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統哲學論文

傳統哲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07 14:03: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哲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哲學論文

篇(1)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先秦諸子主張“天人合一”。中醫認為,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內經》認為人的身體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例如《靈樞•邪客》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天地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作適當的調整。《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內經》反復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體現也是合于“氣”。《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出“氣交”的概念:“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又說:“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意思是,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人從之則生長壯老已,萬物從之則生長化收藏。人雖有自身特殊的運動方式,但其基本形式是與天地萬物相同、相通的。傳統中醫藥以人為本,從整體上把握病人的生理、心理狀態,達到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協調統一。只有從天人合一整體觀念關注人的生命健康,才能實現人體內部及其自然界和社會的協調統一,達到治病救人、延年益壽的目的。

2.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宋代的理學大師周敦頤曾著有《太極圖說》:“無極太極,陰陽互攝;陽變陰合,生生不息;動靜有序,剛柔相濟;共生共存,天地人和。”對人而言,什么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么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于陽;凡是向下的、往里的、發冷的都屬于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于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3.內外兼修的修身觀“內外兼修”通常指人從內外兩個層面所進行的全面修養。即人不僅要讓外在的言談舉止合乎禮儀,同時重視內在道德修養的提升,最終達到“表里如一”,實現自身修養的全面提升。全真道郝大通弟子王志謹與門人論道的語錄《盤山語錄》要求人積善心:“積木成林,積石成山,積水成海,積善成福,積惡成禍。禍福之源,本自一心。積心方成,可不慎之!”道教所提倡的“內修”主張個人的自律,與“我命在我”的主體性一致,這也是道教“內修”的本質與核心所在。包括練武之人,既注重修煉內功即內力的提升,又注重外功即拳腳功夫。武術精髓內三和與外三和“內三和:心與意合、意與氣和、氣與力合;外三和:手與足合、肘與膝和、肩與胯和”,也是強調形意結合,修身與養性并舉,達到形意兼備,內外合一。

二、中國傳統養生觀的具體體現

中華養生文化以健康與長壽為目標,內容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起居、時令變化、食療與藥療、運動與休閑、心理調適、心情與性情的調養乃至愛情、婚姻、家庭、工作諸多方面。對養生文化作深入研究與推廣,能夠讓人更好地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同時豐富人們的養生文化知識,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和健康觀念,促進其身心健康得到更好地發展。西漢的《淮南子》一書認為:人體生命系統(古稱“器”)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體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組織、自康復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氣———“氣者,生之充也”,氣是溝通形與神之間關系的使者,只要“一失位,三者俱傷也”。中華原創醫學是這個原則,“養生之道”也是這個原則。我們現在將“養生”局限為食療、藥膳,有以偏概全之嫌。養生就是養身、養心與養氣。

1.養身與“勞其筋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無外乎養身與養心,古人特別看重養身與養心并舉,如孟子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98“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養身;“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是養心。養身首先要養心,養心是為了更好地養身。孟子的這段話,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修身養性的座右銘。按照《周易》的陰陽原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練動功則生陽,可以增強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適當運動能通筋活絡、舒暢氣血,對抗身體的老化。正如《內經•生氣通天論》所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可見活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中國傳統鍛煉身體的最好手段是練武。武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運動簡便、行效顯著、老少皆宜,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長期進行武術鍛煉,可以強筋骨、健體魄、長精神、延壽命,在當今的全民健身運動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秦人在商周時代,地處邊疆,與戎狄雜處,以養馬聞名,•10•傅功振:中國傳統養生的哲學思考第29卷以尚武著稱。商鞅變法后,軍功可封爵。人們也以武力高為榮。《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2]357這是秦地的民歌,《詩經》中的精品。直譯過來就是:“誰說我們貧窮,我們跟您一樣也有戰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們已經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們與您同仇敵愾,共同抗敵!”這一慷慨激昂的征戰誓言,震撼人心,流傳千古。我們現在更應該把它重新唱響起來。古圣先賢在長期教育晚輩的過程中總結出的《警世賢文》一書收集了大量的關于勤奮勵志,勞其筋骨方面的俗語警句,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至今有著非常現實的警世作用。

2.養心與“苦其心志”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養生的根本仍在于養心。中國傳統心學,其精髓是:天下萬學,終究歸于心,心未萌動,善惡不知。心一萌動,善惡便知。天下萬學,即心學。天下萬事,即心事。天下美丑,出于剎那之心。從心治學。從心做人。無一時不是心。無一事不是心。心即萬物。養心就要“苦其心志”,做到“動心忍性”“行拂亂其所為”,其關鍵在于“靜”。道家把“清靜”的養生之道與治國之道相提并論。老子就曾經反復強調,“我好靜而民自正”“清靜為天下正”,主張只有“清靜”才是治國的最好方法。莊子及其后學也認為:“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莊子•庚桑楚》)佛教的所謂八戒即“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出家修行的戒律和齋法。八條戒律,“戒”有止惡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護身符”。“齋”指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齋”有凈化身心,遠離妄想的作用。“關”指關閉,即關閉眾生生死之門。因為眾生生死的關鍵就是欲與飲食。八戒就是為了抑制欲心,所以要持齋。這就是八關齋戒的意義和重心所在,足見佛教也是非常看重養身與養心的,養心重于養身。無論是道家還是佛家,都強調“寧靜”對于養心的重要作用。諸葛亮的《誡子書》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靜以修身”,可以看作修身養心的千古絕唱。的確,單純的動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正確的養生方法是動靜相兼,剛柔相濟。動養生和靜養生是東方養生的兩大法寶。尤其是在繁忙的公務中如何保持心態的平靜,這往往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有條不紊,就是要做到事再多,神不亂,心不煩,人動心靜。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很重視修習靜坐養生,均收到良好的修身養性和創造業績的效果。靜坐養生,即雙盤足,單盤亦可。或將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將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剛坐。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記述他修習靜坐法的體會說:“其法至簡近,唯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實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養生訣》)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修習靜坐養生法,收效頗大,直至晚年仍精力過人。他在《看鏡》詩中說:“乘除尚喜身強健,六十登山不用扶。”年近九十時,他高興地在《戲遣老懷》詩中寫道:“己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靜坐養生的健身效果從中可見一斑。初習靜坐不必勉強自己坐得太久,每次10分鐘、20分鐘即可,以后再逐漸延長。寧靜的作用不僅僅是靜心,而且可以幫助立德,正所謂“靜坐常思己過”。而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而心理健康則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大德者必得其壽”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明代學士崔銑的《六然訓》云:“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其平和的心態、寧靜的心靈至今仍可以成為我們養心的座右銘。

