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26 14:51: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中醫養生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

篇(1)

一些不愿意公開姓名的中醫界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談及曲黎敏圖書比較火爆的情況,甚至表示這本書不值得一看。一些比較謹慎的中醫人士指出:曲的講座硬傷不少,她用中醫觀點套西醫的疾病不合適……

但即便是曲黎敏的批評者,也認為:曲黎敏把中國老百姓成功地攙進了中醫文化的大門,接下來,更多的中醫專家有責任引領大眾一步步走入中醫的殿堂。

當我們為中醫未來憂心忡忡的時候,當我們還在為中醫取消的說法而大動肝火的時候,我們確實應該感謝曲黎敏,她讓更多的中國百姓喜歡上了中醫。

正方 ――她的課像新鮮空氣

1.她讓中醫火了

“中醫真的是熱起來了。”《挽救中醫》一書的作者、著名中醫界前輩呂炳奎之子呂嘉戈感嘆,“中醫界的朋友們更是經常談起曲黎敏,她對中醫文化的大眾宣導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讓更多的人關注了中醫文化。”

著名中醫養生專家樊正倫,經常活躍在電視臺、平面媒體和眾多公益講座上。有著40余年中醫臨床與研究經驗的他,覺得曲黎敏的火是個必然。“誰都愿意接受自己熟悉的東西,養生也是如此。中醫就要比西醫更有親和力。老百姓感覺,西醫的東西有距離感,而中醫養生更易于把握和實踐。”

2.她講的很實用

“為什么中醫養生這么熱?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中國老百姓而言,治病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既然治不起病,那咱就早早防病吧,而中醫特別講究治未病,并且中醫的保健方法好學實用,還廉價。”呂嘉戈說。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亞健康科副主任醫師彭玉清也認為,曲黎敏講的養生保健方法,用起來很方便:“比如孕婦得了風寒感冒怎么辦,曲黎敏給支了一招,早期可以用蔥白煮湯喝。蔥白家家都有,煮湯又很方便,還不用擔心藥物副作用,感冒又不敢吃藥的孕婦能不喜歡嗎?”

汪浩認為,曲黎敏講用手心搓腳可以讓心腎相交,有助于讓腎發揮收藏的功能;通過心臟病的發作時間,可以大致推測是哪個經脈出了問題等等。“都很正確,很實用”。

3.她的“淺出”不容易

“曲黎敏把腎比作煤氣罐、儲蓄罐,一下子把中醫對于腎的復雜的醫理講明白了。”在彭玉清看來,除了提供實用的中醫保健方法,善于給中醫醫理打比方也是曲黎敏最令人稱道的地方。

“老百姓對中醫文化的看法一直是:神秘而博大精深,難以理解。而曲黎敏用形象、生動又簡單的語言傳播中醫,不僅讓不懂中醫的百姓能理解,甚至連我都開始用她的這些比喻去給病人解釋各種病理。”彭玉清感嘆。

“曲黎敏的課像是一股新鮮的空氣。”現在是北京某三甲綜合醫院中醫科大夫的林征(化名)回憶到,她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念書時曾聽過曲黎敏講中醫養生。“她用一種不受中醫專業束縛的方式來說中醫的道理,盡管通俗,但說的全是老百姓愛聽的,能懂的。”

把中醫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到底有多難?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國璽教授深有感觸:“對于專業的中醫從業人員,寫學術論文要比寫科普文章容易得多,前者僅僅需要‘深入’,后者則要求先‘深入’后‘淺出’,這就需要下相當的功夫。”

張國璽坦言,自己是評上教授職稱后,才放手來做中醫科普的。“很多中醫專家之所以沒能加入到中醫科普的行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作的壓力,要評職稱必須發表學術論文,而做中醫科普沒有這方面的作用。”

4.她讓更多的人愛上中醫

“有位病人耳朵上長了個癤,來我這兒看,上來就問他這個耳癤是不是和臟腑疾病有關。后來才知道,他是看了曲黎敏的書,了解到中醫講究整體看問題,就懷疑耳朵上長癤是不是臟腑有問題。”這件事,彭玉清至今記憶猶新。

在彭玉清看來,曲黎敏不僅滲入到她的患者中,也打入了他的家人心中。彭玉清坦言:盡管自己就是中醫的臨床醫生,但家里人還是去買曲黎敏的書看,因為她能做的只是幫他人治病,而曲黎敏做的卻是讓更多的人養生。

“我們醫院的一些退休職工,也是去買曲黎敏的光盤回家看,遇到任何問題,有質疑的,不明白的就會帶著問題再來問我。” 彭玉清覺得,通過對中醫的科普宣傳,引導了更多的人關注了中醫、了解中醫,這就是曲黎敏的功勞。

曲黎敏是一把重錘

盡管對曲黎敏有這樣或那樣的爭議,但是每一位中醫專家,都贊賞曲黎敏在弘揚中醫上的巨大貢獻:她把中醫養生熱推向了一個,她讓老百姓知道原來咱們的老祖先留了一本很棒的醫書叫《黃帝內經》,她讓許許多多曾經對中醫一無所知的人看到了中醫金碧輝煌的一角。

2006年一場萬人“取消中醫”簽名鬧劇讓人記憶憂新。“曲黎敏現象”讓我們感悟到中醫強健的生命力。因為中醫就藏匿在每個中國老百姓的思想中,就浸染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里,而曲黎敏則是用一把重錘,敲醒了我們沉睡的大腦,喚起了我們對中醫的感知。

我們要感謝這些愿意站出來批評曲黎敏的中醫專家,正是因為他們的批評,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曲黎敏,正確地認識中醫養生的知識。我們更希望,這些專家們能夠被曲黎敏“激將”出來,引領大眾更正確、更深刻地了解中醫、認識中醫、普及中醫。

在美國的醫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不做科普教育的醫生不是好醫生。套用這句話說,我們認為不做科普教育的中醫也不是好中醫。中醫的生命力,不在上端,而在下端,在老百姓的心中。要讓中醫這棵古老的參天大樹永遠枝繁葉茂,就必須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到老百姓的思想深處,這靠什么?靠的就是中醫科普教育。

