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07:45: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可持續建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S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可持續建筑的定義發展
通常,可持續建筑與1987 年《布倫特蘭報告》中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互相聯系,即“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但是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寬泛,常被批評為過于模糊。
可持續建筑沒有統一的定義,環保、生態、節能、綠色、生物和氣候適應性建筑,都被認為是可持續建筑的實現途徑。所有可持續建筑的實現途徑都關注兩大方面:一即“建筑設計需從根本上考慮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即“需減少建筑運行過程對石油燃料的依賴性”。
二、可持續建筑的低碳設計戰略
為了實現節能和減排的雙重目標,一種綜合性的可持續建筑發展戰略呼之欲出。此種戰略并不僅僅聚焦于技術層面,同時強調了行為轉變在建筑節能領域中的作用,而這點通常在中國的建筑行業被忽略。
1.低碳節能技術手段
建筑供暖、通風、制冷、空調系統(即HVAC 系統)和照明系統,占了建筑總能耗的絕大比例。低碳節能技術手段也聚焦于此,在維持建筑的熱平衡、保證照明舒適度的同時,采用現代先進科技和創新型產品,降低建筑能耗。
(1)維持建筑熱平衡
在建筑設計過程早期,應將當地氣候條件、太陽高度角、采光條件等考慮入設計概要中。建筑從屋頂、外墻到窗戶可應用智能玻璃立面、建筑遮陽設備、創新型隔熱產品等先進技術與材料,降低整個建筑的屋頂、外墻、窗洞等傳熱系數,從而減少住戶用于取暖和消暑的電費支出。
(2)照明設備與控制系統
照明設計應符合建筑照明標準的相關規定,使用高效節能的光源與燈具,并根據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設置適當的環境照明和任務照明。采用時控、光控或者智能控制器進行調光,在一個空間內依據用戶的需求與喜好,創造不同的場景,適應多功能的用途。智能調光系統在保證光環境舒適宜人的同時,也能提高用戶的工作效率,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省使用燈光,節省電力消耗,充分展示在照明運行環節最大限度挖掘節能減排的潛力。
2.可再生能源技術與建筑一體化設計
可再生能源技術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即將建筑的使用功能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構件,使得建筑各部分的功能協調統一,達到令人滿意的節能和使用效果。如今,光熱建筑一體化、光伏建筑一體化、風能建筑一體化等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從目前來看,這些技術大多更適于整合于新建建筑中,而用于已建建筑的改造,還亟須技術改進。
(1)光熱建筑一體化
太陽能熱水器是目前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太陽能轉化后的熱能利用于制冷與空調,包括太陽能吸收式制冷、太陽能除濕式制冷、太陽能吸附式制冷等。但由于太陽能集熱器占地較多,在推廣中難免受到一些限制。
太陽能集熱器是太陽能轉化為熱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體化設計中的重點內容。建筑設計需將太陽能集熱器作為建筑的組成元素,與建筑有機結合,保持建筑統一和諧的外觀,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在保證集熱效果的前提下,太陽能集熱器的設計安裝有著多種方式,包括在建筑屋面(平、坡屋面)、陽臺攔板、建筑立面等。其中,太陽能集熱器設置在平面屋頂上是最為簡單易行的設計方法,其優點是安裝簡單,可放置的集熱器面積相對較大,且可以調整集熱器的朝向,對于東西朝向的建筑極為便利。而太陽能集熱器設置在建筑外立面上會使建筑有一個新穎的外觀,能彌補屋面(尤其是坡屋面)上集熱器面積及安裝角度受限的缺陷。
(2)光伏建筑一體化
新建建筑采用光伏建筑一體化,可以達到更好的節能和碳減排效果。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化為直流電能,再通過逆變器將直流電能轉換成交流電能,就能成為絕大多數家用電器的電能來源。但在實際應用上,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太陽能電池片轉換效率目前僅為15%左右,即使采用聚光技術的電池片,最高轉換效率也只能達到35%左右。而許多辦公設備(比如筆記本電腦、打印機等),又要將交流電源轉換成直流電源,能量損失最高可達50%。事實上,大多數電氣設備,包括照明設備,都能依靠直流電有效工作而不需要交流電源。鑒于此,更多地使用直流分配網絡(DC distribution networks),可減小不必要的能量轉換,提高可再生技術的經濟效益。
從另一個角度看,目前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相對于傳統煤炭等發電手段,價格依然比較昂貴。如果每千瓦時的電能價格能夠降低,那么將光伏產品用于建筑發電的低碳潛力巨大。隨著太陽能電池板生產量的擴大、生產技術的不斷成熟,光電轉換效率不斷在提高,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也不斷在下降。現今的研發重點也聚焦于傳統晶硅電池片的替代品研究,采用不同基質材料(比如薄膜聚化物)嘗試光電轉換,使得CIGS 等各類低成本電池片的效率仍在提高。與此同時,專為建筑集成而開發的光伏組件雙面玻璃的封裝方式在逐漸流行,為建筑商將光伏組件直接組成玻璃幕墻,擴大電池片覆蓋建筑的面積,從而為提高電量輸出提供著新的設計思路與方法。這些都預示著光伏技術將成為可再生能源技術與建筑一體化設計中的重要一員。
(3) 風能建筑一體化
風能建筑一體化發電效率高、成本較低。小程機器,其應用價值還有爭議,而中程機器(5~50 kW),若裝置適當(如成為新型建筑或高層建筑的一部分),則貢獻巨大。比較典型的例子如2007 年6 月竣工的巴林世貿中心(WTC),3 個巨大的風力渦輪螺旋槳按照獨特的空氣動力學安裝到建筑中,每個直徑長達29m,每次工作,這3 個巨大的螺旋槳大約能給大樓提供11%~15%的電力,足夠給300 個家庭用戶提供1 年的照明用電。
3.意識提升與行為轉變
在很多情況下,意識提升對于實現節能和碳減排的目標,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既節約成本,又行之有效。可持續建筑的擴展,需要利用政府立法和企業政策的影響力,提升建筑用戶的意識,促使行為轉變以實現節能。比如鼓勵建筑用戶,當離開房間的時候,關閉不必要的照明和電器設備,可以有效地減少電能消耗。又比如,在中國很多的商業建筑中,有近50%的能量用于供熱和制冷需求。如果在任何一座建筑中調整1 ℃的室內溫度變化,可在建筑年度能耗中,帶來非常可觀的節能效果。
