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金融保險論文

金融保險論文

時間:2022-03-30 11:10: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金融保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金融保險論文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教育體系構造思路

本文作者:曹伊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對于高校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至關重要。

一、高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踐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但是綜合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實踐。我們所提倡的高校素質教育更是需要在實踐課程中不斷得到提高,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尤為重要。高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從我國目前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實踐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偏離市場需求

目前,高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仍然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體,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因此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不穩固,走出校門后對實踐工作的適應能力較差,不能直接頂崗操作,特別是金融保險相關行業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更是讓學生無從下手。因此,社會上的用人單位要求學院能夠培養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二)依附理論教學

高校金融專業在實踐課程的設計上存在一定缺陷,實踐課程完全依附于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安排缺乏科學性和前沿性,無法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由理論課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安排實踐課程教學內容。這種以理論課程為基礎設置的實踐課程安排,導致實踐課程僅僅成為理論課的附屬,功能單一,沒有專門的實踐教學規劃、管理、研究和評價,必然會造成實踐教學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和相互銜接性,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師資力量匱乏

高校在實踐教學中十分缺乏“雙師型”專兼職實踐教學師資力量。金融保險專業教師都能夠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缺乏金融保險專業的從業工作經驗。因此,金融保險專業的教師不能夠根據金融保險相關企業對于工作崗位能力的要求進行實踐教學計劃的設定,不能夠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課程內容,也不能夠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予以及時準確的指導。個別金融保險專業的教師由于未曾有過金融保險專業從業經驗,甚至連自身都無法正確完成相關實踐課程內容。此種狀況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因此,抓緊時間培養和引進“雙師型”金融保險專業教師是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缺少實踐基地

校外基地是高等學校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認知社會、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最佳場所。實踐教學進程必須體現出時代要求,符合專業實際,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高校金融保險專業由于受地域和專業特點的限制,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還比較少,無法滿足學生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需要,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未來的工作崗位零距離接觸的機會,學生對自己以后即將從事的工作沒有概念,也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實現與更多的金融保險相關機構的合作,是高校目前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目標之一。

二、高校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框架構建

金融保險專業要培養具備一定的金融保險相關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夠運用金融保險基本知識分析行業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一線崗位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制定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對現行的實踐教學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構建一個具有高校特色的、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制定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實踐教學目標是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應該達到的要求。金融保險專業的實踐教學必須嚴格按照金融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來執行,結合金融保險專業的特點,確定出符合本專業各個具體實踐教學環節目標的教學目標體系。在此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是實踐教學的核心,它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和實踐教學條件體系的結構,同時又能夠對這些體系的功能水平起到驅動作用。實踐教學目標的制定不能僅僅是讓學生完成簡單的實踐教學操作訓練,而是要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依托,主要從職業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兩個方面進行設計。金融保險專業的職業特殊性決定了學生不僅僅要掌握金融保險知識,而且還必須具備熟練的技術應用能力,包括柜臺交易能力、金融交易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金融感悟能力。此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要恪守職業道德,具有團隊精神、奉獻精神、創新意識和質量意識。一個好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培養非常重要,通過全真模擬環境下系統的實踐訓練,學生不僅能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具備熟練的技術應用能力,更難得的是,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學習金融保險更需要職業素質,需要具備金融智慧。經過訓練,學生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具備較高綜合能力的金融保險中高級復合人才。

(二)建立科學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是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的具體體現。為了滿足金融保險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素質教育的特色,我們必須對金融保險實踐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通過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合理配置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內容系統化。實踐課程設置要以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為依據,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以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生產對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高校金融保險專業主要的專業課程包括: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基金投資學、投資銀行學、期貨與期權、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銀行信貸管理、國際結算、保險原理、財產保險、人身保險、社會保險等等。因此,所設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也要根據理論課程進行有效編排和設計。針對實踐教學區別與理論教學的獨特特性,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選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為學生提供各種金融工具的直觀展示,讓學生認識各種外國貨幣、票據、單據等等,使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即將從事專業需要熟知的具體內容。同時,在實踐教學中還要更多地運用案例教學模式,通過選取金融保險經典案例,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情景教學也非常重要。一個先進的實踐教學體系框架離不開先進的實驗室設備以及相關的金融保險專業應用軟件。金融保險專業的實踐教學要通過設立模擬證券期貨公司、模擬銀行、模擬保險公司以及相應的金融軟件和應用訓練,讓學生能夠在學校中實現近距離上崗,在高仿真的環境中體會證券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的業務流程,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提高實踐教師教學水平

1.實踐教師的培養

主要目標是要真正能夠推動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并能夠有效地轉化成推動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針對高校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師較少、實踐教學能力較弱的現狀,應當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解決:首先,要對金融保險專業教師進行實踐強化訓練。將金融保險專業相關的并為學生設計的專業技能訓練,如外匯、證券、期貨、銀行業務、保險業務等內容根據教師的專長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讓教師先熟悉各類教學軟件的使用,熟練掌握各項實踐課程的操作流程,作為指導學生的基礎。其次,針對專業教師理論知識與金融保險相關崗位實踐操作相脫節的現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聘請金融保險相關企業的專家為金融保險專業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和實踐指導,并有的放矢地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同時,由學院推薦優秀的金融保險專業教師到金融保險相關企業頂崗實習,以增強教師的一線工作經驗,以便更加準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最后,積極參與教育部組織的各類“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參加全國性的教師經驗交流研討會,與其他兄弟高校交流經驗、取長補短,達到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效果。

2.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一種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實現應用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模式。金融保險專業緊密依托行業、企事業,共同建立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建立產學研密切合作的運行機制。目前,高校金融保險專業的教師正在探索應用型的產學研合作的復合型發展道路。在產學研合作中,要求學生熟悉了解金融保險交易的一般程序和業務實踐,學生植根于金融保險的發展實踐中,更加注重實際問題的研究與探討。結合如何建立金融強國、豐富金融產品交易品種、規避金融風險、綜合理財、保險業務創新等實際問題,開展探究式學習。學生置身于金融保險行業的發展實踐中,熟悉了解了外匯交易、期貨交易、證券交易、銀行工作流程和保險工作流程的一般程序和業務實踐,更加注重實際問題的研究與探討,結合近幾年全球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日本地震等實際問題,開展探究式學習。產學研結合把金融企業運營、金融理論知識研究、保險行業先進經驗和培養現代應用型金融人才有機結合起來,使應用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了可靠的培養環境保障。

(四)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金融保險專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重要場所。學生可以通過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習,近距離接觸社會,將在校期間所學習的金融保險專業知識與模擬實踐操作運用到工作中。實踐教學基地的設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認知、對工作流程的理解,也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自己掌握的知識與實際工作崗位要求之間的差距,讓學生能夠更加努力學習。針對高校目前校外實訓基地較少的情況,加強同金融行業相關單位的聯系,與有意向的金融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通過簽訂協議,確定企業與學院的各自權利和義務,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能夠定期到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學習,體會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工作特點。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并為以后畢業生就業和金融機構選拔優秀人才打下基礎。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就業率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張凡雷 孔祥玲 單位:山東輕工業學院財政與金融學院副教授 山東輕工業學院財政與金融學院副教授

一、金融保險專業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調研不細,學生分配崗位不明

從保險技術角度講,由于多數院校沒有過硬的專業基礎,在畢業生面對所有的財產險公司和所有的壽險公司情況下,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到我國保險業在人力資源方面有下列特點:其一是人才數量相對不足,其二是人員素質總體偏低,其三是人員結構亟待優化。隨著外資金融保險機構的進入和民族保險機構的境外拓展,保險市場急需大量金融保險專業技能型專門人才。市場需求強烈的四類人才包括:保險高級經營管理人員、保險專業技術人員、保險銷售骨干和評估人。保險高級經營管理人員既要懂得理論又要了解具體的實務,作為專科層次的畢業生,剛參加工作不可能就能得到這個職位。如果想從事其它三類人員的工作,具體的崗位是什么,需要承擔哪些工作?具體來說,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公司都要涉及展業、承保、核保、查勘定損、核賠、風險管理咨詢、職業培訓、客戶服務、保全服務等相關業務崗位,那么這些崗位的具體職責是什么,了解不細,致使專業課程設置不系統、不科學,教師引導學生的就業方向不明朗,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不具體,學生在離校時,對保險行業的認識就比較模糊。

(二)培養目標、學生考核缺乏專業特色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既懂專業理論又能具體操作的實用型人才,具體到金融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素質全面,適應力強,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具備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實務經營能力與專業技能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這就要求對學生在知識、技能、素質方面的培養,應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致。有的高職院校沒有把培養目標具體到金融保險專業上來,對學生在知識、技能、素質方面如何培養認識不到位,對金融保險專業缺乏細致的專業培養規劃,專業課難以與保險行業要求的從業人員的從業能力相對應,學生考核只注重保險行業的一般知識,忽視保險行業的專業技能,難以適應保險行業對學生的專業要求。

(三)專業教師團隊人數不夠,努力方向不明確

金融保險專業,有它自身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需要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來完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金融保險專業的教師團隊。金融保險專業的主干課程,它是這個專業的標志,這些課程應該由研究這一問題的專業教師來承擔。但現實問題是:有專業,有學科,缺少專業或學科帶頭人,專業教師之間沒有形成一個既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的教師團隊,缺乏統一的理念、統一的口徑、統一的專業方向,沒有針對如何提升金融保險專業的教學水平而同心協力。有的院校原來有從事這一學科的專業教師,但迫于這一學科的學時太少,不得不同時擔任其它學科的教學任務,主要研究方向上受到了影響;有的院校缺少這一學科的教師,引進教師迫于提升學歷、職稱的壓力,無暇顧及這一學科的具體應用以及這一學科的發展動態,研究方向顯現出盲目性。

(四)學生實習欠缺,不能客觀了解保險業的業務實際

金融保險專業在課程設置中,實踐性教學環節要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一定比例。目前,有的高職院校并沒有把學生實習作為教學的必備環節,即使安排了學生實習的時間,也沒有精心地去組織,放任自流,由學生自己支配實習的內容,因而主動到保險行業實習的學生大約只能占金融保險專業全部畢業生的四分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只顧及如何完成自己計劃好的教學內容,沒有把講授的知識與保險的從業情景結合起來。學生在校三年,沒有與保險從業人員接觸的機會,沒有保險愛心與責任場景的再現,再加上媒體對保險糾紛的報道,致使學生不全面地認為:保險從業人員都是那樣為被保險人服務的!那么這些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站到保險圈外人一邊,不會選擇保險行業來就業。因此,在現在這個保險圈外人對保險評價不高的大環境下,不注重實習,也就等于學生在選擇保險行業就業的渠道上設了一堵墻,自然達不到高職院校拓展就業渠道的目的。

二、提升金融保險專業就業對口率的建議

為了把金融保險專業辦成學生和家長滿意,以及用人單位認可的專業,以提升就業對口率,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

1.教師團隊成員培養。金融保險專業既需要專業帶頭人又需要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必須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學科帶頭人應對本專業主干課程有深入研究,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經歷要豐富,教育改革與質量意識要強,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有較全面地把握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自普通高校,有高學歷與高職稱,但沒有在第一線工作的實踐經歷,勢必會影響到專業教學。因此,院校應與保險公司搞好協作,選派教師到保險公司頂崗實習,要求學生認知保險行業,應從金融保險專業的專業教師開始。

2.教師團隊成員專業思想的統一。金融保險專業按照“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精神,將培養目標與學生就業崗位掛鉤。教師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從學生就業去向上明確保險業每個崗位的職責所在以及對從事這些崗位人員的要求,明確自己所承擔的專業課對相關崗位的價值及作用,因材施教,以團隊的協助精神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任務。

(二)主干課程的設置

在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不多的情況下,應該抓基本,從上述最關鍵的崗位上進行突破,設置好專業課程。具體來說,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公司的崗位就是一個最關鍵的崗位之一,因為展業是保險業發展的瓶頸,保險市場需求強烈的人才中就包括保險銷售人才。如何培養銷售人才?因具體的業務不同,銷售人員所具備的知識也不同,就銷售財產保險而言,因財產保險業務相對比較集中但風險因素比較復雜,所以從主干課程的設置來講,應把《企業風險管理》與《財產保險》這兩門課對應起來;就銷售人壽保險而言,因人身保險業務相對比較分散但風險比較有規律,所以從課程的設置來說,應把《保險營銷》與《人身保險》這兩門課聯系在一起。有的院校設置了《金融企業風險管理》而沒有設置《企業風險管理》,這說明課程的設置只注意了保險的金融屬性和保險公司自身的風險管理,而忽視了保險的服務屬性———為客戶的風險管理服務,致使學生在保險展業能力的培養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企業風險管理》《財產保險》《保險營銷》與《人身保險》這四門課,不僅體現了保險專業的特色,適應保險銷售崗位,而且對于保險公司的其它崗位的知識能力遷移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上述四門課的開設將直接影響著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的后續發展。

(三)把專業思想貫穿到教學全過程

金融保險專業教師通過頂崗實習,深入了解保險行業的從業人員工資待遇、行業發展,變成一個保險圈內人,將會使金融保險專業的學生產生老師是保險圈內人的感覺,有助于學生專業思想的形成。再將保險人員的從業能力分解成知識、技能、素質,并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開發設計各門課程。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的特點來授課,不同特點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積極采用啟發式、引導探究式、情景模擬式等富有啟迪、創新作用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提出的對保險行業評價的問題,客觀、公正地分析,讓學生對保險從業人員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評價,將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專業思想。讓學生得到與金融保險專業對應的某一目標崗位應具備的從業能力,既顯示了金融保險專業的特色,又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內容,還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思想,何愁學生和家長對金融保險專業不滿意,用人單位不認可呢?