如果廣大的中醫界人士乃至全社會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中醫科普的這堆篝火會越燒越旺,中醫的熱量也會溫暖更多的人。

反方 ――通俗不能庸俗

1.她的底子不夠深

有一次,患者找林征看青春痘,林大夫給出的解釋是肺熱和脾的濕熱導致。沒想到,病人一聽,反問:“您怎么和曲黎敏說的不一樣啊,她說青春痘是胃火導致的。”一席話,讓林征無語。“如果臉上冒幾個小癤子,可能是胃火引起的,但是青春痘的病因不會是胃火呀。”

對病因和病理的闡述欠妥,是曲黎敏最飽受中醫界人士爭議的。

“曲黎敏說久咳虛癥的人,就應該讓他咳,這樣讓肺宣發了,咳嗽就會好。但問題是,如果有虛邪,治療久咳虛癥需要收斂,而不是宣發啊;還有,曲黎敏講,口里有甜味,是脾的收斂出了問題,這我也不認同,應該說是脾經有熱、脾氣上逆引起的才對。”汪浩看曲黎敏的《從頭到腳說健康》,經常皺起眉頭。

“曲黎敏的一些養生方法盡管不錯,但還是沒有拿出中醫真正的絕活來。”汪浩說,比如“十指相敲”防手腳涼,這個方法遠不如搓手上的井穴(手指尖)來得快。

2.不能拿中醫觀點套西醫的病

“曲黎敏說喝酒愛臉紅的人肝有問題,這太絕對了,如果有讀者因為這句話去檢查,診斷結果沒問題,他會不會因此就不再信任中醫了?”

中國中醫藥報資深記者趙雯覺得,曲黎敏講的一些內容,違背了中醫“辨證施治”,也就是“因人而異”的核心觀點,中醫是最講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而曲是把西醫的指標診斷方法簡單化地嫁接到中醫上,這并不合適。

對這一觀點,樊正倫也表示認同:現代社會的很多疾病,在中醫里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能誤導讀者,“譬如糖尿病,中醫里是沒有的,有的是和它相似的消渴癥。”

曲黎敏在書里也講到了糖尿病,她說:“糖尿病中期的治療有一個方子,每頓飯都以黃豆為主食,多吃黃豆飯、蔬菜和豆制品,只吃少量的瘦肉。一般人兩三個月就可以痊愈,而且連藥都不用服。”

“很顯然,這個觀點就有點過于絕對了,畢竟中醫里講消渴癥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吃出來的、淤出來的等等。”樊正倫進一步解釋:所謂吃出來的,就是說老祖宗給了我們一個消化纖維食物的肚子,可是我們開始吃越來越多的西式牛排等,久而久之就埋下消渴癥的隱患;還有就是淤出來的,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七情六欲皆可化火,內熱一多,也有可能導致消渴癥;再有老年人臟腑氣血衰弱引出來的。“所有這些,只單純吃黃豆飯來治療,顯然太過片面了。”

“我堅信中醫的通俗化是很必要的,但是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中醫不是吃點蘿卜吃點姜這么簡單的,中醫應該能給大眾的健康以更全面、更正確、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趙雯這樣說。

3.中醫科普不要走偏

“中醫科普也要有整體觀,不能孤立,不要走偏門。包括現在社會上很熱的掌紋養生,通過掌紋認識疾病,這在中醫學術界都是存在爭議的。”樊正倫坦言,中醫養生普及者要講更多中醫養生的原則,基礎性的東西。

趙雯的觀點與樊正倫類似,她認為:“現在的中醫科普內容,大都是傳播中醫的‘術’,也就是具體的保健方法,這很重要,但是在介紹方法的同時,還應該傳達中醫的健康觀念,這才是更讓大眾受用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大眾不僅掌握了運用中醫養生方法的指導方針,還具備了分辨優劣的判斷力。譬如,不是每個人吃蘿卜都能起到順氣的功效,那么如果自己肚子脹氣了,吃蘿卜不管用,這時就可以考慮自己脹氣的原因,換換別的招數。所以,我認為從觀念上進行引導,比簡單地說一招一式更有意義。”

呂嘉戈還談到了媒體的作用,他說,報紙的更新遠比圖書快,針對圖書和講座中的錯誤說法,報紙要及時糾正并告知大眾正確的方法和觀點。老百姓選擇中醫講座和書籍也不能盲目跟風。

對此,樊正倫提議:“沒有鑒別能力的人,要想學習中醫養生,最好選擇有專業背景的學者出的書或是進行的講座,有鑒別能力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看養生講座和書籍,但一定要找到科學正確的內容方可實踐。而最最關鍵的是,中醫普及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人少得病、不得病,而有了病一定要去看醫生。”

這一點,幾乎成為所有專家的共識。

篇(2)

【關鍵詞】中醫養生;養生誤區;養生方法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源遠流長,積淀了豐富的古代醫學經驗與養生知識。當前醫療衛生保健理念下,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針對人體進行養生,成為成為現代醫學領域所廣為關注的醫療保健方法,對于人體促進健康有著較為重要的指導功能,但由于個人認識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約和影響,很多人在中醫養生的方法與應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確選擇,以致于出現中醫養生方法的誤區,導致養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負面影響,分析中醫養生的科學方法,意義深遠。

1 中醫養生的內涵特征

相對于人類生命個體而言,所謂養生就是根據人體生命規律,采用身心養護方法,保持或增進人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以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行為活動。簡單地說,養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養生命。所謂中醫養生,是指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通過采用多種方法方式對人體機能進行合理調養來增強體質、預防或減少疾病發生,從而達到保持生命機體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行為活動。

