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6: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篇(1)

[關鍵詞] 產業結構 永州 農業 可持續發展 有效 途徑

永州昔稱零陵,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嶺山脈北麓,秀麗的瀟水和湘江匯合處,素有“錦繡瀟湘”之稱。居湘粵桂三省交界處,是信息、技術、物流的集散地。永州市現轄零陵、冷水灘兩區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江永、江華、寧遠、蘭山、新田九縣,面積2.24萬平方公里,人口570.56 萬,其中農業人口 428.85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市。

農業是人類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母體產業。沒有農業的持續發展,就沒有社會的長期穩定。永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生產持續性、經濟持續性和生態持續性三者的統一,其最終目標是實現永州經濟的穩定發展、資源的永續供給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

一、永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是農業落后的具體表現,它不僅意味著人們觀念的落后,技術的落后,而且還體現了政策的落后。農民循規蹈矩,信守著原始農業的殘陽。除了種糧食,還是種糧食,糧食以外的收入叫作副業收入,不管“副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多大比例,它永遠上升不到主業。

2.政策不配套,多少年來,政府對農業取之過多,予之過少。政府沒有給農業以足夠的政策支持;沒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對經營活動的內容和范圍進行選擇;沒有制定靈活多樣的農業發展資金貸款政策。

3.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一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農產品的要求逐步向多樣化、優質化方向發展。但是,永州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結構沒有根據市場需求結構做相應的調整。種植業結構仍然是傳統的“糧食作物一經濟作物”二元結構,飼料作物嚴重不足。養殖業在農業中所占比例太低。農產品品質差,高檔賓館所用的優質牛羊肉主要靠進口,泰國香米上了部分人家的飯桌。其結果只能是農產品產值低,經營效益差;農民貧窮,農村落后。

4.農業生產結構與土地資源結構不相宜,目前永州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狹小。全市農村居民戶均承包耕地僅為1.84畝,而這些耕地又被分割成7.2塊,平均每塊面積僅有0.25畝,這顯然是不符合規模化經營的技術要求的。

二、對永州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1.對永州農業結構進行全方位的戰略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于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從多層次、多角度考慮,對農、林、牧、漁各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或各行業內部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要素結構和貿易結構進行調整,而不應當是種植業內部簡單的品種換位。

2.對大農業內各行業內容進行調整的方法包括合并與重組,如以往的畜牧業是指養殖業,不包括種植業,養殖業與草業截然分家。畜牧工作者忙于家畜數量的擴大,而不去考慮牧草資源多寡與開發,因此出現了因過牧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另一方面,種植業通常只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牧草似乎難以名正言順地進入農田。不管土地多么貧瘠,不管種糧是否劃算,農田總要種上糧食作物。這種狀況不改變,何談農業的大發展?

3.在大農業內有選擇性地發展優勢業種,它們必須具備高產、優質、高效特點,而且符合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協調與發展的要求。在這里,高產作為基礎,不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產品數量的擴張,而是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產值;優質是前提,所生產的產品不僅給人以良好的感官,而且應具備營養價值高、易被人或動物體消化吸收、清潔衛生、不含有害物質;高效是目的,是指生產者的利益在競爭條件下的最大實現,體現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它是品種、技術、管理等多種因素的作用結果。

4.從種子質量工程建設抓起。綜觀世界農業發展史,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種革命為先導,因為只有優秀的動植物品種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表現出較高的生產力。一方面大力引進推廣國內外的優良品種。另一方面加強對本地特色品種的改良和提純復壯,培育了一批拿得出、叫得響、有市場的特色優勢產品。

5.加快制度創新步伐,調整農田結構布局。農田所有權人除享有所承包土地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外,還應享有對土地一定時期內或一定范圍內的處分權,如轉讓、出租。土地一旦可以流轉,就可能極大地激活土地效益,解決第一輪承包中平均分配土地造成用地規模過小的問題,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集約經營,進一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三、對永州農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1.控制糧食種植面積

(1)人均糧食消費量呈下降趨勢。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也發生著變化。人們由追求占有物質數量轉向追求生活的質量,并逐步由追求生活的物質質量向精神質量和生存環境的層次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將由過去的糧食果脯為主轉向糧食、蔬菜、牛奶、肉類等多樣化發展。永州市城鎮人口的糧食年消費量僅為80kg,農村人口約為160kg。雖然永州今后人口數量還會增加,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城鎮人口的增加,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全市糧食消費總量不會有很大變化。

