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可持續畜牧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阿勒泰地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近幾年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將畜牧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加強對畜牧業經濟建設的重視,大力推進游牧定居工程建設、畜禽良繁體系建設,加強對草原保護工作的重視,畜牧業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益不斷提升。針對阿勒泰地區實際情況探索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為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1將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作為畜牧經濟建設重點
良種繁育對阿勒泰地區畜牧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推進阿勒泰地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地區現代畜牧業種業發展實施方案》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畜禽場進行科學改進,并引進優良的種公牛、種公羊,逐步推進良種牲畜形成規模化發展。同時加大引進國外良種,并開展新疆地區內良種畜引進規劃,根據阿勒泰地區實際情況可以計劃引進良母牛2.5萬頭,其中預定從國外引入1萬頭,從新疆地區內部引入1.5萬頭。在良種繁育工作中及時淘汰公畜鑒定不合格的公畜,保證繁育體系質量。
2加強牛羊產業規模化建設
牛羊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是推進阿勒泰地區畜牧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所以阿勒泰地區在尋求畜牧業持續發展路徑的過程中應注意探索牛羊產業的規模化建設,一方面大力推行阿勒泰羊本品種的選育工作,并盡量提高阿勒泰羊多胎繁殖的能力,對肉羊繁殖規模進行適當的拓展,力求實現兩年三產,逐步提高肉羊養殖生產效益。同時,針對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發展需求,制定《地區冬羔生產方案》,為養殖戶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進而引導養殖戶逐步擴大冬羊羔生產規模,為牛羊產業的規模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持。
3積極推進畜牧業的轉型發展
傳統畜牧養殖工作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存在一定不契合之處,嚴重限制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實,所以阿勒泰地區在發展畜牧業的過程中應該在全面把握本地區畜牧業建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探索畜牧業的轉型發展。具體來說,阿勒泰地區畜牧養殖部門可以加強示范工程建設,將構建標準化養殖場作為基礎,在標準化養殖場基礎上探索牧繁農育、農繁農育等多元化生產模式,助推畜牧養殖的轉型發展,將阿勒泰地區建設成為國家級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基地,保證阿勒泰地區的畜牧養殖業不僅能夠獲得持續發展的契機,還能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尋求現代化畜牧業發展路徑。
4探索畜牧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畜牧業的產業化發展是新時期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方向,在阿勒泰地區探索畜牧業現代化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過程中,應該正確認識畜牧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性,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快產業化發展進程。在探索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阿勒泰地區政府部門應該支持畜牧企業發展建設,并為大型兩種繁育基地建設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勵相關企業積極開展有機畜產品認證工作,逐步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畜牧產業化發展,推進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5逐步改善草原生態環境
畜牧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草原基礎的支持,所以阿勒泰地區在發展畜牧業,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制定草原生態建設補助獎勵政策,并建立健全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制度等,即使做好草場修復工作,保護草原生態建設質量。同時,應該注意對草原發展體系進行逐步完善,著力結合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構建現代化的飼草料生產體系,重視牧草引進和培育基地的建設,增加人工牧草比重,為草原生態環境的維護提供良好的支持。
6結語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是阿勒泰地區在發展畜牧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的理念,只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畜牧業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才能夠逐步推進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發展進程,并保證其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地區經濟建設的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冬玲.阿勒泰地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6(8):20-21.