4.碳抵償措施
碳抵償,即人們計算自己日常活動直接或間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后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專案、可再生能源工程等方式,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量。建筑節能領域可以考慮推動碳抵償措施的實現。建筑在采取了高效能源管理、節能技術應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后,可以針對建筑全壽命期間的碳排放量進行合理的評估,采取一定的碳抵償措施,以實現更為顯著的碳減排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碳抵償仍舊富有爭議,自愿減排項目不僅缺乏統一認證標準,客觀上造成認證、監測的難度,還無法保證其真正實現項目所在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因而,應該在前述措施都已有效開展后再考慮碳抵償措施。
關鍵詞:可持續建筑;能源管理;低碳節能;建筑一體化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原則。所謂可持續建筑,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地定義,其設計理念的實現途徑主要是從生態方面著手。即“建筑設計需從根本上考慮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即“需減少建筑運行過程對石油燃料的依賴性”。此種理念并不只是局限于技術方面,同時強調了高效能源管理和行為轉變在建筑節能領域中的作用,因此,為了實現節能和減排的雙重目的,一種綜合性的可持續建筑建筑設計手法應運而生。
1 高效能源管理系統的設計
高效能源管理系統在低碳建筑設計中占著最重要的位置,包括技術和非技術兩方面。技術方面主要包括能源管理網絡、能源運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等;非技術層面需要解決能源管理與建筑用戶之間的關系。運用能源管理系統有效地對能耗數據進行分析并監督管理建筑實施過程,對節能設備的安裝和建筑用戶意識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直接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能源管理網絡
建筑能源管理系統包括從相對簡單呆板的閉環控制,到特定為建筑單體或建筑群體設計的復雜數據檢測、儲存和交換系統等。經過把能源測量裝置、溫度和照明傳感器與建筑能源管理系統相連接,按時監測能量消耗信息,并利用自動糾錯軟件修正誤操作。
(2)能源運行數據的分析和采集
緊緊地只國家統一安裝的電表來讀數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普通電表只局限于估計讀數沒有記錄測量日期和測量時間點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需求一個多功能更加完善的能源計量系統來進行能耗的按時記錄。在記錄時的同時所有能耗數據需設定同一個標準的讀數時間,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具體的進行數據分析。假設建筑內具備良好的控制系統,建筑的供熱和制冷系統能耗應與外部環境溫度成比例。例如,在供熱的時候,能耗隨著外部溫度升高而下降。如果數據比較分散則表明控制差;如果能耗偏離趨勢基線比較多,則表明了供熱設備出現了問題。假如供暖和制冷控制合理到位,那么數據在能耗趨勢線周圍。
2 低碳節能技術手段
低碳節能技術方面主要體現在建筑供暖、通風、制冷、空調系統(即HVAC系統)和照明系統,在維持建筑的熱平衡等一些列情況下,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和新型產品,降低建筑物的能量消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維持建筑熱平衡
在建筑設計前期,要把本地氣候因素、陽光照射角度、采光因素等考慮入設計中。從建筑物的屋頂、外墻到窗戶盡可能采用智能玻璃立面、高新技術隔熱產品等,從而以達到降低整個建筑物的墻體的傳熱系數,以降低用戶取暖和消暑的電能消耗。
(2)照明設備與控制系統
照明設計要嚴格按照建筑照明標準的來執行,使用高效節能用電設備和燈具,并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合理安排環境照明和任務照明的設置。采用聲控或光控等智能控制設備進行調光,智能調光系統在確保舒適宜人的光環境的同時,盡最大的限度減少電能浪費,充分體現在照明運行過程中,挖掘節能減排的最大潛力。
3 可再生能源技術與建筑一體化設計
本設計意圖主要體現在將建筑的使用功能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兩方面,只有將兩方面有機地結合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構件,使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相協調而實現節能目的。但是,就現在的情況可發現這些技術比較適合新建建筑中,而對已有建筑物的改造方面,技術還需進一步提高。
(1)光熱建筑一體化
太陽能集熱器是太陽能轉化為熱能系統重要構件,光熱建筑一體化設計則主要是將太陽能集熱器作為建筑的一部分,并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因素與建筑和諧統一的結合在一起。在確保集熱效果的同時,有多種方式可對太陽能集熱器進行設計和運用,包括在建筑屋面和陽臺攔板等。可以說,最基礎是太陽能集熱器在平面屋頂上的安裝,既簡單又安全,在安裝的過程中集熱器接觸面較大,并且方向也可以適當調配,以東西方向最佳。相反如果太陽能集熱器是安裝在建筑外立面上就陷得較為困難但是這樣做的有點表現在其外觀上,給人一種視覺的美感,也間接解決屋面上集熱器面積及安裝角度受限的問題。
(2)光伏建筑一體化
新建建筑在操作時運用的是光伏建筑合二為一,這樣不僅有利于節能而且還可以減少碳排放量。運用太陽能電池板使太陽能轉變為直流電能,最終通過逆變器完成直流電能與交流電能的轉變,從而獲取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電能。總而言之,相當數量的電氣設備,例如電燈,可以采用直流電來代替交流電完成工作。綜上所述,直流分配網絡的大量使用(DCdistributionnetworks),不僅可以縮小能量配置,還可以加強可再生技術。試換種思維模式,當今采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與傳統的煤炭發電相比較其價格還是相對較高的。試想如果可以使電能價格調低,就會使光伏產品在建筑發電方面的有點發揮的淋漓盡致。因為太陽能電池板生產量和生產技術的提高也就影響了光電轉換率最終導致太陽能電池板價格降低。當下的最主要的研發對象是傳統晶硅電池片的替代品研究,運用不同基質材料(比如薄膜聚化物)進行光電轉換,導致CIGS等各類低成本電池片的使用率逐漸加強。同一時間,建筑集成所使用的特殊方法――光伏組件雙面玻璃的封裝盛行起來,為建筑商將光伏組件直接組成玻璃幕墻,擴大電池片覆蓋建筑的面積,因而為提高電量輸出做出了新的構想和展望。