養生屬于一種文化現象,中醫養生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長期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理論財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由于養生活動涉及到人體生命現象,其內容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由于對人體生命認知的角度不同,中醫養生在個體實踐和體驗活動中所體現的品德修養、飲食起居、醫術藥物等調理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中醫養生,講究順其自然、形神兼養、動靜結合以及綜合施養,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民俗、武術等傳統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

2中醫養生的常見誤區

中醫養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個體思想認識存在差異性,導致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活動經常會形成誤解而出現如下誤區:

中醫理論強調無病預防,講究調理,倡導合理科學的飲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態,養生在于調和人體陰陽,疏通氣血經脈,提高機體調適能力,保證人體健康。

受西醫理論影響,很多人對于中醫理論認識僅限于疾病的康復醫治上,而忽視中醫養生的預防調理功能,簡單的認為中醫養生就是利用中醫藥物治療疾病,還有些人具有過于依賴中藥治病的心理,一旦身體不適,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藥治療,輕視 “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導致自身機體免疫力降低。

中醫養生具有個性化特點,講究辨證論治,因人而異,每個人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養生保健方法就會不同,進補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但很多人在進補時虛實不分,盲目進補,過于注重食補療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補藥利于健康的不科學觀念。

3 中醫養生的原則與方法

中醫學理論認為精、氣、神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生命根本,中醫養生需要立足于協調臟腑,暢通經絡,清靜養神、節欲葆精、調息養氣以及持之以恒綜合調養等原則基礎上,進行科學養生。中醫養生注重強調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念、體現了陰陽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觀念,強調養生不可違背自然規律,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注重形體養護,重視身心協調,主張 “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中醫養生包括情志、食補、藥物、氣功、運動、針灸、按摩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方法,養生時應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時來選擇科學合理的養生方法:

3.1精神養生:中醫養生貴在養德,應注重個體精神方面的保養,注重情感疏導,避免不良心理情緒波動影響,在中醫“形神一體”觀念指導下,根據個人的形神氣質類型,靜心寡欲、愉悅情志、通過綜合運用各種精神調養方法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心理健康,達到身心協調發展。

3.2起居養生:起居養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過調整睡眠節律以消除疲勞,恢復精神和體力,增進人體健康的養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按照生物鐘規律養成良好的睡眠作息習慣,保精固腎,調息養氣,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時的寒、熱、溫、涼變化來調節生活規律,做到養生與天時氣候同步。

3.3飲食養生: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合理調整人體飲食規律,注意飲食宜忌,科學營養成分的攝取搭配,日常生活中應定時定量適度飲食,加強飲食衛生和安全,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

3.4運動養生:人體機能需要經常運動來調節精力、強身健體,促進消化循環,增強身體免疫力。運用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氣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持之以恒的適量運動和鍛煉,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臟腑調和,以達到筋骨舒活,強身健體之功效。

3.5藥物養生:人體在各種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環境因素影響,往往會導致各種疾病發生,針對不同病狀采用藥物服食也是中醫養生的內容。在醫治養生過程中根據病情需要適當把握藥物服用劑量和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合理運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補益藥物,來延緩衰老,健身強身。

結束語:總之,當前醫療衛生保健理念下,依據中醫理論進行強身健體成為人們追求健康肌體的重要養生手段,中醫養生具有個性化及多樣化特征,養生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有效養生方法,避免曲解養生之道而導致養生效果不佳。

參考文獻

篇(3)

毫無疑問,關于“中醫科學性”的這場“論戰”還得繼續下去,正如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需要有一個讓“眾生”認識的過程,“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成梨子,親口吃一吃”。一葉障目,對中醫全盤否定和對“轉基因”食品疑竇難解的思維,都緣于科學觀念的迥異,需要在實踐中“自悟”,事實勝于雄辯,不能強求。至于像“圍繞切脈準確率”這種類似“鬧劇”的“約架”過于兒戲了,“試紙”驗孕的誕生是醫學的進步,正如計算器代替算盤,相得益彰,何必守舊呢!中醫的“望聞問切”是經驗的總結,采取撕裂單挑的叫陣,也似嫌強人所難。

中醫是“國學”之精華,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傳統中醫藥學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中醫理論和思維方法,講究整體,強調聯系,辯證論治,標本兼治,提倡“治未病”和“內因調理”,都是符合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至于曩日的名人對中醫的批評文字,也要諒解他們的處境和知識之局限。今人如方舟子先生用來“拉大旗,做虎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求實精神,自然不能服眾。

據《北京晚報》的報道,“東方明珠”香港和“寶島”臺灣對中醫的態度和理解,值得稱道。香港人熱衷于草藥調養,老年人瞧病首選中醫,中醫門診占總量的20%,公立醫院開放中醫門診。編稿人語:“被英國統治155年、觀念非常西化的香港,人們依然很重視中醫。香港人壽命領跑全球,曾有專家講其‘長壽的秘訣’歸結為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事實上,港人的中醫養生之道功不可沒。很多香港人即便沒有大病,也有到中藥店定期看中醫調整的習慣,在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藥材,進行醫補食補和調理。”可見“香港觀念西化卻崇尚中醫”。

寶島臺灣,盡管西醫當道,然而大醫院多數設中醫;管理嚴格,“祖傳”醫師沒行醫資格;尊醫有道,醫生社會地位很高;觀念多元,中醫藥地位日漸提升。編稿人語:“同為炎黃子孫社會,中醫藥曾在臺灣十分興盛,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中醫藥式微。后來,在蔣經國等有識之士的倡導下,中醫和中醫教育才重獲重視。近年來中醫被納入健保,民眾更重視養生,加之西醫醫療糾紛不斷,中醫在島內有‘回暖’之象。”不過,中醫要想重新獲得醫林應有之地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篇(4)

大連金石灘醫院 遼寧省大連市 116650

【摘 要】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從事中醫養生康復領域研究經驗,在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閱讀與研究基礎上,以社區慢性疾病患者為研究樣本,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的需求進行調查。通過采用調查問卷與統計學的知識,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匯總,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需求調查;社區慢性疾病

