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建議

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建議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19 10:12: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建議

篇(1)

關鍵詞  國務院八七分水 水權調整  優化完善  生態補償  省區

1. 國務院批復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于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這是我國首次由中央政府批準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該水量分配方案由國務院辦公廳以(1987)61號文通知各省(市、區)作為西線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黃河地表水資源量580億m3,可供分配水量為370億m3,輸沙水量210億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現在看來,在那個時期已經考慮到了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用水,但并沒有生態環境用水,僅協調河道內與河道外用水。方案經歷了較長時段的枯水期和嚴重斷流的考驗。

但是25前各省區對于水資源需求不像現在一樣嚴峻,同時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學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發展估計需求相當大,文件稱“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黃河流域,工農業需水量較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當時分配43.1億 m3,時至今日該省使用耗水15億 m3,只占其分配指標的三分之一,當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難因素,導致山西省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嚴重而引發生態環境問題,可以預見其未來即使扭轉目前用水狀況,其用水量也很難達到分配指標。

2.南水北調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2.1西線南水北調工程不確定性

八七分水作為西線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線的不確定因素,很難說何時能夠上馬。西線經過了幾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國務院一度暫停了前期工作。西線主要問題在于生態環境的要求,以及長江及西南地區水資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大力發展,特別是我國政府承諾的節能減排目標,促使我國大力發展綠色水電能源,隨著規劃和開工建設大型水電站,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建立,這都給西線的建設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調工程中東線的確定性

隨著2014年南水北調中東線的通水,我國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區水資源短缺得到局部緩解,受水區局部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態恢復有了可能。原來黃河受水區缺水狀況將有所變化。

因為黃河流域自身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一直很突出,特別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區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來保證,黃河的水資源應該首先滿足本流域生產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調西線引水工程不確定性和中東線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對黃河“八七分水方案”進行適當調整,使其逐步趨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區政府相繼批復了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

黃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國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黃河流域各省區的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

國務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區總量,沒有劃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細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黃河取水總量控制指標細化體系是精細調度的基礎。因此,各省區政府在流域機構的協調下相繼批復了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

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的頒布實施,將有利于加強分級總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黃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長之時,有利于避免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協調省(區)內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權轉讓;有利于流域與區域的統一管理;有利于黃河水資源的統一配置和調度管理。各省區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的實施,將更易顯現干支流、各省區內部各市、各省區間實際用水與方案的不協調性及不合理性,將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調整與完善。

   

4. 國務院批復第二次水資源綜合規劃

2010年國務院批復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m3以內,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7000億m3以內;在該規劃里涉及到黃河總水量由國務院八七批復的580億m3減少到現在的535億 m3,也就是說現狀黃河來水量比國務院批復“八七分水方案”時減少了45億m3,即處于逐步減少趨勢,而流域各省區用水量卻趨于增加,這其中尚未考慮流域生態環境用水量及其趨勢。

各省區政府在流域機構的協調下相繼批復了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標進行的,以后如何協調或調整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使其適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變化。

5.對八七分水中優化、完善與調整

結合國務院分水的背景與現狀的黃河水量變化、流域各省區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態環境需水,在南水北調西線生效前和東中線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對八七分水中370億m3做必要的完善與調整,進一步優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態保護補償水量

“三江源”地區號稱“中華水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發源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功能區,不但對維護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東侵襲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態保護區應當建立起一個長效生態補償機制。青海省提供了黃河水量的一半以上,當年僅分配14.1 億m3,建議給予生態環境用水2~3億m3或更多。

5.2寧夏、內蒙古適當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經考慮了黃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別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發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寧夏、當前農業用水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應在節水中求發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個時期需從黃河引水接濟,分配用水量20億m3。其它沿黃各省(區)一般增加用水量約30~40%。

寧夏、內蒙古屬于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國家發展側重地區,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標,并大幅度地實施了水權轉換措施解決工農業、城市與農村用水矛盾,而當時并沒有考慮生態環境治理用水量,為了持續發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議給予兩自治區區各5億m3,重點解決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隨著南水北調中東線的通水減少依賴黃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個時期需從黃河引水接濟,分配用水量20億m3。隨著南水北調中東線的通水減少依賴黃河水量,建議核減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決黃河自身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所需要增加水量。當然,隨著“引黃入邯(邯鄲)”2010年11月開始引黃河水,規劃中河北省將來達到15億m3。同時,北京有可能利用黃河水。

5.4山東省的用水指標水權置換方式

山東省也已超過了國務院分水指標,雖然有東線南水北調的補給,但由于山東省經濟和工農業發展迅猛,用水仍依賴黃河水。建議山東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標可通過水權置換方式獲取,以解決超指標用水問題,比如給予用水指標富余的陜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權不同方式的補償機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過援建對口支援等方式,主要還是針對解決兩省水資源利用存在問題,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區內部采用水權轉換解決工農業、城鄉和區域用水矛盾問題,引用到流域各省區件,以解決流域內各省區存在用水指標余缺問題,或者采用遞進收取水資源費,至少要對超指標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資源費,從經濟上給予制約。

5.5甘肅省用水

甘肅省也面臨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資源,特別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濟金”,以及通過甘肅“景電”向民勤供水,將來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如大柳樹水利工程的建設“引黃濟民”工程,將極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態。

5.6充分利用水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在我國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高效利用水資源,但是節約用水畢竟是有限度的,要認識到水資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減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實,水資源是天然可再生資源,每年都在不斷更新。從年內角度看,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經對汛期和冬季降水統計,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國水資源每年更新來源于海洋季風大氣降水超過90%以上。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我國每年超過2.2萬億m3河川徑流水資源沒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別是西南。

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間差異很大。特別是南方河流水能資源豐富而開發利用程度低,華北地區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約引黃河水100億m3,而長江流域只有18%,潛力巨大。

作者通過對黃河流域預測2013年將結束自1986年以來較長時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現一個平水年較豐的時期,隨著污水資源化的全面使用,結合跨流域調水以及“洪水資源化”,,2015年將是北方環境修復成為一個“拐點”。

5.7建議調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態環境建設

在我國大江大河中,我們母親河黃河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大面積環境惡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黃河流域還是水資源時空分布差別極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較少的河流,同時還是水資源利用千差萬別的流域,怎樣合理把有限的黃河水用好,在解決好流域自身發展需要同時,把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好。

黃河流域西北寧夏、內蒙一帶生態環境惡化,不但影響下游,而且對我國華北地區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兩自治區生態環境治理事關重大。

建議調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態環境建設,改造荒漠化地區如河套地區相鄰的毛烏素沙漠、庫布其、烏蘭布和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南緣。

把少量黃河水留到生態脆弱區改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進行生態工程建設,再造“河套”和沙漠變綠洲將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李東.淺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與水電開發率(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0(5):31~35

[2] 中國水資源公報[r].水利部,2008

[3] 李東.高壩大庫是我國大江大河長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東.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技術分析.水信息網2009.12.28

篇(2)

關鍵詞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補償

中圖分類號 Q148;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2-001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03

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目標是在黃河三角洲地區探索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發展高效生態經濟過程中,生態補償制度將起著減震器的作用,既能調節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又能協調不同功能區之間發展和保護的矛盾。因此,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黃河三角洲生態補償制度,是保障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補償原則和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和義務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在受益者、保護者、破壞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分配很不公平,除了法規、制度的缺失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生態補償利益相關方各自的責任、義務模糊。黃河三角洲要有效實施生態補償,就必須確立生態補償的原則和責任主體。

1.1 生態補償原則

根據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特征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的需要,建立生態補償的機制應遵循以生態系統功能整體優化、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保護者受益、受益者補償等原則。

1.1.1 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優化原則

生態系統功能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得到的各種利益。如: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補償最直接的目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功能優化的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系統功能可持續提供的目標。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只有著眼于規劃區內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才能達到生態功能的優化,實現生態高效的目的。

1.1.2 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原則

生態系統是公共物品,受益者應包括區域內的所有居民、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政府及相應管理機構有責任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制度,同時,作為生態系統保護成果的受益人,企業、團體和個人也應積極參與。

1.1.3 生態保護者受益的原則

“誰保護、誰受益”這已是近些年來我國生態補償探索中形成的共識,也應成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實施生態補償的原則之一。由于保護者不能直接從生態保護中得到經濟收益,必須給予相應的直接經濟補償,使生態保護不再是政府的強制和社會的公益事業,而成為投資和收益相對稱的經濟行為,把生態保護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鼓勵人們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1.1.4 受益者補償的原則

即“誰受益,誰付費”。生態保護具有向社會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生態服務功能是一類特殊的公共產品,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享受產品和服務的個人和社會應該向該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付費。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補償機制應建立起以政府引導、市場調控的機制。

1.2 生態補償利益相關方的權利與責任

目前我國在實施生態補償實踐中,各級政府扮演著生態補償的主體,生態補償的客體――即利益相關方一般歸納為四類:生態保護貢獻者、生態破壞的受損者、生態治理過程中的受害者和減少生態破壞者。目前有關生態補償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按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按生態保護者的直接投入和機會成本、按生態破壞恢復或修復成本、按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以及基于生態足跡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等。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實施生態補償,必須明確利益相關方各自的生態保護責任、范圍、面積,將權利與責任統一起來,摸索出一套便于計算、便于評估、便于監督的公正透明的運行機制。在實踐中,應在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特征和地區特點的基礎上,選取適宜、綜合的方法,以便構建兼顧各利益相關方的補償機制。如對流域水資源保護,除界定清楚是否屬于跨界污染的前提下,應制定出區內流域生態補償實施辦法,對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19條河流,應一一區分上游、下游各自的權責,上游保護則下游受益,上游破壞下游受害。只有充分明確上游生態保護的職責和保護付出獲得補償的權益,才能達到生態保護的目的。對于劃定的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海岸線自然保護帶等核心保護區,屬于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的區域,該區域內居民和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穩定生態系統結構,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因此需要根據保護活動的付出和禁止開發的損失給予補償。對于石油、化工等重點開發的企業、單位,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對造成的壞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收取排污費和生態修復費。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補償平臺建設

黃河三角洲處在省界交匯處,生態補償內容多樣化,既有黃河流域的流域間生態補償,也有老石油基地的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補償,同時又是重要的生態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地帶。隨著山東藍色經濟的發展和生態補償重要性的顯現,該區域將發生越來越多的生態補償交易,這必將涉及到跨界資金流動,需要建立統一的市場平臺來規范和進行交易。