3.養氣與“修齊治平”《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人體之氣有來自父母的先天精氣,有物質的水谷之氣,還有呼吸而成的肺中清氣。人一生講的就是一口氣。在娘胎憑元氣,人一生即“人活一口氣”,人逝世就是咽氣。養氣,就是要養志氣。古人從來都把修身養性與治國平天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道家學說中,修身、養生也被視為治國的基礎。老子說過:“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莊子則更明確提出:“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莊子•天地》);孔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提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修其身而天下平”。儒家學派永遠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作為養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當是修身的目標,也就是養身與養心的目標,志存高遠,有所作為,以更好地修養身心,使身心得到更大的愉悅。養氣,就是要養正氣。要養正氣需先除邪氣、害人之氣。古人對此有非常精辟的見解。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正氣,是以陶冶道德情操而實現修身正身、養生養性,追求身心健康的獨到見解。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解釋為,那浩然之氣,就是用正義去培養它,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否則就會使人疲軟衰竭。可以說,有生命的人必有氣,人人都是個氣筒子,每個人都有氣場,無非是氣場大與小,或者是你的身上散發的是正氣、和氣,還是惡氣、邪氣。練武講究“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武術之道,究其根本也是強調養心、養氣。我國許多古圣先賢都非常看重修身、養性、養身、養心、養氣的統一。比如歐陽修、蘇軾、陸游、朱熹、程頤、辛棄疾等,從他們的一些逸聞趣事和詩文可以了解到,他們長期堅持靜坐練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白居易20歲就出現了“未老而齒動發白”的癥狀。但他堅持修身養性卻活到了75歲。他樂天知命,在《達哉樂天行》中寫道:“生死無可無不可,達哉達哉白樂天!”認為“心是自醫生”。“無憂樂性物,寡欲清心源”(《養拙》),“寡欲身少病,樂天心不憂”(《求崇里觀居》),總是處于一種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保持身心健康。他除了堅持清茶淡飯以外,積極練功,堅持散步,參禪打坐,精習氣功,也是白居易養生健身的重要手段。

篇(2)

從西方哲學史的角度來看,主體性意識的獲得標志著兩千多年西方傳統哲學發展過程的真正開始。主體性原則在近代的形成和確立,則標志著傳統西方哲學步人了成熟的形態,下面是淺談對西方傳統哲學主體性原則的揚棄。

盡管在西方哲學的當展中,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們大多對主體性原則持批判和反思的態度,這種批判和反思在一定意義上說有其合理性,但從人類文化發展的主流來看,并不意味著傳統主體性原則將被徹底否定和拋棄。相反,有著悠久傳統和輝煌過去的主體性原則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矯正和新生。哲學當屬現代哲學。由于它產生于西方傳統哲學的沃土,與西方傳統哲學有著批判繼承的關系,因此,考察哲學是在如何揚棄西方傳統哲學主體性原則基礎上建立科學的主體性原則,對于我們更加準確深入地理解哲學以及充分發揮哲學主體性原則的理論價值和在當代的實踐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西方哲學主體性原則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普羅泰戈拉與蘇格拉底。普羅泰戈拉認為,不是外部存在物,而是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萬物只有在與自我的聯系中才能獲得意義,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這一思想的提出,意味著傳統西方哲學向一個新的思想向度——主體性向度邁進,具有開拓性的意義。蘇格拉底沿著主體性向度繼續將傳統西方哲學推向前進。他的貢獻在于使哲學從面對自然轉而面對人,在哲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實現了革新。“認識你自己”這一名言便是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精華的體現。當然,在蘇格拉底那里,主體性原則還是一個初步萌芽。主體性原則的成熟和確立在西方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世紀與近代之交的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神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帶來了自我意識的一次大覺醒,為主體性原則在近代的重新確立創造了條件,并推動了近代科學和哲學的崛起。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則使得主體性原則在近代哲學中徹底扎根.也造就了笛卡爾作為西方近代哲學第一人的歷史地位。德國古典哲學則使西方傳統哲學的主體性原則學說真正形成和成熟。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的、能動的本質,以哲學的觀念把握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其最大的缺陷則在于對主體范疇做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

篇(3)

課題名稱: 儒家孝道與現代家庭養老

學生姓名:

系 別: 政治與法律

專 業: 思想政治教育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研究動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各國學者開始對這個古老的研究領域給予新的重視,尋求各種解決方法,以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有二個方向,一是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多數學者選擇的希望通過發展社會養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一是希望健全現有的家庭養老體系,輔助以社會養老體系,中國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這,主要希望發揚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的思想來促進家庭養老的健康、和諧發展,這方面較為突出的論文有有蕭振禹主編的《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等,張懷承主編的《中國的家庭與倫理》等。他們提倡目前中國應繼續以家庭養老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來達到家庭養老的健康發展。

選題的依據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這種孝道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才形成了尊老愛幼,孝敬老人,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據有關資料統計,2000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已達1.3億,占總人口的11%,根據科學預測,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顯然,我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發達國家不同,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進入的,時間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內用社會保障和敬老院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終不太現實。家庭養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是我國養老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則與現代家庭養老的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解決老齡化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選題的意義

a 從理論上看,豐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健康的養老體系

b 從實踐上看,對于加強家庭道德建設,推進家庭文明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儒家“孝道”思想與現代家庭養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內容

2儒家“孝道”原則的糟粕和精華

3現代中國的家庭養老

4儒家孝道的現代轉承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重點: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儒家“孝道”的轉承

2、難點:理論分析,實證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華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收集資料

2、歸納整理資料

3、編寫寫作提綱

4、寫作論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歷史分析法;

3、演繹歸納法;

4、分析綜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資料

2、對資料進行閱讀,分析和綜合

3、制定寫作計劃表

4、主動多與指導老師交流

進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確定選題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開題報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論文初稿交指導老師審閱后進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3]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4] 劉再復、林崗:《傳統與中國人》,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鴻銘著,黃興濤、宋小慶譯:《中國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漢生:《中國精神》,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7] 蕭振禹主編:《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編:《家庭倫理與人格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9] 呂平主編:《孝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國人口報》,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張懷承主編:《中國的家庭與倫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鳶主編:《中國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雜志:《中國哲學史》、《哲學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等有關中國哲學、儒學網站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篇(4)

關鍵詞:感性直觀;唯心史觀;原子論;偶然性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10-0005-05

“新唯物主義”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稱自己所主張的與舊唯物主義相區別的唯物主義。正因如此,人們往往把1845年的《提綱》與時間上相差不遠的《德意志意識形態》視為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建立的標志,認為馬克思是在吸收、借鑒和轉化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構建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這種主流敘事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恩格斯。然而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就已經可以看到其新唯物主義思想的端倪,因此武斷地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僅僅看作是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移植是不夠嚴謹的。

《博士論文》是馬克思為數不多的以古希臘自然哲學史為主題的研究作品。馬克思的興趣顯然既不在哲學史實的考察,也不在自然哲學的論證,而是力圖通過對古希臘兩位原子論者唯物主義觀點的對比,發掘出足以沖破黑格爾觀念論藩籬的思想資源。這在唯心主義哲學大行其道的后黑格爾時代,無疑具有理論上的革命意義。

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的研究上,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其第二部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物理學上的差異),特別是伊壁鳩魯原子偏斜的討論上。實際上正如馬克思在論文的題目中表明的那樣,他探討的是古希臘兩位哲學家自然哲學的差異,而原子論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如果僅關注對原子論的討論,就會把《博士論文》矮化為自然哲學或哲學史方面的研究,實際上,馬克思在論文的序言中早已闡明,他的研究不是細節的研究,而是“為了喚起對于這些體系的歷史重要性的記憶。”[1]14換句話說,馬克思力圖通過對特殊問題的考察,探尋希臘哲學走向暗淡命運的普遍性原因,并借此達到挽救德國古典哲學的現實性目的。不以這一宏觀的眼光來審視《博士論文》,就很難明白這一作品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意義,無法理解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整個發展歷程。