(2)糧食單產增長潛力還很大。通過作物的種質改良和耕作技術的改進,糧食產量會得到較大提高。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區的農業耕作技術還較落后,遠沒有實現因時、因地、因作物用水,更談不上應用精準農業技術。隨著政府對農業傾斜性支持政策的落實,永州農業必然走向精細農業。有人估計,如果永州普遍推行精細農業技術,每年僅種子(實行精細播種)用糧就可以節約50萬公斤,糧食總產量的增加就更多了。

(3)現階段糧食已自給有余。永州糧食早在1994年就達到人均400kg的安全線,但還是一味強調糧食生產,制定過高的戰略目標,致使后來的糧食庫存太多。盡管每年以新糧換舊糧,號召早稻喂豬以減少存量,但仍有部分糧食積壓、霉變。

2.提高畜牧業在大農業中的地位。綜觀世界,農業高度發達國家或地區無一不是以畜牧業發展為先導,其畜牧業產值通常占到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加拿大占55%,法國占55%,澳大利亞和美國占60%,英國占70%,丹麥和新西蘭占90%。永州應當學習和借鑒別人的先進經驗,大力發展畜牧業。

(1)大力發展草食家畜。草地畜牧業是最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畜產品生產方式。也有利于綠色畜產品的生產。因此它是世界草食家畜發展的必然選擇。草地畜牧業是以草原保護和草原建設為前提,人工草地的增加帶動了畜牧業的發展,在美國歷史上,人工草地面積每增加10%,畜牧業產值便增加一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畜產品大都由青草轉化的。如美國約占74%,德國、法國占60%,澳大利亞占90%,新西蘭近100%,全世界平均為55%。新西蘭的經驗是:人管畜,畜管草,建立了人一草一畜和諧共處關系。他們根據草地生長情況,決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放牧什么家畜。不僅獲取經濟優良的畜產品,也靠家畜放牧來控制雜草,改良草地,即靠放牧來維護草地的健康。永州草食家畜的發展應當因地制宜,在適度利用、重視草地培育與養護的前提下,重點發展肉牛、羊和奶牛、奶羊,生產綠色肉、奶。

(2)將草業納入農業生產系統。優質牧草(以首稽為例)不僅產量高、品質優,而且還可以通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提高肥力、改良土壤,使土地利用進入良性循環。美國目前大約有1000萬hm2的紫花首稽生產基地,年生產紫花首稽干草和混合草1億噸左右,紫花首稽種植面積占美國耕地的25%~33%,3~4年與糧食作物進行輪作。這種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確保耕地面積67%~75%的糧食作物連年高產。同時促進了美國畜牧業的發展,帶動了草產品的出口。而永州農田種草僅占1.2%,種植結構比較單一,這就要求改變現有的二元種植結構,實行農業三元種植結構模式,發展草田輪作和生態農業,拓寬經營范圍,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適度規模化經營。規模化經營有利于機械化操作,有利于各種技術規范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利于區域規劃的安排與實施,有利于綠色或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經營效益。各地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選擇。

4.引進良種,發展良種。不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必須在“種”字上下工夫,各地應當在有計劃地保存當地優勢動植物資源的基礎上,引進或者培育出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具有更高生產潛力的新的動植物品種。一個良種可能引起一種產業的革命。美國最高產奶記錄的奶牛年產奶量達到24000kg,是中國蒙古牛年產奶量(800kg)的60倍[4]。南非的布爾山羊六月齡體重就可達到30kg,中國的普通山羊兩歲時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低生產水平的家畜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其養殖成本高,效益低下,而且產品還會因質量問題,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同時因為增加飼養量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不僅要有選擇性地生產市銷對路的農產品,而且要選擇那些有高生產潛力并能為市場提供優質產品的動植物品種。

5.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應對市場需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資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是多樣且多變的,生產者一方面要追趕市場需求,生產出功能性的農產品應對市場,另一方面要用新的具有特色的產品引導市場,創造市場。各地只有依據當地資源特點,開發出自己特色產品,創造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市場中占據一定位置。

6.用技術支持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就是開發、推廣和應用農業新技術的過程。這里所說的農業技術包括農業自然科技和農業管理科技等。

