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0:30: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代園林的造景手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古典園林置石應用
古典園林“置石”一般選用自然石材,將這些自然石質材料獨立布置成為一景,或者組合成園林中的景觀。這種“置石”方式特別靈活,不僅可以表現石材個體的美,而且可以表現石材整體的的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們,一般是將它們進行組合搭配,寄托自己的人文情懷,所以常將它們模仿有寓意的圖騰,人與物,名山大川等等,給予石材靈魂與生命。所以,置石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個園林的藝術效果與文化的氣息。布置精妙的石材不但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而且能夠陶冶身在園中人的個人情操,賦予園中人無窮的遐想與精神享受。從自然石材本身來看,石材的形態各不相同,具備不同的雕塑美。古典園林“置石”方法是華夏文人智慧結晶,他們將石材附上民族的靈魂,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在現代園林建設中需要借鑒的。
1.石材料選擇
一般情況下,置石選材按照產地形態、紋理分為太湖石、靈璧石、黃石、宣石四大類,這四類石質材料各有各的特點,他們常用在不同類型的園林,起著不同的點景作用。
“太湖石”產自太湖洞庭山,用五個字來形容他的他的形態,那就是瘦、丑、透、皺、漏,在中國古代園林中尤其是文人園林中是常見的一種石料。“黃石”是一種砂巖,他的棱角非常分明,紋理也顯得很有古韻,顏色多為黃色顯得古樸大氣,因此黃石多用在園林池塘邊堆疊假山,很少獨立成為一景。“宣石”產地在安徽宣州,宣石因為“宣州”得名,它的特點是便于就地取材,表面色彩白如玉,并且極具視覺效果。“靈璧石”產于安徽靈璧,因產量少而名貴,石材表面褶皺多而交錯,在明代大家文正亨《長物志》中也對靈璧石有很高的評價。
2.置石的方式
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置石”訣竅,古代置石的名家“山石張”的十字口訣:安、接、斗、連、挎、劍、拼、懸、卡、垂,這十個字便是古代巧匠們總結的置石精髓。古典園林多為文人造園,將石材擺放的錯落有致,并且和周圍的植物相互融合,以形成意境優美的精神空間。這些方式對現代園林細部設計,尤其是園林置石形態、空間、意境、美感、尺度的把握上都有很深的借鑒指導作用。對于現代園林的石景設計,園林施工人員置石經驗和文化素質,直接影響著石景的成景效果。
現代園林置石設計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1.現代園林置石存在問題
現代園林“置石”設計雖然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其中有一些作品,很好的傳承著古典園林置石的意蘊。但大部分作品各種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只學習傳承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但缺乏園林造景的人文情懷與當地文化的深入挖掘,缺失了自然的神韻;二是,石材選材不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將流水線上的“作品”生搬硬套到園林中,顯得十分突兀,與園林中其他元素很難融合在一起,石景不能很好的起到點景的作用。三是,人工痕跡非常明顯,石材體量與園林整體空間搭配不當,顯得矯揉造作,無法達到宛自天開的置石要求。
2.發展的趨勢
現代園林“置石”設計,一定程度上,繼承古典園林中一些經典鑿山疊石理論。但我們在繼承的同時,必須用批判的眼光去考察、鑒別、挑選、剔除。對于不適應新時代文化成分和審美習慣的理論與作品,應該予以批判和拋棄。現代人們審美觀念改變,因此,園林“置石”設計手法也要跟著當代人的需求改變。適應現代人親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態效益為目的,利用新材料、新技術創造富有時代氣息的置石作品,置石與其它園林要素緊密地結合,這樣才能做出富有生機的現代園林石景設計,創造出既有古韻又有現代感的“置石”藝術作品。
3.典型案例
蘇州博物館新館為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律銘先生的收官之作。位于博物館中心庭院的北岸和拙政園園墻,只有一道園墻相隔離的,是一組抽象的“片石”假山,片石的紋理是用古法燒制形成,這組“片石”假山是古典園林的置石手法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是蘇州博物館點睛之筆。傳統的蘇州園林擅長用山石造景,假山常用天然的太湖石作為材料。不過在蘇州博物館,我們看到的這組假山卻在選材和構景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貝大師學習宋代米芾父子畫作《深山夜雨圖》之精髓,吸取古代文人畫作“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手法,借用中國傳統的“畫境”,用抽象的石材來表達江南山水意境。它集合古韻與現代設計手法于一體,渾然天成,融合古今,相得益彰。
結語