(3)風能建筑一體化
風能建筑一體化發電的特點是低成本高效率。小程機器,在價格定位上仍有歧義,而中程機器(5~50kW),如果能夠科學合理的配置,那么其貢獻不可忽視。其中最為突出的事例是2007年6月竣工的巴林世貿中心(WTC),3個巨大的風力渦輪螺旋槳按照獨特的空氣動力學安裝到建筑中,每個直徑長達29m,每次工作,這3個巨大的螺旋槳大約能給大樓提供11%~15%的電力,足夠給300個家庭用戶提供1年的照明用電。
4 碳抵償措施
碳抵償,也就是所謂的日常生活中CO2的排放量,并對其產生的經濟成本相互協調,最后支付給專業部門,運用植樹、環保專案、可再生能源工程等方法,減少空氣中CO2的排放量。日常建筑施工中因為使用了高效能源管理及節能技術等方法,能夠有效的分析和檢測建筑全壽命期間的碳排放量,運用適當的碳抵償措施,使碳減排能夠更好的進展。需要考慮的是,對碳抵償策略意見不一,自愿減排項目沒有明確的實施標準,從而使認證、監測等的實施在間接上受到阻礙,而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可持續建筑的低碳設計。綜上所述,我們必須使上述措施都得到完善后再對碳抵償措施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5 結語
基于對節能和減排目標的實現,可持續建筑的低碳設計一方面要做到高效能源管理另一方面還要做到暖通空調管理和照明管理等,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建筑一體化之間的關系,總之,在做到以上方案的同時還要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意識及個人行為,政府和企業應該采取獎懲分明的方式進行監督管理,更好的為可持續建筑的低碳設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武德俊。將低碳理念融入建筑創意――全國大學生綠色建筑創意設計大賽落幕[J]。節能與環保,2011,(12)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類城市發展建設活動對地球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日趨明顯,西方國家開始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英國政府組織BRE制定了第一部建筑綠色評估標準BREEAM,隨后美國USGBC推出了LEED評估系統,以這兩套系統為代表形成了第一代綠色建筑認證標準。經過近20年的市場運作以及有志于綠色建筑的專業人士的推動,第一代綠色建筑認證標準得到了廣泛運用和認可。然而面對當今世界人類在城市建設上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第一代綠色建筑認證標準上存在一些不足:
(1)綠色建筑評估標準片面強調單項技術應用,缺乏整體性。
(2)忽視了建筑的經濟問題。
(3)忽視了建筑的綜合使用要求與性能的重要性。
(4)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并不能滿足業主,使用者的要求。
作為生態節能建筑和被動式設計發展最早的歐洲國家,德國早先卻沒有推出類似的可持續建筑認證標準。之所以如此,源于德國人對自己現有工業標準的自信。自工業革命以來,德國已建立一套相當完善、要求很高的工業標準體系,并且在可持續建筑研究和實踐領域已有多年經驗,技術也相對成熟。在德國人看來即便是滿足了現有的LEED認證的要求,也未必能夠達到他們已有的工業標準,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似乎忽視了這樣一套認證標準的市場價值和重要性。
2 德國DGNB認證標準簡介
DGNB是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標準(Deutsche Gütesiegel für Nachhaltiges Bauen)的縮寫,同時也是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 e.V.)的縮寫。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是德國可持續建筑及房地產行業最大的非贏利性機構,目前有超過1100家會員,來自大型投資與開發企業、工程建設及設計企業、研究機構和地方政府。
經過大量的分析調查和研究工作,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在2008年推出了第二代可持續建筑認證標準―DGNB,針對現有體系中尚不完善之處提出第二代綠色建筑認證標準,包含六方面內容見圖2:
(1)經濟質量:包括使用期內的耗費、面積使用率、使用靈活性以及價值穩定性。
(2)生態質量能量:包括水、材料、自然空間的使用,污染物、危險物和垃圾的回收和處理。
(3)功能及社會:包括熱工舒適度、空氣質量、聲學質量、采光照明控制,個性化需求、社會環境以及環境設計的協調。
(4)過程質量:包括設計、施工、經營的管理,能耗管理和材料品質監督。
(5)技術質量:包括防火技術、室內氣候環境,控制的靈活性、耐久性和耐候性等。
(6)基地質量:例如基礎設施管理、微觀和宏觀質量控制、風險預測和擴建發展可能等。
3 德國DGNB體系評估方法和分級
DGNB體系對每一條標準都給出明確的測量方法和目標值,依據龐大的數據庫和計算機軟件的支持,評估公式根據建筑已經記錄的或者計算出的質量進行評分,每條標準的最高得分為10分,每條標準根據其所包含內容的權重系數可評定為0~3分,因為每條單獨的標準都會作為上一級或者下一級標準使用。根據評估公式計算出質量認證要求的建筑達標度。
評估達標度(分為金、銀、銅級)見圖3:
百分之五十以上為銅級。
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為銀級。
百分之八十以上為金級。
最終的評估結果用軟件生成羅盤狀圖形,各項的分枝代表了被測建筑該項的性能表現,軟件所生成的評估圖直觀的總結了建筑在各領域及各個標準的達標情況,結論一目了然。
DGNB認證分為兩大步驟,分別為設計階段的預認證和施工完成之后正式認證(圖4)。
4 德國DGNB可持續建筑體系的突出優勢
DGNB不僅是綠色建筑標準,而是涵蓋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方面因素的第二代可持續建筑認證標準。
DNGB體系推出了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LCC)的科學計算方法,包含建造成本、運營成本、回收成本的動態計算。DGNB的認證過程能在項目的初期階段為業主提供準確可靠的建筑建造和運營成本分析,使綠色建筑真正能夠達到既定的建筑性能優化和環保節能目標,展示如何通過提高可持續性獲得更大經濟回報。
DNGB評價標準以確保達到業主及使用者最關心的建筑性能為核心,如建筑能耗、室內舒適度、環境指標等,而不是以簡單衡量以有無措施為標準,這種方式為業主和設計師達到目標提供廣泛途徑。而第一代認證標準許多方面只是簡單考察是否采用某項技術,這類技術有時只提高建造和維護成本,對業主、使用者和節能環保沒有任何意義!
