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土地資源管理內容

土地資源管理內容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8 15:44: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地資源管理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土地資源管理內容

篇(1)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55-02

中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伴隨著土地管理事業的興起而產生、發展的。根據1998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 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測量、制圖、計算機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不容置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為中國土地事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中國土地資源管理的系統研究和專業教育起步較晚,課程體系設置不夠規范,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加上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大學生畢業數量的連年增加,以及該專業就業面相對較窄等原因,與學校平均就業率相比,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率普遍偏低[1]。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對新形勢下如何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體系進行了探索,以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與素質,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

河南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依托測量工程專業成立于1991年的土地規劃專業。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學科建設和辦學條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在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地籍調查與測量、土地信息系統等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為土地行業培養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與社會發展需求相比,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中還存在不足:(1)課程體系設置欠科學。這一方面表現在課程內容之間劃分不夠明確,有交叉重疊現象。《土地管理學》應包含農用地管理和建設用地管理等內容,但我校在開設《土地管理學》課程的同時又可設了《建設用地管理》課程。《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學》課程內容也有重疊之處。另一方面專業選修課程選擇余地小,與拓寬學生視野,提高綜合素質相背離。(2)部分課程教學內容陳舊。有的專業教材雖經歷多次版本的重新修訂,但教學內容變化不大,新知識較少;本應強化實踐能力的課程,課程內容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過多,技能知識較少,學生經過課程學習后仍也僅僅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較差,更加缺乏創新精神;對土地科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吸收不夠,缺乏反映土地科學發展趨勢和時代特征的新興課程。(3)部分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缺失。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術管理為一體的綜合學科 [2]。它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現在土地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如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調查與評價、地籍測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等都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學生在學習期間就有不同程度的訓練。但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實驗室建設較為落后,沒有建立實習基地,一些課程實驗難以有效開展,影響了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提高。(4)專業課雙語教學較為滯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際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較高的外語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成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教育部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雙語教學課程的開設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提高科研、應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土地資源專業在中國屬于一個年輕的專業,而且在國外也很少見,因此在雙語教學中,教材的選擇和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土地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縱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歷程,其充分體現了時展對人才培養要求的變化和中國高等教育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時調整。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也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高素質”為主線,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完善。

1.明確專業定位,完善人才培養目標。作為一所多學科綜合發展的地方性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該充分運用學校在礦山、測繪等方面的優勢,突出土地管理專業的信息技術和自然屬性,根據新形勢下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來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立足于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土地整理與復墾、測繪與土地信息技術等方面來設置課程群。培養掌握豐富的土地資源管理領域專業知識,具備有計算機應用、測繪、規劃和3S技術等基本技能,具有獨立從事工作的能力,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

2.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整合部分授課內容。合理設置課程結構體系應遵循“拓寬知識面,做到全面發展,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課程體系改革思路。一是在保留空間信息技術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管理學,資源科學、經濟學、工程管理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同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有計劃地開設新課程,增設土地整理工程專題、房地產策劃專題等課程。二是為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就業率,應擴大選修課程,設計多個選修模塊[4]。如土地信息技術模塊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等選修課;房地產模塊主要包括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建筑學概論,工程概預算等選修課。這樣既照顧到學生個人興趣,保證培養專業人才知識需要,也為學生提供了擴大知識面、適應社會發展與市場經濟需要的機會和可能。另外,對專業課的授課內容進行整合,使授課內容更加合理。例如,將專業課《建設用地管理》課程內容整合到《土地管理學》課程之中;將《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課程中的土地管理部分劃歸《土地管理學》課程中講授,原《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改為《地籍測量》。

3.革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應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有機結合,利用多媒體授課容量大,講授內容直觀易懂的特點,力爭將課程內容借助通俗的用語和圖片、路線圖等形象展現。二是應積極探索和實施啟發式、討論式、和案例教學等方法,將學生的被動聽課與主動學習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教學環節,重點加強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實踐環節,通過分配學生具體任務,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完成理論知識的重新認識和鞏固;在研究環節,通過讓學生參與研究項目,完成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綜合認識,提升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并進一步提高其創新能力。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雙語教學。專業建設成功的關鍵是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團結協作、高素質的學科梯隊,擁有研究方向穩定、學術造詣深厚、能團結帶動整個學術梯隊進行教學和科研的學科帶頭人。具體來說,一是要選好、用好土地資源管理學科帶頭人;二是要為教師提供各種繼續教育的機會,以便為教師更新知識、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三是要為教師創造條件,定期到有關部門、公司、企業掛職鍛煉;四是要聘請知名高校實踐能力強、理論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職教授,定期對教師開設講座,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另外,我們目前雙語教學主要定位在一些選修課上,例如地理信息系統,不動產估價與土地生態等。

三、結語

中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級專門人才。但各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適應時展對土地管理人才的需求,體現“與時俱進”的思想,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從注重知識型人才培養正在逐步向注重具有創新實踐技能人才培養的方向轉變,堅持教學改革,修訂教學計劃,加強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結構,積極更新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實施社會需求決定型的動態本科培養方案,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寬知識、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土地資源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渠立權,張慶利.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率的對策及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0,(17):205-206.