(四)精心組織學生實習

高職院校應以“協議合作、互惠互利”為原則,利用保險公司資源進行實踐教學,根據學生可能的分配去向,與各地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以滿足學生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需要。這不僅能讓學生的書本知識與現實結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將來選擇保險行業就業的一種策略,真正體現了雙向選擇。保險行業到底是好還是壞,為什么保險圈內人評價保險行業好,只有讓學生親臨其境,與保險圈內人交流,融入保險公司的氛圍,讓他們耳聞目染,學生才會理解保險從業人員為什么對保險行業評價好,對自己的工作心氣足,從而堅定自己的專業思想;同時學生在實習當中,還能結合保險公司的業務實踐和保險公司運營管理的情況,寫出調查報告,完成畢業論文。保險公司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經考核確定學生的工作崗位,簽訂勞動用工合同,挑選自己中意的學生作為后備人才來培養。所以,高職院校應重視學生的實習環節,與保險公司簽訂學生實習協議,按生源規劃實習基地,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進行實習。這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而且也體現了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雙向選擇,提高就業的對口率,實現高職院校擴大就業的目的。

(五)推行“對證施教”

“對證施教”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色的體現,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來設計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在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適應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使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成為高職教學的一種“內置”行為。在教學計劃制訂階段“,對證施教”的主要要求是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標準互相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互相接軌。目前,保險行業要求持證上崗,這些證件主要有:保險人資格證書、保險經紀人資格證書、保險公估人資格證書、風險管理師資格證書和壽險理財規劃師資格證書等。因此,高職院校應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梳理,檢查符合培養目標的所需證書的學科開設是否科學。有的院校在目前課程開設的基礎上,再增加《保險中介人》這一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順利地獲得資格證書,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保險行業職業的理解。在教學管理上,高職院校對教師和學生采取鼓勵政策,取得資格證書者在爭先評優中作為首先考慮的對象。鼓勵師生共同參與發證機關的證書考試,這不僅能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而且有利于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實現零距離上崗,大大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升就業對口率。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能力問題思索

本文作者:林秀清 鄒茵 林小強 單位: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福州市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服務業的開放步伐,金融保險行業從業人員激增,但從業人員素質的良莠不齊,對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一定的制約。高職金融保險教育是作為培養金融保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過程,對于提升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金融信息的利用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則是金融從業人員素質的根本體現,因而應當作為金融保險教育的重心。但是,高職金融保險教育容易陷入我國傳統的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專業人員能力培養的困境,導致金融保險從業人員在面臨新問題時往往難以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務必要改進高職金融保險教育,努力培養高職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的能力素質。

一、金融保險從業人員的能力構成分析

國際金融環境發生變化,國內已經事實上形成混業經營格局,國內行業監管隨之進行調整是勢在必行。2009年10月新的《保險法》正式生效,這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合格的金融保險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能力是什么?有必要對其能力框架進行規范。通常來說,一個從業者應具備的能力劃分為兩類:職業能力(competence)與能力(capability),前者指的是在真實工作環境下按照既定標準實現其職責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職業知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價值觀。[1]職業知識包括一般知識、金融保險與相關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組織與經營知識;職業技能通常是通過教育與執業經驗相結合所獲得的,包括智力技能、人際關系技能、交流技能;職業價值觀更大程度上考慮的是維護金融保險行業與整個社會的利益,包括承諾保持公正、客觀、獨立,遵照職業準則,關注公眾利益和承擔社會責任、致力于終身學習等。

由于各國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異,金融保險職業能力構成方面不同國家有自己特殊之處。我國金融保險從業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的金融保險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相當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會計政策的洞察力。因此,政策洞察力、知識、技能、職業價值等應是我國金融保險從業人員能力的主要構成。知識,包括金融知識、保險知識、證券知識、信息技術、外語知識、國際結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個人理財規劃、金融營銷、會計學、統計學、國際商務等;技能,包括解決問題能力、開拓創新能力、領導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精神、獲取新知識能力、國際競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靈活性等;職業價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規與職業道德、誠信、客觀、保密、社會責任、終生學習、政策水平等。[2]

二、我國金融保險專業能力培養現狀

高職金融保險教育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金融保險專業從業人員的基本能力。但是,我國的高職金融保險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封閉的脫離實際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金融保險的高等職業教育嚴重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鄧傳洲等,2004),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的能力素質難以適應金融機構的要求。筆者近三年來以問卷方式調查了中國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金融保險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對金融保險教育中應注重的知識、技能和教學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認識,其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金融保險教育的知識結構仍然較為狹窄,具體表現在跨專業學科知識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技能的培養方面也相對薄弱,目前的金融保險教育狀況也還沒有完全提供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傳授。實際上,許多學校對基礎課程的設置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往往只了解理論常識,而對相關交易活動的經濟實質缺乏起碼的了解和判斷。

金融保險業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金融保險知識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之中。部分高職院校教材陳舊,甚至沒有自己的教材,采用適合本科生的教材,教學方式呆板,缺乏實訓,難以適應新經濟條件下對金融保險從業人員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許多高職院校也設立了金融保險實驗室,但其設計的業務都是簡單化了的常規業務,與金融機構實際相差較大,難以起到實習的效果,而畢業實習也大多處于放羊狀態,專業對口的實習很難保證,有的學生甚至從沒有去過實習單位照樣開出實習證明,質量難以保證,這致使教學實踐浮于形式。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實踐實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嚴重脫離實際,以至于部分學生畢業時連基本的常識都不懂,動手能力、判斷能力、溝通能力等均難以適應職業需要。

三、國外職業教育經驗帶來的思考與借鑒

自20世紀80年代,各國就開始對職業教育進行改革,以改變傳統教育注重知識傳授的局限,提高學生的能力,以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要求。德國職教專家T.特拉姆對這一時期興起的行為導向教學法大為稱贊,指出行為導向教學法對能力培養的好處,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以展現。柏林工大的教育專家杜霖先生認為通常技術類專業的學生可在一體化教室、實驗室、工廠、車間等實際操作環境中進行“手腦并用”的學習以提高職業能力。美國高校早已意識到傳統的知識獲取型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和企業管理的需要,認為學校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因而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教導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素質,大學教育應是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以獨立自我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所以,終生獨立自學能力是任何專業人員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

金融保險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經驗豐富的金融保險行業從業人員應具有的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傳授給學生。終生自學能力的基礎可以概括為三方面:知識、技能和專業認同。知識包括一般性知識、組織與經營知識、金融保險知識。技能包括溝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交際能力。溝通能力是指具備有效的聽、說、讀、寫能力;智力能力是指尋找、獲得、組織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交際能力是指和他人進行有效合作和具備領導才能的能力。專業認同是指畢業生應認同所學專業,樂于學習專業人員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并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包括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應該知道并能夠認同專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并能據此做出價值判斷,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具備正直、客觀、公正的品格和堅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指出學校應教會學生為獲得并保持職業資格所需要的學習能力,即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并打好終生學習的基礎。有關部門還對如何加強專業學生能力結構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因此,美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實踐中美國大學也積極響應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提升各專業畢業生的能力。

四、改革高職教育,提高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能力

為了提高金融保險專業學生畢業后對不斷變化的復雜的經濟環境的適應能力,應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因此應該改革高職金融保險教育方式。

(一)轉變思想,更新教學觀念

個別院校招生就業辦從學生入學就進行職業能力測試,為學生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科學的參考數據。重點從事業心、溝通交流能力、處理問題能力、領導能力、創業潛力、成功傾向、職業選擇等方面對廣大學生進行測評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從入學就重視自身能力的培養,學習目標更加明確。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和品德的形成,歸根結底必須依賴學生自身的主觀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引起學生的強烈追求和主觀進取時,才能發揮其對學生身心巨大的塑造力。所以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即“學為主體”,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發揮,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重新塑造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個階段以來,師生關系已經由教師的絕對權威轉變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說是很大的進步。這種關系可以使師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探討問題,師生在誠信中主動愉悅地相互促進、教學相長。教師對學生采取理解、寬容、信任、鼓勵的態度,學生才會暢所欲言,敢想、敢說、敢問;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知學習知識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而高職金融教學改革甚至要超越這個程度重新塑造更為理想的師生關系。突破傳統的師生角色意識。學生參加教學全過程:收集信息、制定計劃、作出決策、實施計劃、反饋控制、評估成果;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咨詢者和伙伴。以學生為中心、自主性學習為主,以學生行為的積極改變為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模擬、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項目教學等各種不同的教學樣式來塑造學生認知、社會、情感等方面的多維人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活動多表現為隱性的;而學生學的活動則躍然眼前,表現為自主性的學習活動。

(三)改革教學內容,確保傳授知識的新穎性

精簡課程內容,理清各課程間的關系,刪除交叉重復與陳舊空洞內容,使課程內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時代新意,如國際貿易實務與國際金融課程中關于國際結算部分的內容存在較多重復;可以考慮重新整合;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增加實訓課程的比重,將抽象的理論與創新性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創造有利的條件;擴充教學信息量,及時引入國內外金融保險專業發展過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成果,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將一個豐富的、開放的、富有時代感的知識世界展現給學生,并注意將西方國家當前的經濟政策、金融保險財稅法規、行業最新發展等內容介紹給學生。

(四)改進教學方法,注重職業能力訓練,課證融合適應行業規則

面對國內外金融環境的變化,金融保險知識也不斷更新,傳統的學校教育提供的知識結構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終身受用,堅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原則,教會他們學習方法與能力。為此,可以大量使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實訓教學法、啟發式教育、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等,并建立社會實踐和校內模擬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實踐環節,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勝任能力。隨著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的提高以及持證上崗的規范要求,國內部分院校采取課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職業能力教育,改革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在畢業前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獲得相應職業能力。可以邀請保險業的專家和一線的金融保險行業骨干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清楚職業崗位的基本要求,感悟保險創業的艱辛,主動尋找差距,激發學習的自覺性,從而達到學生自發地參與以創業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學目的,全面提高其自身的職業素質。

(五)改革教材編寫思路,編寫金融保險專業產學結合校本教材

大多數金融保險教材的修改只是簡單的修訂,即根據新情況,對原來教材進行修修補補,教材基本變動不大,甚至有的高職院校選用的是不符合高職實際的本科教材。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新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導向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也不容易貫徹實施,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材的編寫內容應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增加“案例”的比重和增設“實訓課堂”等內容,教材的改革和重新塑造、應該在內容、形式、寫法、版本、裝幀等各方面進行整合,把專業知識和精彩的文筆結合起來,深入淺出,融會貫通,通過形式上的輕松活潑與高質量的教材內容相結合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倡各高職院校與金融保險企業合作編寫產學研校本教材。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就業困境分析

本文作者:張小惠 單位:湖北財稅職業學院涉外經濟系

一、高職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困境的現狀

金融保險專業的培養目標,顧名思義是著力打造金融相關領域,包括:以保險公司為主體、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所需要的專業人才。而高職金融保險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要區別其他各類高等教育,著力打造面向操作、經營、管理業務一線的復合型人才。相對于金融業多年存在的“人才高消費”現象導致的金融業崗位與員工素質錯位的矛盾,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金融保險專業學生“性價比”更高,與崗位的匹配情況也更好。因為在專業教學設計中本著“學會、夠用”的原則,設計的知識點與金融保險領域的工作能力要求相掛鉤,包括:金融投資、銀行柜臺業務、會計基礎、保險學原理、壽/財險、證券投資、保險營銷、理財等課程。更在教學過程中安排校內外實訓、定崗實習讓學生熟悉并融入真實的工作環境,了解具體的崗位職能。與此同時,現在大部分金融機構很重視員工隊伍的層次建設,在招收一線員工時已開始關注動手能力強、掌握業務基本技能的金融類高職院校畢業生。雖然目前市場對專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趨勢,經過職業院校培養的訓練有素、技能扎實的大專生在行業中更受歡迎,因為在單位中大專生無疑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盡管高職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存在以上諸多優勢和發展前景,我們也不能忽視該專業學生存在的就業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金融保險專業從業要求高