DNGB評價環節如建筑節能、視覺舒適度、產品環保性能,皆以高水準嚴格的德國和歐洲工業標準為基礎,保證了可持續建筑認證的嚴謹科學性。
DGNB是建筑整體綜合評價體系,它可以展示不同技術體系應用相關利弊關系,如中水技術應用在水系統評估中獲得加分,但在節約能源和建設及運營成本方面得到減分。最終效果如何,需要看綜合指標。這種科學體系有效地克服了第一代認證標準片面孤立評價技術的缺點。
DNGB推出了建筑材料和設備生產排放量以及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排放量這一建筑全壽命周期環境評價(LCA)體系,致力于逐漸建立起一套以降低生命周期消耗為目標的材料、構件全生命檢測與回收的制度,這是一個勢必經歷陣曲折與陣痛的過程,但這樣一套體系將大大提高建筑的可持續性標準。正如德國汽車工業一樣,若干年前德國最初提出要求生產廠家對汽車零部件進行回收受到了相當大的阻力,然而在經歷了從抵抗到最終實現所有汽車零部件全部由生產商進行回收之后,德國的汽車工業向可持續發展的更高標準又邁進了一大步。同時,DGNB體系包含了評價建筑溫室氣體排放、臭氧層消耗量、減少酸雨等內容,以更有力的手段讓投資者和建造者分擔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DGNB體系作為溝通開發商、業主和使用者的有效交流工具,使三方在建筑可持續性上達成共識;作為一項質量保證的標志,獲得DGNB認證的建筑意味著更高的建筑環境性能和用戶滿意度,使得該建筑商品將具有更突出的商業吸引力,提高了商業競爭力。
DGNB體系建立在德國建筑工業高水平質量標準體系之上,同時按照歐盟標準體系原則,可適用于不同地區國家環境經濟情況。憑借德國在綠色建筑理論方面的多年探索和節能技術方面長期的市場運作經驗,為該系統在歐洲甚至世界范圍內的適用提供了可能性。
5 DGNB認證的情況與發展前景
關鍵詞: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建筑節能;節地
1 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內涵分析
1.1可持續建筑定義
可持續建筑是指以可持續發展觀規劃的建筑,內容包括從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區域規模大小等,以及與它們有關的功能、經濟性、社會文化和生態因素。為了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衡量,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可持續建筑評價標準給出了四個原則和一個評定因素:一是資源的應用效率原則;二是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則;三是污染的防止原則(室內空氣質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四是環境的和諧原則。評定因素是對以上四個原則內容的研究評定,以評定結果來判斷是否為可持續建筑。可持續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環境負荷,與環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減少能耗、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健康、提高生產力、有益于子孫后代。
1.2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衍生意義
結合有關概念,綜合作者對可持續觀念的理解,我們可以對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作出較為簡單的定義劃分。
依據可持續建筑和類型建筑這兩個概念衍生而來的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從廣義和狹義來劃分。在廣義范圍內,擴大建筑的區域影響范圍,考查建筑的功能、經濟性、社會因素以及使用情況;在狹義范圍內,考查建筑單體的節能、節地設計,利用天然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大自然有害污染物質的排放等方面。在以上設計條件中違背可持續建筑標準的皆劃分為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
2 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示例分析
2.1示例一: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的豪宅
雖然去年國土資源部一直緊急通知叫停別墅類用地供應,但似乎并未打消地產商們對進軍豪宅的念頭,反而激發了更高的熱情。有觀點認為,土地資源的稀缺使現有的別墅住宅變得奇貨可居,升值潛力似乎驟然增大,同時也可促進地產商對現有別墅用地的深度開發,有利于產品品質的提高。設計精致,景觀獨特,配套設施齊全,擁有良好人文環境的價值型別墅得到了更大的增值空間,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主宰”別墅主流。在上海碧山國際社區的房型中,有達到居住面積340平方米的豪宅。
對于此種情況,個人認為,盡管國務院有關部門對土地利用作了更為明確的限制,但是,土地的浪費仍然很嚴重,如此高檔豪華的社區豈是平常百姓所能享受的,它不但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而且加重了城市住宅區空間分異,不利于社會人人平等的“和諧社會”的精神。
因此,這是“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的一種表現形式。
2.2示例二:建筑材料造成的環境破壞
北京某高校教學樓。與時下大多數現代建筑一樣,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高達23層,試想在修筑這棟大樓的時候,耗費了多少泥土,填充了多少水泥、石灰,注入了多少鋼筋,但是,當80年或者100年使用壽命終結的時候,它轟然倒下,這些鋼筋混凝土怎么辦?憑我們現在的技術手段,還沒有辦法去溶解它們,于是,它們就成了地球的垃圾,占據著綠地空間,破壞了環境。
在建筑材料的生態化發展趨勢上,德國與瑞士是為典范。德國建筑大量使用的鋼和玻璃材料,具有施工速度快、可循環利用、施工能耗低等特點,因此可以算是生態材料。瑞士等國家綠化程度高,種植量大于砍伐量,因此使用木材這種天然材料有利于生態環境,而對于森林覆蓋率低的國家來說,木材雖然天然,但卻并不生態。
2.3示例三:建筑節能措施采用不力
從20世紀80年代起,新型生態建材,如鋼材、鋁合金、玻璃、TIM透明絕熱材料、復合玻璃材料和高性能太陽能電池的推廣使用,使生態建筑成本大大降低,已經可以將建造整棟生態建筑大樓的成本控制在以往使用普通建材的成本范圍之內,而后期大大減少的運行費用使注重長期利益的客戶更樂于接受生態建筑,因此,從建筑材料的運用與建筑節能措施上可以大大加強建筑的可持續使用。
青海省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大多數住宅區、辦公區都利用太陽能獲得熱水,可用于洗浴用水或飲用加熱水,這樣做,不但節省了天然氣、煤氣,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清潔便宜,深得廣大用戶的喜愛。然對于新建成的的某大學辦公樓,卻沒有采用節能措施。對此類建筑,應該列為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
典型成功案例是福斯特1999年的國會大廈重建。在這個重建項目中福斯特實現了自然采光、通風、聯合發電及熱回收系統的廣泛使用,不僅使新的大廈能耗和運轉費用降到了最低,而且還能作為地區的發電裝置向鄰近建筑物供電。被視為柏林新象征的玻璃穹頂不僅有助于采光,還是電能和熱能的主要來源,自然通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生態技術的使用,還使整個大廈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94%。
3 類不可持續建筑改造思路初探
通過以上示例的三類不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分析,我們認為,對類不可持續建筑的改造的基本思路在于:
(1)加強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在設計師、開發商、政府部門牢固樹立“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共識。
