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學科的魅力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物教學 學習興趣 素質教育
興趣是人類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也是人們進行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我們要想搞好教學工作首先就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興趣教學。生物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但是由于生物學科不屬于中考科目,很多學生總是把這門學科看成是可學可不學的“副科”,再加上很多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過于單調、枯燥,對學生采取灌輸式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生物學科本身的魅力展現給學生,從而使得很多學生對于這門學科缺乏必要的興趣。在這樣既沒有考試壓力又沒有學習興趣的情況下,生物教學工作要想搞好就顯得十分困難了。為此,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我們目前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想辦法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地去學習這門課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
生物學科是一門基礎性的自然學科,大到一些農業生產、醫學發展,小到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與生物科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以細胞工程和遺傳工程等為代表的的生物工程技術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從而使得生物科技對于我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們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就要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從而使得他們能夠明確學習的目標。要想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緒論課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認識生物學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以及它未來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把生物學科的意義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總之,就是要想辦法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一個為之努力的學習目標,這樣,有了目標動力的驅使,自然會增加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重視課前導入技巧的使用
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一個精彩的導入不但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甚至能夠帶活接下來一整堂教學內容,因此,我們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努力在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就通過有效的課前導入技巧把學生帶入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我們常用的導入技巧有很多,像是故事導入法、演示實驗導入法、游戲導入法、設疑導入法、承前啟后導入法等,至于用哪一種方法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來確定。例如,我在上到“計劃生育”這部分的內容時,首先就問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多子多福”這種說法有道理嗎?這個問題一拋出,很多學生就開始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了,有的說有道理,有的說沒有道理,接著我就讓學生分別闡述有道理和沒有道理的理由是什么,這樣很多學生都說出了很多的理由。通過這一系列的討論,整個課堂氣氛都被帶熱了,就連平時不怎么愛學習的學生也不自覺地加入到這個討論之中。其實,教師也只是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收到了那么好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這種課前導入技巧對于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三、充分利用生物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生物實驗教學也就成為了生物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生物實驗的生動性、可操作性、新穎性等特點,使得很多學生都對生物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妨可以利用生物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上到“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單位”這部分內容時,就把學生帶進了實驗室,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洋蔥鱗片表皮細胞的結構。這樣,在顯微鏡下,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這讓他們感到既新奇又興奮,從而對這部分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再繼續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就會容易很多。當然,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自控能力比較差,尤其是在上實驗課的時候,很多學生一進入到生物實驗室就忍不住東摸摸、西看看,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這樣既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容易造成實驗器材的損壞。因此,教師在上實驗課之前一定要加強學生的實驗紀律的教育工作,并且要制定嚴格的實驗室管理規定,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實驗課上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培養技能。
四、注意把生物理論知識同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物學科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工作的時候也要努力把這些理論性的知識同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例如,我在上到“人體生理衛生”這部分的內容時,就結合著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同自己的身體結合起來,讓學生首先從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開始,并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養成一些有利于身體健康的良好的走姿、坐姿等。通過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式,學生會發現,這些課本上的知識不再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了,而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東西,并且這些知識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會對我們自身產生有利的作用,這樣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對這門“有用”的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五、多開展一些生物課外活動