內蒙古是多種地形的結合地區,草原畜牧業是內蒙古農牧業經濟的重心,是當地農牧民維持生計的主要模式。如今內蒙古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完善和解決。其一,資金投入過低。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地區國民生產數值年均增長了14.95%,而國家對于內蒙古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投入卻只有4.97%,雖然也有所增長,但是投入的資金滿足不了畜牧業發展要求。其二,人口在不斷增加,但是地方經濟結構太過單一,滿足不了基本生活要求,給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擔。其三,內蒙古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機械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缺乏先進性,抑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內蒙古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重視控制人口數量
重視控制人口數量,緩解地方經濟發展的壓力。人口數量的控制,能夠適應內蒙古地區的經濟承受能力,人口過多,當地經濟結構過于單一,制約畜牧業的發展。采用多元化經濟結構,將畜牧業的發展與人口的數量進行結合,能夠避免給內蒙古的畜牧業經濟帶來負擔,有利于促進當地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大資金投資力度
畜牧業是內蒙古農牧業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主導當地人們生活水平的決定因素。國家應當加大對內蒙古畜牧業的投資力度,為畜牧業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實現畜牧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應當在內蒙古地區建立專門的畜牧業經濟管理機構,政府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呼吁廣大投資商對內蒙古地區進行投資或貸款,豐富當地經濟類型,向內蒙古地區經濟的現代化方向邁進。設定適合當地發展的投資計劃,加大對畜牧業的投資力度,尋找更多的商機,實現當地經濟的多元化,以適應當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穩定內蒙古地區的經濟。
2.3合理利用草原資源
如今,對于內蒙古畜牧業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壞現象嚴重,是當前開展畜牧業經濟的制約性因素。加強對草原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當前草原形態的重要舉措,是維護草原生態環境的關鍵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資源,提高牧民對草原的保護意識,明確草原對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為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對于草原上的畜群應當予以控制,將數量進行一定的縮減,轉變畜群的飼養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證經濟增長。保護和合理利用草原資源,能夠加速草原的循環再生長,有利于草原生長的旺盛,為內蒙古地區畜牧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結束語
[關鍵詞] 烏當區 畜牧業 現狀 可持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S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173-01
一、烏當區畜牧業現狀
烏當區地處貴陽市東北部,屬貴陽城市規劃的9個組團之一,全區總面積686平方公里,轄5鄉(其中2個民族鄉)、3鎮、5個新型社區(其中2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共95個村(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2.64萬人。地貌類型復雜,山地、河谷階地、盆壩地、丘陵縱橫交錯分布,以山地、丘陵為主,占土地面積的95%。全區平均海拔1242米,年平均氣溫14.6C度左右,無霜期288天,年均日照1205.8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豐富、雨熱同季、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這一特征是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季風性、高原性、多樣性立體型氣候,適合牧草和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另外本區水資源豐富、多種類型的土地資源豐富、木本植物種類繁多,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自然基礎。
2012年,完成肉類總產量1.27萬噸,禽蛋產量0.205萬噸,水產品產量509萬噸,推廣雜交豬12.3萬頭,其中三元雜交豬9.2萬頭,家禽出欄153萬羽,推廣意蜂0.055萬群,新增牛存欄10178萬頭,人工種草0.153萬畝,閑田土種草0.51萬畝,秸桿處理利用1.52萬噸,工業飼料推廣3.52萬畝,牛品種改良0.36萬頭。
2012年烏當區畜牧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以鄉鎮(村)獸醫站建設、畜禽水產養殖場(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截至目前,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1億元。
在禽類、水產養殖方面,發動項目帶動,尤其重視特色養殖。2012年漁業增殖放流項目總投資16萬元,貴陽市烏當區政府聯合烏當區畜牧技術服務中心及烏當區漁政,在漁洞峽水庫開展漁業增殖放流活動,近千名干部群眾向漁洞峽水庫投放了45萬尾魚苗,對水庫魚類種類資源及時補充和恢復。觀賞魚養殖項目中。已發展養殖大戶50戶,面積300余畝,品種主要為錦鯉、熱帶魚、金魚三種,年產商品觀賞魚480多萬尾,年產值600余萬元,戶均新增產值12萬元,純增收6萬元。冷水魚養殖項目中引進了俄羅斯鱘魚、西伯利亞鱘魚、雅魚、虹鱒魚、金鱒魚等,并獲得農業部認證的無公害產品認證書,也是貴州省唯一獲得該證的水產養殖基地。截至目前,東風鎮漁洞峽冷水魚基地年產冷水魚90000斤,年產值達200多萬元。
2012年貴陽銀杏樹大鯢規模化繁殖重點基地:項目總投資210萬元。其中:建服務中心150平方米,孵化室150平方米,引進優質大鯢親本150尾。貴陽強興大鯢規模化繁殖重點基地項目總投資80萬元。建標準化仿生態繁殖場300平方米,引進優質大鯢親本50尾,修建圍墻200米。
具有貴州特色的綠色無公害雞養殖方面,貴州黑羽雞從2006年開始保種選育至今,種群已達2000羽,年出欄肉雞5萬羽。另外盧花雞養殖項目在羊昌鎮羊昌村實施,生態放養,完全處于自然生長狀態,不使用激素類促長劑,生長緩慢,抵抗力、免疫力非常強的蘆花雞。雞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富含人體必須氨基酸。現存欄量達8000余羽,年出欄10余萬羽,年產值750余萬元。
通過多年的艱辛培育,與重江、劍河香豬雜交形成的貴州省地方新品種生態香豬養殖。烏當區新堡鄉野香豬是依托新堡鄉布依鄉皰湯第一村,現存欄600多頭,年產值200多萬元。
在技術基礎和監管力度方面,目前,我區畜牧中心有技術干部51人,均為大專以上學歷,中級職稱15 人,初級職稱24人。通過不斷的技術推廣和項目指導使養殖戶接受畜牧科技的意識。
二、烏當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建議