(1)解決農業資源短缺問題。通過技術資源的開發,解決種質資源短缺問題,如利用人工受精技術大大提高優秀公畜的利用率,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充分發揮優良母畜的作用;通過職能定位、體制轉換,使農業銀行真正成為面向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商業銀行,使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戶和集體所有的金融組織。從而解決農業資金資源短缺問題;通過農田輪作或草地輪牧,解決自然資源一牧草短缺問題。

(2)解決農產品的安全供給問題。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具有選擇性的新農藥可以增加食物的安全系數;利用射線誘變技術使作物高桿變成矮桿;利用精細農業技術提高水、肥的利用率,減輕污染。

(3)解決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動植物與環境的問題。在生態環境較脆弱的縣區,通過動物舍飼、牧草種植既可解決動物的生存問題,又可保護環境,使人、動物、環境三者能夠和諧相處,互惠,互利。

(4)提高農民的文化技能,建立新的農業合作組織。只有通過技術培訓,造就出文明、智能、發展的現代農民,才能打破愚昧、落后、封閉的傳統農村社會組織形態,才能建立科學、民主、法制、秩序的現代農村發展體系;才能建立適合永州市農業發展的合作組織,如專業協會、合作社等;才能保證農業由資源依附型向知識依靠型轉變,農村、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篇(2)

關鍵詞 生態農業科技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優質化。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這樣,就要求我們致力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留發展后勁,以促進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不斷完善、進步。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找到一條根本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同時,通過生物鏈加環和產業鏈延長,形成了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良性轉化增值的“農戶+公司”的模式和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主的龍頭企業,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業為龍頭,產加銷貿一體化的格局。可見生態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生態農業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當前和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生態農業建設的總體思路、區域布局和關鍵措施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總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還是農業經濟學家、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其從不同視角所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概括起來看主要試圖集中研究解決困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最基本問題,即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發展問題,它們構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仍主要側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未真正將其轉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從而也反映出當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重經濟,輕生態”“、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忽視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社會發展”,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張克俊.可持續農業探討[J].經濟問題,1995,(11):18-19

[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農學會編,常平生.農牧結合是發展有中國特色可持續農業的戰略需要[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篇(3)

(一)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農業生態,促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了農村農業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使農業資源和環境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長久發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了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問題,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動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達到農業生產集約化和生態化,促進農業產業化。

(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人口增多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由依靠消耗大量資源、破壞環境的粗放型農業向依靠科學技術的集約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減小了污染,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資源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減少對資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們的重復使用。同時,對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比如農業的生活垃圾可以用來建立沼氣,這樣不僅保護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減少了資源浪費,節省了資源。

二、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

近年來,城鎮化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村人口的快速增加,這就使得農村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減少,農村的教育、醫療環境面臨壓力越來越大,這就導致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就業困難,造成農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資源環境惡化,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另外,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圍湖造田、毀林造田、私自開發土地等現象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平衡。

(二)農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農村信息傳遞之后,信息傳播途徑有限,雖然很多地區農民不停擴大經濟作物生產來提高收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短期來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從長遠看就會導致農業結構的失衡,有些產品會出現供過于求,而一些產品會供小于求。著不僅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減緩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民素質較低不利于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農村人均資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資源缺乏,導致部分農村孩子沒法上學,農村文化水平總體偏低,沒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也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尤其是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難以推廣應用。

三、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內涵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力,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國家應該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內涵進行大力的宣傳,讓農民讀懂并接受這一發展新模式,從而保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順利實施。

(二)保護好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

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由于鄉級土地規劃建設不合理,許多企業工廠違章擴建,嚴重的占用了農村的耕地資源,耕地資源的減少直接導致糧食減產。還因為農民生產過程中濫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地鹽堿化嚴重,耕地資源減少。國家應加大農業科技投資,幫助建設綠色生態農業。修建水庫、灌溉渠等公共設施保護農業生產用水。

(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必備自然條件,政府應加強對農村排污企業的治理,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植樹造林,做好對農村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四、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方向

(一)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環境對農村經濟發展做出總體規劃。再滿足主要發展方向的同時結合農、林、牧、副、漁業協調發展,共同形成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農業

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綠色農業,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出無污染、五公害的綠色農產品,隨著人們對食品營養價值新的認識,綠色農產品得到廣泛認可,經濟效益迅速提高。