[2] 趙凱,夏顯力.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關鍵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09,(12):43-46.

[3] 郭欣欣,胡 琳,楊鳳海,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12):115-116.

[4] 張合兵,桑振平,趙素霞.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1):120-121.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Courses Teaching

ZHANG Meng-lin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篇(2)

關鍵詞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學科 石河子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8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Different Subject Background

YANG Ruixuan, XU Liping

(College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ed in the background from different subject in the colleges in China nowadays and they had differe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graph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strength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hihezi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and direction of it in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ubject; Shihezi University

目前,我國許多院校均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有50多年歷史,但在上世紀90年代才興起的一個專業,其在不同院校的學科背景不同,因此在不同院校的側重點和發展方向也就不同。本文在對目前不同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及發展側重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為石河子大學新辦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其今后的發展獻計獻策。

1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

1956年,東北農業大學率先設立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前身――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開啟了我國土地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該專業的發展在十多年后,因“”而停滯;1979年在土地規劃與管理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呼吁必須加強土地管理,許多高校逐漸恢復了相關本科專業的招生,自此,土地管理本科教育才得以恢復。1986年,國家頒布《土地管理法》;1987年,華中農業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率先建立了“農業資源經濟與土地利用管理”碩士點;1993年南京農業大學首設博士點,自此,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實現了從本科到博士的系統教育培養。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是伴隨著我國土地管理事業的興起而產生和發展的,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發展更為迅速。1998年,教育部對高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調整,現在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由原來的“土地管理專業”與“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合并而來。

2 不同學科背景的學校特色

土地資源管理涉及技術、自然、社會、經濟、法律、生態等學科領域,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不同,客觀上也形成了經濟管理類、資源環境類和工程類等各具特色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課程體系。目前,國內開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院校有很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與農學、地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學科均有密切聯系,因此,各類院校在不同的學科背景下也形成了不同的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目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上主要體現了兩個特色:一是院校特色。由于不同高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于不同的學科,也就形成了以原有學科為基礎的士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方向;農業類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多是在原來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上設立的,側重于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類,而地質類院校例如中國地質大學則依托其深厚的工程技術類特長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技術操作及實踐能力,而依托地理學科發展起來的院校,例如南京師范大學,則依靠其深厚的地理學科背景,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系統技術。

二是地方特色,各個院校的學科發展要服務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每個院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計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南京農業大學地處東南沿海地區,土地資源資產化經營管理發展迅速,因此,其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以經濟管理類為主;東北農業大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學科與南京農業大學的同屬農業經濟類學科,由于東北地區農業生產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著重偏重于農學類,如水土保持、農田水利學、植物地理學、農業生態學等。①

3 石河子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不同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人文背景、學科基礎等科學地制定專業的發展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石河子大學也必須積極發展面向未來經濟、社會的學院,合理規劃,制定出該學科今后的建設方向。

3.1 以地理學科為基礎

新疆的土地管理相對其他省份略顯落后,目前只有新疆農業大學與石河子大學兩所院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其中,石河子大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于2013年開設,作為新辦專業,必須首先找準定位,完善專業頂層設計,結合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形成切實可行的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確定辦學思想和專業的定位。石河子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設置在地理系,地理系擁有比較深厚的地理學科基礎,在今后的發展中,可以依托地理學科,設置一定比例的相關課程,培養具有理學素養的土地資源管理人才,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專業基礎,還能為其今后繼續深造奠定基礎。同時,由于地理系信息系統方向的師資力量較強,該系培養的其他專業的學生均具有較高的“3S”技術素養,而隨著國土資源部信息國土工程的推進,“3S”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國土資源部門得到了很好地推廣和應用,也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前景。②因此,可多開設“3S”類課程,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表1 新疆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特色

3.2 重視實踐環節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亟待加強,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通過實施質量工程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顯著提升。③