實際上在后黑格爾時代,批判和超越黑格爾的觀念論幾乎是一切有野心的哲學家所努力的方向,而馬克思《博士論文》所展現的批判也只是其中的一種。但是與其他人不同,《博士論文》對黑格爾的批判更多體現對一種尚未完善的唯物史觀方法的潛在運用。那么馬克思這種唯物史觀的武器來源于何處呢?長久以來,人們有這樣一種印象,即馬克思是借助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才得以打破黑格爾觀念論的桎梏的,這實際上是受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影響。可是必須指出,雖然恩格斯晚年的這部著作力圖闡明馬恩兩人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吸收和繼承,但是恩格斯更多地是回應兩人唯物史觀成熟時期的理論來源,其關注點并不在《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在序言部分,恩格斯明確提到,“在這篇稿子送去付印以前,我又把1845-1846年的舊稿找出來看了一遍。其中關于費爾巴哈的一章沒有寫完。已寫好的部分是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這種闡述只是表明我們在經濟史方面的知識還多么不夠。”[2]4就此來說,《博士論文》時的青年馬克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費爾巴哈的影響恩格斯并未言明,故而是值得商榷的。

況且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直到1841年才出版,此時馬克思《博士論文》已經完成。從其對唯心史觀所采取的批判方法來看,馬克思運用了歷史分析法,即回到歷代哲人對伊壁鳩魯討論的語境和細節展開分析,并以此來駁斥黑格爾以精神發展邏輯所推演的哲學史框架,這跟直接否定精神造神運動的費爾巴哈大異其趣,因此簡單地將其視為受費爾巴哈的影響是很難成立的。

那么青年馬克思這種的唯物史觀的萌芽會不會來源于時間上稍早一點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們呢?應該說,就唯物主義的某些自然觀念方面,馬克思可能受益于法國的唯物主義者,但是就唯物史觀的構造方面,法國的機械唯物主義則受自身局限性而難當重任。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十八世紀上半葉的自然科學在知識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是這樣地高于希臘古代,它在觀念地掌握這些材料方面,在一般的自然觀上卻是這樣地低于希臘古代。”[3]9這倒不是說古希臘的唯物主義成就一定比近代的唯物主義要高,而是說在具有奠基性意義的元哲學的工作上,古希臘自然哲學規定了后來唯物主義者的看待世界的思維導向,在這一點上法國的唯物主義者并沒有實質上的超越。

因而馬克思的這種唯物史觀來源,很可能就是其主題所表達的,來源于古希臘的唯物主義。這里古希臘唯物主義既是他研究的內容,也為他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啟示。馬克思沒有借助近代的費爾巴哈或法國唯物主義者的方法來反對黑格爾,反倒是求助于古希臘的唯物主義的源頭,從活生生的歷史語境中和感性直觀來反思黑格爾唯心史觀所預定的“必然”邏輯。因而,其主題選擇比較伊壁鳩魯對德謨克利特的超越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方法論意義了。

伊壁鳩魯追求快樂主義的惡名及其與德謨克利特類似的原子論,往往令許多哲學家們武斷地認為其思想無非是對德謨克利特的抄襲;然而馬克思卻發現了伊壁鳩魯的獨到之處,并堅信如果能夠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精華予以析取,進而將其優點引入唯物主義,就有可能克服當時觀念論哲學的困境并發展出真正的可以影響世界的的實踐哲學。而要進行這項工作,就要完成這樣幾個任務:首先就必須闡明伊壁鳩魯在哲學史中被誤解的原因,并通過這一過程揭示出唯心史觀固有的內在矛盾性;其次必須指出伊壁鳩魯不同于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臘唯物主義的理論優勢;最后,借助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來重構被唯心史觀一再歪曲的哲學發展史。遺憾的是《博士論文》最后一部分亡佚了,結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前兩個部分卻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而從這一部分及相關的七個筆記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此一哲學工作的步驟與我們所設想的邏輯基本符合。

一、馬克思對黑格爾以唯心史觀解讀伊壁鳩魯的批判

馬克思首先對歷代先哲們關于伊壁鳩魯的種種誤解進行了批判。這一批判工作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任務,一是從肯定方面看,要重新顯示出伊壁鳩魯哲學的價值;二是從否定方面看,要批判之前的哲學史中的錯誤看法。而在進行哲學史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實際上批判了三個對象:1.哲學史中對伊壁鳩魯產生誤解的哲學家們的具體觀點;2.哲學史中誤解伊壁鳩魯的一般性的唯心主義思想傾向;3.黑格爾所繼承并系統化的唯心史觀。

為什么要區分這三者呢,這是因為歸根到底馬克思的任務是指向對黑格爾唯心史觀的批判,但是為了論證的需要,這些不同層次的批判又必須被綜合起來。如果不能準確地區分,就有可能迷失于細節而忘記了馬克思的任務。

實際上,“哲學史”概念本身就是黑格爾的發明,正因為有了“哲學史”的視域,歷史上的哲學爭論才不致淪為偶然隨意和無目的的詭辯,而成為可以被系統化綜合看待的演進歷程。馬克思接受這一概念的積極因素,但是卻不認可其所謂絕對精神的神秘必然性。馬克思在論文中說,“希臘哲學看起來似乎遇到了一個好的悲劇不應遇到的結局,即暗淡的結局……說發生、繁榮和衰亡是每一個人事方面的事物所注定了必定要走一通的鐵環,這確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真理……不過英雄的死亡與太陽的西落相似,而不像青蛙鼓脹了肚皮因而破裂致死那樣。”[1]13

正是在唯心史觀的邏輯推演下,伊壁鳩魯的命運就被黑格爾裹挾到其絕對精神的運動系統中。在馬克思看來,這恰恰暗示了伊壁鳩魯不同于唯心史觀的真正價值,因為只有具備唯物主義價值的東西才會被黑格爾刻意整合并忽略。

同時,黑格爾對伊壁鳩魯的偏見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歷史中唯心主義傳統的模仿和必然結果。即,正因為歷史上各個時代的哲學家都對伊壁鳩魯懷有偏見,認為其思想是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唯物主義的別子,才會有黑格爾對其的輕視。因此,馬克思要想駁倒黑格爾,就要先揭示出歷史上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們對伊壁鳩魯的理解為什么是錯誤的。

(一)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看

如果以亞里士多德(約公元前384―前322)作為古希臘哲學的最高峰,那么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前370年)和伊壁鳩魯(約公元前341―前270年)兩人恰恰處在分水嶺的兩邊。人們自然就會根據歷史順序,認為后者剽竊了前者,普魯塔克甚至把兩者的不一致解釋為伊壁鳩魯只吸收了錯誤的東西。

然而僅憑時間上的先后和學說上的相似這兩點就得出后者剽竊前者的結論就未免過于武斷了,因為不同之處也可能恰好是后者對前者的改進。馬克思發現,歷史上的確也曾經有人看到過這一點,但遺憾的是由于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意識形態的偏見,這種理解在歷史上被湮沒了。馬克思說,“當西塞羅說伊壁鳩魯把德謨克利特的學說弄壞了的時候,他至少還承認伊壁鳩魯有改進德謨克利特學問的意向,還想張開眼睛去看它的缺點;而當普魯塔克說它的思想不一貫,并說他對于壞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偏愛時,因而也就懷疑他的意向,那么萊布尼茨則甚至于連他善于摘錄德謨克利特的能力也都否定了。”[1]18這其實揭示出哲學史邏輯之外的問題,即歷史的和文化的現實環境對哲學思想的篩選。就此而言,并不存在真正超越歷史與階級之上的所謂價值中立的評價,某種思想能不能被尊重和接受,必然要受某時某地意識形態的影響,而這現象本身就是時代經濟生活的反映。