(三)網上農業

篇(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58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關注,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林芝地區位于西藏東南部,是西藏農業生產的重要區域之一,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僅關系到本地區及西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對全國的可持續性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定量評價和分析,探討其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趨勢,為林芝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實用性、系統性以及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原則,在參考眾多文獻的基礎上[1-5],結合林芝地區的農業資源和環境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建立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將林芝地區農業生態系統分成3個子系統即3個目標層,分別為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農村人口與社會系統,每個子系統選取若干典型指標,共計17個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A):農業總產值(A1)、人均糧食產量(A2)、人均肉產量(A3)、人均生產總值(A4)、財政支農(A5)。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糧食作物單產(B1)、人均耕地面積(B2)、糧食播種面積(B3)、農機動力(B4)、化肥使用強度(B5)、農藥使用強度(B6)、農村用電強度(B7)。農村人口與社會系統:農牧民人均純收入(C1)、農業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產從業人員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長率(C5)。根據17個指標的特性,將它們分為正向作用指標和逆向作用指標兩類。其中,正向作用指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指標值越大越好,如農業總產值、人均糧食產量等;逆向作用指標值若超過一定限度會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等。數據來源于林芝統計年鑒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確定各指標權重

各評價指標權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該指標在農業可持續性評價中所起的作用,并且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因此,合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是科學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本文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9-11],采用專家打分及層次分析法(AHP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3個目標層的權重及17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結果見表1。

1.3 評價步驟

1)指標數據的標準化。為便于比較,以1996年為基期,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標準化值,見表2。指標數據的標準化采用極值法,即當指標為正向指標時,Xit=Cit/Ci0(1);當指標為逆向指標時,Xit=Ci0/Cit(2),式中:Xit為第i項指標在第t年的標準化值;Cit和Ci0為第i項指標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統計值,對于任意項指標,只要標準化值增大,便意味著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2)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的計算。用y表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y=∑Wi.Xit(3),式中,W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Xit為標準化值。綜合評估值Y=y1+y2+y3。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指標標準化后的結果和綜合評價模型對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各子系統和綜合水平進行評價,1996-2007年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及其各子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達7.4%,表明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趨勢,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

2.1 農業與農村經濟系統

如圖1所示,1996-2007年間,農業與農村經濟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先呈逐年遞增趨勢,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趨勢,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其持續發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動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長率為4.8%。從該子系統各指標的表現來看,農業總產值和人均生產總值基本為逐年增加的趨勢,其數值分別從1996年的18 388.20和0.37萬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萬元,分別上升 11 550.80與1.68萬元,增幅達 62.8%、448.9%,這兩項指標的大幅增加,使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財政支農指標的變化也明顯影響了農業與農村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2004年財政支農力度的大幅下降導致了該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幅下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區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強的特點。

2.2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

圖1、表3,表明林芝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研究時段內呈慢速增長態勢,其可持續發展指數值由1996年的0.322 8緩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續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縱觀不同年份之間的指標數據發現,1996-2007年間,雖然糧食作物單產、農機動力、農村用電量三項指標的較大幅度增長,使得林芝地區的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指數有所提升,但農藥、化肥施用強度的逐年增強,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使該區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極大地影響了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導致該子系統在研究時段內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緩慢。因此,農業現代化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警示我們對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來提高本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別是在本區化肥和農藥施用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要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此外,非農建設占用大面積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長率居高不下導致的人均耕地面積的持續下降也是致使本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現今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態勢,是促使林芝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農村人口與社會子系統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該子系統農業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值基本為持續緩慢上升態勢,1996年其指數值為0.149 2,2007年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對照指標數據(表1)可以發現,1996-2007年,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標包括農業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產從業人員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農業人口比重指數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產從業人員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可持續發展指數值分別從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為13.6%。上述分析說明,人口密度的增加、農業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持續上升,不僅不利于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將對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比較明顯的副影響。因此,控制人口增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有利于本區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說來,1996-2007年間,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態勢,可持續發展能力正在不斷加強。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人均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強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將會對其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從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 結論及建議

研究時段內,農業與農村經濟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較快,而農業資源與環境及農村人口與社會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相對滯后,但三者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區農業初步表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強度的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對林芝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副作用,說明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日益減少和環境逐步惡化的雙重威脅。

篇(5)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調整

 

1. 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的調整

1.1 調整的原因

(1)我國農業化組織程度較低,沒有或者很少存在很強的開拓市場、組織生產及綜合服務功能的龍頭企業;

(2)關于農業的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發性;

(3)我國的產業結構劃分不夠明確,因而會出現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對癥下藥”的情況,會導致“錯診”、“亂診”;