土地資源管理雖然屬于國家行政管理范疇,但在新疆,尤其是兵團,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的土地資源管理人才仍然十分欠缺。而且行政機關的招聘形式過于單一,也造成不少專業人才的流失。同時,土地資源行政管理相關的各類事業單位和土地行業中具有一定資質的企業,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重要出口,而這些單位對于相應的土地專業技能有很高的要求,這就形成了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石河子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培養管理與技術并行的創新型人才,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要設置大量的實踐環節。在實踐環節設置時還應注重其合理布局:(1)實踐環節應包括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2)在內容設計和方法上應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內容由淺入深,方法由易到難,由局部到整體。(3)強調實踐環節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讓學生能夠模擬完成某類完整的土地資源項目,也可設置小學期,將時間集中,集中進行實踐環節的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3.3 加強師資力量

為保證新辦專業的良好發展,新辦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建設成為各高等學校必須面對和重視的問題。高校通過引進、培養、激勵、提高等各種手段,加強新辦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建設,不斷提高新辦專業師資隊伍水平。④

地理系現有專任教師17人,其中新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僅有1人,新辦專業師資嚴重不足;在職稱方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科班出生沒有高級職稱,職稱結構嚴重不合理;在學歷方面,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有16人,占全系師資總數的94.1%,學歷層次總體較高。

師資隊伍對于一個高校教學目的的實現與否、教學質量的高低至關重要,同時也是辦好新辦專業的關鍵。但石河子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師資力量目前相對薄弱,亟需對其進行優化,可通過以下幾個措施來實現:

(1)土地資源管理所在的地理系多數老師具有自然地理、生態類等理學背景,而與土地資源管理相關的工學類專業背景的教師較少,這與本系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工學發展方向是不符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該專業的教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因此,為了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形成專業特長,必須在此方向上引進人才,尤其要積極引進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急需的學科帶頭人和具有此專業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師。

(2)在學歷方面,石河子大學應給予相關專業的教師以專門的學費扶持,以鼓勵他們到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力強的學校進修為主,輔以通過對口支援高層次人才代課促進專業建設,實現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師的補充和以博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在職稱方面,可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師出臺優惠政策,優化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在此基礎上,還應大力引進校外、尤其是土地資源管理實力較強高校的畢業生或教師補充本專業的師資,逐漸優化本專業的師資隊伍。

(3)另外,隨著新的培養計劃執行,綜合性、實踐性實習增多,面臨著人員和實習條件的不足。為解決這些問題,在引進人才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引進有土地方面相關實踐經驗、技術扎實的人才,或者充分利用對口支援高校良好的教學實踐平臺,在該專業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模式。

資助項目: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編號:SF08007)(2011-2014)

注釋

① 黃賢金,劉友兆,陳龍乾,等.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12):50-54.

② 陽艷弟,王力,陳宵,等. “3S”技術及其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8(3):422-425.

篇(3)

【關鍵詞】 土地資源管理研究方向方法

土地資源管理就是指國家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技術方法,為提高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維護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調整土地關系,監督土地利用,而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綜合性活動。

在廣義上來說,自1997年國家教育專業目錄將原屬于工學門類的土地利用與規劃專業和屬于經濟學門類的土地管理專業合并調整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來,土地資源管理涵蓋了土地科學研究的幾乎全部問題。本文以廣義理解的土地資源管理含義為準,探討其研究方向和內容。

土地資源管理研究體系包括基礎理論研究、管理應用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三方面。

1 基礎理論綜述

1.1 土地利用與資源環境安全研究

土地利用與資源環境安全是當前我國土地資源研究的熱點,主要開展了以下五方面研究:(1)土地利用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安全、食物安全;(2)城市發展對土地資源利用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3)區域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系統空間格局;(4)土地資源生態利用模式與高效安全生產模式;(5)土地資源質量變化時空規律、形成機理與調控對策。

1.2 土地集約利用研究

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單位土地上適當增大投入,使得單位土地收益達到最大化的利用方式。主要開展的研究有:(1)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利用理論,包括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問題的研究、城市化發展與土地集約利用等。(2)土地集約利用標準體系研究,包括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調查標準的設計和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標準。(3)在研究尺度上,開展包括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業土地集約利用研究。(4)基于技術、系統動力學模型、模型和技術的融合和應用研究。

1.3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

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石。目前,主要開展了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研究,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土地利用分區及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研究;(2)土地利用系統的指標體系及其閾值研究;(3)典型縣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研究。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是引起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它是土地資源研究的一個重大領域。目前,該領域的研究集中在四方面:(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數據庫平臺建設研究;(2)我國重點區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驅動力機制與模擬研究;(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資源、生態安全研究;(4)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宏觀土地利用決策研究。