生物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來自于大自然的學科,因此,我們在上生物課的時候也不能脫離大自然而只是從理論上來學習這些生物知識,而是要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能夠走進大自然,走進生物知識誕生的這個活生生的世界。為此,作為一名生物教師,一定要想辦法為學生多創造一些機會,多開展一些生物課外活動,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郊外采集一些植物的樣本、制作一些動物標本,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現象等。又或者,我們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生物知識競賽,鼓勵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等,讓學生學習的課堂不僅僅是局限在封閉的教室之中,而是把課堂搬到教室以外的任何地方,這種學習空間的變換不但可以讓學生的知識面有所拓展,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
六、有意識地聯系社會熱點,增加生物知識的時代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思考;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96-01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生物實驗課是生物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觀察,可以發現生物實驗課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學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配套"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生物學所處的地位和現狀
在發達國家,有許多優秀青年科學家流向生物科學,趨勢越來越顯著,但我國的情況卻相當令人擔憂,初中生物學受冷落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了,上至教育系統,下至學生和家長,都一直把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副科,“豆芽科”,學不學都可以,或讓非生物專業的教師來任生物教師,所以都不重視初中生物學。這樣一來,對于專業素養要求較高的生物實驗教學往往卻是致命的,非生物專業教師難以企及。這種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低,敬業精神不足,學科素養缺陷等等現象,使初中生物教學走了倒車路。
2.成因分析
種種問題,也許會激起人們的更大疑問,在新課程改革已有幾個年頭的今天,下面邊遠地區的初中生物實驗課卻遲遲開展不便,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全社會都在呼喚改變低下無效的教學,但是上述問題仍然被視若無睹。所以,以下就這些問題原因進行分析:
2.1 學校和教育領導不夠重視生物實驗課。沒有專職生物學科實驗員,僅有一些水平低,缺乏專業知識,又沒有長期任教經驗的老師來兼任,只滿足于應付完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物實驗教學水平很難提高。
2.2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雖然大部分學校具有實驗室,但是學校沒有購置相關教學必須的設備和實驗儀器,再加學校的學生班額大,實驗教學活動不能正常開展。
2.3 評價體系的改革舉步困難,社會觀念根深蒂固。當前高考和中考升學壓力很大,社會十分關注,家長和教師都希望學生能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由于中考不考生物,所以有些學校對生物學科不夠重視,把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當作副科,擔心抓緊了生物課會影響學生中考成績, 開課只是表面上應付,甚至有個別學校干脆就不開生物課,只是在課程表上排課以應付檢查,對學生的評價隨意性強,對初中生物學科的實驗教學工作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
2.4 學校教學管理跟不上,教學資料少、信息少、可學習借鑒的東西少。一部分教師口頭說的是新觀念,實際教學是老方法,經驗主義,缺乏自主創新的意識。
3.方法與策略
3.1 爭取領導重視,加強檢查指導,為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爭取各級領導對生物學科的重視,改善生物學科目前所面臨的"待遇",提高初中生物學科教師的積極性。加大檢查指導力度,表揚先進。及時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改進實驗教學工作提供方便。
3.2 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多開放,盡量給學生提供方便。不僅在上實驗課中給學生使用,也可以讓學生課下使用實驗室,增加使用的時間。雖然會增加部分教師的工作時間,但可以給學生一個驗證所學知識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能力,加強他們的實踐。這都跟學校的管理機制有關,把握到了實驗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3.3 加強師資建設,努力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開展積極豐富的培訓學習。組織教師參加實驗技能培訓,進行幫帶學習, 5-6個人一M開展具體的教研活動,如集體備課、專題研討、實驗課例觀摩等等。把提高教師實驗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師資培訓的重點,培訓如觀察與思考、探究實驗等專題研討,使教師對這樣的課有共同的認識,同時提供范例給大家參考,從而推動實驗教學工作的不斷提高。
3.4 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傳統教學中比較注重實驗課的操作過程(按照老師的步驟進行實驗),然后得出結論即可。改革創新實驗課可以這樣:要求學生能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表達,并修正自己的實驗結果。 注重探究活動中的表達與交流的環節,利用1、2節課的時間給學生提供一個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把所探究的問題、方案、實驗材料、實驗結果、結論、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個人體會等與大家一齊來分享。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實驗后有充分的時間來進行交流、反思、總結,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
3.5 做好實驗準備,從實際情況出發,推進實驗教學工作。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愿望,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七、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對實驗陌生,又缺乏科學態度,學習目的不明確,這都給組織實驗教學帶來一定困難。應該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分類指導,多關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的成長,采取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讓每位走進實驗室的學生能夠得到一個生動,有趣,科學的生物實驗教學體驗。
3.6 注重平時的實驗訓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平時的學生實驗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當實驗得不到正確結果時,學生常常是馬虎應付,實驗課堂一片混亂,鈴聲一響學生不歡而散;當老師催要實驗報告時,他們就按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填寫實驗報告;還有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該做的實驗項目,就抄襲他人的實驗結果,或憑猜測填寫實驗結
論等等。這樣就達不到實驗教學目標。
4.總結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生物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誠然,生物學是"副科",但教師只要努力教學,思考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以生物科學知識吸引學生,讓學生走進自然、社會這個大的生物課堂,學生會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就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情。
參考文獻:
[1] 徐建英.中學生物學實驗探究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03.