筆者在《管理學家保險人才供求兩難現狀中的教學理念革新》一文中就概括了金融保險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素質:在智力上應具的杰出的思維能力,懷疑和批判的思維品質,獨立和自主的思維立場,開放和多方面的思維形態,具有強大的創造欲望和創新能力。在知識結構上應具備合理的、渾厚的知識體系并以此為支撐,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使其與世界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自身的發展達到動態的平衡。在能力上應該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而協調的發展,能真正學會做事。在人格上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生命價值和主體精神得到充分的重視,同時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存在和社會的價值。提別是保險行業,其要求更是極致,借保監會主席吳定富的概括:保險從業人員一是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二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倍加珍惜近年來保險業改革發展取得的成績,在成績面前不安于現狀,在差距面前不甘于落后。三是練就過硬的本領。要加強學習,不斷拓寬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堅持學以致用,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四是弘揚優良的作風。堅持求真務實,自覺抵制經營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因此,高職學生從入校的基本素質來看與以上的要求還是很有差距的。這也是許多教學活動無法達成的關鍵因素。

(二)學生就業的主觀意愿聚焦內勤工作崗位

從學生的主觀意愿上看,有金融相關專業背景的學生其就業意愿也偏向如銀行業的柜臺人員、客戶經理、理財顧問,保險業的保險人、保險經紀人、內勤人員等崗位,因此在這些崗位的就業率和留存度也比較高。但是,矛盾點就在于這些崗位對于各個金融企業來說,崗位容量有限,每年發生人員變動或有招聘行為的情況非常少。這與大批渴望涌入相關崗位的學生意愿形成矛盾。與此相反的,金融保險行業領域中,在保險方向的外勤———即一線營銷人員存在大量的缺口。特別是有一定專業背景的高校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學生就業情況呈現就業率低,人才流動頻繁的現狀。這一現狀與快速發展的保險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形成矛盾,從而也抑制了行業健康發展。

(三)金融保險業業績考核方式讓學生群體望而生畏

金融保險行業是誕生富翁最快、最多的行業,但這些神話似乎與剛出社會的高校學生無緣,因為學生的社會資源最為貧乏。那金融保險行業中的薪資、獎勵辦法無不是與業績掛鉤。行業中的“保費英雄”和“高位高薪”收入分配與職務晉升方式,使得許多剛走出校門的高職大學生們望而卻步,對許多學校的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而言,學習是為了取得學歷,將來不一定在這個行業就職,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浪費。

二、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困境原因分析

以上高職學生存在的就業困境在金融領域中的保險行業表現尤為突出,因此,本文以下主要分析金融領域中保險行業學生人才流失、流動的典型原因。

(一)就業思想荊棘的形成因素

1.對傳統就業模式的認可根深蒂固。其一,學生們對擇業的標準是保守的。所謂的好工作前提一定是穩定。如何保證穩定呢?簡單地概括就是必須簽訂勞動合同,有單位交五險一金。其二,學生們對從事保險人工作的誤解。筆者曾就保險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區別在授課的金融保險專業學生中展開討論,大家對這兩種合同認識比較模糊。特別是對保險合同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更有同學認為合同是不受法律保護的。這也就導致畢業生即使是留在保險行業工作,寧愿選擇收入較少但相對穩定的內勤崗位而不愿在挑戰性極高收入豐厚的營銷崗位。

2.行業的社會形象不佳阻礙大學生加入的腳步。這一點,在前文已有分析。由于門檻過低進入保險行業的人員主要是集中在保險人隊伍中。換句話說,中國保險業的窗口行業中集聚的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無法適應保險專業知識的能力需要,只能用生硬、簡單甚至違法的方式進行營銷。所以,一旦出現問題,大眾會把不信任的情緒投向保險行業,更不相信商業保險的意義所在。試問類似的不良認知和情緒擴散,我們學生的父母怎么會支持自己的孩子進入保險行業就業呢?而對于還尚未完全獨立的中國大學生來說,這個因素強有力地捆綁了他們選擇保險行業從業的腳步。

3.怕吃苦受累,愛面子。筆者認為,學生存在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學生這一個群體。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會風氣不佳是根源。本文不就這一社會問題進行探討,但筆者必須指出這一因素導致學生無法適應挑戰性極高的保險行業。保險營銷員或人等外勤崗位工作沒有底薪,在沒有人脈的情況下完全靠“陌生拜訪”銷售保單,展業壓力巨大,收入也不穩定。這樣的描述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

(二)就業理念誤區

1.就業標準過高。大部分保險專業學生仍希望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愿意到鄉鎮和基層工作的很少。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期望值偏高,理想與現實脫節,一味地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片面認為留在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

2.職業定位不清。從社會就業層面看,保險行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有內勤和外勤兩種。內勤工作相對穩定,職場環境較好,是多數保險畢業生就業首選,但內勤崗位設置有限,常要求員工具有醫學、會計、法律、建筑、汽車制造等相關背景,僧多粥少,競爭激烈。保險行業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外勤人員即保險人,他們工作壓力大、流動頻繁、社會認可程度低、行業整體形象較差,多數保險專業學生不愿意從事此類工作,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又無法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進入其他行業。

(三)教育因素———挫折教育的缺失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所受的適應性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一把無形的枷鎖,讓學生們沒有足夠的分辨能力和魄力留在保險行業發展。他們被中國保險業一層不太美觀的面紗蒙住了探究保險真諦的眼睛,知識本位、能力本位的教育體制也沒有給學生的心智和勇氣的培養供給養料。

三、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困境對策的思考

(一)辦學方面

1.加快高校教育體制改革

從教育管理體制上,需要對我國現階段保險教學需求環境進行系統研究和再認識,明確保險教育的目的、方向、思路,探索適合現階段國情的保險教學管理體系。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為教師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加大對外交流,鼓勵和培養“兩棲型”和復合型的師資隊伍,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兼職教師隊伍。在教材上,各大高校要擯棄門戶觀念,加強高校間的合作,建立相對統一的專業主干課教材體系,提高專業主干課教材的質量。各院校在主干教材的基礎上,再結合各自院校特點,確定專業方向,編寫特色教材,盡量實現國外和國內、基礎與實務的兩個兼顧。

2.創新辦學模式

現階段,我們需加大力度完善保險專業高等學歷教育體系,學界、業界應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目前,國內的保險專業高等教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畢業生大部分都要走向實際工作崗位,因此,增加學生接觸實際的機會非常重要,這就需要學界和業界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

(二)教學方面

1.高職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目標的思考———基層復合型人才培養。我們的教學目標推進學生職業素質教育。2.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面向金融機構。學生定位于保險公司的基層營銷、統計、后臺服務等崗位;另一方面銀行業務的擴張與發展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教學模式的轉變

筆者希望從教學模式革新的探討,來談一下如何培養一個能在保險行業留得住的專業人才。1.打破機械性適應的途徑是需要培養創造性適應者。2.人格本位、素質本位教育理念的建立。“人格本位”教育體系反映在課程設置與建設中,應該包括知識技能、智慧與方法、人格力量或職業倫理三個層面。在人格本位理念的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上,素質教育應運而生。這里的“素質結構”是:在內涵上,(1)完成職業任務所必須的基本技能或動手能力,如知識運用能力、技術應用能力;(2)完成職業任務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質,即20世紀80年代德國企業界倡導的“關鍵能力”,如合作能力、公關能力、解決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3)職業崗位變動的應變能力和就業彈性;(4)在技術應用領域中的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如工藝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創造、管理方式的變革等。

“素質本位”是人的整體內在的身心的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未來職業教育的內涵是:以教育為方法,以職業為中介,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個體生命開發的全面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的教育。以上的教育理念的轉變符合我國教育改革大政方針,即由過去單純的能力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職業教育法》第四條也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筆者認為,保險相關專業的建設猶如一塊試金石,即使保險專業保險行業再不被社會認同,實際工作中再艱難險阻,如果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能夠達到做到人格本位、素質本位的話,我們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更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教育是否有效,筆者認為在保險行業能夠得到有效驗證。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就業策略

本文作者:孫潔 單位:湖北財稅職業學院涉外經濟系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間金融溝通的加強,金融保險業在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遭受到不小的壓力,在這一情況下,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與行業需求,改變高職金融保險人才的培養模式,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以促進高職金融保險教育自身不斷發展,已成為一個必須要研究的課題。

一、高職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資料查詢、數理分析等方法,對本校2009、2010、2011屆畢業生就就業率、就業方向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跟蹤調查。

1、就業率分析

本校金融保險專業近三年一次性就業率均較高,都超過了90%,尤其是今年更是超過95%,這也超過了學校各專業平均就業率。由此可見,本校金融保險專業有較好的就業前景。

2、就業方向分析

通過對2009、2010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跟蹤分析來看,80%以上的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的都是與金融保險相關的工作,只有少數畢業生從事了其他行業工作,這也是正常的。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保險咨詢公司和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公司,從事保險咨詢、保險的、保險策劃、信息分析和理財服務等工作。

3、畢業生跟蹤調查分析

本校初步建立了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系統,及時反饋學生的就業狀況,并結合保險公司的反饋和畢業生的座談會,了解到以下情況:一方面用人單位評價本校畢業生保險基礎知識較扎實,工作踏實,能安心保險一線工作,但有部分畢業生動手能力欠佳,適應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通過畢業生的問卷調查得知,大多數保險金融專業畢業的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的學習,為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尤其是提供了理論知識。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實踐課程開設得不夠好,高職教育特點沒有明顯突出自身的特點。

二、金融保險行業需求分析

1、金融人才數目需求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全球金融業并構與聯合的浪潮推動下,不僅保險公司需要金融保險人才,而且銀行、證券期貨公司、企事業單位和勞動民政部門也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險人才。同時,在保險業的發展與拓展中,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按照慣例,開設一間保險公司內勤管理人員約80人,分公司約50人。而有專家預測保險業每年的增長速度可以達到30%,可以說,中國保險業對金融保險人才數目需求的數量激增。

2、崗位需求分析

在保險業發展過程中,由于業務擴充、人員調整等引起管理系列、內勤系列、銀行系列的人才需要。其他行業對金融保險人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需求,一是保險公司對保險人的需要;二是保險經紀公司對保險以紀人的需求;三是郵政、貨運、航空、汽車銷售等部門需求保險兼業人才的;四是隨著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健全,社會保險人才的需求。

3、能力需求分析

銀行、證券及保險業務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使得現代保險業需要的是保險與金融融合的多面型的人才,不僅要對保險知識了解掌握,同進還要對銀行、證券、投資理財等知識有一定了解。同時,從企業和各保險公司的反饋來看,各各企業除注重人才的應用性、復合性外,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如人際交往。那就要求相關高職院校在金融保險人才培養上要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保險實務類課程開設,注重學生實習實訓,還要注重通用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才能夠適應企業和社會的要求,培養出復合型專業人才。

三、高職金融保險專業供需不對稱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有供給、有需求,應當能夠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但我們卻看到金融保險專業就業的雙難矛盾:保險專業的學生工作難覓,保險企業則是人才難求。高職金融保險專業供需不對稱的原因何在,我們從學校、教學、企業、學生四方面分析了內在原因。

1、從學校方面來看

人才培養方案決定培養出人才的類型,對于金融保險這一專業,學校沒有及時調研和分析市場需求,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也只是在原有基礎上稍作調整,如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并沒有實質性的變革,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未做相應調整。同時,學校對于高職金融保險專業課程設置與部分本科院校存在相似性,對基礎理論課程比較重視,而忽視了課程發展性、時代性,對目前一些比較重要的險種,如責任保險、保證保險等重視不夠。這種課程設置沒有突出保險的實務性,沒有突出層次性,加之與本科院校雷同,導致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時與本科生相比,并無優勢,無法形成錯位競爭。

2、從金融保險專業教學來看

教學手段上,盡管不少高職院校以多媒體代替傳統的黑板和粉筆,但教學模式仍然是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導致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達不到保險行業人才招聘的基本條件。由于保險學自身的應用性特點,在教學手段上,實踐教學必不可少。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忽視行業發展動態與社會人才需求變化,強調理論學習,實踐教學環節,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案例教學、模擬教學幾乎沒有。在這種情況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培養出的畢業生也就難勝任保險公司的要求。同時,在考核方式上,高職院校采用的主要還是期末試卷考試再加平時作業的成績,這種考核評價方法偏重于單純記憶成分,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3、從企業、公司方面來看

部分企業、公司只是關注當前市場份額,需要螺絲釘式人才,目光短視加上對保險教育認識的偏差,使得在就業市場上,金融保險專業的畢業生反而不如電腦、財會、市場營銷等專業的畢業生。