2 管理應用研究

2.1 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中國的土地規劃集中在土地的利用規劃上,主要研究內容為:一是以政治經濟為基礎的土地利用規劃理論研究,研究領域有三個:(1)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2)總體理論研究(人地協調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3)主體理論研究(耕地保護理論、城市空間形態理論等)。二是基于過程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用地規模預測的規劃模型、規劃方案編制、規劃方案評價三個方面。三是在系統總結第二輪土地資源利用規劃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開展新一輪土地資源利用規劃修編研究工作。

2.2 土地結構調整與優化配置研究

土地結構調整與優化配置研究內容包括:(1)土地結構調整與優化配置的理論研究;(2)農業結構調整與土地利用優化配置模式研究;(3)城市空間結構重組與土地利用優化配置模式研究。

2.3 土地整理研究

土地整理與土地規劃密切相關,它既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土地規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土地整理理論研究包括土地整理意義、土地整理分類、土地整理模式等內容。

2.4 土地復墾研究

土地復墾是指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目前在土地復墾方面主要開展的研究包括:(1)對土地復墾的內涵進行合理的擴展,將“生態重建”的理念引入到土地復墾中來;(2)引入更加全面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土地復墾工作,比如地理學、生物學、地質學等多個一級學科;(3)土地復墾研究的另一大進展體現在新技術的應用,包括空間技術、3S技術、數學分析和數學建模方法等。

2.5 房地產經濟相關研究

房地產經濟是與土地息息相關的課題,也是土地資源管理中一塊比較重要的研究領域。其研究方向為:(1)對房地產市場現狀的分析研究、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因素分析等;(2)對房地產宏觀調控有關政策進行分析,尋找合理的政策指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3)對房地產預警系統的相關理論研究和預警評價指標研究等。

3 管理方法研究

3.1 信息化的管理方法研究

目前,計算機、數學模型和“3S”技術等現代化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的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研究包括:(1)計算機技術輔助制圖研究;(2)高光譜遙感在土地質量監測和土地調查中的應用研究;(3)地理信息技術在土地資源信息系統建立中的應用研究;(4)全球定位系統在地籍調查中的應用研究。

3.2 法律化的管理方法研究

目前,土地立法研究方向包括:(1)借鑒國外土地法律制度和國內規范制度實踐,完善土地法律體系,出臺全面而有效的法律法規;(2)跟隨時代的發展,分析政府調控經濟的需要,對目前的土地法律進行修訂,補充法規條例;(3)研究探討制定合理的規范措施,使得土地資源的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參考文獻:

[1]葉艷妹,吳次芳.土地科學的基礎理論[J].中國土地科學,2002,(4).

[2]戴爾阜,吳紹洪.土地持續利用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4,(1).

篇(4)

【摘 要】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土地資源開發過度,環境問題加劇,對生態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本文簡要探討城鄉規劃管理中的土地資源管理問題,并探討資源環境的未來發展情況,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字】 城鄉規劃;資源環境;土地資源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中,土地資源管理水平較低,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的實際利用效率較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導致城鄉規劃建設缺乏獨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土地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大力度對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的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有些城市缺乏科學的規劃建設布局,沒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合理規劃布局,對城市的公共設施服務區和工業區以及一些的生活區和商業區沒有進行科學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別是在對于人均土地利用規模和建設用地上都有相關的規定方面。這些土地利用在區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項活動在不同的城市服務區中進行不同比例的分配,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類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區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規劃建設的用地標準【1】。

(二)城鄉規劃管理與土地資源管理銜接不緊密

城鄉規劃管理建設中要能夠緊密地與土地資源管理聯系在一起,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而在實際的工作中要能夠準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續發展的節約路線。對于存在的違法建設用地,我們要能夠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仔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斷加強城市執法和管理工作,促進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規劃和國民經濟的規劃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規劃都顯得很不協調,他們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從而影響到整個城鄉規劃管理建設土地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這樣反而對城市今后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城鄉規劃管理體系

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為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管理效果,并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應當積極加大城鄉規劃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結合城鄉規劃的實際情況進行衡量和分析,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適宜性的城鄉規劃建設方案,明確土地資源管理體制,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真正實現城鄉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過城鄉規劃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促進其職能的充分發揮,切實提高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的總體效果,推進城鄉建設的現代化發展。

