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9:0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少數民族知識競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千年的發展史中,各族人民用他們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共同譜寫了輝煌的篇章。這次中隊活動通過暢游祖國的山川河流,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各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中幸福地生活著,從而激發他們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愛國熱情。
活動準備:
各小隊隊員搜集我國各民族的相關資料,如少數民族的服飾、建筑、節日、杰出人物等。
各小隊準備向祖國媽媽獻禮的書法、繪畫、手抄報、手工制作作品。
設計民族精神雛鷹獎章。
活動過程:
中隊集合:匯報人數,出旗,唱隊歌。
一、贊華夏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人們用自己的勤勞、勇敢,建設、保衛著自己的家鄉,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首贊歌。
詩朗誦《我們愛你呀,中國》(配樂)。
全體隊員合誦。
二、觀華夏景
我們可愛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悠久的歷史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繪織了一幅幅壯美的畫卷:
苗苗旅游團成員配樂介紹:北京(故宮、長城)西安(兵馬俑)臺灣九寨溝(布達拉宮)
三、知民族風情
舉行一次“錦繡中華”知識競賽。
第一輪:必答題
a.每小隊選一名隊員在小黑板上寫出自己知曉的少數民族名稱,數量最多者獲勝。(3分鐘之內)(寫對一個加10分)
b.多媒體依次出示畫面及樂曲,各小組的同學回答出這是哪一個民族。(答對加10分,錯一個減10分)
①蒙古族《敖包相會》;
②傣族《月光下的鳳尾竹》;
③藏族《北京的金山上》;
④維吾爾族《掀起你的蓋頭來》。
c.看畫面,辨民族節日。(答對加10分,錯一個減10分)
多媒體依次出示動畫:
①漢族 元宵節;
②傣族 潑水節;
③彝族 火把節;
④藏族 賽馬會。
第二輪:搶答題
看服飾,辨民族(答對加10分)
多媒體依次出示畫面:
a.滿族服飾
b.高山族服飾
c.漢族服飾
d.朝鮮服飾
e.苗族服飾
f.維吾爾族服飾
第三輪:風險題
四個小隊由低分到高分依次選擇題號。
多媒體依次出示題目:
a.說出2個以上少數民族的杰出人物,并講一個人物故事。(故事《回民英雄馬本齋》)
b.聽歌曲,自編舞蹈。(新疆維吾爾族歌曲《娃哈哈》)
c.在中國版圖上找出北京、新疆、、香港、臺灣的位置,并按要求表演節目。(表演節目,表達盼臺灣回歸的心愿。詩朗誦《臺灣一定要回歸祖國》)(張貼中國地圖)
d.看表演,說說是什么運動項目,是哪個民族的。
由學生表演。(藏族:摔跤;朝鮮族:頂甕競走)
第四輪:頒獎
“錦繡中華”知識競賽經過激烈角逐,產生三等獎2名,二等獎1名,一等獎1名,給他們頒獎。
四、抒愛國情
1.吳儀、張婷演唱《愛我中華》。
2.同學們向祖國媽媽獻禮:書法、繪畫、手抄報、手工制作等。
3.王瑤等同學吹豎笛《茉莉花》。
4.各族人民用他們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共同譜寫了偉大祖國輝煌的篇章,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各族人民大團結萬歲,偉大的祖國萬歲。請欣賞歌曲《歌唱祖國》。
五、頒發雛鷹獎章
為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表現突出的隊員頒發雛鷹獎章——民族精神章。
六、輔導員講話,呼號
七、退旗
關鍵詞 民族院校 班集體建設 五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7
Reflections on the Class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Take a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Wei, WU Baon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Class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minzu universities student work, is the surest way to promote good style of study and school spirit 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clas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orientation different from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cial factors, such as actively to establish good style of study class explore new channels and highly cohesive force.