1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法律環境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而促使了我當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等諸多方面的極大提升。這些提升影響了當代我國居民的個人需求的內容,及其對待事物的態度與價值觀。經常會在電視機上看到一些這樣的案例:一個病入膏肓的患者在了解到自身得了不治之癥之后,在醫院大喊大叫,并在公共場所將幾萬塊錢的鈔票分撒到人群當中。而這些電視節目通常都會引起網絡上諸多居民的熱切討論,到底是要錢還是要命?更多的網友及社會居民都認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其比錢財更加重要。身體也是使用錢財、得到人生完美價值體驗的重要基礎。保持身心健康,提升自身體魄、鍛造心理素質等諸如此類的需求已經被我國居民逐漸提上日常。人們漸漸的對于純物質事物的需求越來越淡,他們更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堅持謀求能夠不斷提升自身價值、改變自身心態、獲取精神滿足的事物。

一個人身心健康的形成與鞏固都與一個人日常的起居習慣、生活方式、生活態度與脾氣秉性擁有著重要的聯系。而有些方面是生來就具有的,改變起來擁有著較大的困難,而另一些方面確是能夠通過日常的堅持與努力得到不斷提升的,例如:中醫養生。中醫文化博大精深,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自由化市場的不斷推進,人們仿佛對中醫這一領域的發展關注逐漸減少。但是,對于我國南方地區依舊是比較關注中醫治療與中醫理念的。人們在世界文化的沖擊與快節奏生活當中,逐漸開始對快速治療、快速康復產生了偏好,從而漸漸認為中醫治療是一種慢性治療,不能夠救急,并且擁有較長的流程使人們陷入兩難的境地。這些觀點與認識都是十分錯誤的,中醫治療對于現代醫學有著最為初始的指導作用,其原理與理念均影響到了患者康復與藥物作用之間的關系。為此,作者在本文當中將以中醫治療為主要途徑,探討中醫養生對康復健康的影響,并通過調查問卷形式,找尋人們對其主要的需求,提出建議來提高中醫養生對慢性病患者的滿足程度。

2 中醫養生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的重要影響

中醫養生由來已久,其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年間。由于動物在吃下某種草藥之后便會得到身體的康復,從而引起了中國老一輩醫療學家的注意。動物的壽命通常較短,相對于人這一雜食物種而言,野生動物相對而言其大多偏好與某一類食物,那么結合以上兩點可以相對的認為動物的腸胃較人類的腸胃更加脆弱,其所能夠提供消化食物的范圍更加稀少。那么,當與人類相似的動物能夠吃下草藥得到疾病的康復深深的啟發了我國古代醫療學者。將這些草藥用于人類疾病的治愈將具有非常特別的功效,其能夠在不損傷人類的肝腎脾胃等多個內臟的基礎上,不斷的調節人類體制、改善人類器官功能,從而提升人類的免疫能力,使疾病得到痊愈。另外,還有一則來源于生活的案例。在古代時期,人們日常所吃飯的種類十分單一,為此其對山上和森林里諸多植物進行了嘗試,并在書籍當中對其進行了記載,最終發現當吃某些植物后,不僅能夠使人充饑,而且具有調理一個人生理健康與身體器官功能等重要作用。這一案例的介紹主要是給出了草藥具有能夠長久服用的特點,并且能夠潛移默化的改變人類的體制。通過以上兩個案例的講解與介紹,可以發現,草藥在我國流傳已久其能夠潛移默化的改變一個人的內在體制,增強一個人的免疫能力,在長久的服用之后依舊不會對人體產生過大的危害。為此,將中醫藥學的經驗用到社區慢性病治療方面將會具有較高的居民需求契合度,從而滿足居民對于慢性疾病康復的需要。

3 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

作者在本部分將對經過調查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匯總與總結:

(1)調查樣本介紹。本次調查問卷的主要面向某省市的市級地區3 個社區(高檔、樓梯樓和城中村)進行問卷的派發。在本次調查活動中,問卷共計派發數量為1500 份,基本囊括了該社區內所有居住人口,并回收有效問卷1500 份,回收成功率百分之百。

(2)調查問卷的設計。本次調查過程當中所使用的調查問卷格式十分的簡單,抬頭三個開放性的填空題為居住社區、年齡與性別。下面共設置有兩個部分的內容:其中一部分是為了了解居民對養生知識的了解程度,另一部分內容主要是為了了解居民對于哪些中醫養生知識具有更高的需求。在兩個板塊下分別設置有3 個和7 個選項,分為對項和錯項;

(3)調查結果

經過調查之后發現,對于第一個板塊調查而言,居民不了解養生知識的比重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一般了解的有百分之三十,非常了解養生知識的人占有百分之三十;

對于第二個板塊的調查之后,作者發現人們對于養生知識的需求可以從高到低依次如下排列: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作息有時;調暢情志;鍛煉身體;

(4)調查總結。通過上述調查之后,可以發現,社區居民不了解養生知識的比重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之多,而非常了解的人數只有百分之三十。人們對于養生知識的需求程度是十分高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認為他們需要補充中醫養生相關知識。

并且,針對不同知識人們具有不同的需求程度,人們更加趨向于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方面,比如說:順應四時養生規律。也較為重視與日常服藥、疾病預防方面的知識,他們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夠在日常生活起居的過程當中就能夠利用中醫養生知識達到養生的目的,而不是需要刻意為之,例如:鍛煉身體;養生食療。那么,這些需求也就對當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的推廣具有的重要的參考意義。

4 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推廣的對策與建議

4.1 加強社區宣傳、根治中醫養生文化,促使中醫養生習慣形成

在經過上述的調查研究之后,作者發現人們對于中醫養生知識的了解程度相對薄弱,大多數人并不是十分了解中醫養生的相關知識。而這些知識的深入推廣與日常使用將與宣傳的力度與內容有著極大的聯系。為此,作者建議我國醫療相關部門及社區服務機構應當在現有社區所能夠管理的范圍以及擁有的資源基礎上,大力推廣社區中醫養生知識的宣傳,從而促使良好社區中醫養生文化的形成。只有這種中醫養成良好文化的形成才能夠不斷通過知識的宣傳與推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

