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44: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供應鏈管理知識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經濟環境;服務供應鏈管理;教材創新
一、《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主動力作用更加顯現。2017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為51.6%;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0%,比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出1.1和1.9個百分點,已連續五年在三次產業中領跑[1];服務業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拉動全國GDP增長4.0個百分點。經濟結構的這種變化趨勢,要求我國必須把握增長、轉型與改革的主動權,適應并引領經濟新常態,盡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F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標志。服務供應鏈是指服務業的供應鏈,它是以服務產品為核心的一種供應鏈。產品供應鏈是指制造業的供應鏈,它是以制造業實體產品為核心的一種供應鏈。由于服務產品與制造產品的本質區別,服務供應鏈與產品供應鏈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運營管理方面服務供應鏈具有許多全新的特征。在服務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高校已經不滿足于原有的側重在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服務供應鏈管理》已經被許多985高校、211高校物流管理與工程專業列為專業課程。例如,2012年以來,南開大學物流工程碩士專業就將《服務供應鏈管理》列為專業選修課程。《服務供應鏈管理》自2012年起就是天津大學物流工程碩士專業和物流工程本科專業《物流服務運作管理》課程的重要配套教材。此外,不少本科院校如武漢學院等在新建國內第一個供應鏈管理專業中,將《服務供應鏈管理》作為必須建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斗展湽芾怼芬彩请娮由虅?、工業工程、工商管理等專業的重要參考教材。
二、新經濟環境下《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創新的必要性
2012年以來,國內的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日益呈現出新的經濟發展特點。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和國內各個傳統行業進行了緊密結合,顯著地帶動了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供應鏈管理在中國企業中得到快速應用,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10月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17]84號),為供應鏈的深入發展吹響了前進的號角。2017年10月,在批準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明確了供應鏈管理服務單列統計類別:商務服務業-7224-供應鏈管理服務[2]。因此,伴隨新的產業環境和技術支撐,服務供應鏈在推進國民經濟轉型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服務供應鏈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機遇也不斷呈現。然而,在相應的課程創新過程中,需要把握住服務供應鏈管理的“變”與“不變”。首先,服務供應鏈領域的研究本質沒有變。一方面,服務供應鏈的框架沒有變。2009年,筆者提出了服務供應鏈研究的方向盤模型[3]。方向盤模型從服務營銷管理、服務能力合作與協調、服務質量管理和服務績效與利潤分配管理等方面展開研究,它跳出了原有的單一服務企業制定決策的局限,從供應鏈整體出發進行服務供應鏈全面的優化控制。同時,在方向盤模型中,服務集成商充分考慮供應商和客戶的需求,以顧客化的需求來驅動顧客化的服務運作計劃,獲得柔性敏捷的市場響應能力。至今,這一研究框架和分析邏輯依舊適用。另一方面,服務供應鏈的運行本質沒有變。服務供應鏈的本質仍然是以服務能力合作為核心的供應鏈,服務集成商與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合作仍然是以服務能力的購買或者銷售為基礎,進行能力合作的協調,這一本質在今天仍然沒有改變。其次,服務供應鏈的研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供應鏈與其他各種復雜環境的交叉,產生了許多新的服務情境和許多新的研究機遇。首先,隨著行為運作研究的不斷興起,服務供應鏈中的行為研究不斷得到重視。從行為視角對服務供應鏈管理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解釋復雜競爭環境下企業行為互動的內在機理與決策機制,對提高服務供應鏈的運行效率與效益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基于行為的服務供應鏈管理也取得了積極的研究進展。其次,當前許多制造企業和商貿企業對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服務企業在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的同時,開始探求降低服務成本,轉變服務模式,由提供大規模服務轉向提供大規模定制服務。因此,研究服務企業如何基于供應鏈角度提供大規模定制服務,已經成為產業實踐發展的迫切需求。第三,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技術被運用到傳統的服務行業中,促使服務行業產生巨變。物流業、旅游業、醫療業、金融業、教育業和政府服務等服務行業,受到了“互聯網+”的深遠影響。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服務供應鏈管理正在向全場景服務、數字化運營和構建服務生態圈的方向變革。然而,無論是何種方向的變革,傳統的服務集成商正在向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平臺方向轉型升級,例如攜程、貨車幫等。平臺型服務供應鏈成為服務供應鏈發展的重要趨勢。第四,“服務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推動了制造產業結構的變革,制造業逐漸呈現出“服務密集化”的特點,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滲透到了生產環節的各個領域。經濟學界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制造業的服務化”,這種服務化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不可抵擋的發展趨勢之一。服務型制造供應鏈視角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也值得深入研究。最后,除了理論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外,在產業應用層面,服務供應鏈也有許多新的實踐。結合我們十年來在產學研課題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服務供應鏈管理思想在物流企業產品創新、智慧物流發展規劃、物流園區服務產品設計、港口服務供應鏈優化、地鐵發展規劃等產業實踐中都有顯著的應用,迫切需要進行系統歸納和整理,提煉出服務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運用的方法,為深度理解服務供應鏈發展趨勢提供更加有益的補充。
三、新經濟環境下《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創新的整體框架
當前,既有的《服務供應鏈管理》教材普遍編寫時間都是2012年之前[3],學生普遍反映已有的物流運作知識體系較為陳舊,缺乏應用實踐案例,不能反映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學生也無法獲得最新的服務供應鏈管理相關知識,所以現在迫切需要結合我國服務行業運作管理發展實踐,編寫一本與時俱進的專業教材。在當前的“互聯網+”、“智慧物流”、“服務型制造”、“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等新興環境影響下,服務供應鏈管理表現出許多新的特征,迫切需要對這些特征進行梳理,并提煉出相應的理論與方法,為本科生學習提供必要的參考。通過編寫此教材,對中國服務供應鏈運作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系統的總結與提升,形成具有較深理論價值和較強實踐意義的課程教材。因此,教材改革的整體框架應遵循以下基本思路:首先,仍然保留傳統的《服務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體系。比如,服務供應鏈的基礎理論、服務外包和服務企業的擴展、服務供應鏈設計、基于服務產品創新的功能型服務提供商選擇、服務供應鏈能力合作的協調機制、服務供應鏈的服務傳遞能力穩定性、服務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技術支撐體系等幾個部分內容仍然是服務供應鏈管理知識體系的核心,這些核心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學習價值。其次,在教材改革中,應該增加服務供應鏈管理的新內容。特別體現在將最新的服務供應鏈研究內容進展融入教材體系中,以此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4]。例如,要體現面向020時代的服務供應鏈管理、大規模定制化環境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互聯網+”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變革、服務型制造模式下的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供應鏈生態圈設計方法等內容。最后,在教材創新中,要體現最新的實踐應用成果。服務業的不斷發展為服務供應鏈的興起與繁榮提供了許多機遇。服務供應鏈不僅在物流行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而且在旅游、電信、司法、咨詢、廣告、商務等行業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服務供應鏈的價值日益凸顯[5]。因此,要體現服務供應鏈最新的產業應用,包括服務規劃設計、服務改進、設施布局、服務能力協調等方面的創新應用。