在畜牧業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繼續擴大招商引資。規范養殖場的管理,引進高科技人員指導和示范工作。在對獸藥、飼料經營和使用的監管中加大抽檢力度,保證生產管理中飼料安全、用藥安全,減少或杜絕因用藥和喂養導致的大批牲畜死亡事件。嚴格生豬屠宰檢疫制度確保不漏檢一頭生豬、不放進一頭病豬、不放出一頭染疫胴體。確保上市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率、病害肉無害化處理率、檢疫合格證持證率達到100。
繼續擴大生態特色養殖項目,近年來,國家食品安全問題頻出,正是我區發展生態綠色無公害畜牧產品的大好機會,特色養殖項目加大投入和規范生產,將養殖場發展成有機養殖場,向發達國家的有機農業靠攏,有機的標準也是國內食品行業認證的最高標準。提高養殖場的建設、管理、養殖標準將是今后必然的趨勢。
在發展養殖項目的同時,可引進一些適合觀光生態農業的品種,將畜牧業和生態觀光相結合,如魚塘養殖中,可增加觀賞魚類,還可提供垂釣園、舉辦垂釣節、捕魚節、“全魚宴”這類休閑項目。帶動烏當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成為貴陽市必不可少的農業觀光休閑圣地。
充分利用我區林地、果園優勢,發展林下特色家禽養殖。加大種草養畜力度,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會,退耕還草、林下種草、改良天然草地、加大生態畜牧業發展,發展草地觀光農業,形成生動活潑的田園畜牧美景。擴大和加快建設畜牧業產品的出口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我區優勢,打造一條獨特的有機畜牧產品向國外輸出的特色通道。
加大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依法治牧,認真貫徹執行《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動物防疫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種畜禽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穩定畜牧業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保護消費者利益和人民身體健康,保障畜牧業全面健康的發展,提高廣大養殖戶收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龍登香.貴陽市烏當區畜牧業發展現狀及規劃[J]. 貴州畜牧獸醫,2009(4)
關鍵詞: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行政執法
中圖分類號: 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1-0077-02
畜牧業是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畜牧業的發展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全局來說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改變畜牧業傳統發展方式,推動畜牧業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促進畜牧產業從數量型到質量型轉變,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新形勢下對畜牧業行政執法機構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把畜牧業行政執法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為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1 新形勢下畜牧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1]
近幾年以來,我國畜牧業及其相關產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200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以下簡稱《畜牧法》)及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實行之后,從源頭上有了較好的法律保護。畜牧業進入法制化發展軌道,使得我國畜牧業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畜牧業已經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畜牧業發展進程的加快,一系列相關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成為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上的絆腳石。
1.1 傳統養殖方式的大量存在所帶來的問題
由于傳統養殖在技術上沒有過高的強制要求,通常采用最基本的養殖方式,對可能出現的疾病等動物健康問題無法做出早期預警,所以一旦出現疫情則會大面積傳播,導致農戶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極大損害了本地區畜牧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給動物疾病防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諸如沒有按照規定合理使用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也不同程度造成了畜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動物排泄物容易造成污染,對人和動物都有不利影響。
1.2 畜牧業行政執法存在薄弱環節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畜牧業行政執法隊伍的自身建設有待加強。由于地方上的動物檢疫監察隊伍的建設差距較大,且機構亦不夠完善,彼此之間的職能分工存在模糊,經常容易導致相關的行政監督工作難以開展。另外,畜牧業行政執法隊伍中,各人員間的專業技能素質總是或多或少存在不到位或缺失的現象,對畜牧業行政執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認識上也存在偏差。第二,在畜牧業行政執法過程中與有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力度不足,往往造成執法軟弱等問題。所以,在畜牧業行政執法過程中應有效地聯合工商、環保、公安等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使畜牧業行政執法做得更好、更有效。
此外,畜牧業用地不足以及對畜牧業相關配套設施的投入不夠,畜牧產業相關信息的收集、處理力度不足等諸多問題,也是制約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2 加強新形勢下畜牧業行政執法建設的重要意義
作為畜牧業行政執法隊伍中的一員,應加強對畜牧業行政執法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2]。