4.2 加大對社區醫療點的重視,提升輻射范圍

除了需要不斷加強社區內部的宣傳之外,我國醫療結構還應當推進社區醫療點數量的增加、擴大現有社區醫療宣傳定點機構的輻射面積,從而促使更多的人們能夠從社區服務醫療結構當中獲取相應的知識,在其需要了解社區醫療相關知識時,能夠通過最為便捷的途徑與推廣人員進行相互溝通與交流。另外,我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除了需要采取定點的推廣方式之外,還可以采取上門宣傳的方式,通過與社區居民保持良好的溝通、聘任社區工作義工的加入,來充分提升中醫養生在根治社區慢性病患者當中所發揮的功能性作用。

5 結論

通過上文的研究,可以發現,中醫養生在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健康需求不斷改變的影響下已經逐漸成為了研究的焦點。通過利用中醫藥學的治療理念與治療方式,將能夠在不過于影響人類健康的基礎上,潛移默化的改變人類的體制、增強身體機能、促進器官生存狀況改變,進而對一些慢性疾病進行根治。作者在本文當中通過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以社區為單位,以慢性疾病患者為研究樣本,針對在此范疇內開展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的主要需求進行了調查。經過統計與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人對于養生知識的了解程度存在不足,并且對養生知識的了解需求十分大(包括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養生食療、作息有時等諸多方面知識的了解需求)。為此,作者針對上述調查結果與分析,對在此范疇內推廣康復健康教育提出對策與建議:(1)加強社區宣傳、根治中醫養生文化,促使中醫養生習慣形成;(2)加大對社區醫療點的重視,提升輻射范圍。

參考文獻

篇(5)

通過對道教養生思想特色的分析歸納,總結出道教養生觀對中醫養生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以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防病基礎。

【關鍵詞】 道教; 中醫; 養生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 ideology of health preservation in Taoism,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preservation in Taoism on the theory of health preservation in TCM may be inducted as followings: taking the conforming with nature and relevant adapt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s a premise; viewing the "Yin "and "Yang" in a relation equilibrium as a core; and serving the adequacy of essence, sufficiency of “Qi ”and vigorous vitality as a basis.

Key words:Health Preservation; 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道教與中國傳統醫藥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其養生思想對我國養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養生的一個鮮明特色是:養生即是修道。養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義,并且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養性延命錄》提出:“養生者慎勿失道 ,為道者慎勿失生”,強調養生與修道是統一的,即所謂“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道教養生觀對中醫養生學具有深刻的影響,對中醫養生學的啟發和推動極為突出。歷代道教養生家通過實踐和積累,已經形成獨具風格的養生思想以及多種養生方法,本文就道教養生觀對中醫養生理論的影響作初淺論述。

1 道教養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應,和諧統一“天人相應”是道教的宇宙觀,同時也是道教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最初由無形無質的“道”生出真元之氣,真元之氣化生為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氣,陰陽交合感應而又化生天地間萬物眾生,此為造化之道。可見,人與自然萬物皆歸源于道。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人的行為應該仿效自然、服從自然、順應自然而動,而不應違背自然、破壞自然,人與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諧與生態的平衡。道教理論高度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大環境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將人身視為一個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構相應 ,即達到“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時,人就有可能“長生久視”,頤養天年[1]。道家從道學角度以“天人感應”學說闡明養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貴生,樂生惡死“重人貴生”是道教的生命價值觀,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經》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與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見人是世間萬物中最重要的,社會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個人都應“貴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給予主體選擇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壽限是不確定的,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長存,因此主張并且相信經過一定的煉養過程,精神和形體可以相守不離,即形與神俱,實現長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終極目標,這其中包含了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太平經》在這方面則予以反復闡明:“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是普天下最珍貴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應當“以生為貴”,“樂生惡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長壽命的本能要求和權利,因而人活在世上,應以追求快樂、幸福、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死為最高理想目標。

1.3 形神統一,性命雙修“形”是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神”即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神統一,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是形態與機能的統一。《太平經》指出:“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則吉,去則兇。”認為形神“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晉代葛洪認為:“形須神而立焉”,“形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認為生命是形神的統一體,形與神是相互依存,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離。由于道教的養生思想強調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煉過程中,既重視精神的修養,也重視形體的鍛煉,并竭力把精神與肉體的修煉密切結合起來。性命與形神是兩對可以相通的概念。性與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識等;命與形相通,謂人的形體軀體、存在等。漢唐時期,養生家多稱“形神共養”,唐以后之煉養家則多稱“性命雙修”。道教的性命雙修養生理論所追求的是整個人生修養體系,并借這個理法完備的體系,以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與中國儒家、佛教的養生學相比較,唯道教性命雙修,故更為圓滿。

1.4 修德行善,頤養天年道教“重命養生”的目的,并非僅僅的為了長生不死,因為人不僅是自然產物,更是社會存在。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事實上成為道教仙學理論的基礎。自我肉體修煉與自我心靈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為一,養生與道德緊密聯結。道教認為,修仙道之前必須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揚善抑惡,實現生命之轉化的關鍵是人的德行。中國文化重視自我修養的傳統自古就有,《周易》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尚書》認為滿招損,謙受益是天道的規律,提倡做人應“慎厥終,修思永”。

道德修養,一方面是性情的修養,另一方面是行善積德。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志[2]。人的道德表現有善有惡所以人的命運也有好有壞,壽命有長有短。而道德表現是人能自主選擇的,一個人的選擇就決定了他的生命走向。任何人無論富貴或是貧賤,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會充實而長久,長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報。善的人生就是福與樂的人生。 可見,道德修養是長生不老的必備條件。一個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藥,內練精氣之外,還必須積大功德,功夫、功德并俱,方可成為“天仙”。道教在面對死亡的陰影之前,以高度責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奧妙,力圖創造一個統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從人類的愿望,讓生命進入永恒狀態。

