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鄉村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

鄉村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2 15:31: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鄉村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

篇(1)

關鍵詞:高原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產業形勢;姚安縣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098-03

依據云南獨特的資源條件和農業生產具有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和四季飄香的特點,云南省委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發展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的高原特色農業新興發展道路。姚安縣隸屬云南省楚雄州,位于攀枝花、大理、昆明三座城市所形成的大三角中心地帶,交通便利,是滇中城市群的節點。全縣有國土面積1 803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周圍群山環繞,姚安壩子地勢平坦,面積達119平方公里,是楚雄州境內最大的壩子,姚安也是云南省傳統的商品糧基地縣。境內海拔1 850米~

2 300米,屬高原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無霜期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紫外線強,病蟲害危害相對較輕,土壤肥沃,空氣、水源無污染,是發展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的最佳環境。

一、姚安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與基礎

近年來,姚安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蔬菜、山地畜牧業、優質煙葉、桑蠶等優勢產業,有效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和空間。

(一)糧食生產穩步增長

2012年全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6.01萬畝,比2011年增加0.95萬畝,增長3.79%,全年糧食總產量達9 757萬公斤,比2011年增加743.5萬公斤,增長8.25%。其中,小春糧食種植面積10.06萬畝,大春糧食作物播種12.45萬畝,晚秋糧食作物種植3.5萬畝。

(二)蔬菜產業發展迅速

蔬菜是姚安優勢和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縣蔬菜生產在生產規模、品種結構、產量及產值、市場流通等方面均得到了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產業發展模式。全縣現已成功引進姚安縣佳云菜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云南玉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的州級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建設起 “訂單種植”及 “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調動了農戶種植積極性。蔬菜產銷合作經濟組織逐步發展壯大,全縣已成立大蒜、食用菌、蔬菜等農業產業化專業合作社(協會)協會57個,入會農戶9 293人,有效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蔬菜生產基地達3萬畝,其中蛉河藕粉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大蒜、大白菜、青花菜、白花菜等七個蔬菜品種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全縣無公害蔬菜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2年,通過烤煙套種蔬菜的成功模式的推廣等措施,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累計達5.94萬畝,總產量達14.85萬噸,實現總產值2億元以上。

(三)規模養殖初見成效

畜牧業是姚安縣傳統優勢產業,滇撒豬、滇中黃牛、云嶺黑山羊等優質畜禽品種優勢明顯,為特色養殖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姚安縣在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地域優勢等條件的基礎上,以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培植規模養殖大戶為重點,為斷提高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壯大養殖規模,提高了畜牧產業化開發能力。全縣通過爭取項目、招商引資、貸款貼息等多渠道投資扶持,發展了規模養殖戶1856戶,其中,年出欄生豬2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戶達202戶,規模養豬已成為畜牧業增長的主要力量。2012年,全縣肉類產量達3.05萬噸,畜牧業產值達6.1億元,生豬出欄達27.2萬頭,牛出欄達3.01萬頭,羊出欄達6.1萬只,家禽出欄達112.5萬只。

(四)烤煙生產效益顯著

全縣現有規劃基本煙(農)田面積為12.06萬畝,“十一五”期間以來,隨著現代煙草農業的建設和發展,實施完成煙水配套面積6.6萬畝,改善了煙葉生產基礎設施。2012年,全縣煙葉種植面積為8.35萬畝,收購煙葉26.2萬擔,其中上等煙比例達67.71%,實現煙葉總值3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 600萬元。

(五)蠶桑產業初具規模

抓住國家“東桑西移”發展戰略機遇,姚安縣加快了蠶桑業的發展,目前種養加銷“四位一體”的蠶桑大產業鏈已初步形成,提質增效的空間逐步做活。2012年末全縣共有桑園34 938畝,其中新植桑園1 898畝,年內實際投產面積16 664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7.7%;全年共飼養蠶種23 464張,產鮮繭823.5噸,鮮繭產值達3 075.2萬元,按全縣農業人口19.06萬人計,人均蠶繭收入達161.34元。

二、姚安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與形勢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基礎設施是制約姚安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一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投入不足,姚安處于滇中干旱區,農業用水緊張,尤其是2009年以來遭受了連續大旱,大批耕地被迫進行水改旱,制約了優質糧油、蔬菜等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二是農田耕作機械化程度不高,灌溉設備不足,農機裝備水平較低,手工操作占較大比例,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三是交通滯后,縣內尚無高等級公路,農村公路通達條件落后,制約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運輸。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截至2012年底,全縣僅有9家農業龍頭企業和185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僅1家。農業龍頭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加工技術落后、加工產業鏈短、市場競爭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弱等特點。由于大規模的骨干的龍頭企業的缺乏,加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松散和組織化程度不高,當需要按產業系列組織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業與相關產品在產、加、儲全部生產環節系列化、一體化過程中時,這些企業和組織就顯得力不從心。

(三)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不足

姚安縣憑借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很多農產品生產具有高量高、品質優,傳統生產中大米、蓮藕、蜂蜜等農產品曾享譽省內外。但由于產業分散和規模小,品牌建設不足,資源優勢并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不僅原來有一定影響力的“菖河”蜂蜜等品牌漸漸被擠占市場,新創的“彝康”山藥粉、“玉”醬油等品牌也由于缺乏強力打造而難以發揮應有的影響力,品牌建設的滯后影響了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市場的開拓。

(四)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滯后

一是農技推廣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年輕的農業技術人才得不到及時補充,專業技術人才面臨斷層的局面。二是農技推廣經費緊缺,導致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應用緩慢。三是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滯后,服務功能較弱。四是以種植業、農業機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科技培訓等為一體的農業服務體系薄弱,服務功能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三、促進姚安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灌溉等農業基礎條件,增強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一是加快以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為重點的中低產田地改造,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二是加強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水源工程建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五小水利”建設和配套完善田間渠系工程,提高農田灌溉水利化程度。三是實施節水灌溉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因地制宜推廣地膜覆蓋、集雨補灌、膜下滴灌、現代微噴灌、低壓輸水管道灌溉、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農業節水技術模式。

(二)創新和完善農業經營制度

一是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培育土地流轉市場,引導農民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形式開展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向規范化、實體化方向發展,開展示范社創建活動,增強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和服務能力。三是擴大農業招商引資規模,不斷創新融資擔保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信用擔保平臺,有效解決農業融資難、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

(三)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一是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完善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的配套優惠政策措施,充分調動企業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二是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通過契約合同、股份合作等方式,把農戶的利益較為緊密地聯在一起,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共同發展。三是圍繞特色和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模式,加快集生產加工、科技示范、生態保護于一體的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高原特色商品農產品基地建設。四是培育、打造一批在云南省及全國知名度較高、競爭力較強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品牌戰略推動產業發展,增強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四)切實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能力

一是加大良種工程實施力度,擴大各類作物繁制種基地建設,提高良種覆蓋率。二是全面構建農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農業信息、農機、農村經營管理、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等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三是加快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步伐,集中展示農業先進技術、科研成果和現代管理方式,突出技術含量。重點圍繞設施農業、測土配方施肥、全膜雙壟栽培、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等方面開展參與集中統一培訓,突出培訓實效。四是繼續實施“陽光工程”和“新型農牧民科技培訓工程”,著力培養一批具備較高文化素質和一定專業技能的生產能手、經營能人和鄉村科技人員。

(五)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充分利用姚安獨特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結合滇高原特色農業的基地建設、園區建設,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一是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發展能充分反映姚安民族地區鄉村特色、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適應鄉村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將休閑觀光旅游農業作為高原特色農業的亮點來打造。二是發揮民俗文化和生態優勢,大力開發民族文化旅游,如依托光祿古鎮發展旅游小鎮型鄉村旅游;以現代高原特色農業園區為依托的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業。三是要注重對自然資源環境的有機利用,凸顯厚重的農耕文化特色,強調的鄉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注重將親身體驗和參與的體驗項目融入鄉村旅游之中,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孔垂柱.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建設綠色經濟強省――云南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實踐與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13,(1).