內容摘要:正確的供應鏈選擇必須與企業提供的產品相匹配,與不同產品族的特點、相同產品族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企業所處的市場類型相對應。文章闡述了供應鏈選擇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一般規律,給出了不同市場類型下供應鏈的選擇方法,提出了“時效供應鏈”的概念,并分析了該類供應鏈是未來企業供應鏈戰略的理想選擇。
關鍵詞:高效供應鏈 快速供應鏈 時效供應鏈 產品族 生命周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運作的市場環境發生了劇變: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顧客期望日益提高、制造成本壓力不斷上升以及全球性競爭加劇。這些變化迫使企業尋找新的思想和管理技術來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由此供應鏈管理引起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然而,許多供應鏈的表現卻出人意料,不少企業由于選擇了錯誤的供應鏈而惡化了企業績效。在過去的幾年中涌現出了很多處理這種問題的想法,判斷哪一種方法更適合自己公司,經理人需要制定計劃去弄清楚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并制定改善公司供應鏈的進程。
正確的供應鏈選擇必須與企業提供的產品相匹配,與不同產品族的特點、相同產品族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企業所處的市場類型相對應。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揭示了供應鏈選擇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一般規律,給出了不同市場類型下供應鏈的選擇方法,提出了“時效供應鏈”的概念,并分析了該類供應鏈是未來企業供應鏈戰略的理想選擇。為供應鏈管理知識體系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參考指標。
產品族與供應鏈系統的匹配
(一) 產品族與供應鏈系統的匹配模型
在圖1中,矩陣的四個部分代表與供應戰略與產品戰略組合的4種可能,企業可以利用這個矩陣為每一個產品族設計一種供應鏈戰略。首先應該標繪出每一個產品族在矩陣中的實際位置,然后決定產品族在矩陣中應該占據的位置,最后根據這些定位制定建立合適的產品供應鏈的計劃。
當在矩陣中標繪出每一個產品族后,就可以看出當前每一種產品的供應過程與產品的類型是否能很好地相匹配:實用性產品需要一個高效的供應過程;而創新性產品需要一個快速的供應過程。
(二)走出右上半角誤區的方法
不匹配的情況之一是公司進入了右上角。如果處于右上半區,有兩種選擇,可以往下移使供應鏈反應敏捷,或者往左移重新使產品成為實用性產品。企業是向左移動還是向下移動取決于利潤率的大小,如果可以由產品的創新得到足夠多的額外盈利來彌補建立快速供應鏈的成本,公司應該向下移;相反,向左移動的標志是一條產品線的產品種類很多,但是利潤率低。
不匹配的情況之二即處于左下角的公司,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因為這明顯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一些剛剛起步的公司,他們的生產能力相較過剩。
(三)對矩陣“匹配”的質疑
一個實用性的產品族,從一出現到在市場上消失的整個過程中都應該采用一貫的高效供應鏈嗎?在一種產品出現以前,消費者可以使用其替代品,當該產品剛剛出現時很可能不是實用性的,廠家在將其推上市場時開始所采用的供應鏈不是一成不變的,圖1中的矩陣針對已經發展成熟的產品而言是完全適用的,但是產品(企業)的發展是一個生命演變的過程,不考慮產品生命周期而套用矩陣會使該問題變得狹隘。
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供應鏈選擇
解決了不同產品族的供應鏈選擇問題后,需要考慮同類產品的細化。一種產品進入市場后,它的銷售量和利潤都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呈現一個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過程,這是產品的生命周期現象。通常意義上一種產品存在的生命周期可分為推廣期、成長期、成熟期、穩定期和衰退期五個階段(為了便于分析,本文將產品生命周期凝聚為“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階段其需求特征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企業應選擇不同的供應鏈類型。
(一)發展期的供應鏈選擇
這里的發展期包含通常意義上的推廣期和成長期,因為這兩個時期的特點都是產品剛剛推向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從無到有,從膚淺到深刻,產品尚未被市場完全認可,所以暫將其歸為一類。在這一時期,由于新產品首次正式投放市場,產品的技術、性能需要進一步完善,在市場上缺乏知名度,市場需求量非常不穩定,需求很難預測,市場協調成本高,但同時因為市場上的同業競爭者較少,所以邊際收益也比較高。
如何使消費者快速地接受新產品是這一時期的中心工作,因此,供應鏈的產品供給能力非常重要,各環節必須圍繞能夠對顧客的不穩定需求作出快速反應而努力。換句話說,這一時期的產品都符合創新性產品的特征,由于需求的不穩定性和及時占領市場份額的需要,產品的供給能力包括供給量和供給彈性非常重要,所以在產品的發展期里,企業需要一條能夠快速反應的供應鏈來應對市場的風險,這一點對于實用性產品和創新性產品同樣適用。亦即實用性產品在其發展期選擇快速供應方式即其在圖1中處在矩陣的左下角是合理的。
(二)成熟期的供應鏈選擇
在成熟時期,產品已普遍為市場所接受,銷售增長放慢,市場特征表現為產品需求量確定、變動性小、可預測,市場協調成本降低,但同時由于同業競爭者逐漸增多,價格成為左右顧客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使邊際收益下降。因此,在成熟階段,實用性產品需要建立以贏利為目的的高效供應鏈戰略,創新性產品需要建立快速供應鏈戰略,在維持可接受服務水平的同時,使成本最小化。在這一時期,供應鏈需要在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同時不斷提高各環節設備的利用率,實現規模生產,降低單件產品的生產成本,實現成本領先。整個供應鏈需實現最小庫存,以降低成本,通過持續地庫存改進和優化,不斷降低戰略供應鏈的總庫存水平,達到降低供應鏈成本的目的。
(三)衰退期的供應鏈選擇
當產品銷量不可逆轉地下降時,產品進入衰退期。在這一時期,企業需要不斷評估市場形勢并對供應鏈進行調整。首先,企業需要對產品進行評估以確定是退出市場還是繼續經營。具體到不同類型產品而言:實用性產品的衰退速度較慢,很可能降到某種程度后就長期保持這個水平了;而創新性產品的銷售量則急劇減少,以至下降到零。對于生產實用性產品的企業,可以做出選擇繼續經營或者退出市場,如果企業決定繼續經營,就需要對供應鏈上各環節進行評估并予調整,終止與那些不能為供應鏈增加價值或者增加價值很少的供應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將合作供應商減少到合適的數量。通過調整或重構供應鏈,強化競爭優勢,在保證一定服務水平的前提下,不斷降低供應鏈總成本,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亦即當產品處于此時期時,企業應選擇高效的供應方式來最大程度地壓低成本,完成最后階段的工作。創新性產品也應如此。
(四)全生命周期的供應鏈選擇
對圖1中矩陣的研究和對產品生命周期的細致劃分有益于得出一個更加完善的模型(見圖2)和更加全面的供應鏈管理分析方法。模型中,側面上的曲線是上方生命周期曲線在側面上的投影,各自對應平面上的不同供應鏈選擇。處于發展期的產品不論是實用性的還是創新性的,都應選擇快速的供應方式,這符合新產品的運作規律;中點代表成熟期,這時不同性質的產品在供應鏈的選擇上要區別對待,當產品進入衰退期后,便都歸入追求低成本的高效供應鏈區域。這樣也表現出了當實用性產品處于發展后期成熟前期,以及創新性產品處于成熟后期時供應方式由快速轉向高效的趨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更為完善的基于不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供應鏈選擇模型。
不同市場類型下的供應鏈選擇
除了產品的生命周期,企業所處的市場類型也影響著供應鏈的正確選擇。企業必須考慮自身所處于何種市場環境,這樣有利于制定出一個更加準確的供應方式。
(一)賣方市場下的供應鏈選擇
在賣方主導的市場環境下,市場上的商品供不應求,買家們都在持幣待購,廠商不必為拿不到訂單而擔憂,決定權牢牢地掌控在賣家手中。他們可以自由決定產品的售價、交貨時間,所有的信息流都在廠商之間流動。同時以低的成本和最高額的利潤出售自己的商品,追求低成本的高效供應鏈是廠商的合理選擇,而買家對此卻無能為力。
(二)買方市場下的供應鏈選擇
進入21世紀,各類市場進一步發育完善,徹底呈現出買方市場的格局。在買方市場上,存在較豐富的產品,各類商品和勞務供求總態勢供大于求,消費需求逐漸趨向選擇性、個性融會貫通、檔次化。為了減少自己的過剩存貨,廠商不得不接受較低的價格,這時企業必須保持對市場需求的高度敏捷的反應,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市場需求,這就需要一套側重于能夠快速反應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具體到不同的產品族而言,創新性產品應采用快速供應鏈,以便能及時對客戶的要求作出反應來獲得良好的信譽,招攬更多的顧客;而實用性產品應該采用高效供應鏈也是基于在長期的經營中對市場需求的有效把握。
(三)買賣均衡市場下的供應鏈選擇