4、從學生方面來看

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大部分畢業生擇業心態較為主動,但是不少畢業生就業標準過高,對薪資、工作地點均有較高要求。希望到大中城市可沿海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鄉鎮和基層工作;希望從事相對穩定的保險內勤工作,而不愿意從事保險外勤工作。就業理念上的誤區,職業定位不清,加上心理素質不高,使得部分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挑三揀四,錯失良機。

四、高職金融保險教育與就業協調發展方略

因此,在當前經濟環境條件下,高職金融保險專業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要適應市場,改變觀念,豐富人才培養內容,調整人才培養手段,突出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與實用性。

1、端正就業擇業觀念,溝通信息,找準自身定位

(1)引導學生端正就業觀念

高職學生在就業理念上有誤區,職業定位不清,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端正就業觀念。如在金融保險專業教學中,可增加有關就業趨勢的內容,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結合時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加深對就業的認識。同時,可利用實踐教學讓學生制定目標,明確就業方向,從而達到以教學促進就業的目的。

(2)制定適應市場需求的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我校分析了湖北省及周邊地區的人才需求和市場需求,進一步明確了高職金融保險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方案,即具有良好的保險職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的崗位群是各類保險公司從業人員、保險人或經紀人、證券及銀行等相關行業金融保險方面的從業人員,并由此培養目標出發制定金融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3)找準自身定位

由培養目標和方案可以看出來,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性人才,這就要求學生要找準自身定位,不僅要注重基礎,還要掌握多方面知識,在意志上還要有一股子特別的“韌性”。

2、豐富人才培養內容,適應市場,提高學生競爭力

(1)以就業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

以就業為導向是構建課程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應調查、預測人才市場需求變化,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面向市場,面向專業,面向應用,構建課程體系。首先,確定理論課程體系時要依據以下原則,要和實踐教學相輔相成,既合理,又實用,特別要包括與金融保險行業知識相關的前沿知識等。其次,要注重實踐教學體系的搭建,能夠培養一定的職業技能,為了加強就業競爭力,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引入相關資格證書的考試。再次,根據金融保險市場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由原來單一金融保險方向課程向多個方向延伸,如包括保險綜合管理、保險營銷、涉外保險等,注重培養多方面能力。

(2)整合課程內容

高職院校金融保險課程間存在著重復現象,在構建了適應市場的課程體系后,課程內容上可以進行整合。課程內容要以培養應用、操作能力為中心,在結合一定的地方特點、行業特點,突出課程的靈活性與實用性,在此基礎上,不忽視計算機和外語的教學,為就業提供多方保證。同時,推行模塊教學,對模式內相關內容進行整合,突出高職特色,建立模塊教學內容及體系。

(3)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教學內容上除了不斷整合,適應市場外,還要志時俱進。一方面,可以采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邀請校外的保險專業人士闡述一些前沿問題,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熱點,接近專家。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選修課,適當引入外文教材,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以適應全球化趨勢。

3、調整人才培養手段,與時俱進,注重學生素質提升

(1)改革教學方法

在金融保險專業教學中,除了常規的教學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創新地使用一些教學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通過精選案例、分析案例、總結案例來完成整個教學活動,從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還可利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或者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開展專題講座或學術報告,以專題形式促進教學。

(2)培養職業精神

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這也是今天各企業看重的人才素質之一,在高職教學中,可以開設相關課程或進行相關活動,有目的打造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尤其是在工作壓力較大情況下的心理素質,同時使學生具備責任感、團隊精神、創新精神,為就業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發揮實踐課程作用,拓展渠道,打造實用型人才

(1)建立校內實踐課程體系

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我們更要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要建立符合學生實際的校內實踐課程體系,可以開展以下三方面訓練: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崗位技能訓練。就金融保險專業而言,還可以和相親保險公司聯系,利用其軟件,進行情景教學,創設真實性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保險業務各環節、各技能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將實踐二字在教育教學中很好落實。

(2)實行校企合作,推動就業

在實踐課程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實行校企合作,推動就業。可以與一些金融保險單位合作建立保險實習基地。學校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多樣化的實習,使學生對工作環境、金融工作、保險業務有一些了解,并在實習中注重把已學習過的理論和技能與實踐操作相整合。學校還可以與一些保險公司等合作單位簽訂合作協議,“訂單式”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結語:金融保險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高職院校應該既有前瞻性,又有反思性,扎扎實實地開展教學與教育工作,以期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校培養為基礎、個人實踐為補充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金融保險專業人才。

金融保險論文:職校金融保險人才培訓思路

本文作者: 陳俊杰 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金融保險業的重要性也無庸置疑,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金融保險業對國計民生、發展戰略、制度改革等個方面的影響亦窺見一斑。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該行業人才培養的基地,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和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然而我國的金融保險職業教育也剛剛起步,專業的建設始終躑躅不前,人才培養難以與社會需求形成良性對接,除了硬件設施的不足外,還有較多的地方需要我們去完善改進,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也給了我們較大的啟示。同時,專業建設也是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是高等職業學校建設的核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事關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與整體競爭能力的構建。

二、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金融保險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金融、保險、銀行、財會、證券、理財規劃、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各類金融工具,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并能夠從事銀行信貸治理、公司和個人理財、證券投資、銀行風險治理、保險業務等工作的專門人才。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險是一門操作性、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在人才的培養和專業建設過程中,應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層次特點,結合社會崗位的實際需求,著重培養其應用力、操作力與適應力。高素質的人才是我國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在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和關鍵性作用,筆者通過對國內的金融保險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分析認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專業建設觀念的創新不足,缺乏活力

縱觀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的建設,缺乏新穎,思路沒有突破性,受制于實訓基地的支持不足、實訓基地太少以及經濟因素、教師觀念、社會觀念等方面,還徘徊于陳舊的傳統建設思路,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真正推行,教改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難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同類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學生作為的受惠對象,也要加入到專業建設中來,在這方面學校和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要向其講解高職高專的教育特點,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只有觀念轉變了,師生才會按照高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去實踐。

(二)更注重“學”中去“做”的人才培養邏輯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注重于理論知識的不斷深入,偏重于在“學”中“做”的邏輯,忽略了將其與實際的結合,也偏離的職業教育的核心,致使學生進入社會崗位以后一片茫然,手足無措,用人單位也必須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就業再培訓,由于金融保險專業其特殊的性質,以及社會新的形勢決定了現代的職業教育應當是在“做”的邏輯下去“學”的思路,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去學到理論知識和應用知識,這樣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能讓學生容易理解金融業深澀的理論知識,有助于將其融會貫通。實踐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等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校企合作的建設還停留于表面,沒有形成例行化機制

校企合作是金融保險專業建設的關鍵所在,企業是學生的最終接受方,對學校培養的學生是否受到社會的歡迎與青睞,企業最有發言權,例如保險公司、銀行、財務公司、證券公司等,那么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就應該形成校企合作的長久機制,然而在實際的職業教育中,這種例行化程序又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沒有形成普遍性,這樣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實習實踐基地的經常性流動,給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帶來了較大的難度,那么通過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財務公司等簽定長期合同和掛牌的形式來固定合作基地也不失為一種良性的機制。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政策措施和出面協調。

(四)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對于專業建設來說,課程的設置是很關鍵的一環,但是在許多的高職院校金融保險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看到課程內容重復率極高,比如《貨幣銀行學》與《中央銀行學》,《財務管理學》與《公司金融學》,《市場營銷學》與《保險營銷學》等內容都有很多重疊的地方,那么就需要我們在授課前進行不同教師之間的溝通,避免授課內容的重復。在有條件的學校內部可以組織專業教師進行實用教材的編寫,形成一個研發團隊,既可以增強科研能力,也可以增加不同經驗的交流。對課程的重組和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反映金融保險領域的新思想、新理論、新動向。在課程的選取上也要注重與社會實際的結合,切實把握前沿的專業方發展,適時更新教學內容,因為金融保險業其本身的知識更新很快,新的理論或新的金融產品在不斷的產生。

(五)專業建設偏重于“職”教,而正在遠離“高”教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存在的本身就注定要承載特殊的社會意義,金融保險業又作為一門特殊職業教育,在專業構建上必須有別于其他的職業教育,以便形成其鮮明的專業特色,而高職教育也應該有別于職業教育或中職教育,我們培養的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較高等級的技術型人才,那么也就意味著在注重“職”教的同時不能忽略了“高”教的存在,畢竟我們培養的不是純粹的技工,而還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而現在的高職教育正在忽略這樣一個問題,這就帶來另一個問題: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前一兩年具有比本科更好的操作能力,但在數年后,就將遭遇其職業生涯的發展瓶頸,因為理論和人文素養的缺失而不具備或較少具備創新力,金融保險業又是一個極需創新意識和的能力的行業,那么我們在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上應該實際操作與理論素質要齊頭并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能培養出讓社會滿意的專業人才。所以筆者認為,從某種角度上講,高職教育比本科教育承擔著更為復雜和繁重的任務。

三、對策及其建議

為了從觀念和具體操作上改變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現狀,使其與社會崗位實際需求相結合,針對以上所提出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金融保險的專業建設。

(一)在加強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

在注重培養學生技能操作力、崗位適應力、創新應變力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并重,即在注重“職”的同時不能忽略對“高”的教育引導。擴大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增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以社會需求作為參考來確定教學,以教學來促進社會需求。積極的為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進行正面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引導,促使其在德育、智育、體育方面的全方位發展,使之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之才。

(二)職業資格認證培訓與專業教學相結合

國家教育部門明文規定,為了讓學生適應社會崗位的需求,高職畢業生應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即“雙證書”制度,為了提高資格認證的過關率,增強職業技能水平,可以考慮構建以專業核心課程內容為基礎,專業基礎教學與職業資格認證教學相結合,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為一體的全方位新型課程體系,以便在畢業以后可以取得會計、保險、證券、銀行等從業資格證。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實行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專題任務教學、項目驅動教學、技能訓練及合作調查教學。

(三)以社會需求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鑒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人才培養方案可以按照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來制訂,課程內容由崗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來確定,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位置,也是按崗位能力的形成過程來排序,要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課比例。打破以傳統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以社會崗位職業能力的需求為培養的核心,保證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在制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聽取專家委員會的意見,以此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控制。

(四)建立健全新的考試考評機制

現有的考試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崗位對人才能力的多元化需求,也不能再公正客觀完整的去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建立健全新的考試考評機制勢在必行。公共課程和基礎課程抽查考核其主要理論內容,并有針對性的建立考試題庫,實行教考分離,而專業核心課程要以實踐操作考試為主,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再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應該建立多元的、綜合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半工半讀,選修多門專業課程,以掌握多門技能。

(五)加大精品課程建設力度

精品課程代表一個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具有一定的榜樣和示范作用,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專業課程作為精品課的建設對象,組織授課教師都加入到建設團隊中,力求建設一批高水準、高質量的精品課程,而精品課程的建設是一個過程,需要在后期作大量的修正與補充,通過精品課程的建設有利于提高教師對課程的深入認識,增強其對教材的把握能力。精品課程的建設也應遵循以建促教、以建促研、以建促學、以建促改、學建結合、改建結合的規律,從建設中找到問題,再進行分析和解決,這才是目的和意義所在。

(六)實行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交替是一種讓企業、校方、學生多贏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學生學完基礎理論課程以后,在進入專業模塊學習時,讓其進入實踐基地,在“做”的邏輯下去“學”專業模塊,這是時代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學校在考慮人才培養的同時又得以兼顧了企業經營的需要,企業在考慮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得以兼顧了校方的需求,所以是一種多贏、互贏、雙贏、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具體的形式有學工交替模式、訂單培養模式、項目導向模式。工學交替是高職教育有別于其他教育的特色與優勢,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崗位技能,促使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修正自我定位,同時也積累了探索新教育模式的經驗。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課程創建思索

本文作者:錢志芳 嚴偉 單位:義烏工商學院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穩定器。中國金融體系在經受了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和多次金融結構調整以后,已經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商業金融為主體、各類金融機構分工合作的金融組織體系。全國各個地區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險人才,作為一所地方高職院校的金融保險專業,必須要立足義烏實際情況,以其金融業的發展為導向,確定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培養適合地方發展的金融保險專業人才,為地方經濟服務。

