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保護自然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15 11:4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護自然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途徑

高碳排放、全球變暖、溫室效應、氣候異常、諸種污染、災難頻發,人類的生存環境繼續在惡化。雖然近年來各國在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但仍未遏制地球環境的惡化。原因何在?人們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事實:一方面,全人類在高速開采地下的煤、氣、油資源,導致地下資源逐漸枯竭;另一方面,在地上,各類燃油燃氣燃煤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日俱增,大氣污染速度驚人。空氣成份在改變。這種地下能源漸枯,地上環境污染,從兩個方面危害著生態環境。

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中來,充分顯示出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要求全黨全國全民保護生態、保護自然,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

1、人類是自然的產物

從地球發展的歷史看,地球從誕生已有46億年的歷史。誕生初期,地球上既沒有植物,也沒有動物,一切生命都不存在。在地球漫長的演化史上,無生命期經過了約25億年。到了距今21億年時,出現了最早的菌類和藻類植物,即出現了生命。到距今5.6億年時,出現了最早的動物――海綿。到了距今4.38億年時,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到公元前170萬年時,人類的祖先――元謀猿人出現。而元謀猿人從出現到今天在地球的演化史上僅占極短的時間,和地球的現有年齡相比非常短暫。北京猿人的出現,則在距今50-70萬年前。僅占地球年齡中5750萬分之一。這是何等短暫的一段時光。

其它各類動物在誕生后,也在各自不斷進化,直到發展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紛繁狀態。

從以上演化、進化的事實來看,毫無疑問,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絕非自然是人類的產物。早在人類不存在的時候,地球已存在了40多億年了。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人類。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類。整個自然界既是人類的母親,又是人類的搖籃。

2、人類不能主宰自然

距今約2.450.65億年這段時間,人類還沒有誕生,地球上的恐龍一族盛極一時,儼然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但今天它們在哪里呢?它們在四川子貢市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里,它們全以化石的面貌展現在人類的面前。究其滅種的原因,是地球上自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態平衡被破壞,自然規律使它們變成了化石。

當年的恐龍一族之繁盛,從人類的眼光看來,在當時儼然是地球霸主,是自然界的主宰,可是,在自然規律面前,它們倒下了,滅絕了,變成了昭示真理的萬代化石,它們用自己的化石身軀向人類訴說著自己的身世,訴說著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也訴說著自然規律的偉大。

現在,人類的智慧和生產力越來越強,在生產中對自然的破壞也日趨嚴重,使局部地區的生態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已經給人們的生存帶來了威脅,也就是說,自然規律在這些地區已經開始懲罰人類。迫使人們頭腦開始清醒,深刻認識到自然規律的重要性、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認識維護生態平衡、遵循自然規律的極端重要性。從而審視自己的行為。

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員,是自然界中幾百萬種動物中的一種,一個種屬。也即占動物種屬的幾百萬分之一,可謂小矣。盡管人類和其它動物相比,其智慧和能力十分優秀,為其它動物所望塵莫及,但是,人類是否可以不遵循自然規律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生態平衡規律是適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人類是生物中的一個小小分支,怎么能不受規律的約束呢?

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一切生存的條件。如果有一項重要條件喪失,人類就無法生存。人類絕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大自然的主宰者是自然界的固有規律,在生物界主要是生態平衡規律。

3、人類要把握生態平衡規律

生態平衡規律是指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它們對自然環境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及生物之間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關系。這種平衡使每一種生物都能生存并不斷進化。

那么,這種生態平衡是怎樣形成的呢?

自然界的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生物界建立了環環相扣的食物鏈,適者生存下來,不適者被淘汰。各種動物的種群和數量在千百萬年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一個很合理的比例,這個比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動物和動物之間是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相生相克的。動物界和植物界之間也是緊密聯系,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動物界離不開植物界。而動物和植物又都離不開無生命的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自然界,整個自然界中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自然選擇的結果使生物界和無生命界有機地聯系起來,也即建立了生態平衡。人類則是這個生態平衡中的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人的生存既離不開其它動物,也離不開植物,更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無生命之物。生態平衡是幾千萬年自然進化的結果。在平衡時,各種生物能正常生存和發展;如果平衡一旦被打破,如環境大變、食物鏈中斷,多種動物植物就無法生存,人類也難幸免于難。所以,人類必須自覺地維護生態平衡,遵循自然規律,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