無論是賣方市場還是買方市場都不是最合理的市場類型。賣方市場下,價格由廠商控制,售價普遍偏高,買家沒有選擇的權利和討價還價的資格,這樣對消費者不公平;買方市場下,價格控制權掌握在買家手里,買家這時便可以任意挑選賣家并最大程度地壓價,造成對廠商利益的損害,這樣對廠商太不公平。理想的市場類型應該是買賣雙方勢力均衡,在這樣的市場中,買方有充分的選擇自由,賣方也有靈活的供應權利,買賣雙方可以在一個平等的環境里進行交易,任何一筆交易的完成都是買賣雙方在價格、產品質量等多方面獲得共贏的具體體現,這才是健康和諧的經濟環境,也是未來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條件下,作為賣方的企業應該采用一種理想的供應方式,能夠把高效和快速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既要估計產品的缺貨率,又要考慮產品的供應速度―“時效供應鏈”成為買賣均衡市場中企業供應鏈戰略的最佳選擇。所謂“時效”即兼具高效和快速的供應鏈,在實際操作中,既考慮生產、運輸、庫存等成本的最小化,又注重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力求在以最快速度提供給顧客滿意產品的同時實現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見圖3)。
綜上所述,為了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企業需要不斷提高供應鏈運營水平,在快速適應多變市場需求條件下,實現供應鏈價值最大化。在設計供應鏈時要注意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并對企業發展的諸多主客觀條件進行多重細分,這樣可以幫助企業建立更加適合自己的供應鏈系統,在競爭中取勝。不過本文的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有待于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
參考文獻:
1.Fisher M.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Harvard Business Review[J],1997
2.朱瑩.產品生命周期中供應鏈戰略與企業戰略的匹配[J].商業時代,2007.25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物流企業企業競爭力
0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迫使企業只有不斷地提升、保護和創造自己的競爭能力,才能持續生存和發展。企業知識管理作為適應知識經濟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知識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為決定企業能否贏得競爭的關鍵,如何卓有成效地進行知識管理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已成為現代管理的核心問題。因此,研究知識管理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互關系,對于提高企業的知識管理水平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1知識管理概念界定
近1O年來,知識管理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獻與著作日益增多,將知識作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的看法得到普遍的認同。到目前為止,各類學者對知識管理定義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管理是企業要系統有效地管理知識并用運知識對企業進行有效管理的過程。LucyMarshall認為,知識管理是對知識及其創造、收集、組織、傳播、利用等一系列過程的顯性的、系統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將個人知識轉變為組織的知識并使之得到適當的應用…。Bassi把知識管理認定為: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是指對各種知識的連續管理的過程,以滿足現有和未來的需要,利用已有的和獲取的知識資產,開拓新的機會。
知識管理是企業搜集信息形式的知識并溝通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新途徑。Freke.V認為,知識管理就是為組織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共享而提供的新途徑。
Sveiby認為,知識管理是指組織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構建組織內部知識網絡進行內部學習、構建組織外部知識網絡進行外部學習,有效地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互相轉換,并在轉換過程中創造、運用、積累和擴散知識,最終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系統過程。
知識管理是企業將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資源并對此類資產經營過程的管理。Malhotra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是:知識管理就是企業內知識資產的管理。Alavi等則將信息管理視為一套工具,借以自動建立信息對象、用戶和過程之間演繹的或固定的關系,知識管理的作用是連接知識擁有者和尋求者這兩個節點。
知識管理是企業利用其已有的知識成果和經驗并加以創新的管理活動。白波、張曉玫認為,知識管理是系統地平衡信息和專門知識,以提高組織的創新能力、反應能力和生產率。Safdi和Edward指出,知識管理是使人、過程以及技術完美地結合起來,以使組織機構的與信息相關的成分,變成為企業帶來價值、優勢和利益的直觀動態的知識財富集合。
根據上述歸納,我們認為:知識管理是通過獲取、創造、選擇、分享、應用和更新等活動來管理企業的知識,并實現將合適的知識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傳送到合適的人手中,以提升組織績效和價值創造。
2現代物流企業知識管理內涵
信息化對物流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給物流系統帶來創新價值,唯有知識管理才具有創新功能,才能使物流系統發生質的變化。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多數物流企業都提倡通過信息化建設來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現代化運作水平,使企業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然而,大多數物流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數據和信息存儲、辦公自動化、信息等表層的信息處理和使用層面上。此外,物流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往往不考慮新舊系統的兼容性和結合度,這不僅會使新的整體難以形成,而且還會導致各部分不能聯系和溝通,或溝通不順暢,形成信息孤島。因此,如何整合分散的信息模塊,使之成為物流企業的知識庫和知識流,是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這一切又是知識管理的內涵所在。因此,知識管理的提出是提升物流企業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3知識管理與企業競爭力契合關系分析
知識是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但知識不能自動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一種能為企業提供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其形成和維持取決于企業對知識積累、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即知識管理的能力。知識管理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著諸多契合關系。兩者二位一體,相輔相成,它們之間的聯系是雙通道的,知識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知識管理支持創新,創新成果還需知識管理對其有效管理,以便在企業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進而實現新的創新,
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反之,企業的創新和核心競爭力又會產生和積累新的知識點、新技術等,從而為知識管理提供和擴充了知識儲備和資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環。從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看,由于知識具有新陳代謝性,以致核心能力的構建必然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更新過程。從而在知識管理與核力構建之間形成一種動態功能機制與內在聯系。
4知識管理對現代物流企業發展的影響
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對于新形勢下企業的發展和變革早巳顯得力不從心,知識管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孕育而生。知識就是力量,對企業也是一樣,知識就是企業繼續發展的動力,是利潤的源泉。具體來講,知識管理對物流企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4.1縮短物流時間。實現智能化物流
傳統物流企業由于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完成一個物流活動所需時間較長。同時,傳統的物資供應過程由多個業務流程組成,受人為因素影響很大。隨著知識管理的運用,客戶任何一個需求、供應、配送的信息都會通過企業知識網絡選擇捷徑,企業可以實現敏捷供應和科學決策。
4.2尋找和形成企業的價值鏈,實現差異化競爭
價值鏈是區分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特征,也是各個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立足點。在物流活動中,它不僅注重貨物的流動,更注重資金的流動,以實現整個物流活動中的價值增值。實施知識管理,通過對企業現有資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價值鏈。并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準確把握市場脈搏,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和經營策略。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細分市場,作為近期的主攻業務和遠期拓展的方向。以集中優勢實現利潤最大化,占領市場競爭的優勢地位。