古典園林,園中之石景是古代文人巧匠的寄情之物,它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先人“出世”人生態度的產物。現代園林“置石”要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然后園林建設的如火如荼,大批量流水線上的“作品”從生產線上直接搬運到園林施工現場,不考慮組合搭配,石材大量浪費,忽視了石景的經濟性、地域性、文化性,更加忽視了古典園林中的“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造景手法。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多的根據當地人的需求,盡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學習古典的園林石景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對我們當代園林設計任然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要很好地繼承并發揚光大,真正做到繼承和發揚古典園林置石藝術。
關鍵詞:竹類植物;園林景觀;應用
前言:在我國,具有傳統色彩的觀賞性植物有許許多多,然而其中的竹類植物最屬特別,它聚集了傳統文化的美學,是觀賞性極高的一種植物。在古代,竹類植物就早已出現在園林中,在現代,竹類植物依舊是人們最喜歡的造景植物之一,因為竹子造出來的景色給人一種歷史感,具有極高的傳統藝術美感。在我國園林的不斷發展下,竹類植物被更多園林景觀設計師所采用,竹類植物在園林造景中所起的作用值得讓人們研究討論,研究成果對今后的園林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竹文化與竹類植物造景的結合
運用竹子在園林中造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竹文化它有著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往往給人們一種對美的無限憧憬及向往,有時候在特定的環境中,竹文化就是一種人生的思考。一般情況下,所講的竹子哲學與竹類植物相互結合所構成的景色,其方式有 3 種:(1)借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構建園林景色。竹不僅有端正的形體,還有深藏的寓意,把竹子的特殊形體與人們理解的寓意相互結合。(2)竹子的歷史感渲染整個園林環境。把竹子的年代感引用到一些名勝古跡當中,可以激發起游客們無限的遐想,從而使竹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北京的紫竹公園就是借此來吸引游客,主要是用君山的斑竹為主題,營造出美不勝收的景色,在公園的山谷中、假山上、種植池中都栽種了斑竹,再加上娥皇、女英等景觀,使其景色更加美麗。把悠久的歷史融入竹文化中,再把傳統的竹文化與其景色相結合,更進一步地提高竹文化含義,激發出人們的遐想,給園林觀賞帶來不一樣的樂趣。(3)有著傳統的詩、書、畫、印 4 種文化氣息。竹文化的藝術作品也是園林造景中不可小覷的一部分,在北京紫竹公園的八宜軒景區中,一邊是竹子所構建的美景,一邊則是以竹文化為元素的詩、書、畫、印等藝術展覽。在竹文化的作品中感悟竹子的氣息,具備觀賞性的同時,也給游客帶來更多樂趣。
2借物抒情在景觀效果營造中的應用
當所要栽種植物的面積有限時,可以栽種較少的竹子,借助周圍的環境帶給人們一種想象,實現以小見大的造景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 3 種方式:(1)把竹子投影在白粉的墻壁上,這種組合形式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白粉墻壁上投影幾棵竹影,竹子在這白色的墻壁上會顯得格外翠綠。當人們站在遠處觀望時,白墻像紙一樣,上面畫著一棵棵“墨竹”。(2)“移竹當窗”。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在自己書房的窗外種上竹子,然后通過窗戶觀賞美麗的竹景,就好比一幅水墨畫鑲嵌在窗框上。把竹子移動到自己的窗前是靜中有動、虛實結合的做法。現代園林中應用這一手法,游客可以通過一排的窗口去觀賞窗外的美景,在游客移動的過程中,眼前的景色也會隨之移動,帶給人們一種忽明忽暗的感覺。除了窗景外還有一些門洞、天窗及圍合建筑也可以采用這種造景方式。(3)竹石藝術,就是借竹子在奇峰怪石間構建美景,這種造景方式,竹子一般在古典園林中扮演配角,種植在墻角,它能獨自成景,還可以掩蓋一些生硬的景色。把它應用到空間壓抑之處或者一口井旁,“一方天井,修數棵竹”從而在狹小的面積中帶給人們自然萬物的景色。
3豐富多樣的造景手法
把竹子應用到園林造景中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情況下有幾種方式:(1)大片面積種植竹子造竹成海。主要種植散生竹子,在大面積的竹林中建造一條悠長的小徑,給人帶來深邃的感覺。(2)叢植。將叢生竹按照一定的距離栽種,使得栽種的極有層次感,也可以將叢生竹栽種在河水邊,竹影倒影在水中,又是一種美景的呈現。(3)列植。把竹子按照一定的行間距種植在道路兩旁,構成一條竹景走廊。(4)散點種植。在一些假山旁邊或者園林墻角、窗戶旁種幾棵竹子,以便更好地凸顯出園林的主題。(5)混合種植。在以竹子為主題的園林中,可以采取豐富多樣的種植形式,比如,矮的菲黃竹構成地被,把一些中等高的竹子,比如觀音竹構成綠籬,把高大的竹子采用叢植的方式,這些可以根據造景需求去科學地搭配,構建一個別具一格的竹林景觀。除此之外,有些竹子還適合盆栽,放置在建筑物的兩旁形成對稱的景色。
4竹子在現代園林造景中的應用實踐
竹子在現代園林綠化建設中應用廣泛,特別是近 10 年來,隨著竹子研究的逐步深入,引種、栽培管理措施的不斷完善,把竹子研究成果、單純竹自然景觀和淵源流長的竹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了自己的造園特色,豐富了竹文化內涵,創造出優美的園林意境。