一、分析當地金融行業的形勢與人才需求確定金融保險專業的培養目標

1.當地金融行業的經濟形勢及人才需求分析。

1.1義烏金融市場發展迅速,初步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截止2008年底,義烏已有各類金融機構近50家,其中銀行18家,證券營業部5家,保險分支機構28家;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047.76億元和707.42億元,總量位列浙江省縣市第一位,分別占金華9個縣(市)區同類市場份額的40.66%和36.9%,實現利潤32.82億元;人均存貸額14.95萬元和10.1萬元,同樣位居浙江省縣市第一位。義烏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縣市之一。保險方面,2008年義烏市實現保費收入15.36億元,從1997年起連續蟬聯浙江省縣級市榜首。兩年來義烏保險業共計支付各類賠、給付款10.13億元,在保障、服務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功能不斷增強。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專門推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貿易信用保險”,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幫助中小企業收匯、規避外貿風險的出口信用保險產品。義烏市金融機構資金實力不斷壯大,經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良好的金融生態和發展前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來義烏設立分支機構,初步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總之,義烏金融業的全面發展,使得金融人才需求在一段時期內將會是持續上升的勢頭,這為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1.2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崗位及所需人才能力分析。本專業學生擬就業于金融行業各個職業崗位,也就是說,畢業后能夠在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證券投資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從事金融服務及管理工作,并能適應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的會計、出納等工作。

2.金融保險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本專業培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英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基本掌握保險、銀行、證券的實務操作技能,并具備一定金融保險理論知識和理財技術,能夠勝任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社會保險機構及非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崗位和金融營銷管理工作崗位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以培養目標為基礎的課程設置

1.培養目標要求掌握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要求學生掌握經濟貿易知識、經濟法規和市場理論基礎知識;掌握銀行、保險、證券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財務管理風險管理的理論知識及金融法律法規;掌握保險營銷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熟悉營銷心理、學會商務談判與客戶關系管理;熟悉電子商務方面的技術標準、政策和法規。畢業前基本具備英語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等基本能力要素和實務操作能力、營銷能力、理財能力等專業能力要素。

2.適應于各項能力素養的課程對應。

2.1基本能力要素。在大學期間,我們要培養出大學生的一些基本能力,主要是英語運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同操作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可通過大學英語、演講與口才、經濟應用文寫作、計算機基礎、社交禮儀與公關技巧等課程的學習。

2.2專業能力要素。

2.2.1營銷能力:金融行業都需要金融營銷人才,因此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培養出一定的市場分析能力、營銷技巧、客戶的管理能力。這些能力可通過市場營銷學、營銷心理學、商務談判等課程的學習與實踐獲得。

2.2.2理財能力:在校期間,要求學生能學會分析風險、制訂投保計劃、能開拓保險銀行或證券投資渠道、能制訂個人或企業的理財計劃。這些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習的課程有:保險概論、人身保險實務、財產保險實務、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個人理財分析、基礎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

2.2.3管理能力:生活工作處處離不開管理,要求學生在大學里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對于金融保險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有保險營銷隊伍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經濟政策分析能力、要懂法知法。這些能力的獲得可通過管理學基礎、經濟法與經濟合同、團隊建設與管理等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來獲得。

3.金融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市場為主導,以能力為本位,根據以上職業崗位對基本技能和專業能力的需求分析,來配置相應課程,構建相應的知識結構體系。課程體系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實踐環節課;選修課包括專業限選課、專業任選課、公共選修課、任意選修課。公共基礎課主要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特色概論、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經濟數學、大學語文、體育、形勢與政策教育等;專業基礎課主要為管理學基礎、西方經濟學、會計學基礎、市場營銷學、經濟法與經濟合同、貨幣銀行學等;專業技能課開設了保險概論、財務管理、人身保險學、財產保險學、證券投資學、現資理財等課程;為了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還開設了商務談判、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網頁設計等專業任選修課程,學生可自行選擇八選四,公共任選課是提高學生在音樂、體育方面的素質,學生可根據學院的要求和自身的愛好進行選擇。

三、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必須基于培養目標和培養特色,不能因人設課,也不能因傳統設課。聯系義烏金融市場實際,在學生已擁有金融保險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專業課程設置設有“金融理財策劃”和“保險營銷”兩個模塊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其中一個模塊進行深入學習:第一個模塊是金融理財策劃方向。它培養的是在銀行或者證券公司工作,基本懂得銀行、證券、保險各類產品的功能與風險,能為客戶提供一定的理財規劃服務的工作人員。畢業后從事學生必須具備投資理財綜合能力能力,這一模塊所開設課程包括商業銀行實務模擬、投資銀行學、現資理財等課程。第二個模塊是保險營銷方向。此方向培養保險公司的一線營銷人員或營銷管理人員。從目前情況看,在保險業中又以保險營銷業務(含保險、保險經紀等)的人才需求為最高,其次為營銷管理人員和培訓人員。這一方向注重營銷能力與團隊管理能力的培養,注重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的訓練。畢業后到保險公司工作的學生必須具備保險展業、核保、出單、理賠、業務處理能力和保險營銷能力。因此,該模塊所開設課程包括保險營銷實務、團隊建設、社會保障學等課程。

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

課程設置中要充分體現對實踐能力的重視與培養,將學生的實踐貫穿于大學的整個過程,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通過“課程實踐教學、實訓室模擬實訓、集體組織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學生社會兼職實踐”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總學時比掌握在2:3左右。實踐教學環節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從一年級的認知實習、金融市場調研,到二三年級的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銀行、證券公司進行專業實習,還有畢業前的畢業實習,均做好全面的安排。注重課程設置與職業格標準的對接,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取得各種證書以證明自己的實力。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必須獲得浙江省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證書;通過大學英語應用能力B級(含)以上考試或學校的大學英語過關考試;求本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取得以下資格證書的一項:保險人資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銀行從業資格證。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求課程體系與國家職業標準及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接軌,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標準互相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互相接軌。比如在會計基礎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在保險概論、人身保險、財產保險課程教學結束后組織保險人資格證書的考取。

五、結語

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課程體系的設置直接關系到學生所學的知識體系有能力的增長,金融保險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要結合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要變化、現代金融技術的創新發展、教學政策的改變,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不斷地進行修改與完善。

金融保險論文:職校金融保險嫁接研究

本文作者:鄒玉 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2005年,中國的保險行業逐漸放開,主體迅速增加導致對人才需求陡增,人才已成為市場主體站穩腳跟、快速擴張的關鍵。到2008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險業管理人員達到7.6萬人,保險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7萬人,保險營銷員從2002年11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201萬人。調查數據表明,保險業的人才儲備非常匱乏,各個崗位的人才供需嚴重失衡,供和需之間的比例約1∶4。高素質、復合型的保險人才,尤其是投資、精算、理賠等人才極為短缺,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保險業發展的瓶頸。

一、保險行業目前的人才現狀及其成因

保險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行業。行業的迅速發展對人才需求越來越高。隨著業務的發展,保險業內涌現了大量技術含量頗高的產品,需要多層次、各方面的人才。市場主體在人才培養上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長期采用拿來主義的選人政策,沒有培養出眾多懂管理、善經營、具有敬業精神的專業人才,如今面臨著人才短缺和從業人員專業技能退化的窘境。目前保險市場從業人員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全國各類高校培養出的學生;二是從其他行業轉向保險業的人員;三是原來保險行業的存續人員。這三部分人員在數量構成上呈橄欖球狀,即學生和原有存續人員較少,其他轉行人員較多。

造成目前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由于保險人才培養體系滯后。全國僅有不到50家高校開設保險專業,每年保險專業畢業生僅在2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保險專業幾乎空白。各院校保險專業現有的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有關金融、投資、稅法等與資金管理相關的課程很少。保險教育守成有余而創新不足,難以滿足我國保險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其二,學界與業界的聯系和溝通不足。目前中國保險教育存在兩難:一方面,保險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工作難覓;另一方面,保險企業人才難求。原因在于學界和業界相互脫節,保險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夠,保險教育與保險業發展和保險經營規律不吻合。其三,保險教育的面太窄,國民保險知識普及程度較低。目前我國保險教育出現了一些偏差,表現在:重學歷教育輕繼續教育;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輕基層業務人員素質教育。

中小學生保險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保險教育缺乏廣泛的基礎。相當多的保險從業者缺乏專業知識,要么跑街亂敲房門,要么掃樓闖辦公室,要么托人找關系,有損保險業形象。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保險企業需要的所有人才并不是保險專業的學生都能勝任,一些理賠查勘、計算機、財務等專業性強的崗位往往需要其他相應專業的人才,而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保險專業以外的學生很少開設保險課程,這就導致了這些人到保險企業工作以后,難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保險企業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加大了保險企業自身的培訓壓力。最后,缺乏統一的培訓制度,培訓市場混亂。蓬勃發展的保險業對保險繼續教育、業務培訓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和培訓產品紛紛涌入市場,由于出發點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機構只能提供保險營銷、組織和管理等邊緣性的保險教育培訓,核心業務的培訓很難涉及。參加保險培訓的人員水平不一、基礎不齊,難以設計和安排課程。

二、高職院校的金融保險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高職院校,培養能勝任工作的畢業生,是其重要的任務,但它的處境也最尷尬。從目前全國的高職院校的金融保險人才培養模式來看,無非是:對于專業性的金融職業學院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遼寧金融職業學院來說,由于高職金融專業開設比較細,其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面向的部門往往比較集中、單一。而對于大多數綜合性或多學科性的職業院校來說,其經濟類專業院系往往只開設一個高職金融專業。這個專業面對的是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部門對金融人才的需求,這就決定了這類院校的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要面向“大金融”,也就是要面向銀行、保險、證券三個金融部門,這是由學院性質和教學資源決定的。同時,由于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發展的必然趨勢,銀行職員賣保險、基金、證券業務或相反的已經越來越普遍,理財業務越來越多地成為金融行業各部門共同的主業,因而面向大金融也是行業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以上兩種培養模式還遠遠不夠,還應該形成第三種保險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嫁接”,即我們經常說的“培養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但一般是兩個)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復合型人才應具備:

第一,知識特征:(1)基礎寬厚,知識面廣。復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曉兩個專業或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復合型保險人才要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寬厚的基礎,從而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條件,也為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2)知識的交融。復合型人才具有多學科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絕非松散而沒有聯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識,并成為新的思維方法和綜合能力的萌發點,不僅有助于解決本學科、本專業的問題,而且還要有所創造。學科知識能否融合并綜合地發揮作用,是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標志。

第二,能力特征:(1)能力的綜合性。寬厚的基礎和多學科知識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學科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彼此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并在多種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綜合能力,在實踐中發揮其綜合功能。(2)能力的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可以通過不同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融合而達到對原來的知識、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思考所遇到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辦法。所以,專業“嫁接”要求保險專業不能只局限于金融這一版塊,而應該與各種專業合作。比如,我們可以在汽車維修與服務這個專業中開設財產保險,重點是汽車保險與理賠內容的學習;也可以與土木工程合力開設建筑工程和安裝工程保險等。特別是在高職院校開設保險專業,應加強與各種專業合作,將保險專業“嫁”到外專業,讓它發揚光大。

金融保險論文:職院金融保險專業創建思索

本文作者:趙偉 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一、引言

國外在20世紀60年代就廣泛開展職業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形式,現已形成比較完善的正規教育和非正規培訓相結合的金融保險教育體系,能夠有效的滿足金融保險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國外高校都十分注重開展金融保險職業教育,課程涉及整個金融模塊,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課程描述和課程大綱,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能夠使學員有針對性地選修所需課程。國內的金融保險教育,起步較晚,基本上實行的是狹窄的“專才教育”模式,過分講究專業對口,缺乏多樣性和適應性;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忽視人心靈的教化和人格的培養。為了使高職高專專業之間相融合,專業資源間互相利用,國內各高校紛紛采取了相應的對策,以培養時代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一是注重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專博結合的通才培養模式,二是改革與其它相關專業的教學模式。本文結合學校實際,闡述了金融保險專業發展與改革,為改革傳統的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起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協調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奠定基礎。

二、高職高專金融保險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在高職高專學校金融保險專業、金融保險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個重操作、重技能和實踐的的教育體系,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培養出了我國金融保險、金融保險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高職高專金融保險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社會層面存在重視不足的現象

高職高專教育特別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辦學條件外,還需要建設與現代生產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實驗、實習、實訓設施,設備投入、維護管理、實訓耗材等成本費用很大。相關文獻表明,高職高專生的生均培養經費投入應該是普通高校的2.5倍左右,然而,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沒有給高職高專在內的職業教育以足夠的重視。同時由于金融保險業、金融保險產業從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因而在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方面遇到困難,影響了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市場吻合性差。

(二)社會層面對高職高專評價偏低,對金融保險專業誤解較大

社會對高職高專教育整體認同度偏低(近年有所提高,09年一次性就業率高職高專首次超過本科生),社會上乃至一些部門和地方的領導還存在著輕視高職高專教育的現象。據中國社會調查所對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的學生家長調查顯示:有65%的人認為包括高職高專教育在內的職業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個檔次;53%的人承認在與孩子談理想時,會輕視職業教育。隨著國內“金融保險熱”的升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金融保險,然而很多人誤以為金融保險很時髦、很神秘,認為金融保險是一個高工資和高就業率的專業。這種誤解造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現象。實際上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必須先就職于金融保險一線崗位,積累經驗,才能發展成才。很多人對金融保險一線崗位操作的實際情形缺乏了解和認識,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和期望值過多過高,對未來的工作缺少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承受能力。