4.3優化物流方案,提高決策能力
傳統的物流運作,需要企業之間頻繁的信息交換,但由于物流活動的中間環節比較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容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實施知識管理以后,企業現有的實物資源和積累的業務經驗、解決方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歸類??蛻粢部梢酝ㄟ^知識管理平臺獲取幫助,知識管理系統根據客戶提交的業務要求進行分析、組合,并自動生成最優方案,做到及時響應和科學指導。對于系統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企業管理人員也可以從知識庫中獲得有益的建議和參考,做出更加合理的決策。知識管理系統在完成一項業務后,會立即更新和升級,及時充實知識庫,與時俱進地緊跟市場發展的步伐。
4.4保護環境,促進綠色物流的發展
物流與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目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基調,即經濟的發展必須與環境的保護相一致,因此綠色物流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綠色物流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它包括產品生產、包裝、儲存、運送、回收等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企業實施知識管理后,利用知識管理系統,企業可以方便地實施綠色供應鏈戰略(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綠色物流技術戰略(使用新技術、潔凈型能源,使用環保車輛,以及利用GPS、GIS等高新技術指導和規劃物流系統),循環物流戰略(產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這些戰略,一方面,可以保護環境,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戶;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4.5實現供應鏈管理與合理配置資源
傳統的物流企業大多需要置備大規模的倉庫設施。我國物流企業均存在組織松散、機構龐大、難以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的問題。為了保證及時、準確、安全、經濟地將商品送達需求者,需要對現有物流企業進行合理規劃和技術改造。應用知識網絡,物流企業可以根據商品的需求特點與供應特點將散置在各地、分屬不同系統的物流設施資源通過虛擬企業連接起來,經過科學規劃和重組,發揮物流設施和服務優勢,擴大服務半徑和貨物集散空間,進行供應鏈管理,完善服務功能。
4.6加強內外界聯系。信息交流更加順暢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對物流企業的響應速度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業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通過建立知識管理平臺,物流企業可以加強內部各部門和不同層級之間的交流,實現知識共享,及時反饋,提高運作效率,減少業務操作的出錯率。同時,物流企業之間也可以通過交流平臺進行業務信息的傳遞,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使物流企業與政府各部門的協調也越來越重要,通過知識管理平臺,企業不但能夠及時了解政府部門的政策和規劃方向,也能實時提出自己的建議,與主管部門進行交流,使企業自身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和諧統一。特別是和交通、氣象等部門的經常溝通能使企業在具體業務操作過程中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5基于知識管理的現代物流企業持續競爭優勢培養
5.1建設知識庫。為供應鏈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
隨著知識管理在物流業的應用,企業的供應、配送信息會通過企業知識庫和知識檢索系統選擇最優方案,或從知識庫中找到由實踐經驗而來的方案,實現有效客戶反應和科學決策。企業可以將商品信息電子化,編人品種、規格、材質等,不斷更新商品的隱性知識??蛻敉ㄟ^WEB方式查尋商品的編碼,即可找到所需商品庫存量、近期市場需求特性,提高了訂貨決策的準確性;企業利用知識庫里的商品內容擬定將來的庫存策略和制造計劃。此外企業利用員工的經驗、教訓和知識庫處理供應鏈各環節信息,參考實踐經驗,在極短時間內擬定有效的配送計劃和運輸路徑。
5.2建立并完善企業知識網絡。實現知識共享最大化
物流企業知識管理的基礎是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其信息網絡是知識共享與交流的平臺。基于先進的信息網絡,我國物流企業即將進入快速反應的物流一體化階段,目前我國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主要面向企業內部,相對封閉,沒有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連接的信息網絡,信息資源的潛在效益也遠遠沒有得到發揮。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實現與國際接軌,物流企業與外界的聯系顯得越來越重要,應在強調企業內部知識管理的同時,建立并完善外部知識網絡,充分利用外部知識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物流企業在實現編碼化的基礎上,可借助供應鏈管理軟件將供應鏈各成員的知識源通過網絡聯系起來,聯系越廣、越有效,知識就能得到越多越好的共享,而這反過來也意味著知識得到了發展。同時,應對各成員進行物流、信息流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物流服務質量。
5.3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
知識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企業所處的環境也在日益變化中,企業只有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才能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學習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將企業建設成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組織的建立首先要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構建知識共享與交換的平臺,企業員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并能夠自覺地學習,同時企業的學習范圍不僅僅局限在企業內部,還包括部門之間、聯盟之間的相互學習,甚至要向競爭對手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產品與服務、管理經驗、知識管理系統建設的經驗等,以提高本企業的競爭力。
5.4重建企業的業務流程與組織結構
物流企業在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員工共同分享所擁有的知識,還要求領導層將集體知識共享和創新視為贏得競爭優勢的有力武器,加大企業知識編碼化和員工專業培訓的投入力度,充分挖掘企業隱性知識。傳統物流企業內部有明顯的地位區分,員工的意見必須經過多層中間管理人員的傳遞才能達到最高層。而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中間管理人員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信息進行過濾,從而使到達企業最高層的信息可能產生扭曲。同理,企業高層領導下達的指令也會由于中間管理人員的理解而變形。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物流企業必須減少中間管理層及人員數量,改造企業組織,實現企業結構的扁平化。在扁平化結構的物流企業中,最高層與一線員工可以直接進行交流。一線員工的信息不僅能快速、準確地傳達到最高層,還能在企業中與其他員工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共享。由于一線員工最了解顧客的需要和興趣,知道如何通過減少作業流程提高效益,因此,扁平化結構的物流企業能更快地對顧客的要求作出反應,有效解決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5.5實施知識激勵機制,促進員工知識交流與共享
企業將考核制度與員工在知識交流、知識創新方面的成果結合,以此激勵員工積極參加知識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企業整體知識水平并豐富企業知識資源;另一方面能促進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換,推動知識創新。物流企業需要建立一種針對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掌握較多知識的員工如果將自己的知識共享,將得到正面的反饋或獎勵,任何將自己的知識共享并為企業帶來效益的人都能得到相應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且帶來的效益越大這種回報就越高。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員工共享知識的積極性,迅速提高物流企業整體的知識水平。
關鍵詞:適應;行業需要;物流人才;思考