4.1 竹文化與竹類植物造景的結合。竹子入景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積淀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帶出了無限美感與神往,且上升為人生哲學。竹子造景的意境創造是以竹類植物為載體,以竹文化為基礎,通過詩詞、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運用比擬和聯想等手段創造園林意境。表現形式通常為“以竹比興、以竹比德”、“歷史典故”、“詩書畫印”等。
4.1.1 運用比擬手法創造園林意境。人們喜愛竹子不僅是由于它得自然外觀,更多的是由于它“比德”的意義,即將竹子的自然形態與人得道德追求聯系起來。
4.1.2 以竹的歷史典創造園林意境。歷史典故應用可在游客游覽過程中啟迪人的想象,深化園林意境內涵。北京紫竹院公園的“斑竹麓”以君山的斑竹為主要造景元素,在兩山對峙的山谷中,以自然式假山,園路圍合的種植池內栽植斑竹,結合抽象的娥皇、女英雕塑,造景點題。以歷史典故為主題,將淵源流長的竹文化與以竹造景融合,深化園林文化內涵,啟迪人的想象,增加觀賞情趣。
4.1.3 運用詩、書、畫、印四種文化藝術。以竹為題材的文化藝術作品更是浩如煙海是園林造景創意的寶貴資源,紫竹院公園的八宜軒景區正是利用竹的自然造景,以竹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等藝術表現形式濃縮竹的四種時態景觀的一處范例。從竹文化藝術作品中聯想到竹之自然美,進一步增加對竹的審美情趣。
4.2 竹類植物用于園林造景的典型模式
4.2.1 專類園。集秀園作為收集展示竹亞科植物為主的專類園,經過多年建設,逐步形成竹林景觀。形成一座集展示、種植、收集竹品種為主要功能的專類園。
4.2.2 竹林大道、竹林綠島。竹子作為行道樹,作為道路隔離的材料,營造出片片濃蔭。如歷史上的紫竹院路和現在的西直門以東小街橋以西主干道南側是北京市很有特色的以竹作為分道植物的道路,在紫竹橋至今仍采取竹林綠島的形式,結合中國繪畫藝術的竹葉圖案進行綠化美化,竹成為該條道路的明顯標志。
結束語
構建園林景色要有合理的植物搭配和文化底蘊,文人墨客構建的園林提高了竹文化在園林造景中的地位,同時竹文化也影響著園林的發展。基于此,從竹文化去研究討論竹類植物,對我國的竹文化和園林造景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關鍵詞:室內設計;園林;景觀造型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0-0054-01
一、設置室內園林景觀的種類
從空間構成方式上可以分為兩類:室內造園造景和內庭造園綠化。
室內造園造景是在建筑的內部空間中的造園造景,一般面積小,不受風雨侵襲,為了獲得一些陽光,可以在天窗或側窗處設置,如無陽光照射條件,綠色植物可用盆栽植物輪換置放,或采用仿生植物,也可以設計成沒有綠色植物的水石景,或枯山水景觀。在較大空間內可與建筑小品,如亭、橋、廊、軒等結合造景,可以采用中國傳統盆景的藝術手法“咫尺千里”,小中見大,將大自然的典型景致縮于有限的范圍之內。
內庭造園綠化是在建筑設計所提供的內庭院或凹院,以及室內穿插過渡的內庭部分,在開敞型或半開敞型的空間內進行造園景觀設計,因受到風雨日照、自然氣候的直接影響故在南方溫暖地區易于實施。這些部分的景觀設置就室內而言,可供室內向外觀賞以及借景之用。在冬季結冰的寒冷地區,植物和水體在冬季難以維護,日本京都龍安寺枯山水石庭以白砂鋪地,耙成水紋象征茫茫大海,上置15塊精選各異的石塊象征群島,是以方丈為主的各廳房子打開障子可以看到的惟一大型景觀,造景之意匠受到無數觀光游客的贊嘆。這類景觀作法不受氣候的影響。
二、室內園林造景與空間序列
室內造景創造與建筑空間結合的設計、研究十分重要。它是豐富空間變化的有力手段,為室內陳設藝術開辟了新的途徑。因此,室內大型陳設藝術品一一室內園林景觀,應當為室內空間序列的一個組成部分,來進行布置設計。
三、室內園林景觀創造的藝術手法
室內園林景觀創造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立意、對比、比擬、層次等。立意就是指在進行景觀創造時,首先要有符合陳設藝術總體要求的某種意境的設想,然后設計每個局部的石、水、花、木的組合配置,處理好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一門一窗等的形狀、大小、比例、尺度、色彩、材質處理等,使它們在總的立意構思的考慮下各得其所,相映成趣;對比就是指在室內園林景觀的具體造型設計時,可以運用形體大小、虛實、景物深淺以及質感肌理粗細、軟硬,色彩的濃淡、冷暖等對比手法,使景致的空間尺度、造型、氣勢、層次、深度被強調出來,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室內景觀的風采給人們留下鮮明的感受,這是室內園林造景的另一重要手法;比擬就是指通過精心選擇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一池一水、一疊山,這種山川、森林、幽谷、瀑布的局部景物組合、配置,造就出一處或一組扣人心弦的自然景象,使人身處其間,而能聯想到大自然的風貌,色彩、聲響、質感、生命、陰晴以及晨暮和四季的變化。景物是傳遞、交流情緒的媒體,可以啟動和激起人們對自然生命的種種聯想,從而感受到某種賞心悅目的意境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比擬的手法是室內園林景觀創造時不可缺少的藝術手法;層次就是指為了在小空間里獲得和攝取大自然中某些意境和氣勢,對景點的安排盡量設置層次。
四、室內景物配置