Key words Minzu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class; five in one
大學班集體是在高校學生工作者帶領下,由學生有意識并創造性地發揮積極作用的集體。班集體是在學生群體基礎上形成的,優秀的大學班集體將會對班級成員起到影響性甚至是關鍵性的引領作用:它能明確并統一成員的奮斗目標;凝聚起成員的合作和集體榮譽觀念;對成員形成內在的影響和約束力;促進優良班風、學風和校風的形成;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升綜合素質的主陣地。
大學班集體建設是高等學校學生組織建設中的重中之重,是承擔學校各項教育管理任務的基礎,優良學風和校風的形成必定與打造過硬的班風不可分離。對于筆者所在的民族院校工科類學院而言,班集體建設除承擔基本的職能任務外,因學校辦學宗旨、定位及班級成員的特殊性等因素,對其班集體建設需要把握其特殊主題,通過有效的項目運作載體,形成特色鮮明的班集體建設思路。
1 以目標為導向,準確把握班集體建設的核心主題
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緊密把握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其主動性,要高度重視班團組織這些主要組織形式。班集體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的強大力量。正如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因此,重視班集體建設工作,以此發揮學生群體中的正能量,促進學生教育和管理適應新形勢、新變化。
對于民族院校工科類學院,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按照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化民族大學的辦學目標以及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在開展班集體建設過程中,需要正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同學的風俗習慣,以促進民族團結為出發點推動班級凝聚力建設,以打造優良學風為歸宿塑造班風,最終形成以團隊凝聚力和優良學風兩個核心兼具的優秀班集體。
2 以項目為載體,全面實施五位一體的工程化運作機制
圖1
近年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民族院校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結合院校實際,切合學生需求,實施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項目工程。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大連民族學院第三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下發了《關于加強七項教育的實施意見》和《樹優良學風,創先進集體,爭做文明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方案》等通知文件,筆者所在的工科類學院在學生工作開展過程中,牢牢把握班集體建設這一主渠道,以集體發展帶動個人進步,讓個人增光為集體添彩。通過制度建設、隊伍組建、特色活動、考核表彰、總結創新等五個方面,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為載體,經過近兩年的實施完善,取得了一定的實效,成為提升學院學風建設水平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有力突破口,形成體系化的班集體建設工程項目。實施方案如圖1所示。
2.1 制度建設
圍繞學校下發的文件要求,學院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獎學金實施辦法及一系列通知文件,明確先進班集體的建設思路,把學風建設和團隊建設確立為班集體建設的兩個基本落腳點。
2.2 隊伍組建
學院學生工作者密切與各班級班導師的聯系,重點引導班級學生干部、學生會干部、學生黨員在班集體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加強對學生干部吸納和評優入黨工作的過程管理。
2.3 特色活動
開展活動是實現目標的關鍵載體,學院圍繞學風建設和團隊建設兩個基本點,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富有特色的集體活動。在學風建設領域,考慮到工科類學院以應用為主的學科特色,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因此會分年級舉辦有針對性的學科競賽活動,一年級舉行基礎學科知識競賽,科目主要為“高等數學”和“大學英語”;二年級舉行專業基礎知識競賽,重點考查對數字電子技術和電路原理等專業基礎學科知識的應用掌握;三年級舉行電子產品設計大賽,重點考察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對專業知識的應用。比賽結束后,學院將組織專業教師團隊,對比賽成果認真評定,對優勝的班級團隊和個人予以表彰。團隊建設方面,近年來,學院針對不同年級階段舉行了校歌合唱比賽、英語話劇比賽、拔河比賽、校園running man等團體賽事。校歌合唱比賽在一年級入校后舉行,將入學愛校教育與團隊意識培養相結合,成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場大型集體比拼活動;英語話劇比賽和拔河比賽在二年級舉行,英語話劇比賽在四六級考試前舉辦,絕大多數同學會在二年級準備英語過級考試,有益于增強班級英語文化氛圍。拔河比賽在二年級開學后舉行,作為集體活動的傳統項目;校園running man是一項戶外綜合素質拓展的團體活動,二、三年級都會舉行,既有益于增強身心鍛煉,也為促進班級凝聚力的形成。
2.4 考核表彰
每年9月份,在學校統一部署獎學金評比工作后,學院隨即對一年來的班集體建設進行總結評比,通過確立的量化考核指標,對各班級在守紀、班級及格率、班級操評分、班級榮譽、寢室衛生等方面進行考核,并分年級召開先進班集體評比會,由參評班級進行現場匯報展示,綜合這兩個環節評選出年度先進班集體。學院將在年末召開“三好”表彰大會,對先進集體進行表獎,積極宣傳優秀集體的業績經驗。
3 以成效促改革,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學生組織夯實基礎
3.1 團隊建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團隊建設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為年輕學院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通過一系列特色活動的舉行,學生的團隊意識不斷被激發,有力地維護了集體內團結氛圍,進而在參加學校舉辦的紅歌會合唱比賽、運動會、民族風俗風情展示周、12?9長跑比賽等文體活動中,學院隊員和觀眾都展現出良好的團隊比賽風貌,比賽成績連年取得新突破,已經位居學校前列,這為學院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實了基礎。
3.2 充分調動個人對集體的正面影響力,發揮少數民族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
在班集體建設工作中,注重個人對集體的正面影響力,明確集體鍛造個人,個人成就集體的共榮辱觀,努力引導優秀學生代表在集體建設中發揮榜樣作用,特別是少數民族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近年來,在各類評優入黨工作中,涌現出的優秀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逐年提升,這些優秀的少數民族學生也為所在班級的評選評優起到了積極推動影響作用,為班級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為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辟一個新渠道。
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培養教育工作既是貫徹學校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也是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基礎途徑。在開展班集體建設過程中,必須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調動積極性,通過學生會定期舉行少數民族學生聯誼幫扶活動,培養更多的優秀學生,發揮其在班級內的模范帶頭作用,讓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成為先進班集體的重要貢獻力量。
3.3 把握學風建設主線,將學風建設常態化、過程化
始終在團隊建設過程中貫穿學風建設這條主線,使得學風與班風、院風相結合,讓學風建設常態化、過程化。堅持把搞好學風建設放在學生工作的首要位置,是開展學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每年11月份作為學風建設月,集中開展學風主題系列活動,這些活動與班集體建設緊密結合,均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此外,在班集體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引導學生始終把學風表現放在首位,形成相互監督、比拼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形成良好的學風。
當然,學風建設工作也會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班級在進入二年級后,成績差別化現象日益突顯,學習后進的同學逐漸對搞好學業動搖信心,努力程度也在退步,不及格科目會逐年累加。因此,在班級加強學風建設中,應當要重視對這一部分同學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們及時重拾信心,避免問題累計拖延,積極發揮輔導員、班導師、學生家長、成績優異學生的多方合作,督促幫助這些學習困難學生及時擺脫泥潭。注重年級間的有效溝通,充分利用學生會和代班機制的橋梁作用,實施優秀學子駐班計劃、學生“一幫一”互助學習活動等特色幫扶措施,在年級間建立有效聯系,讓高年級在班集體建設方面的有益做法能夠被低年級學習接納,促進經驗傳承。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特殊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 ― 0156 ― 02
把人文關懷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種符合時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為今后有效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應當注重理論分析和價值應用研究,研究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的特殊性,認真分析人文關懷的特殊定位、特殊規律和特殊功能,進一步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一、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定位
(一)人文關懷在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含義
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價值、開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給人以更多選擇和創造機會的人生哲學。〔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中,人文關懷應該體現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心學生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 簡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本身都是屬于創造性的人文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將人文關懷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切,努力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綜合素質,又要倡導各民族大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合民族文化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工作,使人文關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生決定性作用。