[2] 趙陽楠,王蘇天,等.標準化促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3,(2).

[3] 張智澤.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思考[J].云南農業,2012,(10).

篇(2)

關鍵詞:循環農業;技術模式;探析應用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106-02

1 榆陽區沼氣循環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榆陽區從2006年開始建設沼氣,至目前共建成農村戶用沼狻耙懷厝改”13 300戶,中小型養殖小區沼氣工程55處,大型沼氣工程5處,農村沼氣服務網點72個,共涉及21個鄉鎮,184個行政村,沼氣入戶率占農村常住戶的26%。榆陽區實施沼氣項目始終圍繞服務特色產業開發與生態農業發展戰略,重點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收益,主打綠色品牌戰,初步形成了以北部風沙草灘區為中心的“畜―沼―糧”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以210國道沿線為中心的“畜―沼―菜”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以南部丘陵溝壑區為中心的“畜―沼―果”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和以川道區、城郊為中心的“畜―沼―瓜(芝麻香瓜、西瓜)草莓、特色果品”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全面示范推廣了以“三沼”利用為中心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循環生態農業技術、環保養殖技術,有效減少了本區養殖戶養殖糞便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了農業生產用水量,示范建立了榆陽綠色循環新型農業產業,促進了榆陽現代農業發展和大美榆陽美麗鄉村建設,初步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美麗和“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奮斗目標。

2 榆陽區沼氣循環農業產業典型技術模式

2.1 馬合麻生G“玉米豬沼玉米”產業模式 即用玉米喂豬,豬糞尿下池發酵產生沼氣、沼液、沼渣,沼氣用于煮飯照明,沼肥還田生產玉米,沼液作飼料添加劑喂豬的產業鏈循環模式。其關鍵技術是沼液浸種、沼液葉面施肥防蟲治病,沼肥還田、沼液作飼料添加劑養殖,實現以沼氣為核心的新型種養模式,促進循環可持續農業發展。馬合鎮麻生G村民劉二仁從2009年開始利用沼肥種植1.33hm2高產玉米,年可節省購買化肥款5 000元,平均增產15%,通過沼氣池無害化處理了100頭豬的糞便,改善了養殖場環境,保護了淺層地下水源,減少了豬疾病傳染,抵御了2009年百年不遇的豬瘟;并利用沼液作為飼料添加劑喂豬羊,可使豬羊勤吃快長,每頭豬節約飼料成本100元,提早出欄30d以上,每只羊節約飼料成本50元;同時秸稈粉碎經豬羊過腹消化所產糞便再經沼氣池發酵產生沼肥還田,大大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了高產田創建目標。由此可見該模式不僅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糞污流入密閉的沼氣池發酵減少了蚊蠅滋生和有害氣體排放,凈化了養殖場及周邊環境,減少了疾病傳播,保護了森林植被和水源,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社會、環衛效益,產業中加入“沼氣”元素更能節本增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生態循環農業和環保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2.2 魚河寺伙溝“豬沼菜”四位一體“四季農業”產業模式 即溫室中建豬圈和廁所,下面建沼氣池,溫室為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豬糞便和人糞尿自動流入密閉的沼氣池為沼氣發酵提供發酵原料,所產沼液、沼渣為蔬菜生長提供優質高效有機肥及葉面肥料,而沼氣燃燒除做飯外,冬天還可為溫室增溫并進行沼氣燃燒釋放co2施氣肥,蔬菜種植所產枝蔓爛葉等副產品除為豬提供部分飼料外可進入沼氣池發酵再利用。通過循環利用減少了溫室蔬菜病、蟲害傳播;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減少了化肥等生產資料投入;提高了蔬菜產量和品質;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了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益化。其關鍵技術是沼肥盤穴育苗、沼液浸種、沼液葉面施肥防蟲治病害、沼肥還田、沼氣CO2施氣肥、沼氣保鮮,另外需與溫室作物栽培技術相配套實施。魚河鎮寺伙溝村的“豬-沼-菜”模式全省聞名,是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被定為榆林市發展溫室蔬菜生產的樣板典范,也是榆林市“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該模式利用為本區長城延線高寒區越冬蔬菜冬季生產提供了保障,實現年種植“兩果一菜”,1hm2產果菜30萬多kg,葉菜9萬多kg,收入達45萬余元目標。另外每座溫室年可發展養豬10頭,節省肥料、農藥支出4 000多元,實現了“以沼促菜,以菜促豬,以豬促沼”的良性循環。

2.3 小紀汗黃土梁“玉米牛沼瓜菜”產業模式 即產業戶平均種植1hm2玉米,養殖3~5頭奶牛,奶牛所產糞便為沼氣池提供發酵原料,利用沼氣池沼肥種植1~2棚春茬大棚芝麻香瓜和秋延茬蔬菜的種養配套產業模式。該技術與“豬―沼―菜”模式相同,重點是做好無公害產地認證工作和打造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和收益。該村是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大村,主要以種植玉米,奶牛養殖為主。據該村調查,一口8m3的沼氣池,年產沼氣300~350m3,基本上可滿足4口人家炊事、照明需要,年可節煤1.5t,節電200kWh,年產優質沼肥10~12t,戶均年增收節支3 000元以上。沼氣建設以來,通過“三沼”綜合利用帶動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特色產業發展,使該村奶牛養殖、芝麻香瓜、西瓜、蔬菜種植成為本村的新型主導產業,沼氣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發展,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沼氣的高效利用,實現了種養產業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目標。

2.4 榆陽區南部山區余興莊曹家洼、上鹽灣周焉“豬沼果”產業模式 即以沼氣為紐帶,連動畜牧業、果業、種植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家園模式。其基本內容是“戶建1口池,人均年出欄2頭豬,種好0.07hm2果”。豬糞下池產氣,沼氣用于炊事照明,沼液喂豬,沼肥施果樹。沼液作添加劑喂豬,增重快,可節約飼料1/5;施用沼肥的果樹,能多長5~10個枝梢,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增強,水果品質提高1~2個等級,1kg收購價8~10元,兩村40戶居民利用該模式戶均年增收節支達3萬余元,并且實現了庭院經濟高效化,家居生活清潔化,生態環境優美化目標。

3 推廣沼氣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的意義

3.1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產業,可以把農村“三廢”(秸稈、糞便、垃圾)變成“三料”(燃料、飼料、肥料),可減少污染,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環境保護與提高經濟收益“雙贏”目標,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3.2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e措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從治理污染入手,可以有效治理畜禽養殖糞便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可解決淺層地下水資源及榆溪河流域污染問題,短期內可低成本改變農村的環境衛生狀況,為農村環境整治提供有效的工程技術措施,有效解決農村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問題,使農民走向清潔、衛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之路,實現農村家園清潔、水源清潔和田園清潔。