國務院在《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養”作為調整和振興物流業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見,人才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隨著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和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當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卻出現了:一方面物流企業因物流人力資源短缺而制約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難或選擇了其他行業,導致畢業生就業對口率低的現象。擔負人才培養職責的高等學校在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問題,有針對性地培養出適應行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本文就如何培養適應物流行業需要的人才問題開展探討。
一、現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質
現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的新興產業,因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學、運輸學、經濟學、社會學、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按國家統計口徑, 所謂物流業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學專科學歷 (學位) 或中級職稱及以上的物流業從業人員[1]。現代物流人才是能將物品的信息、規劃、生產、庫存、包裝、運輸等整個流動過程綜合起來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體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產或商品流動中,實現優化資源、降低成本、提供優質服務的專門人才。因此,為了培養既能完整、系統了解和掌握專業學科知識,又能將其應用于物流實踐的應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應該對所開設的物流專業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認真研究如何培養適應行業實際需要的各類物流人才,助推我國現代物流業的健康發展。
物流人才是多類型、多層人才的綜合體[2]。根據物流企業崗位的需要,我們主要將物流人才劃分成基層操作人員、基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者和高層決策規劃人才等四個層次。基層操作人員主要是指物流作業一線的操作人員,他們從事具體的物流作業和營運,如貨物的出入庫存、裝卸搬運、堆垛、打包、分揀、配送等工作,這類人員具有專業技能或較好的體能,在企業中人數最多;其次是基層管理人員,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主要崗位是庫房管理員、車輛調度員、物流客戶服務人員、采購員等,這部分人員數量也較多;再次是中層管理者,這部分人員的主要崗位是企業的物流業務經理、運輸經理、采購經理等,他們與基層管理者的區別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對其中某個環節或某個結點進行計劃、組織、決策等管理活動,人數相對較少,通常是企業或部門的業務骨干;高層決策規劃人才是企業物流系統的設計、掌控者,人數鳳毛麟角。物流業對人才的需求呈現“金字塔”形狀,中、高層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頂部,總的需求量不大,但對企業的發展影響重大,是企業的靈魂。物流企業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質的中下層管理人才和基層的操作應用人員,有資料統計這類人員占到企業人員總數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質具有綜合性。物流產業的綜合性決定了所涉及的領域的廣泛性和掌握技術的先進性,現代物流業不僅要求其管理人員要掌握企業內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應鏈管理的綜合知識,而且要精通現代信息技術和熟悉生產的工藝流程。隨著現代物流以及供應鏈管理的發展,物流專業人才不僅要熟悉物流的具體運作,還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經濟、法律、信息技術等相關知識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適應現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養途徑的多樣性。物流產業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復合產業,同時它又是具有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物流業的這些特性決定了物流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即物流業既需要高層的決策、規劃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線的基層管理及操作人員。只有實現了對物流人才培養途徑的多元化,才能滿足物流業對人才的多樣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科學有效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
發達國家物流業得以快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高度重視對物流人才的培養,其物流教育隨著物流業的興起而快速發展,并形成規模和體系,物流教育的發展反過來促進和保障了物流業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歐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訓體系,他們首先是在大學內建立了從專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再者就是企業及物流協會和學會大力開展物流職業崗位培訓,廣泛提高行業職工知識業務能力[3]。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這些成功經驗,我們在物流人才培養上同樣要抓好學歷與非學歷兩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為補充,通過完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為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發展學歷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學歷教育體系
物流人才培養一方面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對基礎設施和經費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行業發展服務的思想,為滿足物流業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專業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層次結構合理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物流人才分為學術型、技術應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類,其中后二種類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強調“應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多層次、多類型物流人才的任務,大多數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后二類人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更是以培養操作應用型人才為其目標)。針對當前物流企業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實際,因此要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中,要注意人才的層次結構,以產學研結合培養作為切入點,把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作為推進產學研結合的一個有效載體,通過把人才培養放到企業創新的主戰場,從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政府相關部門要鼓勵和支持從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專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社會有關方面可在高校設立相應的獎學金以鼓勵師生從事物流學習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和管理中的問題,對促進物流業的發展發揮作用。
教師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條件和根本保障,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優秀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是選派教師到物流公司掛職培養、鍛煉,加強校企間的聯系;二是選送教師到國內外院校進修培訓,學習國內外物流的先進理論和教學經驗;三是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四是選聘物流專家擔任高校兼職教師和教學顧問。
2、加強開展非學歷教育培訓,形成多渠道培養人才的社會環境