(4)受傳統農業的發展的模式的影響,在技術上的投入還遠遠不及國外。

1.2 調整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的對策

1.2.1加速培育和完善農業市場體系,建立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業龍頭企業。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由原來的計劃經濟逐漸轉變成為市場經濟,一個產業運營的好壞,主要是由市場所調節和控制的。所以努力加速培育和完善農業市場體系是農業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建立起市場體系的同時,還要確立農業領域的“帶頭老大”,那就是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就如同該行業的一個航標,任何小的方面的發展,都必須由該龍頭企業的引導和支持。

1.2.2建立數字化平臺,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

“知訊者生存”,信息對于現代社會是很重要的,較早地知道信息就能掌握整個市場的規律,因而也就能立足于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社會的各個因素都需要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農業也不例外。及時地提供農業信息,可以準確地掌握市場變化的規律,這樣就能弄清供求關系,適時地、合理地發展農業,以使農業朝著市場需要的方向發展,即使其完全以市場為導向。

1.2.3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面積大就會在不同的區域形成不同的農業體系。如在我國的北方,天氣較干燥、冬天溫度很低,根據這一區域特點,這些區域就適合種植小麥,而在南方,則適合種植水稻。這個例子充分地說明了區域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農作物,因而農業的結構體系也不盡相同。只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才會產生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

2.堅持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

2.1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一種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不造成影響的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也必須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可以這樣說,可持續農業是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針對農業發展所產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通過重視可更新資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賴生物措施減少化學資源的投入,在發展的同時,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和提高食物質量,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可以使農業的發展不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以對農業資源的最大化、最優化利用,可以真正地達到“農業的生態性、市場性”。

2.2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2.2.1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我國大部分地區生態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都是人類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而造成的,如過度放牧和亂砍濫伐。對于那些生態脆弱的區域,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那就相當地困難了,所以必須避免以追求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生態破壞的行為,這就要求人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弄懂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以及破壞生態對農業發展影響的嚴重性。

2.2.2加強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把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金收益率作為主要目標,強化農牧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堅持普及技術與引進和研究技術相結合,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促進區域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建立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鏈,即農業的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重新建立農業基礎結構和科技結構。要根據農業科技工作長期性、地域性、綜合性和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特點,制定農業科研機構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進合理流動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進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2.3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農業生產的污染

環境,作為以人為中心的外部世界,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影響重大,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任務。在農業生產中可能會產生對環境的污染,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致使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污染。那么,我們就要利用技術,不斷地探究減少農業生產的方式及途徑。如在肥料的使用上,我們可以選擇使用有機肥。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千萬不要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而是首先要考慮將污染降低到最小。

3.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得出我國需要走一條“調整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我國才可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才可以使我國的農業朝著科學、穩健、和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書敏.傳播科技為農民 服務百姓將奉獻[J].新農村建設,2000(51).

[2]黃萬綸,李文潮.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0.

[3]王冬生.中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J].農業現代研究,2003,(11).

[4]閆書麗,文興斌.加快生態農業建設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03,(11).

篇(6)

(甘肅省臨夏州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臨夏731100)

作者簡介:唐秀莢(1973-)女,甘肅臨夏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I作。

導讀: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旱區農業發展的熱點。針對臨夏州實際問題,筆者主要從技術措施和保障措施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臨夏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啟示。

旱作農業是指完全依靠天然降水提供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而從事的農業生產。建立可持續的旱作農業生產體系非常重要,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對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也是各個地區、鄉鎮必須認真貫徹實施的基本方略。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技術措施和保障措施兩個方面提出建議,主要包括積極推廣優良抗旱品種、全膜覆蓋技術、提高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的科技素質以及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從內外兩條途徑進行實施,然后立足臨夏實際情況,全面落實技術措施,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一、技術措施

㈠積極推廣抗旱品種

旱作農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水資源問題,而抗旱種子由于對水的需求量相對較少,產量相對穩定,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可以減少用水,從而減少生產勞作成本,這對旱區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十分有利。長期以來,旱作農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狀況因為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得到很大的改善,旱作農業的根本問題是水的問題,通過技術改造,應用抗旱品種,普及農業機械,極大促進了旱作農業的發展。土地貧瘠、土壤肥力不足是制約旱作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育種技術的發展,培育出的抗旱種子可以彌補水量不足問題。因此,積極推廣抗旱品種是很好的方法,特別是對于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更具觀實意義。