4、人類要重新認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人類由于自己種群數量的龐大,智慧能力的超強,加之只站在自己的圈子里看世界,所以容易產生自己是世界的主人、自然的主宰者等錯誤意識。蔑視自己的兄弟姐妹――其它動物。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實為一種夜郎自大。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員,是百萬種動物中的一種,是渺小的。在生態平衡的規律面前,人類只有遵循的義務,沒有違抗的權利。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員,克服“霸主、自然的主宰者”的錯誤認識,遵循一切自然規律,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與其它生物共同生存發展,才能在這個地球上永遠存在下去。

二、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途徑

第一,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呼吁,大幅降低全國的油、氣、煤開采量,降低全國的一切燃油機械生產量,發展一切潔凈能源。

第二,在全社會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增強人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第三,全面落實《環境保護法》的各項條款。

第四,保護一切生態環境。我們不但要保護好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大氣、土壤、水源等一切自然環境,還要保護好所有動物和所有植物,有它們,就有人類,沒有它們,就沒有人類。

第五,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治理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一切形式的污染。關停污染企業,凈化水源。加大打擊力度。

總之,只要我們深刻認識了自然規律,全社會自覺地遵守規律,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一切動植物,保護自然環境,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成生態文明。我們人類就會永遠地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下去。

篇(2)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中國與世界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頻發的全球性自然災害逐漸給人類帶來警示,環境問題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視,那么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很可能給予人類更大的報復。環境問題關系到人類的后代和人類的持續性發展,應當積極聯想到目前自然資源過度開采利用和自然環境破壞對人類未來造成的影響。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環境危機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是一項補救性的措施,但對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會產生積極意義。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的方法

1.教學理念的滲透

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理念中的滲透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類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之后,地理教學中新增加了人文環境這節內容,在這部分內容中學生可以了解到人文環境和大自然的關系。人文環境的發展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在古代人們收到洪水的威脅后創造了水利工程。同樣,現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與之相適應,如人受到沙塵暴的侵襲后意識到了植樹造林的重要性,人類的活動永遠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同樣人的活動會反影響到大自然。人類要想在大自然中永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處,要去適應大自然,努力保護大自然,不能企圖去改造大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懲罰。二是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當今社會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土地沙漠化、空氣污染、噪聲污染以及水資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學中逐漸滲透環境教育,就是讓人們明白人類活動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有多嚴重,這些破壞最終會反作用于人類自身,通過滲透環境教育讓人們逐步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立足于地理教材,滲透環境教育

高中階段地理所涉及知識范圍廣,學科深度較淺,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環境方面的知識,比如,大氣、溫度、海洋、陸地、礦產資源等等,此外還包含農業、工業、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環境方面的知識,可謂是對環境知識闡述的較為詳盡。廣大高中地理教師應善于發現地理教材中的環境元素,通過課前備課巧妙地將環境教育融合到課堂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知識的同時不自覺地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激發他們對環境保護的熱情。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大氣環境保護章節的學習,教師應對課本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哪些是對大氣環境破壞的行為,哪些是保護大氣環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課堂共同探討大氣環境保護問題中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引發他們保護環境的欲望,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此外,地理教材中關于人口問題等方面的知識涉及的也比較多,教師應根據生活實際,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人口調查活動,讓學生從人口調查活動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機問題,可有效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環境教育相聯系的知識內容較多,教師應善于發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元素,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學科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環境同人類社會發展關系。

3.在課外活動中強化環境教育

篇(3)