在歐洲主流的神學和哲學影響下,唯物主義的哲學非但不會被重視,而且無法逃脫被邊緣化的命運。且不說普通人不會關注其細節,即使飽學之士也往往會忽視不同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之間的內在差異,而把他們進行粗略的歸類。正是在這些原因的作用之下,伊壁鳩魯被當做對德謨克利特的粗略模仿才成為唯心主義哲學史上的共識。

(二)從知識論的角度看

伊壁鳩魯的哲學強調感性直觀能力,這對于以沉思為主要特征的西方哲學傳統來說必然屬于異端。對此黑格爾是心知肚明的,“伊壁鳩魯并不把存在看作一般的存在,而看作感覺到的東西,把以個體的形式出現的意識看作本質的東西……這樣也就很明顯,既然把感覺到的存在認作真實的東西,那么概念的必要性也就根本被取消了,一切便分崩離析而失去了思辨的意義,而是肯定了對于事物的一般流俗的觀點;這樣,事實上它并未超出一般普通人的常識,或者毋寧說是把一切降低到一般普通人的常識觀點”。[4]48黑格爾的諷刺,實際上代表了整個西方哲學傳統對伊壁鳩魯的否定,這并不難理解,特別是在康德之后,德國唯心論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遠離感性直觀。然而,馬克思卻看到這種對伊壁鳩魯哲學狂妄自大的否定恰恰說明了西方哲學已經病入膏肓,哲學必須再一次從理性的天上走入感性的人間。

(三)從倫理學的角度看

伊壁鳩魯的哲學最容易被誤解為享樂主義,因為伊壁鳩魯把感性直觀作為一項原則,所以如果不仔細分析就難免就會演繹出這樣一種理論結果,即伊壁鳩魯承認肉體的歡愉就是幸福,所以在中世紀伊壁鳩魯的作品會被列為禁書。另一方面,歷史上的哲學家們雖然能夠比較公允地對待伊壁鳩魯的倫理學,黑格爾甚至說道德學是伊壁鳩魯哲學中最好的部分,但是卻總是力圖把這種倫理學變為自己唯心主義道德系統中的教條。馬克思諷刺天主教的伽桑狄時說他總是力圖“使他的良心和他的異教的知識相協調,使他的伊壁鳩魯和教會相適合,這當然是白費氣力的。這正如一個人想要在希臘名妓雷伊斯的皎潔美好的身體上披上一件基督教尼姑的道衣。”[1]9由此可見,歷史上對伊壁鳩魯倫理學的兩種極端態度,實際上都不可救藥地誤解了伊壁鳩魯。

對馬克思來說,這些誤解在另一個側面反倒證明了伊壁鳩魯的特殊價值。在形而上學上堅持原子論的唯物主義態度,必然會反對空洞的純粹思辨;在認識論上堅持感性直觀的原則,必然要求倫理學上對幸福目標的踐行。這就給予正在尋找突破黑格爾唯心主義困局的馬克思最為有力的武器,然而這一武器究竟能不能被運用,還需要被進一步檢驗和闡明。也就是說,馬克思必須證明伊壁鳩魯的哲學具有超越其他唯物主義的優勢,即他的原子論不能僅僅是某種突發奇想的先驗設定,而必須是能夠獲得合理證明的認識條件,這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博士論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

二、兩種唯物主義自然哲學的差別

一提到兩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差別,就難免讓人想到原子論;在繼續討論之前,這里有必要稍微對古希臘的原子概念進行一點澄清。在古希臘哲學中所運用的“原子”概念不同于近代物理學中的“原子”概念。近代物理學把原子假定為組成事物的最小顆粒,這就意味著借助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原子是可以被經驗到的。而古希臘的原子說到底是一種形而上學概念,它絕不在經驗之內,而毋寧說是保證經驗得以成立的某種理念。亞里士多德在談論德謨克利特時,也沒有把原子作為其哲學的核心概念來看待。他說,“留基伯與他的同門德謨克利特以“空”與“實”為元素,他們舉“實”為“是”,舉“空”為“無是”:他們并謂是即不離于無是,故當空不逾實,實不逾空。”[5]14亞里士多德的意思很清楚,即德謨克利特哲學的根本原則是“實”與“空”這一對相互對立統一之范疇,即使把此處的“實”定義為原子,這個“實”也不是經驗意義上的“實物”,而是先驗意義上的“是”。因此要理解馬克思對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評價,就必須清楚這一論證的關鍵并不在經驗領域,而是在形而上學領域。

《博士論文》第一部分第三節對兩者自然哲學的區分是一般性的區分,這不同于論文第二部分對兩種原子論具體細節的區分。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既然一般性的區分是兩者的主要區別,那么為何篇幅只占用了一節,而原子論只是形而上學中的一個部分,為什么還要把它單獨拿出來并用一章的篇幅來討論呢?

馬克思的這一設計大概出于以下考慮,即原子論雖然只是形而上學的一個部分,但卻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部分,因為它直接決定某種唯物主義的基礎是否牢固。如果絲毫沒有論證,只是憑空把原子和虛空作為自然哲學的基本原則,那么這種自然哲學即使是唯物主義的,也仍然是一種獨斷的迷信。在馬克思看來,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之所以能夠超越德謨克利特,最為核心的原因實際上就是他對原子的規定和說明,因此必須給予最大的篇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般性的區分不重要,恰恰相反,一般性的差異暗示了馬克思以伊壁鳩魯哲學為武器批判黑格爾唯心史觀的目的。

綜合考慮《博士論文》對兩種自然哲學的一般和具體的雙重論證,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考察伊壁鳩魯對古希臘唯物主義的創新與超越。

(一)在真理問題上的分歧:兩者對現象與本體關系認識的差異

馬克思發現,兩位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承認“原子和虛空”的形而上學原則,但是德謨克利特在對這一原則的運用中卻出現了巨大的矛盾。

這個矛盾最先表現為“真”的問題。真理問題表面上看是屬于知識論問題,實際上涉及形而上學問題,因為知識論問題只關注認知的條件及過程,而真理問題卻關注認知的對象和前提,涉及對世界的設定。德謨克利特在這些問題的表述上的確粗糙,一方面由于他堅持現象與本質的差異,認為除了本體(或者說原子、實有)為真以外,其他一切現象都是主觀的因而是不可信的,這樣他就把真理存在的基礎給否定掉了。而另一方面他又發現現象顯然是被靈魂所把握的,而靈魂則是實有的本體,既然如此,那么被靈魂所把握的現象顯然也應該具有真理性,這樣他又把真理性的標準從認識論上樹立了起來。馬克思將這一情況稱為德謨克利特的“二律背反”。其實說到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德謨克利特在追求本體的同時不愿意承認感性所獲得的現象的真實性,這就等于在本體論上堅持唯物主義的同時,在認識論上卻堅持唯心主義,如此一來怎能不產生矛盾呢。