㈡全膜覆蓋技術

推廣全膜覆蓋技術的也是發展旱作農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自然降水的蓄積,增加降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全膜覆蓋技術將土地徑流進行富集,在干旱的時間利用起來,既減少了蒸發量,又可以使土壤的肥力獲得極大地提高。

二、保障措施

㈠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科技素質

任何技術的實施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操作,農技推廣人員的科技素質是影響整個旱作農業良好發展的關鍵因素。此外,傳授科技知識也至關重要。科技素質作為科技元素的一種,不僅僅要求的是技術素質,更多要求人們可以理性思考,開闊視野,充分發揮優勢和長處,不斷學習新知識,研究新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實力。因此,農技推廣工作者不僅要掌握相應的技術和專業知識,而且還要熟練各種操作技能。

㈡完善農技推廣網絡

建立農技推廣網絡是農技推廣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建立鄉級農技推廣網絡尤為重要,全方位、立體化的建構鄉級農技推廣網絡是旱作農業形成有效生產力的關鍵因素Ⅻ。而引進高新技術是鞏固和壯大農技推廣網絡的重要方法,高新技術是否及時得到推廣應用,是影響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農機推廣部門應予以重視。

三、結語

積極推廣抗旱品種、抗旱積流灌溉技術、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科技素質以及完善農技推廣體系,是促進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如何完善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對于旱作農業發展非常重要。旱作農業的健康發展對我國西北干旱區農業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也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因此,提升技術和完善保障措施,對加快旱區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都有積極意義。

(編輯:宋軍生)

參考文獻:

[1]李生秀西北地區農業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3,(03)

[2]周富喜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14,(05)

篇(7)

1.農村經濟與市場矛盾

除了環境以外,傳統農業難以隨市場及時變化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另一大問題。目前中國農村經濟主要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生產出的原料產品難以在市場形成品牌效應,經濟效益低。農村當地的加工以及服務行業發展緩慢,很難滿足市場需求,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2.農村人口素質和思想

農村人口的傳統落后思想也制約了新型產業的發展。農村人口的思想落后保守,接受新事物慢,創新能力低。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人口,專業技術能力的缺失也使農村經濟發展轉型慢、不利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如何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1.加大科學技術在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傳統農業的低效率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大力發展先進農業科技,全面調動廣大農業科技研究,加快先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才能解決過去依靠開墾耕地等傳統手段增加產值帶來的問題。只有依靠科技進步來不斷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合理的利用用資源,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生產力,也必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業發展要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做到低能耗高效率,降低對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破壞,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循環農業是能夠保護水資源,耕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新型農業。發展循環農業有利于緩解我國自然資源壓力,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防止環境污染,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農村經濟單純依靠傳統農業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要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立足本地,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產業化經營。要依靠當地的地區優勢,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以龍江縣龍興鎮黑崗鄉為例,黑崗鄉通過招商引資,已建成各類企業多個,其中充分利用本地畜牧業發達的優勢吸引了包括飛鶴乳業等知名企業前來投資建廠,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為使有限的土地產出更高的經濟效益,龍興鎮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在河南臺前縣引進了北五味子種植項目進行示范種植,并提供了150余畝種植基地和住房、機電井等配套設施。該基地的建成對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

4.堅持實行惠農補貼政策

農村經濟發展除依賴科技成果轉化,緊隨市場需求之外,政府政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同樣重要。要切實落實好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才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降低政府部門對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除此之外,還要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強對公共設施的建設。努力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質。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村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農村生活水平,真正進入小康社會。保障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農村的生活質量才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5.加快農村第三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在當地農村開展“農家樂”、綠色牧場參觀等農村特色旅游活動,有利于吸引外來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加快當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

6.完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相關法律世界各個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法國等國都為本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計劃制定了相關法律,例如美國的《持續農業與教育法》,法國制定的農田休耕制度。相比之下,該領域內中國的法律較為缺乏,應加快關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立法進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pp| 三级全黄的视频在线观看| 插b内射18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6080yyy午夜理论片中无码|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短篇公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 欧美96在线 | 欧|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男人j放进女人p全黄动态图|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潮免费|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糖心|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人妻互换免费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国产女主播高潮在线播放| 日本大片免费观看完整视频| 夜夜爽8888免费视频| 国产freexxxx性播放麻豆 |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国产免码va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一|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