首先是要有水。室內設水池,水面雖小,但池邊應有曲折變化,源流來去有蹤,有分有聚,水面離池邊不可太低、太深,不作死水深潭處理,水中若種植物,可用盆栽控制水中植物漫生而不至于占去太多水面,水中植物可量池而用,如水面較大,可種植蓮花;如水面很小,可種植小尺度的睡蓮,求得花與池尺度的協調。
其次是要有石。室內用石,不求其巨乃求自然景觀的再現和氣勢。中國古代造園,要求透、瘦、皺、漏的奇巖怪石,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但石能拙樸地再現自然景觀和具有抽象美,石本身的穩定感以及光影的對比能有效地加強空間效果。垂直構圖的石與恰當的配景能產生挺秀險峻的氣勢。水平構圖的布石組景可產生優雅、舒展、親切的意境。石與水的搭配,也會產生動人的效果。
再次是要有樹。室內配樹與盆栽植物,不求高大,要其古拙,姿態多變,或為景觀的主體,或為配景花木,都可用其小而精、少而精的手法模仿自然,求得山林野趣。
關鍵詞:園林;桂花
桂花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栽培悠久,分布范圍廣泛,各地園林均有,是著名的園林綠化樹種。桂花一般在金秋時節盛開,以花香勝,但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濃,不能兩兼,唯桂花清可絕塵,濃能溢遠,故人們都說“桂花馥郁”。因此,桂花在園林中的造景應用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雅俗共賞[1]。
1、桂花植物造景的配置原則
在基本滿足桂花習性要求的基礎上,按照適用、美觀和經濟這三項原則要求,與其他樹種進行一種合理的搭配,組成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2]。
1.1因地制宜
根據需要把桂花盡可能地配置在最適合它生長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僅要適合桂花的生長,而且同時也要適合與桂花搭配在一起的其他植物的生長。
1.2層次錯落
在以觀賞栽培為主要目的的園林中,桂花的層次安排顯得非常重要。通常第一層是樹冠衡疏的陽性落葉大喬木,第二層是骨干樹種桂花,第三層是比較耐蔭的落葉或常綠的花灌木,第四層是耐蔭的地被植物。有了這幾個垂直層次,地而不同空間的光照和地下不同深度層次的土壤水分和養分,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綠化覆蓋率大為增加,并實現“黃土不見天”的理想效果。
1.3季相變化
一般是指植物在一年中隨季節的更替而發生的周期性的物候變化,例如發葉、開花、結果、落葉等等。它對組成景觀效果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桂花是常綠闊葉樹種,花期較短,花朵又小,季相變化不很豐富。為此,需要和其他樹種合理搭配起來,以充實景觀內容。由于桂花常綠,所以與其混交的樹種應以落葉樹種為主,既要有喬木類,也要有灌木類;既要有花木類,也要有果木類;既要考慮到時令上的銜接,又要注意到色彩上的協調等等。這樣,才能起到眾星捧月的理想效果,使整個園容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呈現出氣象萬千、絢麗多彩的動人景觀。
1.4背景烘托
背景是襯托主景和配景的物體。桂花常綠,枝下高度又低,作為一些落葉花灌木的背景樹是非常適合的,可以襯托出配景花灌木的婀娜多姿。同時,桂花樹身較低、樹冠圓整、葉色明亮,倘若使用一些樹身高大、葉色深暗、或有紅黃葉的秋色葉樹種,作為桂花的背景樹,則可充分襯托出主景桂花的特色。
1.5民族傳統
桂花在我國古代就有應用,它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我國人民常把秋桂與秋月聯系在一起,編喻了許多神話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一直成為膾炙人口的美談。我國舊時庭院,常把玉蘭、海棠、牡丹、桂花四種傳統名花同庭栽植,以取玉、堂、富、貴之諧音。桂花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把它視為崇高、美好、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以桂花、月亮為題材,創造了許多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世代相傳。此外,“雙桂當庭”或“雙桂留芳”等對植方式也是我國古典園林常見的配植手法,并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古代的這些藝術風格[3]。
2、桂花在園林中的應用手法
2.1傳統布置手法
在我國古典園林中,特別是江南私家庭院中,樹木的布置一般來說以2種方式為主:一是用同一樹種種植成林,如怡園聽濤處的松,留園聞木犀香軒前的桂花等。二是用多種樹同植、配植,如同作畫一樣,對于樹木的習性、色彩、花期、姿態及種植的環境均有較高的要求。私家庭院中的造景是以文化意境為欣賞要點、以個人審美為主,種植手法比較單一,桂花景觀的營造脫離不了上述局限,總體來說均以叢植和群植為主,雙桂流芳(或稱雙桂當庭)的傳統對植手法在古典園林中也時有出現。
2.2公園中種植方式
在公園園林景觀施工中,與傳統的布置手法相比,公園中桂花的種植方式更為多樣,應用范圍也更加廣泛。桂花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分枝低,且枝葉濃密,樹姿端正,作為障景材料十分合適。不僅可以遮蔽瑕疵,還有區隔空間、引導視線等作用。例如廣西很多城市都利用桂花的獨特之美來布置了一個由桂花樹群環抱而成的閉合空間,從而使整體空間具有多重性,不僅滿足了游人不同的心理需要,而且打破了大片草坪所形成的單調感。在桂林市很多公園水榭景區南面入口處即以桂花、小竹為障,隨曲徑轉折,引導視線左右往復,使景觀步步不同。并以高大的烏桕和散置的山石作前景,框出西側水面和水榭一角,使景物若隱若現。由于桂花的樹形較小,就使東側優美的林際線和側影橫斜的湖岸景色得以展現。越過桂、竹屏障后,水榭、假山、湖面展露眼前,令人豁然開朗。桂花還具有較強的隔音效果,成林或成列種植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消除噪音的作用。在公路、鐵路沿線、機場及機械噪音較大的工廠附近合理種植,應當會產生很好的環境效益。