(二)人文關懷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關聯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內在訴求。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的核心思想是立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把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自由平等的愛護主體,引導他們根據思想道德規范促進自身主體意識的良性發展。人文關懷應當以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為宗旨,尊重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價值,理性對待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客觀差異,盡可能的采取多種人文手段,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多樣化的合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功能得到強化。筆者認為,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需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存現狀、性格尊嚴、價值取向、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給予真正的情感關切,去認真挖掘每一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性價值。
二、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規律
人文關懷需要重點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和教育內容的民族性,創新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培養更多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儲備人才。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對象的獨特性
認識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是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我們知道,作為獨具個性的特殊群體,少數民族大學生除了具備和其他大學生的一般性特征,同樣存在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層次的個性化差異,主要表現為:獨具群體性和個性化,缺乏主體性意識,教育層次不平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筆者從事少數民族大學生理論課教學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內部存在教育基礎和知識可接受能力的差異,個別學生由于文化基礎弱,專業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效果不佳,自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筆者以為,應當增強人文關懷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的情感引導能力,結合每位民族大學生的自身教育背景,在一定范圍試用分層教育模式,發展培養不同層次的個體人格。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環境的復雜性
由于復雜的民族社會文化環境,再加上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全球化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均呈現出群體的民族性。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自身民族屬性普遍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種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教育者既要考慮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受教育背景的復雜性,又要結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讓他們更好地熟悉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地區的發展規劃,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民族心理素質、知識創新能力,提前做好人生未來的謀劃。
我們觀察不同民族的成員之間發生的關系是否能夠稱民族關系時,關鍵是這種關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內容。〔3〕 在不同的民族學生個體之間發生的交往聯系中,若涉及對民族語言、語言風俗、信仰習慣等民族特點不尊重的問題,屬于民族關系,而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同學關系。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的內容既要體現倡導平等意識的民族特性,又要引導各個民族學生平等和諧地交流,學會正確對待解決民族問題,自覺做好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內容的民族性
傳統人文關懷教育體系在目標定位上過多強調“集體價值”的一元性,關于培養什么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目標界定模糊,容易出現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的個體價值定位偏離甚至可能會產生個體邊緣化現象。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民族性決定了人文關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式上的選擇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教育內容的講授除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還要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文化背景,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方法,增加更多的情感互動,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營造寬松舒適的學習環境,這也是貫徹民族教育平等思想的重要體現。
三、明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功能
(一)弘揚民族文化,明確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價值
人文關懷應該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人格,堅持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雙主體觀”。〔4〕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互動、平等交流。〔5〕
人文關懷教育者首先必須具備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熟悉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才能承擔好培養少數民族合格人才的重任。教育者需要樹立人文關懷自覺意識,認真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幫助他們學會了解和欣賞自己的個性。立足于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照顧好他們的學習生活,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發展好他們的主體意識。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作為民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和實踐者,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對于民族人口整體素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多選擇民族文化為教育創作題材,適當開發富有地方民族區域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學習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二)培養民族自信,關注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格素養
采用人性化的關懷服務方式,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搭建更多的成長發展平臺,是搭建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橋梁。筆者以為,應當定期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問卷調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人格特征和政治立場,塑造健全的獨立人格,幫助他們提升民族自信。
管理工作應當適當兼顧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利益訴求,做好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服務;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園人文景觀,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校園民族風情中陶冶思想情操;拓展社會交往的舞臺,舉辦民族知識競賽、民族宿舍文化節、民族游園娛樂、民族傳統體育、民族歌曲比賽、民族故事閱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塑造少數民族大學生良好的人文品質。
(三)激發民族自覺,培養凝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中國夢的提出不僅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新的內容,也賦予了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新的時代使命感與高度的責任感。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把握中國夢的戰略理念,是夯實推動中國夢的共同思想基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所有中華民族成員的共同參與創造,只有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發展,只有個人的人生理想積極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從民族視角去解讀中國夢,強化民族自覺意識,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青融入實現美麗中國夢的民族篇章,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性力量,獲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 考 文 獻〕
〔1〕王東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4):135.