只有效法天道,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之間不爭,人與自然不爭,人與萬物不爭,才能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在構建生態社會上,老子和莊子都有自己的構想,老子提出了小國寡民,莊子提出了至德之世。“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4]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并不是消極的不發展的思想,而是由于他生活的時代社會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老子痛心疾首的矯枉過正所致,表達了他對自然純樸社會美的追求的愿望,可以說是包括老子在內的古代思想家為實現社會理想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從長遠來看更符合生態社會的發展,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莊子對至德之世的描述更詳細,《莊子•馬蹄》說:“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日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遂,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烏鵲之巢可攀緣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老子雖然沒有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卻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莊子進一步提出了“人與天一也”的概念:“通道為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明確表達了天人合于自然與道的思想。“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6]“天樂”就是天人和諧的最高價值的生態美。同時因為“道生萬物”,所依萬物有共同的根源,那就是道,因此它們同根同源,都是道自身的大化流行過程中的產物,它們之間構成一個和諧完整的體系,都是生態和諧之美的一部分。總之,“道”范疇中蘊含了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天人合一,實現天樂的最高價值的生態美。

“道”范疇對自然表現了極大的關注,表明我國古代就已認識到大自然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性,人類與大自然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大自然也就沒有人類了。可是當前,人們為了經濟的發展一味破壞、掠奪大自然,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當然也使人類的生存陷入困境。要解決當下的生態危機,必須正確認識大自然的重要性,保護好自然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人類在拯救大自然的同時才能獲得自救。同時,科技的發展不僅破壞了大自然,也破壞了美賴以存在的生態系統,使自然之美失去了存在的載體,人類對自然界保留的越多也就是對自己的審美空間保留的越多,失去了自然之美,人類的審美空間將變得多么匱乏,人類的審美世界將變得多么虛無,因而對自然界的保護也是對人類審美空間的保護。所以“道”范疇的自然生態美學思想中不僅包含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也包含了拯救人類審美空間的重要思想。其次,“道”范疇中社會生態美學思想,對于形成健康的生態人和生態社會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日益加快,來自社會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給人們造成了沉重的負荷,在這些沉重的負荷之下人們往往只知道為了獲取物質而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從而在物欲的潮流中失去了自我。“道”范疇中的“無為”“不爭”的思想,不僅包含了人對待自然上要順應自然,不與萬物相爭,同時也包含了怎樣成為了一個健康的生態的人,其中不尚賢的思想就是不過分地推崇世俗的多才多能之士,從而使人們不爭功名而返回自然狀態,在自然中才能脫去物質生活中的沉重的負擔,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生態的人。同時,“道”范疇中的社會生態美學思想對于形成生態社會也有重要啟示,老子的“小國寡民”的思想,莊子的“至德之世”都是對理想的生態社會的憧憬。現代社會早已脫離了生態社會的軌道,人們為了經濟、科技的發展破壞、掠奪大自然,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物質的關系,人也變得越來越冷漠、麻木,在背離人類長遠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道”范疇中的對于建設生態社會的憧憬和設想對于我們社會的長遠發展具有深刻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它告訴我們只有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和諧相處,社會才能長遠發展,否則只能是作繭自縛,損害自然、萬物的利益也是損害人類自己的利益,人類社會職能走向滅亡。第三,“道”范疇中人與自然相處的生態美學思想,對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展示中國古典美學原則具有重要意義。“道”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生態美學原則就是天人合一,它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密切聯系的,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對于當前人們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上有重要啟示,要保護大自然,不能隨意破壞大自然,同時要正確的開發和利用大自然,把保護大自然和開發利用大自然有機結合起來。

世界上的萬物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事物之間的關系、聯系就是美的根源。美在和諧,所謂“天樂”就是生態和諧之美,這與西方的美在和諧有相似之處,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在和諧認為美在數的比例與和諧,從而衍生出黃金分割率,中國的美在和諧并不要求嚴格的比例,而是一種相處和諧之道,和諧之美。“道”中人與自然相處的生態美學原則不僅對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重要意義,也展示了中國古典的一些美學原則,對于當代生態美學的有重要的啟示。綜上所述,“道”范疇蘊含了深刻的生態美學原則,包含了自然的生態美學觀、社會的生態美學觀和人與自然相處的生態美學觀。為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們曾經忘卻了這些生態美學原則,從而使人類和社會走上了歧途,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重新思考“道”范疇所蘊含的生態美學對于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解決當下的生態危機,促進當代生態美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祝亞楠 單位:魯東大學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環境教育;環保意識