在此過程中,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也應當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積極建設滿足城鄉建設發展實際標準的環保設施,并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進各項環保設施的實際應用價值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也就是說,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生態建設的理念,并積極落實到行動上,結合城鄉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加大綠地建設面積,建立一個科學化的生態系統,為城鄉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途徑。相關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樹立節約規劃建設用地的理念,真正實現土地資源的科學化利用,促進節約型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2】。

(二)加強城鄉規劃管理的一體化

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實現一體化的城鄉規劃管理能夠在改善社會群體生活質量的同時,促使農村建立現代化的集約經營模式,幫助城鄉居民樹立科學化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理念,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工業開發加速,部分鄉村地區的土地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存在土地被推平后資源閑置的問題。而加強城鄉規劃管理的一體化是一種高效的土地資源管理方式,能夠對土地資源的發展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加強生態建設,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3】。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為進一步強化土地資源管理的總體效果,應當結合本地區發展實際進行系統化分析,積極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擴寬城鄉規劃管理的資金來源,緊緊圍繞土地資源合理開發這一原則開展各項規劃管理活動,通過政府、企業與個人三個層面之間的密切配合,促進立體化的融資渠道得以實現,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土地資源規劃管理工作,促進資源與社會的協調發展【4】。

(四)落實城鄉規劃管理建設用地

在我國的城鄉規劃管理建設過程中,要能夠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嚴密地控制,科學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要能夠切實把握以下幾點;其一,切實加強土地供應量,提高土地審批效率,還要能不斷優化資源的配置,嚴格把握相關的土地利用結構,貫徹落實相關的國家城市土地建設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夠不斷加強政府相關部門機構的監督執法,對違法行為進行及時懲處。在城市規劃用地時要都土地規劃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進行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態型的開發制度。并能夠深入分析當前土地資源管理工作與城市規劃建O中存在的問題,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積極做好相關的工作【5】。

四、結論

總而言之,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長,為社會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得社會面臨著嚴峻地環境問題,其中土地資源就是一項重要內容,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嚴重威脅著生態建設的發展,因此加大力度對城鄉土地資源規劃管理進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增強土地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促進人、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麗媛.淺談城鄉規劃管理中資源環境與土地資源的協調發展[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13)

[2]趙立旺.淺談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發展[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33)

[3]殷丹丹.城鎮規劃管理中資源環境與土地資源管理協調發展的措施[J].《科研》, 2016(2):00129-00129

篇(5)

【關鍵詞】 土地資源 管理 空間信息技術

1 土地資源管理概述

土地資源管理,是指為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與保護等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等活動的總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一些問題也凸顯出來。其中,資源的短缺與不合理開發利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因素,而城鄉差距、工農差距成為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嚴重障礙。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為國土資源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土資源管理的手段也在發生質的變化,以往傳統的手工操作模式正逐步被以“3S”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所替代。

2 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資源緊缺,人均土地資源量不足。我國土地資源較其他國家更為緊缺,人多地少問題突出。我國有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7.2%,但我國有近13 億人口,人均陸地面積不足12畝,不足世界人均面積的1/3。尤其是我國耕地資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載著世界22%的人口。我們面臨的人多地少矛盾,是極為尖銳和突出的。更為嚴峻的是,有限的耕地資源還在大量減少。現在,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3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土地越來越少,生存空間越來越窄,人地矛盾將更加突出。

2.2 農用土地和建設用地矛盾日益增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城鎮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工業化、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大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如何防止盲目濫占耕地,樹立“保護耕地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觀念非常必要。農民最后的保障就是土地,但現行制度下,這部分資產成為沉睡的資本。

2.3 土地規劃利用集約程度不夠高。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城市土地研究中,形成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遠比農業土地集約利用復雜和豐富,也更加難以實現。

2.4 土地資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我國土地制度自年建立以來,在穩定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但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該制度顯現出許多弊端。其一,土地產權界定不明晰,表現在土地所有權的界定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其二,土地產權不清還表現在所有權能上,是否任何一級都有行使土地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這也處于模糊狀態。其三,土地產權代表不明,國有土地的所有權無確定的歸屬主體,造成土地市場秩序混亂,國有或集體土地資產被任意侵占、買賣。

3 現代空間信息技術概述

空間信息技術主要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一體化技術,該技術的基本原理為:通過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對土地資源進行調查與數據獲取,GPS精確定位目標,GIS綜合管理數據并開展相應的分析與決策支持。正是這一日趨成熟的新興技術為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和方法,使其研究更加科學化、快速化、直觀化。

3.1 RS技術。RS技術,即遙感技術,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從而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目前在土地資源的調查、土地的利用、土地的變化等動態檢測上,尤其是針對大面積的土地情況,遙感技術已經有了很多的應用。