〔2〕高艷青.人文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4):56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編寫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6。
“面對面”服務職工群眾
活動開展以來,該團工會主席王香提帶領團工會、社政科等部門干部,深入基層第一線,“面對面”與職工群眾交流,充分了解職工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根據實際情況一是開展“四送”活動。春“送崗位”。投資28萬元,培訓20余場次,印發各類資料5000余份,提供咨詢1200人次,培訓再就業人員達300余人次,婦女創業就業培訓200人次,職業介紹服務130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1人。夏“送清涼”。先后走訪慰問了葡萄釀酒廠、紙箱廠、杏干廠、邊防派出所、武裝部等10余家團非公有制企業和單位,共送去清涼物品和慰問金達5000元。秋“送助學”。投資12.5萬元,資助高考、中考、9年義務教育段困難學生117人,圓了3名困難學子的大學夢。冬“送溫暖”。在古爾邦節、元旦、春節期間,廣泛開展慰問困難職工達500余人次,累計發放慰問資金42.8萬元。
二是扎實開展走訪調研活動,掌握職工隊伍新動態。自該團開展“面心實”活動以來,團機關干部深入基層連隊、職工、社區中,召開企管會、工會干部、職工代表等座談會,共調查走訪了26個基層單位,1個城鎮管理中心,職工家庭1250戶。
三是廣泛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活動,不斷增強職工的法律法規意識。利用基層一線工會宣傳陣地的優勢,該團工會聯合司法所、政法辦、社政科等部門組織廣大職工、農民工學習貫徹落實《工會法》、《勞動合同法》、《集體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等一系列保障職工(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知識;采取定點宣傳咨詢、巡回檢查解釋、免費發放資料等多種形式送政策及法律法規到工業企業、到社區、到工地、到職工手中。共發放宣傳資料4000余份,板報123期,展板45塊,櫥窗100余處,從而增強了廣大職工的法律意識,學會了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心貼心”著力解決職工實際困難
一是把這項活動與“作風建設年”活動相結合,從機關做起,在辦公大樓內外設立了機關干部 “崗位承諾”公示牌、“黨務政務”公開欄,把團領導、工會干部、機關干部姓名、職務、職責都寫在公示牌上,做到了工會組織亮牌子,主席、工會干部亮身份,從最基礎、最現實、最易行的環節抓起,從而把工會與職工的距離拉近了,工會干部責任感增強了,工會組織的知名度也提高了。
二是認真抓好少數民族“扶貧幫困”工作。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促進少數民族困難職工幫扶的制度化,常規化和社會化。團場還想方設法籌資499萬元幫助全團212戶少數民族職工發展農林業生產,依據部分困難職工無土地或果樹老化、品種雜、無效益的實際,團在無生產對象的職工在呼爾賽旱田劃分土地的同時,對種植或更新果園的少數民族職工給予果樹每畝300元、杏樹每畝400元、葡萄每畝1000元的無償投資,用于購買樹苗。通過出實招、心貼心的幫扶,截至2012年底,全團90%以上的少數民族貧困戶職均收入達到了2.7萬元,戶均收入1.8萬元,人均收入達到9000元。
三是全面推進困難職工“大病醫療救助”工作,著力解決職工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團工會、民政科積極探索新途徑,全面推進職工大病醫療救助,對因癌癥、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造成家庭困難的職工,給予醫療救助,最高救助額達10000元,2012年累計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近21萬元,受益職工203人。
“實打實”全面抓好工會重點工作
一是抓“兩個普遍”,實現組建維權全覆蓋。活動以來,團工會按團場城鎮化建設區域,社區、連隊、工業園區劃分了工會組建和工資集體協商工作責任區,做到人員、任務、責任三大落實。全團下設基層工會組織32個,新建非公有制企業工會組織2個,建會率達100%,新增會員200人,會員入會率達100%,工資集體協商簽訂率達到100%。
二是抓技術創新,全力推進勞動技能競賽。組織廣大職工開展以“比技術、比創新、比服務、比節能、比環保、比質量,爭創工人先鋒號”和“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為主要內容的“當好主力軍、建功‘十二五’”系列競賽活動,大力開展勞動競賽、崗位練兵、技術創新等創爭活動。參賽單位27個,人數達2萬人次。評選出各類標兵和技術能手230余人,自動化玉米脫粒機、自動挖甜菜機技術革新2項,提出合理化建議216條,節約經濟價值500萬元,為職工增收和推動團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作強度等。但是多數少數民族地處偏遠地區,由于經濟、師資等條件的限制,現代教育技術并沒有在少數民族地區得到普遍運用,筆者針對此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雙語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已廣泛的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對提高教學效果,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現代教育
技術雙語教育發展亦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現代教育技術的普遍運用。如何有效的解決這個矛盾,搞好少數民族地區的雙
語教學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的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質量
1、降低雙語教學資源的開發成本。目前雙語教學資源匱乏,教材大多是漢語教材直譯過來,缺乏民族特色,不符合學生母語特點,給學生理解教材帶來一定困難;部分直接使用漢語教材,不但增加了學
生學習的難度,且對母語傳承不利。但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數量少、市場小,很少有人愿意開發民族專用教輔,如果這個任務交給教師,又大大增加了老師的工作強度,而且是如果教師個體來編譯教輔,
教輔資源多為在班級或學校內部使用,很少與別的學校交流。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一方面教師可以將自己編譯的教輔分享至資源交互平臺,實現跨時空的資源共享,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另一方面在計算機平臺上開發教材及教輔也降低了開發商的開發成本,擴大
了教材及教輔使用者的潛在客戶群,這可以刺激專門從事開發工作的教師們專門開發適合各個民族自身特點的教材及教輔。
2、提高學習資源的利用率。現代信息技術獨特的信息存儲方式,如光盤、幻燈片、教學視頻等可以一次制作,多次使用,實現一人制作,多人使用。每個學生,每位教師都可以將自己的學習資源上傳至
一個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學習資源。