2 道教養生觀在傳統醫學中的體現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義,認為通過采取各種養生手段來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就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原始道教中的許多思想被傳統醫學的經典所吸收,最終形成獨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養生學。

轉貼于

2.1 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 道教養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首先,體現在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界的自然環境是相互協調統一的,二者共同經歷著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道教養生非常重視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如:服食養生、房中術以及日常攝養衛生即是如此。其理論根源來自于道教“天人相應”。其次,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是同構相應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為宇宙的本體,萬物變化之源,所謂“萬物之宗”。《淮南子·天文訓》稱之為 :“道者,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分而萬物生”。可見老子這個“道”實際上是一種有象可見,有精可存,其真可信的物質,由這種物質衍生為“一”,“一”即元氣,再化生陰陽而成萬物,說明“道”如同太極是萬物化生之原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明確地指出了“道為萬物之宗”,并同時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運動的規律,掌握陰陽之道,方能養生而防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道者,圣人從之,愚者背之。”此外,《素問 》尚有“謹道有法,長有天命”、“謹奉天道”之語,也是告訴人們,人應順應自然法則,并遵從之,才能壽老而長生。并提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凡事要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術。可見養生防病應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前提條件。

2.2 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 道教樸素地將人的身體比作一個小宇宙,并與自然界的大宇宙聯系起來,不僅要調諧人體“小宇宙”的運行,而且還要調諧“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運轉。同時,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和自然界也是統一的整體。由此提出“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認為人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臟腑為中心,心為主宰,通過經絡將人體各個部分相互聯系起來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素問》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靈樞》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明確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死亡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人體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必須保持陰陽的協調平衡,才能健康長壽。《素問·調經論》曰:“陰平陽秘,自然界存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由于人類長期生活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已經能夠適應四季的變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規律:春夏陽氣升發,秋冬陽氣潛藏。如果人們在養生過程中,能夠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調節臟腑的機能活動,注意養精安神,益氣補血,保持機體陰陽平衡,身體就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養生防病之核心是要調整陰陽平衡,最終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3]。

2.3 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道家認為,“精”是人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是物質現象,也是精神現象。是人體正常生命的物質保證。中醫認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氣,“先天之精”必須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斷充養方可保持充盈,發揮其功能。道家認為,“氣”是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身的本源。《莊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氣聚成人,氣消則人亡。中醫的“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難經·八難》曰:“氣者,人之根本也”。人體的“氣”具有很強的活力,有不斷運動的特性,它既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推動著人體生命進程,貫穿于生命運動的始終。“氣”的活動一旦停止,生命也便終止。中醫的廣義“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道家認為,“神”是人的生命來源。老子說:“谷神不死”,即養神才能不死,“神”要靠“氣”來滋養才得以發揮功效,人只有注重“神”的內守,才能身心健康。

道家和中醫都認為三者之間相互聯動、相互為用,精、氣、神被稱為人身之“三寶”。精能化氣,為氣之源,氣能生精;精充氣旺,氣生精盈。精氣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充則神旺,精虧則神疲;神能御精,神安則精固,神蕩則精失;精為神之基,氣是神之力,精氣充足則神才充沛旺盛。由此強調了精、氣、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以及養生中的重要意義,主張在養生過程中要注意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三寶”,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如此可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3 小結

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充分體現了道教珍愛生命、重視養生,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中包含其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它對中醫養生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形成了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以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防病之基礎等的中醫養生學養生防病的基本思想。為使中醫養生學理論體系不斷完善,我們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的精力、采用更科學的方法,將探索延年益壽的研究工作持續做下去。

【參考文獻】

[1] 范永勝(譯注).老子[M].合肥:黃山書社,2005:112.

篇(6)

【關鍵詞】 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膳食養生;七情調節;太極拳鍛煉;治未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CM dietary health preserving,seven emotions regulation,shadowboxing exercise combined with regular treatment in intervention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s Divided 136 patients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regular treatment group),each was 68 patients.Applied regular treatment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both the treatment and TCM dietary health preserving,seven emotions regulation,and shadowboxing to the treatment group.Both treating courses lasted for 3 months and observed the angina pectoris,electrocardiogram and TCM symptom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eand posttreatment.Results In controlling the angina pectoris,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97.06% efficacy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85.29% efficacy.In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cardiogram,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80.88% efficacy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42.65% efficacy.In the change of TCM symptom,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98.53% efficacy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86.76% efficacy.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better effec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gina pectoris;TCM dietary health preserving;seven emotions regulation;shadowboxing exercis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動力性血管痙攣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壞死的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1]。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而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存質量。冠心病患者需要長期的、綜合的治療,從大量臨床觀察結果發現,冠心病患者常常因飲食習慣、情緒變化以及缺乏必要的身體鍛煉等原因,導致反復心絞痛發作、甚者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因此在對中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綜合治療時,做好社區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中醫特色的健康預防措施,對于預防心絞痛、心肌梗死的發生,防患于未然是十分必要的。

自2006年以來,在臨床上我們對136例冠心病患者進行了系統的中醫膳食養生、七情調節、太極拳鍛煉干預和對照觀察,發現膳食養生、七情調節、太極拳鍛煉具有顯著預防冠心病心絞痛發生的作用,其臨床有效率為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取得了顯著的預防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業組的報告《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85年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辨證試行標準》[3]。

1.2 一般資料 共選擇門診患者136例,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基礎治療組),每組為68例。干預組68例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50歲,平均69.5歲;病程最短的4周,最長的20年,伴高血壓病Ⅱ級29例;高血壓病Ⅲ級18例;其中高血脂61例。對照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51歲,平均67.16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23年;伴高血壓病Ⅱ級25例,高血壓病Ⅲ級21例;其中高血脂6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以及原發疾病等方面進行均衡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冠心病常規藥物綜合治療,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特色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兩組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均進行心電圖測定,同時實施冠心病心絞痛癥狀療效、中醫證候療效評定。觀察所有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絞痛發作情況、心電圖改善情況和中醫證候變化。