[2] 曹劉英.淺談如何有效地進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J].學周刊, 2015(8):124-124.
[3] 呂莜.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J].旅游縱覽, 2013(5).
[4] 梅建生.淺談生物實驗課的教學與改進[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 2003(4)
[5] 王曉勇.論培養學生的生物學觀點[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4(1).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科素養培養目標課堂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研究范圍直指各種生命現象與生命運動規律,同時它也是各門自然科學中最有待于人類繼續挖掘的知識寶庫。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將高中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定位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1]。生物學科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生物學教育的根本立足點。
1高中生物學科素養教育的目標
1.1經歷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科學的思維邏輯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學科理念,探究學習更能體現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學校教育在完成知識教育的基礎之上,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提供基礎條件。而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中最為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自身的一門科學,學生需要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地知識挖掘與探究。這將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思維邏輯運用于各種生活問題的解決,并利用科學的思維完成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轉化。
1.2掌握生物學核心概念,運用核心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利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教育的價值所在。生物學科知識關注生命及其規律,是學生認識自己、感知自然的直接途徑。能夠讓學生通過所學分析生命現象,了解生命本質,是生物學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是,生物學知識紛繁,更有太多的未解之謎,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認清主線,不可迷失自我。貫穿生物學的線索就是學科核心概念。“生物與組成生物的結構在不斷地進化”、“生物體的結構決定功能”、“生物系統存在著調節和穩態”等基本概念以及作為支撐的各種重要概念都是學生可以通過探究領會于心的,而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或許會忘記生物學的瑣碎事實,指導他面對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問題的都將是學科核心概念[2
]1.3理解生物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認同可持續發展
19世紀,英國引燃了科學技術進步的導火索,隨著三次技術革命在世界的蔓延,環境惡化、物種滅絕、糧食危機等問題也日益顯著。學生在生活、互聯網中接觸到的一手信息需要在學校教育中得到呼應和引導,才能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客觀的價值取向。在聚焦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關系STS(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理念基礎上,衍生出的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理念更能貼近學生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所正在發生的事情,讓學生通過切實證據接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生物學科教育必不可少的責任。
1.4尊重所有生命的發展與演替,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大到地球上所有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生物圈,小到沒有細胞結構的寄生病毒,涉獵的生命種類紛繁,各種生命體不斷地進行著變化、消亡與再生,它們相互促進,或相互抑制,每一種生命都擁有其存在的價值。學生需要體會刻板的知識之外所內含的深刻哲理,從而尊重每一種生命的價值,無論其對人類本身的利弊。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人類對生命的認知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對人類自己,也有太多無法啟迪的疑問。想要解答生命的問題,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需要不斷探索、不斷求證,乃至終身學習,才能有所建樹。
2高中生物學科素養教育的課堂落實途徑
2.1推進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構建落實型課堂
自主學習將課堂主體放在學生身上,真正的目的還在于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的培訓。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基礎教育重在知識的傳授而高等教育重在能力的培養。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面對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學生應該能更早地從新情境中獲取、分選信息,這種能力是傳統講授方式無法企及的。隨著自主學習的推進,學生能夠有機會獨立應對陌生的信息,即使這種信息只是教材中的新觀點、新方法,但是,卻需要學生獨立完成閱讀、篩選、提取、內化等步驟,達到學習目標。相信學生熟悉這一套流程后,同樣可以遷移到教材之外的紛繁信息。但是,自主學習并非將課堂直接拋給學生,教師所盡職責會在自主探究式的課堂上顯得更為重大。教師需要將傳統意義上的講授式內容精心安排,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整合,并以輕松的方式呈現出來,實現在課堂上真正“留住”學生。設計切實有效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既經歷自主知識獲取的過程,也經歷探究過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聚焦于生物學科的核心概念,而非主線以外的細枝末節,該原則是與上述生物學科素養目標相呼應的。案例1在“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一節學習中,學生對神經纖維上興奮產生的微觀機制不清,為未來學習興奮在神經元上的傳導與神經元間的傳遞埋下隱患,教師可以設計聚焦“模擬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與傳導”的課堂活動[3]。學生利用圍棋子模擬引發膜電位變化的鈉鉀離子,體驗在靜息與興奮狀態下膜離子通道變化導致的鈉鉀離子分布變化,從而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深入認識引發宏觀變化的微觀機制。這樣一個模擬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解決了教學中的實際困難。
2.2落實個性化教學,放飛每位學生
優質的教育資源,多樣化的學生類型,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小班化的教學班級設定更為個性化提供了便捷?!白灾鲗W習課堂”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桿,也是由于其落腳點在個性化上。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加以補充和整理———問題來源于每位學生,每一個孩子都不怕沒有解決到自己的問題,充分的討論機制,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到課堂中來。個性化的同時發生了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之中融入了個性化理念。課堂上留住學生的注意力是讓學生認為學習任務是可完成的,并且是有挑戰的。這同樣回歸于教師對教學各個環節的精心設計。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個性化教學過程,對教師富有挑戰的是課余對于學生注意力的“占有”和個性化服務。案例2為了解決學生對于不同知識環節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自主學習的同時整理出自己的疑惑,以問題條的形式上交。教師可利用批改作業的時間,逐個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再篩選出具有普遍性的核心問題,課上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自主解決。這樣便完成了個性化的自主學習課堂,而這種課堂能夠有效地落實的最大前提是教師課下對問題條的分析、整理與回應。