一、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環境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要將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應用到小學語文教育中,使學生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把環境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讓小學生知道環境保護的意義,讓他們體會到社會責任感。我們要開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保護環境的活動,教師制作活動課件以方法、步驟、目的為活動提綱,讓環境教學開展得有實效。比如,我們要在平常生活中分類垃圾、不用的舊電池應該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開車,騎自行車綠色出行等作為每次活動的題材。制訂環保計劃、有目的地完成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學習積極性快速提高。多開展類似的活動,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現在的環境問題比較惡劣。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把環境教育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二、引用語文教學材料內容,學習好環境教育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關于環境教學的題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材料,更好地了解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課本中有很多描寫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老師教學生學習與環境相關的課文時,引導學生對環境的美好聯想,也能對大自然了解,從而能使學生看到大自然的美麗,對大自然的欣賞,對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愛護環境。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與我們的生活、學習、生產勞動有著密切聯系。如果環境遭到破壞,造成污染,給我們的身心和生活就會帶來不幸和災難。課本中還有是敘述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讓學生充分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環境知識。讓學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已經不多了,不允許再一味浪費和破壞,養成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到保護我們的環境。老師在教小學語文的同時,要根據學科所學內容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行為。課本中還有一些古詩詞和散文,表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和諧共處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達了一種博大的愛國情懷,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此類文章通過對自然美景的贊美,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文章中體會到作者的意境,對學習語文更有幫助,更好地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老師應該從平時學到的古詩詞、描寫大自然的課文中讓學生熟讀并運用到寫作中,把自己對環境的熱愛、保護之情表達在自己的作品中。還有一些文章是寫有一些人只顧眼前利益去破壞環境的不好行為,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意義,為保護我們的環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學好文化知識,用知識來改變社會問題。從而有了學習的動力,更好地實現現代化教育,使現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完善。

三、以環境教學為基礎,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要讓學生養成多觀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書提高閱讀水平,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把環境教育運用到平時的寫作練習中,作文題目以環境問題來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逐步養成留心觀察發現事物不同點的好習慣。關心我們的生活環境,提高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四、通過閱讀讓我們更好地保護環境

在課余時間多閱讀關于環境保護的書籍,從而提高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在學習語文課堂知識的同時,更能多閱讀、多思考。讓學生多接觸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植樹造林,是它們默默付出,為我們凈化空氣,讓我們可以自由呼吸。可閱讀關于環境保護的書,如《寂靜的春天》《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等,讓學生學習更多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從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努力。改變從我做起,感染身邊的人一起愛護環境。總之,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個公民都有環保意識,才能讓我們的環境更美麗,做到可持續發展。要讓人們更好地保護環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從小學生抓起,把環境教育作為小學生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讓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的良好品德,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為改善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積極動員每個社會公民,為了社會為了我們自己把環境保護這項事業做到最好。我們的責任就是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讓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環保意識,靠大家的力量保護環境,讓地球環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李子建.中國邁向21世紀的學校環境教育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

篇(5)

[關鍵詞];生態倫理;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7 ― 0007 ― 02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限擴大,工業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促使人類過度地對自然資源盲目開發,致使自然界失去了生態平衡,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資源的嚴重危機、能源的短缺、個別生物物種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安全。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迫使人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了解自然界如何為人類的生存服務。生態倫理思想明確地闡述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生態倫理思想是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理論基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綜合實力素質的飛速發展,我們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引起了高度的重視,黨的“十七大”、“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樹立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生態倫理思想的內涵分析

在的理論體系中沒有對生態問題進行專門的論述,馬克思把生態倫理思想融入到其它理論體系之中。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于死亡而必須與之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1〕這說明,自然界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條件,地球對于我們是惟一的,破壞地球就是破壞我們自己。他還認為人類的實踐活動對自然界有著巨大的影響,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一個屬于人的世界,人類的勞動就是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馬克思提出:人們要尊重自然界,正確對待自然界,要把自然界當做人的生命一樣愛戴。馬克思還認為:人類可以發揮其聰明才智創造世界、改造世界。人類可以調節改變其生產生活方式來管理和控制自然界,從而改變自然界和人類本身。因此,人類的實踐活動能使自然界該變成一個適于人類生存的世界。馬克思還認為:自然界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人類不合理的制度和生產方式,瘋狂的追求利潤,必然造成資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以及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