2.1 明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功能細分

根據黃河三角洲的總體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容量,生態補償平臺建設需要統籌考慮生態保護、經濟布局和人口分布情況,優化空間結構,規劃出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合理分布的總體框架。

2.1.1 重點開發區

就黃河三角洲而言,是指以陸域沿海防海大堤內的鹽堿荒灘地為主的未利用地和國家及省級開發區、城鎮建設用地等區域,這一區域是產業集聚、人口稠密的重要區域和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點區域。

在產業布局中,要充分發揮區域內未利用的土地資源,集中力量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依托東營、濱州、濰坊和萊州,重點發展臨港產業區。東營臨港產業區:位于東營市東北部和東部臨海地區,主要為國有荒灘鹽堿地。發揮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龍頭帶動作用,重點發展精細化工、能源工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生態旅游業和高效生態農業,打造全國重要的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和產品集散中心。 濱州臨港產業區:位于濱州市無棣、沾化北部沿海地區。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環渤海地區物流中心和油鹽化工、船舶制造、清潔能源、生物制藥等產業聚集區。 濰坊北部臨港產業區:位于濰坊市寒亭、壽光、昌邑的北部沿海地區。重點打造船舶發動機和汽車制造、科技興貿創新和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萊州臨港產業區:位于萊州北部沿海。積極發展現代物流,建成電力、冶金、精細化工、機械制造、濱海旅游、生物育種等產業聚集區。以四大臨港產業為核心,以東營港為龍頭,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為節點,形成貫徹黃河三角洲發展的高效生態經濟帶,從而連接起環渤海南岸經濟聚集區。

在城鎮布局上,要積極落實國家關于小城鎮發展的規劃,在推動大城市建設的同時,要圍繞大城市進行縣市鎮和重點鎮的建設,構建黃河三角洲的功能齊全、城鄉一體的城鎮體系。對于東營和濱州這樣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城市,要提升綜合實力、完善服務功能,發揮輻射帶動的能力,打造適宜人居住的城市,同時要圍繞大城市打造各具功能的小城鎮,依托港口和大型企業、商品集散地的不同特色,大力發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第三產業,優化農村居民點,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1.2 限制開發區

黃河三角洲的限制開發區包括沿海岸線的淺海灘涂、高效生態農業區以及黃河現行的備用入海流路。對限制開發區,要以綜合開發利用灘涂資源為中心,以農副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為支點,發展低能耗、可循環和少排放的生態農業。對于淺海灘涂,要根據其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特點,有針對性的發展養殖業,合理開發海水、灘海油田,大力發展風能等新型清潔能源,同時結合限制開發區的旅游資源和特色,發展旅游業,嚴禁發展重化工業。在高效生態農業區內,要打造潮土和鹽化潮土相結合的糧棉區、沿海的生態漁業區、中部的生態畜牧區和綠色果蔬區。開發高效生態農業區要始終貫徹優質、高效的原則,考慮到農林漁牧業的空間布局,促進農產品的優勢集中,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嚴格保護耕地,加強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推進黃河三角洲荒堿地綜合治理。對于黃河入海區域,要嚴格限制生產建設活動,在黃河備用流路區控制城鎮建設和人口遷入居住,實行依法有序利用。

2.1.3 禁止開發區

禁止開發區就是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海岸線自然保護帶,在這個區域要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穩定生態系統結構,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服務和生態屏障的作用。對于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保護區這樣的自然保護區,要結合主體功能區進行統一的規劃,對保護區的地域范圍要嚴格控制,實行環境保護制度,加大資金的投入制度,通過完善保護區的管理機制,引導人口能夠有序的遷移,促使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努力達到污染物的零排放,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適度開發綠色食品產業。在水源地,對河流源頭和水源涵養區要實行強制性的保護,加強水流域植被的修復和保護,禁止污染企業的設立,合理安排城鎮建設和人口規模。黃河三角洲處于渤海灣內,區域海岸線范圍廣,要合理劃分海岸線功能,保護海域資源,實施海洋集約型開發,保護好淺海護養,加強人工造林工作,發展生態旅游和健康養殖。

2.2 實施黃河三角洲生態補償平臺建設

黃河三角洲生態補償平臺應當由4部分組成,分別是生態補償市場平臺、生態補償風險保障平臺、生態補償交易中介服務平臺和生態補償交易監管平臺(見圖1)。

2.2.1 建立集中生態補償交易市場機制

生態補償交易市場平臺由政府主導建立,并出臺相關的政策來激勵生態補償市場,比如對主動參加生態補償的企業,從稅收和財政上給予相關的傾斜,對于生態破壞比較嚴重又不能關停或者遷出的企業,實施強制分配生態補償指標政策,促進其參與生態補償交易平臺。政府主要負責制定交易規則和監督管理,搭建交易平臺,而相關生態補償項目價格的制定、買賣等具體交易,則應當依靠市場本身去完成。生態補償交易系統分為3個組成部分,首先是交易系統,該系統通過網上執行交易,其最大特征是價

格公開透明。其次是清算和結算系統。該系統處理所有交易活動,并把每天和每月的交易傳遞給會員。最后是注冊系統。用于記錄和確定會員減排量和交易的生態補償金融工具。

2.2.2 建立生態補償風險保障平臺

建立黃河三角洲生態補償平臺,需建立以下四方面的生態補償風險保障機制,一是建立生態補償保險市場,開設自然災害政策以及遠期風險保險等保險品種。二是設立生態補償期貨商品,尤其是森林碳匯的期貨交易,為生態補償交易雙方提供套期保值交易業務,減少碳匯價格風險損失。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提供者互助基金,以互助形式分散個別生態補償提供者的土地價格風險和政策風險。四是建立證券化交易的生態補償市場,讓市場制度和規則清晰化、標準化、減少不確定性,提高生態補償交易商品的流動性,最大限度節約交易成本,降低風險損失。

2.2.3 建立生態補償交易中介服務平臺

主要包括相關獨立認證和監測(檢測)機構、獨立資產評估機構、獨立審計機構、相關機構等。這些機構屬于營利性的獨立中介機構,依法獨立從事業務活動,除依法接受行業協會或行業監管部門的業務監管外,其執業活動不受其他政府部門的干預。

2.2.4 建立生態補償監管平臺

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從立法上確定并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黃河三角洲生態補償交易。二是政府設立監管部門對相關交易所、中介機構以及交易主體進行業務監管。三是設立行業協會,以加強對行業的執業指導,并協助政府監管部門工作。

黃河三角洲生態補償平臺的四個系統不是各自獨立,需要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參與交易的商業實體大部分應當是大公司或其他機構。當參與企業或機構達不到生態保護的目標,就必須從其生態建設或者生態修復項目中,購買生態補償信用額度,“抵消”超額的生態破壞指標。而生態補償受償方由認證機構認證后進入生態補償交易市場,通過中介組織評估后將生態補償資金撥給這些實體或個人。可以通過吸納政府、企業、中介組織、社會大眾的力量增強生態補償平臺運行的實踐性和高效性。

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補償運行機制設計

3.1 建立生態補償的法制措施

所謂生態補償法,有學者概括為:“生態補償法是以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增強和促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為目的,以在對生態環境產生或可能產生影響的生產、經營、開發、利用等活動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保障生態補償機制順利實施和運行的法律規范。”黃河三角洲作為山東藍色經濟的引領者,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我們應當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發展進行全面的規劃,深刻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的全面、協調發展,更是要求我們加強法制環境建設,重視區域立法。

3.1.1 在國家層面上,應當加快制定《生態補償法》

制定《生態補償法》既是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的要求,也是未來社會生產方式低碳化,生態補償普遍化的要求。通過制定《生態補償法》,對經濟、社會、生態的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用法律制度來維護和促進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因此,對《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生態法規的修訂,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生態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建立專門的《生態補償法》,管理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生態環境投入與補償的方針、政策,能夠使生態補償真正地落實到經濟生活中。

3.1.2 加快區域法規制定進程

要制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補償協定》,首先要把一些基本的原則和制度用法律形式落實下來,明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區域發展的各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做到有法可依。具體做法是首先明確有關區域地方政府作為補償主體,主要包括黃河三角洲區域以及更大的環渤海經濟區的省級政府以及黃河三角洲區域內的省級以下政府。其次界定補償資金的來源,包括生態補償基金的財政預撥款方式、支付周期、核算方式、區域生態補償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和捐贈資金的管理機制。第三是規定補償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包括生態效益的保值補償和生態效益的機會成本補償,真正使補償資金能夠依照法律程序落到實處,發揮真正的作用。第四是建立補償資金的管理機制。這個管理機制涵蓋生態補償基金的征收、發放、使用和監督等。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進行轉移支付額度和方式的確定并劃撥相應的資金。這個機構要有一定的行政職能,能夠對轉移支付的最終效果進行進一步的調查、追蹤、反饋、監督和考評,能夠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統一,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率。

3.2 完善生態補償的財政政策

3.2.1 完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中央財政應當增加用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生態保護的預算規模和轉移支付力度及生態補償科目。目前在《政府預算收支科目》中,對生態環境保護支出的30多項項目中,具有顯著生態補償的項目如退耕還林沙漠化防治等只占支出項目的1/3,沒有專設生態補償的科目。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作為國家設立的生態功能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政府在財政轉移支付上投入更多的資金,把保護生態環境而造成的財政減收作為計算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應當對有可能破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政策上的限制,增加對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地區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專項財政撥款、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

3.2.2 提高橫向財政轉移制度的縱向化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區域包含著幾個縣市,建立地方政府間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尤為關鍵,實行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區的財政轉移支付。通過建立財政轉移的橫向機制,使生態收益的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政府直接向提供生態保護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政府進行財政轉移支付,以橫向財政轉移改變黃河三角洲地區間的既得利益格局,提高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防止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利益的急功近利型的發展,實現各個區縣的均衡發展、和諧發展。

3.2.3 建立“環境財政”制度

將環境財政納入目前正在建立的公共財政體系框架中,強化政府的環境財政職能,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的力度。應當在中央和山東省政府設立環境轉移支付的專項資金,并且把資金列入到財政預算之中,形成多元化的融資體制。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內的地方財政也要加大對生態補償和生態環保的支持力度。為了擴大資金來源,可嘗試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基金。資金的安排使用,應當向欠發達地區,尤其是為了生態環境保護喪失了發展機會的地區傾斜,優先支持生態環境保護作用明顯的區域,加大對污染防治的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和應用的資金支持力度。