(1)加強畜牧業行政執法建設是事關我國農業發展全局的重要內容。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畜牧業亦在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畜牧業的發展也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收入問題。作為保障畜牧業規范合理運行的畜牧業行政執法單位,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應提高自身認識,從大局出發,著眼細微,為保證我國畜牧業有序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2)加強畜牧業行政執法建設,是貫徹《畜牧法》相關要求,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法制化、規范化的運行軌道,要切實保證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弘揚《畜牧法》及其相關法律的精神,保證法律尊嚴,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3)加強畜牧業行政執法建設,也是保證人民生活,創造良好生活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不斷出現的“瘦肉精”、“健美豬”等食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嚴重地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益,更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畜牧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更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
3 加強新形勢下畜牧業行政執法建設的主要手段
針對我國畜牧業及其相關產業在發展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必須要找出對策加以妥善解決,這事關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也事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大局。
3.1 堅決貫徹《畜牧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規定
堅決貫徹《畜牧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規定,實現畜牧業發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畜牧法》及其配套的相關法律法規是保證我國畜牧業積極健康發展的根本大法。要實現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引導畜牧業朝著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前進,就必須認真學習和貫徹《畜牧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加強整體規劃,使畜牧業與其他農業項目實現協調發展,實現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并以提高畜牧業整體質量為中心,大力扶持和發展大規模、高效益的相關產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并依托現代科學技術,使畜牧業從整體上有一個質的提升。加強對動物疾病防控的監管力度,更加高效地保護和利用優質畜禽種質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并進一步提高畜產品的加工能力和市場占有率。
3.2 提高對《畜牧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認識
提高對《畜牧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認識,打造一支完善的畜牧業行政執法隊伍,提高從業人員的法律認知水平。首先,各級畜牧行政執法部門要認真學習《畜牧法》的相關內容,領會《畜牧法》的精神要旨。采取多種手段和途徑,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廣大養殖戶宣傳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引導養殖戶正確適用法律,維護自身的相關權利并履行相關義務。另外,還要實行執法責任制。對行政執法機構實行執法人員責任制,建立健全錯案追究制度。
3.3 確保畜牧業行政執法行動行之有效
為克服畜牧業行政執法存在的軟弱性問題,應積極聯合相關執法單位,開展一種行之有效的執法行動。以往的畜牧業行政執法由于是單一部門執法,會或多或少存在力度不足等問題,且畜牧業是事關經濟運行大局的重要經濟部門,進行聯合執法沒有必要。在執法過程中,畜牧業的主管單位畜牧局應發揮執法的核心作用,再聯合工商、公安、質檢等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多管齊下,使畜牧業行政執法開展得更好、更有成效,有針對性的采取對違法行為依法進行立案調查并下達書面整改通知書、對違規經營產品進行查扣等手段,凈化畜牧業發展環境,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4 建立“陽光執法”體系
建立“陽光執法”體系,積極接受監督,虛心接受合理建議,切實推動行政權力規范、透明、公開、有效運行。畜牧業行政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作為保護畜牧業健康發展的相關執法單位,應該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使權力在陽光之下運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取信于民,避免盲目執法,粗暴執法行為的發生。要虛心接受來自社會和群眾的合理化建議,積極改正工作中的失誤和不足。使利用職務犯罪損害民生的現象得到進一步遏制,使畜牧業的行政執法從源頭上得到純潔,進一步提高履行畜牧業執法任務的能力。
3.5 積極開展疾病防治、技術輔導、畜牧產業信息共享等工作
畜牧局和動檢所等相關畜牧業執法單位要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深入養殖業主之中,積極開展疾病防治、技術輔導、畜牧產業信息共享等工作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引導畜牧業向高技術水平邁進。
總之,畜牧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在發展之中,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但發展的中遇到的問題必須依靠發展來解決,只有大力推進現代畜牧業技術進步,認真貫徹落實《畜牧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實現我國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畜牧業行政執法的良性開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畜牧業 存在問題 對策
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農業產業化進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客觀分析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學謀劃發展定位和發展重點。畜牧業前連種植業,后連加工業,是大農業的主要角色,是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合理發展畜牧業,對于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牧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畜牧業的發展還比較滯后,還存在著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畜牧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養殖模式滯后。目前有些地方畜牧業還是以傳統的養殖方式為養殖主體,主要是以牧戶為基礎的個體養殖和較小的養殖場養殖。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專業養殖場戶,生產的隨意性比較大,只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隨意建場,人畜混居,畜舍簡陋,場址選擇、場區布局不合理,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動物衛生防疫條件,不僅給動物防疫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綜合效益不高。