3、方便學習者及其老師間的溝通交流。現代信息技術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打破時空限制,實現人們跨越時空的交流,學生利用QQ、MSN等同步交流工具實現問題的及時解答、信息的快速傳遞,郵箱、微
博等異步交流工具實現問題的大討論,向名師求教等。
4、提高學習效果。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動畫、視頻、聲音的插入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同時打破學生傳統的被動型接受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與交流合作,提高學習
的效果。學生也可以利用學習平臺上的資源溫故知識,擴充知識面。
5、減輕教師負擔。現代教育技術為改變了教師的講課方式,教師可以利用演示文稿,視頻配合自己的講課,降低了講課的難度,同時這些資源可以重復利用,把教師從板書中解脫出來,更多精力關注學
生。對于雙語教學,教師也可以從資源平臺上便捷的獲取教學資源。
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困難
1、資金短缺。少數民族地區較之于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對教育的投資就相對緊缺一些,很多學校沒有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設備,也沒有資金投資對在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進行培訓,大部分
家庭也不具備為學生提供計算機等現代學習工具的條件。
2、教師的現代教育意識薄弱。經濟相對落后造成教育的整體落后。教師沒有認識到教育技術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老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認為傳統教學方式足以達到教學目
的,且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相對欠缺;年輕教師少且在整體對現代教育技術不接受的環境下,亦很少使用;多數學校的現代教育設備都束之高閣。
3、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不足。部分教師對教育技術的理解停留在幻燈片、電影錄像等技術層面上,對教育技術的利用也就止步于課件的制作。多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缺少對課程的設計,簡單的將板
書內容照搬入課件中,日常教學中很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學習和交流。
4、教師及學生的信息素養都有待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就像把雙刃劍,在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威脅著他們的身心健康。比如有的學生沉迷于網游、網聊;有的學生利用信息的效率太低等。
三、增強現代教育技術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中使用的方法
1、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教育直接影響著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因此絕不可忽略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在加大對其他地區教育資金投入的同時,也要增加少數
民族地區教育經費。現代教育技術依賴于現代化信息設備,因此必須加強學校的現代化建設,同時,加大對教師培訓資金的投入,提高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的能力。
2、增強少數民族地區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視。意識是行動的根源。要使教師、學生都樂意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都能從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中受益,必須得使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的便捷性、有
效性,看到現代教育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變革。因此,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界可以舉辦相關的交流研討會、觀摩會以及知識競賽、作品賽等,激發教師踴躍參與到現代教育技術的實踐中。
3、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技術支持,方便教師和學生日常的教學和學習。比如為每個學校或者每個年級配一個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日常的技術工作,解決教師和學生的技術難題,為他
們講解技術要領,指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最新的技術支持。同時,技術人員可以為教師和學生創建學習共同體,組建學習小組,創建學習平臺,與其他學校組建聯系等。
4、加強能力培訓。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以假期集中培訓和校本培訓并重,建立培訓的長效機制;對部分教師進行長期的技術培訓,培養成為學校的技術骨干,支撐學校的技術
發展;建立教師的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間的合作交流。
5、大量引進內地教師到少數民族地區支教。內地的師資水平、教學能力、教學理念相對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相對強大,鼓勵優秀的內地教師到少數民族地區,把內地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引進到少數民族地區,一補充少數民族地區教師資源的不足,二促進與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交流,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教學能力。
四、結語
現代教育技術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能夠產生有益的影響,我們需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運用,并積極的創造條件,努力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解決教育發展上的困難,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
育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曉英.提高少數民族雙語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幾點建議――新疆小學數學雙語教師培訓工作調查報告[J] .新疆:教育教學研究,2008,(2).
[2]王阿舒.強化職后培訓:提高少數民族雙語教師漢語水平的有效途徑[J].新疆大學學報,2006,(2).
[3]李大東.加強“研培”結合提高雙語教師專業素質[J].中國民族教育,2011,(3).