3.2.4 拓寬社會環保資金籌措渠道

從全國來看,近年來環境保護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增發國債資金用于環境保護,今后可以繼續利用國債這一有利的籌資手段,解決環境資金的缺口問題。針對黃河三角洲的發展前景,應當考慮增設新型的環保債券和彩票,從資本市場上籌集一定的環保資金,金融監管機構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環保型企業上市,爭取在股票市場上形成黃河三角洲為主體的綠色環保板塊。對私人企業從事綠色產業的投資,國家應當在政策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金融機構應當開發出面向綠色產業的金融衍生品和新的貸款政策,要充分利用黃河三角洲沿海的有利條件,面向國外,加大金融開發政策,積極吸引國外資金直接投資到生態項目中。

3.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稅收政策

3.3.1 推進資源稅的改革

現行稅種中,資源稅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調節具有重要作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作為一個以石油產業和相關化工產業為主的地區,其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無論企業是否獲利,都會對資源造成一定的破壞。應以開采量作為企業繳納稅款的依據,對不同等級的油田的開采實行不同的征收標準,普遍征收資源稅,實現稅收的調節作用。同時,要進一步擴大征收的范圍,將水資源、森林資源、濕地資源等納入到征收范圍之中,突出資源稅在調節不可再生資源中的作用。改變減免稅的單一優惠政策,采取多種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

3.3.2 征收生態稅,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基金

選擇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作為征收生態稅的試點地區,把“生態稅”作為保證補償金長期穩定的來源。嘗試建立面向生態保護的專門稅種――生態稅,在內容上設置具有典型區域差異的稅收體制,體現“分區指導”的思想。尤其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稅收調節加以限制和控制,對木材制品、野生動植物制品適當提高稅率。對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和有利于生態恢復的產品,可以考慮減少稅收。在沒有出臺生態稅之前,可以先設立生態附加稅,通過將生態附加稅附加在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上,逐步地實現從附加稅過渡到生態稅。

3.3.3 改革現行消費稅制度

在眾多稅種中,消費稅對于調節消費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發揮消費稅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利用稅收的杠桿原理,將一些對環境危害較大的消費品納入到征稅范圍中,約束過度消耗資源和損害環境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倡導理性消費模式和生產模式,形成綠色節約的社會氛圍。

3.4 推進生態補償機制的保障措施建設

3.4.1構建生態保護職責和生態補償對稱的評估體系

生態補償工作需要明晰職責,科學評估。建立生態環境評估體系,科學測度限制和禁止開發區生態環境價值,確定生態補償標準。通過生態補償資金的有效使用,把生態環境保護、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結合起來。

3.4.2 健全生態補償指標考核體系

建立以補償依據、補償要素、補償范圍、補償標準、補償支付模式為內容的生態考核體系。要會同相關部門制定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量化評價方法,研究制定資源減耗、環境損失的評估方法和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資源消耗、“三廢”排放總量等統計指標,充分顯現生態補償機制的經濟性。

3.4.3 完善環境執法監督管理體

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要充分發揮監管部門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夯實環境監管基礎,對各類排放污染物的違法行為,要加強執法監督,尤其是環保部門要依法對環境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對涉及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濕地和黃河水污染的重點地區、重點范圍、重點查處的企業要重點監督,可派駐專員進駐到這些區域和企業中,進行重點督辦。行政部門要審核執行排污申報登記與排污許可證制度,對排放超過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限期治理。同時,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制定公眾舉報制度和公眾聽證制度。

3.4.4 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的增長點,目前也正處在從單一的二元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的高新產業過渡的階段。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態恢復和建設的創新能力,加強環保科技的基礎研究,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增強環保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機制,注重人才的作用,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建立環境科技人才庫,吸引海內外優秀的生態科技人才來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生態發展做出貢獻。

3.4.5 提高公眾參與度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生態補償制度必須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需要進一步加強生態補償的科普教育和大眾宣傳,增強群眾的生態補償意識,明確生態補償的政策,使公眾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態補償中去,擴大生態補償的社會影響。在人、財兩缺的貧困地區,應當加強政府部門和社區組織的能力建設,包括決策者、規劃者、管理者等等,通過典型示范和逐步推進來使生態補償制度深入人心。

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生態保護體系、機制和建設資金籌措和使用等各個方面。我國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生態經濟發展才剛剛起步,所以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尚處于探索階段,許多問題還不清楚,有待于深入研究。建議將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生態補償問題列入國家重點科研計劃,進一步加強生態補償關鍵問題的科學研究。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的補償標準體系等關鍵技術,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物質量和價值的核算、資源開發和重大工程活動的生態影響評價,都需要跨學科綜合研究,需要組織進一步的科技攻關。還需要加強生態監測體系研究,為建立切實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周珂.環境法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32.[Zhou Ke.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 Law[M].Beijing: China Peop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2008:332 .]

[2]崔金星.論我國生態補償法的現實性[J].云南環境科學,2004,8(4):26.[Cui Jinxing. The Analysis of Realit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Law of China[J].Yunnan Environment Science,2004,8(4):26.]

[3]張永平.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財政政策研究[J].財政研究,2005,2(1):12.[Zhang Yongping.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Poli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The Research of Finance,2005,2(1):12 .]

[4]錢凱.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政策建議的綜述[J].經濟參考,2008,54 (8):18.[Qian Kai. The Research of Policy of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J].Economic Information,2008, 54 (8).]

[5]尤艷馨.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路與對策[J].地方財政研究,2007,3(3):34.[You Yanqin. The Suggestion of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J] Local Economic Information,2007,3(3):34 .]

[6]劉琨.生態型政府語境下的政府生態補償責任[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0-22.[Liu Kun. Government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Lia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cogovernment[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3): 20-22.]

[7]王女杰,劉建,吳大千,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區域生態補償:以山東省為例[J].

生態學報,2010,(23): 6646-6653.[Wang Nvjie, Liu Jian, Wu Daqian, et al.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23): 6646-6653.]

[8]余璐,李郁芳.中央政府供給地區生態補償的內生缺陷:對補償原則和收益原則內在矛盾

的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S2):94-97.[Yu Lu, Li Yufang. The Endogenous Defects in Central Government Supplying Loc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An Analysi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ensation Principle and Reward Principle[J]. 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 (S2): 94-97.]

Research of Policy of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of Yellow River Delta

ZHAO Jianjun HAO Dong DONG Jin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Philosophy Department,Beijing 100091,China)

篇(3)

關鍵詞:濕地恢復;生態系統;黃河濕地;河南新鄉

Abstract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wetland areas with typical features in China,so it is significant to implement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se areas. 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whose wetlan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worsening because of many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which affects natural evolve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and exertion of wetl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the problems,resto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the restoration of pivotal technologies around wetland in the Xinxiang of Yellow Rive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wetland restoration;ecological system;the wetland of Yellow River;Xinxiang Henan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人類及許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最為活躍和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濕地還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類對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都會造成濕地某些功能的改變或喪失,使濕地生物多樣性降低、水質改變,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1-2]。目前,新鄉市黃河濕地面積的減少、土壤鹽堿沙化、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已成為濕地退化的主要過程[3-4]。因此,保護現有濕地、恢復退化的濕地,已經成為發揮濕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重要途徑。為防止這些過程的進一步惡化、濕地進一步退化,現將新鄉黃河濕地恢復研究概況總結如下,以期為濕地恢復提供參考。

1濕地恢復的概念

所謂濕地恢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來養護沼澤;增強調蓄功能;遷移濕地水域中的富營養沉積物和有毒物質;提供野生生物棲息地等。目前的濕地恢復實踐主要集中在沼澤、湖泊、河流及灘涂濕地的恢復等方面[7]。一般在許多情況下,濕地受擾前的狀態是濕林地、沼澤、灘涂或開放水體等,濕地恢復為哪一種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濕地恢復管理者和計劃者的選擇。

在濕地恢復過程中,由于許多物種的棲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復后的棲息地無法完全模擬原有特性[8]。因此,濕地恢復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擾前濕地的環境狀況、特征生物以及生態系統功能和演替、發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濕地的恢復和重建過程。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濕地范圍逐漸萎縮

圍河造田、建設用地、泥沙淤積,使區內濕地面積萎縮,削弱了濕地對洪水的調蓄和緩沖功能[9-10]。據調查,20世紀90年代新鄉黃河濕地面積達2.478萬hm2,估計目前該濕地面積不足1.5萬hm2,由一個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積濕地被分割為幾部分,面積明顯縮小。

2.2野生動植物瀕危,生物多樣性降低

隨著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生物群落受到嚴重影響,濕地內鳥類由156種減少至130多種,被國家列入重點保護鳥類由39種減少至29種;魚類由7目10科32種減少到25種;組成本區濕地植物有多種,水域分布主要為眼子菜科、金魚藻科、睡蓮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澤地分布則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多,這些植物也大量減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類的過度開發建設、生境的破碎、環境污染和外來種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鹽堿面積擴大

濕地的需水量是濕地為維持自身存在和發展以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為生態需水量和環境需水量。生態需水量是維持自身存在、發展過程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需要的水量,環境需水量則側重支持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及改善環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鄉黃河濕地水源補給的季節性、不穩定性和地方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濕地水源問題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威脅,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和喪失,最終導致沙荒鹽堿地面積擴大[12-15]。

3濕地恢復的原則和目標

3.1濕地恢復的基本原則

3.1.1可行性原則。濕地恢復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環境的可行性和技術的可操作性。現時的環境狀況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其內部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盡管可以在濕地恢復過程中人為創造一些條件,但只能在退化濕地基礎上加以引導,而不是強制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恢復具有自然性和持續性[16]。不同的環境狀況,花費的時間也就不同,甚至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恢復很難進行。新鄉黃河濕地具有曖溫帶內陸平原濕地生態系統類型氣候條件,春季一般降雨較少,通常偏干旱,多風沙;夏季炎熱多雨,春末夏初植被自然恢復速度比較快。另一方面,一些濕地恢復的愿望是好的,設計也很合理,但操作非常困難,恢復實際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全面評價可行性是濕地恢復成功的保障。

3.1.2區域性和優先性原則。為充分保護區域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及濕地功能,在制定恢復計劃時應全面了解區域濕地的廣泛信息。新鄉黃河濕地是國家鳥類自然保護區,是鳥類等野生物高價值的保護區,是內陸平原濕地的典型代表,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17-18]。新鄉黃河濕地恢復的目的是恢復濕地的動態平衡而阻止陸地化過程,但輕重緩急在恢復前必須明確。濕地中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種,它們的棲息地恢復就顯得非常重要,即所謂優先性。