(三)學校層面對金融保險與金融保險專業沒有形成特色

很多高職高專金融保險專業、金融保險專業建設不成熟,沒有突出特色,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目前我國現有的包括高職高專在內的金融保險教育存在很多問題:辦學指導思想不明確,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短缺,實踐性教學投入不夠,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現代金融保險管理的要求,課程內容與現代金融保險業發展的差距較大,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簡單化,理論研究不夠等等,沒有真正突出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四)企業層面參與金融保險專業建設水平較低

高職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結合企業性較差,企業參與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特色,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多年來,許多高等高職高專學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形成了多樣化的企業參與模式,但企業參與僅停留于各地、各學校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的模式探討和小范圍內的實際應用。企業對高職高專教育不愿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對學校的設備投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缺乏應有的支持。

三、專業發展改革的對策

(一)強化實踐教學保證體系

1.建設和完善符合金融保險專業與金融保險專業教學內容和特點的實訓基地。目前多數高職高專的金融保險專業主要是計算中心、模擬實驗室等,雖然校內各系部實現了實訓設備儀器資源的共享。但是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比較緩慢。要對金融保險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就要通過各種運載工具模型、金融保險設施沙盤、企業、海關等各種在用單據、大型掛圖等,讓學生通過實務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險設施、設備的結構和原理,利用各實際在用單據了解企業實際的運作過程,實現與企業更緊密地對接。

2.強化符合專業教學特點的實踐教學保證體系。一是以金融保險高職高專生能力培養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模塊化、組合型、進階式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專業根據教學設計要求,確定相應的技能或能力模塊,設置對應的訓練課程或項目,初步形成了由課程實訓、能力模塊綜合實訓、專業綜合技能訓練構成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各專業課,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實訓項目,專業再整合課程內容,設計能力模塊綜合實訓項目,通過專業綜合實訓完成,再通過創新設計、專業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的綜合訓練。

(二)注重實踐和專業技能的訓練

1.構建金融保險高職高專生理論課體系,突出知識和技術的應用優化課程模塊學時分配,以突出實踐教學,采取公共理論課、專業課、技能訓練課的組合模式。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比重超過30%,專業實踐至少要達到20周。通過崗位(群)職業能力或技術應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確定培養核心職業能力所需要的知識和理論基礎,構建了一套以應用為主線和特征的理論。

2.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設置專業課在專業教學設計中,通過對學校、本地區社會金融保險企業所要求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確定每個專業方向相應的核心職業能力模塊,針對職業能力模塊設置對應的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及專業實踐課等,形成了由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訓練課程構成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進行改革

目前金融保險各專業各門課程均需要學校開展請“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教學模式。走出去與請進來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理論,更學會了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三年一貫制”的實習保持與企業近距離接觸

在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要開展多次到企業的專業認知和生產實習,通過對具體崗位的頂崗工作,學生在把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結合的同時,學生快速了解企業所需及崗位所需,在填補書本知識空白保持知識更新的同時,學生快速地進入工作角色,融入企業文化。在對用人單位的調查中普遍反映學生不需培訓即能上崗操作,上手快,肯專研,善于發現企業存在問題并能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本人結合多年的金融保險相關學科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來了符合學校實際的“三年一貫制”的見習實習方案,即大一的體驗實習,要求大一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后,利用假期到家鄉周邊企業去體驗金融保險相關企業的管理與發展模式;大二實踐實習,即大二時保證至少10周的時間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提高;大三的鞏固實習,大三即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一線從事實踐,與用人單位進行溝通雙向管理。

(五)教學評價注重過程考核和能力測評

為突出高職高專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專業對部分課程進行了考試方式的改革。理論課實施教考分離制,著重考核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課以形成性考核為主,注重過程,要求學生對技能操作、技術應用的每一步、每一壞節都嫻熟掌握和應用,要求學生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來證明自己是否掌握了某種職業能力。專業教學要將全部教學內容分成幾個模塊,每一個模塊通過一個實訓項目的完成,來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次記錄測試結果,直到課程結束,形成學生本門課的成績。在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上,不再以掌握理論知識的多少為指揮棒,而是注重學生是否具備適應職業崗位的核心職業能力,考試方式也由傳統的單純書面考試、終結式考試逐漸轉向綜合能力測評和過程型考試。

金融保險論文:職校金融保險工學結合方向分析

本文作者:袁金宇 單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高職金融保險專業肩負著面向金融保險業培養一線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為適應行業發展,專業建設中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校企緊密合作為途徑,貫徹能力為本位,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為中心,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學思想,建立以崗位能力為基礎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一、金融保險專業高職畢業生主要職業崗位及能力要求

近幾年,我國金融保險業飛速發展,人才需求呈現規模擴大、業務能力綜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漸理性等特征[1],這給高職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一方面,大量新設機構使得高端人才炙手可熱;另一方面,隨著業務網絡的擴展,對基層一線崗位人員的需求增多。通過對青島市金融機構走訪調查,得出適合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有綜合柜員、大堂經理、客戶經理等。

二、適于高職金融保險專業的“321形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構建

(一)“321形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

金融業有很嚴格的從業準入限制,在金融機構從事業務必須要獲取相應的從業資格證,而事實上學生在全面學習專業知識前,很難獲取資格證書,這一現實情況使得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工學結合”的開展很難在金融機構真實崗位上進行。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金融保險專業應以實踐教學、模擬實習、頂崗實習作為“工學結合”落腳點開展“321形式的工學結合”。“3”指在專業教學初始階段的前三學期可以安排學生進入金融機構參觀機構內部設置、觀摩金融業務展業流程,完成專業認知實習;“2”指在第四學期到第五學期安排學生模擬實訓,通過模擬操作,熟悉金融企業基本業務的操作流程,具備從事綜合柜臺業務、保險規劃產品組合、理財規劃、營銷策劃的基本能力,同時完成職業資格能力考試,獲取相關機構從業資格證;“1”指在第六學期依據學生就業意向,組織學生進入金融機構從事一線市場業務,開展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將適于在金融企業進行的教學內容,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內模擬實訓室內完成,同時第四學期后可以組織獲取了從業資格證的學生利用寒暑假進入金融機構部門進行業務崗位的操作練習,實現專業課程教學的“工學結合”。

(二)“321形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目標崗位職業能力的實現過程

“321”結構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以課程形式多樣的實踐性教學、課程崗位模擬實習、頂崗實習三種實踐性教學方式為基礎,各階段的實訓環節是學生形成職業崗位能力的前提條件。專業理論課程是崗位職業能力實現的理論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踐性教學是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認知,主要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基本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的認知。模擬實習是職業崗位的演練。由于金融行業業務是圍繞貨幣資金展開的,學生很難進入金融機構邊干邊學,所以對眾多的職業崗位我們采取模擬實習的方式進行。模擬實習是實踐的橋梁,既是理論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延伸又是頂崗實習的基礎,通過角色模擬、機構模擬、業務流程模擬、金融工具投資模擬等模擬操作環節,使學生掌握業務操作的基本流程與技巧。頂崗實習是學生畢業前目標崗位工作的一次大實踐,是各種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與提高階段,通過在金融機構工作崗位上的實際操作,掌握各項業務的操作方法。

三、本培養模式運用基本要求

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教師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重視學生職業拓展能力[2],在以實現職業能力的課程模塊教學過程中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活動均需擺脫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3]。要強化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的實訓平臺。再次,依托當地金融行業,通過建立實訓基地的方式,加強企業融合,形成“專業服務產業”、“校企聯合辦學”的專業發展模式。要重視學生職業證書考核,以實現與目標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人才培訓策略

本文作者:陶友誼 吳窮 單位: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

為生產經營管理第一線培養適銷對路的技能型高級人才,是高職教育改革的起點和歸宿;而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確定又是一個頗值得研究的問題。為此,筆者對農行廣州市個人金融業務市場進行了調研,分析銀行業個人金融業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高職院校確定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基本思路。

一、銀行業個人金融業務部門崗位的現狀與個人金融業務發展趨勢

1.銀行業個人金融業務部門的主要崗位工作分析。目前,銀行的業務主要分為公司業務、個人業務、銀行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四大塊。個人金融部門的主要業務包括傳統的按揭貸款、消費貸款和創業貸款,另外還有部分政策性貸款。個人金融業務正逐步由傳統的存貸業務轉向綜合理財業務,積極開展“交叉銷售”,在柜面開展銷售憑證式國債、保險業務、外匯買賣和辦理“第三方存管”業務,并為投資者提供理財咨詢服務。風險防范是個人金融業務崗位中的主要內容。這一工作除了要求從業人員認真仔細之外,還特別要求從業人員誠實守信。目前,不良率較高的貸款主要是助學貸款。

2.崗位人員的配備與規格。調查得知個人金融部門一般配備10個員工,學歷要求高職以上,貸款業務員必須持證上崗。新員工除來自金融保險專業外,其他專業的也不少。

3.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

(1)個人金融業務將成為銀行的核心業務。個人金融業務是一種非常講究規模經濟的銀行業務,只有達到一定經營規模,才能保證銀行實現合理利潤。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個人消費能力正不斷增強,各商業銀行都將個人金融業務作為銀行的核心業務來抓。

(2)重視個人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個人金融業務將朝著投融資、咨詢、等方向發展。在產品和服務的經營策略上,各商業銀行正逐漸從傳統的大規模批量生產,轉向針對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個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務,制定不同的營銷產品組合。

(3)重視個人金融業務的人員培訓和隊伍建設。個人金融業務在人才培養方面將會積極培養,擇優錄用,留住人才。同時也會加強對金融業務人員的培訓和高級營銷人才的培養,以適應個人金融業務不斷創新發展的需求。

二、高職院校為個人金融業務培養專業人才的應對措施

1.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培訓。從調研的結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專業的學生也受到了銀行業的青睞,成為金融專業學生強有力的競爭對象。因此,金融保險專業應引導學生認清當前日益嚴峻的本專業就業形勢,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組織一系列就業培訓和應聘指導。

2.準確定位,培育優勢。個人金融業務的最大特點是客戶量大、分散,在滿足顧客在消費金融產品的同時還需要為顧客提供投資理財等相關的咨詢服務。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目前銀行業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備的客戶經理。作為個人金融業務的客戶經理必需具備過硬的專業、行業知識,要能精通銀行各類業務。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一位合格的客戶經理幾乎是全面發展的立體型人才。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教學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順應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調整教學思路,在保證學生專業教育質量的同時,切實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金融產品的營銷能力。

4.加強對學生風險意識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個人征信檔案。如上調研所述,個人金融業務崗位特別強調從業人員的誠實守信。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生風險意識的教育,在這些準客戶經理讀書學習期間,就為他們建立個人征信檔案。

金融保險論文:高職金融保險培養思路

本文作者:張旭升 單位:湖南保險職業學院

一、教育部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與變化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總原則和總方向,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一般而言,培養目標包括培養方向和培養規格兩個部分。培養方向是指受教育者經培養后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培養規格是指受教育者應達到的水平和程度,也就是高職教育提供什么樣的培養內容和標準。關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教育部自1999年全國第一次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以來在系列文件中提出了要求。高職教育的培養方向從2000年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到2003年、2004年的“高技能人才”,以及2006年的“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其變化一是將“技術應用型”改換為“技能型”,二者的差別在于前者強調能夠“應用某種技術”,后者則強調不但“掌握某種技術”,更應“具備某些能力”。關于具備哪些能力,人才培養規格的進一步解釋為“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變化之二是將“高等技術”之“高”明確為“高素質”之“高”,二者的差別在于前者既可以理解為該種人才“掌握高級別技術”,又可以理解為該種人才身份定位為“高級別”,后者則強調的是該種人才“高素質”。何謂“高素質”?人才培養規格進一步解釋為具有“社會適應性”和“終身學習理念”,能夠“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的人才。不難看出,目前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意在把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企業崗前培訓相區別。一般地,普通高等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并不把短期就業能力放在首位;企業崗前培訓把短期就業能力放在首位,強調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內成為某一特定崗位的初級工,甚至是熟練工;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既強調學生的短期崗位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還強調具有長期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即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適應未來崗位的變化。畢業時它可能只能成為某一崗位的初級工,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長為熟練工的能力,并具有從一個崗位向另一個崗位轉移的能力,或者在行業內多次轉移基至是跨行業轉移的能力。

二、現有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培養目標與教育部的定位比較分析

至2010年,全國1239所高職高專院校中有18所進行金融保險專業招生,其中河北省6所,黑龍江省3所,湖北省2所,上海、天津等7省市各1所。⑤這些院校中,除襄樊職業技術學院該專業目前停招外,其他院校均公布了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分析各個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的培養目標,并將它們與教育部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一些異同。