2.養殖品種老化,養殖技術滯后。養殖品種老化,畜群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后是有些地方牲畜業發展的又一原因。良種引進不足,種畜禽供種能力不足,大量從境外購買的仔畜仔禽,也給畜牧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養殖技術滯后,重存欄,輕出欄,對畜禽飼料的營養搭配不當,嚴重影響生產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對病死的畜禽隨意處理,對畜禽的養殖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3.規模養殖的標準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養殖場規模小,政府不介入審批和管理,由養殖戶隨意建場飼養,沒有合理的場地規劃、建設、飼養管理、防疫、糞污處理等體系。相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聯動機制,政府、畜牧業管理部門在項目建設中,往往表現為重扶持、輕管理。這種項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現象,是嚴重缺少部門之間協調聯動機制的典型表現,會直接致使畜牧業項目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嚴重影響了畜牧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畜牧養殖面臨“四低”。①農牧民的文化水平低,對科技知識的接受程度低,他們只關心短期內的經濟效益,大多沿襲傳統落后的飼養習慣,嚴重制約了畜牧科技推廣進程。②鄉鎮蘇木畜牧科技隊伍待遇較低,極大地挫傷了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③基層畜牧養殖推廣人員技術水平較低,在崗人員中多數沒有經過系統專業培訓,理論功底差,業務素質不高,導致整個畜牧隊伍的業務素質不高,不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④科技推廣費用投入低,科技宣傳和普及遠遠不夠,另外,目前動物保護體系和飼養獸藥質量監測體系薄弱,尤其是各級動物防檢疫機構基礎設施落后,動物疫病的監測、診斷、預防和撲滅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設施簡陋等突出問題,導致畜牧業技術支撐體系十分脆弱。畜牧養殖這“四低”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三、新形勢下促進畜牧業發展的對策
1.科學地轉變經營方式。首先是轉變飼養方式。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養殖模式,從生產方式上進行改革,提倡“集中連片、各有重點、你我不同、和平發展”畜牧業發展新格局,逐步減少散飼養戶,擴大單元飼養規模,進一步向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其次是完善建場審批制度。對新建的規模養殖場,必須經畜牧部門審核、審批,凡場址選擇、飼養規模、環保條件、技術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結構等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允許興建。最后是堅持“三退三進三結合”原則。規模小的養殖場戶要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進入小區、進入市場,與龍頭企業相結合、與環保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園林式養殖小區,促進散養戶向養殖小區集中,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改善農牧民居住環境,提高畜產品質量。
2.科學謀劃畜牧業的發展策略。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新時期,決策、管理、服務部門和生產主體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畜牧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要從戰略高度統籌畜牧業,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加大畜牧技術推廣應用,通過“陽光工程”、“科技進萬家活動”不斷提高農牧民科技素質,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②抓好“四個提升、三到位”畜牧業上臺階工作。“四個提升”即:畜禽產業區域優勢進一步提升,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三個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③合理發展畜牧業。全面積極推行“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防疫嚴格、設施齊全、治污達標、管理科學”規模養殖的畜牧業,鼓勵有條件的養殖戶聯合建設養殖小區。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加強實用技術推廣,建立了一批科學養殖技術示范區和合作社組織,并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普及。④加大畜牧業技術推廣,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收集有關信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市場信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
3.全面提高畜產品的質量。①加大投入品監管。大力推行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規范產地環境、飼養、用藥、防疫標準,控制農殘、藥殘;要加快畜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加強對畜產品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志、市場準入等全程監管;強化產地檢疫,規范屠宰檢疫。②加大疫病防控,降低養殖風險。科學地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完善縣、鄉(鎮)、村動物防疫機構,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增加動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給畜牧業帶來風險。
關鍵詞:畜牧業 存在問題 發展目標 對策