2.3發揮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體現學科特征
學好生物學的第一要務是領會生物科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這種“上層”能力是無法通過教師的形容和比擬來達到的。開展學生真正參與動手操作的實驗課程是踐行培養學生生物學研究能力的最好方式。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和學習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生物學科的培養方向。只有讓學生經歷操作的過程,從中體悟科學家探究生物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才可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培養生物科學素養”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5
[2]劉恩山.2011.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概念的表述與傳遞.中學生物學,(1):3~5
關鍵詞:生物教學;人文素養;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2-0046-01
生物學科隸屬于自然學科,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生物教學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輕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很多生物教師認為,德育教育的滲透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應是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的事情。生物作為一門理科當然應更注重教給學生科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精神。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配下,生物課堂教學往往把人文學科和科學學科截然割裂開來,把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嚴重對立起來。然而,筆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始終覺得這種理念和做法違背了生物學科的精神實質,也違背了教育的真諦。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生物教學除了從多層面、多角度地“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了解世界基礎和先進的生物科學與技術,鼓勵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還“強調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教育的重要性”。它明確指出,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要讓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要讓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要激勵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還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呢?筆者認為可以緊密結合文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拓展課前,關注生活引思考。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主陣地都在課堂,但它的外延絕不局限于課堂。生物教學也是如此。教師的知識傳授主要在課堂上,但學生的獲得、人文素養的培育有時卻在課前。在多數情況下,教師在講授新課前,都可以讓學生做一些準備,或開展社會調查,或搜集有關資料,或初步嘗試實驗……這不僅可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濃厚興趣,還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會調查、自己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把自己融入社會,真切地讓自己變成了社會生活的一份子,而不僅僅是旁觀者。這有助于強化生物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讓學生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有助于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和思考。
2.立足課堂,結合文本共商討
生物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離開了課堂這塊主陣地,就猶如水中浮萍失去了根。課堂離開了文本,教學就變成了無本之木、空中樓閣。課堂教學如果是照本宣科、一言堂,不與學生互動,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又會變成死水一潭,毫無生氣。這樣的課堂還談什么創新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的培育呢?因此,生物教學必須牢牢立足于課堂,緊緊扣住文本,深入挖掘潛藏于文本之中的豐富的人文資源,通過共同商討的形式來使學生既學到科學知識,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例如,學生在學習“人的生殖”這一節內容時,由于我國的國情,許多學生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不肯正視人的生殖系統和生殖問題。怎么辦呢?我在教學過程中先拋開這個問題不談,卻出人意料地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兩個問題:一是“我是誰”?二是“我從哪里來”?這兩個問題的提出一改過去教學這一內容時的沉悶氣氛,學生們變得活躍起來。這好像不是在學習令人“難以啟齒”的生殖知識,而是在作自我介紹,在發表演講。氣氛達到一定程度后,我緊接著拋出第三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感恩父母?學生們自然而然就談到了偉大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那么胎兒是怎樣形成的呢?問題到這兒,我覺得已經水到渠成了。再跟學生們講生殖系統和生命的孕育、誕生時,我發現學生們的神情十分專注,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也很高。從表面上看,生物教學好像與人文精神形同陌路,但通過深入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素養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在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是可以“人文”搭臺,“科學”唱戲的。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德育教育 有效整合 基本原則
德育教育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的活動?!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闡明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具體目標,在評價建議中要求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由此可見,德育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學科的特點,把初中生物教學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滲透、融合而形成一個整體,實現德育與智育的統一,達到三維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筆者結合初中生物教學,從目標范疇、基本原則、主要策略三個方面,初步探討了實現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目標范疇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形成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關注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由此可見,初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范疇包括: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科學素養教育、生物學價值觀教育、公民社會責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個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則
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滲透性原則