3.2 GIS技術。GI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諸多優勢在土地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得到適當的應用。從建立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到為土地利用的規劃提供可靠細致的資料,再到對提出的規劃進行比較、分析和選擇,再到補充、優化規劃設計,再到結合規劃設計完成各種應用模型,再到對規劃設計的結果進行模擬實驗,GIS的強大分析能力、可視化能力,都能夠為土地資源管理的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導向。

3.3 GPS技術。GPS技術,即全球定位系統。這項技術目前已經遍及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也逐步應用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其中就包括土地資源管理部門。GP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高精度的控制網及航片像控點的布設,可為空間數據設施的建立提供一個基礎體系。二是進行變更圖斑的數據采集及新增地物的補測。

4 現代空間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4.1 在土地資源詳查中的應用。目前發展的GIS和RS技術配合,GPS以其時、快速、高效、自動化的特點,在多種行業和部門得到廣泛應用。首先通過對航空相片的掃描完成航空相片的數字化與處理。掃描分辨率根據航空相片的比例尺和調查成圖的比例尺確定,然后再通過基于GPS的定位、導航和測量功能完成外業調繪,最后基于GIS軟件完成內業工作。GIS可以用于土地詳查的很多方面,如,調繪成果轉繪與編輯、土地面積量算、田坎系數測定、成果圖件制作與表格數據統計輸出等。

4.2 在地籍管理中的應用。地籍測繪是獲得地籍信息的重要方式。相對于傳統的測繪方式,GPS技術優勢明顯,操作更簡易,費用更低廉,靈活性更大,自動化程度更高,并能夠全天候作業,從而大大提高了地籍測量首級控制網布設的精度和效率。

4.3 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基于RS與GIS集成技術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方法應運而生,許多單位在這方面做過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RS和GIS集成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它是以全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的建模與預測和數據開發與數據信息系統GIS作為其研究重點和支撐,揭示全球、區域和局地不同空間尺度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及其不同驅動力之間的聯系。

4.4 在土地規劃和土地整理中的應用。通過空間信息技術獲取到土地資源寄出資料后,就可以指定相應的操作方案,通過采用規劃模型,應用相關技術進行規劃并對可預見的效果進行評價,最后提供出最優化的方案,供領導部門決策。土地整理工作涉及田塊的劃分、產權的調整等大量與空間定位有密切關系的內容,利用GPS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確度。

5 結語

空間信息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方興未艾,其創造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已經日益突出,3S技術與土地資源管理工作的密切結合今后將會日臻完善。通過3S技術進行土地利用數據庫的建設與更新管理,加快了我國的“數字國土”工程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 王娜等.論土地資源管理[J].遼寧經濟,2009.1:43

2 牛牧.淺談管理學原理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

160

篇(6)

關鍵詞:土地資源;信息化建設;土地管理;VPN技術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人口數量已經增長到70億,人口的增長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土地資源總量有限,而人均占有土地的面積卻在逐年銳減,可以說,耕地銳減已經發展成為了當地土地最為主要的一個矛盾,那么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以及管理這僅存的土地資源與資產,已經逐漸上升為比較突出的、值得世人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很好地利用現存的土地信息以及調查好土地利用信息、減少當前重復性的建設、規避大量浪費的土地資源已經成為當前人們所關注的一個焦點。本文主要對土地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進行了著重地闡述,旨在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土地信息的收存及其重要性分析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我國的信息化程度逐漸加深,信息已經日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信息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比較寶貴的資源,信息原本的功能主要是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自然而然地便成為了土地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于信息的收集而言,一般需要搜集平時比較常見的土地資源材料,例如在實際過程中,一般需要對土地管理方面的報刊、雜志等可用資料進行搜集、分類以及排號,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對土地資源進行管理。此外,還需要經常性地去基層對各種建設用地的土地面積、現狀圖、占地位置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調查分析,土地資料的匯總記錄則在檔,然后將其輸入至計算機之中,例如可以將土地資源的相關數據和信息輸入至EXCEL表格之中,這樣到時候可以自動地調取相關信息,這大大地節省了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普及,在不久的將來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都能夠聯網,那么對于土地資源的相關信息就能夠很好地加以了解,這樣就能夠更好地、更為及時地造福于全人類,為節約土地資源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但是由于可以有效利用的土地非常少,加上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匱乏,尤其是作為農業生產基礎的耕地更是不足。因此,需要加強土地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土地信息的收集是社會經濟的產物,是指導社會生存發展的力量源泉,發展土地信息勢在必行。