加強對物流從業人員開展非學歷的培訓工作,積極開展以提高在職員工理論知識和崗位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短期培訓是培養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徑。企業可根據現有職工情況,分層次、分工作性質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開展培訓,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等形式,培養行業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積極開展物流職業資格的認證培訓,完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開展物流人才培養工作,以滿足物流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據調查了解,重慶市現有物流企業大都是由傳統的運輸、倉儲、貨代等企業發展而來,而在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一線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對現代物流業服務理念的理解和現代物流技術的掌握都不能適應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體現出現代物流業與傳統物流業的區別和優勢,這也是重慶市的部分物流企業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務,導致企業競爭力不強的一個主要原因。要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途徑就是加強對在職職工的培訓教育,通過提高職工的素質來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整合社會物流人才培訓資源,加強產學研結合教育,建立由企業、高校、社會培訓機構相互溝通聯系,形成規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訓體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學歷教育的同時,大力開展對企業物流人員的在職培訓;支持和引導社會培訓機構開展物流人才的培訓,不斷提高培訓質量;物流企業要重視對職工的培訓與提高,把職工培訓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分期分批有計劃地安排職工參加培訓;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各類培訓和認證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加強培訓的規范要求和質量標準,使培訓工作真正對提高物流人才素質能力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確物流人才的知識能力要求,創新物流人才培養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術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討論物流管理人才。我們通過開展大量的調研分析,認為滿足企業需要的物流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基礎和專業核心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基礎
1、管理類知識
管理學的知識體系是進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業的經營管理、項目實施、物流系統運行等企業管理問題,此外,物流管理人員還應了解物流費用、成本核算等相關財務管理知識。
2、法律、法規知識
物流活動都是以合同方式進行承諾,物流服務的合同通常是以書面形式對供需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的法律文書,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和約束。物流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了解國家有關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規,才能在簽定合同時靈活準確地運用這些知識,如經濟法、海關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國際法等。
3、數學相關知識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和工具。物流業務涉及市場及企業內部的物流數據,要對其市場預測與決策、數據的計算處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論、統計學、高等代數學等數學知識;面對物流復雜系統的建模與分析離不開運籌學、系統分析等數學建模知識工具。
4、信息技術相關知識
信息技術為現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平臺。已進入網絡時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過網絡來傳輸和處理的,因此學習和了解與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是現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識能力。
5、物流管理專業知識
物流管理的基礎知識能力的學習與掌握,主要是通過對物流管理學、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采購與供應、運輸與配送、國際貿易和通關知識、物流技術與裝備、物流中心設計與運作等專業課程的教學來實現的。
(二)專業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業務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購、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業務環節,了解物流一般設備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夠進行實際操作。具備開展物流作業需要的團隊合作和奉獻精神,才能協調一致開展工作。
2、具備物流規劃及設計能力。要成為物流高級管理人才,應具備對物流系統改造、物流園區規劃、配送中心規劃設計、物流信息系統設計及物流系統綜合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較全面的綜合知識基礎,還要有嚴謹的思維模式。
3、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信息化已成為現代物流的靈魂,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物流過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運作過程中供需雙方發出的信息,貨物在途、出入庫情況、物流運行狀態等,需要物流企業能及時準確地處理各種信息并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
4、財務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業內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業外部的各種費用,要分析判斷發生這些費用的合理性,對物流成本進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對有限資金進行優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對物流成本進行控制。
5、物流項目組織與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員必須具備開展物流項目的組織與管理能力,解決和處理突偶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此外,較強的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礎。
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市場對物流服務要求的期望將會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各級物流管理人員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增強新能力,處理和解決新問題,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創新物流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培養適應行業需要的物流人才,我們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提出了包括對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體系。我們確立了符合市場需求的物流專業人才的“基本素質加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根據企業對物流人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要求來設置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形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以課內課外結合開展教育培養,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創造條件。
2、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實踐和研究中,我們創新教學方法,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以開展教改項目、精品課程建設為依托,積極開展教學改革。
3、加強實踐環節,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物流實踐、實訓環境條件,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認真開展對適應行業需要的物流人才培養的探索,加強對物流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研究,對于促進物流產業提檔升級,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物流發展與人才需求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6~7。
[2]陳舜.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06,(5).
[3]顧弘敏,雷丹,楊鈺琳.論我國現代物流人才培養[j].機械工業信息與網絡,2006,(4).