生物學科的德育教育,是與生物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的,它是一項長期積累、潛移默化的系統工程。教師要在教學中實現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政治導向、情感陶冶、意志培養、道德規范等教育。
(二)針對性原則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掌握好針對性原則。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提供生動的、典型的、有意義的素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教育。
(三)適度性原則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的德育知識不宜過多,多了反而會使學生反感,而且知識點的滲透程度也要深淺適當。在教學方法上要使科學性和思想性相互融合,使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思想共鳴,愉悅地認同接受。
(四)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德育要素的個性化特點,找準德育目標的切入點,結合學校、教師、學生及社區資源,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及途徑,因材施教。
三、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一)發揮師表的熏陶作用
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德育滲透的過程是一個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思想品德和作風上必須成為學生的表率。生物學科德育落實的關鍵在教師,發揮師表的熏陶作用,才能使言傳與身教合一,實現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榜樣作用能影響學生、感動學生,教師的世界觀、價值觀、情感、品行及教態,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樣點點滴滴、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熏陶,使學生在認知活動中自然地獲得內心的體驗和心靈的感受,發展自己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的認識,在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找準有效的結合點
單純的知識教學,忽視生物課的德育功能,教訓是很沉重的,“制毒專家”樊可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但是,脫離知識,“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教育,學生往往難以接受,甚至適得其反。只有建立在生物學知識、技能基礎上的世界觀、價值觀,才是科學的、穩固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關鍵是找準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德育教育的有效結合點。
例如:在結合“小腸的結構和功能”、“根尖的結構和功能”、“魚鰓的結構和功能”等教學內容,多次滲透“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后,學生逐步建立起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只有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與人文社會學科的基本觀點及個人社會經驗相結合,才能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在生物學科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德育目標切入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教育、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生物學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及良好習慣、規范行為準則等。
(三)抓住有利的整合契機
結合社會熱點、新聞焦點,如:“H7N9型禽流感”、“鎘大米”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進行生物教學,能有效落實生物學科德育教育。利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節水節”、“艾滋病日”等紀念節日,舉辦手抄報評比、黑板報評比、演講比賽等活動,通過學校各種文藝活動如相聲、小品、歌舞等形式宣傳,讓學生在看、聽、讀、寫的活動中接受教育,可以增強德育滲透效果。
抓住上述有利契機,有利于逐步培養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關注生物科學技術的新進展,樹立科學的生物學價值觀,實現生物學價值觀教育、公民社會責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教育與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
(四)巧用各種的課程資源
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教師不僅要利用學?,F有的實驗室、圖書館、生物園等課程資源,還要善于利用社區課程資源。
社區是學生的生活環境,也是學生的學習環境。社區中存在著很多生物學課程資源,如社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動植物標本館、動物園、植物園、少年官、科技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良種站、養殖場等。
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逐步達到課程規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深化生物學科教學與科學素養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生物學價值觀教育、公民社會責任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總之,初中生物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德育教育資源,在生物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思想的滲透熏陶,學生更易于接受。教師要重視德育教育資源的發掘和利用,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將學科德育有機地融入教學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的實施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更好地實現初中生物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高中生物 課程教學 教學模式
生物是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標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高中生物課程的任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方面應該通過系統性的向學生講授生物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水平;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在傳統的高中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束縛,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理念比較陳舊,教學模式也比較單一,生物課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不是特別緊密,這就導致學生對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過多的停留在表面,而無法真正的深入其中,靈活的運用生物知識,解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新課標背景之下,教師在提升學生生物學科知識水平,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基礎性的同時,還應該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革新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進學科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應該進一步加深自身對高中生物課程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改進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逐步實現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建設,實現以探究為核心的高中生物課程教學。