(2)加強生態建筑本身的經濟合理性。目前由于建筑生態技術和材料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導致建筑單方造價過高從而使建筑業主望而卻步,開發商也因生態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緩慢而不愿冒險開發。因此,應加大對生態建材的投資力度和鼓勵使用生態建材。
(3)政府主管部門應推進生態建筑及其技術的發展,如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補貼建立示范性的生態住宅小區,無償推廣實用生態技術等,在建筑設計中先從中、低技術開始,如節能技術、通風技術等。
參考文獻
[1]趙峰.城市生態住宅區建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
[2]孟希平.生態建筑及其發展探討[J].山西水利,2006(5).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建筑; 生態系統
Abstract: aiming a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ed, natural land resources are abundant city buildings, structures, roads and other of natural vegetation the disappearance of resources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rate of regeneration rate. Resources environment affected considerably the problem. Called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green hom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especially in architecture, puts forward "ecological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the design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在地球的懷抱里度過幾百萬年安詳平和的時光。自然界以其巨大的創造力和破壞力以及不可預見的神秘性令我們的祖先頂禮膜拜,人類在與大自然漫長而殘酷的斗爭中,始終保持著一種謙恭,退避的弱者姿態。然而終于有一天,當人類擁有在數分鐘內毀滅這個星球數百上千的魔鬼般的力量時,天平開始傾斜。工業革命至今200多年時間,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不為人察覺的一瞬間,人們卻創造了億萬倍于祖先的財富,然而資本的積累是殘酷和血腥的,人類 無節制地征服、掠奪自然的擴張行為給整個自然界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和破壞,同時也給自身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近百年來,社會生產力已有了極大的提高,發達國家已完成了工業城市化。然而人們在享受現代化物質文明的歡愉中,已開始重視它的負面效應,發達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城市往往是煙囪標立;商業中心由于地皮昂貴,又促成了密集的摩天大樓峽谷;汽車泛濫、人口膨脹、耕地減少、能源不足;人類生存的環境已經出現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震動、硫酸雨、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溫室效應以至生態失衡等諸多災難。人們開始驚呼:環境危機!于是環境科學應運而生。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后,全球范圍內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的呼聲日益高漲,對“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也在世界各國迅速開展起來。而建筑領域中的“可持續發展運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蓬勃興起的。近年來,“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等等名詞、概念在建筑界不僅成為一種時尚,而且確實已成為建筑學科發展的前沿。人們已經開始進一步尋求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合理化建筑的途徑。
1.關于“可持續發展”及“可持續建筑”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一詞自80年代初由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IVCN)提出來,經過1987年聯合國委托挪威首相布倫特蘭主持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所的著名的調查報告,對其、含義做了界定:
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此后,在1997年6月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被譽的“地球首腦會議“為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上,170個國家和地區、120個國家元首個政府首腦對“可持續發展”達成如下共識: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發展途徑一個能持續人類進步的途徑,我們尋求的不僅僅是幾個地方,幾年內的發展,而是在整個地球遙遠將來的發展”。
現在,“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21世紀的戰略抉擇。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戰略。而可持續建筑觀則是建筑學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回應。
可持續建筑是對可持續發展有積極貢獻的全面的建筑觀,它有別于一般的建筑流派思想。因為它強調的不純粹是形象,網格,更主要的是強調設計思想和具體的技術,它象是一場被迫形成的非暴風驟雨式的建筑思想革命。實際上,可持續建筑已經動搖僅僅以人為最高的傳統建筑宗旨,轉而全面思考人類在地球生物圈中地位的動搖給建筑帶來的影響,把建筑不在視為人類可任意強加的東西;而是從更高層次綜合考慮建筑所造成的更大范圍的影響,是可持續建筑觀的基本出發點。
下面就傳統建筑模式與可持續建筑模式進行圖解,將更加直觀、明晰化。
資源 建 資源 更多的循環
能源==> 筑 ==> 廢物==> 能源==> 建 ==> 重復利用
人力 人力筑
財力輸入 輸出財力輸入 ==> 更少的廢物
可持續建筑應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生態化、節約化、人性化、無害化、集約化。這些原則服務于可持續建筑的最終目標。其中,生態化是可持續建筑的核心。
2.關于生態建筑的概念