[4]鄧華秋.論提高雙語教學效果的方法與手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
[5]蒲瑩暉,孫令泉,吳凱南.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雙語教學質量[J].中國成人教育,2006,(6).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社會功能;建設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不再僅僅是保存歷史或自然遺存物的場所,還應該是一個底蘊深厚的社會文化機構,擔負著存續歷史遺產、傳承文明傳統的社會功能。博物館的文物收藏、保護、管理以及展示使得原本斷裂的歷史殘片連綴成一段完整的歷史之鏈,從而給人們帶來感悟和啟迪。這就是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而社會功能正是博物館的生命價值之所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環境獨具特色,也就決定了當地的博物館建設具有的特殊性和艱巨性。
一、吐魯番博物館簡介
吐魯番博物館始建于1956年,三易其址形成現今規模。2009年9月正式落成并對外免費開放,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集文物收藏與展陳、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社會科教宣傳教育等職能于一體的國有綜合類博物館。博物館建筑群占地面積20000余平方米,館藏文物2000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200余件,藏品類別有石器、陶器、文書、泥塑、紡織品、干尸等35種。常設展廳包括:吐魯番地區通史陳列展廳、吐魯番巨犀化石陳列展廳、吐魯番出土文書陳列展廳、沉睡千年―吐魯番出土干尸及其隨葬遺物展廳、吐魯番出土錢幣陳列展廳。
二、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的進一步重視,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作為當地文化遺產的貯藏所和守護者,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開發、搶救和征集文物等,并將各種文化元素借助博物館向公眾展示、為社會服務,為經濟服務。博物館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一)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具有文物展示、文化傳承功能
以文物為主體的各種館藏資料,是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它們,地域文化的內涵得以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相對于以社會普遍接受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存在并傳播的大眾文化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通過博物館這個載體,既有利于保持地域文化的特色與內涵,又使多樣的民族文化得到延續和傳承。吐魯番由于特殊的歷史位置和氣候特征,出土文物保存較好,被譽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館”之一,博物館的館藏非常豐富,規模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0000余件。其中,吐魯番博物館通史展廳,重點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假肢,元代已消失的箜篌(豎琴),古人食用的餃子、馕、葡萄干、紅棗等食品,以及吐魯番阿斯塔那二區墓葬出土的壁畫描摹的“莊園生活圖”等文物,形象的再現了古人生產生活場景。人們在參觀過程中通過觀察歷史實物,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吐魯番的歷史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
從總體上看,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事業是文化領域的一項公益性社會事業。從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角度看,博物館扮演著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的角色。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展示區域文化、宣傳和研究國家政策理論,其直接作用就是通過精神文明的范疇,推動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角度看,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事業不但滿足了當地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面向全社會的公共服務;從博物館的功能角度看,搶救、保護珍貴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利用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三)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展覽展示的形式實現的,它通過生動形象、多維直觀的視覺展示,使觀眾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熏陶和教育。由于展覽的內容豐富、積極向上,所以能夠發揮很好的正面教育的功能。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也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充分的愛國主義教育,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一直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要工作。吐魯番博物館作為愛國教育基地和學校、軍隊、社區等建立合作機制,并將教育基地建設作為長期發展的有效方法。吐魯番博物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小志愿者”開展宣教活動,使活躍在這批服務群眾最前沿的特殊人群成為吐魯番博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借助“5?18世界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保護日”,開展“流動博物館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等活動,通過講座、知識競賽、發放各類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宣傳吐魯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知識及黨的民族政策。吐魯番博物館每年都會接待大批的學生、軍人、愛國宗教人士等社會各類人群,使廣大群眾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三、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短缺
博物館作為國家公益性社會事業,經費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狀況限制,地方財政對于文化事業的投入非常有限,對博物館建設的經費投入更加有限。目前,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和有關文物工作部門,普遍存在著搶救征集文物經費短缺、策劃舉辦展覽經費困難等問題,缺少運作資金成為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二)未能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
十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博物館雖然明確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但不排除可以在博物館運作過程中借鑒市場運營模式。但是大部分博物館在正常的運作過程中很少考慮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創造經濟效益,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意識相對比較弱。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應該在堅持社會主義公益性事業性質的前提下,順應當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趨勢,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以地區文化優勢及博物館的文化資源為依托,把滿足游客文化需求和促進文博事業發展作為出發點,探索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培育博物館的經濟增長點。
(三)人才隊伍建設落后
幾十年來,博物館通過大學招收學生,短期培訓等方式培養了一批文博專業人才,但是相對社會的整體發展而言,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在培養、吸收人才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缺乏綜合性管理人才。有的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領導是由于工作需要從別的系統調過來;有的領導雖是學業務出身,但在行政管理方面又缺乏改革創新的魄力。另一方面缺乏專業人才。現在的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大都缺少文物保管人才、檔案國內管理人才、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文物鑒定人才、科學研究人才,以及高水平的講解員和陳列宣教人才等各類專業人才。不僅從業人員少、人員流動性大,而且高級職稱人才稀缺,再就是在崗業務人員的比例配置不盡合理。專業人才的匱乏,大大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的發展。