2.3其他應用形式
桂花在園林中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應當大膽地進行各種嘗試。如在栽培方面,桂花的發枝力強,耐修剪,可以選擇抗性更強、葉形較小的品種作綠籬種植。若對開花不大,桂花作為香花綠籬比現有的許多綠籬植物更優,并可在整形(造型)栽植等方面作進一步的嘗試。例如:揚州市蟄園中在兩廳之間掇湖石為山,架空突起而孤立,在依山傍巖處種植了1株大桂花,郁郁蔥蔥,是古典園林中以桂花為主要觀賞對象時少有的孤植的例子。而現代孤植樹有單純作為構圖上的孤植和遮蔭及構圖相結合的孤植2種。其中孤植樹的構圖位置突出,以具備以下條件者為佳:體形巨大;開花繁茂;花有香氣,且香味最好濃郁;樹冠輪廓有變化;葉色具有豐富的季相變化。結合桂花的栽培水平與園林中常用孤植樹種的情況可知,桂花孤植作主景樹或庭蔭樹也是很合適的。
關鍵詞:園林植物造景;現代園林設計;文化理念
1 園林植物造景的作用
1.1美化作用
園林植物作為營造園林景觀的主要材料,其本身具有獨特的自然線條,或柔和或勁拙。不同的園林植物形態各異,變化萬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美。根據植物盛衰榮枯的生命節律,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種植,使得同一地點在不同的時期產生了四時演變的時利用植物的裝飾特性表現景觀美。園林植物的枝葉呈現柔和的線條,不同植物的質地、色彩在視覺感受上有不同差別,植物對建筑等園林小品和山水的裝飾,可以拓展園林空間,增加植物景觀層次的變化,從而創造了令人陶醉的園林觀賞,起到了美化作用。更為突出的是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現景觀美;園林植物不僅給人以環境舒適、賞心悅目的感受,還可使人產生不同審美心理的思想內涵。
1.2防護作用
園林植物具有防風滯塵、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音、減少污染和保護人體免受放射性危害等方面的作用。懸鈴木、刺槐可以有效地滯塵;利用云杉、水杉、圓柏、柳樹等枝葉稠密、葉面粗糙的特點,進行截流降水,其截流量為降水量的15%—40%,加上土壤的滲透作用,就減少和緩和了地表徑流量和流速,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利用喬灌木可以降低噪音;利用攀援植物覆蓋墻面,在強日光下反射系數也顯著降低,可比白色粉刷面的系數減少10倍左右,還可以防止墻體倒塌及瓦片脫落。植物還是發生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時防災避難的最佳保護地。
1.3實用作用
園林植物枝葉繁茂,花果秀麗,不但可供觀賞,同時可以遮擋夏日驕陽,提供一片綠蔭,供人們休息、乘涼。如在園林中,設立各種棚架及其他形式的園林小品,供葡萄科、葫蘆科、豆科、獼猴桃科等藤本植物攀緣,不但滿足園林造景的要求,同時又可作為休息設施。園林植物還可以用來分隔空間,組織游覽路線,有時可以起到障景的作用。如蘇州古典園林中常用曲廊附以各種攀援植物引導游;而北京石景山塑造公園的春早院,前庭后院則由花架相隔。
1.4社會經濟作用
在商業化的今天,人們沒有忘記植物景觀對經濟發展的催化作用。為了提高商業談判的效果,在辦公大樓設立底層花園、層間花園和屋頂花園,利用植物景觀創造和睦,安靜的良好商業洽談環境。在城市建設中,綠化程度、植物景觀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還能夠推動城市的發展,可以這樣認為生態環境好的城市相當容易引投資者。如大連的發展歸功于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良好的政策之外,優美植物景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的思想與文化背景
2.1“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自然觀
人類按哲學觀與文化傳統去創造空間。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人類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樸歸真、向往自然。老莊哲學開起端,模仿自然山水營建園林成為一時風尚,形成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畫與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這類園林中極力模仿自然,貫穿了天人合一,順從自然的哲學。其立意多為清高隱逸、超世脫俗,反映了守土重農的意思。其中“三境界”觀(生境、畫境、意境)對植物造景的影響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則是要求仿照自然狀態錯落有致地組合成人工群落,與山石、水體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狀態的環境,并要求園林建筑與環境協調。
2.2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影響