而伊壁鳩魯卻克服了這一矛盾,他堅持感性確定性的第一原則,認為“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報道者”,而概念必須以感性所獲得的現象為標準進行校正。這樣來看,伊壁鳩魯的原子理念就不是一種先驗設定的東西,而是借助經驗所推演出來的東西,當然由于并不具有更多文獻上的支持,馬克思也沒有就此繼續展開。

這卻給人們留下一個問題,一個如此重視感性確定性的人,為何沒有將這一經驗論原則貫徹到底,反倒還篤信原子論的形而上學,休謨不就是太強調經驗而最終成為了懷疑論者嗎?馬克思后文中的解釋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一疑問,實際上伊壁鳩魯區分了“始基的原子”與“元素的原子”,前者是質料性的,類似于近代物理學中的原子概念,而后者則是構成性的,具有形而上學原則的意味。因此不要小看伊壁鳩魯強調感性確定性的認識方式,這一認識方式本身其實就是他的原子論原理。馬克思說,“正如原子是他的原理一樣,同樣他的認識方式本身也是原子論。發展的每一環節,對于他,立即就轉變成一個固定的、仿佛通過空虛的空間從它們的聯系中分離開了的現實;一切規定性都采取了孤立的個體性的形態。”[1]45因此雖然表面上看,伊壁鳩魯可能有堅持感性確定性原則而放棄原子論的傾向,但是實際上他以另外一種動態的方式理解并承認了原子論。也就是說,他堅持的感性確定性本身實際上是“元素的原子”的實踐過程,而他借助這一行動所否定的原子,則是質料意義上的“始基的原子”。而這種放棄也不是徹底的放棄,最終它必然通過元素原子的運動重新被構建出來。

(二)尋求知識與追求幸福:兩種哲學目標的差異

由于德謨克利特在形而上學問題上堅決區分本體和現象,因此處于本體領域內的原則就不可能對現象界產生影響。但是同時由于他在認識論問題上,又堅決認為只能通過經驗才能達到本體的認識,所以他又必然廣泛地涉獵一切實證知識。“古代的軼事就算是一個傳聞吧,但也不失為一個真實的傳聞,因為它描述了德謨克利特的本質的矛盾。據說德謨克利特曾經自己弄瞎他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理智的敏銳。正如西塞羅所說,這個自己弄瞎眼睛的人也就是那走遍了半個世界的同一個人。但是他沒有獲得他所尋求的東西。”[1]21

而伊壁鳩魯恰恰相反,盡管他一再強調感性直觀的重要性,但是他卻并不因此就毫無節制地汲取一切經驗。這是因為,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哲學目標不是為了獲取純粹的知識,不是那種把握本體,而是最終指向幸福的生活。因此伊壁鳩魯始終把他的哲學看做活生生的實踐哲學,具有倫理學意義上的現實關懷。“伊壁鳩魯在哲學里面感到幸福和滿足。他說,‘你必須為哲學服務,如是你才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一個人傾心降志以從事于哲學,他用不著等待;他立刻就會得到解放。因為服務于哲學本身就是自由’。”[1]22通過伊壁鳩魯,人們最終發現哲學最根本的任務不是“真”,而是“善”,這也是人們尋求知識的目的和真諦。如果知識無助于人們獲得生活的幸福,那么此類知識的價值何在。

通過這一比較,馬克思發現德謨克利特雖然是唯物主義,但是他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內在矛盾性卻決定了他的唯物主義最終不但會走向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且無論擁有多少知識,也只能在空洞的理念世界中徘徊。反觀伊壁鳩魯的哲學,則始終把感性直觀的現實作為判斷的基礎,把生活幸福的現實關懷作為實踐的原則,因而伊壁鳩魯的哲學是健康的實踐哲學,這才是馬克思努力尋找的打破唯心主義哲學的鑰匙。

(三)必然與偶然:現實的可能性是自由的條件

如果說實踐的原因是要把握本體,實踐的結果是要獲得幸福,那么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內在矛盾就注定了他這種唯物主義的悲劇,即一方面無法追溯到實踐的原因,另一方面無法獲得實踐的結果。哲學家實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世界和思想之間建立一般性關系的過程。而這一悲劇就造成了德謨克利特把必然性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思形式。換句話說,德謨克利特對必然性的強烈要求實際出于他對待實踐問題上的絕望。

伊壁鳩魯不但避免了這一困難,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進一步對必然性和偶然性進行了重新規范。在他看來,必然性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意思是指必然性由于超出了人類經驗認知的范圍,因此必然性不是可以被直觀把握的概念,而是被推論出來的概念。也就是說,偶然性和主觀任性都是可以通過直觀被把握的,人們只有在觀察到偶然性和主觀隨意性之后,在掌握了經驗資料后才有可能推論出事物發展順序的規定和聯結,即必然性。因此,馬克思指出伊壁鳩魯的必然性是一種有條件的必然性,即“在有限的自然里,必然性表現為相對的必然性,表現為決定論。而相對的必然性只能從真實的可能性推演出來,這就是說,有一系列的條件、原因、根據等等,那種必然性是通過這些東西的中介的。真實的可能性就是必然性的顯現。”[1]24而偶然性對他來說則只是一種具有可能性價值的現實性,而抽象的可能性則正是真實的可能性的反面。所以偶然性要么是被感性直觀直接捕捉到,要么則是通過理性自身的想象所獲得。以這樣一種視角來看待世界,當然不免有其消極意義,但是伊壁鳩魯的本意并不是否認一切聯系和原理,而是認為物理學中的定理恰恰不是第一重要的,說到底定理所規定的必然性的出現也是建立在人類構造的偶然性基礎上。因此,自由才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向人類敞開,人們通過實踐去追尋自由并獲得幸福,才是可能的和可以被期待的。對自由的規定才成為馬克思進一步來論述原子偏斜的目的。

三、結語

麥克萊倫在評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動機和旨趣時寫道,“馬克思選擇這一題目是想通過考察希臘歷史上相似的時期來闡明當代的后黑格爾哲學境況……黑格爾哲學正是由于它的完整性和普遍性,從而具有非現實性,并且反對著這個繼續被分裂的世界……馬克思認為在這樣的時期會出現兩個可供選擇的替代:要么無力地模仿以前的東西;要么進行真正的徹底的變革。”[6]27的確,當唯心史觀成為新的宗教,絕對精神化身新上帝的時候,如何能夠打破這一悲劇的命運,重新發現一條自由之路,就成為后黑格爾時代哲學家的必然使命。

馬克思在為唯物史觀尋找出路的過程中,再次發現了古希臘唯物主義的豐富資源。與德謨克利特的內在矛盾相比,伊壁鳩魯對感性直觀的重視、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偶然性與自由辯證關系等問題的闡釋無不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看到了哲學中另一條隱蔽的林中小路。雖然青年馬克思此時還沒有投身于“改變世界”的革命實踐,但是他對伊壁鳩魯的哲學史意義上的辯護和他對伊壁鳩魯感性直觀的褒揚,已經迸發出了哲學革命的火種,就此而言《博士論文》在某種程度上應該算作唯物史觀的理論萌芽。正是在馬克思的重新詮釋下,由伊壁鳩魯開啟的具有樸素辯證意味的唯物主義實踐哲學最終為馬克思在20世紀重寫哲學史提供了銳利武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博士論文[M].賀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古典哲學的終結[M].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97.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于光遠譯.人民出版社,1984.

[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M].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83.

[5]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5.