二、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價值

生態倫理思想是現代社會生態文明發展的理論基礎,生態倫理思想對現代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及其指導意義。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價值主要表現在:

揭示了人與自然的“一體”性關系,明確了自然存在的價值。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促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生態文明發展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堅持人類與自然界的高度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以人為本”是馬克思環境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人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要優先發展,自然界要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提出物質變換的對立性,倡導可持續發展。馬克思指明了物質的有機發展和無機發展的內在聯系。根據這一觀點,生產勞動是人和自然的物質轉換唯一途徑,也就是說人類在生產勞動時,超出自然界的實際承載力,必然會影響自然界順其發展,也就造成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矛盾。

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堅持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馬克思環境倫理思想把生態學思想同唯物主義,同辯證法、同自然科學等聯系起來,自然和人類相互制約的唯一條件就是人類的存在。〔2〕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和自然科學,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把現代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發展相統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問題。那么要想改變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只有熟知和掌握生態環境建設的科學內涵,才能推動科學的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創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克服影響自然界發展的負面因素,處理好人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在良好生態發展背景下人類得以迅速發展。生態文明是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于一身的高度發展,是自然生態和人類和諧統一的高層次的文明。〔3〕 生態文明建設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發展原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人們要樹立生態環境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等協調發展的理念,要堅持在可持續開發自然資源時,關注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樹立人類與自然的平等觀,實現人類與自然協調、統一的和諧發展。〔4〕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是對政治、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的一種觀念的更新,是人類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就是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態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發展體系,能夠給人類帶來更好地生活,能夠促進人類的進步,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

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現階段生態環境能否良好地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已經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已經把環境保護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1989年我國頒布了首部《環境保護法》,2005年了《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2007年的“十七大”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要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這些文件的頒布,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但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下面我們就談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方式的落后

我國的大多數工業發展,還延續著傳統的工業發展方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換取產業的發展,面對這種毫無節制地、任意消耗浪費自然資源的生產方式,必將造成對有限自然資源的大量流失,及對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區域資源的嚴重匱乏已經非常嚴重地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最終將阻礙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

(二)片面追求GDP

GDP的快速增長,代表著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政績,忘卻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對環境的破壞熟視無睹,繼續生產耗能工業,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的發展,直接涉及到威脅人類的生存。

(三)忽視對環境的保護

個別企業一味追求產值,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工業廢水到處亂排,工業垃圾隨意傾倒,工業廢氣隨意排放,造成了對自然界的嚴重污染,致使全球氣候變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資源的嚴重危機、能源的短缺、個別生物物種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危及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四)規章制度的缺陷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規章制度的建設還存在較多的缺陷。例如,資源性產品價格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環境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環境污染的付費制度、生態破壞的補償制度等等還不健全和完善,制約了生態文明的建設。

五、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一個民族子孫后展的重要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是中國夢早日實現的前提。建設生態文明,不是簡單的污染防控和生態恢復,而是創新發展工業文明,既強調和諧、循環發展,又是強調效率、發展的力度。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根本,以加快循環經濟建設為突破口,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態文明良好的和諧發展的道路。

(一)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素質

生態文明需要從每一個公民的自身做起,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使每一名公民都成為生態文明的宣傳員,都成為生態公民。〔5〕要有效地運用互聯網、電視、廣播、報紙等等新聞媒體,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并及時有效地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等各個層面,以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素質,使每一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意識到保護和愛護環境,綠色環保低碳出行等的重要性。

(二)發展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是國家社會進步發展的必備條件,建設環境污染少的生態農業,建設節約資源的生態工業產業鏈是生態產業發展的重點。應重點加強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態產業的戰略布局,努力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新生態產業的轉型,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創造條件。

(三)加強生態治理

生態治理是一項消耗時間長,系統龐大的,具有長遠規劃的工程,各部門積極的協同配合,齊心協力關停能源消耗大,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生產鏈。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形成良性的循環。優先解決危害公民身體健康、社會關注的環境問題,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環境優美城市、最佳生態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的創建工作,繼而推動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

(四)建立制度創新機制

我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明確指出了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就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與目標相比較,我國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還有很多的不足,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束縛了生態文明建設前進的步伐,那么我們就應該應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健全有效地創新機制,以保證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五)完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體系

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障。要想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就必須將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之中。只有通過相關政策的要求和法律的約束,人們才能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才能加強人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法律意識。通過不斷地完善環境經濟體系政策,不斷加強環境保護監督檢查政策,來有效地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3〕張旭平.“生態文明”概念辨析〔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1,(02):86-90.