何謂生態建筑呢?今天的各種文章評論中下定義者不在少數,總其所述,生態建筑的要領應著眼于兩個方面。第一,提供有益于健康的建筑環境,并為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生存活動的小環境。第二,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尊重自然。這兩個目的看似統一,但實際上迄今為止,在人類的大部分建造活動中,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人類為了求得更恒定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和條件,就要通過各種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能源;但只有索取沒有回報給自然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向自然索取與回報自然,或者說人類自身的無盡欲望與“節制性消費”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包括建筑在內所有生態、綠色運動的主要和實質問題。因此,生態建筑實際上是指這樣的一種實踐:它既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富于生氣的環境,而同時又要控制和減少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生態建筑應該體現的正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種動態的平衡。它既反映在設計和建造時所采用的合理方法與材料上,還體現于它對資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報自然的程度。生態建筑應該是一種嶄新的設計思維和模式。在這里,建筑本身可以產生一定的能源彌補其消耗,而同時在建造、選址及使用中對精神層面的重要性給予更多的關注,綜合考慮使用者生理與心理健康的整體效果。
我們甚至可以將其理想化為一種恒定的生態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以致群體之間,實現一種動態的平衡。也就是說:它是一個不產生廢物的平衡系統,因為某一過程的輸出物質將成為另一過程的輸入物質。能量、物質、信息在相互關聯過程中循環往復。由于系統的效率與相互依賴的特性,產生出環境的原物質以及可靠的經濟保證與高質量的生活。因此,宏觀地看,生態原則就是保持人于自然之間能量的利用、消耗及輸入輸出的循環平衡。生態建筑未來的著眼點或許多將更傾向于針對整個系統或者子系統而言,而非針對一個單體建筑。但就某個單體看,為了要實現生態原則,則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土地、資源、氣候、植被、經濟、材料、生活方式)考慮實現的可能性、經濟性、耐久性等,逐一解決實際中碰到的矛盾和問題。
3.生態建筑存在的道德基礎與經濟評價
從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歷史角度看,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以及未知的未來文明的歷程。如果我們把人類發展的一定階段中關于人于自然的關系,關于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稱為“人本主義”,那么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本主義也經歷了從“自然人本義”、“工業人本主義”、到“生態人本主義”的變化歷程,這種“生態人本主義”就是自覺地運用生態規律來指導人類與個人發展的世界觀與價值取向。它將是屬于未來生態文明難道價值觀,也將成為未來生態建筑存在的道德基礎。
生態建筑得以存在的經濟理由在今天看來,莫過于對運營費用但是節省。一次性投資的回報將是長期的,積累的結果將遠遠大于對初次投資成本的節約。這應該說是一個比較有吸引力的理由,也是指導某些發展商開發生態原則建筑的中心思想之一。因此,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動態地考察這一問題,個體最終的長遠獲利成為推動生態建筑研究向前發展的有利因素。同時從宏觀角度來看,生態經濟學的思想告訴我們,任何對自然界的破壞與對能源的浪費,都應以成本的形式來計入經濟評價的體系中,那么,生態原則建筑所增加的投資成本與它所節約的無須的生態成本比,恐怕是微不足道的。這些正是目前支持生態建筑研究與實踐的主要經濟動力。然而,這當然都是一種很樂觀、很積極的思想,事實上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任何形式的遠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評價,與初期投資與直接利潤相比,恐怕都是不足以使人為之動心的,更不用說是考慮到遠期的各種變故或是災難,考慮到長期回報是否還能落入投資者的腰包。這可能正是為什么“生態建筑”在實踐的道路上如此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一。尤其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一些理論上先進的生態建筑由于近期經濟原因也是較難實現的。
因此,政府對于建材選擇及每平方米能耗標準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規定萬至立法,對可持續技術研究,對新的潔凈高效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研究等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都將成為推動生態綠色建筑運動發展的重要動力
4.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是一個復雜而寬泛的概念。相對于人類生存的自然大環境來說,它是一種處于中介地位的微觀環境,是人類創造的介于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小環境。對生態建筑的理解與衡量標準是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發展的。但其基本的原則基于建筑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中介地位主要體現在這樣四個方面:
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對使用者的關心。
對于溝通人類與自然環境創造條件。
面對未來發展的足夠彈性。
5.結論:
生態建筑的原則包括了諸多因素,每一條都可以無限展開,這里暫不再作更深入的討論。當然建筑理論與實踐是有相當距離的。眾多的原則都僅僅是一種理想,如何找到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支持,恐怕才是生態建筑向前發展的堅實一步。
生態建筑作為一個新興事物,今后的研究與探索之路將會是漫長而艱辛的。但是我們相信,隨著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邁進,隨著機器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可持續發展將成為21世紀的主旋律。生態建筑理論的發展將導致建筑科學技術內容的極大豐富與建筑藝術創造的相應進步,將推動整個建筑學不斷向前發展。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兩型社會即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其建設核心是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并以節能、節地、節材、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
兩型社會建設對于建筑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能夠促進建筑行業朝著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環保的方向發展。
二、不同理念的建筑類型對比
在提倡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各種針對建筑的發展理念代表了不同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比較有代表性有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續建筑,這里將這 3 種建筑類型與“兩型”建筑做一下對比。如表 2-1。
1 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的定義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首先,綠色建筑的評定著眼于全壽命周期;第二,綠色建筑強調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第三,綠色建筑必須要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第四,強調因地制宜,與自然相和諧。