篇(5)

論文關鍵詞:趙貞吉詩文,整理,版本,論文

 

一、趙貞吉詩文的整理

(一)、子弟與門人對趙貞吉詩文的整理

最早對趙貞吉詩文進行系統整理的是趙貞吉之子鼎柱、景柱與門人龔懋賢、鄧林材等。他們在趙貞吉逝世八年以后,終于綴遺稿為詩抄、文抄、講章凡二十三卷,名《趙文肅公全集》,于萬歷十二年刻,有高啟愚序、陳文燭序、姜寶序、許孚遠序、王藩臣跋、詹爾選跋、肖如松跋、陳謹策序。出版了《趙文肅公全集》。先有蜀刻本,閔刻本《趙文肅公文集》,后有南京、內江翻刻本《趙文肅公全集》。

(二)、內江市政協趙貞吉研究小組的整理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四川省古籍整理領導小組將《趙文肅公全集》列入重點整理書目。內江市政協趙貞吉研究小組先后編印了《趙貞吉研究初集》和《趙貞吉研究資料集》。

(三)、官長馳編撰《趙貞吉詩文集注》

內江師范學院官長馳先生,積十余年辛勞對趙貞吉詩文進行整理,1999年由巴蜀書社出版了《趙貞吉詩文集注》,列入建國五十周年《四川出版界推薦重點書目》。這對于研究趙貞吉其人及明代政治史、思想史、文學史均有重要學術價值。

《趙貞吉詩文集》原名《趙文肅公全集》,凡二十三卷。《趙貞吉詩文集注》是趙貞吉詩文結集問世四百對年來,對趙貞吉的第個注釋本。填補了我國古籍整理的空白。

這為后世學者研究趙貞吉與明代社會、政治、歷史、哲學、文學等文獻資料方面提供了極大便利。做了開創性努力。為深入整理、研究和利用趙貞吉詩文中的寶貴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

官長馳1998年撰寫《趙貞吉詩文集注》后記說明[1]:

本書主要面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故箋注力求簡明扼要人文歷史論文,習見的熟語典故或略而不注,或僅簡單提示。箋注者對某些不了解的人名、地名、典故、出處,為免詞費,大多為予注明。

(四)、《內江風物詠叢》輯錄箋注趙貞吉吟詠內江風物詩賦四十七篇

(五)、箋注研究論文

1、羅寧、武麗霞的論文《趙貞吉詩文集注》勘補《趙貞吉詩文集注》初閱前六卷之詩詞及7卷九至卷十四講章部分,獲益良多,贊嘆之余,偶見其失漏之處。

2、陳世英論文《趙貞吉詩文集注》點校商議 從《趙文肅公文集》的版本和流傳情況,對官長馳先生的《趙貞吉詩文集注》的訛誤脫漏之處一一進行正誤補脫。本部分還對較完整的二十三卷本《趙文肅公文集》未收錄的和官長馳的《趙貞吉詩文集注》漏輯的趙貞吉的作品進行輯佚。

3、鄧國軍博士論文《(趙貞吉詩文集注>點校注釋商兌》對《趙貞吉詩文集注》中的部分點校、注釋、系年之誤漏作出舉正。

二、趙貞吉生平研究

主要是針對《明史?趙貞吉傳》作了校正和補充,并將其為官情況制成《仕途履歷表》。

《年譜》;《內江縣志》卷十一收錄(鄧林材撰《趙文肅公先生年譜序》)按趙大洲自著《趙文肅年譜》,鄧石陽萬歷六年戊寅(公元1578年)為該譜作序。在此基礎上,曾孔恕、黃世杰編《趙貞吉年譜》,是趙貞吉生平研究重要資料。

三、趙貞吉的政治思想品格和軍事思想研究

陳世英論趙貞吉的政治品格

趙貞吉的政治思想豐富,無論是在用人,還是在守業方面;無論是在處理君臣關系,還是在治民方面,他都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趙貞吉的政治品格是兩方面的,既有正直敢言的優點,也有“好剛使氣”、“動與物迕”的缺陷,這也是其政治主張難以實現的重要原因。

以趙貞吉在“庚戌之變”時的主戰和“隆慶和議”時的主和來說明其軍事思想的靈活性。同時介紹了趙貞吉重視防務、主張恢復明初分府分兵的舊制和重視賞罰分明在軍事中的作用等軍事思想。

四、趙貞吉的學術思想研究。

韓國學者李慶龍《趙大洲二教參究和經世思想》,論文認為:趙大洲等泰州學派的學者們,起初學習王陽明良知教,最后轉出于儒教;趙大洲之子趙臺鼎承繼家學參究佛道二教修煉,對“本體即工夫”有獨到的解釋;趙大洲對陽明學作出自己的解釋,特別是對“良知”在儒家學術上所起的作用作出極高的評價,他有出世經世、體用一源的與從前儒家不同的特點。

陳若愚教授的論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趙貞吉的思想與貢獻

指出:本文以《趙貞吉詩文集注》本所收266篇文章為評述對象,對明代中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文學家趙貞吉的學術思想、政治建樹、道德境界、文章成就進行了系統的評述。

陳世英論趙貞吉的學術思想

論述趙貞吉的學術思想存在一個淵源辨別的問題,黃宗羲將之歸入泰州學派,本文主張不在其學派歸屬問題上爭執不休人文歷史論文,而從整體上對其學術思想作一梳理。本部分主要介紹了趙貞吉的“出世入世說”、對“心學”的發揮、禪學觀、儒佛道一家等學術思想,并介紹了其學術思想的變遷與博采眾長的特色。

梁明玉的論文《論趙貞吉的人才觀》探討了趙貞吉的管理、教育思想。

五、趙貞吉的文學、禪學成就研究。

明清人對趙貞吉的詩文的評語,并對趙貞吉的詩文選材和詩文特色予以分析。其選材有反映為國為民的詩文,有反映自身經歷的詩文,有送別贈別詩,有應和之詩,有游歷詩,有祝壽詩等。其詩文特色主要是多宗教用語、善用典故、文辭氣勢雄偉和以古論今,闡發道理。

釋智常、鐵波羅論文《趙貞吉的資中情結和他的寓教于禪》、

孟光全《趙貞吉筆下的明代內江佛寺》從地方文化建設的角度對趙貞吉的作品進行了研究。、

曾明教授交了論文《略談趙貞吉詩的用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趙貞吉詩歌的藝術特色。

曾良教授論文:《佛學對趙貞吉詩歌的影》闡述了趙貞吉信禪的主觀愿望是溝通儒佛之辨,使出世為入世服務,但客觀上佛學對其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等產生了復雜影響,使詩歌增強了表現力,形成了迷茫幽境的意境,增添了藝術情趣。

張文進、段庸生提交的論文《論趙貞吉的詩風》從比較的角度對趙貞吉的詩歌藝術特色進行了探索。

王發國教授論文《趙貞吉(雜詠六首>官注漫議》對官長馳先生的《趙貞吉詩文集注》中的部分詩歌的注釋提出商榷。

六、內江師范學院召開紀念趙貞吉誕辰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鄧國軍博士撰寫紀念趙貞吉誕辰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除以上例出相關文章外,研究員錢明提交了論文《王學在新安地區的遭遇與挫折——以王守仁與汪循關系為例》,為趙貞吉哲學思想研究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哲學文化背景資源。