篇(6)

關鍵詞:人與自然 和諧相處 可持續發展

一、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制約著人與人的關系,調整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協調人類的社會關系,追求人類社會的和平進步的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會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與自然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關系。”

馬克思是從實踐的意義上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這與以往的舊哲學有著根本的不同。舊唯物主義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對立。馬克思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歷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作為歷史的現實基礎來解決問題,從而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這是超越舊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首先,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離開了自然界人類就無法生存。人類通過勞動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勞動是人與自然聯系起來的中介。在勞動這個特殊的物質變換過程中,人類要遵循自然界的動態平衡規律,因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獨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勞動目的的實現和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是存在著一定前提條件的,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決條件。在勞動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目的性和計劃性必須遵循客體自然規律及兩者相互作用的規律。馬克思不僅把握了人與自然關系的主體維度,而且把握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客體維度及客體維度對主體維度的制約。假如忽視自然規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導致對自然界的破壞和污染,從而限制整個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二、中國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

首先,中國人均自然資源不足,生態環境弱。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國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的人均可開采儲量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礦產資源不足,這已經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嚴重影響著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與環境污染相比,生態環境破壞和生態平衡失調的影響更為嚴重,這已經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面臨著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壤沙漠化、水資源短缺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

再次,傳統思維方式存在著重大的影響,傳統的思維方式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圍繞著人、為了人而存在,自然界要合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卻很少考慮人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人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強調對自然界的征服,而沒有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從而忽略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

三、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當代意義

首先,深化了理論在當代的發展。馬克思不僅強調了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而且指出工業化是兩者統一的基礎,進一步表明了生產方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決定性作用,今天這種作用體現在科技的進步上。科技的進步全面深刻地影響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為科學技術即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雙刃劍”,所以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必須將生態環境納入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來考察,通過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地發展。當代人要完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辯證統一,加深對自然界的存在意義等方面的研究,從而深化理論的當代意義。

其次,從新審視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可以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全球性問題迫使現代人反思如何保護環境、走出生存危機、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不僅僅是自然觀、歷史觀的問題,而且也涉及到許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文化、觀念和制度等等。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樹立環保意識,尊重、熱愛、善待自然,并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四、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消滅剝削、避免資本統一一切,不讓資本無限制地釋放造成對自然界過度地掠奪和破壞。因為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所以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既要考慮到當代人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到子孫后代的利益,千萬不要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避免“竭澤而漁”的悲劇,人類更不能過分地陶醉于對自然界取得的勝利 ,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深刻認識基本國情,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保護自然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堅持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而且這種統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

其次,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避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更好地把握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和諧共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人要尊重客觀規律,客服主觀盲目性,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使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統一起來。在“三個文明”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礎上,人類要向更高層次的文明――生態文明邁進,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樹立生態整體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再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制度應該先行,要逐步加大力度,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體制與機制,完善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標準。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高度,擬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價格、財政、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推進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惠斌.生態文明與.[M]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08.第125-138頁

[2]趙甲明.基本原理專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4-7 頁

作者簡介:

篇(7)

1.生態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認知度提升大學生對生態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認知度將直接影響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行為等各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在對生態文明概念的認知上,選擇“一般了解的”占59.56%,同第一次調查相比(以下簡稱“同比”)上升38.4%“;聽說過的”占31.16%,同比下降27.38%;“完全不清楚的”占10.1%,同比下降10.2%;可見,對生態文明概念的認識理解有所提高。在回答生態文明與國家安全、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及自身利益的關系問題時,多數學生都認為生態文明與國家安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及自身利益的關系密切。只有2.03%認為其與自身的利益無關,同比下降5.10%。這說明大學生已經意識到生態文明對于人類走出當前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2.生態環保基礎知識愈來愈深入人心

