥了他一頓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變了。我順藤摸瓜,對他以前的班主任進行訪談,班主任也對當時對他的態度感到很后悔,不該那么罵他,他說那也是為他好(因為那次他聯系曠了三天的課,也沒請假,后來班主任才得知是因為他爺爺住院了,家里沒人照顧,他去醫院看護爺爺了)。了解完一切的情況以后,筆者上課經常提問他問題,任命他為數學課代表,課后經常與其進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學習情況。經過一個學期以后,期末王輝取得了班級第五的良好成績,尤其是數學成績進步很大,躍居班級第一。畢業的時候,王輝給我寫過一封信,信中說他很感激有我這位老師,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墮落,一直叛逆,是我給了他溫暖,讓他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看到這里,我很開心,為有這么一位學生而驕傲。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應當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給學生以教誨,讓他們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諦,為社會培養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結語

生命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的耐心、細心和恒心。目前,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己不同程度參與到生命教育中來,但還要力爭擴大社會教育的參與力度。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內容要通力挖掘,應全面營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環境。每位教師都有生命教育的責任,都要確立生命教育的意識,不斷拓展生命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生命教育論文:論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統計數據和事實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輕視生命、傷害生命及浪費生命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如何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大問題。針對現實,加強生命教育則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關鍵一環。

【關鍵詞】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學生

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時代。科技的發達、物質的豐富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卻又使人們走入了另一個怪圈。許多人不堪重負,精神失衡,生命意義缺失,殺人、自殺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又如何?“郁悶!”“無聊!”“崩潰!”走在大學校園里,類似的口頭禪不絕于耳。近年來,大學生浪費、輕視與傷害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從云南的馬加爵殘殺同學案到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弒師案,都是大學中發生的典型暴力事件。據南京危機干預中心曾對南京部分大學的調查發現,大學生自殺率為20/10萬,即10萬人中就有20人自殺。自殺已成為15—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什么樣的理由能夠讓一個風華正茂的青春選擇自我消失?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一幕幕輕視生命、摧殘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傳誦生命的氣息。”筆者認為,引導大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關鍵在于推行生命教育。通過生命教育使他們學會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以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健康發展。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與內涵

生命教育思想源于美國。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明確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加州創建“阿南達村”學校,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之后,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生命教育的實踐也得到逐步發展。1996年前后,我國臺灣地區因校園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戕案件,引起臺灣當局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開始在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香港對生命教育也予以極大關注[2]。近年來,一些大陸學者在傳統人生觀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見解,但具體到教育基層一線,無論是宣傳還是實踐我們還不到位。

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雖然國內外的學者有多種表述,但精髓基本一致。歸納起來具體包涵三個層面:

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首先,讓他們了解生命的誕生歷程,領悟生命體所承載的希望,感受哺育生命的艱辛,從而形成對生命的珍惜之情和敬畏之情。其次,讓他們了解生命歷程的酸甜苦辣,體會生活的艱辛、生命的脆弱與頑強,使他們學會感恩,懂得珍惜生命。再次,走進死亡教育,讓大學生對死亡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使他們懂得生命的寶貴與有限,從而更加熱愛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二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培育健康的生命態度。生命是一個過程,在個體生命中不僅有鮮花和笑聲,還有荊棘和淚水。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導大學生體認生命負面狀態的意義與價值。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艱辛、挫折和不幸,但其中卻承載著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它不僅僅屬于個體本身,還與父母、朋友、社會密切相連,所以在逆境中,誰都沒有權利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明白:我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替代我!無論我身上有多少缺點和不是,無論他人和我有多么不同,我都必須要尊重他人,悅納自己。

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陶冶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職責在于“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會去追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不但要活著,還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帕斯卡爾說過:“活著卻不知道人是什么,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議。”如同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思考過的生活不值得活。”人要不斷地對生活進行反思和批判,在超越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追求一種生命的永恒價值,它是對生命的突破,對本我的不斷超越,以此實現“終極關懷”和人的理想與信念。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實針對性

大學生自殺、校園暴力、殘害生命等事件以及校園中還普遍存在的虛度年華、浪費生命等現象,折射出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現象日趨明顯的現實。這些現象的發生方式盡管不同,但極其相似的一點是:對生命的漠然和輕視。生命意識缺失現象使大學生及其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付出了程度不同的代價。我們必須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缺失既有社會環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環節的原因,還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而當下迫切推進生命教育最直觀的主要有兩個視角。

1.高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內容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針對性,首先就是要明確它所針對的對象,即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現狀和當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生命的視角來看,教育是一項直觀生命的神圣事業。教育首先應是關懷人的生命、關注人的價值和人性完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4]生命教育的價值日益凸現,但遺憾的是,高校教育知識本位、技術至上,加上政治、經濟等外在因素的強行介入,使高校演化為工具的制造廠,謀求的是“何以為生”的本領,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養,沒有教育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沒有引導學生對人生的負責。大學校園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仍舊過分地強調智育和技能。長期以來,生命教育的缺失,不僅使學生體驗不到生命的樂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還導致學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視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學生的情感、心靈和個性受到忽視,甚至被壓抑,他們知識的增長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為代價,最終導致了他們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懷疑與幻滅。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圍,缺乏系統的生命教育內容,忽視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為此,“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擔起拯救生命、喚醒生命意識的責任和使命,這就是時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2.大學生個體: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機

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與社會、家庭、學校等眾多外因的影響有關,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影響還是來自大學生自身的內因。

大學生生命認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匱乏導致他們無法正確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及生命價值,心靈空虛迷茫,以至尋找無聊刺激,虛度光陰,自暴自棄……他們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首先,缺乏積極的生命價值觀是導致生命意識缺失現象發生的重要思想基礎。研究發現,自殺的人缺乏對生存的重要信仰和價值的認識,一旦遇到生活中的應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壓力時,往往會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和嘗試,而選擇輕生。因此,缺乏對生命足夠的反省,缺乏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缺乏積極的生命態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虛感所籠罩,產生內在的挫折感。其次,心理斷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認同的危機也與生命意識的缺失現象有關。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階段”或者說“心理斷乳期”,容易陷入對自我價值的迷惘和認識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對生命的無知和對生命方向的茫然中。

三、強化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

1.將生命教育納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生命意識缺失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危機,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異常心理現象。但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及課堂之中,沒有專列相關內容。推進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首先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有關生命教育的章節和活動。拯救自殺者,主要不在于改變外部的物質生活環境。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殺的;生活在艱難環境中的人,依然有堅強樂觀的。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人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生命、對待人生。通過對大學生實施生命意識的教育,促使他們樹立科學的生命信仰,進而形成積極的人生觀,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走出生命意識的誤區。

2.博采眾長,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是一種從多角度認識生命本質、理解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價值的教育。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一是要吸收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生命意識理論的積極方面,做到古為今用。比如,在儒家看來道德義務比人的生命更為貴重。人的生命因道義而有價值,因之而可貴。生命和道義相比,后者重要得多,道義是至上的。為了堅持道義,即使犧牲生命也不猶豫,這是我們應該吸收的。但儒家所提倡的重生命的社會形式、輕個體的存在價值;重生命的自然形式、輕生命的創造意義等生命意識取向是需要批判和揚棄的[7]。二是對于西方文化中有關生命意識的理論應吸收其精華,拋棄其糟粕,做到洋為中用。一般來說,西方文化所注重的是個體人生幸福,注重的是合理地高效率地充分地享受人生。關注個體幸福的深度和廣度,強調肉體欲望合理滿足等人本主義生命意識應為我們所借鑒和學習。而對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個人利益高于一切等生命意識的消極方面,應加以批判。

3.實施分享與體驗方式的教學,使生命教育觸及靈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還必須要通過體驗教學來實施。體驗教學是通過戲劇、角色扮演、模擬情景等各種方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表演、分別感受“真實情境”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然后進行彼此分享。在有實際體驗的背景下,個人才能更理解別人的需求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學會與人共處。例如,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模擬盲人的生活,體驗盲人活動的艱辛,可以增加對盲人的敬佩與關愛。生命教育還要善于引導大學生體認生命負面狀態的意義與價值,如孤獨是一種生命負面狀態,但又是生命的一種獨特體驗,在孤獨中可以從容地體驗生命的靜美情趣;再譬如,國外一些大學開展的“模擬葬禮”,旨在引導大學生體驗死亡的感覺,把人生置于強烈的痛苦背景中,以刺激其重新發現和體認生命的美好,從而珍惜生命,尋求和實踐自身獨特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4.積極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詢網絡