3.1.3最小風險和最大效益原則。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某些環境要素的突變性,加之人們對生態過程及其內部運行機制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不可能對生態修復的后果以及最終生態演替方向進行準確把握。因此,退化的新鄉黃河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對被修復的生態系統進行綜合分析、論證,將風險降到最低程度;同時,還應盡力做到在最小風險、最小投資的情況下獲得最大收益,在考慮生態效益的同時,還應考慮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實現三者的統一[19]。

3.1.4美學原則。濕地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不但表現在生態環境功能和濕地產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學、旅游和科研價值。因此,在許多濕地恢復研究中,特別注重對美學的追求,如國內外許多國家對濕地公園的恢復。美學原則主要包括最大綠色原則和健康原則,體現在濕地的清潔性、獨特性、愉悅性、可觀賞性等許多方面[20]。

3.2濕地恢復的目標

3.2.1濕地生態恢復的要求。為了推動新鄉黃河地區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有序、健康發展,有必要對區域濕地生態系統演化與修復的關系進行研究,探索濕地生態健康評價、預警機制,尋找適合當地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恢復對策與措施,并通過生態景觀設計與規劃,為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21]。新鄉黃河濕地生態恢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生態系統地表基底的穩定性、改善濕地的水環境質量、恢復植被和土壤、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恢復濕地的景觀、實現區域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2濕地生態恢復的具體目標。恢復濕地的功能,特別是有助于小氣候生態環境的調節和改善,例如有助于調控水資源供給,也是大氣中二氧化碳重要的匯,濕地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漁業等;保留和恢復自然濕地,為特有的目標種或目標群落設置特定生存空間,例如新鄉黃河濕地成為鳥類棲息的蘆葦床,同時也大大恢復了生物多樣性;恢復傳統景觀與土地利用方式,從濕地形成與發展來看,目前新鄉黃河濕地特征是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例如夏秋收割濕地植物,有些濕地也被改造成了低濕度的草地、農田[22-23]。

4濕地恢復的關鍵技術

以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征為依據,新鄉黃河濕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濕地的生境恢復、濕地的生物恢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24-25]。

4.1濕地生境恢復

4.1.1生物棲息地恢復。通過合理設計物種與生境間搭配關系、種的生態學特征和生境大小等,恢復和改善生物棲息環境[24]。利用新鄉黃河濕地自然景觀要素,如農田、蘆葦地、沼澤、灘涂地等,營造鳥類理想的棲息地;沼澤濕地種植蘆葦、苦草、莎草、微齒眼子菜等濕地植物,灘涂鹽堿地種植白茅、沙蓬、豬毛菜、堿蓬等,為水禽和候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通過天然、招引和人工放養手段,經過一段時間撫育和自我繁衍平衡后,形成魚類、兩棲類、水禽等的自然棲息環境,構成較完善的濕地生態鏈,恢復濕地生態穩定性和自維持能力。

4.1.2土壤和基底恢復。新鄉黃河濕地地表土壤為粉質黏土或粉土,一般為3~15 cm,在埋深50~70 cm處有1層厚8 cm左右的粉土、粉質黏土底板。黃河背河洼地土壤為褐色、灰黃色粉質黏土,土質結構一般較松軟,局部夾黑色淤泥。黃河灘地地表土為粉砂、細砂[12]。由于圍墾、廢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其恢復措施主要有:在土壤里加入修復劑,轉化和驅除污染物;利用具有超積累功能的植物吸收一些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層缺乏的地方采取客土移植,增加土壤厚度和肥力。濕地基底恢復是通過工程措施,對濕地地形和地貌進行改造,維護基底穩定與濕地面積,包括基底改造、清淤等技術[26]。新鄉黃河濕地為自然形成的黃河泥沙沉積,后經圍墾造田,大部分濕地已經陸地化,很難完全恢復到以前的自然狀況。基底恢復主要包括人工濕地建設、陸地生物本土化等。規劃采取合理配置陸地、渠、沼澤、灘涂,形成以濕地為主的多元景觀元素嵌套,各要素互相協調,最終實現生態平衡。

4.1.3水體恢復。新鄉黃河濕地水體恢復包括水文條件恢復和水環境質量改善。濕地水文條件的恢復,原則上要利用黃河水資源,利用各種工程和管理措施引黃河水灌濕地,減少濕地排水,攔蓄洪水,改善池塘、洼地的水面景觀,從而達到保護、恢復和重建濕地的目地。具體措施有:筑壩以抬高水位,修建堤壩材料用低滲透膜;堵塞排水溝以減少濕地橫向排水,修建引水渠等。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以生物措施為主,如在景觀設計中有意識仿效自然,種植蘆葦、香蒲等一些既有良好景觀效果,又能有效凈化水質的濕地植物,它們根系發達,能吸附水中懸浮物[27];也能對水體污染物質逐級吸收和降解。

4.2濕地生物恢復

4.2.1提高植被覆蓋率。新鄉黃河濕地植被恢復可采取物種選育、培植、引入和移植,以及種群動態調控、群落優化配置與組建等技術,使植被覆蓋率達到60%以上。在工程實施中,可將水生、濕生植物的種子、鱗莖、根系、幼苗和成體作為濕地植被恢復的材料。植被恢復優先利用原有種子庫,短期恢復可選擇育苗。在沒有表面水情況下,可撒播種子。灘涂鹽堿地種植白茅、莎草、沙蓬、堿蓬等。濕地恢復初期,沉水植物因漂浮及水分渾濁存在生存和繁殖困難的問題,通常不被考慮使用,但在濕地恢復中、后期引入可有效維持底泥穩定。

4.2.2控制外來物種。新鄉黃河濕地對外來物種實施防范性控制和實時控制。防范性控制是從源頭上杜絕外來有害物種和病源蟲源入侵,物種引進要經過嚴格的專家論證和病蟲害檢疫;實時控制是對已發現的外來物種,評價其環境效應和危害性,對有害外來物種采取生態控制為主、人工控制為輔的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性[22,28]。濕地恢復建設盡量使用豐富的天然種質資源,若當地物種具有同種功能則不選外來種;同時,物種引入要實施嚴格的物種篩選與安全測試,建立數據庫,為風險評估提供咨詢,以確保濕地的生態安全。

4.3濕地結構與功能恢復

4.3.1生態系統恢復。農田、蘆葦沼澤和河漫灘涂地是新鄉黃河濕地典型的生態系統,也是水禽和鳥類的樂園,其規模結構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濕地的生態功能[8,22]。但是,長期以來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新鄉黃河濕地蘆葦沼澤和草本灘涂地規模不斷減少,質量不斷降低,嚴重影響了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因此,恢復新鄉黃河濕地生態系統是生態恢復不可缺少的內容。在新鄉黃河濕地,沿農田、沼澤和灘涂地建設森林濕地、蘆葦沼澤、草本鹽堿地,有意識地仿效自然濕地類型。

4.3.2濕地景觀恢復。根據新鄉黃河濕地地理與生態環境狀況,將景觀恢復與園林建設相結合,在恢復濕地動物、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的同時,創造必要的人工景觀和多種生境,增強濕地景觀的美學感受[6,20]。濕地景觀恢復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用蘆葦、灌木、喬木等喜水濕地植物,分幾個區域對現有岸邊進行處理,用自然、柔和而有修復功能的土質護岸;二是植物綠化以多樣性為原則,盡量使用鄉土植物,適當選擇落葉與常綠、闊葉和針葉樹種相結合,構成豐富的景觀效果;三是低洼部分恢復水域,采用較多曲折岸線,不僅在空間上形成開敞、線狀等變化,而且布置了較多灣、島,以達到增強景觀的多樣性和增加邊緣生境的目的。

4.3.3生物多樣性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恢復辦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取珍稀動物放養、植物移植等手段,直接增加生物多樣性[19,29];二是根據鳥類遷徙、繁衍等規律,通過生境保護和恢復手段,為鳥類提供適宜的生長、繁育環境;三是在濕地水域內進行魚、黃鱔等放養,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提供支持。四是保護鹽堿地及生態敏感區植被,以提高土壤肥力,恢復森林。

5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濕地管理與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3.

[2] 安樹青.濕地生態工程——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優化模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302-322.

[3] 張永澤,王火亙.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01,21(2):309-314.

[4] 崔保山,劉興土.濕地恢復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1999,14(4):258-264.

[5] WHEELER B D. Introduction:Restoration and wetlands[A]. In:Wheeler B D,ShawS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 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8.

[6] 白軍紅,歐陽華,楊志鋒,等.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5,24(4):36-45.

[7] 趙曉英,孫成權.恢復生態學及其發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8,13(5):474-479.

[8] 許木啟,黃玉瑤.受損水域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研究[J].生態學報,1998,18(5):547-557.

[9] 李新民.長江中游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9.

[10] 任憲友.長江中游湖區濕地資源利用問題與保護對策建議[J].重慶環境科學,2003(12):61-63.

[11] 鄧宏兵.長江流域洪災探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6(1):117-120.

[12] 李蓮花.豫北黃河故道濕地保護區生態地質環境分析與防治對策[J].地下水,2005,27(6):480-481.

[13] 張松梅,李杰.豫東黃河故道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現狀調查及生態保護規劃[J].干旱環境監測,2000,14(3):172-175.

[14] 雷昆,張明祥.中國的濕地資源及其保護建議濕地科學[J].濕地科學,2005,3(2):81-86.

[15] 劉昌明,楊勝天.基于RS/GIS技術的黃河流域水循環要素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

[16] 陳芳清,HARTMAN J M.退化濕地的生態恢復與管理[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217-223.

[17] GUARDO M,FINK L,FONTAINE T D,et al.Large-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nutrient removal from stormwater runoff:An everglades restoration projec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5,19(6):879-889.

[18] HARWELL M A,LONG J F,BARTUSKA A M,et al. Ecosystem man-agement to achieve ecological sustainaility:The case of South Florid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20(4):497-521.

[19] OKRUSZKO H.Influence of hydr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Fens on their transformation after Dehydr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Restoration[A]. In:Wheeler B D,Shaw S 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3-120.

[20] 王保忠,王保明,何平.景觀資源美學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9):1139-1146.

[21] 周進,HISAKOTACHIBANA,李偉.受損濕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進展[J].植物生態學報,2001,25(5):561-572.