大學生對環保基礎知識的了解程度,則是衡量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提高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程度提升的一個鮮明的標志。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通過“校園里的宣傳欄”、“學校開設的有關課程”“途徑獲取環保知識”的占50%以上。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在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生態文明行為形成方面愈來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被問及“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時,能夠正確回答是“6月5日”的占63.46%,同比上升34.1%;選擇其它時間或選擇“不知道”的占37.44%,同比下降32.43%。當被問及“您認為下面哪一項是工業‘三廢’”。選擇“廢水、廢氣、廢渣”占88.71%;選擇“廢電池、廢家具、廢家電”占3.25%;選擇“廢電視機、廢電腦、廢冰箱”占4.70%;選擇“廢銅、廢鐵、廢鋼”的占2.25%。由此說明,大學生對工業污染現象比較關注,大部分學生對工業中的“三廢”現象比較了解。當調查,“您是如何利用分類垃圾箱的”?其中有33.76%的學生選擇“知道分類標準并能嚴格遵守”;39.95%的學生選擇“大致了解但并不經常遵守”;19.12%的學生選擇“稍微知道點分類標準,但不區分對待”;還有617%的學生選擇“根本不知道分類的標準”。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垃圾分類回收已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只有少數學生還不知道垃圾分類回收的標準。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由于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基礎知識也愈來愈深入學生的心靈。

3“.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逐漸形成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大學生對人類在生態系統中地位、作用和責任的認知狀況,這直接決定著他們能否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當被問及“您認為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時,選擇“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利用自然資源天經地義”占5.63%,同比下降14.02%;選擇“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應順應自然”占19.89%,同比上升1.03%;選擇“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體”占84.48%,同比上升22.95%。可見,絕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面對生態危機的挑戰,應拋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樹立新的生態文明觀。視自然為朋友,人與自然共同繁榮,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念逐步在樹立。當被問及“您認為物種的多樣化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有何關系”?選擇“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占71.4%,同比上升18.46%;選擇“關系不大”占5.12%,同比下降6.83%。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已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受益的絕非僅僅是環境,更為重要的還是人類自身。當被問及“您認為環境保護最主要的意義是什么”?時,選擇“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類自身生存環境”占42.63%;選擇“人類給子孫多遺留一些自然資源”的占15.47%;選擇“人類能更持久地利用自然資源”占34.07%;只有7.83%的調查對象選擇“為人類以后徹底征服自然服務”。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保觀念正在由“要我環保”向“我要環保”轉變。以上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已經能夠正確的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將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培養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

4.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正在養成

生態文明行為是生態文明素養的外化和集中體現。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狀況具體表現為他們的綠色消費觀念、對生態環保類公益活動的參與程度以及他們的日常環保行為。綠色消費觀,是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重要的助推力。當被問及“對于餐館提供一次性木筷,您的看法是……”?選擇“是我經常性的選擇”占16.5%,同比下降21.53%;選擇“我偶爾選擇”占21.46%,同比下降9.21%;;選擇“方便,但破壞境,我不常用”占31.05%,同比上升19.12;認為“生產一次性筷子必然破壞森林,我堅決不用”占27.19%,同比上升11.62%。由此說明,大學生的綠色消費觀念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自覺參加校內外環保公益活動,是高職大學生生態生態文明素養提升的主要標志之一。當被問及能夠“經常參加校或社會上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性活動”時,選擇“經常”占25.95%,同比上升15.98%;選擇“偶爾參加”的占35.4%,同比下降4.4%;選擇“從沒參加”的占38.62%,同比下降10.52%。表明大學生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能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當調查“假如您在公共場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沒有垃圾桶會怎樣”?時,調查對象中只有6.34%的學生選擇“看周圍沒人,就隨地扔了”,同比下降10.13%當調查“看到有人將垃圾隨手扔掉,您會怎么辦”?調查對象中選擇“會上去勸阻他們”占18.36%,同比上升5.15%;選擇“不贊成那樣做,但不會上去勸阻”占68.46%,同比下降2.86%;選擇12.19%的被調查者則認為“與自己無關”,占12.18%,同比下降316%。由此可見,與第一次調查結果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轉,這是尤為可喜的。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生態文明素養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當被問及“您去超市購物時,會自備購物袋嗎?”,選擇“經常自備”的占32.31%;同比上升3.09%;選擇“從不自備”的占13.52%,同比下降2.8%。當被問及“宿舍水房里一同學大開著水沖衣服,這時您會怎樣做”?選擇“自己過去幫他關掉”占46.23%,同比上升4.41%。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正在逐步將生態文明意識轉化為生態文明行動,觀念與行為之間的距離在逐步縮小,高職院校大學生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正在養成。