首先,高中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生物專業知識,不僅是一種理論,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學生認識世界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有力工具。因此,高中生物教師應及時扭轉和加深自身對于生物課程學科屬性的理解和把握,認識到高中生物課程學科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生物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之中,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在傳統的高中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對高中生物教材知識的講解和解析方面,認為只要完成了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就算是完成了該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這導致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時,只重視其知識的理論性,而忽視了理論的實用性和實踐性。
任課教師們對于高中生物課程的這種認識和理解,必然會導致學生在進行該門課程的學習時,更多的只是注重對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如各種概念和規律的背誦和記憶上。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僅會使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課程屬性和課程理解出現偏頗,使學生無法理解和體會到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科魅力和學科內涵,同時純粹的機械化記憶式的學習方式,還會使高中生物的課堂氛圍變得枯燥而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激發學生對高中生物課程的厭學和排斥心理,影響學生學習高中生物課程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長此以往,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高中生物學科成績,同時也無法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針對這種教學現狀,高中生物教師應該首先從自身出發,加深自身對于生物課程的認識和理解,提升自身的生物學科素養,為高中生物的課程改革和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其次,在教學模式上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及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缺陷,勇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和約束,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革,樹立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提升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高中生物課程的任課教師習慣于采用單一性的教師講解的授課方式,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導致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較低,同時也習慣于這種接受式的學習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看似是一種對于課堂時間的充分利用,教師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進行生物課程知識的講授,完成教學任務,但實際上在這種“滿堂灌”式的課程教學中,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吸收的學科知識很少,不僅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會造成教學時間的嚴重浪費,使學生無法真正的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進行有效和及時的消化、吸收,從而影響教師的課程教學和學生的課程學習。
面對這種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及時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轉變教師在生物課堂上的教學角色,使教師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采用以探究為核心的全新教學模式,將教師掌控的時間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生物課堂之前進行課程的預習和自我知識探究。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小組教學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相關生物課程知識的探究和分析,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和相互指導、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在學生和知識、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模式,使學生們能夠真正深入去挖掘和分析高中生物課程中出現的各種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的進行高中生物課程專業知識的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專業素養。
一、充分調動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為此,生物教師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好奇心作為學生學習的強大內在驅動力。例如,教師在講如何學會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的口腔上皮細胞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做實驗,觀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細胞,由于學生之前沒有自己接觸過顯微鏡,這對于他們而言是非常新奇的事物,讓學生分別畫出不同放大倍數下細胞的圖像。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使學生領略到生物學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二、重視實驗教學過程
生物是一門與實際聯系緊密的學科,學生在實驗課上要獨立的設計實驗方案和觀察實驗現象,并能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其中實驗方案的設計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明白實驗原理,而且要根據實驗原理自行設計實驗步驟,這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是一個很大考驗,不斷的對學生進行該方面的訓練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力。實驗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S能力,同時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三、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和回答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通過自己掌握的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課堂效率,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還要促使學生對學過知識的鞏固,在對知識記憶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把書本所學知識與實驗相結合。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讀一些與生物相關的課外讀物,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發散性思維是學生擁有創新能力的基礎,所以有目的的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的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去思考,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比如,提問學生植物向一側生長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逆向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開啟聯想,使學生得出很多結論,避免思維的僵化。同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權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突破思維的定勢,大膽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機械地將課本知識讀給學生,而是要巧妙的將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問題情境,提高教學的直觀性。
五、建立適用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