四、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增強社會關注度,積極爭取社會資金
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要立足地域特點,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的發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但也需要國家的扶助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作為博物館要大力宣傳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主動增進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使命的了解,增進社會關注度,使人們認識到特點鮮明、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直觀體現,是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工作者必須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思考,對博物館的發展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準確的定位,對珍貴文物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利用,要利用文物、藏品向社會傳播知識,增強創新動力,不斷提高博物館建設的整體水平。
吐魯番博物館的通史陳列展廳,介紹了從刀耕火種的遠古到繁華的西周再到清朝郡王時期的歷史種種,記錄了古代姑師、漢、突厥、回鶻等古代民族在吐魯番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吐魯番作為絲綢之路重鎮,東西方文明在此匯聚、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且燦爛輝煌的吐魯番文明。吐魯番博物館作為吐魯番地區的宣傳窗口,既傳承了歷史文化,也滿足了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要將吐魯番博物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社會正能量宣傳出去,使社會各界人士認可博物館的特殊性,以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度,并根據的博物館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向國家文物局、自治區文物局等相關部門及社會爭取社會資金壯大博物館建設。
(二)利用文化優勢,發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博物館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是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基地。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基礎,藏品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博物館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陳列人員精心設計將靜態文物與動態科技相結合,展示給觀眾,可以作為開發旅游紀念品的基礎,博物館可以開發帶有博物館標志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紀念品。吐魯番博物館作為新建博物館,地理位置好,且場地較大,可以結合實際,規劃一定的經營場地,針對參觀游客,銷售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學術報告廳等場地也可以作為召開會議、講座、學習班對外租借,既能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又能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積極要主動加強與旅游、教育、科研等機構的聯合協作,使之成為旅游資源、教育資源、商業資源,將會對博物館的經濟起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的旅游業異軍突起,發展迅速,特別是到少數民族地區觀光的人越來越多,發展勢頭很猛。旅游行業給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的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良機。吐魯番地區擁有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環境,大量的有機物質得以很好的保存,通過考古學家的努力將這些珍貴的歷史實物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吐魯番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其中吐魯番出土文書、巨犀化石、絲毛制品、泥塑和干尸是吐魯番博物館獨具特色的鎮館之寶,也成為吸引游客來此一觀的主要看點。吐魯番博物館展示的文物多為吐魯番地區各文物景區出土的歷史實物,又能和各文物景區的歷史內涵相互呼應,因此,吐魯番博物館也成為吐魯番旅游精品路線上的重要一站。近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申遺成功,吐魯番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這對絲路“姊妹城”成功入選,又使吐魯番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這些均成為吐魯番地區博物館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健全人才隊伍建設
在加強民族博物館人才的培養方面,很多領導、專家都提出過很好的意見。1984年,在全國少數民族工作會議閉幕式上,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的楊靜仁同志指出:“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和多種形式,培養民族文物工作專業人才,特別是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專業人才”。宋兆麟先生曾多次提出民族文物專業干部缺乏,專業管理干部缺乏,認為培養人才可以通過院校培養、短期培訓等途徑進行。索文清先生在談到培養民族文物專業的人才問題時,也提出可以向離退休的老同志、老專家咨詢、請教,與科研單位合作,參與學術交流,建立考核和獎賞制度等辦法培養人才。西北民族大學博物館的馬建先生的《當代民族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探討》,更是提出博物館的人才隊伍建設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并指出了博物館需要培養的九類專業人才。吐魯番博物館為了培養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除了招牌文博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外,大力支持在職人員繼續深造外,還主動抓住各種培訓機會,選派專業人員培訓學習,并積極爭取各種與內地文博研究機構合作機會,加強學術交流。
參考書目: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 高校校園文化 民族文化傳承
校園文化,指的是一所學校的校園環境文化,由學校的歷史傳統、校風、學風、教風、制度規章、社團文化、物質環境等構成。大學校園文化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學校開展的各種文體活動、舉辦的各類學術講座、開設的特色專業和特色課程、開展的特色研究等。“在中華民族建設先進文化的偉大工程中,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大學校園文化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校園文化建設關乎學生的成才成長,建設優質的大學校園文化,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學生的文化修養、道德涵養、情操、審美、興趣、個性、氣質等。中國的很多著名高校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有的高校突出精神層次的校園文化,如北京大學倡導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的人文精神,清華大學倡導的嚴謹、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很多高校的校園硬件環境已經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上升到文化景觀,成為學校一張文化名片。如清華、北大成為北京的熱門景點之一,武大的櫻花,廈大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也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往。在中國,有很多帶有“民族”二字命名的民族學院或民族大學,也有很多地處民族地區的高校,這些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在沿襲中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流模式上,糅合進本土的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多樣性和多元化的校園文化。