(一)各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的培養目標增加了學生的就業領域

由于教育部對高職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針對所有專業的,它難以在培養目標中對學生的就業領域進行界定,而各高職院校是對具體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此,它必須對該專業學生的就業領域進行界定,這是正常合理的。對于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就業領域的界定,絕大多數院校將其界定為面向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只有少數院校或者依據專業方向的限定,或者因為院校本身的特性,將就業領域界定為證券投資或保險領域。這說明對于金融保險專業的就業領域各高職院校具有一定共識。

(二)各高職院校對培養方向的定位與教育部的定位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同步

在17所院校中,有石家莊科技信息職業學院、保險職業學院等4所院校將培養方向分別定位為“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復合型人才”,這與教育部2006年以來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的定位基本一致;有12所院校將培養方向定位為“應用型人才”,這與教育部2000年對培養方向的定位是一致的。只有一所院校將培養方向定位為“高級管理人才”,顯然這與教育部的定位是不一致的。

(三)絕大多數院校強調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而非可持續的就業能力

在培養規格上,17所院校中,只有大連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和保險職業學院強調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與教育部目前的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其他15所院校強調的仍然是培養學生的崗位或崗位群能力。個中原因,也許是受招生壓力的影響,各高職院校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就業率,因此,培養學生的短期就業能力成為一種較為現實而又無奈的選擇。因為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可以讓學生很快適應崗位要求,找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可以使原培養學校擁有較高就業率。至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高職院校面臨的就業壓力面前,往往只能成為鏡中花,水中月。

三、現有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培養方向基本符合中國金融保險業發展趨勢

高職院校專業培養目標與教育部的定位是否相符只是判斷高職院校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是否準確的一個外在標準,本質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職院校專業培養目標是否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脫胎于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當時是根據金融功能的劃分來組建不同的金融機構,銀行、保險、證券獨立地分業經營。然而在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的前提下,海外金融業已走向綜合經營,多種金融功能融合在同一金融機構當中成為了現實。1999年10月,日本“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允許銀行可以發行債券及經營股票經紀業務,保險公司可以兼營銀行業務;1999年11月,原來堅決倡導分業經營的美國取消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新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相互滲透;而歐洲原本就有混業經營傳統。中國金融業實行的分業經營在國際上顯得形單影只。加入WTO之后,中國金融體系從機構本位走向市場本位成為必然。2009年1月,中國平安旗下原深圳平安銀行更名為平安銀行,歷時三年之后,首家“保險系銀行”最終實現了跨區經營。2009年9月,交通銀行參股保險公司的試點方案獲得保監會批準,成為“首吃螃蟹”的商業銀行。而從2000年以來,全國性金融機構跨業合作更是方興未艾,如銀行與證券公司簽定合作協議,銀行為證券公司提供融資額度、股票質押貸款、資金清算以及證券承銷等各類投資銀行業務,而“銀證通”、投資連結保險等金融創新品種的推出,實際上表明分業經營制度已被突破,綜合經營正成中國金融保險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金融保險業綜合經營的發展趨勢為高職金融保險業的學生一方面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另一方面又對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培養目標上看,分業經營背景下,要求培養的學生掌握銀行、證券、保險其中某一行業的知識,擁有某一崗位的專業技能,而在綜合經營背景下,要求培養的學生能夠為客戶提供銀行、證券、保險產品的系列服務,能夠在整個金融保險業進行崗位轉移。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具有初級就業能力,更具有終身學習和創造能力,具備社會適應性和終身學習理念,能夠較好地進行團隊協作和交流。從這方面看,高職院校將金融保險專業的培養目標界定為為整個金融保險領域服務,培養高素質可持續發展的技能人才,基本符合中國金融保險業發展趨勢。

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將是高職院校各專業培養目標的最終定位

通過對高職金融保險專業培養目標的評析,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將是高職院校各專業培養目標的最終定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在大學階段及其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的能力。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業和經濟進展的關系而言,不應培養青年人和成年人從事一種特定的、終身不變的職業,而應培養他們有能力在各種專業中盡可能多地流動并永遠刺激他們自我學習和培訓自己的愿望。”⑥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僅僅定位在“勝任某種崗位”、“具備勝任某種崗位的能力”,顯然是不適應這一規則要求的。如今的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迅猛,信息傳播瞬間實現,知識更新飛速進行。大學階段只能獲得需用知識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識需要在工作中通過不斷學習來取得。⑦因此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給學生終生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高職教育只有培養學生具有自我獲得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才能實現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實現短期就業與長期就業的相結合。放棄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專注于單一崗位技能的培訓,也許會使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適應對應崗位的工作,并使期培養學校得到較高的就業率,但是如此培養的學生必然會在長期的就業競爭中敗下陣來,從而反過來影響原培養學院的聲譽。高職院校要想使自己在市場中獲得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首先使自己培養的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從這個角度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必將是高職院校各專業培養目標的最終定位。

金融保險論文:職校金融保險畢業生標準分析

本文作者:唐樹伶 張冬云 單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質量標準這個詞,對于企業來講是衡量產品好壞的指標,質量是企業的命脈。但是對于學校這個輸送人才的“特殊企業”來講,它的產品就是合格的、適于社會需要的畢業生,學校生產的這種“特殊產品”的質量標準在國內鮮有論述。就像企業產品質量一樣,畢業生的質量也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制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畢業生質量標準是每個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等職業院校金融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地區、行業、部門、農村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真正目標。其課程結構要求更側重理論的應用性,注重實際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以及多方面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具有三層含義。第一,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與較強實踐能力的實用人才;第二,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線;第三,面向農村、部門和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金融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應該如此。培養目標的確定應該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本地區、金融保險行業確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后,才能制定畢業生質量標準。

二、制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質量標準的意義

質量標準是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和設計課程的出發點,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是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只有先明確了金融保險專業的人才規格,才能知道安排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和組織什么樣的教學活動以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只有確定了課程內容,才能根據這些內容去合理地設計課程。因此,質量標準是確定教學內容和進行課程設計的出發點。質量標準是制定教學計劃的基礎,教學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課程設置、順序、時數、各教學環節的銜接以及教學進程等。這里的“目的”,就是使教學計劃中所安排的一切能夠達到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教學計劃中的課程設置、順序、時數、各教學環節的銜接以及教學進程等,都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要求去設計、規劃,因此,應該是先有畢業生質量標準,后有教學計劃。即畢業生質量標準,是制定教學計劃的基礎。質量標準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指南,是學校、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檢查畢業生質量的依據。

三、制定質量標準的主要原則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也是制定畢業生質量標準應該遵循的原則,不僅要達到知識上的要求,同時德育和體力也能夠達到勝任本職工作的要求;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質量標準應該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質量標準是評價教育是否達到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要求的衡量尺度。沒有目標就無法制定標準,沒有標準就難以檢查和評價,沒有檢查和評價,教育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質量標準要與金融保險事業對人才規格所提出的要求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本領域有用之才。在充分考慮金融保險行業標準的同時,不能降低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養、綜合素質以及基礎(含專業基礎)理論、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畢業生質量標準中所規定的內容應該具體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夠通過一定的方法與手段進行檢驗。在制定標準時,對知識、能力、技能等要達到的標準,盡量量化,不能定量的要使用一定的語言去進行描述,學生參照這些描述去指導自己的學習,并進行自我評價。不能使質量標準成為花瓶,而是成為學生檢驗自己掌握知識的鏡子和尺度。

四、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質量標準的主要內容

(一)素質要求

1.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具備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論知識,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開拓創新意識,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實事求是,作風正派,品行端正,待人處事誠實可信。熱愛金融保險工作,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工作認真負責,謙虛好學,治學嚴謹。

2.科學與文化素質:具有較好的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底蘊,有良好的語言文字、文字藝術、文化禮儀、倫理道德修養;了解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保險業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關系。具有現代文化修養,能涉獵各類中外文化知識,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具有基本的科學素養。

3.身體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生活和體育鍛煉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合格標準,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承受和調節各種心理壓力與進行正常心理活動的能力。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能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團結協作,人際關系和諧。勤奮刻苦,進取心強,具有切實的理想和奮斗目標。

4.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遵循金融保險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誠實信用,忠于職守;做到文明執業,禮貌服務。遵守國家法令和社會公德,遵守金融保險法規和職業紀律,執行各項金融保險工作制度,能以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工作行為。

(二)能力與技能要求

1.基本(通用)能力與技能

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具有快速閱讀能力,能將所獲得的新知識組合成自己綜合知識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具有主動尋求專業知識信息的意識,掌握查找文獻資料的途徑和方法;能根據自學和工作的需要,確定文獻檢索的線索和范圍,熟練地查找并取得有關參考材料。熟悉常用檢索工具和參考工具書的基本檢索方法;掌握與金融保險專業有關的基本檢索工具和參考工具書的使用方法。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語言流利,措辭確切,準確運用普通話。能書寫工作計劃,總結工作經驗和撰寫專業文書。掌握一門外語(英語),熟悉基本語法規則,掌握4200個以上單詞和常用詞組,能初步閱讀簡單外文資料,聽、說、寫、譯方面達到國家規定的AB級標準。熟悉常用計算機操作系統,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了解數據庫的基本知識,掌握網絡基本知識及其操作,能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文獻檢索。

2.專業基礎能力與技能

熟悉常用統計方法,能正確選擇統計方法對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理解并掌握復式記賬原理及應用、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財產清查、會計報表的編制等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會計實務的操作技能,使學生通曉基本會計工作。掌握貨幣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對基本理論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深刻的認識,了解國內外金融問題的現狀,掌握觀察和分析金融問題的正確方法,具有辨析金融理論和解決金融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現代經濟學在微觀和宏觀領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理解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則和運行機制;注重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掌握保險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內容,明確保險學的研究對象、樹立對保險學的正確觀念、初步了解保險的基本業務。

3.專業核心能力與技能

專業核心能力與技能如下表所示。

(三)質量標準的制定方法

制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的質量標準,應該準確地理解和描述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已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分析、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然后整理、分析調查結果,大致步驟是:將調查結果按知識、能力、技能、素質分成四大類;將每一大類的內容分出層次。如將知識分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將能力與技能分成基本能力與技能、專業基礎能力與技能、專業核心能力與技能;將素質分為基本素質(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職業素質等;在每一層次下,再找出若干個“點”,如知識點、能力點、技能點等等。總之要盡量分解得詳細。根據調查結果,分別列出在每一層次上畢業生所應達到的具體要求,將分類、分層整理編寫好的標準送專業委員會、相關行業專家和教育專家審查,匯總專家審查意見進行修改、定稿。

金融保險論文:高校金融保險教學創建思路

本文作者:曹伊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金融全球化趨勢對我國金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金融保險的專業性質和內容特點決定了它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金融保險專業的課程包括專門研究金融保險領域各要素及其基本關系與運行規律的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和重在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實踐課程體系。因此,金融保險專業教學一定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金融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一、高校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意義

(一)滿足城市發展需求

大連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是我國北方的優良港口,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近些年來金融、保險、貿易、物流、航運的發展,都讓大連具備了成為東北亞金融中心的基本條件。特別是大連擁有東北地區唯一的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更是東北地區稀缺的金融資源。大連市政府也在2009年制定了《大連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規劃(2009-2030)》,明確把大連建設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作為重要目標。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相關企業的密切配合,而企業如果希望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人才就成為重中之重,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因此,大連高校一定要抓住機遇,培養適應城市發展規劃的、適應金融保險市場需要的、適應企業用人要求的理論與實踐技能高超的復合型金融保險人才。

(二)增強高校教學能力

作為高校而言,對于金融保險人才的培養必須要適應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使其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富有創新意識、通曉國際金融市場運作規則的“市場型、國際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在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已明確指出: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學校要重視本科教學的實驗環節,保證實驗課的開出率達到本科教學合格評估標準,并開出一批新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按照現代高等教育應實現基礎化、信息化、國際化的基本要求,構建金融保險專業課程體系應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滿足專業課程結構及現代經濟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各高校金融保險專業都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高校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符合教育部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能夠更加突出辦學特色,能夠進一步增強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能力,使高校發展具備更多的優勢。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溝通、協調、合作等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對構成學生的合理知識、智能結構,啟迪學生思維、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保險專業是一個操作性極強的學科門類,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掌握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業務的操作流程,這是單純的理論教學無法做到的。因此,一個科學的實踐教學計劃至關重要,只有學生在學校內得到了科學合理的專業訓練,才能夠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保證學生在走入社會的時候具備競爭能力。

二、國內其他院校先進經驗借鑒

(一)制定系統實踐教學管理制度

上海金融學院為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教學管理,使其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方針,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值得其他兄弟院校學習和借鑒。例如,在該校的實踐教學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學院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實踐教學的特點,在教學計劃框架內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并形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計劃應包括實踐教學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學生應達到的基本實踐技能的要求;開設的實踐課程名稱、學分、學時、開課時間等。學生必須達到教學計劃(培養方案)規定的基本實踐技能的要求,并且只有通過基本實踐技能考核后,方可進入畢業環節的學習。將實踐教學納入正常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予以充分重視。