3.3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現實途徑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入手,通過開發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土壤肥力,同時能節約化肥農藥用量和能源支出,最終實現農業增值增效,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時也響應了國家2015年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

3.4 發展農村沼氣循環產業是建設促進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不僅可延伸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而且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服務,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有利于大美榆陽美麗鄉村建設。

3.5 發展農村沼氣循環產業是榆陽區農牧業健康、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榆陽區是陜西省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區域,近年來,區內的煤炭、化工等工業發展迅速,生豬養殖規模隨之擴大,養殖場糞便污水的排量劇增,造成養殖場自身生產、生活空間及周圍環境受到污染,制約了禽畜業的健康發展;造成禽畜糞便得不到合理利用,使得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對有機肥料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農村沼氣循環產業模式,集環保、能源、資源再利用為一體,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通過糞污的綜合利用,養殖企業能夠減少禽畜發病率,增加出欄量,并提高畜禽產品的質量等級,可為企業增收約10%左右,保證了畜牧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禽畜環保養殖與無公害綠色農業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4 結論

通過對榆陽區沼氣產業技術模式探索思考,得出農村建設沼氣工程并發展以沼氣為載體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是促進種植業和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舉措,是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發展中應因地制宜建立適合各個地域特色的“小沼氣大產業”循環模式,重點要建立以養殖業為中心、沼氣事業建設為紐帶、種植業為龍頭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產業之路,關鍵要提高“三沼”綜合利用率,出路是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保障是樹立品牌,增加收入,形成以“沼氣”促產業,以產業促發展的良性循環農業生產體系。

參考文獻

[1]丘陵.沼氣發酵與綜合利用[M].楊凌:天則出版社,1990

[2]丘陵.農村沼氣與庭園生態農業[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農業部環境農業司.北方農村能源生態模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篇(3)

云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其地理位置獨特、氣候條件優越、物種資源豐富、開放優勢顯著。云南發展農業就要走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道路,保持云南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進而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推進云南經濟發展。

近年來,云南省大力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原料基地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煙草、茶葉、馬鈴薯等18類優勢農產品,建立了煙草、茶葉、馬鈴薯、三七、花卉、橡膠、乳業等生產基地。煙草、茶葉、馬鈴薯、果蔬等有優勢的傳統農業已顯現出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的趨勢。咖啡、蠶桑、花卉、中藥材等新興的特色農業產業也發展迅速。逐步成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農業原料基地。農產品物流體系初步建成。云南大力加強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日益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基本形成了以昆明為軸心,輻射全省,連接全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以公路、鐵路、水運、航空一體的較為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農產品加工能力也有所提高,農產品加工種類日益豐富。目前,有煙草、橡膠、茶葉、蔗糖、飼料、藥材等產品加工;有香蕉、龍眼、荔枝、咖啡等熱帶經濟林果加工;有花卉、水產、畜牧產品加工等上百種行業和產品加工。2016年,云南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協會會員達267個。這些龍頭企業,正推動著云南省農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明顯進步,農產品品牌意識也初步覺醒,2013年,云南省有7500余件農產品有效注冊商標,其中有9件中國馳名商標,520件云南省馳名商標,73個云南省名牌產品,212個云南省名牌農產品。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具有較好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

二、全方位管理視角下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企業全方位管理就是戰略性地投入企業所持有的經營資源,將所有的活動力量都集合在一起。追求真正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生產效率”,以大幅度提升能實現顧客滿意的產品競爭力為目標。當前制約云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中的主要因素可以從企業全方位戰略管理角度概括為生產戰略,開發戰略,銷售戰略,財務戰略,組織戰略5個方面。

1.生產戰略方面:農業生產方式落后、技術含量較低;農業機械化結構不合理,多為分散經營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生產是云南農業得到有效發展的重要保證,生產戰略是企業全方位管理戰略實施的前提。云南省山地多平地少,山區多屬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社會經濟條件差。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科研和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力量還顯得非常單薄。這體現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生產進程中,由于勞動力素質、品種、栽培管理技術、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制約,高產優質的種植基地只是少數。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農業生產中廣泛運用農業機械化,更有利地保障了農業的增產增收。但農業機械化結構的不合理,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要求,不能適應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服務程度不高。小型機械居多,大中型機械較少。農業生產者以家庭為單位經營,土地規模較小,農產品產量有限,多為分散經營。這都影響著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

2.開發戰略方面: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足,品牌建設滯后,市場開拓能力弱

農產品和市場的開發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涉農企業想要贏得客戶,占領并且開拓市場就需要開發出物美價廉、暢銷對路、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從而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農產品戰略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涉農企業的勝敗興衰和生死存亡。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好的產品要想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就需要企業制定市場開發戰略,用現有的產品開辟新的市場領域。云南大多數高原特色農產品都是初級產品,全國的農產品加工程度是40%,云南深加工程度不足,只有15%,云南省內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深加工的企業并不多,產品的附加值不高,收益不理想。在市場開發方面,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品牌建設落后,除了“云煙”、“紅河”、“云南白藥”的知名度較高外,食品和飲料行業尚無知名品牌,農產品創新成果得不到好的推廣。市場開拓能力弱,云南省雖有一定數量的農貿交易市場,但缺少規模較大的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對于農產品流通和市場開拓方面的需求難以滿足。

3.銷售戰略方面:銷售方式較單一,物流體系不完善

云南94%的地方是山區,基礎設施落后、信息不流通、交通不方便,農產品主要是通過一賣一買的方式來銷售的,以自由貿易方式進行批發的農產品都只是少數,大部分農業生產者取得的收入只是農產品最終銷售價格的一部分,因為分銷農產品的中間商會拿走部分利潤,加上農民自身知識文化水平的局限性,農業生產者大多不懂得市場營銷相關知識,只能依靠傳統的方式來銷售農產品,總體來說,農產品銷售方式的單一性,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農產品的銷售,小范圍的銷售依靠人力,大范圍的銷售就需要物流,云南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功能欠缺。如:農產品運輸道路的不平坦,農產品物流成本高,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不發達,農產品物流的管理體系不健全,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相關政策的不完善,農產品物流技術水平低下都是制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

4.財務戰略方面:農業管理體制落后,農業企業融資困難,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尚未形成

企業財務戰略為了是確保企業資金均衡有效流動而最終實現企業總體戰略,是企業管理的有效保障。云南當前的農業管理體制多采用職能型管理模式,涉農部門內部上下級的信息是流通的,執行力也較好,但不同的涉農部門之間卻是獨立的。這樣職能分工不明,就容易出現權責不分的現象,投資、稅收、價格政策、信貸等財務方面的決策權不是由農業主管部門掌握,并且涉農資金監管不力,在資金的使用方面會出現被挪用等的現象,這嚴重影響著涉農資金效用的發揮。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僅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是不夠的,也是不可行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仍面臨很多問題,短期內的投資回報率并不高,這有礙于云南農業企業進行融資,融資難成為了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攔路虎,由于金融機構的信貸轉入門檻較高,云南農業企業缺少足額、有效的抵押擔保物,且農業生產周期長,收益慢,多數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進行投資的風險高,這些原因都使得云南農業企業融資難。