除了要對廣大學生開展普適的生命教育內容之外,還要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實際問題,做到共性的課堂心理教育和個性的案例問題解決相結合。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配備合格的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在學業、人際關系、經濟、情感和就業等各個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矛盾,疏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將自殺等念頭消解于萌芽狀態。此外大學生往往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苦和煩惱,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和開展網絡心理咨詢,避免面對面的尷尬,消除他們的各種顧慮,讓他們能夠敞開自己的心扉,訴說種種的不快,宣泄不良情緒,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幫助大學生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生命教育論文:學科生命教育中彰顯學生個性

摘要: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科學教育,又要重視人文教育,讓師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動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質量,培養生命意識,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樂。

關鍵詞: 提升、把握、生命意識、享受人生快樂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科學教育,又要重視人文教育,讓師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動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質量,培養生命意識,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樂。

一、創設和諧氛圍,凸現生命價值

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經常設計一些主題鮮明、有趣的活動,讓學生互相間進行交流,使他們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圍繞主題,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并要求學生說準每一句話,說好每一句話,每一句話都要說清楚,說明白,句句合理,有一定順序,幾句話連起來要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組織學生玩“傳話游戲”和“貼鼻子游戲”,讓學生自由組合,自由分配。學生在“我第一”“我最棒”的歡呼聲中,經過思考,協商,互相配合積極地投入到游戲當中。最后我引導學生較具體地說一說游戲的活動過程。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在充滿童趣的游戲中更體現了團結合作精神。

如第二冊語文課本中的“我會拼圖”這一口語表達話題。課前我和學生們一起到校園去撿落葉,上課時先引導學生交流我們撿到了哪些落葉、落葉可以用來制作什么,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看著自己動手制作的許多精巧的書簽、貼圖、賀卡。學生個個眼前一亮,隨著老師的相機點撥,紛紛舉手發言,氣氛熱烈。

再比如在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季節里,我結合二年級下冊的綜合學習活動《春天在哪里》,開展課間看春天的活動。課下,我有意識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去看春天。看樹木的變化,體會天氣的變化,看人們的變化,孩子們盡情地想象著,歡笑著 。最后,我還請孩子們把春天畫下來,制作成手抄報。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富于情趣的語文學習活動,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視學生感悟,尊重學生主體

在閱讀教學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的聽說點,滲透聽說訓練,有意識地創設口語表達的情境。

如教《媽媽的愛》一課時,以“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一句做為口語表達點,引導學生:“媽媽的愛還可以是什么?”學生回答出很多答案,如媽媽的愛是春天的雨;媽媽的愛是不滅的燈;媽媽的愛是溫暖的陽光;媽媽的愛是責備的目光;媽媽的愛是香甜的飯菜;媽媽的愛是柔柔的手;媽媽的愛是溫暖的背等等。最后再讓學生在有一定感受的基礎上讀課文,將口語表達與閱讀理解結合起來,增大訓練空間。

葉圣陶曾經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就是說教師應很好地引導學生感知作者的情境,只有感受親切,才能入境。才能使他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學生才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比如《鵝媽媽的故事》這篇課文,是一則充滿真情的童話故事,又是一篇進行口語表達的好材料。課文的最后是這樣寫的:“看著小鵝歡叫著、嬉戲著,鵝媽媽感受到了最大的幸福。”在這段話的教學中,我設計了相關訓練,讓學生順著課文的情節,展開豐富的想象,將課文內容作適當延伸。如,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鵝媽媽為什么感受到了最大的幸福?她是怎么想的?她為什么這樣做?你想到了誰? 你想到了什么事?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最后學生動情地寫下了《我的媽媽》這篇小作文。

三、形式靈活多變,無拘無束表達

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到認真備課,選好話題,使學生有話可說,其次要采取適合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訓練,

采取多種形式,配以科學的學法引導,可使學生變得樂說、會說。表達訓練的形式可采用“看-說-寫”、“聽-說-寫”、“讀-說-寫”、“畫-說-寫”、“做-說-寫”。在句式上,通過提供典型范例,讓學生觀察、理解、模仿,既達到會“說”,又能夠說好。訓練的句式如:“有……有……還有……”、“先……再……最后……”等。段式如:因果、并列、承接等。

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充分發揮低年級語文教科書和“自讀課本”的作用,利用內容簡短、語言精練、故事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必要時“拿來”仿一仿,用一用,說一說,所耗時間短暫,學習頻率快捷。對于解決“怎樣仿、用,如何促說”這一問題,我不斷在實踐中摸索方法,學習研討。實踐證明,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在實踐中,我讓一年級學生每天寫一句話,先模仿寫,再獨立寫,中間插上優美詞句的積累;二年級每周寫一句群,中間插入成語、古詩的積累,并讓他們互相交流,以此促進“說”的訓練。

生命教育論文:關于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初探

論文摘要:高職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尤為重要。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應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圍繞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兩大層次展開。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近年來,大學生輕生、自傷事件時有發生,生命教育由此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方興未艾的話題。

當今社會受到急功近利的文化、應試教育的體制及升學主義的影響,學校、社會重視的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掌握,而輕視對生命意義的探討與引導,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生命教育的缺失使許多學生對生命和生命的價值存在種種片面、零亂甚至矛盾錯誤的認識。高職學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成績不佳。當成績成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時,對于學業成績不理想、不善于知識學習的高職生而言,學業的失敗、人性的壓抑使其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覺得生活是無趣的,生命是受壓抑的。大學時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生擺脫了高考的壓力,開始自覺地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存在之價值。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價值?我努力奮斗為的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成為他們經常拷問自己的話題。矛盾和沖突由此產生,部分高職生迷茫、困惑、掙扎、頹廢,漠視生命乃至踐踏生命。因此,對高職生尤其需要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人的一生,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筆者擬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

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形式——體驗式教學

所謂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創設各種情境,包括閱讀、角色扮演、互動活動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種心理活動,引導學生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通過師生間的分享與討論,產生碰撞與共鳴,使學生學會轉化、戰勝消極的情緒體驗和錯誤認知,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生命的意義因人因時而異,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生活于宇宙之中、世界之上,要靠自己的實踐發現生命之真,領悟生命之善,體驗生命之美,不能靠他人的說教。學生的生命及其體驗的生成基于學生生命活動、生命實踐的永無止境的展開。只有通過學生切身體驗獲得的東西,才能入腦入心,珍藏久遠。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體驗與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與傳統的說教相比,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活動體驗——互動分享——覺察反思——整合運用”的技術路線,由教師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學生通過對情境的親歷,產生內心的體驗與感悟,通過師生間的分享和討論,產生思想的碰撞,從而達到轉變認知、改變行為的目的,其鮮明的親歷性和自主性、獨特的個體性、豐富的情感性,使體驗更容易深入學生的心靈。這是一種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引導、自我成長的過程,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體驗式教學是生命教育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內容

人生包括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兩個層次,因此,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應包括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兩大層次。

(一)生存教育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動的物質載體,生命活動創造價值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只強調創造人生價值而忽視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價值,加之當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陷入繁重的學業之中,根本無暇領悟生命之重、欣賞生命之美,因而漠視生命,對生命缺乏敬畏之情,進一步導致踐踏生命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生命教育首先應是生存教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筆者認為主要應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的教育。

生命意識教育生命意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礎。生命意識教育的實質是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具體包括兩個層面:(1)主體生命意識,即熱愛、珍惜自己的生命;(2)客體生命意識,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間一切生命體。應通過生命意識教育使學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要熱愛生命;生命來之不易,生命的誕生是個奇跡,要敬畏生命;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價值;世間一切生命體是共存的,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珍愛他人乃至世間一切生命體。

死亡教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死亡”的話題一直是被避諱的,這種回避態度使得學生對死普遍缺乏科學認識,充滿恐懼感或神秘感。有的學生將死視為解脫,碰到一點挫折就輕易選擇輕生;有的學生則因為害怕死亡而導致各種神經癥。因此,對高職生開展死亡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很有必要。死亡教育包括三個層次:(1)了解死亡及其意義,既明白死亡之重,又能正確面對死亡,懂得死是生活的終止,但生命可以永存,消除恐懼、焦慮等消極心理;(2)當面對重要他人死亡時要有心理上的準備;(3)向死而生,要為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質量而努力。