[22] 王保忠,計家榮,駱林川,等.南京新濟洲濕地生態恢復研究[J].濕地科學,2006,4(3):210-218.

[23] 閆芊,何文珊,陸健健.濕地生態工程范例分析及一般模式[J].濕地科學,2005,3(3):222-227.

[24] GREGORY L B,MATTHEW F H,CURTIS J R.Effects of agriculture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on hydrology,soils,and water quality of a Carolina Bay complex[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3(11):141-156.

[25] 崔保山,劉興土.濕地生態系統設計基本問題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1):145-150.

[26] PAUL R W,ARNOLD G V,LOUIS A T.Restorati 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on the Kissimmee River flood plain:potential role of seed banks[J]. Wetlands,2001,21(2):189-198.

[27] HE Ping,WANG Bao-zhong.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eco-tourism in the South DongtingLake wetlan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15(2):271-278.

篇(4)

關鍵詞: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5)05-0021-04

三江源地區位于中國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我國重要的淡水資源補給區和生態安全屏障。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影響,從20世紀70年代起,三江源地區草原沙化、冰川萎縮、水源涵養功能退化等問題日趨嚴重,生態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為加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我國政府投入巨資、先后啟動了兩期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骨干工程和一項國家戰略,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能否順利推進,不僅對源區人民具有重要意義,更對維護三江流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將立足于公共經濟學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的戰略意義、工程實施效果及其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以期為建立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的長效機制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的重要意義

目前,對于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的認識,往往局限于其生態環境功能,但實際上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是一項具有多重意義的國家戰略。

首先,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舉措。三江源地區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區,水資源蘊藏量超過2000億立方米,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源自于此,有“中華水塔”之稱。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起源,是中國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三江流域(長江、黃河、瀾滄江)省市總人口和GDP總量均占到了全國的90%以上。因此,三江源地區承載了極其重要的生命負荷和經濟社會發展負荷,保護好三江源的生態環境對于三江流域乃至整個中國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將為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落實特別是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根據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土空間被劃分為重點開發、優化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其中,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一般是關系到國家或區域生態安全的生態屏障區和自然保護區。如何平衡好這些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的保護與發展,是當前我國面臨的重要難題。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三江源等生態屏障地區為流域地區乃至國家提供的是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生態財富和生態服務,具有典型的公共產品特征,理應由公共財政(包括中央財政和下游各地區財政)來購買其生態財富和生態服務,共同維護好流域和國家的生態安全。因此,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建設不僅對當地人民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對其他類似地區特別是我國西部廣大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制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先行探索意義。

第三,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將為探索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生態補償提供參考和借鑒。如何進行廣范圍、跨區域、不同主體間的生態補償,是一個極少有成功案例的世界性難題。三江源在生態保護建設過程中,同樣面臨如何確定其生態服務的受益者、受益范圍、受益大小,以及如何通過生態補償體現其生態價值的難題,其探索和實踐將為我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建立生態保護的長效投入機制提供有益參考。

最后,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是中國參與全球環境保護、強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媒介。三江源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大江大河發育的集中地,是亞洲國家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區獨特的地形,阻截了西南氣流攜帶的大量水汽,形成了充沛的降水,對大江大河起著源頭補給和初始循環的作用。同時,三江源也是最重要的世界高原生物基因庫,有9個植被型、50個群系、70多科、390屬、17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重點保護植物34種;有各類野生動物396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69種;對維護亞洲生態安全和世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在生態外交日益成為國際外交重要內容的今天,中國可以通過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以水為紐帶,加強與瀾滄江下游、東南亞5國的生態合作與經貿文化交流,進一步鞏固地緣政治。同時,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提升在國際生態環境領域的地位和話語權。

二、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實施效果評估

為確保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實現其預定目標、發揮其重要作用,需要對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以期為工程的順利推進提供參考。截止目前,我國先后啟動了兩期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其中,一期工程于2005年啟動,2013年完成。二期工程于2014年啟動,保護面積和規劃投資均擴大到一期工程的2倍以上(具體見表1),是一期工程的延續和深化。由于二期工程剛剛啟動,本文將主要對一期工程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與評估。

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總投資75億元,覆蓋范圍包括青海省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藏族自治州、18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23萬平方公里,主要內容包括生態保護、農牧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支撐項目三大工程和退牧還草、鼠害防治、草地保護、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等22個子項目。2005-2013年一期工程實施期間,三江源地區累計完成封山育林511萬畝、退牧還草5671萬畝、退耕還林近10萬畝、濕地保護160萬畝、黑土灘綜合治理523萬畝、地面及地下鼠害防治11781萬畝和沙漠化防治66萬畝,同時配套開展了生態移民、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等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生態保護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流域供水能力加強。根據監測,一期工程的實施使得三江源地區的水資源總量增加了約85億立方米,湖泊面積增加了760平方公里,濕地面積增加了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了約29億立方米,由2004年的169億立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198億立方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年出境水量比工程實施前的2004年增加了20%以上。同時,水體質量得到有效改善,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干流水質連續8年達到Ⅱ類以上。上述數據說明,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使該地區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水量增加、水質改善,對于保護地區生態環境和保障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的水資源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2.草原退化得到初步遏制,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自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域內的植被明顯恢復,中等覆蓋度草地面積呈現穩定態勢,高覆蓋度草地面積以每年237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灘治理區的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20%提高到80%以上,大面積沙化地區的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提高到38%。工程區內的草原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水土保持能力有所提高,特別是人工增雨工程對緩解荒漠化的作用尤為顯著。

3.區域生態系統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2005-2012年,三江源地區森林面積增加了150平方公里,工程區域內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了11.6個百分點,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各種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目前僅瑪多縣境內的藏羚羊數量就已達到4萬只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5萬只;藏野驢達到3萬多頭,增加了0.2萬頭;巖羊達到0.7萬只,增加了近0.5萬只。區域生態系統有所改善,生物多樣性正在逐漸恢復。

4.城鄉基礎設施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地區共完成生態移民5.6萬人,建立了86個生態移民社區,改善了23個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增加了5萬畝灌溉飼草料基地,投入了3000萬元生態移民創業扶持基金,解決了1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牧民純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等民生問題都得到明顯改善。

5.生態環保意識提高,生態文明理念增強。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培訓和各種生態工程的建設實踐,當地干部群眾對加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有了明顯提高,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傳統過度放牧的“掠奪性”生產方式也發生很大改變。

三、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析

盡管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已經初見成效,工程區內的生態環境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1.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一期工程實施以后,雖然工程區內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據監測,整個三江源地區的草地仍在以每年近8萬畝的速度退化和沙化,水土流失情況和荒漠化趨勢依然嚴峻。究其原因,一是生態恢復的艱巨性與資金投入的有限性矛盾使然。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歷史欠賬過多,生態恢復、保護與建設的成本高、任務重、難度大,需要長期、持續和穩定的資金投入。目前,盡管國家已經陸續投入大量資金,但總體上依然存在較大缺口,環境治理的速度跟不上生態退化的速度。二是生態建設的長期性與工程項目的短期性矛盾使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與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但目前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是以階段性、項目式的工程建設為主,缺乏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如國家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政策紛紛到期,根據《國務院關于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5號),還草補助期限僅為2年,而三江源地區的牧草生長周期很長,恢復原生草原植被大約需要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三是生態保護的整體性與具體建設的局部性矛盾使然。區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建設要求整體性和協同性,但2005年啟動的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工程覆蓋面積只占三江源地區的40%,尚有60%的地區未能開展協同建設。二期工程雖然涵蓋了整個三江源地區,但生態保護建設資金多頭管理、分散使用、政出多門現象比較普遍,生態保護建設尚未形成合力,給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整體建設帶來難度。四是特殊地理環境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使然。如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內的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但由于高寒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那些對于水土保持更具意義的植被根系層卻恢復緩慢;又如全球氣候變暖使三江源地區的冰川融水增多、區域水量增加,但隨著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雪線持續退縮,從長遠看,冰川對河流的補給可能經歷先增后減的倒U型變化,使三江源地區未來的持續供水能力堪憂。

2.生態移民“留不住、難致富”的難題亟待解決。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先后有5萬多牧民實施了退牧搬遷,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面臨著“留不住、難致富”的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生活補助低。圍欄禁牧、退牧還草等措施的實施,使眾多遷移牧民失去了放牧、養殖等基本生活來源,且很多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牛羊肉、牛奶、酥油等,由自給自足變為對外購買,生活成本大幅提高。而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對每戶牧民僅給予每畝5.5斤飼料糧、折合現金約2.5元的補助,整體搬遷牧民每戶每年補貼8000元、連續發放10年,補貼標準明顯偏低,不足以彌補其發展成本和生活成本的損失。二是就業能力弱。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移民大部分以畜牧業為生,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能差,很多藏民講不好漢語,很難找到正規穩定的工作和持續的經濟收入來源。三是接續產業發展難。三江源地區海拔高、氣候惡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生產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成本高,受生態保護的限制大,當地市場消費能力不足且又遠離主要市場,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發展困難,移民就業渠道十分狹窄。很多牧民特別是老一代牧民在搬遷后找不到工作,只好靠國家發放的退牧還草補助勉強維持生計,部分生態移民的生活水平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而且一旦退牧還草政策結束后,這些移民的長遠生計將會面臨更大困難。如果不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未來這些移民可能存在回流的危險。

3.生態補償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所需資金巨大,必需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形成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的長效投入機制,對三江源的生態環境進行可持續的保護和建設,真正維護好其生態安全。從目前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一是補償主體單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涵養區之一,三江源地區的生態效益惠及范圍廣、涉及主體多,但目前其生態補償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體現其巨大生態價值的流域間、區域間、上下游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二是補償標準相對較低。2005-2013年,國家為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累計投資75億多元。但實際上,為保證長江、黃河的水質和流量,三江源地區每年僅禁伐和休牧就要損失數十億元,生態補償與三江源地區放棄發展的成本相差很大。三是缺乏持續穩定的利益補償機制。退牧還草、退耕還林補償等政策都是為了通過對生態移民進行經濟補償而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但目前這些政策大多以工程、項目的方式組織實施,具有明確的時限,缺乏延續性,存在較大變數和風險。