5.組織戰略方面:農業人口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組織化程度低

企業全方位管理中的組織戰略是表明組織如何達到目標,完成使命的整體謀劃,是提出詳細行動計劃的起點。根據《云南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1年底,云南省鄉村從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有5.8年,鄉村從業人數有2324.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有54.2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3%。其中:技能帶動型人才占農村實用人才總數11.7%,生產型人才占43.3%,經營型人才占20.3%。這不能為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除此之外,云南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這主要體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水平較低。多數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競爭力不足。云南省90%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僅提供技術信息服務,能夠提供統一購銷、加工、倉儲、運輸等經營的組織只有不到5%。大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業生產者的聯系少,也不夠穩定。共擔風險、共享利益、互利互惠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

三、全方位管理視角下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戰略對策

1.生產戰略:以工業化生產方式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加快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標準建設,規模化發展

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資條件推進云南傳統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以工業化生產方式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科技是驅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邁向現代化農業的核心動力,把工業化生產方式引入農業生產離不開科技支撐。依托農業生產科學技術,進行工廠化生產,可有效減少和規避農業生產自然風險;依托現代冷凍保鮮、包裝及加工技術,可有效規避農產品市場風險。依托科技創新,可開發和豐富新產品,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培養出高質量,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進而加快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還要有針對性地引進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關系密切的新興產業領域的重大項目以及新技術、新產品,同時有效整合資源,加強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規模化的種植和養殖。讓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走工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道路,形成農產品生產基地標同化、規模化發展格局。

2.開發戰略:建設農產品加工中心,注重品牌戰略,結合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進行市場開發

農產品開發戰略是涉農企業對自身農產品資源的優勢與劣勢、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的全面的、前瞻性的思考和認識,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決定。農產品的深加工是農產品開發戰略的核心,云南省的氣候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云南代表原始、生態和綠色。其農產品象征著綠色、健康、生態、營養。農產品的加工便于農產品的貯存與銷售,針對云南農產品加工程度不足,產成品品種單一,農產品科技含含量低等問題,云南省應建設農產品加工中心,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水平,進而增大農產品的銷量,促進農民增收。如:加大農產品深加工示范生產線的建設,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給予扶持,形成科技創新基地。市場開發戰略是挖掘現有農產品的潛在顧客群,以此來促進農產品銷量的戰略。品牌建設是市場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品牌建設是市場經濟中競爭的產物,品牌能使顧客對企業文化及其產品、售后服務等形成評價與認知。打造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并進行宣傳,如:參加各種農產品博覽會、交易會等形式,充分發揮云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特色,開發出優質產品,拓展云南農產品市場。

3.銷售戰略:“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

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中,買家占主導地位,制定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銷售戰略是企業管理的重點,農業生產者想要獲取更多的利潤,就需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減少中間商環節,節約成本,直接和消費者進行交易。近年來,電腦與手機的使用已日益廣泛,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是很好的途徑,它能夠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透明度,增大銷量,打破農產品銷售的局限性等。云南省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與農產品的銷售相結合,促進云南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進而促進農民增收。農產品的網上銷售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就是物流體系,要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建設,應重視農產品物流業發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農產品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和創新農產品冷藏保鮮、配送等技術;促進農產品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農產品物流的服務效率;盡快統一農產品物流的標準,提高農產品物流核心競爭力;采用多元化的村鎮物流配送模式,提升農產品物流配送能力,建設經營規模大、環節少、成本合理、損耗小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4.財務戰略: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財務戰略的制定既是企業戰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因為財務戰略不僅要遵循企業戰略管理的原則要求,還要提現企業財務活動的基本規律。解決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投資難的問題,政府需要明確責任,各級政府應加大對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研發和技術方面的投入,這需要政府部門對農業產業加大資金投入,爭取讓涉農企業獲得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投入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技術改進、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同時適時的進行溝通。金融機構要為農業企業融資創造條件,提供良好的投資渠道。制定適合小型農業生產者的信貸優惠,落實并完善涉農貸款的稅收優惠、專項費用補貼等政策。

篇(4)

關鍵詞:農村金融;鄉村振興;金融體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在農村經濟形態的發展和形成過程當中,鄉村振興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發展限制。所以,分析農村地區的金融領域發展現狀,結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對應的提升措施,為后續鄉村振興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也可以為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環境起到推動作用。

1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對鄉村地區經濟振興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首先,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實現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變化,就要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提高實現產業創新和整體競爭力。目前雖然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有了較大進步,但整體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種植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與城鎮相比,農村的整體經濟水平相對滯后,收入較低,不管是在農業科研設備補充還是產業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來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1]。其次,農村金融支持也是實現鄉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和諧健康的農村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村地區長遠發展的關鍵保障。在農業發展環境下,農業種植過程當中使用化肥、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環境的原材料會影響土壤質量,降低作物產量,嚴重時會導致水土和耕地面積流失,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肆意排放農村生活垃圾、焚燒秸稈等產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來科學處理污染源[2]。再次,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淳樸的鄉風是實現農村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但現在農村地區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辦紅白喜事的現象,同時文化建設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區,有限的文娛設施難以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兒童的教育問題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外保護傳統文化、修復歷史遺產以及宣傳和引導道德風貌都需要引入資金,保證工作順利實施[3]。

2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農村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現。首先,農村金融是支持產業興旺、助力農業發展的基礎。金融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要以重視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為基礎,以引入社會資本先進技術和完善管理經驗為目標,以此來調整現有的農產品結構,創新農村地區的產業布局,實現糧食、農林、牧業的統籌結合以及種植養殖和銷售的一體化發展[4]。其次,要強化涉農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手段來培育創新型農業主體的作用,實現農村產業的多角度融合以及農村地區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確保多個產業結構可以實現互動補充,以此來促進農業產業的興旺發展。再次,農村金融要以扶持綠色農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從傳統的追求高產轉變為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應的金融導向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涉農金融機構要在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的進程當中引入綠色導向,以綠色信貸業務來支持農業綠色循環的低碳生產,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改變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使依靠自然資源消耗為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變成現代化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重視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引入節本增效的創新技術,強調推廣畜禽養殖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農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農村地區現有的綠色資源,發展并扶持休閑、旅游以及健康產業,推動農林牧漁等產業和教育、文化、養老等實現有效融合[5]。最后,農村金融支持要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發展較為失衡,地區金融配比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想要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振興發展就要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缺陷。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入到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當中,通過拓展和延伸農村地區的服務鏈,形成一體化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以強化鄉村地區發展的前提開展豐富多樣的金融普惠活動,幫助農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務的運用能力,實現農村地區共同富裕[6]。

3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是以推動農村地區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資金融通可以確保各項基礎工作順利進行,但受外界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缺乏資金對農村各項事業的融通支持以及對不同經營主體的政策性支持,同時具體的對象和外部環境的差別會導致相關工作受阻。

3.1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

首先,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環境相對較弱,難以與城市地區相匹配。大部分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相對較慢,金融供給的主體相對單一,市場發展空間較小,商業和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營工作會過度關注個體利益,不能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完善工作細節。一些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少,有的地區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會因為結構單一而影響融資功能,直接限制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其次,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受市場主體的供給和需求不對應問題的影響,金融監管體系對市場的約束性和管理性相對較低,直接影響農村金融體系的細化和完善,失去對地區經營結構的約束。