生命意義教育生命意義教育的實質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教育,亦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縱觀現今的生命意義教育,不過是成功教育的代名詞,世人眼中的成功不外乎金錢、地位、名利。因此,今天的人們常常生活在別人的期望中,在房子、車子、票子、工作等外在目標的達成中蠅營狗茍,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似乎這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在追逐生命的外在形式——金錢、地位、名利的同時,人與自身越來越疏離,對生命的內在本質越來越失去把握。當這些外在的目標不能達成時,人會焦慮;當這些外在的目標達成時,人也會迷茫、困惑。人類在無盡的物質需要與滿足的追求中飽受精神困惑的痛苦與折磨。對于高職生而言,成績和學歷至上的觀念使他們得不到家長、教師和社會的認可,親情和生活中的負性經驗,金錢、地位、名利的遙不可及,使他們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高職生對生命的消極體驗多來自對生命的迷茫與不解。

要解決人類的精神危機,出路在于突破狹隘自我后的真正超越。高職生需要學習對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解讀——活在當下,從外向目標的蒙蔽中轉向對當下生命體悟的興趣和實踐。高職院校的生命意義教育可嘗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將其理論和方法運用到高職生的團體心理輔導中去。通過一個個“當下”的練習,借助活動幫助學生從狹隘的、自私的、能所對立的、被語言思維和邏輯障礙的自我中解脫出來,進入放松、專注、忘我、愉悅的生命狀態,體察其中的差別,體會生命的新感受與大境界。生命的意義感也就在當下的實踐中,體驗會越來越充盈、擴大,從而幫助學生熟悉新體驗,使學生認識自己成長的方向,在實際生活中學會自我引導與自我終身成長,提升高職生的生命意義感,提高其生命質量。

(二)生活教育

生活是生命的具體展開。生命教育的第二個層次是生活教育。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人生課題,生命教育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展開。高職院校學生年齡基本在18~22歲之間,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面臨著自我和諧、就業、人際關系、擇偶等人生課題,因此,需要在這些方面得到正確的指導,以減輕高職院校學生人生發展階段的困擾、沖突與矛盾,改善生活狀態,增加需要滿足、生命意義的快樂體驗。因此,生活教育要重視高職生以下幾方面的教育與輔導,以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挫折教育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極度愛護下成長,挫折的承受力與應對力較差,一旦遇到困難與挫折,往往不知所措,緊張、焦慮,有的自暴自棄甚至選擇輕生以逃避現實。挫折教育就是指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訓練,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及其作用,從增強挫折承受力、合理運用心理防御機制、加強自我調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學生適應和戰勝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辯證地看待挫折及其作用,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挫折,變挫折為動力;(2)緩解挫折心理的技術和方法;(3)調整自己的抱負水平,確立合理的人生目標;(4)合理利用挫折心理防御機制;(5)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增加外部支持。

感恩教育西方有句諺語:“幸福,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人,一幫你信賴的朋友。”感恩是人生的基本準則,是生命美好的基礎,是生命質量的體現。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感恩、報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首先是識恩教育。識恩才談得上感恩,然而,物化的社會、激烈的競爭使人的感恩意識日益淡漠,加之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驕橫任性,只知索取,不知奉獻,把別人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經地義,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高職生中很大部分來自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經濟條件不理想,親子溝通不暢,因此而怨恨父母、自私冷漠、肆意揮霍父母血汗錢的學生較多。首先,感恩教育要訓練學生發現身邊美好事物的能力,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其次,要學會表達感激之情。馬斯洛認為,體驗與表達感激之情是情感健康的重要而又常被忽視的方面。中國文化注重含蓄,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教師在輔導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學生將內心壓抑已久的對父母的愛表達出來時的酣暢淋漓。再次,要學會寬容與尊重,懂得負責與回報,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懷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最后,人與宇宙萬物是共生共存的,要感恩世間萬物,善待宇宙一切生命體。

自我和諧的輔導與教育自我和諧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和諧的人往往自我存在價值感高,生命意義感強。一個人自我不和諧,人格中的矛盾和沖突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痛苦和煩惱,大量的心理潛能因之而被消耗掉,使人無法對現實生活表現出充足的熱情、精力和創造力。高職生在過去的學校與家庭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是負性經驗,很多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自卑感強,自我接納性差,自我體驗消極,內疚、迷茫、頹廢等消極情緒常常困擾著他們,體會不到生命的精彩,生命的動能被壓抑,嚴重影響了其心理健康。因此,高職院校生命教育要加強學生自我和諧的輔導。針對高職生自卑感強、自我悅納性差的特點,高職生自我和諧的輔導應著重在自我悅納方面:(1)樹立健康的自我意識。辯證、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缺點;(2)增強自信。既要彰顯自己的優點,又要悅納自己的不足,減少或消除內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3)合理調整自我期望。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幫助學生明白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人生的使命和發展方向,從而體會自己獨特的生命意義,成為一個精神上完整、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異性交往的輔導與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將18~25歲這個年齡階段稱為成人早期,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高職生年齡在18~22歲之間,有強烈的與異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尤其是當今的大學校園是個相對開放和自由的環境,在高職生的人際關系中,異性交往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異性交往可以使交往雙方獲得穩定感、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由此會感到生活充滿樂趣,富有意義,也會為日后獲得成熟的愛情奠定基礎。當異性交往失敗時,會導致自尊的嚴重失落、自我價值感的喪失等,如不及時調整,還可能導致長期的抑郁,產生精神性疾病,甚至出現輕生或攻擊他人等行為。因此,針對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生命教育應開展關于異性交往的輔導與教育,異性交往的輔導內容可涵蓋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有關知識,異性交往技巧,愛的學習與成長等等。

職業生涯發展的輔導與教育生命教育強調個體內在生命價值,目標是提高個體生命的自覺意識和能力,提升個體生命的質量與主觀幸福感。意義治療理論創始人弗蘭克爾認為: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人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在工作中得以展現。人們終其一生都在選擇、準備與實踐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形態,獲致相應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透過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評估、選擇、計劃、準備與實施,表達個人獨特的生命意義。然而,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強調升學第一,學校忙于教學,學生疲于學習,根本無暇亦無心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很多高中畢業生填報志愿時缺乏專業指導,報考學校、專業的依據往往是學校的知名度、就業率,職業的社會地位、收入等外在因素,有的則是遵從父母的要求,很少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稟賦、能力、特長等等,有的甚至對自己所報考的專業一無所知,跨入大學校門后才發現所選的專業自己不適合、不喜歡,迷茫、痛苦、頹廢由此而生,生活失去了應有的色彩,生命的潛能受到壓抑。目前,高職院校開始重視就業指導,但就業指導主要側重于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職業發展上面臨的困擾。因此,高職院校應從就業指導轉向以學生成才就業和終身發展為目標的職業生涯發展輔導,從新生入學開始進行職業生涯發展的輔導與教育,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生涯管理,擇其所愛、愛其所擇,這對于學生順利度過大學階段乃至走好一生的道路,獲致自我實現,活出自己獨特的生命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生命教育論文:試論高職生命教育有效途徑的探析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的學制比較短,生命教育如何找到有效途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創新生命教育理念,系統化生命教育課程,強化接受的生命意識,注重校園文化引導,加強心理疏導作用,促進生命教育內化機制,等等,都是值得嘗試的途徑。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生命教育;途徑

一、生命教育的含義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從生命教育四十余年的實踐歷程來看,它首先是從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的這一殘酷現實需要被提出來的。人生命,不僅包括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生命教育的內涵,不僅要教育人珍愛生命,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全國著名學者、生命教育專家鄭曉江認為:“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讓人們處理好人生中‘生命與生活的緊張’,使人們深刻地意識到自我生命內涵的多面性、豐富性,從而能夠正確地體會生命的可貴,確立生活的正確態度與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價值與意義,終則獲得超越生命。”[1]這就是生命教育的真正內涵。

二、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現狀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因文化基礎較差,常常伴有自卑、厭學、焦慮等負性情緒體驗,所以他們對待生命教育的態度,有自己的困惑,具體體現為:

(一)生命意義迷茫。入讀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高考成績不理想,自信心不足,有低人一等的普遍心理,讀高職院校,往往是他們的無賴之舉。學生進入高職院校讀書,也多與自己的理想往往相去甚遠,內心充滿挫折感。加上高職院校的社會認同程度有待加強,絕大部分學生對未來感到希望渺茫。所以,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學校、社會和家長對他們期望值也相對較低,自然導致他們對生命的意義感到迷茫,他們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樣沉重的話題,由于沒有答案,他們開始猶豫和徘徊。

(二)生命價值混亂。高職院校大學生,與進入其他高校的學生相比,明顯有些黯然失色,一方面,有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更愿意龜縮在自己的小天地孤芳自賞,認為“孤獨”是最好的自我保護。調查顯示,65.78%的學生對“生命是什么”一臉茫然,有37.05%的高職院校學生對“什么是生命價值”感到困惑,有9.21%的學生認為“讀書不能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6.54%的大學生與周圍同學的關系緊張,認為“集體主義與自己無關”。他們是離群一族,把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思想封閉起來,不輕易表現自己,出現閉鎖心理,阻礙了生命價值的體現和發揮。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往往又是十分聰明和思維活躍的一代,只是缺少學習的恒心或毅力,才出現了生命價值的失落感。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大學生往往又是文化的弄潮兒。文化的核心是價值,不同的價值觀自然會導致生命價值的沖突和混亂。

(三)生命情感困惑。在校的高職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8-22歲,正是豆蔻年華。隨著生理的成熟,心理上也發生了變化。不少同學渴望對異性的交往,來填補心靈的空虛與孤獨。調查資料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有過戀愛的經歷。他們一對對一雙雙花前月下,談人生談理想,憧憬未來。但由于大學生生命階段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大學生戀愛往往只能是“開花多,結果少”。為什么?“養分”先天不足。有專家指出,人的任何重大決定,往往都受到經濟規律和利益的制約。所以,有作家形容大學生戀愛,大多是“早熟的桃子早爛”。而我們有不少學生對情感的認識十分淺薄,由于生命價值導向的問題,許多學生功利色彩很濃,講究愛情的排場和體面,有些學生盡管家庭經濟拮據,為滿足對方的要求及自尊,往往打腫臉充胖子,給家里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這就招致家長強烈的責難,也造成了感情的糾葛和困惑。

(四)生命壓力增大。這些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很大,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都很難找到好一點的工作,遑論高職院校大學生了。雖然高職院校有自己的優勢,培養的多是一線“灰領”人才,但這幾年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的沖擊太大,沿海中小企業就業崗位緊縮,大批大批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當就業困難成為不可逃避的現實時,他們感到很迷茫,壓力增大。絕大多數高職大學生,對于自己將來能否找到稱心的工作,信心不足。許多高職大學生對目前的市場調節、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方式還不適應,加之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使得本處劣勢的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擇業上更加困難重重。

(五)生命信仰缺失。生命信仰是指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即對生命精神支柱的追求,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最后訴求。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形態的最后訴求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擺脫對物質和生產關系依賴的徹底解放,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以,要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和最后訴求。我們現在有多少大學生能充分意識到這點呢?所以,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普遍塑造,是一種系統工程,需要刻不容緩的緊迫感。只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高尚的心靈品質和自覺的生命信仰,才能促進大學生全面自身地發展。有些高職院校,知識成了商品,學校成了知識的市場。教師成了出賣知識的賣主,而學生則是購買知識和文憑的顧客。學校只教導學生如何在知識和技能上成功,而對學生的真正需求,如,怎樣尊重生命,怎樣與別人相處,如何活出生命的品質,如何發揮生命的潛力,怎樣提升生命的境界,等等,這些在高職院校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三、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創新生命教育理念。高職院校生命教育滯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有待創新。傳統的教育,“重科技,輕人文”,把學生當成學習的機器,當成信息處理器。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是“如何生存”的知識和本領,于是乎,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人的生命境界卻大失水準,思想道德滑坡,精神情感物化,大多數學生不知道“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等等,這些生命教育的缺位,直接導致學生對生命概念的模糊,對生命意識的淡漠,對生命意義的迷茫,從而導致社會對生命價值的曲解和對生命意義的扭曲,產生許許多多的生命亂象,生命教育的產生,就是為了防范日益上升的青少年自殺率而提出的。

高職院校推動生命教育,首先必須更新轉變教育觀念,從傳統的生存教育,返本溯源,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的理念。這是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殺現象這些年也有上升的趨勢,引起了教師的廣泛焦慮。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每一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生命都是寶貴的。高職院校教育者必須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深深地刻在腦海。就教育而言,以人為本的最根本的東西,就在于以學生為本,以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和精神境界為根本,具體說,就是要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對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才會主動掌握必要的危機干預常識。

(二)系統化生命教育課程。毫無疑問,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基礎和保證。為生命教育設置專門的科目和課,可以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生命知識教育,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生命知識,學會欣賞生命、體驗生命和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意義。針對有人擔心,高職院校學制相對短,沒有充裕時間單獨學習生命教育課程,甚至提出如果再單獨開設生命教育課,則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等問題。專家認為,這是個認識問題。生命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根本,生命都不教育,遑論其他?只要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到位、重視到位,時間應該不是問題,我們可以把課程安排緊湊點,還可以將生命教育融入到現有的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中去,形成一個合理的課程體系,以此為平臺,在學生間開展生命教育,不失為是一個實際有效的方式。

(三)強化教師的生命意識。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教師是關鍵。教師對生命的態度,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效果,所以,生命教育先要強化教師的生命意識。一要強化主體意識。教師是生命教育的主體,應該樹立“教育即生命、生命在教育”的主體教育理念,教育學生彰顯個體生命的個性和特性,肯定自我、彰顯自我和掌握自己的命運;二要強化整體意識。教師要對自己作為“教師”這個職業“生命共同體”有一個整體的身份認同,才能兢兢業業教書育人,才能培養學生對“學生”這個生命共同體的認同,學生的個體生命才能融入班集體和學校的“大生命”之中。如此,學生走向社會才能融入社會“生命共同體”,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三要強化生命和諧意識。和諧是生命的本質內涵,教師個人身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師生關系。生命意識不強的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會造成師生關系的疏離與隔閡,也就不可能培養尊重生命的學生。我們在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學識結構和理論素養的同時,必須具備良好的主體意識、整體意識和和諧意識,這些是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和個人魅力的前提條件。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生命意識,在生命教育過程中,學生才能感覺到真實可信,才能潛移默化,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注重校園文化引導。文化的核心是價值,文化的本質是人的文化,是生命的教化。打造校園文化,就是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一種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激發生命潛能的文化氛圍,一定能潛移默化地使高職院校大學生得到積極、健康、高尚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生命體驗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高職院校的學制較短,生命教育更應該從良好的校園環境引導做足分量,要注重生命價值的正確導向,要注重人文關懷和生命終結意義的關照,將生命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的每一個細節中,讓學生在春風化雨中,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豐富生命和完善生命。

(五)加強心理疏導。高職院校大學生由于學制短、信息量大、就業形勢嚴峻,所以心理壓力普遍比較大,許多學生常感身心疲憊,從而對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產生懷疑。有的學生由于個性鮮明,或自卑或狂狷,加上不會處理同學關系,抑或感情出現問題,從而出現了用極端方式對待生命,即采取自殺或殺人的方式來尋求解脫。其實,這些學生根本就不了解什么叫自殺和什么叫殺人,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有抓住解決問題的根本,因為他們自殺或殺人的目的是擺脫心理壓力或心理糾結和煩惱痛苦,而不是解決生命的生死問題。所以,很多同學在做了傻事以后,往往都十分后悔。那么,鑒于這種情況,我們的教師就應該學會對高職大學生進行心理的認知疏導,提前進行生命教育的介入工作,給大學生疏通生命糾結的方法,解開生命緊張的鑰匙,提升生命質量的藥方。