4.專業化管理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面對大規模的生態建設,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的專業化能力和管理體系建設明顯滯后。一是組織機構不匹配。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當地政府的主要職能由經濟建設轉為生態環境保護,但政府的機構設置和承擔職能并沒有進行相應的改變。三江源辦公室等管理部門大多屬于負責項目實施的臨時性機構,生態環境保護缺乏有效的組織機構保障。二是專業化人才匱乏。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專業化人才,如生態監控、草場管護、水土涵養、沙化治理、動植物保護等,同時地區建設如社區管理、產業發展等也需要一支具有現念和專業素養的人才隊伍。而三江源地區地處偏遠、氣候惡劣、條件艱苦,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各類專業化人才都嚴重匱乏。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別是對退牧、禁牧出來的草場管理出現真空,既無相應的管理機構和管護人員,又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禁牧區草場管護問題日見凸顯。

四、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的對策建議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的規劃目標是: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根據上述目標,針對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當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創新生態保護模式,推動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從三江源地區以往的生態保護實踐來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禁管護、圍欄封育等措施對短期內減輕草場負荷、增加地面植被、遏制土壤沙化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從長期來看,一味強調“退、封、禁、圍”,單純使用人工修復手段,既缺乏科學性,阻隔了動物遷徙途徑、割裂了食物鏈條;又不尊重自然規律,忽視了牛羊群、野生動物適度啃食、排便對草地牧場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強化與養育作用,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而,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堅持采用人工手段與自然修復相結合,逐步減少人為干擾,促進并最終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和動態平衡。

2.建立生態移民的多元途徑,讓移民“穩得住、能致富”。在三江源地區,當地牧民通過千百年的游牧活動,已經成為草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惡化雖然是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所引發,但如果因此而因噎廢食,通過大規模生態移民和簡單禁牧、制造無人區,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事實上,野生動物的采食量遠大于家畜,如一頭藏野驢的采食量大約相當于6只羊,如果缺少人類制約,野生動物無序增長,會對草原生態造成新一輪的破壞。因此,在生態移民的實踐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元的移民模式。在空間上,要根據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以及區域自然生態的不同情況,科學制定移民規劃,引導牧民有序遷移,優化人口空間布局,合理確定畜牧數量,促進草畜平衡、人與自然平衡;在結構上,對于很難實現職業轉換的老一代牧民,可以通過定畜定量、減牧補貼、聘用為生態保護監督員等措施,讓他們在合理放牧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到草原生態的保護中來。對于知識結構較新、職業轉換相對容易的新一代牧民,可以通過加強職業培訓和定向勞務輸出等,引導他們走出去,向周邊城鎮乃至外省轉移和集聚,實現非農化和異地城鎮化;在措施上,可以一方面加強對遷移牧民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生產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等,提高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和就業創業能力;另一方面綜合運用財政補貼、稅費減免、創業扶持基金、產業引導基金、低息和貼息貸款等多種優惠手段,促進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特色文化產業、民族手工業、農牧產品加工、藏藥藏香等產業的發展,積極拓寬生態移民的就業創業渠道,讓牧民“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3.建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形成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充分體現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價值,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中的生態補償比例,從實際出發,對因保護生態環境而造成的財政減收,應作為財政轉移支付的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并盡可能減少或取消地方財政配套,使生態補償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其次,應借鑒國際類似地區的先進經驗,探索建立流域上、中、下游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根據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分布、用水規模以及生態受益范圍,征收不同標準的生態補償基金,直接或通過第三方轉移支付給三江源地區,用于加強生態涵養、保護和建設。第三,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轉移支付方式,如人才支持、技術轉移、設備轉移、資產轉移、教育培訓轉移等,促進三江源地區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最后,應根據三江源不同地區的生態貢獻和生態保護建設需要,確定不同的資金分配和補償標準,立足整體層面,形成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多層次生態補償體系。

篇(5)

【關鍵詞】濕地保護 調查與建議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也被譽為“鳥的樂園”和“物種基因庫”。通過調研,進一步了解了當前我市濕地保護工作的基本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對下一步做好我市濕地保護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菏澤市濕地資源現狀

我市是山東省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市之一,據2012年菏澤市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全市濕地面積79968.14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53%。其中河流濕地類面積66951.85公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83.72%;湖泊濕地類面積11.41公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0.01%;沼澤濕地類面積173公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0.22%;人工濕地類面積12831.88公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16.05%。由于我市濕地環境典型獨特,灘涂廣闊,生態系統復雜多樣,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的生長棲息之地,尤其是珍稀瀕危水鳥的重要越冬、繁殖、遷徙和停留地。據調查,全市共有鳥類200余種,分屬17目、41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9種,省重點保護鳥類22種;獸類動物有19種,兩棲類動物8種,爬行類動物10種。全市有濕地植物有69科227種,其中濕地野生植物有6種、濕地栽培植物有3種,分別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二、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建設情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濕地資源保護工作,把濕地保護擺在生態菏澤建設的突出位置,提出強化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生態修復,修復黃河故道,加快趙王河等濕地開發。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快濕地公園建設力度,對全市濕地資源實施搶救性保護。截至目前,全市已擁有濕地公園6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3處,分別是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曹縣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單縣浮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東明縣莊子湖省級濕地公園、菏澤牡丹區萬福河省級濕地公園和單縣東舜河省級濕地公園。已經完成的濕地保護恢復項目1個,即單縣黃河故道濕地保護與恢復示范項目;已獲省發改委立項的濕地保護恢復項目1個,即單縣黃河故道浮龍湖濕地恢復與綜合治理工程。通過有效保護,濕地面積減少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濕地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充分發揮。我市濕地保護事業呈現出不斷加強的態勢,不僅維護了重要濕地的生態功能,促進了全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而且也為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當前濕地保護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多年的濕地保護和建設,我市濕地生態系統在一定范圍得到了恢復,濕地的各項功能和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復和提高,有效地保護了濕地境內的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為生態菏澤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由于人口劇增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雙重壓力,我市濕地保護的形勢仍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1)掠奪性圍墾造成濕地面積減少。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開發建設用地需求增大,有的地方對濕地作為一種獨特生態系統在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缺乏全面認識,只顧短期經濟利益,進行圍墾造地,導致濕地被侵占甚至轉為建設用地。

(2)保護宣傳教育有待加強。濕地保護管理是一項新興事業,目前全社會還普遍缺乏濕地保護意識,對濕地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雖然開展了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宣傳,但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宣傳、教育工作仍滯后于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形勢的要求,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廣度都不夠。因此,宣傳普及濕地知識,提高全民的濕地保護意識,仍是今后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3)缺乏濕地管理協調機制。濕地保護管理、開發利用牽涉面廣、部門多,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工作。但由于許多歷史原因,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協調機制。長期以來,不同部門因在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標不同,利益不同,各自為政,各行其事,矛盾突出,影響了濕地的科學、有效的管理。目前,我市尚未建立濕地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統一的協調組織與機構,難以形成聯合行動、分工協作的保護管理機制。

(4)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威脅。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工業污水的大量排放,有許多濕地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濕地環境污染不僅使水質變壞,而且環境污染對濕地的威脅正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迅速增大。污染濕地的因子主要包括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農藥、化肥的面源污染等。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產品,影響到河流的水體質量,給濕地資源帶來了嚴重的污染。我市河流、坑塘普遍受:到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污染,水體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菏澤市趙王河公園、環城公園等因水質富營養化嚴重,導致蕨類水草及浮游生物泛濫成災,嚴重影響了城市景觀。

(5)保護和建設資金短缺。濕地保護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具有超前性、漸進性的特征,投入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既要有階段性投資,又要有長期的漸進性投入,還要有大手筆的重點項目投資。近年來,雖然國家重視濕地保護的建設和發展,但由于我市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投入濕地保護的基礎設施經費和管理經費都很少,所以無法滿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使得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舉步維堅,濕地的監管職能和監管能力下降,不能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已批復的濕地恢復和濕地公園項目建設難以實施。濕地保護和開發的經費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瓶頸。

四、加強濕地保護工作的建議

保護好濕地是生態菏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立足于市情和濕地保護工作現狀,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按照積極保護、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大濕地建設力度,加快建立有效的濕地保護管理機制,全面促進我市濕地持續、健康發展。

(1)提高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渠道,開展形式多樣和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如科普講座、制作專題片、環保志愿者等活動,廣泛宣傳保護濕地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提高全民的濕地保護意識。從科學的角度、用科學的方法,讓人們了解和認識濕地與人類的關系,特別要加大警示宣傳的力度,使濕地保護成為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形成全社會支持濕地保護事業的良好氛圍。

(2)開展濕地保護恢復和濕地公園建設。科學編制濕地資源保護和建設利用規劃,加快推進濕地恢復和重建工作。要依照我市濕地保護工作的總體布局,統盤考慮、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對全市典型獨特的濕地類型區和生態敏感區、脆弱區,要搶救性建立一批自然保護區或保護小區,擴大濕地保護面積,使其自然恢復其生態功能。對生態退化和損失嚴重的區域,建立保護小區或濕地公園,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措施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和重建,恢復濕地受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要加大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建設力度,推進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黃河故道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科學劃定重點生態功能區,合理確定受保護范圍。

2月3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菏政辦字正〔2015〕14號),確定“省里自2015年起,將濕地資源動態變化考核納入各級政府科學發展政績考核范圍。”根據全省濕地保護總體布局,我市共有23處濕地列入省級重點濕地保護工程,今后將采取搶救性保護、修復與治理、污染控制等人工適度干預措施進行重點保護。這23處濕地包括10處濕地保護工程、3處濕地恢復工程和10處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10處濕地保護工程包括1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9處濕地公園。1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即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9處濕地公園包括:萬福河省級濕地公園、鄄城雷澤湖濕地公園、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莊子湖省級濕地公園、單縣黃河故道濕地自然保護區、浮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東舜河省級濕地公園、曹縣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定陶縣菏曹運河濕地公園。10處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包括:牡丹區趙王河、安興河、沙土鎮生態濕地,定陶縣新河濕地,單縣東溝河濕地,成武縣文亭湖北區,巨野縣老洙水河濕地,鄆城縣宋金河濕地,東明縣五里河濕地,曹縣四季河濕地。

對已批準建設的6處國家和省級濕地公園,要按照建設規劃進行實施。力爭2020年以前,再新建一批省級或國家級濕地公園。同時,以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基礎,建立濕地資源及其生態功能效益監測網絡,健全完善由相關利益方共同參與的監控機制和功能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對全市濕地進行持續測定和調控的能力。