傳統文化對植物造景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的比擬、聯想,作為某種情感的憑拖或表達某一意境。各種植物由于生長環境和抗御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不同,在人們的觀念中留下了它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松剛強、高潔,梅堅挺、孤高,竹剛直、清高,菊傲雪凌霜,蘭超塵絕俗,荷清白無染。杭州的西冷印社,以松、竹、梅為主題,比擬文人雅士清高、孤潔的性格。
(2)人們對花草樹木的鑒賞,從形式美升華到意境美。在相互的交往中。常用花木來表達感情。這種美感多由文化傳統逐漸形成。自古以來,詠草頌花的詩詞歌賦,以植物為題材的各類作品數不勝數。不同的植物,被賦予不同的情感含義。
2.3生活習俗對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的影響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民族,由于生活習俗不同,對植物造景中植物的運用也各有看法。在我國的民間風俗習慣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諧音或藝術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蘭、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貴”;用松鶴相配表示“延年益壽”。在日常生活中,將植物人化,使一些植物具有特定的別名,以表達某種意義,如地位、品行、氣質。人們從生活情趣出發,根據植物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造景程式。南方庭園喜在墻前植芭蕉、棕竹及觀賞竹類,以求“粉墻作紙,植物作畫”的效果,江南園林更有“無竹不美”之說。結合民間習俗、傳統節日,作一些植物景觀的特殊游賞。不同地區、民族,由于審美意思不同,因而對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寓意不同。因此不同地區和民族有自己喜愛的植物。傳統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中饋贈花木、寄托感情方面也有一些影響。
4傳統園林文化在現代園林造景設計中的應用
4.1崇尚自然,有利于園林生態的發展
中國園林崇尚“自然”。從老莊崇尚自然到以表現自然美為主旨的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園林的出現、發展,都貫穿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觀念。這個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創作。傳統造園的自然精神強調“法天貴真”、“天趣自然”,反對成法和違背自然的人工雕鑿。植物造景在遵循其生態性原則的基礎上,要力爭配置出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達到生態美、色彩美、文化美、藝術美的統一,為人們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現代的景觀環境。
4.2注重意境的融合,適應現代社會人的要求
今天,人類整日被圍合在鋼筋混凝土的世界里,對自然更加留戀。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賞花飲酒,閑情雅致,也不會產生那么多豐富的情感。人們缺乏的是讓靈魂回歸本我的環境,而情景交融的環境才可喚醒人們心靈深處的靈魂。現代園林回歸本我、遠離喧囂繁忙城市的渴望。當今已沒有幾人可以擁有“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的情懷了。因此,情景交融的景觀園林是都市里的佳境。
4.3融有人文思想,加強人們對古代文化的認識
我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多與文人墨客的詩詞賦句結合,形成詩情畫意的景面。現在園林植物造景設計過程中,增加對植物景觀與名人詩句、民間俗語等的設計,可以使得觀賞的人們進一步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在游玩賞景之時,加深對我國歷史、民間風俗的了解。這樣也有助于提升景觀的觀賞價值。
5小結
一種新的景觀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其歷史上的園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珍視傳統的價值,并不是要無視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一味地模仿過去。而是將悠久的地方園林傳統與現代生活需要和美學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煉提高的作品。總之,園林文化理念特別是傳統園林的意象與意境進行解讀、探討,從而尋求能與現代園林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目的在當今的景觀設計中,使作品既能體現鮮明地時代特點,又充分重視傳統園林文化,融入民族特色,融會貫通,唯此,才會更具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世金,尚雪英.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意境藝術美手法賞析[J].現代園藝,2006(10):33-35.