(六)促進生命教育內化。內化,是指生命教育的內容變成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覺接受,并自覺轉化成生命品質和生命智慧的過程。開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生命教育的積極因素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轉化率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否則,就應該檢視我們的教育。我們傳統的高職教育,教師往往以“權威”的姿態示人,扮演著“靈魂工程師”、“個性矯正師”的角色,規訓的結果乃是福柯所言的“造就既馴服又能干的肉體”。在這種教育境域中,學生往往把教育視為一種外在強加于自己的異己力量,即使身置其中,也僅僅是受教育的機器,而感受不到成長的快樂和生命的幸福,甚至有可能產生抵觸情緒。真正科學的生命教育態度,應該是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師生都視為生命教育的主體,實現教育互動,給學生充分的話語權,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達成生命教育的認同或共識。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個體生命感受出發,創設愛和關懷的環境,建立生命教育的內化機制,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輕松接受生命教育,并快樂地內化為自己的心靈品質。

總之,高職院校進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很多,沒有固定的范式,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探索創新,關鍵在于注重生命教育的實效。任何一條教育途徑,都需要生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嘗試,所以,教師才是生命教育的靈魂。

生命教育論文:試析素質教育理念與生命教育實施的契合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素質教育的本質和生命教育的內涵,及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探討了在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對策。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素質教育;生命教育

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是新世紀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國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國家賦予教育的使命。當前,高職教育中的素質教育理念不斷延伸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關注集中到對生命的認知和尊重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生命教育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不僅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學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質量,發現生命的意義,找尋生命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對生命有正確認識,全面系統地了解生命的發展規律,物質與精神的平衡以及個體、社會、自然三者的協調關系。在學習的過程,他們將學會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規律,同時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發展過程。在認識生命的過程中,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對生命的責任感,在與不同生命個體的交流與互動活動中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加強與其他生命個體的協調進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素質教育和生命教育開展現狀

21世紀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創造了條件,素質教育進展到現在取得了一定成效,應試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良莠的標尺,更多的關注度集中在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上。尤其對于高職學生,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接軌,學生的人文精神內涵得到豐富,高職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升,人格不斷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成為了教育參與者們關注的重點。然而相比較發達國家,我國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較晚,存在認識不夠全面、內容不夠深刻、形式不夠豐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數高職學生剛剛成年,正處于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關鍵時期。然而長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職業高中仍然持有這樣的觀點:過分強調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鍛煉和培訓。有不少高職教師存在錯誤的認識,認為教育謀求的是“何以為生”的本領,他們輕視了生命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意義,沒有盡到引導學生對人生負責的義務。意志力的磨練、審美情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與完善、乃至為人處世之道等在我國現行的高職教育中難以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生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無處托付,導致他們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產生懷疑,甚至會因為被一時偏激的價值觀所遮蔽而喪失整個生活的意義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預設微博遺書,宣稱自己因患有抑郁癥自殺,此事引起網絡轟動,廣大網友對此唏噓不已。不論該女生是因為何種原因得了抑郁癥,或者造成自殺行為,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的深思:在高職學生中,心理問題已經逐漸演化為以生命為代價的心理疾病了,類似例子充分說明生命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開展程度還遠遠不夠。許多學生在遇到情感、學習、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時,自身不能正確面對,加上外界疏導和關心不及時,造成心理抑郁,導致行為偏差,甚至構成對自己的生命威脅。

類似事件還有很多。大多數選擇自殺的學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僅僅因為父母的責罵、同學的爭吵等小事就選擇自殺,行為草率而沖動,這種無視生命的做法讓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學生對生命的漠視。不但對自己的生命不珍視,在同伴遇到危險時亦不會珍惜他人的生命,不僅不去救助反而視而不見,生命的意義在他們的頭腦中完全喪失,他們所具有的素質也因一時的沖動而銷聲匿跡,以上跡象直接威脅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和和諧社會的建設。生命教育已經迫切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教育。

二、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礎

教育的對象是人,故此教育應當以人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則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應以生命教育為初衷,關懷人的生命、關注人的價值。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實現了從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過渡。在高職教育中,學校不僅要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面向職業需要和社會需求,同時要加強學生身心變化、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綜合素質建設。

其次,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學生人格發展,范圍囊括了“德”、“智”、“體”、“勞”等各方面的內容,其獲得途徑主要有社會活動和社會經驗。盡管新世紀以來深刻的社會變革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社會價值體系,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促進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從而促進個人、社會與自然和諧共進—仍然沒有發生變化,這一內涵與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協調發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高職教育應當以人為本,將育人與育才和諧統一。新時代的素質教育必須緊密聯系生命教育,高職院校應該把生命教育擺在素質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的企業文化和用人需求對高職學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世紀高品質人才必須具備以下三大素質:一是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質、三是獨立的創新精神與不斷創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生命內涵之豐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以生命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他人的關系,并主動幫助他人理解、認識生命的真實意義,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實際上,人的生命與人的主體有必然聯系,生命承載著主體,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體也無從談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將影響主體教育的順利進行,沒有生命教育的素質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沒有了生命的支撐,思維將無法存在,沒有了生命教育,學生缺失了對生命的意識,包括正常的行為、情感和意志等,素質教育更無從談起。而沒有素質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條件和實施氛圍,生命教育亦無從開展。可見,生命教育與素質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互為和諧統一的關系。

(三)素質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結合提供學生全方位的保護

素質教育的形式更傾向于隱形教育,其進展通常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改變和影響學生的行為。生命教育提倡進行人文教育,重點在于對生命的人文關懷,所有和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都應以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為目的,包括正面認識死亡。盡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死亡這個詞是比較避諱的,但我們要認識到時代在發展,充分認識到死亡的威脅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在理論性的傳授之外,高職學校要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人文教育環境,將生命教育知識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學生都要愛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主動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是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生命教育的目標在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給學生正確的引導,教導他們如何關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世界,引導他們發現生命的意義,挖掘生命的潛能,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充滿活力,健康成長的人。

三、素質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實施途徑

生命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在其進行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礎,生命教育必須“以‘生命’為本”。為了確保實現生命教育的順利進行,首先要把關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關鍵,還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發展需要知識的促進,激勵學生不斷豐富身心內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養對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責任心,最終把自己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正確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熱愛生命,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各高職院校應當結合自身學科建設的特點和發展優勢,加強師生心理交流和互動活動,使教師能及時把握當代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動態變化,透徹地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特點,適時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對他們出現的心理危機進行預防性干預,將危機問題扼殺在萌芽中,保護他們的生命。另外,學校要也及時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和綜合素質,有目的地對教師進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訓,充分利用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鼓勵教師以身作則,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影響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要善于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經驗,分享自己對生命的美好情感,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格陶冶,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美好。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可以借鑒業已順利開展的素質教育活動形式,通過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特色團組織活動或者開展黨員先鋒活動來全面實施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生命知識,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和生命意識。活動內容可以針對高職學生迫切渴望接觸社會的特點,直面職業要求和社會挑戰的需要,充分發揮實踐對學生的影響。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包括組織大學生參觀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紅色根據地等,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態度,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組織面向高職學生的戒毒以及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活動,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和法律防范意識;還有組織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營,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刺激學生互相幫助,在挫折打擊中尋求團結協作,在飽經磨難后體驗成功,從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總結經驗,從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強生命的責任感,體驗和感悟生命的快樂。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加強制度建設以確保素質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順利實施。完善素質教育績效評估體系,鼓勵素質教育中獲得成果的學生和教師,嚴格監督教育進展,重點將生命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提供生命教育順利實施的保證條件。

四、總結

隨著生命教育的深入開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綜合素質必將得到較大改善,教育部門和教育者的思想認識也將得到很大的提升,為素質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高職學生學會認識生命、尊重生命、關注生命、珍惜生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是高職發展的關鍵任務。利用素質教育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開展環境,同時借助生命教育的開展充實和深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將有助于當代高職學生形成主體性,自主發掘生命的意義,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追求生命價值的實現,最終成為對社會和國家的有用人才。

生命教育論文:生命教育在內科護理教學的滲透

摘要: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探討生活技能和生命質量的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對生命進行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對生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開展生命教育的價值在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提高學生對于生命的敬畏。對于護理行業來講,由于直接面對一個個生命,因此需要在護理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促進學生對于生命的重視,能夠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去開展護理工作。本文主要就生命教育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滲透進行分析,希望能夠促進護理教學工作的完善。

關鍵詞:生命教育;內科護理;教學

0引言

在內科護理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在內科護理教學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這一理念,讓學生對生命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認識,能夠在踏入工作崗位后,對待每一個生命充分的尊重和善待,通過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來促進病患的及時康復。