(3)加強濕地資源環境綜合整治。加大重要濕地內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加強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管理,減輕河湖淤積;對部分淤積的河流、湖泊進行清淤;加強對保護區周圍污染源的類型、數量、范圍、排污途徑、總量等數據調查,有計劃地治理已受污染的河流、湖泊,對排污超標的單位予以處罰并限令整改,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單位,堅決實行并、停、轉、遷。應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自然濕地的監管,堅決依法制止、打擊各種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確保濕地保護工作科學、健康、順利開展,盡快扭轉濕地面積不斷減少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局面。

(4)多渠道籌措濕地保護資金。濕地保護是公益性事業,國家和省應加大對濕地保護的投入,各級政府要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結合本地條件,出臺濕地補償和扶持政策,在經費上給予保障。同時,還要多方籌措濕地建設資金,拓寬融資渠道,爭取合作項目,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建設。要按照“誰保護、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和個人積極投資濕地保護。要將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引入股份制、合作制、民營制等多種形式的融資渠道;全面推動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社會化進程,爭取社會各方共同參與。

(5)強化組織協調。林業部門是濕地保護的職能部門,但濕地保護管理還涉及發改、財政、水利、環保、城建、旅游等多個部門,需建立“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管理體制,通過定期召開濕地保護協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濕地建設和保護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級政府要做好組織協調,充分發揮各部門優勢,形成齊抓共管的濕地保護互動機制。要建立濕地管理檔案,對每一塊濕地明確管理部門和單位,明確執法主體,同時建全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增強管理部門和單位責任感和積極性。

總之,通過加大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建設和管理等措施,力爭到2020年,使我市90%的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基本形成自然濕地保護網絡體系;通過對我市重要區域濕地的恢復示范工程,使這些濕地的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同時,較大程度地提高我市濕地資源監測、管理、科研、宣教和合理利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溫亞利.城市濕地理論初探[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篇(6)

2017年4月17日上午9時許,河南省孟津縣會盟鎮黃河南岸。 2017年4月17日上午9時許,河南省孟津縣會盟鎮黃河南岸。一輛電力搶險車推舉著幾名工人在電線桿上拆除變

壓器。

挖掘機巨大的鐵鏟一鉤,岸邊一間房屋轟然倒下。附近,一輛電力搶險車推舉著幾名工人在電線桿上拆除變壓器。不遠處,幾輛警車警燈閃爍,十多名警察和多名政府官員正指揮對岸邊房屋的拆除工作。

黃河波瀾不驚,幾艘大型采砂船靜靜停泊。一場涉及采砂企業的強拆正在岸邊進行,這些采砂企業的船只、采砂設備及建筑物將被強行拆除。

拆除地位于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迫于中央環保督查的壓力,政府開始整治保護區內的采砂企業。

但被強拆的采砂企業,早年卻是由當地政府公開拍賣開采權引入,證照齊全,如今補償未有定論,被一紙公文“夷為平地”,損失慘重。

實際上,從中央到地方,都有立法明令禁止在保護區內進行開采作業。企業一邊“違法”生產,另一邊則握有官方各種行政許可,這種合規但“違法”的矛盾狀態存在多年。 黃河河道內拍賣采砂權

2011年8月16日和9月1日,豫西黃河河務局孟津黃河河務局(下稱孟津河務局)連續兩份“孟津黃河河道砂石開采權拍賣公告”,稱受孟津縣政府委托,欲出讓孟津黃河河道的砂石開采權。

孟津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是洛陽市的下轄縣,孟津黃河河道系黃河中下游,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包括建筑用砂巖和建筑用沙。

然而,被拍賣砂石開采權的礦區,地處黃河南岸河道與河漫灘結合處,正位于孟津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內。以保護水禽及濕地生態環境為主的這塊保護區,在2003年6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與三門峽庫區、洛陽吉利保護區合在一起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位于孟津縣北部,地處黃河中游,總面積1.5萬公頃。

中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國家既有明確法律規定,當地政府部門如何能拍賣濕地中的砂石開采權?

據一份2011年孟津河務局向孟津縣政府的報告,政府之所以進行河道砂石開采權拍賣,主要因為孟津縣黃河公路大橋以東采砂廠全面停采后出現了問題:一是該縣建筑砂石呈緊缺局面,引起建材市場砂石價格驟漲;二是原有采砂企業不斷上訪,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三是黃河北岸孟州區域內的采砂船越界采砂現象嚴重,“不僅造成我縣砂石資源的流失,而且容易導致河道管理秩序紊亂”。

《財經》記者了解到,當時采砂業被全面停采,主因是采砂秩序混亂,給當地環境造成很大破壞,且砂石運輸破壞道路、影響周邊。比如,周邊景點王鐸故居距離黃河約3公里,經常有載滿砂石的重型貨車從該景區門前經過,并穿越市鎮,將道路碾軋得坑坑洼洼,引起周圍很多居民不滿。

孟津黃河河道部分區域雖處于濕地自然保護區內,但其中砂石資源的私挖濫采現象一直不絕。此外,保護區內砂石開采權的拍賣也與政府部門的黃河防汛疏浚措施相關。

保障河道防洪安全是各級政府防汛主管部門的重要工作,而疏浚又與采砂行為關系緊密――水流過程變化必然造成泥沙沉積,因此適當開采河道砂石不僅不會對河流造成大的影響,還利于河道疏浚。所以,有組織地進行疏浚性采砂,疏通河床,理順河勢,是河道管理部門常用的管理措施。

由于疏浚往往和采砂相伴而生,所以政府一般會允許疏浚作業的企業進行一定的采砂及銷售行為,前提是企業可以合法獲得諸多采砂的行政許可,且嚴格受政府監管,限時限區作業。因為采砂行為一旦過度,則會適得其反,導致行洪能力降低、水土資源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

拍賣公告后,吸引了來自河南洛陽的呂克儉等投資人。呂聯絡朋友、籌措資金,拍下“二廣高速黃河公路大橋以東至花園鎮控導工程29壩”之間的采砂權,并于當年12月20日以個人名義與孟津河務局簽訂《河道采砂(石)疏浚合作協議書》(下稱《協議》)。

《協議》稱,為加強對孟津黃河河道的整治,改善河段內砂石淤積現狀,甲乙雙方本著“采砂與疏浚互利雙贏”的原則。《協議》約定,根據黃河防汛和黃河河道治理需求,依法監督乙方(中標人)服從黃河防汛統一指揮。如發現乙方采砂(石)行為影響黃河防汛、河道治理或防洪工程施工,可通知乙方無條件停采,且不負擔乙方因停產所造成的任何損失。《協議》還特別明確,因地方政府、上級機P組織采砂整治或者重大項目規劃、建設,需要乙方停止開采時,可通知乙方無條件停采,且不負擔乙方因此造成的任何損失。 企業拿到諸多證照

獲得采砂權后,中標人于2012年2月成立了洛陽大禹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大禹公司),進行該疏浚項目的運作。

工商資料顯示,大禹公司注冊資本300萬元,兩名自然人股東,大股東及法定代表人為焦林濤,營業期限自2012年2月27日至2032年2月26日。

《協議》詳細規定了禁采區的范圍,并約定孟津河務局依照采砂(石)許可辦理程序為中標企業辦理河道采砂(石)許可證,并批準不多于20艘的采砂船;一次性繳納50萬元的規范安全生產保證金外,中標企業還需按采砂實際數量繳費,第一年為每立方米2元,其后每年增長0.2元/每立方米。

除此以外,政府要求中標企業有效解決道路通行問題,即砂石運輸車輛不得在原有公路上行駛,且不能擾民和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采砂企業投資幾百萬元,鋪設了一條砂石運輸專用路。

協議順利簽訂,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下稱孟津濕地局)當時的意見是,出于防汛需要,原則上同意在一定時間和區域內采挖,并提出禁采期。

該局曾于2012年1月11日發給大禹公司一份公函稱,“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縣領導批示和縣黃河南岸采砂整治工作聯席會議精神,為了保證黃河防汛、疏浚河道需要,我們原則同意你廠按照防汛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和區域內進行采挖。”但每年11月10日至次年3月底為禁采期,“作業必須在水上進行,不得進入陸地作業或堆放砂石”,“必須服從縣黃河濕地管理局的監督,不論任何原因需要停產時,必須無條件停工、停產”。孟津濕地局還要求采砂企業設置愛鳥護鳥監督管理員。

呂克儉稱,之后大禹公司順利取得由黃河河務局頒發的采砂證。

2013年12月,《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規定,在濕地內禁止非法挖砂、取土、開礦,禁止擅自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禁止占用濕地或者改變濕地用途。

2013年1月,孟津縣政府稱,為改善生態環境、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⒍廣高速黃河公路大橋以東區域內的4家砂石企業也整合進入大禹公司,并簽訂補充協議,將合作期限從5年變更為8年,至2020年2月29日。

經孟津縣政府向洛陽市國土資源局申請,于2013年12月2日由孟津縣國土局向大禹公司頒發了天然石英砂礦建筑用砂的“采礦許可證”。2013年12月16日,大禹公司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評審意見表”經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蓋章同意。

該方案稱,“預測采礦活動將引發崩塌災害,對含水層影響程度較輕;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和破壞較嚴重,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較輕。”該方案認為,預估11.82萬元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經費“基本合理”,“目標任務明確,工程部署和治理措施基本可行”。

有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國土部門的采礦許可證、與河務部門簽訂的協議書和采砂證及濕地管理部門的“原則同意”,大禹公司等“合法”砂石企業進入快速擴張期。

由于河南省地處內陸,沒有造大船的經驗,不少砂石廠投資人到湖南、浙江等地考察,招募造船的技術人員。

湖南人羅李稱,他聽到洛陽的朋友講了孟津黃河的采砂項目,看到政府支持、各種手續完備,認為是個好的投資機會,便投巨資加入。“我們造的大船有100多噸,是根據黃河孟津段的水下地質、砂石材質等設計、現場制作的,均為非標設備,拆除后只能當廢鐵賣。”

這些船只通過船檢所的檢驗,取得了海事部門頒發的“船舶所有權登記證書”和“船舶國籍證書”。

但產能擴張后,遭遇到2014年和2015年當地砂石銷售價狂跌,加之每年近五個月的禁采期,砂石企業陷入虧損。

等到砂石價格回升,《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已經河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其第25條明確規定,在濕地保護范圍內禁止擅自采砂、取土、采礦。

2015年環保力度加大,企業的采砂行為被叫停很長時間。而這種狀態在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到來后,對企業的采砂行為顯得更加嚴峻。 環保重壓整改,誰來承擔后果

2016年7月,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啟動,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內蒙古、河南、云南等8個省(自治區),掀起又一輪環保風暴。其中,第五環保督察組對河南省進行環保督察。