1經濟全球化趨勢對管理人才培養理念的影響
從企業內部管理來看,現代企業的經營范圍逐漸擴大,涉及面廣而寬,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平行發展,投融資渠道和領域多元化;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企業生存發展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程度逐漸加深,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經濟環境,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戰,新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不斷涌現,企業管理人員需要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沉著的應對能力。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審時度勢,以市場需求為基準,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
1.1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
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表明,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對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應該從傳統的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轉變,通過使用經濟學、統計學、行為科學和其他學術領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學生逐漸善于解決復雜的商業問題及明確商業機會。
1.2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和灌輸成為當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隨著現代科學管理技術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企業要獲得成功與發展,提高競爭力,就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經營環境的急劇變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戰略創新、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把創新滲透到管理全過程中,并以此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為目標。
1.3由傳統的知識傳播到技能的培養,注重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時代,企業管理人員不僅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識,還要有迅速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分析工具獲取信息、解釋和分析統計數據的能力。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應該在實際教學的方方面面加以體現,因此,在轉變教育理念、培養理念的同時,首先需要根據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進行管理教育教學的改革。
2實現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的途徑
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通過使用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并引進外教進行口語教學,以追逐教育的國際化趨勢。其實,工商管理教育的國際化并不僅僅是采用國際原版教程,或聘請幾位不懂國際管理的外國教師進行英語語言鍛煉,實現工商管理教育的國際化需要多方面著手,從培養目標到課程設置以及師資的構建、教學管理和教學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經濟發展對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養標準國際性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應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駕馭國際、國內市場,快速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應具有較強的管理理論功底和外語水平,以及對國際市場規則和法則的深入研究與了解。這樣,根據人才的國際性標準,我們應對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質和培養目標做出新的調整。
2.2課程國際性
課程國際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盡量與國際接軌,符合國際性復合人才的培養目標;二是教學內容與教材選用上與國際接軌,既要選用本學科在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材、注重國際案例分析的訓練,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將具有國際化內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師資國際化
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是實現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的前提條件。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國際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具有分析研究和解決國際工商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勝任國際化教育的師資隊伍。
2.4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國際化
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為培養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管理人才,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一方面要總結自己的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要研究和學習別人的先進教學方法,將國際上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我國特定的教育環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評價的國際性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跨國經營、國際經濟往來頻繁的發展趨勢、人才的跨國流動和服務,需要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或認可)的質量評價標準,以促進工商管理教育體制的健全和促進辦學方向的市場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首先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駕馭國際、國內市場,快速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從課程體系的設置來看,通過課程的合理設計,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而且要傳授給他們一定的知識轉換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據這樣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課程設置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1)經濟理論課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目標是為企業和員工獲取更大的利潤,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首先必須讓學生熟悉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
(2)管理理論課程,管理理論知識是一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
(3)通用電腦技術和統計方法知識,讓學生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以快速及時地獲取管理所需的統計信息。
(4)國際案例和國際前沿性問題,通過案例分析或對國際前沿性問題的討論,讓學生了解國際管理和實踐中的發展動態,了解國外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國際經營法則法規,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應對能力。
除本科教學外,MBA教育是培養高級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國際上普遍將MBA的核心課程體系分為四個大類:即管理信息系統類課程、決策科學類課程、會計類課程和操作管理類課程。統計、數據分析方法、決策等課程包含在決策科學類中。美國一項調查表明:在調查的26所學校中有25所學校要求必修決策科學課程(見表1),財經和管理會計課程包含在會計類中,在調查的26所學校中有25所學校要求必修會計類課程,生產管理和供應鏈課程包含在操作類課程中,100%的學校要求MBA的學生必修該類課程。可見從課程的設計上來看,MBA教學應培養學生除專業知識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術與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釋統計數據的技能;(3)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技能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歐美等國家相比較,目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中課程設置存在兩方面的問題:(1)專業課程體系需要增加管理溝通、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家精神等課程。(2)統計、數據分析方法、決策等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小,開設的課程較為單一,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求靈活選擇所需的數據分析工具課。因此,在MBA教育中為培養國際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鑒國際先進的課程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設置不同于本科教學的立足于培養高級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標設置課程體系,選用既國際化又適合我國生源狀況的教材,必修中設選修,即同一大類中設置多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需求做出選擇。
3.2構建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在逐步提升,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的國際化管理人才是每個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標,而實現該培養目標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識過硬、技術過硬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其次,隨著知識半衰期的縮短和新知識的迅速發展,開發一些能展示給學生交叉學科間的關鍵聯系和多學科視野的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從而相應要求具備多種知識技能的師資力量。國際上對工商管理教育的師資普遍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有博士學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綜合實際能力,教師既是大學教授,又是咨詢公司的專家,或在金融機構、公司里任職。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莊正民教授認為,臺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師資團隊擁有其他大學管理學院不具備的三個特點:(1)師資隊伍除管理或商業專長之外,還需具備涉及經濟學、心理學、數理研究、工程領域等專長的知識,這種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跨學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師資隊伍中有豐富的實際管理經驗的人才,這些人才一方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為學校與企業界、政界的互動牽線搭橋;(3)師資隊伍要求來源多樣化,聘請教授時不偏重特定地區、特定學術機構、特定專業。由于長期以來臺灣各大學管理學院的師資多出自于北美大學商學院,近年來臺大開始注重到歐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資互補。