(二)金融投資實踐心理行為分析

中南大學嘗試將《行為金融學》引入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對于投資決策過程以及在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和行為偏差進行了解,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來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和學生模擬外匯、證券、期貨交易方式,使學生對于金融市場的真實交易行為進行了解,從而了解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過程;通過實驗教學的方式,促使學生參與心理學實驗,并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人類在不確定性決策中出現的心理和行為偏差。實踐教學的引入,主要解決了學生金融實務經驗匱乏所帶來的投資者交易行為認知不足問題和跨學科教學所帶來的基本概念難以理解的問題,為學生真正掌握行為金融學的精髓奠定基礎。

(三)通過社會調查強化知識體系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金融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會要求學生撰寫階段性的社會調查報告,通過完成調查報告來強化知識體系。根據金融專業學生的實際特點,提倡學生利用社會環境,聯系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專業范圍內,且在指導老師的指導與同意下,選擇適合的主題對相關金融保險機構的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開展社會調查,以達到理解、深化所學的專業知識,并能夠解決實踐活動中遇到的難題。社會調查可以采取實地綜合考察、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問卷調查、資料調查等方法。通過社會調查,匯總收集的資料并進行分析研究,結合所學過的金融知識進行總結,以達到強化知識體系的目的,真正實現學以致用,保證了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四)建立長期有效校外實訓基地

廣東金融學院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設計了行之有效的計劃,確定了明確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管理規定。該校從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出發,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發展規劃,對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在教學實際環境、交通、生活條件、科研項目、建立程序、彼此之間的權利義務等方面都有細化的明確規定。該校還設計了完整的合作協議書,并且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后續管理也有細化的明確規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設立滿足了實踐教學基地的相關要求,避免實踐教學基地僅僅成為一種書面符號,而是讓其真正發揮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

三、高校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框架結構

(一)實踐教學體系框架設計

1.模擬證券期貨公司

模擬證券期貨公司,分別設立證券交易模擬大廳和期貨交易模擬大廳,在大廳內設證券交易員和期貨交易員。通過利用相關軟件系統,進行股票和期貨的模擬交易。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股票和期貨的走勢進行分析,同時熟練掌握證券交易和期貨交易的操作過程。通過營造一種全真的模擬交易環境,讓學生能夠得到實戰演練,能夠熟練地進行證券和期貨的模擬交易,并能夠根據市場行情選擇和推薦股票和期貨品種,通過自身參與和團隊合作,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這對于學生進一步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同樣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2.模擬銀行

模擬銀行,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根據銀行的各種角色來演練如何進行銀行業務。在模擬銀行中,設銀行行長職位,行長下設綜合柜員、客戶經理、產品經理、風險部經理和行政主管職位,分別從日常經營、業務拓展、產品開發、風險評估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進行模擬演練。由學院提供模擬銀行所需的工作場景,通過學院提供的仿真憑證和道具,以真實的銀行業務為基礎,讓學生虛擬業務情節,使學生熟悉全部的銀行交易流程。

3.模擬保險公司

模擬保險公司,同樣使用情景教學法,設立保險公司經理職位,公司經理下設人、核保人、制單員和理賠人四類角色。通過演練推銷保險、審核保險業務、制單、理賠等業務環節,讓學生分組完成從推銷保險到理賠的全過程。讓學生突破單純理論知識學習的局限,以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通過親身經歷來認識保險流程。

(二)實踐教學體系配套管理

教學管理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和質量的保障。高校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應當包括硬件管理和軟件管理兩個部分。實踐教學管理體系與理論教學管理相比較而言,所需的物質條件多、投入量大、教學過程復雜、涉及面廣,加之其他的制約因素,可控性比較差。因此,要保證其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真正地“雙軌同步”,就必須建立完善可靠的、軟硬件相結合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以保證教學質量。

1.硬件管理

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的管理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由實驗中心負責實驗室教學軟硬件設施的管理,另一部分由實踐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實驗中心的工作人員要對工作認真負責,為實踐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完備的環境。在每學期期末,要根據實踐教師下個學期的課程安排進行軟件和硬件的調整。在每次課前都能夠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并且能夠在課后進行有效維護,隨時與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及時有效地解決各類問題。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師也必須保證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指導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實踐課程內容。

2.軟件管理

(1)實踐教學更加科學系統

根據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在制定完整的實踐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召集相關教師編寫有關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實踐課程的系列實踐指導書、實驗報告、實踐操作練習、習題集等等,使實踐教學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2)改革實踐課程考核方式

金融保險專業的實踐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期貨交易和證券交易,交易模式具有持續性和不確定性,這樣就不能按照慣例進行考核。實踐教師要學會利用教學軟件和科技手段,將學生成績劃分為平時考核和結果考核兩個模塊。針對模擬實訓、業務實訓、專業實習等環節,既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同時又能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防止“一次定終身”的情況發生,達到真正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效果的目的。

(3)引進職業資格證書培訓

針對目前金融保險相關機構對人才的需求,為了能讓學生在走出校門時能夠迅速實現頂崗操作,要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引入實踐教學體系。由學院作為主導,引導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學院要以多種方式進行信息宣傳,讓學生了解銀行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證券人員從業資格考試、期貨人員從業資格考試、保險人從業資格考試等等。而且要發揮學院的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各種資格考試的培訓,既能夠提高學生資格考試的通過率,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的熱情和主動性。

金融保險論文:金融保險混業市場供需推動分析論文

摘要:近年來,金融保險混業成為理論界的焦點話題,并正在逐步演變為國內金融保險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現實條件。平行型金融保險控股公司是適合我國金融保險混業改革的目標模式。由于我國金融保險基礎比較薄弱,在金融保險體制上應當選擇積極穩妥地推進步驟。應繼續保持金融保險分業經營的總體格局,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動建立分業機構間戰略聯盟紐帶,最終適度發展平行型金融保險控股公司。

關鍵詞:金融保險混業;路徑選擇;需求刺激;供給推動

在金融保險改革發展逐步加快的總體背景下,混業話題也因國內外金融保險接軌的客觀形勢,正在逐漸演變為國內金融保險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現實條件。

一、金融保險混業的內涵

(一)金融保險混業的含義

金融保險分/混業是指金融保險業中機構與功能的關系及其對應狀態,分業是機構發揮單一或部分金融保險功能,是機構與功能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混業是機構實現非單一金融保險功能,機構與功能多多對應,彼此交叉。

從覆蓋的范圍來看,金融保險混業需要從寬窄視角來區分:從狹義理解,金融保險混業僅指銀行業務與證券業務的分野;由廣義考察,范圍包括銀行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和信托業務等所有金融保險領域,而且還存在單一行業內的細分市場,通常探討的金融保險分/混業一般基于廣義的范疇。應當承認,在目前普遍通行的二級金融保險體系框架內,這一問題還應分為經營和監管兩個層面,其中前者具體化為金融保險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的內容,后者則是指分業監管和統一監管的內容,兩者在實踐中也存在交叉的問題。

(二)混業現象的實質

從沿革和邏輯的角度來看,西方金融保險機構往往是在單一業務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根本不存在多業經營的要求和可能性。但隨著實力的增長和不斷發展壯大,一些機構開始謀求突破單業限制和多元化經營,如此便提出了混業競爭的問題,從經營層面來看,混業是金融保險企業基于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狀況在發展戰略上選擇突破的一種結果。在客觀上,企業這種微觀選擇從整體上打破了傳統行業的分工模式,使競爭由業內局部范圍擴大至全部,通過資源重新配置、整體效率提升和金融保險功能的完善,促使金融保險結構不斷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演進。

混業是一種穩態還僅僅是一種過渡態?迄今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分為兩種觀點:機構主義認為,機構和行業結構是穩定的,將分業解釋為割地而治,混業則是對行業分工的突破,由此判斷混業是未來金融保險發展的大趨勢;功能主義認為,機構與行業劃分是相對的和不穩定的,但金融保險基本功能是穩定的,從而行業性分工是動態的。從金融保險業發展來看,金融保險功能毫無疑問地存在從無到有、從單一到綜合全面的一個過程,至今仍然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而這一過程隨著內外條件的變化可能呈現或緩或急的形態。當然,這種發展和完善并非對金融保險基本功能的否定和挑戰,而是其意義的延伸和深化。由于金融保險業具有較普通行業平緩的平均成本曲線,混業無疑是大型機構成長的動力平臺和理想環境,在技術上和實踐中需要混業模式。因此,混業是經濟金融保險發展到一定層次和階段時機構持續成長的基本要求,是市場經濟自然發展的結果,在邏輯上是穩態的。

按照經濟學理論,專業化是提高經濟活動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實踐中主要通過社會分工來實現。在歷史的早期,企業規模較小,往往成為社會分工的基層單位界限,而如今龐大的金融保險集團完全可以容納承擔實際分工職責的多個子單位,以此實現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由此可以推知,環境和組織變遷已經使社會分工的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分工由單一組織范圍擴展至單一組織內部,終以混業方式來保持經濟的專業化方向發展,即目標實現方式和形式的變化。

在現實中企業經營是在一定制度下進行的,這種制度是金融保險市場中多種利益動態博弈的選擇結果。在制度選擇和變遷路徑方面,政府管制(理念、能力和政策)、市場結構和人文歷史等因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制度結構安排,這可以解釋不同階段和不同國家在分混業制度和制度下內容的差異性。

二、金融保險混業的動因

作為一種經濟現象,金融保險混業并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產物,而是在西方特定經濟背景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

(一)經濟思潮的變遷

在西方經濟學界,歷來存在著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兩大經濟思潮,前者祟尚自由經濟原則,反對國家干預經濟活動,在政策上要求自由地發展經濟;后者信奉國家干預理論,在政策上要求國家對經濟實行管理和干預、限制經濟自由,這種思想差異在不同歷史階段、地域和產業有不同的表現。在歷史上,兩大思潮此起彼伏,交替主導著西方經濟學界,并由此影響甚至決定了金融保險領域的重大變化。20世紀30年代以前,在經濟自由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西方各國政府對金融保險業也基本奉行“不干預主義”,對金融保險業的有限管理相對寬松,金融保險業的經營活動和發展具有自由和自發的特征。伴隨著經濟大危機,國家干預主義思潮替代自由主義成為社會主流,在實踐中各國陸續取消了自由金融保險制度,改轍為對金融保險業實行嚴厲的管制。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大選、信奉新型自由經營論的政黨執政為標志,經濟自由主義重新走紅西方經濟學界,并延續至今。在這種思潮的引領下,金融保險自由化呼聲逐漸高漲,金融保險創新或通過當局主動改制、或通過事后默認的方式發生發展起來。這正是金融保險混業再現的基本理論背景。

(二)需求刺激和供給推動

在需求方面,刺激金融保險混業的因素在于:現代商品經濟迅猛發展,交換關系和金融保險關系日益復雜并滲透于全部經濟生活。尤其是經濟貨幣化向金融化發展以后,新的金融保險需求不斷涌現出來,包括新的資金來源、資產的流動性、經營的安全性以及分散風險等。這些新的或更高程度的要求,對于金融保險業來說,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種潛在的發展機遇。因為每一種新的需求都意味著潛在的市場從而潛在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驅動、分散風險的要求以及全球競爭的壓力,金融保險業迫切需要通過創新,包括經營領域的多元化來提高競爭力和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超級秘書網

從供給方面看,促進金融保險混業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監管理念從傳統的安全性和社會性轉向兼顧效率優先,監管制度和技術逐漸健全,監管經驗日益豐富,宏觀風險的預測技術不斷完善,國際范圍內監管合作得以加強,成為混業制度供給的背景因素。二是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特征的新技術革命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保險通訊和數據處理成本,提高了金融保險管理技術開發和信息傳播的效率。與此相關聯,金融工程技術和金融衍生工具蓬勃發展,為金融保險機構控制多元化經營風險提供了技術性手段和基礎。三是世界經濟范圍內企業制度社會化趨勢的變化和重組浪潮為金融保險機構提供了多元化經營方式的技術引導。

(三)決定性因素:金融保險結構變化

從根本上講,金融保險混業是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對金融保險發展的客觀要求的結果。金融保險產生于經濟,并且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的發展:較高程度的商品經濟必然要求較完善的金融保險服務;反之較發達的金融保險業又必將促進商品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网址|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插b内射18免费视频|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18禁裸男晨勃露j毛网站|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曰韩内射六十七十老熟女影视|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 日本va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av色先锋资源电影网站| 永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极品人妻老师的娇喘呻吟| 性欧美video高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免费三级网站|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国语少妇高潮对白在线|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re8热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人与zoxxxx另类| 亚洲精品国产a久久久久久|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