二、土地資源信息網建設中存在問題

1、信息化建設流于形式,積累不足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一些部門或者單位只是熱衷于對各種硬件措施的建設追求,追求最新、最先進的設備,而忽視可在信息化建設中選擇各種能夠適應和滿足當前需求的系統軟件,從而造成了在當前土地資源信息網管理中存在的諸多缺陷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不重視業務管理本身從在的流程化、規范化建設需求,以至于信息化建設在應用中處于流程化形式,沒能夠真正的發揮其應有作用,造成信息資源和資金的浪費,以致于在工作中各種數據的準確性、現勢性和完整性都存在著明顯不足。盡管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國家不斷的鉆研和開發各種信息應用軟件,但是土地資源信息建設中大部分還處于報紙介質狀態,對各種數據的處理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2、信息開發利用滯后

由于體制和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在當前的土地資源管理中,各種體制和機制上都存在著一定的之后,絕大多數土地資源信息僅僅局限于各個部門或者單位之間來使用,甚至有些單位在應用的過程中只是利用個人方面的因素來使用,這就造成在使用的過程中信息系統互聯網應用不足,全國范圍內各種數據體系的交換不嚴謹,造成網絡體系不能夠滿足當前土地資源的交流要求,甚至是遠程共享需求都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由于各個網站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的形式單一、內容較少,使得互動式土地資源信息管理上網服務與業務開展少,其中局限性較多,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信息技術發展。

3、信息化發展建設不平衡

在我國,由于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使得土地資源信息化建設進度與應用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應用水平不平衡,發展不嚴謹都是當前存在著主要制約和影響。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東部發展較快,經濟水平高,其在土地資源管理和應用中,東部超前、中部剛剛興起,而西部則處于滯后狀態。西部地區一方面受到信息化技術人才缺乏、資源緊張等因素的制約和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在發展中信息資料原始積累不足,造成信息化建設的嚴重滯后。

4、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

目前土地信息化建設的標準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各種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標準不統一,一些單位和部門沒有按照統一的規劃和方案進行,獨立的開發各種單項應用軟件,造成在應用中重復開發現象嚴重,系統本身難以繼承等缺陷因素。

三、土地信息網絡的構建

由國家土地資源信息技術考察團報道: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土地信息系統。建設工作起步雖然晚于西歐和北美,但他們較好地借鑒了西歐、北美的經驗,結合實際形成自己的土地信息系統模式。主要目標是:①保證土地邊界的精度要求;②向公眾提供準確、快捷、經濟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管理登記服務;③為土地交易及房地產開發提供技術上的保證;④向公眾提供基本的土地信息;⑤滿足政府各部門對土地信息的要求;⑥為公眾進行土地登記提供“一站式、柜臺化”的服務。加強土地信息宏觀調控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土地信息建設的經驗.這樣能夠更好地滿足公眾對信息的正確要求,促進社會發展,少走彎路。

四、將計算機軟件技術運用于實際的土地信息管理之中

隨著信息化程度地不斷加深,使得計算機技術普遍地應用于各個領域。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經研究發現,VPN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管理系統的構建之中,并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VPN的意思是“虛擬專用網絡”。VPN技術指的就是~種運用身份驗證、密碼以及隧道協議等在公共網絡上構建專用性的網絡的技術。根據以上所提供的信息可知,也可以將VPN技術運用于實際的土地信息管理之中,具體的流程圖如下圖2所示。

篇(7)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實習;工科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225-02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土地信息技術及與土地相關的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土地資源管理已成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目前全國已有60多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于各自依托的優勢學科不同,學科定位各有特色,人才培養的側重點也各有特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工科為特色,在專業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力求重點突出、與時俱進,既要深入講授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技能,滿足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新一輪教學計劃修編基礎上,針對院校特點和實習地區特色,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實習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以期完善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教學實習目的

教學實習是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本科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現有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所掌握的新知識進行創新,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行之有效地實踐。對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制定規范且詳細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多層次的創新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土地資源管理系在專業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充分考慮基礎理論與技術發展,結合科學研究與學生實際,在本科生完成普通地質學、測量學、土地資源學、土壤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基礎課之后,將學生集中安排在秭歸實習基地進行生產實踐性教學。在實習過程中,專業導師將指導學生回顧課堂所學的理論,現場講解土地相關知識,安排各小組獨立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理論知識,促進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協調能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二、教學實習特點與組織安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組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來,經過幾輪教學修編,形成了較為科學合理的專業教學實習體系。目前教學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末,地點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秭歸實習基地,時長五周。經過系統優化后的教學實習特點在于:①實習內容涵蓋面廣,將課程與科研相結合,根據專業人才需求,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平臺及實習基地資源,設計實習主體內容;②實習成果運用率高,學生實習成果資料將作為基礎數據,應用于本屆學生后續土地信息學、土地數據處理、土地規劃學等課程的學習中。教學實習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室內準備階段,主要為ARCGIS、ENVI等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軟件的強化培訓;第二階段為野外綜合實習階段,由各專業指導老師帶隊,對實習基地所在地區的地質地貌、地區土地資源、地區土壤資源和城市土地利用等內容進行現場講述,并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地調查調研;第三階段為室內整理和報告總結階段。