常規治療:(1)兩組患者均要求避免過勞,防寒,限制鈉鹽攝入。(2)兩組患者均根據個體情況選擇使用:①硝酸酯類藥物(如硝酸甘油);②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如拜阿司匹林);③β-受體阻滯劑(如阿替洛爾);④鈣拮抗劑(如硝苯地平);⑤降脂藥物(如辛伐他汀)。干預組在以上基礎上加用中醫膳食養生、七情調節、太極拳鍛煉。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2]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

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2]。

1.4.1 冠心病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定[2] 顯效:同等勞累程度不引起心絞痛或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不到50%。

1.4.2 冠心病心電圖療效評定 顯效:心電圖恢復至正常;有效:ST段降低,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者,或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者;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

1.4.3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4] 顯效:主次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30%,

1.5 統計學方法 通過數據分析方法,采取SPSS 11.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根據積分來評價。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癥狀療效比較 干預組顯效率67.65%,總有效率為97.06%,對照組顯效率51.47%,總有效率為85.29%,干預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干預組顯效率38.23%,總有效率為80.88%,對照組顯效率16.18%,總有效率為42.65%,干預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2.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干預組顯效率70.59%,總有效率為98.53%,對照組顯效率52.94%,總有效率為86.76%,干預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現代醫學所言冠心病與古代記載的“胸痹”、“心痛”病證相同,《靈樞·五邪》篇曰:“邪在心,則病心痛。”

我們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發現冠心病患者常常因飲食習慣、情緒變化以及缺乏必要的身體鍛煉等原因,會導致心絞痛反復發作,甚者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因此在對中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綜合治療時,體現中醫“治未病”理論思想,防患于未然,做好社區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預防措施及宣傳教育,對于預防心絞痛、心肌梗死的發生;改善中醫證候,提高生活質量是十分重要的。

隨著醫學發展的逐漸深入,21世紀的醫學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保健發展,從針對病源的對抗治療向整體調節發展。祖國醫學很早就重視疾病的預防,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總結了不少預防疾病的經驗,并提出了防重于治的“治未病”重要理論。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靈樞·逆順》也明確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中醫重視整體、強調“治未病”與21世紀新醫學模式是相輔相成的。中醫“治未病”,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

為貫徹衛生健康前移的戰略方針,必須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采取相應措施,維護健康,注重養生,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可冀,廖家楨,肖鎮祥.心腦血管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18-319.

2 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1979.

3 全國冠心病辨證論治研究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辨證試行標準,1985,85,215.

篇(7)

摘要:服氣術與導引術是道教術數色鮮明、效果顯著的煉養方術,是以意念控制呼吸吐納或內氣運行,或者用意念以自力引導肢體運動,達到疏理氣機、強身健體之目的。中醫養生歷來強調“和于術數”,其養生技法受道教術數影響很大,尤以健身氣功最為突出。太極拳等養生功法直接從道教借用而來。

關鍵詞:道教; 中醫; 養生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Fuqi Daoyin"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ought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by "Heyushushu"

Abstract:"Fuqi" and "Daoyin" are the Taoism characteristic and effective practice techniques which control breath or "Neiqi" to move, or leads body itself with thought to move, in order to adjusting the "Qi"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always emphasizes "Heyushushu", its keeping in good health techniques had been influenced deeply by Taoism techniques, the health caring qigong is the best prominent in it. Taijiquan and other techniques had been borrowed or modelled from Taoism techniques.

Key words: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黃帝內經》認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是人們健康長壽、“度百歲乃去”的根本法則。其中“和于術數”就是指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道教作為一門重人貴生的宗教,其一切方術技藝活動都是圍繞人的生存展開的。道教術數與中醫養生“和于術數”的思想和實踐有著相同的歷史淵源。服氣導引是道教術數色鮮明、效果顯著的煉養方術,對中醫“和于術數”養生思想的影響十分深刻。