吳震教授提供了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趙大洲的思想》,把日本學者研究趙貞吉的特殊視角展現在與會者面前。

本次研討會除了論文豐富多彩外,熱烈的討論也是一大亮點。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卓越認為:李贄是弘揚趙貞吉思想的功臣,趙貞吉有三大貢獻:政治功績、哲學思想、詩文成就。鄒作圣先生認為趙貞吉的疏奏價值極高,并對趙氏“性命為根、經世為用、文章為枝葉、人世為根本”進行了闡釋。

內江市佛教協會會長釋智海認為趙貞吉的最大成就是“王學”,并聯系高校培養人才的實際對趙貞吉的人格魅力進行了分析。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西南交通大學羅寧博士、四川大學周斌教授、內江師范學院鄧國軍博士等人對部分文獻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論爭。

此次研討會對促進明代哲學思想的研究、宣傳四川文化名人、推進四川文化建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趙貞吉詩文整理研究的現實意義

在趙貞吉留下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刻剖析和革故鼎新的主張;他是一位哲學家,“左派王學”的代表人物,對人生、物我、性命之學沒每有沉思妙悟;他還是與楊升庵、任少海、熊南沙,并稱“蜀中四大詩文家”之一。

趙貞吉是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者、銳意改革的政治家,教育家;王陽明、王艮學派傳人。趙貞吉最能代表內江文化人的精神與氣骨。

通過對趙貞吉詩文進行系統整理研究,對發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批判地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古為今用,增強地方歷史文化底蘊;發揚其崇高的愛國精神,宣揚其對敵斗爭非凡的膽識,配合歷史知識及愛國主義教育,對當前的社會的改革開放人文歷史論文,建設文化內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趙貞吉詩文博大精深,而且不少是文言文,官長馳撰寫《趙貞吉詩文集注》是趙貞吉詩文結集問世四百對年來,對趙貞吉的第一個注釋本。填補了古籍整理的空白。這為后世學者研究趙貞吉與明代社會、政治、歷史、哲學、文學等文獻資料方面提供了極大便利。

但“該書主要面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故箋注力求簡明扼要,習見的熟語典故或略而不注,或僅簡單提示。箋注者對某些不了解的人名、地名、典故、出處,為免詞費,大多未予注明。[1]”一般的讀者讀起來還有障礙,要使其通俗易懂,還需要做大量的箋注。

所以對趙貞吉詩文進行系統整理研究方興未艾,需要同仁和有志者,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官長馳趙貞吉詩文集注[M] 成都: 巴蜀書社 1999

[2]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M] 四庫全書存目從書影印本 濟南:奇魯書社 1997

[3]內江政協文史委內江文史資料選輯第21輯[M] 內新出內(2005)002號

[4]洪若內江風物詠叢[M] 內新出內(2006)008號

篇(6)

1.中醫學的知識本體解析及啟示              

2.醫藥認知模式創新與中醫學發展                 

3.氣候因素對中醫學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4.師承教育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探討 

5.論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中醫學的發展 

6.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 

7.淺談中醫學中的全科醫學觀念 

8.病機的主體地位及其構建過程是中醫學的核心內涵 

9.創新辨證論治 發展現代中醫學——對現代中醫學辨證論治體系的再思考 

10.實施中醫學專業認證 推動專業建設與發展 

11.中醫學相關的道、陰陽、五行學說的共性、進步和局限淺析 

12.生存·發展·創新——對20世紀中醫學發展道路的反思 

13.西醫院校護理專業《中醫學》教學探討  

14.轉化醫學在中醫學的應用探討 

15.論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 

16.情景教學在中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7.中醫學與取象比類 

18.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優先出

19.試論中醫學的構建與發展 

20.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現代化 

21.循證醫學時代中醫學如何發展 

22.關于中醫學的幾點哲學思考——兼與西醫學比較 

23.明代中醫學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概述 

24.中醫學證候量化診斷研究現狀與思考 

25.“體質”是系統生物學與中醫學的最佳結合點 

26.從中醫學傳統的文化特點探討中醫教育模式 

27.PBL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優

28.論中醫學的生態化建構原理 

29.建立符合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

30.論中醫學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31.對中醫學專業認證實踐的認識與體會  

32.轉化中醫學:一種溝通中醫基礎與臨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學基金促進我國中醫學事業的發展——近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中醫學項目統計分析 

34.淺談中醫學對衰老的認識 

35.試論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當前學科地位 

36.論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37.中醫學視角下城市物質空間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醫復雜性之路——淺談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醫學導引術的歷史內容與現代進展 

40.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思路 

41.交融滲透 相得益彰——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關系 

42.關于中醫學學科建設的醫史學思考 

43.中醫學“卓越醫生”勝任力特征模型的構建 

44.中醫學的科學定位 

45.中醫學教育開展PBL教學之短長 

46.重構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四次浪潮的先導工程 

47.初議中醫學是復雜性科學——中醫標準化預備研究之二 

48.中醫學的學科屬性與其現代化芻議 

49.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 

50.從中醫思維方式探討中醫學的發展 

51.論模糊數學與中醫學 

52.復雜網絡理論及其在中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53.我國中醫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數據 

54.中醫學的特點、特色和優勢 

55.中醫學為何要現代化——中醫學現代化再拷問 

56.中醫學與復雜性科學 

57.試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58.客觀唯心思辨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重新認識中醫學的“陰陽五行”

59.從地方性知識的視域看中醫學 

60.瑜伽與中醫學探究 

61.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知識源流可視化分析——以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為例 

62.中醫學的科學定位——科學、哲學、人、中醫、名實  

63.Medline發表中醫學相關論文的趨勢分析 

64.量子中醫學、中醫學、西醫學的異同 

65.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 

66.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67.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之研討 

68.人文屬性是中醫學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類——中醫學隱喻形成的過程與方法 

70.專業興趣與培養潛質在自主招生中的意義研究——以中醫學專業為例 

71.中醫學現代傳承的戰略思考和建議 

72.中醫學:健康時代及其頂層設計 

73.論中醫學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完美統一 

74.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75.論中醫學、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76.基于CSCD統計的2015年中醫學研究述評 

77.發展中醫學的戰略思路  

78.本刊對論文中醫學倫理學及知情同意的說明  

79.淺談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用法 

80.中醫學學術爭鳴論文的審讀與修改 

81.醫學科技論文中醫學名詞的統一及用語規范 

82.護理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3.談中醫學研究生教學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來中醫內科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分析與思考 

84.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5.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6.中醫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全過程管理機制的運行探索 

87.談中醫學論文中關于引用古代文獻記載問題 

88.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9.重視醫學論文中醫學術語的規范化 

90.中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體會 

91.從管理干預談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 

92.中醫學期刊論文語句字數分析 

93.中醫學期刊論文作者數分析 

94.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95.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形成過程客觀影響因素的探討 

96.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管理干預研究 

97.中醫學期刊臨床論文的審讀評價 

98.中醫學期刊論文引文分析 

篇(7)