3.2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金融產品單一

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能充分展現出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情況。通過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展開分析可知,豐富的金融產品能從多個角度滿足農村地區金融主體的不同資金需求,以此來為農村經濟主體的項目建設提供基本支撐。分析目前的建設成果可知,農村金融產品的類別和形式還不夠全面,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整體要求,也不能實現外界環境和內部政策對經營的促進作用,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導致資金的運營和使用受到較大的約束。

3.3貸款額度有限,貸款困難

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所發展的業務當中,大部分為小額貸款,款項相對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風險,會影響農村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水平的促進作用,甚至會阻礙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農民對小額貸款的需求量較大,一般會以相應的擔保抵押為條件申請貸款,但因為農村地區的抵押物資較少,且大部分農民的個體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所以農村金融發展會受到一定約束,制約了農村經營主體的經濟發展水平[7]。

3.4農村金融保險不完善

農村金融保險對于鄉村振興產業的穩定和發展以及后續的風險防控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金融保險在地區經濟發展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農村金融保險存在發展滯后以及缺乏擔保的情況,在當前社會環境當中,商業保險不斷發展,而農村金融保險相對落后,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限制了對保險的可承擔風險。另外農村金融機構的現有網點數量較少,在開展涉農業務時需投入大量資金,降低了貸款的收益率,導致資金流入到非農產業中。假如農村金融保險不能降低農業融資風險,就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8]。

4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建議

4.1構建合理的金融服務政策和體系

首先,分析目前農村金融環境的發展情況可知,其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較大不足,要從農村金融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并落實對應的金融服務政策,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多元化農村經營主體的現代化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現狀科學規劃銀行和非銀行機構,以多樣化的途徑引導多種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確保該類金融機構促進農村區域實現經濟和文化水平雙重發展,滿足農村地區在各個領域建設工作的資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調節效應,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的業務網點,為完善和發展后續經濟體系打下基礎。再次,要細化現有的監管機制,規避各類風險,構建完整、科學、優良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確保相應的金融服務制度滿足鄉村振興發展的需求[9]。

4.2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術手段完善金融服務。在過去銀行業的發展進程當中,信息不對稱對農業金融發展的阻礙較大,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銀行服務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涉農金融機構要根據新型農業主體的個體需求,結合現代化的智能手段創新并整合業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完善業務審批過程,簡化辦事環節,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質量。其次,涉農信貸增信途徑和方法有待豐富,農村金融機構應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來提高涉農信貸期限的時間和額度。例如,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繼續延長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出現。農業金融應以此為契機發放農村土地經營和農房抵押貸款,在農業設施設備抵押和生產訂單等方面加強融資,以此來提高貸款的額度并延長相應期限,針對農戶、地方產業、農村合作社以及電商產業鏈等渠道增加貸款,并豐富融資模式,以此來滿足在土地流轉和服務過程當中涌現出的新經營模式。再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現有的產業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農村地區現代化農業規模的共同發展,農村產業鏈經營主體的基本資金需求從小額化向規模化轉變,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農業金融機構要以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及后續流通和營銷渠道當中的融資需求為切入點,打造出符合農業金融產業差別的新金融服務體系,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完善定價細則,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滿足不同農戶的基本需求。

4.3保證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想要實現農村金融對“三農”工作的良好服務,就要完善和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明確其在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具體職能。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思維,強化金融服務模式,依照農村地區特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通過面對面、點對點的服務模式實現金融服務和農業種植生產等活動的有效融合。結合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對應的金融服務方案,進一步細化以多元化農村經濟為主體的金融服務,確保現代農業生產活動得到更科學有效的提升,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資金難題[10]。

4.4大力發展農村綠色金融服務

首先,要重視農村金融對綠色產業的引導、約束和杠桿作用。農業金融機構要依照農業發展基礎強調其實現綠色低碳化的轉型方向,結合有效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呈現更高效、高質量的生產模式,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轉變為重視生態節約環保的綠色經營,在此過程中要加大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重視對農業種植養殖以及深加工產業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細化綠色農業信貸投放制度,通過制定差異化信貸策略,創新現有的綠色金融產品結構。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生產和經營特點,探索農產品商標質押貸款的新型貸款模式,結合分類化的客戶管理渠道,對現有的信貸項目庫當中所涉及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分級授信,提高其授信額度。構建以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示范基地,開拓綠色貸款通道,實現農村綠色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11]。再次,要強化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性支持,結合現有的政策標準和金融發展制度,落實農村綠色金融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體系,構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對應的、以服務于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為主體的中介服務機構,投入充足的資金,調動涉農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以綠色金融服務為基礎的綠色小微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投放。

4.5加大對農村農業貸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實現農村地區金融結構的穩定發展,就要完善利率定價機制,高利率會增加農民的貸款負擔,阻礙地方經濟發展。政府要以規范市場運營模式為主,合理調控農村金融市場,確保各項業務有序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結合科學的利率機制優化現有利率,確保農民主體得到金融優惠,積極參與地區經濟建設。要以小額信貸為主導,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信貸需求構建與實際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強化融資效率的同時實現對金融機構運營工作的科學引導,確保金融服務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

4.6拓寬信貸渠道,提高農村農業貸款額度

發展農村信貸領域要拓寬農村信貸渠道,提高農村信貸的利用效率,強化監管水平。通過機構擔保以及補貼政策,推進農村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拓展信貸渠道,發展不同的資金渠道,實現多個渠道資金抵押,保證農村地區經營主體拓展融資渠道。另外要加大農村金融對金融貸款的投入力度,從地方經濟的發展角度入手確定金融活動的發展方向,依照民間借貸的實際情況規范并引導市場環境有序發展。

4.7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風險

首先,要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門的農業風險補償基金來補貼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信貸投入,并適當補償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完善并推廣農業保險制度。要豐富并完善農村信貸的擔保體系,優化現有的金融環境,確保各類金融機構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當中,有序推動城鄉文化和經濟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金融保險制度,構建農業金融信貸的對應風險。其次,要擴大政策性保險費用的補貼范圍,吸引更多創新型農業主體,結合政策性保險對策預防風險。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引導并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相關業務,確保對應的保險服務能滿足農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為新型的農業主體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險基礎。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農保險產品,確保農業經營主體在遭遇自然災害時能得到啟動資金補償。最后,通過引入風險共擔及補償制度來構建政府機構、農戶和經濟組織等多位一體的聯保模式,充分落實集中擔保、分散使用的靈活模式,采用綜合化的保險措施來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金融風險,確保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可以完全應用到農村地區建設當中,促進農村地區各個領域的整體發展[12]。

5結束語

農村金融工作的發展和完善直接推動解決了“三農”問題,目前在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農村金融發展受環境及制度的影響存在諸多困難,對應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確保金融體系穩定發展,從而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影響了鄉村的發展。因此要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為基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制度,進一步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并實現了農村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小華,楊玉琪,程露.新發展階段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與解決方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陽.金融創新如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銜接[J].河北學刊,2021,41(6):204-209.

[3]邵曉翀,杜爾玏.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新發展格局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鄉村振興中農村金融立法的困境與破解路徑[J].農業經濟,2021(10):94-95.

[5]王興國,吳梵,劉韜.農村金融發展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10):84-91.