1 道教服氣導引術的養生旨趣

“服氣”是一種以氣息吐納為主,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修煉方法,在道界流傳甚久。古來名稱不一,或稱“行氣”“食氣”“調息”“吐納”“胎息”等等,但不同的稱法包含的技法和層次也有些微區別,如“胎息”就是服氣練養方技中的最高層次。道書對服氣方法的記述很多,總體來說,就是以意念控制呼吸吐納或內氣運行,達到疏理氣機,使人體氣血舒暢、臟腑通利的作用。服氣時,均要求凝神凈慮,摶氣致柔,呼吸吐納做到輕、緩、勻、長、深。道教在堅持“道”的本體地位時,還以“氣”作為生命賴以維持的根源之一。《云笈七簽》摘引的《元氣論》說:“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人之氣也。”正是因為"氣"在道門中人眼中十分尊貴,道界才十分重視修煉服氣之術,這也成為道教“服氣”術的理論基礎。服氣之法雖然各有門派路徑,但概括起來無非兩大類型,一是服內氣,二是服外氣。所謂“服內氣”,實際上就是通過一定的意念導引,激發內氣運轉,以增進內臟功能。所以,“行氣”這一稱謂,有時又特指“服內氣”。一般的方法是:在夜半之后或者是五更以后,等到谷氣消盡、心神安靜之時,即忘情閉氣,將心念貫注于下丹田氣海之中,寂然不動;咽氣三兩次便閉氣,仿佛將心“送入”丹田,漸漸感覺丹田內有聲音鳴響,即將心念移入氣海。堅持一會兒,即開口徐徐吐氣,又閉口咽氣。如此反復二三十次,即感冥心忘情,消息萬慮。久而久之,感覺口中津液甘香,這就是內氣運行的氣象。[1]與“服內氣”相對應的是“服外氣”,這里所講的“外氣”,是指身體以外的自然之氣。當然自然之氣也不是隨意可服的,因自然之氣有的對人身體健康有利,有的對人身體健康有害。道教“服外氣”是服的對人體有利的氣又叫“生氣”,而那些對人有害的氣即“死氣”是不可服的。所以,道教服外氣對周圍環境是有嚴格要求的,必須選擇適宜的時辰、場合等。不過在實際練養過程中,往往將服內氣與服外氣結合起來,達到內外溝通,天人感應的效果。“胎息”是指如嬰兒在母胎中呼吸一樣,主觀上不用口鼻呼吸,而體會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其動作類似于我們日常所說的腹式呼吸。胎息所服之氣主要為內氣。《太清調氣經》說:“胎息者,如嬰兒在母腹中十個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骨細筋柔,握固守一。”道教認為,進入不用口鼻呼吸而真氣在體內運行,返還到嬰兒在母胎中之胎息狀態時,就能返本歸元,長生不死。所以,道教認為胎息是服氣進入較高階段,修道達到較高境界的標志之一[2]。歷代道士中,有不少人通過服氣煉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明顯的延年益壽的效果。如唐代高道司馬承禎寫有著名的《服氣精義論》和《導引論》,其摸索出的一套服氣方法,給后世以很大啟迪。他認為:“凡服氣,皆取天景明澄之時為好。若恒風雨晦霧之時,皆不可引吸外氣。但入密室,閉服內氣,加以諸藥也。”他對服氣的論述很多,但其方法簡單易行,并將服氣術總結為五個步驟、七個階段,十分簡潔、明了、易學。“導引”又稱“道引”,就是用意念以自力引導肢體運動,以使內氣順暢、氣血平和,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導引屬道教方術中的動功范疇,但又與現代純粹肢體運動的體操等體育鍛煉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因為它在肢體運動的同時,必須伴有行氣、存思守一等方術,所以道教典籍往往將導引與服氣一并論述。[2]《云笈七簽》卷三十六《云鑒導引法》說:“導引之道,務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節。”即是說,導引之時,首先精神上必須祥和,身體俯仰之時,也要不徐不疾,肢體伸曲時,也必須有節奏和節制。古代養生術可分為導引服氣、服食煉養和房中養生三大不同流派,導引行氣這一派可謂最古老[3]。早在《莊子?刻意》中就有記載:“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對于導引術的養生療病作用,道士們早有深刻認識。《抱樸子》曰:“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谷水。三則以排卻風邪,四者以長進血氣。……言人導引動搖,而人之精神益盛也。”《神仙傳》《淮南子》《楚辭》中都記載了彭祖、王喬、赤松子等神仙方士導引行氣的事跡。后世歷代道士也創立了很多具體的導引之術。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道醫華佗創立的五禽戲就是導引之術。他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三國志?華佗傳》)。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認識,他沿著《淮南子?精神訓》中所講的模擬熊、鳥、虎、猿、鴟之動作思路,編制了一套模擬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的動作套路,因簡便實用,流傳甚廣,起到了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導引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各種功法具有不同的煉養針對性,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來集中意念,調動人體陰陽氣血的運行,以達到煉養的目的。

2 中醫養生學從道教服氣導引術得到啟示和借鑒

《素問?上古天真論》將中醫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總結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其中,十分強調“和于術數”在養生保健中的的重要作用。“和”即中和、適中,含有適當應用之意;“術數”,這里特指養生的方法和技巧。中醫養生不僅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論,而且總結出一套實用有效的養生方法和技巧。中醫養生之“術數”受道教煉養方術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就有慢性病調養宜用“導引按蹺”的記載。中醫養生技法眾多,流傳至今的各種方法中,氣功類方法是與道教服氣導引之術最相似的,實際上,道教服氣導引就是目前氣功術尤其是動功類健身氣功的源流。健身氣功是以熊經鳥伸的身體運動,伴以吹呼吸的調息練習和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意念活動,通過自我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目的的功法,這種功法不僅采納了道教的服氣吐納之術,也應用了意念守一和導引之術。健身氣功的門派很多,方法各異,但基本的原則是一致的,即以意念引導肢體運動,注重氣息的調和。在太極拳、大雁功、鶴翔樁氣功等眾多經典功法中,太極拳是直接起源于道教,流傳最久,倍受推崇的功法。太極拳由武當山高道張三豐創立,時至今日,仍是武當山道界最為盛行和崇奉的一種功法。[1]它結合了服氣導引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以陰陽五行學說、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哲學基礎,功法套路始終處于運動之中,動作銜接緊密,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它強調對立統一,將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曲伸等動作巧妙結合。它以“棚、捋、擠、按、、、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在運動中,要求靜心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呼吸深勻自然,動作柔和緩慢,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這一獨特的養生保健功法盛行不衰,并不斷完善,不僅國人習煉,而且風靡海外。 歷史上,中醫養生名家從未停止過對中醫養生“術數”的探討,代不乏人,代有創新。精于服氣導引的中醫名家除前所述的華佗之外,還有如嵇康、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孫思邈、張仲景等等。他們所創制的理論和方法中,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動靜適宜,自然調息,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于外而靜于內。張仲景在《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論述“導引、吐納”,認為“不令邪氣干忤經絡”。陶弘景著有《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等,其《養性延命錄》共有6篇,“服氣療病篇第四”“導引按摩篇第五”就占其中兩篇。他是十分注重形神兼養、動靜結合、眾術合修的一位醫家,認為形神相依,主張清心寡欲以養神,導引運動以養形。

參考文獻

[1]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42.

[2] 楊玉輝.道教人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无码丰满熟妇|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内射少妇一区27p| 欧洲裸毛bbbbbxxxx| 欧美老人与小伙子性生交|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男女啪动最猛动态图|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50路60路老熟妇啪啪| 欧美国产激情18|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色先锋资源久久综合5566|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人妻内射.porn| 亚洲av成人午夜福利|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日本高清视频wwww色|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熟睡人妻被讨厌的公侵犯|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丁香花|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欧美精品videosse精子|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首页 综合国产 亚洲 丝袜|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亚洲av 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 色视频www在线播放国产人成|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