2016年11月,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作出對河南省的環保督察總結報告。報告稱,黃河濕地保護區洛陽等段違法采砂問題十分突出,河道管理部門未經保護區管理部門同意擅自為有關企業辦理采砂手續。

按報告指出的問題,環保部進一步發出通報函。河南省相關地方政府開始設立整改目標――清除采砂,恢復原有地貌。

隨即,孟津縣政府組建孟津縣環保督察黃河濕地采砂企業清理整改指揮部(下稱整改指揮部),并建立日報和周報制度。對砂石企業,政府開出“自愿拆除”的條件――每條生產線補償10萬元,建筑物每平方米100元,采砂船每噸500元。

但采砂企業投資者認為,這些“拆除費用”相比之前的投資,是杯水車薪。大禹公司法定代表人焦林濤介紹,企業僅僅3條砂石破碎生產線的投資即3000余萬元,20余條大型采挖船、運輸船的投資達4000多萬元。

焦林濤還說,經過幾年努力,黃河該河段疏浚效果明顯,黃河河段的水位下降4米左右。

截至目前,鮮有投資人領取補償。

據孟津縣黃河濕地采砂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的一份會議紀要顯示,政府曾研究大禹公司外遷選址的問題,但呂克儉等大禹公司的投資者現場考察后,發現那片地的村組已與其他人簽訂了承包協議。

2017年3月底,孟津縣政府吊銷了轄區內兩家采砂企業的證照。將企業的砂石余料清運完畢,拆除全部12條生產線。對噸位過大、無法吊裝的27條船只,永久斷電并拆除了電機、挖斗等主要部件。

孟津河務局、孟津濕地局、孟津縣國土資源局等五部門更聯合下發《關于黃河濕地采砂整治工作的公告》,要求對在孟津縣黃河濕地范圍內采砂的船只、設備、建筑物進行自行拆解和拆除,超過今年4月15日未拆的,進行強拆。

4月17日,超期兩天時,河中采砂船和岸上房屋無人自行拆除,于是多個部門開始進行強拆。

這一舉動隨即遭到眾多投資人的抵制。一些采砂企業主說,“請我們來的是政府,沒談好賠償強拆的還是政府。”

孟津黃河河段的復雜性還在于,雖然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在保護區內開采,但當時河道管理部門與投資人簽訂的是疏浚協議,而對于疏浚行為,法律中并無明確規定。例如,自然保護區內能否疏浚采砂?疏浚與采砂的尺度又該如何把握?這些問題難以回答。

“這其實反映出立法的漏洞,防洪疏浚和生態保護是有可能產生沖突的。” 北京林業大學法學系副教授、生態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朝霞說,不過,即使是為了防洪疏浚的需要而進行砂石開采,也應盡量降低對濕地生態功能的影響,且有法律和行政法規作為依據。

2015年出臺的《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第12條的規定較為合理,“防洪、抗旱、水系治理等涉及濕地的工程應當兼顧濕地生態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采用影響濕地生態功能的工程措施”。

現實中,確實存在諸多“以疏浚之名,行采砂之實”的政府默許行為,由于尺度難以掌握,常造成一定的生態環境破壞,這種行為在法律上往往難以規制。

在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燦發看來,既然家劃定了自然保護區,則意味著保護區內的生態不能造成任何破壞,也包括疏浚行為。

一些投資人糾纏的焦點是:砂石廠建廠選址時,政府明知濕地,為何還要拍賣?證照齊全的企業被強拆,損失誰來承擔?

整改指揮部指揮長之一、孟津縣副縣長劉文文曾回應,縣政府并非不考慮可能造成的企業損失,事后,投資人可以推舉代表與政府商談。

關于進一步的說法,《財經》記者向孟津河務局和縣政府提出采訪要求,但未獲答復;孟津濕地局工作人員也以“領導不在”為由未接受采訪。

“政府一刀切地關停已合法取得采砂行政許可及其他行政許可的企業并且賠償不明的做法,違反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既侵害了采砂企業的合法權益,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北京市才良律師事務所律師朱孝頂分析稱,從程序而言,直接吊銷企業各種營業證照以及責令自行拆除,屬于行政處罰,應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并告知被處罰人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的法定權利,應當在被處罰人于法定期限內既不履行自拆義務又不復議和訴訟的情況下,才能啟動行政。

朱孝頂建議投資者可采取行政訴訟的方式維權。關于補償安置,他建議參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中工礦企業補償安置的原則,對已合法取得行政許可的采砂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異地遷建,按照工礦企業原規模、原標準或者恢復原功能的原則給予補償。

“保護黃河濕地生態,可以看作‘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孟津縣政府相關部門可以作出撤回已生效的采砂等行政許可,但行政機關應當就其撤回行政許可而給公民、法人財產造成的損失給予補償。”朱孝頂說。

篇(7)

1.1水利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設施使河流變得渠道化,改變了河流蜿蜒的形態,促進急流、淺灘相間格局的消失,同時,橫斷面中幾何的規則化對深潭、淺灘的交錯形式也發生影響,降低了生境的異質性、降低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最終導致淡水生態系統的退化。

1.2水利工程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施工所產生的最為明顯的影響在于對陸生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這主要是受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過程的影響。首先,在建設的過程中對土地利用過程中的文化景觀以及生態系統所產生的影響,在施工的過程中,除水利工程本身占用的土地外,施工所產生的亂堆棄渣,包括臨時的設施不僅造成土地的浪費,還會對周圍的植被造成破壞,導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積的河流。然而,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的踐踏等也會造成植被的破壞,甚至是農作物的破壞。另外,工程建設對地形、人文景觀以及生態系統等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3工程建設對泥沙淤積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也會改變庫區及下游河流泥沙輸移和沉積模式,如:三門峽的項目,使黃河河下游不再是地上河不再淤高,設計本想攔截黃河泥沙于三門峽水庫內,使黃河下游的水質變清,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渭河上游,并且設計建立底孔排沙系統。兩年后的兩次改建,河流下游的泥沙仍然大量淤積,這不僅使存儲容量減少,并形成了“地上河”,常常引發洪水災難。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水利部部長錢正英呼吁“三門峽水庫停止蓄水不再發電”,由此可見,三門峽水庫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原來在河流中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后會發生變化。首先是對航運的影響,比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從而對上、下行航速會帶來影響;水庫水溫有可能會升高,水質可能會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水庫蓄水后,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水霧就會增多等等。

1.4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例如,水庫蓄水后,抬高水位,水庫周圍的地下水位水壅高,產生薄層積水,導致沼澤化;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區的水利工程,會造成地表的鹽堿化等。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有利也有弊:(1)通過筑堤建庫,疏通渠道等措施,來保護耕地被淹沒的災害;攔截徑流、調控等措施補充土壤水分和提高了土壤的水熱條件。(2)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同時由于滲漏通道兩側的地下水位的抬高,造成了大面積的土壤鹽堿化和沼澤。例如,阿斯旺大壩的建筑讓泥沙淤積在水庫里,汛期洪水肥沃的土地不再出現在兩岸。三峽水庫中下游地區的大面積低湖濕地面臨的威脅,增加洪澇比例。

1.5對動植物、水生生物的影響

例如水利水電工程蓄水后水面廣闊,水流速度減緩,乃至靜止狀態,引起藻類、水生植物的生長,但是其中藍藻等植物的生長會出現水的富營養化。堤壩的建設將使魚類,尤其影響到洄游性魚類的正常生活習慣,居住環境遭到破壞,嚴重的話將造成滅絕。例如:長江獨特的白甲魚,中華鲅等的產量已經開始降低,近幾年來尤其是白暨豚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使天然河道呈現出渠道化和非連續的趨勢,這已引起該地區的原始森林,草地和農田被淹沒在水下,陸地動物被迫遷移。

2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生態環境防護對策

2.1加強生態化建設

在進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之前,應當充分分析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實現經濟效益同環境效益的有效協調,進行工程的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的共同評價,一改以往簡單的經濟技術評價指標。在水利工程的具體施工過程中,應當重視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等之間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因此,在以往的設計過程中,除了需要說明傳統的水文、地質測量以外,也要加強補充一系列有關生態系統調查的要求,重點調查生物的群落歷史與現狀,明確認識生物群落同水利之間的互相依賴的生存關系。

2.2堤線布置及堤型選擇河流形態的多樣化

堤線布置與選型河堤形態多樣化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先決條件之一,河流形態的規則化、同質化,在不同程度上會對生物的多樣性產生影響。因此,根據相關規定,建議補充或強調以下幾點:根據堤線布置的原則,應盡可能的保留天然形成的河流和湖泊,保留或恢復他們的曲折或編織分散狀態,即保留或恢復濕地,河流彎曲,急流險灘。在確定堤防間距時,遵循宜寬則寬的原則,要處理好防洪和生態保護以及土地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渠道與河漫灘不僅要能夠滿足設計洪水行洪的要求,而且還保持一定的淺灘寬度與植被的空間,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棲息地河流,發揮河流的自我凈化功能。堤型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滑動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或恢復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當地材料和緩坡,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河流的側向聯通性。

2.3岸坡防護

在治理河道的過程中,水陸交錯岸坡的防護是影響生態系統的最大因素。水陸交錯帶生長于茂密的植物生長地,這里有動物的棲息地、動物的避難所等,同時也是陸生、水生動植物進行遷移的關鍵。因此,在設計岸坡防護工程過程應當重視人同自然生態的和諧,基于工程項目安全的前提,保障生態同景觀護坡的多樣性。

2.4工程管理

為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與沖擊,保證安防工程效果,延長生態工程的壽命,需加強工程前期的養護以及后期的管理,包括維修、評價等,不斷積累數據、經驗。在水利工程建設期間,應當學習并貫徹國家環保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強環保相關知識培訓,積極開展各種有效的宣傳與教育,認識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提高環保理念,自覺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使生態環保理念貫穿項目規劃、施工以及運營的各個環節,并制定環保方案與救濟措施。

3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妇性色老熟妇性| 国内精品综合久久久40p| 国产全肉乱妇杂乱视频|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国产+高潮+白浆+无码| 女人高潮叫床三级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更新|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性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初尝黑人巨砲波多野结衣|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小莹客厅激情38章至50章一区|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各处沟厕大尺度偷拍女厕嘘嘘|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色欲| 人人爽人人澡人人高潮|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97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免费a级毛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玩弄人妻少妇500系列网址|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