[6]李昱呈.開發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開發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馬天祿.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中國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機制構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0.

[9]李自強,陳佑成,葉偉嬌,等.網點布局視角下農信社信貸服務感知質量影響機制分析與展望———基于商譽評價的調節效應分析[J].農業展望,2019,15(11):27-34.

[10]陳麗.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廣東省梅州市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創新農村金融工具的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輯刊,2010(1):117-119.

篇(5)

在全市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本人通過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理論著作,專心聽取省、市專家的專題輔導,深入領會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內涵和精神實質,并圍繞儀征農業經濟如何科學發展開展專題調研。同時,深刻認識到只有把科學發展觀自覺轉化為思考、分析問題的觀點和方法,才能推動儀征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儀征的農業經濟取得較快發展,糧食生產穩步增長、高效農業面積不斷擴大,植樹造林成效顯著,養殖業健康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但也清醒的認識到,儀征的農業仍然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主導產業規模不大、產業鏈延伸滯后、農業面源污染根治難度較大、鄉鎮農技服務體系功能薄弱等。要加快儀征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新的理念和舉措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為此,本人認為,應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以人為本,深化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但含金量越來越高,農業功能是其它產業無法替代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是衣食之源,民生之本。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振奮精神,增強信心,加快發展儀征現代農業,切實保障好城鄉居民的基本需求。一是保供給。千方百計的穩定糧食生產和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食品安全;努力提高鮮活農產的自給率,確保鮮活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二是保安全。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嚴把源頭污染關和市場準入關;加快“三品”農產品認證,不斷擴大“三品”基地面積,切實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三是促增收。農業生產仍然是許多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要切實加大農業實用技術、創業、致福工程培訓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符合丘陵資源優勢、具有較高比較效益的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二、突出科技支撐,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市地處丘陵地帶,78%的耕地為丘陵崗地,土地等資源數量有限,農業生產資料相對匱乏。因此,我們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堅持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是著力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改變三、四級提水灌溉農田發展水稻生產的傳統生產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降低灌溉和投入品成本,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大力實施沃土工程,著力改造中低產耕地,積極推廣農林復合經營,提高耕地利用率。二是著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加快普及測土配方施肥、秸稈全量還田技術,建立完善植保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引導農民使用“綠色”農用投入品,切實減少肥料、農藥等使用量,實現秸稈全量還田,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源。三是著力發展生態循環型農業。大力實施植樹造林工程,積極營造成片經濟林、生態林和公益林,鞏固和提升森林覆蓋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實現畜禽糞便、稻麥秸稈無害化處理,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種養循環模式。

三、轉變發展方式,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市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時期,應對農業資源約束加劇、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民增收任務艱巨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一條具有儀征特點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一是加大規劃引領。立足我市資源優勢,科學規劃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具有丘陵優勢的茶葉、林果花木、設施蔬菜(食用菌)、規模養殖、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著力引導優勢農業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向農業園區集中,努力形成區域明顯、優勢突出的三個10萬畝園區,促進丘陵農業持續快速發展。二是強化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國家加大對農業投入的機遇,加快農業載體建設。積極整合包裝農業重點項目,借助茶文化節、芍藥節等招商平臺,大力吸引“三資”投入開發農業,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提高我市農業整體發展實力。加快培植壯大一批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強勢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積極整合農業資源從生產聯合走向加工、流通聯合,提高農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延伸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完善服務體系。穩定充實縣級農技推廣隊伍體系,加快鄉鎮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加快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網絡建設,提高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的應對能力,努力實現動植物疫病防控全覆蓋。加快鄉村級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加速網絡向農村延伸,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服務。

篇(6)

關鍵詞:特色農業;茶經濟;發展;路徑;分析;研究

農業也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基礎產業之一,加強農業經濟建設,可為全國農業人口增加經濟收益,在此基礎上促進農業產業繁榮發展,進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夯實根基。特色農業發展概念的提出,為國內農業發展開辟了道路,同時也推動了國內各項事業的發展。處在特色農業建設背景之下,茶葉經濟儼然成為了農業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并朝著多元化、常態化、綜合化的方向邁進。所謂特色農業,指的就是具有特色化和綠色化以及優質化屬性的農業產業。若想實現特色農業的發展目標,期間就務必要對之前的農業產業進行完善與優化,實現產業升級發展,如此才能循序漸進的拓寬產業鏈,實現區域內各產業的聯動式發展。茶葉經濟是農業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所以發展茶葉經濟時,一定要立足于特色農業的特點,對茶葉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多元化轉變,如此方可創建出多功能型的農業產業,進而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處在特色農業建設局面下,茶葉經濟產業現已發展成為了國內特色農業中的支柱產業,其極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水平的提升。唯有農業經濟得以發展,那么國民經濟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廣大人民群眾也才能擁有一個穩定安逸的生活。中國是茶葉原產地,有著數千年的茶文化歷史,再加上茶葉生產和銷售會產生很大的附加值,因此茶葉經濟具備著很大的發展潛能。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便有著更高價值、更高層面的經濟追求,這便推動了茶葉經濟和特色農業之間的有機融合,為茶葉經濟發展提供了諸多有利契機。

1國內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平原與山區,不同地區的農村之間,發展水平各異。有的時候即便是兩村相隔數十里,其經濟發展情況也是大相徑庭。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多地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多共性問題。第一,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現如今國內基礎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農村地區會出現農業投入和農業產出不呈正比的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產出和投入倒掛的現象。正因為產業結構落后,國內鄉村不富裕人口數量遠遠大于城市人口數量。盡管東南沿海地區中存在很多經濟發達的村落,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但從全國范疇而言,我國農村人口的主要經濟收入依舊源于第一產業。第二,生產方式落后。現在的基本情況是,國內農村第一產業發展過程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聯系程度依舊不夠緊密,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以及服務之間存在著脫節的情況。此類脫節情況的存在,致使后續的農業產業發展中相繼出現數量多、規模小等問題,農村地區很難實現規模化發展,主要依靠家庭單戶作業,這種農業生產模式,發展潛力不足且抗風險能力不強。一些農村為了振興本村經濟,主張要加強對經濟作物的耕作,但農戶在進行經濟作物種植時,存在著投入多、風險高、變化快等一系列特點,期間若農民經驗不足、操作失誤的話,就極有可能導致減產,嚴重時還會面臨著絕產的風險。第三,資金短缺。人才短缺是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城市中本就人才濟濟,而現在的農村,很多人選擇進入城市中去發展,如此就會導致農業產業建設中人才不足,讓原本經濟水平就落后的農村想發展變得更加困難。還有就是農民群眾學歷普遍不高,他們的理念不夠超前、視野不夠寬闊,即便是有著一定的發展意識,有時也不知道從何下手。再就是農村貸款并不是很方便,譬如說一個農戶要承包一個茶園,獲取貸款時會遭遇一些困難,因此有時就會打消這些創業人積極性。第四,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和城市之間進行對比后不難發現,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仍有待完善。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僅僅會限制農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會影響招商引資。譬如說某地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佳,交通閉塞,這就極易導致農產品不能被快速的輸送至各地,所以就會限制當地農業的高效發展。