一、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價值意義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于物質文化;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于精神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對民族文化傳承、開發、保護、傳播可以起到積極作用,能促進民族地區的年輕一代學子熱愛祖國文化和民族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具有以下意義。
(一)傳承和傳播民族文化
高校是保存、挖掘、傳承、傳播和創造高深文化的重要場所,高等學校的第四大職能就是文化傳承創新。作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的高校,同樣具有傳承、傳播、創新中華文化及本土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還肩負著有別于普通高校的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在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中,有意識、有傾向性地傳承傳播所處地區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履行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傳承創新地方文化的職能。
(二)增強各民族之間文化認同感
“中華民族”是國家層面上的民族概念,內部又可以劃分為更多的少數民族或族群,各個少數民族在歷史記憶、、風俗習慣、思想行為方式等方面會存在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因此,在交往的過程中,各族群的人難免會產生“誤會”或文化碰撞。這些族群之間的文化碰撞和摩擦,在來自不同民族之間的大學生身上也會有所表現。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傳播大量的關少數民族群體的文化,會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化解不必要的沖突,起到良好溝通效果。
(三)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向是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要導向,傳承和傳播的是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華文化,弘揚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文化,學習和借鑒的是別國優秀的文化和智慧,而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處于邊緣化狀態。在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為主的民族高校以及少數民族集中地區高校,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在校園的傳播,大力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會引導他們更加熱愛本民族文化,更加積極去傳播本民族文化,更加積極去推動本民族文化創新和發展。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的路徑選擇
(一)校園的物質環境凸顯民族元素
高質量、有內涵的物質載體本身就是校園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校園設施可以將民族特色的呈現和現念的發揮緊密結合起來,起到喚醒和重建民族文化記憶的目的。學校的大門、院墻、教學樓、大禮堂、讀書長廊、校史館、圖書館、體育館、食堂等主體建筑結構,可以打造為本土地區某民族或某幾個民族的建筑風格,或是在現代化建筑風格中融入民族元素。如麗江的兩所高校,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設計了民族特色的建筑群,深受廣大師生喜愛,也獲得社會的認可,學校建筑群設計獲得“建國60周年建筑創作大獎”。麗江師專的民族文化墻、指路石碑具有獨特性。微觀層面,學校的校徽、校車、指路牌、校刊封面等都可以打造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色。綠化美化景觀方面,可以根據地方地理環境氣候等特征,種植適合地方植物生長的花草樹木,而不是千校一面地去追求銀杏大道、櫻花大道等在全國高校隨處可見的自然景觀。如大理大學冬季的櫻花景觀、云大旅游文化學院的雪山倒影湖、廈大的海灘等物質文化景觀,其設計理念就是考慮了地域的人文風貌和地理環境,已經成為校園靚麗的風景,成為有形的校園文化“遺產”。
(二)舉辦民族文化節或民族體育節
各民族學生在校園內容易形成自己的派別性,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慘長帶有群體性特征。搭建民族文化節平臺能夠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學校可以根據學校民族學生的來源和數量特點,常規化的舉辦民族文化節,讓學生或教師展示各民族的服飾、音樂、舞蹈、飲食等。如貴州民族大學舉辦“民族文化周之苗族文化節”得到苗族學生、苗協會等高度認可;廣西民族大學“三月三”民族文化節旨在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壯鄉文化,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維護和促進各民族師生的團結進步及校園和諧穩定;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每年招收上百名的藏族學生,學校為了增強藏族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藏族學生和其它學生的交流,每年都舉辦藏族文化年,其效果良好,備受藏族學生和其它學生的好評。在一些民族節日,學校可以開展與民族文化相關知識競賽、文化講座、文體表演。在學校舉辦的運動會等項目中,可以增設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
(三)開設民族文化課程
民族文化課程是系統學習了解民族文化的最好形式。目前高校文化教育重心在漢文化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及現代技能,而少數民族的文化學習處于邊緣化。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一談起中國的歷史和地理時,娓娓道來,而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出現了文化斷層。學校可以結合地域情況、師資力量、學生民族成分和數量等因素,在學校開設的公共選修課、通識課等課程中,設置民族文化課程,如《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邊疆史》《少數民族宗教史》《少數民族藝術史》等課程,也可以開設語言課程。如中央民族大學在校內課程設置方面,開設藏語班、蒙語班等選修課程。學校的教學實踐課程,可以對接少數民族地區的博物館、古村落、古鎮、古遺址,可以開展田野調查,直接體驗和認知民族文化。
(四)創辦民族文化社團和民族文化研究機構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平臺,需要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心靈、性格、精神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五花八門的社團中,要有民族文化社團,給熱愛和關心民族文化的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民族研究機構,對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創新能起到積極作用,一些學校的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已經成為學校的重要學術資源。中央民族大學作為中國研究民族問題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制定民族政策、解決民族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位于民族地區的麗江師專也把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研究作為學校的一大辦學特色,力求打造滇西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學生中間也創辦了“東巴文化研究社”等社團。
三、結語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凸顯民族文化,不能脫離現代大學精神的主流,不能脫離主流價值觀弘揚和踐行,也不能丟棄已形成的校園精神。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在對民族文化特質和內涵深入理解基礎上,用規范、典雅、正確的形式把它呈現出來,切忌對民族文化庸俗化、媚俗化及流于形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對已有民族文化成果的融合,還應該承擔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陳銘彬.論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對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05).
[2]巍巍,祝小寧.民族文化視野下特色校園文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4,(07).
[3]陳宇,韋霄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民族文化的調查和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07).
[4]葛金國,石中英.論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