[關鍵詞]傳統 現代 應用 展望
中圖分類號:S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8-0310-02
一、中國現代園林發展現狀與問題
園林是歷史文化和思想審美的產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城市以及自身居住環境的要求日益增加,中國園林事業的發展也邁入了新臺階。
中國現代園林造景設計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園林設計的影響與沖擊,另一方面又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精華。因此,對于園林設計,本身有著強烈的特殊性以及地域歷史特色的設計風格,如何抵御西方園林設計的沖擊,將中國傳統文化在園林造景設計的精華傳承下去,成為一個當代中國園林造景設計的重大課題。
現代園林設計應該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園林造景設計的配合、與現代美學藝術的一種契合。就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關系可是現代園林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在這方面就存在嚴重的問題。
二、古典園林的興衰
(1)發展歷程。世界園林史表明,各種園林形式不可避免地遵循著發展-成熟-衰落的軌跡,園林風格與樣式的形成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并成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國古典園林從苑圍發展成人工山水園林類型,歷經3000余年的歷史演進才口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華民族政治思想、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自然觀念發展的全部精華。
(2)世界地位。中國人崇尚的“師法自然”的園林理念和詩情畫意”的園林理法,在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中得到完整的體現,而英國風景園作為西方近代園林的開端,對西方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后,中國園林一些慣用的設計手法和設計語言,如散點布局、環形游線、動態景觀、巧于因借等,均己完全融入西方現代園林設計手法之中。巴黎拉維萊特公園中的影片式散步的處理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3)衰落的根源。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衰落,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國在中的失敗導致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國力的日益衰敗,使西方人對中國古典園林的評論從褒揚轉為批評。可見綜合國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藝術國際地位的重要準則之一。此后的100多年來,中國古典園林始終未有適宜的發展環境。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片面追求全盤西化,使中國本土園林生長的土壤日漸貧窮。國人既對外來文化缺少深刻的理解,又對本土文化和景觀資源缺乏認識,造成目前中國一方面園林建設欣欣向榮,另一方面園林理論與實踐水平均十分低下的尷尬局面。
三、展望傳統文化在現代園林設計上的應用
(1)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傳統的園林造景中的自然美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中國傳統的園林造景強調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發現自然、親近自然,并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園林造景設計,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當然,要表現園林的自然美,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必須考慮氣候條件、場景的協調,達到園林設計整體與部分的和諧統一【1】。現在關于這方面的應用,現代園林設計理念中已逐漸滲透,但是由于現在人們的居住面積和娛樂面積等條件的限制,這方面的應用還不是很廣泛。
(2)保存文化底蘊。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國,文化的深厚影響深遠,傳統園林廣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深受中國的政治、文學藝術的影響深遠。如中國傳統園林的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借助題名、匾額、對聯、石刻等文學來豐富園林布局的精神內涵,使得傳統園林具有意境之美,表現出一種士大夫情懷。在在現代園林設計藝術中也會根據建筑布局、建筑設計、山水地形、植物搭配上,竭力追求順應自然,以自然山水為背景,經過人的藝術加工使自然景觀得到升華。因此中國的現代園林中蘊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化,但現代園林藝術在這方面遠不及古代園林,希望能隨著人們人與自然和諧的意識的提高,在這方面有所改善。
(3)融入獨特的民俗風情。民風民俗是一個特定區域內歷來人們所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具有地方特色,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區域傳統文化傳承現象。當代園林設計雖然存在設計師的個人情懷,但是必須尊重一個地域的民俗,并將當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標記融入其中。不同地域也會有不同的民俗,園林的設計在設計時如可以巧妙的發掘當地的民風民俗,則會讓設計更具韻味,更具內涵和特色,這需要現代園林設計師具備深厚和民族文化底蘊。
四、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現代園林的設計至今還影響深遠,現代園林的造景設計在很多方面和層次上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園林設計的影響,歸根結底,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國現代園林造景設計受到了多方面文化元素的沖擊和刺激,總的來說這些因素促進了中國現代園林造景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我們應該吸取這些因素中的養分,形成這個時代所賦子的園林造景設計的新的特征。
關鍵詞:竹子;園林景觀;竹文化;應用
竹,是禾本科一個分支竹亞科的總稱,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又稱竹類或竹子。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為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種類的竹筍可以食用。已知全球約有150屬,1225種。
1 竹子造景在古典園林的發展史