2國內茶葉經濟發展現狀

2.1優勢

我國擁有著十分豐富的茶葉資源,茶葉產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注重茶葉產業建設,既可以推動茶葉經濟增長,還能夠持續改善茶葉產品質量。現在,國內茶葉經濟的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茶葉資源豐富。國內茶葉資源尤為豐富,既有綠茶和紅茶,還有黑茶和烏龍茶,更有花茶和藥茶等,產業種類多、分布區域非常廣。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烏龍茶生產國和普洱茶生產國以及白茶生產國,并且綠茶產量位居全球之首。第二,茶葉產業結構完整。過去的20多年間,我國茶葉產量上漲幅度為400%,成為了世界上的核心產茶大國。通過數次調查和分析得知,2014年的世界茶葉產量是502.6萬噸,中國茶葉產量是209.2萬噸,占世界茶葉產量的41.6%。特別是新型茶葉產區異軍突起,新增了貴州茶葉產區和云南產業產區以及四川產業產區等,茶葉產業經濟現已成為了國民經濟整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多年發展,國內各地茶葉生產結構日趨完善,之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企業+基地”的新型合作發展機制,實現了茶葉產業規范化運作的目標。與此同時,國內茶葉產業結構也得到了持續優化,各種名茶、優茶的產量不斷增加且銷售規模日益擴大,其中以“小罐茶”最具行業代表性。第三,茶葉出口總量不斷提升。自2009年以來,中國每年茶葉出口總量始終大于30萬噸,對外向12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茶葉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國茶葉商品出口中,綠茶的出口量最多,其次是珠茶和眉茶。另外,紅茶的出口量也有所“回溫”,紅茶出口地普遍集中在浙江和湖南以及福建等地。

2.2不足

第一,茶園基地建設不到位,難以和現代化茶葉發展局面相適應。國內很多農村地區適合種植茶葉,這些地區擁有著良好的種茶條件,每年均會生產出大量的優質茶葉。但是因為遭受到地區財力、種茶農戶、茶葉企業發展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茶園建設遇到的困難不少,很多茶園不能如期建立起來。以云南省茶園建設為例,該地區的中低產值茶園面積相對來說比較大,但是無性系和有機茶園的種植面積卻比較小,中低產值茶園面積約為178667hm2,所占比例是42.21%,但無性系茶園所占比例僅為37.93%,有機茶園所占面積只有7.62%。現在云南地區的茶園種植,機械化水平不高,存在著一些放荒情況,每公頃茶園干茶產量僅為868.95kg。上述問題的存在,會限制地區茶葉產業的穩步發展。第二,茶葉品牌影響力不足。國內多地茶葉企業所在的共性問題即為“小、散、弱”,本地茶葉品牌雖多,但是卻未能全力打造出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支柱企業,統一度低。以云南地區為例,近些年云南茶葉企業的品牌建設力度不足,未能形成茶葉產業品牌集群,忽視了品牌打造,所以在國內茶葉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即便是建立了茶葉產業合作社,其茶葉產業化經營模式也有些落后,不能為當地茶農帶來理想化的經濟收益。再就是茶葉企業的營銷手段過于單一,沒有建立起一批精良的企業營銷團隊,如此就會導致銷售人員缺乏開拓市場的意識。云南地區2016年的茶葉出口產量是1100萬公斤,創稅4500萬美元,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力,該地茶葉產品在全世界的銷量有所下降。第三,茶葉產業鏈過短。國內一些地區的茶葉產業加工很多使用的都是粗放化的形式,企業設備技術相對落后,好企業沒有幾家,精制茶葉生產工藝尚未成型,如此就不能實現對茶葉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也難以有效拓寬茶葉產業鏈,并且也不能獲取可觀的經濟收益。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持續加強對茶葉生產設備的投入,如此才能有效拓寬茶葉產業鏈,從根本上提升社會化效益。以云南茶葉產業為例,該地茶葉企業,存在著規模小、工藝欠佳、實力不強、設備滯后等一系列問題,數千家初級茶葉制造所中,接近半數存在著設備老化、固定資產少、茶葉年加工總量少、茶葉質量欠佳等問題。2016年云南地區成品茶產量是1800萬公斤,占全省毛茶產量的65%,云南省1200家精深加工制茶企業中,有半數以上的企業,其茶葉加工產量是1100萬公斤,產值達58億元人民幣,占整個云南省茶葉加工量的40.1%,年產值在300萬公斤以上的制茶企業有10家,產值過億的制茶企業有10家,全省茶葉產業深加工產業只占到總量的3%,和國內平均水平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3基于特色農業背景下的茶葉經濟發展路徑

3.1以特色農業助力茶葉經濟發展

旨在推動農業經濟高效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持續發展地區特色茶葉產業。在發展鄉村產業的過程中,理應發揮出特色農業的優勢去帶動茶葉經濟增長,如此才能更好的踐行鄉村振興方針,并將地區經濟發展潛能徹底激發出來。在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農業區域優勢,進而去實現和其他農業產業之間的聯動發展。茶葉經濟可以高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唯有發揮出茶葉產業的特色,才能真正的振興當地經濟。有關部門一定要將茶葉經濟和鄉村旅游事業建設之間進行有機融合,打造出“茶葉+旅游”的服務模式,以此去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并讓世人感受到本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旅游是時下十分流行的一種旅游項目,不僅生態環保,而且還會助力地區農業經濟增長。近些年,“茶葉+旅游業”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漸漸興起,并備受大眾認可與支持。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連年提升,旅游儼然成為了大眾日常休閑娛樂的一種重要方式,此時的旅游產業便成為了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將茶葉經濟和旅游產業之間相互融合起來,不僅可以提升旅游行業領域的發展活力,還能夠進一步提升茶葉經濟發展成效,可以讓人們體會和感知深邃的茶文化,在旅游中放松身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利用茶文化旅游去促進茶葉經濟發展,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落實,并有效提升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活力。在具體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有關部門和機構一定要積極的整合和優化本地旅游產業的資源,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產業創新發展方案,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采茶、品茶,讓游客了解茶文化和生產流程以及加工技藝,讓游客在旅游中學習茶文化、傳播茶文化,讓更多人來此觀賞游玩和消費,進而推動本地農業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各地在發展茶葉經濟時,要借鑒福建“大紅袍印象之旅”和云南“普洱養生旅游”的活動經驗,將茶葉產業和農村旅游產業相互融合在一起,如此便可有效推動茶葉經濟增長,亦可為廣大農民群眾增收創收,也可將本地的茶文化更好的傳播出去。

3.2明確定位、合理規劃

處在特色農業發展趨勢下,新時期農村茶葉產業的發展,首當其沖是要做好定位,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如此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關工作者一定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緊握時代脈搏,研究消費者消費心理,通過開拓創新去推動地區茶葉產業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茶葉產業建設的整個階段內,相關工作者一定要秉承“生態+環保+科技”的基本原則,建立起極具現代科技氣息和茶文化氣息的現代化茶葉生產園區。在茶葉生產園區建設的過程中,要兼顧茶葉質量和茶葉產量,如此才能使茶葉經濟得以增長,助力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隨著國內科技水平的日漸提升,信息化技術在各行各業中得以快速普及和應用,因此新時期的農村茶葉產業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個茶葉產品信息化銷售服務平臺,創建茶葉產銷一體化格局,如此才能拓寬茶葉銷售規模,并提高本地茶葉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3創新茶葉產業管理機制