根據國際師資隊伍的構建經驗,結合培養目標和多元化的培養趨勢,組建一支國際化的師資團隊,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引進吸收具有國際管理經驗或國外知名管理學院的學者,借助于國際師資力量引入先進的國際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
(2)派教師到知名企業或國外進修。派教師到知名企業參與企業的決策與管理,有助于積累實際管理經驗和教學案例,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到國外進修可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與管理理念,將國際化的管理知識引進來。
(3)鼓勵教師跨領域開展研究或撰寫論文,以培養具備多領域知識的教師。
(4)實行多元化的人才引進機制,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時不偏重于任何地區和任何機構,以實現不同學術機構知識結構體系的互補,避免近親繁殖,導致知識結構的單一化。另一方面,根據課程設置體系,引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高級人才,以實現專業知識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配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培養掌握獨立獲取知識,自己處理和獲取信息,并運用科學方法去適應社會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為此,教學模式應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轉移,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可以通過營造、控制學習環境,鼓動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學習,從而逐步引導教學方法從系統講授向邊學邊用轉移,教學環境從課堂向真實的工作環境轉移。
3.4建立國際化的管理教育評價體系
目前國內對高等教育的評價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教育部組織的高校評估,二是一些機構根據學術論文的發表情況對高校的排名,至今還沒有專門的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專門評價。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得遠,走得快,還需要建立一套專門的管理教育評價體系和標準,評價體系可借鑒國外經驗,根據管理教育在市場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市場化程度,在教育體系中的自身發展和持續發展能力,以及教育績效水平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的構建將有利于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進和提升。
關鍵詞:國有企業 財務管理 措施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有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已達到效益瓶頸,如何突破瓶頸,國家提出互聯網+、國企改革、資產重組、一路一帶的新型概念。國有企業在新型經濟模式下,需要更新理念、改變手段,因此,財務管理價值應運而生。
一、國有企業實施財務管理的價值
國有企業是我國的經濟命脈,它充分體現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隨著我國居民生活及消費習慣、理念的轉變,多種經濟業態的出現,如電商模式,競爭對手的新理念、新產品、新機制、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給國有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財務資源是企業最基本的資源,財務控制是企業最有效的控制,財務風險也是企業最致命的風險。財務管理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資委從組建以來就要求和著力推動國有企業加強財務管控,國有企業實施財務管理可以推動企業財務“由核算型向價值創造型轉變”,通過價值創造型財務管理,使財務管理對公司戰略推進和業務發展的決策支持與服務功能能夠最大程度地被發揮出來,為企業創造價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管理意識薄弱
我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得到政府支持,部分國有企業處理壟斷地位,導致管理者和財務人員缺乏風險意識,忽略了財務管理在國有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輕財務管理、重財務核算。一是企業領導對財務管理重視不夠,財務管理意識淡薄。有的企業領導對財務管理工作一知半解,他們認為,生產、銷售是企業第一位的工作任務,財務管理只是從屬于生產和銷售,財務人員只要算好帳、報出報表就行。由于這些錯誤認識的存在,使企業的財務人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影響了企業財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難以發展和突破。二是部分國有企業財務人員管理意識淡薄,只擁有記賬、算賬、報賬那一套傳統的筆記知識,不知道財務需要對經濟合同、經驗促銷、投資決策提供相關建議,缺乏參與經營管理的有關決策的理念意識。三是國有企業業務部門也認為財務人員只擁有財務相關專業知識,不需要對企業業務的決策提出建議,不愿讓財務人員參與企業經營決策。
(二)內部控制存在缺陷
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執行。
目前,我國大多數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內部控制管理存在較大的風險。一是未上市的部分國有企業,尚未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二是部分國有企業建立的內部控制制度設計不健全,未能形成企業管理的閉環。三是部分國有企業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事實上卻沒有落實到位。進而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不能更好地發揮其監督作用。截至2013年底,就會計司發表的《我國上市公司2013年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情況分析報告》顯示:部分實施企業開展內控體系建設的內生動力缺失,存在內部控制被人為逾越的現象。
(三)財務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未實現財務管理信息化,財務管理手段方式落后。一是大部分國有企業目前的財務信息硬件及軟件設備偏低,主要使用核算型財務軟件,操作流程相對簡單,不具備預算管理、資金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管理功能。且有些國有企業停留在使用單機財務軟件核算的階段,對于集團企業來說未能及時有效地把握分、子公司的財務資源及狀況。二是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以及企業集團與分公司之間的信息不統一、不對稱,未能實現企業內部網上審批報銷的線上共享審批流。三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有效資源未能充分利用,達到有效管理,大部分國有企業未實現銀行與企業資金的對接管理、稅務與企業的開票對接管理等。四是大部分國有企業缺乏既懂得財務專業知識,又精通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上述因素使得財務管理的手段單一、落后,不能進行有效的資源共享,不能快速適當地做出決策,從而影響企業管理的效率。
三、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加強財務管理意識,樹立新觀念
國有企業近年來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強化內部管理,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經營實力顯著增強,一大批國有企業不僅成為國內行業的排頭兵,國際化經營步伐也明顯加快。在最新公布的2014年度《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中,中國有88家國有企業上榜。2015年,更是國有企業資產重組、資源共享的開啟之年。作為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必須緊跟時代潮流,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首先需要管理層對財務管理認識轉變與支持,企業領導應站在企業全局的戰略高度看待財務管理問題,樹立財務工作新觀念,將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使得業務與財務充分融合。其次加強對企業財務人員的管理知識、管理技能、專業素養的培訓,使其對其現有知識體系進行及時更新和擴充,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財務職業道德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防范降低經營風險。最后,企業財務管理需要全體員工來共同執行,企業應加強員工對于財務管理的認識,營造企業良好的文化和環境,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二)建立健全財務內部控制體系
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企業決勝市場的基本力量。國有企業應加強內部控制,為企業財務管理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一是夯實財務預算管理,完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將內部控制工作貫穿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落實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地執行,使得內控制度不再只是一張紙。二是建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國有企業應通過建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全面監控風險指標,及時發現企業經營活動過程中潛在的財務風險,采取科學措施對風險進行控制,提前化解危機,為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創新提供保障。三是建立財務管理監督體系。國有企業應通過設置專門的內部審計部門,對企業的各項經濟和財務工作實施內部審計,發揮監督作用。四是加強財務內部控制評價。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職能部門應當定期對財務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全面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納入績效考核,確保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持續完善和優化。
(三)充分利用財務管理信息化手段
近年來,國家對企業財務信息化越來越重視,國資委更將信息化作為國企戰略任務。并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財務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國有企業作為企業信息化的先導和突破口,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和不同信息系統的集成,財務與業務實現全面融合,各系統要實現無縫對接;要與國際先進企業對標,持續優化會計信息系統功能,推進全球業務信息化、財務服務集中化;同時,強調在企業財務信息化建設中,相關系統和模塊要與通用分類標準兼容銜接,要以通用分類標準為統一數據接口規范,能夠生成符合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技術規范的財務報告,推動企業財務信息在更大范圍實現集成共享、在更大深度實現分析利用奠定基礎。為此,國有企業應結合自身的業務需求和財務管理的實際情況,引入計算機信息技術,對現有的財務管理手段不斷改革和創新,實現財務信息化管理,形成規范、科學、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保障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實效性,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經濟朝著穩步的方向發展,而國有企業卻面臨著市場競爭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不適應我國國有企業發展的需要。在這種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如何加強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國有企業應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做好財務管理的改革與創新,促進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龐璐.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及財務管理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28(2):126-128
[2]張英男.我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3,22(18):251-251
[3]石亞麗.試論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經貿,2012,33(2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