二、生態文明教育經驗

1.豐富教學內容,構建“眾星捧月”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

“眾星捧月”是指各專業、各類課程都應利用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充分挖掘和發揮自己潛在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共同為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而努力。一是設置獨立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如《生態倫理》課,通過生態倫理課的教學,系統的向學生傳授有關生態文明的知識。二是向其他課程適當滲透,如“兩課”教學中,在思想教育部分可以通過加強生態文明理論教育引導,注重價值引導與價值認同,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奠定正確的思想意識基礎;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可向學生滲透生態旅游、文明旅游等內容,進行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滲透,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在《大學語文》課中,發掘具有生態文明思想的文學作品,從中更好地了解生態文明賦予人類的意義,更深層次地理解與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構建“眾星捧月”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豐富了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打破一些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只是局限于環境生態學課程的單一局面。

2.以學生校內外活動為依托,營造濃郁的生態文明教育氛圍

大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到校內外各項生態環保活動中去,是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生態文明觀的確立一個重要標志。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各種環境保護公益活動,是學校濃郁的生態文明教育氛圍形成的重要保障。學校學生工作處以及校團委應高度重視校園生態文明教育氛圍的營造,發揮各自的潛力和優勢,組織開展一系列相關的生態文明教育、環保宣傳和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開展系列生態文明教育主題活動———“回顧勤儉歷史實現中國夢”、“公寓熄燈一小時我為節能盡份力”、“舊物改造手工藝品展示”、“生活社區跳蚤市場”、“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我的身邊事’校園DV比賽”等。多姿多彩的校內外環保公益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大學生投身環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好學校各方面的資源,如教學環節中的實習、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參觀學習等,讓學生深入社會,體驗嘗試各種各樣的生態現狀,達到對外部環境更為全面、客觀的認知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營造了濃郁的氛圍。

3.充分發揮校報、校園網的“喉舌”作用

利用校報、校園宣傳和網絡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導和監督作用,通過對校報和校園網及校園廣播,精心設計、編排,為師生打造一個優秀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平臺。比如,在校園廣播、校報中開辟“生態文明窗口”、“生態校園”專欄,發表與生態文明教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相關的文章,對所開展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進行報導等。充分利用校園網,鏈接各類生態文明教育網站,聚集生態文明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的需求和接受多樣化的指導,為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搭建起一條健康、全面、快捷的網絡服務平臺,方便學生訪問、學習,是學生宣傳和表達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和掌握生態文明知識的一個重要平臺,使網絡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新載體和生力軍。

4.與“學術”聯手,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影響力

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學術報告、專題講座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專題講座具有較強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可以根據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等方面量身定做相對應的生態文明教育主題專題講座內容。如筆者所在的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組織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專題講座;結合黨的“十”報告精神對生態文明知識進行專題輔導“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等多場專題講座。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與學術活動的聯手,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更好地開展融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影響力。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69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800av凹凸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 亚洲成亚洲成网| 国产a国产片国产|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挺进朋友人妻雪白的身体韩国电影 |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影音先锋每日av色资源站| 成全高清免费观看方法| 无遮挡又黄又刺激又爽的视频|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国产色在线 | 日韩|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苍井空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av| 电影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孕妇| 性av无码天堂|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 一区二区乱子伦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无码区国产区在线播放| 大陆熟妇丰满多毛xxxx|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激情无码免费毛片| 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麻豆| 人妻人人添人妻人人爱|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