關鍵詞:康德;“責任”范疇;倫理學;述評

道德責任是倫理學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范疇。在西方倫理思想發展史上,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等人,雖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道德范疇,但他們都是把道德范疇從屬于哲學范疇體系的。直到近代,康德才第一次從倫理學意義上對道德范疇作了比較嚴格的規定和選擇,他除了使用善惡、幸福和德性等傳統范疇外,還特別強調“責任”范疇,并以“責任”范疇為線索,把理性主義原則、善良意志、道德規律、定言命令、意志自律、意志自由等有機聯系和統一起來,構建了康德道德范疇體系。它不僅成為后來資產階級倫理學所公認的道德范疇體系,而且影響著中國和前蘇聯倫理學界對道德范疇體系的建立和闡釋。因此康德“責任”范疇的研究既是打開康德倫理學思想的鑰匙,也是理解近現代倫理學思想的關鍵。

國內康德倫理學的學術史,包括原著翻譯、配套研究資料與學術論著三大類。翻譯應該準確、可靠,讓人充分信得過;配套研究資料除了對原著章節闡釋之權威論著之外,最有實用價值者是“逐字逐句”的注釋串解,這是康德自己的要求,亦是康德研究者之共識。學術論著則是學者們對康德倫理學的解讀,有質疑有辯護。

首先就原著翻譯而言, 藍公武、苗力田、關文運、等人可說是先驅。近些年來,鄧曉芒、李秋零把對康德著作的翻譯推向新的階段。苗力田先生譯作的《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對責任的必要性、約束性及其相關的責任原理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鄧曉芒、楊祖陶譯的《實踐理性批判》以及李秋零主譯的《康德全集》均直接譯自德文,臺灣的著名學者牟宗三先生的三大批判譯自英文。這些譯著各具優勢、互相補充,是研究康德道德范疇的重要文獻資料。

其次康德倫理學的配套研究資料也是始于翻譯:有韋卓民譯的《康德哲學原著選讀》、《康德哲學講解》,李秋零譯注《實踐理性批判(注釋本)》等。隨著國內學者對康德倫理學研究的日漸深入,也出版了一些配套論著。例如鄧曉芒《康德的句讀》(上、下)(2012年出版),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對康德原著進行通讀,對一些康德倫理學中基礎性、前提性的范疇做了詳細的解釋和闡述,可稱康德“責任”范疇研究的關鍵入門資料。

再看學術論著方面,包括出版的著作與學術期刊論文兩部分。

第一部分:對康德倫理學的研究,李蜀人出版了《道德王國的重建》,張志偉寫了《康德的道德世界觀》,鄧曉芒寫了《康德哲學諸問題》、《康德哲學講演錄》等等,這些著作均以康德倫理學的整體性為研究點,康德責任范疇的論述就只能是散見其中,難成體系。

第二部分:關于康德責任范疇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見于期刊論文,整體上呈現的特點是在責任論的體系背景下展開對“責任”與道德善關系的質疑與辯護。

“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①康德提出的道德第一個命題,被定義為唯動機論者。有兩種不同程度的質疑:一種是極端的觀點,完全排斥康德的“責任”。例如王海明先生就以功利主義的現實性來對抗責任論的抽象性,代表文章有《功利主義與義務論辯難》,認為“義務論的道德標準,是給予每個人的害與利的比值最大的道德。……而功利主義是給予每個人害與利比值最小的道德。”②在《論道德終極標準》中直接提出道德評判的終極標準是“功利”而非“責任”。王先生用心良苦,將“功利”改造成了既能滿足個人自由又能促進社會全體利益的道德范疇。針對此類質疑,辯護聲音要提的是張傳友《關于康德義務論倫理學的幾點思考》認為康德的義務并不拒斥目的,康德義務是以義務自身為目的。任丑《目的論還是義務論——倫理學的困境與出路》深刻解讀了康德義務層次以及義務和自由的關系,得出“貌似對立的目的論和義務論都是通向自由的必要環節,它們內在的邏輯聯系彰顯了倫理學的內在邏輯進程:善—正當—自由,這就確證了倫理學是自由之學。”③此類辯護毋寧說是以自由為橋梁,試圖調和康德責任的價值目標和功利目的。

還有一種質疑源于對康德出于責任行為是形而上的擔憂。有學者以康的階級立場為靶,“將其責任論的唯心性歸結于階級軟弱性和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④任丑《康德的義務論辨正——兼論倫理學的自由本質》、《略談康德倫理學的幾個問題——兼與寧新昌、許平二位先生商榷》兩文中就明確指出對康德責任的形式性質疑是源于對康德倫理學的曲解,康德“責任”范疇內含的規律是意志自由,責任論的本質是自由,這與倫理學是一致,無謂階級之爭。

另有文章《康德道德哲學的核心一一責任概念》、《康德的責任概念及其責任倫理觀》等,則認為因康德的責任范疇是純粹的,完全排除了經驗的干擾,故質疑其出于純粹責任的道德行為不具有入世的現實意義,而且現實中德福不一致正說明了康德該理論的抽象性。同時,辯護的文章《道德學的凈化——從康德學說論道德學的義務論本質》、《康德道德律對人性的拷問》等,依次從倫理學的本質以及人性的角度提出康德責任的形而上是有必要的。陳思坤《出于責任的行為具有道德價值——康德責任倫理觀的邏輯基點》一文中更是直接論述了出于責任行為的可能性和公民責任行為的實踐價值。這些文章顯然可作為研究康德“責任”實踐性的參考。

當然還有一些相對平和的解讀性研究:《論康德道德哲學的理性—善良意志與義務》、《康德道德哲學中的職責(Pflicht)概念》、《義務—自律與至善—康德倫理思想中的幾個重要范疇分析》、《康德關于責任的普遍命令》、《康德倫理學中的責任概念》、《康德道德哲學范疇比較》等,這些文章運用邏輯演繹的方法解讀康德倫理學體系,提出了善良意志、責任、絕對命令、普遍規律、自律、目的國王、自由等核心范疇。尤其是鄧曉芒先生的《對康德第 I 章中三條原理的分析》對責任范疇的三個命題之間的正、反、合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獲益匪淺。

近年來,學界出版了一些專門研究康德倫理學的學位論文,包括《康德的道德世界觀》、《道德王國的重建》、《道德的信仰一康德的自由、自然和上帝理念批判》、《論康德道德哲學中的意志概念》、《對康德哲學道德準則和法則的解讀》、《康德倫理學的確立及責任、自由范疇探析》、《康德責任論探析》、《康德道德哲學中“義務”思想》等,這些學位論文都涉及到康德倫理學諸范疇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國內研究康德“責任”范疇的主要成果。但學位論文畢竟只是作者求學期間的階段性成果,或有偏頗。

總之,國內學者研究現狀表明,對于康德“責任”范疇的研究雖有不少成果,但都只是散見各處,缺乏系統梳理。而且學者們多以責任論為切入點來研究責任范疇,思路難免局限。個人認為,若先將康德倫理學的責任論特點進行懸設,以考察責任范疇,或許會有不同發現。(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法經學院)

參考文獻

[1]康德.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 苗力田 譯.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

[2]王海明.功利主義與義務論辯證.社會科學.2003第1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av老女人|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红一片|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亚洲一码二码三码精华液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 中文字幕丝袜第1页| 亚洲av色先锋资源电影网站| www婷婷av久久久影片| 欧美成av人一区优播免|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免费直播| 国产精品爆乳奶水无码视频免费| 边添小泬边狠狠躁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给我免费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黄频视频大全免费的国产|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系列|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欧类av怡春院|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ⅰ|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网站| 黄色av网站| 9 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波多野结衣乱码中文字幕| 无遮无挡三级动态图|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麻豆精品精东影业av网站|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