1內科護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1學生缺乏生命價值關懷

在當前內科護理教學工作中發現,大部分學生普遍存在生命價值關懷不夠的情況。通過對參與內科護理學習的學生進行實際調查后發現,存在一部分學生抱有生命無所謂的人生觀,還有一些學生認為生命中沒有需要感謝的人,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曾經出現過輕生的主觀意念。對選擇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講,踏上工作崗位后每天都會面對死傷患者。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就需要護理專業的學生正確的看待生命,對生命有保佑尊重的態度。

1.2滲透生命教育是整體護理目標的需要

開展護理教學工作宗旨在于培養一批能夠為患有疾病的人提供幫助的人才,作為護理人員,不僅要對患者身體疾病開展有效地護理,還需要針對患者疾病開展正確的心理輔導和康復指導。作為護理專業的學生,在進行護理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護理知識和護理技能,還需要關愛患者的生命,要具備這種情懷。因此要在內科護理教學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實現整體護理的目標。

1.3滲透生命教育是護理人員職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作為護理專業的學生,踏入工作崗位后就需要面對眾多患有疾病的患者,需要承擔守護生命的重要職責。通過在護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可以幫助學生對生命的價值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能夠敬畏、尊重每一個生命。能夠幫助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健全自身的人格,能夠在踏入工作崗位后做好本職的工作。通過在內科護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樹立起一種重視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通過在護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在踏入工作崗位后更好地開展護理工作,能夠在護理工作中滲透生命關懷,讓患者也能夠感受到真切的關懷,將正確的生命價值傳遞下去。

2當前開展生命教育教學的現狀

2.1缺乏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基礎

在當前我國的大部分醫學院中,在開展的護理教學工作中未能將生命教育融入到護理教學工作中。教學過程中缺乏對生命教育理念的傳導,教學老師在生命教育上的教學能力還比較欠缺,不能有效的灌輸給學生正確的生命教育。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還是偏向于專業課成績的高低以及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沒有將生命教育重視起來,對生命教育的基礎工作沒有做好,學生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學習始終得不到有效的教學支持。

2.2學生對生命教育的學習不夠重視

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普遍在20歲左右的年級,還未能對生命的價值有獨立的思考,對外界事物的變化容易產生很大的反應。在學習過程中,未能對生命教育學習有足夠的重視。

當前大部分的醫學院選擇的生命教育教材內容較為單一,未能對護理專業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明確的指導工作,不能對學生的生存能力開展針對性、操作性的指導;當前部分內科護理教學老師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不能有效的開展生命教育工作。作為培養護理專業的重要場所,學校應該針對護理教學工作有效的將生命教育進行滲透,讓學生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3內科護理教學工作中滲透生命教學的策略

3.1明確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

在內科護理教學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生命教育的目標。通過明確護理實踐的具體需要,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將專業知識教學工作中的生命教育進行滲透,通過有效的結合以及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實現生命教育的有效滲透。

3.2將護士職業道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在內科護理教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應該對內科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內科護理人員工作崗位職責、護理工作中的生命教育等工作展開有效的教學,幫助護理專業的學生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職業責任感。

3.3加強對生命教育的教學研究

生命教育作為當前護理教學工作中新興教育課題,具有非常值得研究的意義。因此,在開展內科護理教學工作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生命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通過積極地開展生命教育講座,能夠讓學生對生命教育獲得更多的認識;通過在學生中間開展生命教育的調查問卷,對當前學生的生命教育認識水平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根據當前學生的基礎來制定生命教育滲透的學習策略制定;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通過參加臨床實踐來對生命價值的具體關懷有深入、具體的了解。

3.4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內科疾病護理學習中

在針對內科護理某一具體疾病的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具體環節都進行細化,將生命教育融入進去。比如在進行內科疾病的講解過程中,教學老師應該對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進行深入探討,通過詳細的解釋讓學生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能夠有效地給予病人有效的護理,提高病人的護理質量;學習護理措施時,讓學生認識到細致入微的護理和嚴密的病情觀察,可以減輕病人病痛、預防并發癥、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學習急救知識時,教育學生珍惜病人生命,認識到搶救工作分秒必爭、刻不容緩。通過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內科護理疾病學習的每個環節,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愛護病人生命、維護病人健康的重要手段,從而激發其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熱情。

3.5將生命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作為內科護理專業的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通過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將生命教育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在踏入正式的工作崗位之前就能夠與真實的環境進行接觸,能夠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態度,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

4結論

內科本身就是與生命教育密切關聯的一門醫學學科,在教學中與生命教育有許多契合點,從當前護理實踐中可看出對生命教育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由于護理行業自身存在特殊性,通過在護理教學中展開生命教育,讓學生能夠對生命的價值有深刻的認識,正確的看待生命,樹立一個正確的生命觀,能夠正確的面對死亡。希望在內科護理教學中通過滲透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加注重對生命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加努力的進行專業學習,掌握好職業技能,提高護理的效果。

作者:楊青 劉麗 張艷 單位: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生命教育論文: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符合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時,語文課程的確也具備進行生命教育的諸多優勢。在具體實踐中,要加強課程的教學設計、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課外的生活實踐。

關鍵詞:生命教育;語文課程;集體備課;自殺

國家教育部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而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教學過程之中。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內涵和意義

生命教育這一提法源于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1968年所著的《生命教育》一書,作者指出,要“引導人們去充分體悟人生的意義;讓身、心、靈兼備的生命態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在其影響下,到90年代,該課程已在全美中小學校基本普及。我國學者對生命教育關注較早,在國內開展了大量的宣傳和普及工作。目前來看,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生命教育已經作為專門的主題課面向廣大中小學生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推出的職業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這一定義具體詳細地指出了生命教育所關注和解決的命題,給一線教師指明了方向。在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課時的分配等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我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更多以專題課的形式在生命與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中展開,另外就是在多學科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這種做法肯定了學科間相互融合的理念,也符合學校教育的本質——不僅傳授學科知識,更要培養健全的人格,激發向善的人性,發展樂觀頑強的人生態度。如今,受物質至上、追求享樂等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人們精神信仰嚴重缺失,現實中的表現就是缺乏對永恒和意義的認識,生存意識薄弱,缺乏對生命的尊重。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的死亡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萬以上的人死于自殺,還有更多人自殺未遂。而且報告還指出,2012年,全球75%的自殺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自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生,是2012年全球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逐年遞增的同時,人們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心理疾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生命教育對于提升國民生存質量,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語文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優勢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于它集工具性和人文性與一身,使學生在學習吸收中外優秀文化的同時,提升個人內在心理品質,促進自身的精神成長。因此,首先,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本身就飽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尤其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大多選擇有一定深度的名家作品,通過對這些課文的學習,學生可以吸取豐富的人類精神文明營養,從而將其融合進自己的思想觀念體系中,運用到對周圍的人、事、物的觀察和思考中,領悟人生的真諦,追尋生命的意義。另外,在語文課程中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另一項優勢在于,語文課在我國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中是一門主干課程,課時安排充分,語文教師與學生交流頻繁,語文教師更容易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三、如何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首先,充分的備課和教學設計。語文教師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等活動,努力挖掘每一篇課文中生命教育的內涵,并精心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法,使生命教育自然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受歷史、地域、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個人成長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存在著差異,這是合理存在的現象,各位語文教師對課文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通過集體備課中討論和分享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從中受到新的啟發,也可以改進教學中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尤其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理解有誤,只是關注語文課工具性的一面,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生命、價值、思想觀念等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此種觀念和做法是與語文教學的目標相偏離的,應予以糾正。其次,活用提問討論等教學形式。在語文教學中如果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會使得課堂活力不足。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生命教育絕對不是簡單告訴學生保護自己需要注意的事項,也不是要教給學生如何靠這些知識去拿高分。生命教育需要學生將知識、觀點和激發與自己的生活相聯接,帶著生活中的疑問來課堂中尋求答案。初中階段的孩子即將進入或已往經歷著青春期,這是一個混亂困惑,亟需價值和目標指引的階段,加上社會的大環境越來越復雜,他們需要去思考生命、感悟生命,帶著信仰和追求繼續前行。對于教師來說,只有創設民主、全員參與的課堂氛圍,才能將我們與學生之間的“鴻溝”填平,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據而提供真正適合他們的教育。教學中,可以圍繞課文觀點進行提問和討論,也可以適當引入時下廣受關注的重要事件,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中的困惑,并加以澄清、解讀和糾正。最后,注意課外生活的延伸。語文課堂之外,可以組織成立閱讀興趣小組,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同時,也便于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聯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志愿者活動,親身融入社會的大家庭中,從中發現更多與人相處的美好和困惑,使其心性得到鍛煉,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四、結語