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有著自身明顯的特征,首先,低碳建筑也是著眼于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第二,強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其對環境的保護表現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低碳建筑重點提到了建筑材料和設備的制造,因為它們的制造過程也會消耗資源能源并產生碳排放。由此可見,低碳建筑與綠色建筑的發展理念有互通之處,低碳建筑其實是綠色建筑的另一種更為具體的體現形式。
3 可持續建筑
可持續建筑的理念決定了其設計原則:第一,必須考慮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文化底蘊,嵌入其文化元素;第二,考慮建筑的功能需求,倡導采用適當的生態可持續建筑相關的技術,培養該方面的公眾意識;第三,結合當地的氣候、水文、地理等條件,采用被動式能源系統,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第四,少用或不用高蘊能和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建材,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第五,盡力減少建筑在建設過程對環境產生的污染,盡量減少資源浪費;第六,建筑空間的使用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減少建筑體量,減少建材的使用。
4 “兩型”建筑
目前只有湖南省兩型辦了“兩型”建筑的定義,與綠色建筑的發展理念高度相合,強調資源的節約和對環境的保護。提出建筑的“兩型”化發展,更能順應株洲市的發展形勢,為株洲市的兩型社會建設發揮獨特的作用。
5 不同建筑類型的對比分析
無論是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續建筑,還是“兩型”建筑,都強調了全壽命周期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發展“兩型”建筑,能夠從不同理念的建筑形式的發展中借鑒寶貴經驗。
三、建筑兩型化審批利用的相關理論
1 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理論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整合了多方面內容的一套系統。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它不是利用機械理論來指揮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而是使用生態學知識來規范和引導人類的經濟活動。循環經濟理論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引導人們進行高效率的資源利用,同時保護環境,這對于株洲市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意義。
2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最能為人們認可的就是布氏定義,即: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生存發展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該理論的兩個基本要素是:需要和對需要的限制。既使資源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但也要對資源合理利用,而不是可以肆無忌憚地浪費。可持續發展理論著重從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經濟屬性、科技屬性等幾方面來定義,涉及經濟、生態和社會三方面的協調統一,其發展理念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循環經濟理論的對比如表 2-2。
3 公共管理理論
公共管理是一般管理范疇中的子集,其特點就在于公共性,即通過依法運用公共權力、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來實現公共利益,同時接受公共監督。公共管理可以劃分為 6 項職能,即 4 個職能過程——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2 個綜合職能——決策和創新。在建筑的兩型審批過程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的正是以上大部分職能。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株洲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的職能正向著更加簡潔高效的方向發展。
四、湖南省相應的兩型化標準和控制方法
湖南省兩型改革[2012]10 號了長株潭城市群第三批兩型標準,其中《“兩型”建筑建設標準(試行)》(如表 2-3)為湖南省的建筑兩型化發展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評定依據。該標準由湖南省兩型辦負責組織實施,該評價標準雖然可以將單棟建筑作為評價對象,但從其具體標準可知,它仍以評價住區建筑為主。“兩型”建筑評價的必備條件為全部滿足該標準中約束性指標要求,另外,參考性指標項數共 13 項,設計建設期的 8 項必須有不少于 5 項達標,運營維護期的5 項必須有不少于 3 項達標。
《“兩型”建筑建設標準(試行)》給出了“兩型”建筑的定義,明確了“四節一環保”,并提出“兩型”建筑必須要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使用環境。該《標準》體現出了其鮮明的特色,首先,凸顯了節約型原則,提高資源利用率;第二,重視廢棄物的減量化和綜合利用,突出人工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以實現對環境的友好;第三,“兩型”理念貫穿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兩型”建筑評價標準架構涵蓋設計、運營、拆除三個階段的分指標體系。設計建設期分為場地選擇、資源節約與利用和環境質量三個分項,運營維護期分為兩型管理、資源節約與利用和環境質量三個分項,拆除期分為材料回收利用和環境質量兩個分項。各分項的基本內容定量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約束性和參考性指標相結合。
五、其他夏熱冬冷地區相關的標準或措施
目前來講,其他夏熱冬冷地區還沒有關于兩型化建筑的審批標準和控制方法,但是其他省市關于建筑的節約環保的發展理念與“兩型”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在他們的發展過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部分措施很具代表性(如表 2-4)。
人類社會對與能源的惡性開發和過度索取,不僅直接導致了生態危機的出現,也逐漸引發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思考。可持續建筑,作為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建筑設計理念,一方面可以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能源損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目前,建筑行業已成為我國三大能源使用領域之一,每年在建設工程中產生的能源損耗占總能耗的30%左右,基于這一現狀,我國政府大力支持可持續建筑的整體發展,但這種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技術上的引導目前還主要集中在住宅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領域,對中小學校園建筑的關注存在一定不足。根據英國建筑研究協會的研究顯示,如果學校可以采用一定的節能措施,每年可減少排放100萬噸的CO2,并為地方議會節省6000萬英鎊,由此可見,在能源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針對中小學校園建筑的可持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歷史遺留原因,長期以來缺乏對夏熱冬冷地區建筑節能設計的研究與應用,導致該地區大量的既有建筑并沒有進行節能設計,屬于高能耗建筑。綜上所述,本文以夏熱冬冷地區為例,通過對合肥市若干中小學校園建筑的調研,以及對優秀可持續建筑設計案例的學習,從現有的可持續建筑設計一般性方法理論中提煉出適用于中小學校園建筑的專有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現有中小學校園建筑的不足