用科學發展觀謀劃畜牧業,可以更科學地配置農業資源,有效轉化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帶動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客觀分析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學謀劃發展定位和發展重點[1]。如何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畜牧業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駕馭畜牧業發展的實際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目前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專業場戶,生產的隨意性比較大,只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隨意建場,人畜混居,畜舍簡陋,場址選擇、場區布局不合理,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動物衛生防疫條件,不僅給動物防疫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綜合效益不高。二是規模養殖發展的要求與滯后的基礎設施改造投入、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部分政企技企聯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都制約著畜牧生產的發展。三是規模養殖的標準不高。相當一部分規模養殖場雖然存出欄量上去了,但規劃、建設、飼養管理、防疫、糞污處理和規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礎設施及畜禽產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畜產品安全問題突出,畜牧業飼養方式落后,使用違禁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畜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動物疫病防治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畜牧業發展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發展、保護、監管、創新”八字工作要領,實現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圍繞“保護環境、生產優質無公害畜禽產品”為中心,以“畜禽品種改良、生態養殖”為切入點,抓好動物疫病防控、畜牧業投入品監管和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畜牧上臺階工程目標[2]。
三、發展對策
1.科學轉變經營方式
一是轉變飼養方式。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養殖模式,從生產方式上進行改革,提倡“集中連片、各有重點、你我不同、和平發展”畜牧業發展新格局,逐步減少散飼養戶,擴大單元飼養規模,進一步向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3]。二是完善建場審批制度。對新建的規模養殖場,必須經畜牧部門審核、審批,凡場址選擇、飼養規模、環保條件、技術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結構等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允許興建。三是堅持“三退三進三結合”原則。規模小的養殖場戶要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進入小區、進入市場,與龍頭企業相結合、與環保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園林式養殖小區,促進散養戶向養殖小區集中,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畜產品質量。
2.科學謀劃畜牧業的發展策略
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新時期,決策、管理、服務部門和生產主體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畜牧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要從戰略高度統籌畜牧業,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加大畜牧技術推廣應用,通過“陽光工程”、“科技進萬家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個提升、三到位”畜牧業上臺階工作。“四個提升”即:畜禽產業區域優勢進一步提升,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三個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三是合理發展畜牧業。全面積極推行“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防疫嚴格、設施齊全、治污達標、管理科學”規模養殖的畜牧業,鼓勵有條件的養殖戶聯合建設養殖小區。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加強實用技術推廣,建立了一批科學養殖技術示范區和合作社組織,并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普及。四是加大畜牧業技術推廣,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收集有關信息。緊緊圍繞“黃牛振興計劃、奶牛跨越計劃”、“畜牧進萬家活動”強力抓好畜禽良種的引進和繁育,良種普及和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重點推廣秸稈青貯種草養畜技術、標準化養殖技術、無公害畜禽生產技術、高效養殖技術、發酵床生態養豬及瘦肉型豬配套飼養技術、優質肉兔生產等實用技術。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市場信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
3.全面提高畜產品質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監管。大力推行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規范產地環境、飼養、用藥、防疫標準,控制農殘、藥殘;要加快畜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加強對畜產品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志、市場準入等全程監管;強化產地檢疫,規范屠宰檢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養殖風險。科學地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完善縣、鄉(鎮)、村動物防疫機構,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增加動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給畜牧業帶來風險[4]。
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畜牧業可持續性、連續性、可再生性發展的前提。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畜禽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畜牧業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必須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創造優美環境、實現畜牧業健康發展為目標,促進畜牧業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參考文獻:
[1]田青松.建原農區畜牧業發展潛力與對策[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1(4):26-27.