總之,語文課程具有開展生命教育的先天優勢,同時,滲透生命教育也是語文教育的部分目標所在。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向學生提供更多有益的人生指引,助力每一位學生擁有幸福完善的人生。

作者:宋梅美 單位: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魏家莊中學

生命教育論文: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對策研究

[摘要]本文闡述了生命教育的內涵、意義以及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間的關系,并就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現狀展開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建設視閾下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相關對策,希望全社會都夠將目光轉移到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上來。

[關鍵詞]生命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傳統文化;道德建設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教育與生命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若干建議與對策。然而目前還缺乏專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再加上傳統文化對生死的諱談,使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幾乎停留在空白階段。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4年,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高達2075.42萬。積極探尋可行途徑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生命教育內涵及意義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人文性、完整性的生命意識培養,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真諦,追求生命的價值,最終使生命實現輝煌的教育活動。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前,中國正處在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型的過程中,城市配套發展軟環境要求日益提升,農村青壯年男女成為社會流動的主力軍。從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看,進城務工農民在快速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基礎上,加快了城鎮建設的步伐;然而城鄉二元結構、老舊戶籍體制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大多數民工子弟無法與進城務工父母共同生活。結果只能是孤獨地留守家園,由年邁的長者陪伴,導致農民工子女問題的出現。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所以,深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研究意義重大。首先,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與家庭團結。生命教育意的目的在于幫助孩子與社會、他人建立積極有效的互動互助關系。然而,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父母關愛,在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行為規范上缺乏正確的引導。加之一部分祖父母在教育兒童觀念上存在的輕道德重物質、溺愛兒童及不能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等教育弊端,極容易導致留守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成績向不良方向發展。開展生命教育的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留守兒童的生活幸福感,還能夠幫助其確立更加明確的個人發展目標。只有把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問題處理好,才能使其父母沒有后顧之憂,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其次,開展生命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健康成長的必然需要。生命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給予孩子可開發的空間也很大。通過對生命教育知識的理解,留守兒童可以從主客觀雙重角度來認可生命的價值維度,珍惜愛護自己與他人的身心健康,關愛社會與自然,確立責任意識與目標意識。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培養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階段,如果得不到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方面的正確引導,很容易發生道德品質的偏離。比如有的兒童沉溺于網絡,有的兒童肆意違反學校規章制度,還有一些留守兒童甚至與社會不良少年糾纏在一起。因此,要多渠道地進行溝通式教育,逐步樹立留守兒童的生活自信,使其學會信任他人、欣賞他人、接納自我,形成與社會和諧的心態,進而規劃自己的人生。

二、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系

生命教育不能脫離道德教育的約束,因為生命的本能是欲望和需要,如果不加以約束,將造成生命本能的放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等都是生命放縱的表現[1]。現實教育過程中存在著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相分離的現象,表現為“去道德化”的生命教育和“去生命化”的道德教育[2]。生命教育是對生命整全的教育,因而必須將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以生命教育來整合道德教育,從而在道德建設視閾下基于人個體生命發展的需要,用道德的手段和內容來引導個體生命的發展,從而提升個體生命的意義,進而促使其實現豐盈人生。

三、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現狀及困境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存在的問題

一是身體不健康。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細致的生活照顧,身體存在營養不良等諸多問題。而身體的不健康勢必會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直接影響。二是心理發展異樣。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時間太少,很大一部分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聯系也較少,他們想要的親情需求難以得到較好的滿足。由于缺乏親情關愛和親情體驗,他們慢慢對周圍的人和事形成消極的價值觀念,嚴重者甚至對自我存在的意義產生否定情緒。三是迷失生命的意義。伴隨社會貧富差距的日益增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再加上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農村留守兒童生命安全受到傷害或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現象時有發生。當然,農村留守兒童也不缺乏積極樂觀者,他們試圖通過刻苦學習來改變自身命運,明確的目標壓得他們沒有喘息的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孩子過早失去了童年的純真與向往,模糊了生命存在的真正價值。

(二)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諸多學者多集中于理論領域探索生命教育的內涵,認為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全人教育”“生活教育”等。而在生命教育的具體實踐取向上,也存在著生死教育取向、安全健康取向、倫理道德取向等爭論。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缺乏具體的理論指導,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容易被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或安全教育代替。而國外對于生命教育的實踐性建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美國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意在使學生意識到生命內涵的豐富性和多面性,正確認識與體會生命的難能可貴,進而確立正確的生活目的與態度。

(三)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面臨的困境

首先,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和具體化的教育內容[3]。雖然目前湖南、遼寧和上海等省市出臺了關于生命教育實踐的相關文件,并將生命教育歸入國民教育的總體規劃,然而這些文件缺乏針對性,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不僅如此,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陪伴,他們的自尊建立以及安全等問題要比一般兒童更加突出,藥物濫用、誤用以及溺水、自殺等事件頻發。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缺乏教師專業化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使得農村留守兒童比一般孩子更加崇拜和依賴教師。教師是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實施者,因此其關于生命教育的觀念和專業知識勢必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效果和效率產生極大的影響。可惜的是,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師關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較為匱乏,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底下。一些教師甚至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生命教育,又何談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生命教育。

四、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對策

(一)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校作用

首先,農村中小學校應當注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理念的樹立,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珍惜生命的正確理念,幫助和引導他們認清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在于實現生命價值這個過程[4]。人生最寶貴的就是生命,只有熱愛生命,將有限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才不會虛度一生。其次,農村中小學校應當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理想與信念是一個人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集中體現。當一個人樹立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他的人生才不會因為諸多坎坷而出現迷茫。農村留守兒童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樹立理想似乎是一件困難的事,學校可以通過一些先進事例來激勵和教育他們,從而引導和幫助他們制定出契合自身實際的理想目標,進而幫助他們逐步實現制定的理想目標。最后,農村中小學校應當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加強生命死亡、生命挫折、生命責任、生存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的教育。農村地區存在許多天然的娛樂場所,這些場所在給農村留守兒童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潛藏著許多危險因素。針對此種情況,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生命教育校園主題實踐活動來引導留守兒童增強對生命存在價值的理解,比如危險場景的現場模擬、危險場景的實地考察等。只有通過親身實踐與體驗,才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重視和優化學生心理質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努力構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

(二)教師加強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訓與進修

教師是生命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生命教育的關鍵環節,是學生最為信賴之人。教師只有將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真正理解透徹,才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進而幫助農村留守學生更加清晰、準確地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意義[5]。而現實情況是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師關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較為匱乏,許多教師甚至沒有接觸過生命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有的教師自身素質也較為底下,缺乏師德,侮辱、大罵學生情況時有發生。這部分教師難以勝任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任務。因此,要對農村留守兒童順利開展生命教育,學校還應當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

(三)引導社會參與到生命教育過程中來

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還需要整個社會參與進來,只有整個社會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才能營造社會、學校、家庭和諧統一的生命教育環境和氛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家長不能將學校教育等同于孩子整個教育,不能忽視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即使身在外地,家長也應當多與家里保持聯系,多給予孩子精神關愛。社會輿論也應當真正著眼于如何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不能為了博眼球而將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惡性事件或其他慘劇刻意渲染。師范院校應當對師范生開展生命教育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生命教育能力,為將來從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便更好地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質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五、結語

政府、社會、學校、家庭要形成聯動機制,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成長環境,使其能夠重新找到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符合自身發展的生命真諦。在道德建設視閾下加強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必須確立全方位的教育內容,展示多種途徑的教育手段,將道德教育的精髓和原則貫穿其中,潛移默化地讓留守兒童接受。

作者:喬丹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命教育論文: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對中學生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學,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真理和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當前,在中學生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對于當代中學生的價值觀來說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目前,生命教育正日益成為各所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中學生的對生命價值觀的教育。各所學校要堅持積極、全面、具體的滲透原則,從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始,逐漸地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對在校中學生進行統一的生命價值觀的教育,提高中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為自身未來的發展道路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命教育;滲透