1.1缺乏合理的規劃設計,導致資源上的浪費
早期建設的部分中小學校園,由于沒有進行合理的校園規劃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教學用地及教學用房緊缺的情況,而擴建教學用房,要么,只能占用校園內部原有的綠地空間;要么,只能另尋校區,導致教學資源上的浪費。以合肥市科大附中為例,從最初的科大附中東區校區擴張到科大附中南區校區,最終又由于兩處校區不方便統一管理,將東區的學生遷至南區,東區校園拆遷以作他用。總體而言,校園的拆遷以及重建,不僅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也會出現諸多難以預料的社會問題,例如在合肥市南門小學5~6年級搬遷至原八中老校區的過程中,因為新校區裝修未完工氣味難聞,甚至一度出現了家長攔在桐城路上抵制搬遷校區,是一種典型的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做法。
1.2教學建筑設計中的不足,導致高能耗的產生教學建筑產生高能耗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1)教室單元在設計中,開間大而進深長,自然通風采光效果差;(2)教學建筑中極少采用地源熱泵技術等生態策略,僅靠空調系統調節冬夏季的惡劣氣候;(3)建筑設計中缺少對夏熱冬冷地區西曬現象嚴重的回應(如豎條窗設計、側向遮陽板設計等等);(4)建筑墻體保溫性能差,從而導致冬季能耗較高。1.3可持續技術及設計的缺失可持續技術及設計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1)歷史原因:我國1996年才正式引入“綠色校園”這一概念,目前可持續中小學建筑也未形成一套系統的指導理論與設計方法。在中小學建筑設計中,大多欠缺對可持續技術的考慮,偶有進行綠色設計的,也以國外的可持續設計案例為參考,在實際使用中很難適應我國的具體情況,尤其是夏熱冬冷地區的特殊氣候條件。(2)經濟原因:以2009年為例,我國的教育投入僅占GDP的2.41%,遠低于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經費的不足,直接導致了很少有中小學建筑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可持續技術的應用。
2北京四中房山校區案例分析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坐落于西南五環外的一個新城中心,其規劃總建筑面積為54414㎡,地下一層、地上六層。建筑功能包括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體育館、食堂。借用孔子“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林旁”的典故,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以自然為課堂、在自然中講習的教學場景。而如今的城市學生長期困于書本與教室中,已然與自然空間產生了深深的隔閡。房山校區為了消減這種隔閡,不僅在美學層面與第一自然建立了積極的聯系,還創造了以“花園學校”為主題的第二自然:(1)與第一自然的聯系:為了最大程度上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冬夏兩季的冷熱負荷,被動式的節能設計策略被盡可能地運用到了設計的方方面面之中,大到校園規劃中建筑布局和幾何形態的總體控制,小到單體設計中窗戶遮陽的細部設計。(2)對第二自然的創造:一方面是在垂直方向上創造了多層次的地面空間,另一方面是將教學樓屋頂設置為供學生學習、實踐及體驗的農場空間。大地、屋頂農場以及處于它們之間的“花園空間,相互滲透,相互連接,體現創造第二自然的多種可能性。
3中小學校園設計中的可持續策略
3.1校園的開發性
這里的“開放性”是指以可持續思想的角度考慮校園規劃,也是一種對社會效應的回應。開放校園通過規劃將學校作為社區生活的核心結構,賦予其更多的社會職能,形成學校與社區環境間緊密的合作關系,從而實現二者在資源上的共享。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對教學活動的私密性進行分級,將校園分層級地對社區生活和社會生活開放,例如局部開放校園中的活動中心和室外場地。
3.2對場地的回應
在現有條件下充分利用基地內的地形地貌,合理調整場地內的豎向標高設計,避免過多的土方改造。例如重慶市梁平縣新金帶小學,為了盡可能減少對基地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建筑師決定保留校園基地中央3000㎡的農田,將之作為孩子們的“playground”,以及該區域內小動物們的棲身之所。整個校園總體規劃以此為中心,建筑呈現分散布局,組群之間通過連廊和一個200m的環形架空走廊連接。這一布局將對高低起伏的基地的改動減到最小,同時最大程度地擴大了學生與生態環境互動的可能性(見圖3)。
3.3總體規劃措施
為青少年營造宜人的建筑物理環境應當是單體建筑設計的首要考慮要素。夏熱冬冷地區的獨特氣候特點,決定了該地區對太陽的利用是以夏季“防”冬季“用”為主。因此在建筑布局中應當結合氣候條件綜合考慮建筑朝向和布局方式:(1)夏熱冬冷地區的理想朝向為正南北朝向,這樣可以同時獲得南向日照和北向自然光源;(2)在布局方式上應該重點考慮防西曬問題,例如減少開窗面積、改變窗戶朝向或是采用雙層玻璃幕墻等等;(3)除此之外,可以綜合考慮適宜的布局方式,利用建筑的陰影相互遮陽。
3.4室內環境改善措施
針對夏熱冬冷地區的具體氣候特點,既可以利用地形中的諸多自然要素調節校園環境微氣候,也可以設置地源熱泵技術和獨立VRV空調系統等主動式的生態策略改善室內環境。除此之外,設置雙層換氣幕墻、屋頂太陽能光電板以及雙層封閉屋頂,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調節效果(見圖4)。
3.5節水可持續設計
以北京四中房山校區為例,建筑師在場地鋪裝設計中使用地面透水磚從而減少地表徑流,同時,三個位于地下的大型雨水回收設置從操場回收利用雨水,用于灌溉農田和花園。事實上,房山校區整個校園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雨水自屋頂留下后,經地面透水磚滲透后通過地下雨水回收設置統一收集,再用于灌溉農田和花園。從屋頂農場到中間地帶的“花園空間”再到地面綠化,房山校區的可持續設計不再只是停留于紙上談兵,也不是從景觀層面上對場地的修補,而是參與到整個校園生態系統的平衡中去,鼓勵師生的介入和使用,從而使得可持續建筑設計被賦予一種新的教育意義,抑或是社會價值。
4結語
當下,環境污染和能源緊缺的問題依然廣泛存在,尤其對于氣候條件相對特殊的夏熱冬暖地區。可持續思想的普及有助于加強國民總體生態意識,而可持續中小學校園建筑的推廣,不僅可以為青少年提供一個積極融入大自然、學習和了解保護環境的場所,同時也能以校園本身作為生動的教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建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并將這種思想傳遞給更多的人們,這既是可持續中小學校園建筑的特殊所在,也是研究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潘婧.基于可持續思想的高校教學樓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9.
[2]建設部信息中心.夏熱冬冷地區新建建筑節能現狀與《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情況.北京:建設部信息中心,2007,6-7.
[3]趙中建,邵興江.學校建筑研究的理論問題與實踐挑戰[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3):60.
[4]婁永琪.生長中的可持續校園——梁平縣新金帶小學設計[J].建筑學報,2013,7:42-44.
[5]史永高.建筑的力量——北京四中房山校區[J].建筑學報,2014,11:20-24.
[6]曾禮.夏熱冬冷地區可持續中小學校園建筑規劃與設計研究[D].湖南: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