三、教學實習內容模塊構建

本專業的大部分專業課程都設置了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在教學實習中,我們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組合,確保多課程的綜合實習。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將實習劃分為四個模塊。

1.地區地質地貌認知實習。該專題主要是對秭歸地區典型地貌與地質現象的總體認識,包括:①認識實習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區域地質概況;②熟悉野外地質調查方法,掌握羅盤的使用,能夠獨立進行野外定位、巖體產狀測定和素描圖描繪;③了解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外動力地質現象產生的地質災害,及由此進行的主要邊坡支護治理工程。

2.地區土地資源調查實習。地區土地資源調查實習是通過對農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調查的一般工作方法,能夠按照當地實際和突發狀況設置技術方法和實驗方案,更加清楚地認識和理解土地利用的基礎知識。該專題包括農村土地資源調查和城市土地資源調查兩部分:農村土地資源調查實習主要是進行農村土地資源的權屬和地類調查,要求學生逐地塊地實地調查土地類、面積,掌握各類用地的分布、利用和權屬狀況;城鎮土地資源調查實習是對城鎮各類土地的現狀分布、利用結構等情況調查。

3.土壤資源認知專題實習。土壤資源認知專題是對區域內典型土壤資源進行現場認識,涉及的15個典型土壤剖面均由專業老師和當地農業專家經實地踏勘確定,具有區域代表性。實習要求學生掌握不同地質地形條件下土壤資源分布特點,能夠獨立進行土壤樣本采集和野外土壤基本理化信息測試,熟悉科學實驗的主要內容和開展科學研究的一般性步驟。實習內容包括:①野外識別常見巖石發育的土壤形態和基本特征,熟悉土壤垂直分布規律;②參觀“移土培肥”工程示范區和張家沖水土保持試驗站,了解移土培肥、測土配方的基本方法。

4.城市土地利用專題實習。城市土地利用專題是對秭歸新縣城進行的概括式認識,專業教師就秭歸新城建設相關問題現場講解,指導學生進行市場調研,使學生了解城鎮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政策和房地產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設計調查問卷,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快速融入社會的能力。實習內容包括:①了解秭歸新城規劃,實地考察城鎮擴張模式,并作出綜合評述;②參觀屈原故里和黃帝廟文化旅游項目,熟悉人文景觀開發一般模式;③分組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土地市場調查,熟悉土地開發相關法律政策與房地產開發基本流程。

教學實習作為我系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生首次集中、系統進行的專業綜合性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專業課程理論知識被優化整合到多個實習專題中,要求學生在實習中綜合利用所修知識,展示個人實踐和團隊協作能力。我們對2008—2012年五年間的秭歸教學實習進行了跟蹤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在實習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充分實踐,專業興趣得到極大增強。從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抓住學科發展的總體趨勢,結合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和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才能不斷適應時代對土地人才的要求。由于本專業教學實習時間跨度較長,涉及內容較廣,期間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今后將根據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完善實習內容,將科研與實踐教學緊密的結合,提高實習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加強實習基地建設,不斷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實習體系。

參考文獻:

[1]袁春,錢銘杰,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7,(1):123-125.

[2]寧立波,祁士華,馬傳明.地質類專業野外實習教學中學生角色的轉換[J].中國地質教育,2011,(4):44-47.

[3]張先進,易順華,劉愛民,等.我校秭歸實踐教學基地的教學資源特色與作用[J].地球科學,2008,(33):564,5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yy111111少妇影院| 人妻在厨房被色诱 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av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五月开心播播网|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亲子乱子伦xxxx|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日本高清www色视频| 97色伦综合在线欧美视频 | 白嫩少妇喷水正在播放| 伊人成色综合网| 国产 亚洲 制服 无码 中文 |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2020年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我把护士日出了白浆|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自产21区丝袜|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天干夜天天夜天干天| 国产高清-国产av|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