[2]夏顯力,王勁榮.畜牧業以質增效的發展思路及其實施途徑[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10):111-113.
1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發展現狀
內蒙古草原是全國重要的綠色畜產品生產輸出基地。大面積的天然牧場,為草食性牲畜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種類多、數量可觀的畜產品。草原牧區每年向內地農村和城市郊區輸送大量良種、改良種牲畜,成為種源基地。在牧區,各族牧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草原畜牧業,集體經濟和各項公益事業主要靠草原畜牧業積累。在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總格局中,草原畜牧業既是一大優勢產業,也是一大支柱產業。“十二五”期間,創建了140個國家級標準化畜禽養殖示范場,牧區家庭牧場已發展到3.5萬個。畜牧業生產方式進入了由散養邁向全面規模化養殖的關鍵期。
2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經濟經過改革開放,在發展現代化畜牧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進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總體上全區草原畜牧業仍處于由傳統的游牧、半游牧經濟向現代商品經濟過渡階段,不僅速度慢、水平低、不穩定,而且基礎脆弱、環境惡化、后勁不足,牧區畜牧業發展緩慢、投入不足;草原退化嚴重、畜草矛盾尖銳;抗災能力弱、生產不穩定;生產責任制不夠健全、一部分牧民生活還比較困難。草原畜牧業和牧區經濟在由溫飽型向效益型轉變、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諸如,牧民生產規模小與全國大市場的矛盾;工牧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協調;牧區出現剩余勞動力,就業不足;草原畜牧業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仍然較大。企業生產多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自主研發、科技創新的比重普遍不高,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較大,評價值排位靠后。招商引資結構不優、民間資本活力不足。現代畜牧業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不足。第三產業水平低,三次產業結構和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3實現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樹立生態優先的科學發展理念
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臨長期發展模式的重大選擇,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產值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必須尋求一條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實行低度消耗資源的生產體系和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它包括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基本任務,促進民族地區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3.2探索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模式
草原畜牧業是草原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但它屬于弱質產業,尚未真正擺脫傳統“粗放型”與“掠奪式”的生產方式。為了畜牧業產量與產值的增長,往往對草原過度墾殖、掠奪式利用,造成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畜牧業生產受到制約的惡性循環,所以單靠發展第一產業牧區無法徹底擺脫草原保護和開發的困境。當務之急是就是調整牧區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因地制宜探索牧區可持續發展模式。
3.3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草原牧區產業可持續發展要與草原生態保護有機結合。一是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以生態畜牧業、生態林草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環保產業等為主體的生態產業、綠色產業體系,以實現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和合理替代。二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需要資金的投入、科技的應用,要求產業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加速改善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的局面,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經濟激勵,調動人們參與的積極性,視其類型的不同逐步實現產業化或市場化、民營化等,作為一系列產業或行業,直接參與產業發展及調整,成為優化產業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4成立經合組織,推進畜牧業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