竹子是我國古典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的造園史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筑靈臺、靈沼、靈囿”開始,可以說是最早的皇家園林。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園林從萌芽期進入了發展期。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動亂和宗教處世思想影響,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訪名山大川成了一時之風尚,謳歌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詩文及剛萌芽的山水畫,刺激了園林,產生了有別于皇家宮苑的“自然山水園”,竹子隨即融入了造園之中。當時的皇家園林和官宦私家園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應得到發展。
明清時期園林繼承了唐宋傳統,且逐漸形成地方風格,其中以宅園為代表的江南園林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園林發展的一個高峰。竹子造景手法體現在竹子與水體、山石、園墻建筑結合,以及竹林景觀是江南園林、嶺南園林的最大特色之一。例如:蘇州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滄浪亭的“翠玲瓏”、拙政園的“海棠春塢”等名園及揚州個園的“春山”等,在竹子造園上運用相當成功,許多造園手法仍是現代園林造景的典范。
2 竹子在古典園林中的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配置作為園林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被要求在姿態和線條方面既要顯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現出繪畫的意趣。在造景中,竹子能與自然景色融成一體,在庭園布局、園林空間、建筑周圍環境的處理上有顯著的效果,易形成優雅清靜的景觀及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古典園林中的園路強調“曲徑通幽”,竹林小徑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寬求窄,講究“蹊徑盤而長”。在道路兩側配以一些高大喬木狀的竹類,如毛竹、麻竹等,修竹夾道,創造出綠竹成蔭、萬竿參天、云霧繚繞的生動景色。
由于古代文人愛竹賞石的思想對園林竹石的配置有著積極的影響,兩者常常被結合在一起或布置于廊隅墻角,或獨立成景,起到軟化生硬線條和點景的作用。揚州個園的竹石小品最為有特色,園內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種。春景以剛竹與石筍相配;夏景以纖細柔美的水竹與太湖石組合;秋景以大明竹配以黃石;冬景由宣石配植斑竹和臘梅。建筑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古典園林中的建筑多為木結構,與自然環境中的山水、植物相得益彰。姿態細膩、秀麗的竹類可與亭、堂、樓、閣及其他建筑配植,既可襯出建筑物之秀麗,又可柔化硬質建筑物之質感,同時也可以營造出幽靜的環境。《竹窗》是白居易描寫在屋檐下當窗種竹,以竹為畫框的景象,“開窗不糊紙,種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與竹相當”。移竹當窗的手法以“框景”為基礎,把一個空間的景物引入另一個空間,增加了園林空間的層次感,產生了幽遠深邃的意境。
3 竹子在現代園林中的主要應用
3.1 以竹為主景
3.1.1 竹林:用形態奇特、色彩鮮艷的竹種,以群植、片植形式栽于重要位置,構成獨立的竹景,或自然的竹林景觀。形成的景觀浩瀚壯觀,也不乏秀麗清雅之美,散發出淡淡清香。竹林常用毛竹、麻竹、灰金竹、方竹及桂竹、龍竹、慈竹等竹種組成。
3.1.2 竹徑:竹徑是指利用竹子分隔空間建成曲徑通幽的道路。竹林小徑為求含蓄深邃,總是忌直求曲,忌寬求窄。《園冶》關于園路的論述都強調曲徑,如“蹊徑盤而長、不妨偏徑,頓置婉轉”等。竹徑常用慈竹、孝順竹、青皮竹等構成。
3.1.3 竹籬:它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間的屏障,大多竹種竿型不高、叢生。竹籬不但美觀實用,能圍合、分隔園林空間口,而且具有隱藏作用,還增加了層次感。竹籬常以叢生竹、混生竹為宜,如孝順竹、青皮竹、慈竹、鳳尾竹、闊葉菩竹、矢竹等。
3.2 以竹為配景
配景是指同其它綠化樹種如松樹、梅花、、臘梅、蘭花、玉蘭等及建筑物等合理配置,形成園林綠化層次有序、立體景觀的效果,分為點綴式、隱蔽式、障景式,如 “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和竹子在公園不可缺少。
3.2.1 點綴式:點綴式是指在某一區域根據景觀需要植觀賞性強的竹種,點綴山石、人物、動物、亭臺樓榭等,突出景觀的整體效果。在窗前屋后、廳堂四周以及涼亭之側,宜叢植葉色翠綠、竹竿挺直的叢生竹種,如慈竹、青皮竹、小琴絲竹等,顯得景色清幽、盎然可愛;庭院大門和辦公大樓入口處通道兩側,高臺對植叢生竹,如鳳尾竹、粉單竹等,可為庭園增色不少;在庭院角隅、公園綠地、花臺之中可用竿形奇特、觀賞價值較高的龜甲竹、羅漢竹等竹類,起到襯托主景、添竹景趣的作用;凡游樂場所、草坪、廣場等處常用黃金間碧玉、綠皮黃筋竹等竿色不一的竹類與觀賞樹木如紅楓、三角楓、雞爪槭等交相配植,可使得景色增輝,相映成趣。
3.2.2 隱蔽式:隱蔽式是指由于建筑物或其它物體存在缺陷,種植竹以遮蔽,使造型變得層次豐富,常為高大竹種。在墻垣、屋角、高坑等地方宜成行密植個體中型、枝葉濃密的叢生竹種,既可綠化美化、又可遮蔽掩飾。
3.3 竹子盆景
竹子是盆景創作的主要材料之一,一些形體較小,或有特殊外形的竹類都可經過矮化處理而用于制作盆景。竹制盆景已經成為盆景藝術家們對審美藝術的艱苦探索和刻意追求。現代竹子盆景主要分“全竹盆景”和“竹石盆景”兩大類,另外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竹兜盆景”,又稱“倒栽竹”,實際是用孝順竹等叢竹的竹兜外露而制成。一般來說外形奇特,體形較小的竹種是較為理想的盆景材料,如羅漢竹、蓬萊竹、龜甲竹、觀音竹、小佛肚竹、鳳尾竹、紫竹、翠竹等。
3.4 專類竹園
專類竹園主要收集各種竹子作為專題布置,在色澤、品種、竿形上加以選擇相配,創造一種雅靜、清幽的氣氛,同時兼有觀賞、科普教育的作用,主要以竹類公園為主。竹類公園是供游人觀賞的以竹景、竹種取勝的專類竹園。它主要運用現代園林造景手法,科學組織觀賞竹種的形式美要素,結合必要的人文景觀,創造出深遠的園林意境,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的秀美風姿和內在品質,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為城市居民提供賞心悅目的休閑娛樂空間。浙江安吉竹種園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散生竹和混生竹品種較為齊全的綜合性竹種園,總面積為40hm2,有30多個竹類品種,被人們贊譽為竹子大觀園,有方竹、紫竹、花竹、佛肚竹、金竹、大明竹、龜甲竹等珍貴竹種,是集教學、科研、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竹類公園。
4 小結
在造園的藝術手法上,竹子造園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至今為人們所借鑒。現代園林在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撐下,不斷創新進取。在今后的竹類造園中,我們應該將東方的感性與西方的理性相互融合,吸收各自的精華之處,在尊重植物生態習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更為動人的竹子景觀。作為在中國園林擁有悠久的應用歷史的竹子,隨著栽培技術的改進和種苗的開發,將進一步促進了竹子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收稿:2013-04-0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