旨在實現地區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經濟高效增長,就一定要推動農村茶葉經濟發展。因為茶葉產業屬于特色農業中的一種新形式,所以不能一味的固守農村第一產業,還應該注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建設。現在的茶葉產業發展過程中,多地仍存在著管理機制缺乏的問題,因此為了有效提升茶葉產業生產水平和效率,就一定要對茶葉產業管理機制予以建立健全。需要注意的是,在茶葉產業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管理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此時唯有做好茶葉產業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升茶葉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作為農村茶葉產業負責人,一定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相融合,進而去更好的開展重點工作,將側重點放在產業聯動發展層面,對茶葉產業管理機制進行及時有效的創新,如此做到與時俱進,切實提升茶葉產量和效益,為三農事業的發展增添活力。

3.4創建專屬茶葉品牌

若想讓產品更有知名度,就一定要發展特色文化、創建專屬品牌,如此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推動農村茶葉經濟發展,就必須要建立一個極具特色的專屬茶葉品牌。創建專屬茶葉品牌的前提就是要保證茶葉的質量,唯有將茶葉質量擺在第一位,保障其綠色、環保、健康的屬性,才能將茶葉產品大范圍的推廣出去,徹底打響品牌。需要注意是,在進行茶葉種植的整個過程中,栽培方式要竭盡所能做到綠色、健康,相關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日常的茶葉種植監督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使茶葉產品可以滿足國家標準,之后企業要適當加大茶葉的種植規模,積累良好的口碑,將自身所生產的特色茶葉產品打造成地區獨一無二的茶葉品牌,并要注冊商標,而后借助品牌效應去推動本地產業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離不開對地區茶葉產業的建設,茶葉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是處理三農問題的“利器”。所以說要不斷加強農村地區茶葉產業建設,與國家政策要求相契合,最大限度上發揮出農業特色產業優勢,如此才能順勢帶動地區范圍內其他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邱鶴書.綠色發展模式下信陽茶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關系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19):150-152.

[2]吳晶琳,章正浩.論我國民族文化茶葉品牌創設的存在問題與根本對策[J].經濟學,2020(02):03-03.

[3]王珊.茶文化旅游與茶業經濟發展策略思考[J].福建茶葉,2020(12):152-153.

[4]陳玫,馬玲,楊毅堅,羅瓊仙,蔣紅旗.基于產業化視角的云南茶業經濟發展模式分析[J].南方農機,2020(23):88+90.

篇(7)

關鍵詞:集中連片 農村產業 轉型升級 武陵山區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加快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是提升發展質量與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武陵山區等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經濟增長相對粗放,傳統農村產業升級相對緩慢,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其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背景

農村經濟發展是農業科技不斷進步,農村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19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減貧放緩的重要原因在于增長質量下降與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的貧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獲取收入機會的減少。中國經濟過去30年增長有其特點,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問題及挑戰需要通過實現共享式增長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選擇。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產業發展有關農業核心技術欠缺、資源環境約束等諸多問題,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其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政策與宏觀經濟背景密切相關。當前全國正以農村工業化為重心,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進一步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區域層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是優化發展環境與平臺。學者們在以下方面達成一致:只有提高中國農村產業整體效率,關注不同區域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才有可能使農村產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觀念創新的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戰略的實施將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在國外,許多國家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都有一個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法、德、韓、日取得了一定成效。法德從土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村勞動力培訓等方面建立了強有力的制度與運行機制;日韓充分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調動農民積極性,農民主導農村內源性發展逐漸壯大。而巴西在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中,過分依賴市場機制,簡單地用犧牲農業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此類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武陵山區國土總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2011年國務院批復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明確行政區域范圍為湘鄂渝黔4個省市的71個縣(區、市)。該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把武陵山區等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今后十年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并在武陵山區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這種形勢下,本文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選擇武陵山區作為分析重點,深度探究武陵山區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探索中國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二、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熱點關注

以武陵山區農村為分析重點,探討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實質、原因、主體、特征,關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注包容性增長,并提出相應的路徑選擇,成為關注的熱點。具體研究過程中,以中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問題為主線,以武陵山區為研究重點,分析該地區農村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解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實質,并通過國內外的比較,驗證研究的理論預設,提出相應的應對路徑。

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非一日之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及其要素空間演化具有時空差異。產業轉型升級的非農化、服務化響應強度及其空間絕對差異都呈擴大趨勢,非均等化程度高。西部大開發推進,地處西部的貴州產業面臨大發展和大調整。產業承轉對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發展產生影響,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來應對。傳統農村產業不斷根據當地及外界市場變化和國內外產業政策導向,進行轉型升級。隨著要素價格上升、資源和環境壓力增大等推動農村傳統產業新一輪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解決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實踐中,將其置之于經濟增長的視域中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構農村的組織載體等,形成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長效機制,彰顯包容性發展新要求。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有其近中遠期目標、發展重點、路徑選擇、政策支持等,需要系統探究當地農村產業的演變、轉型與升級,并認識其基本特征。武陵山區作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其農村產業發展態勢不同于中東部地區,需要探索農村產業發展科學道路進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具體如下:一是從體制機制、資源環境、地理區位、各級市場等方面,對當地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二是針對武陵山區這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特殊性,積極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產業化,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利用好武陵山區獨特資源,積極培育農村合作社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倡導產業特色化、產品品牌化,實現武陵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三、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路徑的宏觀探究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路徑需要宏觀上的探究,其轉型升級的實質是整體貧困環境下的城鄉良性互動中的產業發展與農村發展耦合運作的資源優化配置問題。其原因在于農村產業發展與城市產業發展存在不統籌協調,農村一、二、三產業不協同發展等問題。就武陵山區來說,其轉型升級關鍵在于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需要處理好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科技支撐上的資源配置與產業特色結合、城鄉統籌與良性互動的關系。其轉型升級的主體在于農民,需要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社會的多元參與。具體實踐過程中,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轉變,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協調性;推進農村產業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可持續 性;推進農村產業整體素質由低端型向高端型轉變,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競爭性,提升農村產業高附加值,凸顯當地特色。具體涵蓋加快以農業品牌創建、鄉村旅游產業提質增效為重點的農村產業轉型;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食品、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凸顯生態、安全、養生特點;外力推動內力,用好財政增量資源,鼓勵社會資源進入農村,激活農村閑置資源;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發揮各種合作組織、農村致富帶頭人、經紀人等在帶動貧困農戶和協調企業方面的紐帶聚合作用,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構建具有武陵山區特色、富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村產業體系等。

總之,立足武陵山區為代表的中國集中連片貧困農村地區實情,著眼十二五規劃與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審視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史,關注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注包容性增長,在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視域中把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與城市產業銜接,破解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性難題,構建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科技支撐上的資源配置與產業特色結合、城鄉統籌與良性互動的現代農村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林毅夫,莊巨忠,湯敏等.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胡鞍鋼,胡琳琳,常志霄.中國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1978—2004)[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熊勇清,侯玲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政策的變遷及特征分析——政策文本計量分析視角[J].軟科學,2013(5).

[4]溫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述評[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国产办公室沙发系列高清|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 亚洲丁香五月天缴情综合|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网|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国产理论剧情大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亚洲欧美日本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欧美 丝袜 自拍 制服 另类|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欧美 日韩 国产 亚洲 色| 欧美无人区码suv|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人妻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妓女精品影院|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av永久精品无码桃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最新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