前言:

人類生命的整個過程,就是由一次一次的生命活動所組成的,生命活動的質量直接決定人類生命全過程的質量,所以我們要重視每一次的生命活動,讓自己生命的全過程實現高質量。教育,就是對學生的生命活動進行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體驗生命活動的過程。因此,生命教育作為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加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漸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可貴之處,不斷提升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生命的質量才能得以提升。

1生命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生命教育?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此后,在世界教育范圍內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學術界普遍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在學生個體生命體驗的基礎之上,學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統一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尊重生命,學會生存、健康并獨立的發展,追求生命的價值,學生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獲得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光彩,從而實現自身生命的最大價值[1]。

2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對生命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2.1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滲生命教育,是我國社會發展變化的要求。隨著我國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使中學生開闊了視野,為中學生學習多元化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學生的行為道德觀念。拜金、自私、個性極端等觀念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道德行為,模糊了學生對行為道德觀念的理解,近些年不斷引發校園傷害和意外事故等悲慘事件,嚴重威脅了中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基于此,必須在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讓中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中學生的未來和發展道路奠定基礎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2.2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

在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滲生命教育,是中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中學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強、抗壓能力差的心理特點。面對家庭、學校和社會所帶來的學習和生活壓力,中學生常常感到困惑,感到對生活的目標和方向的迷失,甚至開始懷疑人生,喪失對生活的希望。近幾年發生多起學生自殺或是傷害他人的悲慘案件,情形慘不忍睹。因此,必須在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增強學生對生命的認識,珍惜生命,享受來之不易的生命所帶來的美好[2]。

2.3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的體現:

在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滲生命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和培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對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定性分析,并對生活和生命進行了解和認識,這對中學生選擇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對生活的態度密不可分,并且對此有很大的幫助。目前有很多學校不注重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形成不良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降低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增強學校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視,在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滲生命教育,引導中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正是我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的體現。

3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對生命教育滲透的對策

3.1以思想政治課為載體,滲透生命教育:

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課的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思想理論知識的同時加深對生命的感悟。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更加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珍惜生命。通過生命教育,使學生能夠學會處理自身產生的困惑,也更好地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感受生活帶來的美好。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可以在其他學科中同時滲透生命教育,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加強中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因此,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采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可以更形象、更生動地理解生命。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造情境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和諧、活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熱愛學習、自主學習,在學習當中感受生命的意義,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信心,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使自己的生命充滿陽光。

結語: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作為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必須加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漸滲透生命教育,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感悟生活、珍惜生命。

作者:肖文紅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生命教育論文: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生命教育芻議

【摘要】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提倡以前瞻性眼光和積極姿態,注重發展人的積極品質以緩解與應對心理危機,從而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這一理論給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內容和新的方向,并為大學生生命教育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積極心理學

1亟需突破:傳統意義生命教育的弊端

當今大學生“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無人不網”的生活方式使傳統的教育形態發生了改變,為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1.1缺失了的生命意義

網絡世界的開放性無組織性使得網民可以同時接觸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類群的道德倫理文化,因而主流的道德文化很難控制到受教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在多元價值文化的沖擊下,大學生普遍找不到生存的意義,走進學生宿舍,首先入眼的雜亂無章的物品擺放,而在宿舍的學生,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機,就是在桌前打電子游戲,彌漫著一種思想頹廢、不思進取的氣息。大學中流傳的“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不在大學中戀愛,就在大學中變態”、“DOTA窮一生,魔獸毀三代”的俏皮話折射了大學生缺失生命意義,虛度青春年華的現實。

1.2淡薄了的生命意識

打開媒體,大學生校園暴力、自殺和傷害他人等極端惡性事件觸目驚心。表現在:①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生命為代價,如藥家鑫傷人事件中僅僅是因為他主觀上認為農村婦女會比較難纏;②對非己其他生命的漠視,如在校園中每到畢業季,校園被遺棄的小貓小狗隨處可見,同時采折花枝、踐踏草地等行為也比比皆是;③長期沉迷網絡游戲,會導致大學生人格異化,嚴重者甚至分不清楚虛擬與現實的界限,直接把虛擬世界中殺人的游戲復制到現實生活中去造成悲劇。

1.3邊緣化的生存技能

現在的大學生連最起碼的生活常識都很缺乏,筆者經常接到學生讓人哭笑不得的咨詢電話,比如電話卡丟了應該怎么辦,或者家里寄東西來了應該到哪去收等等。有的學生宿舍被整改,問及原因時,有些學生反映根本不知道如何打掃衛生,折疊床被。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尚且如此,更別提一些防電防火、保障個人財產、疾病防護、應激狀態下的自我保護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了。在大學校園里,違規用電引起火災、游泳溺亡等危及生命的事件時有發生。以上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的種種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尋求一種能夠從根本上扭轉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從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防患于未然,并且能夠持續性的發揮效能的新的方法,而積極心理學理論無疑是擔當此任的理想工具。

2異曲同工:運用積極心理學開展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其理論關注點在于個體本身具有的優勢與美德、積極能量和積極潛力等人性積極方面,致力于使個體生命更富于意義和獲得幸福,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開展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理,從心理意識層面進行。

2.1兩者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

大學生生命教育最根本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引導學生尊重所有生命形態,繼而激發學生探索生命的價值。積極心理學同樣重視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強調個體內在積極力量與優秀品質的激發,兩者殊路同歸,終極目標一致。

2.2兩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大學生生命教育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價值取向必須與當今倡導的和諧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保持高度一致。而積極心理學提倡積極人性論,要求發掘人性積極本能,兩者價值取向都是以人為本,重視個體生命力量的激發。

2.3兩者的研究內容是一致的

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分為:認知層面、情意層面、實踐層面;積極心理學則將人的心理機構分成三個系統:認知、情感和行為。認知層面意在了解個體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即正確的對生命的認知;情意層面意在引導個體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即對生命的情意層面;實踐層面在于掌握生存技巧,提高生命質量,這個與積極心理學中的行為相對應……從上分析可見,積極心理學與生命教育無論是從目標方向、價值取向還是研究內容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在積極心理視域下進行生命教育實踐探索是完全可行的。

3另辟蹊徑: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生命教育培養探索

3.1構建積極的教育環境,優化高校生命教育生態

高校首先要創設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校園文化,以陶冶大學生情操,構建大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學生生命意識。可以利用校園中的花草樹木、建筑布局等物質載體,將一些尊師重教、珍愛生命等名言警句或者典型事例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于無形中接受感恩他人、珍惜生命等觀念的熏陶,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高校應該開展各種生命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積極的情感,提升對生命的理解與認知。如通過組織參觀醫院里的產科、手術室、太平間等,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誕生,體驗生命可能遭遇的喜悅、恐懼和生命的無常,從而懂得敬畏生命;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消防演習、地震逃生演練等活動,體驗在一些應激狀態下如何判定生命的價值,從而學會熱愛生命;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公益和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和承擔責任,從而知道增強生命的責任感;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監獄、看守所、戒毒所或防愛滋病展覽等,使學生增強法制觀念和自我防范意識,從而自覺維護生命的尊嚴……

3.2培養積極的生命觀,掌握心理危機自救技能

大學生要培養生命存在觀、獨特觀、質量觀與超越觀,要能認識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學會敬畏生命;要理解到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要懂得努力提高自身生命的質量,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充實生命的內涵;認識到生命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其真正價值的,要積極發展和完善自我,提升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歷程中,難免會遭遇困難與挫折,會給大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危機,要教會大學生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危機自救技能。大學生應該了解并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識到無論面臨怎樣的危機,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要首先學會積極的正視現實、正視危機,堅定正確的生存信念。還要學會從逆境中獲取積極的意義,認識到正是在不斷的克服困難,超越挑戰中豐富了生命的意義,提升了生命的價值,學會用積極的認識來調整心態,培養自己積極的人格。

作者:金自如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 少妇激情作爱视频| 真人性囗交69视频|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国产丰满麻豆vⅰde0sex|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无码免费看|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狂桶30分钟|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性荡视频播放在线视频|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 综合 欧美 亚洲日本| 另类av|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 解开人妻的裙子猛烈进入|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免费的三片播放器|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人成绝网站色www|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